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725-02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语录卷十五
            大学士李光地撰
  春秋一
古史书事月日而已无以时者惟鲁之旧史名春秋意
 者鲁史记事以时欤(自记/)
圣人删述六经都是一以贯之春秋游夏不能赞一词
 直是圣人胸中权衡丝毫不差游夏等下笔便恐不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725-0227b.png
 能不错柰何
观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词则知赞易定礼乐
 游夏尚能为助至春秋门弟子以为可存者夫子却
 去之以为可去者却存之裁决精到非游夏所能与
孔子作春秋一笔写成所谓笔则笔削则削两则字见
 他快人情天理历代礼文明白精熟不假思索圣人
 用功却在大易看韦编三绝可见
春秋最是难看无一点文采不过几个字眼颠倒用得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725-0228a.png
 的确便使万世之大经大法灿然具备微而显显而
 微一归义理之精无非自然之则
一部春秋不过几个字换来换去数之可了这几个字
 忽如此用忽不如此用忽用忽不用参互错综遂千
 变万化曲曲折折精义入神不可思议又至稳至当
 极合人情即以此尽天下之事类万物之情通性命
 之理
论语有十数章便是春秋义例如八佾雍彻陈恒司败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725-0228b.png
 崔子子文冉子退朝正名为卫君之类不独大义朗
 然即词语轻重婉直之间都是义例如臧文仲窃位
 举其大微生高不直举其小皆是别的经书都是据
 理而谈待人以事实之此经却是现在日用间事立
 朝理家往来酬酢大经大法微文小节经权常变一
 举一动一名一号无不本之天理合乎人情直是人
 生要𦂳切务斯须不可离者
孟子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孔子曰其义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725-0228c.png
 则丘窃取之矣学者缘是谓夫子周游诸侯之邦采
 其国史而作春秋误也如果夫子参采乘梼杌之文
 而修春秋楚文以上晋献以前剪并诸姬灭翼作晋
 其事甚彰夫子何用隐之而没其本乎荆于莘之役
 始书始通也晋秦以暨吴越凡其入经之先后皆然
 推此则有赴告而后有书旧史有书而后春秋有笔
 不以他史益国史故事有沿故而遗其以闻见覈所
 因故事又有革旧而审且信也(自记/)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725-0228d.png
春秋一书直是人生不可须臾离者凡说夫子竟操二
 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是非褒贬怎生峻厉都是膜
 外话夫子不过是该称君该称臣还你个本分便是
 所以说必也正名当时礼法荡尽冠履倒置圣人不
 别作一书即用现成鲁史为之笔削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各止其所各得其安不过不肯一毫苟且假借
 而已吾辈作文章第一件是不要捏造粉饰有一句
 说一句称乎其人与事凡称谓官爵名字年月之类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725-0229a.png
 无一不停当便是一篇好文字
春秋字字皆经称量又义精仁熟恰当事理字面上下
 增减变不变称名辨物俱是化工如陈司败问昭公
 知礼曰知礼为尊者讳也及司败指出娶同姓辄自
 引过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娶同姓
 为非礼固昭然不没而臣子之分亦得此便是春秋
 义例又如唐平淮西前后四年工夫而韩文公作碑
 略之似今日发兵明日即捷者及后又有详叙日月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725-0229b.png
 处淮蔡内地聚天下之力四年而后克之作文者尚
 铺张扬厉岂不辱国此等处直学书经不书年月体
 一跳便跳过许多年许多事去其义则出自春秋
史书惟春秋当法年下书时时下书月月下书日有以
 两日赴者则书两日有灾眚经几日者则书某月有
 无关轻重者则不书日
古书于字句间不能无错惟六经无错处春秋于本文
 错者仍之却无柰他何孔子于子阳曰吾知之此公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725-0229c.png
 子阳生也子贡曰既知之何不改之子曰如不知何
 孔子问人如何以报德及如不知何都令人不能答
 温公作通鉴自以为得春秋之遗而其中不合者无
 数如生前即称谥此最不可春秋未经笔削想亦是
 如此邾仪父与隐公盟时未有爵也至齐桓公请于
 王而命之始称子如何于未有爵之先即以爵称之
 书曰邾仪父称其名得其正矣问春秋若无传不几
 废乎曰恶是何言也二百馀年事不晓得何妨如今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725-0229d.png
 何曾晓得五帝以前事圣人存其大经大法以扶世
 翼教事迹固不足论
有言某治春秋于比例上差有工夫曰此最要𦂳岂止
 春秋凡经书皆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不是相比则
 道理不能见得确实况比事属词春秋之教乎圣人
 文章随处不同褒与贬不同矣贬之中亦自不同有
 贬至十分者有九分几釐者又不是特意做文章恰
 是事理应如此所以说春秋王道之权衡是称量过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725-0230a.png
 的丝毫不差如今说昌黎文为六经之文其道理如
 何比得六经而作文之法却有六经之意字不虚下
 言有伦次惟六经为然文章要得此意有当多说者
 有当少说者有当删去不说者其前后次第都要安
 排妥当最是要𦂳
胡文定解春秋岂为无功只是说夫子那样严刻利害
 却不然看来纯是一片忠厚之心有一丝合于善便
 奖许之恐后其仁爱至矣至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725-0230b.png
 事之深切著明皆说作圣人托南面之权为见之行
 事非也谓他书托之空言不若春秋皆是列国实事
 有可考证功罪易见义理易明耳史记易本隐以之
 显春秋推见至隐说者谓春秋由事迹上推见人之
 心曲所谓诛心其实非也见字读现与上显字同易
 言造化幽微之故以至于人事春秋则由事迹之显
 著而至于精微句法少一以字不与上对耳见即所
 谓见之行事也陶元亮云矻矻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725-0230c.png
 此老学识殊未易到四书五经圣人总欲挽世风之
 浇漓而还之淳也
友言冯定远先生云人熟读了春秋自能做古文此言
 必有来历曰某平生即有此论无论大经大法即年
 月称谓序次体裁不知春秋下笔便错
左传隐公在公子翚便称隐公史记武帝在便称武帝
 极有名史尚如此试看字字著落一毫不差一毫不
 假借除春秋更无有二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725-0230d.png
朱子自谓此生不敢向春秋问津门人问何处不能了
 然朱子曰即开头一句春王正月便不了然是绝妙
 点醒人机锋其实春秋明白得春王正月便都明白
 了中庸明白得天命之谓性大学明白得在明明德
 论语明白得学而时习之孟子明白得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全部便可豁然易之元亨利贞礼
 之毋不敬亦然
人起于寅物生于春春者蠢也言万物蠢然生动也若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725-0231a.png
 十一月木凋草枯谓之发生可乎春秋书春王正月
 便见得天序不因王制而改若是尊王何不书王春
 正月乎尧典劈头说钦若昊天敬授人时可知必以
 兴作人事起头为岁首方妥夫子行夏之时乃是祖
 述尧舜
问周公如何不用夏正而用周正曰圣人学问虽无有
 二然各人亦似各有得力处周家学问都似在建子
 著意文王后天图用处在震而发端则在乾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725-0231b.png
隐无正者二年以后无正月也桓无王者十八年之中
 十四年不书王也正者诸侯所禀于王王者正诸侯
 者也下不禀则无正上不正则无王桓弑其君王不
 讨焉而生死恩逮是之谓不正而无王隐终其位王
 命四至而朝聘奔会无一者是之谓不禀而无正然
 则他君异于此欤曰一经之始于二君见义焉耳春
 秋书法见义者义明则止其馀以常书(自记/)
春秋之初犹以取邑为重故隐四年莒取牟娄桓十四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725-0231c.png
 年宋取牛首皆书而后则不书非春秋以为常事而
 不书乃诸侯以为常事而不告耳(自记/)
卒称其本爵葬从其僭号却有两说一世情一道理世
 情者其国来讣称其僭号我因其讣而记之于我史
 册中则我为政我为政则何必依其僭直云某爵而
 已至葬则我往其国而会其葬以彼为主吾非天王
 安得入其国对其臣子而贬其君父殊无宾主之礼
 公羊所谓卒从正葬从主人也以道理言先正其罪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725-0231d.png
 后纪其实不书本爵何以见其实不著僭号何以见
 其僭前之义例已明而后随其常称两相印證所谓
 微而显也此竟是春秋一通例如弑君之公子先皆
 削去属籍以著其恶义例明矣至庆父之后皆称公
 子而不削亦是此例见得弑君者竟公子也则无父
 无君之罪更甚矣如吴楚先书国后书爵亦是此例
 先儒以为进之非也惟吴楚之丧止于其来讣时书
 其本爵而已至葬虽鲁君或在亦不书盖葬虽从主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725-0232a.png
 人而断不可书曰某王故宁阙之
近看春秋见得一片天理人情只苦来日有限未能卒
 业其中义例纷然变化错出思之皆有妙义如乱臣
 贼子初则削其籍称其名后乃称其爵或称其国或
 称某国人或称盗盖初则疾恶之至绝之非其臣子
 也既而并存其爵若曰此为其某官为其世子而至
 为此事也史官如董狐南史者甚少焉能皆死其官
 使弑君之贼皆如赵盾崔抒之不能逃其罪史官既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725-0232b.png
 不能死其职则弑君之贼必秉国钧安肯以己行弑
 讣于诸侯势必另举一人以实之如魏高贵乡公之
 事司马昭问陈泰曰今日之事何以处我陈泰曰惟
 杀贾充稍可以谢天下昭问其次曰泰言有进于此
 者不知其次论首恶则昭也乃诛行刺之成济而归
 狱焉朱子灼知确见故书曰魏司马昭弑其主髦假
 使考之不确既不能无所证据而以大恶加人若书
 其归狱之人却令首谋者漏网后世将竟不知其为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725-0232c.png
 某某也夫子于此等则书曰某国罪其大臣也曰某
 国人则与谋者多也曰盗宦官宫妾之类不足齿数
 也不书其名一以见阙疑之意一以使后之人不知
 所主名而推求之则其人亦不能以归狱于他人而卸
 其罪此等义例信非圣人不能创若纲目则大贤之
 书成例一定依此书之不敢屡变矣晋乘相传前代
 尚有见者其书河阳事竟曰周襄王出会晋文公是
 诚何语夫子改曰天王狩于河阳何等严正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725-0232d.png
称国人以弑传云罪累上也此义大不稳春秋中诸侯
 之有罪者莫过于三灵楚灵晋灵陈灵未尝书人也
 此是大义例盖其人当权秉政或讣不以实或自已
 欲掩其罪而乱指一人以代其辜或重赂一人以抵
 其罪我国何得依之以蔽其奸然史之阙文孔子所
 谨即明明知为某人亦不便竟以其人实之故作不
 结之案曰某国有人弑君隐然属之其人其人时自
 惊心后人又将究其人以实之如有贼犯拿不到他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725-0233a.png
 乱推一人或买一人来抵罪官府不肯与他结案宁
 可悬以待捕令他终身不敢出头露面所以不学春
 秋无以断事春秋乃刑书也今之悬案即是此例
论人止就其事迹不必钩深索隐钩棘得之未必不差
 如用刑宁失出毋失入也孔子论人以及春秋书法
 皆是如此春秋如今日档案则例一般凡大事须查
 案定拟韩文公云春秋书王法不诛其人身但得王
 法不泯便好何用又推深一层如今觉得春秋千变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725-0233b.png
 万化都是平平常常情理
说春秋莫太高放平些好总是人情物理其中王法森
 然一字不可假借极宽大极谨严温而厉威而不猛
 变换无端各当其则如鲁君逆不称夫人而曰女未
 成礼则为他邦之女而已乌在为我夫人且以著其
 父母之国也及其来则成礼矣乃曰夫人某氏至自
 某周则不然往即曰逆王后于某国盖王者无外谁
 非臣妾天王曰某为王后则王后矣及其来却不称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725-0233c.png
 王后而著其国与姓焉名已正矣乃本其所自生乌
 得泯其父母之国乎大法精义动笔斯在周详委至
 神化难儗人取我国之土地不书讳之也至济西则
 书后卒归也不书则后归无因既归则不必讳矣战
 败不书讳之也至乾时之败则书长勺即胜也
高子来盟楚屈完来盟旧说未是圣人妙尽人情都是
 内本国而外他国内中国而外四裔之意大凡鲁君
 与诸国之大夫盟皆不书公惟书及某盟而已不肯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725-0233d.png
 以我君与诸大夫等也鲁有难而齐轻之故使高子
 来桓公率众诸侯以临江汉倾天下之力兴问罪之
 师而楚子不亲出仅遣屈完来皆可耻者故不著其
 君使之来若彼国无君而其臣擅来者非吾之辱也
 独成公于楚师之临孟献子季文子不敢出公自出
 与公子婴齐盟书公者所以著季孟主忧主辱之罪
春秋初诸侯兄弟多字蔡叔蔡季纪季许叔之类是也
 其后率称公子例已见前也叙伯叔者著亲亲之恩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725-0234a.png
 系属籍者寓上下之等春秋之初国命未移故亲亲
 之词厚其后也世卿踰恣故上下之语严奉君命则
 曰兄弟而名之对上之称也杀若奔则曰兄弟而名
 之存亲之实也叔肸称公弟于其卒无列也季友字
 于其归非对上之称且贤之也无列何以不称公子
 则以为于时之公子未有不贵者也(自记/)
载词称同盟而以同盟告则同盟之矣其所谓同尊周
 同外楚或当日在盟诸侯有此意因加此字于誓词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725-0234b.png
 之上耳非夫子所加也(自记/)
春秋固谨内外上下之分然所谨者大义大法而已晋
 楚国势之强弱权籍之去来于春秋何与说经者必
 先去此一病而后可(自记/)
观春秋所书女以姓而男以氏则知周礼(自记/)
春秋存首月者一时无事者也隐庄三月有事而存首
 月为元年虽不即位而有朝庙告正之礼(自记年隐/公元)
月而不日常事耳则众纷纷而凿为之说会戎于潜时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725-0234c.png
 而不月乃寂无说焉何欤范氏之说又不明也程子
 因旧史之说信已会之见书于春秋于盟略故或时
 而不月或月而不日亦犹侵伐之于战灭也(自记二/隐公)
 (年/)
内女嫁为诸侯夫人未有书逆者纪伯姬书逆何曰逆
 女而在邻国则身亲之者也使大夫非正也春秋之
 时亲迎礼废纪鲁不敌犹不身亲馀可知矣书此示
 礼之变馀不悉书也逆不悉书归何以书曰归者内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725-0234d.png
 辞也逆者外辞也详内而略外也其不书归者先儒
 以为皆有故也遭出者也为诸侯夫人者书归不书
 逆为大夫内子者书逆不书归(自记年隐/公二)
求赙不称使当丧未君也武氏子略辞也仍叔之子详
 辞也何详于仍叔之子蒙王命之称也(自记年隐/公三)
春秋书臣弑君者州吁始也书子弑父者商臣始也继
 弑君者宋督是也继弑父者蔡般是也春秋盟会多
 矣无言其故者曰成宋乱为督也曰宋灾故为般也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725-0235a.png
 则曷为不于州吁商臣见义乎曰商臣之弑不责诸
 侯之诛无父之罪于无王之域若曰楚之自绝诸夏
 久矣诸侯力不加焉此其可恕者耳州吁者盖属辞
 书事而已明也诸侯之罪已见也(自记年隐/公四)
州吁者王不能杀诸侯不能杀而使卫人杀之王不能
 为卫立君诸侯不能请于王为卫立君而使卫人立
 之故书曰卫人立晋其伤无王法也大其罪卫人擅
 立也微(自记年隐/公四)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725-0235b.png
邾人郑人伐宋长邾于郑者何春秋之初未有伯者故
 序侵伐以主兵者为上序盟会以志者为先(自记五/隐公)
 (年/)
公谷皆曰春秋之法君弑贼不讨不书葬罪臣下也此
 理甚精然求之全经多不合者左氏曰不书葬不成
 丧也盖有乱臣贼子贬其君父而不成丧者有国乱
 略于礼而不成丧者贬其君父而不成丧栾书崔抒
 之葬厉严是也国乱略于礼鲁人之葬闵公是也齐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725-0235c.png
 桓公曰鲁可取乎危乱可知宜乎不成丧也隐于二
 者何处也曰殆羽父因其摄杀其礼与于贬其君父
 者云尔或曰羽父弑者也岂肯贬公以章其罪曰不
 见意如之别昭公于兆域之南者乎故孔子曰章夫
 子之不臣(自记一隐/公十 年)
王之不称天自伐郑始也据传周郑交质交恶王之失
 柄甚矣不行于畿内之邦朝之卿士而能远有乎或
 曰此如朝于王所语势之顺也曰不然不朝于京师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725-0235d.png
 不朝于方岳而朝于盟会之处曰所者失所者也不
 称天皆微词也其曰天王狩于河阳何也曰于其召
 也尊王而没其实以互讳于其朝也退王而寓其实
 以交讥(自记年桓/公五)
以寔为州公者非也盖本称为来朝我而冬先过曹州
 公之失于礼也故书曰寔来寔是也冬过曹而春正
 月寔来语势如所谓西倾因桓是来(自记年桓/公六)
凡春秋书事系日矣其下有不月日而事者则非复蒙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725-0236a.png
 此日而蒙上之时月也武父之盟卫侯晋之卒两事
 适同日故特两书日以别之(自记二桓/公十 年)
上书突奔忽归此书突入自是以后郑君屡易忽亹仪
 突之际春秋无一书者或以为不成君也夫三君相
 继多历年所弑逆大恶也立君大事也春秋悉削之
 而独成篡位之突必不然矣盖鲁桓党弑君者故如
 宋如郑必列会兴师以定其位当时郑通赴告突也
 非忽亹仪也故三君之存亡莫得而书焉(自记五桓/公十 年)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725-0236b.png
公谷以为贼不讨而书葬仇在外也不责踰国而讨于
 是也夫仇有内外何以谓之不共戴天乎此条义例
 未必春秋意也(自记八桓/公十 年)
赗仲子会成风一事也聘桓公锡桓公命一事也皆名
 冢宰于前王不称天于后胡氏之说当矣范氏曰天
 王出居于郑不可最大使仍叔之子来聘使家父来
 求车皆不可也三者皆言天王明非义所存旧史有
 详略耳夫不幸而有内难播越出居义不可厚非求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725-0236c.png
 车求金皆小过也岂得与紊乱三纲之道同日语哉
 使仍叔之子其过不在于使非其人为聘桓有罪焉
 耳然而所以无贬者义见前矣范氏之说是未知事
 同则举重义明则以常书之法也旧史详略他当仍
 而阙也无端而增削王号夫子奚重而不更乎然则
 伐郑及朝诸侯于会所二事于出居甚乎曰于渎三
 纲则损而于出居甚矣夫交质乱分交恶起戎暨乎
 害礼伤尊而会觐者皆伤王纲也自齐桓则汲汲乎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725-0236d.png
 定王之位于出居奚尤哉冠王于事而不称天者重
 因事言王而不称天者轻(自记年庄/公元)
管仲不死程子去就轻之说是胡氏以为徙义事不济
 而背之徙义于此时不亦晚乎害义之大者(自记九/庄公)
 (年/)
陈人杀万不书胡氏以为宋赂而得之宋失贼而陈受
 赂与鲁之共仲同故春秋不与其讨贼也其说委曲
 未必合于经意愚谓闵弑万不书宋不告也杀万葬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725-0237a.png
 闵不书宋不告鲁不会也鲁宋连年不睦前有菅之
 战而败宋师后有北杏平宋而鲁不与万尝获于鲁
 矣庄公豢而归之其弑也又以誉鲁启衅吾想其服
 刑也宋将问鲁故焉而因有憾于我也是故宋不告
 鲁不会焉耳共仲之事则又不然季子盖死之而未
 以讨令也与其酖叔牙而立后亦同春秋将同叔牙
 之例而卒之欤何以不没其弑也将书刺而又未以
 讨令也则有不书其卒以不殁其弑疑于奔而不返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725-0237b.png
 者而罪乃章显故韩子谓孔子之作春秋深其文辞
 也(自记二庄/公十 年)
同盟于幽始盖无王有伯之初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非小故也我公非诸侯欤则未知斯盟之为是邪非
 邪故没之也其或同或不同何也因其旧焉尔存乎
 载书或曰同或不曰同(自记六庄/公十 年)
四时无事则书首月今以五月首时何也昏礼之失未
 有甚于庄公者也娶雠人之女当丧而图昏亲纳币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725-0237c.png
 以固之观社以尸之丹楹刻桷以饰之大夫宗妇觌
 用币以侈之礼之失未有甚于庄公者也周礼仲春
 会男女周之四月夏之二月昏姻之时也昏姻之礼
 不正义系月故去月昭公娶同姓义系时故去时(自/记)
 (十庄公二/ 二年)
畿内之臣不称使者皆自来朝聘也祭公祭伯来不言
 朝朝不可言也祭叔来聘聘可言也尊王朝也(自记/ 庄)
 (公二十/三年)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725-0237d.png
曹杀其大夫胡氏曰方其交政中华会盟征伐虽齐晋
 上卿止录其名至于见杀虽曹莒小国亦书其官愚
 谓会盟之类总言诸侯之大夫者有之矣见杀者书
 官之下未尝不名也此何以不名或曰众也或曰无
 命大夫也或曰义系于杀也专杀大夫非制也无罪
 而杀尤非义也盖杀大夫之罪不著名者为上著名
 者次之称人杀者又次之削大夫者杀者几无罪矣
 (自记六庄公/二十 年)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725-0238a.png
如楚乞师乞之得不得未可知之辞也告籴于齐犹曰
 如其移之于国中云尔知桓公之不遏籴也(自记二/庄公)
 (十八/年)
季子来归以为旌其贤亦可通然诸侯兄弟有称字之
 例以君命出入则名之君前臣名之义也出奔则亦
 名之绝也非此族也则字之(自记年闵/公元)
以仲孙高子为天子之命大夫于理为长盖是时齐威
 首行尊王之事故请于天子而命之(自记年闵/公元)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725-0238b.png
以前皆称荆外之也至伐郑之役举国号者将有齐桓
 膺惩之事不得复举州也欲有其末先具其本故变
 州举国(自记年僖/公元)
灭夏阳执虞公晋人必将有辞以告于诸侯故得而书
 之也灭虢灭虞晋人讳其事而不告故不得而书之
 也(自记年僖/公二)
江黄不与伐楚管仲明知楚必服而又恐其就近蹂躏
 江黄或不能救以速江黄之祸故姑令勿与此与问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725-0238c.png
 包茅南征同一权宜也(自记年僖/公三)
虞虢之灭晋人盖修其祀而不以灭告诸侯也春秋之
 作其文则史不告灭故不书灭然实则已灭矣故夏
 阳不应书灭而书灭又书晋人执虞公比于灭国执
 其君之例则两国亡之实录也(自记年僖/公五)
僖公贤者凡常事会盟概不行告至之礼伐楚代郑兹
 两役也荆舒是惩史克为之作颂公盖自以为功而鲁
 人大之也故独书至行告至之礼也(自记年僖/公六)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725-0238d.png
荀息启伐虞之役不谏申生之杀导君不义陷君不慈
 区区拥立嬖孽而殉之诚哉其匹夫匹妇之谅孔父
 仇牧荀息圣人据事书之耳其死之优劣考其事实
 可见书法不得而异也(自记年僖/公十)
先儒言杀里克不以其罪故不去官固是然克自与他
 弑君之贼不同虽见杀于惠国人犹或哀之也朱子
 谓克自不当安于奚齐卓之立但不可杀之者庶几
 可与权之论乎(自记年僖/公十)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725-0239a.png
春秋之书螽谷梁子谓甚则月不甚则时恐反言之时
 当甚于月也(自记五僖/公十 年)
六鹢书是月不止嫌与陨石同日而已如止嫌同日何
 不更著其日乎或者六鹢退飞不止一日也(自记十/僖公)
 (六/年)
灭项公谷蒙上文以为齐人灭之左氏以为公有诸侯
 之事未归而取项则鲁人灭之也胡氏例内讳灭曰
 取此不讳公在外也讳者臣子所以施于君父以纳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725-0239b.png
 三叛人不讳例之胡氏之说然矣或曰例以城楚丘
 乌知非齐灭也曰城楚丘义也且有我在焉故使如
 内词灭项非义也如齐灭而非我也者使如内词其
 可乎(自记七僖/公十 年)
蔡服属于楚旧矣齐之盟其非长楚明也班陈蔡于楚
 上于楚始会盟而正之也然则郑何以后曰桓公没
 郑首朝楚斯役也其郑赞之欤郑畿内之邦非陈蔡
 邻楚者比也春秋恶之故仍其下楚而下之曰是甘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725-0239c.png
 为服属者云尔(自记九僖/公十 年)
梁亡谁以告而春秋书之盖秦人具其事实以告且避
 灭国之名也实非秦罪故仍之而书梁亡(自记九僖/公十 年)
雨不足以沾渥曰不雨纯无雨曰大旱犹无麦禾与饥
 也(自记一僖公/二十 年)
僖之至自伐齐公盖自以为功而告至耳危之说不可
 施于召陵久之说不可施于此故又有罪之说凿矣
 (自记六僖公/二十 年)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725-0239d.png
围宋之役楚首序于诸侯之上矣故君在行而人之也
 不与其长诸侯也公从而会之盟不讳公何也没楚
 即讳公(自记七僖公/二十 年)
晋文入国不见于经曰不告也其定王室为求诸侯动
 未有不告者矣而不书恶而削之也以求诸侯故迎
 王受田请隧威取畿内之地功微而过积矣(自记二/僖公)
 (十八/年)
归不言其所自卫侯郑言自楚恶其于楚而自乎楚也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725-0240a.png
 (自记八僖公/二十 年)
元咺复归于卫书自晋恶其所自也倚强国以讼君也
 (自记八僖公/二十 年)
曹伯执不名而归名与卫侯同义皆始疾晋侯之专擅
 而终乃本二君即楚去夏之非也胡氏又蒐货筮史
 为义曲矣(自记八僖公/二十 年)
前年书公朝于王所诸侯遂围许不以王所致而致围
 许犹成十三年如京师会伐秦不以京师致而致伐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725-0240b.png
 秦盖鲁人告至原以围许伐秦耳非夫子特笔(自记/ 僖)
 (公二十/九年)
殽之败恐当从左谷作秦师三传经文同异苟非其义
 确然不易者则从二人之言耳(自记三僖公/三十 年)
 
 
 
 榕村语录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