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易解辨异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a 页 WYG0048-085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函书别集卷五   礼部侍郎胡煦撰
易解辨异
上经
元亨利贞乾之四德与人绝不相干乃大通而利于正
说作人事与孔子彖传止赞乾德者异矣
元亨利贞本为乾德故彖传赞之大通而利于正说作
戒辞与赞辞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b 页 WYG0048-0851d.png
元亨利贞一字一义故孔子曰君子行此四德者大通
而利于正止说作两项与孔子异矣
元蕴含者也亨将发者也利则发而无阻贞则发而有
成者也利如利刃之利非利益之利行健二字正从此
出贞成也正也各正性命地道无成正说此义自资始
至有成皆乾德之所能故说入乾卦今但认利为利益
之利贞为正而固埋没成字之义与孔子异矣
元亨利贞本为乾德其诸六十四卦凡能成就六爻自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a 页 WYG0048-0852a.png
命为卦者莫非乾元既亨阳九之大用故孔子以元为
万物资始又以为乾始美利利天下后儒解释诸卦其
于诸卦所有之亨利贞皆未知资始于乾竟不知元亨
亨于何所用九用于何地与孔子异矣
用九见群龙此乾元之方亨正九阳当权得令动作有
为之日故周公特标用九二字于首而孔子文言又特
加乾元二字于用九之上今因无首二字不得其解便
谓乾化而坤竟成九之不用何得尚云用九乎与孔子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b 页 WYG0048-0852b.png
连乾元说者异矣
见群龙无首吉是元之既亨因万物各得所资故谓为
无首而又以为吉也首即元也元静而亨动由己亨之
后而回视之已大远于静涵之候故以为无无首云者
只如云离了乾元不是静涵之时云耳既亨则万物生
机资此以始故又以为吉也今谓乾化而坤刚而能柔
竟不知用之一字全是说亨与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之
义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a 页 WYG0048-0852c.png
乾坤二卦独说用九用六两节以乾坤即周易之两仪
易中所有卦爻莫不由此二用交索而出所以谓为大
父母而孔子亦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然而坤体静镇
无为其诸卦体所成悉皆乾阳之布濩故用九遂有群
龙之见而孔子亦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天下即群龙
治即见而吉也至于无成代终之坤虽亦有六之可用
然其辞止于利永贞而已且坤德先迷岂尝有群阴之
可见乎群龙者概辞也一爻动龙也六爻动龙也一百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b 页 WYG0048-0852d.png
九十二阳爻莫非龙也无一卦无阳爻则无一卦非乾
阳之用无有一卦非乾阳之用则无一卦无可见之龙
故以一群字概之乃兹仅以六爻俱动者当之似乎周
公特设用九一节仅为六爻俱动而言而上文所设六
爻之辞反觉爻爻皆非为动变而设且使一爻独动者
有用九一节之占而二爻同动至五爻同动参差不齐
一卦之中约有五十馀种皆悉无占岂非周公之缺略
乎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a 页 WYG0048-0853a.png
左传之占法或取于正卦或取于互卦或取于伏卦至
于数爻同动者初不云已动之爻原有无用者可存而
不论后儒既立卦变又且自立占法宜乎其无所验于
人事矣曷由知后儒占法为自立者也盖至启蒙而卦
变之图寔始详备无缺乃三爻所变之卦约至二十于
是有前十卦为贞以本卦彖辞为主后十卦为悔以之
卦彖辞为主之说夫启蒙之前如李侗邵子所传未有
三爻同动二十卦之图也则前十卦后十卦之占法固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b 页 WYG0048-0853b.png
启蒙自立者也无论二爻同动至五爻同动所动之爻
其辞皆宜合占今既分占两彖则所动之辞皆弃而不
论矣左氏出孔子之门左传翼孔子之经而顾与之异
也亦异于孔子矣
周易传道之书也所列卦爻皆是言理不是言占而用
九一节政卦爻所自出故孔子特添乾元二字说出理
之大原又曰乃见天则便与见天地之心相似便是说
大用之所自出此岂为占而言乎乃后儒知有占不知
卷五易解辨异 第 5a 页 WYG0048-0853c.png
有理与孔子异矣
易之卦辞皆先说卦德而后说占易之爻辞皆先说象
而后说占孔子彖象系说诸传全言理不言占如所居
而安者易之序也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此岂为占而
言乎如继善成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仁者见之谓之
仁此岂为占而言乎则周易之所重亦概可识矣盖占
卜之说圣人与民同患而寄诸易中者也是易中所冒
之道而非其大道也后儒之说卦爻一概说占埋没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5b 页 WYG0048-0853d.png
人传道之心亦异于孔子矣
乾之九与坤之六相对乾之用与坤之用相对此伸彼
屈此进彼退此显彼隐物之理也乾元一亨则坤阴皆
伏是用九而不用六也今曰用九而不用七与孔子异

元者大亨之原本故元亦流动而不滞贞者百利之究
归故贞亦凝定而不迁乾主流动故用九一节专说元
亨边事坤主镇静故用六一节专说利贞边事孔子于
卷五易解辨异 第 6a 页 WYG0048-0854a.png
乾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于坤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
此皆用九用六动静殊轨之妙也今于乾用曰不用其
刚则于坤用何不曰不用其柔乎亦异于孔子乾坤异
词之妙矣
圣人以阴阳之爻称为九六为变动之爻而言也六者
成数之始二四之合也九者成数之终一三五之合也
文周孔子皆无七八之说乃一爻独静之卦又能为五
爻之主汉儒传授乃始以七八二字代静阴静阳羲文
卷五易解辨异 第 6b 页 WYG0048-0854b.png
周孔未之有也今曰不用七不用八夫不用则何待言
乎异矣
乾之用九专言元亨为乾始美利故也坤之用六专言
利贞为地道成终故也所以然者为元亨利贞四德在
乾坤非有二也特自其始而言之则以为出于健运之
能要其终而言之则以为成于顺承之德而已故乾之
用九专说元亨一边为与坤之用六对也不知二用之
辞相对与孔子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7a 页 WYG0048-0854c.png
彖曰统天又曰御天有统之者有御之者则乾非即天
亦已明甚今于大象直以行健之天为乾与孔子异矣
孔子彖传独以大哉赞乾元不以大赞亨利贞为亨利
贞皆由一元而出故元大也大明节复提大明终始大
明即乾元也见亨之由于元也于首出节复提首出庶
物首出庶物即乾元也见利贞之由于元也皆所以见
元之大也无元则亨利贞俱无由以见故独以大赞乾
元此二节并无一语粘著人事乃后儒释此二节一以
卷五易解辨异 第 7b 页 WYG0048-0854d.png
为圣人之元亨一以为圣人之利贞与孔子异矣
大明终始始者元也终者贞也见亨利贞皆一元之所
摄所以明元之大也此即用九见群龙之义故下曰六
位时成若但曰大明乾道之终始是将极有道理之经
极有关系之语说得全无意义周易全部皆以象示实
无一卦一爻著定一桩人事而为之说者即有一卦一
爻指定一桩人事即此人事莫非是象亦须高视远寄
游神于此事之中此事之外而此卦此爻之精蕴始可
卷五易解辨异 第 8a 页 WYG0048-0855a.png
以旁通四达即如此节前面既已说亨后面又说利贞
中间著此数语而特加大明二字于上大者乾也明者
乾之德也终始者乾元之发舒不能自禁者也此皆说
施与一边之义明亨之必由于元元德之必能自亨以
见元之大耳若以大明节与坤彖对看则西南东北所
以言月象明能受之义而大明二字则专言日象明能
施之义也所谓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仰以观于天文
者是也上古文字最简义理包罗无尽简则必该故不
卷五易解辨异 第 8b 页 WYG0048-0855b.png
能指定一事包罗无尽则必能旁通四达故不可胶柱
而鼓瑟今但以大明作人之知见解了与孔子异矣
大明终始大者阳之体也明者阳之象也终始云者明
万物之成始成终皆此阳德之为也其在先天图中则
震艮两象也阳终阳始而坤体以现则交坤之义在其
中矣今不释交坤之义但曰大明乾道之终始异矣
乾坤二卦是六十二卦从出之大原故特著用九用六
二节然孔子之彖象文言每于各不相同之中而即寓
卷五易解辨异 第 9a 页 WYG0048-0855c.png
不能相离之义如见龙之见利见之见大明之明皆乾
之用也而坤则曰先迷乾言时成而坤则曰无成乾曰
见群龙而坤曰利永贞此性情之不同者也然终之始
之俱归大明而坤于是乎有得丧矣是施受之相须也
乘龙御天六位时成而坤于是乎以大终矣是往来之
相须也今释乾坤二卦各就本卦释之绝不知有相通
之义与孔子异矣
健行不息者何位可言不知位出于坤因有形而始定
卷五易解辨异 第 9b 页 WYG0048-0855d.png
与孔子异矣
六位时成即乾阳索成六子之义不以三女谓为坤成
而总归功于乾者正所谓大明终始地道无成而代终
也解作人事与六位何涉与孔子异矣
时乘六龙以御天正谓一元既亨而元中之全理悉已
全而赋之灵蠢动植巨细精粗皆无所择仍于元非有
损也若将此节说作圣人则下文之保合太和皆属无
根当知此语比天命之谓性一语更精盖天命之说犹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0a 页 WYG0048-0856a.png
是顺著说下去而此则谓乾元一亨随万物之所资莫
非全理赋畀出来者也合天下之物而予以全理分天
下之物而莫不各予以全理皆此乘六龙而御之者也
御者用也乘六龙谓所蕴之全御六龙谓所用之全也
天也者六龙之全体也元中之蕴含当其一亨其妙如
此譬如桃杏之仁其含蕴于中者原自无多此则所谓
元也当其芽蘖萌动初展发得一分半分此便所谓亨
也然而后此之枝梗花实悉已全具于此则是一元之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0b 页 WYG0048-0856b.png
蕴当萌芽未动时便已全畀而无歉而后此无穷生意
早于一亨时呈露出来所由谓为乘六龙以御天圣人
言理极深极微莫妙于此今但作人事解了与孔子异

六龙者本卦之六爻也此专释乾卦故曰六龙乾卦六
爻变动用于诸卦止此六位故曰六然所用之九悉由
乾出故六位皆得称龙群龙者六十四卦之阳爻也因
其方用于乾卦故曰六龙若其遍给于诸卦便曰群龙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1a 页 WYG0048-0856c.png
矣不识六龙群龙之辨亦异于孔子矣
六龙即六子也乾坤相索至于六而变态尽矣故卦止
于六爻日月交光止于六象而已先天后天二图除乾
坤坎离止于六象而已周公释乾用则曰群龙孔子释
本卦则曰六龙今释作圣人则六龙何所指乎异矣
周易言性天道之书也子思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是从
天说起孔子乾彖从统天者说起比中庸更深一层故
中庸犹可解而周易最为难解元训善和之义不训大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1b 页 WYG0048-0856d.png
大哉者赞元者也曷由知元之为善和观其说元从资
始统天说起到得利贞便说出保合太和非资之者原
出太和曷由有太和之保合乎由资始而至保合赋畀
之事始完故予曰孔子乾彖是言天命之谓性也到得
文言说向人事开口便曰善曰嘉曰和便是由保合太
和而来便是由一元之善而来非和而曷由善乎非善
而曷由和乎戾气不可以为善恶德不可以为和是善
和之相资也故子思确信为中节之和而孟子确以为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2a 页 WYG0048-0857a.png
性善也逮后说出事干又说出行此四德故予曰孔子
文言是说率性之谓道也子思亲承圣人之教其言必
有所据今解周易不与中庸相合亦异于孔子矣
各正性命而即曰保合太和仍打转乾元上去故下文
便说首出庶物言利贞之由于元以见元之大也上文
明曰乾元资始天下安有首出庶物如乾元者乎今但
解为君道与孔子异矣
孔子大象特标象字于首要见得下文所言之天与君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2b 页 WYG0048-0857b.png
子皆乾象也非即乾也今以为直言君子竟略象字而
不顾谓象为卦之上下两象据此而言亦可云小象之
象为卦之上下两象乎与孔子象者像也之义异矣河
洛所出之图书象也伏羲所画之先天象也文王拟卦
而设之辞周公拟爻而设之辞无往而非象也孔子释
文周之卦爻作为彖象文言无往而非设象者也夫卦
之与爻有何实事之可言而不谓为象能乎读拟象之
书凿凿然指定人事以言之得为知象者乎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3a 页 WYG0048-0857c.png
释乾之元则曰统天释乾之亨则曰御天有统之者有
御之者则乾非即天也明矣乃于天之健行直指为乾
与孔子异矣
象辞明曰进无咎也既己曰进则非退可知本义因文
言中进退无恒一语添出退字不察用退字之义是谓
居外卦之初犹在外卦之下有欿然自退意只是进而
能慎非不进也乃于此处注曰可以进而不必于进全
说作退象与孔子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3b 页 WYG0048-0857d.png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四句是解乾之四德特借人事
中嘉善义事字样以发明之所重在长会和干以阐明
元亨利贞四字只据理而言耳故下面体仁长人之上
始加君子二字以分别之今以此节便言人事异矣
彖辞之释元亨利贞是说赋畀之事故说到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而止文言之释元亨利贞是说禀受之事故
以善之长说中之所蕴而又说出足以云云皆谓未发
之大本不可限量者也逮后说出行字则参赞位育皆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4a 页 WYG0048-0858a.png
在其中故下遂继之曰乾元亨利贞既已说出君子却
又标出乾字所以明天人之合谓此正天德天才天工
天用之妙也不知此为孔子言性最真最切之旨亦异
于孔子矣然而此种道理不能明了何由曰圣人之道
尽在易象春秋乎
阴阳往复之理非可形见天人合一之机岂易发明孔
子之言人事是因人事而回顾卦义爻义达其旨趣则
人事皆在所略故但谓之为象即如广八卦所言乾象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4b 页 WYG0048-0858b.png
约有十四种是欲人各因其象而还以求乾德之真又
要兼此众象而合以求乾德之真然后乾之性情始无
差误非欲人因此一乾以求尽其象而用以为占卜之
资也如止因乾而求尽其象非但九家所补不足以尽
之即千百亿万之象恐不足尽此一乾之象矣今于卦
中所言人事绝不回顾卦义爻义与孔子异矣至其释
广八卦也复引荀氏九家易以推广诸象之类但向占
卜留心与孔子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5a 页 WYG0048-0858c.png
元者善之长也二节全是说性本彖中各正性命保合
太和来子思率性之谓道孟子之性善一脉相承俱由
此传而始不知此义浑天人而鹘突解之亦异于孔子

体仁长人节中添足以二字便是说性中之包括无所
不有性量之全能无往不可不知此处用一体字犹止
说在静边即子思之所谓大本也下面行字方始说在
用边方是子思之达道亦异于孔子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5b 页 WYG0048-0858d.png
阳气潜藏七节以阳气二字冠于其首言天道也第二
节天下文明即当春万物发生焕然一新之意今曰虽
不在上位然天下已被其化是将此节说作人事岂知
此下六节俱本阳气二字说来与人事何涉亦异于孔
子矣
下也七节言人事也阳气七节言天道也既言人复言
天皆象也非乾也周易所引之象不越天道人事二端
所以见天人之合也大象兼言天人正复相似而本义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6a 页 WYG0048-0859a.png
概指为人事异矣
乾始美利美之云者与前善之嘉之同义坤卦美在其
中即此美字皆因元中之善而赞之不知乾坤之辞本
有可通亦异于孔子矣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全言乾德全是美之之意而后儒
言人异矣
大哉乾乎三句只是赞元六爻发挥二句只是赞亨时
乘六龙二句又是兼利贞而赞之而赞元亨一边者较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6b 页 WYG0048-0859b.png
多以乾之所重在资始之美利而利之与贞止是亨中
事耳天下平本利贞之事云行雨施却是言亨可知乾
元一亨而利贞之事已毕此处不分贴元亨利贞以求
的解但以鹘突了之异于孔子矣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说在云行雨施之上云行雨施在
彖辞中既是全明天道可知大明一节全说元之能亨
非说圣人矣盖时乘二句是元之将亨故能道理相承
本义因彖中作圣人解了故于此处亦夹入圣人而不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7a 页 WYG0048-0859c.png
知云行雨施在彖辞中已注明是乾德之亨非言圣人
时乘六龙在彖辞中已注明是圣人之事非专言亨至
此则上面已说时乘六龙而下面忽打转云行雨施文
理何能承接只得将此四句全说圣人而云行雨施亦
遂以为圣人之事不知自阳气潜藏七段至此又是全
言天道故能使时乘六龙与云行雨施合为一类而解
之并可知大明一节不是说圣人之事当知彖辞文言
皆止说乾元能亨之理天下平也只是利贞之事全全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7b 页 WYG0048-0859d.png
该入亨中则孔子彖辞是全言乾德非言圣人矣而本
义异矣
与天地合德一段言天人合一之妙正是圣人作易本
旨孔子特于此爻标之以六十二卦皆乾之用九所成
而一元之大用必由天位之正中而出九五一爻正天
位之正中是一元之美利所由普终始之大明所自出
也本义曰有是德而当其位乃可以当之止在爻位上
看异矣岂知先天弗违后天奉时全是天人合一之旨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8a 页 WYG0048-0860a.png
乎凡爻之在上者皆可以统下故以九五命为君爻四
统下三爻三统下二爻二包下一爻其分定然耳乾之
大化自上而下故重在上卦造化之妙胥由中出故重
在五爻若上之一爻本可统下五爻然处亢极将返之
地故存之以象人君所奉之天其实上爻亦有象君者
明夷之上六是也
知进而不知退三句本义曰所以动而有悔也夫悔之
为言必其知之者也今既不知何悔之有此与孔子之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8b 页 WYG0048-0860b.png
言不知者异矣如曰其不知在未事之先逮于不知而
动动而有误然后知悔是此悔字本动字来信如此言
则并未知亢字之义矣亢之为言便是动到极处矣何
待再动然后始知悔乎故动之一字亦与孔子之言亢
异也其详具见乾卦约注
坤之元亨利贞本为四德与乾同也此于贞上特添牝
马二字牝马有形之物也明坤之资生而成终耳今以
利字连牝马之贞为句是坤止有三德矣试看孔子彖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9a 页 WYG0048-0860c.png
辞释牝马处亦曾牵合利字与贞字否耶与孔子异矣
元亨利贞乾与坤同者也匪独乾与坤同即六十四卦
所有之元亨利贞亦无弗同特得亨利贞者居多而得
元者少耳元也者乾坤之有也即亨利贞亦皆各得其
一而未能兼得其二三也由此四字诸卦皆同此义故
文王命卦之辞不能另为一义职是故也孔子释于各
卦虽因卦而各一其义而元亨利贞之真理则未尝异
也如其各说一义则与孔子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19b 页 WYG0048-0860d.png
乾以一元资始乾之所重在元故孔子独以大哉赞乾
之元至于用九言亨而必溯原于无首可见亨由于元
以明元之重也坤以资生成终坤之所重在贞故文王
独以牝马加于坤之贞至于用六言利贞而必添一永
字以见坤之所重在利贞即地道成终之义也故元亨
利为三句而牝马之贞为一句今曰利牝马之贞仍是
乾卦之利于正以二字作一句解矣异矣
先迷后得主句利句盖元亨利贞四字本为四德自应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0a 页 WYG0048-0861a.png
各为四句自乾而外或得其一或得其二无非得于乾
者故每一字皆可成句彖曰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得常
即得主也故于文言复疏之曰后得主而有常是得主
二字连读明矣今谓先迷后得句主利句以得字对迷
字其文法似乎顺矣不惟不解迷字之义并不解得字
之义盖此得字即得朋之得只要见得坤之本无所有
与先迷一例看耳其能生成万物者皆其得自外来资
于乾阳而有益者也故称之曰得今曰乾主义坤主利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0b 页 WYG0048-0861b.png
竟将坤德全看坏了所以后面经文虽有极美之阴爻
亦尽以小人目之且曰先迷后得而主于利如此释经
成何道理岂知乾坤两卦居首正六十二卦从出之大
原而得之一字正乾坤相须之妙旨乎岂知乾不得坤
则乾亦无所依附而终为无用者乎岂知坤不得乾则
迷者常迷而迄无所成乎岂知孔子之坤彖语语皆赞
辞乎异矣
坤之四德本与乾同而下复添六句以为之象是因贞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1a 页 WYG0048-0861c.png
字之上添出牝马二字文王惧人不知添此二字是象
坤之成物必待有得而始生故于其下复设二象皆言
得字之妙也君子三句是即人事以象坤之利有待于
得西南三句是即天道以象坤之贞有待于得故君子
三句之下以利字为句承之西南三句之下以安贞吉
三字承之安者贞之体吉者贞之用也句段不清则真
义不明异矣
安贞吉本丧朋来是坤德自然如此是即无成代终之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1b 页 WYG0048-0861d.png
义朱子谓能安于正则吉若不安于正则将不吉矣噫
异矣赞坤德者固如是乎况辞中本有吉之称乎大抵
卦辞爻辞本有吉处皆是卦爻之德自合如此皆不必
反说向凶字一边去盖由圣人拟卦拟爻有以确见其
所由然也若使吉象可反说向凶边然则凶爻亦可反
说向吉边乎持两可之见者皆从穆姜有是四德随而
无咎之一说来然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小人之
占反是而无足怪也君子之占则断然而不可易矣且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2a 页 WYG0048-0862a.png
易为天人合一之书无契天之诚无达天之识欲吉凶
之不爽难矣文王周公拟卦拟爻凡称吉凶从无持两
可之见者非无谓也今于诸卦中所有利贞二字率解
曰利于正此皆持两可之见耳岂知利为卦德贞亦卦
德原为两义今如此作解与孔子异矣西南东北指日
月而言非泛引者也孔子曰仰以观于天文又曰悬象
著明莫大乎日月又曰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日月者天
地之阴阳显而可见者也今但指人而言谓往西南则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2b 页 WYG0048-0862b.png
得朋往东北则丧朋得朋犹可丧朋之说何据乎解得
全无意义全无道理异矣
西南东北震艮两象也乾阳之交交于坤故三男之一
阳者皆附坤而见日月交光震象必见于西南艮象必
见于东北先天图中震艮夹纯坤于北一为阳始一为
阳终因为坤体所隔故能相形而见此于坤卦象之正
得丧之所由分也因阳气之始终全由用处见得故借
日月交光迁转变动生明之西南成魄之东北而指出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3a 页 WYG0048-0862c.png
始之终之之象要其所发明者即大明终始之义皆先
天图中乾交于坤之妙也因文王六十四卦胥出先天
一图故此后彖辞遂多以往来内外言之职是故耳今
谓往西南则得朋往东北则丧朋岂知朋即相资有助
之谓乎岂知得即得阳丧即丧阳乎未得之前为坤所
以复卦有天心之见既丧之后亦为坤所以剥卦有剥
庐之象也而本义异矣丧朋而谓为有庆此正坤德之
安贞无成代终而成吉者也今曰反之西南则终有庆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3b 页 WYG0048-0862d.png
岂不与得朋之句犯重乎且所释者谓东北丧朋乃终
有庆耳岂尝有西南字样在乃终有庆之上乎岂又知
得朋之类为何类乎此等道理岂遂足以发明坤德而
谓为赞坤德者乎与孔子异矣
元亨利贞本为四德贞字之上特添牝马二字以坤德
资生而成终故也原不连利字为句孔子彖辞专说牝
马亦不连利字为句今连利字为句与孔子异矣
彖辞既曰应地无疆有应之者则两物矣可知地为坤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4a 页 WYG0048-0863a.png
象而非即坤也亦犹统天御天之说则可知天非即乾
也盖坤止有顺义原是生天生地之物本不可以形求
今于大象仍以高下相因释之异矣
地势坤坤顺也此因地亦具有坤顺之德故借地象以
象坤而直以顺义予地也亦犹天本具有乾健之德故
即天象以言乾而直以健义予天耳君子句亦是借君
子以为象必兼地与君子而为之象者以周易为天人
合一之书也故孔子特置象字于上今直以坤为地君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4b 页 WYG0048-0863b.png
子为君子竟忘此为坤卦之象得不与孔子异乎
用六则不用九是六之所从来用六则必用之于九是
六之所由往盖天地间止有阴阳往复而已九六者阴
阳之名也六十四卦无非九六之迭用即无非阴阳之
往来六而不用于九则九无托足之地而六亦终无效
灵之日矣九而不用于六则六亦终无所得而九亦终
无效灵之地矣今曰用六而不用八全指阴言岂知八
为静阴本在无用之地且与用六永贞以大终也之义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5a 页 WYG0048-0863c.png
异矣夫大明固乾阳之象也若非用之于九何得有大
终之说耶
系传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参伍者十伍也十五者九
六之合老阴老阳之交也参伍则三其伍矣而又分之
为九六则已非三五之旧所由谓为错综其数也今言
九但知为九言六但知为六而不察九六参伍之妙岂
知三百八十四爻曾有一爻非九六之用乎持九用则
六退六用则九退而已乃顾添说七八异于孔子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5b 页 WYG0048-0863d.png
乾之无首及大明终始便是说交坤坤之得朋便是说
交乾盖乾之六爻皆由坤而见不然则健行不息者安
可定之以位坤之六爻皆因乾而有不然则先迷无成
者安有含章括囊美在其中之象所以谓阴阳两象皆
是循环的所以谓乾坤两体索成六十二卦而为大父
母也今释乾似不知有坤释坤似不知有乾异矣不知
乾坤有相须之义必相待而始见不知六子之成皆分
乾坤以为体则后面往来上下内外之说安得不误为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6a 页 WYG0048-0864a.png
卦变乎
今谓后得主而有常主下当有利字以迁就坤阴主利
之曲说竟不详求经旨似欲改正孔子经文夫经文未
经秦火安有错误异之异矣
顺本坤德言积之之势甚顺则当慎之意自在其中比
诸恶人初为恶事此心不泯当亦知有畏惧迨积之既
久习以为常故谓积为顺也今改为慎字则埋没顺字
之义兼未省积字之义矣然则顺当作慎之说非欲改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6b 页 WYG0048-0864b.png
正孔子经文乎异矣
黄裳元吉四字四义黄者中之德也裳者中之位也元
者善之长也此三字美坤之德有此三妙故占者吉也
故左传止分三义释之裳非下也据衣裳而论则衣覆
于外而裳在其中矣今但解为下饰则与孔子黄中居
体之旨异矣
坤之一卦全为臣道五虽尊位其在坤卦孔子止以黄
中释之今以为尊位则与黄中之旨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7a 页 WYG0048-0864c.png
元者善也即保合太和长善体仁美利天下之美也孔
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者正在此处因坤与乾交
含弘光大故能有此在中之美今但连吉字释为大吉
则非圣人之心矣与孔子之释元者异矣
刚柔始交而难生杂卦曰乾刚坤柔屯卦二阳出于乾
四阴出于坤此正用九用六之妙而又当序卦之首又
当天一生水打初萌动之机故以为始交今曰以二体
释卦名义夫二体皆男何刚柔之可分乎异矣此皆由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7b 页 WYG0048-0864d.png
不明用九用六之说故也
震坎二卦各有刚柔则皆属乾坤之交第上下两体皆
二阴而一阳是上下皆坤体而乾阳用九初来于坤体
者也因二阳为动用之爻故以二阳为主今曰始交谓
震难生谓坎但说震坎两卦之合非刚柔之交矣与孔
子异矣
既曰刚柔始交于序卦之首用一始字便知六十二卦
皆交矣六十二卦皆交则六十二卦皆九六之用矣周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8a 页 WYG0048-0865a.png
易之文简而该每举端而不竟其委故特用一始字以
该全部周易今但知有本卦夫震坎两卦有何始之可
言乎与孔子异矣
需之九五曰以中正也迨于上六则曰虽不当位未大
失也豫之六二曰以中正也六三亦曰位不当也古之
周易四圣各分为卷只因孔子小象需之九五与上六
相连豫之六二与六三相连二五既为得中之爻三上
所由不当位也今但认以阴居阴以阳居阳为当位固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8b 页 WYG0048-0865b.png
执一说以解周易与孔子异矣
彖曰履柔履刚也柔谓三之一阴刚为下二阳也乾与
三男为刚卦主阳爻故也坤与三女为柔卦主阴爻故
也此柔履刚即谓兑柔在乾刚下也履即礼下于人之
礼作敬字看屯卦刚柔始交杂卦乾刚坤柔阴阳刚柔
之辨原止论爻亦已明甚人之所履必在其下爻中分
论流行之气故以践履为义彖象统论一卦之体故以
礼下为义上天下泽即礼下之义也今于六三注中则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9a 页 WYG0048-0865c.png
曰以此履乾不知礼下之履而以践履为履今兑在乾
下是足反向上而为履矣夫履卦以乾为人而以在下
之一阴为足与豫卦以坤为人而以在上之一阳为簪
同也屯之乘马解之负且乘凡言乘者亦皆在下者也
岂人之足而顾有上履者乎履帝位而不疚方兼践履
而说道理非谓下卦履上卦也亦如复卦不远之复本
指初爻而爻爻皆得言复故履卦爻爻各具践履之义
而必不可作以兑履乾以上下之位不可倒置天泽分
卷五易解辨异 第 29b 页 WYG0048-0865d.png
定故也况卦辞与爻辞不同者爻辞观其气之流行在
行动处说故取践履之义卦辞统论一卦之体在镇定
处说故言上下之分宁体也而亦可倒置乎哉今于彖
但曰以二体释卦名义于爻辞则曰以此履乾与孔子
异矣
履卦本有二义有礼下之履上天下泽是也有践履之
履履虎尾履帝位是也柔履刚统论卦体是以下承上
即礼下之说正是上天下泽之义故下即曰悦而应乎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0a 页 WYG0048-0866a.png
乾言应而不言履即礼下之义也此非谓在下之柔而
承顺于刚乎卦中之爻在上者则乘下在下者则承上
一定不移之例原是如此今但解作践履之履与上天
下泽之旨异矣
上天下泽而谓之为履专重下之承上一边故下单曰
定民志而不及上天之义如但认柔履刚为践履之义
则此履字又何说乎异于孔子定民志之说矣
武人为于大君添一于字非直谓为君也只见得经文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0b 页 WYG0048-0866b.png
之事非纬武所能象辞以不足解之正见得无此才具
不宜妄作耳观志刚二字可知其不自谅矣今引秦政
项籍之事解作为君岂为字下用于字之旨乎与孔子
异矣且易辞原极简易岂故添此烦文乎
凡包皆外包乎内也蒙之包蒙二包初也三四五又包
二者也姤之包鱼二包初也三之包无鱼以先有包初
之二与初最亲故也泰之包荒谓坤土有荒秽之象言
包之以荒秽也否之包承谓乾阳为下坤之所承奉言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1a 页 WYG0048-0866c.png
包之于所承奉者也因为荒秽之所包若广博无际者
然也故有得尚于中行之说因为我承奉者之所包若
小人媚悦取容者然也故有大人否亨之说此皆自外
而包乎内也今于泰但曰包容荒秽二字竟无所指于
否曰包容承顺乎君子之象是包字承字俱指在下者
说与孔子异矣
泰九二得尚于中行尚上古通用坎卦行有尚皆是如
此今但曰则合乎中行之道而置尚字于不论竟使周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1b 页 WYG0048-0866d.png
易最简洁文字每以一字寓无穷妙义者而亦竟有閒
文矣与孔子异矣岂知此句惟一尚字最为紧要见得
包我者在上便有接引之义所以有得尚中行之说尚
字不得其解则全句之义皆非全句之义既非则全爻
之义皆非
凡卦爻之辞皆必有一爻之主象以下所有之辞则或
以人事或以物理皆所以释此主象者也如坤卦元亨
利牝马之贞此主象也君子有攸往十一字则以人事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2a 页 WYG0048-0867a.png
释此主象者也西南得朋十一字则以天道释此主象
者也此爻则包荒为主象以下之辞皆释包荒者也故
孔子小象止取包荒及得尚于中行一语今将一爻之
辞说作几种道理亦异于孔子矣
卦之称名由卦而定如复之六爻皆言复姤之六爻皆
言遇师之六爻皆言师井鼎六爻皆言井鼎是也泰之
六爻自应皆具泰义乃九三居泰卦之中今曰泰过乎
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夫适当泰卦之中而便可以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2b 页 WYG0048-0867b.png
为泰极乎适当泰卦之中而便可以为否来乎若然犹
尚得为泰卦乎泰卦既兼有否卦之义则否之一卦不
可废乎泰之九三如此否之六三不亦可曰否将极而
泰欲来乎否本与泰相反何未闻以泰卦之义说入否
中乎总由以乾为义以坤为利之见横塞于中遂将纯
坤一卦概作不美者看去岂知此爻在泰卦之中正天
地相接之际正所以发能交之理孔子所由谓为天地
际也今以为泰极否来亦异于孔子天地际也之义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3a 页 WYG0048-0867c.png
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皆因此爻在上下相接
之间皆是发无往不复之义以明阴阳之流转原具有
相资相得之义泰交之义正由此爻而出孔子所由谓
为天地际也今将勿恤二句看作反说之辞与孔子异

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皆是发乾坤相接之妙今曰泰
已过中又曰凡言不富者皆阴爻亦异于孔子失实之
旨矣岂知阳神而阴形阳虚而阴实乎详见约注小畜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3b 页 WYG0048-0867d.png
之九五及谦之六五两爻周易六十四卦皆拆先天图
而有之皆是说先天图中道理如此邻字谓在先天图
中原属邻近之卦今又得会为一卦或变动而复会比
邻之卦然后得言邻言遇此爻之邻正谓坤艮之复会
巽乾之复会也凡易中言财言食言畜言实言有形体
者皆在阴爻其详俱见函书帝乙归妹帝字由中爻之
震象而出乙字由坤象而出与甲庚同旨今以帝乙指
为纣父亦何处见得以祉元吉之妙乎岂纣父亦具此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4a 页 WYG0048-0868a.png
美而有可徵之事乎与孔子中以行愿之旨异矣
包羞云者谓乾阳为坤阴之所承奉而此爻紧与乾接
乾又在外而包之是因坤之承奉而受彼之包容岂不
可羞今曰以阴居阳而不中正小人志于伤害而未能
此小人者谓三乎亦谓四乎如以小人指三彼既怀伤
害之心矣抑岂知此心之可羞乎如以小人而指四四
又实系阳爻正本义所目为君子者也而又何处见其
有伤害之志乎与孔子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4b 页 WYG0048-0868b.png
豫之卦辞曰利建侯行师非有豫乐字样也孔子彖辞
但曰顺以动非有豫乐字样也未说动先说顺而中用
以字拖下便有豫先之义存焉下文顺以动上重加一
豫字便是说豫其顺也观不过不忒俱说在时上则豫
先之义可知今但说豫乐亦异于孔子时义之旨矣
由豫豫之所由以得名者也非象也大有得始为此爻
之主象朋盍簪又大有得之象簪喻阳之健谓大也所
合者发之多谓大有得也谓豫卦之所由名以大之有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5a 页 WYG0048-0868c.png
所得也大谓四之一阳有得谓上下五阴胥附之耳豫
与小畜相反此三字亦即小畜之义犹之以一阴而畜
五阳也小畜之卦既因此象定为卦名豫之得名却只
说出大得之效故于此爻补说大有得三字之象而即
以为所由成豫者在此爻也因以见此卦与小畜相似
而不克与小畜同名此之故也今但曰其占为大有得
竟作占卜说亦异于孔子矣
大有得由豫之实理也勿疑朋盍簪又大有得之象也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5b 页 WYG0048-0868d.png
皆卦体自具之象也但以坤卦括囊之说比之其理自
见今且离了大有得另说一种道理岂知周公一爻之
辞皆是一个道理乎亦异于孔子志大行之说矣
随之一卦彖辞明曰随时周易未经秦火原无讹字自
王肃以时字改为之字而后儒宗之或以为人随已或
以为已随人而随时之义渺然矣不知元有元时亨有
亨时圣人随之则立身致行应事接物皆在其中岂但
相随之说哉孔子时中正由此出今改曰天下随之说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6a 页 WYG0048-0869a.png
作人之随已与孔子异矣夫孔子固曰随时之义大矣
非曰随人之义大也君子贵自立岂以随人为美乎如
其无可随之人又将何随乎
随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弗兼与也此犹未见弗兼
与为舍下六三系丈夫失小子象曰志舍下也则舍二
矣盖随之为言以紧紧相随为义因此卦象兑为阴终
震为阳始阴之既终而阳随以始阴阳流转中间实无
断绝故名为随爻之逐渐相承流行不息亦若是耳未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6b 页 WYG0048-0869b.png
有隔爻而可为相随者也亦如比卦以两相亲比为比
而逐爻相比亦复如是未有隔爻而可为亲比者也亦
如先天图中相亲之卦或言邻或言遇如隔一卦即不
得言邻言遇也然前有所随则后必有所舍故二则随
三而舍初三阴故曰小子初阳故曰丈夫三则随四而
舍二四阳故曰丈夫二阴故曰小子也若初之虽有所
随而前无所舍故直以为出门交便可识初随之义上
之后无所随而仅安其位故但以为拘系之又从维之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7a 页 WYG0048-0869c.png
也系之为义若悬挂之说亦必在上始得称之未有在
下可称为系者今随至上已无上矣故不言随而言系
言维且阳大阴小周易之通例从未有倒易其说者小
畜之小大得之大亦可观矣今于六二之丈夫指初矣
于六三之小子亦谓指初岂孔子于初之一爻忽大夫
忽小子乎与孔子异矣
孔子观象之法有乘承有应与有比与有主爻而总不
能离时位二字时者流行而不息盖出于乾以神用而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7b 页 WYG0048-0869d.png
动也位者一定而不移盖出于坤以形成而静也既有
位中之时又有时中之位以天地间无非阴阳二者相
感相循而已至其论爻又必因卦而为之说如随比之
专论乘承比与乾坤两卦专论相交是也今但执一法
以衡之如论当位则止曰以阴居阴以阳居阳而不别
初中上下论内外两体则止曰应不应而不及乘承比
与不择主爻且不分别各爻之时位与孔子异矣
蛊刚上而柔下刚谓艮之一阳柔谓巽之一阴此皆以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8a 页 WYG0048-0870a.png
乾坤为体卦因而择取动用之主爻以为观象之法也
今特设卦变谓自贲来者初上二下则全说在内卦而
上之一位乃反不得为上矣自井来者五上上下则全
说在上卦而初之一爻乃反不得为下矣自既济来者
兼之此又说四爻之上下而刚柔二字原只指定两爻
亦无四爻来往之例及考卦变图其变之来也率皆一
卦而止及至释经执图中所变之法不可相通又复别
取三卦以徵之夫孔子之时未闻有所谓卦变也即其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8b 页 WYG0048-0870b.png
所取贲井既济比之于蛊绝无道理可相干涉安用此
无用之变而推求此卦之来处耶今如有人绝不知有
此三卦不知有此来处亦并不必有此卦变其于蛊卦
道理仍自无损若使古人先有卦变而孔子失之孔子
之经何以训后今读孔子之经解孔子之义而不深究
往来上下字面因作绝无道理之卦变以仿象形似用
以释极精极微之周易与孔子异矣
先甲后甲文王引之入经先庚后庚周公引之论爻则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9a 页 WYG0048-0870c.png
是纳甲之说文周之前固已有之道理极深与天运相
契所以孔子释为天行此岂术数家所能辨乎皆由太
古圣人仰观俯察远取物近取身知悬象著明莫大乎
日月因取日月交光之妙画成先天一图夫图之画也
既由仰观俯察而出则日月交光必与图中之旨两不
相背矣文周卦爻既开先天而有之则发明先天图因
有取于日月交光显然可见之迹所由有庚甲之说也
夫庚甲者日月交光或多或少或上或下所见之位也
卷五易解辨异 第 39b 页 WYG0048-0870d.png
其妙在象之迁移与卦象之阴阳多寡微盛相等而不
在位之一定特因迁转者未易明言姑指其一定者而
纪之政欲人详求迁转之妙遂以为庚甲云耳庚者庚
方甲者甲方也总缘周易道理广大精微无巨无细悉
已包括其中迨于济民之行用之有验然后渐渐推求
出时日支干道理迨于易中卦爻合诸时日支干无往
而不验然后推求出生克制化此六壬太乙旺相孤虚
之所由起也其见于越绝书与吴越春秋皆战国术士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0a 页 WYG0048-0871a.png
所为文周以前未之有也然其道理浅陋虽存纳甲之
名绝不知天行为何义日月交光为何象矣今观孔子
曰终则有始天行也天行之说非即日月交光迁转变
动而言何以谓为天之行乎此与损益盈虚有时相似
据甲而论则谓阴终阴始阴终甲之前阴始甲之后也
据两体而论则谓阳终阴始阳终艮阴始巽也如据日
月交光而论则又谓阳终阳始盖阴终则必为阳始阴
始则必为阳终也以阴阳之迭运其始其终悉属天行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0b 页 WYG0048-0871b.png
故也夫日月即阴阳也若非发明日月交光阴阳始终
之义何得有天行之说不本天行二字以释庚甲为得
旨者哉今以自新丁宁之义释之既不详极精深之纳
甲而仍取无意义之天干作字义解说与始终二字及
天行之说有何干涉岂知伏羲仰观天象画出先天一
图止有画图之道理其时并无一字可以义寓也岂知
庚甲原无深意止是日月交光所经历之位欲人观象
见天运流行便与先天图中乾坤六子相似故以为天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1a 页 WYG0048-0871c.png
行也岂知三日之说非指丁辛止是前三后三之爻数
耳此其异于孔子者也
观我生观其生谓阴为阳之所生故五上二爻其辞略
谓当观民以自考也今曰仰而观之又曰为下所观失
象词观民之旨与孔子异矣果为民之所观则孔子象
词便当曰民观矣
凡阳皆动而阴皆静阳无形而阴有形文王之卦象周
公之爻象未有不如此者今曰物有间者齧而合之也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1b 页 WYG0048-0871d.png
为卦上下两阳而中虚则是以阳为其中所间隔之物
而竟置三阴于不论矣夫上下两阳皆阳而独谓中阳
作梗何也如此看来将谓两颐为齧物之具乎不知阳
德善动今在颐中故象齧阴形有质故象物阳又以神
用而无间不入者也今阴爻分居上下两卦而善动之
阳入而浑合其中故以为噬而嗑今以阴为虚以阳为
间吾不知所间又何物之间也与孔子异矣至谓柔得
中而上行是定上卦动用之主爻耳今谓自益来已详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2a 页 WYG0048-0872a.png
辨于前
硕果不食即上九之义也果在上者也硕大也即谓阳
也不食者谓艮上之一阳犹存即剥而未尽之义也今
以剥而复生言之则是在下而非在上者矣夫孔子小
象固未有复生之说也异矣
君子得舆谓坤体在下据上阳之视阴而言小人剥庐
据坤之视艮从上九既变而言孔子小象原自明晰今
曰小人居之则剥极于上自失所覆而不复硕果得舆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2b 页 WYG0048-0872b.png
之象矣是亦以上九之阳作小人看也安有是理且硕
果不食爻之主象也得舆剥庐又硕果句中之象今以
之释剥庐一句则未知爻象之与主象虽同为一义而
却不可混矣异矣
复卦朋来无咎即坤卦得朋之旨全言卦义非言人事
彖辞动而以顺行本刚反来下曰是以出入无疾朋来
无咎则是此二句全说复亨刚反之理今曰其占为己
之出入既得无疾朋类之来亦得无咎全是言占全无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3a 页 WYG0048-0872c.png
卦义亦异于孔子矣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彖辞明曰天行非有人事之可言
也今曰其占又为反复其道至于七日当得来复但止
说在占上全与天行无涉亦异于孔子矣
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圣人立卦之法下三爻为
内上三爻为外此万不可动移者也从未有以下三爻
为外者本义曰自讼而变九自二来而居于初是以二
为外与孔子异矣岂知六子皆具乾坤之体故乾坤为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3b 页 WYG0048-0872d.png
大父母以乾为体而坤来交之则坤为外矣以坤为体
而乾来交之则乾为外矣不明体卦则不解乾坤二用
因不解内外往来何以释经宜乎卦变之误纷纷而不
已也
大过之三四皆栋而桡隆分焉因栋为在上之物必下
之藉者有力始可以固故四有白茅之藉为应则以为
隆而小象亦曰不桡乎下若三之应者在上与栋何益
故曰不可有辅今于九三曰以刚居刚不胜其重与辅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4a 页 WYG0048-0873a.png
字何涉于九四曰下应初六以柔济之则过乎柔矣是
直与不桡乎下相反矣异矣且白茅之藉岂不为四阳
在上而云然乎况九四为正应乎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此皆言习坎之德非指人言
也彖曰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是有孚之实义
据水而言之非言人也以刚中也是心亨之实义据坎
之中阳而言之非言人也今曰中实为有孚心亨之象
以是而行必有功矣全说人事与孔子异矣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4b 页 WYG0048-0873b.png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本二字为句观小象樽酒簋贰为
句包用缶二字于中此小象之通例也今谓樽酒簋句
贰用缶句是将下句之贰字截附上句之末孔子经文
从无如是文法且樽酒六字皆约象也故下遂承之曰
纳约今以副贰为义业已有所益矣犹得谓之约乎与
孔子异矣
樽酒簋贰用缶皆约象也所纳虽约而自有为牖之势
是蚁穴溃堤之象也见得水之为性但有丝路可通而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5a 页 WYG0048-0873c.png
渐扩渐大卒成巨穴不难因此爻在两坎之间故所言
皆坎中至理况又当甫离下坎方至上坎之爻以三四
论是两坎之际也以四五论是刚柔之际也际也者遇
而合也两坎而至于相际其中必有相通之故水德中
刚实具有能通之才以能通之才居两坎之际而卒至
相通其所以能然者原不必始初遽能通也亦不必能
通之借资大也但得些子罅隙而亦可矣所以周公有
纳约之象所以孔子即曰刚柔际也刚柔而至于相际
卷五易解辨异 第 45b 页 WYG0048-0873d.png
则能通者矣水而至于刚柔相际则亦不烦馀力而知
其两水之必合矣樽酒簋贰用缶皆两人相际相合之
具约而能通之象也以人情之相通原不待礼乐之极
盛象两水之相际原不必穴之本巨也今曰但用薄礼
益以诚心与刚柔二字何涉且亦未明乎际字之义矣
与孔子异矣
周易函书别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