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九

卷五十九 第 1a 页 WYG1318-03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曝书亭集卷五十九
          翰林院编修

朱彝尊撰
 论
   书论(一/)
书何以终费誓秦誓也说经者曰周之衰孔子有望于
鲁矣鲁之衰孔子有望于秦矣圣人念焚书之酷虽知
不免犹不能废人事焉噫是非儒者之言也周官外史
卷五十九 第 1b 页 WYG1318-0303b.png
掌三皇五帝之书达书名于四方郑氏谓若尧典禹贡
达此名使知之盖书之名既达矣又虑其久而昧其义
也乃命大行人九岁则谕书名然则百篇之书皆掌之外
史而谕之行人非孔子所得而芟夷剪截黜除之也谓
芟夷剪截黜除之者孔安国之序之文之伪也司马迁
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而
班固亦云序书则断尧典书也者孔子非有损益于其
间特序之而已夏之书终以胤征周之书终以费誓秦
卷五十九 第 2a 页 WYG1318-0303c.png
誓无以异也周公作多士载于周书鲁公作费誓亦得
载于周书无以异也且夫平淮徐一也召穆公程伯休
父江汉常武之篇录于诗安在费誓之不可录于书悔
过一也卫武公宾之初筵列于小雅安在秦誓之不可
列于周书以无足异之事而必谓圣人有心于望周望
鲁毋乃类于谶纬之说乎秦师之袭郑也过周北门左
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人王孙满讥其轻而无礼缪
公盖闻之矣其作誓曰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卷五十九 第 2b 页 WYG1318-0303d.png
则悔之之深匪徒以违蹇叔为憾也意其封殽尸而还
必告捷于天子而陈其誓辞遂得掌于史而达之四方
虽末由得其详而要非孔子有意以秦誓终周书则可
信已
   书论(二/)
说书序者不一谓作自孔子者刘歆班固马融郑康成
王肃魏徵程颢董铢诸儒是也谓历代史官转相授受
者林光朝马廷鸾也谓齐鲁诸儒次第附会而作者金
卷五十九 第 3a 页 WYG1318-0304a.png
履祥也至朱子持论谓决非夫子之言孔门之旧由是
九峰蔡氏作书传从而去之按古者书序自为一篇列
于全书之后故陆德明称马郑之徒百篇之序总为一
卷至孔安国之传出始引小序分冠各篇之首后人习
而不察遂谓伏生今文无序序与孔氏传并出不知汉
孝武时即有之此史迁据以作夏殷周本纪而马氏于
书小序有注见于陆氏释文又郑氏注周官引书序文
以證保傅故许谦云郑氏不见古文而见百篇之序
卷五十九 第 3b 页 WYG1318-0304b.png
马郑传注本漆书古文是孔传未上之时百篇之序先
著于汉代初不与安国之书同时而出也自愚论之周
官外史之职掌达书名于四方此书必有序而今百篇
之序即外史所以达四方者其由来也古矣
   诗论(一/)
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莫敢异议惟
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
不曾删去只是刋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不因孔子
卷五十九 第 4a 页 WYG1318-0304c.png
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诗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
学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聘问
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
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而从之者
且如行以肆夏趋以采齐乐师所教之乐仪也何不可
施于礼义而孔子必删之俾堂上有仪而门外无仪何也
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蘩为
节士以采蘋为节今大小戴记载有狸首之辞未尝与
卷五十九 第 4b 页 WYG1318-0304d.png
礼义悖而孔子于驺虞采蘩采蘋则存之于狸首独去
之俾王与大夫士有节而诸侯无节又何也燕礼升歌
鹿鸣下管新宫大射仪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终
而孔子于鹿鸣则存之于新宫则去之俾歌有诗而管
无诗又何也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者故九夏掌
于钟师而大司乐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
出入奏昭夏乡饮酒之礼宾出奏陔乡射之礼宾兴奏
陔大射之仪公升即席奏陔宾醉奏陔公入骜此又何
卷五十九 第 5a 页 WYG1318-0305a.png
不可施于礼义而孔子必删之俾礼废而乐缺又何也
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归以祀其先王
孔子殷人乃反以先世之所校归祀其祖者删其七篇
而止存其五又何也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谋
父作祁招之诗以止王心诗之合乎礼义者莫此若矣
孔子既善其义而又删之又何也且诗至于三千篇则
輶轩之所采定不止于十三国矣而季札观乐于鲁所
歌风诗无出十三国之外者又子所雅言一则曰诗三
卷五十九 第 5b 页 WYG1318-0305b.png
百再则曰诵诗三百未必定属删后之言况多至三千
乐师蒙叟安能遍为讽诵窃疑当时掌之王朝班之侯
服者亦止于三百馀篇而已至欧阳子谓删诗云者非
止全篇删去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此
又不然诗云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惟其诗孔子未尝删故为弟子雅言之也诗曰衣锦尚
絅文之著也惟其诗孔子亦未尝删故子思子举而述
之也诗云谁能秉国成今本无能字犹夫殷鉴不远在
卷五十九 第 6a 页 WYG1318-0305c.png
于夏后之世今本无于字非孔子去之也流传既久偶
脱去尔昔者子夏亲受诗于孔子矣其称诗曰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惟其句孔子亦未尝删故子
夏所受之诗存其辞以相质而孔子亟许其可与言诗
初未以素絇之语有害于义而斥之也由是观之诗之
逸也非孔子删之可信已然则诗何以逸也曰一则秦
火之后竹帛无存而日诵者偶遗忘也一则作者章句
长短不齐而后之为章句之学者必比而齐之于句之
卷五十九 第 6b 页 WYG1318-0305d.png
从出者去之故也一则乐师蒙叟止记其音节而亡其
辞窦公之于乐惟记周官大司乐一篇而其馀不知制
氏则仅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此乐章之所阙
独多也且夫六诗之序自周官鲁之次周商之次鲁不
孔子始也而后之论者若似乎私其宗国存其先祖
而然尤剌缪之甚矣王制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
君流今以太师之所陈大司乐之所教瞽矇之所讽诵
辄取篇章句字而删去之是变礼易乐也若移秦于魏
卷五十九 第 7a 页 WYG1318-0306a.png
唐之后桧后于陈豳后于桧其亦何所取义而孔子必
更之噫衰周之际礼不期于失而失乐不期于缺而缺
孔子方忧其放失考求之不暇而岂其删之以自取不
从之罪哉
   诗论(二/)
诗之有序不特毛传为然说韩诗鲁诗者亦莫不有序
如关睢刺时也芣苡伤夫有恶疾也汉广悦人也汝坟
辞家也螮蝀刺奔女也黍离伯封作也鸡鸣谗(一作/悦)
卷五十九 第 7b 页 WYG1318-0306b.png
也雨无极正大夫刺幽王也宾之初筵卫武公饮酒悔
过也此韩诗之序也楚元王受诗于浮丘伯刘向元王
之孙实为鲁诗其所撰新序以二子乘舟为伋之傅母
作黍离为寿闵其兄作列女传以芣苡作蔡人妻作汝
坟为周南大夫妻作行露为申人女作𨚍柏舟为卫宣
夫人作燕燕为定姜送妇作式微为黎庄公夫人及其
傅母作大车为息夫人作此皆本于鲁诗之序也齐诗
虽亡度当日经师亦必有序惟毛诗之序本乎子夏子
卷五十九 第 8a 页 WYG1318-0306c.png
夏习诗而明其义又能推原国史明乎得失之故试稽
之尚书仪礼左氏内外传孟子其说无不合毛诗出学
者舍齐鲁韩三家而从之以其有子夏之序不同乎三
家也惟其序作于子夏子夏授诗于高行子此丝衣序
有高子之言又子夏授曾申申授李克克授孟仲子此
维天之命注有孟仲子之言皆以补师说之未及毛公
因而存之不废若夫南陔六诗有其义而亡其辞则出
自毛公足成之所谓有其义者据子夏之序也而论者
卷五十九 第 8b 页 WYG1318-0306d.png
多谓序作于卫宏夫毛诗虽后出亦在汉武时诗必有
序而后可授受韩鲁皆有序毛诗岂独无序直至东汉
之世俟宏之序以为序乎
   春秋论(一/)
春秋之义莫大乎正名何以正之正之以天子之命而
已列爵有五公侯伯子男天子所命也其进也惟天子
得进之其黜也惟天子得黜之孔子特据之以大书于策
以明天子之命故邾附庸也而进为子滕薛来朝侯也
卷五十九 第 9a 页 WYG1318-0307a.png
其后滕降为子薛降为伯州虞郭小国也而称公杞本
公也而或降为侯或降为伯或降为子或复为伯他若
于葵丘宋以公而称子于温于召陵陈以侯而称子传
者见称名之有异因之据例发义于宋于陈则云在丧
未葬也于州于虞于郭则云非爵也于祀则云用𡰥礼
也夫曰未葬称子则桓公十有三年卫之宣公未葬而
书卫侯成公三年宋之文公卫之穆公皆未葬而书宋
公卫侯僖公二十五年卫文公既葬矣而盟于洮书卫
卷五十九 第 9b 页 WYG1318-0307b.png
子是称子不系乎葬不葬也夫谓舍国灭国被执虽生
齐之于死故称公则纪侯大去其国不当复书侯谭子
弦子温子夔子沈子胡子不当复书子小邾子执于宋
徐子执于楚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执于晋皆不得
复书爵也其曰杞成公之卒贱之终其身也文公之来
盟既已贱之矣其卒复书伯其义何也成公文公之书
子也以其用𡰥礼虽大曰子也其先公降而侯侯降而
伯其义何也之众说者皆由尊圣人之过谓圣人可以
卷五十九 第 10a 页 WYG1318-0307c.png
意予夺之进以示褒黜以示贬测之愈深而离之益远
矣方周未衰诸侯不享觐者一贬其爵再削其地至于
不朝者三则六师移之迨后战于繻葛败绩于贸戎而
成周之禾温之麦可芟而践六师既不能移土地又不
能削惟爵号之存犹可操其柄则因其罪贬之当日之
诸侯未肯降心以从天子之命其盟会庆吊来告于宗
国必仍其旧而莫之改孔子则因其时而考其事书其
爵以正其名凡王之未尝黜者虽州虞之细犹得称公
卷五十九 第 10b 页 WYG1318-0307d.png
其既黜者把虽二王之后迭降为子俾知王命之不可
犯僣称之不足恃以取信后世而当时之乱臣强国知
所惧焉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曰然则宋陈称子不以
在丧未葬欤曰诸侯即位必命之天子既葬而称子未
受命于王也受命矣则虽未葬可以书爵宋公卫侯是
也子言之矣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夫以
君之所司而在下之权得以进退予夺之则孔子先自
处于无王何以使乱臣强国知惧而示信于后世乎顾
卷五十九 第 11a 页 WYG1318-0308a.png
群儒之说犹纷纷附会之不一此乃孔子所云罪我者

   春秋论(二/)
春秋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三年
三月天王崩秋武氏子来求赙僖公三十三年十有二
月公薨于小寝文公元年春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夏天
王使毛伯来锡公命四年十有一月夫人风氏薨五年
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及赗三月葬我小君成风王
卷五十九 第 11b 页 WYG1318-0308b.png
使召伯来会葬八年秋八月天王崩九年春毛伯来求
金传者曰非礼也丧事无求求之非正也鲁虽不归周
不可以求之曰此失孔子之意矣周自东迁以后其君
非有幽厉之行其臣非有荣暴之残其号令政教以晋
楚之彊请隧问鼎折以王章天命之不可犯未尝坠文
武成康之训而于同姓异姓之国结好谕志交福赞喜
致禬其礼未之有废顾诸侯之事天子礼反阙焉孔子
从而书之苟失礼于王室鲁虽父母之国不少为尊者
卷五十九 第 12a 页 WYG1318-0308c.png
讳俾后之览者因年以考事则是非自见焉耳夫平王
之与隐公既赗及其先公矣又推及其先公之母襄王
之与文公既使叔服会葬其先公矣又使召伯会葬其
先公之母其生者被锡命之荣其死者复有含赗之赠
周之于鲁其礼不为不备矣礼诸侯五月而葬僖公之
薨在十二月而荣叔以正月至其葬也在三月而召伯
即以是月至未尝后期也鲁之于周则不然平王之丧
三月来告至秋而未之赙襄王之丧八月来告至改岁
卷五十九 第 12b 页 WYG1318-0308d.png
及春而货未之归夫人有德于己犹不可忘况施及其
亲又其事在数岁之内朋友之义无施不报况出天子
之赐而一旦忘之是鲁之无礼为已甚矣周之嗣王若
置不问以宗国不共吊葬四方诸侯将从而效之何以
号令于上而奔走天下故其初以武氏子来求及襄王
之葬鲁使非其人吊又不至于是毛伯以上大夫即前
锡命之使临之书曰来求云者犹夫齐桓之责包茅不
入于楚也昔孔子从祭于鲁膰肉不至而行孟子曰不
卷五十九 第 13a 页 WYG1318-0309a.png
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周虽贫岂藉
鲁之金以襄大事哉孔子之作春秋志在尊王而已尊
王故于王室之文有美而无刺群儒未究其义于宰咺
讥其缓于荣叔讥其兼之非礼于召伯讥其不及事至
谓来聘锡命皆非礼之正是周之备礼无一而是也石
尚之来归脤也曰久矣周之不行礼于鲁也夫不以久不行礼致讥而反责备礼之非是信群儒之说则春秋
徒周之谤史尔安在其为圣人尊王而作乎曰求金与
卷五十九 第 13b 页 WYG1318-0309b.png
赙非讥子言则然矣求车何为者曰古者诸侯以其国之
所有时献于天子义也桓公八年天王尝使家父来聘
矣至十五年求车仍以家父为使鲁或前此者许而未
之献故即以奉使之人责其失信史盖讳之而没其文

   春秋论(三/)
所以定天下之疑而彰信百世莫善乎春秋昔者鲁之
文姜通乎齐襄遂启彭生之祸而且孙于齐享于祝丘
卷五十九 第 14a 页 WYG1318-0309c.png
会于禚于防于谷甚至如京师其游敖也无节当时国
人传闻桓公有同非吾子之言罔不疑庄公为齐侯之
子将使主鲁祀者莫信为周公之后国恶孰大于是孔
子有忧之从而辩焉不可也讳之则疑者益甚乃为著
其事于春秋桓公六年九月书曰子同生是已先是桓
三年文姜归鲁齐侯出疆送其女桓会于欢而亲受之
昏礼之始不为不重矣逾三年而生庄公庄公生十二
年而桓公始会齐侯于泺为之特书曰公与夫人姜氏
卷五十九 第 14b 页 WYG1318-0309d.png
遂如齐足信会泺以前文姜未尝一至齐而庄公之生
在文姜来归后三岁其为鲁君之子不待辞说而显可
以彰诸百世无惑此世子之生前乎此者不书后乎此
者不书惟于子同生书之噫易芊以黄易嬴以吕易司
马以牛其事或未足深信惟无圣人之书法可以袪惑
史没其文斯人之疑者益甚然后知春秋之为功世道
者大也
   春秋论(四/)
卷五十九 第 15a 页 WYG1318-0310a.png
以春秋为春秋述也而谓之作何与古者列国各立之
史鲁之克也卫之鱼也虢之嚚也晋之苏也黯也赵也
狐也墨也咸书国中之事以达于天子晋之乘也宋郑
之志也楚之书也梼杌也燕齐鲁之春秋也孔子既得
百二十国宝书非不欲成东周一代之史有柱下之老
聃在不敢专也盖尝读春秋于老聃之前矣聃也踞灶
觚而听之又得丘明为之传于是作春秋之志乃定原
鲁史旧文不过所述者一国之事尔周官邦国之志小
卷五十九 第 15b 页 WYG1318-0310b.png
史掌之四方之志外史掌之莫有删裁会粹而合于一
者合之自孔子始前乎此者无之故言作也譬诸后世
纪舆地者一县之志有焉一州一郡一路之志有焉其
分十三布政司撰者谓之通志是与百二十国宝书同
也十道九域大一统之志则窃取孔子春秋之例者也
合百国之春秋以奉君天下一人之垂法礼乐征伐虽
出自诸侯大夫而书天王以正其名书王正月以谨其
始无异出自天子斯则天子之事矣乃或者以书爵书
卷五十九 第 16a 页 WYG1318-0310c.png
人书名书字书月书时进退予夺之权孔子悉得而主
之凡此亦何预重轻不过就旧史之文仍之已尔或又
以为春秋孔氏之刑书不知王迹熄诗亡然后春秋作
孔子特存其温柔敦厚之遗意非过为刻深之文也噫
之人也之说也岂深于春秋者哉
   秦始皇论
法制禁令所以防民之奸而非化民成俗之具也惟秦
之为国不本于道德而一任乎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
卷五十九 第 16b 页 WYG1318-0310d.png
上始也刑则加于太子之师傅而范睢为相弃逐君之
母弟秦之君以为法在焉师傅可刑母弟可逐而法不
可易也其甚者荆轲以匕首劫始皇几揕其胸环柱而
走人情孰不急其君左右之臣至宁视其君之死不敢
操尺寸之兵上殿其与寇雠何异自当时视之以为于
法宜然无足怪也嗟夫方其初用事之臣惟知任法积
之既久虽万乘之尊为法所制宁以身殉法而不敢易
上下相残甘为众恶之所归以至于亡岂不哀哉盖吾
卷五十九 第 17a 页 WYG1318-0311a.png
观于始皇之焚诗书而深有感于其际也当周之衰圣
王不作处士横议孟氏以为邪说诬民近于禽兽更数
十年历秦必有甚于孟氏所见者又从人之徒素以摈
秦为快不曰嫚秦则曰㬥秦不曰虎狼秦则曰无道秦
所以诟詈之者靡不至六国既灭秦方以为伤心之怨
隐忍未发而诸儒复以事不师古交讪其非祸机一动
李斯上言百家之说燔而诗书亦与之俱烬矣嗟乎李
斯者荀卿之徒亦常习闻仁义之说岂必以焚诗书为
卷五十九 第 17b 页 WYG1318-0311b.png
快哉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
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特以为诗书不燔
则百家有所附会而儒生之纷纶不止势使法不能出
于画一其忿然焚之不顾者惧黔首之议其法也彼始
皇之初心岂若是其忍哉盖其所重者法激而治之甘
为众恶之所归而不悔也呜呼邪说之祸其存也无父
无君使人陷于禽兽其发也至合圣人之书烬焉然则
非秦焚之处士横议者焚之也后之儒者不本乎圣贤
卷五十九 第 18a 页 WYG1318-0311c.png
之旨文其私说杂出乎浮屠老氏之学以眩于世天下
任法之君多有使激而治之可不深虑也哉
   韩信论
或曰韩信之反信乎曰信不反也何以知之于信之报
漂母知之也方信在淮阴一市咸笑其怯母独为进食
宜其有知己之感千金之报不为重也迨于楚为郎中
投汉为都尉至此而天下遂无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
亡也当其时豪杰并起可与就天下者惟楚汉信之亡
卷五十九 第 18b 页 WYG1318-0311d.png
将安往哉盖惟有穷饥于深山以没世焉尔何也彼其
视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乃高帝一闻萧何
之言不特赦其罪且以为大将又设坛场具礼召居上
座自古君臣相遇之隆未有若高帝之于信也其知己
之感虽菹醢其身不惜彼武陟蒯通之言曾何足以动
心哉天下已定信未尝有纤毫之过而陈平倡伪游之
邪说无故贬爵使与绛灌并列其与郎中都尉之遇何
异欲禁其无怨望之言难矣彼吕后者包藏祸心以为
卷五十九 第 19a 页 WYG1318-0312a.png
信不死必不为所用由是文致其辞戮之钟室史遂附
会其说谓与陈豨有执手之言呜呼以信用兵之神众
寡莫测欲反则反耳何藉豨为信之视豨犹绛灌之属
不屑与之言者也然则信悔不用蒯通之心非二心何
曰信之言曰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
之事信为高帝所杀则虽菹醢无憾其为是言者深憾
为女子所卖也不然以漂母一饭之不忘忍负解衣推
食之高帝哉豫让之死也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
卷五十九 第 19b 页 WYG1318-0312b.png
报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贾生以让行同狗
彘而能抗节若是孰谓信也行乃出豫让下哉
   杨雄论
以言取人伪之所从出也昔者太公诛任矞华仕于齐
子产诛邓析于郑孔子诛少正卯于鲁圣贤所以彰刑
罚大权者岂好为已甚哉无他深恶其言之不实而伪
学之足以欺世也扬雄之书诵法孔子自周秦以降折
衷圣人而纯于道德者莫有过焉者也抑知其尽出于
卷五十九 第 20a 页 WYG1318-0312c.png
伪哉王莽将篡汉恭俭以下士雄之澹泊自守若无荣
利动其中其初盖欲悦莽之心及久未见用躁不能禁
乃为剧秦美新之文以献媚前之所为唐尊之柴车瓦
器也后之所为哀章刘秀之符命也其独不得柄用者
莽尝与雄同为郎莽之伪雄知之雄之伪莽亦习知之
也莽作金縢大诰以自拟于周公雄作太玄法言以自
比周易论语相率而为伪焉尔矣投阁之事已为当世
所笑后之君子顾或有取于雄者徒以其言之不诡于
卷五十九 第 20b 页 WYG1318-0312d.png
圣人也夫安居而诵习周孔乡曲之士能之迨事变猝
至临难而不失其正者希矣世之儒者幸生太平无事
之日饱食暖衣无纤毫之忧患匡坐而谈性命之学及
其既没门人弟子矜其迂阔腐烂之说岿然配食于孔
氏之庭非是则俎豆不与焉噫吾能必其言之不出于
伪也邪
   王弼论
毁誉者天下之公未可以一人之是非偏听而附和之
卷五十九 第 21a 页 WYG1318-0313a.png
也孔颖达有言传易者更相祖述惟魏世王辅嗣之注
独冠古今盖汉儒言易或流入阴阳灾异之说弼始畅
以义理此伊川程子语其徒学易先看王弼注也惟因
范宁一言诋其罪深桀纣出辞太激学者过信之读其
书者先横高谈理数祖尚清虚八字于胸中谓其以老
庄解易然弼既注易别注老子义不相蒙未尝以老庄
解易也吾见横渠张子之易说矣开卷诠乾四德即引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二语中间如谷神刍狗
卷五十九 第 21b 页 WYG1318-0313b.png
三十輹为一毂高以下为基皆老子之言在宋之大儒何尝
不以老庄言易然则弼之罪亦何至深于桀纣
   陈寿论
陈寿良史也世误信晋书之文谓索米丁氏之子不获
竟不与立传又轻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以此
讪寿至宋尹起莘从而甚之其言曰自陈寿志三国全
以天子之志予魏而以列国待汉收天下三分之二司
马氏继之于时作史者王沉则有魏书鱼豢则有魏略
卷五十九 第 22a 页 WYG1318-0313c.png
孔衍则有魏尚书孙盛则有魏春秋郭颁则有魏晋世
语之数子者第知有魏而已寿独齐魏于吴蜀正其名
曰三国以明魏不得为正统其识迥拔乎流俗之表且
夫魏之受禅也刘廙辛毗华歆刘若辈颂功德李伏许
芝上符瑞先后动百馀人其文见裴松之注至今遗碑
在许大书深刻而寿尽削之不以登载至先主王汉
即帝位武担蜀之群臣请封之辞劝进之表告祀皇天
后土之文大书特书明著昭烈之绍汉统予蜀以天子
卷五十九 第 22b 页 WYG1318-0313d.png
之制足以见良史用心之苦矣街亭之败寿直书马谡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张合所破初未尝以父参谡军
被罪借私隙咎亮至谓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则张俨袁
准之论皆然非寿一人之私言也寿于魏文士惟为王粲
卫觊五人等立传粲取其兴造制度觊取其多识典故
若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仅于粲传附书彼丁仪丁
廙何独当立传乎造此谤者亦未明寿作史之大凡矣
噫纲目纪年以章武接建安而后得统之正然百世之
卷五十九 第 23a 页 WYG1318-0314a.png
下可尔其在当时蜀入于魏魏禅于晋寿既仕晋安能
显尊蜀以干大戮乎书曰责人斯无难尹氏之责寿予
窃以为未得其平也 
 
 
 
 
卷五十九 第 23b 页 WYG1318-0314b.png
 
 
 
 
 
 
 
 曝书亭集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