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068-035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会笺卷十一
          翰林院检讨徐文靖撰
导弱水至于合黎(汉书作/合藜)
 蔡传曰弱水见雍州合黎山名隋地志在张掖县西
 北亦名羌谷(笺/)按孔传曰合黎水名在流沙东史记
 正义曰合黎水出临路松山东而北流历张掖故城
 下(括地志云汉居延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又北流经张掖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068-0354b.png
 县三十三里又北流经合黎山折而北流经流沙碛
 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山海经广注淮南子云
 弱水出穷石穷石在今之西郡那冉盖其泒别之源
 耳通鉴唐纪行方讨茂州叛羌黄郎弄穷其馀党西
至乞习山临弱水而归即是水也统志弱水在今甘州
卫城西(地有甘浚/山故名)合黎山在今行都司城西北四十里
 蔡传曰禹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导山则先岍
 岐导水则先弱水也(笺/)按朱子曰导水凡九条弱水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068-0355a.png
 最西北又西流不经中国故首言之黑水从雍梁西
 界入南海亦不经中国故次之河为四渎宗且𤼵源
 西北故中国之水以河为先汉𤼵源于西在江之北
 故次于河江在汉南故次于汉济虽北而𤼵源近故
 次于江淮在济南故次于济渭水所经止于雍州于
 一州为大于九州为小故后及之洛水所经止于豫
 州自渭而言又在南故居末按弱水己下皆言禹导
 水循行之次第也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068-0355b.png
馀波入于流沙
 蔡传曰流沙杜佑云在沙州西八十里其沙随风流
 行故曰流沙(笺/)按山海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
 昆仑之墟西南入海黑水之山地理志张掖居延县
 西北有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括地志居延泽在甘
 州张掖县东北六十四里据后西被于流沙居延泽
 在张掖县东北不得言西被矣管子曰桓公西伐大
 夏涉流沙杜佑通典曰燉煌即古流沙深有合于西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068-0355c.png
 被之说矣段国沙州记洮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
 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黄
 沙犹若人委干糒于地(干古乾/字也)都不生草木荡然黄
 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五代史晋天福三
 年高居晦使于阗还记其山川云自灵州过黄河三
 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树沙至三公沙
 自此沙行四百馀里至黑堡沙沙尤广自甘州始涉
 碛碛无水西百五十里至肃州渡金河出玉门关至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068-0355d.png
 瓜州沙州州南十里鸣沙山冬夏殷殷有声如雷云
 禹贡流沙也徐退山曰出玉门以西都是沙碛魏太
 武自玉门度流沙是也沙则水渗而下馀波尽消故
 不言入海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蔡传曰地志黑水出犍为郡南广县汾关山水经出
 张掖鸡山唐樊绰云西夷之水南流入于南海者凡
 四曰区江曰西洱河曰丽水曰瀰渃江皆入于南海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068-0356a.png
 其曰丽水者即古之黑水也三危山临峙其上程氏
 曰樊绰以丽水为黑水者恐其狭小不足为界其所
 称西洱河者广处可二十里既足以界别二州其流
 又正趋南海(笺/)按天问曰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山海
 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至于燉煌过三危山而南流
 入于南海孔传曰黑水自北而南过梁州入南海括
 地志曰黑水源出伊州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南流绝
 于三危山山在沙州燉煌县东南四十里西河旧事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068-0356b.png
 曰三危山俗亦谓升雨山史记注作卑羽山字之讹
 也锥指仍之亦误韩苑洛曰在今肃州卫城西一十
 五里水南流去积石河几及三百里故入南海不与
 河通正义谓河水自积石以西皆多洑流故得越河
 而南其说非也南海交阯之海倪氏粲曰交阯水之
 大者为富良江分为左右江至南宁方合为一入广
 西至广东广州府入海其间亦有三峡春夏之间水
 高百丈史记注谓扬州东大海非矣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068-0356c.png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蔡传曰张骞穷河源云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
 唐薛元鼎使吐蕃得河源于莫贺延碛尾曰闷摩黎
 山所谓昆崙也二说恐薛氏为是(笺/)按唐史契丹传
 长庆元年以大理卿刘元鼎为盟会使元鼎踰湟水
 至龙泉谷河之上流繇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又南
 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虏曰闷摩黎山元鼎刘姓
 传云薛非循吏传有薛大鼎当记误耳又唐史吐谷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068-0356d.png
 浑传慕容伏允耄不治事其相天柱王用事拘天子
 行人贞观九年诏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积石道任城
 王道宗等率兵击之伏允谋入碛疲唐兵道宗曰柏
 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伏允西走未知所在方马癯
 粮乏不如按兵鄯州君集曰北海虽远可鼓而致也
 行军趣南登汉哭山战乌海又行空荒之地二千里
 盛夏降雪乏水草士糜冰马秣雪阅月次星宿川(元/朱)
 (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千五百馀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馀东北流)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068-0357a.png
 (百馀里汇/为大泽)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则唐之探河源者不
 始刘元鼎也
 蔡传曰河自积石三千里而后至于龙门经但一书
 积石不言方向荒远在所略也(笺/)按元史地理志河
 源附录至元十七年命都实为招讨使往求河源都
 实既受命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
 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行
 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河源在土蕃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068-0357b.png
 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馀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
 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诺尔
 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
阿拉克诺尔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
 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恰尔楚与赤宾
 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呼喇又水东南来名雅尔
 楚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然水犹清人可
涉又一二日岐为八九股名伊逊鄂罗木译言九渡通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068-0357c.png
 广五七里可度马又四五日水浑浊土人抱革囊骑
 过之聚落纠木干象舟傅髦革以济仅容两人自是
 两山峡束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朵甘思
东北有大雪山名伊拉玛博啰其山最高译言腾格哩
 哈达此即昆崙也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
 远年成冰时六月见之自八九股水至昆崙行二十
 日河行昆崙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库济及库德
 二地相属又三日地名哈喇博勒齐尔四达之冲也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068-0357d.png
 多寇盗有官兵镇之近北二日河水过之昆崙以西
 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
 野马狼狍羱羊之类其东山益高地益渐下岸狭隘
 有狐可一跃而越之处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
琳哈喇译言细黄河也又两日水南来名恰尔玛尔楚
 二水合流入河河水北行转西流过昆崙北一向东
北流约行半月至贵德州地名博勒齐尔始有州治官
 府州𨽻吐蕃等处宣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积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068-0358a.png
 石州即禹贡积石五日至河州安乡关一日至打罗
 坑东北行一日洮河水南来入河又一日至兰州过
 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吉里州正东行至宁夏府南
 东行即东胜州𨽻大同路自𤼵源至汉地南北涧溪
 细流傍贯莫知纪极(尔雅河出昆崙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山皆
 草石至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
盖恰尔玛尔楚及贵德博勒齐尔也(元学士潘/昂霄录)宋易氏彦
 祥曰河自廓州积石军北东北流一百五十里至化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068-0358b.png
 成县南八十步东流一百四十里至鄯州龙支县西
 南六十里积石山在县西九十八里又三百九十里
 至河州枹罕县南五十里积石在县西北七十里亦
 名唐述山今人目龙支县山为大积石此山名小积
 石又三百里至兰州五泉县北二十里东北流三百
 八十里至会州之会宁县西北有黄河堰又五百三
 十里至灵州之回乐县枕黄河后魏刁雍开富平东
 南艾山旧渠通河溉田之地又经灵武县又一千馀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068-0358c.png
 里至西受降城(一统志城在古丰州西北八十里开/元初为河所圮张说于城东别置新)
 (城/)东流一百八十里至天德军(今大同府朔州西北/有天德山唐天德军)
 (城在/焉)又二百里至中受降城三百里至东受降城三
 城皆唐张仁愿所筑并在河岸以遏突厥河转南流
 三百五十里至朔州之鄯阳县西三十里又三百七
 十四里至岚州楼烦郡今大同府界之合河县西二
 里北有合河关又七十里至石州之临泉县二十里
 又经定胡县西二百步孟门关在县西一百步又经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068-0358d.png
 平夷县西五十里(今石州/宁乡县)又四百二十里至隰州之
 永和县北六十里(唐志县北/有永和关)又经大宁县又二百里
 慈州之吉昌县北六十里又经文城县孟门山又县
 西南三十六里河中有山如槽水流悬注七十馀尺
 俗名石槽与龙门相对即龙门之上口为河之巨阨
 又一百八十里至河中府之龙门县北二十五里乃
 龙门口河自积石至龙门计四千七百二十馀里传
 云三千里非(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巨灵迹犹在)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068-0359a.png
 蔡传曰李复谓受降以东至于龙门皆是禹新开凿
 (笺/)按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古凿/字)
 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则禹所凿者不过如此吕氏
 春秋曰古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
 逆流(唐志慈州文城县有孟门山在/今延安府宜川县黄河之中)名曰洪水禹乃
 决流疏河为彭蠡之障所活者千八百国则禹未凿
 时河之故道可知
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史记作/盟津)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068-0359b.png
 蔡传曰华阴华山之北也孟地名津渡处也(笺/)按易
 氏曰龙门口又二百里至陜州之西北对河为华州
 华阴县河经太华之北故曰华阴河至此东流(左传/注华)
 (阴县东潼关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通典本/名冲关河自龙门南流冲激华山东因以为名)
 陜州之芮城县又五十里至硖石县有厎柱山在河
 中又三百五十里至河南府王屋县南五十里又至
 河阳县后为孟州南城四面临河谓之富平津古谓
 之孟津(武王会诸侯处亦曰武津亦/曰河阳津水经云小平津)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068-0359c.png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史记作/大邳)
 蔡传曰洛汭洛水交流之内大伾张揖以为在成皋
 成皋之山西去洛汭既已太近东距洚水大陆又为
 绝远当以黎阳者为是(笺/)按昭元年天王使刘定公
 馆赵孟于洛汭杜预曰洛汭在河南巩县南水曲流
 为汭易氏曰孟津东百里过今巩县有五社渡(建武/初朱)
 (鲔遣贾彊苏茂将兵三万/人从五社渡攻温即此)洛水入河谓之洛口亦名
 什谷张仪所谓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者也又经汜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068-0359d.png
 水县本汉成皋县一名虎牢三百九十里至卫州汲
 县南五十里谓之棘津亦谓之石济津东北流至黎
 阳县(今大名/府浚县)大伾山在县南七里俗号为黎山郑玄
 以大岯在脩武武德界臣瓒以为脩武武德无此山
 今黎阳县山岂不是大岯乎
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洚史记作降汉志作绛/郑玄洚读为降下江反)
 蔡传曰洚水今冀州信都枯洚渠也(笺/)按正义曰地
 理志降水在信都县班固汉书以襄国为信都在大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068-0360a.png
 陆之南或洚水𤼵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都故得先
 过洚水乃至大陆若其不尔则洚水不可知也张洎
 曰洚水即浊漳也字或作绛地理志上党屯留县桑
 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郦注引此作入漳云绛水
 𤼵源屯留下乱流漳津与漳俱得通称也金史地理
 志衡水县有长芦河盖即是洚水也据郦注漳水径
 南宫县故城西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又有长芦淫
 水之名(淫当作洚/字之讹也)金史之所据也今洚水出屯留县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068-0360b.png
 西南方山东北流经冀州入海与枯洚异又按易氏
 曰大伾二百五十里至相州临河县南五里又八十
 里至澶州顿丘县南二十五里北流一百二十里至
 魏州之贵乡县(今大名府/元城县)大河故渎在县西三里俗
 云王莽河(河渠书禹酾二渠以引河一出贝丘一/出漯川王莽时废塞故俗谓之王莽河)
 北流二百一十里至冀州南宫县洚水故渎在县东
 南六里又北二三百里至赵州之隆平县旧为大陆
 县书所谓北过洚水至于大陆者也徐氏常吉曰导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068-0360c.png
 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汉志冀州信都有洚水夫既
 过冀州信都则已越邢赵而之北矣又安得求二州
 之境或曰大陆即鹿城县鹿与陆通但鹿城县在洚
 水西北此处水已将入海不应又折而西北也唐割
 鹿城置陆浑则大陆之在其地者亦有可据今按山
 海经敦与之山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
 水夫以大陆为水名则不必专指一地以求之矣
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068-0360d.png
 蔡传曰九河既沦于海则逆河在其下流固不复有
 矣程氏曰周时河徙砱砾至汉又改向顿丘东南流
 与禹河迹大相背戾洚水大陆九河逆河皆难实指
 然上求大伾下得碣石因其方向辨其故迹可考也
 (笺/)按汉冯竣曰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
 河今既灭难明宋赵称曰禹之治水自冀抵沧景始
 播为九河以其近海无患也所谓既灭难明者以九
 河故迹虽存久经湮塞难以按循若沦海又何谓难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068-0361a.png
 明也春秋纬宝乾图曰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
 以自广郑玄曰齐桓公塞九河为一河今河间弓高
 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盖淤塞八河广拓
 齐地塞其东流八支并使归于徒骇也其故迹往往
 可循至汉以河间名郡其命义可知矣安在尽沦于
 海也周谱定王五年大河南徙战国时燕王谓苏代
 曰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贾让曰齐与赵魏以河为
 竟则定王五年所徙之河是也至汉文帝时河决酸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068-0361b.png
 枣武帝而后则决于瓠子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
 北入海至元成时河始决东郡分流于博州又决平
 原决渤海决信都皆东北出青冀之境以达于海自
 东汉历魏晋隋唐以及宋初并鲜河患迨仁宗至和
 间河始决大名神宗熙宁始决于澶村北流断绝河
 道南徙此蔡传谓东南流与河大相背戾者也吕氏
 春秋曰钜陆之北分为九河又合为一河以入海孔
 传曰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入于渤海臣瓒曰武帝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068-0361c.png
 元光二年河徙东郡更注渤海禹之时不注渤海也
 余谓逆当训迎如周书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春秋如
 齐逆女之逆言九河其实迎逆大河之水以注海也
 汉许商谓自鬲津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如
 必又开通合为一河以入海何禹之不惮烦也孟子
 禹疏九河注之海则九河各自注海可知郑玄以为
 下尾合名为逆河言相向迎逆是也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史作/导瀁)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068-0361d.png
 蔡传曰水经漾水出陇西郡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
 都常璩曰汉水有两源此东源也即禹贡所谓嶓冢
 导漾者其西源出嶓冢山会泉始源曰沔径葭萌入
 汉(笺/)按巴汉志汉水二源东源出氐道县之养山名
 瀁(郡国志氐道养/水出即漾水也)西源出陇西嶓冢山会白水径嘉
 萌入汉始源曰沔水经漾水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
 又东至广汉白水县西蔡传引常璩之说不审白水
 为二字误作会泉又易始源曰沔句于径葭萌入汉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068-0362a.png
 之上冯嗣宗曰汉至沮县即为汉水沔水自出沮县
 盖别为一水也古言沔汉二水者多混为一又按山
 海经汉水出鲋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郭璞曰书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禹贡锥指曰按尚
 书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鰅山也
 殊不审经言汉出鲋鰅汉乃濮讹颛顼都濮阳葬鲋
 鰅山水经注濮水枝津东径浚城南而北去濮阳三
 十五里其不为汉水明矣安得为陇西之嶓冢乎景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068-0362b.png
 纯妄注之而胡氏据以释经疏矣
 蔡传曰郦道元谓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
 (笺/)按祝穆曰天下之大川以汉名者二东汉则禹贡
 之导漾自嶓冢山径梁洋金房均襄郢复至汉阳入
 江者也西汉则苏代所谓汉中之甲轻舟出于巴乘
 夏水而下四日而至五渚者其源出于西和州徼外
 (今岷州/卫界)径阶沔与嘉陵水合又径怀安利剑果合与
 涪水合入于江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068-0362c.png
又东为沧浪之水(史作/苍浪)
 蔡传曰郦道元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
 沧浪洲水曰沧浪水(笺/)按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
 西四十里有沧浪洲荆州图经武当县西北有沧浪
 洲长四里广十三里水经注亦曰西北今但云县北
 似遗西字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蔡传曰三澨水名今郢州长寿县磨石山𤼵源东南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068-0362d.png
 者名澨水至复州景陵县界来又名汊水疑即三澨
 之一然据左传漳澨薳澨则为水际未可晓也(笺/)
 水经荆州沲水在南郡枝江县三澨地之南在即县
 之北注云尚书曰道汉水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陂
 故马融郑玄王肃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刘
 澄之云在竟陵蔡邕汉津赋穷沧浪乎三澨史记索
 隐曰今竟陵有三参水(参去/声)俗云是三澨水即蔡传
 云出磨石山者盖即三澨之一承天府志(今安/陆府)以司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068-0363a.png
 马河为一澨(即出磨/石山者)马溪河为一澨石家河为一澨
 自京山合流入景陵界谓之三汊水即索隐所称三
 参水也左传宣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昭二十
 三年司马薳越缢于薳澨皆水际及边地名与此无
 涉
 蔡传曰大别见导山入江在今汉阳军汉阳县(笺/)
 日记曰汉水至汉阳军大别山而南入江是名沔口
 自嶓冢至此凡二千四百二十里易氏曰汉水东流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068-0363b.png
 百八十里经兴元之南郑县至此名汉水(兴元今/汉中府)
 七十三里至城固县北二里又三百里至洋州兴道
 县百步(今洋/县)又经金州之汉阴县南二里(金州今/兴安州)
 五百里至金州西城县北百步(今平/利县)又经洵阳县又
 经均州之丰利郧乡二县又六百八十里至均州武
 当县西北四十里至此名沧浪水东南流经襄阳府
 之乐乡宜城二县又三百六十里至襄阳府襄阳县
 又三百二十里至郢州长寿县十步(今安陆府/钟祥县)又三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068-0363c.png
 百里至复州景陵县南县有三㲼水即三澨也又经
 沔州汉川县至汉阳府大别山之东北入江(汉自嶓/冢至此)
 (二千四百/二十里)大别定四年左传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
 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
 必速战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寰宇记二别
 相去一百二十馀里吴氏曰鄂北对汉阳军大别山
 汉水自北来入江
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彭蠡古/作彭丽)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068-0363d.png
 蔡传曰彭蠡见扬州北江未详入海在今通州静海
 县(笺/)按水经曰沔水东至石城县分为二其一东北
 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注曰毗陵旧会稽之
 属县今丹徒县也旧去江三里江即北江也然汉虽
 入江不应改汉为江今庐江自北入江谓之北江宜
 也
 蔡传曰彭蠡古今记载皆谓之番阳然其泽在江之
 南去汉水入江之处已七百馀里既在大江之南于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068-0364a.png
 经则宜曰北为北江不应曰东为北江(笺/)按唐地志
 江州寻阳县有庐山有彭蠡湖有彭泽县不曰南汇
 而曰东汇者汉志豫章彭泽县禹贡彭蠡泽在西则
 彭泽在彭蠡之东矣东汇泽者谓东汇彭泽为彭蠡
 也蠡亦古螺字水盘漩如螺纹也不曰北为北江而
 曰东为北江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
 彭泽西一统志引经曰三天子山在率东率山今在
 休宁县俗名张公山黄省曾庐山吟云少读神禹经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068-0364b.png
 昔为天子都以庐山为天子都误也郭璞注经曰今
 江出汶山郡升迁县岷山东南至庐江南界东北经
 淮南下邳至广陵入海是庐江入江在大江东迤北
 也江自西而东至此迤邪而北与北江会故曰东为
 北江也若汉水入江久在彭泽之西又何有东为北
 江者乎山海经又曰赣水又北过彭泽西北入于江
 是湖汉九水在大江之南至此而东北入江谓之南
江南北二江皆汇于彭蠡而岷江始得谓之中江周职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068-0364c.png
方扬州其川三江荆州其川江汉则汉水不在三江之数
 可知地理志曰禹贡中江在丹阳芜湖江水自蜀来
 历数千里而至此始言中者以南北二江既入始可
 以言中也孔传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此大谬
 也若三江并入震泽则震泽益助其骄何由而致定
 乎
 蔡传曰洪水之患惟河为甚意当日龙门九河等处
 事急民困势重役烦禹亲莅而身督之若江淮则地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068-0364d.png
 偏水急不待疏凿固已通行或分遣官属往视亦可
 况洞庭彭蠡之间乃三苗所居彼方负其险阻顽不
 即工即官属之往亦未必遽敢深入但意如巢湖江
 水之淤而不知彭蠡之源为甚众也以此致误谓之
 为汇谓之北江无足怪者然则番阳之为彭蠡信矣
 (笺/)按通鉴魏任城王澄表称萧衍频断东关欲令漅
 湖汎溢以灌淮南湖在今庐州巢县之西周回四百
 馀里南出于东关口东南有石渠世传为夏禹所凿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068-0365a.png
 谓江淮地偏水急不待疏凿或分遣官属往视可乎
 禹贡彭蠡既猪禹苟未至其地乃悬揣以立言乎吴
 起对魏武侯曰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亦言其地
 势险阻云尔岳州三苗故地洞庭其所据岂彭蠡亦
 所据乎山海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尚书
 禹徂征有苗奉辞伐罪三旬苗民逆命倘不知彭蠡
 之源甚广而官属未敢深入将徂征者非禹乎誓众
 而众不行乎舆地志庐山紫霄峰下石室中有禹刻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068-0365b.png
 篆文凡七十馀字只有洪荒漾余乃𣞶六字可辨馀
 叵识设禹未至其地篆何由刻乎
岷山导江
 蔡传曰岷山即渎山也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
 所导也(笺/)按云南志金沙江源出于吐蕃之犁石南
 流渐广至于武定之金沙巡司丽江鹤庆又东过四
 川之会川建昌等卫以达于马湖叙南然后合于岷
 江四川志岷山在茂州之列鹅村其跗曰羊膊山江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068-0365c.png
 水所出水利志江源在羊膊岭分为二派一西南流
 为大渡河(一名羊/山江)一正南流谓之南江明末江阴徐
 弘祖出关至昆仑归作溯江纪源云河自昆仑之北
 江亦自昆仑之南其龙脉与金沙江相并南下环滇
 池以达五岭江之所以大于河也
东别为沱
 蔡传曰沱江之别流于梁者也(笺/)按宋眺氏曰今永
 康军导江县西北二十里有沱江水经所志之沱其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068-0365d.png
 源岷江是也(水经江水自彭天关东径/汶关氐道县北东别为沱)自导江东南
 流至彭州永昌县西为都江者杜佑所志之沱也(杜/氏)
 (通典沱水在濛阳郡唐昌县唐地志/仪凤二年析九陇导江郫三县置)自都江至天敕
 山分而为二一名泸水自天敕山十五里复合于都
 江一名广济江自天敕山东流至彭州九陇县复合
 于都江自永昌之都江东南流至成都府郫县北为
 郫江者汉志所谓禹贡沱江者也(汉地志蜀郡郫县/禹贡沱江在西东)
 (入/江)江赋玉垒作东别之标亦谓沱也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068-0366a.png
又东至于澧(虞喜志林澧是/江源之别流)
 蔡传曰澧水名水经出武陵充县西至长沙下隽西
 北入江郑氏曰经言至者或山或泽也澧宜山泽之
 名按下分九江澧水既与其一则非水明矣(笺/)按孔
 传曰澧水名疏曰楚辞云濯余佩兮澧浦则澧自水
 名也地理志武陵充县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水
 经注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又东过
 零阳县之北又东过作唐县北又东过长沙下隽县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068-0366b.png
 西北东入于江郭璞曰江湘沅水共会巴陵头故号
 为三江之口澧又去之七八十里而入江焉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曰水经澧水上承孱陵县澹冰王仲宣
 曰悠悠澹澧口下会赤沙湖东南注于沅水谓之澧
 江口沅水注于洞庭谓之鼎江口若以洞庭为九江
 则澧水入沅同沅入湖澧水即九江之一不得东至
 于澧乃过九江也蔡传疑下言九江澧水既与其一
 则澧非水名总由泥洞庭为九江耳若依汉志九江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068-0366c.png
 在寻阳则澧为水名又何尝与九江之一乎
过九江至于东陵
 蔡传曰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地志在庐江
 西北者非是(笺/)按汉地志庐江郡金兰西北有东陵
 乡水经江水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
 又东左得青林口郦道元注云水出庐江郡之东陵
 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书云过九江至于东
 陵者也水经灌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068-0366d.png
 苏山许慎曰灌水出雩娄县则东陵在江灌之间可
 知也通鉴梁韦睿攻魏至合肥诸军进至东陵晋书
 卞壶传峻至东陵口壶与战于陵西成帝纪作西陵
 括地志西陵在黄州黄山西二里此二陵相为东西
 史记楚世家秦拔我西陵即是地也蔡传乃以巴陵
 为东陵据岳阳风土记曰巴丘本汉下隽县之邱汉
 志下隽属长沙今鄂州蒲圻县界此其地耳水经所
 谓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丘县于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068-0367a.png
 此沈约宋书州郡志夷陵汉旧县吴改曰西陵是西
 陵之名乃起于吴安得以二陵相为东西而遂以巴
 陵为禹贡东陵耶朱子以为经言过九江至于东陵
 则自今江州城下至湖口县才四十里不知东陵的
 在何处按通典寻阳旧县在今江北蕲州界今黄州
 府蕲州也晋温峤移寻阳于江南梁改江州今江州
 去湖口四十里实非古九江地也班志庐江郡金兰
 西北有东陵乡货殖传注九江江南豫章是南楚也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068-0367b.png
 正义曰九江郡都阴陵阴陵故城在濠州定远县西
 六十五里疑阴陵即为东陵乃欲于今之江州求之
 宜不知其的在何处矣
东迤北会于汇东为北江入于海
 蔡传曰彭蠡既在大江之南于导江则宜曰南会于
 汇不应曰北会于汇(笺/)按括地志彭蠡湖在江州寻
 阳东南五十二里庐山记略山在寻阳南南滨宫亭
 湖北对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馀里荆州记曰宫亭湖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068-0367c.png
 即彭蠡湖也亦曰彭泽湖一曰汇泽蒙前汇泽为彭
 蠡故于此但言汇也上文东为北江者以庐江北来
 入江是为北江而大江自西来而汇之故曰东也至
 此而彭泽诸水北来入江是大江受庐江之先入在
 彭蠡西此则彭泽之继入又在其东故曰东迤北会
 于汇也孔传曰迤溢也正义曰迤靡迤邪出之言故
 为溢也郑氏曰汉与江斗转东成泽然汉自大别入
 江至此七百馀里何由别其所汇者为汉水耶故知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068-0367d.png
 庐江在北彭泽在南至此与大江交会皆扬州川也
 又按山谦之南徐州记京江禹贡北江也传以为北
 江未详
 易氏曰考唐志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远出西徼松
 州交川县古西羌地江源镇在县西北三十里江南
 流二百四十里至翼州翼水县二百步(禹贡解引此/作冀州冀水)
 (县/误)又六十里至茂州汶山县汶山即岷山禹导江始
 此又经蜀州之青城县彭州之导江县又三百七十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068-0368a.png
 里至成都县南七里县有沱江镇以沱水名即东别
 为沱者也又二百里至眉州通义县东三里又经陵
 州之籍县嘉州犍为县又五百六十里至戎州僰道
 县东北十步东流五十里经南溪县又经泸州之绵
 水江安二县又三百一十里至泸州泸川县南三十
 步东北流渝州之万寿县七百里至渝州巴县南又
 三百四十里至涪州涪陵县东流三百五十里至忠
 州临江县南百步又二百六十里至万州南浦县又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068-0368b.png
 经夔州之云安县南百步又三百一十里至夔州鱼
 复县瞿塘峡在县东二里又一百里至巫山县江水
 南去县一里波流峻急或有冒险朝𤼵白帝暮宿荆
 渚其间千二百里又经归州之巴东县南百步又三
 百三十里至归州秭归县有空舲峡在县东百二十
 里又经峡州之宜都县南二百步又二百里至峡州
 夷陵县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县
 西北有西陵山自县折溯江二十里又峡口名为西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068-0368c.png
 陵峡峡长二十里所谓三峡此其一也(一统志巫峡/西陵峡归峡)
 (并称三峡连山七/百里略无断处)东南流入夷道县百步又三百三
 十里至江陵郡江陵县东流经公安石首二县东南
 至澧州界即东至于澧也(易氏以澧州为即禹/贡东至于沣大谬)东流
 五百七里至岳州巴陵县北五里洞庭湖在县西南
 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
 陵亦名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江水过九江而后
 至于东陵自巴陵东迤北经临湘县北又经鄂州之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068-0368d.png
 蒲圻县五百一十里至鄂州江夏东流经武昌北又
 经兴国军六百里至江州德化县又六十里有水自
 南来入江合流其泽名彭蠡所谓汇泽为彭蠡也下
 至芜湖为中江班史志之易氏以澧为澧州又以巴
 陵为东陵皆与蔡传同讹舛假若澧在今湖广澧州
 之境与大江相去四五百里何由与大江会为一乎
 至以巴陵为东陵之误己见前东陵下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068-0369a.png
 蔡传曰沇水济水也地志济水出河东郡垣曲县王
 屋山始𤼵源山顶崖下曰沇水既见而伏东出于孟
 州济源县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测西源周
 回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合流至温县是为济水
 历虢公台西南入于河(笺/)按山海经王屋之山㶌水
 出焉(㶌音/辇)而西流注于泰泽郭璞曰即沇水也水经
 注济水东径原城南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
 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相近传呼失实也其一水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068-0369b.png
 枝津南流注于溴水(即春秋/溴梁)俗谓之白涧水吴氏曰
 沇水之伏而见也近见于河北之济源者终于入河
 是为北济远见于河南之荥泽者终于入海是为南
 济
溢为荥(史记溢为荥/作泆汉作轶)
 蔡传曰溢满也复出河之南溢而为荥荥即荥波之
 荥见豫州(笺/)按水经注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
 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蔡传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068-0369c.png
 谓荥泽济河虽枯而济水未尝绝流盖以此也又按
 古荥泽有二水经济水又东径荥泽北故荥水所都
 也左传宣十二年楚潘党逐魏锜及荥预注县东荥
 泽也此荥泽在河南闵二年卫侯及狄人战于荥泽
 (左传作/荧泽)预注此荥泽在河北时卫都河北狄来伐而
 禦之既败而渡河在河北明矣盖沇水所溢被河南
 北故也
东出于陶丘北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068-0369d.png
 蔡传曰陶丘地名再成曰陶在今广济军西(笺/)按水
 经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又屈从县东北流
 南济也注曰地理志禹贡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
 在南墨子以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
 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尚书所谓导菏水自陶丘北
 谓此也唐书许敬宗传高宗问曰书称浮于济漯今
 济与漯断不相入何故而然敬宗对曰夏禹导沇水
 东流为济入于河今自漯至温而入河水自此洑地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068-0370a.png
 过河而南出为荥又洑而至曹濮散出于地合而东
 汶水自南入之所谓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会
 于汶是也
又东至于菏
 蔡传曰菏即菏泽见豫州谓之至者济阴县自有菏
 泒济流至其地尔(笺/)按易氏曰沇水出王屋县王屋
 山南行九十里至济源县境方名济水南流一百二
 十里而入于河自入河处东南三百三十里至郑州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068-0370b.png
 之荥泽县有古荥泽东五十里至郑州又一百里至
 汴州东北二百四十里至曹州济阴县有定陶镇后
 以为县属广济军又东北九十里至菏泽陶丘在广
 济军之西菏泽在广济军之北凡古济所经之地自
 河至此七百馀里又曹州图志济阴县南三里有菏
 水俗谓五丈河今名广济河
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蔡传曰汶北汶也见青州又东北至于东平府寿张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068-0370c.png
 县安民亭合汶水至今青州博兴县入海(笺/)按水经
 济水故渎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
 东北来注之汶凡有五北汶嬴汶柴汶浯汶涘汶也
 此为北汶易氏曰济会于汶北流一百里至须城县
西二里又经齐州之长清县东北流经丰齐县西二十
 六里三百里至临邑县西四里又经全节章丘临济
 三县(唐志武德二年置谭州并置平陵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反平陵人不从因更名全节元和十五)
 (年省全节/入历城)又经淄州之邹平县南三十里又经济阳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068-0370d.png
 又一百九十里至高苑县七十步东流一百四十里
 至青州博兴县北百步东北流入海
 蔡传曰本朝乐史谓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
 水流入海谓之清河(笺/)按国策燕王谓苏代曰齐有
 清济浊河以为防郭缘生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济
 郦道元曰济水通受清之目矣今兖州府汶上县有
 大清河以为即济水入海之故道云又有小清河在
 历城北即古泺水春秋桓公十八年会齐侯于泺即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068-0371a.png
 此也
导淮自桐柏
 蔡传曰水经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禹只自桐
 柏导之耳(笺/)按郎氏仁宝曰淮源当依禹贡出桐柏
 山胎簪低于桐柏百馀丈源又小荆州记桐柏淮源
 涌𤼵其中潜流三十里东出大复山南汉地志复阳
 县注应劭曰在桐柏下复山之阳则大复亦桐柏支
 山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068-0371b.png
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蔡传曰沂入于泗泗入于淮此言会者以二水相敌
 故也入海在今淮浦(笺/)按易氏曰淮自桐柏县东流
 经蔡州之朗山县又三百八十里经真阳县南八十
 里北至蔡州一百里又经褒信县又经新息县南五
 里又三百里西南流经颍州汝阴县南五里东流二
 百二十里经下蔡县后为寿春府又五里至宿州蕲
 县南七十里又经虹县又经濠州之招义县即汉睢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068-0371c.png
 陵地汉志所谓泗水至睢陵入淮者也东北经泗州
 之徐城县又二百四十里至泗州临淮县东流经宿
 迁县东北流经涟水县又二百七十里入海胡朏明
 曰汉志淮水出桐柏至睢陵入海行三千二百四十
 里疑太远金氏曰淮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里此说
 近是汉志至睢陵入海乃淮阴之讹三千字亦谬今
 据易氏疆理考淮入海行二千七百一十里则汉志
 三千乃二千之讹金氏之说亦未足据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068-0371d.png
导渭自鸟鼠同穴
 蔡传曰同穴山名地志云鸟鼠山者同穴之枝山也
 孔传曰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其说怪诞不经不
 足信也(笺/)按山海经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而东
 流注于河尔雅鸟鼠同穴其鸟为鵌其鼠为鼵河图
 括地象鸟鼠同穴山地之干也沈约宋书曰沙州廿
 谷岭有雀鼠同穴雀色白鼠色黄唐志渭州渭源县
 有乌鼠同穴山一名青雀山伽蓝记赤岭不生草木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068-0372a.png
 其山有鸟鼠同穴鸟雄鼠雌共为阴阳甘肃志凉州
 之地有兀儿鼠有鸟曰本周儿同穴而处传以为怪
 诞不经殊失考也又同穴山名亦误此盖言鸟鼠同
 穴本是一山而同穴止宿之处又高且大故鸟鼠为
 同穴之枝干传以鸟鼠同穴为不经则同穴之山何
 所取以为名也杨用修曰鸟鼠同穴修撰岳正戍边
 时亲见之书传乃以鸟鼠为一山同穴为一山非也
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068-0372b.png
 陈氏曰沣泾大与渭并故曰会既得沣泾渭愈大漆
 沮皆小故曰过前分言于雍而自源溯流言于此也
 (笺/)按易氏曰鸟鼠在渭州渭源县西七十六里旧属
 雍州禹导渭始此有三源正东微南流至襄武县东
 流五十里至陇西县县后为巩州又至秦州之伏羌
 县一里又三百里至秦州上邽县北三十里又一百
 二十里至阶州之南由县南四十里县后并入吴山
 又三百二十里至凤翔府之岐山县南二十里又经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068-0372c.png
 京兆府之渭南同官咸阳三县又二百七十里至万
 年县北五里又二百六十里至华州华阴县东北流
 二十五里有永丰仓入河谓之渭丘按唐志陇州吴
 山县本长蛇贞观元年更名吴山阶州领县三将利
 福津盘堤无吴山县也易氏阶州误当作陇州
导洛自熊耳
 蔡传曰熊耳卢氏之熊耳也馀并见豫州洛水出冢
 岭山禹只自熊耳导之(笺/)按山海经欢举之山洛水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068-0372d.png
 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洛南县有元/扈山有洛河)水经洛
 水出上洛县欢举山又东径熊耳山北东北过卢氏
 县南又东北过宜阳县南注曰洛水之北有熊耳山
 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邵尧夫诗曰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
 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蔡传又安见禹所导之熊耳在卢氏而不在上洛耶
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068-0373a.png
 郑氏曰洛水其上源不远不及渭汉其流之所经不
 过泾沔其行仅千馀里而入河(笺/)按易氏曰洛水出
 冢岭山东流七十里至上洛县东北流九十里至洛
 南四十里乃在熊耳山之西浮梁之水出焉(浮梁误/当作浮)
 (濠山海经熊耳之山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又四百六十里至虢州卢
 氏县熊耳山在县南五十里东流经河南府之福昌
 县东北流经寿安县又四百五十里至河南府河南
 县四里洛阳西南三里自苑内上阳之西(东都苑内/有上阳宫)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068-0373b.png
 瀰漫东流六十三里至缑氏县东北流七十里至巩
 县会伊瀍涧之水一百四十里而入河据此洛自冢
 岭至入河一千六百九十里今按水经注洛水自河
 南县南又东径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经于会
 涧瀍之下又言会伊者谓此
 
 
 禹贡会笺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