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068-004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洪范正论卷四
              德清胡渭撰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
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
 正义曰汝者箕子汝王也苏氏曰至而无馀之谓极
 林氏曰自五行至五纪即圣人所以建皇极者非是
 于数者之外别有皇极吕氏曰锡者上下之通称如
卷四 第 1b 页 WYG0068-0047b.png
 师锡帝曰禹锡玄圭皆下锡上之谓蔡氏曰皇君建
 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
 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当尽人伦之至父子则
 极其亲夫妇则极其别兄弟则极其爱而天下之为
 父子夫妇兄弟者皆于此取则焉以至一事一物之
 接一言一动之发无不极其义理之当然而无一毫
 过不及之差则极建矣极者福之本福者极之效极
 之所集福之所集也人君集福于上非厚其身而已
卷四 第 2a 页 WYG0068-0047c.png
 用敷其福以与庶民使人观感而化所谓敷锡也当
 时庶民亦皆于君之极与之保守不敢失坠所谓锡
 保也言皇极君民所以相与者如此也
  朱子皇极辨曰自孔氏传训皇极为大中而诸儒
  皆祖其说余独尝以经之文义语脉求之而有以
  知其必不然也盖皇者君之称也极者至极之义
  标准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方望之以取正者
  也故以极为在中之准的则可而便训极为中则
卷四 第 2b 页 WYG0068-0047d.png
  不可若北辰之为天极脊栋之为屋极其义皆然
  而礼所谓民极诗所谓四方之极者于皇极之义
  为尤近顾今之说者既误于此而并失于彼是以
  其说展转迷谬而终不能以自明也即如旧说姑
  亦无问其他但即经文而读皇为大读极为中则
  夫所谓惟大作中大则受之为何等语乎今以余
  说推之则人君以眇然之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辐
  凑面内而环观之自东而望者不过此而西也自
卷四 第 3a 页 WYG0068-0048a.png
  南而望者不过此而北也此天下之至中也既居
  天下之至中则必有天下之绝德而后可以立至
  极之标准故必顺五行敬五事以修其身厚八政
  协五纪以齐其政然后至极之标准卓然有以立
  乎天下之至中使夫面内而环观者莫不于是而
  取则焉语其仁则极天下之仁而天下之为仁者
  莫能加也语其孝则极天下之孝而天下之为孝
  者莫能尚也是则所谓皇极者也由是而权之以
卷四 第 3b 页 WYG0068-0048b.png
  三德审之以卜筮验其休咎于天考其祸福于人
  如挈裘领岂有一毛之不顺哉又曰是书也原于
  天之所锡禹虽其茫昧幽眇有不可得而知者然
  箕子所以言之而告武王者则已备矣顾其词之
  宏深奥雅若有未易言者然尝试虚心平气而再
  三反覆焉则亦坦然明白而无一字之可疑但先
  儒未尝深求其意而不察乎人君所以修身立道
  之本是以误训皇极为大中又见其词多为含洪
卷四 第 4a 页 WYG0068-0048c.png
  宽大之言因复误认中为含糊苟且不分善恶之
  意殊不知极虽居中而非有取乎中之义且中之
  为义又以其无过不及至精至当而无有毫发之
  差亦非如所指之云也乃以误认之中为误训之
  极不谨乎至严至密之体而务为至宽至广之量
  其弊将人君不知修身以立政而堕于汉元帝之
  优游唐代宗之姑息卒至于是非颠倒贤否贸乱
  而祸败随之尚何敛福锡民之可望哉
卷四 第 4b 页 WYG0068-0048d.png
  王氏读书管见曰皇建其有极是以身立教以其
  至极而无以复加则谓之极以其无过不及则谓
  之中以其至当而不可易则又谓之至善其名殊
  其实一而已
  胡士行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能者养之以福不
  能者败以取祸福非极外物也圣人先会此极则
  福敛于圣人矣故曰敛时五福又云极本民所有
  也民不能有赖君之教而有遂以此极为君之极
卷四 第 5a 页 WYG0068-0049a.png
  极率性之道也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圣非丰愚非
  啬也特凡民有之而不能有其有必有圣人焉立
  之此修道之教也
  汉五行志曰皇君也极中也朱子训皇本此而中
  不从其训然极之义不可以为中而四方之中实
  谓之极极训中亦未为谬但认中为含糊苟且不
  分善恶之意则差之千里耳诚不可以无辨
  先儒皆以锡福为教人朱子语录云敛福锡民岂
卷四 第 5b 页 WYG0068-0049b.png
  别有福以锡之只取则于此各正其身顺理而行
  则为福也此亦是教人意教字不为误但说得颟
  顸不甚分明愚窃谓此章自敛时五福至其作汝
  用咎即夫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之意教只
  就举错上说非寻常一切训告启发之谓也福虽
  有五而锡福之福经意主富而言周官太宰云禄
  以驭其富二孔以锡之福为与之爵禄是也金吉
  甫曰五福皆系于天而人之所可勉者唯好德而
卷四 第 6a 页 WYG0068-0049c.png
  已锡福虽系于人主而人主所可锡者亦唯富而
  已此论最妙
  皇极之所以建者具在前四畴故此章只以一句
  了却建极而下文则畅言锡福以中庸言之建极
  乃修身道立之事而锡福则取人以身之事也身
  不修无以为取人之准身既修而取人之不慎使
  小人得与于其间则已建之极终不可保富郑公
  弼常言天子无职事惟辨君子小人而进退之乃
卷四 第 6b 页 WYG0068-0049d.png
  为天子之职此建极之君所以唯锡福为兢兢而
  不使小人得徼幸无望之福以乱我已治之天下
  也呜呼建极不易保极尤难天位盖其艰哉
  敷锡是上锡下锡保是下锡上故蔡传云君民所
  以相与者如此盖爵禄惟君子不及小人则天下
  皆知所劝惩而以皇之极为极是建极之君得保
  斯极而终有之者乃民之所与也故曰锡汝保极
  此句当重看锡福正为保极计保极所以终建极
卷四 第 7a 页 WYG0068-0050a.png
  之事故箕子反覆言之非于建极之外别添此一
  段议论也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释文比/毗志反)
 蔡氏曰淫朋邪党也人有位之人比德私相比附也
 言庶民与有位之人无淫朋比德者惟君为之极而
 使之有所取正耳重言君不可以不建极也
  夏元肃云民必言淫朋人必言比德者盖谓之淫
  朋则若群不逞之徒谓之比德则若汉之南北部
卷四 第 7b 页 WYG0068-0050b.png
  唐之牛李然
  大禹言丹朱之恶曰朋淫于家此所谓淫朋乃庶
  民之有才无德而终罹于咎者非谓闾巷之小人
  三三五五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以酒食相徵逐者
  也凡士之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者乃淫
  朋也不但此也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
  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恶成创痏者皆淫朋也处
  士横议如田巴毁五帝罪三王呰五霸于稷下一
卷四 第 8a 页 WYG0068-0050c.png
  旦而服千人者亦淫朋也天下而无事也天下而
  有事此辈即以其所长为寇盗之嚆矢矣孟子曰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此日之贼民即平日之淫
  朋也人主可不戒哉
  德有凶有吉故比亦系之德比德者凶德也东莱
  集说云淫朋之恶易见至于比德苟相比为善何
  以不可盖比则私也虽为善而非皇极矣将德字
  看在好一边恐非经旨且相比为善即非皇极此
卷四 第 8b 页 WYG0068-0050d.png
  言似指东汉党锢及宋洛蜀朔诸人然诸人虽不
  能大公无我而皆有忠君爱国之心要之皆君子
  也苟以此等为比德则当时小人之指以为朋党
  而锢且杀之者不为诬罔矣吾恐后世之奸邪欲
  空人之国而去其君子者反得藉此言为口实故
  不取而仍加辨焉比德只是在位之同恶相济者
  不用深求也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
卷四 第 9a 页 WYG0068-0051a.png
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
斯其惟皇之极(释文罹马力驰反又来多反/好呼报反渭按罹史记作离)
 正义曰不协于极不罹于咎谓未为大善亦无恶行
 是中人已上可劝勉者取其所长弃瑕录用也王氏
 (安石/)曰诗云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而康而色之谓蔡
 氏曰此言庶民也有猷有谋虑者有为有施设者有
 守有操守者是三者君之所当念也念之者不忘之
 也帝念哉之念不协于极不罹于咎所谓中人也进
卷四 第 9b 页 WYG0068-0051b.png
 之则可与为善弃之则流于恶君之所当受也受之
 者不拒之也归斯受之之受念之受之随其才而轻
 重以成就之也福者爵禄之谓苟以为非是则于下
 文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为不通矣
  朱子曰有猷有为如可以托孤寄命有守如临大
  节而不可夺若汉霍光虽有猷有为只是无所守
  王氏日记云有猷如子贡有为如子路有守如原
  宪愚谓此庶民三者兼备殆非寻常人物得百里
卷四 第 10a 页 WYG0068-0051c.png
  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是有猷有为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是有守即
  如伊尹伐夏救民是有猷有为其在畎亩之中一
  介不取三聘始就是有守及其相太甲也颠覆典
  刑则放之处仁迁义则归之志安社稷始终无他
  心亦足以见其守故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一
  德即有守也其根本在乐尧舜之道霍光何足以
  语此
卷四 第 10b 页 WYG0068-0051d.png
  陈氏(龙正/)学言曰有守是德有为是才才之中又
  分猷为二种盖人有思虑者未必能挥霍能挥霍
  者未必能精详合猷为而其才始备渭按有德者
  必有才有才者不必有德不协于极盖有猷有为
  而不克有守者曰予攸好德而惟皇之极则进于
  有守矣埤传云庶民淫朋非无才者所能也三代
  以下布衣任侠之雄作气势结私交植党行权以
  立强于时者荀悦之所谓三游而自皇极之主视
卷四 第 11a 页 WYG0068-0052a.png
  之皆有猷有为者也弃之于下则为淫朋败德之
  徒收之于上则为奉职首公之士圣王在位鼓舞
  之以功名程课之以实效使猷为者进于有守由
  是人无废才国无死党风俗正而大化成矣愚谓
  此等有才者初亦未为淫朋故曰不罹于咎惟弃
  之于下则彼将愤其才之不见用而相激为淫朋
  作好作恶以罹于咎犹方榖之正人上不能使之
  好德则必陷于罪也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亦惟皇
卷四 第 11b 页 WYG0068-0052b.png
  极之主诱掖奖劝使猷为者进于有守耳不然不
  协于极岂能终不罹于咎哉
  上古之才德出于一中古之才德分为二惟其出
  于一也故皋陶陈九德不复言才而八元八恺谓
  之才子亦不复言德盖以才者德之用德者才之
  体也中古之人或有德而无才或有才而无德于
  是分为二世遂以德为无用之物才为济恶之具
  而不知其非也文言以仁礼义智为四德德岂无
卷四 第 12a 页 WYG0068-0052c.png
  用之物孟子云为不善非才之罪则才非济恶之
  具也其所以无才者气为之拘也其所以无德者
  欲为之累也然德与才虽无善恶之分而有本末
  之辨本可以兼末末不可以兼本故孔子曰有德
  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
  必有仁此即皇极贵德之旨也
  此节只分两等有猷有为有守乃攸好德而协于
  极者圣贤之徒也不罹于咎曰予攸好德此中人
卷四 第 12b 页 WYG0068-0052d.png
  之可劝勉者陈师凯蔡传旁通分作三等谓念之
  者是中人以上受之者是中人自谓好德者是中
  人以下此说支离不可从
  念之二字内含锡福意当说得郑重夏书曰念兹
  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正此念
  之之谓然亦非徒记忆而已也孔传云汝则念叙
  录之叙录二字补得好吾犹嫌其轻盖古之用人
  者非有资格之可限积岁月以取贵也苟其人而
卷四 第 13a 页 WYG0068-0053a.png
  为圣贤则匹夫之贱可举而加之上位如舜发于
  畎亩伊尹举于莘野傅说举于版筑胶鬲举于鱼
  盐太公望举于钓叟即此所谓有猷有为有守汝
  则念之者也以次叙录乃下文受之一辈人盖念
  之者当徵庸为卿士而受之者但可备师尹之阙
  与其僚属耳
  难者曰上既知野有遗贤曷不即徵庸而姑念之
  乎余曰旧德老成在位未可轻易而一官一职又
卷四 第 13b 页 WYG0068-0053b.png
  非所以处贤者故有待于他日与见贤而不能举
  举而不能先者异矣
  陈大猷云皇则受之与上汝则念之正是对而互
  文或言汝或言皇犹或言于汝极而又言惟皇作
  极同王天与云而康而色辨传皆以民言于两而
  字未协而汝也盍依孔注皆指武王言言汝康和
  汝色俯就诱掖之则人感发无隐于君曰我所好
  在德则君迎其善意而锡之福也二说并当中人
卷四 第 14a 页 WYG0068-0053c.png
  可与为善故委曲加之教诲下此一等非恶即弱
  不可与为善而且罹于咎矣教诲亦不屑岂复有
  进用之望圣人之所锡福只于中等截住最为谨
  严而说者以含弘宽大为皇极之所尚岂不谬哉
  善机萌动形而为言曰予攸好德正秦誓所谓其
  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者故圣人乐得而进用
  之林氏乃云未必有好德之实朱子辨传亦云虽
  未必出于中心之实人君亦当因其自名而与之
卷四 第 14b 页 WYG0068-0053d.png
  以善审尔则言不由衷与巧言令色之徒相去无
  几圣人岂复与之哉时是也是人即指曰予攸好
  德者或转属他人非是盖自谓好德虽好之而犹
  未能实得之也惟皇之极则协于极矣
  蔡传云禄亦福也上文指福之全体而言此则为
  福之一端而言是说亦未尽善盖惟敛时五福是
  全体敷锡便指富之一端但隐而未露耳五福自
  富而外非人君所能锡前已详言之矣
卷四 第 15a 页 WYG0068-0054a.png
  以攸好德致富则二福臻矣富则居移气养移体
  其康宁可知由是以介寿由是以令终即谓敷锡
  之福兼五福亦无不可也或曰富者岂必无疾忧
  凶短折乎曰此必非好德所致也苟以德受爵禄
  则既富方谷实有可兼致馀福之理虽不必尽然
  而其理则固有之也
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
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
卷四 第 15b 页 WYG0068-0054b.png
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释文无虐/马本作亡)
(侮茕岐扄反畏如字徐云郑音威行如字/徐下孟反渭按虐茕独史记作侮鳏寡)
 林氏曰人之有能有为汝则当有以奖劝之使进其
 行于朝廷之上则邦家赖之其将至于昌盛矣苟其
 好德则不以其势之茕独而虐之苟其无好德则不
 以其势之高明而畏之蔡氏曰此言有位者也羞进
 也正人如康诰所谓惟厥正人者富禄之也谷善也
 黄氏曰正人长官也陈氏曰茕独谓孤寒寡援者高
卷四 第 16a 页 WYG0068-0054c.png
 明谓势位尊显者渭按正人即有能有为者羞其行
 则既富方谷矣人主不能迎其善机而导之使好德
 则彼必将陷于罪而为无好德之人如是而犹锡之
 福则骄奢淫佚无所不至福之适所以祸之也故曰
 其作汝用咎夫既不好德何以锡之福大抵以高明
 而畏之耳舜举十六族不虐茕独也去四凶不畏高
 明也反是则比德盈朝而皇极坏矣
  茕独高明并指在位者言扬雄解嘲云高明之家
卷四 第 16b 页 WYG0068-0054d.png
  鬼瞰其室即此高明二字之义单寒之子独行踽
  踽无亲知有气力者为之奥援便是茕独非必穷
  民无告也陈解至确蔡氏画首句为一节谓结上
  庶民起下在位之人只因错解茕独二字耳今细
  玩无虐至其昌数句的是一气说下且明与昌为
  韵岂可画断时人斯其辜即无好德矣就一人身
  上说旁通欲分此节为三段非也
  陈寿翁云正人有四说唯引康诰正人者为安今
卷四 第 17a 页 WYG0068-0055a.png
  按康诰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疏云正人若周官
  三百六十职正官之首小臣诸节谓正人之下非
  长官之身及为官行文书有符令之印者也正人
  作此解于既富之义亦合若孔传以正为正直则
  是其人乃协于极者岂复陷于罪戾而为无好德
  之人耶且作康诰时去陈范不远其语言文字自
  当一例正人为庶官之长无疑也
  古者一官之长皆谓之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
卷四 第 17b 页 WYG0068-0055b.png
  地五行之官有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而稷为
  田正左传虞思为陶正滕侯为卜正周礼天官之
  属有宫正酒正凡此𩔖皆康诰与洪范所谓正人
  者正人即后文之师尹尹亦正也
  有能如求之艺有为如由之果但言能为而不及
  其守是亦才有馀而德不足盖官职繁多如必择
  有守者而任之则官不胜其阙矣故不言守有才
  者必能了官事第恐不能无愧于尔室耳故必人
卷四 第 18a 页 WYG0068-0055c.png
  君使之好德于其家而后不至陷于罪也若有守
  则无烦虑此矣
  民人二节意主于锡福然其中亦有教诲处皇则
  受之而康而色及此使有好于而家是也而家之
  而亦指武王
  庶民疏远其受而教之者必能好德而后锡之福
  苟无好德则不锡也若在位高明之家植党孔固
  者即无好德人主亦或畏而锡之福矣故箕子于
卷四 第 18b 页 WYG0068-0055d.png
  上文不言而独于此节言之
  正人皆智效一官能效一职者由是而上则跻之
  于公卿辅弼之列矣小知易大受难苟无德而锡
  之福则必有覆餗之凶栋桡之惧故箕子深以为
  戒
  圣人在上其公卿辅弼之臣必皆才全德备者也
  此但为正人言之故有能有为即羞其行而欲登
  之于辅弼则必俟其好德而后重锡之福否则不
卷四 第 19a 页 WYG0068-0056a.png
  敢滥也
  无好德而锡之福汉宣帝之于霍氏是也霍氏一
  门贵盛党与满朝正所谓高明之家宣帝实畏之
  故重封累爵以稔其恶使能用曲突徙薪之说霍
  氏岂至有赤族之祸耶其作汝用咎非独臣之罪
  君亦与有过焉
  上节言锡福庶民承前庶民无淫朋说此节言锡
  福在位之人承前人无比德说盖淫朋比德之有
卷四 第 19b 页 WYG0068-0056b.png
  无全系锡福之当否信乎保极之要道惟在举直
  错诸枉而已朱子皇极辨欠分别民人不如蔡传
  之精细寿翁云三德畴人颇僻民僭忒其證甚明
  魏用九品中正之法以取人其弊至于下品无高
  门上品无寒士虐茕独而畏高明莫此为甚故其
  时士多淫朋朝皆比德卒附师昭以移魏祚晋重
  王谢唐重崔卢一门之内朱轮华毂者动数十人
  其间虽有名德而乱臣贼子亦往往出其中此皆
卷四 第 20a 页 WYG0068-0056c.png
  人主畏高明而滥锡福之弊也有天下者可不三
  复箕畴以塞朋党之源杜乱贼之渐哉
  益稷篇帝曰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
  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
  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圣人于无好德者不轻为
  弃绝如此然曰庸曰威其道不离乎举错格则锡
  之福否则非但不锡福而且威之以刑岂若后世
  人主优柔姑息者之所为乎
卷四 第 20b 页 WYG0068-0056d.png
  其作汝用咎箕子所以戒武王者至矣黄文叔云
  商世家之患已作盘庚具乃贝玉先恶于民纣草
  窃奸宄胁权相灭皆世家也故箕子作汝用咎之
  戒为武王言之今按箕子所陈者皆万世人君治
  天下之大法非一时补偏救敝之术也黄氏议论
  虽好终落第二义
  庶民攸好德即锡之福则在野者有所观感而淫
  朋绝矣正人无好德终不锡之福则在位者知所
卷四 第 21a 页 WYG0068-0057a.png
  惩戒而比德消矣故下文遂引敷言以明锡汝保
  极之效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
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
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释文陂音秘旧本/作颇音普多反好)
(呼报反恶乌路反平婢/绵反渭按陂史记作颇)
 王氏(安石/)曰无偏言乎其所居无党言乎其所与以
 所居者无偏故能所与者无党故曰无偏无党以所
卷四 第 21b 页 WYG0068-0057b.png
 与者无党故能所居者无偏故曰无党无偏荡荡言
 其大平平言其治大而治终于正直而王道成矣林
 氏曰偏谓偏于己党谓党于人张氏曰天下有公好
 恶不必作也作则非公矣蔡氏曰会者合而来也归
 者来而至也此章盖诗之体所以使人吟咏而得其
 性情者也夫歌咏以叶其音反覆以致其意戒之以
 私而惩创其邪思训之以极而感发其善性讽咏之
 间恍然而悟悠然而得忘其倾斜狭小之念达乎公
卷四 第 22a 页 WYG0068-0057c.png
 平正大之理人欲消熄天理流行会极归极有不知
 其所以然而然者其功用深切与周礼大师教以六
 诗者同一机而尤要者也后世此意不传皇极之道
 其不明于天下也宜哉金氏曰王义王道王路即皇
 极所以为教荡荡平平正直即皇极所以为体反覆
 互文以赞咏形容之尔傅子骏云此章乃古诗韵语
 与箕子前后书文不同王文宪是之
  唐书艺文志开元十四年玄宗以洪范无偏无颇
卷四 第 22b 页 WYG0068-0057d.png
  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
  顾氏(炎武/)唐韵正曰周礼肆师治其礼仪以佐宗
  伯注故书仪为义郑司农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
  但为义洪适隶释云周礼注仪义二字古皆音莪
  以今考之汉孔耽神祠碑感慕诗人蓼蓼者仪并
  以仪为莪也卫尉卿衡方碑感卫人之凯风悼蓼
  义之勤劳司隶校尉鲁峻碑悲蓼义之不报痛昊
  天之靡嘉并以义为莪也吴才老韵补仪牛何反
卷四 第 23a 页 WYG0068-0058a.png
  周礼注仪作义古皆音俄诗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又九十其仪其
  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
  子乐且有仪又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又其告维何
  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又慎尔出话敬尔
  威仪无不柔嘉又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
  不愆于仪穆天子传黄泽谣黄之池其马喷沙皇
  人威仪管子弟子职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刘向说
卷四 第 23b 页 WYG0068-0058b.png
  苑食则有节饮则有仪往则有文来则有嘉扬雄
  太玄经阳气汜施不偏不颇物与争讼各遵其仪
  皆作俄音自中山王文木赋载重雪而梢劲风将
  等于二仪始与枝雌知斯为韵
  渭按义从我得声故古音莪本与颇协唐韵义在
  去声五寘音宜寄切与颇不协故必改陂读曰秘
  始与义协陂亦在寘部音彼义切古音则义与平
  声歌戈为韵明皇顾未之考耳
卷四 第 24a 页 WYG0068-0058c.png
  道路者归极之所由也无偏陂无作好恶就民人
  言言各去其私心惟王道是遵也后六句主王道
  言荡平正直极言其道之易遵使之鼓舞劝相日
  趋于极而不倦也遵是初就道会归有极则至于
  是而不迁矣或云前后只反覆咏叹无浅深之别
  非也
  偏党作好恶是朋比之根柢今皆无之则民人悉
  协于极而天下之淫朋比德于是乎绝矣
卷四 第 24b 页 WYG0068-0058d.png
  舜皋赓歌及孟子所引夏谚皆句句用韵皇极之
  敷言亦然盖虞夏之间诗体如此敷言非大禹所
  作即系夏臣文字箕子为父师而典之故述之以
  告武王传子骏以为古书韵语良是
  保极之道惟在进君子退小人而其事最难偶进
  一小人则众君子将无以自立如姤一阴生于下
  不至于为剥为坤而不止皋陶曰知人则哲惟帝
  其难之故虽建极之君亦必以锡福小人为戒也
卷四 第 25a 页 WYG0068-0059a.png
  盖小人得志能蛊惑君心则五事之敬者必斁又
  变乱旧章则八政之举者必隳而皇极之已建者
  亦终不能保而有之矣此无好德而锡之福箕子
  重以为戒而欲天下之民人共绝其朋比以入于
  无偏无党之域也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
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
下王(释文近附/近之近)
卷四 第 25b 页 WYG0068-0059b.png
 王氏(安石/)曰道之本出于天其在我为德皇极我与
 庶民所同然也故我训于帝则民训于我矣林氏曰
 范内翰云守之足以为彝推之足以为训著为典则
 而不易是彝也发号施令下告于庶民使无淫朋比
 德是训也蔡氏(元定/)曰敷衍也皇极之敷言即上文
 无偏无陂以下之言也反覆推衍故谓之敷言是天
 下之常经而古今之大训皆天理之自然盖天所锡
 禹者所谓于帝其训也王氏(充耘/)曰曰皇极之敷言
卷四 第 26a 页 WYG0068-0059c.png
 以下盖更端以总结一章之大旨上言人君立教一
 本于天此言庶民归极则归功于君君代天立教但
 知有天而已庶民因君以复其性但知有君而已
  此节两曰字夏元肃皆以为更端之辞蔡传以前
  曰为起语辞后曰为民之辞今玩其文义前曰当
  从夏后曰当从蔡
  蔡季通以无偏无陂以下为敷言集传遂舍师说
  而从父说息关余氏疑其非然自敛时五福至其
卷四 第 26b 页 WYG0068-0059d.png
  作汝用咎皆箕子戒武王之辞曰汝曰而皆指武
  王也非所以训民人蔡说确不可易
  皇极二字洛书本文也大禹第叙之曰建用皇极
  而已皇极二字之义则未之明也自敷言作而反
  覆䌷绎其义始明是天不言而敷言代为之言也
  故曰于帝其训
  光即光被四表之光建极之君其光华无远弗届
  但庶民不能化其偏党以近之耳是训是行即是
卷四 第 27a 页 WYG0068-0060a.png
  近天子之光不必云虽千万里之远如威颜咫尺
  也
  蔡传云言民而不言人者举小以见大也盖化行
  自贵者始言庶民则在位之人可知天子作民父
  母以为天下王在庶民为称诵之辞在箕子则有
  责成之意盖必至是而后为庶民于汝极锡汝保
  极也岂易易哉
  攸好德则锡之福好民之所好也无好德则不锡
卷四 第 27b 页 WYG0068-0060b.png
  之福恶民之所恶也故曰天子作民父母王者往
  也天下之所归往也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则天下
  皆归往矣故曰以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
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释文克马云胜/也燮息协反渭)
(按潜左传史/记并作渐)
 传曰燮和也林氏曰三德者圣人所以临机制变称
 物平施以为皇极之用而权其轻重也胡安定云圣
卷四 第 28a 页 WYG0068-0060c.png
 人既由中道而治天下又虑夫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故用三德所以随时制宜以归安宁之域也故皇极
 则见圣人之道三德则见圣人之权范内翰云不刚
 不柔曰正直正直者中德也刚克谓刚胜柔也柔克
 谓柔胜刚也如经云威克厥爱爱克厥威之克继以
 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者盖所以抑其过引其不及而
 归之于中也陈氏曰平康正直如唐虞待于变之民
 周家待二南之俗是也彊弗友刚克如舜待四凶周
卷四 第 28b 页 WYG0068-0060d.png
 待三监是也燮友柔克如汤武汉高光唐太宗抚新
 附之民是也张氏曰遇平康则正直为中遇彊弗友
 则刚克为中遇燮友则柔克为中此所谓时中也蔡
 氏曰圣人抚世酬物因时制宜三德乂用阳以舒之
 阴以敛之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纳天下民俗
 于皇极者盖如此王氏(充耘/)曰刚克纠之以猛所谓
 惟辟作威是也柔克待之以宽所谓惟辟作福是也
 渭按杜元凯注左传云沈潜犹滞溺也高明犹亢爽
卷四 第 29a 页 WYG0068-0061a.png
 也言各当以刚柔胜已本性乃能成全此实洪范之
 本义
  三德虽平列意重在刚克柔克盖正直前章之所
  有惟刚克柔克之义未备故复有此畴观下文详
  言刚克柔克而继之以作福作威则其意可见
  正直者王道之本体刚柔适得其中惟宜用之于
  平康之世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舜典曰夔命汝典乐教
卷四 第 29b 页 WYG0068-0061b.png
  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大禹谟
  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此皆
  平康正直之治也
  林少颖云先儒之论谓地虽柔亦有刚能出金石
  天为刚德亦有柔克不干四时喻臣当执刚以正
  君君亦当执柔以纳臣此说迂回而难通而谓臣
  当执刚君当执柔殊失经旨盖经之言三德皆谓
  人君之德也必以刚属于臣柔属于君此则周汉
卷四 第 30a 页 WYG0068-0061c.png
  之季世所以致危亡之祸也孔氏此说盖本于宁
  嬴之言耳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
  宁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
  沈渐(仕廉/反)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
  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盖言处父一于用刚
  而不知高明柔克之道是以知其不没耳天为刚
  德以下则又推衍其义非所以释洪范者也孔氏
  乃引以为證误矣惟杜元凯之说则得之今按林
卷四 第 30b 页 WYG0068-0061d.png
  氏駮孔而依杜其说甚当以沈潜高明二句为抑
  其过引其不及而归之于中亦得经旨但下文又
  申言之曰刚克以御彊弗友然患其过而为亢也
  于是从而沈潜之盖抑其过而归之于中也柔克
  以御燮友然患其不及而为懦也于是从而高明
  之盖引其不及而归之于中也夫曰从而沈潜之
  从而高明之则沈潜高明四字作工夫说不作本
  性说全乖杜意而于经之文义亦不协不可用也
卷四 第 31a 页 WYG0068-0062a.png
  东莱集说云上二句治之也下二句教之也蔡传
  云克治友顺也彊弗友刚克以刚克刚也燮友柔
  克以柔克柔也沈潜刚克以刚克柔也高明柔克
  以柔克刚也正直之用一而刚柔之用四也陈寿
  翁云蔡传习俗之偏以彊燮言气禀之过以沈潜
  高明言三德一经而四权四权之中其二政以治
  之其二教之自治也三说相承皆以下二句为王
  者教人自治之道今按三德皆属建极之君与民
卷四 第 31b 页 WYG0068-0062b.png
  人无涉若以下二句为教之自治则刚柔转属民
  人殊失经旨克训治尤非范内翰云不刚不柔曰
  中德语本商颂非无刚柔也刚柔不相胜而各得
  其中是为正直易屡称刚中柔中苟非刚柔则何
  以见其为中邪左传仲尼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因引诗以不刚不柔为和之至和即中
  也七分刚三分柔是为刚胜七分柔三分刚是为
  柔胜今但云以刚治以柔治则刚克柔克初无异
卷四 第 32a 页 WYG0068-0062c.png
  于正直亦何以见其为道之权邪王氏书疑云沈
  潜者柔善也高明者刚善也彊弗友刚恶者也燮
  友柔恶者也以燮友为柔恶而柔克以治之僻且
  悖矣
  林氏引范内翰说有云三德须用之当其宜平康
  之世治之以中德于彊弗顺之世则治之以刚德
  于和顺之世则治之以柔德吕刑曰刑罚世轻世
  重谓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
卷四 第 32b 页 WYG0068-0062d.png
  典(周礼大/司寇文)亦随时而用之也此亦大概比方说世
  字不可太泥邵氏简端录谓当兼地与人说良是
  盖世统天下而言之地以一方言人以一身言太
  平之世为平国宜用正直矣然亦有彊弗友者非
  治之以刚克不可舜投四凶以禦魑魅皋陶施象
  刑以惩蛮夷寇贼是也亦有燮友者非治之以柔
  克不可舜咨十有二牧曰柔远能迩庶顽谗说格
  则承之庸之是也乱之方兴为乱国如文王当殷
卷四 第 33a 页 WYG0068-0063a.png
  之末世伐密伐崇刚克也然六州归附之众则惠
  鲜怀保之是亦用柔克矣乱之初平为新国如武
  王克商有大赉而善人是富柔克也及命康叔治
  纣之馀民则曰罚蔽彝用其义刑义杀是亦用刚
  克矣圣人抚世酬物因时制宜妙用存乎一心不
  可泥世轻世重之说谓平国无刚克柔克而新国
  无刚克乱国无柔克也故必兼地与人言之而其
  义始备
卷四 第 33b 页 WYG0068-0063b.png
  平康之世用正直如无疾之人养之以膏粱自可
  延年而益寿彊燮二种则如有疾之人非以药石
  治之不可一是实證宜用泻大黄芒硝之𩔖刚克
  也一是虚證宜用补参苓耆术之𩔖柔克也若仍
  用膏粱则必增剧矣故平康之世亦有时用刚克
  柔克譬如生平无疾之人一旦忽遇沉痾安得不
  以药石治之哉
  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其说可谓尽矣而必继之
卷四 第 34a 页 WYG0068-0063c.png
  以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者何盖洪范垂训为万世
  人君法用之者不必皆圣人也如汉文帝宋仁宗
  是沈潜一边人汉明帝唐太宗是高明一边人沈
  潜者性偏于柔遇彊弗友者自以为尽法矣而犹
  未免失之柔高明者性偏于刚遇燮友者自以为
  能容矣而犹未免失之刚故临事必察其性之所
  偏而矫之以归于中德即后人佩韦佩弦之意或
  谓此二句乃王者自治之道亦非自治在建极前
卷四 第 34b 页 WYG0068-0063d.png
  一层此乂用三德只就治人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夫子教由求
  以自治之方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乃王者自用刚
  克柔克以矫其德性之偏使治人之道刚柔适得
  其中也旧说谓天下之人有沉潜者王者教之自
  治以刚克有高明者王者教之自治以柔克非是
  刚克中有许多等级柔克中亦有许多等级蔡传
  引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说此经最有妙理如
卷四 第 35a 页 WYG0068-0064a.png
  舜去四凶若加以大辟便太重止于罢黜又太轻
  惟投诸四裔乃刚克而得其中柔克仿此沈潜者
  含容巽顺常患其失之宽故须以刚胜高明者发
  扬蹈厉常患其失之猛故须以柔胜上二句是因
  人而施下二句是量己而用
  东莱云彊弗友谓暴很而不能从者则以刑法治
  之燮友谓顺从其政治者则以爵赏旌劝之其意
  亦以刚克为威柔克为福耕野说本此以刚柔为
卷四 第 35b 页 WYG0068-0064b.png
  威福上下文方得融洽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
颇僻民用僭忒(释文辟徐补亦反颇普多反僻/匹亦反僭子念反忒他得反)
 正义曰为臣无得有作福作威玉食言政当一统权
 不可分也臣之作福作威谓秉国之权勇略震主者
 也人谓在位小臣华氏曰周官八柄驭群臣爵禄予
 生皆作福也置夺废诛皆作威也林氏曰箕子论圣
卷四 第 36a 页 WYG0068-0064c.png
 人宰制天下之权可谓尽之矣然圣人所以用其权
 者必在乎赏刑名器之间故继之以惟辟作福言所
 以爵赏人者必出于人君之所褒崇而不可假于臣
 下者也假于臣下则福之柄下移矣若齐之田氏是
 也惟辟作威言所以刑戮人者必出于人君之所裁
 制而不可假于臣下者也假于臣下则威之柄下移
 矣若宋之子山是也惟辟玉食言人主之名器所以
 尊崇万乘之势者亦不可以假于臣下也曰玉食则
卷四 第 36b 页 WYG0068-0064d.png
 凡乘舆服御之不可假人者皆在其中矣假于臣下
 则上下陵僭如季氏之八佾三家之雍彻是也此三
 者苟系于人君之所操持则威福在已名分谨严故
 有以操纵予夺以用此三德其或假于臣下则权势
 下移纪纲紊乱其何以操此三德以为皇极之用哉
 善夫介甫之说曰皇极者君与臣民之所共由者也
 三德者君之所独任而臣民不得僭焉者也此实至
 当之论盖大中之道人之所同有为君者苟不能以
卷四 第 37a 页 WYG0068-0065a.png
 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而与斯民共之则人将
 淫朋比德而自弃于小人之域此国家之所以乱也
 威福名器人主之利势苟不能执之于一已使臣下
 得而僭焉则人民化之亦将侧颇僻僭忒矣此亦国
 家所由以乱也二者虽殊同归于乱惟圣人能以皇
 极经纶之大经而与斯民共之又以三德宰制天下
 之大权而总揽于己二者并行而不相悖则斯民必
 将相率而归于大中至正之域此尧舜禹汤文武之
卷四 第 37b 页 WYG0068-0065b.png
 治所以巍巍煌煌历万世而不可企及也陈氏(师凯/)
 曰大夫之家诸侯之国而谓之而家而国盖王者一
 统天下诸侯大夫不敢有其室虽寄治于诸侯大夫
 其实无非天子之家国也渭按辟谓天子或兼诸侯
 非也臣谓王朝之卿士五等之诸侯也人谓师尹及
 诸侯之大夫民谓邦畿列国之庶民也
  说此章者上下节俱有权字上节是经权之权下
  节是权柄之权不可混而为一
卷四 第 38a 页 WYG0068-0065c.png
  王介甫云作福柔克之事作威刚克之事也有其
  权必有礼以章其别故曰惟辟玉食也礼所以定
  其位权所以固其政下僭礼则上失位下侵权则
  上失政失位失政人所以乱也
  刑赏是劝惩之常法得刚柔之中所谓正直也威
  乃刑之峻者刚胜于柔福乃赏之懋者柔胜于刚
  故先儒不以刚柔为威福而以刚克柔克为威福
  日记云本言权不可下移必并玉食言之者权必
卷四 第 38b 页 WYG0068-0065d.png
  以礼章其别玉食者王礼也上下之分也下之与
  上异名而同爱故服布素者爱士之簪组服士之
  簪组者爱公卿之剑佩服公卿之剑佩者爱王者
  之冕旒王者居人可爱之地惟有德以下其心有
  权以定其志故人相安于分义而莫敢踰越不然
  谁无出分之慕哉故为人上者必端本必建极以
  不二之权行兼三之德则天下受其造就之福矣
  释诂辟君也天子诸侯之通称诗曰相维辟公诸
卷四 第 39a 页 WYG0068-0066a.png
  侯也载见辟王天子也故王肃曰辟君也不言王
  者关诸侯也诸侯于国得专赏罚诸家皆用其说
  以阳虎执桓子證害于而家季氏逐昭公證凶于
  而国愚窃谓洪范一书箕子皆为武王言之曰汝
  曰而皆指武王辟不当兼诸侯而言且作福作威
  惟天子有之使诸侯亦得作威福则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何以为有道之世乎王制曰诸侯赐弓矢
  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命之教
卷四 第 39b 页 WYG0068-0066b.png
  然后为学盖诸侯虽有政以治其国而实奉行天
  子之法度礼乐征伐皆天子之威福诸侯不得擅
  作也至于玉食则惟普天率土悉主悉臣故四海
  九州之美味皆得享之诸侯非但分不当然恐力
  亦未必能致也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使诸
  侯得作威福则大一统之治安在王肃此说最为
  悖谬当深黜之唯陈氏旁通得经意
  与人言曰汝曰而犹自称曰我或曰吾也而康而
卷四 第 40a 页 WYG0068-0066c.png
  色之而既指武王则而家而国之而亦当指武王
  家虽属大夫而天子实建之是亦天子之家也国
  虽属诸侯而天子实开之是亦天子之国也故箕
  子对武王曰而家而国害于而家谓害自大夫起
  也子颓之乐祸叔带之召戎莽卓之篡汉八王之
  乱普是也凶于而国谓凶自诸侯生也洛表之距
  繻葛之战吴楚七国之反河北藩镇之横是也凶
  害皆王室受之故箕子以戒武王诸家乃以为戒
卷四 第 40b 页 WYG0068-0066d.png
  臣之辞非也玉食虽轻于威福然魁柄既移则天
  下之物力亦必归焉若汉之董贤选物上第皆归
  私室非细故也故连𩔖及之
  司马文正(光/)云诛一不善而天下不善者皆惧故
  谓之威赏一有功而天下之有功者皆喜故谓之
  福人主必聪明刚断然后能收威福之柄苏文忠
  (轼/)云欲威福不移乎下莫若舍己而从众众之所
  是我则为之众之所非我则去之夫众未有不公
卷四 第 41a 页 WYG0068-0067a.png
  而人君者天下公议主也如此则威福将安归乎
  不然违众而用己己之耳目终不能遍天下要必
  有资之于人爱憎喜怒各行其私而谗邪之说行
  矣然后从而赏罚之虽名为人主之威福而其实
  左右之私也奸人窃其威福而鬻之于外则权与
  人主侔矣渭按司马公以聪明刚断为收威福之
  道固也然或自用其聪明自恃其刚断而以一己
  之好恶为赏罚则威福非天下之公必有从而窃
卷四 第 41b 页 WYG0068-0067b.png
  之者矣威福之柄移于大臣而与迩臣图之则威
  福即移于迩臣移于迩臣而与小臣图之则威福
  即移于小臣王室陵夷朝廷多难而惟诸侯是依
  则威福之柄遂移于诸侯不至于大夫僭礼乐陪
  臣窃国命不止故人主之大权一落不复收不可
  不慎之于始也唯建极之君公听并观以天下之
  好恶为赏罚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
  弃之如此则虽有奸雄亦无所容其盗弄而宗社
卷四 第 42a 页 WYG0068-0067c.png
  有无疆之休矣故吾以为东坡之论贤于涑水云
  皇建其有极修己之事毕矣以下皆治人之事而
  进君子退小人为最急苟无好德而锡之福则淫
  朋比德偏党成风而皇极之体坏矣其次莫如总
  揽权势不使下移苟臣而有作福作威玉食则害
  家凶国僭窃相承而皇极之用隳矣故二畴独丁
  宁反覆不厌其辞之繁也
 
卷四 第 42b 页 WYG0068-0067d.png
 
 
 
 
 
 
 
 洪范正论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