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1226-070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说学斋稿卷三      明 危素 撰
  昭先小录序丙戌
宋德祐元年十月乙卯通判常州陈公炤死城守后六十
九年为大元至正三年皇帝诏修辽金宋史其曾孙显
曾以书告史官翰林直学士王公沂师鲁翰林修撰陈
君祖仁子山经筵检讨危素太朴请录公死节事陈君
及素复书曰史官修撰余君廷心实当纪公事而慎重
卷三 第 1b 页 WYG1226-0706b.png
不轻信于是显曾又亟以书告余君反覆哀痛余君虽
爱其词然犹难之后从国史院史库得德祐日记载公
授官岁月与夫复城城守两转官城破死节褒赠等事
甚悉始为立传而显曾未知也遂走京师使谒余君以
请今其传既上进矣显曾退而辑次诸公为公所著文
字及其前后所与书问题曰昭先录使素序其端素使
过常询其父老而参以野史杂记所载独恨忠义之家
其子孙往往才智下不能道先世事可胜悲哉而显曾
卷三 第 2a 页 WYG1226-0707a.png
独卷卷焉于此惧其先德之不传可谓贤矣且显曾学
行淳懿方出为当世之用此录盖不待序而传者然素
读宋礼部郎官邓公光荐续宋书谓常之天庆观道士
收城内外积骸万数至不可计井池沟堑无不充满仅
馀妇女婴儿四百而已大军入江南屠戮未有如此者
则常之事史家尤当尽心焉按大元丞相巴延驱降将
吕文焕由常乡临安先是左丞安塔哈攻之月馀不能
下会守臣赵与鉴称病温人王良臣者屡举不中流落
卷三 第 2b 页 WYG1226-0707b.png
无藉人也适寓常与钱訔者诈称郡官开门迎降降书
首署钱訔而末及已今法以署后者为长良臣遂守郡
訔乃次之是年三月故参知政事姚公希得之子訔以
知某州家居宜兴与公合谋起兵民二万复常州事闻
丙申授訔带行军器监簿知常州调扬州兵七千𨽻之
五月戊子公差通判常州六月戊辰特以其职起复加
奉议郎于是枢密院都统制刘师勇副统制王安节皆
以督府命分兵守常加师勇安抚使殿前都统制张彦
卷三 第 3a 页 WYG1226-0707c.png
攻吕城八月加彦遥郡观察使师勇防禦使又命统制
张全将淮兵二千来援文天祥督军平江公之子应鼋
奔愬乞援天祥义之使朱华将三千人尹玉将五千人
会于五牧全往横林设伏于虞桥大兵掩至麻士龙死
之全不救走还五牧华欲掘堑设栅全皆不许大兵薄
华军华力战自辰至未华军死于水者不可计至暮大
兵绕出华背曾全谢云胡遇曾玉先遁尹玉力战手杀
七八十人全军隔岸不发一矢华军渡水挽船全断挽
卷三 第 3b 页 WYG1226-0707d.png
者指于是多溺死者尹玉战死全亦宵遁惟尹玉残军
五百与大兵角皆并力死战无一降者质明易崇等四人
脱归天祥谋再遣兵道不通矣全淮东偾将也尝从许
文德复清河兵已入城全鸣金散众文德不敢以斩将
自专送之帅阃竟免之及是天祥欲先斩全并置败将
于军法以全朝廷所遣请于陈宜中宜中又免之卒以
降天祥至馀杭姑斩曾全以徇耳自吕城之败城中短
气犹坚守四十馀日殿司及所亲藉藉偶语欲进异谋
卷三 第 4a 页 WYG1226-0708a.png
辄惮师勇忠壮莫敢发言俄群䲭飞鸣匝城中众疑其
妖亡何大军有鸦鹘亡集城工请以善马金帛赎之师
勇不与与淮将谋卜十月丁巳率劲兵宇围出战乙卯
巴延亲率廿万众扺城下急攻北门将士力战甫退遽
攻南门属地分将张超离所部谒神祠大兵自超所守
处登城军士不见主将拒斗不力城遂破拨发官傅忠
导师勇以数百人开东门拔栅踰堑而去师勇弟马堕堑
跃不能起师勇遥举手与诀转战而前间道疾走几危
卷三 第 4b 页 WYG1226-0708b.png
者数比至平江才十一骑云安节善用双刀率死士数
人巷战及左股断犹手杀数十人大兵胁之降安节大
诟曰汝不知守合州王节使耶乃吾父也吾岂为降将
军辱吾先人遂死之天祥后系燕狱为诗哀常州云常
州宋睢阳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戮无遗死者皆忠义之
鬼哀哉哀哉诗曰山河千古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
守冤哉马邑屠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唇齿提封旧
抚膺三叹吁訔纵火自焚公调兵巷战败归坐听事左
卷三 第 5a 页 WYG1226-0708c.png
右牵马请由小东门出公曰去此一步非死所矣日中
兵至堂上慷慨不屈死于所居之位是时淮军死斗人
杀数人乃死有妇人重伤伏积尸下见淮军六人为大
兵所逐六人反背相拄且前且斗杀数十百人乃毙莫
谦之者宜兴浮屠起兵战死徐道明天庆观道士不降
死至是宋虽危犹用褒恤之典赠麻士龙正任高州刺
史一子承信郎尹玉濠州团练使立庙赣州一子承节
郎赐田二亩王安节保定军承宣使谥忠荩二子大使
卷三 第 5b 页 WYG1226-0708d.png
臣恩泽赐银绢五百会子廿万田千亩姚訔龙图阁待
制公得赠朝奉大夫直宝章阁一子将仕郎皆立庙莫
谦之武功大夫昔闻儒者之言曰天地有大经亘万世
而不泯者忠义是也夫惟败亡之国其人乃见而有道
之朝务存至公不责其抗而录其节至于倒戈迎降开
门输款者虽赏之爵之而未尝不疑其心薄其行是以
高祖致丁公之戮文皇章君素之赠皆所以植天表正
民德崇世功非浅见俗识所能测也仰惟今皇帝示天
卷三 第 6a 页 WYG1226-0709a.png
下以至公明诏史臣毋讳死节素待罪史官分修忠义
传网罗放失夙夜兢兢故常之事得而备书之然犹恨
死者多逸其氏名为之水嘅而已顾安得家有贤子孙
如显曾之能昭其先者乎公家本寒素既禄食岁连稔
颇多积粟乡人之乏食者以衣来质即以粟与之频岁
不赎之衣甚多是岁又盛酿酒九月十有三日公生之
日应鼋自无锡以数舟载衣及酒尽装以入城称寿因
犒军士毕公曰吾必死此吾宗不可无后汝归守坟墓
卷三 第 6b 页 WYG1226-0709b.png
毋复来泣别而出故应鼋既请援督府又倾家募士以
补散亡革命之后杜门不出命子协购求公遗文录藏
之衣冠不改终其身焉显曾之生协禀命其父以制名
字以景忠训之曰显曾者欲汝显其曾祖也景忠者欲
汝景慕曾祖之忠烈也汝其识之及病革遗言曰汝毋
忘重闱之养及名字之命显曾泣曰不敢已而目不瞑
显曾泣曰不敢忘遗训也乃暝时显曾年方十六故显
曾克笃孝诚久而弗懈余读其昭先之录亦必为之废
卷三 第 7a 页 WYG1226-0709c.png
书而感泣也至正六年四月既望史官危素序
  送叶庸生序
世祖皇帝既定江南取宋之臣列置要地于是钱唐叶
公骤致政府赐秩二品当是时国家初一天下立法垂
训公周旋其间多所裨赞后六十年其孙庸字子中循
格补国子学弟子员将归省其亲京师之名能文辞者
各赋诗送之会余为助教其同舍生请为之序余尝修
宋史按公为京学诸生时贾似道方枋国行公田以厉
卷三 第 7b 页 WYG1226-0709d.png
民未几彗星见公率同舍生唐棣叶鸿萧规等上书攻
似道不少置似道怒甚收公等下狱会刘良贵尹临安
承一时之风旨锻鍊不遗馀力棣鸿规皆死箠楚之下
独公达广南贬所似道既斥公乃得生还而宋之国事
去矣公既负才气遭逢治朝功名显赫于斯为盛所谓
兴王之良佐皆季世之弃才有不信然者与今子中之
来游于斯也天子仁圣大臣宰相无失德异乎公之时
也故子中亦敛然自守明经修行以待国家之任使而
卷三 第 8a 页 WYG1226-0710a.png
已嗟乎公之祖孙俱学校诸生也所遭之时不同故所
历之事亦异斯命之有幸不幸焉者也子中他日之来
对策于大廷所以忠国爱君之蕴行将布露无隐矣传
曰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吾于子中有望焉
  李节妇诗序
素以职业在经幄从翰林侍讲学士揭公扈从滦阳客
有以李君卿妻孟贞节为言者揭公为之赋诗而一时
诸君子相继有作素亦赋焉滦阳在古为绝塞然秉彝
卷三 第 8b 页 WYG1226-0710b.png
之在人心者无间于古今远迩当是时女妇之贞节夫
岂无其人而传记有所不及载非可惜哉顾今其地遂
建都邑天子岁一巡幸事有系乎风教者有司不敢不
以闻以故旌其门者相望于闾巷若孟之事又得学士
大夫为之记咏以传诸天下由是观之虽其命之不幸
然犹幸生于斯世也且夫夫妇妇其具万世之常道乎
隋李德武妻裴淑英读烈女传见称述不改嫁者乃谓
所亲曰不践二庭妇人常理何为以此传记耶善夫裴
卷三 第 9a 页 WYG1226-0710c.png
之言几知道者虽然自先王之泽熄世固有夫不夫而
妇不妇者则孟之所以少丧其夫不复他适又抚其子
至能服官从政宜乎见称于君子也刑部侍郎襄阳王
公彦宝属素更为述之将请朝之宗工硕人咏歌之以
为世观王公刑官也岂不曰出于礼则入于刑所以防
范其民者尽得夫法外之意者然则王公亦贤乎哉
  送湖州吴教授诗叙(丙戌/)
士有天地民物之责故少而学则必思有以致其用有
卷三 第 9b 页 WYG1226-0710d.png
国家者设为庠序学校之教亦曰他日取才于是而任
使之故有以成天下之务而善天下之俗其效莫著焉
后世之学几与古异局于章句文词之末究其归不足
以明体而适用圣人之道微矣古者乡射饮酒春秋合
学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贤之政至于受成献馘
讯囚之事皆在所当学故人才之盛风俗之厚何可及
也宋安定胡先生有见于此其教吴兴之学者设经义
治事之斋当斯时湖之学多秀彦及为政又皆适于用
卷三 第 10a 页 WYG1226-0711a.png
盖先生知夫道与器不可离而二之也嗟乎何其后世
之不然欤新安吴君君辅甫分教于湖吾固知君之能
振先生之遗法于已坠将见湖之士彬彬而出无愧于
古昔则君之政业当树立于永久矣
  送邹景孟序(丙戌/)
道家者流邹君景孟自江南来京师访予曰子知吾里
中二仙之事乎有超然子者为之传宋尚书谢公又为
之书超然子既自隐其氏名谢公余所向慕者因取而
卷三 第 10b 页 WYG1226-0711b.png
读之盖陈太素者字静甫新喻人时新喻袁属邑也雄
于赀少即求导引之术隋大业间游沅湘值蜀郡罗太
冲元真者史臣之子连试春官不中第因弃家远游陈
君与语甚契乃同之武陵寻陶靖节先生所记桃源者
闻王能尊师居华阴不知其年隐见莫测得辟谷之方
然善饮酒醉则放歌于道或竟卧终日二君往见焉顿
首资叩久之尊师曰世之人沈冥于声利安知违世绝
俗之事哉二君请益力乃期以后三日至至则授一卷
卷三 第 11a 页 WYG1226-0711c.png
书曰行之不倦仙道可冀盖鍊白石法也复见何仙娥
于长沙娥使还新喻用其法煮白石十有二年石不坏
俄二泉涌出取以煮之石化为霜二君服食而冲举所
坐之石悉成玉屑唐武德二年八月望也邑令为作白
石观已而飞茅坠地三日而生长可寻丈又作仙茅观
贞观九年居人见仙仗出于云端云宋徽宗时赐白石
额曰善应仙茅曰洞真绍兴二十二年县尉韩显祖作
亭泉上榜曰鍊石泉主簿赵俨之为之记此其颠末㳄
卷三 第 11b 页 WYG1226-0711d.png
第之可考者景孟学于山中笃志道术盖二君之登真
且将七百岁矣遗风流俗庶几未绝泯灭夫学仙之事
论者恒以为茫昧不可诘观二君之所就何其异哉彼
文成五利荧惑世主者固可疾已乃若岩栖谷遁之士
服食而引年视世之颠迷于污浊胶轕于旦暮岂不有
间乎景孟归其乡宿留于仙茅白石之馆二君之逸轨
固能追之翰林学士承旨欧阳公书黍仙二字以遗景
孟则所以期之者不涉凡近可知己
卷三 第 12a 页 WYG1226-0712a.png
  承宣集序(丙戌/)
承宣集者宋政和间朝请郎权发遣南雄州军州事周
公谔所著也叙曰吾读周官书所以治其天下国家大
纲举而众目张可谓密矣后世一切偷为苟简之计授
之以一县一县之事有所不尽知授之以一郡一郡之
事有所不尽知任之以天下能尽达夫天下之事者盖
寡矣其故何哉盖当世之乱离则兵革起而有所不暇
为世之小康则虚谈胜而有所不屑为于是乎率皆堕
卷三 第 12b 页 WYG1226-0712b.png
于因循苟且之习政有所不举法有所不行凡舞手以
乘民者一听命于胥吏驯致之久民情愁怨天灾流行
其祸不至于败亡不止也公以宏深之学刚正之气通
练之才所历皆可考见其成绩晚起废斥守此州著为
是书而有日成月要岁会之遗法焉故山阳徐先生积
亦屡称公之为政观其书可以见其志焉公去南雄百
八十年而宋亡此邦遂归皇元职方累圣之深仁厚泽
被于遐方为牧守者固多慎选其人世殊事异其设
卷三 第 13a 页 WYG1226-0712c.png
施之道有因有革不可比而同者然公之书久将泯没
不忍使之无传会东平岳公齐高以名进士守南雄而
庐陵刘君楚奇自中秘出为郡幕长皆好事者乃录其
书请刻诸学宫余尝为史官传公事请并刻之惧余之
言不足以重其书又请顺庆守麦公敬存为序以冠篇
端麦公南雄人也序公书为宜嗟乎余之卷卷于此书
爱其庶几有周官之意故反覆道之览者推其类尽其
材则事功可立矣
卷三 第 13b 页 WYG1226-0712d.png
  孝经(阙/) 序(丙戌/)
古文孝经出秦火之馀而颜芝子卓所献今文孝经十
八章已行于世孔安国马融为古文传长孙氏江公后
苍翼奉张禹乃说今文刘向校书不以古文为是故不
列于学宫刘炫作稽疑不以今文为是陆德明谓古文
世既不行随俗用郑玄所注今文司马贞力主玄注惟刘
知几主安国传于是党同伐异争论蜂起唐玄宗遂注
今文刻石长安仍诏元行冲撰疏自是以来祖述者几
卷三 第 14a 页 WYG1226-0713a.png
百人宋司马文正公言壁藏之时去圣未远作古文孝
经指解范太史季信州袁正肃公近世导江张氏皆宗
司马氏而不从颜芝本惟朱文公及会稽俞氏临川吴
氏两存之王勔之勉注书甚夥晚乃用力于孝经章分
句析条纪灿然博考诸家之说择其要者梓而录之而
大要以朱氏为宗嗟乎以此书观之千载之下而欲臆
度县断于众说纷纷之中非笃信精察者不能然也
夫孝之为行大矣推而行之其道溥矣王君其善锡
卷三 第 14b 页 WYG1226-0713b.png
尔类者乎王君曹南人仕至太医丞老而劬学尤可嘉

  鄞江送别图序(丙戌/)
至正四年素奉使购求故翰林侍讲学士袁文清公所
藏书于鄞属其孙曮同知诸暨州事方以事往海中待
之久而后还鄞之士君子闻素至甚喜无贵贱长少日
候素于寓馆所以慰藉奖予无所不至其退处山谷间
者亦褒衣博带相携来见馆名涵虚唐秘监贺公之故
卷三 第 15a 页 WYG1226-0713c.png
宅下瞰月湖后枕碧沚方盛暑清风时来坐有嘉客鄞
故文献之邦距宋行都不远往往能言前代故实又各
出其文章如游琼林瑶圃灿然可观驿吏愕眙相语向
使者之来未尝有宾客如此之盛也及讫事而去顾瞻
山川为之徘徊眷恋者久之明年史越王裔孙文可因
果啰罗易之至京师寄鄞江送别图以相遗其士君子
又为诗若文题其上素何以得此哉素山林之鄙人学
未卒业以贫干禄无寸长以自见且非有穹官峻爵以
卷三 第 15b 页 WYG1226-0713d.png
耸动当世溯其先世未尝宦游此邦而有遗爱在其人
何鄞之士君子待遇之隆一至于此其殆有宿缘耶此
图陈元昭所作笔意高雅其纸犹是越王所畜皆可葆
也史馆暮归因志其后使儿子谨藏之
  溪香文集序(丙戌/)
古者豪杰魁垒拔出之士视其时与势往往寄迹方外
以自晦其才智吾尝从浮图老子之徒以求其人亦时
与之遇虽不能尽窥其中之所存察诸语言文字有不
卷三 第 16a 页 WYG1226-0714a.png
可得而遁其情矣鄱阳释正则故大姓曹氏幼则志气
英发从宋江东提刑谢公君直游读孙吴书问则拊髀
感慨视乡里小儿碌碌不足数及谢公变姓名卖卜闽中
执拘北行师以亲老不能从久之剪须发入里之华果
寺学禅定于铁牛禅师道出浏阳之道吾山中龙湫甚
神有欲居寺者卜之吉乃敢留师投偈湫中龙跃出水
数尺若就之者众为惊异定禅师与师言者非常人所
能知徒见其外形骸忘物我休休焉陶陶焉视少年豪
卷三 第 16b 页 WYG1226-0714b.png
举判然若异世矣然雅善为文词方信纸行墨初则汨
汨久而浩浩其神情变化意气飞动犹有出入行阵激
昂风云之兴岂非结习之未易扫除耶抑心华发明其
言之出若雷行风动沛然莫之禦耶或问于师曰师之入
于异教者何曰吾患头有创因不复存发又问曰师临
文犹书姓者何曰姓吾性也性可去乎余少识师于广
信山中一见以故人相期因考求谢公之所以学师曰
要不外乎易子其勉之临川庆寿寺僧师孔借其文三
卷三 第 17a 页 WYG1226-0714c.png
编观之至正六年里人饶旭子初至自金陵归余所寄
书箧曝书守微观遂识其上呜呼方外之奇士若师者
吾不得而见之矣
  送彭公权序(丙戌/)
皇帝即位十有一年诏修辽金宋史先后命中书右丞
相默尔奇斯公为都总裁今右丞相阿喇纳公左丞相扬
珠济达公领三史事中书平章政事喀喇公今御史大
夫秦中贺公翰林学士承旨泲南张公庐陵欧阳公故
卷三 第 17b 页 WYG1226-0714d.png
侍讲学士豫章揭公今陜西行台侍御史大名李公翰
林侍讲学士长沙杨公故礼部尚书襄阴王公为总裁
官各辟布衣士为校勘史成上进有司议校勘为儒学
教授一考为流官制可初默尔奇斯公在相位思罗置名
士幕中乃首辟庐陵彭衡公权为校勘及当授官公权
遂历言于朝著之知已者曰某有老母在庐陵兹幸获
禄食以为养愿乞近便地以毕人子之志于是授黄州
学教授以去士大夫咸是公权此举而叹羡之能文者
卷三 第 18a 页 WYG1226-0715a.png
多赋诗以送焉公权之在京师与余甚厚善余亦爱公
权疏直而好义他人有一技之长一曲之善公权恒恐
其没没也必欲家至而户晓之向也已虽未遇而见王
公大人辄荐引寒畯之士又恒恐其掩困也故一举而置
诸馆阁清崇之地人莫不以为宜今也始食禄而先于
养则推其孝德固足以为人师矣是故古之先行义而
后文华者固在于此余尝过黄州先贤之遗迹往往而
在兵戈之息七十年国家右文之久诸生被吾公权
卷三 第 18b 页 WYG1226-0715b.png
之教者亦将兴起其孝亲之心移之以事君恶有不忠
者乎余观昔之善教事者亦书诸史若安定胡氏之于
湖学临川陆氏之于全学是已况吾公权之仕实兆于
此行则推其孝德以至于显融则将有执笔于其后者
此史之不可少者欤公权未尝求余文而余不能已也
  汉艺文志考證序(丙戌/)
汉艺文志考證六卷宋礼部尚书浚仪王公所著也临
川危素序曰儒家之学至宋而极盛大备矣嘉定而后
卷三 第 19a 页 WYG1226-0715c.png
其敝滋起大抵持卤莽之学以争雄述芜秽之文以相
尚假高虚之论以自诡此其人才衰微国之所以驯至
于灭亡士生其间而不变于其俗而卒能出入百氏罗
络群言地负海涵莫之纪极若是则免乎固陋之讥矣
易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顾安得高谈性命以自
涂塞其耳目哉此公所以能自拔于纷纷之中而力追
古学者欤初公擢进士有列于朝稍践华要而国事日
非贾似道既斥公适当言路尽劾其党不少贷至加恩
卷三 第 19b 页 WYG1226-0715d.png
皇子竑事实从公议及归四明遂坚卧不起杜门著述世
号宏博此书其一也盖艺文之见收于前史者其耳目
千载之下欲考其原本證其谬误亦诚难哉非曲畅旁
通枝分派列亦不得与于斯即是可以窥公之学矣素
既承诏修宋史纪载公之言行甚备复因其孙厚孙之
请而序此书后之君子其亦亮之否乎公讳应麟字伯

  本政书序(丙戌/)
卷三 第 20a 页 WYG1226-0716a.png
本政书十卷宋贺州学教授林勋所著始素得东阳陈
亮同父所作序于龙川集中欲求其书不可得及至四
明从铅山州儒学教授程端礼敬叔家乱书中仅得三
叶端礼曰吾求此书久矣而未尝见或得之愿以告我
至括苍又从王兴祖君起家观朱文公与潘叔度氏手
帖属抄写校正此书至松江始从庄肃幼恭家得亮所
刋本至精好而永嘉薛士龙季宣跋其后素既假于庄
氏缮写之亟以书告端礼书未至而端礼没端礼守经
卷三 第 20b 页 WYG1226-0716b.png
好古惜不及见也呜呼任土作贡之法尚矣而儒者之
论王政必曰井田井田岂不善哉然治天下之道或损
或益或沿或革因时御变与民宜之以阡陌既开而欲
复井田之制是犹书契已作而思反结绳之时三尺童
子知其不可也勋于是书处之至精而虑之至密足以
见其经世之大略矣当宋高宗之南迁行经界之法其
时勋之书方作也惜乎未有能荐其人而用之我世祖
皇帝一天下因胜国之旧以定赋役其时勋之书犹存
卷三 第 21a 页 WYG1226-0716c.png
也惜乎未有能献其书而行之失此二机勋之志卒未
克信于后世功名之士亦足以慨然于此乎皇上诏修
宋史素为勋立传而撮其书大要存焉顾家贫不能刻
其书以传姑序而藏之以俟后之知者
  赠潘子华序(丙戌/)
开平昔在绝塞之外其动植之物若金莲紫菊地椒白
翎爵阿蓝之属皆居庸以南所未尝有当封疆阻越非
将与使弗至其地至亦不暇求其物产而玩之矣我国
卷三 第 21b 页 WYG1226-0716d.png
家受命自天乃即龙冈之阳滦水之澨以建都邑且将
百年车驾岁一巡幸于是四方万国罔不奔走听命虽
曲艺之长亦求自见于世而咸集辇下钱唐潘君子华
工绘事谓九州所产者昔之人择其可观莫不托诸豪
素而是名家矣顾幸生于混一之时而获见走飞草木
之异品遂写而传之故凡子华之所能者皆自子华始
非有所蹈袭模仿也皇上初即位子华因从臣以所画
进上赐酒劳问良久自是好事者争从子华取之以为
卷三 第 22a 页 WYG1226-0717a.png
清赏之具而子华之名固将与徐熙赵昌同为不朽矣
初子华之父以善写真至元间见召三被诏三进官今
子华年已七十有司未有荐而用之者然后知世之抱
道德负才能而卒隐约于山林之下者夫岂少哉其遇
不遇果县于天与子华羁旅四十年陶然终日无所怨
悔而一于其艺庄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宜乎子华
之画非众工所能及也余五至开平数与子华相见故
序以赠之
卷三 第 22b 页 WYG1226-0717b.png
  送葛子熙序(丙戌/)
余幼寡昧而学弗能成其业盖以为忧思求四方之良
友以助之有葛将子熙近在里闬获与之交而子熙不
以予为不肖而辱以为友焉子熙少孤贫甚育于舅氏
与余问学于当世大儒先生之门吾二人者自负戴于
道路更相为仆犯霜雪触炙毒子熙手抄口诵恒至达
旦不寐自谓其乐莫能踰之者暇则寻幽访古至于深
山绝壑时时发为文辞以托其所怀已而更涉世故忧
卷三 第 23a 页 WYG1226-0717c.png
患困苦未尝一日不同也余来游京师子熙以母老莫
能偕行久之亲丧而服除乃来视余于是子熙旅寓三
四年日取经史而诵之故其学益深宏其文益粹密所
为文耻以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之者然子熙亦自幸
其知之者少也会皇上命修辽金宋史宰相选善书者
二十有一人缮写宋文以进子熙曰古之辞尊居卑辞
富居贫吾其为佣书史乎因在选中廷议以为郡学录
县教谕仍檄行中书省用之子熙遂去余而南还矣余
卷三 第 23b 页 WYG1226-0717d.png
久在羁旅以朴愚不能媚于世亦思与子熙复求当日
游从之乐诛茅空山弦歌先王之风雅顾自累于贫未
能舍其升斗之禄为之惘然自失者久之呜呼余与子
熙盖相期于千载之上者非一日矣则子熙宜有以处
余也哉
  黄氏族谱序(丁亥/)
黄氏始祖唐都头居秀之崇德大中元年其孙萦徙金
华子洪浩洪生珍瑕浩生琛玘璞瑕徙南昌之西山其
卷三 第 24a 页 WYG1226-0718a.png
子赡定居丰城之沈江更八世而有吏部郎官次山又
二世而有礼部尚书畴若其尤显者其居诸暨监利分
宁弋阳者皆瑕之昆弟矣礼部五世孙翰以其家谱至
京师俾素序之惟素族祖漳州府君昔与礼部同朝赠
别之诗见于家集今天子诏修宋史吏部及礼部与其
孙茶陵军使端卿素备数史官实为之立传百年交谊
夫岂偶然之故哉素早从处士孙先生辄得黄氏丰城
分宁谱至礼部之孙已不及书乃以翰本补之而翰本复
卷三 第 24b 页 WYG1226-0718b.png
载诸暨监利弋阳谱而都头之子孙备矣按黄氏在江
南最多自素所见惟此谱与旴江唐江西兵马节度使
讳表谱浦城谱号为详备素高祖赠承事郎府君节度
之后也友人黄冔谋合黄氏诸谱以考其分合异同顾
安得皆有贤子孙如翰之葆其遗书哉素观丰城分宁
盖由其先俱能敦诗书尚礼义继自今衍其世泽于无
穷者尚有考焉
  舒文靖公文集序(丁亥/)
卷三 第 25a 页 WYG1226-0718c.png
舒文靖公文集十有六卷第录如上公讳璘字元质一
字元宾明之奉化人其学行历官杨文元公铭其墓袁
正肃公提点江东刑狱时作祠徽州而为之记礼部尚
书王公应麟常作小传载四明志今天子诏修三史
史官危素以公与沈端宪公同传宋史概可得而考矣
素于公相后百年相距且千里数梦寐拜公而承教焉
大瀛海逸人吕虚夷公里人素尝属之求公文集既数
年乃以书介公之六世孙庄七世族孙祥金奉遗槁至
卷三 第 25b 页 WYG1226-0718d.png
京师以授素谨取而次第之素之不敏盖粗考公之学
一本诸心故发而为言无往而非此心之妙斯岂执笔
摹拟区区于文字之末者所能窥其彷佛哉因序其端
以俟后世之知公者
  送刘子铉序(丁亥/)
至正二年皇上有诏作辽金宋史执政与总裁官等集
议设修写四十人用翰林国史院书写十有六人国子
伴读籍记部令史各十有二人辽金史卷帙不甚多既
卷三 第 26a 页 WYG1226-0719a.png
已进上独宋故史纪载详备今史氏势不得尽削而野
史杂记当参證者不可胜数于是政府选能书者廿有
一人以布衣辟置馆中庐陵刘子铉鼎与焉今御史大
夫高公以中书平章政事涖史事常掩人不备卒然至
局惟子铉与廿人者朝夕不怠而字画又皆楷正高公
甚喜扬言于朝宜官之总裁官用史官言按本朝故事
大一统志成书者廿有五人经世大典成书者三十人皆
用为儒学教授今所修史尤为繁多而廿一人宜遵先
卷三 第 26b 页 WYG1226-0719b.png
朝故事官之然廷议卒用为郡学录县教谕且檄外中
书授之子铉名在江西檄中行省参政廉公曰吾史官
也知廿有一人者有功于史亟白僚长择便地近阙处
之子铉授吉安之龙泉学教谕子铉且南去京师故旧
分题赋诗赠之顾子铉方盛年其学水涌而山进用以
施教于一县既不足酬其劳又不足展其才然或疑子
铉不能无介然于其中者余读周官书古者闾有塾以
卿大夫士里居者为左右师或曰父师少师或曰乡先
卷三 第 27a 页 WYG1226-0719c.png
生凡朝夕有教焉岁时属民饮酒则为之僎入自门左
席于尊东所以考德问业刑善而劝贤也今一县之大
其廿五家之闾盖不知其几龙泉又子铉之邻邑乃往
为之师则朝廷之待吾子铉者可谓厚之至也子铉尚
益思以报称哉
  仙岩图序(丁亥/)
信之贵溪南行八十里至龙虎山余尝从渔者买小舟
泛溪流行数里得仙岩自舟中仰望峭壁万仞众岩棋
卷三 第 27b 页 WYG1226-0719d.png
布如辘轳酒瓮仙仓仙棺不可胜数有三人者同坐岩
中俯观流水然或隐或显意非飞仙不能到也樵者虽
极力攀缘至绝顶仅可俯窥而石磴嵌空终莫能即至
顺中居民系长绠大树上县竹笼坐一人其中稍至仙
棺岩前以长钩钩二棺坠溪水中棺皆楠木所制一棺
中有玉连环而已或云尧时民避水其上故其遗踪存
焉余尝辨之尧时河水为患耳其横流泛滥恶得至此
境耶缘藤萝而上有大岩可容数百人益折而上至
卷三 第 28a 页 WYG1226-0720a.png
其颠甚平旷浮图师架岩为宫室复登舟行数里至桃
原太史范先生尝为之记及舍舟入山造演法观汉张
天师鍊丹处犹彷佛可见又有水帘洞者瀑流泻崖上
若缟练飞而雷霆吼入洞中可坐虽疾趋衣巾必沾湿
至邹尊岩乱石为门扉中多黄精薯蓣鷷鸱之类邹尊
者古仙人也大抵千岩万壑草木秀润非遁世好奇之
士无因而至方壶生学道于龙虎心迹超迈不污尘垢
时时写山水有奇趣若武夷匡庐恒岱华不注诸山数
卷三 第 28b 页 WYG1226-0720b.png
为余图之而仙岩者又常所坐卧其间者也然其人游方
之外莫可测度兴之所至不问姓名亦漫与之否则虽一
笔不轻与之紫阳王君达善得其所写仙岩图寄至京
师求余志之因序所尝游者而自惜其汨没世事而不
知返也
  经邦轨辙序
经邦轨辙十卷临川郭君庆传之所著也其目则十有
二曰格君进贤恤民正已守法勉学去邪绝私识量职
卷三 第 29a 页 WYG1226-0720c.png
任寡欲兼听各引经史于其端而证以国朝名臣之事
其后则君自为论断以发明之监察御史以君所著有
补于当世荐于朝集贤翰林两院较其书亦以为善乃
按今式命为学官君持其书使予序之嗟乎经邦之道
夫岂易言哉今夫梓匠轮舆犹有俟乎规矩准绳而后
可以作室制器况于身居辅弼凝丞之地废兴治乱之
所系岂可以不学无术者苟充其位使阴阳不和水旱
荐至社稷其有不至于危亡者乎傅说之告其君有曰
卷三 第 29b 页 WYG1226-0720d.png
事不师古之戒周公有兼三王施四事之思古之圣贤
莫不皆然后之经邦者不求昔人之轨辙而遵行之其
可乎哉今皇上嗣大历服勋贤并用君所著书适际其
会然而藏诸有司而已君虽受官以去犹宜缮写进于
延阁颁示群臣俾公卿百官咸知经纶邦家具有成法
一旦举而措之宜不至于旷官而败事则君著书之功
何可计也
  送段学士致仕归济南序
卷三 第 30a 页 WYG1226-0721a.png
昔翰林学士东平李公伯宗为国子祭酒会国子监知
印阙居势者迫李公用其私人李公竟取诸生籍用其
上名盖济南段某也段公家甚贫当是时闻者以李公
屹然不怵于权势而能处之以正也其后段公历州县
入朝为监察御史出佥河南宪年甫六十有六致其事
乃授翰林直学士中朝诸公嘉其知止自足为诗歌以
送之且七十而致仕古之制也今法亦然世固有不俟
七十而退休者非其压于势分有所不敢行则局于冗
卷三 第 30b 页 WYG1226-0721b.png
散有所不可行苦于羸疾有所不能行则往往思浩然
而去之矣至于出佐风纪持节巡行郡县威声所加下
吏震肃况于禄养丰厚势尊职重而体力强健足以任
事顾能决去远引无所攀恋如吾段公者盖未之见也
古今之士縻爵禄之重任骋功利之修涂其为人智愚
固可知已是故量已而受任畏满而知止者岂非君子
哉则段公贤于众人远矣于是世不独嘉段公之贤又
益知李公之知人
卷三 第 31a 页 WYG1226-0721c.png
  送方推官赴嘉兴序(戊子/)
新安方君以愚早擢科第治邑有声用为国史翰林院
编修官会今宣徽使札拉尔公为院长好贤下士知君
故进士命取先后禁苑所为文章比录之君乃博求故
翰林学士承旨王文康公而下文集亡虑数百家册命
制诰碑铭祝文诗赋赞颂等作编次若干卷名曰玉堂
视草书成欲上进而札拉尔公迁他官及诏修后妃功
臣列传君与史事既受代待制而下言于院长请复留
卷三 第 31b 页 WYG1226-0721d.png
君院长曰然亟以告于政府会天子宰相忧郡县之凋
敝大选贤能抚绥下民遂擢嘉兴路总管府推官卜日
以行同馆之士皆惘然有离别之色咸赋诗以道其情
素以君之从祖(阙/) 府君与先曾祖仁和府君同举景
定三年进士今复为僚友因得书其首简夫用刑之重
见诸经史者君儒者固不待有所陈矣素观国朝之命
官无问事大小必同堂论之故人自为说而政多旷废
独刑名之事至郡专责于推官则其致慎于斯固足以
卷三 第 32a 页 WYG1226-0722a.png
见圣明之世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者如此夫今风俗之
坏狱讼之兴奸豪得以骋其强梗胥吏得以变其白黑
嘉兴浙右大郡也固宜得岂弟详明如君者涖之庶几
善良获安而屈抑获伸而无负设官之意矣昔人解字
者秉中为史君之于史章善而瘅恶秉其中而已则其
治狱者亦惟秉其中而已
  送敖巡检序(戊子/)
天历至顺之间海内黎母山寇作出师讨之时主将募
卷三 第 32b 页 WYG1226-0722b.png
勇悍无赖子弟为之前驱谓之达尔罕军达尔罕者纵
恣无禁也于是尽斩刈黎人无遗种其后主将者官广
西用其法亦募勇悍无赖子弟以制莫猺獞人之为寇
者初亦颇立禦寇功久则习知官府事体乃潜与寇通
寇出则有司必使之逐寇寇既不可得乃盗夺财货牛
豕斩馘良民以要赏其民罹荼毒者廿年去天万里无
所控愬岁复仰给县官耗费亡艺言者孰知其为南粤
害请罢其所给一旦发愤相呼起为剧盗元帅府莫能
卷三 第 33a 页 WYG1226-0722c.png
制因上闻于朝数调行省兵击之多不利杀湖广省臣
及诸将佐连掀数臣震动南粤盗所未至者其民供给
馈饷富完之家立致穷乏天子哀矜远人降诏书谕降
此群盗束手请命之秋也余尝考国朝初取南粤功状
惟静江坚壁难下他郡县望风送款当此之时得之敌
国之手犹若是易易耳今海内既平七十年而兵连祸
结贼杀王官鼠窃狗偷上烦当宁之虑是必有其故矣
识时务之俊杰岂能坐视而不开口一吐其胸中之奇
卷三 第 33b 页 WYG1226-0722d.png
乎宜春敖遂初尝从军广西论功授乌程管界巡检昔
苏文忠公守徐州以沂多盗乞兼兵马巡检今遂初专
居是职乃苏公所愿为者国家之待遂初亦云不薄遂
初早用于兵间深知所以设施之宜辨止戈不杀之意
知无不言臣子之义盍历举陈于阙下方侍从文臣承
诏纳言无患其言之不达于天听也余与遂初未尝有
一日之雅太史周君以声数称其淳愿因其赴官而及
广西之事不识以余言为然乎
卷三 第 34a 页 WYG1226-0723a.png
  史馆购书目录序(戊子/)
至正三年诏修辽金宋史遣使旁午购求遗书而书之
送官者甚少素以庸陋备数史官中书复命往河南江
浙江西素承命恪共不遑宁处谕以皇上仁明锐志删
述于是藏书之家稍以其书来献驿送史馆既采择其
要者书诸策矣暇日因发故椟录其目藏焉其间宋东
都盛时所写之书世无他本者今亦有之朝廷之购求
民间之上送皆至公之心也素之跋涉山海心殚力劳
卷三 第 34b 页 WYG1226-0723b.png
有不足言后之司筦钥者诚慎守之不至于散亡可也
有志于稽古者岂不有所增广其学问云尔至于人情
之险阻事物之胶轕别为之录以示儿子俾知生乎今
之世虽事之小者奉公尽职之为难
  兰桥毛氏族谱序(己丑/)
毛文王之昭也历世滋久系弗可考宋之时西安最盛
其后有徙南城之龙荫又徙吾金溪之马兰桥遇顺既
增修其家谱仅十有一世尝自序之谓其先有为县丞
卷三 第 35a 页 WYG1226-0723c.png
者宋南渡初苗传刘正彦构乱县丞兴兵勤王事定因
家龙荫盖其官卑不见于史而遇顺亦不得其详矣遇
顺间为余言南城慧光寺有断碑载其先世事再纪至
元之三年余与石岂生游山水至此寺询之则石亡已
久后八年余以经筵检讨承诏修宋史奉使求遗书于
东南得长沙丁氏所编百族谱于松江庄肃幼恭家西
安毛氏谱在其中则知县丞讳辨字明仲为丞于江宁
当传正彦之乱实在江宁宋师追至闽境罪人斯得南
卷三 第 35b 页 WYG1226-0723d.png
城与邵武壤地相接县丞之涉此必有其事丁氏所修
由县丞而上七世而止其下一世而止盖丁氏修书时
在绍兴间故也遇顺来京师适余供奉翰林得假是书
遇顺甚喜补完其谱复自序之县丞之族祖知衢州讳
滂字泽民与眉山苏文忠公相好有文集在翰林余家
旧有大理寺丞渐所投三坟遇顺皆手录以归若获拱
璧县丞之兄讳幵字平仲有文集在扬州学宫余尝读
之爱其清醇遇顺又将求录之则其尊祖敬宗之心甚
卷三 第 36a 页 WYG1226-0724a.png
厚岂流俗所能识哉然予以毛氏谱观之以遇顺好文
而笃至距县丞才二百年亦久而后得其概则古文遗
事未易穷诘往往类此学者可不慎诸至正九年三月
望书于金台坊客舍是日休暇往观铜马于故城
  杨梓人待制文集序(己丑/)
澧阳杨侯梓人早读书天门山中既擢高科仕于州县
者廿有馀年天子闻其文章可掌诰命乃召为翰林待
制然侯素贵重其文宋正献公其榜首也欲观之不可
卷三 第 36b 页 WYG1226-0724b.png
得赂逆旅主人窃取之侯在禁林四方之求文者未尝
漫与素承乏末僚从容奉命承教于史馆数以为言乃
得二钜编读之终岁而不餍盖其辞根极理要精深冲
远如沧海无波一碧万顷信乎能言者也诗云衣锦尚
絅中庸曰恶其文之著惟侯有焉此岂世俗沾沾自足
外加表暴者所能知哉侯自入官以来廉勤清苦郁有
誉望东平申屠駉字迪素削刻不妄许可为兵部员外
在令式当举守令一人尝语素曰吾所信者惟梓人耳
卷三 第 37a 页 WYG1226-0724c.png
则侯之于政盖可知己侯于学尤深于易有所论述又
补注水经皆当传于世故此不著
  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己丑/)
世祖皇帝受命自天非独一时豪杰文武异才并为之
用而山川百灵罔不率职方是时常山刘文正王以沈
机大略最为亲幸且通秘术行师用兵之际役使鬼神
多著奇效乃作祠宇于宛平之西山开平之南屏山以
祠太一六丁之神俱号曰灵应万寿宫常山王既薨嗣
卷三 第 37b 页 WYG1226-0724d.png
居之者非操履贞白明于道术者不得与兹选至元四
年五月己丑朔今皇帝敕玉笥山道士郭君宗纯为第
八代祭遁真人降玺书宠嘉之其所馆两都靖治所在
戒严真人庞眉皓首深居林壑时人望之已若古仙异
人未易狎习既十年乃言于朝将归隐于故山则其高
风益邈不可攀矣名卿大夫士闻真人之知止自足有
契于老子之旨为诗歌以送之而属予为之序盖至顺
初第六代真人毛君退休于龙虎山杜门简绝人事翛
卷三 第 38a 页 WYG1226-0725a.png
然自得余固已叹其浮游尘埃之表非世俗所能汨没
者及今观郭君之归后世将益羡遁祠之多贤也惟其
轻世故薄功名然后心无所累而可交于神明吾于二
君子见之矣抑常山王初尝寄迹方外及其遭逢圣明
超拜上公之爵然处之泊如也二君子无乃闻风而兴
起者欤不然何其去就之从容如此哉
  横州新城诗序(己丑/)
周官之制致力于城郭甚严为之量人以营之为之掌
卷三 第 38b 页 WYG1226-0725b.png
固以修之盖人之并生于天地之间血气嗜欲易于角
争故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孟子亦曰天时不如地利今
夫浚沟以为城凿池以为郭所以备预先王之制然矣
我国家初平江南即下令堕天下之城郭岂不以大兵
所至若襄阳若合州攻之久而后破然诚知其一未知
其二也今中原之地旷数千里而无城池之守近岁悍
夫自东海以数十骑横行州县若蹈无人之境备之无
其素焉耳横州当左右两江之冲夷獠之为害己剧至
卷三 第 39a 页 WYG1226-0725c.png
正五年广信倪君友诚来佐是州与知事陈华甫巡检
郭君惠吏目廖蜚卿谋修复州之城隍乃先为东南城
门泊鼓角楼君既出俸钱以为倡僚属咸相其成未几
工告讫功君曰民可用也会同知州事于某知事朱某
亦至官善君是举计其役城之方三百六十丈池三百
九十丈宁浦永淳之民闻之乐于趋事俄得古砖于乐
山石村不可数计坚致周正上识云太元七年考之图
经晋孝武帝时民穴处砖室至是九百六十有五年矣
卷三 第 39b 页 WYG1226-0725d.png
民争取辇载以为州城又于明年仲春之月君为之区
别闾巷树立官府迁驿舍立惠民局神祠民各得其所
君调官京师间则语及某事予尝患边檄之地盗贼之
肆行而守禦之无策拘文法者昧通变之术惮兴作者
乐因循之谋老弱之困于俘虏毙于锋镝者相望使守
土之臣皆若君之于横则又何患焉呜呼何其不能然
也昔者廿有四春秋书之所以重民之力君之为城乃
得故砖于千年之久殆非偶然者岂其效忠之诚虑民
卷三 第 40a 页 WYG1226-0726a.png
之功天有以相之欤则事之非常尤史家所当记也谨
叙其颠末请大夫君子咏歌之
  送归宪使赴河西诗序(己丑/)
新安朱文公论观人之术曰光明正大疏畅洞达如青
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为威如雨露之为泽如
龙虎之为猛如麟凤之为祥磊磊落落无纤芥可疑者
必君子也素之羁游京师愿求四方之君子考德而问
业必得如朱氏所言者何高不即何深不求其无愧朱
卷三 第 40b 页 WYG1226-0726b.png
氏言者大梁归公彦温其人欤至正五年十有一月日
南至河南行省掾范孟伪为中书公牍结流俗无赖者
诈称使者入据省署立召省宪官杀平章政事等若干
人伪授肃政廉访使段辅左丞寻升平章散遣诸司调
兵符檄交驰河渡关隘皆为贼守孟自称大元帅寓公
富民及小吏之桀黠者悉授伪官公以前同知颍州事
需次于家亦在召中即拜其母诀死别贼果欲伪授蓬
婆万户府经历公抗言曰吾起诸生擢科第方图报国
卷三 第 41a 页 WYG1226-0726c.png
恩忧其弗及岂肯从汝等为盗贼耶贼怒械之狱决以
诘旦杀公是夕事败而公得免方是时大丞相秦王巴
延仓卒莫知其故奏遣知枢密院事特默齐罕总大兵
以出京师震恐及事觉乃知孟所为今太尉高公以中
书参知政事承诏往讯其事汳梁之民破家陨身者相
望而公抗贼之节亦上于朝今知枢密院事阿齐拉公
为中书平章政事惊曰儒者亦有斯人耶汉人亦有斯
人耶于是公之名声大震于天下以是观之若公者则
卷三 第 41b 页 WYG1226-0726d.png
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者也其后中书宥密台阁争
以不次用之今遂超擢为河西肃政廉访使卜日以行
朝之名卿大夫士莫不赋诗以为饯素识公最久以不
习于骚雅故备书公之大节以见公之日跻膴仕者有
以自致而非阿顺取容侥倖苟得所可同日而语也若
夫一方之政或当罢行州县之吏或当举刺特公馀事
故此得而略云
  送徐时之还勾吴序(己丑/)
卷三 第 42a 页 WYG1226-0727a.png
至正九年江浙行省承诏刻大一统志成命松江府儒
学教授姑苏徐君时之进之于朝君数顾余于寓舍观
其气貌粹乎其甚温其容止俨乎其有度其论议渊乎
其不穷故中朝之名卿大夫士咸乐与君游迨君之还
相率为诗歌送之君吴人且通春秋学而有所著述余
窃以春秋吴国之事问之吴本姬姓泰伯与弟仲雍让
国季历逃之荆蛮武王克殷求其后得周章者封之吴
又十有四世至寿梦春秋鲁成公七年书曰吴伐郯左
卷三 第 42b 页 WYG1226-0727b.png
氏载郯成季文子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申包胥曰吴为
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此皆敌国之言要未足为吴轻
重吴周之伯父也而曰蛮夷何耶至于襄公二十有九
年书曰吴子使札来聘常山刘氏武夷胡氏皆责札不
遗馀力余尝三复其言窃以为过矣众言淆乱吾将折
诸孔子孔子之言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又曰
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盖始闻其学礼故曰习
终见其能行礼故曰合使季子非贤孔子以习礼而合
卷三 第 43a 页 WYG1226-0727c.png
礼许之乎方季子之聘于鲁郑卫晋其于审音乐观人
才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今曰乃吴之乱实由季子不
当以国让夫让美德也孔子之赞泰伯三以天下让民
无得而称焉可谓至德也已然则泰伯之让非欤且季
子虽有父命而上有三兄卒以自立而弗让则是自居
其贤可哉独公羊氏曰贤季子也谷梁氏曰身贤贤也
使贤亦贤也其得春秋之旨欤虽然夫差之称王则非
也外其地为远夷论者之过也或曰君之先与吴同姓
卷三 第 43b 页 WYG1226-0727d.png
而灭于吴其与之乎春秋公天下之是非君知明乎此
其肯以旧怨而昧之乎余之送君而及乎此盖因其地
而讨论之以质子之所疑
  送董英仲琴所诗序(己丑/)
昔者神农氏之王天下始为琴有虞氏用之以歌南风
南风之长养万物犹人君长养万物当此之时诸侯有
行虞帝之政德盛教尊五谷时熟则以乐赏之也然则
治天下者其可忽哉盖尝考夫八音金石竹匏土木六
卷三 第 44a 页 WYG1226-0728a.png
者皆有一定之声革为燥湿所薄丝有弦柱缓急之不
齐故二者无一定之声丝之声其变无穷大晟乐府尝
罢一弦三弦九弦琴惟存五弦琴而已以为五弦得五
音之正最优于诸琴也或者琴之弦七而以缓急变其
声则自能具十二弦之数一弦具十二声具十二弦则具
百四十有四声百四十四声本于十二律而十二律又
有六浊之异六清既为清矣而六浊无清则不和故自
黄钟至中吕又有子声亦六也是以五声之旋相为宫
卷三 第 44b 页 WYG1226-0728b.png
也则七弦可变十有八律而二百一十六声皆备焉皇
朝一天下将百年制礼作乐兹惟其时是宜有精于乐
艺者出而效用于当日审音而知政呜呼未易言也乐
平萧君性渊与余为忘年交以书来告曰吾里董君英
仲愿内交于子余察其性纯笃而有深沈之思杜门京
师閒则鼓琴一二曲以自娱则其中之所存有非余之
凡陋所能窥者记曰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忠义之臣
丝声婉妙故能怨哀故能立廉隅不越其分以自立其
卷三 第 45a 页 WYG1226-0728c.png
志闻声达事存乎知者若董君者亦可谓志义之士哉
萧君以古田主簿弃官而归将有浩然长往之志董君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礼乐将兴其可久淹于山林乎
 
 
 
 
 
卷三 第 45b 页 WYG1226-0728d.png
 
 
 
 
 
 
 
 说学斋稿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