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读书管见 卷上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a 页 WYG0062-044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管见卷上     元 王充耘 撰
 尧典
  尧典谓之虞书
传云或以为孔子定尧典为虞书盖非孔子不能定也
何以明之尧典纪尧之事甚略其始皆作书备称颂赞
之辞中间不过分命羲和作历一事自畴咨若时登庸
以下又皆为禅舜张本尧在位七十载其可纪者独此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b 页 WYG0062-0445b.png
事乎若舜则自侧微登庸摄政即位涖政命官以至其
死备载于篇以此见尧典不过舜典之起头耳伏生以
舜典合尧典此正古书本是一篇之證也如此则此为
舜而作不为尧而作安得不谓之虞书乎传者云因作
于虞史而为虞书非的论也费誓秦誓岂作于周史乎
舜典作于夏史何以不曰夏书乎
  九族既睦
既字当训作尽字如既月之既言无一人不亲睦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a 页 WYG0062-0445c.png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当作一句读与敬授人时作
对盖日月星辰即所以为天其行度有迟速莫不出乎
天然测候者当谨顺之而已不可妄为穿凿也
  分命四仲
分命仲叔四节传者谓历既成而分职颁布且考验之
者非也上文历象授时者总语以大纲此下方详告以
其故也宾曰是历象日星鸟是历象星以殷仲春却是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b 页 WYG0062-0445d.png
授人时馀三节放此然此四节是正四时乃作历之常
道别有活法存焉所谓活法者置闰是也故有闰方能
定四时成岁不然则前所谓春者非春夏者非夏矣若
谓历既成而颁布则置闰岂当在颁历之后乎
  畴咨若时登庸
畴咨若时登庸与畴咨若予采作书者变文言之职任
初无大小盖尧之所访欲得可禅代之人而用之故一
咨而得丹朱再咨而得共工三问而得鲧皆不胜任至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a 页 WYG0062-0446a.png
舜然后称所举焉故前三节皆为禅舜张本职任那得
有大小邪
  尧禅舜
尧欲得可禅之人而放齐举胤子朱盖父有天下傅之
子此亲亲之常道丹朱不称然后驩兜举共工而云方
鸠僝功盖以为亲者不足取则莫若视有功者与之尚
功次于尚亲故也共工以静言庸违弃则因洪水而曰
有能俾乂让于四岳则否德盖功不足取则尚能能不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b 页 WYG0062-0446b.png
足取则尚德尚德以为传贤贤者有德故也然尚亲尚
功尚能皆不及舜惟尚德而后舜不得辞焉盖舜虽侧
微而其声实已孚于上下尧固已心拟之矣然草茅微
贱无因而至前固虽加访而众论之所举者皆通显在
位及其有扬侧陋之命然后众始举之此见圣人作事
周密授舜虽出乎己意而举舜必待于众言盖举天下
授之匹夫非询谋佥同未有不基祸乱者子之子哙是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a 页 WYG0062-0446c.png
  尧试舜
尧欲试舜独不可使臣下妻之以女而妻以己二女何
哉盖道不出乎五伦其处父母兄弟则善矣未知其处
妻妾何如也故复以此试之夫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
况以匹夫而妻帝女又且二人焉此其难处有甚于顽
父嚚母傲弟者于此而能使之和洽焉则推之天下无
难处之事矣凡人处顺境易处逆境难尧盖悉以逆境
觇之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b 页 WYG0062-0446d.png
 舜典
舜典与尧典本合为一篇篇首二十八字盖后人伪增
也故其文上下皆不相蒙
  重华协于帝
重华协于帝一句是总言下文是申说浚哲文明温恭
允塞是以八字赞舜之四德故云重华与钦明文思齐
圣广渊徽柔懿恭聪明齐圣之类皆以一字为义者不
同下文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此协于帝之实也盖非谓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a 页 WYG0062-0447a.png
其光华可合于尧言其德有契乎尧之心不然何故命
以职位也此是古文尚书手脚如所谓允德协于下亦
然下文实之以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盖子惠
即所以为允德民无不悦即所以为协下也
  慎徽五典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非是为司徒盖此两句接连试以
二女之文通上文父母兄弟妻妾而言舜能使瞽叟厎
豫象不格奸二女协和家道雍睦是舜能慎徽五典而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b 页 WYG0062-0447b.png
五典克从者也盖人道不出乎五常居家理则治可移
于官矣纳于百揆百揆非一官也即后面九官之事以
其为事不一故云百揆耳司徒固在其中也尧以朝廷
之事悉委诸舜是纳于百揆也舜任贤使能而无事不
理是百揆时叙也尧以统御诸侯责之舜舜委任四岳
得其人是宾于四门而四门穆穆也盖尧知有舜而已
舜自择岳牧九官与共事及其成功则固舜之功也
  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止/)舜让于德弗嗣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6a 页 WYG0062-0447c.png
询事考言言可厎绩则尧初得舜亦必使敷奏以言然
后历试以功但其言不可考耳舜让于德弗嗣传引后
说为优若云让于有德之人而弗嗣则不应即以受终
继其后
  受终文祖齐七政(止/)类上帝辑五瑞
舜以正月朔日受终即观象祭告然后会诸侯先神后
人其序自当如此然以事理推之新君摄位重事也四
岳必先期遍告于诸侯诸侯必豫期会集于京师以受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6b 页 WYG0062-0447d.png
命于新主故云既月乃日觐岳牧颁瑞群后盖既近月
终乃以一日受朝贺之礼即散遣诸侯至二月则东巡
狩矣辑五瑞虽言于祭告之后盖作文序事不得不尔
然岂待此时而后𤼵命徵召邪豫期召集一日受朝以
后世大聚会朝贺推之可见岂有以一人之尊而逐日
与诸侯相见以尽询察礼意则为其上者不亦劳乎
  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
此仍旧文为是传者欲移置肆觐东后之下恐未然盖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7a 页 WYG0062-0448a.png
圣人巡守所至之处祀神祇朝诸侯考正朔同制度正
礼乐使诸侯不得变易礼乐改制度耳故舜典所纪皆
其大凡未暇及其细碎若东后执贽之物悉书于册则
当时柴望祭告笾豆鼎俎之类何不亦纪之乎
  格于艺祖
文即艺艺即文故艺祖即文祖非二人也作书者变文
言之耳
  敷奏以言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7b 页 WYG0062-0448b.png
奏言试功旌以车服此特总叙圣人统摄诸侯之道非
必并用于来朝之时也古者三载考绩岂得言下即考
其功且试以事功亦非考功之谓也
  象以典刑
象非如天之垂象以示人盖罪有小大故刑有轻重刑
所以仿象其罪而加之耳
  象以典刑一段是立格例流共工一段是断例
舜受终之后观象以齐七政是整齐天时祭告是交神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8a 页 WYG0062-0448c.png
明朝觐巡守是整齐人事封山浚川是理地道末后至
制刑用法而终焉见舜自得位之后天地神人之事一
切经理皆遍其规模广大综理周密真所谓上下与天
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询于四岳
询于四岳非谋治于四岳之官盖咨询皆命官之辞作
书者变文错综用字耳下文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即
四岳职事盖四岳统四方诸侯其来各以方至故当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8b 页 WYG0062-0448d.png
四门以接之敷奏以言听之者四岳也明试以功察之
者四岳也故当明四目达四聪不然则察于东而昧于
西详于南而略于北矣若以询四岳非命四岳以职事
则后面总命二十二人无乃欠一人乎
  奋庸熙载使宅百揆
舜即帝位则天下事功何乃欲求宅百揆以熙帝之载
盖作书者纪其命官之辞于即位之后而其咨命实在
登庸之时其时尧为天子而舜执政故也且舜欲得人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9a 页 WYG0062-0449a.png
以宅百揆而众推禹为司空则司空以下百揆也不然
则自后稷以下皆有所命之职业而百揆独无职守何
邪传谓禹以司空兼百揆经无兼官明文其所命不过
曰汝平水土其与汝后稷播时百榖汝作司徒敷五教
汝作士汝共工何以异哉盖为治莫先于平水土以定
民居其次播百榖以足食敷五教以成性明五刑以察
奸作什器以利用其馀功及于草木鸟兽使亦得以遂
其性然后节之以伯夷之礼和之以后夔之乐而终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9b 页 WYG0062-0449b.png
纳言以杜谗邪以相与保治功于无穷而已是此九官
所职者不一所以名之为百揆也岂于九官之外他有
百揆者乎尧纳舜于百揆而揆叙即此九官各称其职
之效也传者以为舜即位而命官故禹稷契皋陶之命
有所不通则以禹为司空兼百揆馀三人不咨而命者
申命旧职其他咨于众而后命者为新命之官益烈山
泽与禹治水同时故禹自言暨益奏庶鲜食今益作朕
虞咨诸众而后命岂亦申命旧职邪稷契皋陶既久在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0a 页 WYG0062-0449c.png
位而黎民之阻饥蛮夷之猾夏五品之不逊自若乃犹
申命使仍其职果何取于此三人邪
垂让殳斨伯与益让朱虎熊罴其下皆云汝谐传引史
记云朱虎熊罴为益佐则前殳戕伯与亦当为垂之佐
意谓汝谐者使共此职非也禹让稷契皋陶而用稷契
皋陶伯夷让夔龙而用夔龙故皆不言汝谐是听其让
也益让朱虎熊罴而未尝用朱虎熊罴垂让殳戕伯与
而未尝用殳戕伯与故各言汝谐言惟汝可以宜此职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0b 页 WYG0062-0449d.png
尔他人不能也泛言咨四岳證以尧典畴咨可见
  典三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五礼以吉礼居先舜命伯夷典
礼而止言三礼盖举其重者言之耳
  典乐
诗言志至律和声是语以作乐之曲折八音克谐至神
人以和是期以乐和之效验声依永谓以轻重清浊分
为五声而永言之歌方有所依据盖以五声足以括尽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1a 页 WYG0062-0450a.png
人声之高下也
  咨二十二人(止/)分北三苗
钦哉惟时亮天工是语言之告戒考绩黜陟是法制之
维持庶绩咸熙是陟明之效分北三苗是黜幽之效盖
二十二人皆有功可陟其不即工而可黜者仅三苗而

  舜陟方乃死
陟方乃死为巡守而死之说为是以后面周公教成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1b 页 WYG0062-0450b.png
以诘戎兵陟禹迹推之可见盖欲成王整点六师巡守
方国则以陟方为巡守何疑
 大禹谟
  文命敷于四海
文命敷于四海一句是总赞大禹犹赞尧而曰放勋赞
舜而曰重华协于帝祗承于帝曰所以起下文与上文
不相属若云禹既已布其文教于四海矣又能陈其谟
以敬承于舜则误矣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2a 页 WYG0062-0450c.png
  嘉言罔攸伏
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三句是已然之效稽
于众以下方是本夫言之所以伏而不达者以上多自
是而不肯咨询于人贤之所以有遗于野者以困穷而
无势援者不得进用万邦之所以不能皆安者以鳏寡
无告之失职耳有能稽于众而又舍己从人则善言岂
有隐而不闻者宜其无所伏也能不废困穷则未至于
困穷者可知矣宜贤才之无遗也能不虐无告则未至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2b 页 WYG0062-0450d.png
于无告者可知矣宜万邦之咸宁也然而此岂易能哉
非圣人不能及也故曰惟帝时克
  儆戒无虞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一句是总言下面曰罔曰无曰
勿皆是备言其戒惧之条目末后四夷来王一句却是
极言其效验百志惟熙凡百所向必要光明俊伟慎勿
卑闇污浊亦条目中之一也盖大者可以枚举故一句
说一事小者不可悉数则以无怠无荒总之怠以心言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3a 页 WYG0062-0451a.png
欲其无一念而不戒饬也荒以事言欲其无一事而不
戒饬也
  戒之用休
戒之用休是诱之以赏也董之用威是惧之以刑也劝
之以九歌和之以乐也三者并用所以能使治功久而
不坏也
  禹让皋陶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舜让天下于禹而禹独让之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3b 页 WYG0062-0451b.png
陶而不及益稷契何也有虞之朝教养万民而纳之于
善者禹之功纠之以刑而驱天下之人使为善者皋陶
之功禹则启其为善之途顺而导之也皋陶则闭其为
恶之路逆而驱之也二者相须其功相埒故禹自以己
之功德不及皋陶而欲举天下让之皋陶焉其实皋陶
之功安能胜禹使禹功未叙刑将安施若益稷契则皆
佐禹以成功盖同功一体之人也己为首既自以为无
功矣若推其佐则己又安得以无功而辞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4a 页 WYG0062-0451c.png
  舜禅禹
尧欲得可禅代者众因各以所知为荐或欲尚亲则举
胤子或欲尚功则举共工或欲尚能则举鲧至尚贤而
后举舜舜让禹则不待人言两言惟汝贤则尚贤无贤
于禹者矣不矜而人莫与争能不伐而人莫与争功则
尚功尚能又无有过禹者矣故曰天之历数在尔躬盖
因人事以知之也
  精一执中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4b 页 WYG0062-0451d.png
惟精惟一两惟字乃其用功之方精与一盖其效验犹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其工夫全在思惟上明与聪非用
功之谓也至于允执则犹中庸固执然确然执之而不
摇夺正其用功所在若谓信能执其中则是称美之辞
而非戒勉之意尧告舜以允执厥中岂亦是称美其信
能执中也邪况下文所谓勿听勿庸曰钦哉慎乃有位
敬修可愿无非教其用力持守而所谓中者岂真有高
远难行之事非圣人不可企及邪今恒言俗语于事当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5a 页 WYG0062-0452a.png
其可者则谓之中其不可者则谓之不中虽愚夫愚妇
皆能言之又何有传授心法之秘
  枚卜功臣
禹欲枚卜功臣而从其吉帝则以为卜以决疑不疑何
卜今人谋既顺则鬼谋无不合矣故曰鬼神其依其者
必之于将然之辞也所谓卜不习吉者言纵使卜之亦
必汝吉无第二人再吉者盖以此杜其枚卜之言耳而
非谓己尝卜吉也若己尝卜禹安得又有枚卜之说乎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5b 页 WYG0062-0452b.png
  禹征苗
三旬苗民逆命言兵力服人之难也七旬苗格言德化
感人之速也夫以兵力服人宜如摧枯拉朽然朝至而
夕服矣而迁延一月更一晦朔天道既一小变而犹未
服何其服人之难以德化人宜若恍惚汗漫而不可以
岁月计功也然仅七旬而有苗来格盖不逾时而屈伏
焉何其服人之易也
禹之征苗虽曰奉辞伐罪既数苗之非则必矜己之是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6a 页 WYG0062-0452c.png
犹未免有自满之意此苗所以不服也故益劝之使还
兵而增修德教庶几不战而屈人所谓谦可受益也禹
从其言而班师舜感其言而大敷文德但知舞干羽于
两阶而不复谋动干戈于远国置有苗于度外而彼自
来格焉于此见德如帝舜而犹未尝有自足之心而恃
威武以屈人诚不若德化感人之易也若曰舜之德不
自禹班师而始敷苗之格非以舞干羽而后至其来也
适当其时则益之言为空言而圣人以德服人之实全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6b 页 WYG0062-0452d.png
索然矣况上言舞干羽而下言七旬来格安见有苗之
来适当奏舞之时邪
  尧舜禹禅授
尧授舜舜授禹皆使之真即帝位而自己退閒犹后世
以天下授之子而已称太上皇耳而说者谓尧舜仍为
天子国有大事犹禀命焉盖执孟子荅咸丘蒙之说以
为据耳今以书考之乃殊不然舜既受终祖庙祭告神
祇又朝会诸侯巡守方岳是已正名为天下君矣而尧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7a 页 WYG0062-0453a.png
仍为天子于上世岂有二天子邪使舜仍北面于尧而
就臣位则不知祭告神祇当以何者为称呼而朝觐诸
侯之际将南面以君礼见邪抑犹与诸侯比肩而北面
也邪
  禹谟古文之辨
禹谟一篇出于孔壁深有可疑盖禹与皋陶舜三人荅
辞自具见于皋陶谟益稷篇中如予思日孜孜帝慎乃
在位此即禹所陈之谟矣安得又有大禹谟一篇且尧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7b 页 WYG0062-0453b.png
典舜典虽纪事不一而先后布置皆有次序皋陶益稷
虽各自陈说而首尾荅问一一相照独禹谟一篇杂乱
无叙其间只如益赞尧一段安得为谟舜让禹一段当
名之以典禹征苗一段当名之以誓今皆混而为一名
之曰谟殊与馀篇体制不类又说者以征苗为摄位后
事谓其禀舜之命而其末有禹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
德一语夫舜以耄期倦勤而授禹禹安得舍朝廷之事
而亲征有苗舜又安能以耄期之馀而诞敷文德必励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8a 页 WYG0062-0453c.png
精为治克己布政使所为有加于前方可名曰诞敷恐
非老年之所能果能之则不必授禹矣故尝谓禹谟必
汉儒傅会之书其征苗之事亦不可信
  传授心法之辨
尧命舜允执其中其说见于论语今推其意若曰咨尔
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者言己之禅位出于天非有所私
于汝也允执其中犹言汝好为之凡不中之事慎不可
为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言若所为不中而致百姓困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8b 页 WYG0062-0453d.png
穷则汝亦休矣盖古人授人以职位必有警饬之辞如
舜命九官皆勉以钦哉之类欲其知所戒慎而不敢纵
恣云耳大舜圣人也岂有蹈不中以亡天下然古人兢
业自持日慎一日训饬之语观禹戒舜以无若丹朱好
慢游作傲虐则尧之戒舜岂其过哉
中土呼事之当其可者谓之中其不可者谓之不中于
物之好恶人之贤不肖皆以中与不中目之孟子所谓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即是指人之贤不肖言之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9a 页 WYG0062-0454a.png
其所谓中不中犹南方人言可与不可好与不好耳盖
其常言俗语虽小夫贱𨽻皆能言之初无所谓深玄高
妙也传者不察其中为一方言遂以为此圣贤传授心
法也矣夫所谓心法者盖言治心之法耳其意以为人
能操存制伏此心使之无过不及然后能治天下故圣
贤以此相授受其说固若有理且足以醒人耳目然初
学之士于道未知向方必有先知先觉之士为之开示
蕴奥则可舜自侧微以至徵庸观其居家则能化顽嚚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19b 页 WYG0062-0454b.png
傲很者使不为奸命以职位则能使百揆时叙而四门
穆穆过者化存者神治天下如运诸掌斯时盖未闻执
中之旨也而所为已如此岂其冥行罔觉邪抑天质粹
美而暗合道妙邪迨即位而后得闻心法之要则其年
已六十矣然自授受之后未闻其行事有大异于前
日者是尧之所传不足为舜损益也舜生三十徵庸即
命禹治水则禹生后舜不过十馀年耳舜耄期而后授
禹则且八九十矣使禹果可闻道及此而后语之不亦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0a 页 WYG0062-0454c.png
晚乎且舜之称禹以克勤克俭不矜不伐而禹所陈克
艰之谟所论养民之政皆判然于理欲之间而其言无
纤豪过差者此岂犹昧于人心道心而行事不免有过
不及之失者必待帝舜告语而后悟邪方其未闻也其
心不见有所损及其既闻也其心不见有所益则谓此
为传授心法者吾未敢以为然也仲虺告汤以建中于
民成王告蔡仲以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成汤圣王
蔡仲贤臣犹或可以与此盘庚告群臣以各设中于乃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0b 页 WYG0062-0454d.png
心盘庚之臣皆傲上从康总于货宝者亦得与闻心法
之训何邪盖尝论之尧之告舜仅曰允执厥中而舜亦
以命禹则其辞一而已当无所增损也禹谟出于孔壁
后人附会窃取鲁论尧曰篇载记而增益之析四句为
三段而于允执其中之上妄增人心道心等语传者不
悟其伪而以为实然于是有传心法之论且以为禹之
资不及舜必益以三言然后喻几于可笑盖皆为古文
所误耳固无足怪也不特此也孔子告颜子以非礼勿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1a 页 WYG0062-0455a.png
视听言动盖教学者不得不尔而亦以为传授心法切
要之言非颜子之明健不得闻不知今之教者于初学
之士动作不循礼度者将禁制之使不为乎抑姑听之
待其至颜子地位而后约之以礼也是其为说固有所
不通耳孟子叙尧舜至于孔子以为见而知之韩昌黎
谓尧传之舜舜传之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者皆言其圣
圣相承其行事出于一律若其转相付授然耳岂真有
所谓口传面命邪道者众人公共之物虽愚不肖可以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1b 页 WYG0062-0455b.png
与知能行而谓圣人私以相授者妄也汤文孔子相去
数百岁果如何以传授也邪若谓其可传则与释氏之
传法传衣钵者无以异恐圣人之所谓道者不如是也
孔子告曾子以吾道一贯此亦寻常之语言而今人亦
推崇以为其师弟子密相授受而以为曾子得一贯之
妙且以一与贯字相为对待而训释之如此为一如此
为贯皆不成文理何以知之以曾子告门人以夫子之
道忠恕而已矣知之也盖夫子恐曾子以为己之道施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2a 页 WYG0062-0455c.png
于己是一般施之人又是一般不知圣人之道退则修
己出则治人成己为忠成物为恕人己虽有不同而道
则安有二致故曰吾道一以贯之门人不喻其意而曾
子晓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盖即其实以晓之知
忠恕出于一致则知夫子之道果是一以贯之矣此与
子贡论多学而识而告以予一以贯之者语意不同此
则言我之道是人己一贯彼则言余之于学非多学而
识乃一以贯之犹所谓通于一而万事毕云尔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2b 页 WYG0062-0455d.png
 皋陶谟
  无教逸欲有邦(止/)敬哉有土
无教逸欲而兢业万几言当励精图治无旷庶官言当
任贤使能惇典庸礼是先之以教化命德讨罪是辅之
以赏罚以民之视听好恶为天之聪明明威是存心敬
畏如此安民而民不得其所者未之有也杨氏谓天叙
有典而下为安民之事者非
  思曰赞赞襄哉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3a 页 WYG0062-0456a.png
传者谓思曰之曰当作日以益稷篇有思日孜孜之语
故也然作曰者是而作日者非盖皋陶纯乎臣道故言
自云有功则吾岂敢吾所思者亦曰助君以成功耳若
云思日孜孜则不成文理且无意义
 益稷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
皋陶陈谟已竟帝呼禹使言禹谓予何所言所思者日
孜孜而已犹所谓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故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3b 页 WYG0062-0456b.png
陶有如何之问而禹遂有治水之陈其意以为当洪水
横流之时空言无施虽切何补是故予乘四载随山刋
木决九川浚畎浍播艰食奏鲜食懋迁化居然后烝民
得以粒食万邦遂尔作乂此岂空言所能办邪要非孜
孜不可此予之所以欲无言也皋陶自以其所见之不
逮故云师汝昌言传者谓禹述其治水本末而警戒之
意实存其间盖欲君臣勉力以保治功恐经文原无此
意艰食者用人力播种而后得之其得之也难非如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4a 页 WYG0062-0456c.png
兽虫鱼自然生长也故以彼为鲜食此为艰食
  安汝止
人主之患在于轻举妄动故当安汝止以惟几惟康盖
平其心以虑其事之始终庶几其无失也然犹恐有遗
虑其辅弼之臣又直道以匡正之既内谋诸心又外谋
诸卿士宜无过举矣然犹未也又思动而有为要足以
大应天下徯望之志而后可盖上两句是虑善以动下
一句是动惟厥时事虽善而动不适时犹无益也人君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4b 页 WYG0062-0456d.png
举动如此可谓慎之至矣以此昭受上帝天宁不申命
用休乎其应固可必矣所谓汝则从卿士从庶民从是
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者此之谓也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止/)帝曰吁臣哉邻哉
禹陈谟则言帝慎乃在位以归重于君舜陈谟则曰臣
哉邻哉以倚重其臣意各有所主也
  臣作朕股肱耳目
予欲左右有民是言教宣力四方是言政观象作服是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5a 页 WYG0062-0457a.png
制礼审音出纳五言是作乐四者为治之大要也帝欲
观古人象日月星辰之类以制衣象宗彝之类以作服
是象乃仿像之象非物象之象也盖象字不可为句断
若云物象则何得云古人之象
六律五声八音皆作乐之具不可便以为乐律有长短
声有清浊音有哀乐作乐者必先审较乎此以观其果
治世之音欤抑乱世之音欤然后以之出纳五言则奏
曲谱而成乐矣犹今人弹琴瑟者必先调弦故其所谓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5b 页 WYG0062-0457b.png
在治忽者乃审音之治忽而非审政之治忽也若云察
政治之得失如何把去出纳五言
  庶顽谗说
庶顽谗说侯以明之小人与君子杂处其顽谗之态度
不彰则其心不知愧耻故以射侯明之射而不中则德
不若人为可耻矣明之以射侯而犹不知愧则从而挞
之挞之辱甚于射也挞之而不悛则识其过恶于简册
盖挞之辱仅见于一时而简书之纪载将遗臭于无已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6a 页 WYG0062-0457c.png
其辱又甚矣若此者岂憎恶其人哉盖盛世皆为善之
人而为恶者无以自容非诛杀则流窜能全其生者寡
矣故圣人用此以激励而教之使知迁善庶几得以并
生于天地之间也不然恐不得保其首领矣
  工以纳言
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古者以
乐教养人故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而周礼亦使大司
乐掌成均之法以教国子弟教之而改则荐用之不改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6b 页 WYG0062-0457d.png
则刑之而非谓使乐工飏顽谗之言以观其改过与否

  光天之下
上文帝患庶顽谗说故此云谁敢不让与谗说相应敢
不敬应与顽字相应盖化天下莫如举贤而致贤又莫
如修德已德既盛则贤者自来用贤人则众人自劝到
此时人无不济济相让矣岂复有谗说哉人皆争自濯
磨以应上之所求矣岂复有顽不即工也哉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7a 页 WYG0062-0458a.png
  州十有二师
州十二师即所谓十二牧也以其养民则谓之牧以其
为民师则谓之师非十二牧之外又每州立十二诸侯
以为之师也
  箫韶九成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虽曰尊异灵瑞故别言之然其言
亦自有意盖谓祖考子孙同一气人又有血气心知寻
常鸟兽皆目前所有一闻乐声之和为之感动固其宜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7b 页 WYG0062-0458b.png
也若凤凰则翔于千仞览德辉而后下世所不常有也
岂容易感之使来哉故必九成而后至也盖阳数之极
于九而乐阳声也作乐而至于九成则乐之和至此极
矣感物而致凤凰则感通亦至此极矣
  帝庸作歌
帝作歌则先股肱欲倚重于其臣皋陶赓歌则先元首
以责难于其君所谓飏言者乃歌之渐非大言而疾也
与工以纳言时而飏之者同盖有韵则为歌无韵则为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8a 页 WYG0062-0458c.png
言而两语皆以钦哉系其后有咏叹歌飏之意亦歌之
类也皋陶以为人君不必下侵臣职以求事功但委任
而责成功耳率作兴事者分职授任如咨命二十二人
是也屡省乃成则三载考绩三考黜陟是也能如是则
可谓之明君君明则臣不敢欺而思尽其职庶事自各
就绪矣苟为不然而欲下侵众职则元首丛脞而股肱
懈怠天下之事岂一人所能办哉万事之堕固其宜矣
 禹贡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8b 页 WYG0062-0458d.png
  篇首敷土奠高山大川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敷土者盖鲧以土湮水
禹遂敷分而疏导之然后随山刋木以治水之𤼵源既
乃定高山大川以分别州域若云敷土而分别九州则
当以奠高山大川居随山刋木之上今次序不然故知
旧说未当
  九州贡赋
九州田赋止是米榖非必兵车观甸服百里赋纳总至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9a 页 WYG0062-0459a.png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可见盖贡者土之所宜赋者田之
所出九州之赋必皆岁输京师然后可比较其多寡若
诸侯各私所有则朝廷安得而知其总入之数邪文王
为方伯而庶邦惟正之供则所谓万民惟正之供者必
非止于畿内也
  南北方言
南方流水通呼为江北方流水通呼为河南方止水深
阔通谓之湖北方止水深阔通谓之海子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29b 页 WYG0062-0459b.png
  碣石河道
传据程氏以为碣石已沦入海九河亦为海水所渐而
谓平州正南石山尚在此即碣石或者以为今谷口御
河入海处北岸有石山耸立状如小孤山北人呼为碣
石古人尝镌铭其上揭先生亦尝刻诗石间御河水自
卫辉彰德而来过临清东光沧州长芦至赤谷下海湍
流黄浊与黄河相类或云此正古黄河道谓之逆河盖
以海水逆潮而得名其上合流如滹沱易水之类通有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0a 页 WYG0062-0459c.png
九水又与九河相应而自海道入河者碣石亦正在右
转屈之间其与夹右碣石入河皆相吻合至于平州正
南别无石山在海中者不知昔人何据而说此岂亦未
尝见而云尔邪又为朝宗所说案此说有理但于播为
九河一句说播字未通尚欠考订
  作十有三载乃同
兖州田赋作十有三载乃同者盖当河下流又有九黄
河冲冒受患最深其用功最先而成功独后水平之后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0b 页 WYG0062-0459d.png
田地既可耕作矣又必优之十二年待其一纪之后岁
星一周天道变于上地力复于下然后使之供输于公
上比同他州盖因其受患之深所以优恤之至
  峄阳孤桐
梧桐非可以作琴瑟峄阳之桐乃枯桐树耳
  锡贡
厥包橘柚锡贡与锡贡磬错以为非常贡待锡命而后
贡恐尚未然锡者上与下之辞而纳锡大龟禹锡玄圭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1a 页 WYG0062-0460a.png
师锡帝曰皆以锡书盖大龟为国之守器禹告成功是
为舜成百世之功众举舜是为天下得人皆非常之事
故变之而亦不以常辞书独橘柚磬错谓之锡贡有不
可晓若谓口腹之欲待锡命然后贡则淮夷贡鱼岂非
以充口腹者邪谓磬错非常贡则泗滨贡浮磬青州贡
海物惟错何不待锡命邪
  错赋
错出之赋止于扬荆豫梁岂惟迤南四州田有一易再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1b 页 WYG0062-0460b.png
易而东西北三方田皆可岁耕者也是亦有不可晓者
  三苗
舜窜三苗说者谓驱逐禁锢其君长然共工驩兜鲧皆
言其名独苗之君长不名而谓为三苗是固可疑舜典
又谓之分北三苗禹贡又云丕叙皋陶谟又云何迁乎
有苗吕刑又云遏绝苗民夫谓之分北则必非止于一
人谓其丕叙则必非止于一君又谓之迁有苗谓之遏
绝苗民则亦不特迁徙其君长而已此必并其国人俱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2a 页 WYG0062-0460c.png
徒之也左氏记四凶而指为一人固已讹矣流放窜殛
变文耳其实皆迁徙也犹之命官一也而曰询曰咨祭
祀一也而曰类曰禋曰望曰遍皆作书者错综用字谓
其罪有小大而刑有轻重者非也帝舜平生加刑于人
此四事为大故作书者取而类记之而非谓其一朝罪
四凶也后世不察遂以为舜诛四凶皆摄位时事故于
禹征有苗处说不通遂以为三苗乍臣乍叛宁有此事
邪夫三苗既匪在朝之臣舜得不动干戈执其君而窜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2b 页 WYG0062-0460d.png
之舜执其君而无所难禹征以六师而反不服何邪盖
苗顽不即工故征之来格而后分北窜徙之所谓皋陶
施象刑则加以流窜者是也岂施以刑不服而后征之
邪然既怀之以文德而来格苗则已革心向化矣又从
而追咎其既往而分北之岂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之谓
乎圣人必不尔也盖征苗而苗格此出安国古文与舜
典益稷皋陶谟相牴牾此必汉儒傅会之辞不可尽信
  导山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3a 页 WYG0062-0461a.png
禹贡有导山导水水非疏凿不可山岂待疏凿而使入
海邪而导岍岐则终以入海何也旧说以为山逾于河
者固非是今传者以为禹逾于河似矣而下文至于碣
石入于海岂亦禹入海邪盖当洪水怀襄平地无非是
水不复知有河道故禹先随山刋木以决导之待其水
落土出然后河道可见于是从而决九川故导山即所
以导水其言入海固宜但其所导之山皆是众水发源
与水道有相干涉者非泛然视其广博高大者而导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3b 页 WYG0062-0461b.png
也如岍岐是黄河所经大岳是汾水所出王屋是济水
所出鸟鼠以导渭熊耳以导伊洛桐柏以导淮嶓冢至
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可以见汉水之源流岷山之阳
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可以见江水之脉络但
其所谓逾于河所谓至于某者又若不专指水言者尚
欠考订
  敷浅原
敷浅原恐非庐山高平曰原而又名敷浅则必平旷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4a 页 WYG0062-0461c.png
地不为高山可知禹贡导山即所以导水不论山之高
大但于水有干涉曾用工者则录之若谓其所表见诸
山必其高大可以辩疆域广博可以奠民居则五岳中
之嵩山扬州则若舒州之灊山江东之茅山九华山之
类其绵亘皆数百里何故略不载纪邪
  导水次序
禹贡导山水皆自北而南天下之水莫大于河其次则
江汉皆𤼵源自西经中国以入海者也故导水先言河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4b 页 WYG0062-0461d.png
次汉次江济与淮虽能入海而其源短故居其次渭水
洛水皆不能入海者也故居其末
  汉江
江汉二水势均力敌皆能自达于海者也故禹贡虽纪
其合流仍各见其首尾纪其合流故于汉水言南入于
江江汉朝宗于海各见其首尾故于汉水言东汇泽为
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于江水则言东迤北会为汇东
为中江入于海然于汉水言南入江则江水北入汉可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5a 页 WYG0062-0462a.png
以互见矣于江水不言会于汉而曰会于汇则汉水汇
为彭蠡亦可以互见矣此古人叙述之精虽不费辞而
一分一合脉络昭然自见今读者不细考而妄疑古人
疏略误矣
  九江彭蠡
先儒有九江彭蠡辩其辩九江则是而辩彭蠡则非彭
蠡乃今之鄱阳湖其源固有豫章诸江而其为泽则固
江汉之所汇者也今春月江水暴涨则汇而入湖盖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5b 页 WYG0062-0462b.png
流浩渺而其下束以小孤山水道狭甚其势不得不逆
流而入此泽故有𤼵舟湖口无风而一夕达鄱阳之安
仁者问其故乃舟乘逆流行甚迅速犹随潮而上者也
故江水之汇众所共知今乃疑之顾弗深考耳且谓汉
自大别入江合流已七百馀里安能复识其汇泽者为
汉水邪亦可谓胶固之甚者矣夫单叙汉水源流则其
势不得不以汉水为主但既云南入江则东汇泽为彭
蠡即江汉共汇可知矣不成曰南入于江东与江共汇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6a 页 WYG0062-0462c.png
泽为彭蠡然后为明白邪又谓彭蠡在大江之南当曰
南汇不当曰东汇汇既在南则当曰北为北江不当曰
东为北江其论南北反戾几为可笑盖江汉两水皆𤼵
源西蜀而东流入海独汉水到大别入江则析而南流
与江相合仍旧东流而汇为彭蠡又东流为北江以入
海其东西南北以天下大势论不主一江南北而言也
今若欲改云南汇彭蠡则是南流入江之后又南汇彭
蠡则汉水当逆流向洞庭矣汇泽之后不云东为北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6b 页 WYG0062-0462d.png
而云北为北江则汉水又当决破安庆横入淮河矣
  三江
三江既入疑当从苏氏之说以汉为北江岷水为中江
豫章水为南江盖扬州之水莫大于此经隔千馀里以
入海安得舍此不录而录震泽下之三江也邪传者疑
三水既已合流为一不得复分为三江不知大小相埒
各能达海故虽见其合而仍以三江书以伊洛瀍涧入
于河江汉朝宗于海推之可见不然何故于大别明纪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7a 页 WYG0062-0463a.png
汉水入江矣于汇为彭蠡之下复分汉为北江岷为中
江乎且不以岷水为南江而云中江则隐然见别有南
江章水是也古人纪载详密而不费辞类如此非后人
所及也
  禹贡体制
洪范禹贡其文相类洪范则先撮总而后开列九畴禹
贡则先条列九州而后撮总导山所以总九州之山导
水所以总九州之水内之为九州外之为四隩高之为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7b 页 WYG0062-0463b.png
九山下之为九川小之为九泽大之为四海此总言水
土无不平治也六府孔修所以见九州物产之充足正
庶土以厎慎财赋所以总九州之土贡则三壤以成赋
中邦所以总九州之田赋种艺之利不通于夷裔此田
赋所以止于中国也水土既平然后财用充足财用足
而后可取于民故较土田以定贡赋贡赋定而地之广
狭可见故可以锡土姓而建侯国夫如是则所以经营
天下者已备可以无为而治矣故祗台德先而莫有距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8a 页 WYG0062-0463c.png
违者焉所谓烝民乃粒万邦作乂者此也
  五服
五服五千但大约立法如此耳非四面截然正方真如
棋局也尧都冀州冀之北境那得二千五百里邪古今
天下止有许阔其土地所产大略相同如舜封象于有
庳羲仲测日于嵎夷禹南巡于会稽导弱水至于流沙
四裔之地皆古人足迹所及者谓周人九服增地一倍
者妄说也荆扬土贡多于馀州今亦未见有加于古贡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8b 页 WYG0062-0463d.png
象齿则地尽南海可知冀北土贡止皮服古亦未见有
胜于今谓古今土地有盛衰不同者臆说也譬之夏后
授田五十亩至周人增为百亩夷畎浍沟洫破涂路遂
径不大烦扰邪其所井之田安得皆平原广野高下如
一邪要亦因其可井而井之其不可为井者则亦品搭
多寡以授之使如井田之数耳五服之制亦由是也
  东渐西被
声教至于海滨则止矣何以又云渐于海盖海岛之夷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9a 页 WYG0062-0464a.png
与流沙以西之戎狄咸宾贡于中国则是有虞之声教
东不止于海且渐入于海中西不止于流沙又蒙被流
沙之外矣
  禹锡玄圭
上之与下谓之锡禹奉玄圭而云锡玄圭何也盖为舜
成百世之功不可以常辞书犹之众人举舜而云师锡
帝曰盖为天下得人亦非常之事
  禹贡之作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39b 页 WYG0062-0464b.png
禹贡非作于禹治水成功之时必后来追纪之书其间
如云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又如东渐西被之语
皆后面追述之辞岂禹八年而水土平民方脱于昏垫
教化遽能大洽固无是理也且其间如兖州田赋作十
有三载乃同夫水平之馀又使耕治十三年方取其赋
岂逆计其年岁而优之邪此必取赋后纪录无疑也且
舜窜三苗曾几何时而于雍州已言三苗丕叙此岂冰
土初平纪录之语邪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0a 页 WYG0062-0464c.png
 甘誓
  乃召六卿
六卿安知非王朝六卿诸侯大国三卿武王伐纣故诸
侯则司徒司马司空佐行天子出征则六卿随往亦常
理耳
  三正
怠弃三正传以为子丑寅之正不知王朝颁朔三正并
颁于诸侯邪抑止颁寅正也而奈何责有扈以怠弃三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0b 页 WYG0062-0464d.png
正且不奉正朔是欲擅变礼乐改易制度何得云怠弃
或者以为禹论养民莫重于六府三事威侮五行是不
修六府怠弃三正是不务三事为诸侯而不知养民此
天所以绝之也其说为优
 胤征
  圣有谟训
圣有谟训至邦有常刑是先引格例其或不恭谓各敬
其职非指为恭君也若专以谏君为恭则羲和非以不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1a 页 WYG0062-0465a.png
恭君而受伐
  先时后时
先时者杀不及时者杀此特为历官误算天象不可准
信重其法耳而非谓凡百官作事违限者皆杀也
  其尔众士懋戒哉
懋是勉其所当勉如威克爱之类戒是戒其所当戒如
爱克威之类
 仲虺之诰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1b 页 WYG0062-0465b.png
  民坠涂炭
民坠涂炭只是陷民于水火耳涂非真指泥也泥何能
为民害惟水能杀人
  兹率厥典奉若天命
此二句当从真氏之说盖兹者此也指伐桀之事而言
之也汤以为不幸处君臣之变而仲虺以此乃率循其
常道以顺天命而已盖治则戴之以为君者常道也乱
则诛之以救民者亦常道也变而不失其正即所以为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2a 页 WYG0062-0465c.png
常也故汤则骇之以为变而仲虺则视之以为常
  惟王不迩声色
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懋官懋赏用人改过克宽克
仁是历数汤之善行彰信兆民是总言其善行之足以
取信于天下非特指宽仁一事而已传者失之
  初征自葛
汤征自葛民傒其来盖苦桀之虐而欲其拯己于水火
之中耳传引吕氏之言谓其征伐之际唐虞都俞揖逊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2b 页 WYG0062-0465d.png
气象依然若存无乃大巧而不切于事实邪
  推亡固存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言夏有乱亡之形不可不灭是乃
理势当然非汤欲图其天下也此犹是释汤伐夏之惭
非劝勉之也当以林氏之说为正
  懋德建中
懋昭大德建中于民此是儱侗大纲言之言当明教化
以立个准则于天下如亲亲使人各亲其亲长长使人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3a 页 WYG0062-0466a.png
各长其长如此而已至于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说得
严密正是垂法后嗣不可有豪发过差盖汤为创业之
主非特天下之所取正亦后嗣之所取法者也苟有一
豪不中礼度则后必有甚焉者矣传者以后二句属上
文非是
  慎终惟始
慎厥终当思其始而谨始之道无他惟殖有礼覆昏暴
赏善而伐恶是是而非非如是钦崇天道则自然可以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3b 页 WYG0062-0466b.png
永保天命而有终矣不然则今日固代夏而王矣少不
加谨安保后日不为人所灭乎
 汤诰
  贲若草木兆民允殖
此二句当作一连说夫害民者去而憔悴之民皆有生
意贲然如草木之荣茂而可观矣若说天如草木不成
义理
  凡我造邦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4a 页 WYG0062-0466c.png
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此
四句正是诞告万方之要语前二句是禁止之后二句
是开导之
  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万方有罪在予一人盖使天下皆化于善而不陷罪恶
方是人君能克绥厥猷也林氏之说为长
 伊训
  元祀十有二月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4b 页 WYG0062-0466d.png
三代改正朔不改月数见于诗书周礼诗有七月流火
与四月维夏可见其云一之日二之日者变文耳非指
此为一月二月也周礼正月之吉始和若以子月为正
月则仲冬严冱安得始和二月掌判会万民使合昏此
必今之二月未必腊月也仲夏斩阴木仲冬斩阳木四
时皆未尝改独有所谓正岁者则正是以十一月为岁
首故唤作正岁如月令是秦书则以季秋之月朔颁来
岁朔于诸侯是秦分明以十月为岁首而未尝以为春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5a 页 WYG0062-0467a.png
正月也商书元祀十二月皆是以首月行大事何尝改
月数乎惟春秋改之不知是鲁史改之乎抑朝廷改之
乎论语莫春浴沂虽不见是何月然所谓莫春必今三
月若以子月为春则莫春乃正月北方正月冰犹未尽
泮安可浴乎先儒疑之故以为上已祓除又云地志以
为有温泉皆意其为天寒而未可浴也然既已服春服
又乘风舞雩坛岂可谓寒邪其为今之三月无可疑者
是孔子之时犹未改也独孟子七八月之间旱与十一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5b 页 WYG0062-0467b.png
月成徒杠十二月成舆梁则己改之但孟子又出春秋
之后其改也宜矣窃意周初未改及春秋然后改今亦
未见改自何时但于春秋可见其改耳然若非春秋改
则周用子正于他书皆无可證验先儒有谓武王以十
三年灭纣就改十一月又就改为春则无缘后面周公
作诗作周礼皆不遵用新正朔而止从其旧此为可疑
夫子所谓行夏之时则恐商周四时与夏实不同故夫
子欲改而从夏不但更其岁首之月耳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6a 页 WYG0062-0467c.png
一说正鲁史改之盖武王定天下改用子正不过以新
天下之耳目而月数实未尝改故正以诗书所引皆坦
然无可疑者至鲁史则以周公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于周室为懿亲于姬姓之国为最长而天下诸侯于是
乎观礼者固当遵用周之正朔以率先天下其改之宜
也夫子修春秋而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亦因
鲁史之旧文载当时之事耳
  布昭圣武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6b 页 WYG0062-0467d.png
汤布昭圣武犹云懋昭大德盖汤欲诛暴救民不得不
用武耳武曰圣武犹德曰懿德而布昭则是汤称举而
𤼵扬之而谓汤之德威敷著于天下非是
  今王嗣厥德
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
终于四海盖言前王以武功取天下后王当用文德以
致太平所谓德者不过爱敬二端而已盖孩提之童皆
知爱亲及长皆知敬兄爱亲是仁敬长是义二者出于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7a 页 WYG0062-0468a.png
人性之自然一阴一阳相为对待犹春生秋杀然盖一
于爱则流一于敬则离二者不可偏废也人惟爱也故
恻然而有所不忍惟敬也故肃然而有所不敢不忍不
敢而后君臣父子长幼贵贱得有所系属而不离相安
而不乱故治天下之道莫切于此彼百姓之不亲是不
知爱五品之不逊是不知敬不爱不敬而后大乱生焉
故亲亲而人各亲其亲则一家兴仁而一国兴仁矣长
长而人各长其长则一家兴让而一国兴让矣大学所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7b 页 WYG0062-0468b.png
谓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孟子所谓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掌皆
此道也
  先王肇修人纪
先王肇修人纪以下是历数汤之行事以见其积累之
勤苦盖肇字与以至字相为首尾言由其始于如此其
所积累不亦难乎先儒误以肇字专属之修人纪遂以
为汤始修复人纪非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8a 页 WYG0062-0468c.png
  嗣王祗厥身
嗣王祗厥身与后面祗尔厥辟相似言当爱敬其身不
可以纵欲败礼度是轻其不赀之身也
 太甲
  顾諟天之明命
天之明命只是天之眷命犹云畏天之威相似大学引
此以释明德是断章取义如缉熙敬止之类今释书者
岂得反据大学而指为我之明德乎若以为即明德则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8b 页 WYG0062-0468d.png
于后面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将何以释之乎谓之
明命犹云元命大命皆雅其称谓耳
  慎乃俭德
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是总言以戒其纵侈之病下面若
虞机张省括则释是申之以譬喻钦厥止率乃祖攸行
是正言以尽其意盖射者犹不肯妄𤼵人君安可轻动
而不思为长久之计乎凡事皆有当然之则一定而不
可移者所谓止者此也人君要道敬守此理不敢踰越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9a 页 WYG0062-0469a.png
但有所为一循祖宗成宪则便是能慎德而可以久长
之道也大臣安得不欢喜而后世安得不仰其令名夫
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为臣之道惟知媚于天子而
已今伊尹有以怿之言又有承王之休亡斁之语使太
甲而纵欲则伊尹遂可厌之乎是不然媚于天子此人
臣事君之常道而伊尹则自任以天下之重其所为安
可以常理拘也观其自谓予弗狎于弗顺而放太甲于
桐则可见矣然而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49b 页 WYG0062-0469b.png
也不可以为常法也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传云思明则所视者远思聪则所
听者德非也人情事生则孝事死则忘矣接上则敬接
下则慢矣视近则明视远则昏听佞则聪听德则惑犹
魏文侯所谓听古乐则卧听郑卫则喜不知倦人情大
抵如此故当有以矫之子张问明夫子告以不受浸润
之谮肤受之愬者可以谓之明又可谓之远是以远与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0a 页 WYG0062-0469c.png
明对言远亦明之类也与此视远惟明不同其注引之
误也
  君罔以辩言乱旧政
辩言乱政吴氏谓太甲所失者此非也太甲居桐三年
百官总己以听冢宰政事皆出伊尹今而后复政厥辟
伊尹将欲归休伊尹深虑已既退休则必有谗人交构
长短以求媚其上使太甲悉反其所为者太甲若误信
之则国之祸必自此起此君之所当戒者若人臣则功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0b 页 WYG0062-0469d.png
成身退以谦逊自处庶几可以保全功业不然则患失
患得之心生而祸亦由此起矣此臣之所当戒者如周
公复政成王有明农之志亦不能无此虑故一则曰厥
若彝及抚事如予一则曰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皆惟
恐已退而君有变更于其间也
 咸有一德
  德无常师
德是总言师则指其人善则指其行事人君居天下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1a 页 WYG0062-0470a.png
上其德必首出众人而事事尽善乃可然岂必生成哉
亦取诸人以为善而已故德不可执一人以为师但是
善者皆可以为师善不可执一善以为主惟协合于一
而已盖欲其悉有众人之万善凑成自已之一德耳苟
匹夫匹妇不获自尽则民主无与成厥功安可自广而
狭人哉其与孔子所谓一贯者不相类与精一执中之
言亦不同彼是言作事要常适其中此则欲取诸人以
为善耳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1b 页 WYG0062-0470b.png
 盘庚
  予若观火
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传谓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非也夫人虽不可向迩犹可扑灭故火蔓延则当扑之
今乃坐观其延爇是拙谋矣人臣不从上令则当刑以
驱之今乃听其所为成就其过恶是与观火者何异恶
得不谓之拙谋
 说命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2a 页 WYG0062-0470c.png
  若金用汝作砺
金而无砺一器之不适用耳其利害所系者小巨川则
日涉者众若无舟楫则所系者大矣然但涉者病之其
不涉者固未害也若岁大旱则举天下民物之命皆悬
于一雨其不可无也必矣故曰三语虽若一意而实一
节深一节者此之谓也
  若跣弗视地
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与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之语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2b 页 WYG0062-0470d.png
不伦意亦不相对值窃意前二句是古书后二句是傅

  后从谏则圣
圣者通明之谓作事无纤豪过差以其能从谏故也至
于后克圣臣不命其承二句说不通后以从谏而后圣
是圣由谏而后得也如何圣而后臣方谏之
  惟天聪明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是承上文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3a 页 WYG0062-0471a.png
都而言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是因承以大夫师长惟以
乱民而𤼵天则聪明圣则立法臣则顺君民则从治各
有体式其理势自当如此下二句不是宪天之效宪非
效天乃是立法
  惟口起羞
言语是宣文教甲胄是供武备衣裳是命有德干戈以
讨有罪人君为治惟此四者能审所当用而不失则言
不至于起羞甲胄不至于起戎以赏则劝以讨则惩无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3b 页 WYG0062-0471b.png
所往而不善矣故曰允兹克明乃罔不休
  惟厥攸居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两惟字皆训作思一句是一义以
下句为上句之效者非也
  尔惟训于朕志
尔惟训于朕志是欲其格心非徒然辅德也盖志者心
之所之欲有所向而未见诸行事者也人臣匡君于此
正之则易待其见诸行事而正救之则难盖人君之志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4a 页 WYG0062-0471c.png
虑不可少有所偏当适其中而后可故辟之作酒醴尔
必思曲与糵辟之作和羹尔必思盐与梅夫偏于曲则
苦偏于蘖则甘有盐无梅则咸而不可食有梅无盐则
酸而不可食故曰尔交修予言当兼致其力而不可使
有所偏也此志既正则作于其事𤼵于其政安有不善
者哉
  惟敩学半
传谓教人所得居自学之半盖教学相长此理固有之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4b 页 WYG0062-0471d.png
但傅说此言为高宗而𤼵不知高宗学成之后使之转
教何人方可以足成那一半若不教人则高宗所学终
是不全矣以此观之则教者止说得一半学者当自用
功如举一隅能以三隅反之类未见其为憸巧也
  四海咸仰朕德
四海仰德时乃风风非教也盖说之出也异乎寻常命
相故天下皆翘首企足而望之曰后有下令而异于前
者必新相格君之功也是其风声足以耸动四海耳非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5a 页 WYG0062-0472a.png
教也
  对扬休命
对扬休命对者酬荅其所言扬则称举之所谓奉以周
旋弗敢失坠是也非所谓对以己而扬于众周书用荅
扬文武之光训亦此意盖古文书出于一手故其言每
每相重
 
 
读书管见 卷上 第 55b 页 WYG0062-0472b.png
 
 
 
 
 
 
 
 读书管见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