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禹贡会笺 提要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a 页 WYG0068-024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
 禹贡会笺      书𩔖
  提要
    (臣/)等谨案禹贡会笺十二卷
   国朝徐文靖撰文靖字位山当涂人雍正癸卯
    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试不入格十
    七年又荐举经学
  特授翰林院检讨是书首列禹贡山水总目以水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b 页 WYG0068-0249b.png
    经所载为主附论于下次为图十有八各系
    以说书中皆先引蔡传而续为之笺博据诸
    书断以己意如汾水西入河非东入河徒骇
    即河之经流非别有一经流三江既入终以
    南江北江中江为正九江在浔阳非洞庭皆
    不为蔡传所囿至于蔡山则阙其所疑不主
    寰宇记周公山即蔡山之说于惇物则取金
    史地理志谓在乾州武亭县今武功县之东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a 页 WYG0068-0250a.png
    南二百里三危山引西河旧事为升雨山谓
    史记注作卑雨山盖字之误并辨胡渭之讹
    皆具有考證盖说禹贡者宋以来棼如乱丝
    至胡渭锥指出而摧陷廓除始有条理可按
    文靖生渭之后因渭所己言而更推寻所未
    至故较之渭书益为精密盖继事者易有功
    也惟信山海经竹书纪年太过是则僻于好
    古不究真伪之失耳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b 页 WYG0068-0250b.png
    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 陆费墀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a 页 WYG0068-0250c.png
禹贡会笺原序
周公职录曰黄帝受命风后授图割地布九州是九州
本依图而立也水经注曰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
鱼身授禹河图而还于渊是禹之治水亦依图而治也
自是而后夏少康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冥死于
河殷祖乙避河迁耿二年圯于耿复迁于庇求如禹贡
之治水难矣郑樵通志曰桀焚黄图夏图所繇尽亡也
尔雅九州说者皆以为商制图无闻焉周图书大备大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b 页 WYG0068-0250d.png
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司险掌九州
之图知山林川泽之阻汉入关收秦图书得具知天下
阸塞武帝时齐人延年上书言河出昆仑经中国注渤
海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可按图书观地形令水
工准高下开大河上领出之胡中明帝永平中议治汴
渠上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因赐景山海经河渠书
禹贡图禹贡之有图尚已后世图事阙略晋司空裴秀
惜之乃殚思著禹贡地域图十有八篇其制图之体有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a 页 WYG0068-0251a.png
六一曰分率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
六曰迂直悉因地制形王隐晋书曰裴秀为司空作禹
贡地域图事成奏上藏于秘府为时名公诚有所慕而
云也唐大衍山河两戒取禹贡三条四列之说而不及
图程大昌撰禹贡论绘图三十有一郑东卿著尚书图
禹贡山泽图二十有五然皆未有见余家藏有六经图
禹贡图一二而已又所藏宋大观中地理指掌图其中
有帝喾及尧九州图舜十二州图禹迹图然胪列当时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b 页 WYG0068-0251b.png
郡县于禹贡山泽六十馀地不能备载少尝见艾千子
禹贡图简而能该第从前讹误尚未驳正章氏本清图
书编名山大泽皆有图不专为禹贡设故虽有图而不
精近见王太史蒻林刻乃祖禹贡图胡氏朏明禹贡山
泽间有图而图之前后左右少有脉络可寻此图禹贡
者所以难也陆氏文裕曰余尝欲取今之州县推而上
之会于禹贡之命名以著古今之离合迁改为一书志
诚伟哉余窃有志而未逮顾已为禹贡会笺一书又何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a 页 WYG0068-0251c.png
能已于图也爰列图若干于前并以图说附注之稍订
其讹误如此后之君子按图而兴感思大禹明德之远
而不为小智之凿则又会笺绘图者之私愿夫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6a 页 WYG0068-0252a.png
  凡例
一冀州旧图依蔡传涞水出覃怀西今按周职方并州
 其川涞易非冀州浸也山海经沁水注河入怀东南
 因改从沁旧以洞庭为九江今据经九江孔殷在江
 汉朝宗之下仍依汉志九江在寻阳馀放此
一禹贡图古未尝有闻汉明帝议治汴渠赐乐浪人王
 景禹贡图当犹是收秦图书所得晋司空裴秀著禹
 贡图十八篇序载于晋史而图不传今为图多参取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6b 页 WYG0068-0252b.png
 艾千子间采之六经图指掌图而至于驳正讹误不
 敢附会前人
一会笺取四海会同之义盖杂采经传子史九流百家
 支分泒别悉会于一犹百川岐流汊港悉会于海使
 有所归也
一仰观俯察皆学者穷理之事然仰观易俯察难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试登高望之皆可一览而至于地理
 不然数十里之外目力所不及足迹所不周即或亲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7a 页 WYG0068-0252c.png
 历其境东西易位高下顿殊而欲确指其山泽所在
 以求无舛于经则将指延安之洛以为禹贡之漆沮
 据安丰之石以为禹贡之大别说非无本其实疏也
一是编主于驳正疑误故列蔡传于前是者可之不是
 者否之要皆各有所证发宁可得罪于先贤不敢贻
 误于后学渐至白日尘昏圣经芜秽也
一会笺于近纂禹贡者略加考订如山海经汉水出鲋
 鰅之山汉乃濮讹而郭注妄引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7b 页 WYG0068-0252d.png
 近遂以鲋鰅为嶓冢之别名西河旧事三危山俗亦
 谓升雨山夏本纪注讹作卑羽山今仍因之讹以传
 讹伊于胡底故于是编中约略正之
一胡氏禹贡锥指考订汉唐注疏最为详密谓释禹贡
 者莫先于安国之书传安国武帝时人孔颖达所谓
 身为博士具见图籍者也今观其注禹贡山水地名
 并颟顸鹘宇不甚分明菏泽在定陶而云在湖陵伊
 水出卢氏而云出陆浑涧水出新安而云出渑池横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8a 页 WYG0068-0253a.png
 尾山北去淮二百馀里而云淮水经陪尾江水南去
 衡山五六百里而云衡山江所经又若榖城为瀍水
 所出魏始省榖城入河南而传云瀍出河南北山金
 城郡乃昭帝置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孟津在
 河阳之孟地东汉始移其名于河南而传云在洛北
 明非西汉人手笔此等考證真发前人所未发会笺
 中不敢剿袭雷同而又不忍为割爱故列于此
一汉刘秀上山海经奏曰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8b 页 WYG0068-0253b.png
 𩔖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
 也按禹贡与山海经犹春秋内外传也禹贡之山水
 多具见于山海经以禹之经解禹之书其不致有讹
 误也明矣故会笺于山海经所引为多
一宋易氏祓字彦祥别号山斋所著禹贡疆里记胡朏
 明谓其书亡余于徐常吉禹贡解中备录原文冀藉
 以广其传云至以澧水为醴陵九江为洞庭盖浸淫
 宋人之说亦小疵也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9a 页 WYG0068-0253c.png
一赵君文冕以明经考授县佐好古嗜学蓄书甚多一
 时名下士无不延引讲习赏析奇疑家淳溪距余舍
 丹阳湖沚仅二十馀里且素有亲道因得以文字往
 来余年近九旬閒居无事检旧簏得禹贡会笺十二
 卷邮请是正承雅谊捐资命工立加剞劂余垂老而
 不能藏拙者赵君意也谓是编可与问世藉以为后
 学司南则余何敢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0a 页 WYG0068-025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会笺卷首
          翰林院检讨徐文靖撰
  山水总
 余读蔡西山书传于禹贡一书大抵据水经以立言
 耳世所传水经不著名氏或以为郭璞或以为桑钦
 郦注亦未尝明言今阅孟坚地理志中山国北新成
 县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𣸦张掖删丹县桑钦以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0b 页 WYG0068-0254b.png
 为导弱水西至酒泉合黎丹阳陵阳县桑钦言淮水
 出东南北入江平原高唐县桑钦言漯水所出上党
 屯留县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则水经为钦作
 无疑矣水经四十卷末自志云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凡六十其所载郡县多西汉后则又似非钦作者前
 书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安国授都尉朝而司马
 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诸篇多古
 文说数传至平陵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钦盖汉成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1a 页 WYG0068-0254c.png
 帝元帝时人经称九江地在长沙下隽县西北下隽
 前志属长沙国后汉郡国志同则此所载禹贡山水
 泽地所在凡六十大抵皆郦氏之注𫐠钦言也因列
 其总目于前所有讹误者并注于下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按竹书纪年尧七十四年/虞舜初巡四岳舜典岁二)
 (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
霍山为南岳在霍山灊县西北(郦注云天柱也又郭璞/注尔雅云霍山在潜县)
 (别名天柱山汉武以衡山辽远谶纬以霍山为岳故/祭之今按尔雅云江南衡又云霍山为南岳盖衡山)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1b 页 WYG0068-0254d.png
 (本名霍山尚书大传曰舜元年巡狩四岳元祀代泰/山中祀大交霍山贡两伯之乐焉则霍山之名起于)
 (虞前何云从汉武始也汉特移祀于天柱名霍/山耳汉志庐江灊县注天柱山在南不言霍山)
华山为西岳在弘农华阴县西南(郦注云古文之惇物/也今按地理志扶风)
 (武功县垂山古文以为惇物初未尝言华山也又汉/志弘农十一县无华阴县华阴县属京兆尹太华山)
 (在南注/并误也)
雷首山在扶风蒲坂县东南(按竹书纪年帝尧五十年/游于首山乘素车玄驹即)
 (是山也后世因名为尧山故汉志/云河东蒲坂有尧山雷首山在南)
砥柱山在河东太阳县河中(按师古注汉书云厎柱在/陜县东北山在河中形若)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2a 页 WYG0068-0255a.png
 (柱也汉武帝时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馀万石更厎柱之艰败亡甚多即是山也)
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孔安国曰王屋山在/冀州之南河之北)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按前志河内山阳县东太/行山在西北后志在河内)
 (野/王)
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按前志常山上曲/阳恒山北谷在西)
 (北禹贡恒水所出东入/𣸦后志中山上曲阳)
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水中(按前志右北平骊成县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辽西临)
 (渝县有渝水累县有碣石水南入官后志辽西临渝/县注引山海经揭石之山编水出焉此注从后志也)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2b 页 WYG0068-0255b.png
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汉志同应劭曰有濩泽在/西北括地志析城山在泽)
 (州西南/七十里)
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按汉志河东彘县霍太山在/东应劭曰顺帝改曰永安)
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汉志同按括地志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
 (里冀州/境也)
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按史记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后)
 (汉志云冯翊夏阳县有龙门山是也初未尝有言皮/氏西者据左传杜预注云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
 (括地志故耿城在龙门东南十/二里是龙门在皮氏县西也)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3a 页 WYG0068-0255c.png
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河上(按汉志夏阳故少梁秦/惠王十一年更名禹贡)
 (梁山在西北公羊/传梁山河上山也)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按孔安国书传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汉志冯翊)
 (怀德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洛水东南入渭传盖误/以延安之洛水为即禹贡之漆沮水也汉志因之亦)
 (误/)
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汉志美阳县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括地志云山在岐)
 (州岐山县/东北十里)
关山在扶风汧县之西(按汉志扶风汧县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北有蒲谷乡弦谷)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3b 页 WYG0068-0255d.png
 (中汧水出西北入渭又吴山一名吴岳周礼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即吴山也禹贡无关山注云汧县)
 (之西盖/吴山耳)
陇山(按汉志陇西有陇坻师古曰即今之陇山也禹贡/无陇山不审何以列此据史记始皇本纪曰十七)
 (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正义曰括地志云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
 (也后汉书隗嚣傅云王孟塞鸡头山即此也本傅注/鸡或作笄盖汧山西接陇冈通谓之陇山也汧音牵)
终南山惇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按汉志扶风武功/县有太壹山古文)
 (以为终南武功县垂山古文以/为惇物是二山皆在武功西南)
须山在陇西临洮县西南(按禹贡无须山须当是顷之/讹汉志陇西临洮县禹贡西)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4a 页 WYG0068-0256a.png
 (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也南部二/字属下不得以西南为句疑误逗也)
嶓冢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按汉志陇西氐道县禹贡/漾水所出不云嶓冢惟陇)
 (西西县下云禹贡嶓冢山西汉水所出南入广汉白/水至江州入江后汉郡国志汉阳西县故属陇西有)
 (嶓冢山西汉水郑玄曰西在陇西西今谓之八充山/据五帝纪注作兑山今本后志作八充殆误分兑字)
 (为八/充也)
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按后汉郡国志陇西/首阳县有鸟鼠同穴)
 (山穴地入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地道记曰有三危/三苗所处盖当日分北三苗析为三处一在此一在)
 (燉煌县南一在零陵东南所/谓分北三苗也北古别字)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4b 页 WYG0068-0256b.png
积石山在陇西河关县西南(按汉志金城河关县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此注云陇)
 (西/误)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禹贡猪野史记作都野汉志武/威郡武威县休都泽在东北古)
 (文以为/猪壄泽)
合黎山在酒泉曾水县东北(按曾水当作会水汉志酒/泉郡有会水县无曾水也)
 (亦不言有合黎山惟张掖删丹县注桑钦以为导弱/水西至酒泉合黎故水经云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
 (黎山/腹)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按汉志张掖居延县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然经言)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5a 页 WYG0068-0256c.png
 (西被不应于东北求之后汉燉煌郡注引耆旧传曰/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则流沙言燉煌之西)
 (为是/矣)
三危山在燉煌县南(按汉志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燉/煌郡山海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
 (流至燉煌过三危入于南海/师古曰至燉煌过三危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县南(按汉志天水冀县朱/圉山在县南梧中聚)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汉志湔氐道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南至江都入海)
嶓冢山在弘农卢氏县南(按汉志有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无嶓冢山也此乃注误)
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按汉志南郡临沮县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5b 页 WYG0068-0256d.png
 (至江陵入杨水郦注曰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里馀而右会沮水志云入杨水非矣)
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按汉志竟陵县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后志)
 (作立/章山)
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按汉志六安国安丰县禹/贡大别山在西南杜预曰)
 (左传吴与楚夹汉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之山无缘得在安丰也)
外方山嵩高山也(按尔雅山大而高曰崧时犹/无中岳之名故以为外方也)
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按前志南阳平氏县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后志)
 (平氏县桐柏大复山淮水出经但言桐柏何也荆州/记曰桐柏淮源涌发其中潜流三十里出大复山南)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6a 页 WYG0068-0257a.png
 (经但言桐/柏宜矣)
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按汉志江夏安陆县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
 (山程大昌日记以为泗水县/有陪尾山乃禹贡陪尾也)
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南(按后志长沙湘南县衡山在东/南郭璞曰山别名岣嵝岣音苟)
九江地在长沙下隽县西北(按前志有下隽后志长沙/有下隽史皆不注郦注以)
 (九江在下隽县西北此非水经之言也桑钦乃西汉/成帝时人班志何不引乎蔡传乃据之谓洞庭为九)
 (江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以下隽地在蒲圻即以洞/庭为九江亦在下隽之西南何从在西北乎况经文)
 (九江孔殷在江汉朝宗之下若使洞庭为九江则经/文当云九江孔殷江汉朝宗于海矣且安知下隽西)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6b 页 WYG0068-0257b.png
 (北不为东北之讹/而以为确据乎)
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按尔雅楚有云梦郭璞注/今南郡华容县巴丘湖也)
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按前志庐江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
 (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又丹阳陵阳县注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前言庐江出东南入江今此又)
 (言淮水出东南入江疑有一误金兰县不见两志惟/此注云金兰县又决水注云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
 (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灌水/也此二处皆有县字两汉志皆不载存此以补其缺)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南(按汉志豫章历陵县傅/昜山傅昜川在南古文)
 (以为敷浅原傅读曰敷昜古/阳字今皆讹傅阳为博阳矣)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7a 页 WYG0068-0257c.png
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北(按汉志豫章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此云北误)
中江在丹阳芜湖东至会稽阳羡入于海(按汉志丹阳/芜湖县中江)
 (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应劭曰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今庐江临丹阳芜湖县是也)
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按汉志会稽吴县具区泽在西/古文以为震泽南江在南东入)
 (海南江在吴县南震泽在吴县/之西此云震泽在县南误也)
陶丘在济阴定陶县之西南(按汉志禹贡陶丘在西南/陶丘亭郭璞曰今济阴定)
 (陶城中有陶丘盖西南有陶/丘亭乃谓舜陶于河滨设耳)
菏泽在定陶县东(按汉志禹贡菏泽/在定陶东菏音柯)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7b 页 WYG0068-0257d.png
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按汉志济阴成阳县禹贡雷/泽在西北括地志濮州雷泽)
 (县本汉郕阳县在/州东九十一里)
菏水在山阳湖陆县南(按上言菏泽此不当又言菏水/据汉志山阳湖陆县禹贡浮于)
 (淮泗达于河水在南则此菏水当作河水也禹贡/豫州浮洛入河师古注曰因洛入河也故特志之)
蒙山在太山蒙阴县西南(按汉志蒙阴县禹贡蒙山/在西南颛臾国在蒙山下)
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东北(按尔雅鲁有大野郭注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汉时)
 (属山阳晋/属高平)
大邳山在河南成皋县北(按大邳汉志不载括地志云/大邳山今名黎阳东山又曰)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8a 页 WYG0068-0258a.png
 (青坛山在黎县南七里/今此注云在成皋非也)
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按孟猪史记作明都周职/方青州其泽薮曰望诸郑)
 (注望诸明都/也在睢阳)
益州沲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其一在郫县西南皆还
入江(按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益即梁也前汉/志蜀郡汶江县江沱在西南东入江又郫县江沱)
 (在西东/入大江)
荆州沲水在南郡枝江县三澨地之南在邛县之北(按/汉)
 (志南郡枝江县江沱出西东入江三澨/在竟陵邛当作邔邔县名也此云邛误)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9a 页 WYG0068-025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会笺
  图目
   冀州图      冀州考
   兖州图      兖州考
   青州图      青州考
   徐州图      徐州考
   扬州图      扬州考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19b 页 WYG0068-0258d.png
   荆州图      荆州考
   豫州图      豫州考
   梁州图      梁州考
   雍州图      雍州考
   导山图      导山说
   导水图      导水说
   导水先后图    导水先后说(里数/附)
   任土作贡图    任土作贡说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0a 页 WYG0068-0259a.png
   三江图      三江考
   九江图      九江考
   九河图      九河说
   九州总图(九州/箴附)   九州同异考
   五服图      五服图说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1a 页 WYG0068-0259c.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1b 页 WYG0068-0259d.png
 
  冀州考
禹贡冀州既载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以北为并州燕
以北为幽州并置牧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
曰杨纡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在天官昴毕则赵之分野
尾箕则燕之分野兼得秦魏卫之交秦一天下置郡为
钜鹿邯郸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河东上党太原代郡
雁门云中及三川之北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幽
州并州后汉并因前代为冀州幽州并州魏晋并因之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2a 页 WYG0068-0260a.png
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道河东道兼分入都畿关内
道宋承唐制冀州之境为河北河东两路又分河北为
东西二路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3a 页 WYG0068-0260c.png
  兖州考
禹贡济河惟兖州舜置十二牧兖州其一也周礼职方
河东曰兖州山曰岱薮曰大野川曰河泲浸曰卢潍其
在天文营室东壁则卫之分野兼得魏宋齐赵之交秦
一天下置郡此为东郡砀郡之东北境齐郡之北境钜
鹿上谷二郡之东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州后汉并
因前代魏晋亦置兖州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宋武平河
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宋末其地入后魏唐分置十五部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3b 页 WYG0068-0260d.png
此为河南道宋以魏博贝沧德棣为河北东路濮郓济
为京东西路滑为京西北路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4a 页 WYG0068-0261a.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4b 页 WYG0068-0261b.png
  青州考
禹贡海岱惟青州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周以徐州
合青州其土益大周礼职方正东曰青州山曰沂薮曰
孟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在天官虚危则齐之分野
秦平天下置郡此为齐郡琅琊之东境辽东秦乱项羽
宰割天下以其地为国曰胶东齐济北汉武置十三州
此亦为青州后汉因之晋魏亦因之宋分为青冀二州
后入后魏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河北道宋为京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5a 页 WYG0068-0261c.png
东东路京东西路(黄子鸿曰青州镇曰沂山郑康成谓/沂水所出今沂水实出雕崖山北去)
(东泰山尚五十馀里则古沂山当即指此隋唐时始/移沂山之名于东泰山而祀之其实二山不可混也)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6a 页 WYG0068-0262a.png
  徐州考
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亦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入
青州今分入兖州之域在天文奎娄则鲁之分野兼得
宋齐吴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为泗水琅琊之西境薛
郡汉又加置东海郡汉武帝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
州后汉并因前代魏晋亦曰徐州自晋元帝渡江徐州
所得惟半而已宋初因之明帝初地入后魏唐分置十
五部此为河南道唐末海泗二州为杨行密所据其后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6b 页 WYG0068-0262b.png
为南唐宋分为京东路京西路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7a 页 WYG0068-0262c.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7b 页 WYG0068-0262d.png
  扬州考
禹贡淮海惟扬州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职方东
南曰扬州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在
天官斗则吴之分野兼得楚及南越之交秦兼天下置
郡此为九江鄣会稽闽中南海郡之东境武帝置十三
州此为扬州后汉因之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
魏晋亦置扬州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
地宋孝武分浙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8a 页 WYG0068-0263a.png
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
道江南道江南西道宋为淮南东西路浙东西路江东
西路福建路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9a 页 WYG0068-0263c.png
  荆州考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舜置十二牧荆州其一周礼职
方正南曰荆州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
春秋至战国时并为楚地其在天文翼轸则楚之分野
兼得韩秦之交秦兼天下置郡此为南郡黔中长沙南
阳之东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后汉及晋并因之
宋分置荆州司州郢州雍州湘州齐亦因之唐分置十
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兼分入淮南及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29b 页 WYG0068-0263d.png
岭南道宋乾德元年平荆湖三年平蜀始尽得古荆州
之地后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及夔州之施黔思播等
州云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0a 页 WYG0068-0264a.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0b 页 WYG0068-0264b.png
 
  豫州考
禹贡荆河惟豫州舜为十二牧之一周礼职方河南曰
豫州山曰华川曰荥洛薮曰圃田浸曰波溠其在天官
柳七星张则周之分野房心则宋之分野觜觿参则魏
之分野角亢氐则韩之分野兼得秦楚之交秦分天下置
郡为三川砀颍川南阳郡之东境北境南郡之北境汉
武置十三州此为豫州后汉为司𨽻豫州魏亦同晋分
置司州及豫永嘉之乱豫州没于刘石苻姚宋初有其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1a 页 WYG0068-0264c.png
南境置豫州唐分置十五部此为都畿道河南道兼分
入山南东道及河东道五代并都汴宋因之豫州之境
为京师辅郡置京东京西二路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2a 页 WYG0068-0265a.png
  梁州考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自汉川已下诸郡皆其封域舜
置十二牧梁州其一周礼以梁州并雍州于天文兼参
之宿亦秦之分野又得楚之交秦分天下置郡为汉中
巴蜀陇西郡之南境汉武置十三州改梁为益献帝末
刘备据其地魏末得之分置梁益二州晋初因之后又
分益州南境置宁州宋梁益宁三州并因前代更置秦
州齐及梁初多因之后魏得汉中亦曰梁州唐分置十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2b 页 WYG0068-0265b.png
五部此为山南西道山南东道剑南道兼分属京畿陇
右道及黔中道宋平孟蜀分为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四
路云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3a 页 WYG0068-0265c.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3b 页 WYG0068-0265d.png
 
  雍州考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礼职
方正西曰雍州山曰岳薮曰弦蒲川曰泾汭浸曰渭洛
兼得禹贡梁州之地周自武王都于丰镐则雍州为王
畿及平王东迁洛邑以岐酆之地赐秦其在天文东井
舆鬼则秦之分野兼得魏赵之交始皇置四十郡此为
内史上郡北地九原陇西及云中之西南境汉武置十
三州以其西偏为凉州又置司𨽻领三辅后汉并如前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4a 页 WYG0068-0266a.png
代晋置雍州秦州凉州后魏置北秦雍南秦三州唐置
十五部此为京畿关内道陇右道宋为陜西路及河东

  导山
山海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六万四千五
十六里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 管子曰凡天下名山
五千三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有七出铁之山三
千六百有九山海经华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其广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4b 页 WYG0068-0266b.png
千里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汉官仪泰山东上七十里
至天门五岳图云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
里周回三千里戴延之西征记嵩山东谓太室西谓少
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与太
室相等徐灵期南岳记禹刻石书名山之高南岳文云
高四千一十丈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5a 页 WYG0068-0266c.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6a 页 WYG0068-0267a.png
  导山说
蔡传曰王郑有三条四列之名皆为未当余按三条马
融以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不自王肃始
也班志有南条荆山北条荆山汉张旭华岳碑序布五
方则处其西列三条则居其中三条之说自古有之四
列郑玄以岍为阴列西倾次阴列嶓冢次阳列岷山正
阳列盖岍岐之列河泲所经西倾之列伊淮渭所经皆
在北条为阴嶓冢之列汉水所经岷山之列江水所经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6b 页 WYG0068-0267b.png
皆在南条为阳蔡传以三条四列皆为未当据导字分
之为南北二条盖本唐天文志云天下山河之象存乎
两戒也其实一而已
  导水
唐天文志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
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
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
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7a 页 WYG0068-0267c.png
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是天下之水莫大
于江河也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风后曰河
凡有五皆始开于昆仑之墟山海经岷三江首大江出
岷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入海在长州南是江之
发源已有三江之名补齐记云晏子曰吾闻江深五里
海深十里其馀盖不胜记云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8a 页 WYG0068-0268a.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8b 页 WYG0068-0268b.png
 
  导水说
河图曰河导昆仑山名地首上为权执星(执古/势字)东流千
里至规期山名地契上为距楼星北流千里至积石山
名地肩上为别符星邠南千里入龙首山间抵龙门首
名地根上为营室星龙门上为王良星(良一/作梁)为天桥神
马出河跃南流千里抵龙首(上为龙门之北/首下为南首)至卷重山
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东流贯砥柱触阏流山名地喉上
为枢星以运七政西距卷重山千里东至雒会名地神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9a 页 WYG0068-0268c.png
上为纪星东流至大伾山名地肱上为辅星东流过洚
水至大陆名地腹干上为虚星杨泉物理论河百里小
曲千里一曲一直是也元时尚文曰长河万里西来其
势遄猛至盟津而下地土平疏移徙不常前汉沟洫志
曰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
死可立而待也文子曰汾水濛浊而宜麻济水通和而
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
宜黍汉水安重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曰禹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39b 页 WYG0068-0268d.png
凿龙门平水土民乃得而陆处晋地理志曰昔大禹观
于浊河而受绿字然后寰瀛之内可得而言也殷汤江
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河南为
淮西为济四渎已侯万民乃居(四渎已侯礼云四/渎视诸侯是也)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0a 页 WYG0068-0269a.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1a 页 WYG0068-0269c.png
  导水里数
汉志河入海行九千四百里江入海行二千二百六十
里汉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里淮入海行二千二百四
十里洛入河行千七十里伊入洛行四百五十里沇入
河又东入海行千八百四十里汾入河行千三百四十
里漳入河行千六百八十里漯入海行千二十里沮入
泗行千三百六十里泗入淮行千一百一十里沂入泗
行六百里沭入泗行七百一十里潍入海行五百二十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1b 页 WYG0068-0269d.png
里渭入河行千八百七十里泾入渭行千六十里夏水
入沔行五百里夷水入江行五百四十里羌谷水行羌
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行二千一百里居延泽古文以为
流沙山海经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门
水至于河七百九十里入洛水尔雅水自洛出为波水
经注门水即洛水之枝流者是也此可以补汉志之阙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2a 页 WYG0068-0270a.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3a 页 WYG0068-0270c.png
  任土作贡说
王氏炎曰有赋有贡赋诸侯以供其国用贡诸侯以献
于天子挈贡以名篇有大一统之义存焉许氏曰禹贡
专为纪治水之成功而并及贡赋之数故九州纪水道
土色田赋之等贡物贡道为详胡氏朏明曰禹贡之所
谓赋郑注孔疏皆主榖税而军赋不与焉苏氏始云赋
田所出粟米兵车之𩔖而蔡传取之盖以周时军旅之
征亦谓之赋周礼大司马注曰赋给军用者也小司徒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3b 页 WYG0068-0270d.png
注曰赋谓出车徒给徭役也左传悉索敝赋又曰韩赋
七邑又曰鲁赋八百乘邾赋六百乘又曰鄫无赋于司
马其所谓赋皆军赋故蔡以苏说为长而其实不然按
周以前无谓兵为赋者左传云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
旅此即司马法一成之赋也而称众不称赋则唐虞更
可知王耕野云九州田赋止是米榖非必兵车此言得
之观甸服之赋惟纳总铚秸粟米则经文自有明徵不
烦后人之聚讼矣刘氏维曰禹贡以尊京师为主故首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4a 页 WYG0068-0271a.png
冀州兖最下故次兖雍最高故终雍昆仑最远故以织
皮与三国终之而无他赋
兖青徐雍荆五州赋皆无错冀赋上上错豫赋错上中
扬赋下上上错梁赋下中三错日记曰无错者其等已
定有错者其等难定时进退以通节之也书因曰大抵
高田利水下田利旱柔土水旱为灾皆轻刚土水旱为
灾皆重中土无大𫉬亦无尽伤是则水旱虽同而各方
受病实异其无大增减者可定以为常而消息不恒者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4b 页 WYG0068-0271b.png
难执以为例此错法所由立也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5a 页 WYG0068-0271c.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5b 页 WYG0068-0271d.png
 
  三江考
三江之说由来不一班孟坚谓南江至吴县入海中江
至阳羡入海北江至毗陵入海孔安国谓自彭蠡江分
为三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虞氏林谓江自大湖入
于海郭璞谓岷江浙江淞江韦昭谓淞江浙江浦阳江
胡氏朏明曰类皆承讹袭舛惟苏传据经文之中江北
江而谓岷山之江为中江嶓冢之江为北江既有中北
二江则豫章之江为南江可知蔡传驳之及阅徐坚初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6a 页 WYG0068-0272a.png
学记引郑康成书注以證三江曰左合汉为北江右合
彭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始知苏氏所说东
汉时固已有之马中锡云斯言也百世以俟圣人可也
余窃谓不然江汉为四渎之二所谓渎者以其独能赴
海也何当没汉之名竟以汉为三江之一乎今案海内
东经曰庐江出天子都入江彭泽西郭注彭泽今彭蠡
在寻阳彭泽县史记货殖传吴东有海盐之饶三江五
湖之利道元注水经谓庐江之名禹时已有则庐江自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6b 页 WYG0068-0272b.png
大江之北而入江其为三江之北江何疑经又曰赣水
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汉志豫章郡湖汉九
水东北至彭泽入江其为南江何疑经言东汇泽为彭
蠡者南也东迤北会为汇者北也南北二江夹汇于彭
泽而岷江介乎其间三江相触江水盘涡旋转为螺纹
朔传以蠡测海蠡古螺字也经以彭泽为彭蠡义或然
矣自是而三江合流大江至芜湖始名中江前此汉虽
入江而大江犹不得为中也周职方荆州其川江汉扬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7a 页 WYG0068-0272c.png
州其川三江则三江并在扬州而汉水不与其数明矣
中江南江北江分流而入海水经注曰庐江出三天子
都北过彭泽西北入于海汉志中江至阳羡入海南江
至吴县南东入海经云三江既入者是也顾乃以郑氐
班氏之说可證汉志之谬余未之敢信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8a 页 WYG0068-0273a.png
  九江考
蔡传据水经九江地在长沙下隽县西北专指洞庭为
九江按汉志庐江郡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水经江水过
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又东左得青林口郦
道元注曰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
言东矣唐书李靖传辅公祏遣冯惠亮以舟师三万屯
当涂陈正通步骑一万屯青林自梁山连锁以断江道
则青林与东陵距当涂不甚远其在庐江无疑矣传以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8b 页 WYG0068-0273b.png
九江在下隽西北以巴陵为汉下隽晋范致明岳阳风
土记以汉下隽在蒲圻县界则传舛矣况传所据者水
经同一水经也九江在下隽西北可信而东陵在庐江
西北独不可信乎且安知下隽西北不为东北之讹乎
竹书纪年曰周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太
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周景式庐山记曰登
庐山望九江以观禹之迹其兹峰乎则九江与庐山为
近矣安得以洞庭为九江乎向使洞庭即九江禹作禹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49a 页 WYG0068-0273c.png
贡名九江作山海经名洞庭无是理矣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0a 页 WYG0068-0274a.png
李氏瓒曰按九河今在河间府沧州南皮东光庆云献
县久已湮塞而故迹尚存传引郦道元程氏之说谓九
河俱沦于海夫其沦其塞同于非旧不必深求但黄河
故道原在宁津县属景州而府以河间得名则九河之
疏昔在其地可无疑者
孟子禹疏九河注之海则九河自为注海无复有同为
一河然后注海之说宋赵称奏曰河自孟津初行于地
必须全流乃成河道禹之治水自冀抵沧景始播为九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0b 页 WYG0068-0274b.png
河以其近海无患也据此则九河皆近海矣禹又何不
爱民力开通二百里为一大河以入海耶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1a 页 WYG0068-0274c.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2a 页 WYG0068-0275a.png
 附扬雄九州箴
  冀州箴
 洋洋冀州鸿原大陆岳阳是都岛夷被服潺湲河流
 表以碣石
  兖州箴
 悠悠济河兖州之宇九河既道雷夏攸处草繇木条
 漆枲丝纻济漯既通降丘宅土
  青州箴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2b 页 WYG0068-0275b.png
 茫茫青州海岱是极盐铁之地铅松怪石群水攸归
 莱夷作牧
  徐州箴
 海岱伊淮东海是渚徐州之土邑于蕃宇大野既潴
 有羽有蒙孤桐蠙珠泗沂攸同
  扬州箴
 夭矫扬州江汉之浒彭蠡既潴阳鸟攸处橘柚羽贝
 瑶琨筱簜闽越北垠沅湘攸往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3a 页 WYG0068-0275c.png
  荆州箴
 杳杳巫山在荆之阳江汉朝宗其流汤汤云梦涂泥
 包匦菁茅金玉砥砺象贝元龟贡篚百物世世以饶
  豫州箴
 郁郁荆河伊洛是经荥波枲漆惟用攸成
  梁州箴(原作/益州)
 岩岩岷山古为梁州华阳西极黑水南流
  雍州箴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3b 页 WYG0068-0275d.png
 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画为雍垠上侵积石
 下碍龙门
   (按夏书维彼陶唐有此冀方尧虽都冀乃在平/阳非岳阳也冀箴岳阳是都因岳阳在冀故借)
   (以成文耳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为益益即梁也)
  九州同异考
尝按杨泉曰九州变易交错不同禹贡有梁州无并州
周官有并州无梁州尔雅有幽营无青梁周职方河内
曰冀州今山西地汉河内今怀庆府刘宋冀州领郡九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4a 页 WYG0068-0276a.png
理历城今山东济南府在禹迹为青州广陵在二汉时
为吴国江都广陵国广陵郡刘宋为南兖州北齐为东
广州其为扬州自隋始也齐北兖州理淮阴晋元帝侨
置兖州寄居京口明帝以郗鉴为刺史寄居广陵置濮
阳济阴高平泰山等郡后改为南兖州襄阳故属荆州
孝武于襄阳侨立雍州晋元于广陵侨置青州镇东阳
城以侨立州为南青州唐初置南兖州又改䢴州又改
广陵郡今扬州府图书编曰古徐州在今泗州临淮县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4b 页 WYG0068-0276b.png
之徐城镇去徐州垂五百里通考曰鲁郡在禹迹为徐
州而汉则属豫州所领陈留郡在禹迹为豫州而晋则
属兖州所领刘宋南徐州今镇江府东扬州今绍兴府
沈约宋书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州文帝元嘉八
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通典寿
春郡后汉扬州刺史领郡六治此魏曰淮南后魏曰扬
州梁武普通七年置南豫州后降魏陈大建复得寿阳
为豫州隋改寿州齐豫州亦理寿春皆在禹迹为扬州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5a 页 WYG0068-0276c.png
唐置南豫古丹阳郡在禹迹为扬州魏太和中蛮帅
益宗
纳土于魏魏为立东豫州治广陵城五代史志汝
南新息县魏置东豫州则此广陵乃新息非扬州也后
魏豫州今汝宁北徐州今兖州府之沂州职方河南曰
豫州李唐河南则指一道而言包古青徐兖豫四州之
境奄黄河以南皆是北史独孤信都督三荆州今汝州
伊阳县东荆州后改曰怀州今唐县西荆州今邓州在
禹迹为豫州隋志曰普安郡梁置南梁州眉山郡后周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5b 页 WYG0068-0276d.png
曰青州淮南郡后魏曰扬州梁曰南豫州东魏曰扬州
陈又曰豫州后周曰扬州庐江郡梁置南豫州琅邪郡
旧置北徐州刘聪以洛阳为荆州魏梁州今陜西汉中
东魏梁州今河南开封汉中亦唐梁州汉武帝改梁州
为益州魏分置梁州益州雍州之地汉时为凉州晋置
雍州又分其地为凉州秦州后魏置雍州亦分其地为
南秦州北秦州刘宋雍州理襄阳其统领郡县在禹迹
为荆州东晋雍州今襄阳府在禹迹为荆豫二州之界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6a 页 WYG0068-0277a.png
以今之地理考之冀州古为幽燕三晋今则太行以西即山西太
原等处太行以东即京师奉天等处兖州古为邹鲁即今之山东
兖州东昌等处西至河东距济南接徐豫之境其地当河之下
流平衍无高山青州古为齐即今之山东济南青州登莱等处
地虽近海然不当众流之冲故禹治之比他州用力为省徐州
古为鲁为彭城即今之徐州丰沛𨽻江南为南北咽喉扬州
古为吴越今之江南及两淮江浙等处古时江淮不通今一
自仪徵至扬子桥一自瓜州至扬子桥二河合而北行自高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6b 页 WYG0068-0277b.png
邮宝应至清江浦入淮为今粮道咽喉重地其江以南滨海为
广东福建荆州古为楚即今之湖广荆襄等处其荆梁之界则
为贵州其衡山之南则为广西豫州古为郑卫东周大梁今之
河南开封洛阳等处其地北距河南抵荆山东抵徐西抵雍梁
居天下之中梁州古为西蜀益州今之四川成都等处其西南
夷壤为今之云南雍州古为周秦关陇即今之陜西西安左传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萧子显南齐书郡国志赞郡国既建因州而
剖离过十三合不踰九九州之变易迁改斯数语者足以尽之矣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7a 页 WYG0068-0277c.png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8a 页 WYG0068-0278a.png
  五服图说
易氏彦祥曰禹五服帝畿在内帝畿千里而两面各五
百里数其一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至荒皆数一面
每面各五百里总为二千五百里面相距凡五千里职
方氏所载则王畿不在九服之内自方五百里之侯服
至方五百里之藩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面各二百五十
里通为二千二百五十里两面相距通为四千五百里
并王畿千里通为五千五百里增于禹者五百里之藩
禹贡会笺 提要 第 58b 页 WYG0068-0278b.png
服耳然禹九州之外咸建五长东渐西被即成周藩
服之域其名虽增而实未尝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