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WYG1318-003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曝书亭集卷三十四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序一
   周易义海撮要序
自汉以来说经者惟易义最多隋经籍志六十九部唐
志增至八十八部宋志则二百一十三部今之存者十
之一二而已唐资州李氏合三十五家易说题曰集解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WYG1318-0030b.png
南北朝以前遗文坠简藉以得见指归宋熙宁间蜀人
房审权集郑康成以下至王介甫易说百家择取专明
人事者编成百卷曰周易义海至绍兴中江都李衡彦
平删其冗复益以正叔子瞻子发三家目为义海撮要
凡十卷而附以杂论补房氏之阙略焉其择之也必精
义海失传而是编传后之学者所乐得而讲习也彦平
宣和末入辟雍乾道中官秘书修撰寻除侍御史改起
居郎以言事去国退居昆山聚书讲学世目为乐庵先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WYG1318-0031a.png
生者也
   周易辑闻序
周易辑闻六卷宋赵汝梅撰取杂卦反对之义上下二
篇各一十有八卦每六卦析为一卷附文言于乾坤释
彖之后而系辞说卦诸传皆阙焉余既抄而藏诸笥序
之曰易之为教本穷理尽性之言自周官掌之太卜簭
人而秦以其卜筮之书未燔迄于汉孟喜京房焦赣之
徒多藉以考验灾异而已郑康成主象数王辅嗣主名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WYG1318-0031b.png
理言数者或失之巫言理者或失之凿往往得其偏曲
而未穷其奥赜焉考之隋经籍志说易凡六十九部唐
四库书目益之凡八十八部至宋增至二百一十三部
而是书未与焉可谓详矣迨后家守程朱之书未暇广
究诸家之说久之本义单行并程氏传亦辍不复观况
凡有小异朱子之说为制举所不取则见者非仅不观
将唾而远之惟恐子弟之入于目此自隋迄宋诸家之
撰述日至于放失无存也是书晰理而兼详夫象数援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WYG1318-0031c.png
据精洽足以益学者之神智万历中周藩宗正灌甫曾
雕刻行之顾流传者寡惜世无有重刻之者汝梅为资
政殿大学士天水郡公善湘之子商恭靖王元份七世
孙善湘以儒生破李全身历戎马乃能注意经学六易
藁而授之子汝梅不以世禄自矜远游閒服玩之习惟
遗编是辑又归其善于亲益以徵宋时经术之盛化俗
之厚而灌甫亟刻其书虽流传已少是书实藉以无失
皆宗室之贤宜附著之以告后之君子读是书者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WYG1318-0031d.png
   易璇玑序
宋之南渡君臣多讲易义高宗召荆门朱震论易殿中
称旨除祠部员外郎迁秘书少监赐以告词敷及否泰
之义右相张浚入朝亦书否泰二卦赐焉于时浚及宰
相李纲李光沈该皆著易传而林倏李授之刘翔郭伸
王义朝都洁彭与王大宝吴适宋大明均以易义经进
或令秘书看详或令有司给札或与堂除或补上州文
学独环溪吴氏上易璇玑三卷其言易自彖求之卦次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WYG1318-0032a.png
求之象次求之爻作论二十七篇文辞简奥间以韵语
行之类古繇占卓尔成一家言以书犯庙讳赏独不及
嗟夫朝之一命再命奚足为儒者重轻而得之不得有
命焉此严夫子董相所以有哀时命文士不遇赋也吴
氏讳沆字德远崇仁布衣其没也乡人祀诸郡县学   周易集说序
周易集说一十三卷各冠以序吴人俞琰玉吾叟所著
也叟于宝祐间以词赋称宋亡隐居不仕自号石涧道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WYG1318-0032b.png
人又称林屋洞天真逸其书草创于至元甲申断手于
至大辛亥用力勤矣世之言图书者谓马毛之旋龟文
之坼独叟之持论以尚书顾命文弘璧琬琰在西序大
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与天球并列则河图亦
玉也玉之有文者尔昆崙产玉河源出昆崙故河亦有
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书盖石而白有文者此易家之
异闻也
   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序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WYG1318-0032c.png
孔子学易韦编漆书至于灭绝者三乃不以是教其子
而与门弟子雅言惟诗书执礼然三经无统论之文独
易有十翼则圣人之注意存焉矣自欧阳永叔谓十翼
之说不知起于何人于是学者不能无疑今世所传程
正叔易传张子厚易说均舍大传不讲而正叔之言曰
圣人用意深处全在系辞又曰系辞之文后人决学不
得晁子止则云子厚易解甚略系辞差详是张程二子
咸笃信大传者也吾友纳兰侍卫容若读易渌水亭中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WYG1318-0032d.png
聚易义百家插架于温陵曾氏(穜/)粹言隆山陈氏(友文/)
集传精义一十八家之说有取焉合而订之成八十卷
择焉精语焉详庶几哉有大醇而无小疵也乎刑部尚
书昆山徐公嘉其志许镂板布诸通邑大都用示学者
乍发雕而容若溘焉逝矣昔王辅嗣注易每取旧解所
悟者多深斥阴阳灾异小数曲学专明人事论者谓其
独冠古今出荀刘马郑之上顾官止尚书郎年仅二十
四而夭说经者恒惜之容若清才逸辨兼工风骚乐府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WYG1318-0033a.png
书法即其会粹二书不专言理变占象数并收补大传
训注之阙虽老儒亦逊焉岂意短命而终读其书不禁
兰摧而蕙叹也
   徐氏四易序
圣人则图书以作易作易之后不必因图而易始见也
新安朱子著易本义取河洛先后天诸图冠诸卷首今
之学者佥谓舍图书无以言易矣考先儒之论多以九
为图十为书独西山蔡氏从而反易之以为河图之数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WYG1318-0033b.png
十而洛书九也蔡氏之说称本邵氏然邵氏之言曰圆
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以数之体验之则奇为圆
而偶为方矣同州王氏临邛张氏汉上朱氏咸以九为
图十为书此邵氏之学也伊川程子曰九是纯阳六是
纯阴但取河图见之过六则一阳生至八便不是纯阴
是亦以九为图矣此程氏之学也横渠张子曰阳极于
九阴终于十又曰十者九之偶也史绳祖阐其义盖即
言九图十书之理此张氏之学也朱子报郭冲晦书曰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WYG1318-0033c.png
河图四正四偶之位洛书四实四虚之数所以画卦也
河图九畴之象洛书五行之数所以作范也是年朱子
五十有一矣犹主九为河图后与蔡氏再三往复始从
其说迨作启蒙又详述其初说而曰安知书之不可为
图图之不可为书是虽信之而未笃矣处士徐善敬可
氏著四易一曰天易二曰羲易三曰商易四曰周易凡
三十卷其于图书博采诸家之论而一本乎邵氏程子
张子及朱子之初说谓反之则四象五行之位皆若枘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WYG1318-0033d.png
凿之不可合从其旧则不惟位与数各当因以推夫三
易改演之原洪范大衍律历运气太一奇门之所自出
靡不犁然有据焉乃或疑其与朱子晚年之说不协夫
图之可为书书之可为图朱子既言之矣徐氏特因朱
子之说而发挥之尔亦何悖于朱子哉于是同里朱彝
尊为之序
   东莱吕氏书说序
东莱吕先生伯恭受学于三山林少颖少颖又东莱吕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WYG1318-0034a.png
居仁之弟子也少颖所著尚书集解朱子谓洛诰以后
非其所解其孙石鼓书院山长耕称坊本自麻沙初刻
继而婺女及蜀中皆有之讹以传讹访之故家先得宇
文氏拾遗一卷后得建安余氏所镂新板又得叶学录
所藏写本再三参校自诩成完书矣而伯恭书说先之
秦誓费誓自流以溯其源上至洛诰而止殆以补林说
之所未及尔门人宗学教授从政郎时澜不知师之微
意乃取而增修之非伯恭之本怀矣赵希弁读书附志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WYG1318-0034b.png
称是书六卷康熙壬戌予抄自无锡秦氏凡十卷与马
氏经籍考同宋史志艺文云三十五卷盖并门人增修
之书合著于录也序以藏之笥
   雪山王氏(质/)诗总闻序
雪山王氏诗总闻二十卷每章说其大义复有闻音闻
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凡十门每
篇为总闻又有闻风闻雅闻颂冠于四始之首自汉以
来说诗者率依小序莫之敢违废序言诗实自王氏始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WYG1318-0034c.png
既而朱子集传出尽删诗序盖本孟子以意逆志之旨
而畅所欲言后之儒者咸宗之独王氏之书晦而未显
其自诩谓研精覃思几三十年而吴兴陈日强称其自
成一家能寤寐诗人之意于千载上要之虽近穿凿而
可以解人颐者亦多也王氏名质字景文汶阳人绍兴
庚辰进士召试馆职不就历枢密院编修官出通判荆
南府不行奉祠山居有集四十卷
   聂氏三礼图序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WYG1318-0034d.png
六经有图三礼尤不可少郑康成阮谌梁正夏侯伏朗
之书吾不得而见之矣博采诸图成书者洛阳聂崇义
也当周显德中崇义以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与国子
祭酒汝阴尹拙同寮其论祭玉援引周礼正文拙无以
难迨宋建隆初考正三礼图表上于朝时拙已迁太子
詹事被诏集儒学之士重加参议拙多所駮正崇义复
引经释之书成拜紫绶犀带白金缯帛之赐颁其书于
学官绘图宣圣殿后北轩之壁至道初旧壁崩剥命易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WYG1318-0035a.png
以版改作论堂之上咸平中车驾幸学亲览观焉斯亦
儒者稽古之荣矣乃有贾安宅等言其未见古器出于
臆度而陈用之撰太常礼书陆农师撰礼象皆以正聂
氏之失而补其阙遗有诏毁论堂画壁然窦学士俨序
称其采三礼旧图凡得六本钻研寻绎推较详求原始
要终体本正末能事尽焉则非出于臆度者也永嘉陈
伯广跋卷尾云观其图度未必尽如古昔苟得而考之
不犹愈于求诸野乎斯言得之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WYG1318-0035b.png
   丘氏周礼定本序
考工记可补冬官之阙乎曰周官三百六十多以士为
之若记之所云直百工焉尔矣夫玉府有工有贾而巾
车弁师追师屦人之属府史胥徒而外咸有工以执事
亦犹大府典丝典妇功庖人羊人马质之各有其贾也
贾不与士齿工顾可充司空之官乎典丝则颁丝矣掌
皮则颁皮革矣稿人则掌六弓八矢四弩矣是则涷丝
者工也而颁丝外内者考工者也函鲍韗韦裘者工也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WYG1318-0035c.png
以式法颁皮革者考工者也刮摩攻木以为弓矢者工
也而受财于职金以赍其工书其等乘其事试其工弩
者考工者也以是推之则记之所载三十工郑氏以为
司空之官非矣新昌黄氏度作周礼说置考工记不解
至临川俞氏廷椿复古编谓司空之属分寄于五官同
安丘氏畅其旨取五官所属归于冬官六属适各得六
十著为周礼定本昔人皆言冬官阙一篇盖读此而宛
如全书焉繇汉迄唐说经者义虽纷纶往往存其疑而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WYG1318-0035d.png
不改逮宋元诸君子生千载之后一旦釐正其文若朱
子之孝经大学蔡氏之武成金氏之洪范蔡氏之杂卦
传吴氏之礼记以及俞氏丘氏之周礼皆自信而不惑
后学者莫敢议其非虽然无数君子之学识苟好奇穿
凿则或失之僣或失之诬殆亦难乎免矣丘氏名葵字
吉甫隐居海屿自号钓矶翁盖宋人而不仕于元者书
成时年八十馀可谓老而笃学者也
   读礼通考序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WYG1318-0036a.png
礼有五丧祭重矣曲台之记石渠之论议于丧礼尤详
焉晋人崇尚庄老宜其自放礼法之外而于丧礼变除
假宁之同异独龂龂辨难若杜预卫瓘袁准孔伦陈铨
刘逵贺循环济蔡谟刘德明葛洪孔衍之徒均有撰述
宋齐以降言凶礼者不乏自唐徙五礼之名置凶礼第
五于时许敬宗李义甫上显庆新礼以为凶礼非臣子
所宜言去国恤一篇自是天子凶礼遂阙宜柳宗元以
不学讪之也迨宋讲学日繁而言礼者寡于凶事少专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WYG1318-0036b.png
书朱子家礼盛行于民间而世之儒者于国恤不复措
意其仅存可稽者杜氏通典马氏通考已焉呜呼慎终
追远之义辍而不讲斯民德之日归于薄矣刑部尚书
昆山徐公居母忧读丧礼撰通考一书再期而成寻于
休沐之暇浏览载籍又增益之凡一百二十卷摭采之
博而择之精考据之详而执之要此天壤间必不可少
之书也当
孝庄太皇太后崩公时由礼部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WYG1318-0036c.png
史仍直史馆自初丧及启殡礼无纤钜
天子惟公是咨公斟酌古今之宜附中使入奏悉中条
理盖公于是书默识于心宜其折衷靡不当上结
主知诚稽古之效矣公归田后开雕是书彝尊因劝公
并修吉军宾嘉四礼庶成完书公喜剧即编定体例分
授诸子方事排纂而公逝又二年先以刋完丧礼行世
彝尊夙承公命作序至是乃书其大略若全书纲要公
发凡举例已详言之后之览者可以见公用力之勤也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WYG1318-0036d.png

   陆氏春秋三书序
唐丹阳主簿赵州啖助考春秋三传短长撰集传复摄
纲条为统例助卒其子异裒录遗稿于是门人洋州刺
史河东赵匡损益之而给事中陆淳师事匡纂会其文
为春秋集传纂例十卷又撰集注春秋二十卷微旨三
卷辨疑七卷集注自元已亡而纂例及辨疑微旨三书
延祐中从集贤学士曲出之请锓板江西行省魏晋以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WYG1318-0037a.png
前说春秋者创通大义而已有所未通则没而不说又
或自乱其义自杜元凯以例释左氏其说有正例变例
非例之分别为五体以寻经传之微旨言春秋者宗之
然犹略而未该至三子书出例乃大备庶乎丝麻冠履
之不紊其有功于春秋甚大淳为韦执谊所援得侍讲
东宫柳子厚因执弟子礼归安朱临序是书谓子厚文
章宗匠以韩退之之贤犹不肯高以为师独肯执弟子
礼于陆氏以此推陆氏之学要之子厚之师陆氏特出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WYG1318-0037b.png
于党人一时附和正未足以是为轻重也然唐人所尚
者诗赋往往未暇究明经义陆氏独能传习其师说通
圣人之书于后世其贤有过人者当其时蔡广成以易
施士丐以诗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以礼强蒙以论语
皆自名其学以显于时今其书俱不传惟三子书仅存
钱唐龚主事蘅圃刻而传之功不在曲出下矣
   春秋权衡序孔子之作春秋拨乱世反诸正其好恶一出于平而已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WYG1318-0037c.png
非若后世史臣有所激于中借史以泄其忿也顾说春
秋者往往未得圣人之意烦其例苛致其文予者十一
诛讥者十九夫有所攘也盖有尊也有所贬也盖有褒
也今欲尊周而动著王室之非礼欲诛乱臣贼子而先
责贤者备亡不越竟即责以弑君不尝药则罪以弑父
是圣人恶恶之辞长而善善之辞反短比之申不害卫
鞅韩非而有甚焉者矣我故于说春秋者义无多取见
有刻深之文戾乎孔子之旨未尝不疾首张目焉及得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WYG1318-0037d.png
宋刘仲原父春秋权衡读之凡三传有害于义者旁引
曲證必权其轻重而别其非是以待读者之自悟可谓
善学春秋者也原三家之传虽或未得其平由于尊圣
人之过求圣人之心不得遂纷纶同异者有之要其所
主皆二百四十年之事若胡安国之传出言无不纯理
无不正然其文则孔子之文其事则类指南渡君臣得
失斯盖因述以寓作者矣近乃舍三传而列之学官久
之取士者并舍经而专主乎传是何异学易者之仅知
卷三十四 第 16a 页 WYG1318-0038a.png
操钱而卜也呜呼三传胡氏孰赢孰缩经与传之孰轻
孰重安得起仲原父立而相其平准也与
   春秋意林序
往予与高念祖同舟至天津念祖书簏中携刘仲原父
春秋权衡意林凡一十九卷宋刻甚工时岁在甲辰七
月暑未退挥汗读之舟中未暇抄录也既而念祖留京
师二书为有力者所得予在大同闻之颇以为憾越五
年颍州刘考功公㦷相遇济南揖罢亟语予以获权衡
卷三十四 第 16b 页 WYG1318-0038b.png
为喜问以意林则无之又五年求之清苑陈参议祺公
遂以权衡抄本贻予复从宛平孙侍郎耳伯所抄得意
林然后二书悉为吾有原父在当日声誉与庐陵欧阳
子相上下暨弟贡父并以经术闻其说春秋尤长二书
之外有春秋传一十五卷予获之书贾舟中又有说例
二卷文权二卷惜乎不能尽得也予感是书自舟中读
后几不复遇求之十年乃始得焉而予之为客不自知
其已老矣南还之日念祖无恙尚期共读之兼以二书
卷三十四 第 17a 页 WYG1318-0038c.png
闻之考功亦足以豪已乎甲寅十一月书
   涪陵崔氏春秋本例序
涪陵崔子方彦直自称西畴居士尝与苏黄诸君子游
知滁州日曾子开曾为作记刻石醉翁亭侧其说春秋
有经解十二卷本例二十卷建炎中江端友请下湖州
取所著春秋传储秘书省于是其孙若上之于朝今其
解不可得见惟本例独存序之曰以例说春秋自汉儒
始曰牒例郑众刘寔也曰谥例何休也曰释例颍容杜
卷三十四 第 17b 页 WYG1318-0038d.png
预也曰条例荀爽刘陶崔灵恩也曰经例方范也曰传
范宁也曰诡例吴略也曰略例刘献之也曰通例韩
滉陆希声胡安国毕良史也曰统例啖助丁副朱临也
曰纂例陆淳李应龙戚崇僧也曰总例韦表微成元孙
明复周希孟叶梦得吴澄也曰凡例李瑾曾元生也曰
说例刘敞也曰忘例冯正符也曰演例刘熙也曰义例
赵瞻陈知柔也曰刋例张思伯也曰明例王晰王日休
敬铉也曰新例陈德宁也曰门例王镃王炫也曰地例
卷三十四 第 18a 页 WYG1318-0039a.png
余哲也曰会例胡箕也曰断例范氏也曰异同例李氏
也曰显微例程迥也曰类例石公孺周敬孙也曰序例
家铉翁也曰括例林尧叟也曰义例吴迂也而梁之简
文帝齐晋安王子懋皆有例苑孙立节有例论张大亨
有例宗刘渊有例义刁氏有例序绳之以例而义益纷
纶矣彦直之论谓圣人之书编年以为体举时以为名
著日月以为例春秋固有例也而日月之例盖其本乃
列一十六门而皆以日月时例之亦一家之言云尔
卷三十四 第 18b 页 WYG1318-0039b.png
   春秋地名考序
九丘之书逸矣伯禹伯益之所名夷坚之所志周公之
所录其著在六经者莫若禹贡诗春秋言禹贡者则有
若挚虞之畿服经孟先之图程大昌之论易祓之广纪
言诗者则有若范处义王应麟之地理考言春秋者则
有若京相璠之土地名杨湜郑樵之谱张洽之表外如
严彭祖之图专纪盟会则围伐灭取土地之见遗者多
矣罗泌专纪国名则郡县之失载者又多矣然则说春
卷三十四 第 19a 页 WYG1318-0039c.png
秋者必兼包乎郡国土地之目而后可无憾焉试迹其
地名有见于经者有见于传者有并见于经传者顾其
文蔑以为昧纪以为杞滑以为郎柽以为朾偃以为缨
崇以为柳铁以为粟以陆浑为贲浑以厥慭为屈银以
皋鼬为浩油以祲祥为侵羊若是者不可悉数也邾也
谓之邾娄贯也谓之贯泽訾娄也谓之丛安甫也谓之
鞍沙也谓之沙泽一郕也或以为成或以谓盛一郦也
或以为犁或以谓丽一盂也或以为霍或以为雩一虢
卷三十四 第 19b 页 WYG1318-0039d.png
也或以为郭或以为漷一艾也或以为鄗或以为蒿狸
脤谓之狸轸或又曰蜃也鼢泉谓之濆泉或又曰贲也
郪丘谓之犀丘或又曰菑丘又曰师丘也其在当时传
者已滋异同繁省之不一而况乎百世之下壤地之离
合名号之废置升降乃欲通习而考證之刋落丛谬不
其难哉地名考一十四卷吾乡徐处士善所辑予受而
读之爱其考迹疆理多所釐正简矣而能周博矣而有
要无异聚米画地振衣而挈其领也原春秋之作孔子
卷三十四 第 20a 页 WYG1318-0040a.png
既取百二十国宝书笔削之而又述职方以辅春秋之
不及则学乎春秋非惟义疏序例大夫之辞公子之谱
皆宜究图而土地之名补方志之疏舛尤其要焉者若
经之有纬书之有正必有摄也予老矣恒愧经义无所
发明序其书窃比北宫司马诸子获附见于春秋之传

   五经翼序
古之仕焉而已者归教其乡里尊之曰先生亲之曰父
卷三十四 第 20b 页 WYG1318-0040b.png
师王者养之则曰国老乞言合语载诸惇史授数而论
说之若传记所称老彭老聃皆殷周之国老而迟任周
任之言殆即惇史之文也汉之时伏胜张苍辕固博士
江翁胡母生杜子春之徒多以耆耋教授弟子盖圣人
之道莫备乎经学者必老成人是师庶学有统而道有
归然守一家之说足以自信不足以析疑惟众说毕陈
纷纶之极而至一者始见故反约之功贵夫博学而详
说之也吏部侍郎宛平孙先生年八十矣好学不倦集
卷三十四 第 21a 页 WYG1318-0040c.png
汉以来诸儒五经序义分为二十卷名曰五经翼给事
中馀杭严公镂板行之先生凡五致书命予为序予惟
经学之不明非一日矣自汉迄唐各以意说散而无纪
其弊至于背畔贵有以约之此宋儒传注所为作也今
则士守绳尺无事博稽至问以笺疏茫然自失则贵有
以广之先生是书所为述也当万历中周藩宗正灌甫
藏书八万馀卷至黄河水决遗籍尽亡初先生知祥符
县事时从其孙永之借钞诸经义后又益以秘阁流传
卷三十四 第 21b 页 WYG1318-0040d.png
诸书故多世所未见者予不学未能发明五经之蕴因
述先生之老而好学无愧于古之致仕者以为当世法
俾读其书若见惇史且及其采辑所从来盖历数十年
而始成洵匪易矣严公亦与予善其勤学下士相等事
三老者必有五更告于先生者必及君子然则舍严公
其谁也
   授经图序
六经大义至宋儒昌明之而始无遗憾学者守为章程
卷三十四 第 22a 页 WYG1318-0041a.png
宜也不知绝续之际汉儒为难当日秦书既焚往圣遗
言澌灭殆尽幸而去古未远间得之屋壁所藏女子所
献老生所口述然而仅矣迄学者代兴遐搜博考或一
人集众是或数人成一经要其授受各有师承非若后
人以意见为予夺也刘歆遗书博士谓孝宣时广立经
文义虽相反不嫌并设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之旨
哉斯言夹漈郑氏乃云秦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
绝于是有指斥汉儒迹其同异纷纭为诋诃所自起岂
卷三十四 第 22b 页 WYG1318-0041b.png
知前型未坠尽信非也概疑之亦非也六经之义如江
河日月无所不该解之者惟其不背于经斯已尔而又
何同焉夹漈之言过矣授经诸图见于章氏考索明西
亭宗正复加釐定并采诸儒言行列为小传由是师友
渊源灿如指掌自汉以后晨星相望专家虽不逮汉儒
而亦多有缵承惜其未暇补入然传注义疏序解辨问
诸条犁然各具于图之左方览者因目以求其书则得
矣是集黄徵君俞邰藏有善本龚主事蘅圃刋之白下
卷三十四 第 23a 页 WYG1318-0041c.png
世之师心党同薄前贤为不足法者庶几知所返也然
则汉儒洵有功于六经而为功于汉儒者二子又将与
西亭并传也夫
   重刋玉篇序
小学之重于古久矣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
制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
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自凡将元尚滂喜诸篇均失其传
而爰历博学为闾里书师所合入之仓颉篇中许慎据
卷三十四 第 23b 页 WYG1318-0041d.png
以撰说文解字古本部分自一至亥者是已顾氏玉篇
本诸许氏稍有升降损益迨唐上元之末处士孙强稍
增多其字既而释慧力撰象文道士赵利正撰解疑至
宋陈彭年吴锐丘雍辈又重修之于是广益者众而玉
篇非顾氏之旧矣予寓居吴下借得宋椠上元本于汲
古阁张子吁三请开雕焉梨枣之材尺幅之度临模雠
校之勤不舍晨暮并取系传类篇汗简佩觿手鉴诸书
推源析流旁稽曲證逾年而后成书爰属予序其本末
卷三十四 第 24a 页 WYG1318-0042a.png
以予思之学奚小大之殊哉毋亦论其终始焉可也讲
习文字于始穷理尽性官治民察要其终未有不识字
而能通天地人之故者宋儒持论以洒扫应对进退为
小学由是说文玉篇皆置不问今之兔园册子专考稽
于梅氏字汇张氏正字通所立部属分其所不当分合
其所必不可合而小学放绝焉是岂形声文字之末与
推而至于天地人之故或窒碍而不能通是学者之所
深忧也孙氏玉篇虽非顾氏之旧然去古未远犹愈于
卷三十四 第 24b 页 WYG1318-0042b.png
今之所行大广益本玉篇复上元之旧而古之小学存
焉矣
   重刋广韵序声韵之学盛于六代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而学者
言韵悉本沈约顾其书终莫有传者今之广韵源于陆
法言切韵而长孙纳言为之笺注者也其后诸家各有
增加已非广韵之旧然分韵二百有六部未之紊焉自
平水刘渊淳祐中始并为一百七韵于是合殷于文合
卷三十四 第 25a 页 WYG1318-0042c.png
隐于吻合焮于问尽乖唐人之官韵好异者又惑于婆
罗门书取华严字母三十有六颠倒伦次逮洪武正韵
出唇齿之不分清浊之莫辨虽以天子之尊行之不远
则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矣曩昆山顾处士炎武校广韵
力欲复古刋之淮阴第仍明内库镂板缘古本笺注多
寡不齐中涓取而删之略均其字数颇失作者之旨吴
下张上舍吁三有忧之访诸琴川毛氏得宋时锓本證
以藏书家所传抄务合乎景德祥符而后已抑何其用
卷三十四 第 25b 页 WYG1318-0042d.png
力之勤与嗟夫韵学之不讲久矣近有岭外妄男子伪
撰沈约之书以眩于世信而不疑者有焉幸而广韵仅
存则天之未丧斯文也吾故序之俾海内之言韵者必
以是书为准
   合刻集韵类篇序
六艺其五曰书书有六体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
谓之字声成文谓之音保氏以书教国子大行人属瞽
史谕书名听音声六体形声独多左右下上外内审其
卷三十四 第 26a 页 WYG1318-0043a.png
形而声从焉国史六书著录次于经典唐宋小学恒与
太学并设分教弟子绍兴中犹然淳熙以后更洒扫应
对进退之节为小学徽国文公别撰书一编颁诸学官
功名之士习四子书粗通一经足以应举开口代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言朝士取其辞为诸生法式古
文奇字安所用之昌黎韩子有云凡为文辞宜略识字
江都李氏亦云人读书须是识字其亦不得已而言之
也与今夫声音文字之学讲之正非易易已五方之民
卷三十四 第 26b 页 WYG1318-0043b.png
风土各异发于声不能无偏轻土多利重土多浊北人
诋南为鴃舌南人诋北为荒伧北人不识盱眙南人不
识盩厔此限于方隅者也楚骚之音殊于风雅汉魏之
音异于屈宋此易于时代者也书文既同而音之不一
者统归于一斯声音文字必相辅以行而义始备也
圣天子文轨之盛包海内外野无遗贤终始典学香厨
中簿之藏分授词臣编摹会粹而通政司使巡视两淮
盐课监察御史曹公奉
卷三十四 第 27a 页 WYG1318-0043c.png
命编孴全唐诗历五年所较旧本广益三百馀篇锓诸
枣木用呈乙览复念诗之醇疵一本乎韵韵之乖合原于六书既
锓玉篇广韵又求集韵类篇善本雠勘雕印以行学诗
者得而诵习之既免四羊三豕之失而音无夺伦纽分
畛域注相引證庶乎取诸左右逢源矣夫
   字鉴序
元至治间长洲李世英伯英受其父梅轩处士之旨以
卷三十四 第 27b 页 WYG1318-0043d.png
六书假借难明于是就典籍中字同音异者正其字画
溯其原委缉类韵一书凡三十卷其从子文仲复缉字
鉴五卷仍依韵编之予抄自古林曹氏嗟夫字学之不
讲久矣举凡说文玉篇佩觿类篇诸书俱束之高阁习
举子业者专以梅氏之字汇张氏之正字通奉为兔园
册饮流而忘其源齐其末而不揣夫本乖谬有难毕举
也已李氏之学远引说文證以后代诸家之说其亦所
谓元元本本者与辽金元字杂以国书字体转益茫昧
卷三十四 第 28a 页 WYG1318-0044a.png
其诗词落韵有出于二百六部之外者兹编所道者古
信可传也
 
 
 
 
 
 
卷三十四 第 28b 页 WYG1318-0044b.png
 
 
 
 
 
 
 
 曝书亭集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