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a 页 WYG0062-021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上 元 陈师凯 撰
序
文文字也书书籍也
说文序云依𩔖象形故谓之文形声相益即谓之
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
如也盖制字之初以象形为本如日月虫鱼之属
次则指事如上下字次则谐声如江河字次则会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上 元 陈师凯 撰
序
文文字也书书籍也
说文序云依𩔖象形故谓之文形声相益即谓之
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
如也盖制字之初以象形为本如日月虫鱼之属
次则指事如上下字次则谐声如江河字次则会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b 页 WYG0062-0215d.png
意如武信字次则转注如考老字次则假借如令
长字日圆月阙是象形也卜在一上为上卜在一
下为下是指事也工与江声相近可与河声相近
是谐声也谐和也又名形声如江字水形工声河
字水形可声也亡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会意也郑
氏通志略云非止戈为武当云亡戈为武亡读为
无也考字足左回老字足右转是转注也使令之
令借音令尹之令长短之长借音长幼之长是假
长字日圆月阙是象形也卜在一上为上卜在一
下为下是指事也工与江声相近可与河声相近
是谐声也谐和也又名形声如江字水形工声河
字水形可声也亡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会意也郑
氏通志略云非止戈为武当云亡戈为武亡读为
无也考字足左回老字足右转是转注也使令之
令借音令尹之令长短之长借音长幼之长是假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a 页 WYG0062-0216a.png
借也此文字第一门故详言之
揆度也
度入声孟子集注云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
同也
伏羲以木德王神农以火德王黄帝以土德王少昊以
金德王颛顼以水德王高辛以木德王唐尧以火德王
虞舜以土德王夏禹以金德王商汤以水德王周文武
以木德王
揆度也
度入声孟子集注云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
同也
伏羲以木德王神农以火德王黄帝以土德王少昊以
金德王颛顼以水德王高辛以木德王唐尧以火德王
虞舜以土德王夏禹以金德王商汤以水德王周文武
以木德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b 页 WYG0062-0216b.png
此皆据释文愚案终始五德之传起战国邹衍之说
其合于经者月令五人帝春帝太皞即伏羲也夏帝
炎帝即神农也中央黄帝即轩辕也秋帝少皞即少
昊也冬帝颛顼即高阳也此其说之合者也其不合
于经者夏后氏尚黑非金德也殷人尚白非水德也
周人尚赤非本德也此其不合者也
颜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
此据前汉艺文志注文也陆氏释文序录云秦禁学
其合于经者月令五人帝春帝太皞即伏羲也夏帝
炎帝即神农也中央黄帝即轩辕也秋帝少皞即少
昊也冬帝颛顼即高阳也此其说之合者也其不合
于经者夏后氏尚黑非金德也殷人尚白非水德也
周人尚赤非本德也此其不合者也
颜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
此据前汉艺文志注文也陆氏释文序录云秦禁学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a 页 WYG0062-0216c.png
孔子之末孙惠壁藏之而释文注又与师古说同故
蔡氏亦据之
掌故晁错
掌故官名错初捕反
齐人语多与颍川异
伏生齐人晁错颍川人
科斗虫名虾蟆子书形似之
即三代时字起于黄帝之史仓颉历代修改至周宣
蔡氏亦据之
掌故晁错
掌故官名错初捕反
齐人语多与颍川异
伏生齐人晁错颍川人
科斗虫名虾蟆子书形似之
即三代时字起于黄帝之史仓颉历代修改至周宣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b 页 WYG0062-0216d.png
王时太史籀又加损益为大篆十五篇与古文并行
孔子书六经时以黑漆写之于竹简漆书点画稠浓
形𩔖虾蟆子秦时狱吏程邈作隶书即今常行楷字
李斯作小篆即今玉箸篆时人以隶书便于徒隶书
写简易皆竞习之故三代古文弃而不习至汉时无
能识者乃妄称为科斗书在三代时无科斗之号也
幸伏生口传于前孔壁发藏于后安国得以考论文
义遂使三代古文得传于今日此万世之功也
孔子书六经时以黑漆写之于竹简漆书点画稠浓
形𩔖虾蟆子秦时狱吏程邈作隶书即今常行楷字
李斯作小篆即今玉箸篆时人以隶书便于徒隶书
写简易皆竞习之故三代古文弃而不习至汉时无
能识者乃妄称为科斗书在三代时无科斗之号也
幸伏生口传于前孔壁发藏于后安国得以考论文
义遂使三代古文得传于今日此万世之功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a 页 WYG0062-0217a.png
为隶古定谓用隶书以易古文
孔氏疏云言隶古者正谓就古文体而从隶定之释
文序录云古文尚书皆科斗文字孔安国以校伏生
所诵为隶古写之愚案隶古尚书宋时郴学有板其
字盖用隶书笔法写古文点画平正无诘屈蟠纠之
𫝑若今广韵玉篇内所载古字非用隶书换易古文
也易字当是写字之误又案郭忠恕佩觿云尚书宋
齐旧本隶写古文
孔氏疏云言隶古者正谓就古文体而从隶定之释
文序录云古文尚书皆科斗文字孔安国以校伏生
所诵为隶古写之愚案隶古尚书宋时郴学有板其
字盖用隶书笔法写古文点画平正无诘屈蟠纠之
𫝑若今广韵玉篇内所载古字非用隶书换易古文
也易字当是写字之误又案郭忠恕佩觿云尚书宋
齐旧本隶写古文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b 页 WYG0062-0217b.png
焚书在三十四年
疏云始皇三十四年因置酒咸阳宫丞相李斯奏请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坑儒在三十五年
疏云三十五年始皇以方士卢生求仙药不得以为
诽谤诸生连相告引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又
卫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
疏云始皇三十四年因置酒咸阳宫丞相李斯奏请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坑儒在三十五年
疏云三十五年始皇以方士卢生求仙药不得以为
诽谤诸生连相告引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又
卫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a 页 WYG0062-0217c.png
谤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
人又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之中温处瓜实乃
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天下博士诸生说之人
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生方相论难因
𤼵机从上填之以土皆终命也
详此章虽说书序序所以作者之意而未尝以为孔子
所作至刘歆班固始以为孔子所作
汉书艺文志云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孟康曰/篹音撰)
人又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之中温处瓜实乃
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天下博士诸生说之人
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生方相论难因
𤼵机从上填之以土皆终命也
详此章虽说书序序所以作者之意而未尝以为孔子
所作至刘歆班固始以为孔子所作
汉书艺文志云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孟康曰/篹音撰)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b 页 WYG0062-0217d.png
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志
乃班固所删刘歆七略中语也又案古周书七十篇
孔子所删去者而今每篇亦皆有序冠其篇首则知
百篇小序决非孔子所作矣
江充造巫蛊败戻太子
疏云蛊者怪惑之名指体则毒药害人者是若行符
厌俗之为魅令人蛊惑夭年伤性皆是也以蛊皆巫
之所为故曰巫蛊武帝末年淫惑鬼神由此奸人江
乃班固所删刘歆七略中语也又案古周书七十篇
孔子所删去者而今每篇亦皆有序冠其篇首则知
百篇小序决非孔子所作矣
江充造巫蛊败戻太子
疏云蛊者怪惑之名指体则毒药害人者是若行符
厌俗之为魅令人蛊惑夭年伤性皆是也以蛊皆巫
之所为故曰巫蛊武帝末年淫惑鬼神由此奸人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a 页 WYG0062-0218a.png
充因而行诈先于太子宫埋桐人告上云太子宫有
蛊气上信之使江充治之于太子宫果得桐人太子
知己不为此以江充故为陷己因而杀之而帝不知
太子实心谓江充言为实即诏丞相刘屈氂𤼵三辅
兵讨之太子赦长安囚与斗不胜而出走奔湖关自
杀
古文
安国壁中书也
蛊气上信之使江充治之于太子宫果得桐人太子
知己不为此以江充故为陷己因而杀之而帝不知
太子实心谓江充言为实即诏丞相刘屈氂𤼵三辅
兵讨之太子赦长安囚与斗不胜而出走奔湖关自
杀
古文
安国壁中书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b 页 WYG0062-0218b.png
今文
伏生口传书也
裁二十馀篇陆氏曰即马郑所注二十九篇是也(本二/十八)
(篇后加伪/秦誓一篇)
尧典(舜典/合)皋陶谟(益稷/合)禹贡廿誓汤誓盘庚(三篇/合)高
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
梓材召诰洛诰多方多士立政无逸君奭顾命(康王/之诰)
(合/)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已上是伏生口传二十八
伏生口传书也
裁二十馀篇陆氏曰即马郑所注二十九篇是也(本二/十八)
(篇后加伪/秦誓一篇)
尧典(舜典/合)皋陶谟(益稷/合)禹贡廿誓汤誓盘庚(三篇/合)高
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
梓材召诰洛诰多方多士立政无逸君奭顾命(康王/之诰)
(合/)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已上是伏生口传二十八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a 页 WYG0062-0218c.png
篇今开所合者共三十三篇蔡传后云古文今文皆
有者此是也
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三
篇咸有一德说命三篇泰誓三篇武城旅獒微子之
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囧命已上是壁中
书多于伏生者也蔡传后云今文无古文有者此篇
是也凡今文所有古文亦有之故止称今文无古文
有者此是也
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三
篇咸有一德说命三篇泰誓三篇武城旅獒微子之
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囧命已上是壁中
书多于伏生者也蔡传后云今文无古文有者此篇
是也凡今文所有古文亦有之故止称今文无古文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b 页 WYG0062-0218d.png
有不称今文有古文无也
复出此篇并序
舜典益稷盘庚中下二篇康王之诰此五篇伏生所
合安国析出之通前伏生二十八篇安国增多二十
五篇及此析出五篇并小序一篇共五十九篇除开
小序冠篇首正五十八篇也又案隶古尚书自尧典
称第一至秦誓第五十八中间禹贡汤誓泰誓不更
称第一也
复出此篇并序
舜典益稷盘庚中下二篇康王之诰此五篇伏生所
合安国析出之通前伏生二十八篇安国增多二十
五篇及此析出五篇并小序一篇共五十九篇除开
小序冠篇首正五十八篇也又案隶古尚书自尧典
称第一至秦誓第五十八中间禹贡汤誓泰誓不更
称第一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a 页 WYG0062-0219a.png
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案艺文志故字上更有一雅字读连下句颜师古于
诗经鲁故下注云故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此今流
俗毛诗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耳又案尔雅有释詀
篇如颜说则雅故者即尔雅释诂也读书者依雅故
解古今语则义可通矣故字上当补雅字
晋书又云郑冲以古文授苏愉愉授梁柳柳之内兄皇
甫谧又从柳得之而柳又以授臧曹曹始授梅颐颐乃
案艺文志故字上更有一雅字读连下句颜师古于
诗经鲁故下注云故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此今流
俗毛诗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耳又案尔雅有释詀
篇如颜说则雅故者即尔雅释诂也读书者依雅故
解古今语则义可通矣故字上当补雅字
晋书又云郑冲以古文授苏愉愉授梁柳柳之内兄皇
甫谧又从柳得之而柳又以授臧曹曹始授梅颐颐乃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b 页 WYG0062-0219b.png
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
据孔颖达叙此历历今本晋书无之恐太宗未修以
前旧史所载也隋书经籍志云伏生口传二十八篇
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武帝时鲁恭王坏孔
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
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
同又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
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
据孔颖达叙此历历今本晋书无之恐太宗未修以
前旧史所载也隋书经籍志云伏生口传二十八篇
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武帝时鲁恭王坏孔
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
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
同又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
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a 页 WYG0062-0219c.png
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
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
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元亦为之注然
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
无师说晋书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
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
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
戾至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汝南梅颐字仲真始得
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
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元亦为之注然
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
无师说晋书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
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
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
戾至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汝南梅颐字仲真始得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b 页 WYG0062-0219d.png
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建武中吴兴姚
方兴于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
字于是始列国学又云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
太守范宁注释文序录云齐明帝建武中吴兴姚方
兴采马王之注造孔传舜典一篇云于大桁头买得
上之郭忠恕佩觿云吴兴大𦨵户刚反船舶之类又
通鉴刘裕枭桓元首于大桁桁与𦨵航同船与市未
详孰是
方兴于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
字于是始列国学又云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
太守范宁注释文序录云齐明帝建武中吴兴姚方
兴采马王之注造孔传舜典一篇云于大桁头买得
上之郭忠恕佩觿云吴兴大𦨵户刚反船舶之类又
通鉴刘裕枭桓元首于大桁桁与𦨵航同船与市未
详孰是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a 页 WYG0062-0220a.png
张霸所伪作
释文序录云百两篇者东莱张霸分析二十九篇以
为数十又采左传书序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
简文意浅陋成帝时刘向校之非是后遂黜其书
尧典
说文典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
本注云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丌居
之切下基也愚案典字于六书属形兼意疏云策长
释文序录云百两篇者东莱张霸分析二十九篇以
为数十又采左传书序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
简文意浅陋成帝时刘向校之非是后遂黜其书
尧典
说文典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
本注云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丌居
之切下基也愚案典字于六书属形兼意疏云策长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b 页 WYG0062-0220b.png
二尺二寸简长一尺二寸汉书艺文志云率简二十
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
字愚观书中脱简错简多不过三十字则古书凡千
万言者简编甚繁不可无架阁之所也
曰粤越通古文作粤
此即安国隶古文
九族高祖至玄孙之亲
此本安国及马氏郑氏说高祖一曾祖二祖三父四
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
字愚观书中脱简错简多不过三十字则古书凡千
万言者简编甚繁不可无架阁之所也
曰粤越通古文作粤
此即安国隶古文
九族高祖至玄孙之亲
此本安国及马氏郑氏说高祖一曾祖二祖三父四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a 页 WYG0062-0220c.png
已五子六孙七曾孙八玄孙九
举近以该远五服异姓之亲亦在其中也
此是包欧阳夏侯及林氏说父族有四父本族一姑
夫二姊妹夫三女夫四母族有三母父族一母母族
二姨母家三妻族有二妻父族一妻母族二
二十八宿众星为经金木水火土五星为纬
经不动者也纬往来行动者也案通志略载殷巫咸
齐甘德魏石申三家经星都三百座一千四百六十
举近以该远五服异姓之亲亦在其中也
此是包欧阳夏侯及林氏说父族有四父本族一姑
夫二姊妹夫三女夫四母族有三母父族一母母族
二姨母家三妻族有二妻父族一妻母族二
二十八宿众星为经金木水火土五星为纬
经不动者也纬往来行动者也案通志略载殷巫咸
齐甘德魏石申三家经星都三百座一千四百六十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b 页 WYG0062-0220d.png
五星内二十八宿计一百六十六星
辰以日月所会分周天之度为十二次也
晋天文志云自轸十二至氐四为寿星于辰在辰自
氐五至尾九为大火于辰在卯自尾十至斗十一为
析木于辰在寅自斗十二至女七为星纪于辰在丑
自女八至危十五为玄枵于辰在子自危十六至奎
四为诹訾于辰在亥自奎五至胃六为降娄于辰在
戌自胃七至毕十一为大梁于辰在酉自毕十二至
辰以日月所会分周天之度为十二次也
晋天文志云自轸十二至氐四为寿星于辰在辰自
氐五至尾九为大火于辰在卯自尾十至斗十一为
析木于辰在寅自斗十二至女七为星纪于辰在丑
自女八至危十五为玄枵于辰在子自危十六至奎
四为诹訾于辰在亥自奎五至胃六为降娄于辰在
戌自胃七至毕十一为大梁于辰在酉自毕十二至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2a 页 WYG0062-0221a.png
井十五为实沈于辰在申自井十六至柳八为鹑首
于辰在未自柳九至张十六为鹑火于辰在午自张
十七至轸十一为鹑尾于辰在已凡二十八宿度数
阔狭多少随时推步故历代移易不同今但据晋史
以见其槩耳其日月所会则每年立春后十六日有
馀而日躔诹訾之次其正月合朔则在玄枵矣
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识其初出之景
春分之日初出之景于地则在卯方之中于日则在
于辰在未自柳九至张十六为鹑火于辰在午自张
十七至轸十一为鹑尾于辰在已凡二十八宿度数
阔狭多少随时推步故历代移易不同今但据晋史
以见其槩耳其日月所会则每年立春后十六日有
馀而日躔诹訾之次其正月合朔则在玄枵矣
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识其初出之景
春分之日初出之景于地则在卯方之中于日则在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2b 页 WYG0062-0221b.png
卯时之中盖春分已前则冬至日出辰渐渐南来未
及乎卯中也春分已后渐渐北去至夏至而日出寅
又过乎卯中也直至秋分则又自北而来至于卯中
秋分以后又自卯中南行而至于辰为冬至故春分
秋分日皆出卯昼夜皆五十刻而气候亦得寒温之
中也
星鸟南方朱鸟七宿唐一行推以鹑火为春分昏之中
星也
及乎卯中也春分已后渐渐北去至夏至而日出寅
又过乎卯中也直至秋分则又自北而来至于卯中
秋分以后又自卯中南行而至于辰为冬至故春分
秋分日皆出卯昼夜皆五十刻而气候亦得寒温之
中也
星鸟南方朱鸟七宿唐一行推以鹑火为春分昏之中
星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3a 页 WYG0062-0221c.png
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也一行玄宗时僧旧唐
书云姓张名遂魏州人公谨之孙出家为僧于嵩山
(一云改/名敬贤)推周易大衍之数撰开元大衍历中星者所以
正四时日行之所在昏中则夕见于地之正南方旦
中则晨见于地之正南方月令记昏旦二中尧典止
记昏中古者玉衡之器以玉为管横设之以二端对
南北自南面北望之则北极正对管之北端自北面
南望之则昏时某星正直管之南端在南上正午之
书云姓张名遂魏州人公谨之孙出家为僧于嵩山
(一云改/名敬贤)推周易大衍之数撰开元大衍历中星者所以
正四时日行之所在昏中则夕见于地之正南方旦
中则晨见于地之正南方月令记昏旦二中尧典止
记昏中古者玉衡之器以玉为管横设之以二端对
南北自南面北望之则北极正对管之北端自北面
南望之则昏时某星正直管之南端在南上正午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3b 页 WYG0062-0221d.png
地故谓之中星其北极一处则凝然不动常对管端
其南上中星则逐时移动每夜定挨过一度盖太阳
所在星辉隐没本不知其行在甚度惟从中星推之
中星挨至某宿第几度则黄道日轨亦退至西上日
入处某宿第几度昼考诸日影夜考诸中星则七政
之运皆可推而历日不差矣鹑火午上柳星张三宿
也自惊蛰至清明则此三宿逐次为中星当春分之
夕则星宿为中星也然此只是就尧典论之后世如
其南上中星则逐时移动每夜定挨过一度盖太阳
所在星辉隐没本不知其行在甚度惟从中星推之
中星挨至某宿第几度则黄道日轨亦退至西上日
入处某宿第几度昼考诸日影夜考诸中星则七政
之运皆可推而历日不差矣鹑火午上柳星张三宿
也自惊蛰至清明则此三宿逐次为中星当春分之
夕则星宿为中星也然此只是就尧典论之后世如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4a 页 WYG0062-0222a.png
月令史汉晋隋唐宋诸书所载中星皆不同有二十
四气中星又有五更中星盖后世历法渐密推步愈
精不如古历之简易也
史记索隐作南为谓所当为之事也
索隐云讹依字读春言东作夏言南讹皆是耕作营
为劝农之事史记正义云讹于伪反据此索隐仍依
史记作讹但辟孔本作讹耳
敬致周礼所谓冬夏致日盖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识
四气中星又有五更中星盖后世历法渐密推步愈
精不如古历之简易也
史记索隐作南为谓所当为之事也
索隐云讹依字读春言东作夏言南讹皆是耕作营
为劝农之事史记正义云讹于伪反据此索隐仍依
史记作讹但辟孔本作讹耳
敬致周礼所谓冬夏致日盖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识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4b 页 WYG0062-0222b.png
其景如所谓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者也
案周礼言致日者五处春官冯相氏云冬夏致日春
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注云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
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疏云春秋分日在娄角
而景长七尺三寸六分地官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
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又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
谓之地中疏云土圭尺有五寸周公欲求土中而营
王城故有土圭度日影之法测度也深谓日景长短
案周礼言致日者五处春官冯相氏云冬夏致日春
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注云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
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疏云春秋分日在娄角
而景长七尺三寸六分地官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
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又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
谓之地中疏云土圭尺有五寸周公欲求土中而营
王城故有土圭度日影之法测度也深谓日景长短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5a 页 WYG0062-0222c.png
之深也正日景者夏日至昼漏半表北得尺五寸景
正与土圭等即地中也古注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
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
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郑司农云以夏至之日立八
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
为然疏云南戴日下万五千里者景一寸差千里故
于地中尺五寸景去南戴日下万五千里春官典瑞
云土圭以致四时日月疏云度其景至不至通卦验
正与土圭等即地中也古注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
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
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郑司农云以夏至之日立八
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
为然疏云南戴日下万五千里者景一寸差千里故
于地中尺五寸景去南戴日下万五千里春官典瑞
云土圭以致四时日月疏云度其景至不至通卦验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5b 页 WYG0062-0222d.png
云冬至立八尺之表昼漏半度之表北得丈三尺景
是其景至也或长或短则为不至也地官土方氏掌
土圭之法以致日景注云致日景者夏至景尺有五
寸冬至景丈三尺其间则日有长短疏云谓冬至日
极短夏至日极长其极长极短之间冬至后日渐长
夏至后日渐短假令冬至日南至之后日渐北之时
日行大分六小分四大分者一寸为十分小分者十
分寸之一分又为十分但日景一寸则于地千里大
是其景至也或长或短则为不至也地官土方氏掌
土圭之法以致日景注云致日景者夏至景尺有五
寸冬至景丈三尺其间则日有长短疏云谓冬至日
极短夏至日极长其极长极短之间冬至后日渐长
夏至后日渐短假令冬至日南至之后日渐北之时
日行大分六小分四大分者一寸为十分小分者十
分寸之一分又为十分但日景一寸则于地千里大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6a 页 WYG0062-0223a.png
分一为百里小分一则为十里则冬至后日向南行
六百四十里但冬至丈三尺景除本尺五寸外加丈
一尺五寸从冬至至春分昼夜等之时则减五尺七
寸半景从春分到夏至又减五尺七寸半景则减尽
丈一尺五寸惟有尺五寸在以为夏至之景南戴日
下万五千里谓之地中故云其閒则日有长短也冬
官玉人云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注云致日
度日景至否疏云于地中立八尺之表于昼漏半夏
六百四十里但冬至丈三尺景除本尺五寸外加丈
一尺五寸从冬至至春分昼夜等之时则减五尺七
寸半景从春分到夏至又减五尺七寸半景则减尽
丈一尺五寸惟有尺五寸在以为夏至之景南戴日
下万五千里谓之地中故云其閒则日有长短也冬
官玉人云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注云致日
度日景至否疏云于地中立八尺之表于昼漏半夏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6b 页 WYG0062-0223b.png
至日表北尺五寸景与土圭等冬至日丈三尺为景
至若不依此皆为不至故云度景至不也但景至与
不至皆由君政得失而来度之者若不至使君改德
教也愚案历代史志皆载日晷其长短并不同文多
不录学者当自于全史考之可也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晋天文志云郑众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
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
至若不依此皆为不至故云度景至不也但景至与
不至皆由君政得失而来度之者若不至使君改德
教也愚案历代史志皆载日晷其长短并不同文多
不录学者当自于全史考之可也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晋天文志云郑众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
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7a 页 WYG0062-0223c.png
城地也郑元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
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当去其
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则天径之半也体圆如
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则日春秋冬夏昏明
昼夜去阳城皆等无盈缩矣故知从日斜射阳城为
天径之半也以句股法言之旁万五千里句也立极
八万里股也从日斜射阳城弦也以句股求弦法入
之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
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当去其
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则天径之半也体圆如
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则日春秋冬夏昏明
昼夜去阳城皆等无盈缩矣故知从日斜射阳城为
天径之半也以句股法言之旁万五千里句也立极
八万里股也从日斜射阳城弦也以句股求弦法入
之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7b 页 WYG0062-0223d.png
分天径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数也倍之得十六万二
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天径之
数也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六百
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数也(一/度)
(凡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隋天文志云先验昏旦定刻漏分
辰次乃立仪表于准平之地名曰南表漏刻上水居
日之中更立一表于南表影末名曰中表夜依中表
以望北极枢而立北表令参相直三表皆以悬准定
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天径之
数也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六百
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数也(一/度)
(凡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隋天文志云先验昏旦定刻漏分
辰次乃立仪表于准平之地名曰南表漏刻上水居
日之中更立一表于南表影末名曰中表夜依中表
以望北极枢而立北表令参相直三表皆以悬准定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8a 页 WYG0062-0224a.png
乃观三表直者其立表之地即当子午之正三表曲
者地偏僻每观中表以知所偏中表在西则立表处
在地中之西更当向东求地中若中表在东则立表
处在地中之东更当向西求地中取三表直者为地
中之正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旦始出东方半体乃立
表于中表之东名曰东表令东表与日及中表参相
直是日之夕日入西方半体又立表于中表之西名
曰西表亦从中表西望西表及日参相直乃观三表
者地偏僻每观中表以知所偏中表在西则立表处
在地中之西更当向东求地中若中表在东则立表
处在地中之东更当向西求地中取三表直者为地
中之正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旦始出东方半体乃立
表于中表之东名曰东表令东表与日及中表参相
直是日之夕日入西方半体又立表于中表之西名
曰西表亦从中表西望西表及日参相直乃观三表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8b 页 WYG0062-0224b.png
直者即地南北之中也若中表差近南则所测之地
在卯酉之南中表差在北则所测之地在卯酉之北
也进退南北求三表直正东西者则其地处中居卯
酉之正也宋元嘉十九年遣使往交州测景夏至日
影出表南三寸二分何承天计阳城去交州路当万
里而景差一尺八寸二分是六百里而差一寸也唐
太史议曰交州去洛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
表考其弦当五千里平(五千里影差一尺八寸二分/则一千里管三寸六分四十)
在卯酉之南中表差在北则所测之地在卯酉之北
也进退南北求三表直正东西者则其地处中居卯
酉之正也宋元嘉十九年遣使往交州测景夏至日
影出表南三寸二分何承天计阳城去交州路当万
里而景差一尺八寸二分是六百里而差一寸也唐
太史议曰交州去洛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
表考其弦当五千里平(五千里影差一尺八寸二分/则一千里管三寸六分四十)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9a 页 WYG0062-0224c.png
(杪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则止/该四千里不尽四分四十杪)开元二年遣使天下候
影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设水准绳墨植表以
引度之大率五百二十六里晷差二寸馀南候林邑
冬至晷六尺九寸夏至在表南五寸七分北候铁勒
夏至晷四尺一寸三分冬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
计阳城南距林邑经六千一百一十二里五月日在
天顶北六度北距铁勒与林邑正等则五月日在天
顶南二十七度四分旧说千里而差一寸疏矣
影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设水准绳墨植表以
引度之大率五百二十六里晷差二寸馀南候林邑
冬至晷六尺九寸夏至在表南五寸七分北候铁勒
夏至晷四尺一寸三分冬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
计阳城南距林邑经六千一百一十二里五月日在
天顶北六度北距铁勒与林邑正等则五月日在天
顶南二十七度四分旧说千里而差一寸疏矣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9b 页 WYG0062-0224d.png
东方苍龙七宿火谓大火
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也大火卯宫氐房心也
心亦独称大火
北方玄武七宿之虚星
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也
日行至是则沦于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
日出止于寅日入止于戌所行黄道则斜绕东南西
三方其北方亥子丑三位日行之所不到惟夜半然
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也大火卯宫氐房心也
心亦独称大火
北方玄武七宿之虚星
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也
日行至是则沦于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
日出止于寅日入止于戌所行黄道则斜绕东南西
三方其北方亥子丑三位日行之所不到惟夜半然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0a 页 WYG0062-0225a.png
后转至地下北方而其光景沈伏不能反照故曰沦
于地中万象幽暗也
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
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也
唐一行所谓岁差者是也
一行日度议曰考古史及日官候簿以通法之三十
九分太为一岁之差自帝尧演纪之端在虚一度及
今开元甲子却三十六度日在虚一则鸟火昴虚皆
于地中万象幽暗也
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
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也
唐一行所谓岁差者是也
一行日度议曰考古史及日官候簿以通法之三十
九分太为一岁之差自帝尧演纪之端在虚一度及
今开元甲子却三十六度日在虚一则鸟火昴虚皆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0b 页 WYG0062-0225b.png
以仲月昏中合于尧典石刻尚书图云古法以纪蔀
为宗从伏羲先天甲寅积周一千八百一十四纪再
入十五纪人元一十有二蔀当癸酉蔀岁在己丑而
生帝尧至甲辰岁十有六即位越二十有一岁得甲
子而演纪作历是年天正冬至日在虚一度又案纪
元历岁周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三十六分此一
岁之气积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六十四
分太阳所躔周天之度也岁差一百二十八分注云
为宗从伏羲先天甲寅积周一千八百一十四纪再
入十五纪人元一十有二蔀当癸酉蔀岁在己丑而
生帝尧至甲辰岁十有六即位越二十有一岁得甲
子而演纪作历是年天正冬至日在虚一度又案纪
元历岁周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三十六分此一
岁之气积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六十四
分太阳所躔周天之度也岁差一百二十八分注云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1a 页 WYG0062-0225c.png
以岁周数除周天数即得太阳岁行不及之分度每
一万注以一度为万分自演纪至开元十二年甲子
冬至日在斗十度凡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
分至乾德二年甲子冬至日在斗六度凡退四十一
度四千八百四十八分至仁宗庆历四年甲申冬至
日在斗五度此法通古合今故知尧历日在虚一度
而鸟火昴虚以仲月昏中合尧典愚案自尧二十一
年甲子至今至治元年辛酉计三千六百五十八年
一万注以一度为万分自演纪至开元十二年甲子
冬至日在斗十度凡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
分至乾德二年甲子冬至日在斗六度凡退四十一
度四千八百四十八分至仁宗庆历四年甲申冬至
日在斗五度此法通古合今故知尧历日在虚一度
而鸟火昴虚以仲月昏中合尧典愚案自尧二十一
年甲子至今至治元年辛酉计三千六百五十八年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1b 页 WYG0062-0225d.png
尧时冬至日在虚一今在箕九退过四十三度即以
四十三为法除三千六百五十八得八十五是大约
八十五年退一度矣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
三百六十五度之外其馀分于一度之中当四分之
一如以一度分作九百四十分当得二百三十五分
也
绕地左旋者
四十三为法除三千六百五十八得八十五是大约
八十五年退一度矣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
三百六十五度之外其馀分于一度之中当四分之
一如以一度分作九百四十分当得二百三十五分
也
绕地左旋者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2a 页 WYG0062-0226a.png
坐北面南则东为左西为右天运降于西升于东故
为左旋
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者
天运一日夜转一匝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
外又搀进一度也朱子语录云日月皆从角起日则
一日运一周依旧只到那角上天则周了又过那角
些子日日累将去到一年便与日会又曰而今若就
天里看时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
为左旋
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者
天运一日夜转一匝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
外又搀进一度也朱子语录云日月皆从角起日则
一日运一周依旧只到那角上天则周了又过那角
些子日日累将去到一年便与日会又曰而今若就
天里看时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2b 页 WYG0062-0226b.png
把天外来说则是一日过了一度季通尝言论日月
则在天里论天则在太虚空里若去那太虚空里观
天自是日日衮得不在旧时处
丽天
丽者附而不缀之义二十八宿及众星不动者皆缀
定于天体矣
不及一度者
恰行一周不及天所搀过一度也朱子语录陈安卿
则在天里论天则在太虚空里若去那太虚空里观
天自是日日衮得不在旧时处
丽天
丽者附而不缀之义二十八宿及众星不动者皆缀
定于天体矣
不及一度者
恰行一周不及天所搀过一度也朱子语录陈安卿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3a 页 WYG0062-0226c.png
尝问天道左旋自东而西日月右行则如何朱子曰
横渠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
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过一度日
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正恰好被天进一度则日却成每日退了一度
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之度
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不及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
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
横渠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
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过一度日
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正恰好被天进一度则日却成每日退了一度
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之度
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不及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
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3b 页 WYG0062-0226d.png
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之天郤成退了十三度有奇
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若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难
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速
也
九百四十分者
历家额设一日细数也
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
即四分日之一也
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若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难
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速
也
九百四十分者
历家额设一日细数也
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
即四分日之一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4a 页 WYG0062-0227a.png
与天会者
天每日搀过一度则是日每日追不及一度直待三
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后日追及天也如是观
之却不是日一年一周天乃是天一年而搀过一周
天也日一日一周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次周天天
一年三百六十六次周天
十九分度之七者
以一度分作十九分月行不及天十三度之外于十
天每日搀过一度则是日每日追不及一度直待三
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后日追及天也如是观
之却不是日一年一周天乃是天一年而搀过一周
天也日一日一周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次周天天
一年三百六十六次周天
十九分度之七者
以一度分作十九分月行不及天十三度之外于十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4b 页 WYG0062-0227b.png
九分度之中又不及七分也此是并天搀过一度算
如以一度为九百四十分而以十九除之则每分该
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丝六忽八微以七乘之该三
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丝七忽六微以十九乘为
全度该九百三十九分九釐九毫九丝九忽二微亏
八微月一日夜实行三百五十二度八百二十八分
六釐八毫四丝三忽四微不及天十三度三百四十
六分三釐一毫五丝七忽六微
如以一度为九百四十分而以十九除之则每分该
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丝六忽八微以七乘之该三
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丝七忽六微以十九乘为
全度该九百三十九分九釐九毫九丝九忽二微亏
八微月一日夜实行三百五十二度八百二十八分
六釐八毫四丝三忽四微不及天十三度三百四十
六分三釐一毫五丝七忽六微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5a 页 WYG0062-0227c.png
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者
以一日十二时除九百四十则一时该七十八分三
分分之一此云四百九十九者是六时令二十九分
也
而与日会者
日月合朔也每年正月朔或立春前或立春后皆会
于玄枵二月朔会娵訾逆周十二位
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者
以一日十二时除九百四十则一时该七十八分三
分分之一此云四百九十九者是六时令二十九分
也
而与日会者
日月合朔也每年正月朔或立春前或立春后皆会
于玄枵二月朔会娵訾逆周十二位
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者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5b 页 WYG0062-0227d.png
十二个二十九日也
五千九百八十八者
十二个四百九十九分也
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者
以九百四十为一日之法而除五千九百八十八得
六个九百四十为六日也
不尽三百四十八者
除六个九百四十该五千六百四十之外尚馀三百
五千九百八十八者
十二个四百九十九分也
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者
以九百四十为一日之法而除五千九百八十八得
六个九百四十为六日也
不尽三百四十八者
除六个九百四十该五千六百四十之外尚馀三百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6a 页 WYG0062-0228a.png
四十八也
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者
有全日三百四十八并馀分之积得六日也
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者
即上除不尽之数计四时令三十四分三分分之二
也
三百六十者
历家设此为常额多于此者为盈少于此者为虚易
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者
有全日三百四十八并馀分之积得六日也
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者
即上除不尽之数计四时令三十四分三分分之二
也
三百六十者
历家设此为常额多于此者为盈少于此者为虚易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6b 页 WYG0062-0228b.png
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
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正谓此也
气盈者
从二十四气算来三百六十之外所多者也
朔虚者
从十二月朔算来三百六十之内所少者也
一岁闰率者
合气盈朔虚之数也其详具于左方
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正谓此也
气盈者
从二十四气算来三百六十之外所多者也
朔虚者
从十二月朔算来三百六十之内所少者也
一岁闰率者
合气盈朔虚之数也其详具于左方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7a 页 WYG0062-0228c.png
一日九百四十分
一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
一岁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是日行之数二
十四气一周也
一年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是月行之数十
二月朔一周也
一期大约三百六十日以为常数
从二十四气算来则日与天会多五日二百三十五
一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
一岁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是日行之数二
十四气一周也
一年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是月行之数十
二月朔一周也
一期大约三百六十日以为常数
从二十四气算来则日与天会多五日二百三十五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7b 页 WYG0062-0228d.png
分为气盈
从十二月朔算来则月与日会少五日五百九十二
分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
一年闰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二年闰率二十一日七百一十四分
三年闰率三十二日六百一分(除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作一闰外馀)
(三日一/百二分)
四年闰率一十三日九百二十九分
从十二月朔算来则月与日会少五日五百九十二
分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
一年闰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二年闰率二十一日七百一十四分
三年闰率三十二日六百一分(除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作一闰外馀)
(三日一/百二分)
四年闰率一十三日九百二十九分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8a 页 WYG0062-0229a.png
五年闰率二十四日八百一十六分(借下年四日六/百二十三分凑)
(作再/闰)
六年闰率六日二百四分
七年闰率一十七日九十一分
八年闰率二十七日九百一十八分(借下年一日五/百二十一分作)
(第三/闰)
九年闰率九日三百六分
十年闰率二十日一百九十三分
(作再/闰)
六年闰率六日二百四分
七年闰率一十七日九十一分
八年闰率二十七日九百一十八分(借下年一日五/百二十一分作)
(第三/闰)
九年闰率九日三百六分
十年闰率二十日一百九十三分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8b 页 WYG0062-0229b.png
十一年闰率三十一日八十分(作第四闰外馀一/日五百二十一分)
十二年闰率一十二日四百八分
十三年闰率二十三日二百九十五分
十四年闰率三十四日一百八十二分(作第五闰外/馀四日六百)
(二十/三分)
十五年闰率一十五日五百一十分
十六年闰率二十六日三百九十七分(借下年三日/一百二分凑)
(作第/六闰)
十二年闰率一十二日四百八分
十三年闰率二十三日二百九十五分
十四年闰率三十四日一百八十二分(作第五闰外/馀四日六百)
(二十/三分)
十五年闰率一十五日五百一十分
十六年闰率二十六日三百九十七分(借下年三日/一百二分凑)
(作第/六闰)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9a 页 WYG0062-0229c.png
十七年闰率七日七百二十五分
十八年闰率一十八日六百一十二分
十九年闰率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正作第七闰/无馀无欠)
一年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十九年积一百九十日
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三分除为二百六日六百七十
三分分为七闰每闰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除尽
无馀故曰气朔分齐谓之一章一行云历法合二始
以定刚柔二中以定律历二终以纪闰馀二始者一
十八年闰率一十八日六百一十二分
十九年闰率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正作第七闰/无馀无欠)
一年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十九年积一百九十日
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三分除为二百六日六百七十
三分分为七闰每闰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除尽
无馀故曰气朔分齐谓之一章一行云历法合二始
以定刚柔二中以定律历二终以纪闰馀二始者一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29b 页 WYG0062-0229d.png
为阳始二为阴始一奇为刚二偶为柔(甲丙戊庚壬/为刚日乙丁)
(己辛癸/为柔日)二中者五为阳中六为阴中五者十日六者
十二辰也(五音及十二律为六十十日十/二辰亦为六十故律历志兼之)二终者十
为阴终九为阳终故闰法以十九岁为一章也三岁
一闰非四则三五岁再闰非十一则十二八岁三闰
非八则九十一岁四闰非四则五十四岁五闰非正
则二十六岁六闰非十则九十九岁七闰非六则七
鲧崇伯名
(己辛癸/为柔日)二中者五为阳中六为阴中五者十日六者
十二辰也(五音及十二律为六十十日十/二辰亦为六十故律历志兼之)二终者十
为阴终九为阳终故闰法以十九岁为一章也三岁
一闰非四则三五岁再闰非十一则十二八岁三闰
非八则九十一岁四闰非四则五十四岁五闰非正
则二十六岁六闰非十则九十九岁七闰非六则七
鲧崇伯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0a 页 WYG0062-0230a.png
疏云崇国伯爵史正义引皇甫谧云崇夏鲧封虞夏
商周皆有崇国殷之崇国文王所伐者寰宇记在京
兆鄠县
鲧婞直
楚辞注婞胡冷反很也
商周皆有崇国殷之崇国文王所伐者寰宇记在京
兆鄠县
鲧婞直
楚辞注婞胡冷反很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0b 页 WYG0062-0230b.png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上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1a 页 WYG0062-023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中 元 陈师凯 撰
舜典
东晋梅赜上孔传
案此注全用孔氏疏检晋书无之惟隋书经籍志有
此事而以姚方兴为姚兴以方字读连下文又以大
航为大桁未知孰是
王范之注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中 元 陈师凯 撰
舜典
东晋梅赜上孔传
案此注全用孔氏疏检晋书无之惟隋书经籍志有
此事而以姚方兴为姚兴以方字读连下文又以大
航为大桁未知孰是
王范之注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1b 页 WYG0062-0231b.png
王肃范宁也隋志有王肃注古文尚书十一卷范宁
注古文尚书舜典一卷陆氏释文云舜典王氏注相
承云梅赜上孔氏传古文尚书亡舜典一篇时以王
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
以续孔传徐仙民亦音此本今依旧音之曰若稽古
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此十二字是姚方兴所上孔氏
传本无阮孝绪七录亦云然方兴本或此下更有浚
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
注古文尚书舜典一卷陆氏释文云舜典王氏注相
承云梅赜上孔氏传古文尚书亡舜典一篇时以王
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
以续孔传徐仙民亦音此本今依旧音之曰若稽古
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此十二字是姚方兴所上孔氏
传本无阮孝绪七录亦云然方兴本或此下更有浚
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2a 页 WYG0062-0232a.png
异聊出之于王注无施也愚案此前题云王氏注又
云今依旧音之又云聊出之于王注无施则陆氏似
谓此注仍是王氏本特附入方兴所上二十八字或
十二字又案序录云舜典一篇仍用王肃本则今古
注舜典是王氏注明矣
齐萧鸾
南朝齐明帝
隋开皇初购求遗典
云今依旧音之又云聊出之于王注无施则陆氏似
谓此注仍是王氏本特附入方兴所上二十八字或
十二字又案序录云舜典一篇仍用王肃本则今古
注舜典是王氏注明矣
齐萧鸾
南朝齐明帝
隋开皇初购求遗典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2b 页 WYG0062-0232b.png
开皇三年因秘书牛宏上表言典籍散逸诏献书一
卷赉缣一匹
左氏所谓无违教也
见文十八年
此盖又兼四岳之官
四岳主四方之诸侯经云宾于四门故知舜以百揆
兼四岳也
易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意为近之
卷赉缣一匹
左氏所谓无违教也
见文十八年
此盖又兼四岳之官
四岳主四方之诸侯经云宾于四门故知舜以百揆
兼四岳也
易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意为近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3a 页 WYG0062-0232c.png
程子曰雷之震动惊及百里人无不惧而自失唯宗
庙祭祀执匕鬯者则不致于丧失人之致其诚敬莫
如祭祀则虽雷震之威不能使之惧而失守故临大
震惧能安而不自失者唯诚敬而已朱子曰匕所以
举鼎实鬯以秬黍酒和郁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
天文志云言天体者三家
案此段注全据孔氏疏此所谓天文志乃蔡邕所作
非诸史之志也
庙祭祀执匕鬯者则不致于丧失人之致其诚敬莫
如祭祀则虽雷震之威不能使之惧而失守故临大
震惧能安而不自失者唯诚敬而已朱子曰匕所以
举鼎实鬯以秬黍酒和郁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
天文志云言天体者三家
案此段注全据孔氏疏此所谓天文志乃蔡邕所作
非诸史之志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3b 页 WYG0062-0232d.png
一曰周髀(傍米/切)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晋书云一曰盖天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
其本包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
周人志之故曰周髀
宣夜绝无师说不知其状如何
孔疏云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但绝无
师说今案晋志云宣夜之书云惟汉袐书郎郗萌记
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
晋书云一曰盖天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
其本包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
周人志之故曰周髀
宣夜绝无师说不知其状如何
孔疏云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但绝无
师说今案晋志云宣夜之书云惟汉袐书郎郗萌记
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4a 页 WYG0062-0233a.png
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
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
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
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
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
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
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
得尔也愚按此说颇似朱子所谓天无形质只是气
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
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
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
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
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
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
得尔也愚按此说颇似朱子所谓天无形质只是气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4b 页 WYG0062-0233b.png
旋转之说
周髀之术
晋志云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
天地皆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
而滂沲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
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
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
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行道为
周髀之术
晋志云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
天地皆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
而滂沲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
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
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
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行道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5a 页 WYG0062-0233c.png
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推
晷景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故曰周
髀汉王仲任据盖天之说日随天而转非入地夫人
目所望不过十里天地合矣实非合也远使然耳今
视日入非入也亦远耳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之人
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为出远者
为入矣何以明之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
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
晷景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故曰周
髀汉王仲任据盖天之说日随天而转非入地夫人
目所望不过十里天地合矣实非合也远使然耳今
视日入非入也亦远耳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之人
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为出远者
为入矣何以明之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
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5b 页 WYG0062-0233d.png
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愚案孔疏下天似下脱盖笠
地法四字蔡传亦脱之当补
浑天说曰天包地外犹卵之里黄圆如弹丸
此说是吴中常侍庐江王蕃所作也晋志亦引之又
案晋志及孔疏里字皆作裹取包裹之义今蔡传诸
本并讹作里字又隋书谓如卵则稍长不若如弹丸
为是
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强
地法四字蔡传亦脱之当补
浑天说曰天包地外犹卵之里黄圆如弹丸
此说是吴中常侍庐江王蕃所作也晋志亦引之又
案晋志及孔疏里字皆作裹取包裹之义今蔡传诸
本并讹作里字又隋书谓如卵则稍长不若如弹丸
为是
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6a 页 WYG0062-0234a.png
此度是自东数向西去直排定者如机上数经丝也
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亦三十六度
此下数句论度数直至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皆
是自北数向南去横布定者如机上数纬丝也愚案
在天度数其初止以为日行之限布在黄道上斜绕
天腹其三百六十五度如甜瓜文北极如甜瓜蒂其
后浑天家见天体圆如弹丸南北东西纵广如一遂
借三百六十五度阔狭之限横布于天以记三极相
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亦三十六度
此下数句论度数直至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皆
是自北数向南去横布定者如机上数纬丝也愚案
在天度数其初止以为日行之限布在黄道上斜绕
天腹其三百六十五度如甜瓜文北极如甜瓜蒂其
后浑天家见天体圆如弹丸南北东西纵广如一遂
借三百六十五度阔狭之限横布于天以记三极相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6b 页 WYG0062-0234b.png
去及出地入地冬夏二至春秋二分日行相去中间
所隔广狭多寡之数是以浑天说中所论度数有以
纵言者有以横言者读者宜别之
洛下闳始经营之鲜于妄人又量度之至宣帝时耿寿
昌始铸铜为之象
此皆据孔疏汉志不载今案晋志云汉太初初洛下
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圆仪以考历度又案隋志
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机衡又有
所隔广狭多寡之数是以浑天说中所论度数有以
纵言者有以横言者读者宜别之
洛下闳始经营之鲜于妄人又量度之至宣帝时耿寿
昌始铸铜为之象
此皆据孔疏汉志不载今案晋志云汉太初初洛下
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圆仪以考历度又案隋志
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机衡又有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7a 页 WYG0062-0234c.png
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古旧浑象以二分为
一度周七尺三寸半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历喜云
洛下闳为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初历或
其所制也(一云洛下闳姓姚氏字/长公隐于洛下巴人也)愚案隋志分仪象
为二篇谓机衡为仪谓有机无衡者为象故注疏及
传亦或言象或言仪各有所指也
宋钱乐又作浑天仪衡长八尺孔径一寸玑径八尺圆
周二丈五尺强
一度周七尺三寸半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历喜云
洛下闳为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初历或
其所制也(一云洛下闳姓姚氏字/长公隐于洛下巴人也)愚案隋志分仪象
为二篇谓机衡为仪谓有机无衡者为象故注疏及
传亦或言象或言仪各有所指也
宋钱乐又作浑天仪衡长八尺孔径一寸玑径八尺圆
周二丈五尺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7b 页 WYG0062-0234d.png
钱乐本名乐之孔疏脱之字南史无传隋志言径八
尺者汉候台铜仪也又梁华林重云殿前所置铜仪
亦径八尺检其镌题是刘曜光初六年史官丞孔挺
所造又云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太史令钱乐之采效
仪象铸铜为之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
分少地在天内不动以为浑仪则内缺衡管以为浑
象则地不在外是别为一体愚案孔疏与正史大同
小异蔡传正据疏义耳
尺者汉候台铜仪也又梁华林重云殿前所置铜仪
亦径八尺检其镌题是刘曜光初六年史官丞孔挺
所造又云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太史令钱乐之采效
仪象铸铜为之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
分少地在天内不动以为浑仪则内缺衡管以为浑
象则地不在外是别为一体愚案孔疏与正史大同
小异蔡传正据疏义耳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8a 页 WYG0062-0235a.png
历代以来其法渐密本朝因之为仪三重其在外曰六
合仪次其内曰三辰仪最其内曰四游仪
浑仪至唐李淳风一行而法甚密本朝因之者言宋
亦因用旧仪之法不曾改创法度也案新唐书天文
志贞观初李淳风上言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
浑天仪也太宗因诏为之七年仪成表里三重下据
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一曰六合仪有
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列二
合仪次其内曰三辰仪最其内曰四游仪
浑仪至唐李淳风一行而法甚密本朝因之者言宋
亦因用旧仪之法不曾改创法度也案新唐书天文
志贞观初李淳风上言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
浑天仪也太宗因诏为之七年仪成表里三重下据
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一曰六合仪有
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列二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8b 页 WYG0062-0235b.png
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二曰三辰
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月游规列宿距度七曜所行
转于六合之内三曰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
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
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
下以识器之晷度皆用铜帝称善置于凝晖阁又旧
唐书天文志云开元九年诏一行与梁令瓒更造浑
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赤道黄道周天度数注水
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月游规列宿距度七曜所行
转于六合之内三曰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
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
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
下以识器之晷度皆用铜帝称善置于凝晖阁又旧
唐书天文志云开元九年诏一行与梁令瓒更造浑
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赤道黄道周天度数注水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9a 页 WYG0062-0235c.png
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命之曰水运浑
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其规环尺寸具载唐志文
多不录宋太宗更名太平浑仪
四游仪
尔雅疏云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立春西游春分
正中立夏北游夏至极下立秋东游秋分正中立冬
南游冬至极上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冬至上游
万五千里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愚谓天动地静地气
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其规环尺寸具载唐志文
多不录宋太宗更名太平浑仪
四游仪
尔雅疏云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立春西游春分
正中立夏北游夏至极下立秋东游秋分正中立冬
南游冬至极上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冬至上游
万五千里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愚谓天动地静地气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39b 页 WYG0062-0235d.png
虽升降而地之体则隤然不动所谓四游决无此理
辄据此以释四游仪之所以得名耳
黑双环所刻去极度数
皆是自北数向南去之度
赤单环黄单环所刻度数
皆是自西数向东去之度
历家之说又以北斗魁四星为玑杓三星为衡
史记天官书云北斗七星所谓琁玑玉衡以齐七政
辄据此以释四游仪之所以得名耳
黑双环所刻去极度数
皆是自北数向南去之度
赤单环黄单环所刻度数
皆是自西数向东去之度
历家之说又以北斗魁四星为玑杓三星为衡
史记天官书云北斗七星所谓琁玑玉衡以齐七政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0a 页 WYG0062-0236a.png
索隐曰春秋运斗枢云斗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
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
魁第五至第七为杓晋志云魁四星为琁玑杓三星
为玉衡
郊祀者祭昊天之常祭
古者天子以冬至日于国之南郊祭天于圜丘于郊
故谓之郊郑氏通志略云祀昊天上帝礼神之玉以
苍璧其牲及币各随玉色牲用一犊币用缯长丈八
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
魁第五至第七为杓晋志云魁四星为琁玑杓三星
为玉衡
郊祀者祭昊天之常祭
古者天子以冬至日于国之南郊祭天于圜丘于郊
故谓之郊郑氏通志略云祀昊天上帝礼神之玉以
苍璧其牲及币各随玉色牲用一犊币用缯长丈八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0b 页 WYG0062-0236b.png
尺王服大裘其冕无旒尸服亦然乘玉辂锡繁缨十
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樽及菹醢之器以瓦爵以
匏藉神之席以藁秸及蒲剪而不纳配以帝喾
禋精意以享之谓
见国语
所尊祭者其祀有六
礼记疏云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者谓祭四时阴阳
之神也泰昭坛名也昭取明也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樽及菹醢之器以瓦爵以
匏藉神之席以藁秸及蒲剪而不纳配以帝喾
禋精意以享之谓
见国语
所尊祭者其祀有六
礼记疏云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者谓祭四时阴阳
之神也泰昭坛名也昭取明也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1a 页 WYG0062-0236c.png
若祈阴则埋牲祈阳则不应埋之今总云埋者以阴
阳之气俱出入于地中而生万物故并埋之以享阴
阳为义也用少牢者降于天地也自此以下及日月
至山林并少牢也先儒并云不荐熟唯杀牲埋之也
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者相近当为攘祈攘郤也寒
暑之气应退而不退则祭攘郤之令退也祈求也寒
暑之气应至而不至则祭求之令至也寒则于坎寒
阴也暑则于坛暑阳也王宫祭日也者王君也宫亦
阳之气俱出入于地中而生万物故并埋之以享阴
阳为义也用少牢者降于天地也自此以下及日月
至山林并少牢也先儒并云不荐熟唯杀牲埋之也
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者相近当为攘祈攘郤也寒
暑之气应退而不退则祭攘郤之令退也祈求也寒
暑之气应至而不至则祭求之令至也寒则于坎寒
阴也暑则于坛暑阳也王宫祭日也者王君也宫亦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1b 页 WYG0062-0236d.png
坛也营域如宫也日神尊故其坛曰君宫也夜明祭
月也者祭月坛名也月明于夜故谓其坛为夜明也
幽宗祭星也者祭星坛名也幽闇也宗当为禜禜坛
域也星至夜而出故曰幽也为营域而祭之故曰幽
禜也雩宗祭水旱也者亦坛名也雩吁嗟也水旱为
人所吁嗟禜亦营域也为营域而祭之故曰雩禜也
群神谓丘陵坟衍古昔圣贤之类
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物注
月也者祭月坛名也月明于夜故谓其坛为夜明也
幽宗祭星也者祭星坛名也幽闇也宗当为禜禜坛
域也星至夜而出故曰幽也为营域而祭之故曰幽
禜也雩宗祭水旱也者亦坛名也雩吁嗟也水旱为
人所吁嗟禜亦营域也为营域而祭之故曰雩禜也
群神谓丘陵坟衍古昔圣贤之类
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物注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2a 页 WYG0062-0237a.png
云积石曰山竹木曰林注渎曰川水钟曰泽土高曰
丘大阜曰陵水涯曰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
隰愚谓地有十等蔡传止云丘陵坟衍者又案小宗
伯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山川已见上文故此
止称丘陵坟衍也古昔圣贤者小宗伯注云三皇五
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愚谓如祭法有功烈于民
者皆是也
桓圭
丘大阜曰陵水涯曰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
隰愚谓地有十等蔡传止云丘陵坟衍者又案小宗
伯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山川已见上文故此
止称丘陵坟衍也古昔圣贤者小宗伯注云三皇五
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愚谓如祭法有功烈于民
者皆是也
桓圭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2b 页 WYG0062-0237b.png
周礼疏云桓若屋之桓楹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
也四植谓之桓柱之竖者竖之则有四棱也桓圭盖
以桓为琢饰长九寸
信圭躬圭
周礼注云信当作身皆象以人形为琢饰欲其慎行
保身皆长七寸
榖璧蒲璧
周礼注云榖所以养人蒲为席所以安人二玉盖以
也四植谓之桓柱之竖者竖之则有四棱也桓圭盖
以桓为琢饰长九寸
信圭躬圭
周礼注云信当作身皆象以人形为琢饰欲其慎行
保身皆长七寸
榖璧蒲璧
周礼注云榖所以养人蒲为席所以安人二玉盖以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3a 页 WYG0062-0237c.png
榖蒲为琢饰皆径五寸不执圭者未成国也愚按大
宗伯云七命赐国子男五命故云未成国也
天子执冒
周礼疏云方四寸邪刻之
燔柴以祀天
礼记燔柴于泰坛燔音烦疏云燔柴于泰坛者谓积
薪于坛上而取玉币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
也祭礼通解云阳祀自烟始阴祀自血起
宗伯云七命赐国子男五命故云未成国也
天子执冒
周礼疏云方四寸邪刻之
燔柴以祀天
礼记燔柴于泰坛燔音烦疏云燔柴于泰坛者谓积
薪于坛上而取玉币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
也祭礼通解云阳祀自烟始阴祀自血起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3b 页 WYG0062-0237d.png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视伯子男者也
王制疏云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山川视伯
小者视子男郑注云谓其牲币粢盛笾豆爵献之数
非谓尊卑刘向说苑曰五岳何以视三公能大布云
雨焉能大敛云雨焉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
雨天下施德博大故视三公也四渎何以视诸侯能
荡涤垢浊焉能遹百川于海焉能出云雨千里焉为
施甚大故视诸侯也山川何以视子男也能出物焉
王制疏云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山川视伯
小者视子男郑注云谓其牲币粢盛笾豆爵献之数
非谓尊卑刘向说苑曰五岳何以视三公能大布云
雨焉能大敛云雨焉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
雨天下施德博大故视三公也四渎何以视诸侯能
荡涤垢浊焉能遹百川于海焉能出云雨千里焉为
施甚大故视诸侯也山川何以视子男也能出物焉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4a 页 WYG0062-0238a.png
能润泽物焉能生云雨为恩多然品类以百数故视
子男也
肆觐东后
王制疏曰觐见也谓见东方诸侯案觐礼云诸侯觐
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郑
注云王巡守至于方岳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以
见之王升立于坛上南面诸公中阶之前北面诸侯
东阶之东西面诸伯西阶之西东面诸子门东北面
子男也
肆觐东后
王制疏曰觐见也谓见东方诸侯案觐礼云诸侯觐
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郑
注云王巡守至于方岳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以
见之王升立于坛上南面诸公中阶之前北面诸侯
东阶之东西面诸伯西阶之西东面诸子门东北面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4b 页 WYG0062-0238b.png
诸男门西北面王降阶南面而见之三揖既升坛使
诸侯升公拜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
律凡十二管皆径三分有奇空(音/孔)围九分而黄钟之长
九寸
律吕本原云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
九为阳九者阳之成也其二四六八十为阴十者阴
之成也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其数九分
寸之数具于声气之元不可得而见及断竹为管吹
诸侯升公拜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
律凡十二管皆径三分有奇空(音/孔)围九分而黄钟之长
九寸
律吕本原云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
九为阳九者阳之成也其二四六八十为阴十者阴
之成也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其数九分
寸之数具于声气之元不可得而见及断竹为管吹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5a 页 WYG0062-0238c.png
之而声和候之而气应而后数始形焉均其长得九
寸审其围得九分积其实得八百一十分是为律本
度量权衡于是而受法十一律由是而损益焉
大吕以下律吕相间以次而短至应钟而极焉
律吕本原云黄钟九寸大吕八寸三分七氂六毫太
蔟八寸夹钟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丝姑洗七寸一
分仲吕六寸五分八氂三毫四丝六忽蕤宾六寸二
分八釐林钟六寸夷则五寸五分五氂一毫南吕五
寸审其围得九分积其实得八百一十分是为律本
度量权衡于是而受法十一律由是而损益焉
大吕以下律吕相间以次而短至应钟而极焉
律吕本原云黄钟九寸大吕八寸三分七氂六毫太
蔟八寸夹钟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丝姑洗七寸一
分仲吕六寸五分八氂三毫四丝六忽蕤宾六寸二
分八釐林钟六寸夷则五寸五分五氂一毫南吕五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5b 页 WYG0062-0238d.png
寸三分无射四寸八分八氂四毫八丝应钟四寸六
分六氂
以之制乐而节声音
律吕本原云黄钟之数九九八十一是为五声之本
故宫声八十一三分损一以下生徵徵声五十四三
分益一以上生商商声七十二三分损一以下生羽
羽声四十八三分益一以上生角角声六十四以三
分之不尽一算数不可行此声之数所以止于五也
分六氂
以之制乐而节声音
律吕本原云黄钟之数九九八十一是为五声之本
故宫声八十一三分损一以下生徵徵声五十四三
分益一以上生商商声七十二三分损一以下生羽
羽声四十八三分益一以上生角角声六十四以三
分之不尽一算数不可行此声之数所以止于五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6a 页 WYG0062-0239a.png
朱子曰五声之序宫最大而沈浊羽最细而轻清商
之大次宫徵之细次羽而角居四者之中焉愚谓五
声之大小出于五行之生数数少者清数多者浊天
一生水数最少故羽最清天五生土数最多故宫最
浊地二生火故徵之清次羽地四生金故商之浊次
宫天三生木居四者之中故角音之清浊亦居四者
之中也实本于河洛之自然岂人力之所强为哉
以之审度而度长短
之大次宫徵之细次羽而角居四者之中焉愚谓五
声之大小出于五行之生数数少者清数多者浊天
一生水数最少故羽最清天五生土数最多故宫最
浊地二生火故徵之清次羽地四生金故商之浊次
宫天三生木居四者之中故角音之清浊亦居四者
之中也实本于河洛之自然岂人力之所强为哉
以之审度而度长短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6b 页 WYG0062-0239b.png
律吕本原云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长短也生于
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为一分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注云凡黍
实于管中则十三黍三分黍之一而满一分积九十
分则千有二百黍矣故此九十黍之数与下章千二
百黍之数其实一也前汉律历志云以子榖秬黍中
者一黍之广度之蔡元定云一黍之广为分故累九
十黍为黄钟之长积一千二百黍为黄钟之广愚案
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为一分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注云凡黍
实于管中则十三黍三分黍之一而满一分积九十
分则千有二百黍矣故此九十黍之数与下章千二
百黍之数其实一也前汉律历志云以子榖秬黍中
者一黍之广度之蔡元定云一黍之广为分故累九
十黍为黄钟之长积一千二百黍为黄钟之广愚案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7a 页 WYG0062-0239c.png
孔疏云以一黍之广度之千二百黍为一分非也
以之审量而量多少
律吕本原云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多少也生于
黄钟之容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以井
水准其概以度数审其容合龠为合注云两龠也十
合为升二十龠也十升为斗二百龠也十斗为斛二
千龠也愚案元定律吕书以合龠为合而蔡传谓十
龠为合盖误于孔疏也孔疏谓十龠为合非也汉志
以之审量而量多少
律吕本原云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多少也生于
黄钟之容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以井
水准其概以度数审其容合龠为合注云两龠也十
合为升二十龠也十升为斗二百龠也十斗为斛二
千龠也愚案元定律吕书以合龠为合而蔡传谓十
龠为合盖误于孔疏也孔疏谓十龠为合非也汉志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7b 页 WYG0062-0239d.png
亦谓合龠为合盖合者取合并二龠之义故一升该
二十龠一斛该二千龠也若谓十龠为合则一斛该
万龠而量过于大矣西山父子以律吕名家不应相
反是殆误录疏文而失于检正也据朱子文集亦作
合龠为合洪范内篇亦作合龠为合蔡传之讹当改
以之平衡而权轻重
律吕本原云权衡者铢两斤钧石所以权轻重也生
于黄钟之重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百
二十龠一斛该二千龠也若谓十龠为合则一斛该
万龠而量过于大矣西山父子以律吕名家不应相
反是殆误录疏文而失于检正也据朱子文集亦作
合龠为合洪范内篇亦作合龠为合蔡传之讹当改
以之平衡而权轻重
律吕本原云权衡者铢两斤钧石所以权轻重也生
于黄钟之重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百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8a 页 WYG0062-0240a.png
黍重一铢一龠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注云两
龠也十六两为斤三十二龠也三十斤为钧九百六
十龠也四钧为石三千八百四十龠也孔疏云衡平
也权重也称上谓之衡称锤谓之权
黄钟所以为万事根本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
律为万事根本焉蔡氏又推黄钟为六律之元故曰
黄钟为万事根本也
龠也十六两为斤三十二龠也三十斤为钧九百六
十龠也四钧为石三千八百四十龠也孔疏云衡平
也权重也称上谓之衡称锤谓之权
黄钟所以为万事根本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
律为万事根本焉蔡氏又推黄钟为六律之元故曰
黄钟为万事根本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8b 页 WYG0062-0240b.png
五礼吉凶军宾嘉
周礼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以禋祀祀
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
风(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埋/)沈(沉/)
祭山林川泽以副(僻/)辜祭四方百物以肆(剔/)献祼享
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
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
周礼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以禋祀祀
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
风(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埋/)沈(沉/)
祭山林川泽以副(僻/)辜祭四方百物以肆(剔/)献祼享
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
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9a 页 WYG0062-0240c.png
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
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时聘曰问殷覜曰视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
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
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
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
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
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注云禋祀烟
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时聘曰问殷覜曰视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
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
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
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
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
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注云禋祀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49b 页 WYG0062-0240d.png
气之臭闻者槱积也诗薪之槱之三祀皆积柴实牲
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司中三能
(台/)司命文昌宫风师箕也雨师毕也阴祀自血起贵
气臭也社稷土榖之神社祀勾龙稷祀弃五祀五官
之神少昊氏之子曰重为勾芒食于木该为蓐收食
于金脩及熙为玄冥食于水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
融后土食于火土五岳东岱南衡西华北恒中嵩高
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沈副辜副牲胸也谓磔攘及蜡
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司中三能
(台/)司命文昌宫风师箕也雨师毕也阴祀自血起贵
气臭也社稷土榖之神社祀勾龙稷祀弃五祀五官
之神少昊氏之子曰重为勾芒食于木该为蓐收食
于金脩及熙为玄冥食于水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
融后土食于火土五岳东岱南衡西华北恒中嵩高
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沈副辜副牲胸也谓磔攘及蜡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0a 页 WYG0062-0241a.png
祭肆进所解牲体谓荐孰时也献献醴谓荐血腥也
祼灌以郁鬯谓始献尸求神也祫言肆献祼禘言馈
食著有黍稷互相备也札疫疠也祸灾水火也禬礼
同盟者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恤邻国相忧也殷见
殷犹众也殷頫诸侯使卿以大礼众聘大师用其义
勇大均均其地政地守地职所以忧民大田简车徒
大役筑宫室大封正封疆嘉善也所以因人心之善
者而为之制脤膰社稷宗庙之肉
祼灌以郁鬯谓始献尸求神也祫言肆献祼禘言馈
食著有黍稷互相备也札疫疠也祸灾水火也禬礼
同盟者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恤邻国相忧也殷见
殷犹众也殷頫诸侯使卿以大礼众聘大师用其义
勇大均均其地政地守地职所以忧民大田简车徒
大役筑宫室大封正封疆嘉善也所以因人心之善
者而为之制脤膰社稷宗庙之肉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0b 页 WYG0062-0241b.png
纁玄黄
不见礼经蔡传只据古注孔疏亦云未知出何书王
肃所注同
羔雁雉
疏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雁取其候时而行雉取
其守介死不失节雉不可生知一死是雉也
民功曰庸
夏官司勋文王功曰勋若周公国功曰功若伊尹民
不见礼经蔡传只据古注孔疏亦云未知出何书王
肃所注同
羔雁雉
疏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雁取其候时而行雉取
其守介死不失节雉不可生知一死是雉也
民功曰庸
夏官司勋文王功曰勋若周公国功曰功若伊尹民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1a 页 WYG0062-0241c.png
功曰庸若后稷事功曰劳若禹治功曰力若咎繇战
功曰多若韩信
中古之地但为九州
中古指禹治水以前朱子大全集作古者中国之地
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
东字误夏官职方氏云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
朱子语类云分冀州西为并州今案长安禹迹图及
东坡地理指掌图皆以并州在冀州之西通典云并
功曰多若韩信
中古之地但为九州
中古指禹治水以前朱子大全集作古者中国之地
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
东字误夏官职方氏云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
朱子语类云分冀州西为并州今案长安禹迹图及
东坡地理指掌图皆以并州在冀州之西通典云并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1b 页 WYG0062-0241d.png
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则在冀之西明矣
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
职方氏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注云医无
闾在辽东书疏云知分冀州为并州者以职方有幽
并周立州名必因于古知舜时当有幽并且职方幽
并山川于禹贡皆冀州之域知分冀州为之也
又分青之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
尔雅曰齐曰营州疏云齐有营丘岂是名乎书疏云
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
职方氏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注云医无
闾在辽东书疏云知分冀州为并州者以职方有幽
并周立州名必因于古知舜时当有幽并且职方幽
并山川于禹贡皆冀州之域知分冀州为之也
又分青之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
尔雅曰齐曰营州疏云齐有营丘岂是名乎书疏云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2a 页 WYG0062-0242a.png
齐即青州之地知分青州为之董氏辑纂引曾氏谓
分冀为营又引王氏谓非分青为营二说皆非又案
杜氏通典以安东府属古青州指掌图云以青州越
海析辽东之地为营州注云今安东府与通典合营
非分于冀明甚又案指掌图云舜肇分为十二州盖
以古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卫水在真定分
燕以北为幽州又案尧都平阳后为唐国唐后为晋
今为平阳路舜都蒲坂为今河中府禹都晋阳又徙
分冀为营又引王氏谓非分青为营二说皆非又案
杜氏通典以安东府属古青州指掌图云以青州越
海析辽东之地为营州注云今安东府与通典合营
非分于冀明甚又案指掌图云舜肇分为十二州盖
以古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卫水在真定分
燕以北为幽州又案尧都平阳后为唐国唐后为晋
今为平阳路舜都蒲坂为今河中府禹都晋阳又徙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2b 页 WYG0062-0242b.png
安邑安邑属解州在禹贡时皆属冀州在舜分十二
州时皆属并州通典言左有恒山右有大河则唐虞
夏所都皆在并州之域但并州设未久后复合于冀
故五子之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后世地理书皆
以禹贡为定莫能别此三都为并州尔
冀州止有河内之地今河东一路是也
案地理指掌图宋河东路所管平阳隆德威胜平定
太原大通宁化岢岚汾辽绛隰火山靖康代忻石宪
州时皆属并州通典言左有恒山右有大河则唐虞
夏所都皆在并州之域但并州设未久后复合于冀
故五子之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后世地理书皆
以禹贡为定莫能别此三都为并州尔
冀州止有河内之地今河东一路是也
案地理指掌图宋河东路所管平阳隆德威胜平定
太原大通宁化岢岚汾辽绛隰火山靖康代忻石宪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3a 页 WYG0062-0242c.png
麟丰保德二十一郡然皆正并州之境不知何以指
为冀州之地恐以职方有其浸汾潞之文而并州浸
涞易故以河东为冀州欤然汾晋之地自史汉而下
皆以为并舆地所载沿革甚详尚再思之
每州封表一山为一州之镇如职方氏
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泽薮曰具区
川三江浸五湖正南曰荆州山镇曰衡山泽薮曰云
梦川江汉浸颍湛河南曰豫州山镇曰华山泽薮曰
为冀州之地恐以职方有其浸汾潞之文而并州浸
涞易故以河东为冀州欤然汾晋之地自史汉而下
皆以为并舆地所载沿革甚详尚再思之
每州封表一山为一州之镇如职方氏
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泽薮曰具区
川三江浸五湖正南曰荆州山镇曰衡山泽薮曰云
梦川江汉浸颍湛河南曰豫州山镇曰华山泽薮曰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3b 页 WYG0062-0242d.png
圃田川荥雒浸波溠正东曰青州山镇曰沂山泽薮
曰望诸川淮泗浸沂沭河东曰兖州山镇曰岱山泽
薮曰大野川河泲浸卢维正西曰雍州山镇曰岳山
泽薮曰弦蒲川泾汭浸渭洛东北曰幽州山镇曰医
无闾泽薮曰貕养川河泲浸淄时河内曰冀州山镇
曰霍山泽薮曰杨纡川漳浸汾潞正北曰并州山镇
曰恒山泽薮曰昭馀祈川虖池呕夷浸涞易
然舜既分十有二州至商时又但言九围九有周礼职
曰望诸川淮泗浸沂沭河东曰兖州山镇曰岱山泽
薮曰大野川河泲浸卢维正西曰雍州山镇曰岳山
泽薮曰弦蒲川泾汭浸渭洛东北曰幽州山镇曰医
无闾泽薮曰貕养川河泲浸淄时河内曰冀州山镇
曰霍山泽薮曰杨纡川漳浸汾潞正北曰并州山镇
曰恒山泽薮曰昭馀祈川虖池呕夷浸涞易
然舜既分十有二州至商时又但言九围九有周礼职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4a 页 WYG0062-0243a.png
方氏亦止列为九州则是十二州盖不甚久不知其自
何时复合为九也
周礼疏云此州界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略同者不
失本处虽得旧处犹有相侵入不得正若周之兖州
于禹贡侵青徐之地周之青州于禹贡侵豫州之地
周之雍豫于禹贡兼梁州之地周之冀州小于禹贡
时冀州以其北有幽燕并州故知也周之九州无徐
梁禹贡有徐梁无幽并尔雅云两河间有冀州河南
何时复合为九也
周礼疏云此州界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略同者不
失本处虽得旧处犹有相侵入不得正若周之兖州
于禹贡侵青徐之地周之青州于禹贡侵豫州之地
周之雍豫于禹贡兼梁州之地周之冀州小于禹贡
时冀州以其北有幽燕并州故知也周之九州无徐
梁禹贡有徐梁无幽并尔雅云两河间有冀州河南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4b 页 WYG0062-0243b.png
曰豫州济东曰徐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
曰扬州燕曰幽州济河间曰兖州齐曰营州诗谱曰
雍梁荆豫徐扬之民咸被其化数不同者禹贡所云
尧舜法尔雅所云似夏法诗谱所云似殷法自古以
来皆有九州惟舜时暂置十二州至夏时还为九州
故春秋云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是也愚案十二
州至禹即位时必复为九州而其州名必合尔雅而
不合禹贡尔雅又云从释地以下至九河皆禹所名
曰扬州燕曰幽州济河间曰兖州齐曰营州诗谱曰
雍梁荆豫徐扬之民咸被其化数不同者禹贡所云
尧舜法尔雅所云似夏法诗谱所云似殷法自古以
来皆有九州惟舜时暂置十二州至夏时还为九州
故春秋云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是也愚案十二
州至禹即位时必复为九州而其州名必合尔雅而
不合禹贡尔雅又云从释地以下至九河皆禹所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5a 页 WYG0062-0243c.png
既为禹所名乃有幽营而无青梁是不用禹贡旧名
也谓禹时未复九州欤则既有十二州何为贡金九
牧而所铸者九鼎邪何为五子之歌以所都为冀方
邪可以知省十二为九者必禹时无疑也
夏楚二物
学记注云夏槄也古雅反楚荆也尔雅注云槄今之
山楸
金黄金赎赎其罪
也谓禹时未复九州欤则既有十二州何为贡金九
牧而所铸者九鼎邪何为五子之歌以所都为冀方
邪可以知省十二为九者必禹时无疑也
夏楚二物
学记注云夏槄也古雅反楚荆也尔雅注云槄今之
山楸
金黄金赎赎其罪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5b 页 WYG0062-0243d.png
黄金依孔氏传疏云黄金铜也古之赎罪皆用铜汉
始用黄金但少其斤两令与铜相敌愚谓赎者赎鞭
扑之罪
此五句从重入轻
典刑最重流宥次之鞭轻扑又轻赎又轻
二句或由重而即轻
指眚灾肆赦所犯虽重然出于过误不幸直赦之也
或由轻而即重
始用黄金但少其斤两令与铜相敌愚谓赎者赎鞭
扑之罪
此五句从重入轻
典刑最重流宥次之鞭轻扑又轻赎又轻
二句或由重而即轻
指眚灾肆赦所犯虽重然出于过误不幸直赦之也
或由轻而即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6a 页 WYG0062-0244a.png
指怙终贼刑所犯虽轻然有所倚恃故意再犯必贼
杀之也
据此经文则五刑有流宥而无金赎
金赎在鞭扑之下鞭扑已在五刑之外以待罪之轻
者金赎又在鞭扑之外则轻之又轻者盖典刑至重
鞭扑至轻流宥以待典刑之稍轻金赎以待鞭扑之
尤轻者当分作三段看典刑流宥为一段所以言其
重也鞭扑金赎为一段所以言其轻也眚灾怙终为
杀之也
据此经文则五刑有流宥而无金赎
金赎在鞭扑之下鞭扑已在五刑之外以待罪之轻
者金赎又在鞭扑之外则轻之又轻者盖典刑至重
鞭扑至轻流宥以待典刑之稍轻金赎以待鞭扑之
尤轻者当分作三段看典刑流宥为一段所以言其
重也鞭扑金赎为一段所以言其轻也眚灾怙终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6b 页 WYG0062-0244b.png
一段所以言法外意也
殛则拘囚困苦之
朱子语录云殛非杀也洪范云殛死犹今言贬死又
云殛鲧于羽山想是偶然在彼而殛之
随其罪之轻重而异法
辑纂引孙氏云放重于流窜重于放殛重于窜
怒在四凶舜何与焉
可怒者在四凶非舜之私意怒之也程子云喜怒在
殛则拘囚困苦之
朱子语录云殛非杀也洪范云殛死犹今言贬死又
云殛鲧于羽山想是偶然在彼而殛之
随其罪之轻重而异法
辑纂引孙氏云放重于流窜重于放殛重于窜
怒在四凶舜何与焉
可怒者在四凶非舜之私意怒之也程子云喜怒在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7a 页 WYG0062-0244c.png
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又云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
随物应之而已
春秋传所记四凶之名与此不同说者以穷奇为共工
浑敦为驩兜饕餮为三苗梼杌为鲧
文公十八年注云浑敦不开通之貌穷奇其行穷其
好奇梼杌顽凶无俦匹之貌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尧十六即位
在位七十载该八十六年又试舜三载该八十九年
随物应之而已
春秋传所记四凶之名与此不同说者以穷奇为共工
浑敦为驩兜饕餮为三苗梼杌为鲧
文公十八年注云浑敦不开通之貌穷奇其行穷其
好奇梼杌顽凶无俦匹之貌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尧十六即位
在位七十载该八十六年又试舜三载该八十九年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7b 页 WYG0062-0244d.png
又不听政二十八载该一百一十七年稽古录云寿
百一十七岁而崩
孔氏云丧毕之明年不知何所据
盖以上文有三载字此系以月正元日故意为百姓
既丧三载则舜亦为丧毕之明年也孟子云尧崩三
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是也
能者扰而习之也
左传云不相能也与此能字义相近
百一十七岁而崩
孔氏云丧毕之明年不知何所据
盖以上文有三载字此系以月正元日故意为百姓
既丧三载则舜亦为丧毕之明年也孟子云尧崩三
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是也
能者扰而习之也
左传云不相能也与此能字义相近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8a 页 WYG0062-0245a.png
佥众也四岳所领四方诸侯有在朝者也
舜问四岳四岳止一人而称佥曰者可知为四岳所
领诸侯之辞也
平水土者司空之职
周官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如周以六卿兼三公
辑纂引傅良云周召以师保为冢宰是卿兼三公也
顾命自同召太保奭以下皆卿也是时召公为保兼
舜问四岳四岳止一人而称佥曰者可知为四岳所
领诸侯之辞也
平水土者司空之职
周官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如周以六卿兼三公
辑纂引傅良云周召以师保为冢宰是卿兼三公也
顾命自同召太保奭以下皆卿也是时召公为保兼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8b 页 WYG0062-0245b.png
冢宰芮伯为司徒彤伯为宗伯毕公为司马皆是以
三公兼之
后世以他官平章事知政事亦此类也
李沆制词吕蒙正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郑
獬制词富弼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士理官也
月令注理狱官也夏曰大理韵会云皋陶为大理
三公兼之
后世以他官平章事知政事亦此类也
李沆制词吕蒙正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郑
獬制词富弼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士理官也
月令注理狱官也夏曰大理韵会云皋陶为大理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9a 页 WYG0062-0245c.png
吕刑所谓上服下服是也
吕刑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蔡传云事在
上刑而情适轻则服下刑舜之宥过无大康诰所谓
大罪非终者是也事在下刑而情适重则服上刑舜
之刑故无小康诰所谓小罪非眚者是也
惟大辟弃之于市宫刑则下蚕室馀刑亦就屏处盖非
死刑不欲使风中其疮误而至死
宫刑腐刑也如草木腐而生意绝也前汉司马迁传
吕刑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蔡传云事在
上刑而情适轻则服下刑舜之宥过无大康诰所谓
大罪非终者是也事在下刑而情适重则服上刑舜
之刑故无小康诰所谓小罪非眚者是也
惟大辟弃之于市宫刑则下蚕室馀刑亦就屏处盖非
死刑不欲使风中其疮误而至死
宫刑腐刑也如草木腐而生意绝也前汉司马迁传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59b 页 WYG0062-0245d.png
茸以蚕室师古云茸人勇反推也蚕室初腐刑所居
温密之室也又卫宏汉官旧仪云皇后亲桑于苑中
蚕室置蚕官令丞诸天下官下法皆诣蚕室与妇人
从事又三辅黄图云蚕室行腐刑之所司马迁下蚕
室屏处隐风处也朱子语录云宫刑下蚕室其他底
刑也是就个隐风处不然牵去当风割了耳鼻岂不
害破伤风胡乱死了人又祭义云古者天子诸侯必
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
温密之室也又卫宏汉官旧仪云皇后亲桑于苑中
蚕室置蚕官令丞诸天下官下法皆诣蚕室与妇人
从事又三辅黄图云蚕室行腐刑之所司马迁下蚕
室屏处隐风处也朱子语录云宫刑下蚕室其他底
刑也是就个隐风处不然牵去当风割了耳鼻岂不
害破伤风胡乱死了人又祭义云古者天子诸侯必
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0a 页 WYG0062-0246a.png
闭之疏云仞三尺高一丈也棘墙者墙上置棘外闭
谓扇在户外闭也
曲礼六工
殷制
周礼有攻木之工
考工记云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
六筑冶凫㮚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鲍韗韦裘设色之
工五画缋钟筐㡛刮摩之工五玉楖雕矢磬抟埴之
谓扇在户外闭也
曲礼六工
殷制
周礼有攻木之工
考工记云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
六筑冶凫㮚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鲍韗韦裘设色之
工五画缋钟筐㡛刮摩之工五玉楖雕矢磬抟埴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0b 页 WYG0062-0246b.png
工二陶旊
攦工垂之指
陆氏释文云攦吕系反又力结反
虞山泽之官周礼分为虞衡属于夏官
夏字误案周礼地官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
人中山下士六人小山下士二人林衡每大林麓下
士十有二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
虞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中川下士六人小川
攦工垂之指
陆氏释文云攦吕系反又力结反
虞山泽之官周礼分为虞衡属于夏官
夏字误案周礼地官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
人中山下士六人小山下士二人林衡每大林麓下
士十有二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
虞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中川下士六人小川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1a 页 WYG0062-0246c.png
下士二人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中
泽中薮如中川之数小泽小薮如小川之数府史胥
徒在外辑纂引曾氏云益盖为众虞之长耳又周礼
注云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衡平也平林
麓之大小及所生者
三礼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之礼
其详已见上文五礼下天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
中司命风师雨师是也人鬼先王宗庙是也地祗社
泽中薮如中川之数小泽小薮如小川之数府史胥
徒在外辑纂引曾氏云益盖为众虞之长耳又周礼
注云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衡平也平林
麓之大小及所生者
三礼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之礼
其详已见上文五礼下天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
中司命风师雨师是也人鬼先王宗庙是也地祗社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1b 页 WYG0062-0246d.png
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是也
周礼亦谓之宗伯而都家皆有宗人之官
周礼春官宗伯掌邦礼其属有都宗人家宗人注云
都王子弟所封及公卿所食邑家谓大夫所食采地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贾氏疏云成均五帝学名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
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
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周礼亦谓之宗伯而都家皆有宗人之官
周礼春官宗伯掌邦礼其属有都宗人家宗人注云
都王子弟所封及公卿所食邑家谓大夫所食采地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贾氏疏云成均五帝学名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
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
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2a 页 WYG0062-0247a.png
荡涤邪秽斟酌饱满
出史记乐书主声音而言其和平足以荡涤人之邪
秽其节奏足以斟酌人之饱满所谓乐而不淫和而
不流也周子通书曰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
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动荡血脉流通精神
亦出史记主舞蹈而言其动以干戚饰以羽旄屈伸
俯仰缀兆舒疾足以动荡人之血脉流通人之精神
出史记乐书主声音而言其和平足以荡涤人之邪
秽其节奏足以斟酌人之饱满所谓乐而不淫和而
不流也周子通书曰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
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动荡血脉流通精神
亦出史记主舞蹈而言其动以干戚饰以羽旄屈伸
俯仰缀兆舒疾足以动荡人之血脉流通人之精神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2b 页 WYG0062-0247b.png
所谓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者也
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者也
乐记云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
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
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
不相夺也又曰乐也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又周子
通书云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又
曰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
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者也
乐记云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
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
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
不相夺也又曰乐也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又周子
通书云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又
曰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3a 页 WYG0062-0247c.png
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
焉愚案周子之言中和是兼内外体用而言若中庸
所谓中和则中为性之德和为情之德静而无少偏
倚则能养其中矣动而无少差缪则能养其和矣盖
气质之性有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之偏惟能养其中
和之德则直者必温宽者必栗刚者不至于虐简者
不至于傲矣
大抵歌声长而浊者为宫以渐而清且短则为商为角
焉愚案周子之言中和是兼内外体用而言若中庸
所谓中和则中为性之德和为情之德静而无少偏
倚则能养其中矣动而无少差缪则能养其和矣盖
气质之性有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之偏惟能养其中
和之德则直者必温宽者必栗刚者不至于虐简者
不至于傲矣
大抵歌声长而浊者为宫以渐而清且短则为商为角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3b 页 WYG0062-0247d.png
为徵为羽所谓声依永也
朱子语类云古人晓音律风角鸟占皆能之愚案管
子地员篇云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
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
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李淳风云宫音如牛鸣
牢中隆隆如雷声响商音如离群之羊如叩钟如飞
集之羽如汲水咨嗟声感人角音如千人语银银然
令人悲哀如人叫啾啾如千人呼啸如鸡登木徵音
朱子语类云古人晓音律风角鸟占皆能之愚案管
子地员篇云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
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
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李淳风云宫音如牛鸣
牢中隆隆如雷声响商音如离群之羊如叩钟如飞
集之羽如汲水咨嗟声感人角音如千人语银银然
令人悲哀如人叫啾啾如千人呼啸如鸡登木徵音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4a 页 WYG0062-0248a.png
如奔马炎上如缚彘骇起羽音如击湿鼓如流水扬
浪激声相磋如麋鹿鸣人之歌声难以类比愚尝察
之人声怒声多宫哀声多商乐声多角喜声多徵聚
声多羽如歌声则又以其抑扬高下而辨之如燕太
子丹送荆轲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如此皆在歌呼抑扬之间变徵之声
浪激声相磋如麋鹿鸣人之歌声难以类比愚尝察
之人声怒声多宫哀声多商乐声多角喜声多徵聚
声多羽如歌声则又以其抑扬高下而辨之如燕太
子丹送荆轲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如此皆在歌呼抑扬之间变徵之声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4b 页 WYG0062-0248b.png
清楚故能使人幽忧涕泣复为羽声本尚幽怨才加
忼慨则其声顿扬近于变宫便能耸动感激使人瞋
目竖发故人之听声必在声入心通之妙难以言述
古之雅歌今皆不传虽诗章具在终不得其抑扬高
下之法也
假令黄钟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
为羽盖以三分损益隔八相生而得之馀律皆然即礼
运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忼慨则其声顿扬近于变宫便能耸动感激使人瞋
目竖发故人之听声必在声入心通之妙难以言述
古之雅歌今皆不传虽诗章具在终不得其抑扬高
下之法也
假令黄钟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
为羽盖以三分损益隔八相生而得之馀律皆然即礼
运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5a 页 WYG0062-0248c.png
三分损益隔八相生者三分黄钟之长而损其一自
子至未下生林钟(长短已见前如黄钟九寸三分/而损一则得六寸为林钟之长)三
分林钟之长而益其一自未至寅上生太蔟三分太
蔟之长而损其一自寅至酉下生南吕三分南吕之
长而益其一自酉至辰上生姑洗三分姑洗之长而
损其一自辰至亥下生应钟三分应钟之长而益其
一自亥至午上生蕤宾三分蕤宾之长而益其一自
午至丑上生大吕三分大吕之长而损其一自丑至
子至未下生林钟(长短已见前如黄钟九寸三分/而损一则得六寸为林钟之长)三
分林钟之长而益其一自未至寅上生太蔟三分太
蔟之长而损其一自寅至酉下生南吕三分南吕之
长而益其一自酉至辰上生姑洗三分姑洗之长而
损其一自辰至亥下生应钟三分应钟之长而益其
一自亥至午上生蕤宾三分蕤宾之长而益其一自
午至丑上生大吕三分大吕之长而损其一自丑至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5b 页 WYG0062-0248d.png
申下生夷则三分夷则之长而益其一自申至卯上
生夹钟三分夹钟之长而损其一自卯至戌下生无
射三分无射之长而益其一自戌至已上生仲吕阳
律生阴吕谓之下生凡五位布算者倍其实三其法
阴吕生阳律谓之上生凡六位四其实三其法又案
蔡氏律吕證辨云大吕夹钟仲吕止得半声必用倍
数乃与天地之气相应故应钟上生蕤宾蕤宾又复
上生大吕也朱子语类云自唐以前乐律尚有制度
生夹钟三分夹钟之长而损其一自卯至戌下生无
射三分无射之长而益其一自戌至已上生仲吕阳
律生阴吕谓之下生凡五位布算者倍其实三其法
阴吕生阳律谓之上生凡六位四其实三其法又案
蔡氏律吕證辨云大吕夹钟仲吕止得半声必用倍
数乃与天地之气相应故应钟上生蕤宾蕤宾又复
上生大吕也朱子语类云自唐以前乐律尚有制度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6a 页 WYG0062-0249a.png
可考唐以后都无可考杜佑通典所算本朝范马诸
公非惟不识古制自是于唐制亦不曾看通典又不
是隐僻底书不知当时诸公何故皆不看愚案语录
朱子多责人不读通典今据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
为宫礼运注疏极详诸史志亦言之西山蔡氏律吕
本原尤为明白兹不遍录具载通典说于后云五声
六律旋相为宫其用之法先以本管为均八音相生
或上或下取五声令足然后为十二律旋相为宫若
公非惟不识古制自是于唐制亦不曾看通典又不
是隐僻底书不知当时诸公何故皆不看愚案语录
朱子多责人不读通典今据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
为宫礼运注疏极详诸史志亦言之西山蔡氏律吕
本原尤为明白兹不遍录具载通典说于后云五声
六律旋相为宫其用之法先以本管为均八音相生
或上或下取五声令足然后为十二律旋相为宫若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6b 页 WYG0062-0249b.png
黄钟之均以黄钟为宫黄钟下生林钟为徵林钟上
生太蔟为商太蔟下生南吕为羽南吕上生姑洗为
角此黄钟之调也姑洗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声
也若大吕之均以大吕为宫大吕下生夷则为徵夷
则上生夹钟为商夹钟下生无射为羽无射上生仲
吕为角此大吕之调也仲吕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
之声也太蔟之均以太蔟为宫太蔟下生南吕为徵
南吕上生姑洗为商姑洗下生应钟为羽应钟上生
生太蔟为商太蔟下生南吕为羽南吕上生姑洗为
角此黄钟之调也姑洗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声
也若大吕之均以大吕为宫大吕下生夷则为徵夷
则上生夹钟为商夹钟下生无射为羽无射上生仲
吕为角此大吕之调也仲吕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
之声也太蔟之均以太蔟为宫太蔟下生南吕为徵
南吕上生姑洗为商姑洗下生应钟为羽应钟上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7a 页 WYG0062-0249c.png
蕤宾为角此太蔟之调也蕤宾皆三分之次故用正
律之声也夹钟之均以夹钟为宫夹钟下生无射为
徵无射上生仲吕为商仲吕上生黄钟为羽黄钟正
律之声长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其子声为羽也
黄钟下生林钟为角林钟子声短非仲吕为商之次
故还用林钟正管之声为角夹钟之调有四正声一
子声姑洗之均以姑洗为宫姑洗下生应钟为徵应
钟上生蕤宾为商蕤宾上生大吕为羽正声长用其
律之声也夹钟之均以夹钟为宫夹钟下生无射为
徵无射上生仲吕为商仲吕上生黄钟为羽黄钟正
律之声长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其子声为羽也
黄钟下生林钟为角林钟子声短非仲吕为商之次
故还用林钟正管之声为角夹钟之调有四正声一
子声姑洗之均以姑洗为宫姑洗下生应钟为徵应
钟上生蕤宾为商蕤宾上生大吕为羽正声长用其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7b 页 WYG0062-0249d.png
子声为羽大吕下生夷则为角夷则子声短故还用
正声为角此姑洗之调亦正声四子声一也仲吕之
均以仲吕为宫仲吕上生黄钟为徵正声长用其子
声黄钟下生林钟为商林钟子声短用正声为商林
钟上生太蔟为羽大蔟正声长故用其子声为羽太
蔟下生南吕为角此仲吕之调正声三子声二也蕤
宾之均以蕤宾为宫蕤宾上生大吕为徵大吕正声
长故用子声为徵大吕下生夷则为商夷则上生夹
正声为角此姑洗之调亦正声四子声一也仲吕之
均以仲吕为宫仲吕上生黄钟为徵正声长用其子
声黄钟下生林钟为商林钟子声短用正声为商林
钟上生太蔟为羽大蔟正声长故用其子声为羽太
蔟下生南吕为角此仲吕之调正声三子声二也蕤
宾之均以蕤宾为宫蕤宾上生大吕为徵大吕正声
长故用子声为徵大吕下生夷则为商夷则上生夹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8a 页 WYG0062-0250a.png
钟为羽正声长故用子声为羽夹钟上生无射为角
子声短还用正声为角此蕤宾之调亦二子声三正
声也林钟之均以林钟为宫林钟上生太蔟为徵太
蔟正声长用子声为徵太蔟下生南吕为商南吕上
生姑洗为羽姑洗正声长故用子声姑洗下生应钟
为角应钟子声短还用正声为角此林钟之调亦子
声二正声三也夷则之均以夷则为宫夷则上生夹
钟为徵夹钟正声长故用子声为徵夹钟下生无射
子声短还用正声为角此蕤宾之调亦二子声三正
声也林钟之均以林钟为宫林钟上生太蔟为徵太
蔟正声长用子声为徵太蔟下生南吕为商南吕上
生姑洗为羽姑洗正声长故用子声姑洗下生应钟
为角应钟子声短还用正声为角此林钟之调亦子
声二正声三也夷则之均以夷则为宫夷则上生夹
钟为徵夹钟正声长故用子声为徵夹钟下生无射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8b 页 WYG0062-0250b.png
为商子声短故还用正声为商无射上生仲吕为羽
仲吕正声长故用子声为羽仲吕上生黄钟为角黄
钟正声长故用子声为角此夷则之调正声二子声
三也南吕之均以南吕为宫南吕上生姑洗为徵姑
洗正声长故用子声为徵姑洗下生应钟为商应钟
子声短故用正声为商应钟上生蕤宾为羽蕤宾正
声长用子声为羽蕤宾上生大吕为角正声长用子
声为角此南吕之调正声二子声三也无射之均以
仲吕正声长故用子声为羽仲吕上生黄钟为角黄
钟正声长故用子声为角此夷则之调正声二子声
三也南吕之均以南吕为宫南吕上生姑洗为徵姑
洗正声长故用子声为徵姑洗下生应钟为商应钟
子声短故用正声为商应钟上生蕤宾为羽蕤宾正
声长用子声为羽蕤宾上生大吕为角正声长用子
声为角此南吕之调正声二子声三也无射之均以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9a 页 WYG0062-0250c.png
无射为宫无射上生仲吕为徵仲吕正声长用子声
为徵仲吕上生黄钟为商正声长用子声为商黄钟
下生林钟为羽正声长用子声为羽林钟上生太蔟
为角正声长用子声为角此无射之调正声一子声
四也应钟之均以应钟为宫应钟上生蕤宾为徵正
声长用子声为徵蕤宾上生大吕为商正声长用子
声为商大吕下生夷则为羽正声长用子声为羽夷
则上生夹钟为角正声长用子声为角此应钟之调
为徵仲吕上生黄钟为商正声长用子声为商黄钟
下生林钟为羽正声长用子声为羽林钟上生太蔟
为角正声长用子声为角此无射之调正声一子声
四也应钟之均以应钟为宫应钟上生蕤宾为徵正
声长用子声为徵蕤宾上生大吕为商正声长用子
声为商大吕下生夷则为羽正声长用子声为羽夷
则上生夹钟为角正声长用子声为角此应钟之调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69b 页 WYG0062-0250d.png
正声一子声四也朱子语类云旋相为宫若到应钟
为宫则下四声都当低去所以有半声亦谓之子声
近时所谓清声是也大率乐家最忌臣民陵君故商
声不得过宫声愚案如黄钟全用九寸谓之正声折
半取四寸五分谓之子声馀皆仿此又案律吕本原
黄钟自为宫变半为无射商变半为夷则角变半为
仲吕徵变半为夹钟羽大吕自为宫半之为应钟商
半之为南吕角半之为蕤宾徵半之为姑洗羽太蔟
为宫则下四声都当低去所以有半声亦谓之子声
近时所谓清声是也大率乐家最忌臣民陵君故商
声不得过宫声愚案如黄钟全用九寸谓之正声折
半取四寸五分谓之子声馀皆仿此又案律吕本原
黄钟自为宫变半为无射商变半为夷则角变半为
仲吕徵变半为夹钟羽大吕自为宫半之为应钟商
半之为南吕角半之为蕤宾徵半之为姑洗羽太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0a 页 WYG0062-0251a.png
自为宫全为黄钟商变半为无射角半之为林钟徵
变半为仲吕羽夹钟自为宫全为大吕商半之为应
钟角半之为夷则徵半之为蕤宾羽姑洗自为宫全
为大蔟商全为黄钟角半之为南吕徵半之为林钟
羽仲吕自为宫全为夹钟商全为大吕角半之为无
射徵半之为夷则羽蕤宾自为宫全为姑洗商全为
太蔟角半之为应钟徵半之为南吕羽林钟自为宫
变为仲吕商变为夹钟角全为黄钟徵变半为无射
变半为仲吕羽夹钟自为宫全为大吕商半之为应
钟角半之为夷则徵半之为蕤宾羽姑洗自为宫全
为大蔟商全为黄钟角半之为南吕徵半之为林钟
羽仲吕自为宫全为夹钟商全为大吕角半之为无
射徵半之为夷则羽蕤宾自为宫全为姑洗商全为
太蔟角半之为应钟徵半之为南吕羽林钟自为宫
变为仲吕商变为夹钟角全为黄钟徵变半为无射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0b 页 WYG0062-0251b.png
羽夷则自为宫全为蕤宾商全为姑洗角全为大吕
徵半之为应钟羽南吕自为宫全为林钟商变为仲
吕角全为太蔟徵全为黄钟羽无射自为宫全为夷
则商全为蕤宾角全为夹钟徵全为大吕羽应钟自
为宫全为南吕商全为林钟角全为姑洗徵全为太
蔟羽又律吕本原云十二律旋相为宫各有七声合
八十四声宫声十二商声十二角声十二徵声十二
羽声十二凡六十声为六十调其变宫十二在羽声
徵半之为应钟羽南吕自为宫全为林钟商变为仲
吕角全为太蔟徵全为黄钟羽无射自为宫全为夷
则商全为蕤宾角全为夹钟徵全为大吕羽应钟自
为宫全为南吕商全为林钟角全为姑洗徵全为太
蔟羽又律吕本原云十二律旋相为宫各有七声合
八十四声宫声十二商声十二角声十二徵声十二
羽声十二凡六十声为六十调其变宫十二在羽声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1a 页 WYG0062-0251c.png
之后宫声之前变徵十二在角声之后徵声之前宫
不成宫徵不成徵凡二十四声不可为调黄钟宫至
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黄钟毕曲大吕宫至姑洗羽
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曲太蔟宫至仲吕羽并用太
蔟起调太蔟毕曲夹钟宫至蕤宾羽并用夹钟起调
夹钟毕曲姑洗宫至林钟羽并用姑洗起调姑洗毕
曲仲吕宫至夷则羽并用仲吕起调仲吕毕曲蕤宾
宫至南吕羽并用蕤宾起调蕤宾毕曲林钟宫至无
不成宫徵不成徵凡二十四声不可为调黄钟宫至
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黄钟毕曲大吕宫至姑洗羽
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曲太蔟宫至仲吕羽并用太
蔟起调太蔟毕曲夹钟宫至蕤宾羽并用夹钟起调
夹钟毕曲姑洗宫至林钟羽并用姑洗起调姑洗毕
曲仲吕宫至夷则羽并用仲吕起调仲吕毕曲蕤宾
宫至南吕羽并用蕤宾起调蕤宾毕曲林钟宫至无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1b 页 WYG0062-0251d.png
射羽并用林钟起调林钟毕曲夷则宫至应钟羽并
用夷则起调夷则毕曲南吕宫至黄钟羽并用南吕
起调南吕毕曲无射宫至大吕羽并用无射起调无
射毕曲应钟宫至太蔟羽并用应钟起调应钟毕曲
朱子语类云宫与羽角与徵相去独远故于其间制
变宫徵二声愚案律吕本原七声之序宫一商二角
三变徵四徵五羽六变宫七如黄钟为宫则太蔟为
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徵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
用夷则起调夷则毕曲南吕宫至黄钟羽并用南吕
起调南吕毕曲无射宫至大吕羽并用无射起调无
射毕曲应钟宫至太蔟羽并用应钟起调应钟毕曲
朱子语类云宫与羽角与徵相去独远故于其间制
变宫徵二声愚案律吕本原七声之序宫一商二角
三变徵四徵五羽六变宫七如黄钟为宫则太蔟为
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徵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2a 页 WYG0062-0252a.png
为变宫皆以隔八相生得之其生之序则宫一徵二
商三羽四角五变宫六变徵七若正声长而不能为
七声之次则亦用半声也盖声音之数往而不返故
黄钟不复为他律役而独为声气之元也五声十二
律合之为六十调七声十二律合之为八十四调通
典云殷以前但有五音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
为七其五声为正二声为变变者和也朱子云二者
是乐之和相连接处朱子又云今人曲子所谓黄钟
商三羽四角五变宫六变徵七若正声长而不能为
七声之次则亦用半声也盖声音之数往而不返故
黄钟不复为他律役而独为声气之元也五声十二
律合之为六十调七声十二律合之为八十四调通
典云殷以前但有五音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
为七其五声为正二声为变变者和也朱子云二者
是乐之和相连接处朱子又云今人曲子所谓黄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2b 页 WYG0062-0252b.png
宫大吕羽这便是调谓如头一声是宫声尾后一声
亦是宫声这便是宫调愚案前段所谓黄钟起调黄
钟毕曲者此之谓也愚又案隔八相生至无射生仲
吕其道穷矣复变而上生黄钟谓之变律如仲吕再
生黄钟则不及九寸仲吕律长六寸五分八氂三毫
四丝六忽阴生阳四因其实三其除法得八寸七分
七釐七毫九丝四忽不尽二算如前所谓变半者则
以此变律复折半为用也又案朱子大全集云俗乐
亦是宫声这便是宫调愚案前段所谓黄钟起调黄
钟毕曲者此之谓也愚又案隔八相生至无射生仲
吕其道穷矣复变而上生黄钟谓之变律如仲吕再
生黄钟则不及九寸仲吕律长六寸五分八氂三毫
四丝六忽阴生阳四因其实三其除法得八寸七分
七釐七毫九丝四忽不尽二算如前所谓变半者则
以此变律复折半为用也又案朱子大全集云俗乐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3a 页 WYG0062-0252c.png
之谱合为黄钟四下为大吕四上为太蔟乙下为夹
钟乙上为姑洗上为仲吕勾为蕤宾尺为林钟工下
为夷则工上为南吕凡下为无射凡上为应钟六为
黄清五下为大清五上为蔟清五尖为夹清此声俗
工皆能知之但或未识古律之名不能移彼以为此
故附见其说云
被之八音
金为钟石为磬丝为弦竹为管匏为笙土为埙革为
钟乙上为姑洗上为仲吕勾为蕤宾尺为林钟工下
为夷则工上为南吕凡下为无射凡上为应钟六为
黄清五下为大清五上为蔟清五尖为夹清此声俗
工皆能知之但或未识古律之名不能移彼以为此
故附见其说云
被之八音
金为钟石为磬丝为弦竹为管匏为笙土为埙革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3b 页 WYG0062-0252d.png
鼓木为柷敔
敷奏复逆
复逆者周礼云小臣掌三公及孤卿之复逆注疏云
复是报白之义逆谓上书
纳言官名周之内史汉之尚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
下省皆此职也
周礼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
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
敷奏复逆
复逆者周礼云小臣掌三公及孤卿之复逆注疏云
复是报白之义逆谓上书
纳言官名周之内史汉之尚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
下省皆此职也
周礼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
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4a 页 WYG0062-0253a.png
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
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李埴续补汉官仪云尚书
唐虞官也书曰龙作纳言诗云仲山甫王之喉舌秦
改称尚书汉亦尊此官典机密明帝诏曰尚书盖古
之纳言出纳朕命机事不密则害成可不慎欤汉尚
书称台魏晋以来为省晋志云给事黄门侍郎与侍
中俱管门下众事旧唐志云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
省之名自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侍中二员
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李埴续补汉官仪云尚书
唐虞官也书曰龙作纳言诗云仲山甫王之喉舌秦
改称尚书汉亦尊此官典机密明帝诏曰尚书盖古
之纳言出纳朕命机事不密则害成可不慎欤汉尚
书称台魏晋以来为省晋志云给事黄门侍郎与侍
中俱管门下众事旧唐志云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
省之名自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侍中二员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4b 页 WYG0062-0253b.png
隋曰纳言武德改侍中掌出纳帝命所谓佐天子而
统大政者也新唐志云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
钞(旧志/作抄)以度支国用授六品以下官断流以下罪及
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
曰状自露布以上乃审其馀覆奏书制可而授尚书
省
此以平水土若百工各为一官而周制同领于司空
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王制云司空执度
统大政者也新唐志云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
钞(旧志/作抄)以度支国用授六品以下官断流以下罪及
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
曰状自露布以上乃审其馀覆奏书制可而授尚书
省
此以平水土若百工各为一官而周制同领于司空
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王制云司空执度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5a 页 WYG0062-0253c.png
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所
谓平水土若百工同领于司空也冬官司空之职编
简散乱错杂于五官之中如土宜土均之法怀方合
方之职皆司空之事汉儒不察独以考工记补之良
可叹也
此以士一官兼兵刑之事而周礼分为夏秋两官
杜佑通典以兵附于刑谓大刑用兵甲其次用五刑
亦犹古意
谓平水土若百工同领于司空也冬官司空之职编
简散乱错杂于五官之中如土宜土均之法怀方合
方之职皆司空之事汉儒不察独以考工记补之良
可叹也
此以士一官兼兵刑之事而周礼分为夏秋两官
杜佑通典以兵附于刑谓大刑用兵甲其次用五刑
亦犹古意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5b 页 WYG0062-0253d.png
韩子曰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
见退之黄陵庙碑晋束晰传云太康二年汲郡人不
准(不方/鸠反)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
车其纪年十三篇
方犹云徂乎方之方
扬子法言云云徂乎方雨流乎渊注云徂往也方四
方也
零陵苍梧
见退之黄陵庙碑晋束晰传云太康二年汲郡人不
准(不方/鸠反)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
车其纪年十三篇
方犹云徂乎方之方
扬子法言云云徂乎方雨流乎渊注云徂往也方四
方也
零陵苍梧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6a 页 WYG0062-0254a.png
零陵今湖南永州郡名舜冢在道州界苍梧今广西
梧州也
梧州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6b 页 WYG0062-0254b.png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中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7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下 元 陈师凯 撰
大禹谟
九州之外世一见曰王
周礼秋官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注
云九州之外无朝贡之岁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
一来耳
水火金木土榖惟修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下 元 陈师凯 撰
大禹谟
九州之外世一见曰王
周礼秋官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注
云九州之外无朝贡之岁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
一来耳
水火金木土榖惟修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7b 页
而生五榖或相制以泄其过或相助以补其不足而六
者无不修矣
水克火以烹饪火克金以锻冶金克木以成器此相
制以泄其过者也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此木克土而生五榖相助以补其不足者也
虽然此以人事言之也五行之用质生于地而气行
于天圣人因五材而修之其功可见也所以燮调元
气财成辅相而致其参赞化育之功者则不可得而
者无不修矣
水克火以烹饪火克金以锻冶金克木以成器此相
制以泄其过者也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此木克土而生五榖相助以补其不足者也
虽然此以人事言之也五行之用质生于地而气行
于天圣人因五材而修之其功可见也所以燮调元
气财成辅相而致其参赞化育之功者则不可得而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8a 页
见也然政在养民而又谓之六府则是当以在人者
论不以在天者论
正德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所以正民之德
也又云为之惇典敷教以正其德
惇典惇五典也敷教敷五教也上云父子兄弟夫妇
是五典五教中切于民者也其实并五典尽教之三
者举其近耳
九者既已修和各由其理民享其利莫不歌咏而乐其
论不以在天者论
正德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所以正民之德
也又云为之惇典敷教以正其德
惇典惇五典也敷教敷五教也上云父子兄弟夫妇
是五典五教中切于民者也其实并五典尽教之三
者举其近耳
九者既已修和各由其理民享其利莫不歌咏而乐其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8b 页
生也
朱子语录云九歌便是作韶乐之本看得此歌本是
在下之人作歌不知当时如何取之以为乐又曰九
歌只是九功之叙可歌想那时田野自有此歌今不
可得见
周礼所谓九德之歌九韶之舞
大司乐云九德之歌九㲈之舞注引左氏云九功之
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九㲈读为大韶
朱子语录云九歌便是作韶乐之本看得此歌本是
在下之人作歌不知当时如何取之以为乐又曰九
歌只是九功之叙可歌想那时田野自有此歌今不
可得见
周礼所谓九德之歌九韶之舞
大司乐云九德之歌九㲈之舞注引左氏云九功之
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九㲈读为大韶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9a 页
太史公所谓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
苦者也
史记乐书云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
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
斯
洚水洚洞
孟子集注头音降又胡贡胡工二反今训为洚洞当
从胡贡反
苦者也
史记乐书云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
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
斯
洚水洚洞
孟子集注头音降又胡贡胡工二反今训为洚洞当
从胡贡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79b 页
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
中庸序云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盖虚灵是未发
时心之体也知觉是已发时心之用也人心道心皆
是已发之心故以知觉言之不必下虚灵字然又云
主于中则所主者即体也
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
如寒欲衣饥欲食目欲色耳欲声口欲味鼻欲臭四
肢欲安佚之类皆从形气上来此人字非人已之人
中庸序云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盖虚灵是未发
时心之体也知觉是已发时心之用也人心道心皆
是已发之心故以知觉言之不必下虚灵字然又云
主于中则所主者即体也
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
如寒欲衣饥欲食目欲色耳欲声口欲味鼻欲臭四
肢欲安佚之类皆从形气上来此人字非人已之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0a 页
如天人之人以其皆属自家身已上事故曰人心
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如渴不饮盗泉水饿不食嗟来食见孺子入井而怵
惕之类皆从义理上来即知觉之得其正者以其合
于事物当然之理故曰道心
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
私者我之所独盖耳目鼻口皆属自家体段如专欲
求利于己则必违义而生害以至于危而不安矣
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如渴不饮盗泉水饿不食嗟来食见孺子入井而怵
惕之类皆从义理上来即知觉之得其正者以其合
于事物当然之理故曰道心
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
私者我之所独盖耳目鼻口皆属自家体段如专欲
求利于己则必违义而生害以至于危而不安矣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0b 页
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
道者人之所共由盖四端之发原于仁义礼智是天
下公共之理也然不能即其善端发见而充广之则
人欲纵肆而所谓道者微妙难见矣
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
人心不能无也必道心常为之主则理可胜欲虽形
气之所发者亦无不合乎义理之正而无一毫私意
于其间矣
道者人之所共由盖四端之发原于仁义礼智是天
下公共之理也然不能即其善端发见而充广之则
人欲纵肆而所谓道者微妙难见矣
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
人心不能无也必道心常为之主则理可胜欲虽形
气之所发者亦无不合乎义理之正而无一毫私意
于其间矣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1a 页
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而信能执其中矣
此时中之中指已发而言也先儒于未发之中则以
不偏不倚训之于已发之中则以无过不及训之盖
未发之前不见其过与不及也必已发而时中然后
见其无过亦无不及焉所谓允执者亦性焉安焉之
谓欲执其中者必在精一至于允执则不思不勉而
亦无事乎精一矣唯圣者能之大贤以下则择善固
执而已
此时中之中指已发而言也先儒于未发之中则以
不偏不倚训之于已发之中则以无过不及训之盖
未发之前不见其过与不及也必已发而时中然后
见其无过亦无不及焉所谓允执者亦性焉安焉之
谓欲执其中者必在精一至于允执则不思不勉而
亦无事乎精一矣唯圣者能之大贤以下则择善固
执而已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1b 页
可愿犹孟子所谓可欲
孟子集注云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
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孟子是
论观人之法书是论修己之法然可欲之善则同
龟卜蓍筮
蓍所以筮龟所以卜史记云上有捣蓍(捣逐/留反)下有神
龟龟千岁乃满尺二寸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分而
为五十者二每用四十九茎分挂揲归十有八变而
孟子集注云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
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孟子是
论观人之法书是论修己之法然可欲之善则同
龟卜蓍筮
蓍所以筮龟所以卜史记云上有捣蓍(捣逐/留反)下有神
龟龟千岁乃满尺二寸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分而
为五十者二每用四十九茎分挂揲归十有八变而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2a 页
成卦以占吉凶卜官得大龟以庚辛日杀之剔取其
甲以清水澡之东向立灼以荆若刚木灼钻毕以五
兆占之以辨吉凶其祝龟曰假尔泰龟有常祝蓍曰
假尔泰筮有常详见洪范七稽疑
神宗尧庙也
苏子古史云神宗者舜之所宗尧也注云舜受命于
文祖禹受命于神宗盖将以天下与人必告其所从
受天下者也祭法疏云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
甲以清水澡之东向立灼以荆若刚木灼钻毕以五
兆占之以辨吉凶其祝龟曰假尔泰龟有常祝蓍曰
假尔泰筮有常详见洪范七稽疑
神宗尧庙也
苏子古史云神宗者舜之所宗尧也注云舜受命于
文祖禹受命于神宗盖将以天下与人必告其所从
受天下者也祭法疏云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2b 页
配用有德者而已虞氏禘郊祖宗之人皆非虞氏之
亲是尚德也自夏以下稍用其姓代之
军旅曰誓
见周礼士师
商作誓周作会
见礼记檀弓
历山在河中府河东县
韵会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亦名历山又
亲是尚德也自夏以下稍用其姓代之
军旅曰誓
见周礼士师
商作誓周作会
见礼记檀弓
历山在河中府河东县
韵会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亦名历山又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3a 页
越州馀姚县濮州雷泽及妫州皆有历山舜井
仁覆闵下谓之旻
尔雅云秋为旻天诗序云旻悯也毛公云仁覆闵下
则称旻天闵悯通用书疏云求天悯已故呼曰旻天
号呼于旻天于其父母
朱子语录云号泣于是天呼天而泣也于父母呼父
母而泣也
怨慕之深
仁覆闵下谓之旻
尔雅云秋为旻天诗序云旻悯也毛公云仁覆闵下
则称旻天闵悯通用书疏云求天悯已故呼曰旻天
号呼于旻天于其父母
朱子语录云号泣于是天呼天而泣也于父母呼父
母而泣也
怨慕之深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3b 页
孟子集注云怨已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又云自责
不知已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
即孟子所谓底豫也
集注云底致也豫悦乐也书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
也
瞍长老之称
集注云瞽瞍舜父名蔡氏于尧典云瞽无目之名于
此又云瞍长老之称盖舜父老而无目号曰瞽瞍而
不知已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
即孟子所谓底豫也
集注云底致也豫悦乐也书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
也
瞍长老之称
集注云瞽瞍舜父名蔡氏于尧典云瞽无目之名于
此又云瞍长老之称盖舜父老而无目号曰瞽瞍而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4a 页
蔡传释其所以为号之由也
干楯羽翳也皆舞者所执也
尔雅疏云干捍也郭云相捍卫孙炎云干盾自蔽捍
纛翳也孙炎云舞者所持羽也郭云今之羽葆幢舞
者所以自蔽翳又案周礼春官乐师有羽舞有干舞
注云宗庙以羽兵事以干疏云析羽为旌羽舞析羽
也干戈兵事所用故以干舞为兵孔氏书疏云武舞
执楯文舞执羽干羽皆舞者所执据器言之有武有
干楯羽翳也皆舞者所执也
尔雅疏云干捍也郭云相捍卫孙炎云干盾自蔽捍
纛翳也孙炎云舞者所持羽也郭云今之羽葆幢舞
者所以自蔽翳又案周礼春官乐师有羽舞有干舞
注云宗庙以羽兵事以干疏云析羽为旌羽舞析羽
也干戈兵事所用故以干舞为兵孔氏书疏云武舞
执楯文舞执羽干羽皆舞者所执据器言之有武有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4b 页
文用以为舞而不用于敌故教为文也
皋陶谟
大包藏凶恶之人
此指孔壬与舜典而难任人同说文云象人怀妊之
形故以包藏训之
禹言三凶而不及鲧者为亲者讳也
榖梁传云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公
羊传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皋陶谟
大包藏凶恶之人
此指孔壬与舜典而难任人同说文云象人怀妊之
形故以包藏训之
禹言三凶而不及鲧者为亲者讳也
榖梁传云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公
羊传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5a 页
正言而反应者
宽正言也栗反应也馀仿此
所以明其德之不偏
宽而不栗是偏于宽也栗而不宽是偏于栗也今云
宽而栗是能兼有之所以明其德之不偏如伯夷是
偏于清也柳下惠是偏于和也若伯夷清而和柳下
惠和而清则不偏矣馀仿此
皆指成德之自然非以彼济此之谓也
宽正言也栗反应也馀仿此
所以明其德之不偏
宽而不栗是偏于宽也栗而不宽是偏于栗也今云
宽而栗是能兼有之所以明其德之不偏如伯夷是
偏于清也柳下惠是偏于和也若伯夷清而和柳下
惠和而清则不偏矣馀仿此
皆指成德之自然非以彼济此之谓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5b 页
凡宽而且栗柔而且立者皆因气禀之不偏故其德
性之美成于自然非宽者勉求为栗以济宽柔者强
求为立以济柔也朱子云九德凡十八种是好底气
质
木火金水旺于四时而土则寄旺于四季也
自立春后木旺七十二日立夏后火旺七十二日立
秋后金旺七十二日立冬后水旺七十二日季春辰
土旺十八日寄在立夏前季夏未土旺十八日寄在
性之美成于自然非宽者勉求为栗以济宽柔者强
求为立以济柔也朱子云九德凡十八种是好底气
质
木火金水旺于四时而土则寄旺于四季也
自立春后木旺七十二日立夏后火旺七十二日立
秋后金旺七十二日立冬后水旺七十二日季春辰
土旺十八日寄在立夏前季夏未土旺十八日寄在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6a 页
立秋前季秋戌土旺十八日寄在立冬前季冬丑土
旺十八日寄在立春前亦共七十二日通为三百六
十日
有庸马本作五庸
据释文云
衷降衷之衷即所谓典礼也
汤诰传云天之降命而具仁义礼智信之理无所偏
倚所谓衷也人之禀命而得仁义礼智信之理与心
旺十八日寄在立春前亦共七十二日通为三百六
十日
有庸马本作五庸
据释文云
衷降衷之衷即所谓典礼也
汤诰传云天之降命而具仁义礼智信之理无所偏
倚所谓衷也人之禀命而得仁义礼智信之理与心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6b 页
俱生所谓性也愚案以此为即典礼者盖父子君臣
夫妇长幼朋友之常即仁义礼智信之道圣人所以
因而品节为吉凶军宾嘉之五礼亦无往而非此道
故曰天叙又曰天秩盖本于天而备于我其体则具
于中而无少偏倚其用则行于外而非过不及此蔡
氏所以谓之即典礼也
典礼虽天所秩叙然正之使叙伦而益厚用之使品秩
而有常则在我而已
夫妇长幼朋友之常即仁义礼智信之道圣人所以
因而品节为吉凶军宾嘉之五礼亦无往而非此道
故曰天叙又曰天秩盖本于天而备于我其体则具
于中而无少偏倚其用则行于外而非过不及此蔡
氏所以谓之即典礼也
典礼虽天所秩叙然正之使叙伦而益厚用之使品秩
而有常则在我而已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7a 页
朱子云因其生而第之以所当处者谓之叙因其叙
而与之以其所当得者谓之秩又云许多典礼都是
天叙天秩下了圣人只是因而敕正之因而用出去
凡其所谓冠昏丧祭之礼与夫典章制度文物礼乐
车舆衣服无一件是圣人自做底都是天做下了圣
人只是依傍他天理行将去如推个车子本自转将
去我这里只是略扶助之而已
民彝物则各得其正所谓和衷也
而与之以其所当得者谓之秩又云许多典礼都是
天叙天秩下了圣人只是因而敕正之因而用出去
凡其所谓冠昏丧祭之礼与夫典章制度文物礼乐
车舆衣服无一件是圣人自做底都是天做下了圣
人只是依傍他天理行将去如推个车子本自转将
去我这里只是略扶助之而已
民彝物则各得其正所谓和衷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7b 页
各得其正则发必中节而于天理之自然者皆无所
乖沴是以能和衷也辑纂引齐氏云圣人为礼以节
之欧阳公所谓顺其情而节文之使知尊卑长幼凡
人之大伦也此其高下之宜丰杀之别贵贱偏全之
等所以明于人心习熟于人之耳目而终其身不敢
肆其情欲于度数之外也此三代帝王防范人心之
先务堤防世变之大端也
五服五等之服自九章以至一章是也
乖沴是以能和衷也辑纂引齐氏云圣人为礼以节
之欧阳公所谓顺其情而节文之使知尊卑长幼凡
人之大伦也此其高下之宜丰杀之别贵贱偏全之
等所以明于人心习熟于人之耳目而终其身不敢
肆其情欲于度数之外也此三代帝王防范人心之
先务堤防世变之大端也
五服五等之服自九章以至一章是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8a 页
周礼春官司服注云九章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
四曰火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六曰藻七曰粉米八
曰黼九曰黻皆希以为绣公之服自衮冕而下衣五
章裳四章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鷩即华
虫雉也衣三章裳四章凡七无龙与山也子男之服
自毳冕而下毳画虎蜼二兽于宗彝之器衣三章宗
彝藻米裳二章黼黻凡五无龙山虫火也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希者刺粉米于衣无画也衣一章裳二章
四曰火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六曰藻七曰粉米八
曰黼九曰黻皆希以为绣公之服自衮冕而下衣五
章裳四章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鷩即华
虫雉也衣三章裳四章凡七无龙与山也子男之服
自毳冕而下毳画虎蜼二兽于宗彝之器衣三章宗
彝藻米裳二章黼黻凡五无龙山虫火也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希者刺粉米于衣无画也衣一章裳二章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8b 页
黼黻而已凡三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玄者衣无文
裳一章刺黻而已凡冕服皆玄衣纁裳五服同用冕
其旒数则亦异又案杨信斋祭礼经传通解云衮衣
之冕十二斿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九斿用玉
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
冕五斿用玉百二十玄衣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
天之明畏非有好恶也因民之好恶以为明畏
辑录云问聪明明畏不知明畏是两字还是一字林
裳一章刺黻而已凡冕服皆玄衣纁裳五服同用冕
其旒数则亦异又案杨信斋祭礼经传通解云衮衣
之冕十二斿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九斿用玉
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
冕五斿用玉百二十玄衣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
天之明畏非有好恶也因民之好恶以为明畏
辑录云问聪明明畏不知明畏是两字还是一字林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9a 页
氏以为聪明言视听明畏言好恶未知如何先生曰
林氏似是明畏言天之所明所畏所明如明明扬侧
陋之明所畏如董之用威威用六极之意愚案此盖
谓民之所好者天必明之民之所恶者天必畏之畏
与威同
益稷
四载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
此据古注也陆氏云輴丑伦反樏力追反
林氏似是明畏言天之所明所畏所明如明明扬侧
陋之明所畏如董之用威威用六极之意愚案此盖
谓民之所好者天必明之民之所恶者天必畏之畏
与威同
益稷
四载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
此据古注也陆氏云輴丑伦反樏力追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89b 页
輴史记作橇汉书作毳以板为之其状如箕擿行泥上
樏史记作桥汉书作梮以铁为之其形似锥长半寸施
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
陆氏云輴汉书作橇如淳音蕝以板置泥上服虔云
木橇形如木箕擿行泥上尸子云泽行乘蕝子绝反
樏史记作桥徐音近遥反汉书作梮九足反书疏云
史记河渠书泥行蹈蕝山行即桥丘遥反徐广曰桥
一作輂几玉反輂直辕车也汉沟洫志泥行乘毳山
樏史记作桥汉书作梮以铁为之其形似锥长半寸施
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
陆氏云輴汉书作橇如淳音蕝以板置泥上服虔云
木橇形如木箕擿行泥上尸子云泽行乘蕝子绝反
樏史记作桥徐音近遥反汉书作梮九足反书疏云
史记河渠书泥行蹈蕝山行即桥丘遥反徐广曰桥
一作輂几玉反輂直辕车也汉沟洫志泥行乘毳山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0a 页
行则梮居足反毳如箕擿行泥上如淳云以板置泥
上通行路也梮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
上山不蹉跌也韦昭云梮木器也如今舆床人舆以
行也輴与毳为一樏与梮輂为一古篆变形字体改
易说者不同未知孰是又史记夏纪云陆行乘车水
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正义云橇形如船而短
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进用拾泥上之物今
杭州温州海边有之也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
上通行路也梮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
上山不蹉跌也韦昭云梮木器也如今舆床人舆以
行也輴与毳为一樏与梮輂为一古篆变形字体改
易说者不同未知孰是又史记夏纪云陆行乘车水
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正义云橇形如船而短
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进用拾泥上之物今
杭州温州海边有之也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0b 页
前齿长后齿短也
左传云井堙木刋
见襄二十五年
周礼一亩之间广尺深尺曰畎一同之间广二寻深二
仞曰浍畎浍之间有遂有沟有洫皆通田间水道以小
注大言畎浍而不及遂沟洫者举小大以色其馀也
周礼冬官考工记云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
广尺深尺谓之𤰝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
左传云井堙木刋
见襄二十五年
周礼一亩之间广尺深尺曰畎一同之间广二寻深二
仞曰浍畎浍之间有遂有沟有洫皆通田间水道以小
注大言畎浍而不及遂沟洫者举小大以色其馀也
周礼冬官考工记云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
广尺深尺谓之𤰝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1a 页
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
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
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凡天下之地
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
翼为明听即作股肱耳目之义
翼为在股肱明听在耳目
宗彝虎蜼取其孝也
尔雅云蜼卬鼻而长尾郭璞云蜼似猕猴而大黄黑
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
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凡天下之地
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
翼为明听即作股肱耳目之义
翼为在股肱明听在耳目
宗彝虎蜼取其孝也
尔雅云蜼卬鼻而长尾郭璞云蜼似猕猴而大黄黑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1b 页
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悬于
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江东人亦取养之为物捷健
蜼音诔广韵音余救以季二反周礼注读如蛇虺之
虺又读如公用射隼之隼释文又音以水反周礼注
疏云宗彝者据周之彝尊有虎彝蜼彝因于前代则
虞氏有虎彝蜼彝可知若然宗彝是宗庙彝非虫兽
之号而言宗彝者以虎蜼画于宗彝则因号虎蜼为
宗彝其实是虎蜼也但虎蜼同在于彝故此亦并为
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江东人亦取养之为物捷健
蜼音诔广韵音余救以季二反周礼注读如蛇虺之
虺又读如公用射隼之隼释文又音以水反周礼注
疏云宗彝者据周之彝尊有虎彝蜼彝因于前代则
虞氏有虎彝蜼彝可知若然宗彝是宗庙彝非虫兽
之号而言宗彝者以虎蜼画于宗彝则因号虎蜼为
宗彝其实是虎蜼也但虎蜼同在于彝故此亦并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2a 页
一章也虎取其严猛蜼取其有智以其雨则以尾塞
鼻是其智也愚案礼疏谓虎蜼取其严猛与智而蔡
传云取其孝者盖以虎彝蜼彝为四时享祼之器不
与诸尊彝同孝思之所在也
黼若斧形取其断也
书疏云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释器云斧谓之黼孙
炎云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
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
鼻是其智也愚案礼疏谓虎蜼取其严猛与智而蔡
传云取其孝者盖以虎彝蜼彝为四时享祼之器不
与诸尊彝同孝思之所在也
黼若斧形取其断也
书疏云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释器云斧谓之黼孙
炎云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
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2b 页
书疏云刺绣为两已字相背也考工记云黑与青谓
之黻以青黑线刺也取其善恶相背也
絺郑氏读为黹紩也紩以为绣也
释文絺敕私反此据周礼注释文云黹张里反疏云
郑君读希为黹黹紩也谓刺缯为绣也紩音侄韵会
云缝也
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
此言绘绣于衣裳其序如此衣六章日月在上华虫
之黻以青黑线刺也取其善恶相背也
絺郑氏读为黹紩也紩以为绣也
释文絺敕私反此据周礼注释文云黹张里反疏云
郑君读希为黹黹紩也谓刺缯为绣也紩音侄韵会
云缝也
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
此言绘绣于衣裳其序如此衣六章日月在上华虫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3a 页
在下裳六章宗彝在下黼黻在上
绘于衣绣于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也
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
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
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
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
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音/环)
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
绘于衣绣于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也
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
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
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
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
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音/环)
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3b 页
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注云玄黄相次以上六色
缋以为衣五采备以上绣以为裳火以圜者形如半
环山以章獐也在衣水以龙在衣鸟兽蛇华虫也蛊
之毛鳞有文采者在衣疏云画山兼画獐画龙兼画
水衣在上阳主轻浮故画之裳下阴主沈重故刺之
也
又案周制
见春官司服注
缋以为衣五采备以上绣以为裳火以圜者形如半
环山以章獐也在衣水以龙在衣鸟兽蛇华虫也蛊
之毛鳞有文采者在衣疏云画山兼画獐画龙兼画
水衣在上阳主轻浮故画之裳下阴主沈重故刺之
也
又案周制
见春官司服注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4a 页
以日月星辰画于旂
郑元云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所
谓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案书疏云桓二年左传云三
辰旂旗三辰即日月星也周礼司常掌九旗之物惟
日月为常不言画星盖太常之上又画星也周礼疏
云若孔君安国义虞时亦以日月星画于旌旗与周
同郑意虞时无日月星画于旌旗若虞时日月星画
于旌旗则衣无日月星也
郑元云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所
谓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案书疏云桓二年左传云三
辰旂旗三辰即日月星也周礼司常掌九旗之物惟
日月为常不言画星盖太常之上又画星也周礼疏
云若孔君安国义虞时亦以日月星画于旌旗与周
同郑意虞时无日月星画于旌旗若虞时日月星画
于旌旗则衣无日月星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4b 页
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
周礼疏云郑知登龙于山者周法皆以虫兽为章首
若不登龙于山则当以山为章首何得犹名衮龙乎
又知登火于宗彝者宗彝则毳也若不登火于宗彝
上则毳是六章之首不得以毳为五章之首故知登
火于宗彝也
衮冕九章以龙为首
画龙山华虫火宗彝五者于衣刺藻米黼黻四者于
周礼疏云郑知登龙于山者周法皆以虫兽为章首
若不登龙于山则当以山为章首何得犹名衮龙乎
又知登火于宗彝者宗彝则毳也若不登火于宗彝
上则毳是六章之首不得以毳为五章之首故知登
火于宗彝也
衮冕九章以龙为首
画龙山华虫火宗彝五者于衣刺藻米黼黻四者于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5a 页
裳王享先王则衮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鷩冕七章以华虫为首
鷩必列反即华虫华虫即雉画华虫火宗彝三者于
衣刺藻米黼黻四者于裳王享先公享射则鷩冕侯
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
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
毳虎蜼之毛也画虎蜼二兽于彝器之腹也其衣三
章画宗彝与藻刺粉米其裳二章刺黼黻凡五也疏
鷩冕七章以华虫为首
鷩必列反即华虫华虫即雉画华虫火宗彝三者于
衣刺藻米黼黻四者于裳王享先公享射则鷩冕侯
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
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
毳虎蜼之毛也画虎蜼二兽于彝器之腹也其衣三
章画宗彝与藻刺粉米其裳二章刺黼黻凡五也疏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5b 页
云粉米不可画之物虽在衣亦刺之王祀四望山川
则毳冕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愚案此
下再有希冕三章玄冕一章蔡传略举不备录也今
具如左希冕三章(希音/止)希刺也(刺七/亦反)刺粉米于衣刺
黼黻于裳凡三也王祭社稷五祀则希冕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玄冕一章衣无文裳刺黻而
已凡冕服皆玄衣纁裳故玄冕一章仍以玄为名明
衣无文玄色而已也王祭群小祀则玄冕大夫之服
则毳冕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愚案此
下再有希冕三章玄冕一章蔡传略举不备录也今
具如左希冕三章(希音/止)希刺也(刺七/亦反)刺粉米于衣刺
黼黻于裳凡三也王祭社稷五祀则希冕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玄冕一章衣无文裳刺黻而
已凡冕服皆玄衣纁裳故玄冕一章仍以玄为名明
衣无文玄色而已也王祭群小祀则玄冕大夫之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6a 页
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又案杨信斋祭礼经传通解
云林之奇曰黄帝始备衣裳之制舜观古人之象绘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于衣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于
裳以法乾坤以昭象物所以彰天子之盛德能备此
十二物者也使服其服者当须有盛德焉绘以三辰
所以则天之明尤为君德之光自黄帝以来历代之
制莫不然也周人特备以斿(留/)缫(皂/)之数耳周礼乃
无十二章之文司服惟有衮冕至玄冕说者谓周登
云林之奇曰黄帝始备衣裳之制舜观古人之象绘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于衣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于
裳以法乾坤以昭象物所以彰天子之盛德能备此
十二物者也使服其服者当须有盛德焉绘以三辰
所以则天之明尤为君德之光自黄帝以来历代之
制莫不然也周人特备以斿(留/)缫(皂/)之数耳周礼乃
无十二章之文司服惟有衮冕至玄冕说者谓周登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6b 页
三辰于旂冕服惟有九章呜呼何说之异也自尧舜
至于三代文物日以盛名分日以严仪章日以著夫
子于四代礼乐特曰服周之冕取其文之备尊卑之
有辨也何得至周反去三辰之饰文乃不足乎盖不
过据左氏三辰旂旗之文左氏谓旗有三辰何尝谓
衣无三辰邪岂有王者象三辰之明历代皆饰于衣
周人特饰于旗有何意乎况又谓上公冕服九章而
王服亦九将何所别周公制礼防乱万世乃至于无
至于三代文物日以盛名分日以严仪章日以著夫
子于四代礼乐特曰服周之冕取其文之备尊卑之
有辨也何得至周反去三辰之饰文乃不足乎盖不
过据左氏三辰旂旗之文左氏谓旗有三辰何尝谓
衣无三辰邪岂有王者象三辰之明历代皆饰于衣
周人特饰于旗有何意乎况又谓上公冕服九章而
王服亦九将何所别周公制礼防乱万世乃至于无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7a 页
别欤郊特牲曰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则十二章备
矣郑氏曰谓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鲁礼也夫被衮以
象天周制固然也何鲁之足云岂有周制止九章鲁
乃加以十二章之理乎杨氏云周制大裘之上有玄
衣玄衣之上有十二章郑说周止九章非是
六律阳律也不言六吕者阳统阴也
六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夹钟
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也六吕又名六同案周礼大师
矣郑氏曰谓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鲁礼也夫被衮以
象天周制固然也何鲁之足云岂有周制止九章鲁
乃加以十二章之理乎杨氏云周制大裘之上有玄
衣玄衣之上有十二章郑说周止九章非是
六律阳律也不言六吕者阳统阴也
六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夹钟
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也六吕又名六同案周礼大师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7b 页
乐注黄钟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大吕
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蔟寅之气也
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应钟亥之气也十月建焉而
辰在析木姑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
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蕤宾午之气也
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林钟未之气也六月建焉而
辰在鹑火夷则申之气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鹑尾仲
吕已之气也四月建焉而辰在实沈无射戌之气也
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蔟寅之气也
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应钟亥之气也十月建焉而
辰在析木姑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
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蕤宾午之气也
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林钟未之气也六月建焉而
辰在鹑火夷则申之气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鹑尾仲
吕已之气也四月建焉而辰在实沈无射戌之气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8a 页
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夹钟卯之气也二月建焉而
辰在降娄愚案建者谓斗柄所指也辰者谓日月所
会也建与辰各自为合而阳律统阴吕之象亦可见
矣子与丑合黄钟统大吕也寅与亥合太蔟统应钟
也戌与卯合无射统夹钟也辰与酉合姑洗统南吕
也申与已合夷则统仲吕也午与未合蕤宾统林钟
也又有律娶妻吕生子之说以类附于下周礼注云
黄钟初九也下生林钟之初六林钟上生太蔟之九
辰在降娄愚案建者谓斗柄所指也辰者谓日月所
会也建与辰各自为合而阳律统阴吕之象亦可见
矣子与丑合黄钟统大吕也寅与亥合太蔟统应钟
也戌与卯合无射统夹钟也辰与酉合姑洗统南吕
也申与已合夷则统仲吕也午与未合蕤宾统林钟
也又有律娶妻吕生子之说以类附于下周礼注云
黄钟初九也下生林钟之初六林钟上生太蔟之九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8b 页
二太蔟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上生姑洗之九三姑
洗下生应钟之六三应钟上生蕤宾之九四蕤宾上
生大吕之六四大吕下生夷则之九五夷则上生夹
钟之六五夹钟下生无射之上九无射上生仲吕之
上六同位者象夫妻异位者象子母所谓律娶妻而
吕生子也贾氏疏云同位谓若黄钟之初九下生林
钟之初六俱是初之第一夫妇一体是象夫妇也异
位象子母谓若林钟上生太蔟之九二二于第一为
洗下生应钟之六三应钟上生蕤宾之九四蕤宾上
生大吕之六四大吕下生夷则之九五夷则上生夹
钟之六五夹钟下生无射之上九无射上生仲吕之
上六同位者象夫妻异位者象子母所谓律娶妻而
吕生子也贾氏疏云同位谓若黄钟之初九下生林
钟之初六俱是初之第一夫妇一体是象夫妇也异
位象子母谓若林钟上生太蔟之九二二于第一为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9a 页
异位象母子但律所生者为夫妇吕所生者为母子
十二律吕律所生者常同位吕所生者常异位故云
律娶妻而吕生子也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林钟为
地统律长六寸太蔟为人统律长八寸林钟位在未
得为地统者以未冲丑故也
有律而后有声有声而后八音得以依据
周礼云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
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
十二律吕律所生者常同位吕所生者常异位故云
律娶妻而吕生子也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林钟为
地统律长六寸太蔟为人统律长八寸林钟位在未
得为地统者以未冲丑故也
有律而后有声有声而后八音得以依据
周礼云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
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99b 页
木愚谓有律而后有声者如黄钟既生十二律然后
律吕旋相为宫徵商羽角五声五声既具然后八音
有所依据而成乐如黄钟九九八十一以为宫即八
十一丝为宫七十二丝为商之类是也
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
律吕旋相为宫徵商羽角五声五声既具然后八音
有所依据而成乐如黄钟九九八十一以为宫即八
十一丝为宫七十二丝为商之类是也
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0a 页
则无怗滞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
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
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
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
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
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
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
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
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
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
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
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0b 页
五言者诗歌之协于五声者也自上达下谓之出自下
达上谓之纳
辑纂引苏氏云五言诗也以讽咏之言寄于五声也
陈氏曰纳采诗而纳之于上如命太史陈诗以观民
风与工以纳言是也出出诗而播之乐章如关雎用
之乡人用之邦国与时而飏之是也
盖射所以观德
射义云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
达上谓之纳
辑纂引苏氏云五言诗也以讽咏之言寄于五声也
陈氏曰纳采诗而纳之于上如命太史陈诗以观民
风与工以纳言是也出出诗而播之乐章如关雎用
之乡人用之邦国与时而飏之是也
盖射所以观德
射义云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1a 页
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
德行矣
其容体必不能比于礼其节奏必不能比于乐其中必
不能多
射义云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
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
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
者不得与于祭
德行矣
其容体必不能比于礼其节奏必不能比于乐其中必
不能多
射义云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
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
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
者不得与于祭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1b 页
周礼王大射则供虎侯熊侯豹侯诸侯则供熊侯豹侯
卿大夫供麋侯皆设其鹄
此天官司裘职文也大射者祭祀之射王将有郊庙
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
祭者侯者其所射者也以布为之以虎熊豹麋之皮
饰其侧又方制之以为𦎧(音/准)谓之鹄著于侯中王之
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
以下所射诸侯之大射熊侯诸侯所自射豹侯群臣
卿大夫供麋侯皆设其鹄
此天官司裘职文也大射者祭祀之射王将有郊庙
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
祭者侯者其所射者也以布为之以虎熊豹麋之皮
饰其侧又方制之以为𦎧(音/准)谓之鹄著于侯中王之
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
以下所射诸侯之大射熊侯诸侯所自射豹侯群臣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2a 页
所射卿大夫之大射麋侯君臣共射焉
又梓人为侯广与崇方三分其广而鹄居一焉
梓人冬官职也崇高也方等也三分周礼作参分鹄
居侯中于高广当三分之一也制弓长六尺以射故
制侯以弓为节天子大射侯道九十弓每弓取二寸
二九一十八是九十弓得一丈八尺为虎侯之崇广
熊侯七十弓崇广一丈四尺豹侯麋侯五十弓崇广
一丈以三分之则一丈八尺者其鹄方六尺一丈四
又梓人为侯广与崇方三分其广而鹄居一焉
梓人冬官职也崇高也方等也三分周礼作参分鹄
居侯中于高广当三分之一也制弓长六尺以射故
制侯以弓为节天子大射侯道九十弓每弓取二寸
二九一十八是九十弓得一丈八尺为虎侯之崇广
熊侯七十弓崇广一丈四尺豹侯麋侯五十弓崇广
一丈以三分之则一丈八尺者其鹄方六尺一丈四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2b 页
尺者其鹄方四尺六寸六分一丈者其鹄方三尺三
寸三分此所谓参分其广而鹄居一也诸侯之在国
中者亦如之此祭祀之射也其次有宾射诸侯来朝
天子入而与之射或诸侯相朝而与之射其次为燕
射谓燕息而与之射也天子诸侯大夫三射皆具惟
士无大射而有宾射燕射三射之外又有乡射乡大
夫贡贤能之后行乡射之礼而询众庶又有州长射
于州序其侯并同宾射之法又有主皮之射二一是
寸三分此所谓参分其广而鹄居一也诸侯之在国
中者亦如之此祭祀之射也其次有宾射诸侯来朝
天子入而与之射或诸侯相朝而与之射其次为燕
射谓燕息而与之射也天子诸侯大夫三射皆具惟
士无大射而有宾射燕射三射之外又有乡射乡大
夫贡贤能之后行乡射之礼而询众庶又有州长射
于州序其侯并同宾射之法又有主皮之射二一是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3a 页
卿大夫从君田猎班馀获而射一是庶人之射主皮
者无侯张兽皮而射之也又有习武之射司弓矢职
云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是也又梓人职云张皮
侯而栖鹄此言大射也张五采之侯则远国属此宾
射也张兽侯则王以燕息此言燕射也朱子中庸云
画布曰正栖皮曰鹄大射则以虎熊豹麋之皮栖于
侯中而又以其皮饰于上下惟大射用之宾射用五
采之侯所谓画布曰正也射人注云正之言正也射
者无侯张兽皮而射之也又有习武之射司弓矢职
云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是也又梓人职云张皮
侯而栖鹄此言大射也张五采之侯则远国属此宾
射也张兽侯则王以燕息此言燕射也朱子中庸云
画布曰正栖皮曰鹄大射则以虎熊豹麋之皮栖于
侯中而又以其皮饰于上下惟大射用之宾射用五
采之侯所谓画布曰正也射人注云正之言正也射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3b 页
者内志正也又训为鸟名射义疏云齐鲁之间名悬
肩为正射人职云王射三侯五正诸侯射二侯三正
卿大夫射一侯二正士射豻侯二正五正者中朱次
白次苍次黄玄居外各从五行所克为次三正损玄
黄二正画朱绿(三侯者五正三正二/正之侯也馀仿此)其侯亦如虎熊
豹之崇广凡中央之赤皆方二尺以外之色分布之
其外又画云气以为饰惟士豻侯饰以豻皮豻胡犬
也天子以下燕射尊卑皆用一侯礼记疏云天子熊
肩为正射人职云王射三侯五正诸侯射二侯三正
卿大夫射一侯二正士射豻侯二正五正者中朱次
白次苍次黄玄居外各从五行所克为次三正损玄
黄二正画朱绿(三侯者五正三正二/正之侯也馀仿此)其侯亦如虎熊
豹之崇广凡中央之赤皆方二尺以外之色分布之
其外又画云气以为饰惟士豻侯饰以豻皮豻胡犬
也天子以下燕射尊卑皆用一侯礼记疏云天子熊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4a 页
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
画以鹿豕白质赤质皆以白土赤土涂之大夫士言
布则白布不涂也熊麋虎豹鹿豕皆正面画其头象
于正鹄之处耳所画处皆丹质君画一臣画二阳奇
阴耦之数也天子以下其侯道同五十弓崇广方一
丈也又六艺五射一曰参连二曰白矢三曰剡注四
曰襄(音/让)尺五月井仪是射法也
如周制乡党之官以时书民之孝悌睦姻有学者
画以鹿豕白质赤质皆以白土赤土涂之大夫士言
布则白布不涂也熊麋虎豹鹿豕皆正面画其头象
于正鹄之处耳所画处皆丹质君画一臣画二阳奇
阴耦之数也天子以下其侯道同五十弓崇广方一
丈也又六艺五射一曰参连二曰白矢三曰剡注四
曰襄(音/让)尺五月井仪是射法也
如周制乡党之官以时书民之孝悌睦姻有学者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4b 页
地官党正云正岁属民读法而书其德行道艺以岁
时涖校比族师云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悌
睦姻有学者闾胥云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
愚案闾二十五家也族百家也党五百家也五家为
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
乡党正族师闾胥皆乡大夫所属故蔡传不别言之
总称为乡党之官也
苍生者苍苍然而生视远之义也
时涖校比族师云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悌
睦姻有学者闾胥云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
愚案闾二十五家也族百家也党五百家也五家为
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
乡党正族师闾胥皆乡大夫所属故蔡传不别言之
总称为乡党之官也
苍生者苍苍然而生视远之义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5a 页
庄子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汉志尧处子朱于丹渊为诸侯丹朱之国名也
见前汉律历志
奡荡舟
奡寒浞之子左传作浇(鱼吊/反)力能陆地行舟
涂山国名在今寿春县东北
此据孔氏疏文也在今淮西道临濠府钟离县寰宇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汉志尧处子朱于丹渊为诸侯丹朱之国名也
见前汉律历志
奡荡舟
奡寒浞之子左传作浇(鱼吊/反)力能陆地行舟
涂山国名在今寿春县东北
此据孔氏疏文也在今淮西道临濠府钟离县寰宇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5b 页
记云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太康地志云涂山古当
涂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南盖禹会诸侯之地今邑界
有当涂故县后废
五千里者每服五百里五服之地东西南北相距五千
里
五百里详见禹贡篇末禹贡之制五百里甸服即自
王之宫城算起每面五百里是穿心一千里即为王
畿故五服穿心止有五千里也周制则除王畿千里
涂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南盖禹会诸侯之地今邑界
有当涂故县后废
五千里者每服五百里五服之地东西南北相距五千
里
五百里详见禹贡篇末禹贡之制五百里甸服即自
王之宫城算起每面五百里是穿心一千里即为王
畿故五服穿心止有五千里也周制则除王畿千里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6a 页
起算通外九服穿心万里也禹服五千开方为方千
里者二十五止得周制四分之一耳
十二师者每州立十二诸侯以为之师使之相牧以纠
群后也
如王制所载郑氏以为夏制每州二百一十国除十
二国为师外馀一百九十八国以十二师分治之则
所掌各得一十六国半天下九州惟天子县内九十
三国通八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内除为师者一百丹
里者二十五止得周制四分之一耳
十二师者每州立十二诸侯以为之师使之相牧以纠
群后也
如王制所载郑氏以为夏制每州二百一十国除十
二国为师外馀一百九十八国以十二师分治之则
所掌各得一十六国半天下九州惟天子县内九十
三国通八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内除为师者一百丹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6b 页
八国馀一千六百六十五国为群后矣然传言会诸
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亦槩言其多乎将通薄海
内外而计之乎若以五千五服开平方计之止得方
百里者二千五百必如周制九畿之数而后得百里
之国者万也然除山川丘陵之外亦不得以满此数
矣书疏云传称万盈数也万国举盈数而言非谓其
数满万也诗桓曰绥万邦烝民曰揉此万邦岂周之
建国复有万乎天地之势平原者甚少山川所在不
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亦槩言其多乎将通薄海
内外而计之乎若以五千五服开平方计之止得方
百里者二千五百必如周制九畿之数而后得百里
之国者万也然除山川丘陵之外亦不得以满此数
矣书疏云传称万盈数也万国举盈数而言非谓其
数满万也诗桓曰绥万邦烝民曰揉此万邦岂周之
建国复有万乎天地之势平原者甚少山川所在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7a 页
啻居半此以不食之地亦封建国乎又案孔氏古注
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每州用三万庸是为十二师东
莱谓一州一师十二州共立十二师如十二牧蔡氏
俱不从者以如古注之说则州境有阔狭用功有多
少例言三万人不知用工日数且治水四年施工必
多计日则不合人数计人则不合日数故不从也如
吕氏之说则禹治水之时弼成五服之日又止九州
不合十二州之数且经文州字居十二上是言每州
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每州用三万庸是为十二师东
莱谓一州一师十二州共立十二师如十二牧蔡氏
俱不从者以如古注之说则州境有阔狭用功有多
少例言三万人不知用工日数且治水四年施工必
多计日则不合人数计人则不合日数故不从也如
吕氏之说则禹治水之时弼成五服之日又止九州
不合十二州之数且经文州字居十二上是言每州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7b 页
有十二师非十二州故亦不从也惟注疏引郑氏之
说以为每州十有二师然彼又谓百国一师州十二
师则州千二百国八州凡九千六百国馀四百国在
圻内则又妄之甚者也蔡传特取其每州十二师一
语其外亦不从也
九州之外迫于四海每方各建五人以为之长而统率
之也
书疏引王制五国以为属属有长是通内外皆五国
说以为每州十有二师然彼又谓百国一师州十二
师则州千二百国八州凡九千六百国馀四百国在
圻内则又妄之甚者也蔡传特取其每州十二师一
语其外亦不从也
九州之外迫于四海每方各建五人以为之长而统率
之也
书疏引王制五国以为属属有长是通内外皆五国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8a 页
立一人以为长也而蔡传不从者以十二师系于州
五长系于海故知五长专在外所谓咸建者是指东
西南北皆建之也
帝之此言乃在禹未摄位之前非徂征后事盖威以象
刑而苗犹不服然后命禹征之征之不服以益之諌而
又增修德教及其来格然后分背之
朱子语录云苗顽弗即工此是禹治水时调役他国
人夫不动也后方征之既格而服则治其前日之罪
五长系于海故知五长专在外所谓咸建者是指东
西南北皆建之也
帝之此言乃在禹未摄位之前非徂征后事盖威以象
刑而苗犹不服然后命禹征之征之不服以益之諌而
又增修德教及其来格然后分背之
朱子语录云苗顽弗即工此是禹治水时调役他国
人夫不动也后方征之既格而服则治其前日之罪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8b 页
而窜之窜之而后分北之今说者谓苗既格而又叛
恐无此事又文集云顷在湖南见说溪洞蛮徭略有
四种曰獠曰犵曰狑而其最轻捷者曰猫近年数出
剽掠为边患者多此种也岂三苗氏之遗民乎古字
少而多通用然则所谓三苗者亦当正作猫字耳詹
元善说苗民之国三徙其都初在今之筠州次在今
之兴国皆在深山中人不可入而已亦难出最后在
今之武昌县则据江山之险可以四出为寇而人不
恐无此事又文集云顷在湖南见说溪洞蛮徭略有
四种曰獠曰犵曰狑而其最轻捷者曰猫近年数出
剽掠为边患者多此种也岂三苗氏之遗民乎古字
少而多通用然则所谓三苗者亦当正作猫字耳詹
元善说苗民之国三徙其都初在今之筠州次在今
之兴国皆在深山中人不可入而已亦难出最后在
今之武昌县则据江山之险可以四出为寇而人不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9a 页
得而近之矣未及问其所据聊并记于此
戛击考击也
考扣也
搏至拊循也
说文云搏至也广韵云手击也然则至者言手之所
至也韵会训抚为循训拊为击然则蔡传训拊为循
者亦取抚摩琴瑟以成轻清之声欤汉赵充国传拊
循和辑则拊亦训循矣古注及疏皆以搏拊为一乐
戛击考击也
考扣也
搏至拊循也
说文云搏至也广韵云手击也然则至者言手之所
至也韵会训抚为循训拊为击然则蔡传训拊为循
者亦取抚摩琴瑟以成轻清之声欤汉赵充国传拊
循和辑则拊亦训循矣古注及疏皆以搏拊为一乐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09b 页
器之名以韦为之实之以糠形如鼓所以节乐者而
蔡传不从者以戛击是作用之名搏拊对之亦当为
作用之辞且节乐者不当独见于堂上又非轻清之
声以合咏歌者故不从旧说也然蔡氏所据则案周
礼大师云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郑司农云乐
或当击或当拊疏云先郑之意谓若尚书云击石拊
石皆是作用之名拊非乐器后郑不从然则蔡氏实
据先郑司农之说也
蔡传不从者以戛击是作用之名搏拊对之亦当为
作用之辞且节乐者不当独见于堂上又非轻清之
声以合咏歌者故不从旧说也然蔡氏所据则案周
礼大师云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郑司农云乐
或当击或当拊疏云先郑之意谓若尚书云击石拊
石皆是作用之名拊非乐器后郑不从然则蔡氏实
据先郑司农之说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0a 页
升歌于堂上
升瞽人登阶也周礼疏云将作乐时大师帅取瞽人
登歌于西阶之东北面坐而歌者鼓瑟以歌诗也郊
特牲云歌者在上贵人声也
神之格思之格
朱子云格来也随感而至也
虞宾丹朱也尧之后为宾于虞犹微子作宾于周也
微子之命传云宾以客礼遇之也
升瞽人登阶也周礼疏云将作乐时大师帅取瞽人
登歌于西阶之东北面坐而歌者鼓瑟以歌诗也郊
特牲云歌者在上贵人声也
神之格思之格
朱子云格来也随感而至也
虞宾丹朱也尧之后为宾于虞犹微子作宾于周也
微子之命传云宾以客礼遇之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0b 页
管犹周礼所谓阴竹之管孤竹之管孙竹之管也
周礼大司乐孤竹之管以祀天神孙竹之管以祭地
示阴竹之管以享人鬼郑氏注云孤竹竹特生者孙
竹竹枝根之末生者阴竹生于山北者又案小师注
云管如篪六孔疏云广雅云管象箫长尺围寸八孔
无底八孔者盖转写误当从六孔为正也郑元云管
如篴(音/笛)而小并两而吹之如今卖饴饧所吹者尔雅
疏云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愚案大师注云登歌下
周礼大司乐孤竹之管以祀天神孙竹之管以祭地
示阴竹之管以享人鬼郑氏注云孤竹竹特生者孙
竹竹枝根之末生者阴竹生于山北者又案小师注
云管如篪六孔疏云广雅云管象箫长尺围寸八孔
无底八孔者盖转写误当从六孔为正也郑元云管
如篴(音/笛)而小并两而吹之如今卖饴饧所吹者尔雅
疏云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愚案大师注云登歌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1a 页
管贵人声也特言管者贵人气也
鼗鼓如鼓而小有柄持而摇之则旁耳自击
此小师注文也又案大司乐祀天神用雷鼓雷鼗祭
地示用灵鼓灵鼗享人鬼用路鼓路鼗蔡氏既引阴
竹孤竹等以證管而不引此以證鼗者以大师下管
奏鼓朄(音/胤)小师下管击应鼓朄与应皆鼓之小者注
谓击鼓者即事之渐先击小后击大鼗亦鼓之小者
必先摇鼗后击鼓故即引小师注而不复引大司乐
鼗鼓如鼓而小有柄持而摇之则旁耳自击
此小师注文也又案大司乐祀天神用雷鼓雷鼗祭
地示用灵鼓灵鼗享人鬼用路鼓路鼗蔡氏既引阴
竹孤竹等以證管而不引此以證鼗者以大师下管
奏鼓朄(音/胤)小师下管击应鼓朄与应皆鼓之小者注
谓击鼓者即事之渐先击小后击大鼗亦鼓之小者
必先摇鼗后击鼓故即引小师注而不复引大司乐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1b 页
之文也且后郑谓雷鼓雷鼗皆八面灵鼓灵鼗皆六
面路鼓路鼗皆四面则其器不为小矣是以不取为
證也
郭璞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
连底撞之令左右击
愚案非如桶也正方如斗耳但不如斗上大下小此
则上下皆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不存斗口六面
皆用板平之底板有孔穿柄所谓椎柄正似斛槩耳
面路鼓路鼗皆四面则其器不为小矣是以不取为
證也
郭璞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
连底撞之令左右击
愚案非如桶也正方如斗耳但不如斗上大下小此
则上下皆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不存斗口六面
皆用板平之底板有孔穿柄所谓椎柄正似斛槩耳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2a 页
造时先穿柄于底板然后合成故柄横木得陷于内
引柄撞之其横木自左右击也蔡传所引即尔雅注
文但彼注撞作挏尔雅又云所以鼓柷谓之止郭云
止者其椎名
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锄铻刻以籈栎之
此亦据尔雅注文尔雅云所以鼓敔谓之籈郭云以
木长尺栎之籈者其名籈者音真书疏云栎即戛也
笙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中又施簧于管端
引柄撞之其横木自左右击也蔡传所引即尔雅注
文但彼注撞作挏尔雅又云所以鼓柷谓之止郭云
止者其椎名
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锄铻刻以籈栎之
此亦据尔雅注文尔雅云所以鼓敔谓之籈郭云以
木长尺栎之籈者其名籈者音真书疏云栎即戛也
笙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中又施簧于管端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2b 页
笙师注云笙十三簧疏引广雅云笙以匏为之十三
管宫管在左方尔雅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注
云大者十九簧疏云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鍱也韵会
引潜夫论云簧削锐其头塞蜜蜡有口舌之类
镛大钟也叶氏曰钟与笙相应者曰笙钟与歌相应者
曰颂钟颂或谓之镛诗贲鼓维镛是也
尔雅云大钟谓之镛愚案大射礼云乐人宿县于阼
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镈西阶之西颂磬东
管宫管在左方尔雅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注
云大者十九簧疏云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鍱也韵会
引潜夫论云簧削锐其头塞蜜蜡有口舌之类
镛大钟也叶氏曰钟与笙相应者曰笙钟与歌相应者
曰颂钟颂或谓之镛诗贲鼓维镛是也
尔雅云大钟谓之镛愚案大射礼云乐人宿县于阼
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镈西阶之西颂磬东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3a 页
面其南颂钟其南镈周礼视瞭击颂磬笙磬注云磬
在东方曰笙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功也疏云东方
是生长之方故云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云庸由是
观之则钟磬俱有笙颂之名不当为贲鼓维镛之镛
也然蔡氏取之者以经文作镛且合二孔注疏及尔
雅大钟之义故从之也颂戚氏音容又案郭氏注尔
雅云书曰笙镛以间亦名鑮音博据此则镛正为其
南镈之镈不当训为颂钟之颂也
在东方曰笙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功也疏云东方
是生长之方故云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云庸由是
观之则钟磬俱有笙颂之名不当为贲鼓维镛之镛
也然蔡氏取之者以经文作镛且合二孔注疏及尔
雅大钟之义故从之也颂戚氏音容又案郭氏注尔
雅云书曰笙镛以间亦名鑮音博据此则镛正为其
南镈之镈不当训为颂钟之颂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3b 页
歌鹿鸣笙南陔间歌鱼丽笙由庚或其遗制也
朱子诗传云间代也言一歌一吹又云笙诗有声无
词意古经篇题之下必有谱焉辑纂引新安陈氏云
戛击之搏拊之以歌咏诗章所谓歌者在上也管鼗
鼓柷敔笙镛皆堂下之乐管竹也笙匏也皆在堂下
以间此众乐与堂上之乐更代而间作也所谓匏竹
在下也奏石丝以咏歌之时则堂下之乐不作奏匏
竹等众乐之时则堂上之乐不作以今人之乐观之
朱子诗传云间代也言一歌一吹又云笙诗有声无
词意古经篇题之下必有谱焉辑纂引新安陈氏云
戛击之搏拊之以歌咏诗章所谓歌者在上也管鼗
鼓柷敔笙镛皆堂下之乐管竹也笙匏也皆在堂下
以间此众乐与堂上之乐更代而间作也所谓匏竹
在下也奏石丝以咏歌之时则堂下之乐不作奏匏
竹等众乐之时则堂上之乐不作以今人之乐观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4a 页
亦如此耳今诸解者徒见仪礼乡饮酒礼燕礼并有
间歌鱼丽之文遂引以證此章林氏倡于前蔡氏述
于后其辞欠明盖间歌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与
笙由庚崇丘由仪相更替也与此以间初不相干不
过一间字同间代更替之义亦同耳王氏炎以为堂
上登歌堂下间歌直引间歌鱼丽之间以解笙镛以
间之间谓以间即是间歌殊不知堂下安得有歌乎
箫古文作箾舞者所执之物说文云乐名箾韶季札观
间歌鱼丽之文遂引以證此章林氏倡于前蔡氏述
于后其辞欠明盖间歌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与
笙由庚崇丘由仪相更替也与此以间初不相干不
过一间字同间代更替之义亦同耳王氏炎以为堂
上登歌堂下间歌直引间歌鱼丽之间以解笙镛以
间之间谓以间即是间歌殊不知堂下安得有歌乎
箫古文作箾舞者所执之物说文云乐名箾韶季札观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4b 页
周乐见舞韶箾者则箾韶盖舜乐之总名也
左传襄二十九年云见舞象箾南籥者注云象箾舞
所执文王之乐也箾音朔又云见舞韶箾者注云舜
乐箾音箫然则箾有二音于舜乐则音箫于文王乐
则音朔然独于象箾注为舞所执于箾韶不注而蔡
氏亦以为舞者所执何也盖左传既云见舞韶箾者
则为舞者所执可知或云箫韶或云诏箾或音朔或
音箫其实一耳韵会入声注云舞竿也
左传襄二十九年云见舞象箾南籥者注云象箾舞
所执文王之乐也箾音朔又云见舞韶箾者注云舜
乐箾音箫然则箾有二音于舜乐则音箫于文王乐
则音朔然独于象箾注为舞所执于箾韶不注而蔡
氏亦以为舞者所执何也盖左传既云见舞韶箾者
则为舞者所执可知或云箫韶或云诏箾或音朔或
音箫其实一耳韵会入声注云舞竿也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5a 页
先儒误以箫管释之
右注及疏皆然
九成者乐之九成也功以九叙故乐以九成九成犹周
礼所谓九变也
周礼大司乐疏云言六变八变九变者谓在天地及
庙庭而立四表舞人从南表向第二表为一成一成
则一变从第二至第三为二成从第三至北头第四
表为三成舞人各转身南向于北表之北还从第一
右注及疏皆然
九成者乐之九成也功以九叙故乐以九成九成犹周
礼所谓九变也
周礼大司乐疏云言六变八变九变者谓在天地及
庙庭而立四表舞人从南表向第二表为一成一成
则一变从第二至第三为二成从第三至北头第四
表为三成舞人各转身南向于北表之北还从第一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5b 页
至第二为四成从第二至第三为五成从第三至南
头第一表为六成则天神皆降若八变者更从南头
北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为八成地祇皆
出若九变者又从第三至北头第一为九变人鬼可
得礼焉此约周之大武象武王代纣故乐记云且夫
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
疆五成而分陜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其馀
大濩以上虽无灭商之事但舞人须有限约亦应立
头第一表为六成则天神皆降若八变者更从南头
北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为八成地祇皆
出若九变者又从第三至北头第一为九变人鬼可
得礼焉此约周之大武象武王代纣故乐记云且夫
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
疆五成而分陜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其馀
大濩以上虽无灭商之事但舞人须有限约亦应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6a 页
四表以与舞人为曲别也
或曰笙之形如鸟翼
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五经通义曰
箫编竹为之长尺有五寸博雅云大者二十三管无
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云笙形如鸟翼未详
镛之簴为兽形
冬官梓人云厚唇弇口出目短大胸耀(所教/反)后大体
短脰若是者谓之裸属(虎豹貔/螭之属)恒有力而不能走其
或曰笙之形如鸟翼
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五经通义曰
箫编竹为之长尺有五寸博雅云大者二十三管无
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云笙形如鸟翼未详
镛之簴为兽形
冬官梓人云厚唇弇口出目短大胸耀(所教/反)后大体
短脰若是者谓之裸属(虎豹貔/螭之属)恒有力而不能走其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6b 页
声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则于任重宜声大而宏则
于钟宜若是者以为钟簴
瓠巴鼓瑟而游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事见荀子注云瓠巴伯牙不知何代人
有大磬有编磬有歌磬
周礼磬氏疏云磬前长三律二尺七寸后长二律尺
八寸是磬有大小之制也尔雅云大磬谓之毊(虚娇/反)
郭璞云毊形似犁錧疏云犁刃为錧韵会云股广三
于钟宜若是者以为钟簴
瓠巴鼓瑟而游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事见荀子注云瓠巴伯牙不知何代人
有大磬有编磬有歌磬
周礼磬氏疏云磬前长三律二尺七寸后长二律尺
八寸是磬有大小之制也尔雅云大磬谓之毊(虚娇/反)
郭璞云毊形似犁錧疏云犁刃为錧韵会云股广三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7a 页
寸长尺三寸半十六枚同一簴谓之编磬周礼注云
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当击者也假令股广
四寸半者股长九寸也鼓广三寸长尺三寸半厚一
寸愚案韵会误以鼓作股又案编钟编磬所以用十
六枚者盖十二律当十二枚又有四清声作四枚共
十六枚也歌声即上文鸣球是也
石音属角最难谐和
角音不高不下太下则近商太高则近徵为清浊之
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当击者也假令股广
四寸半者股长九寸也鼓广三寸长尺三寸半厚一
寸愚案韵会误以鼓作股又案编钟编磬所以用十
六枚者盖十二律当十二枚又有四清声作四枚共
十六枚也歌声即上文鸣球是也
石音属角最难谐和
角音不高不下太下则近商太高则近徵为清浊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7b 页
中故难和也
记曰磬以立辨
见乐记磬罄罄然辨别也
或曰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之事故举磬以终焉
孟子集注云玉磬也振收也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
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
其韵
考工记曰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
记曰磬以立辨
见乐记磬罄罄然辨别也
或曰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之事故举磬以终焉
孟子集注云玉磬也振收也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
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
其韵
考工记曰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8a 页
注云脂牛羊属膏豕属裸谓虎豹貔螭为兽浅毛者
之属羽鸟属鳞龙蛇之属
舜与皋陶之赓歌三百篇之权舆也
韵会云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
之属羽鸟属鳞龙蛇之属
舜与皋陶之赓歌三百篇之权舆也
韵会云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
书蔡氏传旁通 卷一上 第 118b 页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