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042-05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通论卷三
           大学士李光地撰
  论易言阴阳之序
凡易所谓阴阳者皆先以定位者言如天地日月之类
是也而其间又以流行动静而分阴阳则如天地之气
一寒一暑日月之行一昼一夜之类是也故系辞传首
章先言天地高卑刚柔动静方物象形一一定位然后
卷三 第 1b 页 WYG0042-0575b.png
气机相摩相荡而雷霆风雨聚散乎其间昼夜寒暑运
行乎其际此圣人所以道阴阳之实也说卦亦先叙列
八卦对立之体然后及于动散润晅周流之用正与系
传首章同意其言神妙万物亦自用而推本于体也故
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间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
不可见则乾坤亦几乎息矣言其体用之不相离若此
固未有舍实体而谈虚机者也虽然流行者变易也而
定位者则已具交易于其中则交易者变易之本也故
卷三 第 2a 页 WYG0042-0576a.png
系传之言鼓润运行也以相摩相荡者先之说卦之言
动散晅润也以相薄不相射者先之而其言动挠燥说
也又以相逮不相悖者推而本之也交易者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互藏其宅者也变易者阴极而阳阳极而阴
互为其根者也互藏其宅故其情相求而相须互为其
根故其道相生而相济此皆所谓行乎其间之易然离
设位成列者求之则亦不可得而见矣周子先言太极
动静然后曰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张子先言太虚升降
卷三 第 2b 页 WYG0042-0576b.png
飞扬然后曰浮上降下清浊分焉是二说者不善观之
未有不妄意为混沌未剖之初气机不息者也故朱子
说之直以为目前如此然后其言无弊然惟其先言流
行者以及定位故或以启学者之疑也以夫子之言衷
之则凡易中阴阳皆当以定位者为本其所谓动也静
也消也息也然后以此推之而已矣然则流行之阴阳
与定位之阴阳二乎曰不二也定位之阴阳既分及其
流行也虽不相离而各有用事偏胜之时故天地同流
卷三 第 3a 页 WYG0042-0576c.png
而天主生地主成则谓春为阳秋为阴可也日月相推
而日昱昼月昱夜则谓昼为阳夜为阴可也流行之阴
阳自定位之阴阳而起故语道者必于其序也
  论易简之原
易简者圣人所以语乾坤之德行盖论道之极致然所
以易简者其原安在也曰此中庸所谓为物不二也天
地之心一而不二故天地之事顺而无为合之则天地
同流者也分之则主宰万物而不二以知大始者乾也
卷三 第 3b 页 WYG0042-0576d.png
致役乎帝而无为以作成物者坤也故曰夫乾其静也
专其动也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专言其心之存
直言其心之发翕言其事之敛辟言其事之施存发之
间毫无夹杂而委曲者此乾之所以有心而无心也敛
施之际毫无凝滞而窒碍者此坤之所以有为而无为
也无以名之则名之曰易简之善而已无以赞之则赞
之曰至德而已天地之德不可窥也于人心之德验之
今夫人之心一于理而不二则静专动直之气象可识
卷三 第 4a 页 WYG0042-0577a.png
也其应于事也顺乎理而无为则静翕动辟之气象可
识也易者坦白之称简者要约之谓坦白故易知要约
故易从易者险之对故有以知险简者烦之对故有以
知阻易之所以达天德而定大业同吉凶而处忧患者
其道无以易此此易简之原也
  论幽明之故
或问观天察地何以知幽明之故也曰天文之大者三
光而已地理之大者五行而已而皆不离乎阴阳故天
卷三 第 4b 页 WYG0042-0577b.png
阳也地阴也自在天者言之日阳也月阴也自在地者
言之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张子曰火日外光能辟而施
金水内光能翕而受神与形天与地之道与是故天施
而地受者也日施而月受者也木火施而金水受者也
施者其体实受者其体虚实者著显而易见故凡明之
类皆视此也虚者隐暗而难知故凡幽之类皆视此也
施者有所丽受者有所涵惟其能受而涵之也故虚而
非虚且虚而能生实也此阴阳所以不穷而万物所以
卷三 第 5a 页 WYG0042-0577c.png
生生幽明之理尽于此矣夫下文死生人鬼皆幽明之
大者也虽然就此以观幽明则似茫昧微渺而未易知
者惟于天文地理之显者而观察之则幽明之故可以
耳目及而思虑得夫然后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可以
继是而有明也故邵子曰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
也阳者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
人之影也即此意也
  论死生之说
卷三 第 5b 页 WYG0042-0577d.png
始终即生死也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何也曰始
终者泛论事物之始终死生者切指吾身之生死言推
原反覆于事物之始终则知吾身死生之说也聚则物
之所以有散则物之所以无感则事之所以生寂则事
之所以止其生而有也有所自其止而无也有所归死
生之变如此而已虽然犹有深于是者焉天之生物也
岂使之徒然而生徒然而死哉盖必有所以生者焉所
谓全而生之也有所以死者焉所谓全而归之也百谷
卷三 第 6a 页 WYG0042-0578a.png
草木之生能蕃其根畅其枝以至于成其实则所以生
之理完矣剥落之后其实必充美而又可以蕃衍于无
穷盖性之流传不可息也不如是则虽有是生性而不
完既落之后必不能充美而可蕃此万物终始之著者
也人心之造事也如其事之理而无亏欠及乎事已心
休则泯然而有以自得且可以生异日之善而为后事
之师也否则迹虽往而萦怀者不释甚则过既成而追
讼者无穷人生于天地间其生其死盖终始之大者较
卷三 第 6b 页 WYG0042-0578b.png
之物类事类又相远矣而圣人所谓朝闻而夕可者盖
亦等其理于一事物逡巡晨暮之间此之谓死生之说
也异氏之学于知死之说详焉夫既死矣彼何从而知
之易之所谓知者以事物终始而知之夫子又言未知
生焉知死盖此意也周子图说引此终篇以为太极全
付于人人必全而归之然后三极之道立西铭乱语存
顺没宁指亦如之皆圣贤深切之训也舍是而求死生
之说则何以知为
卷三 第 7a 页 WYG0042-0578c.png
  论鬼神之情状
先儒以精气为生者为神游魂为死者为鬼愚谓死而
魂游又孰从而知之非穷理之要也盖精气游魂皆以
吾身之生生者言之尔筋骨血肉精之为也呼噏营卫
气之为也二者合而成物物之体也精之灵曰魄气之
灵曰魂魄主静故常居魂主动故曰游游者或聚或散
之称也其聚也乘于气而思虑动作兴焉其散也藏于
魄而思虑动作泯焉是故精之魄为鬼气之魂为神游
卷三 第 7b 页 WYG0042-0578d.png
魂之聚而乘于气者为神其散而藏于魄者又为鬼精
气魂魄常在鬼神之长流而不息者也游魂之变无方
鬼神之旋伸而旋屈者也以造化言之则天气地质犹
吾身之精气天神地灵犹吾身之魂魄也游气纷扰犹
吾身之游魂感遇聚散以为万物之终始死生犹吾身
游魂之变也经所谓鬼神者通造化而言者也造化之
鬼神不可知故以人身之鬼神知之也推而极之则造
化之鬼神不可求亦以人身之鬼神求之也知之则质
卷三 第 8a 页 WYG0042-0579a.png
而无疑求之则感而遂通何则一体故也或曰鬼神之
说侈矣自异氏之说入而怪滋甚今定其为有耶为无
耶曰此经之言所以为理之至也夫求之身而有焉斯
有矣求之身而无焉斯无矣天神地示之长在易知者
也万物生息之无穷亦易知者也世俗之惑盖在于人
消物化而不知其所归故以为有无难明也然自吾身
之游魂观之则凡耳目之所涉思虑之所营必有所藏
也有所寄也孩稚之习老大而不忘旦昼之为梦寐而
卷三 第 8b 页 WYG0042-0579b.png
不泯惟精气之长在而魂魄之周流故动静之一根而
隐显之无间然则鬼神之有无可知矣是故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则以吾身之精气为物者当之幽明之故通
而鬼神之情状已明原始反终则以吾身之游魂为变
者当之死生之说得而鬼神之情状益著○或以昼作
喻人夜梦喻鬼理然乎曰昼则魂用事而主动其或动
而又或静者魂之交于魄也夜则魄用事而主静其或
静而又或动者魄之交于魂也故明则人为主人交于
卷三 第 9a 页 WYG0042-0579c.png
鬼者其正也魂交于魄之喻也幽则鬼为主鬼交于人
者其变也魄交于魂之喻也正故虚灵湛定而有常有
所感斯无不通矣有所存斯无不在矣变故彷佛杂糅
而不测其交也不可知其来也不可期故欲知心之体
之灵者于其湛定而有常不于梦也欲知鬼之神之灵
者亦于其湛定而有常不于交也心之体湛定而有常
者与其神智日生之用混然而合一鬼之神湛定而有
常者与万化无穷之机浩然而常流而世之好语怪者
卷三 第 9b 页 WYG0042-0579d.png
惑于鬼神之变者也周礼有三梦之占盖与警妖祥之
术一尔
  论继善成性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自乾彖传文言始
发之其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是朱子所谓天地以生
物为心而人物之生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
者也然传言万物资乾元以始而已至文言申之曰元
者善之长也则见元之为善又曰君子体仁则见善之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42-0580a.png
为仁仁者即天地生物之德而人物得之以为心之德
之实体也夫自天言之谓之赋自人物言之谓之受自
一赋一受之间言之谓之继继也者犹子之于父母曰
继其体也犹弟子之于师曰继其志也天道赋与之初
无择于物人物受命之始无间于天如阳光之照也不
以冈原涧壑而殊也如大雨之奔也不以陂泽沼沚而
异也当此之际徒有善焉而已故曰继之者善也言天
人交接之间无非善者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谓也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42-0580b.png
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又朱子所谓理为之主而阴
阳五行为之错综经纬于是人物之生气殊质异而各
一其性者也成者气之聚形之具天既赋于物而已分
物既受于天而自足如兼被乎阳光而冈原之明暖涧
壑之阴冱不能均也如兼承乎雨泽而陂泽之汗漫沼
沚之淙滴不能同也当此之时则谓之性故曰成之者
性也言人物之有定而不可移乃其所以为性者是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之谓也是故乾元者专乎天地之心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42-0580c.png
之德而言者也其资之以始而继之者是人物之公也
理一者也乾道者兼乎天地之气之化而言者也其各
正而成之者是人物之差也分殊者也乾元惟大故公
而不私乾道惟变化故差而不齐周子引彖传之言与
系传互相发其指深矣厥后程张天命气质之说实出
乎此
  论河图
河图何以作易也曰天地之间阴阳而已河图之奇耦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42-0580d.png
者所以纪阴阳之数仿阴阳之象而尽阴阳之理也一
奇为阳数二耦为阴数其馀凡奇者皆从一而为阳也
凡耦者皆从二而为阴也其位则节于四备于五而加
于十四者天地之气分司于四方迭王于四时之用数
也五者兼其中之体数也十者倍五而成在四方四时
则阴阳互藏互根之数在中央则阴阳混一和会之数
也今以图观之除五十为体数居中则一三七九者奇
数之始终也二四六八者耦数之始终也阳始于北盛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42-0581a.png
于东极于南而终于西此图一三七九之序也阴始于
南盛于西极于北而终于东此图二四六八之序也在
北在东则奇内而耦外奇为主而耦为宾奇为生数而
耦为成数此则阳主事而阴受命阳息而阴消之象也
在南在西则耦内而奇外耦为主而奇为宾耦为生数
而奇为成数此则阴用事而阳仰成阴息而阳消之象
也盖其并立而同运者固不容一息而相离而其迭为
宾主互为始终者又无一息之不相推而相变也自其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42-0581b.png
推行之迹言之谓之变化自其合一之妙言之谓之鬼
神推行者变易为用而其体不可执合一者交易为体
而其用不可知此河图之缊而圣人所因以作易之源

  论河图二
圣人之则图作易也非规规于点画之似方位之配也
其理之一者有以默启圣人之心而已图所列之数如
此其所涵之象又如此今以易卦观之天一地二数之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42-0581c.png
源也则圣人所取以定两仪者也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象之成也则圣人所取以定四象八卦者也何则一二
之数起则凡三五七九皆一之变矣四六八十皆二之
变矣故奇耦之画由此而定也相得有合之象列则阴
阳之宾主辨而交易之妙具矣阴阳之消息序而变易
之机行矣故四象八卦之设由此而定也今以羲文二
图观之则先天之左右阴阳内外终始固与图象无二
而后天之北东皆阳卦也南西皆阴卦也图象在北东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42-0581d.png
则阳为主在南西则阴为主亦其义也河图兼中数故
备于十易卦除中数故止于八中数者何也以一而统
四则数之主也又倍五而为十则数之全也此无极之
真所以主宰包含二五之精所以停蓄完备而为分播
迭用之本者也易虽不用其数而必曰易有太极说卦
叙图象既曰帝又曰神太极也帝也神也卦画所无也
然而以为易有之焉则河图中数之精缊象虽不立而
理行乎其间者也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42-0582a.png
  论河图三
易卦止于八而虚中数此易有太极而不著之义也言
帝言神而无专位之义也固也虽然八卦之乾其统之
矣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则乾太极也以主宰言谓之帝
则乾帝也以妙用言谓之神则乾神也至于以形体言
谓之天然后与诸卦列而为八是故以八卦为河图四
面对待流行之数而虚其中可也以乾坤为河图之中
数六子阴阳卦为四面对待流行之数可也地亦天也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42-0582b.png
故坤从乾而为中数凡所以主张纲维皆其为也犹图
之以十从五而为中数也六子则以阴阳相为内外消
息犹图四面之数之相为内外消息也是故乾坤者列
之则与诸卦成位统之则为诸卦之宗说卦最后去乾
坤而专言六子以明乾坤之即神也孔子于乾卦彖象
备天德之形容焉则已尽乎太极之缊矣夫岂必于八
卦之外求所谓太极神帝者哉
  论图书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42-0582c.png
卦以道阴阳之变故曰易畴以叙三才之法故曰范圣
人之取诸图也所谓阳卦奇阴卦耦者也其取诸书也
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者也何则天数始于一地数始
于二奇耦立而阴阳之理明故图之以一三七九二四
六八相为内外互为终始也是阴阳交易变易之道也
天数乘于三地数乘于二参两行而天地之义著故书
之以一三九七相乘于四正而左行二四八六相乘于
四隅而右行也是天地顺逆之机枢维之位也其为天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42-0582d.png
地之数则一而卦因之以明变化之情趋时之用畴因
之以明成位之职参赞之功故其中数也易见之则为
太极盖宰阴阳而为化枢也范见之则为皇极盖中天
地而立人位也太极皇极其为至理亦一而易所主者
天德无声无臭所谓太极本无极者故其名不在八卦
之内范所主者王道有典有则所谓皇建其有极者故
其目列于九畴之中也此二图同异之致圣人法则之
源也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42-0583a.png
  论挂扐
归奇于扐古人之说不同何也曰其说大略有二一曰
归左右之馀于两指之间也如此则奇为馀而扐为指
间一曰归所挂之一于左右之馀也如此则奇为一而
扐为馀按礼记王制曰祭用数之扐则扐固为馀义况
曰归奇于扐则是并两而一之之辞也若曰归馀指间
云尔则挂一亦于指间而何以不言扐揲四者何所顿
置而亦不言其处故知归挂于扐之说是也然亦有未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42-0583b.png
是者盖为此说者曰以挂象闰而已故必曰后二变者
不挂而但有扐也不挂为无闰之岁故曰再扐而后挂
也审如其说则当曰三岁一闰否当曰六岁再闰不应
曰五岁再闰使五与再皆为剩字而再扐再闰之文两
不相应(若以挂象闰当以再挂象/再闰方得两再字相应)且自分挂揲归皆有
所象独扐无象乎扐无象而又曰归奇于扐则扐亦为
剩字矣愚故合二说而折之曰合挂与扐皆以象闰也
或曰以再扐应再闰而不及挂则挂非闰也曰归奇于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42-0583c.png
扐则以扐为主以扐为主故以再扐应再闰然挂实其
起积之端故又曰再扐而后挂也分先于挂如挂非象
闰则应曰再扐而后分不应曰再扐而后挂使挂又为
剩字也是故以挂象闰者横渠及郭氏之说也以扐象
闰者疏家及朱子之说也合挂与扐皆以象闰则愚之
私见也
  论挂扐二
挂为气盈扐为朔虚气盈则揽期之成数而可知故分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42-0583d.png
二之后即除一而挂之也朔虚者计每月之空分而后
得故逐揲之后乃存馀而扐之也归气盈于朔虚而闰
法立故归奇于扐以象闰也闰馀生于朔不尽周天之
气则朔虚者闰之本法而气原无盈也据十二月之成
数而先除之则谓之盈据十二揲之全策而先去之则
谓之挂及其积也通谓之朔虚可也故既归挂于扐则
可以扐槩之以再扐象再闰而不复及挂者以此也然
古人以三百有六句为期之整数则气盈者其起积之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42-0584a.png
端矣以四十八策为蓍之整数则挂一者亦其起积之
端矣虽以再扐象再闰而又必曰再扐而后挂者以此

  论挂一
后代多以卦爻应历孔子未言也独此节以蓍数象四
时闰分期日之属则疑惟此数与历法合盖推策迎日
古有是法矣唐一行以四十八策应四十八弦之数然
所谓弦者以实弦论也故总四十八弦仅得三百五十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42-0584b.png
四日馀而所闰十一日则挂一之策才应一弦而不足
以周之是以一行之法闰分馀于挂一之外也愚谓以
策应弦是也然当以三百六十之甚数为节而应经弦
不当以三百五十四日馀之岁数为节而应实弦也经
弦者七日有半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
日法四乘之得一千四百六十一以月法三十除之得
四十八十分之七四十八十分之七者一岁之弦数也
四十八策应经弦之外挂一为畸零之策且在用不用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42-0584c.png
之间(虚一者全不用馀策全用/惟挂一者半用而半不用)是与十分之七相应而
为五日四分日之一之赢分也或曰挂一之策退为七
分则与一行进分之病等尔曰七分之源出于康节所
谓卦用八蓍用七者是也八者四正四隅除中宫之数
七者一岁生物除不用之数故蓍策之穷于七七者用
数也则其畸零之策在乎用不用之间者以七裁之可
矣况一岁之分乘而除之则四十八为整数而一得七
分此有法之分也一行以四十九皆为整数而旋加分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42-0584d.png
以合岁分此无法之分也一行盖亦不以扐象闰而欲
以一岁闰分尽寄之挂之一策故也
  论策数
朱子以挂扐之数为七八九六之母策数为七八九六
之子其辩详于启蒙考误诸书然考之于经则策数者
以象四时者也以当期日者也挂扐者以象闰者也一
期四时三百有六旬此正数也当为母盈虚之分是馀
数也当为子有正数而后有馀数不应以馀而先正一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42-0585a.png
也又果定七八九六者以挂扐为重则经当曰乾坤挂
扐若干二篇挂扐若干今数策而不数挂扐二也盖策
之为七八九六也其数显然不必计方圆全半而后合
则知启蒙考误诸辩犹朱子未定之说也然挂扐之与
策数相应则亦有自然之法象存焉九揲者其挂扐三
揲则乾老阳三画之象也六揲者其挂扐亦六揲则坤
老阴六画之象也七揲者其挂扐五揲则震坎艮三少
阳五画之象也八揲者其挂扐四揲则巽离兑三少阴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42-0585b.png
四画之象也此则邵氏苏氏之说可参用者大氐易言
四象有二两仪生四象以卦画言者也易有四象所以
示也以蓍数言者也在卦画者既以位次而涵蓍数在
蓍数者又以馀积而涵卦画其错综变化固无不合而
易所谓用九用六之名与凡七日八月之象则专取夫
揲蓍而施于用者尔
  论筮法变卦
启蒙变卦之法备矣然愚窃有疑者盖其法惟六爻不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42-0585c.png
变者占卦辞至六爻皆变则占变卦之卦辞变至三爻
则又兼占两卦之卦辞卦辞之用只此三者而已一爻
二爻动则占本卦之动爻四爻五爻动则占变卦之不
动爻此则爻辞之用也审若此则卦辞之用有所不周
矣又审若此则爻之用半用九六而半用七八矣且考
之春秋内外传诸书不论动静及变爻之多少皆先论
卦之体象及其辞以立说意此其本法也盖一卦各变
六十四卦故随其动静及变爻之多少而贞悔不同固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42-0585d.png
无嫌乎卦辞之用之为重复也惟一爻动者则于爻辞
必专用焉然犹未尝不先以两卦之体此盖历据古人
之法而可见者盖必如此而后卦之用周而后爻之九
六之用为有定而所谓兼用两爻及用变卦之不动爻
者求之古人似无其说焉此愚之所以疑而祇存其论

  论筮法变卦二
左氏传晋文公之筮得贞屯悔豫皆八穆姜之筮得艮
卷三 第 22a 页 WYG0042-0586a.png
之八是谓艮之随又董因为晋文公筮得泰之八此三
筮所谓八者皆莫明其说杜元凯谓连山归藏易用七
八者既凿而无据朱子以为其不动之爻皆八于文意
亦不相似且董因之筮乃泰六爻皆不变者尤不得以
此说也窃意古法之用卦辞者不论动不动及动爻之
多寡而皆用之者也其用爻辞者惟一爻专动而后用
之者也当时用爻辞者则以九六为标识因揲蓍之法
爻以九六变也用卦辞者则以八为标识因画象之法
卷三 第 22b 页 WYG0042-0586b.png
卦以八成也故贞屯悔豫则三爻变而无专动之爻矣
艮之随则五爻变而亦无专动之爻矣泰卦不变则亦
无所动之爻矣凡此者于法皆当占卦故并曰八也但
变自三爻以下及不动者则当以本卦之辞为主以董
因引泰小往大来者推之也变自四爻以上及全变者
则当以变卦之辞为主以穆姜引随元亨利贞者推之
也变上三爻则当兼论两卦之辞以司空季子占贞屯
悔豫曰皆利建侯者推之也经传之例虽不能备而其
卷三 第 23a 页 WYG0042-0586c.png
可推见者如此至于一爻专动以九六为标识固已然
不曰得某卦之某九某六而必曰得某卦之某卦则益
以明虽用爻辞者未尝不先以两卦之体其说信也
  论筮法变卦
自六画之卦而又加一卦则增长至于十二画矣故曰
引而伸之也自一卦之义而又益以一卦之义随其所
当可以比附故曰触类而长之也必如是而后天下之
能事毕者何也曰一卦各变为六十四卦则其贞悔之
卷三 第 23b 页 WYG0042-0586d.png
间一反一覆而义于焉变矣如贞屯悔豫者文公备尝
险阻艰难而通亨之象也艮之随者穆姜宜守妇道以
静而止而乃以喜随人之象也若得豫之屯随之艮宾
主先后不同则其义当又别其馀占例大抵皆然此六
十四卦之变所以能尽天下之无穷圣人之所以成能
百姓之所以与能者莫不具于其中故曰能事毕也若
不先论卦而但论爻则其用反有所限且用爻者似亦
未尝不兼用变卦之爻晋怀公之筮曰归妹睽孤者是
卷三 第 24a 页 WYG0042-0587a.png
也至于筮法曰某卦之某卦者盖立八卦为主则八卦
贞也旋而加之者悔也故曰贞风悔山是蛊乃巽所统
之卦也立六十四卦为主则六十四卦贞也旋而变成
者悔也故曰贞屯悔豫是豫乃屯所统之卦也曰某之
某者义盖如此今人以之卦为名似非文意但当曰变
卦则可尔
  论贞胜贞一
贞胜者非谓正道胜也亦非谓常相胜也盖言以常者
卷三 第 24b 页 WYG0042-0587b.png
为胜也夫善而遇凶恶而获吉者有矣然非其常也偶
也偶者不足以胜常故曰贞胜也天地之道有反易焉
然以其常者观示也日月之道有晦蚀焉然以其常者
著明也天下之动所为以常为胜者亦常夫一理而己
矣顺理则吉逆理则凶此则其常也惟其以一者为常
也是故涂虽殊而归则同虑虽百而致则一天地之寒
暑虽有往来然往者即所以为来者其为成岁不异也
是其所谓贞观者也日月之晦明虽有往来然往者即
卷三 第 25a 页 WYG0042-0587c.png
所以为来者其为生明不异也是其所谓贞明者也天
下之动或伸或屈然屈者即所以为伸者其为生利不
异也是其所谓贞夫一者也夫子引十一爻者以括天
下之动虽然咸四之义其首也人心之所以憧憧者动
于利害之私耳其动于利害之私者感于吉凶之无定
耳知其以常者为胜则吉凶定矣知其以一者为常则
吉凶之理得矣夫是以不迁于往来之途不动于屈伸
之迹守吾贞焉而万感定爻之所谓贞吉悔亡者此也
卷三 第 25b 页 WYG0042-0587d.png
下十爻之义皆可以即此而推之
  论一君二民二君一民
辞之吉凶悔吝生于卦之小大六十四卦之小大生于
八卦之小大是故知八卦之所以分阴阳者而易之大
义可识矣震坎艮多阴而为阳卦者阳卦主于奇也巽
离兑多阳而为阴卦者阴卦主于耦也盖奇阳为君耦
阴为民一君则是君之权一而君为主君为主则民听
命所以为君子之道也二君则是君之权分而民反为
卷三 第 26a 页 WYG0042-0588a.png
主民为主则君失职所以为小人之道也是故阴阳之
始也但有君民主役之分而未有君子小人善恶之别
惟为主者不失其主之道则役效于主而阴亦阳矣夫
然后君子之名立焉惟为役者不安其役之义则主役
于役而阳亦阴矣夫然后小人之名立焉君子小人之
名既立此人之所以有邪正世之所以有治乱而未有
已也三画之卦取类如此故六画之卦取类如之如剥
复师比谦豫虽一阳也而以阳为主夬姤同人大有畜
卷三 第 26b 页 WYG0042-0588b.png
履虽一阴也而以阴为主馀则亦以其内外宾主而辨
消长之分因其贵贱上下而明进退之情是夫子所谓
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者而八卦其根也夫彖者材也卦
之刚柔杂居此其所取之材而以定一卦之吉凶者也
是故圣人推其原于阴阳卦以明材之所以区而别者
以此
  论初难终易
惟彖之系也原始而要终故爻之系也其于初辞亦必
卷三 第 27a 页 WYG0042-0588c.png
拟而议之而卒则成其终而已此初所以难知而上所
以易知也以乾坤两卦言之乍观潜龙之辞则未知其
所指也至于知初之为潜则知上之必亢矣乍观履霜
之辞亦未知其所指也至于知初之为凝则知上之必
战矣盖初上虽非当时而实时之所以造端究竟虽非
正位而实位之所以立本观成时之变位之分惟圣人
为能审其精焉至于造端立本者既得则所以究其竟
而观其成其则不远矣传所谓本末之意盖如此
卷三 第 27b 页 WYG0042-0588d.png
  论中爻之备
初上二爻事外者也中四爻事中者也以时言之则自
始之中以至终之中莫非有事之时也以位言之则自
出潜离隐以至席尊履贵莫非有事之位也如下文所
谓多惧多誉多凶多功皆惟其有事故如此易者吉凶
生大业之书故惟此四爻者于卦之义极相当对发卦
之蕴者必于是而始备也若初上两爻非无时位然以
时言之则为事之将然及其已往以位言之则为人之
卷三 第 28a 页 WYG0042-0589a.png
未遇及其已退往往在于咎誉辜功之外而于本卦截
定之分限盖有不相当直者圣人于此或发其未然之
戒与其过中之坊或示其始进之基与其持盈之道虽
一一根于卦义而实出于卦之前后旁外以周旋之故
卦有初上二爻而后时变穷有中四爻而后时义备
  论观彖过半
文王既名卦而系之辞矣然其系辞也必杂取夫卦义
其取夫卦义也又取诸爻之刚柔上下内外比应善恶
卷三 第 28b 页 WYG0042-0589b.png
当否者为多故名之所以命也间用主爻之义然以两
象二体为括要之宗者也辞之所以系也兼论二体之
德然以六爻刚柔为取用之材者也惟其如是是以六
爻未系而其粲然分列者已具于浑然涵蓄之中周公
之系爻也盖本此以为权度者也或彖辞所耑指之爻
则其意可以发明或彖辞所未及之爻则其义可以推
广文周一心者也彖爻一贯者也故夫未观爻辞者拟
议悬度可以预知其得失之所归已读爻辞者寻绎覆
卷三 第 29a 页 WYG0042-0589c.png
视可以确定其吉凶之有故吁此智者之事学易之方
也以乾坤两卦言之元亨利贞者彖辞也夫重乾重坤
之象天地无两也著其周复一周气化循环之义而已
元亨利贞贞复启元此彖辞所以发卦象之蕴也然而
大明终始者有六位以时成于其中故自下卦言之初
为元二为亨三则为利贞矣自上卦言之四又为元五
又为亨上又为利贞矣乾初下卦勿用而已四上卦将
用而疑犹勿用也此皆厚养待施元之意也二下卦以
卷三 第 29b 页 WYG0042-0589d.png
德使天下文明五上卦以德位使天下治所谓云行雨
施亨之意也三下卦之极以乾惕而无咎上上卦之极
以亢而悔盖高则必危而盈不可久利贞之意也坤初
下卦故曰始凝四上卦故曰天地闭皆慎微养晦亦元
之意也二下卦有直方之德五上卦有黄裳之美所谓
含弘光大亦亨之意也三下卦之极故含章而无成上
上卦之极故疑阳而必战盖让阳则吉抗阳则凶利牝
马贞之意也是则六爻发挥乃所以旁通其情而于彖
卷三 第 30a 页 WYG0042-0590a.png
辞之蕴亦无加焉六十四卦之义以是推之无不得者
观彖而思过半者岂不信哉圣人教人读易莫深切于
此章矣
  论二四远近
凡九二应六五者多吉盖居下则宜有实德故贵于刚
在上则宜虚中以下交故贵于柔也六四承九五者多
吉盖近上则宜有小心故贵于柔君必有刚明之德然
后可以行其道故贵于刚也若以阴应阴以阳应阳以
卷三 第 30b 页 WYG0042-0590b.png
阴承阴以阳承阳则皆无相取之义其或以时义所当
间有取者然非正例也如六二以阴应九五之阳九四
以阳承六五之阴皆不得为善美何则居下而柔则有
援上之嫌处近而刚则有专己之失也然以六二之虽
柔而中也故为能以中正自守其应九五犹多吉义惟
九四承六五刚而不中以处偪近之地则其危厉甚矣
是故二多誉四多惧者统言之也又云柔之为道不利
远者以见二虽多誉然惟以刚应柔者多尔且见四虽
卷三 第 31a 页 WYG0042-0590c.png
多惧然惟以刚承柔者多尔若以柔承刚则无凶害柔
之为道利近故也以柔应刚则不纯吉柔之为道不利
远故也然惟二之中也故刚固有誉柔亦次之是以统
之以多誉也惟四之不中也故刚固可惧柔亦未尝忘
惧也是以统之以多惧也
  论二四远近二
远多誉而近多惧何也曰夫月远日则明生近日则光
失可见远之多誉而近之多惧也试以天地言之则西
卷三 第 31b 页 WYG0042-0590d.png
南之方如月之望所谓远也月受日之光地受天之施
配而不嫌于敌盛而不疑于偪故在传曰西南得朋乃
与类行言致役于帝以养万物则虽朋类众多共效阴
职乃分之宜也东北之方如月之晦朔所谓近也日与
月合天与地交月则匿其明地则閟其气故在传曰东
北丧朋乃终有庆言告成于阳以为终禀承于阳以为
始终始之际惟阳之顺无有朋私也是故远则贵于刚
者如月之藉日光地之载天气柔其质刚其用以君父
卷三 第 32a 页 WYG0042-0591a.png
之灵济君父之事则刚者贵矣近则贵于柔者如月之
终魄于东而载魄于西地之安守于贞而顺承于元纯
阴至顺终君父之功以听君父之命则柔者贵矣盖不
特位之远近然也凡受事分职之时皆西南也皆远之
属也凡归功禀令之时皆东北也皆近之属也自坤彖
发其义而六十四卦视焉是臣之则也
  论三五刚柔
三多凶五多功亦统言之也又曰其柔危其刚胜耶言
卷三 第 32b 页 WYG0042-0591b.png
三虽多凶然惟柔处之则至危若以刚居之则或能自
强而凶可免也然犹疑其辞者庶几而不尽然也此所
以为多凶也以是而例于五则多功者亦惟刚者为多
若以柔居之则虽因时而有用柔之善然功不若九五
之多矣盖柔不利远以中无咎为二言之也而因可以
例于四柔危刚胜为三言之也而因可以例于五圣人
之言有举一隅而足者皆此类也或曰三四皆高位而
益高四止多惧三遂多凶何也曰近而亲者惧而已
卷三 第 33a 页 WYG0042-0591c.png
矣远而任者誉可致焉不远不近之间于情则未孚于
势则犹阻于任则已重于责则已切于进退则已难于
牵掣则已多此其所以多凶也凡易之情莫重乎比应
五位之尊有比而二应之三虽近高而无比应其为危
也不亦宜乎自乾卦六爻之辞而二五之功誉三四之
凶惧皆发其端矣六十四卦以是推之
  论爱恶远近情伪
爱恶以爻之时言也如在泰则交在否则不交在随则
卷三 第 33b 页 WYG0042-0591d.png
相从在睽则相离之类是也远近以爻之位言也如蒙
之六四则独远于实比之六四则外比于贤随则以近
而六二系于小子观则以远而初六童观之类是也情
伪以爻之德言也如蒙五之能虚中而顺以巽比二之
能守正而不自失否三之求合而包羞同人三之怀异
而伏莽之类是也非时则爱恶不可知非位则远近不
可见非德则情伪不可别矣爱恶之相攻者大故生吉
凶也远近之相取者暂故生悔吝也情伪之相感尤深
卷三 第 34a 页 WYG0042-0592a.png
故生利害也然爱恶情伪之浅深又因远近而变惟近
而恶相攻伪相感者必致凶犯害其小者乃悔且吝耳
若远而无比应之义者则虽不以情相爱而凶害必不
甚如姤之一阴爱恶之主也惟九二比之九四应之有
凶及不利之辞若九五则自有吉义三与相背上与绝
远则虽有危吝而无凶咎矣夬之一阴亦爱恶之主也
惟九五比之九三应之有凶及戒辞若九二则自有吉
义四与相背初与绝远则但戒其妄动而亦无凶咎矣
卷三 第 34b 页 WYG0042-0592b.png
故近而不相得者总例也其重者则以相恶相伪为主
故凶害属之也其轻者则以相近为主故悔吝属之也
以是反观则近而相得者必吉也利也相得而远者亦
不免乎悔也吝也皆可例求矣此三言者实观象玩辞
之要
 
 
 周易通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