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诗传大全 提要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a 页 WYG0078-03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诗传大全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按诗集传大全二十卷明胡广等撰
    亦永乐中所修五经大全之一也自宋以后
    言诗者皆宗朱子集传其荟集众说以相阐
    发者毋虑数十种往往得失互见学者旁参
    博考亦不能专主一家至明成祖始命儒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b 页 WYG0078-0307b.png
    辑为大全以集其成其与纂修者自胡广以
    下如杨荣金幼孜等凡四十二人悉一时知
    名之士然其书实本元安成刘瑾所著诗传
    通释而稍损益之今刘氏之本尚存取以参
    校大约取其冗蔓者略删数条又刘本以诗
    小序𨽻各篇之下是书别为一编小变其例
    而大指则全相蹈袭与四书大全之本倪士
    毅辑释春秋大全之本汪克宽纂疏者约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a 页 WYG0078-0308a.png
    相似故后人多所讥议明代为葩经之学者
    亦不尽据是书然当时颁布学宫凡士子之
    习举子业者必以此为准则乃一代定制所
    在亦有未可竟废者故并著之于录以备参
    考焉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呁(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a 页 WYG0078-030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诗传大全纲领
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子曰/旧关雎)
 (之序其关有统论诗之纲领者数条乃诗大序宜引/以冠经首使举者得以考焉乂曰大序好处多然亦)
 (有不满人意处又曰或者/谓补凑而成亦有此理)
 心之所之谓之志而诗所以言志也(孔氏曰诗人志/意之所之适蕴)
 (藏在心为志发见于言为诗○庆源辅氏曰此一节/言诗之自出○郑氏曰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簎亦蔑云焉虞书/曰诗言志然则诗昉于此乎○黄氏曰自有天地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b 页 WYG0078-0308d.png
 (万物而诗之理已寓婴儿之嬉笑童子之讴吟皆有/诗之情而未动也俘以篑鼓以土籥以苇皆有诗之)
 (用而未文也康衢顺则之谣元首股肱之歌皆诗也/故曰诗言志至于五子述大禹之戒相与歇咏伤今)
 (而思古则变风/变雅已备矣)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者性之感于物而动者也喜怒忧惧爱恶欲谓之
 七情形见(音/现)永长也(黄氏曰寂然不动者谓之性感/于物者谓之情情之所动则恶)
 (可己恶可己则不知手舞足蹈也○三山李氏曰永/歌木足尽其情于是手舞之足蹈之而有舞焉歌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a 页 WYG0078-0309a.png
 (其声舞蹈其容声容两尽然后喜怒哀乐之/情宣导于外无所湮郁此所谓导和之至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治/直)
(吏反乐音洛/思息吏反)
 声不止于言凡嗟叹永歌皆是也成文谓其清浊高
 下疾徐疏(平/声)(音/朔)之节相应而和也然情之所感不
 同则音之所成亦异矣(庆源辅氏口此一节又言嗟/叹永歌既发于声因以其声)
 (播于八音谐以律吕使之相应而和故谓之音而即/其音而复可得其所感之情有如是之不同也○孔)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b 页 WYG0078-0309b.png
 (氏曰治世之政和顺民述其安乐之心作歌故其音/亦安乐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安之极也厌厌夜饮不)
 (醉无归乐之至也乱世之政乖戾民述其怨怒之心/作歌故其音亦怨怒民莫不榖我独何害怨之至也)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怒之甚也国将亡民遭困厄哀/伤思慕而作歌故其音亦哀以思知我如此不如无)
 (生哀之甚也眷言顾之潜焉出涕思之笃也○临川/王氏曰治乱言世言政而亡国不言者世绝而无政)
 (也/)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事有得失诗因其实而讽咏之使人有所创艾(音/刈)
 起至其和平怨怒之极又足以达于阴阳之气而致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a 页 WYG0078-0309c.png
 祥召灾盖其出于自然而不假人力是以入人深而
 见功速非他教之所及也(庆源辅氏曰此一节又结/上三节而言诗之用广大)
 (深切非他教之所及也○安成刘氏曰咏其事之得/则可起人善心讽其事之失则可剑人逸志得失于)
 (是乎正其入人之深如此者盖以人心同一理也咏/其实而极其和平则达于阴阳而或致祥讽其实而)
 (极于怨怒则达乎阴阳而或召灾其感动之速如此/者亦以天地神人同一气也诗虽出于人为而理气)
 (感通则不假人力也达字贴/动感字阴阳贴天地鬼神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先王指文武周公成王(庆源辅氏曰或疑指周公为/先王先生曰此无甚害盖周)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b 页 WYG0078-0309d.png
 (公行王事制礼乐若止/言成王则失其实矣)是指风雅颂之正经(安成刘/氏口序)
 (者言先王以诗为教正纲常而善风/化故知其所指先王与正经如此)经常也女正乎
 内男正乎外夫妇之常也孝者子之所以事父敬者
 臣之所以事君诗之始作多发于男女之间而达于
 父子君臣之际故先王以诗为教使人兴于善而戒
 其失所以道夫妇之常而成父子君臣之道也三纲
 既正则人伦厚教化美而风俗移矣(庐陵彭氏曰陈/君举云夫妇之)
 (经者孝敬之成也盖天下之道只从夫妇中出而夫/妇之道又只从中正中来以此气象事亲则成孝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a 页 WYG0078-0310a.png
 (君则成敬由是而人伦厚教化美风俗移皆出于诗/之功用也○乐安李氏曰惟能美教化然后可以移)
 (风俗若教化不美非独不能移风俗天下反为风俗/所移矣如曹风之奢晋风之俭不中于礼皆足以移)
 (人教化之不美其弊必至于此○庆源辅氏曰此一/节乂言文武周公成王以风雅颂之正经为教而后)
 (有此效验始于夫妇父子君臣之三纲而后极于天/下之风俗也○安成刘氏曰此一节专论正风雅及)
 (周/颂)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兴虚应/反下同)
 此一条本出于周礼太师之官盖三百篇之纲领管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b 页 WYG0078-0310b.png
 辖也(庆源辅氏曰风雅颂者三百篇之节奏实统于/是而无所遗故曰纲领赋比兴者三百篇之体)
 (制实出于是而不能外故曰管辖○安成刘氏曰诗/有六义如纲之有纲如衣之有领如车之有管冇辖)
 (管与錧輨同车毂端铁也辖与辖辖同车轴头铁也/四者皆机要之所在也然纲领之用在纲与衣之上)
 (则风雅颂之比也管辖之用/在车之中则赋比兴之譬也)风雅颂者声乐部分之
 名也风则十五国风雅则大小雅颂则三颂也赋比
 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朱子曰周礼太师掌/六诗以教国子而大)
 (序谓之六义盖古今声诗条理无出此者风则闾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雅则朝会燕享公卿大夫之作)
 (颂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其所以分皆以其篇/章节奏之异而别之也赋比兴所以分者乂以其属)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a 页 WYG0078-0310c.png
 (词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问风雅与无天子之风/之义曰郑渔仲言出于朝廷者为雅出于民俗者为)
 (风文武之时周召之作者谓之周召之风东迁之后/王畿之民作者谓之王风似乎大约是如此亦不敢)
 (为断然之说但古人作诗体自不同雅自是雅之体/风自是风之体如今人做诗曲亦自有体制不同者)
 (自不可乱不必说雅之降为风今且就诗上理会意/义其不可晓处不必反倒○诗有是当时朝廷作者)
 (雅颂是也若国风乃采诗者采之民间以见四方民/情之美恶二南亦是采民言而被乐章尔程子必要)
 (说周公作以教人不知是如何某不敢从○庐陵彭/氏曰李贤良云诗者古之歌曲其声之曲折气之高)
 (下作诗之始或为风为小雅为大雅为颂风之声不/可以入雅雅之声不可以入颂不待太师与孔子而)
 (后分也风雅颂乃其音/而赋比兴乃其体也)赋者直陈其事如葛覃卷耳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b 页 WYG0078-0310d.png
 之类是也比者以彼状此如螽斯绿衣之类是也兴
 者托物兴词如关雎兔罝之类是也(朱子曰凡直指/其名直叙其事)
 (者赋也引物为况者比也本要言其事而虚用两句/钓起因而接续者兴也○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
 (指之事常在言外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说出那个物事来是兴不说出那个)
 (物事是比如南有乔木只是说汉冇游女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只说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皆是兴体比)
 (体只是从头比下来不说破兴比相近却不同○如/稿砧今何在何日大刀头此是比体兴之为言起也)
 (言兴物而起意后来占诗犹有此体如青青原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如高山有)
 (厓林木有枝忧来无端人莫之知皆是也○兴体不/一或借眼前事说起或别将一物说起如唐诗尚冇)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a 页 WYG0078-0311a.png
 (此体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水中蒲皆是借彼兴起其/词非必有感有见于此物也有将物之所无兴起自)
 (家之所有有将物之所有兴起自家之所无/前革都理会这个不分明如何说得诗本指)盖众作
 虽多而其声音之节制作之体不外乎此故太师之
 教国子必使之以是六者三经而三纬之则凡诗之
 节奏指归皆将不待讲说而直可吟咏以得之矣(朱/子)
 (曰三经是风雅颂是做诗底骨子赋比兴却是里面/横串底都有赋比兴故谓三纬○周礼说以六诗教)
 (国子其实只是这赋比兴三个物事风雅颂诗之标/名理会得那兴比赋时里而全不大段费解今人爱)
 (细解不道此说为是如奕奕寝庙不认得意在那他/人有心处只管解那奕奕寝庙且诗有六义先儒更)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b 页 WYG0078-0311b.png
 (不曾说得明却因周礼说豳诗有豳雅豳颂即于一/诗之中要见六义思之皆不然盖所谓六义者风雅)
 (颂乃是乐章之腔调如言仲吕调大石调越调之类/至比兴赋又别立此六义非特使人知其声音之所)
 (当又欲使歌者知作诗之法度也○问豳之所以为/雅为颂者恐是可以用雅底腔调又可用颂底腔调)
 (否曰恐是如此某亦不敢如此断今只说恐是亡其/二○庆源辅氏曰声音之节谓风雅颂制作之体谓)
 (赋比兴三经谓风雅颂之体一定也三纬谓赋比兴/之用不一也○孔氏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词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也○安成刘氏曰声音)
 (之节非风则雅非雅则颂其在当时固可吟咏以得/其节奏制作之体非赋则比非比则兴其在今日犹)
 (可吟咏以得其指归盖古今之作/者教者学者皆不能外夫六义也)六者之序以其篇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a 页 WYG0078-0311c.png
 次风固为先而风则有赋比兴矣故三者次之而雅
 颂又次之盖亦以是三者为之也(孔氏曰四始以风/为先风之所用以)
 (赋比兴为辞故于风之下即次赋比兴然后次以雅/颂既见赋比兴于风之下明雅颂亦用赋比兴也言)
 (事之道直陈为正故赋在比兴之先比兴虽同是/托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而后隐故比居兴先也)
 比兴之中螽斯专于比而绿衣兼于兴兔罝专于兴
 而关雎兼于比此其例中又自有不同者学者亦不
 可以不知也(朱子曰比兴之中各有两例兴有取所/兴为义者则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
 (下句指言上句之事实有全不取义者则但取一二/字相应而已要之上句全虚下句常实则同也比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b 页 WYG0078-0311d.png
 (继所比而言其事者有全不言其事者学者随文会/意可也○诗之比兴旧来以关雎之类为兴鹤鸣之)
 (类为比尝为之说甚详大槩兴诗不甚取义特以上/句引起下句亦有取义者比诗则全以彼物譬喻此)
 (物有都不说破者有下文却结在所比之事上者其/体盖不同也上蔡言学诗要先识六义而讽咏以得)
 (之此学诗之要若迂回穿凿则便不济事矣○庆源/辅氏曰此一节则言凡诗声音之节制作之体有此)
 (六义而教诗与学诗者皆当先辨而识之也绿衣虽/以比妾又因以兴起其词雎鸠虽以起兴又以挚而)
 (有别比后妃之德也独举二者以例其馀耳○安成/刘氏曰吕氏尝谓得风之体多者为风得雅之体多)
 (者为雅得颂之体多者为颂而朱子亦尝疑以七月/诗变其音节或为风或为雅或为颂则风雅颂之例)
 (中亦恐有不同者不/特比兴之例为然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a 页 WYG0078-0312a.png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风刺之风/福凤反)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如物被风而有声又因其声以
 动物也上以风化下者诗之美恶其风皆出于上而
 被于下也下以风刺上者上之化有不善则在下之
 人又歌咏其风之所自以讥其上也凡以风刺上者
 皆不主于政事而主于文词不以正谏而托意以谏
 若风之被物彼此无心而能有所动也(临川王氏曰/主文谲谏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b 页 WYG0078-0312b.png
 (巽入之道故曰风○庆源辅氏曰此一节解风之一/字有此二义也上以风化下谓正风也然变风亦间)
 (有如此者下以风刺上则止谓变风耳风雅有此二/义不同然皆有取于彼此无心而能有所动故皆曰)
 (风/也)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
变雅作矣
 先儒旧说二南二十五篇为正风鹿鸣至菁莪二十
 二篇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为正大雅皆文
 武成王时诗周公所定乐歌之词邶至豳十三国为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a 页 WYG0078-0312c.png
 变风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为变小雅民劳至
 召旻十三篇为变大雅皆康昭以后所作故其为说
 如此国异政家殊俗者天子不能统诸侯故国国自
 为政诸侯不能统大夫故家家自为俗也然正变之
 说经无明文可考今姑从之其可疑者则具于本篇
 云(朱子曰先儒本谓周公制作时所定者为正风雅/其后以类附见者为变风雅耳固不谓变者皆作)
 (美诗也大序之文亦有可疑处而小雅篇次尤多不/可晓者此未易考但圣人之意使人法其善戒其恶)
 (此则炳如日星耳今亦不须问其篇章次序事实是/非之如何但玩味得圣人垂示劝戒之意则诗之旨)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b 页 WYG0078-0312d.png
 (在我矣郑卫之诗篇篇如此乃见其风俗之甚不美/若止载一两篇则人以为是适然耳大抵圣人之心)
 (宽大平易与今人小小见识遮前掩后底意思不同/○诗之雅盖王道盛时如成王以上诗是也自成王)
 (以后则为变雅矣盖王政之所由衰故黍离降而为/国风则同乎诸侯之诗矣○庆源辅氏曰此一节言)
 (风雅之有变也然正变之说诗经无文可据但其说/有合乎理故且从之所谓可疑者盖指楚茨至车率)
 (十篇之类而言也○安成刘氏曰诗人各随当时政/教善恶人事得失而美刺之未尝有意于为正为变)
 (后人比而观之遂有正变之分所以正风雅为文武/成王时诗变风雅为康昭以后所作而邠风不可以)
 (为康昭以后之诗也大扺就各诗论之以美为正以/刺为变犹之可也若拘其时世分其篇帙则其可疑)
 (者多/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a 页 WYG0078-0313a.png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变哀刑政之苛吟咏
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风福/凤反)
 诗之作或出于公卿大夫或出于匹夫匹妇盖非一
 人而序以为专出于国史则误矣说者欲盖其失乃
 云国史䌷绎诗人之情性而歌咏之以风其上则不
 唯文理不通而考之周礼大史之属掌书而不掌诗
 其诵诗以谏乃大师之属瞽矇之职也故春秋传曰
 史为书瞽为诗说者之云两失之矣(朱子曰周礼史/官如大史小史)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b 页 WYG0078-0313b.png
 (内史外史其职不过掌书无掌诗者不知明得失之/迹干国史甚事又曰周礼礼记中史并不掌诗左传)
 (说自分晓以此见得大序亦未必是圣人做○安成/刘氏曰此一节系变风变雅作矣之下冠变风发乎)
 (情之上而谓国史伤人伦哀刑政以作诗则序者之/意以承上文言变风变雅为国史所作非以三百篇)
 (为皆作于国/史然亦误矣)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
义先王之泽也
 情者性之动而礼义者性之德也动而不失其德则
 以先王之泽入人者深至是而犹有不忘者也(黄氏/曰止)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a 页 WYG0078-0313c.png
 (乎礼义喜怒哀乐之中节者○临川王氏曰此独言/变风者雅虽有变天子犹有政焉言变风则通乎无)
 (雅之后也而犹知止乎礼/义则变雅之时可知矣)然此言亦其大槩有如此
 者其放逸而不止乎礼义者固已多矣(朱子曰如泉/水载驰等诗)
 (固止乎礼义如桑中有甚礼义大序亦只是总说亦/未尽○庆源辅氏曰此一节又言变风之亦冇止乎)
 (礼义者盖由先王之泽入人之深且久故/也不及雅者变风如此则变雅从可知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所谓上以风化下(临川王氏曰风之本于人君一人/之躬行而其末见于一国之事)
 (庆源辅氏曰此一小节再释风/之名义然只反前说上截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b 页 WYG0078-0313d.png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
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形者体而象之之谓(孔氏曰言天下之政事体/象四方之风俗谓之雅也)小雅
 皆王政之小事大雅则言王政之大体也(庆源辅氏/曰此一小)
 (节释雅之名义与大小雅之别言天下之事以体象/四方之风俗而以见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正雅则可)
 (见王政之兴变雅则可见王政之废○孔氏曰小雅/所陈饮食赏劳燕赐征伐皆小事也大雅所陈受命)
 (作周代殷继伐荷先王之福禄尊祖考以配天醉酒/饱德求贤用士皆大事也诗体既异乐音亦殊至于)
 (变雅则由音体有小大而不复由政事之大小矣○/朱子曰正小雅二十二萹皆政之一事正大雅十八)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4a 页 WYG0078-0314a.png
 (篇意不主于一事大抵皆咏歌先王之功德申固福/禄之辞而政之大本系焉其音节亦不同矣及其变)
 (也则亦各以其声而附之也欤○华谷严氏曰以政/之小大为二雅之别验之经而不合窃谓雅之大小)
 (特以其体之不同耳盖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雅之/体也纯乎雅之体者为雅之大杂乎风之体者为雅)
 (之小太史公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可谓兼之言离骚兼国风小雅而不言兼大)
 (雅见小雅与风骚相类而/大雅不可与风骚并言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告古/毒反)
 颂皆天子所制郊庙之乐歌颂容古字通故其取义
 如此(庆源辅氏曰此一小节释颂之名义颂容古字/通故颂为形容之义○三山李氏曰颂字训容)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4b 页 WYG0078-0314b.png
 (汉书曰徐生善容容字作此颂字颜师古注云颂字/与形容字古人通用○庐陵彭氏曰盛德不可见也)
 (故美其形容成功不可忘也故告于神明○安成刘/氏曰论颂诗之大体固是天子郊庙乐歌而所以美)
 (盛德告成功者也但验之/三颂诸篇亦不能尽然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朱子曰闲雎是乐之卒/章故曰关雎之乱楚辞)
 (亦有乱曰是也自关关雎/鸠至钟鼓乐之皆是乱)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
 雅始清庙为颂始所谓四始也(临川工氏曰风也二/雅也颂也虽相因而)
 (成而其序不相袭也故谓之四始○庐陵彭氏曰吕/博士云自一国之事以下备言风雅颂之所因而作)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5a 页 WYG0078-0314c.png
 (而卒之以是谓四始诗之作各有攸始也○程子曰/诗有四始而风居首本乎一人而成乎国俗谓之风)
 (发于正理而形于天下谓之雅称美盛德与告其/成功谓之须先之家及于政以㡳成功其叙然也)
 之所以为诗者至是无馀蕴矣(三山李氏曰四始/以下皆诗之至也)
 世虽有作者其孰能加于此乎邵子曰删诗之后世
 不复有诗矣盖谓此也(朱子曰所谓无诗者非谓诗/不复作也但谓夫子不取耳)
 (故康节云自从删后更无诗盖伯乐之所不硕则谓/之无马可矣夫子之所不取则谓之无诗可矣又曰)
 (古人发出意思自好看看三百篇诗则后来之诗多/不足观矣○庆源辅氏曰此二句总结上三节而赞)
 (其为诗之极至也夫诗之作其来远矣至夫子删诗/则无复馀蕴后世作者连篇累牍不为不多然学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5b 页 WYG0078-0314d.png
 (者果可以兴观群怨乎用之者果可以正得失动天/地厚人伦美教化乎后之读之者又果可以达于政)
 (而专对乎至于风云之状月露之形则固无益于事/矣若夫哀淫愁怨导欲增悲则又非徒无益也邵子)
 (之言警/人深矣)
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无虐简而无傲
 夔舜臣名胄子谓天子至卿大夫子弟(安成刘氏曰/即所谓天子)
 (之元子众子以至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适子者也)教之因其德性之美而防
 其过(安成刘氏曰因其性之直而防其过故欲其温/因其性之宽而防其过故欲其栗因其性之刚)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6a 页 WYG0078-0315a.png
 (而防其过故欲其无虐因其性之简而防其过故欲/其无傲凡所以养其中和之德救其气质之偏者盖)
 (皆乐之/功用也)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宫最浊而羽极清所以协歌
 之上下律谓十二律黄钟大吕大簇(音/奏)夹钟姑洗(音/跣)
 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音/亦)应钟黄最浊而应
 极清又所以旋相为宫而节其声之上下(朱子曰人/声自有高)
 (下圣人制五声以括之宫声洪浊其次为商羽声轻/清其次为徵清浊洪纤之中为角此五声之制以括)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6b 页 WYG0078-0315b.png
 (人声之高下又制十二律以节五声又各有高下每/声乂分十二等谓如以黄钟为宫则是太蔟为啇姑)
 (洗为角林钟为微南吕为羽还至无射为宫便是黄/钟为商太蔟为角中吕为徵林钟为羽然而无射之)
 (律只长四寸八分有奇而黄钟长九寸太蔟长八寸/林钟长六寸则宫声槩下面商羽角三声不过故有)
 (所谓四清声夹钟大吕黄钟太蔟是也盖用其半数/谓如黄钟九寸只用四寸半馀三律亦然如此则宫)
 (声可以槩之其声和矣看来十二律皆有清声只说/四者意其取数之甚多者言之耳○诗之作本言志)
 (而已方其诗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乐也以声/依永以律和声则乐乃为诗而作非诗为乐而作也)
 (问诗乐既废如何曰既无此家具也只得以义理制/其心涵泳从容无斯须不和不乐便是乐○诗者乐)
 (之章也故必学乐然后颂诗所谓乐者盖琴瑟埙篪/之类乐之一物以渐习之而节夫诗之音律者然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7a 页 WYG0078-0315c.png
 (本于人之情性有美刺风喻之旨其言近而易晓而/从容咏叹之间所以渐清感动于人者又为易入至)
 (于声音之高下舞蹈之疾徐所以养其耳目和其心/志使人沦肌浃髓而安于仁义礼智之实又有非思)
 (勉之所及者○三代之时礼乐用于朝廷而下达于/闾巷学者讽咏其言以求其志咏其声执其器舞蹈)
 (其节以涵养其心则声之所助于诗者为多然犹曰/兴于诗成于乐其求之固有序矣是以圣贤言诗主)
 (于声者少而发于义者多仲尼所谓思无邪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诚以诗之所以作本乎其志之所存)
 (然后诗可得而言也得其志而不得其声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声者也就使得之止其钟鼓)
 (之铿锵而已岂圣人乐云乐云之意乎况今去孔孟/千馀年古乐散亡无复可考而欲以声求诗则未知)
 (古乐之遗声今皆可推而得乎三百五为皆可协之/音律而被之弦管已乎诚能得之则所助于诗多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7b 页 WYG0078-0315d.png
 (然恐未得为诗之本也况未必可得则今之所请得/无有画饼之讥乎故愚以为诗出乎志者也乐出乎)
 (诗者也然则志者诗之本而乐者末也末虽亡不害/本之存患学者不能平心和气从容讽咏以求之情)
 (性之中有得乎此然后可得而言硕所得之浅深何/如耳有舜文之文德则声为律而身为度箫诏二南)
 (之声不患其不竹此虽未易言然其理盖不诬也○/九峰蔡氏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心之所之必形于言)
 (故曰诗言志既形于言必有长短之节故曰歌永言/既有长短必有高下清浊之殊故曰声依永大抵歌)
 (声长而浊者为宫以渐而清且短则为商为角为徵/为羽所为声依永也既有长短清浊则又必以卜二)
 (律和之乃能成文而不乱假令黄钟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盖以三分损益隔)
 (八相生而得之馀律皆然即礼运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者所谓律和声也○安成刘氏曰黄)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8a 页 WYG0078-0316a.png
 (钟属子大吕丑太蔟寅夹钟卯姑洗辰仲吕已蕤宾/午林钟未夷则申南吕西无射戍应钟亥一律一吕)
 (阴阳相间黄钟生林钟自子至未凡八位林钟生太/蔟自未至寅亦八位馀律皆然所谓隔八者也黄钟)
 (林钟太蔟南吕姑洗应钟蕤宾相生则三律下生三/吕皆三分损一三吕上生三律皆三分益一蕤宾大)
 (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黄钟相生则三律下生三吕/反三分益一三吕上生三律反三分损一通六下六)
 (上而十二律旋相为宫焉每律备五声则成/六十声每律加变宫变徵则成八十四声矣)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朱子曰金钟镈也石磬/也丝琴瑟也竹管箫也)
 (匏笙也土埙也革鼗鼓也木柷敔也○九峰蔡氏曰/人声既和乃以其声被之八音而为乐则为不谐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8b 页 WYG0078-0316b.png
 (而不相侵乱失其伦次可以奏/之朝廷郊庙而神人以和矣)
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说见大序
以六德为之本
 中和祗庸孝友(安成刘氏曰此六者周礼太司乐谓/之乐德中者无所偏倚和者无所乖)
 (戾祗者庄敬庸者有常孝者/善事父母友者善于兄弟)
以六律为之音
 六律谓黄钟至无射六阳律也大吕至应钟为六阴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9a 页 WYG0078-0316c.png
 律与之相间故曰六间又曰六吕(安成刘氏曰间者/言其阴阳相间吕)
 (者言其阴阳相侣周礼又谓之/六同不言六阴律者阳统阴也)其为教之本末犹舜
 之意也(庆源辅氏曰以六德为本者无是六德则虽/强聒以六诗无益也此即舜命夔以乐教胄)
 (子必因其直宽刚简而使无过之意以六律为之音/此即律和声之意本谓德性末谓声音○安成刘氏)
 (曰本六德而教六诗而叶六律即帝舜命夔自直温/而诗歌自诗歌而声律之意○毛氏曰古者教以诗)
 (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郑/氏)
 (曰五年者虞夏殷之制也周则十二/年一巡狩陈诗者采其诗而观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9b 页 WYG0078-0316d.png
论语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前汉礼乐志云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
 故其言如此(朱子口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缺失)
 (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丹阳洪氏曰王迹熄而诗亡其存)
 (者谬乱失次孔子复得之他国以归定/著为三百五篇于是雅颂各得其所)史记云古者
 诗本三千馀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
 百五篇孔颖达曰按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逆
 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之言未可信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0a 页 WYG0078-0317a.png
 也愚按三百五篇其间亦未必皆可施于礼义但存
 其实以为鉴戒耳(庐陵欧阳氏曰周南召南邱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曹小雅大)
 (雅颂此孔子未删之前周大师乐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今诗次第也周)
 (召邶鄘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此郑氏诗谐次/第也○程子曰虞之君臣迭相赓和始见于书夏殷)
 (之世虽有作者其传鲜矣至周而益文人之怨乐必/形于言政之美恶必有刺美至夫子时所传者多矣)
 (夫子刚之得三百篇可以垂世立教○诸国之风先/后各有义周南召南陈正家之道人伦之端王道之)
 (本风之正也故为首二南之风行则人伦正朝廷冶/及乎周道衰政教失风遂变矣于是诸侯擅相侵伐)
 (卫首并邶鄘之地故为变风之首也且一国之诗而/三其名得于卫地者为卫得于邶鄘者为邶鄘所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0b 页 WYG0078-0317b.png
 (见其首乱也刑政不能治天下诸侯放恣擅相并成/王迹熄矣故雅亡而为一国之风废法失道则王畿)
 (之内亦不能保郑本畿内之封因周之衰遂自为列/国故次以郑君臣上下之分失则人伦乱而入于禽)
 (兽人君身为禽兽之行其风可知故次以齐天下之/风至于如此则无不乱之国无不变之俗魏舜禹之)
 (都唐帝尧之国久被圣人之化渐成美厚之俗历二/叔之世而遗风尚存今亦变矣故因其旧名而谓之)
 (唐所以见唐魏之风且变则先代之风化中国之礼/义消亡极矣是以夷狄强大天下亦相胥而夷矣故)
 (次以秦秦之始封秦谷西戎之地国乱乃东侵而始/大其俗尚夷故美其始有车马礼乐而刺其未能用)
 (周礼也礼义之俗亡夷狄之风行先圣王之流风遗/俗尽矣故次以陈陈舜之后也圣人之都风化所原)
 (也圣人之国典法所存也王泽竭而风化熄矣夷道/行而典礼亡矣天下之所以安且治者圣人之道行)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1a 页 WYG0078-0317c.png
 (也圣人之道绝则危亡至矣人情迫于危亡则思治/安故思治者乱之极也桧曹惧于危亡而思周道故)
 (为乱之终乱既极必有治之之道危既甚必有安之/之理自昔天下何尝不极乱而兴治革危而为安国)
 (家之先由是道也其居豳也趋时务农以厚民生善/政美化由兹而始王业之所兴也故次以豳王业成)
 (而为政于天下故次以雅雅者王者之政也小之先/大固其叙也政之衰则至于亡诗之亡王道之亡也)
 (天下之治始于政以风风天下其终也感德之著而/成功可以告于神明始终之义也故次以颂颂之有)
 (鲁盖生于不足王道隆所歌颂者如是及其衰也如/鲁之事一已足矣商则颂前代之美不可废也故附)
 (其后焉○临川吴氏曰风雅颂乃乐章之名其音节/各异如今慢词小令之分虽欲以彼为此以此为彼)
 (而不可得非编诗者可以己意移易今若曰七月本/可列于雅然雅有笃公刘矣故寘之豳风生民本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1b 页 WYG0078-0317d.png
 (以列于颂然颂有思文后稷矣故寘之于雅如此则/是风雅颂初无一定由人以意安排也生民乃郊祀)
 (之后饮酒受釐时所歌施于人而非施于鬼神者自/当为雅盖祭祀之时歌之于鬼神者颂诗也受釐之)
 (时歌之于生人者雅诗也况颂诗与/雅诗之体制亦自判然有不同也哉)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朱子曰雅常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
 (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而已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朱子曰鲤孔子之子伯鱼也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庆源)
 (辅氏曰诗本人情该物理故学之者事理通达其为/教温柔敦厚使人不狡不诈故学之者心气和平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2a 页 WYG0078-0318a.png
 (理通达则无昏塞之患心气和平/则无躁急之失此所以能言也)
○子曰兴于诗
 兴起也诗本人情其言易晓而讽咏之间优柔浸渍
 又有以感人而入于其心故诵而习焉则其或邪或
 正或劝或惩皆有以使人志意油然兴起于善而自
 不能己也(程子曰古之学者必先学诗则诵读其言/美恶是非劝戒有以启发故曰兴○西山)
 (真氏曰三百篇诗虽难晓今诸老先生发明其义了/然可知如能反覆涵泳真可以感发其性情则所谓)
 (兴于诗者亦未尝不存也○广平游氏曰学诗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如观天保之诗则君臣之义修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2b 页 WYG0078-0318b.png
 (观常棣之诗则兄弟之爱笃矣观伐木之诗则朋友/之交亲矣观关雎鹊巢之风则夫妇之经正矣昔王)
 (裒有至性而弟子至于废讲蓼莪/则诗之兴发善心于此可见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勉斋黄氏曰兴群怨皆指学者者而言观则指诗/而言谓考究其人之得失也然以为观已得失亦)
(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朱子曰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朱子曰其绪馀乂足以资多识○庆源/辅氏曰论语之论及诗者多矣而惟此)
 (章为备反复周悉无一或遗学者苟于此而尽心焉/则有以感发其志意而为善不懈有以考见其得失)
 (而于事无惑和而不流则得群居之道怨而不怒则/尽人情之微以至事父事君则于人伦之际各尽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3a 页 WYG0078-0318c.png
 (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可以为博物洽闻之君/子○庐陵欧阳氏曰诗述商周自玄鸟生民上陈稷)
 (契下讫陈灵千五六百年之间旁及列国君臣世次/国地山川封域图牒鸟兽草木虫鱼之名与其风俗)
 (方言训诂盛衰治乱/美刺之由无所不载)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
 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而言则
 未有若思无邪之切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3b 页 WYG0078-0318d.png
 一言足以尽盖其义(朱子曰思无邪只是要正人心/约而言之三百篇只是一个思)
 (无邪析而言之一篇之中自有一个思无邪○勉齐/黄氏曰三百篇之诗亦多矣而一言足以尽盖其义)
 (所以明思无邪一言之辞约而理尽微婉者若言人/之善而托之车服之盛亲族之贵之类是也各因一)
 (事者若刺奢刺贪之类是也直指全体者直指则非/微婉矣全体即非一事矣就人心之思而言其无邪)
 (故曰直指全体也此其所/以能尽三百篇之义也欤)
○南容三(去/声)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去/声)
 白圭大雅抑之五章也(朱子曰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宫字子容抑篇曰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事见家语盖深有意于谨言也故孔子以兄子妻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4a 页 WYG0078-0319a.png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程子曰须是未读诗者授以政不达使/不能专对既读诗后便达于政便能专)
 (对始是读诗○勉齐黄氏曰诗三百人未有不读者/也而达于政事能专对者何其少邪亦视其所以读)
 (之者如何耳为人邪为己邪诵说邪践行邪卤莽邪/精切邪二者之不同而能不能判矣○胡氏曰诗之)
 (作皆原于人情及讽咏其所言则事物之理莫不具/载故其情合于事理之正则可以知风俗之盛政治)
 (之得其情背于事理之正则可以知风俗之哀政治/之失因是而通为政之方也诗之言温厚不至于薄)
 (和平不致于讦能讽咏则人皆易晓因是故能专对/也然读诗者每不能如此岂非诵之而不能熟熟之)
 (而不能思思之而不/能切欤可不戒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4b 页 WYG0078-0319b.png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
 子贡盖自谓能无谄无骄者(朱子曰子贡姓端木名/赐谄卑屈也骄矜肆也)
 (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
 (也/)故以二者质之夫子夫子以为二者特随处用力
 而免于显过耳故但以为可盖仅可而有所未尽之
 辞也又言必其理义浑然全体贯彻贫则心广体胖
 而忘其贫富则安处善乐循理而不自知其富然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5a 页 WYG0078-0319c.png
 乃可为至尔(朱子曰无谄无骄是就等富里用功比/他乐与好礼者自争一 盖乐自不知)
 (有贫好礼自不知有富曾氏之说亦善曾氏曰以贫/故无谄以富故无骄处贫富之道耳乐非以贫好礼)
 (非以富出于情性而贫富不能解也○处源辅氏曰/心广体胖者指其乐之之象安处善乐循理者论其)
 (好礼之实○安成刘氏曰随贫富而用力自守则不/能全体贯彻也无谄无骄免于显过则不能理义浑)
 (然也是盖为贫富而自守囿于贫富之中者也彼乐/与好礼者则由礼义浑然根于其心流行发见于日)
 (用之间其贫也但知自乐而不知今之为贫其富也/但知好礼而不知今之为富所谓全体贯彻也是其)
 (自始至终此心之理不为贫富而/增损存亡乃超乎贫富之外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刀/七)如磋知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5b 页 WYG0078-0319d.png
 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浮去/声)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
 而复磨之治之之功不已而益精也子贡因夫子告
 以无谄无骄不如乐与好礼而知凡学之不可少得
 而自足必当因其所至而益加勉焉故引此诗以明
 之(朱子曰子贡举诗之意不是专以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厎工夫盖见得一切事皆合如此不可安)
 (于小成而/不自勉也)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朱子曰他说意/思阔非只说贫)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6a 页 WYG0078-0320a.png
 (富故云告往知来告其所已言者谓处贫富之道而/知其所末言者谓学问之功也○勉齐黄氏曰谓告)
 (以无谄不如乐无骄不如好礼此所已言也知义理/之无穷学之不可以有得而遽足此所未言也夫子)
 (论贫富而子贡悟为学是告往而知来须是见得切/磋琢磨在无谄无骄乐与好礼之外方晓得所已言)
 (所未/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倩七练反盼普/苋反绚呼县反)
 此逸诗也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画之
 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6b 页 WYG0078-0320b.png
 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
 谓以素为饰故问之(双峰饶氏曰读诗须是先理会/训诂晓得训诂便须涵泳其意)
 (不可只带在训诂上然未有不晓训诂而能通其/意者子夏是未晓得素以为绚一句训诂所以问)
子曰绘事后素(绘胡/对反)
 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
 事后素功是也盖先以粉地为质而后可施以五采
 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以文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7a 页 WYG0078-0320c.png
 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起犹发也
 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龟山偒氏曰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
 (能继其志矣非得于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
 (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庆源辅氏曰/子贡因论好礼与乐之学而知切磋琢磨之诗为自)
 (治益精之意子夏因论素以为绚之诗而知人之学/礼当以质为先故皆可与言诗杨氏之说最明切读)
 (书者不可泥于章句之下而学诗者尤贵有得于言/意之表不然则局于章句训诂而诗之教孟于人者)
 (鲜矣○双峰饶氏曰夫子称商赐可与言诗皆是善/其能触类而长今学者读书于见在文意也未能通)
 (解况敢望其能触类乎○三山李氏曰观诗者必当/得其外意如衣锦尚絅但言衣服之盛而中庸曰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7b 页 WYG0078-0320d.png
 (其文之著也推之以为慎独之学巧笑美目但言颜/色之好而子曰绘事后素子夏则推之遂知其礼后)
 (之说也○止齐陈氏曰六经皆经圣人手而于诗也/致意盖详论语一书语诗多于他经而二南则正色)
 (言之关雎一篇尤再惓惓夫子之意深矣○安成刘/氏曰此引论语言诗凡十章而皆不仍其先后之次)
 (朱子于此得无意乎切以浅见推之雅须各得其所/一章首明三百篇之定体也诗体之音节既定则可)
 (学矣故次两章记夫子常以诗为教也既学则必有/成效如所谓兴观群怨之类是也故以此二章次之)
 (然学贵乎知要善读诗而有得虽思无邪之一言白/圭之一章用之有馀不善读者虽三百其篇而无用)
 (也故此三章又次之若子贡子夏之问荅又皆得诗/人意外意者故以此二章终焉但未知朱子之意然)
 (否/)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8a 页 WYG0078-0321a.png
咸丘蒙问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非臣如何孟子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
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程子曰举一字是文成句是辞愚谓意谓己意志谓
 诗人之志逆迎之也其至否迟速不敢自必而听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8b 页 WYG0078-0321b.png
 彼也(朱子曰普遍也率循也乃作诗者自言天下皆/王臣何独使我以贤才而劳苦乎非谓天子可)
 (臣其父也盖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
 (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辞而已则如云汉所言是周/之民而无遗种矣惟以意迎之则知作诗者之志在)
 (于忧旱而非真无遗民也又曰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盖是将自家意思去前而等候诗人之志来又曰)
 (譬如有一客来自家去迎他他来则接之不来则已/若必去捉他来则不可○张子曰知诗莫如孟子以)
 (意逆志读/诗之法也)
程子曰(颢字伯淳/頣字正叔)诗者言之述也言之不足而长言之
咏歌之所由兴也其发于诚感之深至于不知手之舞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9a 页 WYG0078-0321c.png
足之蹈故其入于人也亦深古之人幼而闻歌诵之声
长而识美刺之意故人之学由诗而兴后世老师宿儒
尚不知诗之义后学岂能兴起乎○又曰兴于诗者吟
咏情性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冇吾与点也之气象
 (庆源辅氏曰读诗者吟咏其性情使人意沈攸纾快/于道德之中有所慕乐而动荡鼓舞之直与曾点浴)
 (沂风雩之气象/一般方能有益)○又曰学者不可不看诗便使人长
一格(朱子曰读诗便长人一格如今人读诗何缘会长/一格诗之兴最不𦂳要然兴起人意处正在兴会)
 (得诗人之兴/便有一格长)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29b 页 WYG0078-0321d.png
张子曰(名载字/子厚)置心平易然后可以言诗涵泳从容则
忽不自知而自解颐矣若以文害辞以辞害意则几何
而不为高叟之固哉(问诗如何看龟山扬氏曰诗极难/卒说大抵须要寻人体会不在推)
 (文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者/情之所发也今观是诗之言则必先观是诗之情如)
 (何不知其情则虽精穷文义谓之不知诗可也子夏/问巧笑倩兮美日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
 (后乎孔子以为可与言诗如此全要体会惟体/会得故看诗有味至于有味则诗之用在我矣)○又
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盖诗人之情性温厚
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隘无由可见(庆源/辅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0a 页 WYG0078-0322a.png
 (曰温厚平易老成六字说尽诗人情性温厚谓和而/不流怨而不怒平易谓所言皆眼前事老成谓忧深)
 (思远达于人情事物之变此等意/思唯平心易气以逆之则可有得)○又曰诗人之志
至平易故无艰险之言大率所言皆目前事而义理存
乎其中以平易求之则思远以广愈艰险则愈浅近矣
 (庆源辅氏曰艰险与平易正相反盖云月前事若无/义理在其间是特鄙俚之言耳唯所言皆目前事而)
 (却有义理此其所以为诗也然人能言到此亦甚难/以平易求之则无窒碍故其意思广远横渠云置心)
 (平易始知诗然解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却不平易/○黄氏曰横渠数说此知味之学观诗之法也)
上蔡谢氏曰(名良佐/字显道)学诗须先识得六义体面而讽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0b 页 WYG0078-0322b.png
以得之
 愚按六义之说见于周礼大序其辨甚明其用可识
 而自郑氏以来诸儒相袭不唯不能知其所用反引
 异说而汨陈之唯谢氏此说为庶几得其用耳(朱子/曰上)
 (蔡甚晓得诗观此说是他识得要领处○读诗之法/只是熟读函咏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
 (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务自立说只恁平读著意思/自足须是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
 (虚心读他少间推来推去自然推出那个道理所以/说以此洗心便是以这道理尽洗出那心里物事浑)
 (然都是道理上蔡曰学诗须先识得六义体面而讽/咏以得之此是读诗之要法看来书只是要读读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1a 页 WYG0078-0322c.png
 (熟时道理自见切忌先自布置立说○程子曰学诗/而不分六义岂能知诗也○庆源蜅氏曰体而盖言)
 (体制体段言六义各有个体/面学诗不可不先理会得)
古诗即今之歌曲往往能使人感动至学诗却无感动
兴起处只为泥章句故也明道先生善说诗未尝章解
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如曰瞻彼
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百尔君
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归于正也(庆源辅氏/曰思之切)
 (而不归于正便入/哀伤淫泆去也)○又曰明道先生谈诗并不曾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1b 页 WYG0078-0322d.png
一字训诂只转却一两字点(平/声)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
 (东齐陈氏曰烝民诗首四句孔子只就中添四字凔/浪之歌只换两斯字曾不辞费而意味无穷明道说)
 (诗正得此意○朱子曰诗中头项多一项是音韵一/项是训诂名件一项是文体若逐一根究然后讨得)
 (些道理则殊不济事须是通悟者方看得○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书礼是也一字皆有理如诗亦要)
 (逐字将理去读便都碍了○看诗须是看他诗人意/思好处是如何不好处是如何看他风土看他风俗)
 (又看他人情物态只看伐檀诗便见得他一个清高/底意思看硕鼠诗便见他一个暴敛底意思好底意)
 (思是如此不好底是如彼好底意思令自家善意油/然感物而兴起看他不好底自家心下如著抢相似)
 (如此看方得诗意诗有说得曲折后好底有只恁平/直说后自好底如燕燕末后一章这不要看上文考)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2a 页 WYG0078-0323a.png
 (下章便知得是恁地意思自是高远自是说得那人/著○看诗且看他大意如卫诸诗其中有说时事者)
 (固当细考如郑之淫乱底诗苦苦搜求他有甚意思/一日看五六篇可也○读诗且只将做今人做底诗)
 (看或每日令人诵读却从旁听之其语有未通者略/检注解看却时时诵其本文便见其语胍所在人曰)
 (念此一诗既已记得其语却逐个字将前后一样字/通训之今注解中有一字而两三义者如假字有云)
 (大者有云至者只是随处旋纽捏耳非通训也又曰/伊川有诗解数篇说到小雅以后极好盖是王公大)
 (人好生地做都是识道理人言语故他里面说得尽/冇道理好子细看非如国风戓出于妇人小子之口)
 (但可观其大槩也○学者于诗须先去了小序只将/本文熟读玩味仍不可先看诸家注解看得久之自)
 (然认得此诗是说个甚事谓如拾得个无题目诗说/此花既白又香是盛寒开必是梅花诗也卷阿召康)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2b 页 WYG0078-0323b.png
 (公戒成王其始只说个好意思如岂弟君子皆指成/王纯嘏尔常之类皆说优游享福之事至有冯有翼)
 (以下方说用贤大抵告人之法亦当如此须先令人/歆慕此事则其肯从吾言必乐为之矣○读诗正在)
 (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今人读诗只是将己意去包笼他)
 (如做时文相似中间委曲周旋之意尽不曾理会得/济甚事若如此看只一日便可看尽何用逐日只挨)
 (得数章而又不曾透彻耶且如人之城郭须是逐街/坊里巷屋庐台榭车马人物一一看过方是今人只)
 (是外面望见城是如此便说我都知得了○诗如今/恁地注解了自是分晓易理会但须是沈?讽诵玩)
 (味义理咀嚼滋味方冇所益若只草草看过一部诗/只三两日可了但不得滋味也记不得全不济事占)
 (人说诗可以兴须是读了有兴起处方是读诗若不/能兴起便不是读诗○读诗之法且虚心熟读寻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3a 页 WYG0078-0323c.png
 (之不要被旧说粘定看得不活伊川解诗亦说得义/理多了诗本只是恁地说话一章言了次章又从而)
 (叹咏之虽别无义而意味深长不可于名物上寻义/理后人往往见其言只如此平淡只管添上义理却)
 (窒塞了也如一源清水只管将物事堆积在上便壅/隘了○读诗须是读熟了文义郁晓得了涵泳读取)
 (百来遍方见得那好处那好处方出方见得精怪若/读得精熟时意思自说不得如人下种子既下得种)
 (了须是讨水去灌溉他讨粪去培壅他与他耘锄方/是下工夫养他处今却只下得个种子便休都无耘)
 (治培养工夫这个贪多不得读得这一篇恨不得常/熟读此篇如无邯第二篇方好而今只是贪多读第)
 (一篇了便要读第二篇读第二篇了便要读第三篇/恁地不成读书此便是大不敬须是杀了那走作底)
 (心方可读书○读诗之法须识得大义得他滋味没/要𦂳处纵理会得也无益大凡读诗多在讽诵中见)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3b 页 WYG0078-0323d.png
 (义理况诗又全在讽诵之功所谓清庙之瑟一唱而/三叹一人唱之三人和之方有意思又如今诗曲若)
 (只读过也无意思须是歌起来方见得好处○读书/须是有自得处说与人也不得某旧读仲氏任只其)
 (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
 (孔之将如此等处直为之废卷慨想而不能已○问/先生授以诗传且教谕之曰须是熟读某尝熟读一)
 (二篇未有感发窃谓古人教人兼以声歌之渐渐引/迪故最平易乂疑郑卫之诸诗皆淫声小学之功未)
 (成而遽教以淫声恐未能使之知戒而适以荡其心/志否抑其声哀思怨怒自能令人畏恶故虽小子门)
 (人亦知戒乎某欲令弟侄辈学诗尚疑此未敢晓以/文义曰诗且逐篇旋读方能旋通训诂岂有不读而)
 (自能尽通训诂之理乎读之多玩之久方能渐冇感/发岂冇读一二遍而便有感发之理乎古之学诗者)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4a 页 WYG0078-0324a.png
 (固有待于声音之助然今已亡之无可奈何只得熟/读而从容讽咏之耳若疑郑卫不可为法即且令学)
 (者不必深究而于正当说道理子细消详反复玩味/应不枉费工夫也○读诗必如三复白圭方是有味)
 (若是明敏人不如此看亦无所补若是至钝人能如/此看虽然有淡薄处亦随浅深而有所见也已上论)
 (读诗○或问诸章句起于谁曰有故言者是指毛公/无故言者是指郑康成也○诗音韵是自然如此古)
 (人音韵宽后人分得密后隔开了○看诗须并协韵/读便见得他语自齐整又更略知协韵所由来甚善)
 (○只要韵相协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亦无甚要𦂳/今且将七分工夫理会义理二三分工夫理会这般)
 (去处○协韵乃吴才老所作某续添之○或问吴才/老协韵何据曰他皆有据泉州有其书每一字多者)
 (引十馀證少者引两三證然亦有推不去者因言商/颂下民有严协不敢迨遑吴氏音严为庄云避汉讳)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4b 页 WYG0078-0324b.png
 (却无道理某后读楚辞天问见严字乃押从庄刚方/字去乃知是叶韵严韵作昂也又此间乡音严作户)
 (刚反天问才老岂不读往往偶然失之○古人情意/温厚宽和言语自恁地好当时协韵只是要便于讽)
 (咏而已到得后来一向于字韵上严切却无意思汉/不如周魏晋不如汉唐不如魏晋本朝又不如唐如)
 (元微之刘禹锡之徒和诗犹自有相重密本朝和诗/便皆不要一字相同不知却愈壤了诗○问诗叶韵)
 (是当时如此作是乐歌当如此曰当时如此作今人/文字多有如此者如正考父鼎铭之类○问先生说)
 (诗率皆叶韵得非诗本乐章播诸声诗自然叶韵方/谐律吕其音节本如是那曰固是如此然古人文章)
 (亦多是叶韵又曰周颂多不叶韵疑自有和底篇相/叶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叹即和声也)
 (○叶韵恐当以头一韵为准且如华字叶音敷如有/女同车是第一句则第二句颜如舜华当读作敷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5a 页 WYG0078-0324c.png
 (然后与下文佩玉琼琚洵美且都皆叶至如何彼禯/矣唐棣之华是第一韵则当依本音读而下文玉姬)
 (之车却当作尺奢反如此方是今只从吴才老旧说/不能又创得此例然楚辞纷余既有此内美兮又重)
 (之以修能能者耐然后下文纫秋兰以为佩叶若能/字只从本音则佩字遂无音如此则又未可以头一)
 (韵为定也○古人作诗皆押韵与今人歌曲一般今/人信口读之全失古人咏歌之意○诗音韵间有不)
 (可晓处因说如今所在方言亦自有音韵与古合处/问今阳字却与唐字通清字却与青字分之类亦自)
 (不可晓曰古人韵疏后世韵方严密见某人好考古/字却说青字音自是亲如此类极多已上论协韵○)
 (汉书传训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
 (诗训诂传三十卷是毛为训诂亦不与经连也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5b 页 WYG0078-0324d.png
 (汉以来始就经为注未审此诗引经附传是谁为之/其毛诗二十九卷不知并何卷也○欧阳公有诗本)
 (义二十馀篇煞说得有好处有诗本末论又有论云/何者为诗之本何者为诗之末诗之木不可不理会)
 (诗之末不理会得也无妨其论甚好近世自集注文/字出此等文字都不见了也害事如吕伯恭读诗记)
 (人只是看这个他上面有底便看无底更不知看了/○某解诗多不依他序緃解得不好也不过只是得)
 (罪于作序之人只依序解而不考本诗上下文意则/得罪于圣贤因说学者解诗曰某旧时看诗数十家)
 (之说一一都从头记得初间那里敢便判断那说是/那说不是看熟久之方见得这说似是那说似不是)
 (或头边是尾说不相应或中间数句是两头不是或/尾说是头边不是然也未敢便判断疑恐是如此又)
 (看久之方审得这说是那说不是又熟看久之方敢/决定断说这说是那说不是这一部诗并诸家解都)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6a 页 WYG0078-0325a.png
 (包在肚里公而今只是见已前解诗便也要注解更/不问道理只认捉著便据自家意思说于己无益于)
 (经有害济得甚事凡先儒解经虽未知道然其尽一/生之力纵未说得七八分也有三四分且须熟读详)
 (究以审其是非而为吾之益今公才看著便妄生去/取肆以己意是发明得个甚么道理公且说人之读)
 (书是要将作甚么用所贵乎读书者是要理会这个/道以反之于身为我之益而已○诗传中或云姑从)
 (或云且从其说之类皆未有所考不免且用其说○/诗传只得如此说不容更著语工夫却在读者已上)
 (论解/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6b 页 WYG0078-0325b.png
 
 
 
 
 
 
 
 诗传大全纲领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7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诗序
   朱子辨说
 诗序之作说者不同或以为孔子(程子曰大序/是仲尼作)或以
 为子夏(朱子曰王肃沈重赤云大序是/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或以为国史
 (程子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是也)皆无明文可考唯后汉书儒林传
 以为卫宏作毛诗序今传于世则序乃宏作明矣然
 郑氏又以为诸序本自合为一编毛公始分以寘诸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7b 页
 篇之首则是毛公之前其传已久宏特增广而润色
 之耳(隋志曰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更加润色)故近世诸儒
 多以序之首句为毛公所分而其下推说云云者为
 后人所益理或有之(三山李氏曰以诗序考之文辞/殽乱非出一人之乎如诗有六)
 (义至六曰颂则见于周官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其/民困则见于乐记鸱鸮之序则见于金縢都人士之)
 (序则见于缁衣清人之序则见左氏传那序则见于/国语措辞引援往往杂出传记之文然则果作之谁)
 (乎实出汉/之诸儒也)但今考其首句则已有不得诗人之本意
 而肆为妄说者矣况沿袭云云之误哉然计其初犹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8a 页
 必自谓出于臆度之私非经夲文故且自为一编别
 附经后(朱子曰古夲诗序别作一处如易大传及班/固序传并在后京师旧夲扬子注其序亦总)
 (在后○孔氏曰汉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诂训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与经别也自后汉以来始有就)
 (经为/注者)又以尚有齐鲁韩氏之说并传于世故读者亦
 有以知其出于后人之手不尽信也及至毛公引以
 入经乃不缀篇后而超冠篇端不为注文而直作经
 字不为疑辞而遂为决辞其后三家之传又绝而毛
 说孤行则其牴牾之迹无复可见故此序者遂若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8b 页
 人先所命题而诗文反为因序以作于是读者传相
 尊信无敢拟议至于有所不通则必为之委曲迁就
 穿凿而附合之宁使经之本文缭戾破碎不成文理
 而终不忍明以小序为出于汉儒也愚之病此久矣
 然犹以其所从来也远其间容或真有传授證验而
 不可废者故既颇采以附传中而复并为一编以还
 其旧因以论其得失云(庆源辅氏曰先儒以诗序为/孔子作故读诗记载苏氏曰)
 (诗序诚出于孔氏也则序若是详矣孔子删诗而取/三百五篇今其亡者六焉亡诗之序未尝详也夫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9a 页
 (序之非孔子作盖不待此而可知也然此亦是一验/又曰释文载沈重云案大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
 (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隋经籍志亦云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宏更加润色至于)
 (以为国史作者则见于大序与王氏说然皆是臆度/悬断无所据依故先生直据后汉儒林传而断以为)
 (卫宏作又因郑氏之说以为宏特增广而润色之乂/取近世诸儒之说以为序之首句为毛公所分而其)
 (下推说云云为后人所益者皆曲尽人情事理至于/首句之已有妄说者则非先生阅理之明考义之精)
 (不能及也至论诗序夲自为一编别附经后又以尚/有齐鲁韩氏之说并传于世故读者亦有知其出于)
 (后人之手而不尽信亦得其情又论毛公引以入经/乃不缀篇后而超冠篇端不为注文而直作经字不)
 (为疑辞而遂为决辞云者则可见古人于经则尊信/而不敢易视于己说则谦虚退托不敢自决而有待)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39b 页
 (于后人者自有湥意若毛公之作则出于率易不思/遂启后人穿凿迁就之失以至于上诬圣经而其罪)
 (有不可逭者矣呜呼可不戒哉可不谨哉或曰子之/责夫毛公者当矣而晦翁先生又生于数千年后乃)
 (尽废诸儒之说而遂断小序为不足据者何哉予应/之曰不然先生之学始于致知格物而至于意诚心)
 (正其于解释经义工夫至矣必尽取诸儒之说一一/细研穷一言之善无有或遗一字之差无有能遁其)
 (诵圣人之言都一似自己言语一般盖其学己到至/处能破千古疑使圣人之经复明于后世然细考其)
 (说则其端绪又皆夲于先儒之所尝疑而未究者则/亦未尝自为臆说也学者顾第弗深考耳观其终既)
 (已明知小序之出于汉儒而又以其间容或真有传/授證验而不可废者故既颇采以附传中而复并为)
 (一编以还其旧因以论其得失云之说则其意之谨/重不苟亦可见矣岂可与先儒之穿凿迁就者同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0a 页
 (语哉先生又尝曰予自二十岁时读诗便觉小序无/意义及去了小序只玩味诗辞却又觉得道理贯彻)
 (当初亦尝质问诸乡先生皆云序不可废而某之疑/终不能释后到三十岁断然知小序之出于汉儒所)
 (作其为缪戾有不可胜言吕伯恭不合只因序讲解/便有许多牵彊处某尝与之言终不肯信从读诗记)
 (中虽多说序然有说不行处亦废之某因作诗传遂/成诗序辨说一册其他缪戾辨之颇详又曰小序亦)
 (间有说得好处只是杜撰处多不知先儒何故不虚/心子细看这道理便只恁说却后人又只依他那个)
 (说去亦不看诗是有此意无若/说不去处又须穿凿说将去)
  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0b 页
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
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
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
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1a 页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
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变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
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夲谓之风言天
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
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
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1b 页
  小序
周南
 关雎后妃之德也
  后妃文王之妃大姒也天子之妃曰后近世诸儒
  多辨文王未尝称王则大姒亦未尝称后序者盖
  追称之亦未害也(安成刘氏曰太姒之称后亦如/雅颂称文王之王皆追称之词)
  (也/)但其诗虽若专美大姒而实以深见文王之德
  序者徒见其词而不察其意遂壹以后妃为主而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2a 页
  不复知有文王是固已失之矣至于化行国中三
  分天下亦皆以为后妃之所致则是礼乐征伐皆
  出于妇人之手而文王者徒拥虚器以为寄生之
  君也其失甚矣惟南丰曾氏之言曰先王之政必
  自内始故其闺门之治所以施之家人者必为之
  师傅保姆之助诗书图史之戒珩璜琚瑀之节威
  仪动作之度其教之者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尝
  不以身化也故家人之义归于反身二南之业本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2b 页
  于文王岂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
  内助而不知其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
  内则有后妃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
  之相成其推而及远则商辛之昏俗江汉之小国
  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谓身脩故
  国家天下治者也窃谓此说庶几得之
 风之始也
  所谓关雎之乱以为风始是也盖谓国风篇章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3a 页
  始亦风化之所由始也(孔氏曰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文王化)
  (行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
 焉
  说见二南总论邦国谓诸侯之国明非独天子用
  之也(孔氏曰所以风化天下之民使皆正夫妇焉/乡饮酒礼云乃合乐周南关雎是用之乡人)
  (燕礼云遂歌乡乐周南关雎是用之邦国也○临/川王氏曰几诗用于天子者诸侯不得用用于诸)
  (侯者大夫不得用若三家以雍彻而孔子非之也/此关雎乡人邦国皆得用者以之正夫妇也○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3b 页
  (山李氏曰诗之雅颂惟用于宗庙朝廷郊祀宴享/非其所用者不得用也至于正夫妇之道自天子)
  (达于庶人未/尝有二道也)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承上文解风字之义以象言则曰风以事言则曰
  教(临川王氏曰风之于物方其鼓舞摇荡所谓动/之也及其因形移易使荣者枯甲者拆乃所谓)
  (化之也诗之有风亦若是也始于风之而动终于/教之而化○黄氏曰自其本于一人言之则谓之)
  (风自其及于一国言之则谓之教闻二南之风者/感发其善心被二南之化者变易其气质动则变)
  (变则化天/下之理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4a 页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
 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
 以教故系之召公
  说见二南卷首关雎麟趾言化者化之所自出也
  鹊巢驺虞言德者被化而成德也以其被化而后
  成德故又曰先王之所以教先王即文王也旧说
  以为大王王季误矣程子曰周南召南如乾坤乾
  统坤坤承乾也(朱子曰乾始万物非坤无以代其/终坤终万物非乾无以资其始故)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4b 页
  (乾元统天万物所从出而无不统周南之化实似/之坤元虽生万物而所以生者乃顺成天意以代)
  (其终而已召南之德实似之杨氏/亦曰二南相须以为治盖一体也)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王者之道始于家终于天下而二南正家之事也
  王者之化必至于法度彰礼乐著雅颂之声作然
  后可以言成然无其始则亦何所因而立哉基者
  堂宇之所因而立者也程子曰有关雎麟趾之意
  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其为是欤(孔氏曰高以/下为基远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5a 页
  (近为始文王正其家而及其国是正其始也化南/土以成王业是王化之基也季札见歌周南召南)
  (曰始基之矣犹未也亦谓二南为王化基始序意/出于彼文也○庆源辅氏曰先生发基字之义先)
  (儒皆所未及程子说正是此意先生又尝曰须是/自闺门衽席之微积累到薰蒸洋溢天下无一民)
  (一物不被其化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不然则为王莽矣)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按论语孔子尝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盖淫
  者乐之过伤者哀之过独为是诗者得其性情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5b 页
  正是以哀乐申节而不至于过耳而序者乃析哀
  乐淫伤各为一事而不相须则已失其旨矣至于
  伤为伤善之心则又大失其旨而全无文理也或
  曰先儒多以周道衰诗人夲诸衽席而关雎作故
  扬雄以周康之时关雎作为伤始乱杜钦亦曰佩
  玉晏鸣关雎叹之说者以为古者后夫人鸡鸣佩
  玉去君所周康后不然故诗人叹而伤之此鲁诗
  说也与毛异矣(庐陵欧阳氏曰齐鲁韩三家皆以/为康王政衰之诗前汉杜钦传曰)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6a 页
  (佩玉晏鸣关雎叹之瓒曰此鲁诗也后汉明帝诏/曰昔应门失守关雎刺世注薛君韩诗章句曰人)
  (君退朝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今内/倾于色故咏关雎说淑女以刺时○东莱吕氏曰)
  (鲁齐韩毛师读既异义亦不同关雎正/风之首三家者乃以为刺馀可知矣)但以哀而
  不伤之意推之恐其有此理也曰此不可知矣但
  仪礼以关雎为乡乐又为房中之乐则是周公制
  作之时已有此诗矣若如鲁说则仪礼不得为周
  公之书(勿轩熊氏曰按仪礼乡饮酒乡射篇有乃/合乐周南关雎之文又燕礼有遂歌乡乐)
  (周南关雎之文仪礼乃周公相成王治定功成经/制大备之书小序所谓用之乡人者乡饮射礼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6b 页
  (用之邦国者燕礼也今/当据仪礼经文为定)仪礼不为周公之诗则周
  之盛时乃无乡射燕饮房中之乐而必有待乎后
  世之刺诗也其不然也明矣且为人子孙乃无故
  而播其先祖之失于天下如此而尚可以为风化
  之首乎
 ○葛覃后妃之夲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
 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
 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7a 页
  此诗之序首尾皆是但其所谓在父母家者一句
  为未安盖若谓未嫁之时即诗中不应遽以归宁
  父母为言况未嫁之时自当服勤女功不足称述
  以为盛美若谓归宁之时即诗中先言刈葛而后
  言归宁亦不相合且不常为之于平居之日而暂
  为之于归宁之时亦岂所谓庸行之谨哉序之浅
  拙大率类此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7b 页
 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
 思念至于忧勤也
  此诗之序首句得之馀皆傅会之凿说后妃虽知
  臣下之勤劳而忧之然曰嗟我怀人则其言亲䁥
  非后妃之所得施于使臣者矣且首章之我独为
  后妃而后章之我皆为使臣首尾衡决(东阳许氏/曰衡所以)
  (为平有首尾之物决绝也/绝则首尾不相照应矣)不相承应亦非文字之
  体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8a 页
 ○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
  此序稍平后不注者放此
 ○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
 众多也
  螽斯聚处和一而卵育蕃多故以为不妒忌则子
  孙众多之比序者不达此诗之体故遂以不妒忌
  者归之螽斯其亦误矣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8b 页
 时国无鳏民也
  序首句非是其所谓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
  民者得之盖此以下诸诗皆言文王风化之盛由
  家及国之事而序者失之皆以为后妃之所致既
  非所以正男女之位而于此诗又专以为不妒忌
  之功则其意愈狭而说愈疏矣
 ○兔罝后妃之化也关雎之化行则莫不好德贤人
 众多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9a 页
  此序首句非是而所谓莫不好德贤人众多者得
  之
 ○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孔氏曰/天下乱)
  (离则我躬不阅岂思子也今天/下和平于是妇人始乐有子矣)
 ○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
 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此诗以篇内有汉之广矣一句得名而序者谬误
  乃以德广所及为言失之远矣然其下文复得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49b 页
  意而所谓文王之化者尤可以正前篇之误先儒
  尝谓序非出于一人之手者此其一验但首句未
  必是下文未必非耳苏氏乃例取首句而去其下
  文则于此类两失之矣(东莱吕氏曰苏氏以序为/非一人之词盖近之至于)
  (止存其首一言而尽/去其馀则失之远矣)
 ○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
 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临川王氏曰庶人之妻能/勉夫以正而不知为之者)
 (是之谓道化而殷其雷之/诗所以未若汝坟之盛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0a 页
 ○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
 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
  之时二字可删
召南
 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
 家而居有之德如鸣鸠乃可以配焉
  文王之时关雎之化行于闺门之内而诸侯蒙化
  以成德者其道亦始于家人故其夫人之德如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0b 页
  而诗人美之也不言所美之人者世远而不可知
  也后皆放此
 ○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
 矣
 ○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
  此恐亦是夫人之诗而未见以礼自防之意
 ○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
 祖共祭祀矣(临川王氏曰自所荐之物所采之处所/用之器所奠之地皆冇常而不敢变所)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1a 页
  (谓能循/法度)
 ○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临川王氏曰/爱之笃思之)
  (至以其/教明也)
 ○行露召伯听讼也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
 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黄氏曰周家贞信之教兴而/商人衰乱之俗未殄此如一)
  (阳来复之时阳虽有当盛之势而五阴犹未却以/逊阳则草木之摧败犹有所不免自二南极而王)
  (道成则自复而临/自临而泰之时也)
 ○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1b 页
 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此序得之但德如羔羊一句为衍说耳
 ○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
 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
  按此诗无劝以义之意
 ○摽有梅男女及时也(止齐陈氏曰男女及时之说/圣人之虑天下也血气既壮)
  (难尽自捡情窦既破奚顾礼义故昏欲及时者所/以全节行于未闻之日学欲及时者所以全智虑)
  (于未分/之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2a 页
 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此序末句未安
 ○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
 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
 ○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
 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
 自悔也
  诗中未见勤劳无怨之意(朱子曰只看诗中说不/我以不我过不我与便)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2b 页
  (自见得不与同去之意安得勤而无怨之意也○/安戊刘氏曰此诗媵妾所作序之首句恐亦非是)
 ○野有死麇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
 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
  此序得之但所谓无礼者言淫乱之非礼耳不谓
  无聘币之礼也
 ○何彼秾矣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
 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雍之德
 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3a 页
  此诗时世不可知其说己见本篇但序云虽则王
  姬亦下嫁于诸侯说者多笑其陋然此但读为两
  句之失耳若读此十字合为一句而对下文车服
  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为义则序者之意亦自明
  白盖曰王姬虽嫁于诸侯然其车服制度与他国
  之夫人不同所以甚言其贵盛之极而犹不敢挟
  贵以骄其夫家也但立文不善终费词说耳郑氏
  曰下王后一等谓车乘厌(音/叶)(音/狄)勒面缋(音/绘)总服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3b 页
  则褕(音/遥)(孔氏曰王后五路重翟为上厌翟次之/六服袆衣为上褕翟次之袆音挥○郑)
  (氏曰厌翟次其羽使相迫也勒面谓以如玉龙勒/之韦为当而饰也缋画文也总著马勒直两耳与)
  (两镳翟雉名江淮而南青质五/色皆备成章曰摇褕翟画摇者)然则公侯夫人翟
  茀者其翟车贝面组总有幄也欤(郑氏曰翟车不/重不厌以翟羽)
  (饰车之侧耳贝面贝饰勒/之当面有幄则无盖矣)
 ○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
 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
 驺虞则王道成也(永嘉陈氏曰始于鹊巢之夫妇而/人伦正中于羔羊之君子而朝廷)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4a 页
  (治人伦既正朝廷既治使天下皆被文/王之化而有驺虞之仁心则王道成矣)
  此序得诗之大指然语意亦不分明杨氏曰二南
  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盖一体也王者诸侯之风相
  须以为治诸侯所以代其终也故召南之终至于
  仁如驺虞然后王道成焉夫王道成非诸侯之事
  也然非诸侯有驺虞之德亦何以见王道之成哉
  (孔氏曰王道成者以此篇处末故总之言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庶类又蒙其泽仁心能如驺虞则王)
  (化之道成矣所谓周/南召南王化之基也)欧阳公曰贾谊新书曰驺者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4b 页
  文王之囿名虞者囿之司兽也(庐陵欧阳氏曰汉/世诗说四家毛菆)
  (后当毛诗未出之前说者不以驺虞为兽也文/帝时贾谊新书以驺为文王囿名亦不经见)
  氏曰礼记射义云天子以驺虞为节乐官备也则
  其为虞官明矣猎以虞为主其实叹文王之仁而
  不斥言也(诗考曰驺虞天子掌鸟兽官名○庐陵/欧阳氏曰书言驺虞者多矣如七驺六)
  (驺盖马御泽虞山虞则山泽之官月令季秋教田/猎命仆及七驺咸驾周官山泽虞皆当田猎则致)
  (禽兽易亦有即鹿无虞之说而射义言天子以驺/虞为节乐官备也则驺虞二官田猎之时乃其职)
  (事当以多杀为心今也五豕而一取故诗人曰吁/嗟乎而能如是乎又曰诗首句言田猎之得时次)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5a 页
  (言君仁不尽杀卒/叹虞人之得礼)此与旧说不同今存于此

 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
 侧
  诗之文意事类可以思而得其时世名氏则不可
  以强而推故凡小序唯诗文明白直指其事如甘
  棠定中南山株林之属若證验的切见于书史如
  载驰硕人清人黄鸟之类决为可无疑者其次则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5b 页
  词旨大槩可知必为某事而不可知其的为某时
  某人者尚多有之若为小序者姑以其意推寻探
  索依约而言则虽有所不知亦不害其为不自欺
  虽有未当人亦当恕其所不及今乃不然不知其
  时者必强以为某王某公之时不知其人者必强
  以为某甲某乙之事于是傅会书史依托名谥凿
  空妄语以诳后人其所以然者特以耻其有所不
  知而惟恐人之不见信而已且如柏舟不知其出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6a 页
  于妇人而以为男子不知其不得于夫而以为不
  遇于君此则失矣然有所不及而不自欺则亦未
  至于大害理也今乃断然以为卫顷公之时则其
  故为欺罔以误后人之罪不可掩矣盖其偶见此
  诗冠于三卫变风之首是以求之春秋之前而史
  记所书庄桓以上卫之诸君事皆无可考者谥亦
  无甚恶者独顷公有赂王请命之事其谥又为甄
  心动惧之名如汉诸侯王必其尝以罪谪然后加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6b 页
  以此谥以是意其必有弃贤用佞之失而遂以此
  诗予(音/与)(朱子曰谥法中如堕废社稷曰顷便得/柏舟一诗硬差排为卫顷公便云仁人)
  (不遇小人在侧郑渔仲谓小序只是后人/将史传去拣并看谥却附会作小序美刺)若将以
  衒其多知而必于取信不知将有明者从旁观之
  则适所以暴其真不知而启其深不信也凡小序
  之失以此推之什得八九矣又其为说必使诗无
  一篇不为美刺时君国政而作固己不切于情性
  之自然而又拘于时世之先后其或诗传所载当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7a 页
  此之时偶无贤君美谥则虽有词之美者亦例以
  为陈古而刺今是使读者疑于当时之人绝无善
  则称君过则称己之意而一不得志则扼腕切齿
  嘻笑冷语以怼其上者所在而成群(朱子曰大率/古人作诗与)
  (今人一般其间亦各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说)
  (将诗人意思穿凿坏了且如今人见人才做一事/便作一诗歌咏之或讥刺之是甚么道理如此一)
  (似里巷无知之人胡乱称颂谀/说把持放雕何以为情性之正)是其轻躁险薄尤
  有害于温柔敦厚之教故予不可以不辨(朱子口/温柔敦)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7b 页
  (厚诗人之教也使篇篇是/讥刺人安得温柔敦厚)
 ○绿衣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
 也
  此诗下至终风四篇序皆以为庄姜之诗今姑从
  之然唯燕燕一篇诗文略可据耳
 ○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远送于南一句可为送戴妫之验
 ○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8a 页
 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此诗序以为庄姜之作今未有以见其不然但谓
  遭州吁之难而作则未然耳盖诗言宁不我顾犹
  有望之之意又言德音无良亦非所宜施于前人
  者明是庄公在时所作其篇次亦当在燕燕之前
  也
 ○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
 正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8b 页
  详味此诗有夫妇之情无母子之意若果庄姜之
  诗则亦当在庄公之世而列于燕燕之前序说误
  矣(须溪刘氏曰州吁无戏笑/之理分明是怨庄公也)
 ○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
 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春秋隐公四年宋卫陈蔡伐郑正州吁自立之时
  也序盖据诗文平陈与宋而引此为说恐或然也
  (新安胡氏曰按四年三月川吁弑桓公自立夏将/脩先君之怨于郑使告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9a 页
  (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宋诈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遂从陈蔡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九月)
  (如陈/见杀)然传记鲁众仲之言曰州吁阻兵而安忍阻
  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
  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
  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按州吁篡
  弑之贼此序但讥其勇而无礼固为浅陋而众仲
  之言亦止于此盖君臣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春
  秋其得不作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59b 页
 ○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
 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
●成其志尔
  以孟子之说證之序说亦是但此乃七子自责之
  辞非美七子之作也
 ○雄雉刺卫宣公也淫乱不恤国事军旅数起大夫
 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怨之而作是诗
  序所谓大夫久役男女怨旷者得之但未有以见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0a 页
  其为宣公之时与淫乱不恤国事之意耳兼此诗
  亦妇人作非国人之所为也
 ○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
  未有以见其为刺宣公夫人之诗
 ○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弃
 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亦未有以见化其上之意
 ○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0b 页
  诗中无黎侯字未详是否下篇同
 ○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
 能脩方伯连率(音/帅)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序见诗有伯兮二字而以为责卫伯之词误矣○
  陈氏曰说者以此为宣公之诗然宣公之后百馀
  年卫穆公之时晋灭赤狄潞氏数之以其夺黎氏
  地然则此其穆公之诗乎不可得而知也(安成刘/氏曰以)
  (此诗为作于卫宣公之时固无可考但上篇黎臣/有劝归之辞则此时黎之宗社疑未灭也岂其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1a 页
  (黎侯复国至卫穆公时方为赤狄所灭故晋人数/赤狄之罪立黎侯而还以此意之式微旄丘二诗)
  (虽未有以见其必作于卫宣之/时恐亦未必作于卫穆时也)
 ○简兮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
 事王者也
  此序略得诗意而词不足以达之
 ○泉水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
 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
 ○北门刺士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安/成)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1b 页
  (刘氏曰朱子以此序稍平故不注然集传以/此诗为仕者自作则序意与诗亦微不合)
 ○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
 持而去焉
  卫以淫乱亡国未闻其有威虐之政如序所云者
  此恐非是(程子曰序谓百姓不亲相携而去然考/诗之辞乃君子见几而作相招无及于)
  (祸患/者也)
 ○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此序全然不似诗意(须溪刘氏曰只是/男女相遗之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2a 页
 ○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
 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
 ○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
 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二诗说己各见本篇

 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
 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2b 页
  此事无所见于他书序者或有所传今姑从之
 ○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
 之而不可道也
 ○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
 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
  公子顽事见春秋传但此诗所以作亦未可考鹑
  之奔奔放此
 ○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3a 页
 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此诗乃淫奔者所自作序之首句以为刺奔误矣
  其下云云者乃复得之乐记之说己略见本篇矣
  而或者以为刺诗之体固有铺陈其事不加一辞
  而闵惜惩创之意自见于言外者此类是也岂必
  谯让质责然后为刺也哉此说不然夫诗之为刺
  固有不加一辞而意自见者清人猗嗟之属是已
  然尝试玩之则其赋之之人犹在所赋之外而词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3b 页
  意之间犹有宾主之分也岂有将欲刺人之恶乃
  反自为彼人之言以陷其身于所刺之中而不自
  知也哉其必不然也明矣又况此等之人安于为
  恶其于此等之诗计其平日固己自其口出而无
  惭矣又何待吾之铺陈而后始知其所为之如此
  亦岂畏我之闵惜而遂幡然遽有惩创之心耶以
  是为刺不惟无益殆恐不免于鼓之舞之而反以
  劝其恶也或者又曰诗三百篇皆雅乐也祭祀朝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4a 页
  聘之所用也桑间濮上之音郑卫之乐也世俗之
  所用也雅郑不同部其来尚矣且夫子答颜渊之
  问于郑声亟欲放而绝之岂其删诗乃录淫奔者
  之词而使之合奏于雅乐之中乎亦不然也雅者
  二雅是也郑者缁衣以下二十一篇是也卫者邶
  鄘卫三十九篇是也桑间卫之一篇桑中之诗是
  也二南雅颂祭祀朝聘之所用也郑卫桑濮里巷
  狭邪之所歌也夫子之于郑卫盖深绝其声于乐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4b 页
  以为法而严立其词于诗以为戒如圣人固不语
  乱而春秋所记无非乱臣赋子之事盖不如是无
  以见当时风俗事变之实而垂鉴戒于后世固不
  得已而存之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也今不察
  此乃欲为之讳其郑卫桑濮之实而文之以雅乐
  之名又欲从而奏之宗庙之中朝廷之上则未知
  其将以荐之何等之鬼神用之何等之宾客而于
  圣人为邦之法又岂不为阳守而阴叛之耶其亦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5a 页
  误矣曰然则大序所谓止乎礼义夫子所谓思无
  邪者又何谓邪曰大序指柏舟绿衣泉水竹竿之
  属而言以为多出于此耳非谓篇篇皆然而桑中
  之类亦止乎礼义也夫子之言正为其有邪正美
  恶之杂故特言此以明其皆可以惩恶劝善而使
  人得其性情之正耳非以桑中之类亦以无邪之
  思作之也曰荀卿所谓诗者中声之所止太史公
  亦谓三百篇者夫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5b 页
  音何邪曰荀卿之言固为正经而发若史迁之说
  则恐亦未足为据也岂有哇淫之曲而可以强合
  于韶武之音也邪(朱子曰孔子之称思无邪以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虽其要归)
  (皆出于正然未有若此言之约而尽者耳非以作/诗之人所思皆无邪也今必曰彼以无邪之思铺)
  (陈淫乱之事而闵惜惩创之意自见于言外则曷/若曰彼虽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无邪之思读)
  (之则彼之自伏其丑者若所以为戒谨恐惧惩创/之资耶而其所为训说而求其无邪于彼不若反)
  (而得之于心为易也巧为辨数而归无邪于彼不/若反而责于我之切也若夫雅也郑也卫也求之)
  (诸篇固各有其自矣是则自卫反鲁以来未之有/改而风雅之篇说者又有正变之别焉至于桑中)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6a 页
  (小序政散民流而不可止之文与乐记合则是诗/之为桑间又不为无所据者今必曰三百篇皆雅)
  (而郑风不为郑邶鄘卫之风不为卫桑中不为桑/间亡国之音则其篇帙幌乱邪正错揉非复孔子)
  (之旧矣且于小序之无稽可笑者笃信之而于其/有据者反不之信此又何耶夫二南正风房中之)
  (乐也乡乐也二雅之正朝廷之乐也商周之颂宗/庙之乐也是或见于序文或出于传记皆有可考)
  (至于变雅则固已无施于事而变风乂特里巷之/歌其领在乐官者以为可以识时变观土风而贤)
  (于四夷之乐耳盖古者天子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固不可问其美恶而悉存以训也然其与)
  (先王雅颂之正篇帙不同施用亦异如前所陈则/固不容于厖杂矣今于雅郑之实察之既不详于)
  (厖杂之名畏之又太甚顾乃引夫淫放之鄙辞而/文以风刺之美说必欲强而置诸先王雅颂之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6b 页
  (是乃反为厖杂之甚而不自知也夫以胡乐与郑/卫合奏犹曰不可而况强以桑中溱洧为雅乐又)
  (欲合于鹿鸣文王清庙之什而奏之宗庙之中朝/廷之上乎其以二诗为犹止于中声者太史公所)
  (谓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之音其误盖亦如/此然古乐既亡无所考正则吾不敢必为之说独)
  (以其理与其词推之有以知其必不然耳又以为/近于劝百讽一而止乎礼义则又信大序之过者)
  (夫有所谓讽者若汉广知不可而不求大车有所/畏而不敢则犹有所谓礼义之止也若桑中溱洧)
  (则吾不知其何词之讽而何礼义之止乎哉若曰/孔子尝欲放郑声矣不当于此又收之以备六籍)
  (此则曾南丰于战国策刘元城于三不足之论皆/尝言之又岂俟吾言而后白也哉大抵吾说之病)
  (不过得罪于桑间洧外之人而其力犹足完先王/之乐彼说而善则二诗之幸而雅乐之不幸甚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7a 页
  (抑其于溱洧而取范氏之说则又似以郑诗为郑/声者岂理之自然固有不可夺者邪因读桑中之)
  (说而惜前论之不及竟又痛伯恭父之不可作也/因书其后以为使伯恭父而闻此虽未必遽以为)
  (然亦当为我逌然而一叹也呜呼悲夫○安成刘/氏曰上文朱子前后辨说皆为东莱而发观其序)
  (读诗记曰某少时浅陋之说伯恭父误有取焉其/后历时既久自知未安如雅郑邪正之云者未免)
  (有所更定则伯恭父反不能不置疑于其间方将/相与反复其说以成真是之归而伯恭父已下世)
  (矣嗟乎东莱朱子一时同志皆大有功于/诗经者也岂固欲相厄哉因附录于此)
 ○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
 若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7b 页
  见上
 ○定之方中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
 处漕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
 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螮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
 人不齿也(郑氏曰不齿者不与相长稚○而轩张氏/曰宣公无道国人化之读桑中之诗无耻)
  (如此文公复国一以身率下于是无礼者见恶于/相鼠淫奔者不齿于螮蝀下所趋向系于上如此)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8a 页
 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干旄美好善也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
 善道也
  定之方中一篇经文明白故序得以不误螮蝀以
  下亦因其在此而以为文公之诗耳他未有考也
 ○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
 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
 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8b 页
 不得故赋是诗也
  此亦经明白而序不误者又有春秋传可證

 淇澳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
 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此序疑得之
 ○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
 处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9a 页
  此为美贤者穷处而能安其乐之诗文意甚明然
  诗文未有见弃于君之意则亦不得为刺庄公矣
  序盖失之而未有害于义也至于郑氏遂有誓不
  忘君之恶誓不过君之朝誓不告君以善之说则
  其害义又有甚焉于是程子易其训诂以为陈其
  不能忘君之意陈其不得过君之朝陈其不得告
  君以善则其意忠厚而和平矣然未知郑氏之失
  生于序文之误若但直据诗词则与其君初不相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69b 页
  涉也
 ○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
 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
  此序据春秋传得之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
 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
 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
  此非刺诗宣公未有考故序其事以下亦非是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0a 页
  曰美反正者尤无理
 ○竹竿卫女思归也适异国而不见答思而能以礼
 者也
  未见不见答之意
 ○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
  此诗不可考当阙
 ○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
 ○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0b 页
 焉
  旧说以诗有为王前驱之文遂以此为春秋所书
  从王伐郑之事然诗又言自伯之东则郑在卫西
  不得为此行矣序言为王前驱盖用诗文然似未
  识其文意也(东莱吕氏曰为王前驱特/诗中之一语非大义也)
 ○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
 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
 人民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1a 页
  男女失时之句未安其曰杀礼多昏者周礼大司
  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十曰多昏者是也序者
  之意盖曰卫于此时不能举此之政耳然亦非诗
  之正意也长乐刘氏曰夫妇之礼虽不可不谨于
  其始然民有细微贫弱者或困于凶荒必待礼而
  后昏则男女之失时者多无室家之养圣人伤之
  宁邦典之或违而不忍失其昏嫁之时也故有荒
  政多昏之礼所以使之相依以为生而又以育人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1b 页
  民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苟无子育兆
  庶之心其能若此哉此则周礼之意也
 ○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
 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
 之而作是诗也
  说见本篇(安成刘氏曰桓公封卫以王法律之固/为春秋之罪人自卫人视之则天地再)
  (造之恩也果如序说则桓公之德仅可比于草木/之实而卫人之报者未见乃据自儗以重宝尚为)
  (知恩也哉序说非诗意/矣集传固不得从之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2a 页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
 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也
 ○君子行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
 危难以风焉
  此国人行役而室家念之之辞序说误矣其曰刺
  平王亦未有考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2b 页
 ○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
 害而已
  说同上篇(庆源辅氏曰此序得之盖古之乐官实/掌教事如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周官大)
  (司乐掌教国子可见故贤者多隐于乐工如简兮/诗之类至春秋时如鲁大师摰诸人犹知踰河蹈)
  (海以去乱不贤者能如是乎使贤者隐于/乐工而以全身远害为乐则时可知矣)
 ○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
 人怨思焉
 ○中谷有蓷闵周也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3a 页
 相弃尔
 ○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
 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
  君子不乐其生一句得之馀皆衍说其指桓王盖
  据春秋传郑伯不朝玉以诸侯伐郑郑伯禦之王
  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之事然未有以见此诗之
  为是而作也
 ○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3b 页
  序说未有据诗意亦不类说已见本篇
 ○采葛惧谗也
  此淫奔之诗其篇与大车相属其事与采唐采葑
  采麦相似其词与郑子矜正同序说误矣
 ○大车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
 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
  非刺大夫之诗乃畏大夫之诗
 ○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4a 页
 而作是诗也
  此亦淫奔者之词其篇上属大车而语意不庄非
  望贤之意序亦误矣

 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
 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
  此未有据今姑从之
 ○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4b 页
 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事见春秋传(安成刘氏曰/见隐公元年)然莆田郑氏谓此实淫
  奔之诗无与于庄公叔段之事序盖失之而说者
  又从而巧为之说以实其事误亦甚矣今从其说
 ○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
 国人说而归之
  国人之心贰于叔而歌其田狩适野之事初非以
  刺庄公亦非说其出于田而后归之也或曰段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5a 页
  国君贵弟受封大邑有人民兵甲之众不得出居
  闾巷下杂民伍此诗恐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耳
 ○大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多才而好勇不义而得众
 也
  此诗与上篇意同非刺庄公也下两句得之
 ○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
 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禦敌于竟陈其师旅翱
 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5b 页
 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
 作是诗也
  按此序盖本春秋传而以他说广之未详所据孔
  氏正义又据序文而以是诗为公子素之作然则
  进之当作之进今文误也
 ○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
  序以变风不应有美故以此为言古以刺今之诗
  今详诗意恐未必然且当时郑之大夫如子皮子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6a 页
  产之徒岂无可以当此诗者但今不可考耳
 ○遵大路思君子也庄公失道君子去之国人思望
 焉
  此亦淫乱之诗序说误矣
 ○女曰鸡鸣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
 好色也
  此亦未有以见其陈古刺今之意(庆源辅氏曰诗/词正是说德而)
  (不昵于色序者意郑国之风不宜有此故强以为/陈古义以刺今其思窄狭固滞甚矣郑风虽曰淫)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6b 页
  (乱而天理民彝岂容遂殄灭哉唯其郑风而有此/诗此圣人之所以录之也观欧阳公于五代史载)
  (逆旅妇人事/则可见矣)
 ○有女同车刺忽也郑人刺忽之不昏于齐太子忽
 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取卒以无大
 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
  按春秋传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忽辞人问
  其故忽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曰自求多
  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其后北戎侵齐郑伯使忽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7a 页
  帅师救之败戎师齐侯又请妻之忽曰无事于齐
  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
  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祭仲谓忽曰君
  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忽又不听及即位遂为
  祭仲所逐此序文所据以为说者也然以今考之
  此诗未必为忽而作序者但见孟姜二字遂指以
  为齐女而附之于忽耳假如其说则忽之辞昏未
  为不正而可刺至其失国则又特以势孤援寡不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7b 页
  能自定亦未有可刺之罪也序乃以为国人作诗
  以刺之其亦误矣后之读者又袭其误必欲锻鍊
  罗织文致其罪而不肯赦徒欲以循说诗者之谬
  而不知其失是非之正害义理之公以乱圣经之
  本指而坏学者之心术故予不可以不辨
 ○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
  此下四诗及扬之水皆男女戏谑之辞序之者不
  得其说而例以为刺忽殊无情理(朱子曰最是郑/忽可怜凡郑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8a 页
  (中恶诗皆以为刺之东莱又欲/主小序锻鍊得郑忽罪不胜诛)
 ○箨兮刺忽也君弱臣彊不倡而和也
  见上
 ○狡童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图事权臣擅命也
  昭公尝为郑国之君而不幸失国非有大恶使其
  民疾之如寇雠也况方刺其不能与贤人图事权
  臣擅命则是公犹在位也岂可忘其君臣之分而
  遽以狡童目之耶且昭公之为人柔懦疏阔不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8b 页
  谓狡即位之时年已壮大不可谓童以是名之殊
  不相似而序于山有扶苏所谓狡童者方指昭公
  之所美至于此篇则遂移以指公之身焉则其舛
  又甚而非诗之本旨明矣大抵序者之于郑诗凡
  不得其说者则举而归之于忽文义一失而其害
  于义理有不可胜言者一则使昭公无辜而被谤
  二则使诗人脱其淫谑之实罪而丽于讪上悖理
  之虚恶三则厚诬圣人删述之意以为实践昭公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9a 页
  之守正而湥与诗人之无礼于其君凡此皆非小
  失而后之说者犹或主之其论愈精其害愈甚学
  者不可以不察也(朱子曰郑忽之罪不至已甚往/往如宋襄这般人大言无当有)
  (甚狡处若郑突却是狡诗意本不如此又曰郑忽/如何做得狡童若是狡自会托婚大国而借其助)
  (矣谓之顽童可也许多郑风只是孔子一言断了/曰郑声淫如将仲子自是男女相与之词却干祭)
  (仲共叔段甚事如褰裳自是男女相咎之词却干/忽与突争国甚事○华谷严氏曰狡童或以为指)
  (忽或以为指祭仲忽为郑君国人不得目为狡童/也若指祭仲则祭仲自庄公时已为卿且为庄公)
  (取邓曼而生昭公当昭公即位仲已老矣不应目/为童也圣人删诗以垂世教安得目君为狡童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79b 页
  (○永嘉陈氏曰说者以卫有雄雉郑有狡/童魏有硕鼠皆以目君不然也序文误耳)
 ○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
  此序之失盖本于子大叔韩宣子之言而不察其
  断章取义之意耳
 ○丰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
 不随
  此淫奔之诗序说误矣(须溪刘氏曰诸诗朱氏一/以为淫女之辞其识甚远)
 ○东门之墠刺乱也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者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0a 页
  此序得之
 ○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序意甚美然考诗之词轻佻狎昵非思贤之意也
 ○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
  疑同上篇盖其词意儇薄施之学校尤不相似也
  (安成刘氏曰朱子白鹿洞赋有曰广青衿之疑问/又曰乐菁莪之长育用此二事又皆从序说与集)
  (传不同者彼盖/断章取义耳)
 ○扬之水闵无臣也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0b 页
 死亡而作是诗也
  此男女要结之词序说误矣
 ○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
 民人思保其室家焉
  五争事见春秋传(安成刘氏曰其事散见左传桓/公十一年十五年十七年十八)
  (年庄公/十四年)然非此之谓也此乃恶淫奔者之词序误
  (须溪刘氏曰舍序/读书辞意甚美)
 ○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1a 页
 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
  东莱吕氏曰君之泽不下流乃讲师见零露之语
  从而附益之
 ○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
 能救焉
  郑俗淫乱乃其风声气习流传已久不为兵革不
  息男女相弃而后然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1b 页
 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
 警戒相成之道焉
  此序得之但哀公未有所考岂亦以谥恶而得之
  欤
 ○还刺荒也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
 遂成风俗习于田猎谓之贤闲于驰逐谓之好焉
  同上
 ○著刺时也时不亲迎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2a 页
 ○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
 化也
  此男女淫奔者所自作非有刺也其曰君臣失道
  者尤无所谓
 ○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
 壶氏不能掌其职焉
  夏官挈壶氏下士六人挈县挈之名壶盛水器盖
  置壶浮箭以为昼夜之节也(孔氏曰挈壶氏以水/为漏准昼夜共为百)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2b 页
  (刻冬夏之间则有长短太史立成法于每岁之间/加减刻数以一年有二十四气一气之间分为二)
  (通率七日强半而易一箭周年而用箭/四十八也历言昼夜者以昏明为限)漏刻不明
  固可以见其无政然所以兴居无节号令不时则
  未必皆挈壶氏之罪也
 ○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
 作诗而去之(孔氏曰下三章责鲁桓纵恣文姜序以/主刺襄公故不言鲁桓大夫遇是恶作)
  (诗而去之言作诗之意以见/君恶之甚于经无所当也)
  此序据春秋经传为文说见本篇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3a 页
 ○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脩德而
 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未见其为襄公之诗
 ○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脩民事百姓
 苦之故陈古以风焉
  义与还同序说非是
 ○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
 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3b 页
  桓当作庄(安成刘氏曰桓公十八年不听申繻之/谏必欲与文姜同如齐则姜氏此一行)
  (非由桓公不能制而然也及公薨于齐而姜氏返/鲁庄公嗣位而姜氏孙于齐未久复返于鲁自后)
  (姜氏之会齐侯者相望于春秋之策则防闲之/说属之桓公乎属之庄公乎故曰桓当作庄)
 ○载驱齐人刺襄公也无礼义故盛其车服疾驱于
 通道大都与文姜淫播其恶于万民焉
  此亦刺文姜之诗
 ○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
 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4a 页
 焉
  此序得之

 葛屦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
 急而无德以将之
 ○汾沮洳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此未必为其君而作崔灵恩集注其君作君子义
  虽稍通然未必序者之本意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4b 页
 ○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
 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
  国小而迫日以侵削者得之馀非是
 ○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
 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
 ○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
  国削则其民随之序文殊无理其说已见本篇矣
 ○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5a 页
 仕尔
  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指矣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脩
 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孔氏曰蚕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重敛渐渐以)
  (税使困也解颐新语云蚕食喻重敛者莫切于此/鼠食物且食且畏四顾不宁喻贪畏者莫切于此)
  此亦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之词未必直以硕鼠
  比其君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5b 页
 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
 及时以礼自娱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
 湥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河东地瘠民贫风俗勤俭乃其风土气习有以使
  之至今犹然则在三代之时可知矣序所谓俭不
  中礼固当有之但所谓刺僖公者盖特以谥得之
  而所谓欲其及时以礼自娱乐者又与诗意正相
  反耳况古今风俗之变常必由俭以入奢而其变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6a 页
  之渐又必由上以及下今谓君之俭反过于初而
  民之俗犹知用礼则尤恐其无是理也独其忧湥
  思远有尧之遗风者为得之然其所以不谓之晋
  而谓之唐者又初不为此也(朱子曰唐自是未改/号晋时国名序者便)
  (牵合谓此晋也而谓之唐乃有尧之遗风本意岂/因此而谓之唐是皆凿说○安成刘氏曰季札见)
  (歌唐曰思湥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其/忧之远也意序者据此遂谓因其有尧遗风而谓)
  (之唐不知大师特系以始/封之号尔初无与于尧也)
 ○山有枢刺晋昭公也不能脩道以正其国有财不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6b 页
 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埽政荒民
 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
 刺之也
  此诗盖亦答蟋蟀之意而宽其忧非臣子所得施
  于君父者序说大误
 ○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
 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
  诗文明白序说不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7a 页
 ○椒聊刺晋昭公也君子见沃之盛彊能脩其政知
 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
  此诗未见其必为沃而作也
 ○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昏姻不得其时焉
  此但为昏姻者相得而喜之词未必为刺晋国之
  乱也
 ○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
 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7b 页
  此乃人无兄弟而自叹之词未必如序之说也况
  曲沃实晋之同姓其服属又未远乎
 ○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
  诗中未见此意
 ○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
 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
  序意得之但其时世则未可知耳
 ○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8a 页
 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序以史记为文详见本篇但此诗若非武公自作
  以述其赂王请命之意则诗人所作以著其事而
  阴刺之耳序乃以为美之失其旨矣且武公弑君
  篡国大逆不道乃王法之所必诛而不赦者虽曰
  尚知王命之重而能请之以自安是亦禦人于白
  昼大都之中而自知其罪之甚重则分薄赃饵贪
  吏以救私有其重宝而免于刑戮是乃猾贼之尤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8b 页
  耳以是为美吾恐其奖奸诲盗而非所以为教也
  小序之陋固多然其颠倒顺逆乱伦悖理未有如
  此之甚者故予特深辩之以正人心以诛贼党意
  庶几乎大序所谓正得失者而因以自附于春秋
  之义云(安成刘氏曰晋赵盾亡不越境反不讨贼/许世子不尝药春秋且不少从末减皆结)
  (正其弑君之罪况武公篡逆如此而请命之事反/可以为美乎朱子此论足以正人心于千载之后)
  (诛贼党于千载之上矣然/则此义行而乱臣贼子惧)
 ○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9a 页
 求贤以自辅焉
  此序全非诗意
 ○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程子曰/此诗思)
  (存者非悼亡者/朱子说见下序)
 ○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
  献公固喜攻战而好谗佞然未见此二诗之果作
  于其时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89b 页
 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未见其必为秦仲之诗大率秦风唯黄鸟渭阳为
  有据其他诸诗皆不可考(安成刘氏曰秦仲但为/宣王大夫未必得备寺)
  (人之官此诗疑作于平/王命襄公为侯之后)
 ○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孔/氏)
  (曰有蕃曰园有墙曰囿囿者域养禽兽之所也○/黄氏曰田狩之事围囿之乐何足为美盖以襄公)
  (有功王室始受天子之命人亦乐予之也○安成/刘氏曰朱子虽以此序稍平不复辨说然又谓秦)
  (诗时世多不可考今据诗中言公乃臣子称其/君之词疑此诗亦作于襄公受命为侯之后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0a 页
 ○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彊而
 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
  此诗时世未必然而义则得之说见本篇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国其国焉
  此诗未详所谓然序说之凿则必不然矣
 ○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
 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庐陵欧阳氏曰周虽以岐/丰赐秦使自攻取而襄公)
  (亦尝一以兵至岐至文/始逐戎而取岐丰之地)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0b 页
 ○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
 也
  此序最为有据
 ○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
  此妇人念其君子之辞序说误矣
 ○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
 与民同欲焉
  序意与诗情不协说已见本篇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1a 页
 ○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
 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大
 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
 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
  此序得之但我见舅氏如母存焉两句若为康公
  之辞者其情哀矣然无所系属不成文理盖此以
  下又别一手所为也及其即位而作是诗盖亦但
  见首句云康公而下云时为大子故生此说其浅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1b 页
  暗拘滞大率如此
 ○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
 终也

 ○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
  陈国小无事实幽公但以谥恶故得游荡无度之
  诗未敢信也
 ○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2a 页
 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
  同上
 ○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
 君也
  僖者小心畏忌之名故以为愿无立志而配以此
  诗不知其为贤者自乐而无求之意也
 ○东门之池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以配
 君子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2b 页
  此淫奔之诗序说盖误
 ○东门之扬刺时也昏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
 有不至者也
  同上
 ○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
 于万民焉
  陈国君臣事无可纪独陈佗以乱贼被讨见书于
  春秋故以无良之诗与之序之作大抵类此不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3a 页
  其信然否也
 ○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
  此非刺其君之诗
 ○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
  此不得为刺诗
 ○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
 焉
  陈风独此篇为有据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3b 页
 ○泽陂刺时也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男女相说忧
 思感伤焉

 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
 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
  (安成刘氏曰诗中但言岂不尔/思亦未有以见去其君之意)
 ○素冠刺不能三年也(南丰曾氏曰不能三年虽不/知为服岁月然宰我谓期可)
  (已矣齐宣王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古之不能三年者意皆如此)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4a 页
 ○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
 欲者也
  此序之误说见本篇
 ○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
  诗言周道但谓适周之路如四牡所谓周道逶迟
  耳序言思周道者盖不达此意也

 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4b 页
 小人将无所依焉
  言昭公未有考(孔氏曰昭公班僖公子释文/曰诸本此序多无昭公字)
 ○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近小人焉
  此诗但以三百赤芾合于左氏所记晋侯入曹之
  事序遂以为共公未知然否
 ○鸤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此美诗非刺诗
 ○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5a 页
 而思明王贤伯也
  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
  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
 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董氏曰先儒以七月为周公居东而作考其诗则
  陈后稷公刘所以治其国者方风谕以成其德故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5b 页
  是未居东也至于鸱鸮则居东而作其在书可知
  矣
 ○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
 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
  此序以金縢为文最为有据
 ○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
 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
 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6a 页
 君子之于人序其情而闵其劳所以说也说以使民
 民忘其死其唯东山乎
  此周公劳归士之词非大夫美之而作也
 ○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
  此归士美周公之辞非大夫恶四国之诗也且诗
  所谓四国犹言斩伐四国耳序说以为管蔡商奄
  尤无理也
 ○伐柯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新安胡/氏曰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6b 页
  (云美周公犹未甚失而所谓刺朝廷之不知已是/诗中所无之意解者又推求不知二字谓不知所)
  (以还周公之道岂非所谓传之愈失其真也哉朱/子非之当矣○安成刘氏曰朱子说见下篇序)
 ○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二诗东人喜周公之至而愿其留之词序说皆非
  (朱子曰宽裕温柔诗教也若如今人说九罭/之诗乃责其君之词何处讨宽裕温柔之意)
 ○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
 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
小雅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7a 页
 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
 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华谷严氏曰古/者上下交而为)
  (泰于鹿鸣/诸诗见之)
  序得诗意但未尽其用耳其说已见本篇
 ○四牡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矣
  首句同上然其下云云者语疏而义鄙矣
 ○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
 华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7b 页
  首句同上然诗所谓华者草木之华非光华也
 ○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
  序得之但与鱼丽之序相矛盾以诗意考之盖此
  得而彼失也国语富辰之言以为周文公之诗亦
  其明验但春秋传为富辰之言又以为召穆公思
  周德之不类故紏合宗族于成周而作此诗二书
  之言皆出富辰且其时去召穆公又未远不知其
  说何故如此(孔氏曰外传云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阄于墙外禦其侮则此诗自是周公)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8a 页
  (所作但召穆公虎见厉王之时兄弟恩疏重歌此/周公之诗以亲之耳故郑氏答赵商云凡贼诗者)
  (或造篇/或诵古)杜预以作诗为作乐而奏此诗恐亦非是
 ○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
 友以成者(庆源辅氏曰盖以朋友为人伦/之一不可以贵贱尊卑间也)亲亲以睦
 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去/声)(如/字)以成其政臣能归
 美以报其上焉
  序之得失与鹿鸣相似(朱子曰臣歌天保诗答上/五诗之燕之说序略得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8b 页
  (意而古注言鹿鸣至伐木皆君所以下其臣臣亦/归美于上崇君之尊而福禄之以答其歌却说得)
  (尤分/明)
 ○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
 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
 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
  此未必文王之诗以天子之命者衍说也
 ○出车劳还率也
  同上诗所谓天子所谓王命皆周王耳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9a 页
 ○杕杜劳还役也
  同上
 ○鱼丽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文武以天保以上治
 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故美万物盛
 多可以告于神明矣
  此篇以下时世次第序说之失已见本篇其内外
  始终之说盖一节之可取云
 ○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99b 页
  此笙诗也谱序篇次名义及其所用已见本篇
 ○白华孝子之洁白也
  同上此序尤无理
 ○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同上然所谓有其义者非真有所谓亡其辞者乃
  本无也
 ○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太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
 共之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0a 页
  序得诗意而不明其用其曰太平之君子者本无
  谓而说者又以专指成王皆失之矣
 ○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
 基矣
  序首句误详见本篇(朱子曰看诗便有感发人意/思今读之无所感发者正是)
  (被诸儒解杀了死著诗人兴起人底意思如南山/有台之序盖见诗中有邦家之基故如此说才如)
  (此说定便局/了一诗之意)
 ○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0b 页
  见南陔
 ○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
  见上
 ○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见上
 ○蓼萧泽及四海也
  序不知此为燕诸侯之诗但见零露之云即以为
  泽及四海其失与野有蔓草同臆说浅妄类如此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1a 页
  云
 ○湛露天子燕诸侯也
 ○彤弓天子锡有功诸侯也
 ○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
 乐之矣
  此序全失诗意
 ○六月宣王北伐也
  此句得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1b 页
 鹿鸣废则和乐缺矣四牡废则君臣缺矣皇皇者华
 废则忠信缺矣常棣废则兄弟缺矣伐木废则朋友
 缺矣天保废则福禄缺矣采薇废则征伐缺矣出车
 废则功力缺矣杕杜废则师众缺矣鱼丽废则法度
 缺矣南陔废则孝友缺矣白华废则廉耻缺矣华黍
 废则蓄积缺矣由庚废则阴阳失其道理矣南有嘉
 鱼废则贤者不安下不得其所矣崇丘废则万物不
 遂矣南山有台废则为国之基队矣由仪废则万物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2a 页
 失其道理矣蓼萧废则恩泽乖矣湛露废则万国离
 矣彤弓废则诸夏衰矣菁菁者莪废则无礼仪矣小
 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鱼丽以下篇次为毛公所移而此序自南陔以下
  八篇尚仍仪礼次第独以郑谱误分鱼丽为文武
  时诗故遂移此序鱼丽一句自华黍之下而升于
  南陔之上此一节与小序同出一手其得失无足
  议者但欲證毛公所移篇次之失与郑氏独移鱼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2b 页
  丽一句之私故论于此云
 ○采芑宣王南征也
 ○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脩政事外攘夷狄复
 文武之竟土脩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
 猎而选车徒焉
 ○吉日美宣王田也能慎微接下无不自尽以奉其
 上焉
  序慎微以下非诗本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3a 页
 ○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
 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
  此以下时世多不可考
 ○庭燎美宣王也因以箴之(安成刘氏曰诗/文恐无箴意)
 ○沔水规宣王也(郑氏曰规者正圆之器也春秋传/曰近臣尽规○孔氏曰物有不圆)
  (匝者规之使成圆人行有不周者规之使周备是/匡谏之名○安成刘氏曰诗中但有规其亲友止)
  (乱之意恐非/规王之诗也)
 ○鹤鸣诲宣王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3b 页
 ○祈父刺宣王也
 ○白驹大夫刺宣王也(朱子曰宣王始也任贤使能/如申伯山甫韩侯或为将或)
  (为相或为诸侯如方叔召虎或征蛮荆或伐猃狁/或平淮夷至其晚年怠心一生如虢文公之徒谏)
  (既不行则小人乘间而用事矣故观祈父之诗则/司马非其人矣小人在位则贤者必不得志矣故)
  (白驹之诗留贤/者而不肯留也)
 ○黄鸟刺宣王也
 ○我行其野刺宣王也
 ○斯干宣王考室也(郑氏曰考成也○孔氏曰杂记/云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注曰)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4a 页
  (设盛食/以落之)
 ○无羊宣王考牧也
 ○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
  家父见本篇
 ○正月大夫刺幽王也
 ○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
 ○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
 而非所以为政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4b 页
  此序尤无义理欧阳公刘氏说已见本篇
 ○小旻大夫刺幽王也
 ○小宛大夫刺幽王也
  此诗不为刺王而作但兄弟遭乱畏祸而相戒之
  词尔
 ○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此诗明白为放子之作无疑但未有以见其必为
  宜臼耳序又以为宜臼之傅尤不知其所据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5a 页
 ○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何人斯苏公刺暴公也暴公为卿士而谮苏公焉
 故苏公作是诗以绝之
  郑氏曰暴苏皆畿内国名(孔氏曰左传云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则苏国在)
  (温春秋时苏称子此云公/者盖子爵而为三公者)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
  成公作篪谯周古史考云古有埙篪尚矣周幽王
  时二公特善其事耳今按书有司寇苏公春秋传
  有苏忿生战国及汉时有人姓暴则固应有此二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5b 页
  人矣但此诗中只有暴字而无公字及苏公字不
  知序何所据而得此事也世本说尤纰缪谯周又
  从而傅会之不知适所以章其缪耳(三山李氏曰/世本古史考)
  (见此诗言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遂为此说皆求诗之过也)
 ○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
 ○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
 ○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6a 页
 诗以告病焉
  谭大夫未有考不知何据恐或有传耳
 ○四月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
 兴焉
 ○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
 得养其父母焉
 ○无将大车大夫悔将小人也
  此序之误由不识兴体而误以为比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6b 页
 ○小明大夫悔仕于乱世也
 ○鼓钟刺幽王也
  此诗文不明故序不敢质其事但随例为刺幽王
  耳实皆未可知也
 ○楚茨刺幽王也政烦赋重田莱多荒饥馑降丧民
 卒流亡祭祀不飨故君子思古焉
  自此篇至车辖凡十篇似出一手词气和平称述
  详雅无风刺之意序以其在变雅中故皆以为伤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7a 页
  今思古之作诗固有如此者然不应十篇相属而
  绝无一言以见其为衰世之意也窃恐正雅之篇
  有错脱在此者耳序皆失之(朱子曰楚茨之诗精/湥宏博如何做得变)
  (雅○庆源辅氏曰精湥宏博四字说尽此诗之义/诚敬之至威仪之敕鬼神之享福寿之报此其所)
  (谓精湥也礼乐之备品物之丰逮及之遍施被/之远此其所谓宏博也读者更熟玩而湥索也)
 ○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脩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
 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
  曾孙古者事神之称序专以为成王则陋矣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7b 页
 ○甫田刺幽王也君子伤今而思古焉
  此序专以自古有年一句生说而不察其下文今
  适南亩以下亦未尝不有年也
 ○大田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
  此序专以寡妇之利一句生说
 ○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
 罚恶焉
  此序以命服为赏善六师为罚恶然非诗之本意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8a 页
  也(濮氏曰洛邑初成成王尝往受诸侯之朝宣王/复命诸侯于此序所谓明王即指此矣安知非)
  (当时美之之诗何以别其为思古欤以君子至止/为诸侯来受爵命以作六师为使之摄卿士以行)
  (军而因以赏善罚恶称/之何其诞妄而不作也)
 ○裳裳者华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禄小人在位则
 谗谄并进弃贤者之类绝功臣之世焉
  此序只用似之二字生说
 ○桑扈刺幽王也君臣上下动无礼文焉
  此序只用彼交匪敖一句生说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8b 页
 ○鸳鸯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于万物有道自奉尤
 有节焉
  此序穿凿尤为无理
 ○頍弁诸公刺幽王也暴戾无亲不能宴乐同姓亲
 睦九族孤危将亡故作是诗也
  序见诗言死丧无日便谓孤危将亡不知古人劝
  人燕乐多为此言如逝者其耋他人是保之类且
  汉魏以来乐府犹多如此如少壮几时人生几何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9a 页
  之类是也
 ○车辖大夫刺幽王也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
 国德泽不加于民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
 诗也
  以上十篇并已见楚茨篇
 ○青蝇大夫刺幽王也
 ○宾之初延卫武公刺时也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
 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沈湎淫泆武公既入而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09b 页
 作是诗也
  韩诗说见本篇此序误矣
 ○鱼藻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
 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
  此诗意与楚茨等篇相类
 ○采菽刺幽王也侮慢诸侯诸侯来朝不能锡命以
 礼数徵会之而无信义君子见微而思古焉
  同上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0a 页
 ○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亲九族而好谗佞骨肉相
 怨故作是诗也(孔氏曰骨肉谓族亲也以其父祖上/世同禀血气而生如骨肉之相附)
 ○菀柳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
 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
 ○都人士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
 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
 也
  此序盖用缁衣之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0b 页
 ○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
  此诗怨旷者所自作非人刺之亦非怨旷者有所
  刺于上也
 ○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
 之职焉
  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
 ○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
 心以事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1a 页
  此亦非刺诗疑与上篇皆脱简在此也
 ○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又得褒
 姒而黜申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
 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
  此事有据序盖得之但幽后字误当为申后刺幽
  王也下国化之以下皆衍说耳又汉书注引此序
  幽字下有王废申三字虽非诗意然亦可补序文
  之缺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1b 页
 ○绵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
 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
  此诗未有刺大臣之意盖方道其心之所欲耳若
  如序者之言则褊狭之甚无复温柔敦厚之意
 ○瓠叶大夫刺幽王也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牢
 𩟷饩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
  序说非是
 ○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2a 页
 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郑氏曰荆谓/楚也舒舒鸠)
  (舒鄝舒/庸之属)
  序得诗意但不知果为何时耳
 ○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
 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已
 逢之故作是诗也
 ○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
 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三山李/氏曰文)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2b 页
  (王之民无不得其所矣而犹视之如伤也周之所/以兴也幽王之民愁苦甚矣而幽王曾不之恤视)
  (民如禽兽此周之所以亡/也兴亡之鉴岂远乎哉)
大雅
 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
  受命受天命也作周造周室也(华谷严氏曰受命/作周者推本之词)
  (也作造也造周之王业/犹康诰言肇造区夏也)文王之德上当天心下为
  天下所归往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则已受命而作
  周矣武王继之遂有天下亦卒文王之功而已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3a 页
  汉儒惑于谶纬始有赤雀丹书之说又谓文王因
  此遂称王而改元(孔氏曰中候云赤雀衔丹书入/丰止于昌户元命苞云凤凰衔)
  (丹书西伯得书于是称王改正朔诛崇侯虎○新/安胡氏曰文王以大圣之德宜王不王说诗者乃)
  (因小序有受命之词又见大明云有命既集有命/自天文王有声言文王受命有此武功于是直谓)
  (文王受命改元称王则不胜其诬也殊不知二诗/所言天命文王文王受命特不过作配作邑伐崇)
  (之事初未尝出乎侯伯职分之外也口华谷严氏/曰天命归于文王文王退然不敢当故泰誓牧誓)
  (犹皆不言受命至大诰武成乃曰我文考文王诞/膺天命盖武王既得天下之后推本言之中庸曰)
  (武王末受命武王末年方受命文王何尝受命乎/史迁因诗书有文王受命之语因谓文王受命称)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3b 页
  (王而断虞芮之讼汉儒又/杂以谶纬之说则亦诬矣)殊不知所谓天之所以
  为天者理而已矣理之所在众人之心而已矣众
  人之心是非向背若出于一而无一毫私意杂于
  其间则是理之自然而天之所以为天者不外是
  矣今天下之心既以文王为归矣则天命将安往
  哉(朱子曰文王受命/只是天下归之)书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
  民明威皆谓此耳岂必赤雀丹书而称王改元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4a 页
  称王改元之说欧阳公苏氏游氏辨之已详(庐陵/欧阳)
  (氏曰孔子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使西伯/不称臣而称王安能服事殷乎夷齐义士也闻西)
  (伯之贤共往归之使西伯称王是僭叛之国二子/不以为非依之久而不去至武王伐纣始以为非)
  (不非其父而非其子此岂近于人情耶泰誓称十/有一年说者因为文王受命九年及武王居丧三)
  (年并数之耳故以西伯听虞芮之讼谓之受命以/为元年古者人君即位称元年西伯即位久矣中)
  (间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其居丧称十一年)
  (及其灭商而得天下其事大于听讼远矣而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谓文王受命改元武王冒文王之)
  (元年者皆妄也○游氏曰君臣之分犹天尊地卑/纣未可去而文王称王是二天子也服事殷之道)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4b 页
  (固如是耶书所谓九年大统未集者后世以虞芮/质成为文王受命之始故也观武王于泰誓三篇)
  (称文王为文考至武成而柴望然后称文考为文/王则可知矣○赵氏曰按眉山二苏氏说与欧阳)
  (氏殊不同朱子所引未知何也当考○问先儒以/为文王称王朱子曰自太史公以来皆如此说了)
  (但欧阳公力以为非东坡亦有一说但书说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却是有这一个㾗)
  (瑕或推泰誓诸篇皆只称文考武成方称王只是/当初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也只是羁縻那)
  (事体是自/不同了)去此而论则此序本亦得诗之大旨而
  于其曲折之意有所未尽己论于本篇矣
 ○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5a 页
  此诗言王季大任文王大姒武王皆有明德而天
  命之非必如序说也
 ○绵文王之兴本由大王也(庐陵彭氏曰周之得天/自文王之得民始民心)
  (之归周自大王之得民始故序言文王之事本由/大王而一诗之意大要主民而言也○曹氏曰书)
  (所谓大王肇基王迹是也○定宇陈氏曰王迹肇/基于大王而王业渐大于文王此追王所以自大)
  (王始而此诗推本文王之受命亦自大王之迁岐/始也然言文王受命唯至于虞芮质成者盖人心)
  (所归即天/命所在也)
 ○棫朴文王能官人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5b 页
  序误
 ○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脩后稷公刘之业大王
 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
  序大误其曰百福干禄者尤不成文理
 ○思齐文王所以圣也(华谷严氏曰此诗五章/皆言文王所以为圣也)
 ○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脩德莫若
 文王
 ○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6a 页
 鸟兽昆虫焉
  文王作灵台之时民之归周也久矣非至此而始
  附也其曰有灵德者亦非命名之本意(东莱吕氏/曰所以谓)
  (之灵者不过如/孟子之说而已)
 ○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
 功焉
  下字恐误说见本篇
 ○文王有声继伐也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6b 页
 也
  郑谱之误说见本篇
 ○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
 故推以配天焉
 ○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
 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此诗章句本甚分明但以说者不知比兴之体音
  韵之节遂不复得全诗之本意而碎读之逐句自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7a 页
  生意义不暇寻绎血脉照管前后但见勿践行苇
  便谓仁及草木但见戚戚兄弟便谓亲睦九族但
  见黄耇台背便谓养老但见以祈黄耇便谓乞言
  但见介尔景福便谓成其福禄随文生义无复伦
  理诸序之中此失尤甚览者详之(朱子曰诗人假/物兴辞大率将)
  (上句引下句如行苇是比兄弟勿字乃兴莫字此/诗自是饮酒会宾之意序者却牵合遂以行苇为)
  (仁及草木如云以祈黄耇亦是欢洽之时祝颂之/意序者遂以为养老乞言岂知祈字只是颂其高)
  (寿无乞/言意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7b 页
 ○既醉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
  序之失如上篇盖亦为孟子断章所误尔
 ○凫鹥守成也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祗祖考
 安乐之也
  同上
 ○假乐嘉成王也(庆原辅氏曰自行苇至假乐四诗/若如序说而不明其所用则皆奉)
  (上之谀辞耳先生云大雅为受釐陈戒之辞如此/四篇其受釐之辞也欤然假乐亦有戒意故先生)
  (不敢断然以为公尸答凫鹥之作但为疑辞/于首章之末而又取东莱之说载于篇终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8a 页
  假本嘉字然非为嘉成王也
 ○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涖政戒以民事美
 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
  召康公名奭成王即位年幼周公摄政七年而归
  政焉于是成王始将涖政而召公为大保周公为
  太师以相之(眉山苏氏曰成王即位不能治事是/以周公当国而治事非摄其位盖行)
  (其事也其后七年归政成王于是/涖政亦非复其位盖复其事也)然此诗未有以
  见其为康公之作意其传授或有自来耳后篇召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8b 页
  穆公凡伯仍叔放此
 ○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
  序无大失然语意亦疏
 ○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言求贤用吉士也
  求贤用吉士本用诗文而言固为不切然亦未必
  分为两事后之说者既误认岂弟君子为贤人遂
  分贤人吉士为两等弥失之矣夫泂酌之岂弟君
  子方为成王而此诗遽为所求之贤人何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9a 页
 ○民劳召穆公刺厉王也
 ○板凡伯刺厉王也(孔氏曰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凡伯周公之后也)
  (入为王朝卿士春秋书天王使凡伯/来聘刺凡伯亦其苗裔世为王臣也)
 ○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
 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苏氏曰荡之名篇以首句有荡荡上帝耳序说云
  云非诗之本意也
 ○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19b 页
  此诗之序有得有失盖其本例以为非美非刺则
  诗无所为而作又见此诗之次适出于宣王之前
  故直以为刺厉王之诗又以国语有左史之言故
  又以为亦以自警以诗考之则其曰刺厉王者失
  之而曰自警者得之也(朱子曰若谓刺王亦以自/警不应一诗既刺人又有)
  (自警/之理)夫曰刺厉王之所以为失者史记卫武公即
  位于宣王之三十六年不与厉王同时一也(华谷/严氏)
  (曰今考年表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即位诗记/谓其齿四十馀是也疏以为三十六年恐误)诗以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0a 页
  小子目其君而尔汝之无人臣之礼与其所谓敬
  威仪慎出话者自相背戾二也厉王无道贪虐为
  甚诗不以此箴其膏肓而徒以威仪词令为谆切
  之戒缓急失宜三也诗词倨慢虽仁厚之君有所
  不能容者厉王之暴何以堪之四也或以史记之
  年不合而以为追刺者则诗所谓听用我谋庶无
  大悔非所以望于既往之人五也曰自警之所以
  为得者国语左史之言一也诗曰谨尔侯度二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0b 页
  又曰曰丧厥国三也又曰亦聿既耄四也诗意所
  指与淇奥所美宾筵所悔相表里五也(朱子曰以/为武公自)
  (警则意味甚长国语云武公九十馀岁作此诗其/间亦聿既耄可以为据又如谨尔侯度则是侯国)
  (之度曰丧厥国亦是诸侯自谓无疑盖武公作此/诗使人日夕讽诵以警已耳所以有小子告尔之)
  (类皆是箴戒作文之体自/指耳后汉侯包亦有此说)二说之得失其佐验明
  白如此必去其失而取其得然后此诗之义明今
  序者乃欲合而一之则其失者固已失之而其得
  者亦未足为全得也然此犹自其诗之外而言之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1a 页
  也若但即其诗之本文而各以其一说反复读之
  则其训义之显晦疏密意味之厚薄浅深可以不
  待考證而判然于胸中矣此又读诗之简要直诀
  学者不可以不知也
 ○桑柔芮伯刺厉王也
  序与春秋传合(安成刘氏曰序者之意/恐亦据春秋传而言也)
 ○云汉仍叔美宣王也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
 之志遇灾而惧侧身脩行欲销去之天下喜于王化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1b 页
 复行百姓见忧故作是诗也
  此序有理
 ○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
 褒赏申伯焉
  此尹吉甫送申伯之诗因可以见宣王中兴之业
  耳非专为美宣王而作也下三篇放此
 ○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同上(永嘉陈氏曰崧高烝民二诗皆尹吉甫赠行/之诗而序诗者皆以为美宣王何也盖人君)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2a 页
  (委任得人而僚友之间赋诗以相娱乐则人君之/美亦可见矣○安成刘氏曰朱子之说则以此诗)
  (为非专为美/宣王而作也)
 ○韩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锡命诸侯
  同上其曰尹吉甫者未有据下二篇同其曰能锡
  命诸侯则尤浅陋无理矣既为天子锡命诸侯乃
  其常事春秋战国之时犹有能行之者亦何足为
  美哉
 ○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2b 页
 夷
  吉甫见上他说得之
 ○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
 戒然
  召穆公见上所解名篇之意未知其果然否然于
  理亦通(朱子曰诗中无常武二字特名其篇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
  (可以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段氏曰诗中摘/字名篇则名未必有意特立篇名则名必有意)
 ○瞻邛凡伯刺幽王大坏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3a 页
  凡伯见上(曹氏曰凡伯作板诗在厉王末至幽王/大坏之时七十馀年矣决非一人犹家)
  (父/也)
 ○召旻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旻闵也闵天下无如召
 公之臣也
  凡伯见上旻闵以下不成文理
周颂
 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
 焉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3b 页
 ○维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
  诗中未见告太平之意
 ○维清奏象舞也
  诗中未见奏象舞之意
 ○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
  诗中未见即政之意
 ○天作祀先王先公也(新安胡氏曰诗只称太王文/王则祀不及先公明也若祭)
  (其人不颂其德可乎然朱子定以为祭大王诗不/及文王者岂以诗不言王季也若并祭王季颂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4a 页
  (子不颂其父乃预祭其间亦非/所安也故只以为祭大王诗也)
 ○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此诗详考经文而以国语證之其为康王以后祀
  成王之诗无疑而毛郑旧说定以颂为成王之时
  周公所作故凡颂中有成王及成康字者例皆曲
  为之说以附己意其迂滞僻涩不成文理甚不难
  见而古今诸儒无有觉其谬者独欧阳公著时世
  论以斥之其辩明矣然读者狃于旧闻亦未遽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4b 页
  湥信也(庐陵欧阳氏曰此诗言二后者文武也则/成王者成王也当为康王以后之诗而毛)
  (郑以颂皆是成王之作遂以成王为成此王功执/竞曰不显成康自彼成康所谓成康者成王康王)
  (也犹文王武王谓之文武云耳然则执竞当是昭/王以后之诗而毛以为成大功而安之郑以为成)
  (安祖考之道皆以为武王也噫嘻曰噫嘻成王者/亦成王也而毛郑皆以为武王由其以颂皆为成)
  (王时作耳以为成王康王岂不简且直而于诗文/理易通如毛郑之说岂不迂而曲文理亦不完而)
  (难通学者何苦从其/迂曲而难通者哉)小序又以此诗篇首有昊天
  二字遂定以为郊祀天地之诗诸儒往往亦袭其
  误殊不知其首言天命者止于一句次言文武受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5a 页
  之者亦止一句至于成王以下然后详说不敢康
  宁缉熙安静之意乃至五句而后已则其不为祀
  天地而为祀成王无可疑者又况古昔圣王制为
  祭祀之礼必以象类故祀天于南祭地于北而其
  坛壝乐舞器币之属亦各不同若曰合祭天地于
  圆丘则古者未尝有此渎乱厖杂之礼若曰一诗
  而两用如所谓冬荐鱼春献鲔者则此诗专言天
  而不及地若于泽中方丘奏之则于义何所取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5b 页
  序说之云反覆推之皆有不通其谬无可疑者故
  今特上据国语旁采欧阳以定其说庶几有以不
  失此诗之本指耳或曰国语所谓始于德让中于
  信宽终于固和(音/和)故曰成者其语成字不为王诵
  之谥而韦昭之注大略亦如毛郑之说矣此又何
  耶曰叔向盖言成王之所以为成以是三者正犹
  子思所谓文王之所以为文班固所谓尊号曰昭
  不亦宜乎者耳韦昭何以知其必谓文武以是成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6a 页
  其王道而不为王诵之谥乎盖其为说本出毛郑
  而不悟其非者今欲一涤千古之谬而不免于以
  误而證误则亦将何时而已耶(朱子曰诗中说成/王不敢康成王只)
  (是成王何须牵合作成王业之王自小序恁地傅/会便谓周公作此以告成功便将成王字穿凿说)
  (了又几曾是郊祀天地后来遂生一场多端有南/北郊之事此诗自说昊天有成命叉不曾说地如)
  (何说祭天地之诗设使合祭亦须几句说著/后土如汉诸郊祀诗祭其神便说其事矣)或者
  又曰苏氏最为不信小序而于此诗无异词且又
  以为周公制作所定后王不容复有改易成王非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6b 页
  创业之主不应得以基命称之此又何耶(眉山苏/氏曰此)
  (诗有成王不敢康而执竞有不显成康世或以为/此言成王诵康王钊也然则周颂有康王子孙之)
  (世也周公制礼礼之所及乐必从之乐之所及诗/必从之故颂之施于礼乐者备矣后世无容易之)
  (且诗曰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又曰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成王非基命之君而周之奄有四方)
  (非自成/康始也)曰苏氏之不信小序固未尝见其不可信
  之实也愚于汉广之篇已尝论之不足援以为据
  也夫周公制作亦及其当时之事而止耳若乃后
  王之庙所奏之乐自当随时附益若商之玄鸟作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7a 页
  于武丁孙子之世汉之庙乐亦随时而更定焉(通/典)
  (曰汉高庙奏武德舞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太宗庙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诸)
  (帝庙皆奏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也)岂有周之后王乃独
  不得褒显其先王之功德而必以改周公为嫌耶
  基者非必造之于始亦承之于下之谓也(濮氏曰/文公采)
  (欧阳时世论以斥序之非而独表章国语断其无/可疑今观基命之语与洛诰所谓王如弗敢及天)
  (基命定命之意舍其为颂成王审/矣何必委曲谓文武成此王业乎)如曰邦家之基
  岂必谓太王王季之臣乎以是为说亦不得而通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7b 页
  矣况其所以为此实未能忘北郊集议之馀忿今
  固不得而取也
 ○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
 ○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华阳范氏曰古者天子巡/守至方岳以柴望告祭所)
  (以怀柔百神也后世议礼/失其传而谓之封禅非也)
 ○执竞祀武王也
  此诗并及成康则序说误矣其说已具于昊天有
  成命之篇苏氏以周之奄有四方不自成康之时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8a 页
  因从小序之说此亦以辞害意之失皇矣之诗于
  王季章中盖已有此语矣又岂可以其大蚤而别
  为之说耶诗人之言或先或后要不失为周有天
  下之意耳(濮氏曰诸儒信序之过往往徒费其词/而意终不慊故朱子辨而正之夫复何)
  (疑/)
 ○思文后稷配天也(三山李氏曰即孝经所谓郊祀/后稷以配天者也○黄氏曰后)
  (稷配天一事也而生民为叙/事之辞此雅颂所以异也)
 ○臣工诸侯助祭遣于庙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8b 页
  序误(孔氏曰颂虽告神为主但天下太平歌颂君/德亦有非祭祀者臣工噫嘻有客振鹭皆不)
  (论神明之事是颂体不/一不必皆是告神明也)
 ○噫嘻春夏祈榖于上帝也
  序误
 ○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濮氏曰疑此微子来朝/始至而王燕劳之工所)
  (奏之乐歌也序言二王之后习/于传闻亦不见其来助祭之意)
 ○丰年秋冬报也
  序误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9a 页
 ○有瞽始作乐而合乎祖也
 ○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孔氏曰冬言季春亦季春/也冬月既寒鱼不行孕川)
  (定而肥充冬则众鱼皆/可荐春惟献鲔而已)
 ○雍禘太祖也
  祭法周人禘喾又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及太祖
  之庙而七周之太祖即后稷也禘喾于后稷之庙
  而以后稷配之所谓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
  之者也祭法又曰周祖文王而春秋家说三年丧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29b 页
  毕致新死者之主于庙亦谓之吉禘是祖一号而
  二庙禘一名而二祭也今此序云禘太祖则宜为
  禘喾于后稷之庙矣而其诗之词无及于喾稷者
  若以为吉禘于文王则与序已不恊而诗文亦无
  此意恐序之误也此诗但为武王祭文王而彻俎
  之诗而后通用于他庙耳(安成刘氏曰二庙大祖/后稷及祖文王二祭禘)
  (其祖之所自/出及吉禘也)
 ○载见诸侯始见乎武王庙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0a 页
  序以载训始故云始见恐未必然也
 ○有客微子来见祖庙也(孔氏曰来见祖庙必是助/祭不言所祭之名不指所)
  (在之庙无得而知也○三山李氏曰有客乃微子/始受命之诗○濮氏曰此宋公来朝将去而王燕)
  (饯之与振鹭诗为首末也序以为来见祖庙则语/意不明商之祖庙固无由在京师而周之庙非助)
  (祭于王何/得以见之)
 ○武奏大武也
 ○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安成刘氏曰朱子/辨说见小毖序下)
 ○访落嗣王谋于庙也(安成刘氏曰朱子辨/说见小毖序下篇同)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0b 页
 ○敬之群臣进戒嗣王也(新安胡氏曰诗中不见得/是群臣进戒嗣王自维予)
  (小子以下则嗣王先自述而后/求群臣之助也序说恐亦误矣)
 ○小毖嗣王求助也
  此四篇一时之诗序但各以其意为说不能究其
  本末也
 ○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安成刘氏曰朱子/辨说见下篇序)
 ○良耜秋报社稷也
  两篇未见其有祈报之异(新安胡氏曰此二诗诚/不见其祈报之异不过)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1a 页
  (闭其耕种之劳叙其馈饷之情记其黍稷茂盛收/穫之富或为酒醴以祀祖妣而为邦家胡考之光)
  (宁或百室盈妇子宁杀犉牡以嗣以续此皆田家/勤劳安逸之事而非告神之乐歌也岂与七月楚)
  (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诗同一歌咏此事以寓其/鼓舞神化之道而坚其乐事赴功之心也邪若拘)
  (拘于祈报则感发之意微矣○安成刘氏曰此与/载芟词意相类但无载芟第一第二第八节之意)
  (耳/)
 ○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
  序误高子尤误(眉山苏氏曰丝衣本宗/庙之诗其曰灵星失矣)
 ○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1b 页
  诗中无酌字未见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之意(华/谷)
  (严氏曰诗中言遵/养非谓养天下也)
 ○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
 ○赉大封于庙也赉予(音/与)也言所以锡予善人也(孔/氏)
  (曰左传云武王封兄弟之国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武成说武王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乐记言将)
  (帅之士使为诸侯此皆武王大封之事○三山李/氏曰封必于庙盖归功于祖宗不敢专也○黄氏)
  (曰善人云者见上不妄予下不妄/受孔子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濮氏曰如序所云宜与/时迈相似亦告祭之乐)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2a 页
  (歌/也)
  此二篇说见本篇
鲁颂
 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
 民务农重榖牧于坰野鲁人尊之于是季孙行父请
 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
  此序事实皆无可考诗中亦未见务农重榖之意
  序说凿矣(孔氏曰克于文/公时作鲁史)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2b 页
 ○有駜颂僖公君臣之有道也
  此但燕饮之诗未见君臣有道之意
 ○泮水颂僖公能脩泮宫也
  此亦燕饮落成之诗不为颂其能脩也(安成刘氏/曰盖落成)
  (泮宫之际因献颂祷之/词亦若斯干之诗也)
 ○閟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
  此诗言庄公之子又言新庙奕奕则为僖公脩庙
  之诗明矣但诗所谓复周公之宇者祝其能复周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3a 页
  公之土宇耳非谓其能脩周公之屋宇也序文首
  句之谬如此而苏氏信之何哉
商颂
 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
 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
  序以国语为文
 ○烈祖祀中宗也
  详此诗未见其为祀中宗而末言汤孙则亦祭成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3b 页
  汤之诗耳序但不欲连篇重出又以中宗商之贤
  君不欲遗之耳
 ○玄鸟祀高宗也(临川王氏曰祀高宗而上颂其祖/下称其孙子盖上有以绍其祖下)
  (有以贻其子孙是/乃高宗之功美也)
  诗有武丁孙子之句故序得以为据虽未必然然
  必是高宗以后之诗矣
 ○长发大禘也
  疑见本篇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4a 页
 ○殷武祀高宗也(安成刘氏曰高宗七世亲尽而/立庙此诗其作于帝乙之世乎)
 
 
 
 
 
 
 
诗传大全 提要 第 134b 页
 
 
 
 
 
 
 
 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