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篝灯约旨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a 页 WYG0048-097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函书别集卷十一  礼部侍郎胡煦撰
篝灯约旨
周易
圣人之道大本大用尽发泄于周易其馀诸经皆道之
散见者耳故唯周易最难理会不知从前解易者率略
而不详何也(煦)于乾之一卦盖几一百二十页约近五
万字乃始解完其两经十翼约至四五十万字乃始解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b 页 WYG0048-0971b.png
完然止于约举大意发明卦爻之象耳而象中所蕴尚
且不能尽情发泄今节其些须遗漏者略附于此
周易之卦文王开伏羲先天图而阐发其义蕴者也故
无有一卦一爻不是先天其说详具下系第六章
各卦之爻悉兼时位故诸卦皆有初有上初时之方至
者也上位之无加者也至其中之二三四五则时位中
浅深高卑之象耳唯方至则前此之发源者可思后此
之绵历者难量故但著初而不著其后唯无加则中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a 页 WYG0048-0971c.png
之爻可以数纪而无加之上非数可徵故但称上而不
称数
就本末之所值而论则各有其位合众爻之相形而论
则各有其时时之与位均可纪之以数故中四爻但有
二三四五之称三百八十四爻据卦而考之无过分别
时位中道理耳
凡卦爻取象无踰天道物理人事三者而已物理亦天
道也其必兼天道人事而为之象者周易为天人合一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b 页 WYG0048-0971d.png
之书故也
解易者须知易之在人日用常行事事切实不可暂离
而又确有明验方为实理不问其理之切不切不计其
用之验不验但只信口铺扬虽道理百出皆似是之非

易以象告者也老庄之文出于易则皆象也大易为上
古之文故其立象也简老庄为中古之文故其立象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a 页 WYG0048-0972a.png
文字之理即文而具故骤通也易象数之理缘象而伏
故遽达也难求象数者必须会其神故其达也可通于
文字拘文字者究竟泥其理故其达也罔通于象数
文字之义理有定者也故其理确不可易图象之义理
包含无尽任人拟议而得之故常有似是之非试看文
字之始原止有伏羲四图乃后世之六经皆出其中其
广大可知矣
易象无所不包先儒悉准诸人事或亦文章可闻性天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b 页 WYG0048-0972b.png
道不可得闻之意欤然而易之精理少减矣
理不缘数而有数必依理而具言数而不本诸理则河
图洛书所有之数要他何用言理而必附于数则伏羲
先天四图效法图书宁尚有数之可言乎盖理则合显
微而无间而数则有及有不及故文周拟爻之法唯中
四爻纪之以数至于初命为初以初非数之所能始也
上命为上以上非数之所能终也凡皆理之最灵最妙
处也道与器理与气形与神莫不如是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a 页 WYG0048-0972c.png
观图说书仅向数中摸索则道理百千万种不可殚究
矣夫道理而至百千万种则理之支流而非其原本也
若原本既明则至一而无所不贯
周易立象如立于九天之上笼罩万物虽不急急于细
微曲折而细微曲折皆所不遗与日月照临相似故愈
推愈远愈益难量此所以大而无外确而该也如因立
象之小而小视之又或拘泥象中人事而不知旁通非
立象之旨也如公用亨于岐山谓为祭祀之吉占则拘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b 页 WYG0048-0972d.png
象者也此非独祭祀也睽之上九一爻也而豕也鬼也
狐也绝不相类矣得其意者止一爻之旨耳
周易之占随人所得卦爻而委曲周详如告语焉即日
月不到之区皆有体物不遗之妙则周易之至灵亦可
想矣故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哉易乎非至精至变至神孰能
与于此乎
今之禅宗者常不正言得其意者遂以为妙悟周易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a 页 WYG0048-0973a.png
象其道理蕴藉本可推测无穷然儒而僻者常乐于禅
宗而不能精求于周易则未知立象之妙矣
周易言性之书也保合太和赋性之定也继之者善继
此太和而已元为善长继之而定于性中者也子思所
由谓率性之谓道而孟子遂确以为性善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大体而大用斯存乾始美利利天下
大用而大体斯在时乘六龙以御天何用之非体美利
利天下何体之非用程子曰内外一如显微无间深有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b 页 WYG0048-0973b.png
会于此也
周易之旨拟象而绘神实有函盖万物的气象故不切
之理皆得自附于易若高视远寄则虽一爻之细一象
之微要亦莫之罄也四子五经但能训释字义体贴语
气便可得解故注易之难尝百倍于四子五经一卦而
比量于六十四卦观其异又观其同一爻而比量于三
百八十四爻观其相得又观其不相得缘其义理不属
文辞故注释周易但有比例参互之一法耳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a 页 WYG0048-0973c.png
圣人寄占卜于周易非徒欲天下后世藉是以为前知
之具诚谓占卜之妙悉之于几本同太极通于神明达
其微者即可缘是以为尽性达天之具如但谓周易为
性天之书乃俦人之中固有不必尽性达天不必尽解
周易而事功炳若何代无之则周易当不至今日而绝
矣故前知之说即圣凡不遗精粗俱到之妙也然周易
常存而不废者当即在是
四书而曰集注是大美之聚也周易而名本义恐止为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b 页 WYG0048-0973d.png
一人之书耳以初中末尽天下之时以上中下尽天下
之位此大槩之说也吉凶悔吝得失忧虞撮其大槩而
已而至切至当即在于此譬若君天下临万国但只总
持大刚虽兵刑钱榖不事躬亲而细微曲折要皆在总
揽中矣若专在细微曲折处务欲推勘至尽是庶尹百
司之事也一爻之细用以占百千万事恐百千万言亦
不足以尽一爻之情矣特在气机方动之初便克将大
意呈露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详而味之故能前知今人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7a 页 WYG0048-0974a.png
凿凿细求其所以然谓邵子之数实能如此匪唯不知
邵子亦并不知周易
一故神两故化此乾坤生六子之妙也两者乾坤也一
者交也乾坤即所化之两六子即既神之一故分六子
而论莫不各具有乾坤而未尝不一即乾坤而论原可
共成此一而其初固两张子曰不有两则无一知言

天地者两之象也阴阳者两之名也刚柔者两之质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7b 页 WYG0048-0974b.png
动静者两之用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则神而化矣不别
象质体用直以乾坤为天地以动静为阴阳皆非也
一奇而二耦一阳而二阴三则奇耦之交阴阳之合也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此旨也太极一而
二仪两几肇于诚而几即含诚此神化之所由寓也一
者两之神喻若夫妇之生子两者一之化喻若一子也
既肖父又肖母又如一母而育数子
三等二候所以定一卦之体阴阳太少所以致六爻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8a 页 WYG0048-0974c.png
用故周易体三而用四始终上下莫备于三阴阳太少
则分位各居矣故周易三全而四备一二者阴阳也三
阴阳之合四阴阳之杂也故三以立卦四以行爻
筮法三纵而四横三经而四纬故无弗备也四营十八
变虽止成一卦而六十四象亦已呈露故谓四营十八
变即为先天之大圆可也圣圣相因而莫之有易神哉
神哉
起知于易元之亨也效能于简利之贞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8b 页 WYG0048-0974d.png
元而善长起知于易也贞固干事效能于简也
乾卦言性元之亨也坤卦言道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利
之正也乾坤二用之后唯坎卦始言时用坎也者怀胎
之坤也用也者畅而发焉者也
元太极也亨阴阳也利四象也正八卦也其图则虚其
中者元也初加之两画亨也再加之四画利也三加之
八画贞也
太阳者代天而行化者也故近人则极热远人则极寒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9a 页 WYG0048-0975a.png
渐近则万物以生近之极而万物以长至于渐远而又
为敛藏之候矣故易曰大明终始若使天地无日月则
终古如长夜安有生化乎此周易之所以贵阳也
日者阳光之能施者也月者阴形之能受者也故乾彖
言日而坤彖言月乾之大明终始言日也坤之西南得
朋言月也
雷风电雨正蒙经世书解之确矣然是四者皆气之为
耳云者气之动而郁蒸者也雨者气之动而凝聚者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9b 页 WYG0048-0975b.png
电者气之动而光明者也雷者气之动而搏击者也风
者气之动而奋迅者也雷电阳气之舒风云雨阴气之
聚散者也
日月星辰云霞雨露生于天而含地之气故各有其形
山川水火草木禽鱼生于地而含天之气故各有其灵
气之凝而成形者云霞烟雾之类是也是积之极厚者
也气之凝而成质者阴阳之气结为雨露霜霰是也釜
甑之气凝而为水灶突之烟凝而为煤皆是也然二者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0a 页 WYG0048-0975c.png
之质皆凝于水火故先天一图风雷始之有气而无形
水火则阴阳之气方始成质者也故后天一图遂以坎
离二者代先天乾坤之用盖天地间有形有质之阴阳
皆水火之用也然积之不厚亦不可以成质故孔子于
坤初遂发积之之义
后人读先儒之书明白显易便以为圣道止是原其流
弊恒愿读容易解说之书究其隐衷多是厌倦心生不
肯深致其思耳乌知圣道尽在周易其中难可明言不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0b 页 WYG0048-0975d.png
得已显于图象正如圣人之一贯难可明言不得已举
出忠恕耳忠恕二字只在人已最亲切处言其流通无
间之故若论一贯则细入至精大周无外修齐治平参
赞位育尽在其中岂一忠恕便能该括哉一贯之说学
者扪心自问犹不敢极力承当易为天人合一之道便
容易领会乎况周易之图象原自有画不出说不到者

道合于器则器亦为道道违于器则道亦为虚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1a 页 WYG0048-0976a.png
宋儒详言学而略言道总为性即理也一语误之耳周
子知之所以有无极之说若于性中添出气质已非孟
子性善之旨己未识中庸率性之妙亦并不解周易长
善之说
周易圣人传道之书也道率于性原于天孔子从乾之
元亨利贞说起便是说性命便是赋畀之事子思天命
之谓性孟子之性善便从此节出来文言说出仁义礼
智添出君子说在人上便是性中之德便是秉受之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1b 页 WYG0048-0976b.png
然提出长善二字子思率性之谓道孟子性中之四端
便从此出其必由乾元说到君子见天人之一致也然
此两节止说赋性之由来与性中之蕴蓄耳尚未到已
发地位故下节又提君子便说出行字行字之下紧以
四德系之以其出于一元之善故也中庸之率字便是
此行字子思谓已发为和孟子于情字说出四端皆本
孔子乾卦说来由此言之则孔子之文言固性学之宗
主也后之言性学者未达易旨而性学日以伪矣宋儒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2a 页 WYG0048-0976c.png
上宗孔孟然亦有到有不到处如理字之不可以言性
也是从知觉后见出者也孔子虽说出善字观后乾始
美利一语则善之一字特美之云耳非能言其中之所
有也止如以大赞乾元而已及观各正性命之下说出
保合太和则所善者太和而已又不欲直以太和说入
元善中以其绝无可据故宁善之而止谓为善耳此后
唯周子诚几德说得天人合一而四德未甚分疏则未
若孟子四端之验也程子内外如一显微无间是将大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2b 页 WYG0048-0976d.png
本达道说成一贯却又遗天命一边则未若子思之本
天为有据矣朱子虚灵不昧亦止说得秉受之性天命
一边仍未说明张子由太虚有天之名一段分疏道理
可云尽致然以圣贤之语较之亦尽有不到处如以太
虚称天则不如孔子以善称元之妙也盖善之者善其
中之所有而已此时万物未生全无朕兆而孔子便善
其所有此岂可谓虚乎孔子明知其中所蕴大难测识
却又不能直言其所有惧人之执有而言性耳既不欲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3a 页 WYG0048-0977a.png
执虚以言性又不欲执有以言性故宁善之今以太虚
为天固未悉孔子善之之旨宋儒讥佛氏薄为空宗此
一虚字与周子之无字几何而不为空宗乎即以朱子
虚灵不昧之语较之然已少却灵字矣以气化言天道
固佳以虚与气合而为性则不能无弊盖虚而不灵非
性也即令虚字中含有灵字而气字亦必不可言性或
得与闻气质之性之说故也然而仲舒繁露言之极详
人之神性命于天乾元之动用也人之形体命于地坤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3b 页 WYG0048-0977b.png
正之凝定也以神气分观之则神性也气体也故孟子
曰气体之充也岂充体者而可当虚灵之性乎至云合
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性体也知觉用也性静也知觉动
也是一在存处一在发处若浑大本达道而贯之可也
合此二者以言心则不可也圣贤止言性情原未添出
心字即孟子曰仁人心也此亦直解性字耳非另有心
字尚烦注释夫气之不可以言性者因孔子止于乾卦
言性不于坤卦言性则性之源头断可识矣故言性者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4a 页 WYG0048-0977c.png
必当以孔颜思孟为主
方寸之地与天同大唯其虚耳但萌些子邪妄便将与
天同大之方寸全然占却不唯正理无并立之势欲求
丝路可容了不可得故圣人之学莫妙于虚太极本体
固如是也要唯一无所有然后能无所不有耳
即实器而取之器之所有既尽则无复有可取者矣唯
取给于虚而后能为不竭之府两仪四象八卦及六十
四卦俱生于太极则不竭之府可知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4b 页 WYG0048-0977d.png
至虚莫如天地其资始资生舒敛隐见于天地间者亦
曷有极耶
天地之化育无能出天地之外故河图生成之数会于
一图而先天大图虽具六十四象之繁要皆太极中之
造化所含故止以为先天
乾见其亨不见其所以亨而藏其妙于元日见其西不
见其东而藏其妙于夜月见其生不见其所以生而藏
其妙于晦故复者天地之一大转机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5a 页 WYG0048-0978a.png
五行之有旬空万事万物莫不由虚中起也虚而实实
而虚循环不息之理也日则常盈者阳之饶也月有盈
亏者阴之乏也天干每旬皆实地支每旬皆虚阴阳之
义也
虚者五周而遍历乎天干实者六周而遍历乎地支五
天之中数六地之中数也体阴用阳体阳用阴之义也
五实而复归于中者一行之周流五虚而各效其能者
五行之迭运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5b 页 WYG0048-0978b.png
一无而四有者四正四维之大用四动而一静者五十
归中之大体也天之气自上而下顺也干之运乎支也
先甲乙次丙丁从阳而顺也地之气自下而上逆也支
之运于干也先戌亥后申酉从阴而逆也上古之五行
寓义于图书中古之五行寄义于卦爻后世之五行乃
显义于支干及夫支干既起而壬乙禽遁星命之说纷
然各出矣然皆推本于日月故日月者阴阳之迹太极
流动之妙机也圣人之慎动圣人之明尽人合天之道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6a 页 WYG0048-0978c.png

十二生肖皆出于周易(周易十二支火珠林传之如丑肖牛未肖羊之类皆自卦爻经)
(验者也)
阴阳但从无极中转换阳根阴阴根阳根于无也妙于
神而无者阳也滞于形而有者阴也今有穷凶极恶之
人忽转一念曰莫莫者无之谓也从前无穷恶趣尽向
莫字中扫除后面无穷善机俱向莫字中根生故大易
善悔而恶吝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6b 页 WYG0048-0978d.png
阴阳之体各不相干阳之分无阴阴之分无阳此之充
则彼之尽矣善之分无凶咎恶之分无福徵亦如芝兰
之室无臭鲍魏之室无馨也孙叔敖之埋蛇和气之充
戾气之尽也若但以应感之理推之而归为福报则未
明于阴阳之分天人之故矣
今日必非昨日故改过迁善须日日有新机
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圣人打通天
人之故凿凿见其所以然故决断其词而莫之易也然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7a 页 WYG0048-0979a.png
亦有不尽然者必偶然微细之事而非其久远盛大者
也故孔子于易便曰积善积不善然亦有善恶之形既
已盛大仍不能尽如圣人所言盖此非特一身一时之
事也故曰积善积不善之家而又曰馀庆馀殃也
无首者首之潜也此流行之太极即含生之伦而各正
性命者也所以有保合之太和如追溯太和之始安得
竟目为有乎人之形体外具而性命则不可得而窥矣
首而无也安可窥乎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7b 页 WYG0048-0979b.png
统天者乾德之静见广大莫测之天皆其所蕴涵者也
故说入元字御天者乾德之动见化育不息之天皆其
所运量者也故说入亨字
坎惟心亨则其流也不盈也行险也皆是之故也然而
行之有尚亦惟心亨之故今观山顶之泉下流而为川
溪万物固被其泽然亦有限者耳惟郁蒸之气上行而
为雨膏斯万物罔不被其润所以谓行尚者为往有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8a 页 WYG0048-0979c.png
坎由坤来坤以形成故有两坎之可见而谓为习坎以
下坎之不殊于上坎也离由乾来乾以气化气与气浑
合而无间两火相合岂有异光两灯同室岂有异照故
重离不谓为习离
人之心无时不动其动也则其发也天地之化无时不
行其行也皆其动也坎之阳动于坎中故曰心亨知动
处为天地之灵故复之初阳方动便曰见天地之心
周易本圣人传道之书然未经孔子纂修以前卜筮者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8b 页 WYG0048-0979d.png
传而习之周易一书几沦于术将不知有圣人之道矣
孔子曰易有圣人之道然后得反而归之于经
读周易者本无字义可训本无文义可求但有比量卦
爻参互考究之法旁通其义例之同异而一卦一爻之
情始定故解易最难孔子圣人犹且假年学之况庸愚
乎若到得一以贯之自然通晓无滞
语道则周易为传道之书充满洋溢有大用矣语性则
周易为言性之书两仪以前有切指矣语物则周易为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9a 页 WYG0048-0980a.png
格物之书龙马金玉日月风雷不一而足矣语理则周
易为穷理之书刚健实大柔顺虚小随人解会矣语一
气之浑同则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元亨利贞盖同源
也语圣人之经济则周易为参赞位育之书范围曲成
裁成辅相有妙旨矣大哉易乎非韦编三绝者乌得而
知之
文字义理悉出易卦故周易为圣人所传之道而六经
皆由此出读书不达周易则不解圣道为何旨矣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19b 页 WYG0048-0980b.png
学圣人之学而不达周易皆剽切而不达圣道者也周
易圣人传心之正学也故假年以学之至于韦编三绝
今人才得翻阅一遍或窃得先儒几句话头便谓已明
学者自思果克如此不且远胜于韦编三绝者乎
乾彖共十四句言物者三乃一曰万物一曰品物一曰
庶物何也于元则曰万物资始盖元在静时浑沦涵蕴
本无一物而无物不资始于此故总其全数而命之为
万万之为言是无遗漏之说也于亨则曰品物流形盖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0a 页 WYG0048-0980c.png
此时虽尚无一物之生乃生物之机已沛然流动晃晃
漾漾而形上之理显然昭著如可形见正如庭实陈列
一班班排列出来相似故总其灿然如可呈露者而称
为品物流形据所见而言也至于利贞宜可言万物矣
然天地间之生物岂数之可纪乎就令此日此时可以
数纪殆顾盼之间而所生之物又不知凡几因其不可
以数限故称之为庶言其众而已矣圣人用心之细言
理之密如此岂浅尝之士才摸得一年半年便可妄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0b 页 WYG0048-0980d.png

上曰君子行此四德下即曰乾元亨利贞何也周易全
说天人合一之理生人之德具于性生人之性命于天
到得率性而行恐人疑与天德远了故上曰君子而下
即曰乾所以明尽人合天之道谓德虽为君子之德而
实则成性以来秉受元亨利贞之德也行则君子之行
而实则乾之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者也所由谓君子
行此四德者故曰此乾之元亨利贞者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1a 页 WYG0048-0981a.png
熟看剥夬二卦则阴阳升降之故及阳贵阴贱阳外阴
内阳上阴下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健阴顺阳行阴止
阳见阴伏阳君阴民各适其分当益了然解此则卦爻
中阴阳之性情罔不判然各得其理而圣人取象之妙
亦在其中周易卦爻活泼流行与天地同运其阴之与
阳虽则有位然亦因时变迁均非一定不移者也故文
周遂取随时变易之理而命名为易盖自初至上卦止
六位而六位之中莫不各有时焉以考其升降参错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1b 页 WYG0048-0981b.png
等即如剥卦本由乾来其初之变也为姤由此而遁而
否而观以至于五乃始云剥此阴气之上升而渐变者
也夬卦本由坤来其初之变也为复由此而临而泰而
壮以至于五乃始云夬此阳气之上升而渐变者也向
谓夬为夬上剥为剥上乃夬五比上夬三应上皆重言
夬夬而他爻全不言夬矣剥三与上九相应言剥宜矣
剥五比上乃有以宫人宠而不剥之象至初二与四不
应不比而爻爻言剥奚为乎全不与夬同也盖剥之为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2a 页 WYG0048-0981c.png
卦剥阳者也圣人恶阴之盛而剥阳也故逐爻皆予之
以剥疑若罪阴者然谓阳应在外乃今去而使伏也至
五则与上为比阴阳相得若承而奉之者然故独不言
剥知此则可知初二三四之剥止是初剥初阳二剥二
阳三剥三阳四剥四阳而已非剥上也夬之为卦夬阴
者也圣人喜阳之复位而夬阴也故予以决而深入之
词疑若不复使之妄逞而但俾之安分者然故初二与
四皆不言夬谓其宜然而已至三则重言夬夬其一夬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2b 页 WYG0048-0981d.png
则夬坐下之三阴其一夬则与妄诞之上阴相应又所
宜夬者也故重言夬也至五则又重言夬夬其一夬则
夬坐下之五阴其一夬则与妄诞之上阴相比又所宜
夬者也故重言夬也圣人用字之妙其慎重切当可知
矣观此则初夬初阴二夬二阴与剥卦相同断可知矣
而阳升阴降阳贵阴贱阳外阴内亦愈可知矣阴升阳
伏之卦何以名剥阳升阴伏之卦何以名夬盖阳之德
本宜居外而显明者也今居升阴卦中使下位五阳皆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3a 页 WYG0048-0982a.png
伏是宜外者反不得外故取杀牲解体之名以为有似
于剥去在外之皮肤者然故名剥也阴之德本宜居内
而隐伏者也今居升阳卦中使下位五阴皆伏是宜内
者今复返而纳之于内故取决下而深入仍使之自安
其常分者然故名夬也火珠林之有取于伏卦皆本杂
卦中巽伏之义及巽卦中先庚后庚均取伏义而来观
此则阴阳内外现伏之辨可知矣升阳之卦至于五虽
与上比却系夬夬之词以明有夬阴之义固矣三远而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3b 页 WYG0048-0982b.png
与上应亦系夬夬之词而欲其夬阴故上六之彖遂有
无号之词若然则剥之三五亦宜乎其剥上矣乃剥三
虽有剥之之系亦止与以足以辨以肤者相同止剥本
爻在下之伏阳其与上九阴阳相资如故也故上九亦
有硕果不食之象剥至于五偏有鱼贯以宫人宠之象
若卑牧而承奉者然何阴阳之上升同也而剥之不剥
夬之重夬若是其悬殊也此无他故阳性善动其德上
升健行而不止况有妄诞之阴本不宜上乃今恣静于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4a 页 WYG0048-0982c.png
其上故夬之上六必将不能以久存阴性静柔其德下
顺得中位而据之已安况有上阳可顺之以图安故剥
之上九得久存不食之硕果此则动静健顺行止不同
之故也至于剥五夬上皆属阴爻乃一系为后宫一系
为王庭其故何也曰此又阳外阴内阳君阴民之故也
盖五爻之为君位也诸卦类然而上爻之亦称君位为
五爻皆在其下更无有尊于此爻者故明夷之上六遂
取象于纣今夬之一卦群阳在下一阴独居其上本非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4b 页 WYG0048-0982d.png
君德妄处尊位故不以为君而止以为王之庭若剥之
五爻本为君位而阴实居之五又在中之爻阴爻居君
位而在中故直取象于后在外则象庭在中则象宫此
又阳君阴民五爻居中而上爻居外之象周易之妙非
韦编三绝者那克推勘细密若此观此则圣人之取象
皆必有其道矣后人之聪明万万不及宣圣又不克如
韦编三绝之勤劬宜乎学易者之难其人也
太极犹心也阴阳好恶也其所生之万物行著之事体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5a 页 WYG0048-0983a.png
也太极性也阴阳喜怒哀乐也其所生之万物则五音
六律也
不知保合太和是言天命之谓性则不知元者善之长
也止是继善若知继善只是保合之太和则发而中节
之和有由来矣不言万物而言万国盖此止是方生之
始又乾必交坤故但指万国而言其地耳
据太极论阴阳则阴阳为动用方形之始故曰形而上
形而下据万物论阴阳则阴阳为化育之所自来故曰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5b 页 WYG0048-0983b.png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动静二者已在阴阳一边是太极
之所生谓太极为静体非也太极不可言静也太极者
至精至微深妙莫测其蓄难量其出不穷者也
天心之说是从震动之初说向未动以前此时可以明
烛而不可以动言故复初有天心之见天根之说是从
震动之后说出不息之动此时全在动边而明无所用
故曰三十六宫都是春先天图圆形也所以象阴阳未
肇浑沦周匝圆转不息之旨后人配其方而论之则未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6a 页 WYG0048-0983c.png
达先天之旨后天图方形也虽由先天圆图而出可配
圆图分说道理然却在既用以后其体已定故有四正
四隅之象
统天见元之大御天见元之亨
太和即御天之六龙六龙即乾元之亨所由曰天命之
谓性也不解此则性善无根
无极之说如何不足以言道盖缘太极中原不是无若
果无矣如许大之天地如许多之万物何由能生观孔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6b 页 WYG0048-0983d.png
子赞乾元与子思言性可知矣孔子知文王之元便是
太极原不可以言说故但就一元既亨所生之万物仰
而证之以为此乃万物始生之基故曰资始是虽未说
元字而资之一言已明指说由来之地子思之中本是
说性此便是在人之元然究不得实证其中之所有即
其中之已发者回而证之谓为喜怒哀乐未发时原在
此中而已亦是即已发之可名者回证夫未发之所由
然乃既能发出喜怒哀乐则其中之所蕴已大难量岂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7a 页 WYG0048-0984a.png
可以无字言乎圣人之卦爻取验于岁时日月是即天
运之流衍呈露于卦爻中原无定位原无停机故曰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至人事之吉凶祸福悔吝
忧虞取正于卦爻而罔有不验则是生人之动静行止
皆天道之默运而干旋者也故曰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要唯慎动者可以趋吉避凶如徒以粗浅技艺目之何
由解达天之妙
伏羲之图象也折而为卦亦象也文王之卦词周公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7b 页 WYG0048-0984b.png
爻词皆据象而拟之者也乃象之所包千变万化虽有
定理实无一成确乎不可易之定论原非意计推测故
愚人之渺见苟与卦象无违皆易理之所必取即有似
是者亦不能确指其非而摈弃之唯圣人传易传道之
心实能见到源头然后明无不烛而真赝始有定形是
非始有定论故牛之一毛未始非牛海之一勺未始非
海果得大智见其源头有以灼然于形神光彩之外而
前此之各持一说均谓之为非亦可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8a 页 WYG0048-0984c.png
今人动言理学顾圣人之理著于六经穷理莫先于穷
经经旨不明而动言理学予诚不知所穷者何理六经
之理莫深于周易莫精于周易此岂穷得几分便可自
谓足乎
凡看卦爻须知主象如乾以天为象坤以地为象坎以
水为象离以火为象又如潜龙为乾初之主象飞龙为
乾五之主象好遁为遁四之主象是也其下接言天道
或接言人事皆本主象以立言如不接言天道接言人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8b 页 WYG0048-0984d.png
事则人事之义即在主象中又有一卦一爻而三象两
象者如睽之上九止一吉字属人事是也又有卦辞与
人事虽若不同而道理则一孔子卦辞必连举之如损
彖是也
圣人之设立互卦欲使人知流行之气上下贯通不可
截然分看故卦之三爻多连四爻以为言卦之四爻多
连三爻以为言今人著述多割裂古人补缀成帙成一
家言其有古散而我聚前后一义功当不在古人下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9a 页 WYG0048-0985a.png
又有分类命意首尾贯通犹能不失本义不则涣矣散
矣袭而已矣取重于他人而自以为名陋矣总不若心
解神会实有心得既不失之剿袭又不失之支离为真
得也然有于古人书偶焉旁触自作意见以矜奇炫世
自云心得如不察其似是之非遗误后人实甚周易中
有明明皆知其误乃不能实证其非者讵不为周易之
蠹乎(煦)之学易特鉴此弊凡古人所己言已明者槩不
袭取其有实知其误而心解神会者亦必取证于经传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29b 页 WYG0048-0985b.png
援之以定一是非经非传之旨必不敢以取证即有经
传未之言者亦必因经传而推出者也张子正蒙止是
用九一节说得真用九无他止是元之亨元之亨无他
止是太极之动
其阳白阴黑则阳明阴暗之义其阳虚阴实则神清形
浊之义乾以虚为体以实为用既用于坤则实矣故以
为动直坤以实为体以虚为用既用于乾则虚矣故以
为动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0a 页 WYG0048-0985c.png
细读乾坤两卦则知乾施坤受乾直坤辟乾健坤顺乾
始坤终乾神坤形之理细读复姤两卦则知阳善阴恶
阳大阴小阳君子阴小人之理细读剥夬两卦则知阳
外阴内阳刚阴柔阳行阴止阳君阴民阳上阴下当其
位则安不当其位则危之理细读蛊巽两卦则知阳有
阴无阳始阴终卦中之气流行不已之旨细读随临复
比四卦则知卦气自下而升逐爻渐进之旨细读晋夷
二卦则知阳明阴暗之理细读小过一卦而知过遇不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0b 页 WYG0048-0985d.png
同之故则知九六二用必有卦主而阴阳相应相比及
卦气自下而上升之理细读言遇言邻之爻而并察其
动爻变爻互爻必会先天图中比肩之卦又细读言婚
媾之爻而察其动爻变爻互爻必会先天图中对待之
卦则知周易之六十四卦莫非先天之八卦矣解此则
阴阳之大本阴阳之作用并其体段形色皆能实指其
所由然则阴阳爻之在卦中与时之宜不宜与位之当
不当当自明晰其于周易思过半矣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1a 页 WYG0048-0986a.png
春秋
春秋上列天时下详人事明天人之致一标感应之微
机也著防微杜渐之旨谨始也谨始者当天人交关之
际明转移变化之权是参赞位育之所自起圣学之极
精极微者也
圣人之作春秋天与人间书之观春王正月四字可知
矣故以为天人合一之书
春秋上列天时下详人事原均赋之田则人与天同本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1b 页 WYG0048-0986b.png
明钦若之分则人与天同德决感应之灵机明人与天
非殊绝也如但以为考时徵事之具则仍然鲁国史耳
何为圣人之经
四诗
四诗首风明习也次小雅明治也次大雅明教也终之
以颂见治化之成也旧染之化因人转移故风首文王
之化而继以小雅明风俗转移由政治之得失小雅列
朝会之诗政事之所从出也君子德风小人德草移风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2a 页 WYG0048-0986c.png
易俗端本在是矣庙也者敦本睦亲之所自始风行天
下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化可知矣故谓为神道设
教裁成辅相范围曲成圣化之成也故功归于颂
周易为文字义理所从出诗之比兴即象外之旨也离
骚学诗之比兴者也汉魏之诗又拟骚者也唐宋之拟
古拟汉而已然能此者李杜之外亦无多人唯意在言
外者可以万世不敝
书经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2b 页 WYG0048-0986d.png
虞书第一篇诸务未详首列天时下详人事敬天勤民
之义明天人之致一也
典谟训诰虽止于纪事纪言而厥有恒性与作善降祥
之语皆圣人垂教之深意也
洪范一篇是言道理不是言数其中天人合一之秘原
与周易同义故圣人重之乃不知者徒于数上究心非
其旨矣观其本文曾未沾著洛书丝毫如止因自一至
九之数与洛书相同遂以为则仿洛书然则洪范所重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3a 页 WYG0048-0987a.png
止此九数而已而九数之下所列五行皇极诸论皆圣
人之赘辞矣甚哉徵数而不徵理此后儒之大弊也
礼记
礼者国之四维三礼圣人经国之大本也春秋之序次
先天而后人先王人而后列国先大国而后小国先卿
贰而后大夫皆礼意也国语持论多准礼以为衡执玉
高卑不独观其敬肆且可验其存亡矣礼之于人大矣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3b 页 WYG0048-0987b.png
仪礼详于器数大小戴分释其义而万物本天人本乎
祖皆天人相关之的旨谁云五经各一其义
六经总义
六经四子之书皆圣道之散见而周易其大本也六经
四子书由整处说到散处是一本而万殊者也故必详
细分疏然后可以牖庸愚之知见周易由散处说归整
处是万殊而一本者也故必合万有不齐归于至一然
后可以极盛德之高深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4a 页 WYG0048-0987c.png
六经之文虽不同体以理为主耳理不足斯以其文胜
之诸子得专家莫不如是然文之茂理之塞矣
(辨误)
(左传晋纳周王筮得大有之睽其文曰大有去睽而复)
(杜氏作一句读非也此三字句也大有去兼变卦而言)
(正卦也睽而复兼正卦而言变卦也大有去言周王之)
(始弃天下而外出聧而复言周王即今既聧而复入也)
(其始弃四海之有而去之去斯睽矣其终既聧而复于)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4b 页 WYG0048-0987d.png
(其位复斯合合仍大有矣睽本乖离之卦而卦辞爻辞)
(多兼言合盖此义也此大有与睽相交互见之旨也若)
(作一句读便不达卦爻之理)
(左传南蒯之叛也枚筮之枚筮者不以蓍筮而以子筮)
(也凡物之有数可稽者皆可用以筮凡物之克具四象)
(者皆可用以卜故筮法创于圣人以二分之以四揲之)
(以三备之费如许经营始成一卦铜钱始于汉末其背)
(面两分是阴阳之象也重交单拆亦四象也重三而六)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5a 页 WYG0048-0988a.png
(爻斯备与筮法相合故今用以卜无不验也苟知此矣)
(则善筮者宁必拘蓍草乎哉)
(三百篇唯比兴为妙比兴始于易象离骚学诗之比兴)
(者也诗家推尊工部秋兴八首则杜子之离骚也其中)
(或喻世乱或喻君不得所或喻用非其人或喻己之不)
(复见用或喻为时之既暮皆诗之比兴体也而从来注)
(释家但目为秋兴则未达其旨矣)
(工部集中最深最曲最妙最精者无若香稻啄馀鹦鹉)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5b 页 WYG0048-0988b.png
(粒二句自来但作境话会是以均未得解亦并未有专)
(注须知读古人之书皆当论世孔子之春秋定哀多微)
(词盖必有难于显言者矣下系第六章非由论世固莫)
(可得而解也工部世值乱离而居位食禄者率皆无益)
(于国家已虽有拨乱之志乃因家属避乱迁居于蜀幸)
(获生还遂毅然致仕而归其后困抑无聊又见时事日)
(非朝无拨乱之人已无复用之日抚时自思觉为时之)
(将暮是以有秋兴八首香稻句喻食禄之非其人也碧)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6a 页 WYG0048-0988c.png
(梧句喻固位之非其人也盖香稻非泛然养物者也今)
(香稻已啄馀矣亦知其为鹦鹉之粒乎观啄馀之下用)
(鹦鹉粒一摆然后知啄馀香稻者非鹦鹉是本不应啄)
(而今竟啄而馀也今碧梧已栖老矣亦知其为凤凰之)
(枝乎观栖老之下用凤凰枝一摆然后知栖老碧梧者)
(非凤凰是本不应栖而今竟栖而老也啄馀喻食禄之)
(丰栖老喻固位之久在朝所用既非其人乃已之贫而)
(无位实能有为皆在言外此等字法句法精深曲折又)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6b 页 WYG0048-0988d.png
(极显亮工部集中当为第一等妙文那得轻易放过)
(杜子美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谨按宋赵)
(彦卫御塞行程后附长安建都城以地高不便隔在郭)
(外为芙蓉园引水灌之号曲江明皇增筑兴庆宫夹城)
(直至芙蓉园则杜诗二语皆指长安也)
(每依北斗望京华后人改为南斗误矣盖身处川蜀而)
(日望长安必不能确知其所在故必依星辰而定之则)
(或左或右犹可以意会也若改作南斗不过谓身之所)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7a 页 WYG0048-0989a.png
(在而已然南斗在上而身实处下岂身之所能依乎况)
(北斗原有定处而南斗则东西隐现四时不同既为秋)
(兴则南斗当在极西亦必非身之所能依也此等讹误)
(皆宜正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7b 页 WYG0048-0989b.png
周易函书别集卷十一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8a 页 WYG0048-098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函书别集卷十二礼部侍郎胡煦撰
篝灯约旨
诸贤
吴氏曰闵子之在圣门孝儗于曾德行亚于渊即处从
母一节真诚恺摰至性流行辞费宰讽长府言和意果
彷佛圣人气象世儒往往高谈性命薄前贤不足道而
迹其居恒措履反不如庸众人之为者多矣是以君子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8b 页 WYG0048-0989d.png
贵实行也
朱子曰圣人之道大段用敏悟晓得的多方担荷得去
圣门自颜曾而下便用著子贡
又曰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预焉则颜
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诸子
古人之不可及者皆必各成一德孔子门人莫不有然
又如宋之诸子皆亦各有不可及者周子开宋儒之先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9a 页 WYG0048-0990a.png
岂所能及张子之笃行力学岂所能及张子之颖慧岂
所能及邵子之好学笃信安贫乐道岂所能及朱子峙
于其后独集诸儒之学而传之俾后世知孔孟之可学
此则朱子所独擅者也
儒与贤较然各别而人不之察也今试看先贤之在圣
门得圣人而师之莫不静专渊穆循序渐进各有所成
至于诸儒其闽洛各成一是固不相假矣后之学程朱
者唯许衡薛文清王阳明三公犹较然不同然必以穷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39b 页 WYG0048-0990b.png
经为主各有心得乃佳徒言曷贵乎
周子
孔子系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始有太极之名极也者极至而无以加也太也者
尊上之也因两仪既形推出所由以生之之故其中包
含蕴藉有无混合可想而不可知乃始以太极二字赞
之亦如乾彖之释乾元止以大哉二字赞之即欲实指
其中之妙不过曰万物资始而已而其中之妙不可言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0a 页 WYG0048-0991a.png
也子思于未发之中说出喜怒哀乐即是此等之法后
人不知太极二字止是赞词而或有或无各竞一解矣
然欲直谓为无也而两仪四象实由此生欲直谓为有
也乃当两仪未生之时又实不知其所由以生故凡学
周易穷道理不若止存太极二字不必别置一解犹不
失孔子系易之实理也
太极之说自孔子发之秦汉以后杳不得其解矣周子
得于希夷而后之儒者始知有太极之说周子之功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0b 页 WYG0048-0991b.png
矣然其理之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止太极二字尽之
此固不待有图之可传乃始足发孔子之蕴矣然周子
之图则佳而其说则未尽善也夫图之上一圈在周子
以无极当之而其实则太极之妙有无混合不可言说
者也其下阴阳劈分左右则两仪之象也其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则阴阳两不相离互根之义也其下所列五
行则四象也四象之下宜列八卦然八卦之成不过男
女之异体耳今以成男成女二象当之故可以当八卦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1a 页 WYG0048-0991c.png
之成也至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上则未为全美矣夫
太极固非有无之可得言也朱陆二子竞竞辨之而人
终莫知其是非之谁属是太极之传虽有其人而太极
之实恐未有定论也不如止存孔子之说不必索之于
图犹可存太极之真也
周子立图之妙全在无极二字然此二字亦只说得流
行中之太极指循环一边说则可矣若敦化之太极为
生天生地之大源头岂可言无若源头果无则如许大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1b 页 WYG0048-0991d.png
之天地如许多之万物何能生成出来便在循环之中
即此无字亦未尽确切今试扪心自问有乎无乎今有
才搜求到源头一边说著无字者便指为空宗便目为
禅教矣孔子乾彖曰万物资始所资者何事有乎无乎
中庸之言中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在中者何事有乎
无乎甚矣后人之自蔽也
无极之说宋儒论之极详要惟陆子之言为当详具朱
陆异同辨后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2a 页 WYG0048-0992a.png
孟子之性善只是乾元二字认得确周子之诚几德只
是性善二字说得精总是率性之谓道一句见得明耳
独于几中分言善恶窃惧其未尽然也乾彖言天命之
谓性便曰保合太和曾有些子戾气可言乎总由认几
字为两岐之名遂至贻误后人说成气质之性此不可
不亟正者也
几非两岐之名也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此
微字即中庸莫显乎微之微然止单说吉字一边则人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2b 页 WYG0048-0992b.png
性之本善亦可见矣汉儒添出凶字则未达圣人之旨

周子之诚几德即周子图中之旨也诚极也几两仪也
德五行也比诸周易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说
自汉以来淹没已久而周子揭之俾后之学者得以窥
太极之精微探周易之大本周子担当斯道其力伟矣
独惜于八卦及六十四卦未能尽情标发出来犹不能
无缺略不全之憾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3a 页 WYG0048-0992c.png
阳变阴合变合字最精变言其阳之动合者合焉而已
明阴之无为而顺受也变者神用合者形用也
动静者阴阳之义两仪之事也两仪者太极之所生也
太极一动便分两仪故曰太极生两仪非先生阳而后
生阴也必待阳之动极乃始生阴则阴为阳之所生非
太极之所生矣即以动极之极认为太极则是太极便
具动静两体不得为太极矣故周子所云止是流行之
太极非敦化之太极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3b 页 WYG0048-0992d.png
周子太极之上忽添无极何也曰此中原不是无只是
安放不下一个有字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既曰未发便是未尝有而仍添喜怒哀乐四字于上则
是此中之涵蕴无所不有所以曰无极而太极然止目
之为中则是但指其所在之位而证之至其中所蕴仍
不可得而言所以谓为无极也
天命之谓性此性字便是无极率性之谓道此性字便
是太极天是一元敦化之太极性是流行在人之太极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4a 页 WYG0048-0993a.png
诚通诚复即子思率性之谓道也
诚精故明此明字即曾子明德之明即子思诚明之明
然先儒讲学者多解此明字者绝少孟子之良知周易
见天地之心皆此明也姚江标良知之说而又取阳明
以为之号岂无见者乎今试思愚夫愚妇虽甚暗昧苟
一解说皆可洞晓非此心自然之明原有中存者在乌
乎能然天下最难明之事非心上见得极确能行之无
误乎夫此见得极确非此心之明乎未窥其际者犹啧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4b 页 WYG0048-0993b.png
啧焉排驳阳明良知之说甚矣可与共学者多可与适
道者难也
周子最有见地唯诚神几三字其无极图便从此三字
出来然细玩之仍与无极之说相似孔子乾元之利贞
说太和矣于人心之一元说善长矣孟子于性中说善
矣子思于性中说天说发而中节矣此之所谓诚者即
周子之言性也乃固谓诚为无为彼能亨之妙伊谁氏
之为乎两仪非太极之生乎抑别有为之者出于其间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5a 页 WYG0048-0993c.png
乎当知孔孟之所谓善子思之所谓天皆是说性中之
蕴大难量耳其蕴之大难量者皆因后此之作用大难
量也今曰无为岂有终古寂静不发不率之时乎不且
为释氏之顽空寂灭乎故知无为二字与善字天字之
旨未合
周子曰几善恶孔子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夫
既曰动便是说亨边之事岂有从太和继善而来从长
人之元善亨嘉而出顾犹有恶之可言乎有恶犹得为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5b 页 WYG0048-0993d.png
嘉之会乎犹得有义之和乎此与善恶浑之说孰得而
孰失乎故知周子几字之说亦未甚当孔子之言几也
只言其方动耳乃于动字之下便继之曰吉之先见言
吉而不言凶是即性善之旨子思孟子皆于此处得力
所以为孔子一脉之传汉儒不知此旨吉字下添出凶
字以致后儒并将善恶二字解说几字游其门者据诚
无为几善恶之说又分说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传授不
确贻误后世不少恐圣人之本文不可一字增损也学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6a 页 WYG0048-0994a.png
者细心味之当自了然太极动而生阳既曰太极动则
是以太极为静体也既曰动而生阳则是以太极为阴
质矣观下文静极复动之说可知矣夫动静皆两仪之
事动静几也阴阳几也阴阳与太极原有所分太极敦
化者也几者太极所生方亨之作用也故曰动之微今
止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曰动而生阳动而生阴则
未知几之所以为几也夫几者动之微也动然后有生
静则乌能有生乎今目静阴为太极宜乎以无为称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6b 页 WYG0048-0994b.png
夫太极者浑浑沦沦活泼泼地其出不穷其生不己者
也而要其为体则夐不可知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故孔
子于乾之一元但曰万物资始而已其所生者则两仪
也所以谓之为几非止动阳之一仪也今必待动而既
静然后生阴则已在流行一边非敦化一边之太极也
夫乾元者周易之太极也孔子释之一曰资始一曰善
长矣何尝有静阴之目乎静矣而万物复何资乎
周子于几中兼说善恶是明知几为两岐之名也及其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7a 页 WYG0048-0994c.png
说太极之动却又单说一个阳字夫动非几乎何前谓
为两而此谓为一乎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者二仪之体也动静者二仪
之用也阴阳实而动静虚动静因阴阳而有者也其在
周易凡卦爻之阴阳皆有动静谓阴阳互根可矣谓动
静互根能乎比之中庸静则未发之候动则已发之候
也谓未发为已发之根犹可谓已发为未发之根则已
发之为言己在辟而散之之列矣藉令既已发矣犹可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7b 页 WYG0048-0994d.png
以返而为未发也则既亨以后仍可返而归元矣安得
有各正之性命贞固之事干哉
前以阴阳动静俱生于太极而此又以静为未发动为
已发岂不与静极复动动极复静之说同乎不知周子
之言动静配阴阳而言是说太极以下事此言动静只
人身之动静耳阴阳二者皆有之既以畀赋于人便在
流行之太极一边故动静不必同时若方从太极而出
有阳便有阴有动便有静阴也者由阳而形出者也静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8a 页 WYG0048-0995a.png
也者由动而形出者也
前曰几善恶后曰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何自相戾也既
以无为为性则几乃性之所发据孟子性善之说而较
之必有一差周子本意亦知几中本不可以言恶故特
于后文举出刚柔以代几字然后于刚柔说出善恶以
实前文几善恶之义不知刚柔已在气质一边是阴阳
成形之事非太极初亨形上之道也程子气质之性便
从此刚柔二字看出者也无为者太极也几也者太极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8b 页 WYG0048-0995b.png
之动也此时安得有质而可以刚柔言乎刚柔既不可
言安有善恶如谓刚柔见而始有善恶则已成四象而
不得谓之几如谓几中便有善恶则又不得谓为刚柔
皆有善恶且与孟子子思大悖如谓刚柔便是善恶则
又不得谓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后之学者还当以孔孟
为正其在周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言吉而
不言凶则恶之不可以言几明矣
今曰几非两岐之名然则孔子所谓太极生阴阳者非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9a 页 WYG0048-0995c.png
乎如以阴阳必生于太极为一时同生者乎为异时各
生者乎曰一气而自具阴阳之理耳张子曰一物两体
是也今即一物观之未有不阴阳之两具者也植物如
草木其可见者形也而渐长渐大者气也是形气之合
一未有能分者也动物如人其四肢百骸形也而情性
之具于中者神也是形神之合一未有能分者也又如
一物有上则必有下有内则必有外皆阴阳也盖此一
气出于太极全是太和则至柔者也而其充塞天地曾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49b 页 WYG0048-0995d.png
无一毫阻滞则至刚矣文王之释乾坤以此为利孔子
之文言便以为利者义之和和便是至柔之义和出于
利利如利刃便是至刚之义利而和和而利此刚柔之
合一而不分者也龙战于野便是柔而刚亢龙有悔便
是刚而柔未有能分者也周子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
此皆说在流行之际非敦化之时也若敦化之太极则
一理而动静具矣噫难言矣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此则其见解最密处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0a 页 WYG0048-0996a.png
周子之诚言性也其善恶言几也谓性中有恶恐与告
子湍水扬子善恶混之说同见若谓性中止有刚柔刚
柔始分善恶则刚柔善恶便是阴阳之上复加阴阳便
成四象又不得谓之为几总缘将几字认作两岐之名
故误耳不知几字虽具有两仪不可直以几字便认作
两仪孔子之言曰几者动之微此正乾之亨坤之亨处
尚未属在事上尚未有形质可言安得有善恶可分哉
其在人则发而中节之发字是也其下曰吉之先见者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0b 页 WYG0048-0996b.png
也不曰吉凶之先见者也此便是性善的确实妙义子
思亲承孔子之教所以曰发而中节谓之和夫人情之
发不能中节亦已多矣乃不曰发而不中节者以其率
之于性由太和长善之理而出故也率之于性而即谓
为中节者性善故也此便是孔子于几之初动言吉不
言凶之的旨孟子私淑诸人所以直谓为性善其原皆
由孔子乾彖及文言而出乾彖言性之赋于天者即天
命之谓性也至于利贞其性已赋则曰各正性命保合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1a 页 WYG0048-0996c.png
太和夫既谓为太和曾有些子戾气乎曾有恶之可得
言乎如有些子戾气则必有阻塞不通者安得有各正
之性命乎其文言言性之命于人者即率性之谓道也
开口便曰元者善之长也曾有恶之可得言乎盖人所
秉之性全由保合之太和而出全是一片蕴籍之生机
故下曰嘉之会嘉美也亦即善也下又曰利者义之和
和即太和之和子思中节之和即由此两和字而出以
其胸中全是太和虽未到成事之时而立事之干全在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1b 页 WYG0048-0996d.png
于此故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子思直谓为中节
直谓为和而孟子亦遂直谓为性善也今以子思之语
证以常人之日用喜乐和气也哀怒戾气也然哀痛之
事或数岁不一见矣如作哀矜之哀则又恻怛之心仁
慈之本太和之发也怒为戾气虽极暴厉人未必日日
有之而喜乐二者则因景因事随时可见由此言之则
和气之中存而性之无有不善概可知矣孟子之乍见
孺子赤子知爱皆不必圣贤自然而然者也今观人与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2a 页 WYG0048-0997a.png
人甫一相接皆各有蔼然相合之情未有甫与人接便
诟詈不己者也是皆和气之充也和也者善之继性之
成也后人未达彖与文言之旨又欲牵扯周易以释天
性故将几字兼说善恶竟与告子荀扬同为异见乃程
朱宗之亦遂兼说气质之性夫性何事也而可以气质
言乎不知几字只是性之方动率之则有善而无恶不
率则必为袭取尽成恶趣矣是外感也非性也此解自
具于颜渊问仁章及孟子乃若其情章今欲明性字实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2b 页 WYG0048-0997b.png
义不尽去从前之异解不恪遵孔子子思孟子之言则
性命之学难言矣
周子无极图实本于先天八卦盖周子之无极即八卦
图之虚中其左似坎右似离即先天之左阳右阴特阳
中有阴阴中有阳以寓根阴根阳之义此周子之心得
知阴阳两不相离又有相须互用之妙观他下变合二
字便是乾重元亨坤重利贞之理然四象已在其中故
下遂列以五行要当知周子所授断有种穆之传至无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3a 页 WYG0048-0997c.png
极图则周子之另作者何也伏羲之先天非取则于河
洛者乎无河洛有先天乎谁谓周子无所仿乎
朱子曰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太
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煦)按既云太
极是阴阳五行之理皆有至与陆子论辨如何又偏主
无极当知周子全是说流行之太极必如易中方是说
敦化之太极然太极必竟非图可画所以周子特添出
无极一图来及细玩周子之无极便在太极图中正是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3b 页 WYG0048-0997d.png
伏羲先天八卦耳止就其图说又与所画之八卦图绝
不相合为其所说阴阳动静是相连而生与周易太极
生两仪之说总不相合何也阴阳同生于太极是一生
俱生者也
问孟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而周子有五性感动而
善恶分以善恶于动处并言不同如何朱子曰情未必
皆善然本则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惟反其情故为
恶孟子言其正周子则兼其正与反者而言也(煦)按此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4a 页 WYG0048-0998a.png
论总与孟子性善之说不合故与周易相违孟子则深
知周易者也言性者当分别内外须知那件是本来的
那件非本来有的然后知孟子立言之意然后能合周
易之旨盖周易一书全言性情不实能洞明周易其违
孟而信周者宜也
问心本是个动物不审未发之前全是寂然静还是静
中有动意朱子曰不是静中有动意周子谓静无而动
有不是无以其未形而谓之无非因动而后有以其可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4b 页 WYG0048-0998b.png
见而谓之有耳方其静时动之理只在伊川谓当中时
耳无闻目无见但见闻之理在始得及至动时又是这
静底耳(煦)按此段极粹
又曰周子论几字如复之初九几善也姤之初六几恶
(煦)按复姤皆象人身中事非天地也姤破乾体而成
巽是由浑然至善中而生此恶几诚恶乎其后之长也
复破坤体而成震是由端然静正中而动此善机正喜
其元善之动而来若太极初生之阴阳仍当于乾坤二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5a 页 WYG0048-0998c.png
卦求之断不可曰阳善而阴恶
又曰几字自周子发明尤亲切耳(煦)按周子之几善恶
只是误信汉儒吉之先见一语添出凶字总由未知性
善二字耳予己辨正于系辞注中
罗整庵曰通书四十章义精词确至于五殊二实一实
万分数语反覆推明造化之妙本末兼尽然语意浑然
即气即理绝无罅缝深有合乎易传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之旨矣(煦)按既知一实则不可止言二实然以二说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5b 页 WYG0048-0998d.png
实固亦无不可者乃既以为一实矣而又加无极于太
极之上非自言而自背乎
又曰周子诚上章诚即太极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
之源也即阳动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即阴
静也纯粹至善者即太极之理有善而无恶也故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即动静也道即太极也继之者善
即诚之源也成之者性即诚斯立焉元亨诚之通利贞
诚之复即太极静而阴也大哉易也其性命之源乎易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6a 页 WYG0048-0999a.png
即阴阳互根动静循环而性命之源即阴阳动静之理
太极是也图与书相表里如此(煦)按道即太极也是看
道作所以然之说既知为诚之源便在大本一边如何
说得阳之动各正性命上本乾道变化来如何说得阴
之静又曰阴阳即动静也便已是太极之发用如何又
曰道即太极也反说回大本里面去了观一阴一阳之
谓止说阴阳即是道耳如何将阴阳说在用边道字又
说在体边至于几善恶则未明吉之先见一语圣人止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6b 页 WYG0048-0999b.png
言吉而不言凶必有故也盖水之清浊必有本源末有
源头既清逮其流出尚杂些须泥滓者也可惜后学止
向宋儒口头一句半句搜求道理绝不向孔子周易破
费死工夫恐终不免趋易避难之弊
邵子
邵子于天地间所有悉分为四是即阴阳太少之推也
伏羲以之画卦揲蓍以之命爻举不能外而况其他乎
要其大旨亦只阴阳二者之交耳故言易者不可不知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7a 页 WYG0048-0999c.png
交字之妙
宋儒于周易极精极深无若邵子至其来往之义恐未
尽当故令后人指为卦变亦偶疏者也夫来则太极生
两仪之事往则内外卦分界之旨也来谓源头往谓由
此而前进也周易彖传确有明证邵子谓往谓往日来
谓将来较诸先天图止可以言阳而不可以言阴是得
半之说也详见原卦来往条内及卦变下
其释方图本于孔子之说卦然亦未尽方图及孔子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7b 页 WYG0048-0999d.png
妙夫方图者天地既交将己有质故方之以明其静也
又纳之于圆图之中其妙则以气用者在中以形用者
在外是即形之既成虚灵居中而肢体外卫之象也论
形则天外而地内论理则形外而神内此即天地既交
之象也以爻而论得初爻者在中得中爻者在外得末爻
者又在其外而乾之与坤乃浑沦包之于外明天地间
成形成性者即天地所生之万物也
天根月窟创见于邵子释先天八卦一图深达阴阳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8a 页 WYG0048-1000a.png
终之妙详见首卷原图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此即乾象统天之说
而子思语大莫载语小莫破亦是此旨
邵子择语 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
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
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是言先天图震兑横而六
卦纵易之用也是言后天图然后天即先天之既交也
(煦)有二方图皆为先天而设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8b 页 WYG0048-1000b.png
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 木之枝干土石之所成所
以不易花叶水火之所成故变而易也 图虽无文吾
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
(煦)按神象太极气象阴阳体象形气也 水者火之地
火者水之气黑者白之地寒者暑之地 草伏之兽毛
如草之茎林栖之鸟羽如林之叶(煦)曰水游之物鳞如
波涛之文 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
在水者不暝在风者暝走之类上睫接下飞之类下睫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9a 页 WYG0048-1000c.png
接上 飞之走鸡凫之类走之飞龙马之属 鹰鹯之
类食生物阳也而鸡凫之类不专食生阳中之阴也又
虎豹食生物刚也而猫犬之类食生又食谷刚中之柔

凡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
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煦)曰灵机触响而动天之听
也虚机倏觉而明天之视也
人之神则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59b 页 WYG0048-1000d.png
易有实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海潮地之喘息也所以应
月者从其类也(煦)曰月与地同德见附论日月中 植物体
纵动物体横(煦)曰人宜横而纵是动植之兼体也故最灵于
万物 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者命在首自根生
者命在根 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
明伏羲八卦也 有温泉而无寒火阴能从阳阳不能从阴
(煦)曰阳能入阴阴不能入阳也 天下之事始过于重犹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0a 页 WYG0048-1001a.png
卒于轻始过于厚犹卒于薄况始以轻始以薄乎 天
何依曰依乎地地何附曰附乎天天地何依何附曰自
相依附 天依形地附气
朱子曰周子从理处看邵子从数处看都只是这理(煦)
按数而无理安得有数唯非理而误认为理乃真无理
者也若孔子之易正是因卦因爻而论斯理在其中数
亦在其中矣偏于数者犹且不能遗理恐偏于理者将
必有易外之理故邵子必不可忽邵康节先生知虑过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0b 页 WYG0048-1001b.png
人遇事能前知程叔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先生于
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焉于是摭世
事之已然者皆以先生之言先之(煦)按此方可与言数
学者近时亦有数学善藏其用者使人敬之予尝叩其
实得却无他奇
程子
大程夫子云圣人用意深处全在系辞诗书乃皆格言
观易须识时然后见逐爻之间尝包涵数义圣人尝取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1a 页 WYG0048-1001c.png
其重者为之辞先生此言真知易者
河南刘氏曰大程夫子达于从政以仁爱为本某尝问
先生以临民曰使民各得输其情问御吏曰正己以格

河南朱氏曰先生之学以诚为本盖诚者天德也先生
得圣人之诚者也才周万物而不自以为高学际三代
而不自以为足行贯神明而不自以为异识照古今而
不自以为得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1b 页 WYG0048-1001d.png
蓝田吕氏曰先生其自任之重也宁学圣人而不至不
欲以一善成名宁以一物不被泽为己病不欲以一时
之利为功其自信之笃也吾志可行不苟洁其去就吾
义所安虽小官有所不屑
问定性书云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
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朱子曰君子
之学莫若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自后许多说话都
只是此二句意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2a 页 WYG0048-1002a.png
是说扩然而大公孟子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此是
说物来而顺应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是应扩然而大
公而观物之是非是应物来而顺应(煦)按明道答横渠
定性书是二十二三时所作大公即西铭所言也顺应
即中庸率性之率字
又曰横渠有意于绝外物而定其内明道以为须是内
外合一动亦定静亦定而应物之际自然不累于物苟
只静时能定则动时恐被物诱去矣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2b 页 WYG0048-1002b.png
问明道云内外两忘是内不自私外应不凿否朱子曰
是大抵不可以在内者为是而在外者为非只得随理
顺应(煦)按不可以在内者为是此语有大病与告子杞
柳之喻相似缘只认得因物付物为顺不知程子止是
论性须体认子思发而中节一句方有着落何也发而
中节者本乎中也即率性之谓也率性而中节者性善
故也不率于性必至千差百错
问明道云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一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3a 页 WYG0048-1002c.png
段朱子曰这道理只熟看久之自见(煦)按必如程子此
语方为知性者也何尝与孟子集义之说有差别
程子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二语非深达一贯之旨者不

程子曰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非实有玉尺在手乌能
较二子之短长
程子说仁便实去做仁说诚便实去做诚宋儒脚踏实
地者止此一人论其造谊与深积力久者相似盖曾子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3b 页 WYG0048-1002d.png
之亚也
明道所谓扩然而大公者虚之体也物来而顺应者灵
之运也
张子
张子西铭是言理一不是言分殊但解分殊中之理一
方能一以贯之
张子西铭从论语问禘章与中庸郊社之礼节及礼记
万物本天人本乎祖并哀公问理会出来观其气概横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4a 页 WYG0048-1003a.png
塞天地与孟子浩然同矣其正蒙诸篇则全从孔子系
辞与说卦理会出来然细观宋儒之书要唯张子一人
之论全是理会易词而出
分之必殊原不待言即如一人也耳目口鼻颧额辅颐
无不同也然终古无两人相肖者矣圣人之裁成辅相
皆是于理一上做工夫子思之位育说归率性之道孟
子之万物皆备说出诚身之乐皆是惧人徒知分殊而
不知理一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4b 页 WYG0048-1003b.png
帅字去声非入声也即孟子气帅之帅言为主也
朱子曰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故周子只管说几字
然辨之又不可不早故横渠说豫字
张子天资最高看他将化之与神气之与虚两仪之与
太极打合一片是何等见识今将正蒙最精者标而出

张子择语 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5a 页 WYG0048-1003c.png
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
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煦)按此谓形器资虚而立实吾
儒之的传若谓形器为虚则同释氏之论矣要亦形上
之道形下之器二语见得精耳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
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煦)曰日光附月与
地而始见丽于虚则无由自见是丽于实也 文理之
察非离不相睹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
也有以知明之故(煦)曰此与周子动静互根同义 气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5b 页 WYG0048-1003d.png
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煦)曰张子妙于言气本
形上形下二语来非气则曷由形乎 由太虚有天之
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
有心之名 神者太虚妙应之目(煦)之言灵亦犹是也
两不立则一无可见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 阴阳之精互藏其宅
受者随材各得施者所应无穷木金者土之华实
也其性有水火之杂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6a 页 WYG0048-1004a.png
(煦)曰此则参赞位育不难 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
然知之理过于耳目心思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牿其
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
无知 必物之同者己则异矣必物之是者己则非矣
久者一之纯大者兼之富易一物而三才凡可
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至虚之实
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
阴阳之义张子所云一物而两体者是也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6b 页 WYG0048-1004b.png
西铭不止言体全是言用其必从大原说出是要人不
可遽作分别耳各正性命以后天下之分殊原不待言
张子本意只是由其分之殊推明理之一使知生身之
原胥原于生物之大原而已
(煦)按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志在事先述
在继后何谓继便是继之者善何谓述便是体仁长人
四句其下承之以君子行此四德句而曰乾元亨利贞
则述可知矣张子本领只是得力于周易遂令人骇其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7a 页 WYG0048-1004c.png
入理之深
整庵罗氏曰张子正蒙由太极有天之名数语亦是将
理气看作二物其求之不为不深但语涉牵合殆非性
命自然之理尝观程伯子之言有云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
于人则谓之性只将数字剔拨出来何等明白学者若
于此处无所领悟吾恐其终身乱于多说未有归一之
期也(煦)按此四句首二句原不可易即中庸天命之谓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7b 页 WYG0048-1004d.png
性盖气化便是天之大用各正之太和是也其合虚与
气便是言生人所受之性长人之善正在此中只因宋
儒有气质之性一说便将这个气字也看坏了岂知性
是虚灵的气只是形体性必附气而具特不可认气为
性耳至第四句则不能无弊盖性中未始不含知觉性
中却说不得知觉必如孔子贞固足以干事方是说性
中之含蕴系辞又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方是此时之
事便是其体谓之易易之一字便合天地间之大体大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8a 页 WYG0048-1005a.png
用而兼有之自太极生出至于有形有质之万物如男
女居室以及圣人参赞位育之妙用非人之有也皆易
之用也乌得专言体乎道也者大用之所在也亦不得
说在里边看作所以然
敬轩薛氏曰张子曰一故神即神无方曰两故化即易
无体(煦)按两者一之体一者两之神故曰两不立则一
无可见
朱子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8b 页 WYG0048-1005b.png
朱子有希圣希贤之心有博文约礼之学后人但护惜
其名而不是正其道理恐非朱子之所乐
朱子之解惟虚灵不昩四字极妙惟无穷尽无方体六
字极确其他性道之说不能不间有出入
问心本是个动物不审未发之前全是寂然静还是静
中有动意朱子曰不是静中有动意周子谓静无而动
有不是无以其未形而谓之无非因动而后有以其可
见而谓之有耳方其静时动之理只在伊川谓当中时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9a 页 WYG0048-1005c.png
耳无闻目无见但见闻之理在始得及动时又只是这
静底耳此解最粹
敢于背孔而不敢背朱皆见其宫墙而未见其富美者

紫阳孔子之功臣也学紫阳而忘孔孟是习其流而未
竟其源乐其外华而未察其内美者也
朱子之学以学为学后儒之学以讲为学子曰君子欲
纳于言而敏于行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69b 页 WYG0048-1005d.png
朱子生平得力易不如诗诗不如四子书
朱子集于群儒既倡之日周子开于一儒未起之先则
周子之时势较朱子为难
有借朱子而指摘阳明者圣人之门贵行不贵言使朱
子而居阳明之时不识能逮阳明之事功否
朱子之学亦极博矣而其粹精尽在四书盖生平之功
力独萃于此故也第于中庸以道字解为路字率字看
作行字中和位育必欲分别到底不识于一贯之旨有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70a 页 WYG0048-1006a.png
合否耶自来论先儒者皆乐道其长而不欲斥其短第
吾儒传授圣学但当以圣人为师衷诸圣言而止背圣
而宗儒岂学者之自命乎且但取其长而不察其短不
唯非择欲其精之旨但恐流为道谀之亚耳政恐先圣
先贤未必乐有谀我者也以取功名宗一家言可也以
明圣学则是非断不可以无辨
汉唐以来担当圣学无如朱子后儒不唯无学朱子者
并识朱子者亦鲜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70b 页 WYG0048-1006b.png
阳明诋朱子为杨墨甚矣夫朱子固兢兢乎学孔孟曾
思之正学欲以传圣人之道以垂教万世者也第于四
子书中所释有与四子之旨微有不合者(煦)于四子书
中已详辨之矣
程朱
学孔孟者浅深异候要亦各有短长乃于程朱则录其
长而弃其短或更目所短而亦以为长于陆王则摘其
短而弃其长或更目所长而亦以为短不尽读古人之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71a 页 WYG0048-1006c.png
书不深察各家之奥徒信耳以论古人岂持平之论乎
大都自汉以下凡克留心圣学圣道皆孔孟之徒也只
宜以子夏笃信圣人之评评朱程以子张好高务外之
评评陆王庶有似焉要亦不尽然也陆王固狂之流而
参赐之亚也夫人之溺于利禄也甚矣学圣之徒数百
年不一见如尽刻以绳之政恐后人之裹足而不前矣
袭程朱之绪馀而哓哓不休匪尚口之可虑抑亦近名
之足羞矣
卷十一篝灯约旨 第 71b 页 WYG0048-1006d.png
程朱游夏之徒十哲之配先贤之亚也虽未尽入圣域
亚颜曾一等矣子贡晚年得闻圣道固宜在四配之列
周易函书别集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