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62-000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通考卷一     元 黄镇成 撰
   诸儒家法传授之图
卷一 第 2a 页 WYG0062-0006a.png
   百篇书目
    伏生今文尚书凡二十八篇
尧典   皋陶谟  禹贡   甘誓
汤誓   盘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牧誓   洪范   金縢
大诰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方   多士
立政   无逸   君奭   顾命
卷一 第 2b 页 WYG0062-0006b.png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右伏生所授者汉武时又入伪泰誓一篇为二十九
 篇
    安国古文尚书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大禹谟  五子之歌 胤征   仲虺之诰
汤诰   伊训   太甲(三篇/) 咸有一德
说命(三篇/) 泰誓(三篇/) 武成   旅獒
微子之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陈
卷一 第 3a 页 WYG0062-0006c.png
毕命    君牙    囧命
     安国复出尚书凡五篇
舜典(今文合/尧典) 益稷(今文合/皋陶谟) 盘庚(二篇今/文一篇) 康王之诰(今文合/顾命)
 右今古文通五十八篇又百篇之序一篇即今所行
 五十八篇而以序冠篇首者也
     逸书
汨作    九共(九篇/)  稿饫    帝告
釐沃    汤征    汝鸠    汝方
卷一 第 3b 页 WYG0062-0006d.png
夏社    疑至    臣扈    典宝
明居    肆命    徂后    沃丁
咸乂(四篇/)  伊陟    原命    仲丁
河亶甲   祖乙    高宗之训  分器
旅巢命   归禾    嘉禾    成王政
将蒲姑   贿肃慎之命       亳姑
 右四十二篇书亡即书序谓其馀错乱磨灭弗可复
 知者也通前今古文合百篇之数
卷一 第 4a 页 WYG0062-0007a.png
    汉张霸伪书凡二十四篇
舜典   汨作   九共(九篇/) 大禹谟
益稷   五子之歌 胤征   汤诰
咸有一德 典宝   伊训   肆命
原命   武成   旅獒   囧命
    张霸复出伏生书五篇
舜典   益稷   盘庚(二篇/) 康王之诰
泰誓
卷一 第 4b 页 WYG0062-0007b.png
 右前汉诸儒不见孔传张霸伪作二十四篇附伏生
 二十八篇又复出五篇并泰誓一篇求合孔氏五十
 八篇四十六卷之数
   伏生今文尚书
史记儒林传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
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
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
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
卷一 第 5a 页 WYG0062-0007c.png
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能言尚书诸
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
阳生(汉书曰字和/伯千乘人)欧阳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书以
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儿宽贫无资用
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
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
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
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𤼵明也
卷一 第 5b 页 WYG0062-0007d.png
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荐
之天子后位至御史大夫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
治尚书徵莫能明也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
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
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起/谓)
(起𤼵以/出也)
孔安国曰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
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夲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以
卷一 第 6a 页 WYG0062-0008a.png
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陆氏曰二十馀篇即马郑所注二十九篇是也孔颖达
曰泰誓夲非伏生所传武帝之世始出而得行史因以
入于伏生所传之内蔡氏曰伏生夲但有尧典皋陶谟
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
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方多士立政
无逸君奭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凡二十八篇
今加泰誓一篇故为二十九篇
卷一 第 6b 页 WYG0062-0008b.png
颜师古曰卫宏定古文尚书序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
可晓使其女传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凡十
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伏生齐人晁/错颍川人)
史谓伏生壁藏而安国云失其夲经口以传授者盖伏
生初实壁内得之传教既久诵文则熟至错往受不执
经而口授之耳(出颖达/正义)
朱子曰伏生不出其女口授有齐音不可晓以意属成
及孟子引享多仪却与大诰无差只疑伏生偏记难者
卷一 第 7a 页 WYG0062-0008c.png
而反不记其易者然盘诰聱牙自是书之夲体典谟贡
范同出于生而明白坦(原阙/)
卷一 第 8a 页 WYG0062-0009a.png

卷一 第 9a 页 WYG0062-0009c.png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62-0010a.png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62-0010b.png
 
 
 
 
之传奏之而又阙舜典一篇(按舜典伏生书已合尧/典但阙二十八字耳)
隋开皇初购求逸书有人言齐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
桁市(或曰大/航头)得孔氏传古文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
于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惟传郑义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62-0010c.png
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馀所存无复师说又有
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考其篇目似孔氏壁中书之
残缺者故附尚书之末
吴才老曰增多之书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屈
聱牙夫四代之书作者不一乃至二人之手而定为二
体其亦难言矣
朱子曰按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
古文以今文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或者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62-0010d.png
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眺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
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恐其未必然也或者以为记录之
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辞易好故训诰誓命有难易之
不同此为近之然伏生倍文暗诵乃偏得其所难而安
国考定于科斗古书错乱摩灭之馀反专得其所易此
又不可晓者至于诸序之文或颇与经不合而安国之
序又绝不𩔖西京文字亦皆可疑独诸序之夲不先经
则赖安国之序而可见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62-0011a.png
临川吴氏曰汉艺文志尚书经二十九篇古经十六卷
二十九篇者即伏生今文书二十八篇及武帝时增伪
泰誓一篇也古经十六卷即张霸伪古文书二十四篇
也汉儒所治不过伏生书及伪泰誓耳张霸古文虽在
而辞义芜鄙不足取重于世以售其欺及梅赜二十五
篇之书出则凡传记所引书语注家指为逸书者收拾
无遗既有證验而其言率依于理比张霸伪书辽绝矣
唐初诸儒从而为之疏义自是汉世夏侯欧阳所传二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62-0011b.png
十九篇者废不复行惟此孔传五十八篇孤行于世窃
尝读之伏氏书虽难尽通然辞义古奥其为上古之书
无疑梅赜所增二十五篇体制如出一手采集补缀虽
无一字无所夲而平缓卑弱殊不𩔖先汉以前之文夫
千年古书最后乃出而字画略无脱误文势略无龃龉
不亦大可疑乎夫吴氏朱子之所疑者顾澄何敢质斯
疑而断断然不敢信此二十五篇之为古书则是非之
心不可得而昧也故今以此二十五篇自为卷帙以别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62-0011c.png
于伏氏之书而因及其所可疑非澄之私言也闻之先
儒云尔
   尚书名义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王肃曰上所言下
为史所书曰尚书也孔颖达曰言惬群心书而示法既
书有法因号曰书后人见其久远自于上世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又曰孔氏继在伏生之
下先云以其则知尚字乃伏生所加也自伏生言之则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62-0011d.png
于汉世仰遵前代自周以上皆是上书是夲名尚是伏
生所加故诸引直云书曰若有配代而言则曰夏书无
言尚书者
夏氏曰此上代之书为后世所慕尚故曰尚书
   壁藏异记
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等于孔子旧
堂壁中(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
 按孔子七世孙子顺为魏相生鲋及腾鲋为陈涉博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62-0012a.png
 士腾为惠帝博士长沙太守至四世孙安国为武帝
 博士临淮太守
新安陈氏曰鲋腾兄弟藏书必同谋谓鲋藏亦可腾藏
亦可也隋经籍志以为孔子末孙惠所藏之书岂以腾
为惠帝博士邪
 愚按孔子定书为百篇遭秦灭学孔氏藏之壁中而
 伏生亦藏于壁汉兴伏生先𤼵所藏亡数十篇独得
 二十八篇教于齐鲁之间汉文帝使眺错往受时传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62-0012b.png
 习既久诵文已熟而伏生老不能正言使女子口授
 之至孝武帝得伪泰誓一篇于民间因合为二十九
 篇而欧阳大小夏侯之徒皆学之写以汉世文字故
 谓之今文尚书及孔壁复出安国定其可知者多二
 十五篇夲皆科斗文字而安国易以𨽻书故谓之古
 文尚书又复出伏生所合之篇五篇并百篇之序一
 篇凡三十一篇合伏生二十八篇为五十九篇四十
 六卷其馀错乱摩灭不可复知悉送于王官藏之秘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62-0012c.png
 府又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以巫蛊事起藏之私家
 前汉诸儒知有五十八篇而不见孔传遂有张霸伪
 作舜典及汨作等二十四篇及伏生二十八篇又分
 出盘庚二篇康王之诰泰誓三篇共六篇为五十八
 篇以附孔传之数其贾逵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
 皆非真古文故杜预注左传韦昭注国语赵岐注孟
 子所引真古文书皆以为逸书至东晋豫章内史梅
 赜始传孔传古文于臧曹遂奏上其书于是伪书及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62-0012d.png
 伪泰誓皆废但阙舜典一篇然舜典夲合于伏生之
 尧典固未尝阙特少篇首二十八字至齐姚方兴始
 得舜典于大航头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马郑所/注盖伏)
 (生尧典非/伪舜典也)至隋开皇三年求遗书得舜典然后五十
 八篇方备然孔传始出皆用𨽻书至唐天宝三载诏
 卫衡改古文从今文今之所传者乃唐天宝所定夲
 也夫经籍遭秦火残缺书为最甚其初伏氏所教者
 裁十之三眺错所受者止以其意属读则今文之传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62-0013a.png
 固有不备厥后孔氏𤼵壁中之藏以不知科斗书而
 以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增多伏生之半则古文之传
 又不能尽又况张霸伪妄汉魏诸儒已不识古文永
 嘉丧乱今文之学又绝尚书一经至是几于息矣寥
 寥数百载閒乃至东晋而后孔氏之书始出其閒混
 殽真伪所不暇论至于更历传受循讹踵缪断章错
 简周田豕亥谅匪一端且伏氏既有壁藏不以书授
 错而以女子口授孔壁书既传都尉朝马郑诸儒宜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62-0013b.png
 无不知乃俾伪书肆行欺罔是皆不能无疑者矣呜
 呼书之不幸一失于壁中之磨灭再失于口传之女
 子三失于巫蛊之沦废百篇之义既莫睹其大全幸
 存而可考者其丧失又如此世之学者乃欲彊通其
 所不通斯亦难矣善乎朱夫子之言曰解其所可晓
 者而阙其所可疑者则诚读书不易之良法也
   许氏纪年图(许益之读/书丛说)
 帝尧百载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62-0013c.png
  尧典(前初年事事/后七十载)禹贡(蔡氏谓禹贡作于虞时金先生/通鉴前编系于水土平之年)
 帝舜五十载
  舜典   大禹谟(前初年事载自格汝禹/为三十二 以后事)
  皋陶谟(元载/)益稷
    右唐虞一百五十载书六篇
 夏禹八岁(又居丧二载/)
 启九岁
  甘誓(三岁/)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62-0013d.png
 太康二十九岁
  五子之歌(十九岁/)
 仲康十三岁
  胤征(元岁/)
 相二十八岁(浞灭/之)少康六十一岁 杼十七岁 槐
 二十六岁 芒十八岁 泄十六岁 不降五十九
 岁 扃二十一岁 廑二十一岁 孔甲三十一岁
  皋十一岁 𤼵十九岁 癸五十二岁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62-0014a.png
    右夏十七君四百三十九岁书三篇
 商汤十三祀(即诸侯位十八岁/而放桀共三十祀)
  汤誓(元祀/)  仲虺之诰  汤诰
 太甲三十三祀
  伊训(元祀/)  太甲上   太甲中(三祀/)
  太甲下   咸有一德
 沃丁二十九祀 大庚二十五祀 小甲十七祀
 雍已十二祀 大戊七十五祀 仲丁十三祀 外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62-0014b.png
 壬十五祀 河亶甲九祀 祖乙十九祀 祖辛十
 六祀 沃甲二十五祀 祖丁三十二祀 南庚二
 十五祀 阳甲七祀
 盘庚二十八祀
  盘庚上(元祀/) 盘庚中   盘庚下
 小辛二十一祀 小乙二十八祀
 武丁五十九祀
  说命上(三祀/) 说命中   说命下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62-0014c.png
 祖庚七祀
  高宗肜日(三祀/)
 祖甲三十三祀 廪辛六祀 庚丁二十一祀 武
 乙四祀 太丁三祀 帝乙三十七祀
 纣辛三十二祀
  西伯戡黎(三十/一祀)微子(三十/二祀)
    右商二十八君六百四十四祀书十七篇
 周武王七年(即诸侯位十三年/而伐纣共十九年)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62-0014d.png
  泰誓(十三年一月/)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二月/)  康诰(蔡氏谓此武王封康叔之书/与酒诰梓材皆武王书也金)
  (先生按逸周书二月甲申俘/卫君而以卫封康叔同监殷) 酒诰
  梓材(金先生附成王/纪为作洛事)    武成(四月/)
  洪范    旅獒(十四年/) 金縢
 成王三十七年
  君奭(元年/)  大诰(三年/)  费誓
  微子之命  立政(四年/)  多方(五年/)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62-0015a.png
  周官(六年/)  召诰(七年/)  多士
  洛诰    蔡仲之命(八年/)无逸(十一年/)
  君陈    顾命(三十七年/)
 康王二十六年
  康王之诰(初即位/)毕命(十二年/)
 昭王五十一年
 穆王五十五年
  君牙(二年/)  囧命    吕刑(五十年/)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62-0015b.png
 共王十二年 懿王二十五年 孝王十五年 夷
 王十六年 厉王五十一年 宣王四十六年 幽
 王十一年 平王五十一年
  文侯之命(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庄王十五年 僖王五年 惠王
 二十五年 襄王三十三年
  秦誓(二十八年/)
    右周历十八君自武王灭商之年至襄王二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62-0015c.png
    十八年共四百九十九年书三十二篇(并依/蔡氏)
    (说谱入王纪其下注/年者皆金先生所定)○自尧至襄王六十五
    君尧元年至襄二十八年历年一千七百三
    十四而惟十八君之世有书以亡书考之亦
    惟沃丁大戊仲丁河亶甲祖乙五君之世有
    书十篇耳自此二十三君之外其馀岂无出
    号令纪政事之言盖皆孔子所芟夷者纬书
    谓孔子求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凡三千二百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62-0015d.png
    四十篇虽其言未必实然有书者不止二十
    三君则明矣
   虞书
孔颖达曰尧典虽曰唐事夲以虞史所录末言舜登庸
由尧故追尧作典非唐史所录故谓之虞书郑玄云舜
之美事在于尧时是也
尧禅舜然后有尧之书舜禅禹然后有舜之书其书皆
出后世故尧典则曰虞书舜典而下当出夏时乃曰虞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62-0016a.png
书非史氏之旧也孔子序正之也故大禹谟益稷皋陶
见于左传者皆曰夏书此史氏之旧也然孔子不正尧
典曰唐书者尧舜二帝常相终始尧典载舜有鳏在下
之言舜典载受终之事故因其旧曰虞书一因一革圣
人无容心焉顺乎自然而已
杨元素曰仲尼定尧典为虞书者原圣人授受之心杜
百代篡争之乱以成尧之逊也尧之逊舜使舜之迹著
于天下使舜之功被于天下尧舜无二也尧之民即舜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62-0016b.png
之民尧之事即舜之事仲尼删书移尧典为虞书者明
非一人独能与舜天下盖尧之时天下已皆为虞矣则
虽尧之事即舜之事也
蔡氏曰夲虞史所作故曰虞书舜典以下夏史所作当
曰夏书今云虞书或以为孔子所定
夏氏曰典谟皆谓之虞书者盖三圣授受实守一道谓
之唐书则可以该舜而不可以该禹谓之夏书则可以
该舜不可以该尧惟曰虞书则见舜上承于尧下授于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62-0016c.png

 愚按尧典虽言尧事而自畴咨以下实为禅舜张夲
 况伏氏舜典夲合于尧典史纪尧舜之行事以记禅
 让之初终而三谟等篇亦舜时事所以均谓之虞书
 也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62-0016d.png
   帝王传授心法之图
 
 
 
 
 
 
 愚按钦之一字为百篇开卷第一义乃千万世帝王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62-0017a.png
 心法源流自帝尧至于舜禹成汤文武其所相传若
 合符节故凡曰钦曰敬曰恭曰祗曰寅皆一意也数
 圣人者虽曰天纵生知而其存心制事未始须臾而
 不敬故曰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
   若稽古
山斋熊氏曰若稽古帝尧者苏氏云史官之为此书也
曰吾顺考在昔而得其为人之大凡如此此说不然按
尧舜之典禹皋之谟皆虞书也而皆称若稽古夫以虞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62-0017b.png
之史臣谓尧为古可也舜禹皋其时尚存亦谓之古可
乎要之若稽古三字只当从先儒顺考古道之说盖圣
人虽怀天纵之资然未尝自用其私智每顺考古道而
行之如所谓唐虞稽古建官惟百者即一端可知其他
矣禹皋陶亦然故皆以若稽古称之也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62-0017c.png
   尧典大学宗祖之图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62-0017d.png
西山真氏曰明俊德者修身之事亲九族者齐家之事
所谓身修而家齐也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所谓家齐而
国治也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所谓国治
而天下平也夫五帝之治莫盛于尧而其夲则自克明
俊德始故大学以明明德为亲民之端然则尧典者其
大学之宗祖欤
   九族
孔传言九族自高祖至玄孙之亲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62-0018a.png
夏侯欧阳言九族谓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夲族一夫家三/姊妹之) (姑之夫家二四/女子之夫家)
 母族三(母之夲族一/姨母之家三)  (母之母族二/)妻族二(妻之/父族)
 (一妻之/母族二)
 愚按孔传言九族蔡氏从之丧服小记虽有以三为
 五以五为九之文然亦以上杀下杀旁杀之服而言
 至于高玄之服罕有身及之者书言九族既睦则是
 当时亲被帝尧之德虽以帝尧之寿亦无身及高玄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62-0018b.png
 之理故林少颖亦谓如此则只是一族大抵当从夏
 侯欧阳之说为是况朱子亦尝谓九族以三族言较
 大然亦不必泥但所亲者皆是则亦未尝专主孔说
 也
 
 
 
左昭二十九年曰少昊氏有子曰重颛项氏有子曰犁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62-0018c.png
孔颖达曰异世重黎号同人别
孔氏曰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
颖达云楚语云少昊氏之衰九黎乱德人神杂扰不可
方物颛顼受之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
属民无相侵渎其后三苗复九黎之恶尧复育重黎之
后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吕刑传云重即羲也黎即
和也羲和虽别为氏族而出自重黎故吕刑以重黎言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62-0018d.png
朱子曰羲和即四子或云羲伯和伯共六人未必是也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62-0019a.png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朱子曰历所以纪数之书象所以观天之器日阳精月
阴精星二十八宿众星为经金木水火土五星为纬辰
谓日月所会分周天之度为十二次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62-0019b.png
 
 
 
 
朱子曰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体且如日月皆从角
起天亦从角起日则一日一周依旧只在角上天则一
周了又过角些子日日累上去则一年便与日会 又
曰天行甚健故一日一夜一周而又进过一度日行速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62-0019c.png
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
恰好被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
为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
过之度恰好得夲数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夲数遂与
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
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遂
与日会而成一月 又曰历家只算所退之度却云日
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此乃截法故有日月五星右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62-0019d.png
行之说其实非右行也横渠云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
少迟则反右矣此说最好
 愚按历家以日月五星皆右行由有历以来其说皆
 如此矣且如日行黄道自南而北则为春为夏自北
 而南则为秋为冬出没升降皆有自然之势若左旋
 则自东而西日行一道道各不同不可以黄道名亦
 不可指言日在某宿其出没之道冬则南渐进而北
 夏则北渐退而南为日驭者不亦烦矣窃恐未然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62-0020a.png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62-0020b.png
东汉志历法曰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
而西日违天而东在天成度在历成日日月相推日舒
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三谓之弦相
与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及舒光尽体伏谓之晦
晦朔合离斗建移辰谓之月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冬
夏之间则有春有秋是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
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日有九道月有九行九行
出入而交生焉朔会望衡邻于所交亏薄生焉月有晦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62-0020c.png
朔星有合见月有弦望星有留逆其归一也步术生焉
陈惧斋曰月行尝以二十七日千一十六分日之三百
二十七而与天会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
十九而与日会日一年与天一会月一年与天十三会
与日十二会其与天会者无所用故古今少道之日月
每三十馀会而一闰两闰之中谓十五十六会也
 愚按先君寿山翁(必寿/)好历数之学大德间尝客京
 师得订其说于太史氏曰晦翁因横渠之说以天左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62-0020d.png
 旋而日过一度日亦左旋而适周天以为历家用截
 法故谓日月五星皆右行然考浑仪及黄道所经因
 以求造化之运乃知历家之法为定而二先生所见
 犹有遗论盖天地之化阴阳消长皆有一定之常而
 莫之为者稍不出于自然则非所以为造化矣按汉
 志角天门房天衢昴天街井南门皆黄道之所经也
 若日左周则惟追天不及之度至此其馀日所周未
 尝经此也如记谓日在斗在东井之𩔖则惟天过日
卷一 第 32a 页 WYG0062-0021a.png
 不及之时在此每日周二十八宿不得言在某在某
 矣又汉志言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
 之夏东陆谓之秋若每昼夜行天一周亦何得指云
 某陆矣且若天左旋每日绕地一周何故而又过一
 度日亦左旋每日一周何故而自冬至则南极牵牛
 以渐而升至夏至则北极东井又以渐而降若使日
 自左旋与天无与则日乃浮游无定使至于牵牛东
 井之极处岂不能侵轶而行过其外何故南北两间
卷一 第 32b 页 WYG0062-0021b.png
 若为物所隔阂独常进退缠绕于四十八度之内而
 无所变易哉且若是则南北升降之间其出没之道
 凡百八十二有奇每日各循一道而行何其疏密之
 限无少差失如此哉故古人作浑仪器立黄道为日
 行之准斜倚于赤道之内外日道万古但循黄道之
 轨每日右行一度随天而左转日退一日渐降而至
 于天体南端之极则循其左自然而复升渐升而至
 于天体北端之极则循其右自然而复降一升一降
卷一 第 33a 页 WYG0062-0021c.png
 循环无已天则因日退一度故每日必进一度然后
 日出地上而为一昼夜是为天过一度一期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日行黄道一周复至去岁所起
 之度天日进一度至是而亦一周是为与天一会皆
 造化神巧一定之势不烦拟议安排而自然吻合也
 唯朱子尝曰造化简易易知而微妙难穷最为的论
 盖惟其简易也止是黄道一斜若使日循赤道则无
 复四时之别矣惟其微妙也日一升则阳生而为燠
卷一 第 33b 页 WYG0062-0021d.png
 为暑一降则阴生而为凉为寒昼夜短长翕张消息
 万物生成之不已往来过续之不停是皆日行升降
 之候也或曰日不侵轶于南北岂不侵轶于黄道之
 外乎盖左旋则日移一道夲无系着右行则惟循一
 轨自不差忒然时少有盈缩则有之矣或又谓朱子
 以日行昼夜恰足周天之度以为二分日依赤道则
 可若二至则天体渐狭而度数不满矣此未足以破
 前说盖南北之极与赤道天经昼夜皆一周特中阔
卷一 第 34a 页 WYG0062-0022a.png
 而疾两端狭而迟势自然耳譬轮之有辐盖之有弓
 岂外有馀而中不足哉若夫九行之交五纬之次苟
 求其故皆可以因是而得之矣
   经星列宿名数图(见晋志考史记天官书/略同 及见郑氏通志)
二十八舍度最多者莫如东井(三十三度度通/志三十四)其次莫
如南斗(二十六度度通/志二十五)度最少者莫如觜觿(二度度通/志一)
其次莫如舆鬼(四度度通/志二)
 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其内天庭黄道经其中七
卷一 第 34b 页 WYG0062-0022b.png
  曜之所行左角为天田主刑右角为将主兵(通志/角二)
  (星十二度/如鼎形)
 亢四星天子之内庭也(四星九度/如弯弓)
 氐四星天子之宿宫(四星十六度似斗侧/量米 今十五度)
 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亦四辅也又为四
  表中间为天衢为天渊黄道之所经也南閒曰阳
  閒北閒曰阴閒七曜由乎天衢则天下和平亦曰
  天驷为天马主车驾亦曰天厩又主开闭为蓄藏
卷一 第 35a 页 WYG0062-0022c.png
  又北小星为钩铃房之钤键天之管籥明而近房
  天下同心(四星六度似房之户所/以防淫泆也 今五度)
 心三星天王正位也中星曰明堂天子位为大辰主
  天下之赏罚前星为太子后星为庶子(三星六度/今五度)
 尾九星后宫之场亦为九子色欲均明小大相承则
  后宫有叙(九星十九度如钩苍/龙尾 今十八度)
 箕四星亦后妃之府主八风凡日月宿在箕东壁翼
  轸者风起(箕四星十一/度形如簸箕)
卷一 第 35b 页 WYG0062-0022d.png
 南斗六星天庙也丞相太宰之位主褒进贤士又主
  兵(六星二十五度状似/北斗今二十六度)
 牵牛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六星七度腹今八度/上有两角 下欠一)
  (脚/)
 须女四星天少府也主布帛(四星十一度如/箕 今十二度)
 虚二星冢宰之臣也主北方邑居庙堂祭祀祝祷事
  (二星九度少强如连珠/ 今十度四分之一)
 危三星主天府(三星十六度/今十七度)
卷一 第 36a 页 WYG0062-0023a.png
 营室二星天子之宫也为主功事(二星十七度记今/十六度 史 注)
  (营室/十星)
 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二星/九度)
 奎十六星天之武库也主以兵禁暴(十六星十六度/腰细头尖形如)
  (破/鞋)
 娄三星主苑牧牺牲供给郊祀(三星十二度三/星不匀近一头)
 胃三星天之厨藏主仓廪五榖府也(三星十五度/今十四度)
 昴七星天之耳也主西方又为旄头胡星也昴毕閒
卷一 第 36b 页 WYG0062-0023b.png
  为天街黄道(七星十/一度)
 毕八星主边兵戈猎月入毕多雨(八星十七度似爪/叉 今十六度)
 觜觿三星为二军之候(三星一度在参/右角如鼎足形)
 参十星白兽之体中三星主将(十星/十度)
 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所经主水衡(八星三/十四度)
 舆鬼五星天目也主视明察奸谋(鬼四星二度方似/木匮 今四度)
 柳八星天之厨宰(八星十四度曲头形/如垂柳 今十五度)
 星七星主衣裳文绣(七星七度如/钩 今六度)
卷一 第 37a 页 WYG0062-0023c.png
 张六星主珍宝而又主天厨(六星十七度似/轸 今十八度)
 翼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主夷狄远客(二十二星十九/度 今十八度)
 轸四星亦主冢宰辅臣(四星十七度/似张近翼)
前汉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
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𩔖之象其伏见蚤晚邪
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
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冗抱珥蜺迅雷风祅怪云
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夲在地而上𤼵于天者也
卷一 第 37b 页 WYG0062-0023d.png
史记正义曰晋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
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宫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
   纬星图
 木岁星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在四孟四季则岁
  行二宿孟季二八一十六四仲三四一十二而行
  二十八宿十二岁而一周天也
 火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无道
  其出入无常也
卷一 第 38a 页 WYG0062-0024a.png
 金太白出以寅戌入以丑未晨出东方二百四十日
  而一入又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一入入三十五
  日而复出
 水辰星春见奎娄夏见东井秋见角亢冬见牵牛出
  以辰戌入以丑未晨见候之东方夕见候之西方
 土填星常以甲辰元始建斗之岁填行一宿二十八
  岁而一周天
前汉志曰岁星曰东方春木于人五常仁也五事貌也
卷一 第 38b 页 WYG0062-0024b.png
仁亏貌失逆春令伤木气罚见岁星岁星所在国不可
伐可以伐人荧惑曰南方夏火礼也视也礼亏视失逆
夏令伤火气罚见荧惑太白曰西方秋金义也言也义
亏言失逆秋令伤金气罚见太白辰星曰北方冬水知
也听也知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填星曰中
央季夏土信也思心也仁义礼知以信为主貌言视听
以心为主故四星皆失填星乃为之动
山堂考索按赤道天度也黄道日度也皆以二十八宿
卷一 第 39a 页 WYG0062-0024c.png
配焉班志二十八宿之度惟南斗东井之度多觜觿舆
鬼之度少盖觜二度鬼四度斗二十六度井三十三度
也唐一行赤道之度其井斗之度与汉志同惟觜觿一
度舆鬼三度各减于一度耳至于黄道之度则南斗二
十三度东井三十度已与赤道之度不同较之范志所
载黄道铜像斗减二度为二十四度井减三度为三十
度大略相同是知东汉已前黄道赤道之度混而为一
班志之所纪是也东汉已后始分为二故赤道之度多
卷一 第 39b 页 WYG0062-0024d.png
黄道之度少范志一行之所纪是也黄道度少赤道度
多天行与日月不同也黄赤道度数多寡者天行与日
道相去二十八宿远近不同故也一行日度议曰古历
日有常度天周为岁故混其度于气节一气十五度二
十四气则三百六十度馀五度四分一度分为三十二
播于二十四气一气得十五度七分虞喜乃以天为天
以岁为岁立差以追其变焉观此则知班志所载犹以
天周为岁东汉以来始有黄赤道之异
卷一 第 40a 页 WYG0062-0025a.png
尧冬至日在虚一度
月令冬至日在斗
汉文帝三年冬至日在斗二十二度
武帝太初历冬至日在建星在斗牛之閒
东汉四分历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
唐大衍历冬至日在斗十度(开元/历名)
宋统元历冬至日在斗二度(已上见浑仪略说/统元宋高宗历名)
今授时历冬至日在箕八度
卷一 第 40b 页 WYG0062-0025b.png
   十二次舍图
东汉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
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
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
 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凡/三)
 (十一/度)
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
 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分野(凡三十/一度)
卷一 第 41a 页 WYG0062-0025c.png
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亥谓
 之大渊献于律为大蔟斗建在寅今卫分野(凡三/十度)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
 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分野(凡三/十度)
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
 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凡三/十度)
目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于辰在申谓
 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已今晋魏分野(凡三十/一度)
卷一 第 41b 页 WYG0062-0025d.png
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协
 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凡三十/一度)
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
 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野(凡三/十度)
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已谓之
 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凡三/十度)
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
 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分野(凡三十/一度)
卷一 第 42a 页 WYG0062-0026a.png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
 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凡三/十度)
自尾十度至斗十度二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
 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
 分野(凡三/十度)
日法九百四十故二百三十五分即四分之一
太初诸历馀分置于斗分
大衍历馀分置于虚分
卷一 第 42b 页 WYG0062-0026b.png
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
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一百八十二星
 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
 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
 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
 南方朱鸟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
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
卷一 第 43a 页 WYG0062-0026c.png
以附其七宿閒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
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
卷一 第 44a 页 WYG0062-0027a.png
孔颖达曰四方中星即二十八宿布在四方随天运转
更互在南方诸宿每日昏旦莫不当中中则人皆见之
故以中星表宿天子南面而视四方星之中知人缓急
故曰敬授人时日月所会与四方中星俱是二十八宿
举其人之所见为星论其日月所会谓之辰星与辰其
实一物也
 愚按孔疏以二十八宿为星故谓星辰为一然谓之
 星则五纬亦在其中孔谓敬授人时无取五纬之义
卷一 第 44b 页 WYG0062-0027b.png
 则定时成岁皆系于日月所会之辰然以齐七政观
 之又岂得舍纬星而独言经星哉
卷一 第 45a 页 WYG0062-0027c.png
  二十八舍辰次分野之图
 
 
 
 
 
 
 
卷一 第 45b 页 WYG0062-0027d.png
 
 
 
 
 
晋志序十二次度数及州郡躔次云班固以十二次配
十二野又魏陈卓更言郡国所入宿度其言最详今附
次之
卷一 第 46a 页 WYG0062-0028a.png
 角亢氐郑兖州 东郡(入角/一度)东平任城山 东平(入/氐)
  (七/度)
 房心宋豫州 颍川(入房/一度)汝南(入房/二度)沛郡(入房/四度)梁国
  (入房/五度)淮阳(入心/一度)鲁国(入房/三度)楚国(入房/四度)
 尾箕燕幽州 梁州(入箕/十度)上谷(入尾/一度)渔阳(入尾/三度)右北
  平(入尾/十度)西河上郡北地辽西东(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
  渤海(入箕/一度)乐浪(入箕/三度)玄菟(入箕/六度)广阳(入箕/九度)
 斗牛女吴越扬州 九江(入斗/一度)庐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
卷一 第 46b 页 WYG0062-0028b.png
  丹阳(入斗十/六度)会稽(入牛/一度)临淮(入牛/四度)广陵(入牛/八度)泗水
  (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
 虚危齐青州 齐国(入虚/六度)北海(入虚/九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
  (入危/四度)东莱(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淄川(入危十/四度)
 室壁卫并州 安定(入室/一度)天水(入室/八度)陇西(入室/四度)酒泉
  (入室十/一度)张掖(入室十/二度)武都(入壁/一度)金城(入壁/四度)武威(入/壁)
  (六/度)燉煌(入壁/八度)
 奎娄胃鲁徐州 东海(入奎/一度)琅邪(入奎/六度)高密(入娄/一度)
卷一 第 47a 页 WYG0062-0028c.png
  阳(入娄/九度)胶东(入胃/一度)
 昴毕赵冀州 魏郡(入昴/一度)钜鹿(入昴/三度)常山(入昴/五度)广平
  (入昴/七度)中山(入昴/一度)清河(入昴/九度)信都(入昴/三度)赵郡(入毕/八度)
  平(入毕/四度)河閒(入毕/十度)真定(入毕十/三度)
 觜参魏益州 广汉(入觜/一度)越巂(入觜/三度)蜀郡(入参/一度)揵为
  (入参/三度)牂牱(入参/五度)巴郡(入参/八度)汉中(入参/九度)益州(入参/七度)
 井鬼秦雍州 云中(入井/一度)定襄(入井/八度)雁门(入井十/六度)
  (入井二/十八度)太原(入井二/十九度)上党(入舆鬼/三度)
卷一 第 47b 页 WYG0062-0028d.png
 柳星张周三辅 洪农(入柳/一度)河南(入星/三度)河东(入张/一度)
  内(入张/九度)
 翼轸楚荆州 南阳(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
  陵(入轸十/一度)桂阳(入轸/六度)武陵(入轸/十度)长沙(入轸十/六度)
   四仲图
 羲仲(所居官次之名/官在国都也)
 嵎夷(东表之地初测候之所/日而识其 出之景也) (春分之旦朝方出之/禹贡嵎夷注在今青)
  (州境登/州之地)
卷一 第 48a 页 WYG0062-0029a.png
 东作(春月岁功方兴所当作起之事言林氏曰谓万/物𤼵生于东全取农作之义犹 万物作也)
 日中(孙氏曰春为阳中故取日春于夏永冬短/为适中昼夜皆五十刻谓 分之日也)
 星鸟(南方朱鸟七宿鸟唐一行推以鹑火为春分昏/之中星此以朱 当春分昏之时正见南方午)
  (位盖以四/象而言)
 民(析散处/气温也)
 鸟兽(孳尾气/和也)
孔颖达曰朱鸟七宿在天成象星作鸟形西首东尾以
南方之宿象鸟故言鸟谓朱鸟七宿也春言星鸟总举
卷一 第 48b 页 WYG0062-0029b.png
七宿以象而言也
 南交(南方交趾之地/ 测候之所)
 南讹(夏月时物长盛/所当变化之事)
 敬致(祠日而/识其景)
 日永(昼六十刻也谓/夏至之日)
 星火(东方苍龙七宿至火谓大火夏至昏之中星以/此以大火当夏 昏之时正见南方午位盖)
  (十二次/而言也)
 民(因析而又析/气愈热也)
卷一 第 49a 页 WYG0062-0029c.png
 鸟兽(毛希而/革易也)
孔颖达曰东方成龙形南首北尾七宿房在其中房心
连体房心为大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可知
 西(西极/之地)
 昧谷(以日所入而名也而颖达曰日/入之处非实有谷 日入也)
 纳日(秋分之莫夕方纳/之日而识其景也)
 西成(秋月物成之时/所当成就之事)
 宵中(于夏冬为适中昼夜亦各五十刻宵宵者举夜/以见日 孙氏曰秋为阴中故举 谓秋分)
卷一 第 49b 页 WYG0062-0029d.png
  (之日/也)
 星虚(北方玄武七宿之虚星正秋分昏之中星以此/以虚宿当秋分昏之时 见南方午位盖 宿)
  (而言/也)
 民(夷暑退而/人气平)
 鸟兽(毛落更生/润泽鲜好)
孔颖达曰北方七宿成龟形西首东尾北方七宿虚为
中故虚为玄武之中星
 朔方(北方之地犹朔苏也万物至此/死而复苏 月之晦而有朔也)
卷一 第 50a 页 WYG0062-0030a.png
 幽都(日沦地中/万象幽暗)
 朔易(冬月岁事已毕除旧/更新所当改易之事)
 日短(昼四十刻谓/冬至之日也)
 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时冬至昏之中星盖此/以昴宿当冬至初昏之 正见南方午位 以)
  (宿而/言也)
 民(隩气寒而/聚于内)
 鸟兽(生䎡毳细/毛以自温)
孔颖达曰西方七宿成虎形南首北尾西方七宿昴为
卷一 第 50b 页 WYG0062-0030b.png
中故昴为白虎之中星
   中星运候
春分以象中
夏至以次中
秋分冬至以宿中
列舍度数见前汉律历志后律历志赤道度略同
四象度数见后律历志
十二次度数见前汉律历志并皇甫谧帝王世记后郡
卷一 第 51a 页 WYG0062-0030c.png
国志注引同
卷一 第 52a 页 WYG0062-0031a.png
  中星图
以尧时冬至日在虚一度为准故与月令已后中星不

 
 
 
 
 
卷一 第 52b 页 WYG0062-0031b.png
 
 
 
 
 
 
以仲春日中星鸟为例故春分朱鸟昏见正午馀可𩔖

卷一 第 53a 页 WYG0062-0031c.png
  愚按尧典中星仲春曰日中星鸟仲夏曰日永星
  火仲秋曰宵中星虚仲冬曰日短星昴盖天体苍
  苍无以测其旋运古之圣人乃举二十八舍推昼
  夜之所移以分度限一岁而周得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有奇因列舍之方析而为四象因日
  月之所会布而为十二次天体于是可推四时于
  是可正东方七宿曰角亢氐房心尾箕有仓龙之
  形北方七宿曰南斗牵牛须女虚危营室东壁有
卷一 第 53b 页 WYG0062-0031d.png
  玄武之形西方七宿曰奎娄胃昴毕觜觿参有白
  虎之形南方七宿曰东井舆鬼柳星张翼轸有朱
  鸟之形谓之四象自南斗至须女曰星纪须女至
  危曰玄枵危至奎曰娵訾奎至胃曰降娄胃至毕
  曰大梁毕至东井曰实沈东井至柳曰鹑首柳至
  张曰鹑火张至轸曰鹑尾轸至氐曰寿星氐至尾
  曰大火尾至南斗曰析木谓之十二次故经于春
  曰星鸟者以见四方列舍之有四象之形也于夏
卷一 第 54a 页 WYG0062-0032a.png
  曰星火者以见一岁日月所会之有十二次也于
  秋曰星虚于冬曰星昴者以见象次皆列舍之所
  分也四时运转更在南方圣人南面而视随时考
  验知天时之早晚所以授民事之缓急也今以中
  星所指具为一图内轮象地不动以定正南之位
  外分二十四气以察四仲所指之星缀日于天正
  虚一度则为冬至昴宿昏见于午斗杓指子为仲
  冬之中气随时递转可以𩔖知然宿度多寡古今
卷一 第 54b 页 WYG0062-0032b.png
  作历者代各不同今姑以汉志赤道为准虽有差
  变亦存大较若夫课候追考职在术家姑陈其槩
  以俟夫读书者有考焉耳
卷一 第 55a 页 WYG0062-0032c.png
 
 
 
 
 
 
 
 
卷一 第 55b 页 WYG0062-0032d.png
 
 
 
 
 
 
 
 尚书通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