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48-007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函书约存卷一
礼部侍郎胡煦撰
原图(河洛)
河图篇(李本固汇编)
邵子曰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
州井地之法其放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
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鲍宁天
原发微曰天地开辟之初太极浑沦象数未显此河图
卷一 第 1b 页 WYG0048-0072d.png
洛书所以开圣人也语曰河不出图易曰河出图洛出
书书曰天球河图则知图书乃天地自然之文古今以
为瑞物非人力之所为也后世有肆为怪诞者如顾野
王以洛书农用敬用十八字为神龟之所负班固以初
一至六极六十五字为洛书之本文唐孔氏曰天语简
要不应叮咛曲折如是也惟孔安国之言极稳故朱子
取之杨升庵按资治通鉴魏青龙间张掖柳谷口水涌
宝石负图苍质而白理状象灵龟立于川西有石马凤
卷一 第 2a 页 WYG0048-0073a.png
凰麒麟白虎牺牛璜玦八卦列宿之象其字可读而不
可晓又宋政和末于洛水出石大如拳有字两行盖天
地之气化何所不有后世怪诞者遂神其说谶纬之书
详圣人受河图之始以为河出天苞洛出地符河图龙
发洛书龟威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圣人但言图书
出于河洛何尝言龟威之兆又何尝言九篇六篇乎是
故有以十为洛书九为河图如刘长民张文饶者又有
以先天图为河图五行生克数为洛书戴九履一图为
卷一 第 2b 页 WYG0048-0073b.png
太乙下行九宫图如蒋得之者有谓得图书于青城山
隐者有谓别传图书于异人而九十皆河图者有谓图
书皆出于羲世者(当亦惑于洛书出禹之说)遂使圣人明白易简之
理多支离变怪之说矣乃讹以传讹如郑司农马融之
流无不笃信之至刘牧又自为易置以九为图十为书
托言出于希夷元人赵撝谦又为自然河图谓蔡元定
得于蜀山隐者虽朱子亦莫之见其为诡秘大率皆一
类耳按路史野王符瑞图云黄帝轩辕氏东巡省河过
卷一 第 3a 页 WYG0048-0073c.png
洛沈握视将加沈璧集历并臻皆临诸坛河龙负图出
赤文象文以授命龙鱼河图云天授帝号黄龙负图鳞
甲光耀从河出黄帝命侍臣写以示天下又言黄帝云
予梦两龙授图乃斋往河洛求之有大鱼溯流而至泛
白图帝跪受之而挺辅佐曰黄帝持斋七日七夜天老
皆从以游河洛之墟至翠妫之泉大鲈溯流而至问五
圣莫见独与天老迎之兰叶朱文五色毕见沈白图以
授帝又云黄帝游于河洛之间至泽鸿之泉鲈鱼负图
卷一 第 3b 页 WYG0048-0073d.png
以授帝兰叶命曰录图前河图亦云黄帝游洛水有鲤
长三丈身青无鳞赤文成字故世纪云黄帝大雾三日
帝游洛水上见大鱼三牲醮之天甚雨鱼流而得图书
郦道元水经云尧帝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首
山道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
者重童也言讫五老乃翻为流星以入昴事见论语比
考云仲尼曰吾闻帝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
游河渚一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二曰河图将来告帝谋
卷一 第 4a 页 WYG0048-0074a.png
三曰河图将来告帝书四曰河图将来告帝图五曰河
图将来告帝符有顷赤龙衔玉苞舒图刻版题命可可
卷金泥玉检封盛书威曰知我者重童也五老乃为流
星上入昴黄姚视之龙没图在尧等共发曰帝当枢百
则禅于虞尧喟然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
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乃以禅舜今道之营道北五里
有五老人祠书中候握河纪云尧即政十七年仲月甲
日至于稷沈璧于河青云起回风摇落龙马衔甲赤文
卷一 第 4b 页 WYG0048-0074b.png
绿色自河而出临坛而止吐甲回违甲似龟广九尺有
文言虞夏商周秦汉之事帝乃写其文藏之东序而世
纪言尧与群臣沈璧于河乃为握河纪今中候是也王
元长云握河沈璧孙氏图瑞云帝尧即位坐河渚神龙
赤色负图而至备载山泽河海之形国土之分域帝舜
祇钦相有光至于稷兴荣光迭至黄龙负图卷舒至水
畔置舜前舜与三公大司空等三十人集发图周公践
阼理政与天合志万序咸得休气充塞藩侯陪位至于
卷一 第 5a 页 WYG0048-0075a.png
日昃荣光汨河青云浮至青龙仰玄甲临坛址济止图
滞周公视王公视其文言周世之事五百之戒与秦汉
之事故摘洛戒云青龙衔甲元龙背书者此也又中候
云周成王举尧舜之礼沈璧于河白云起而青云浮乃
有苍龙负图临河据考之亦黄帝之事耳按洪濛之世
象数未开天牖圣衷假物垂象固多有之然岂历代皆
沈河洛云兴皆呈青白所云河图乃甲箓山泽之象与
易无涉也吴幼清曰周之时河图与天球宝玉同藏于
卷一 第 5b 页 WYG0048-0075b.png
王室其贵重可知秦汉以来官府既不收贮学者亦不
复见观汉志刘歆所云本孔安国盖亦祖述相传之辞
耳未曾亲见图书之象者也后汉郑玄注礼记则不识
河图为何物及魏何晏集注论语晋人作尚书孔传顾
命洪范两注虽皆用孔刘之说而颇失其意盖孔刘虽
不见图说书而谓伏羲则河图画八卦禹法洛书陈洪
范则图自图书自书卦自卦范自范犹不误认为一也
若晋魏则直谓周易八卦即是河图洪范九畴即是洛
卷一 第 6a 页 WYG0048-0075c.png
书盖以河出图为龙负一片之图洛出书为龟负一卷
之书矣唐孔颖达易书礼疏宋邢炳论语疏亦然大抵
周后汉初儒流专门之学率是口耳授受故凡有文辞
可记诵者有传遇无文辞不可记诵者无传五经皆存
而独乐之一经亡三百五篇诗皆存而独笙诗之六篇
亡盖以无文辞非可记诵故也若先天古易止有卦画
河图洛书祇有图象则儒家亦不传是以汉魏晋唐宋
初之儒不见图书羲易图书不传于儒流而方伎家藉
卷一 第 6b 页 WYG0048-0075d.png
此窃窥造化乃秘宝之宋兴异人挺生希夷先生陈搏
图南从方伎家得此当时有穆修种放游其门故穆得
其古易种得其图书穆传李之才再传而至邵雍种传
李溉许坚范谔昌四传而至刘牧邵子得图书盖亦穆
所传也其洞澈蕴奥蔑以加矣刘亦发挥图书有易象
钩隐图然邵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而刘则以九为河
图十为洛书盖其初所传但得二图不曾分别何者为
图何者为书是致混淆而不免差互非刘之罪也当时
卷一 第 7a 页 WYG0048-0076a.png
有阮逸者作关子明易阮与穆种同时人盖因二家而
得见图书之象故云然欧阳修亦阮同时而未及见盖
当时所传未广也是以欧阳与临川王氏文人巨擘而
皆不见图书欧阳直以二卦为河图不信有洛书并疑
系辞非孔子所作王氏虽不以为无而其说图书皆以
意悬空立言至乾道淳熙间朱子始推尊邵子之学然
当时信从者寡亦未盛行于世也观鲍吴诸说及启蒙
历引孔安国刘歆邵子戴礼之言则河图十而洛书九
卷一 第 7b 页 WYG0048-0076b.png

卷一 第 8a 页 WYG0048-0076c.png
河图洛书出必同时盖此二图相须而互显其理无洛
书之分无以显河图之合无河图之合亦无以显洛书
之分故二图不可缺一若使伏羲止见河图恐徇齐天
纵亦必无以测河图之蕴而创为卦图然而孔子固曰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则河图洛书当伏羲时巳
并行而不悖矣特河图体而洛书用当河图先而洛书
后耳
王氏无异曰阳自后而生往前为顺一三入而为主六
卷一 第 8b 页 WYG0048-0076d.png
八环于外而从之阴自前而生来后为逆二四入而为
主七九环于外而从之一三自后而生往前为顺者阳
中之阳七九自前而生往后为逆者阳中之阴二四自
前而生来后为逆者阴中之阴六八自后而生往前为
顺者阴中之阳一奇一偶从先至后各顺其序如兄弟
然一生一成从内至外各有其别如夫妇然(煦)按此亦
从合处看出道理亦知阴阳各有逆顺第以在左者皆
为顺在右者皆为逆遂不得不以阳为顺来阴为逆来
卷一 第 9a 页 WYG0048-0077a.png
则未知阴阳之生其来皆为逆其往皆为顺也故用以
解易合于此则不合于彼矣必先立身于中逆溯从前
之来处知为逆来顺推此后之所往自知为顺往凡系
说彖传之往来莫不如是皆是为图言也其曰阳中之
阳亦当曰阴中之阳其曰阴中之阴亦当曰阳中之阴
必如此然后知天根月窟之义与根阴根阳之说直以
东南为阳西北为阴而不知通变之义其言未当

卷一 第 9b 页 WYG0048-0077b.png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48-0077c.png
大传言河图曰一二曰三四曰五六曰七八曰九十则
是以两相从也大戴礼言洛书曰二九四曰七五三曰
六一八则是以三相从也是故原河图之初则有一便
有二有三便有四至五而居中有六便有七有八便有
九至十而又居中顺而布之以成五位者也原洛书之
初则有一二三便有四五六有四五六便有七八九层
而列之以成四方者也若以阳动阴静而论则数起于
(煦曰阳德自上而下行者也)故河图之一二本在上也三四本在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48-0077d.png
右也六七本在下也八九本在左也洛书之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本自上而下也于是阳数动而交易阴数
静而不迁则成河图洛书之位矣如以阳静阴动而论
则数起于下(煦曰阴道自下而上行者也)故河图之一二本在下也
三四本在左也六七本在上也八九本在右也洛书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下而上也于是阳数静而
不迁阴数动而交易则又成河图洛书之位矣盖其以
两相从者如有天则有地也有君则有臣也有夫则有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48-0078a.png
妇也以三相从者如有天地则有人也有君臣则有民
也有父母则有子也阳动而阴静者如乾君而坤藏也
君命而臣从也夫行而妇顺也自上而下以用而言者
也阳静阴动者如乾主而坤役也君逸而臣劳也父安
居而子勤职也自内而外以体而言者也同本相从以
成合一之功动静相资以播生成之化造化人事之妙
穷于此矣先后天图象之精蕴莫不于此乎出也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48-0078b.png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48-0078c.png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48-0078d.png
先儒谓虚其中之五与十太极象也四周奇数二十偶
数二十两仪象也中五四布即四象本位也北为太阳
生位东为少阳行位(煦按此即阳生于北阴由左上行之义)南为太阴生
位西为少阴行位(煦按此即阴生于南阳由右下行之义)正对者也化用
则东南用少西北用太细分之则一二三四四象用位
也六七八九四象用数也以用位言老阳一少阴二少
阳三老阴四以用数言老阴六少阳七少阴八老阳九
(煦按此解二层吕中石之说以伏羲八卦论)在图则一六共宗而太阳又居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48-0079a.png
北一连西九矣二七为朋而少阴又居南二连东八矣
三八同道而少阳又居东三连南七矣四九为友而太
阴又居西四连北六矣所谓二老二少互藏其宅也(煦按)
(此解韩苑洛之说以河图论也)用位与本位亦互藏也冬春合岁限夏
秋合岁中与东南合气辟西北合气翕亦互藏也卦分
如上诸列各有所取
煦按宗朋道友乃汉儒扬子之说此河图之数用以分阴阳太少犹之可也诸说参以八卦则误矣八卦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48-0079b.png
者则图画出者也又按河洛二图一六三八不易而二七四九独易者一二三四五生数也物之生也日动而出阳多阴少则阳包乎阴故阴亦从阳以运物之成也具体而静阴多阳少则阴包乎阳故阳亦偕阴而住二四之必易者生数之阴从阳而易也七九之必易者成数之阳从阴而易也又南为火位二七之数居之火能镕物镕则必合故镕二七而为九西为金位九数居之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48-0079c.png
金能断物断则必分故断九而为二七此后天不同于先天之故也
河洛析说(朱升定)
朱升曰一数至十环列为图平衡取而八宫交午相对
则书也交五取而五位内位相合则图也圆方赢缩相
与为用原出于此煦按龙图序中五五六六之图亦是
既有河图之后用以解释河图而已与此下诸图所列
者同义乃神其说者遂以为未合之河图误矣龙图序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48-0079d.png
无裨于易今不录
凡图中言数不合易理者皆不录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48-0080a.png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48-0080b.png
煦曰凡数无论多寡但定其中而环之其左右对待莫不相同李文利以三十九与九十对列而左右对取莫非一百二十九数即此义也今试以此图斜取之如五六为十一则四七亦十一三八亦十一二九亦十一而十与一亦为十一又试以四五为九则三六亦九二七亦九一八亦九十九除十亦九也如以三四为七则二五亦七一六亦七十七除十亦七八九除十亦七也今试二三并列则左右除十皆五今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48-0080c.png
试以一二并列则左右除十皆三今试以三八中立则左右除十皆六今试以一六中立则左右皆十二今试以二七中立则左右皆四今试以四九中立则左右皆八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48-0080d.png
幼清曰乾正五坤正十则雷风以气附天山泽以形附
地水火以质居天地间又父上母下男女顺序列于左
右法象尤著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48-0081a.png
煦按前图初生之阳在内震之一阳在北内所以为天根初生之阴在内巽之一阴在南内所以为月窟不从数之散布处著眼而在气之联贯处著眼是真通易理者变天地而言日月河图则天地定位之象是先天也日月则坎离正位之象是后天也
洛书右转相克者其义也随其右转而相生者其数也
何也中数五而四方各十总之凡四十有五知五九之
变莫不由中五以为之主也是以数起于一而中五合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48-0081b.png
一为六故次六一六为七故次七五与七合为十二故
次二七二为九故次九五与九合为十四故次四九四
十三故次三五与三合为八故次八八与三合为十一
故次一八与一合亦归于九也孰谓其数之次序无义
于其间哉(煦曰凡四隅之数皆以中五配之而生则中五之大用可知)况其数始于
一终于九一居正北九居正南一三五成九而五则九
之中也合一二三四生九七八六是九七八六皆生于
九所以一九生九二九生八三九生七四九生六六九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48-0081c.png
生四七九生三八九生二九九生一自一生九自九生
一其变不可胜穷潜老曰合八一六七为二十二除二
十得西南二合六七二九为二十四除二十得东南四
合二九四三为十八除十得东南八合四三八一为十
六除十得西北六又有妙义存焉(煦曰此四隅之偶数又一生法也)
二三与七八九三合也而四五六穿亥巳以中三乘两
头象限周期天巧哉
煦曰一法以七数乘其奇七者少阳之成数也如一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48-0081d.png
七如七故七位于西七七四十九故九位于南七九六十三故三位于东三七二十一故一位于北皆右转如以三数乘其奇三者少阴之生数也如一三如三则三位于东三三如九故九位于南三九二十七故七位于西三七二十一故一位于北皆左转阴阳之理互相为用因其数为阳而又用少阳之成数转之故右转而循阴之道以济其阳其数为阳而又欲其左转而从阳故用三之一数而从少阴之生数以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48-0082a.png
济其阳如以三数乘其偶三者少阴之生数也如二居于西南矣二三如六故六居于西北三六一十八故八居于东北三八二十四故四居于东南皆左转如以七数乘其偶七者少阳之成数也如一二如二居于西南二七一十四故四居东南四七二十八故八居东北七八五十六故六居西北六七四十二故二居西南皆右转其数为阴而又用少阴之生数转之故左转而循阳之道以济其阴其数为阴而又欲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48-0082b.png
其右转而从阴故用七之一数而从少阳之成数以济其阴是二转者从少阳之成数者皆顺从少阴之生数者皆逆也其必用三七转之者以一无可乘九又老阳之极数五又居中而不用故用其三与七也又有以二转者阴数则逆转也(以八转者阳数则顺转也)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48-0082c.png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48-0082d.png
煦曰右为河图之合数左为洛书之合数合之为百数折半五十此大衍之数所由兼图书之数也河洛之数原不可离故大衍之数合用之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48-0083a.png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48-0083b.png
此图传为洞庭老人授起自北坎一至西南坤二东震三东南巽四中五西北乾六西兑七东北艮八南离九符洛书之义其始终经营匪夷所思亦异矣皇极老人图即洛书符也纵横皆十九行应一至九之数序䃤庵取之以图声此以一二三四之数为次第惟九五一三数每格占二行以上所列诸图皆所以解释图书者也故附于图书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48-0083c.png
之后
生成之数
玩河图者须向合处留神其以在内为生数者谓其中
包罗含蓄不可限量后此无穷作用随所成就者皆由
此生故以成数附于其外外则事体既成可见之象也
然必附于生数而两不相离明事物所成其始必各涵
有生机保合太和正由此义出也夫成似非先天所有
而河图有之明能成之理即具生理中人心已发之和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48-0083d.png
即中而具是其象也乃生数各随成数而附之者谓无
一事之成不即此生机而具即天向一中生造化万物
各具一太极之象总以见能成之妙即能生之理所由
该能生之机即能成之用所由著故以为先天若在既
成后则成之象著而生之机隐矣故洛书之象成数既
遍布于四正四隅而生数亦遂散处焉由其生成合聚
故命为先天由其生成散处故命为后天
理数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48-0084a.png
理不缘数而存数必依理而住若言数而不本诸理则
河图洛书如是之数要他何用若谓言理而必徵于数
则伏羲先天四图则仿图书何尝有数可言盖理则合
微显而无间数则有及有不及故文周拟爻之法至于
始终两爻遂命为初上而不以数纪是数所不及而理
之最灵最妙处也
中具太极
生成之总数俱归于中而五中一点则太极之象奇偶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48-0084b.png
两殊则两仪之象生成合于四方则四象之象分四方
而仍各具有生成则八卦重卦之象生成既合而四方
与中各为奇数无偶数者以阴从阳周易之所以贵阳
也贵阳云者以数始于一奇自一至十凡皆一奇所衍
此即物物各具太极之象逮至于十而复还为一所以
有大明终始之说谓阳无尾者误也
看数之法
龙马一图即数而象存即象而理存数则一三五七九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48-0084c.png
二四六八十止耳象则有奇偶有连断有内外有分合
有微盛有始终有上下有逆顺有左右有形气莫不各
有实理存焉此太极两仪八卦之所由定也详注于后
奇偶
奇者数之自行者也偶者数之并行者也阴阳之别即
分于此
连断
连者一三七九之相因二四六八十之相因也断者一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48-0084d.png
九为四六所间二八为三七所间其升降上下内外止
有三等如一北七南而三则居中二南六北而四则居
中又如一始九终而七之盛者居中二始八终而六之
盛者居中是也故卦画止于三重卦止于六而不得增

内外
内者一三初生之阳二四初生之阴皆内也外者七九
巳盛之阳六八已盛之阴皆外也内外别而初上分重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48-0085a.png
卦立矣凡初生之阴阳未有不由中出自内生者天地
之造化与人心之寂感莫不如是全部周易所发明者
亦止是内外浑融之机耳
分合
分者一不与六同数不与二同位是也又奇与奇连偶
与偶连绝无混杂皆分象也合者一与六同位二与七
同位是也知分之义而内外上下不必从同卦爻所由
有应与知合之义而父母六子不嫌并域而居所由有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48-0085b.png
先天未断之图也然生数始于一至五而复归于中成
数始于六至十而复归于中所谓天向一中生造化河
图之谓先天以始之终之皆相涵而浑合者也不以初
生之奇偶由中而起而以垂尽之奇偶建中而居是循
环不息之理贞下起元之义也初生之阳涵于盛阴之
内初生之阴藏于盛阳之内是阴阳之互根亦莫非循
环之奥也
微盛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48-0085c.png
微者一三二四之方始盛者七九八六之就终也故初
上相覆遂分杂卦之性情
始终
阳始一而终九故谓阳无尾阴始二而终十故谓阴无
首乾始坤终即是此义然始而终终而始其在图中生
成之数既终而复归于中定乎始生之位是彻始彻终
相连无间之义也又始一终九则五为天之中数始二
终十则六为地之中数因五六为天地之中数故五音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48-0085d.png
六律五子六甲以及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莫非五
六之充也夫五之居中固为中数六之居北何亦谓为
中数也盖天地之体北内而南外北辰正位而不动中
故也一生于六中复之一阳生于坤中其在易曰七日
来复复见天地之心心即中也
上下
上则奇之外盛而二偶生于其中下则偶之外盛而一
奇生于其中先天图天地定位而阴阳之初生均由中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48-0086a.png
出即其象也
顺逆
阳以上而下为顺以下而上为逆阴以下而上为顺以
上而下为逆其位使之然也故曰天地定位不可误解
说卦传
左右
何谓左右阳从阳位升阴从阴位降造化之理并行而
不悖者也太极初生而阴阳两象悉已全具即其象也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48-0086b.png
左阳位也故阳生于此右阴位也故阴降于此其在先
天图初画之阳皆左升若阴而居左则就消而终矣初
画之阴皆右降若阳而居右则就消而终矣
形气
一二三四五气之生也六七八九十形之成也生者在
内而握机成者在外而具体方图之震巽内而艮兑外
雷风气也山泽形也雷风为阴阳之始故以气用山泽
为阴阳之终故以形成然形气受能于天地故天地又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48-0086c.png
包形气之外此义全具先天之方图夫万物莫不生于
气而成于形迨形之既成莫不气中而形外即一水二
火三木四金五土一水初生于内者也五土形成于外
者也水火亦以气生土金亦以形成木居五者之中故
形气兼之曲直者形渐长渐大则气也
左阳右阴
左阳也而仍有就消之阴行于其中右阴也而仍有就
消之阳行于其中极盛而就消则不能以自主故左之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48-0086d.png
阴则为阳所丽右之阳则为阴所陷阴阳互根之义即
显于此观坎离二象可知
左旋
左为阳位则阳之自左而旋固也乃阴之旋也亦随阳
而左而无有逆焉者此坤德之所以为顺也有用九无
首之吉而坤德遂代终而无成皆由此图出也
三百八十四
以河图之全数各自乘之惟一无可乘故除之以象太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48-0087a.png
极若一一如一是也自二而二之以至十而十之共得
三百八十四圣人重卦止于八八所以止有三百八十
四爻是生成之全数具足者也
一连二断参天两地
一无匹者也故尊为太极太极之蕴不逐渐而出则无
化育继一者二故以二配之而阴阳于此肇矣圣人取
一无间断之义而画一奇之阳取二有两开之形而画
一偶之阴此即乾坤两画所由始也阴阳立而无穷之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48-0087b.png
造化生矣过此以往一与二合而为三此即阴阳既交
而五行之全数皆由此出故三之为用至广以在阴阳
方交之始时有三候位有三等卦有三爻爻有三极皆
谓阴阳之交也一二合而为三二三合而为五参天两
地之义具焉三者奇其奇四者偶其偶皆包于二三之
中皆参两也作围径说者非也故五行之全数在河图
止于奇偶达其原则阴阳而已矣
河图奇而洛书偶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48-0087c.png
河图相合皆成奇数洛书相对皆成偶数故图为先天
是流行之气书为后天是对待之形谓河图对待洛书
流行者非
阳包阴
九大六小六不及九者半明阳包乎阴天包乎地也如
三分之九三奇六两奇皆贵阳之义也
大太极小太极
有体统之太极有流行之太极一为太极数之元也一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48-0087d.png
加一而成二二加一而成三三加一而成四四加一而
成五莫非此一之流行此体统一太极之象也五者五
其一四者四其一三者三其一二者二其一则流行之
太极万物各具一太极之象也圣人则之所以有太极
之说
九阳
阳数极于九故先天卦中对待莫非九数如乾一坤八
离三坎六之类是也易之阳爻称九乾卦之用九皆由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48-0088a.png
此出
九六皆成数
用九用六举成数而不及生数以生数属气无形可见
成数属形始可辨别此如蓍之用数皆属有形即于其
中察所蕴之神理是也然九为一三五之合六为二四
之合明九六虽为成数莫非生数之所生矣
二五
五生数皆本于中五故四生数遂得与中之十五相近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48-0088b.png
而要皆中十之四分中五之两分者也故四与一合为
一五三与二合为一五而四一与二三又复合为一十
而归于中四一一五二三一五故曰中五之两分四一
与二三合而成十故曰中十之四分然自其来而论则
在中之五十悉出而为四方生成之数自其返于中而
论则在中之五十皆四方生成之数返而凝聚者也要
止是三五之合所以谓为参伍以变三五者九六之合
九六者三五之分故周易之爻遂专以九六言
卷一 第 32a 页 WYG0048-0088c.png
河图加一倍法
由中之五而十数包于其外以五加十此加一倍者也
由一二三四之生数而外加六七八九之成数以十而
加二十此又加一倍者也由在中之十五而外加生数
之十成数之二十以十五而加三十此又加一倍者也
五十者静镇于中而不动河图之太极也生也者几之
将动者也成也者数之已极者也由中而生而成每一
加而外出此圣人画卦用加一倍法悉由河图出也由
卷一 第 32b 页 WYG0048-0088d.png
中而生而成凡有三等圣人画卦特立三爻悉由河图
出也非直此也今观数之所衍由一而二而三莫非加
一倍而得焉者也然每加一数而遂各异其数各异其
性所以圣人画卦每加一爻而遂各异其象各异其理
也不知河图本具画卦之理徒以拆补言之自误而误
人非知河图者也
王宏撰曰欧阳氏不信河图洛书苏东坡云著于易见
于论语不可诬也曾南丰云以非所习见则果于以为
卷一 第 33a 页 WYG0048-0089a.png
不然是以天地万物之变为可尽于耳目之所及亦可
谓过矣则其不信非也(煦)按河图洛书均为则以画卦
之资此万万不可移易者也若并以图书为怪妄则谬
矣汴水赵氏亦以图书为后人所作而特取其数有妙
理其说与欧阳氏又别谨按永叔不信者非也即信而
不知其为画卦之资亦非也必谓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一段天地鸟兽人物皆举之矣而独不举及河图遂谓
图书为怪妄然则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与论
卷一 第 33b 页 WYG0048-0089b.png
语河不出图之说非孔子之言乎当知则之为义是尊
敬而规仿之不敢走作丝毫之意至于仰观俯察与鸟
兽人物又是画卦之时惧其与天地人物之理但有纤
毫违忤便不足以发天地之秘便不足以传圣人之心
便不足以冒天下之道是皆推本河图而又博以考之
以为卦画之印證者也如使不博以證之则即此一段
中仰而观象于天用以画卦其亦可矣不则俯而观法
于地用以画卦其亦可矣顾必上下俯仰鸟兽人物琐
卷一 第 34a 页 WYG0048-0089c.png
琐而不惮烦也岂极精极微如河图乃反弃焉如遗而
固不欲取则于兹耶如但执仰观一段万一合于天文
而不合于地宜合于地宜而不合于人物又何能则以
画卦乎且天地鸟兽人物皆可则矣又何独遗河洛乎
凡皆未明画卦之理即图而具耳明明圣人之言见于
两处则图之说特举而标之俯仰一段详举而證之乃
信其详举者为是略其特标者为非然则孔子之言仁
亦尝不一其说矣执克复之一说不将以敬恕之说为
卷一 第 34b 页 WYG0048-0089d.png
非乎又况河图之数见于系传言之已详孤执一见以
为无是则是孔子传中之语尚未能一一打透恐非真
能解易者也总缘图书未得真解不能与周易打通遂
使人人向数上留心便称得解又其甚者拆而补之求
合乎先天之卦是则昩先后之序失先天之旨真怪妄
不经无一语切当易理矣岂知河图本属先天其妙全
在合处伏羲所画之图全由河图中揣摹钻研而出(煦)
前所释亦庶于河图所蕴则图之妙发泄殆尽南丰以
卷一 第 35a 页 WYG0048-0090a.png
不信为非其言诚是东坡之见亦佳至以则图为则旋
毛而画出河图之圆星则仍是欧阳之见耳洛书非以
作范详见后解至于河图洛书先天四图文王一图邵
子最先发之朱子因而收入本义则朱子之有功于周
易大矣
章本清曰河图阳生于正北长于正东盛于正南极于
正西阴生于正南长于正西极于正北终于正东纵观
则阳生阴中阴生阳中横观则一九太阳居西北二八
卷一 第 35b 页 WYG0048-0090b.png
少阳居东南以西则九分为二七以南则二七合为九
此河图之相生而未始不相剋也
(煦)按生长之说最合河图正义相生相剋亦误袭先儒
九分二七二七合九之说此盖七九易位之理言于洛
书中可也金以利为性利则必分易九而为二七所以
象其分也火以融物为性融则必合易二七而为九所
以象其合也
九六图说
卷一 第 36a 页 WYG0048-0090c.png
(煦)按九六者乾坤之二用阴阳之合德也其原皆出于
图书图书之参其五也书之纵横十五皆九六之合也
在图书则九六全用者也故其数皆十五在卦爻用九
则不用六用六则不用九皆参于其十五而定之者也
天下万事万物不离阴阳六十二卦皆乾坤二体交索
而成则九六之大用著矣

卷一 第 36b 页 WYG0048-0090d.png
乾用九而九乃为离所居则六可以识大明终始天德
不为首之义焉坤用六而六乃为乾所居则九可以识
大终之义焉

卷一 第 37a 页 WYG0048-0091a.png

卷一 第 37b 页 WYG0048-0091b.png
王氏似鹤曰上图第一层乃八卦顺布之序也卦之本数在下五层凡上画奇者数皆一三五七九偶者数皆二四六八十除十不用只用零数各得其卦之本数而止无犯重者如第二层乾下取九字坤下取六字第三层坎下取二字第四层震下取八字艮下取一字第五层兑下取四字巽下取七字第六层离下取三字合而观之则乾九坤六并列于上而震八巽七兑四离三坎二艮一雁行于下且乾坤平对艮
卷一 第 38a 页 WYG0048-0091c.png
兑斜对坎离斜对震巽斜对未或紊焉当知卦数不外乎位序矣下图即从上图衍出因坤之四十八而起乾之四十九以至坤之九十六而终焉此图之四维皆乾九坤六而六子之序与上图无异则卦数岂可移易哉且演必六位者六位成章也乾起四十九者大衍之策也终于坤之九十六者阳九阴六之会也此图包涵甚深不止为卦数取證也
以图数推卦数先儒所见互异此与邵子亦不同
卷一 第 38b 页 WYG0048-0091d.png
邵子用图之连数此用合数也
周易函书约存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