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058-032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精义卷十七     宋 黄伦 撰
成汤既没太曱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
 伊川曰孟子之意云外丙二年者以为外丙年方二
 岁也仲壬四年者以为仲壬年方四岁也汤方有天
 下众心未定乃立幼君其可乎故伊尹舍外丙仲壬
 而立太丁之子太曱太曱乃汤之适长孙也
 东莱曰汤崩以太丁外丙仲壬皆未立而卒于是乃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058-0320b.png
 立汤之嫡孙伊尹以太甲在丧次便思垂训乘其初
 之虚心故也太甲此时其心为何如前虽有骄奢淫
 佚之行至此必扫荡无馀而虚心愿闻治道矣此时
 格以大训入其心则其听之必笃虽久而犹有馀力
 然则太甲既立而昏迷至后克终允德其所以诲而
 为善皆非浅浅者所可及则其训之之早故也
伊训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058-0321a.png
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已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烈
祖之成德以训于王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
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于其子
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
亳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今王嗣厥
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諌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
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058-0321b.png
艰哉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
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
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
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
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呜呼嗣
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
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
惟不德罔大坠厥宗(案此篇经解永/乐大典原缺)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058-0321c.png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
作太甲三篇
 无垢曰孔子之序总三篇之意而三篇之意又各有
 所主也上篇言所以放太甲中篇言所以归太甲下
 篇言告太甲所以为长久计此不可不辨也庸如庸
 愚之庸谓过恶也思者悔也思庸谓悔过也以悔过
 而归亳既归亳而又悔过是其省前日之非终不已
 也人之为恶当其迷时无所不至及其既省则遇旧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058-0321d.png
 事而必惊思故态而必沮其悔至死而未已也
 朱正夫曰放字当作教字伊尹教太甲于桐宫三年
 张氏曰大甲既立不明者言其德之昏也夫惟其德
 不明是以性蔽于内物惑于外是非取舍不中厥理
 虽汤之典刑犹且颠覆之此所以伊尹放之于桐者
 将以匡救其恶而已尝观伊尹在畎亩之中虽一介
 之微不以取与于人非其道义虽禄之天下系马千
 驷曾不为之少动其心则其所行非特足以自信而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058-0322a.png
 人信之固有素矣一旦以其君之不义而放之天下
 不以为疑大臣不以为异岂非其行义之素信于人
 者而能之乎
 东莱曰放于桐宫自迹观之尹无放君之理使太甲
 居幽之义远朝政而不亲亦可也使孔子掩尹之过
 徇迹而言之谓之无放君之事亦无害于孔子序书
 盖圣人以大公存心使千万世不敢议其非尹处汤
 没之后遭太甲之昏迷亦不幸之甚何有心于桐宫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058-0322b.png
 之放亦不幸而为是也孔子遽笔伊尹放诸桐非特
 足以见孔子至公之心而尹亦非文过饰非之人其
 放太甲之事亦公天下为心也
太甲上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
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
命抚绥万方
 无垢曰惠顺也阿依也衡平也言伊尹有道人君倚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058-0322c.png
 之以平天下也夫倚之以平天下其聪明识虑必有
 以大过人矣其可不委心听之乎大甲器质非君天
 下之才其所思所见迥然与伊尹不相入此所以不
 顺于伊尹也太甲之不顺阿衡是不顺天命阿衡之
 心即天命也此伊尹作书所以首以天之明命为言
 先王无一毫私欲其心常与天通一念虑之起必三
 省于心而后行此所谓顾天命也一事之变必取正
 于心而后断此所谓諟天命也推顾諟之心以承奉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058-0322d.png
 上天下地右社稷左宗庙是于幽明之间上下左右
 无所不顾諟其心也心即天也人有是心心有是天
 第人未之顾諟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
 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事天在存其心而
 已存即顾諟之谓也 又曰汤之心是与天同矣为
 人而心与天同天下一人而已矣大命不集于汤而
 谁集乎桀率遏众力率割夏邑其心纷然为人欲所
 乱日夜自绝于天夫有一人绝于天必有一人合于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058-0323a.png
 天矣况大德者必受命此自然之理也桀之劳民甚
 矣汤集大命以有天下岂敢有丝发扰之哉抚绥之
 而已矣汤有抚绥之心而所以左右此心以安天下
 之众者不无望于圣贤也
 张氏曰先王于天之明命顾之而不敢忘諟之而不
 敢违上以承天之神下以承地之祇中以祗肃于宗
 庙社稷祗者钦之达乎外也肃者敬之存乎内也于
 上下神祗言承于宗庙社稷言祗肃亦互相备也夫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058-0323b.png
 汤之德足以昭升于上故天监厥德用集大命使汤
 足以简代夏而抚绥万方也
 东莱曰太甲当不明之时自然与阿衡不相顺伊尹
 欲其善反入于恶伊尹欲其勤反肆于纵自然不顺
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惟尹躬先
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
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王惟庸
罔念闻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058-0323c.png
 无垢曰伊尹见太甲有欺疑之心所以言我亲见夏
 之先王君臣所以有终始者以忠信相与而不面欺
 心疑也后嗣君臣所以无终始者则以无忠信之心
 也不欺者忠不疑者信君欺臣臣亦欺君君疑臣臣亦
 疑君伊尹言此是其故太甲之兆未萌也然则伊尹
 何其不幸欤一出则放桀再出而又将放太甲焉此
 岂美事哉人臣之大不幸者也伊尹亦无如之何
 又曰祗尔厥辟者以为太甲宜端严尊敬受此君天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058-0323d.png
 下之位不宜轻佻浮躁突梯猜虑如闾巷下俚之熊
 也傥如闾巷下俚之态是辟不辟矣其辱成汤莫大
 焉伊尹諌戒深切如此则太甲之无君道可知矣
 又曰天下之理一念先入其中则他念不入一闻先
 入其中则他闻亦不入伊尹之言如此太甲所以罔
 念闻者何也则以庸愚之念先入其中故伊尹之言
 不念不闻也夫其所谓庸愚者则欲与纵是也其心
 方得天下将逞其欲将纵其心而苦言沓至如何其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058-0324a.png
 念闻哉
 薛氏曰王惟庸者王当申而用之也罔念闻者心不
 是念耳不是听也
 张氏曰忠信为用而无缺矣忠则不欺信则不疑君
 臣之间能以忠信相与至于不欺不疑故其心德之
 同不为谗谮所夺则能有终矣相视君者也君能以
 忠信而有终则相亦惟终矣其后嗣王则桀是也桀
 不能用忠信而罔克有终则其辅相之人亦不用忠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058-0324b.png
 信而罔终矣夫君臣之相与所以有初而无终者非
 他道也盖以不用忠信而已则嗣王之如此不可不
 戒也
 东莱曰伊尹前举二段好与不好底样子如此分明
 嗣王岂得不戒须当敬尔为君之道君不君不特是
 自辱又至于辱乃祖成汤者伊尹至是忠诚恳切告
 太甲至如此太甲方且以为常事虽听伊尹言似若
 无念闻也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058-0324c.png
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
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
往省括于度则释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
有辞
 无垢曰伊尹意言汤旁求得我以开导汝汝倘不听
 是先王之命将失坠于下而汝社稷亦自颠覆而不
 救矣贤者不听则听小人之言小人之言进宗社岂
 有安固之理乎 又曰惟欲则奢侈无度惟纵则思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058-0324d.png
 虑不审俭德之说所以杜其欲虞机之说所以救其
 纵惟俭则可以为长久之计惟审则可以应天下之
 变夫虞之射鸟兽必先省夫矢传于括括应于度度
 者所射之物也然后释然舍去所以百发百中倘惟
 在此有丝毫不审则在彼有霄壤之远矣岂有放心
 荡意而天下自治者乎然为俭在审必有其要钦厥
 止则不期俭而自俭率乃祖攸行则不期审而自审
 此又伊尹指大甲径路使之力寡而功倍也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058-0325a.png
 史氏曰舍纷华而入枯淡弃刍豢而甘藜藿此人情
 之所不能安者也前是而后违朝行而夕改始勤而
 终怠其不能为远谋者必矣慎之于初而使之无伪
 怀之于久而使之不易率吾自然之性有加无己此
 中材之主所当知者也伊尹所以望太甲者如此
王未克变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
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
 无垢曰言未克变是太甲心虽省悟然心不胜欲所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058-0325b.png
 以欲变而未能也伊尹见其未能非言语所能救也
 当造化以驱除其恶使之一变而归于道焉此岂小
 夫浅识所能究其万一哉 又曰所谓习者乃气习
 之习是其生也适禀天地之恶德受阴阳之乖气其
 为不义亦性情所不能自己者也使圣人无造化之
 术则亦何贵于圣人哉其造化之术如何伊尹乘欲
 变未能之几乃使不近于弗顺义理之人以绝其为
 恶之萌放之于桐宫以起其悲怆之心密迩先王其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058-0325c.png
 训以发其仁义之性盖人之为恶者非有苦楚之则
 其恶不去先王所以有墨劓剕宫之刑有桎牿徽纆
 之法以戕其形体以苦其心志不如是恶气不殒善
 心不生
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
 无垢曰王未克变言未变非不欲变也力不能尔然
 而小人在侧恶习在前则又忘之矣是欲变之时乃
 允德也允德者诚心发见也惟徂桐宫居忧悲哀哭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058-0325d.png
 泣以怆其心衰绖苴麻以惨其气茹菜食粥以沮其
 骄则前日欲变之心旷然大明矣是不徂桐宫不居
 忧戚则前日欲变之心不能终也既终允德为何如
 哉乃知成汤之心乃见伊尹之用乃怆昔时之失路
 乃喜今日之自新形色言语一皆顺理动容启处一
 皆丕变伊尹之功其大矣哉
 张氏曰人性未尝不善其所以不善者非性之罪习
 使之然耳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太甲之所以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058-0326a.png
 不义者习以成性而已
太甲中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无垢曰太甲元祀十二月朔即位至三祀十有二月
 朔是三十有六月矣此以知太甲虽服阕犹在桐宫
 也至三祀十二月朔乃商家正月朔也然后奉之以
 归
 东坡曰汤放桀伊尹放太甲古未有是皆圣人不得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058-0326b.png
 已之变也故汤以惭德为法受恶曰此我之所甚病
 也乱臣赋子庶乎其少衰矣汤不放桀伊尹不放太
 甲独病一时而已将使后世无道之君谓天下无若
 我何此其为病与惭均耳圣人以为惭已以救天下
 后世故不得已而为之以为不得已之变则可以为
 道固当尔则不可使太甲不思庸伊尹卒放之而更
 立王则其惭有大于汤者矣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058-0326c.png
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无垢曰前日天下失太甲皇皇然惟恐无君正以两
 贵不能以相事两贱不能以相使是民非君无能相
 正以生也此言天下之心也前日太甲在桐宫形单
 影只无有亲附四海之内其谁与归是君非民罔以
 辟四方也此太甲之心也今太甲复归朝廷天下知
 有君可依自此方有生路其喜为何如太甲知民复
 归往于我自此吾得以号令天下其喜为何如是伊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058-0326d.png
 尹一举既消天下怨忿之心而生其爱君之意 又
 曰圣人以人合天不委于天以义断命不委于命圣
 贤第知人事与义理而已安肯少假于造化使其自
 治自乱而一委于天命乎伊尹之意以谓太甲不悔
 过是天意不佑商家也今既悔过乃天眷佑之意未
 已此亦开慰太甲之意尔圣贤所学方欲造化天地
 岂有一听于天命之理乎
 张氏曰民得君则治安非后则无能相正以生矣君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058-0327a.png
 得民则可与守邦非民则无以行法于四方矣君民
 之相须也如此则太甲方其不明于德伊尹营桐宫
 以放之及其克终允德则伊尹以冕服而奉之其放
 也其奉也伊尹岂容私意于其间哉尽其爱君之诚
 以听命于天而已此嗣王之克终厥德而伊尹所以
 归之于天也
 东莱曰民非君则强陵弱众暴寡民无以为生矣后
 非民则无以为君于天下此见伊尹之心谓君民本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058-0327b.png
 一体不可以须臾离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
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
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无垢曰太甲未悔以前善言能耸动之而不能使其
 深入既悔之后伊尹罄欬嚬笑之间皆注乎太甲心
 术之内如箭破的如啄受啐其言形动于外盖天机
 自然不得而已拜手稽首岂虚为礼文哉诚有不得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058-0327c.png
 不然者尔夫转不惠惟庸未变之心一旦而为拜手
 稽首亦可以验伊尹之所学矣岂特可以验伊尹之
 所学善恶之在心其形状亦可卜也向者恶注乎心
 使人闻恳切善言其倨傲乃如此今也善注于心略
 闻善端其尊敬乃如此是善恶外见又可于仪容间
 卜之矣 又曰自谓有馀者小人之态常若不足者
 君子之心伊尹前日告戒之几太甲已得之矣犹自
 以为不足而渴闻如此是其志岂止欲为悔过之君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058-0327d.png
 而已乎其为善之心何其远且大也
 张氏曰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口之于味鼻之于臭无
 非欲也先王以人之有欲于是为度以防之惰其情
 貌弛其支体无非纵也先王以人之有纵于是制礼
 以防之欲而无以节之则至于败度纵而无以操之
 则至于败礼败度败礼其为罪大矣天作孽则修德
 而可以禳故曰犹可违自作孽则在已有以致之何
 可逃乎故曰不可逭太甲以为既往之失虽不可追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058-0328a.png
 而将来者尚可图之也然则太甲之所以克终厥德
 岂非伊尹之力欤
 东莱曰太甲不明之初视欲与纵为安泰恬愉之地
 视度与礼反若荆棘束縳然此时惟恐欲之败度纵
 之败礼既明矣乃知度与礼自有安泰恬愉之地欲
 与纵乃荆棘也故惟恐欲之败度纵之败礼以速戾
 于厥躬言自得罪也天作孽犹可违避如天下水火
 之灾人皆得以逃之至于自身作罪则身自被其害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058-0328b.png
 一身之间何所逃哉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
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
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视乃烈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
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
 无垢曰人平生立志必有所准的然后可以成功如
 人之学射必先设的于彼然后吾正内志直外体审
 固弓矢手布准绳足蹈规矩念念于的日日于的时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058-0328c.png
 时于的如此则百发百中矣舜不以尧为的不能成
 重华之功禹不以舜为的不能成文命之功汤不以
 禹为的不能成表正之功以至孔子不以周公为的
 何以集大成孟子不以孔子为的何以传正统太甲
 将欲懋勉允德安得不以成汤为的视乃厥祖盖使
 视之为准的也 又曰太甲前日纵欲时则忽祖宗
 忘臣民所视者皆目前之快而不为万世之计所听
 者皆淫逸之言而不知仁义之说是孝恭聪明皆为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058-0328d.png
 纵欲所昏矣今既悔过纵欲已除如浮云开而白日
 自皦尘垢去而轩鉴自明孝恭聪明尽皆发见以奉
 祖宗则此心为孝以接臣民则此心为恭所见者高
 远不与凡俗同是此心为明矣所听者仁义不与巧
 佞合是此心为聪矣
 东坡曰颜渊问仁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期于聪明而已何与于礼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是礼也何与于仁曰视听不以礼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058-0329a.png
 则聪明之害物也甚于聋瞽何以言之明之过也则
 无所不视抉人之私求人之所不及聪之过也则无所
 不听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或行焉此其害岂特聋瞽
 而已哉故圣人一之以礼君臣上下各视其所当视
 各听其所当听而仁不可胜用也
 史氏曰人臣以勉君为训则必论修德之方人君以
 成宪为能则必有为德之效昔伊尹既复政厥辟惧
 其弗克厥终诰诫之辞何其至哉谓孝恭聪明之四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058-0329b.png
 德皆成汤之所常行也吾能勉其未至先世易忘奉
 之则思孝卑下易忽接之则思恭远者蔽而难察视
 惟用其明德言苦而难入听惟用其聪易者不以为
 易难者不谓其难惟先王成宪是效然则岂惟措人
 君于无过之地哉成德之效为人臣亦与有荣焉尔
 张氏曰治天下国家之道者未有不自其身始此伊
 尹之告太甲所以先言修厥身也能修厥身使允德
 协于下然后可以为明明后也内足以自信外足以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058-0329c.png
 使人信之者允德也君子之德升则上合乎天降则
 下合乎民允德协于下者言德之降而下合于民也
 困则不能以自兴穷则不能以自达子者所以亲爱
 之也惠者所以周济之也困穷者犹子惠之则其馀
 可知矣惟其能子惠困穷此所以得民之心能得民
 之心此民之所以服厥命而罔有不悦也 又曰高
 其目而所视者远然后可以为明下其耳而所听者
 德然后可以为聪孝恭足以尽己之性聪明足以得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058-0329d.png
 物之情则王之盛德充实于内而其美不可以有加
 矣
 东莱曰明与聪自有本然之聪本然之明惟视远听
 德然后为本然之聪明人之能视近而不能视远以
 物有以蔽之也惟物不能蔽则能视远能视远则本
 然之明见矣人之所以不能听德以物有以杂之也
 惟所听非物而非礼勿听然后为听德能听德则本
 然之聪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