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068-03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会笺卷十
          翰林院检讨徐文靖撰
  禹贡下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岍史汉/作汧)
 蔡传曰岍山地志扶风汧县西吴山古文以为汧山
 今陇州吴山县吴岳山也(笺/)按郡国志扶风汧县有
 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郭璞曰别名吴山周礼所谓
卷十 第 1b 页 WYG0068-0346b.png
 岳山者(周职方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注吴岳也)前汉食货志岳山岐山
 吴山师古曰吴岳非一山之名今陇州有岍山汧水
 出其西而东入渭又有吴岳不得以岍即吴山也水
 经汧水出汧县弦蒲谷乡弦中谷为弦蒲薮水有二
 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一水𤼵南山西侧
 俗以此为吴山则是非一山也蔡传荆岐见雍州(笺/)
 按孔氏曰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也地理志扶风美
 阳县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冯翊怀德县禹贡北
卷十 第 2a 页 WYG0068-0346c.png
 条荆山在南元和志荆山在富平县西南二十里
逾于河
 蔡传曰逾者禹自荆山而过于河也孔氏以为荆山
 之脉逾河而为壶口雷首者非是(笺/)按括地志荆山
 在雍州富平县其山东距河二百馀里何相去二百
 馀里而豫书之曰禹于此逾于河也且逾河必书八
 年于外可胜书哉史记天官书中国山川东北流其
 维首在陇蜀考工记曰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
卷十 第 2b 页 WYG0068-0346d.png
 有川焉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郑氏曰地阞地脉也
 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流通者吕氏春秋曰
 禹周行宇内脉地理名金石苏氏曰地之有山犹人
 之有脉有近而不相属者有远而相连者虽江河不
 能绝也孔氏地脉之说正未可废也
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雷首即/首阳山)
 蔡传曰壶口太岳见冀州雷首地志在河东郡蒲坂
 县南今河中府河东县也(笺/)按隋图经曰平山在平
卷十 第 3a 页 WYG0068-0347a.png
 阳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考平山在平阳府城西
 南二十五里姑射山在府西五十里非一山也太岳
 即霍山今在平阳府霍州上有一峰名太岳雷首水
 经注曰山临大河去蒲坂三十里俗亦谓之尧山竹
 书帝尧五十年游于首山即是山也其阳有雷水出
 焉故曰雷首
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厎柱史记/作砥柱)
 蔡传曰厎柱析城王屋皆冀州山厎柱石在大河中
卷十 第 3b 页 WYG0068-0347b.png
 流其形如柱今陜州陜县三门山是也(笺/)按水经注
 厎柱在大阳县东山有三门故亦谓之三门山(南曰/鬼门)
 (中曰神门/北曰人门)禹所凿以通河也自厎柱以下五户已上
 (五户滩/名也)其间一百二十里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
 势同三峡
 蔡传曰析城地志在河东郡濩泽县西今泽州阳城
 县也晁氏曰山峰四面如城(笺/)按括地志析城山在
 濩泽县西南七十里山有二水东西流故名析城也
卷十 第 4a 页 WYG0068-0347c.png
 析城在王屋北下有神池其深莫测世传与济渎相
 通
 蔡传曰王屋地志在河东郡垣县东北今绛州垣曲
 县也晁氏曰山状如屋(笺/)按山海经王屋之山㶌水
 出焉即沇水也古今地名云王屋山方七百里本冀
 州之河阳山元和志山在王屋县北五里周一百三
 十里高三十里孔传曰三山在冀州之南河之北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卷十 第 4b 页 WYG0068-0347d.png
 蔡传曰太行恒山皆冀州山太行地志在河内郡山
 阳县西北今怀州河内也(笺/)按河图括地志象太行
 天下之脊管子曰其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
 间山海经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列子作太形山郭
 缘生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自河内至幽州凡有八
 陉蔡传以覃怀属冀故以怀州河内之山为冀州山
 也
 蔡传曰恒山地志在常山郡上曲阳西北今定州曲
卷十 第 5a 页 WYG0068-0348a.png
 阳县也(笺/)按隋地志恒阳县有恒山本汉曲阳县隋
 改恒阳恒山在县北百四十里恒水所出孔安国曰
 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于沧海一统志碣石
 山在今永平府昌黎县西北离海三十里
 蔡传曰王郑有三条四列之名皆为未当今据导字
 分之以为南北二条而江河以为之纪于二之中又
 分为二焉(笺/)按马融以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
 为南条班史地志有南条荆山北条荆山张昶华岳
卷十 第 5b 页 WYG0068-0348b.png
 碑序布五方则处其西列三条则居其中三条之说
 自古有之非王肃始也郑玄以岍为阴列西倾次阴
 列嶓冢次阳列岷山正阳列盖岍岐之列河济所经
 西倾之列伊淮渭所经皆在北条为阴嶓冢之列汉
 水所经岷山之列江水所经皆在南条为阳日记曰
 蔡传本导字分之为南北二条本唐天文志天下山
 河之象存乎两戒按唐志云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
 南地络之阴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是即阳
卷十 第 6a 页 WYG0068-0348c.png
 列阴列之谓也(史记朝鲜之拔星茀于河戒韩杨天/文要集曰两戒间为天关门荆州占)
 (作界音/义同也)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圉一/作圄)
 蔡传曰雍州山也西倾见梁州朱圉地志在天水郡
 冀县南今秦州大潭县也俗呼为白岩山(笺/)按括地
 志西倾今嵹台山沙州记曰洮水出郡国志汉阳郡
 冀县有朱圉山史记秦穆公伐冀戎即此蔡传谓雍
 州山而西倾见梁州者徐士彰曰西倾在雍之西南
卷十 第 6b 页 WYG0068-0348d.png
 近西夷之地是西倾之南际梁州也水经注午谷冰
 南入渭水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
 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开山图曰朱圉
 山谓之天鼓山今伏羌县西南有朱圉山又有石鼓
 山殆非一山蔡传以冀县即大潭县按大潭故城在
 今西和县之西南三百里本汉陇西西县地不得为
 天水之冀县也
 蔡传曰鸟鼠见雍州太华地志在京兆华阴县南今
卷十 第 7a 页 WYG0068-0349a.png
 华州华阴县二十里也(笺/)按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
 枝干也郑氏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
 又止于同穴之山焉以导渭言鸟鼠同穴导山但言
 鸟鼠分为二山其实只一山而但言鸟鼠者省文也
 史记封禅书西岳华山正义曰山在华阴县南八里
 古文以为敦物据汉志垂山本敦物正义误垂为华
 水经注曰华山古文之敦物则误已始于道元矣唐
 天文志曰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
卷十 第 7b 页 WYG0068-0349b.png
 与地络相会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
 而与地络相会皆谓此山也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陪尾史记作负尾从力从/贝音陪今皆读为负尾误)
 蔡传曰豫州山也熊耳在商州上洛县详见豫州(笺/)
 按一统志熊耳山在西安府商县西五十里伊水所
 出亦雍州山蔡以为豫州熊耳则在今河南陜州卢
 氏县也熊耳一山界两省绵亘二百馀里首尾界雍
 豫二境以商州之熊耳为豫州非矣蔡传以陪尾即
卷十 第 8a 页 WYG0068-0349c.png
 安陆之横尾在今德安府安陆城东亦荆州境以为
 豫州亦非矣
 蔡传曰外方地志颍川郡崇高县有崇高山古文以
 为外方在今西京登封县也(笺/)按诗陈风谱云其封
 域在禹贡豫州之东西望外方桧羔裘传去其封域
 在古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孔氏曰案地理志外
 方即崇高山也后世以外方高大谓之嵩高升为中
 岳诗大雅崧高维岳尔雅嵩高为中岳郭璞曰太室
卷十 第 8b 页 WYG0068-0349d.png
 山也中岳名始见此尧典咨四岳尚书大传舜巡狩
 四岳元祀岱泰山中祀大交霍山秋祀柳谷华山冬
 祀幽都弘山昭四年左传司马侯谓晋侯曰四岳三
 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言四岳而太室
 不与无所谓中岳也然则禹贡时以嵩高为外方无
 可疑也金氏曰旧以嵩高为外方非是嵩高世名中
 岳安得与江夏内方相为内外据唐志陆浑山一名
 方山云在伊阙今案水经注焦涧水西出鹿膊山东
卷十 第 9a 页 WYG0068-0350a.png
流径孤山南其山介立丰上单秀孤峙世谓之方山东
 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伊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
 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然则是孤山一名方山
 非陆浑也
 蔡传曰桐柏地志在南阳郡平氏县东南今唐州桐
 柏也(笺/)按水经注沣水源出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
 流西注故亦谓水为泒水山海经淮出馀山在朝阳
 东义乡西元和志云唐州桐柏县本汉平氏县东界
卷十 第 9b 页 WYG0068-0350b.png
 梁置义乡县盖本山海经以立名也蔡传曰陪尾地
 志江夏郡安陆县东北有横尾山古文以为陪尾今
 安州安陆也(笺/)按陪尾有三水经洛水注曰地记云
 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此陪尾盖水名
 也唐志武德三年以密县置密州并置零水县是五
 零在密也一在今德安府城东北六十里俗谓之横
尾涢水所出传谓安陆县东北山也一在今兖州府泗
 水县东十五里泗水所出唐志泗水县有陪尾山泗
卷十 第 10a 页 WYG0068-0350c.png
 水出焉禹贡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则当是泗州
 之陪尾也陪尾史记索隐谓即地志之横尾蔡传据
 之而误
导嶓冢至于荆山
 蔡传曰嶓冢即梁之嶓也山形如冢故谓之嶓冢(笺/)
 按唐六典山南道名山曰嶓冢嶓冢县故城在今汉
 中府沔县西南四十里西南接宁羌州界州北九十
 里有嶓冢山正义曰后魏地形志华阳郡嶓冢县有
卷十 第 10b 页 WYG0068-0350d.png
 嶓冢山汉水出焉经言嶓冢既艺在梁州故传曰即
 梁州之嶓也嶓冢县故城在今汉中府沔县西南故
 传曰始出为漾东南流为沔
 蔡传曰荆山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北今襄阳府
 南漳县也(笺/)按山海经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
 于睢郭注曰地理志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
 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杨水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
 东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括地志沮水即汉水也孙
卷十 第 11a 页 WYG0068-0351a.png
 叔敖激沮水为云梦泽即此也(按临沮荆山即/卞和抱璞处也)
内方至于大别
 蔡传曰内方地志章山古文以为内方山在江夏郡
 竟陵县东北今荆门军长林县也(笺/)按郡国志江夏
 竟陵有立章山本内方山刘昭引荆州记曰山高三
 十丈周回百馀里然汉竟陵县即今沔阳州景陵县
 也疑义曰景陵原无此山据水经沔水自荆城东南
 流径当阳县之章山东注曰禹贡所谓内方至于大
卷十 第 11b 页 WYG0068-0351b.png
 别者也唐志江陵府有长林县武德四年于东境置
 基州并置章山县盖以此也一统志内方山在荆门
 州南一百八十里汉江之上
 蔡传曰左传吴与楚战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
 盖近汉之山今汉阳军汉阳县北大别山是也水经
 云在安丰者非是(笺/)按地理志六安国安丰县禹贡
 大别山在西南杜预解春秋云大别阙不知何处或
 曰大别在安丰西南左传吴既与楚夹汉自小别至
卷十 第 12a 页 WYG0068-0351c.png
 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之名无缘得在安丰也海内
 东经大江出岷山郭璞注曰今江出岷山郡东南经
 江夏安丰至庐江南界是又以大别在安丰而误也
 今大别在汉阳府城东北百步西有小别山又名甑
 山元和志大别山一名鲁山水经江水东径鲁山南
 注曰右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
 傍者也山左即沔水口矣南史齐张冲传东昏敕房
 僧寄守鲁山冲结盟分部拒守援鲁山岸立城垒即
卷十 第 12b 页 WYG0068-0351d.png
 大别山也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岷史记作汶/汉书作岷)
 蔡传曰岷山见梁州衡山南岳也地志在长沙国湘
 南县今潭州衡山县也(笺/)按四川志岷山在茂州之
 列鹅村一名鸿濛为陇山之南首江水所出也唐地
 志曰岷山直上六十里日记曰岷山一带南出为大
 渡之源又包青衣以东马湖江黔江诸源东出一支
 为衡山张揖广雅曰衡山南岳有岣嵝峰上有神禹
卷十 第 13a 页 WYG0068-0352a.png
 碑王制曰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孔传衡山江所
 经其误甚矣
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蔡传曰九江见荆州(笺/)按禹贡九江秦因之立九江
 郡汉改豫章寻阳县属焉郡国志寻阳县南有九江
 是也县本在江北晋以江北之寻阳并柴桑而立郡
 温峤又徙治江南故江南得有寻阳之名至梁又改
 为江州以寻阳本九江之旧地故也
卷十 第 13b 页 WYG0068-0352b.png
 蔡传曰敷浅原地志豫章郡历陵县南有傅阳山古
 文以为敷浅原今江州德安县博阳山也晁氏以为
 在鄱阳非是(笺/)按孔传曰敷浅原一名博阳山在扬
 州豫章界杜佑通典曰蒲塘驿汉历陵县有敷浅原
 今县南三十里有阳居山旧经依班固以敷浅名博
 阳山黄子鸿曰汉志豫章郡领历陵县晋志历陵县
 与馀汗鄡阳俱割属鄱阳郡而柴桑则属武昌郡不
 应历陵出柴桑之西也因谓晁氏在鄱阳者为是且
卷十 第 14a 页 WYG0068-0352c.png
 云吴志有石印山即今饶州府之鄱阳山亦历陵在
 鄱阳之證也一统志以崇阳县西云溪山为敷浅原
 非是
 蔡传曰晁氏以鄱阳有博阳山又有历陵山为应地
 志历陵县之名然鄱阳汉旧县地不应又为历陵县
 山名偶同未足据也江州德安虽为近之然所谓敷
 浅原者其山甚小而卑亦未见其为在所表见者惟
 庐阜在大江彭蠡之交最高且大宜所当纪志者而
卷十 第 14b 页 WYG0068-0352d.png
 皆无考据恐山川之名古今或异而传者未必得其
 真也(笺/)按郡国志鄱阳有鄱水历陵有傅阳山二县
 并属豫章则历陵山之在豫章者即汉以历陵名县
 者也后以鄱阳属饶州历陵属江州始觉分耳又尔
 雅高平曰原惟其甚小而卑故以敷浅原目之水经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言地不言山者即敷阳
 山之原也原又在庐山西南故孙放庐山赋曰寻阳
 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
卷十 第 15a 页 WYG0068-0353a.png
 原盖即敷浅矣若庐山甚高且大山图曰四方周四
 百馀里叠鄣之岩万仞其与广平曰原者讵有当乎
 程氏日记曰庐山虽高而其中原田连亘人民奠居
 故有敷浅原之名后世匡谷结庐居之遂名庐阜水
 经注曰山海创志大禹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
 都入江彭泽西是则庐江之名明不自匡俗始(日记/作匡)
 (谷豫章志及道远/庐山记皆作匡俗)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耳然则
 夏禹时已有庐江自应有庐山之名何禹贡别名敷
卷十 第 15b 页 WYG0068-0353b.png
 浅原也
 蔡传曰过经过也与导汧逾于河之义同孔氏以为
 衡山之脉连延而为敷浅原者非是盖岷山之脉其
 北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岭
 北经袁筠之地至德安所谓敷浅原者二支之间湘
 水间断衡山在湘水西南敷浅原在湘水东北其非
 衡山之脉连延过九江而为敷浅原者明甚(笺/)按朱
 子曰岷山夹江两岸而行其东出一支为衡山盖岷
卷十 第 16a 页 WYG0068-0353c.png
 山在西蜀故也蔡传以为北误矣又按水经注湘水
 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
 右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又南岳记及荆州记云
 衡山周旋数百里东南临映湘川据此则衡山东南
 二面并临湘川是衡山在湘水西北矣郦注山在西
 南者乃谓衡山县之西南耳传以衡山在湘水西南
 误矣且所谓南北二支又何尝非地脉之说也
 
卷十 第 16b 页 WYG0068-0353d.png
 
 
 
 
 
 
 
 禹贡会笺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