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057-071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絜斋家塾书钞卷四    宋 袁燮 撰
夏书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别九州者别其疆界也不特洪水既治始分别这九
 州方水患未平亦必先辨其每州之界分然后方可
 施功至于水患已平其分域愈更明甚故谓之别凡
 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高者为山卑者为
卷四 第 1b 页 WYG0057-0712b.png
 川理盖然也两山之间固亦有平地者然其中必是
 有水禹则随其山之势而浚其川使益深焉故曰随
 山浚川因其土地之所宜制为贡赋之法无者不使
 有有者不使无故曰任土作贡观随字与任字圣人
 作事岂容有一毫私意哉孟子曰禹之行水行其所
 无事也曰随曰任因其自然而不为私焉岂非行其
 所无事欤读禹贡篇须思向也鲧何故不能治水今
 也禹何故乃能成功洪范曰鲧堙洪水而殛死鲧之
卷四 第 2a 页 WYG0057-0713a.png
 病处只在堙塞彼但知为之堤防以止遏水而不知
 顺水之性只如随山浚川一句鲧当时定不晓此理
 殊不知下流不浚水之上流无所奔赴安得不泛滥
 乎欲读禹贡可将六经语孟诸子中说禹治水处写
 出来看则其规模区画所以能成功者皆可得而考
 矣此书虽略可见然但只记其成功而所以成功之
 因或不尽见焉今人徒见洪水平治不知他当时是
 经多少艰难受多少辛苦栉风沐雨手胼足胝备尝
卷四 第 2b 页 WYG0057-0713b.png
 天下之艰苦矣观其过门而不入启泣而弗子禹之
 心更无一毫之杂宜其能成功也欲观大禹所以能
 治水当识大禹之心且如随山浚川与夫随山刋木
 奠高山大川道理显然初无难见者然人心不明则
 道理虽在目前而不能见禹之此心至精至一无一
 毫私意小智挠乎其间盖天下之至明者也惟其心
 至明所以能行所无事鲧方命圯族则与行其所无
 事者不同矣方命者逆命也逆命者逆天理也天理
卷四 第 3a 页 WYG0057-0713c.png
 如此鲧逆而行之用一己之私智违天下之常理禹
 行其所无事而鲧逆天理而行兹禹所以卒能治水
 而鲧所以绩用弗成也浚川所谓水由地中行也洪
 水泛滥皆在地面上行至于浚川则水方由地中行
 也尝谓洪水之患亦未必皆是灾异盖天地开辟之
 初固无非是水所以五行一曰水今果木之仁初亦
 水也凡天下万物其初无非是水则知天地开辟之
 始亦满天下只是水自尧舜以前则未暇治而又未
卷四 第 3b 页 WYG0057-0713d.png
 有能治之人至神禹一出所以方才治水也
禹贡
 孔子序书断自唐虞则贡赋之法在唐虞时亦必有
 之矣然独至禹而以贡名篇者其法至此始大备焉
 故也书之所载大略如此盖一件大事至此一代而
 大备然后成书正如尧时非无巡狩而见之于舜典
 者亦以至舜而始大备也方洪水未平虽有贡赋而
 法犹未备洪水既治咸则三壤成赋中邦贡法于是
卷四 第 4a 页 WYG0057-0714a.png
 乎一定而不易矣此其所以名之曰禹贡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
 敷土注家谓敷为分布盖分布其治水之法也禹之
 治水未尝执一律洪木之患亦非一律之所能治故
 禹分布九州之法如雍州当如何治梁州当如何治
 有当疏浚者有当堤防者有当因其故者有当凿而
 开之者各自不同乌可以执一律只以两端言之治
 水之道必当先治其下流盖下流苟壅塞则上流倾
卷四 第 4b 页 WYG0057-0714b.png
 注无以受之其势必至汎滥如冀兖之地最下流之
 处所以禹先于此而施工此以下流为先者也然水
 必有𤼵源𤼵源之不治而何暇及其末则又有当先
 于上流者是固不可以一律而治之也想禹当时必
 不是每州次序而往如施工于冀州一面自在他州
 下手故谓之敷敷之一字可见禹之规模妙处随山
 刋木者盖洪水横流草木畅茂道路不通不特水不
 可治而民间亦自大不便禹从而刋除之然后道涂
卷四 第 5a 页 WYG0057-0714c.png
 始无壅塞鲧当时治水如此等事皆不曾理会至禹
 而始刋则知鲧之未尝刋也草木障塞其道路则水
 如之何而可治天下土地固多有为草木所障塞者
 只如天台雁荡原初路皆不通自真宗欲建玉清昭
 应宫斩数百年之大木而为之是时斩尽天台雁荡
 之木然后始得而为通衢奠高山大川者先定其高
 山大川表而出之也奠高山则九州疆界可得而辨
 矣奠大川则小水支派有所从入矣不定其高且大
卷四 第 5b 页 WYG0057-0714d.png
 者而屑屑于其小焉岂不倍费力也哉奠高山大川
 此所谓得其要也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此三
 句是禹治水之规模如此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
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馀州皆言封疆而此独言冀州者冀州帝尧所都天
 子以四海为家王者无外举天下皆在吾封域之内
卷四 第 6a 页 WYG0057-0715a.png
 而安可自限其疆界哉既载壶口此禹治水第一义
 梁岐二山本在雍州而与壶口相接三山连而为一
 片河自积石倾注而下其力甚壮而为三山所隔故
 水壅而怒横流放肆莫之可遏当时之患惟河为甚
 禹于是于壶口之西凿龙门焉三山始分河行于中
 而壶口之水患平矣壶口既治梁山亦治而馀功又
 及于岐是禹一凿龙门而旁近之水无不治者非禹
 见之至明安能如此只做此一着便是天下之水都
卷四 第 6b 页 WYG0057-0715b.png
 治了曰既载壶口言其第一所先理会者此一事也
 大抵世间举事只要识先后着太原谓之修者鲧亦
 曾于此有功也壶口既治乃及太原修鲧之功焉鲧
 不可谓之不忠佥曰于鲧哉众人翕然举其可用则
 在当时亦是一个人才其治水也非不尽心竭力但
 见理不明不能顺水之道所以终于无功只如此州
 之水鲧但知从事于太原而不知龙门未凿河壅而
 怒太原可得而治乎故禹先自壶口壶口梁岐既治
卷四 第 7a 页 WYG0057-0715c.png
 则太原亦治而至于岳阳覃怀二地名也漳水横流
 入河故谓之衡漳水患既平则土壤之色始见故曰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错者赋第一杂出于第
 二也赋如此高者帝都在焉道里最近凡事取给所
 以独重然虽如是亦岂果不均也哉盖其中自有相
 补处仍不失其为均平之道只如周礼惟王畿之内
 凡事最重而亦凡事优恤以其优恤补其重者则与
 他处等耳田赋之后犹有所谓治水土者此盖其易
卷四 第 7b 页 WYG0057-0715d.png
 者故序之于后作书之法先后次第视其难易既载
 壶口此其第一难者故先言之太原岳阳覃怀衡漳
 此其次者故后言之至于恒卫大陆此又其次者故
 叙于田赋之后禹贡每州必记入帝都之道天子为
 四海九州之主受天下之朝贡不容有一州之路不
 通于王畿也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
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
卷四 第 8a 页 WYG0057-0716a.png
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济漯达于河
 兖州之境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是在河济之间也此
 州居河之下流其害最甚故禹治之以道九河为首
 分而为九所以多其流派而杀其势也此亦未必皆
 是人力所为因其地之卑下处从而道之其间有当
 开凿者固亦不免但不皆是人力耳西汉之世所以
 有河患只缘无此九河盖自齐桓之伯急一时之富
卷四 第 8b 页 WYG0057-0716b.png
 强塞其八而并为一是以至汉大为民患东坡苏氏
 引纬书所谓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是
 也当时固未必一一去塞但有填壅处从而因之不
 为之疏通耳本朝都汴正在黄河之中为害尤甚日
 夜理会无非是河自既失中原不理会河而河患遂
 息虽无九河而却有九河之实无他任其冲突而不
 与之争故耳观今日不与水争而河患遂息则知禹
 之分为九道固所以多其流派而杀其势也此州之
卷四 第 9a 页 WYG0057-0716c.png
 水惟河为甚九河既道则馀不足治矣水之所蓄聚
 处谓之泽然泽不专是水其间亦有洲岛之类观
 子田
于云梦云梦泽也使其皆水则何以田猎于其
 上耶方洪水未平奔放冲溢雷夏二水何以归于泽
 自九河既导雷夏始为泽而灉沮二水亦皆会同于
 雷夏焉盖先其大者则其馀皆从也是降丘宅土盖
 向也欲避水患故处于高今也水患既平则土可居
 矣此所以降高而宅土也其土黑色而坟起故曰黑
卷四 第 9b 页 WYG0057-0716d.png
 坟厥田惟中下厥赋贞先儒以为州第九赋正与九
 相当故谓之贞此说亦不为无理但禹之治此州特
 其结果得迟最后于他州耳所谓作十有三载乃同
 是也然安知定其州为第九况兖州逼近帝都岂有
 下下之赋则先儒所言亦未能无疑以理观之所谓
 正者正与田相当耳田中下赋亦中下焉是以谓之
 正考其文意当是如此但未敢以此为断先儒所以
 必如此说亦不为无据盖此州居河之下流方九河
卷四 第 10a 页 WYG0057-0717a.png
 未道举兖州皆巨浸也其赋自然是极低而作十有
 三载乃同成功之迟最在诸州之后又禹定赋为九
 等雍州之赋既中下矣兖州若又中下则乌在其为
 九等乎谓之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岂得为无理然
 正之一字其意却非谓与州相当盖他州田赋皆参
 差不齐此州适相当故曰贞耳若以为两州无同中
 下之理则以九州言之虽谓之九等可也两州适相
 当禹又安得而违之但先儒恐有源流只用其说亦
卷四 第 10b 页 WYG0057-0717b.png
 可作十有三载乃同同者同于诸州也禹八年于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大略虽止是八年然一齐都了凡
 十有三载盖此州河之下流被患最甚治之最难所
 以十有三载之久而始同于诸州观此一句可见圣
 人作事与后世不同其所谓同者盖此州之一水直
 是皆治直是无一毫为民患凡事尽毕至于六府三
 事允治万世永赖方可谓之同故宁使其成功之迟
 而不肯苟简以求速三十年为一世十有三年几半
卷四 第 11a 页 WYG0057-0717c.png
 世矣以半世而治一州之水岂苟且之所为哉后世
 作事皆责办于岁月之顷苟可以已则遂己焉徒有
 其名实无所补禹于兖州之水不谓他州皆毕亦且
 告成直待其十分平治实同于他州然后遂己此岂
 不足以见圣人之心乎其间难易不等固亦有一二
 年而治者亦有七八年而治者惟兖州则直须十有
 三年圣人作事与后世信不同矣厥贡漆丝厥篚织
 文冀州独不言贡而他州皆有贡焉盖冀州赋上上
卷四 第 11b 页 WYG0057-0717d.png
 错其赋高矣赋高而无贡所以相补也织文锦绣非
 必如今之蜀锦古者商不通难得之货所谓蜀锦安
 得入中国乎食夫稻衣夫锦若如蜀锦又岂常衣之
 物大抵才织成花者皆谓之锦如绫罗之属皆锦也
 禹之制贡无非是欲用之物观此便当看圣人所以
 取于民者何如物之轻精者入于篚篚者筐篚也浮
 于济漯达于河此兖入于帝都之道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卷四 第 12a 页 WYG0057-0718a.png
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
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东北据海西南距岱青州之境也嵎夷在东方尧典
 所谓宅嵎夷者是也古者九州之内皆有戎夷东方
 曰夷西方曰戎嵎夷盖夷之在中国者略不是简略
 盖封略也左传自有封略二字不纯以中国之道治
 之而为之封畛故曰启以周政疆以戎索索法也以
 夷狄之法治之方洪水为患封略皆不存至此始为
卷四 第 12b 页 WYG0057-0718b.png
 之故曰既略观此州之水不过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与夫莱夷作牧用功若甚省然海滨广斥一句占田
 地甚大广阔也斥开也当洪水泛滥海之滨皆为巨
 浸其地甚狭今禹治水能使海滨之地益以开广此
 岂易事而禹何以能之这个其中煞有事禹于此煞
 有工夫学者但见所谓海边广斥尔而不知所以广
 斥者此岂易言哉是故欲读禹贡不可只求之禹贡
 之内须求之禹贡之外可也彼一州之地不胜其阔
卷四 第 13a 页 WYG0057-0718c.png
 其间之水何限书之所记但举其至大者尔若禹当
 时之所治岂止于此则观之者岂可止此哉青州产
 盐故以为贡絺细布也海错凡海之所产杂然不一
 者岱畎者岱山畎也所谓怪石必不是供耳目之玩
 好亦只是可用者注家谓之石似玉者既是似玉自
 然可用盖其质似玉不与寻常之石相似所以谓之
 怪石若谓如后世所谓奇怪可喜之石则禹制贡岂
 使耳目玩好之物至于人主之前而劳远方之民供
卷四 第 13b 页 WYG0057-0718d.png
 耳目之好又岂圣人之心乎莱夷作牧盖水患既平
 莱夷之地可以放牧也谓之莱夷必是多草莱之地
 故可于此而牧马牛之属檿丝中琴瑟之用者冀不
 言贡兖所贡者不过漆丝织文惟此州既有盐絺又
 有丝枲铅松怪石又有檿丝视诸州独多盖无者不
 使之有寡者不强之多而多者亦不节之使少各随
 其土地之所宜此所谓任土作贡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
卷四 第 14a 页 WYG0057-0719a.png
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
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
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东至于海北至于岱南及于淮徐州之境也淮沂二
 水蒙羽二山此州之水惟淮沂为患故二水既治则
 二山皆可种艺也禹贡记禹之治水有一句一事者
 有相因而言者如此四句皆是相因而言不必用力
 于蒙羽淮沂乂则蒙羽艺矣不必用力于东原大野
卷四 第 14b 页 WYG0057-0719b.png
 既猪则东原平矣盖得其要也禹之治水行其所无
 事所谓无事亦是省力之意厥贡惟土五色盖古者
 封诸侯各以其方色土与之注家所谓与之使立社
 此从古而然奉天子之命以立社非诸侯之所得私
 也此州之土五色皆备故以为贡不使诸州各贡其
 色之土而惟徐州贡土五色此圣人简便之法盖诸
 州皆贡则劳民为甚此州之土既备五色则独使之
 贡焉一州之民虽少劳而诸州之民皆不病圣人重
卷四 第 15a 页 WYG0057-0719c.png
 于劳民之意盖可见矣羽畎夏翟翟雉也羽山之谷
 有翟其羽可以为旌旄亦可以为乐器亦可以为车
 之饰故曰右手秉翟而古者亦有翟车峄阳孤桐盖
 挺然孤独可以中琴瑟之用也泗滨泗水之滨浮磬
 周礼所谓其声清扬而远闻于磬宜今之灵壁石是
 也蠙珠蚌珠也此州之贡既有五色之土其他又无
 非礼乐之器盖天地温厚之气盛于东南和气所钟
 故其所产如此厥篚玄纤缟谓黑缯白缯皆细密也
卷四 第 15b 页 WYG0057-0719d.png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
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
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
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北据淮南距海扬州之境也彭蠡泽名今之鄱阳湖
 是也大凡泽与川不同流者为川潴者为泽地之有
 坎阙处水流入而积焉是以为泽嶓冢导漾东流为
 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
卷四 第 16a 页 WYG0057-0720a.png
 汇泽为彭蠡则彭蠡之水正汉水也此州之水亦以
 彭蠡为害最甚故独先焉阳鸟鸿雁之属其性畏寒
 北方阴寒故秋而南来春而北归以其所慕者阳也
 故曰阳鸟或者以为山名援鸟鼠同穴为證以为此
 山始可居其说虽有理然先儒相传谓之鸿雁之属
 必有所据况禹贡所记鸟兽草木无不具焉则谓之
 鸿雁可也三江之说不胜其多薛常州以松江庐江
 固江为三江东坡之说则又不同以理观之当是大
卷四 第 16b 页 WYG0057-0720b.png
 江浙江松江断无可疑者苏氏谓方水之未平也东
 南皆海岂复有吴越哉其说似有理然实不然何以
 言之盖震泽今之太湖是也若谓不复有吴越又安
 得有太湖松江与太湖实相连则知其为松江也明
 矣若薛氏之意盖谓庐江固江在松江之侧去震泽
 为近然自钱塘至松江不过百馀里初不为远且大
 江正在扬州之界今之通泰古扬州界也正临大江
 镇江江阴亦扬州之域以此知三江乃大江松江浙
卷四 第 17a 页 WYG0057-0720c.png
 江断无可疑此三江盖其大者舍而不言而独有取
 于庐江固江理必不然三江既入于海则震泽自然
 厎定矣三江之中有一未入震泽亦无由可定故必
 待三江皆入于海然后震泽始定焉禹之治水大抵
 先于东南而后及于西北惟冀州帝都所在故独先
 焉其实始有事者兖州也盖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东南之地最为卑下下流不先治则上流倾注下无
 以受之惟先浚其下然后上流始有所容矣况兖州
卷四 第 17b 页 WYG0057-0720d.png
 河患其害尤甚曰作十有三载乃同可见所以独先
 有事于此禹之能治水只缘其规模先定观敷土之
 言足以见其规模孰为先孰为后孰为缓孰为急规
 模先定于胸中故见之施为皆其规模之素定者先
 有事于东南而后有事于西北此盖禹之规模也所
 以兖青徐扬既治始及于荆豫梁雍焉不特治水如
 此凡为天下国家莫不皆然其先者为何事其次者
 为何事又其次者为何事其最后者为何事皆先有
卷四 第 18a 页 WYG0057-0721a.png
 一定之画此所谓规模也规模不立其能有为于天
 下耶故禹治水所谓能成万世永赖之功由其有此
 规模而已此州下下之田甚不美矣盖亦以下流所
 在故也田既不美故赋亦只下上上错然在今日其
 田极高大略此是禹当时之所定其后水日益深田
 日益高所以至今日而扬州之田最为上等便是贡
 赋亦只是当时之所定后来未必不变东莱吕氏曰
 禹正当水患初平之时人工未尽修地力未尽辟制
卷四 第 18b 页 WYG0057-0721b.png
 为贡赋之定法虽人众地辟赋不加多其言信美矣
 然亦恐未必皆如此若使后来人众地辟所出者既
 多从而少增之亦奚不可然禹当时所定大抵皆轻
 田下下而赋下上上错盖厥土涂泥则其土宜稻故
 田虽低而赋自稍胜读禹贡一篇当看先王所以取
 于民者无非是有用之物禹当时立法之初直是子
 细于其中比较契勘毫釐必计故有所谓上上错者
 有所谓下上上错者有所谓下中三错者不特一错
卷四 第 19a 页 WYG0057-0721c.png
 而至于三错焉可见其立法之精用心之仁夫是之
 谓任土作贡任土作贡此一句惟唐虞三代为然后
 世取于民其不任土者多矣厥包橘柚锡贡之意尤
 足以见圣人之心盖必是有用之物所不可阙者然
 后使之常贡若是不常用者必待锡命然后始贡焉
 如橘柚如磬错如大龟皆必待锡命诚以不常用而
 使之常贡焉是重困吾赤子也圣人其忍为之乎以
 此见圣人不曾有一毫妄取于民如厥贡惟土五色
卷四 第 19b 页 WYG0057-0721d.png
 与夫所谓锡贡此处皆足以深见圣人之心禹贡一
 篇有三事焉赋一也贡一也篚一也其所以取于天
 下者不过此三等赋亦有二焉田赋一也兵赋一也
 古者什一之法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以其十分
 之一归于公上此田赋也兵赋亦在其中如所谓甸
 出长毂一乘此兵赋也古者因井田而起军赋孔子
 谓仲由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则是兵亦谓之赋
 也名之曰赋者盖自上而敷取于下也赋之外则又
卷四 第 20a 页 WYG0057-0722a.png
 有贡皆因其土地之所产而取焉至于物之轻精者
 则又承之以箱篚先王取民之大略不过是三者矣
 然皆是自下而贡上所以总名之曰禹贡孟子曰治
 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禹之法盖贡法也孟子所
 以分别贡与助善不善者盖贡助固均为什一之法
 然贡法但立为定制乐岁粒米狼戻所取者不加多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所取者亦不加少则在凶年民
 不易输若是助法丰年加焉凶年减焉有馀不足相
卷四 第 20b 页 WYG0057-0722b.png
 补是以民不告病要之三代圣人之法皆什一而已
 故曰其实皆什一也禹贡独三州言草木而馀州皆
 不言盖东南之地卑湿自多草木西北之地草木自
 少故举其至盛者言之岂馀州皆无草木耶便如所
 谓厥土白壤之类岂此一州之土纯是此一色亦举
 其胜者言之耳今数十里之外土色便不同安有一
 州如此其阔而土止一色耶如厥田中下之类亦是
 举其胜者今所谓下下之田其中自有上上者亦未
卷四 第 21a 页 WYG0057-0722c.png
 可知但比较起来大略是下下尔学者须当自放活
 看不可执其所言者遂以为定读书要知活法盖谓
 此也厥篚织贝贝水虫也以众卉织而成文若贝然
 诗所为贝锦是也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
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
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簬楛三
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
卷四 第 21b 页 WYG0057-0722d.png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荆州之境也江从岷山出
 汉本是漾水到荆州方为汉水与江水并行流入于
 海左氏言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项羽迁沛
 公于蜀立为汉王则漾至荆为汉明矣朝宗于海犹
 春朝夏宗之意前曰灉沮会同此曰朝宗于海曰会
 同曰朝宗皆寓人事于其间言江汉之入于海犹诸
 侯之朝觐天子也朝宗二字亦有深意盖荆楚有溪
卷四 第 22a 页 WYG0057-0723a.png
 山之阻其俗剽轻所谓国有道则后服国无道则先
 叛诸侯国于其中者易得有不敬顺之心故圣人于
 此示戒焉若曰水犹能宗海事天子者当如何九江
 之说至为多端今亦难考但禹至此始分而为九尔
 兖州之九河荆州之九江此禹治水妙处河自龙门
 直冲于兖江自岷山直至于荆其势甚猛其力甚壮
 于此当如之何故只得多其流派以杀其势此非禹
 不能见此理天下之水自海之外惟江河为患最甚
卷四 第 22b 页 WYG0057-0723b.png
 江河既治则其馀不足治矣所谓九河九江虽是水
 之所冲自成坎阙然亦是人事参乎其间不特此一
 端大抵禹之治水既因其自然亦参以人事盖天下
 之土地高者为陵平者为地其次则水之所居有许
 多水便有许多地位容之但方洪水为患泛滥皆不
 归其故道禹之治水岂能自以私意为之大槩因其
 自然导之使归其故尔虽因其自然要亦人事与有
 力焉所以能复其故还须是人力为之故谓之治水
卷四 第 23a 页 WYG0057-0723c.png
 治者人事参于其间也参以人事亦只是顺其自然
 所谓水由地中行是也殷训中亦训正方洪水泛滥
 水不得其正甚矣故至此而始得其正也九江孔殷
 则沱潜自然顺道水出自汉为潜岷山导江东别为
 沱沱既江之别流则潜为出于汉也明矣江汉既入
 于海况自江而出者乎此所以沱潜既道也云梦二
 泽名春秋有楚子田于江南之梦与入云中之言则
 云梦之别如此曰云土梦作乂以土字间于中者犹
卷四 第 23b 页 WYG0057-0723d.png
 厥篚玄纤缟以纤字间于中此作文之法也其实云
 梦之土皆可作乂说者谓云低但见其土梦高故可
 作乂虽若有理然未必然尚书古本是云梦土作又
 本朝得石经作云土梦作乂故改正之尔扬荆之土
 皆涂泥而荆州之田高一等赋又第三盖扬州地卑
 而荆州则稍高矣其后水日益深地日益高田益加
 美然在当时赋亦已甚高厥土惟涂泥则宜其赋之
 高也惟箘簬楛三邦厎贡厥名箘簬美竹楛中矢干
卷四 第 24a 页 WYG0057-0724a.png
 说者以谓此非常用之物不使之常贡但只条列其
 名而贡之欲用则从而取之尔此说虽若可信然亦
 未必然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武备者国之所不可一
 日阙也使其果中矢干圣人宜愈以为急而岂反以
 为缓耶孔氏谓其名天下称善只从此说意义却深
 天下之物固有处处有之而独一处其名著者此必
 视他处又加美矣故圣人因其名之著者取之箘簬
 楛三物虽荆州所出然独其中三邦名著于天下此
卷四 第 24b 页 WYG0057-0724b.png
 所以惟三邦贡焉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
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
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豫州之境也导菏泽被孟猪
 菏泽孟猪二泽也菏泽之水不能尽容而孟猪之泽
 尚有可容之地故导菏泽之馀波而覆被于孟猪焉
 此禹治水妙处不谓二水之不可相杂而分其馀于
卷四 第 25a 页 WYG0057-0724c.png
 他焉可见其达权知变如此禹所以能治水正缘其
 不执一变化而无穷今人但知禹行其所无事尔不
 知所谓行其所无事岂任其自然之谓乎其间固亦
 有人力为之者特同归于行其所无事尔盖静观义
 理之当然循理而行未尝容一毫之私此便是行其
 所无事江河之分而为九菏之被于孟猪以至于龙
 门之凿皆行其所无事也何则理所当分理所当被
 理所当凿顺行此理而不为私焉非无事而何故夫
卷四 第 25b 页 WYG0057-0724d.png
 舜之无为而治禹之行其所无事非曰无所设施一
 委诸自然也循此理之正未尝作为焉未尝生事焉
 是所谓无为而治所谓行其无事云尔厥土惟壤下
 土坟垆土壤则其土美矣而下土又坟垆焉坟起也
 垆疏也土疏则宜种植此所以田既中上而赋又益
 高也孔子序书将任土二字断禹之制盖此二字惟
 禹足以当之厥篚纤纩纩绵也有蚕桑则有绵处处
 皆有而所贡者独豫之一州厥篚织贝亦何处无之
卷四 第 26a 页 WYG0057-0725a.png
 而所贡者独扬之一州大略每州所贡之物皆是处
 处有者然只使一州贡之而馀州皆不贡焉盖必是
 其土地之所产富盛不可胜用然后使之贡焉苟非
 其土地之所出或虽其所出而得之也艰便不使之
 贡夫是之谓任土岂有一毫强民之意哉若如后世
 不论土地之宜与否处处尽要许多物是处要绵是
 处要绢是处要金何尝问此州有耶无耶呜呼生于
 三代之前者何其幸生于三代之后者何其不幸耶
卷四 第 26b 页 WYG0057-0725b.png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
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
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
沔入于渭乱于河
 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梁州之境也岷山导江东
 别为沱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岷嶓二山盖江汉之𤼵
 源也既艺者可以种艺也他州皆先川泽而此州独
 先二山正以水之𤼵源在此治水当先其源犹治病
卷四 第 27a 页 WYG0057-0725c.png
 当先其根本也言岷嶓既艺则江汉之治暗在其中
 水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江汉既治况从江汉而
 出者乎宜乎沱潜之皆顺其道也蔡蒙二山也旅者
 祭山之名旅平者言水患既平而旅其平也夫九州
 皆有山今惟岷嶓皆艺而蔡蒙荆岐言旅他州皆不
 言何哉曰此禹作贡之法也水患既平九州之山皆
 可种植皆可旅祭但馀州地形低处未是十分可艺
 惟蒙羽岷嶓信可以艺矣此所以二山独言艺至于
卷四 第 27b 页 WYG0057-0725d.png
 蔡蒙荆岐地形最高之处比馀州又分外治所以二
 山独言旅自蒙羽岷嶓之外未可以言艺自蔡蒙荆
 岐之外未可以言旅皆有浅深作书之法如此其实
 九州之山无有不旅者和夷厎绩言和夷之地皆可
 以耕作皆可以种艺是以谓之厎绩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梁州通帝都之道自
 西倾山因桓水而来浮于潜潜不通渭故自潜舍舟
 陆行至沔自沔入渭凡舍舟而陆行皆曰逾逾于洛
卷四 第 28a 页 WYG0057-0726a.png
 是也横流而济曰乱大略禹之治水既因其自然又
 参以人事且天下之水岂能皆通行而无碍其间必
 有隔断者四旁可迂回而行因导之于四旁若迂回
 而不可行而其隔绝不远者亦只得凿而通之揆之
 以理当是如此此所谓人事也但其隔绝太远者始
 不强通尔所以有舍舟陆行之处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
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
卷四 第 28b 页 WYG0057-0726b.png
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
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
渭汭织皮昆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西距黑水东据河雍州之境也禹之治水皆先其大
 以及其小此州之弱水本非极大而独先焉者不能
 载物为害不小法当先此也养身者必务去疾病为
 国者必务去小人既为民害治之岂可少缓耶水本
 东流今不顺其性决之使西盖不使之在中国也合
卷四 第 29a 页 WYG0057-0726c.png
 黎流沙则人迹少到若只顺水之性任其东注岂能
 除天下之害乎观既西二字想禹当时必作一道理
 逆其流而决之此便是行其所无事盖理之所当然
 也泾渭二水最大泾浊渭清并流而不相杂属逮也
 汭水之北也泾水入于渭水泾渭既治则漆沮既从
 者从于渭也沣水攸同者同于渭也禹之治水大略
 皆先其大而小者自从所谓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
 沮会同是也雍州之水泾渭为大先弱水者所以先
卷四 第 29b 页 WYG0057-0726d.png
 除其害也荆岐言既旅则终南惇物鸟鼠皆可旅矣
 原隰言厎绩则猪野亦厎绩矣举其上则下者从可
 知也三危既宅皆可居也舜窜三苗于三危洪水既
 治圣人与之区处使皆有次序而不乱故曰三苗丕
 叙厥田惟上上田甚高矣而厥赋止于中下何哉盖
 此州地形最高而又厥土黄壤得土之正色所以田
 高于赋然亦以其地形之高不宜种植所以赋低于
 田大抵东南之地赋多胜其田西北之地田虽高而
卷四 第 30a 页 WYG0057-0727a.png
 赋不逮所以扬州之田下下而赋下上上错荆州之
 田下中而赋上下盖厥土涂泥则其土宜稻赋亦自
 然是高至雍州田如此之高赋亦如此之低盖北方
 土重水迅性不宜稻则其所出自然是薄至今北边
 物土所宜不如东南所以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又
 以为财赋之渊今东南可以立国正以其财货之所
 出也昆崙析支渠搜三国皆贡织皮西戎即叙即三
 苗丕叙之意也古者有九州之戎皆险阻所在其地
卷四 第 30b 页 WYG0057-0727b.png
 不可井其民不可为比闾族党便以戎索治之却非
 如后世异国方谓之戎狄也今读禹贡观嵎夷既略
 西戎即叙之言则知非特迩民治虽戎夷亦无不治
 焉观厥草惟夭厥木惟乔与夫阳鸟攸居之言则知
 非特人民治虽草木鸟兽亦无不被其泽焉此所以
 为莫大之功也禹贡九州所记大略是互相𤼵明九
 州皆有草木而独三州言之九州皆可刋旅而独两
 州言之如此之类皆举其一以见其馀也
卷四 第 31a 页 WYG0057-0727c.png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
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嶓冢至于
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
敷浅原
 此是记禹贡之导山逾于河有二说无垢张氏谓山
 势之逾东莱吕氏谓导山则导水亦在其中先此见
 禹之识通变处夫不以大者为先而先其为民害者
卷四 第 31b 页 WYG0057-0727d.png
 此其达权知变不拘于一岂可以浅智窥之哉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
于南海
 此是记禹之导川天下之水自海之外孰有大于江
 河者乎导川当以江河为首然而先弱水与黑水者
 弱水不能载物黑水善于污物为害不小故先之也
 黑水之害尤大是以又导黑水以入于海也其间有
 当开凿处人力亦参乎其间然大略是因地势须知
卷四 第 32a 页 WYG0057-0728a.png
 其是因地势则孟子所谓行其所无事者可识矣大
 凡水性不可与之争后世治水者但知为之堤防而
 不知堤防一决则必泛滥汉时河决瓠子泛郡十六
 此堤防之害也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
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案袁氏此条解/永乐大典原阙)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
卷四 第 32b 页 WYG0057-0728b.png
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岷山导
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
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
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
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自鸟
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导
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汉水即漾水也既曰漾又曰汉又为沧浪东汇泽又
卷四 第 33a 页 WYG0057-0728c.png
 为彭蠡本只是一道水因其所至之处而为之名尔
 如沇水又为济又为荥亦是如此导淮自桐柏淮水
 𤼵源于桐柏山故也导渭自鸟鼠同穴亦渭水𤼵源
 于二山故也学者读书不可无所疑所谓疑者非只
 一二句上疑也要当疑其大处如观禹贡叙九州既
 毕矣何故叙导山于其后既叙导山矣何故又序导
 水于其后若几于赘者能如此疑所疑大矣如此读
 书方始开阔大抵禹贡有三九州既当逐州理会导
卷四 第 33b 页 WYG0057-0728d.png
 川又当总去理会既理会导川又当理会导山只逐
 州理会而不总理会导川不可也只理会导川而不
 逐州理会亦不可也既逐州理会又总理会导川而
 不导山亦不得孔子叙书取其随山二字其意甚深
 使高山不定不识天下之大势何以能治水何以成
 万世永赖之功鲧非不用力于治水然绩用弗成者
 只缘这般处不晓故也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
卷四 第 34a 页 WYG0057-0729a.png
 此是说成功之后曰九州攸同同归于治也兖州作
 十有三载乃同至十三年九州皆治矣故谓之攸同
 四隩既宅地之深处谓之隩言虽深处水患既平皆
 可以居也前面亦间有言宅者如三危既宅之类至
 此则不惟高处可宅四方之内深隩之处皆可宅矣
 九山刋旅言刋除草木设置坛场以旅祭也前面亦
 间有言旅者如蔡蒙旅平荆岐既旅之类至是则不
 惟此二州之山可旅九州之山皆刋旅矣疏通其水
卷四 第 34b 页 WYG0057-0729b.png
 之所自出谓之涤源水各自有𤼵源处凡导川之所
 自所谓嶓冢导漾岷山导江皆其大者尔天下之水
 何止此数件故每一导水各有源如冀州覃怀衡漳
 二水自有𤼵源处谓之九川涤源则不惟其大者疏
 通九州之川其源无有不涤者水之陂障谓之陂彭
 蠡既猪大野既猪如此之类皆泽也然未必九州皆
 然至于九泽既陂则九州之泽无有不为陂者此盖
 记其成功之后天下之水皆归于治也
卷四 第 35a 页 WYG0057-0729c.png
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
赋中邦锡土姓
 方洪水为患道涂壅而不通往来亦甚不便至此水
 既治矣是以四方诸侯皆会同于京师水火金木土
 谷亦皆不修水既治则六府甚修也庶土交正者以
 九州之土交相比并而定其高下之等厎慎财赋言
 其谨也说财赋而下一慎字盖形容圣人取民其不
 敢忽如此彼其斟酌损益秤量比较更无毫釐之差
卷四 第 35b 页 WYG0057-0729d.png
 故曰厎慎厎慎二字其中有无穷之义作书者不可
 得而详故但下此二字使后人自思而得之后世为
 天下者惟欲财赋沛然国用充足惟恐其取于民者
 不厚也而何尝致谨观厎慎二字见得先王所以取
 于民者与后世大不同欲识圣人之心于此处观之
 极可见惟其厎慎所以能任土也三壤上中下三等
 则其三壤以成赋于中国焉古者赋只及中国扬子
 曰五政所加七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明王慎
卷四 第 36a 页 WYG0057-0730a.png
 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四夷之国所谓贡
 献方物固亦有之但贡非常赋赋则每岁之定数也
 锡土姓者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古之有姓者
 甚少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有四人惟有德
 者然后锡之以土因其所出而赐之姓焉使之夐然
 自别于众此亦古人旌别之法也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祗台德先敬已德以先之也不距朕行天下无有违
卷四 第 36b 页 WYG0057-0730b.png
 我之行者也禹之治水岂一手一足之力亦是众人
 相辅助而成人之所以协力辅助无有违我之行者
 由我敬已德以先之也祗台德先此一句是禹贡一
 篇之根本其所以能成功者皆根本于德自古圣人
 立大功业于天下未有不本于德者德惟善政政在
 养民本于心术之精微见于躬行践履如此而后立
 天下之大功皆本原之所𤼵也后世人主纵有些小
 功业者皆不自本原上𤼵出唐太宗一时治绩赫然
卷四 第 37a 页 WYG0057-0730c.png
 非无功也然未必皆出于德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功非不美然孔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之何哉正以
 其自外为之而非由根本以生也禹贡一篇止是许
 多事迹至其根本却在此一句且禹当时治水必赖
 众人补助之力苟惟德之不修己之未治则何以使
 人只如厎慎财赋非有德者何以能之故禹所以能
 治水所以能定赋所以能使众人尽心竭力皆根源
 于是德何谓德礼记有之德者得也礼乐皆得谓之
卷四 第 37b 页 WYG0057-0730d.png
 有德又曰德也者得于身者也孟子曰圣人先得我
 心之所同然者德字便是得字且仁义礼智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所谓有德若丧而不存犹无德也我
 未曾得于身也有德之人则其此心至明无有一毫
 之私且禹治水千变万化不可端倪未尝执一律无
 德何以能之惟其盛德充塞心地清明是以变化无
 方当凿则凿当导则导当先则先当后则后顺天理
 之自然行其所无事而无一毫私意加乎其间非有
卷四 第 38a 页 WYG0057-0731a.png
 本者能如是乎呜呼学者但见禹贡所记不过其事
 迹尔孰知夫大本大原乃在于此有此一句所以有
 禹贡一篇故曰此一句乃禹贡一篇之根本也读二
 帝三王之书莫不皆然皋陶谟一篇所言者知人安
 民二事然兢兢业业则知人安民之本也未有舍其
 本而能成其事者禹贡一篇禹所自作故称祗台德
 先不距朕行曰台曰朕皆自谓也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
卷四 第 38b 页 WYG0057-0731b.png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为天子治田谓之甸曰赋者盖此即常赋也甸服之
 赋输于中都其他则各就侯国而纳焉盖百里地近
 禾藁皆入故谓之纳总二百里则输其禾穗故谓之
 纳铚铚者刈禾之器言铚则见其禾穗皆纳也秸者
 藁也有壳曰粟无壳曰米皆较其远近而为之制也
 虽然三百里为近四百里五百里为远近者纳粟米
 远者纳藁秸正其宜也今而易之毋乃倒置乎曰此
卷四 第 39a 页 WYG0057-0731c.png
 所以为圣人之称物平施也盖粟米虽贵而般运省
 力藁秸虽贱而般运甚劳既是般运甚劳则安可责
 之在远者故先王于此权其轻重而使三百里纳秸
 服虽若倒置乃所以为均平此亦圣人通变处若不
 知通变谓粟米则近者当纳藁秸则远者当输岂不
 大病吾民乎先王厎慎财赋其所以秤量较算皆能
 深体他人之心只观此处先王处事纤悉委曲如此
 秸注家谓以供饲国马虽所用不一然大槩主养马
卷四 第 39b 页 WYG0057-0731d.png
 观此则知先王供给中都凡天子之所自养百官有
 司之廪禄皆不出五百里之内无后世漕运之劳矣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之爵也不言公与子言侯服
 焉盖古者上公极少除二王之后为上公其他皆侯
 也成周之时所谓公者曰宋公虢公不过数人尔自
 侯以下皆总谓之侯言侯而便及男邦举其上下以
 包其中也百里采采者采地不封建诸侯而使主者
卷四 第 40a 页 WYG0057-0732a.png
 治之纳其贡赋焉所谓都鄙从其主是也二百里男
 邦三百里诸侯此两百字各自不同自百里而为采
 又百里而为男邦其外三百里则皆诸侯也采地虽
 不封建诸侯然亦各自有主各有疆界男邦小国故
 在二百里内使近于天子焉盖使之在远明君在上
 固无足虑苟当世衰道微之际则必无以立国所以
 先王处之近地其馀诸侯却在外也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卷四 第 40b 页 WYG0057-0732b.png
 内三百里揆文教外二百里奋武卫合而言之为五
 百里文教出于朝廷揆度而施行之盖先后缓急各
 有其宜不可不揆度也绥服去王畿渐远武备不可
 不修故奋武而卫中国焉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
蛮二百里流
 曰夷曰蔡曰蛮曰流皆其名耳难以理通也观此一
 段五百里为甸服又五百里为侯服五百里为绥服
卷四 第 41a 页 WYG0057-0732c.png
 盖千五百里也自千五百里之外便为要荒不纯以
 中国之道治之谓之要荒可见要者要(去/声)也荒者略
 也以此知先王所治不出千五百里之内自千五百
 里以外先王之所不治非不治也详于治内乃所以
 治之也天下岂有腹心之安而手足之不安者乎先
 王之治只在腹心上理会不从事于四支百体何则
 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虽是圣人其才力固
 自有限吾惟详于治内内治修举则远人方且尊敬
卷四 第 41b 页 WYG0057-0732d.png
 不暇何敢萌猾夏之心此非所以治之乎苟惟求详
 于外则必阔略于内纪纲不振政事不举贤人不用
 人民不安远人必有玩侮之心而岂所以治之哉是
 以先王非故为远近之别也盖度其势不能泛及则
 惟用其精神于内立为标准使之有所法则观感而
 化焉不务德而勤远略非先王之治也汉武帝伐匈
 奴唐太宗伐高丽皆罢中国以事远夷中国内敝而
 远夷终不可服由此观之则先王所治不出千五百
卷四 第 42a 页 WYG0057-0733a.png
 里之内其虑远矣哉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
圭告厥成功
 东西皆指其所言而南北独无所指者盖天下地势
 东西狭而南北长故朔南不可得而指其所也谓之
 朔南暨声教则东渐于海声教所渐也西被于流沙
 声教所被也总而言之于下也朔南虽无定所然大
 略到四海矣故曰讫于四海观此则知先王所治虽
卷四 第 42b 页 WYG0057-0733b.png
 甚近然其声教所暨则甚远矣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声教何
 往而不被但不如中国治之加详尔禹锡玄圭告厥
 成功治水之功既成故以其功告成于帝焉此书告
 厥成功之书也故知禹之所自作其间固非一一是
 禹言语然大略则禹所作也尚书往往皆是如此且
 如伊尹作太甲三篇其间所谓王惟庸罔念闻王未
 克变岂亦伊尹之言而大略则伊尹所作也武王誓
卷四 第 43a 页 WYG0057-0733c.png
 师之书其间固有史辞而大略则武王所作也禹贡
 亦然玄黑色盖禹告成治水之功水属北方其色又
 黑所以用玄圭锡如师锡帝之锡自上锡下自下锡
 上皆通用也学者读禹贡一篇观所谓九州攸同四
 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
 府孔修又观所谓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
 教讫于四海须当思后世之人欲为毫发之事犹且
 不能而禹乃成如此大功与天地并其久在当时广
卷四 第 43b 页 WYG0057-0733d.png
 大若此而万世永赖又且至于无穷他人何以不能
 而禹何以独能惟其若此所以为圣人也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天子有征而无战启君也有扈臣也君臣至于相战
 德之衰也舜命禹征苗曰征而已未闻苗敢与天子
 抗也今而至于战是有扈敢与启抗前此未之有也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卷四 第 44a 页 WYG0057-0734a.png
 说者谓六卿非王朝之六卿大夫若谓王朝六卿则
 冢宰而下不应属大司马矣此盖不深知周礼而妄
 为之说所谓六卿即王朝之六卿也平居无事冢宰
 固尊司马固卑至于行军用师则权在司马故虽冢
 宰亦属焉周礼六卿皆然宗伯掌礼凡属礼之事皆
 宗伯主之司徒掌教凡属教之事皆司徒主之司马
 掌兵则用兵之时虽冢宰固亦惟司马之命是听也
 只观大宗伯凡朝觐会同则为上相知朝觐会同以
卷四 第 44b 页 WYG0057-0734b.png
 宗伯为上相则知用兵以司马为主凡自冢宰以下
 皆属焉夫复何疑且王朝之六卿即六乡之大夫也
 周礼注谓六卿内与六官之事外兼六乡之教此语
 极当无事则六卿分主六乡有急则调𤼵六乡之民
 以为兵而六卿为军将故曰军将皆命卿以此观之
 所谓六卿者即王朝之六卿明矣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
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卷四 第 45a 页 WYG0057-0734c.png
 六事之人即六卿也今观此誓师之言当合前后诸
 誓观之又当看所以数有扈之罪者不出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两句盖此两句虽若甚微而其所关甚大
 天下万事何者能外得五行尧典一篇谆谆乎羲和
 之命皋陶陈谟拳拳乎抚于五辰之言洪范九畴而
 五行独居其首唐虞三代之际于天时甚谨凡所施
 为无一事不顺天时苟能顺之是之谓抚逆而行之
 是之谓侮以一岁言之如春属木夏属火当春则有
卷四 第 45b 页 WYG0057-0734d.png
 春时所当为之事当夏则有夏时所当为之事皆不
 可紊乱此特其大纲耳观月令一篇如孟春行夏令
 孟夏行秋令变异随见此岂可侮之古之极治之时
 阴阳和风雨时五谷畅茂庶草蕃庑凡盈天地之间
 无有一毫悖戾之气者抚于五辰之所致也五行之
 不顺天下事何往而不失其序乎三者天下之正理
 也上顺天下顺地中得人三者不可弃其一上不顺
 乎天道则风雨或时或不时阴阳之或和或不和皆
卷四 第 46a 页 WYG0057-0735a.png
 莫之顾矣下不顺乎地道则地利有兴有不兴皆莫
 之顾矣中焉人道之不修则风俗之美恶民生之安
 危境内之治乱一切漠焉不关于其心是所谓怠弃
 三正也有扈之罪不过只是威与怠二字狠厉威严
 不以五行为事所谓威侮耽于怠荒不以三正为事
 是谓怠弃作威以侮五行怠惰以弃三正观此二字
 则有扈氏之为人可知矣既如此刚愎狠厉又如此
 苟安怠惰有此二罪刑戮安得而不加此天所以剿
卷四 第 46b 页 WYG0057-0735b.png
 绝其命也记曰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
 者培之倾者覆之大抵有德之人天虽欲不命不可
 得无德之人天虽欲命之亦不可得所谓因其材而
 笃焉咸其所自取尔读天用剿绝其命之言则知天
 命之绝非天之私意也彼自绝之也读恭行天罚之
 言则知今日兴师亦非吾之私意也天绝之也观此
 可以识二帝三王用军行师之大端矣如二帝三王
 之用师方是天讨后世兴兵皆是利其土地利其人
卷四 第 47a 页 WYG0057-0735c.png
 民何尝一一是有罪非所谓天讨也必使四海之内
 皆曰非富天下也此其为天讨矣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
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
戮汝
 古者车战御者居中执弓矢者居左王射勇力之士
 居右主刺击远则用射短兵接则刺击用兵之事不
 出此二者然居中而御者须是能调停六马不徐不
卷四 第 47b 页 WYG0057-0735d.png
 疾得其正乃可当驰则驰当驱则驱当缓则缓当急
 则急皆不失其正若是为之诡遇虽幸而胜亦非正
 也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夫是之谓正所谓正者亦非
 一端大槩不失其义理之所当然者此正也古者天
 子亲征必载迁庙之主与社而行用命赏于祖示非
 吾私赏之也弗用命戮于社示非吾私戮之也必载
 迁庙之主者盖迁庙已祧之庙也若是未祧之庙亦
 难移动迁庙虽已祧载之而行亦所以奉祖宗之命
卷四 第 48a 页 WYG0057-0736a.png
 也观此因知古之祧庙不与汉儒所论者同汉儒如
 匡衡韦元成辈所论祧庙皆一切扫除岂理也哉古
 之祧庙兴师之时载之而行而于祫禘祧亦与焉何
 尝便一切扫除之只是疏尔社土神也不言土神而
 言社刑属阴也戮及其妻子谓之孥说者谓戮及妻
 子非三代誓师之言盖戮之以为孥尔不知治国行
 师固自不同罚弗及嗣赏延于世此治国之法也予
 则孥戮汝此行师之法也独不见司马法所言乎国
卷四 第 48b 页 WYG0057-0736b.png
 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国容入军则民德弱军容入
 国则民德乱军容国容判然不类帝王存心悉从宽
 厚至于行军用师则凛凛甚严人肯致死亦理之所
 当然也
五子之歌(案袁氏此篇解/永乐大典原阙)
胤征(案袁氏此篇解/永乐大典原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