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725-038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语录卷二十五
            大学士李光地撰
  性命
汝楫问胸前心之舍天心亦必有舍曰与人一般人醒
 时其神在心睡时其神在肾天之心上在北极下在
 地心又问春夏阳也心在上秋冬阴也心在下与人
 醒时睡时相配如何曰春夏气发于上秋冬敛阳地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725-0383b.png
 中推说皆通其实何处非心人遍身皆心一毛一发
 皆心也天亦是如此
赋性譬如诰敕开载职事福善祸淫譬如考职黜陟此
 首尾两头皆是正命中间许多禀受则皆所谓气数
 之命(自记/)
命字最上一层是天命之谓性纯以理言中一层是阴
 阳五行便自不同是以气言后一层却以人自感召
 为主又以理言合而言之总是一理中间气数之不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725-0384a.png
 同孟子说得妙君子不谓命也如朝廷命官予之敕
 书令尽职守是君之正命后来三考黜陟亦是吾君
 正命至中间僚友齮龁异同到底算不得君之正命
以君命譬天命最明切易晓给这敕书是命领这敕书
 是性继之者善在方给之初成之者性在既领之后
 (钟旺/)
圣贤说义理即兼利害朱子深讥左传好夹著利害说
 其实降衷之命与吉凶祸福之命一也二之则不是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725-0384b.png
 所以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惠迪吉从逆凶福善祸淫
 无不兼说
问人常有未生时先见朕兆如曹操未生便知梁沛之
 间有真人出之类此何理也曰天地生人如人做事
 一般其有关系者尤所著意未做那事先动那念便
 有象了问有至微之人不过富贵几年未生之前亦
 见朕兆难道亦是天地著意所生之人曰此等人是
 他后来自家坠落了想天地初生他其意不止如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725-0384c.png
 是所以诗书言命只言后天之命立命二字最妙命
 可以自我立的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惠迪吉从逆
 凶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
 佑命之自天申之都是说此等命天生成有一定的
 命到得后来变化其理又进一层连天亦不知其然
 果有天初生人本来是极好的后来自家凿丧至减
 其算削其籍有生来命本平常因自家积德累仁至
 于增其福寿名升帝庭问天地至神如何后来变化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725-0384d.png
 天亦不知曰心是人所自有的人尚不能捉定自己
 的心天如何能知所以佛家说转轮王是心那机一
 转大地山河都随他转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其聚精会神又在人所以太极图
 上面的都是为下面两圈而设不知天地但观人人
 一生经营劳碌只是要儿孙好问人是有知的固如
 此至草木无知其生枝生干生叶生华归结只是结
 子天地之心全见矣曰然草木之生色香臭味有绝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725-0385a.png
 奇者禽兽虫鱼中羽毛鳞甲亦有绝奇者人乃裸虫
 之长毫无文彩而天地之全理寄焉如果实榖种一
 般其干枝叶华皆好看结成子便一些文彩没有其
 好处都包在内问实必有壳包住衣锦尚絅亦是如
 此可见为己之学即是天道曰孔子教门便是收归
 到里面来这个生发无穷尧舜禹汤文武之泽都不
 如孔子其子孙之福禄亦与天地终极为是故也佛
 氏圆满二字最妙圆始满满始圆草木之实其圆满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725-0385b.png
 者乃生气之所归也种先圆勾萌甲拆便不圆到得
 结实又圆问如喜怒哀乐未发是圆的发便不圆到
 得和仍是圆曰然
人为天地之心果然人多错会某亦读之累年始解谓
 人为天地之心反一语便可谓天地为人之皮壳故
 愚诞之辈至有疑天地为无知者即从此起也人为
 天地之心乃谓天地之精神命脉皆在人耳禽兽草
 木皆得天地之性而不能全惟人得之最全故曰天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725-0385c.png
 地之性人为贵贵者贵于他物也犹之父母生子父
 母之精神命脉皆在儿子非谓父母为儿子之皮壳
 也就如一身之中说人之神气为天体魄为地知识
 为人便不是只好说魂之灵属天魄之灵属地周子
 张子便说得不错周子以人之应万事配天地之生
 万物极是张子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
 中处又极是
王阳明说万物一体处言见赤子入井恻然救之是赤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725-0385d.png
 子一体也见禽兽被伤欲活之是禽兽一体也见草
 木摧折欲护之是草木一体也见砖瓦倾欹欲全之
 是砖瓦一体也又翻转来说瓦石所爱也使有草木
 萌蘖屈抑其下则不惜掷瓦石而出之觉心安而理
 得也草木所爱也使畜牧无资则不惜芟草木而用
 之又觉心安而理得也禽兽所爱也值宾祭则杀而
 飨之又觉心安而理得也至人尤所爱也一箪食一
 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路人与吾之父兄并在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725-0386a.png
 前舍路人而活父兄又觉心安而理得也此皆非安
 排而后有者论皆极精某复因其说而推之瓦石无
 害于人即触之不过伤肌而已草木则有腐肠烂胃
 毒人至死者草木生于肥土而不骄生于瘠土而不
 求虽有毒草人不食之不能为灾也禽兽得食则争
 其尤悍鸷者抟噬踶啮无所不至矣禽兽一饱而止
 过而辄忘人则蝇头之利不肯相让盈千累万不自
 知止百年将尽竟不少休睚眦之怨没身不解以致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725-0386b.png
 相雠相杀兴戈起戎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视草木禽
 兽之恶千万倍矣似乎荀子之言不为过不知天以
 全副本领予人原千万倍于物所以以不善用之其
 机智才力亦千万倍于物且如瓦石止是供人之用
 至草木则能滋益天和培助元气瓦石不能也禽兽
 中如鸡犬之鸣吠牛马之致远其尤灵者如蜂蚁鸿
 雁之类草木不及也至于人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
 实能修齐治平则财成辅相上下咸若直至参赞位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725-0386c.png
 育弥纶天地虽天亦不能限量他草木禽兽能之乎
草木本在下末在上禽兽横生惟人头向上如天之圆
 足在下如地之方清气升上浊气降下与天地同看
 来有天地不久便有人邵康节谓天地空閒许多年
 始生人物未必然唐虞去洪荒亦未必太远
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大抵天地之数至五而
 全河图洛书皆以五居中人手足五指得天地全数
 然大拇指与四指不同止两节又虚而不用数十二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725-0386d.png
 支不用拇指中指长应夏小指短应冬食指无名指
 一般应春秋后掌高处应山起西北注水于中洼处
 必定从食指边泄去应泽注东南至右手方位已变
 而西北东南不异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禽兽便不
 如此
天地生气无处不到石蟹在海能走石燕在洞能飞出
 则为石此石中所生之禽兽也污潦之水蛆蠓生焉
 粪壤之内蜣蚋化焉生其中食其中便肖其形便同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725-0387a.png
 其性牛马草食榖食虎狼肉食不能相兼也人无不
 宜是禀天地之气全也气全者以其理全也虎狼之
 父子蜂蚁之君臣何尝不倍笃于人而他则不知(以/上)
 (论/命)
性之不明也虚斋整庵欲于气之曲折处见性姚江以
 昭昭灵灵言之皆难以口舌争须知气不过运动神
 不过知觉而所发之理乃性也如见孺子入井而恻
 隐能恻隐者气也知恻隐者神也而恻恻然发于不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725-0387b.png
 自觉动于不得不然此处非气非神乃情之正而性
 之真也程子称形而上下为截断分明朱子言太极
 阴阳当离合观可谓精切(光坡/)
性字自孔孟后惟董江都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数句
 说得好自后汨于佛老都是以气质为性以心之灵
 明为性至韩文公既以仁义礼智信为性却又疑孟
 子性善之说难道有不好的仁义礼智信么直到程
 朱出来把性字说一个透程朱后又糊涂了伊川说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725-0387c.png
 性即理也蔡虚斋罗整庵辈著实参想以为天地之
 气若偏于阴偏于阳便不是理阴了又阳阳了又阴
 阴阳得中便是理已经说得近傍却还隔一层为甚
 么阴了又阳阳了又阴这是天地不能自已万古不
 易极纯极粹至好的一个性连天地亦不知其所以
 然只是不如此便过不得此生理也生理却在心里
 所以程子说心如榖种因为性如此所以动而阳阳
 是好的静而阴阴亦是好的春夏之生长固是生物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725-0387d.png
 秋冬之肃杀亦是生物人得之以为性亦是如此万
 古剪不断连人亦不知其何故只是如此便安不如
 此便不安圣人爱人固是生人杀人亦是生人此处
 看得明白凭你横说竖说道理都不错知道这道理
 天地间那一个物类那一件事情是不与我相关涉
 的知道这个却说他是气质不得说他是心之灵明
 不得
善固本之性恶亦必寻其根朱子谓阳主生阴主杀主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725-0388a.png
 字觉得太重如形体阴也心思阳也岂有形体主于
 为恶之理然恶却从形体而生故人以心思为主而
 贯彻形体则形体亦善以形体为主而役使天君则
 心思亦恶善出于心恶亦出于心如君命官尽忠效
 职乃君命也枉法行私非君命也然尽忠效职固凭
 君命以行事即枉法行私何尝不假君命以作威毕
 竟尽忠效职者君命之本然枉法行私非君命之本
 然也如此看恶字有根而亦不碍于本性之善矣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725-0388b.png
知好善恶恶之为性原不错但要知何以能知好善与
 恶恶必我有善而彼之善与我之善合故好之彼之
 恶与我之善不合故恶之其所以合不合者非我有
 极善之性何以能然程子以榖种喻性便是榖种里
 面是有的释氏以镜喻性便非明镜里面是无的榖
 种是热的明镜是冷的以善言性便尽天下人物皆
 视为一体痛痒相关公其所有而已不劳一团和乐
 之象以知觉言性便以已为明视人为暗自智而愚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725-0388c.png
 人尊己而卑人私其所有而欲分以度人必有隔阂
 之象所以性善之说明便见得天下之人皆有性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之教之
 欢欣和厚佛教以众生迷妄思欲度脱不知上老老
 他便知孝上长长他便知弟何尝迷妄总之圣贤仁
 爱是热的佛家慈悲是冷的如告子之不动心是死
 的孟子之不动心是活的活的便是热的死的便是
 冷的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725-0388d.png
至尊因说新制律管分寸与古合以羊头山黍实之亦
 是一千二百装𦂳自然多几颗松些自然少几颗大
 槩是一千二百就如说性善难道个个都是一样是
 大槩人性都善不甚相远耳这一句说性善甚精到
问性只在心内否曰通身全是性毛窍中都是性但最
 中光亮发见处是心耳问光明只是心不是性曰然
 问心如榖种何处是性曰榖种生处尚不是性所以
 生之万古不变者为性性本无形如大麦万古是大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725-0389a.png
 麦小麦万古是小麦不是性如此如何不会变有性
 所以有许多物事若没有这个不会变不肯住的如
 何有这许多物事所以云性立天下之有
人与天地本是一个其分界处只在一躯壳而百凡雕
 斲隔离之患皆从此生圣人所以说克己己私克去
 得尽则践形尽性我便是天即中庸所云至圣至诚
 也人物皆禀此理以生吾浑身都是天理而人物自
 化又加之在已有学问处物有法度则存神过化而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725-0389b.png
 赞天地夫何疑
姚江以一段灵明者为性虽少近里然所见乃心而非
 性也心便有别但看声色臭味平时多少耽著至遇
 疾病便生厌恶遇患难便不复思想惟孝弟忠信则
 坎壈之中转见诚笃至于生死利害更生精采故知
 人心道心确然两个可见义理之性不以形骸而生
 自不与形骸俱毙嗜欲之性皆因形骸而有自与形
 骸俱亡此处认得确发言行事大段不出定盘星矣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725-0389c.png
王阳明格竹子的性乃格其叶何以三心何以空他木
 皆通直他何以有节不知此形器也非性也虽细说
 亦各有缘故如鳞属木水生木故鳞如波纹禽属火
 木生火故羽如木叶而食栖于树兽属金土生金故
 毛似草而深藏于岩谷介属水金生水故壳似金石
 之坚裸虫似人属土故居于平地分属五行却不是
 他的性惟孔子说得尽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
 命本至善人物承继来无不善及至成形便有不同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725-0389d.png
 今欲求物之性总离不了五伦不特虎狼父子蜂蚁
 君臣雎鸠夫妇即草木亦然以类丛生是其朋友也
 有牝牡是其夫妇也移树必是花开时问其故曰树
 最护花欲结子也是其父子也其不能全者形器限
 之也其不能断者同一性善也天地与人共此一性
 所以万古不易万古不息
王守溪许多时文都看不出他的底里到做性论便露
 出马脚盖以金水喻性全是佛家语也性是热的物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725-0390a.png
 事不是冷的物事是属阳不是属阴论人性当以木
 火喻之如草木之实其中原具有根干枝叶花实及
 一得土气而根干枝叶花实都出其中性便是如此
 木火属发生金水属收藏如昼夜然吾儒所说性是
 白日事佛家所说性是夜间事圣贤说四德便说元
 说五常便说仁元足以统亨利贞仁足以统礼义智
 佛家却不道元而道贞不道仁而道智都落空了
人物皆有五性其参合之中和者为人偏驳者为物至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725-0390b.png
 甚偏驳之后则美者亦亡矣人之中有贤不肖理亦
 如是(自记以/上论性)
仁智相连仁收进来便是智智发出去便是仁礼义相
 连礼是灿然有文若不停当如何谓之礼而停当恰
 好处便是义信流行于四者之内而位次乃在礼义
 之中极有理礼都排在外面若无实心以为之本便
 是诈伪惟有实心故一归于实事而合于义也
五常仁可以统四德生意无不贯也信可以统四德诚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725-0390c.png
 心无不存也智可以统四德收住四德又贞下起元
 也
数中一三五可以做主五行水木土可以作主五气冬
 春中可以做主五性智仁信可以做主礼义却做不
 得主
仁为四端之首故中庸云肫肫其仁智能成始成终故
 中庸始之以聪明睿智而终之以文理密察(自记/)
圣人不轻说死惟到仁曰杀身成仁信曰自古有死虽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725-0390d.png
 死而生之理存勇士不忘丧其元终非其至者但谓
 之勇士而已
问程子屡驳以爱为仁之说爱者仁之用而非即仁也
 曰朱子仁说已辨此既曰爱者仁之用独不可反其
 说曰仁者爱之体乎问鸡雏之说云何曰全在那一
 点嫩处如婴儿依恋父母那一点真心乃最初之心
 也大舜做出多少事业其根本却是大孝终身慕父
 母五十而慕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725-0391a.png
觉固不可以言仁亦不可以言智觉者心也仁智者性
 也在天地觉譬则神仁智是生物藏物之理(自记/)
人心中只有一团生理发出来便是爱爱不可即谓之
 仁然其理则仁也为甚么又说公则仁大槩人不能
 全其仁者只是为私欲所蔽隔克去己私仁心自在
 公字有工夫爱字无工夫公便爱心自然流出如一
 片土地但不使瓦石压占自会生草若强恕则在公
 与仁之先惟不能仁故用强恕耳然无忠做恕不出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725-0391b.png
 才说恕忠便在内
智是两个而暗藏在内的夫妇是两类又躲在人不见
 处的以此推之北是幽暗之方黑是幽暗之色水外
 闇冬闭藏贞则收敛坚固忧惧亦是隐隐在内盘算
 的肾亦两个藏而不露无不如此
机智是无用的圣人未尝不有在胸中却不拿出来用
 所以董子说阳居大夏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居大冬
 却积于空虚不用之处圣人用底只是仁礼义智是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725-0391c.png
 藏在内的义犹半用智全不用若拿出来用便害事
 如人多端笼络我架词作势我只以老实应之他句
 句虚我句句实自然他通身伎俩都没用处你若再
 以机变应之益发多出事来必败之道也只是义智
 却是内里必要有的不是可以无的
后世君子于四德中耑用一智些小利害即便百般趋
 避问所用恐亦非正经的智曰就是正经的智亦用
 不得智本是藏在内的不可以用岂独智即义亦半
卷二十五 第 17b 页 WYG0725-0391d.png
 用半不用如事不当做则不做便了若张扬表暴便
 有病故用义便有东汉末流党锢之祸用智便流于
 诈伪奸巧之归三代以上专用仁礼问文理密察是
 用智否曰全在内宽裕温柔也是他斋庄中正也是
 他发强刚毅也是他其本位却是文理密察又问举
 错是用智否曰说到举错已交付与义矣智所以成
 始成终仁之恻隐义之羞恶礼之辞让只是一样独
 是非有两类是处管仁礼非处管羞恶(以上论/五常)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725-0392a.png
性无所不在情亦无所不在心亦无所不在求之五行
 之位则性之全体属水心之光明属火情之萌芽属
 木
心者性之郛廓心如物之皮壳性是皮壳中包裹的故
 言心必合性言方是本来的心(钟旺/)
万物皆天万事皆心心是易知事是简能(自记/)
知识者人心是非者道心(自记/)
心统性情形生神发后便著如此说若论自来须先说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725-0392b.png
 性而后及心心亦性之所生也及有此心则性具于
 中感物而动而情生焉又曰心亦性之所生此句甚
 险然理却如此有一团要发见的意思便是生理
火在人为心在天为日日之所及而物生心之所到而
 事始
人通身皆心也心所不能通处便不是正理若是理之
 所在心无不通岂止一身凡天地日月星辰之可窥
 测往古来今之可推求者皆是心之所到通天地古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725-0392c.png
 今止是一心汝楫问朱子云心者神明升降之舍妙
 甚平时只说作心是神明之所栖止不知升降二字
 是活动的如眼镜之照日光不是定在一处正侧转
 动间光亦随之而移曰然
汝楫问血肉之心即心乎曰此心之室周身皆心也
当年与德子谔徐善长所言皆错其时于一切天理人
 欲都从动静分看便不是阴与阳都是好的如何说
 阳善阴恶阳气也阴形也气非理也然气与理近犹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725-0392d.png
 之心非性也然心与性近一切欲心都从形体上生
 来如鼻欲闻好香口要吃好味之类凡此非即恶也
 中节仍是善惟过则恶耳虞廷说道心是从天理而
 发者说人心是从形体而发者饥渴之于饮食是人
 心也嘑蹴不受则仍道心也人心道心大体小体都
 从此分别能中节则人心与道心一矣(以上/论心)
性有仁义礼智发则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亦然爱
 欲恶惧其根也发则为喜怒哀乐爱发为喜欲发为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725-0393a.png
 乐恶发为怒惧发为哀言七情者除却乐字耳以配
 元亨利贞春夏秋冬循环不已无非是者喜尚无弊
 到得乐便手舞足蹈易至于过乐与怒不相涉何以
 乐必变怒但看乐之时心满意足气易骄盈觉得少
 不如意便不快活无论不当怒而怒就是怒得有理
 然忍著不怒何妨试问此时设在患难中亦有此盛
 气否怒之后如何转为哀凡怒过未有不悔者如汉
 武穷兵黩武天下困苦晚年轮台之诏何其哀切至
卷二十五 第 20b 页 WYG0725-0393b.png
 哀便有好消息来盖隆冬闭塞时春意已萌动矣由
 喜至乐由怒至哀皆不妨最是由乐至怒这一节不
 好归根复命总在一惧字惧贯始终便都好一部易经
 全以惧字为用神为丹头以惧始以惧终而每爻皆有
 当爻之位的道理惧诚也爻位明也以诚贯明易道也
情之发有有次第的有随感而发的有次第者如元亨
 利贞随感而发者如水火金木所谓其发之也仁其
 裁之也义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分明是有次第
卷二十五 第 21a 页 WYG0725-0393c.png
 然即其随感而发者恻隐是初动的辞让是著见的
 羞恶是收转的是非是包藏的虽因事迭见而亦未
 尝无次第也(自记/)
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与喜怒哀乐皆情也恻隐便是喜
 之正气辞让便是乐之正气羞恶便是怒之正气是
 非便是忧之正气忧又有恻隐意盖北方原有二气
 人能忧则恻隐之心生矣(自记/)
喜怒哀乐固以惧字为丹头又想土寄旺于四时喜怒
卷二十五 第 21b 页 WYG0725-0393d.png
 哀乐应有一平字象土天道之变以渐而至春至夏
 夏至秋秋至冬无今日大热明日大寒之事毕竟以
 渐而变是平也寅卯辰辰为土巳午未未为土申酉
 戌戌为土亥子丑丑为土土气冲和和平下来渐渐
 而变喜至乐怒至哀尚以类相从其势顺惟乐变怒
 哀变喜若太骤故营阳王哀乐过人其哭之惨戚便
 哀感行路方退而欢笑如常朱子谓是不恒其德孔
 子是日哭则不歌正是此意当其乐乐得平些移时
卷二十五 第 22a 页 WYG0725-0394a.png
 怒怒亦轻些此理势之必然惧与平亦有分别惧刚
 而平柔惧清而平浊惧属智属水平属信属土平是
 转湾处惧是起头处天不可说惧健字便是惧喜变
 乐怒变哀固须平乐变怒哀变喜尤须平四时如此
 五行亦如此金生水木生火可不用土水生木离土
 不得火生土土生金必用土才生出金来汝楫说平
 即思也洪范配土先生大以为然
虚斋蒙引中画喜怒哀乐中间著个思字甚好总是收
卷二十五 第 22b 页 WYG0725-0394b.png
 转念头无处放心便是圣人希天都离不了此意
喜怒哀乐归到仁义礼智便无弊以仁喜以礼乐以义
 怒以智哀有何弊病喜怒哀乐通乎仁义礼智又通
 乎元亨利贞便达天德下验之吉凶悔吝人道无馀
 矣问中庸自喜怒哀乐起直到位育正是此意曰然
圣人之心喜怒哀惧都有但中节耳如子畏于匡莞尔
 而笑无君皇皇微服过宋之类吕原明在太学因胡
 安定见伊川颜子好学论曰真儒出矣遂首先礼拜
卷二十五 第 23a 页 WYG0725-0394c.png
 伊川后来却学佛一日马行坏桥堕水几死及起却
 自咎曰堕桥便堕桥何为心动从此便在这上头加
 工这便异端不是吾儒正道问使孟子际此亦动心
 否曰不动便是告子矣孟子死心塌地服孔子就在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这几个则字终身摹仿不能到
怒最易发而难制只是理不明若明白时自然有节天
 下事只要明白贞下起元先有智而后有仁若是智
卷二十五 第 23b 页 WYG0725-0394d.png
 不足便仁也差了
怒后即自己不悔势亦必归到哀上来此天地阴阳自
 然之理倘用别的来接接不上果接之以喜乐这就
 穷了有死之道
无忧患时作忧患想亦可以忘怒问程子只说观理之
 是非倘理当怒者自然该怒何为又想忧患以平之
 曰先要忘了才会随事观理谓之忘怒是怒已平了
 是土怒之发也如火于时自加一段收敛退藏之意
卷二十五 第 24a 页 WYG0725-0395a.png
 便是以水济火以水济火则怒忘矣便看水一澄便
 有泥火一扑灭便有灰皆成土汝楫云惩窒二字是
 诀曰又以明为主看破他的机关惩窒亦易为力
天道元亨利贞赋而为仁义礼智发而为喜怒哀乐著
 事为吉吝凶悔成效为治盛乱衰皆相配喜乐怒哀
 发见于外却是爱欲恶惧为之根不爱何喜不欲何
 乐不恶何怒不惧何哀哀即忧也大槩喜哀无甚病
 病全在乐怒上乐便骄满骄满易生怒到得哀便有
卷二十五 第 24b 页 WYG0725-0395b.png
 向好消息惧字是回斡造化的金丹喜乐怒时能惧
 便不过惧便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根惧便有和
 乐生所以程子云肃则雍人君遇水旱兵荒则惧然
 必无事时从心中发出大惧方好凡人遇事精神散
 乱粗厉浮动便不中用惟惧便思量处之之道至主
 意定则不为他端所惑矣终日钦钦若对大敌到得
 金鼓齐鸣决几两阵却意思安閒如不欲战治乱都
 是天运然亦不容无别治由乎天而成乎人乱由乎
卷二十五 第 25a 页 WYG0725-0395c.png
 人而成乎天天无不治之理推其根由乎天而经纶
 缔造以成之则治矣情欲利害推其根由乎人人事
 坏天感之而沴气作天札灾厉至则乱矣惧者致治
 保邦之要圣人谆切言之道理要𦂳处原无多圣人
 丹头在此佛为转轮王以心转乾坤也惧即是转轮
 法凡看人亦当以此为诀其人无故知所惕惧或有
 所触而警动非常便是为善之人有道之器
元亨利贞配春夏秋冬仁义礼智喜怒哀乐吉凶悔吝
卷二十五 第 25b 页 WYG0725-0395d.png
 从古是如此说至配礼乐兵刑而七情中又添出乐
 字为八是某方如此说礼所以饰喜乐所以饰乐兵
 出于怒所谓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刑归于哀所谓哀
 矜钦恤内有爱外始有喜内有欲外始有乐内有恶
 外始有怒内有惧外始有哀圣人说颜子好学却说
 不迁怒程子定性书亦云忘怒观理盖喜乐治之象
 怒哀则乱之象故圣贤于此兢兢然根源却不在怒
 而在乐变怒上当乐之时便要留意也丹头却在惧
卷二十五 第 26a 页 WYG0725-0396a.png
 字当乐之时便提醒一提醒自然不过由喜而乐由
 乐而怒由怒而哀由哀而复喜其过度处皆用思所
 谓土寄旺于四时也学者用工却在喜怒哀乐上喜
 乐怒哀治而天下平矣天地位万物育不是空话是
 实事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幼一怒而安天下
 之民哀矜鳏寡乐以天下何尝不是实事不单是空
 讲道理每年勾囚但看成案都是乐与怒上死的斗
 殴雠谋也盗劫淫欲也不曾有喜与哀便致极刑者
卷二十五 第 26b 页 WYG0725-0396b.png
 邵子皇极经世遇物皆成四片却不曾如此配得(以/上)
 (论/情)
 
 
 
 
 
 榕村语录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