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篝灯约旨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a 页 WYG0048-089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函书别集卷七   礼部侍郎胡煦撰
篝灯约旨

天也者太极之运体健用之初形性命之根蒂人物之
大原静正而各足日出而不穷者也
太极静而天体动太极之妙运之斯出资始而不匮变
化而各正者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b 页 WYG0048-0898b.png
太极之运也形而上者谓天形而下者斯为器矣
气聚而形斯成灵通而性始定
太和资始于乾元则乾中之蕴蓄可想一元遍给而各
正则万物之保合可想
乾元静而其出不测立体之大本也天阳地阴而往来
不穷致用之达道也故乾坤遂言二用
乾统天者也天统地者也故乾先坤后
畏天者触于机而有不敢之心敬天者凛于微而有奉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a 页 WYG0048-0898c.png
若之志乐天者赞于幽而涵位育之量
统天者虚中之包括也御天者灵机之妙有也
灵者虚之运也虚者灵之地也
灵体触响而动天之听也虚机倏觉而明天之视也
匪虚不灵流行者乌乎运也匪灵不虚成能者乌乎塞

日月者虚中之灵机风雷寒暑者灵中之虚体也
无思无为之地无所归能则归其能于形上之天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b 页 WYG0048-0898d.png
雷风者气之始也水火则半气半形者也至山泽而形
斯终焉天以其神神我地以其形形我
人之形耳目肖日月背腹肖山泽声气肖风雷故返视
可以见天天之形虚肖吾心之位置灵肖吾心之运用
故举目可以见性
有形无形皆天灵也谓无形非灵风雷之气电雨之形
何为其然也谓有形非灵腐草而用以筮朽龟而立之
卜何为其然也万物各一形而形皆天赋人心各一我
卷七篝灯约旨 第 3a 页 WYG0048-0899a.png
而我即天灵
由乾坤而推诸继善之后则民胞物与皆吾之左提右
挈者也自伤其手足是谓不仁由祖宗而溯诸资始之
初则乾健坤顺皆吾之形生神发者也不返诸最初乌
能合德
居吾于愚拙而安之则未知吾性之赋畀即天心之生
生不已者也观保合太和而可知矣视天为疏阔而远
之则未知天心之曲成即吾心之欣欣自爱者也观性
卷七篝灯约旨 第 3b 页 WYG0048-0899b.png
具四德而可知矣
天以生气命诸吾心而有性则吾性即含天地之良能
人以生气充诸天地而有位育则位育即吾心之生气
人之一身上下左右起居视听无非天也形者天形形
者即天色者天色色者即天
呼天之辟吸天之翕也动而有为者天能静而涵蕴者
天灵也谓苍苍者天谓于穆流行者天非天也周易卦
爻言天而又言人也言天而已矣
卷七篝灯约旨 第 4a 页 WYG0048-0899c.png
耳目手足天之形也视听握履天之能也聪明智虑天
之灵也逆天而天为之逆非天逆也人之自逆而已顺
天而天为之顺非天顺也人之自顺而已
动而不息者天寂穆者非天也故统御亨乾元之用善
变而不居者天有定者非天也故体天有日新之机
天塞吾塞也天充吾充也何非性也何非体也莫之有
内莫之有外而乌能自小也孰知其始孰知其终而乌
能自促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4b 页 WYG0048-0899d.png
飞潜动植何弗灵也何弗虚也形而虚者犹天形而实
者何非天也
以人心證知天心知非浑穆者矣故感应之机在天止
如其在人以天心證知人心知非邪慝者矣故作圣之功
在人适如其在天
天有体乎心有何体求其中而无与为所矣天有外乎
心有何外察其周而无与为际矣天而有所则中坚而
化育无地心而有所则中实而运用不灵天而有际则
卷七篝灯约旨 第 5a 页 WYG0048-0900a.png
外泄而絪缊不固心而有际则外止而位育无能
健天德也终日乾乾天才也天才具而天德通
天才良能也阳明言良知而不言良能未尽孟子之旨

体天德者合天心达天行者契天道
形性天之赋也才干天之能也出天之能致天之功全
天之赋一以贯之道合性性合天矣所以谓之为率率
也者顺之谓也天以道覆地以道载生物既繁乃始相
卷七篝灯约旨 第 5b 页 WYG0048-0900b.png
害此物于物者也故圣人德同天地万物并育而不相

天人感格最亲最切最易最灵六经皆言之如作善降
之百祥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皆言
其亲切易灵者也或人问禘子曰不知则大本之合也
又曰治国视诸掌则参赞位育大用之行也区区福报
皆自求耳贸贸而行是未具眼者也
身涵天德亵身是亵天也心为身主弃心是弃身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6a 页 WYG0048-0900c.png
富贵福泽愚人之具也故愈厚则愈愚艰难困苦达人
之媒也故愈久则愈达
天赋人以才则耳目手足皆奉天之具也天制人以时
则贫贱忧戚皆玉成之机也
时时向无声无臭处回头打点方知人之所以为人时
时向有作有为中留心奉持方知天之所以为人
子之聪明知觉生于父而父固如是人之聪明知觉命
于天而谓天为浑穆者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扩而
卷七篝灯约旨 第 6b 页 WYG0048-0900d.png
充之则天下国家参赞位育之事静而验之皆身心性
命格致诚正之事也
仁义礼智吾身参赞位育之能也礼乐刑政圣人存养
省察之具也茫昧者推而远之若天汉之悬虚明达者
引而近之止性命之功名耳
天虚顺和四字要须认得极真一元资始之理近在吾
身故贵达天邪妄一萌天理渺无所容故贵虚种子差
别必致差别到底故贵顺戾气不除终是种子差别故
卷七篝灯约旨 第 7a 页 WYG0048-0901a.png
贵和继善之性本于保合之太和顺以率之虚以体之
达天之德在是矣
天者性命之真精百为之大体也虚者天之体也乾健
也坤顺也继天之学由坤始也故六二之动即以为不
习无不利也和则一元之所正性命之保合者也
天如不识宁知我人到能为便是天
得为而不得为者天也不得为而得为者天也由此推
之得为而得为者天也不得为而即不得为者亦天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7b 页 WYG0048-0901b.png
必谓天定可以胜人则自修之功废必谓人定可以胜
天则妄作之心起自修而不妄作其达于天人之故乎
周易标天人合一之旨春秋验天人感应之机故曰圣
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
读周易而不知天人之合则圣道之本原晦读春秋而
不识应感之神则圣道之作用晦
能转移天地之气斯能感格天地之神能感格天地之
神斯能斡旋天地之化能斡旋天地之化斯能妙契天
卷七篝灯约旨 第 8a 页 WYG0048-0901c.png
地之真故达天为难
我生之初命在天我生之后命在我
圣学王道合一而不分道在忠恕端在教养事在礼乐
刑政矩在絜好恶以平其情抗者抑之卑者举之枉者
直之屈者伸之乱者理之结者解之塞者通之涣者聚
之促者舒之昧者明之颠者扶之怠者振之人心舍此
莫与正也气化舍此莫与调也故兹数道立而参赞位
育之事可为
卷七篝灯约旨 第 8b 页 WYG0048-0901d.png
汉世宰臣尚言燮理去圣人未远也董子繁露全向天
人交关处留神打点此外则天文五行志率据人事以
为佐證固其遗教然哉六朝以下浮文既盛天人之故
罕有能言者矣
感应报复所以屈天下之凶顽而生其不敢之心富贵
福泽所以歆天下之庸愚而鼓其乐往之志至于贤人
君子则固无所为而为也不求为无所为而为之人顾
乃欣于可欲动于不敢其自待也卑矣
卷七篝灯约旨 第 9a 页 WYG0048-0902a.png
每夜焚香告天未知天即吾也饮食起居无往而不与
天俱君子戒慎恐惧不杂吾本然之体而天在是已
天终日言而人莫之闻也作善降之祥作不善降之殃
未有谆谆告诫明且辨若此者也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从气听之而天言可知也温和之令至而万物生长肃
杀之令至而万物敛藏从形听之而天言可知也人言
晰天言浑人言狭天言广人言小天言大人言声天言
形人言气天言文人言虚天言实人言变易改革天言
卷七篝灯约旨 第 9b 页 WYG0048-0902b.png
坚确不移人言过而不留天言终古长在何人之不天
能而人能
言以信为归天何言哉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信莫信于
此矣此至诚而无妄者也故曰可一言而尽
性之在人与天合一而不分性即天也故中庸以为天
命之谓性中庸言天最切莫妙于鬼神章所云体物而
不遗诚之不可掩者是也其在论语问禘章注则所谓
仁孝诚敬之实理是也盖人身所具之灵莫非天地之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0a 页 WYG0048-0902c.png
至灵鬼神则天地之至灵而已小人逆命命恒得而制
之常人顺命命终得而限之圣贤造命则转易变化之
权范围曲成之妙皆在我
天不待言而始闻天不待行而始见心者天之形体也
心动则天与之俱动故逆之则祸而顺之则福
顺天而天为之顺逆天而天为之逆非天之逆我顺我
殊也仍我之逆天顺天而已故祸福之几在我哲人问
心不问天圣人不假蓍龟而前知如神心知妙契与天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0b 页 WYG0048-0902d.png
合德故也
贫贱富贵定于行止动静行止动静生于心一入卦爻则
皆前知无遗夫最近莫如目前数年数十年后人之行
止动静宁无迁改乃于占卜时最初之一念备具无缺
且无违焉则是人之行止动静非能自主也必有鬼神
凭附其间使与祸福之机宛转凑合不差累黍者也人
知吉凶祸福由于天命行止动静由于吾心宜若两不
相属夫果不相属安在不前卜而后违乃卒无差别则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1a 页 WYG0048-0903a.png
是吾心虽为身主又先有主吾心者也故子思曰天命
之谓性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之契乎
圣人与圣人之契乎天一而已矣惟圣人体天而合撰
惟贤智不敢违天故能趋吉避凶转祸为福此经纶参
赞范围曲成所由独归其能于圣贤而不必胥定于天
煦言天与西铭之仁孝无异第西铭之仁孝是自下说
向上煦之言天是自上说向下西铭自作用说入源头
煦自源头说出作用顺逆不同其旨一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1b 页 WYG0048-0903b.png

性也者始亨之乾元保合之太和未发之达道含仁蓄
用之大本也
性也者定命之天也
资始之乾元不可知由各正之太和而知赋性之天不
可见由所性而见
言性而不本于天乌知有中节之中言道而不率于性
乌知有能中之节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2a 页 WYG0048-0903c.png
人物何性各正之太和即其性性何善保合之太和即
其善故乾之文言称善称嘉称和皆善之继也太和之
充也继善云者继此保合之太和也坤之文言称美在
其中即太和之各正也所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者是

孔子言性浑而该子思言性切而据孟子言性确而真
孔子言元子思言亨孟子言利正也言元者长善之仁
各正之太和也言亨者发而中节之和也言利正者著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2b 页 WYG0048-0903d.png
见之四端也
非有各正之太和裕之于中则发而不中节矣非有发
而必中之具引而出外则无由徵四端矣桃仁不能生
杏杏仁不能生桃其各正之性命殊也孔子就其原本
而证之譬若含仁之桃核子思据其源流而證之譬若
桃花之生桃实桃实之生桃树者也孟子据其发端而
證之譬若桃核之生桃树结桃实必不生杏树结杏实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3a 页 WYG0048-0904a.png
性恶之说愤激之词也欲人之励学以践形复性耳善
恶混之说未察其原本者也故荀扬虽并称而荀之超
于扬也远矣义理之性气质之性兼善恶二端而文其
词谓性中有恶矣仍与荀扬湍水同见固不能为先儒
讳也
义理气质之说据一人而论则与孟子性可以为善可
以为不善同旨若据两人而论则与孟子有性善有性
不善同旨噫之二说者孟子固已确辨之矣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3b 页 WYG0048-0904b.png
孟子性善之说证之于四端由其大原本无差别故也
中庸分疏知仁勇皆性中所自具与四端之说无殊其
原皆各正之太和始之故孟子以为私淑诸人
孟子证之于孺子入井证之于孩提知爱皆四德之端
倪太和之洋溢流通著见发越者也今有秦越不相接
见之人骤而相值必未有骂詈不绝于口捶唾忽加于
身者可知和气中存善端之本裕矣
人之一生喜乐之事随时而著无日无之无端而怒气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4a 页 WYG0048-0904c.png
之发则数日数月不一见矣可哀之事又或一岁两岁
不一见矣夫喜乐和气之徵也哀怒暴气之徵也由此
言之固可知和气之中存太和之各正长善之理不绝
于人心性善之说不待辨而自明也
常人之情闻哀矜慈惠之语则油然动其心其动也与
本然之善两相触也闻刻薄残忍之言则怫然变乎色
其怫也与本然之善两相忤也此不但中人以上者然
也盗贼佥壬倏而相感莫不如是至其转念或有不然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4b 页 WYG0048-0904d.png
则习也而非性也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和气者生气也乾元之所由资生人心之所由中节皆
是故也周易言性之书也论语与门弟子问对交接之
语也浅学之士未可语深故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
可得而闻也欲其深造道妙则周易一书固已详言之
矣子贡闻之而莫能言之曾子闻之而著为大学子思
闻之而作为中庸非原本周易乌能达此
圣人不以心思知虑言性是性之发也天之动也此乾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5a 页 WYG0048-0905a.png
元之日出而不穷健行而不已者也充其量则耳之所
闻目之所见莫非性矣
聪明知虑天之才也参赞位育性之充也索其原皆天
能性能而非圣人之能故圣人无功
天也者万物共有之性性也者人物各具之天
乾言性也坤以下皆言道也周易言性也四子六经皆
言道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则是子贡精契一
贯之道深达性命之旨不待曰不可得闻始见其妙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5b 页 WYG0048-0905b.png
之深也天所以原性之始道所以究性之终是殆知夫
子教人最深最密止此一性一以贯之则性中之作用
也春秋发天人感应之机则性中之参赞位育也周易
发天人合一之旨乾彖则天命之性文言则率性之道
也天者性之大原道者性之大用故其下添一与字均
所以明性而已故子思以未发者为大本大本者性中
之天也已发者为达道达道者性中参赞之作用即天
下归仁之义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所复何礼皆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6a 页 WYG0048-0905c.png
性中之事故于其下即曰天下归仁谓大用之涵蕴其
大无外者皆在此中耳叔孙武叔章所谓美富西铭之
仁孝皆此义也如不说天下归仁止说性中所涵之大
用但以心同理同之说解之岂知子思中庸全是言性
之书到了后半说出无穷大作用难道皆性外之事乎
不知孔子子思孟子立言确不可易徒令后来学者人
人知有气质之性而不察其缪又不将一贯之道全身
提掇恐于圣贤立言本意未能发明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6b 页 WYG0048-0905d.png
自天以下无物不具此天性则无物不具此灵卜用死
龟筮用腐草此其證也有形之器无形之虚空无往而
非天性之充则无实无虚无往而非天灵之塞龟显于
兆筮验于卦此其證也人之性天之命也唯虚故灵故
与天地同量分海水之一滴与海水同分千灯之一照
与千灯同分日月之一光与日月同
海之水增一分无益迹减一分无损形藏天下万派而
不见其盈日出以滋养万汇而不见其乏人之性纳千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7a 页 WYG0048-0906a.png
万卷书记无穷事藏之于密而杳乎其无迹感而遂通
应天下之万变而浩乎其不穷故唯海为可以喻性
感于视听则妄动于天则无妄故无妄者天之动也所
由曰率性之谓道
性如原泉其作用则江海也性如桃仁其作用则枝干
也江海之泛滥视原泉则藐乎小矣枝干之茂盛视桃
仁则渺乎小矣然舍是则无由以发故夫子曰一以贯
之子思曰率性之谓道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7b 页 WYG0048-0906b.png
与万物共此性命故夫子之道在忠恕为万物培兹生
气故居心之戒在刻深
言天理不若言天德德者实有于己之谓理者文彩外
著之谓理德不必同行事之有得始可言德保合之太
和得于天矣理文而德质理虚而德实理用而德本也
随处体认便是说用边之事理曰天理非溯原于天乎
仁心之存主太和之各正者是也如许大之天地莫非
太和所酝酿故有化醇之说人能存之故久大与天地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8a 页 WYG0048-0906c.png
同量孔子之教颜子也曰天下归仁便是此旨天下归
言仁中所蕴之大也
牛马驹犊初生便知饮乳之所在此真良知也
凡人之生理必随气而住初未始无气质特理虚而
气实切不可认气为虚明之性耳今观农工商贾终不
免轻率卤莽之气士子泽以诗书便觉有雍容尔雅
之气凡皆见于形体徵于气质者也至于变易气质
则虚明之性所能非气质之能也如以气质为虚明之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8b 页 WYG0048-0906d.png
性则非
后儒言性必欲兼气字即有言得至当恰好处亦终
不免拖泥带水故言性而不取证于周易未有不支
离者也子思孟子一丝不走作只是一贯之道传得真
周易之理见得明
圣人教人必欲使人知为性善者为识得受生之先原
不杂以偏邪伪妄则适于圣贤之路先已坦然顺而且
便识得此中原自具有圣贤阶基则不自奋发者便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9a 页 WYG0048-0907a.png
成自暴自弃既欲使人知为性善则惰慢自画者必将
无可自委解此则天人合一当必有凛然畏惶然惧悚
然修省而汗流浃背者矣吾诚不解自宋儒以来必欲
兼言气字误尽天下后世是何心也
孟子之好辩为杨墨言也杨墨各主一道其不仁不义
皆在行边行故足以乱道故孟子辩之今之言性学者乃
在吾儒既不克以外道目之其著书立说又皆以言言
则足以贻误后世而不止目前乃其所言又属性分中
卷七篝灯约旨 第 19b 页 WYG0048-0907b.png
事又是行道之主宰此处不辩正明白致令天下后世
怠废自弃者托于气质以自诿谢岂圣人教人本意故
予之哓哓不休盖亦有不得已者存焉
几者动之微是乾元之亨字中庸之发字此时乌有善
恶可言如有善恶可分则是所性中先已含有恶了不
然何得几之方动便呈露出来须知几之方动只当得
孟子一个才字是能为善恶者也中庸之发字亦只
是孟子之才字只是性中发出之情耳其情有七喜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0a 页 WYG0048-0907c.png
怒哀乐爱恶欲是也然此七字只欲之一字无对其下
六字皆相对相反而相因者也因作七情图
欲者念之动也动而适意者三自爱而起适获所爱则
喜常获所爱则乐动而拂意者三自恶而起适触所恶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0b 页 WYG0048-0907d.png
则怒久淹于所恶则哀然是爱喜乐和气之发恶怒哀
戾气之发也爱喜乐皆发于本心顺乎本心者也恶怒
哀皆触于外感拂乎本心者也故遂谓为性善
气质为性之说与孟子性善之说不相似性即理也之
说与孔子穷理尽性至命之说不相似天下归仁之说
与孔子先难后获之说不相似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以
天道为天理自然之本体与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不相似以道为阴阳之所以然与子思达道之言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1a 页 WYG0048-0908a.png
说在发后者不相似阴阳是太极之用因前有太极故
将阴阳说在道边道者太极之用也即在人之达道也
今以阴阳为形器与孔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谓之器不相似姑择而出之俟知者考正焉
先儒言学有存诚主敬守静致一之说皆各从意念之
最偏处而箴之非此是而彼非也故意念繁杂而纷扰
则主一之说为当意念外驰而逐物则守静之说为当意
念懈怠而外驰则主敬之说为当意念触境而多妄则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1b 页 WYG0048-0908b.png
存诚之说为当
自伊川以下龟山李延平皆有主静之说乃朱子曰静
字较偏不如主敬谓敬可兼动静言也朱子此言是从
中庸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看出不知子思此言是欲人
立天下之大本耳然子思不曰喜怒之未发谓之中敬
则发后见之者也既已敬矣便是心有所用未发之中
何在也故断不可以主静之说为非
静字妙于敬字敬有操舍静无来去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2a 页 WYG0048-0908c.png
经学近成帖括不惟诸儒之书不能一一遍观深究其
是非其有略言道理者旁人誉之曰此程朱之流则亦
俨然自负为道在是矣吾诚不知达而可行者果何在

善恶有两端人心有两用思恶则霾昏雾障而皎日
沈光思善则日白天青而纤云尽敛

道也者性中之大用天命之充周广大精微内外如一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2b 页 WYG0048-0908d.png
显微无间形形而不役于形色色而不役于色者也
道之原本在性天则其大用可知道之充周在参赞则
其原本又可推矣谓道为形器之所以然则子思性天
之说置于何地谓道为形器之所以然则子思参赞之
说又是何物观中为大本则大本是中不是道矣和为
达道则达在已发后不是未发者矣
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存存静而涵之者也以道由
存存者而出故以存存者为门非以存存者为道也存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3a 页 WYG0048-0909a.png
存者性也非道也其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则动
而发越之时非存存之时也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
阴一阳则太极之已动在两仪一边非太极静正之时
也惟道在发越之后故大而经纶参赞小而一技一艺
之微均遂得以道称之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由则行边之事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则人已交接之事也吾道
一以贯之贯者道用之充周故谓为吾道一非道也其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3b 页 WYG0048-0909b.png
指出一字乃发明不可思议之源头耳故门人不能解
会也子思曰君子之道费是专说用边事下面方说而
隐是因道之大用而推道之所以然仍在大用中见出
与孔子因贯而说一相似非以道为大用之所以然也
又如夫妇天地子臣弟友行远登高发育峻极闇然日
章诸说为言大本乎为言大用乎若为言大用则道之
未达必另有所以然者在也若于中庸解为犹路便
将道字看死了若以为形器之所以然又将道字看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4a 页 WYG0048-0909c.png
在大本里面去了均非道字之的旨
圣人之言本不欲文不欲深务使人人易晓闻其语
者愚夫赤子皆可洞然解释独天性道三字非天性
既明不可以言道非天道既明不可以言性非性道既
明不可以言天此六经四子书中最精最微者也所由
谓圣人所传之道非但言语章句便可通晓故曾子
唯而门人疑而子贡亦以为不可得闻也
道为充塞天地物事其所以然则隐而不可知充塞天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4b 页 WYG0048-0909d.png
地故其用最广乃不可知故其体最微孔子一以贯之正
体用一如之说子思曰君子之道费则充塞天地者也
隐则不可知者也语大莫载语小莫破正充塞之大用
而其所以然者则隐而不可知也子贡之不可得闻盖
言隐也孟子浩然之气配义与道正与子思费字同旨
正谓道之充塞难量而吾身之气克与之配也若谓阴
阳为形器以道为形器之所以然则将道字占却大本
地位与隐字相似无以见道之充塞而费矣如谓道为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5a 页 WYG0048-0910a.png
充塞之物为形器之所以然而道之隐处又另有所以
然则是床上安床屋上架屋矣亦不得专以费处为用
隐处为体程子曰内外一如显微无间是本末流通之
妙一贯之旨也中庸之言费而隐皆此旨也若论其实
际则断在大用充塞一边
太极者道之大本两仪四象八卦由此而渐分者道之
大用伏羲画图但从两仪而起太极之中一无所有而
其出不穷不可名言不可图画者也其由两仪四象八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5b 页 WYG0048-0910b.png
卦然后始达于用者明大用之实出于大本而大本之
实发为大用此正察来彰往微显阐幽之妙所云本末
流通隐在费中者此也文王开为六十四卦孔子之彖
传每卦之往来胥说图中之妙每卦之内外胥说先天
之旨故曰周易为传道之书
道也者参赞之妙位育之能裁成辅相曲成范围皆其
妙用也其事则礼乐刑政而已后之学者开口言道便
趋向不可知不可说处非道之真指也参赞位育裁成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6a 页 WYG0048-0910c.png
辅相圣人之道也下至于农圃医卜射御术数极鄙极
亵极微极细之事莫不各有一道存焉故曰道之用广
遗一道非道也见一道非道也大道不器故曰形而上
者谓之道子思亦曰体物不遗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所闻者形上之道也若但执器
而言道安见其可以死乎
尧舜禹汤文武相传之道皆见诸行事者也文武以后
道不行于天下孔子起而修明之何非修齐治平之道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6b 页 WYG0048-0910d.png
可见于行事者也观于三月而鲁国大治圣学之美富
可知汉唐以后孔孟之道衰而弗振者凡二千年至宋
儒起而振之然观周程之政事司马之通鉴邵子之内
圣外王张子之西铭莫不各有达而可行之道圣门学
者如愚鲁辟谚之伦大都惟处则修行出则致用之为
兢兢故颜子亦有为邦之问而勇艺明达莫不各就其
所长若无真实作用将位天地育万物与天下归仁万
物皆备之道恐不解干办此事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7a 页 WYG0048-0911a.png

星命之说悖理之极而人酷信之大约皆好谀者耳果
有可验则当初生龆稚时曾有日者为之说曰某也富
某也贵某也寿某也夭逮及壮耄一一不爽则有命也
信矣乃世无其人命书亦竟无如是之说何耶今之术
家观其与贵人言必曰此命合某贵格与富人言必曰
此命合某富格及富贵人闻之亦遂欣然喜曰吾命之
果与贵格富格同也遂群然目日者为神奇要其所验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7b 页 WYG0048-0911b.png
又皆从前已过众人共晓者特浼日者出诸其口得不
为好谀者乎至其称说将来大都揆情度势亦或偶
有所中至其不验常十之八九夫彼取验不于后而于
前则命之不足信也明甚又观所论无过支干八字相
尅相生之故要实未究支干缘起之由与生尅制化必
然之故也今试问之曰人之命主不取支而取干不取
年取月取时而独取于日其亦有故乎则茫然无以应
矣忆大挠作支干皆天地阴阳自然之运其原本实始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8a 页 WYG0048-0911c.png
于卦爻徵验于日月与天地流行之气机默合而不爽
然后以某干定于某卦某支定于某爻予已详细辨正
于函书后人因卦爻取验有生旺墓绝之殊有生尅制
化之异有日月动荡之机有虚实变通之旨乃取生人
之年月日时造为干支八字而星命之说由兹以起夫
此八字据太岁而论则主年可也据生人之最亲切者
而论则主时可也乃不主年不主月不主时而独主日
干伊何所见而云然夫一日之间人物之生不知凡几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8b 页 WYG0048-0911d.png
飞走之属与人同生不知凡几皆可以富贵论乎尽有
年月日时相同而富贵寿夭绝不相类又何以称焉夫
星命而果验也试即在朝之品官言之则由此而上前
六十年之命当必有与今时同者即六十年以后之命
当必有与今时同者至历历考之虽千百年来究不闻
有一同者此何以故也支之设也自子而亥其数十二
与十二月而成一岁者同也此六阳六阴徵诸卦爻历
历不爽者也今截寅至丑以为一岁此夏令所建欲便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9a 页 WYG0048-0912a.png
民事而已非直以为算命之资也今之日者亦截子丑
二字于前岁其亦有说以处此乎亦将以一日之辰亦
截子丑二字于昨日能乎冬至既为子半则一日之子
亦应有日子夜子之分而星命家从未有以夜子言者
为是乎非乎万一为夜子所生乃顾用今日之支干验
乎何况都城以外悉无刻漏虽朗朗白昼所测之时果
至当不易乎逮于所言之命一或偶疏又将借时刻差
讹为之解说闻者卒不之非其故何欤夏正固与今同
卷七篝灯约旨 第 29b 页 WYG0048-0912b.png
倘值商周而言命取寅乎取子丑乎夫三建固时王
之制也地支之序固自子至亥亘古不易者也恪奉
建寅为岁首而绝不之察其故何欤何况三代以
前并无言命之书乎笃于言命者始见于唐人文
集秦汉六朝尚未之有也大抵皆六朝以后寇乱相
仍流移转徙中有黠者略晓五行创为此谋衣食已
耳古帝王举动如兵祭大事罔不兼用筮龟小事则
筮而不龟是筮固无时不用也五行莫验于易卦学
卷七篝灯约旨 第 30a 页 WYG0048-0912c.png
者不探微索隐至沿为壬乙禽遁子平五星诸术当
亦好新喜异者之过也

卷七篝灯约旨 第 30b 页 WYG0048-0912d.png
周易函书别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