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725-01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语录卷八
             大学士李光地撰
  中庸二
性教两字分明即是首章性教注所以分别圣贤两等盖
 性即天道教即人道而圣人则能尽其性贤人则由教
 而入也然就一人论之尊德性而道问学诚而明也择
 善而固执之明而诚也是自诚明自明诚之理自在也
卷八 第 1b 页 WYG0725-0114b.png
 但人人皆须从性上做工夫而圣人则合下所性完具
 圣人亦就学而愈明然教却是为中人设故讲此节者
 须于性教分际看得分明而带出圣贤之等来则与上章
 言天道人道而继以安勉之意思同其说并行而不悖矣
 若竟将性教两字便作圣贤名号则大失经意(自记/)
自唯天下至诚至纯亦不已是一段自大哉圣人之道
 至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是一段惟天下至诚节说至
 诚致曲及前知节是学至诚说诚至此已完下面是
卷八 第 2a 页 WYG0725-0115a.png
 解上面底诚者自成至诚之为贵是申尽其性诚者
 非自成已节是申尽人物之性至诚无息至悠久所
 以成物也是申赞化育博厚配地节是申与天地参
 不见而章节是申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以下是说天
 人合一而以文王结之大哉圣人之道至至道不凝
 说圣人是对唯天下至诚节尊德性节对致曲节居
 上不骄节对前知节是学圣人愚而好自用至不信
 民弗从是申待其人而后行其人要得德位兼隆方
卷八 第 2b 页 WYG0725-0115b.png
 能修德凝道夲诸身照尊德性徵诸庶民以下照道
 问学此节及知天知人节是申尊德性道问学节世
 道世法世则及有誉节是申居上不骄节言其不止
 于保身而且为万世法以下亦是说天人合一而以
 孔子终之文王非不足于道以其未及制作明备天
 德极纯故以德言孔子岂不足于德而诗书礼乐易
 象春秋道于是备故以道言
至诚尽性一章以下朱子分天道人道都是硬派不甚
卷八 第 3a 页 WYG0725-0115c.png
 贴合致曲节言至诚可学而至但用功到得能诚便
 形著明动变化可与至诚一般前知节何以见得是
 言天道国家将兴将亡难道大贤以下便不能知道
 所引执玉高卑其容俯仰初非圣人事也诚者自成
 章言天下道理尚多如何至诚便能尽性以诚者人
 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人无实心便
 不成其为人有实心则道自行如实心孝自事亲尽
 其道实心忠自事君尽其道可见惟至诚为能尽其
卷八 第 3b 页 WYG0725-0115d.png
 性诚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不诚物都无了如无
 实心孝便无事亲之事无实心忠便无事君之事虽
 有亦具文而已所以君子诚之为贵也至诚能尽其
 性何以便能尽人物之性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
 以成物也此物字兼人物说成已非他即吾之仁吾
 心之不能自己者非仁而何成物非他即吾之智将
 吾心一照便知物亦如此如己欲孝即知人亦欲孝
 己欲弟即知人亦欲弟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仁与
卷八 第 4a 页 WYG0725-0116a.png
 智皆吾性之所自有也内而已外而物若是两样便
 照不见推不行惟照之便见推之便行故成已与成
 物是合外内之道时措者言措之人而宜措之物而
 亦宜不可说措之己巳不可以措言所以至诚能尽
 其性便能尽人物之性者以此至诚无息以下是解
 赞化育参天地至诚亦人耳如何便能赞能参盖至
 诚便无息君子如不息则能久久则未有不徵徵则
 未有不悠远博厚高明者化育之及物以其覆物载
卷八 第 4b 页 WYG0725-0116b.png
 物成物耳而至诚之博厚高明悠久即所以覆物载
 物成物也岂不可以赞化育乎博厚地也至诚之博
 厚配之高明天也至诚之高明配之悠久天地之无
 疆也至诚之悠久配之岂不与天地并立为三乎致
 曲有诚者能形能著能明至诚则不见而章致曲有
 诚者能动能变至诚则不动而变致曲有诚者至于
 能化至诚则无为而成言诚至此尽矣以下乃言天
 地虽大亦只是一诚不贰者诚也不已者亦诚也天
卷八 第 5a 页 WYG0725-0116c.png
 是如此文王亦是如此可见至诚便能赞化育参天
 地
说诚都是说性故以尽性说起至尽人物之性参赞化
 育都是一片恳恻就与万物一体上说形著动变亦
 是就德性上说自成注云物之所以自成物是君臣
 父子之类即是道字莫认做万物之物无此实心则
 君臣父子皆虚位尚何仁敬孝慈之足云物之终始
 物字亦然无诚心即无道故曰无物非自成已节发
卷八 第 5b 页 WYG0725-0116d.png
 明尽人物之性仁知皆归之性故曰性之德合外内
 之道载物覆物成物只是说心之及人至实在行事
 都在下段故下段三百三千议礼制度考文祖述宪
 章上律下袭有许多事
朱子说道理都要完全至诚尽性章便将知明处当都
 说了某意只当且就夲体上说人性皆善竟有私意
 蔽锢至视父母兄弟如陌路者此岂无人性只是不
 尽其性耳至诚不忍人之心充满于中不能自解缠
卷八 第 6a 页 WYG0725-0117a.png
 绵悱恻无丝毫隔阂老吾老幼吾幼所谓成已之仁
 也我如此知道人亦如此并知道物亦如此亲亲而
 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成物之智也皆性之德也故
 尽其性便尽人物之性至诚数章且只如此说所谓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者至知明处当意须
 到大哉圣人之道一段方说才各安其部位
论茂对时育万物则化育是人物之根论尽性则由吾
 性以尽人物之性由尽人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
卷八 第 6b 页 WYG0725-0117b.png
 是一路透上去
致曲有诚对至诚形著明对性之尽动变化对人物之
 性尽(自记/)
以前知节为申赞化育参天地之义极有实际盖自尽
 性尽人尽物以至赞化参天节节皆有夲分实事理
 虽一而分则殊不可一滚混说(自记/)
前知原是吾儒事只是知其理不是知其事如久阴必
 晴久晴必阴这是理知道某日有雨某时有风这是
卷八 第 7a 页 WYG0725-0117c.png
 事事如隔壁人说话如何听得见所以佛家说在屋
 里能知屋外事便是野狐禅陆子静答陶赞仲书最
 高明五经四书所说天命指后天的多都说是作善
 降祥作不善降殃不肯说吉凶祸福有一定的命未
 来之事岂惟圣人不知连天地亦有不知处到那时
 候气数所积不得不如此方有这事出来孔子五十
 知天命难道自五十以往孔子便知道寿止七十三
 岁一生不遇所云道之不行已知之者只是见气运
卷八 第 7b 页 WYG0725-0117d.png
 压得极重难返约略其理数如此岂如世俗所云前
 知哉所以向日有客问前知某说是知其理不是知
 其事知其理不妨知其事天地鬼神一定不喜客愕
 然曰何故不喜某云如某与公相交知道你性情如
 此行事如此这都不妨若你家见某客说某话我都
 知道岂不是打探你家阴私你岂有不怒之理况知
 其理虽只得大槩其实倒确知其事者必不尽确如
 乱久必治自是一定道理若说隋之后参井之墟真
卷八 第 8a 页 WYG0725-0118a.png
 人出焉必定是唐太宗后汉之末梁沛之间英雄出
 焉必定是曹操这便可恶圣人于该知道的知道个
 透于不该知道的便留却一边黑暗这便是他知道
 到尽处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朱子说几动于彼诚动于此郑康
 成言天不欺至诚朱子说乃郑说之根尝疑祯祥妖
 孽人皆看见何消至诚始能前知盖至诚不欺天天
 亦不欺至诚确是如此但看人有为鬼神所簸弄者
卷八 第 8b 页 WYG0725-0118b.png
 吉不必吉凶不必凶如龟卜所以绍天明也至我龟
 既厌不我告犹岂不是天亦欺之乎郑说甚有味
朱子以诚则生明讲前知道理极精但与下祥孽蓍龟
 等句不甚𦂳对既诚而生明又何须说到祥孽蓍龟
 之等耶倒是郑康成粗粗的解一句甚好言天不欺
 至诚也几兆容有不验者只是为鬼神所戏弄惟至
 诚不欺天故天亦不欺至诚不欺二字即从至诚看
 出不待推说到生明上去
卷八 第 9a 页 WYG0725-0118c.png
问前知曰以一定至理前知者是圣贤正经道理外此
 有二种曰数曰神数者以万事万物不外阴阳五行
 算到精细便能得之神者如人做事必心先盘算心
 知则鬼神亦知彼能静一与神明通故知之问亦有
 其人未生而已预知某年某处生某人行某事者并
 无动念之人鬼神何由知之曰亦不外推算阴阳五
 行而得之又有一说凡人于没要𦂳事随时应付如
 事有关系便形不曾动而心先盘算推之天地亦然
卷八 第 9b 页 WYG0725-0118d.png
 天地于有关系人虽未生时必先加盘算既有盘算
 其象便见
诚者自成即天命之性道自道即率性之道人有仁义
 礼智之性而后成其为人因有仁而有父子之亲因
 有义而有君臣之义因有礼而有宾主之恭因有智
 而有贤否之别率性谓道岂非自道乎诚即实理道
 即实事诚者物之终始如要做到大舜田地必是实
 心要孝才能有终若中间有不诚处虽有其事一若
卷八 第 10a 页 WYG0725-0119a.png
 无事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此时岂可谓有视是故
 君子诚之为贵此处总重自成即诚之为贵可见注
 中道行于彼夲在言外胡云峰强作解事以为诚者
 物之终始即自成不诚无物君子诚之为贵即自道
 甚为割裂蒙混诚者非自成己而已圣人说尽已性
 便说尽物性说修己便说安人说明德便说新民已
 物无二道也在已一团实理实心故曰仁以我推人
 晓然见得同一好恶同一事理故曰智仁智皆性之
卷八 第 10b 页 WYG0725-0119b.png
 德不是假合与生俱全故曰自成是道也内而成已
 即外而成物举斯加彼不间物我故曰合外内之道
 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
自古贤说话多说人事从阴阳造化说来者惟濂溪太
 极图说为然朱子说诚者物之所以自成是从头上
 说一句教人知夲源其实诚者自成就是说心诚者
 之诚就当性字说非仁义礼智何以成其为人有此
 孝之实心而后成其为人子有此弟之实心而后成
卷八 第 11a 页 WYG0725-0119c.png
 其为人弟而日用间孝弟之所当行者如奉养如友
 恭皆职分之所当自尽也诚者物之终始物者事也
 有此诚心自始至终方能有成如实存孝心自孺慕
 以至五十而慕方成为孝子若知好色则慕少艾有
 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虽外面未尝废孝养之事
 其实只如无有所以要一事之成必须诚意周流到
 底要终身成一个人尤须诚意周流到底虽实心未
 尝不是实理但说实理泛些说实心便切实上节平
卷八 第 11b 页 WYG0725-0119d.png
 说故次节侧到诚上非实心无以行此道故云人之
 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
 行矣成已成物无非诚心周流即无息也下章故字
 正接此章朱子分章似未稳从无有以故字作起头
 者
诚者自成非指自然者说便有当诚的意思在盖必有
 实心而后道可行必有以自成而后有以自道也第
 二节便是解明此意故结云君子诚之为贵第二节
卷八 第 12a 页 WYG0725-0120a.png
 两物字便当事字看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正见
 心为事之根诚为道之夲也讲家多失经理注意(自/记)
诚者自成性分所固有也道自道职分所当为也惟能
 完其性分之所固有斯能尽其职分之所当为矣何
 也万物万事皆诚为之终始若人无诚心则应事接
 物皆虚可见非诚则无道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此
 章自弘正以前先辈亦说不透大抵误于大全之说
 虚斋紫峰说得极好(自/记)
卷八 第 12b 页 WYG0725-0120b.png
诚立于己则道行于已诚及于物则道亦行于彼道行
 于己则已成矣道行于彼则物成矣成已由诚立于
 已是仁之常存也仁即诚也成物由诚及于物是智
 之善推也知即诚之明也仁智皆不离乎诚而为性
 之德则是合已与物而为一道矣(自记/)
诚便是实理实理便是性以其尽性而谓之仁以其推
 而通之人物而谓之智性之仁体于己则道行于己
 巳之所以成也性之智体于物则道亦行于物物之
卷八 第 13a 页 WYG0725-0120c.png
 所以成也已为内物为外仁智之德既皆性之德则
 成已成物之道岂非合外内之道乎(自记/)
诚是实理仁是生理一团实理浑然实有于内是谓仁
 以成已前章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是也人物之
 生此心此理同也举斯心而加诸彼是谓知以成物
 前章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是也(自记/)
性之德也人都理会不明白皆因成物智也一句就先
 解得不是试思性中如何有成物来当其自成便照
卷八 第 13b 页 WYG0725-0120d.png
 见物之自成与我一般物之宜成与我一般这便是
 智仁智是性之德成已成物是合外内之道向以而
 道道字指职分之所当为合外内之道道字作虚字
 说今思之不必尔两道字俱是指职分之所当为性
 之德不可说仁智是性的德如此则性是个空的了
 仁智即性德也
仁者诚之全体智即仁之明亮处我自己纯然仁敬孝
 慈信自了然见得人亦如此由我推彼一丝不差由
卷八 第 14a 页 WYG0725-0121a.png
 人推物亦一丝不差知之既明举心加彼自能使他
 有以全其天以天下无性外之物故也此性之德合
 外内之道也时措句全指道说
大槩成已成物有三层天地亦然为物不贰是一层博
 厚高明悠久是一层物生不测是一层至诚无息是
 一层徵则悠远博厚高明是一层功用及于民物是
 一层五经中直搜天地之根以立言者极少惟为物
 不贰是搜根说即天命之性犹藏著头天必有性而
卷八 第 14b 页 WYG0725-0121b.png
 后有命其为物不贰于穆不已是天地之性也上文
 说至诚载物覆物成物至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是生
 物不测之意至诚之功用如此况所配之天地岂可
 尽乎不知天地之道亦可一言而尽曰其为物不贰
 而已不贰则不息若今日如此而明日息便是贰了
 故章句于无息云既无虚假补不贰也于不贰云诚
 故不息补不息也其实是一个此天地之道是就夲
 体说下天地之道是就发见说生物不测如此皆天
卷八 第 15a 页 WYG0725-0121c.png
 为之然非天之所以为天也惟于穆不已乃是天之
 所以为天圣人亦然口气是如此
中庸言天地之道直至为物不贰才说到所以然处不
 贰非他即一团生理纯粹至善处兼无虚假无间断
 两意一横一直说此道字与下节道字有别此道字
 如未发之中天命之性下道字如已发之和率性之
 道问一言而尽单指为物不贰还是连下句曰单指
 上句问则字口气似二句相连曰自生物言之万有
卷八 第 15b 页 WYG0725-0121d.png
 不齐似说不尽而其道不过不贰便能生物不测口
 气是如此生物之前却有博厚高明悠久一层包在
 内
不贰言天地之道博厚高明悠久又言天地之道盖不
 贰者性之夲体博厚高明悠久者性之发用又六个
 也字是遥应上文至诚之博厚高明悠久(自记/)
讲家将昭昭撮土等都说作剩语甚不妥言自此观之
 是如此及其无穷亦是如此若不同便是贰便是息
卷八 第 16a 页 WYG0725-0122a.png
 犹之说圣人就小处观之是如此大处亦是如此一
 日见得如此终身亦是如此以此见得不贰不息之
 所发下文纯字就是此意注中非由积累而然句似
 不必如此下语以水观之洪河之流何等汪洋浩瀚
 其发源于星宿也一勺耳渐流渐大放乎四海但不
 得呆说天地圣人是积累而成耳
载华岳二句言盛大也万物载焉始言生物
纯即不贰不已即无息上文以无息言诚结处却以不
卷八 第 16b 页 WYG0725-0122b.png
 已言天上文以不贰言天结处却以纯言文王都成
 语妙(清植/)
问洋洋优优二节粘圣人说不粘圣人说曰明季有粘
 圣人说者谓发育峻极是圣人为之礼仪威仪亦是
 圣人制之朱子却只说是道如此此章朱子以洋洋
 为道之体优优为道之用尊德性照洋洋节道问学
 照优优节但发育峻极算不得体与无声无臭不同
 二节亦分不得大小只好分天人说德是诚心实意
卷八 第 17a 页 WYG0725-0122c.png
 道即上洋洋优优之道无其人道不虚行无此德道
 何由凝下面尊德性是修德道问学是凝道苟不至
 德节即是起尊德性而道问学如今说尊德性道问
 学通是修德凝道之事未免含糊问以礼仪威仪观
 之粘圣人说方是曰经纬万端皆是道之流行故曰
 天秩天叙不然发育峻极亦可以粘圣人茂对时育
 万物非发育乎格于上下非峻极乎只是说得略费
 力问如何是峻极于天曰蟠天际地塞满虚空皆是
卷八 第 17b 页 WYG0725-0122d.png
 此道发育以形言峻极以气言
自尽性至无息章皆言诚所以发明首章致中以立大
 夲之意自大哉圣人之道至仲尼章皆言道所以发
 明首章致和而行达道之意然尽道却离不得根夲
 故论至道必扯著至德言道问学必扯著尊德性故
 曰修道以仁此夲末相资内外交养方为圣学之全
 其以尊德性照洋洋道问学照优优者觉得不合发
 育峻极皆道之发见于外者与德性何干
卷八 第 18a 页 WYG0725-0123a.png
致广大极高明不可讲入克己躬行意而解者往往犯
 之注云已知已能而解者必改为良知良能克己躬
 行非尊德性事而不之疑已知已能是德性事而又
 不之信此肤末者之弊也(自记/)
虽说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却与克去己私话头不同盖
 尊德性是存心之事只好说到立志居敬处若穷理
 力行乃学问之功也(自记/)
只因近学不敢认外面许多为德性此门户所以分也
卷八 第 18b 页 WYG0725-0123b.png
 彼为陆王之学者无论矣三百年确守程朱而于温
 故崇礼二句讲章制义必曰良知良能不敢用章句
 已知已能语何哉(自记/)
尊德性只是提醒此心道问学便有许多事今人说致
 广大极高明皆说向事上去不知心体夲是广大高
 明只大段提撕便是致便是极何尝有省察克治的
 意思至温故敦厚注中分明言已知已能今人必言
 良知良能上二句全不顾德性下却又太照顾了凡
卷八 第 19a 页 WYG0725-0123c.png
 学而知能者虽由学问中来然得诸已便是德性如
 人生下的血气固是父母的然后来饮食养成的难
 道遂与父母不相干问私欲自累是指著耳目口鼻
 之私私意自蔽是指著甚么曰指著隔形骸分尔我
 广大是对狭隘之心说高明是对卑污之心说(自记/)
尊德性是时时提醒此心作主故属存心心夲广大也
 或见有已不见有人便狭隘了还他个空空阔阔便
 是致广大故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心夲高明也或
卷八 第 19b 页 WYG0725-0123d.png
 耳目口体之欲沾滞沉溺便卑污了还他个乾乾净
 净便是极高明故云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至涵泳已
 知敦笃已能后人觉得已知已能似问学而非德性
 因改成良知良能但故字如何算得良知如人调养
 血气不暴怒不狂喜不劳攘令血气和平是尊德性
 一般节饮食善医药是道问学一般饮食节而医药
 善所补之血气即我调养之血气岂以饮食医药所
 生之血气非我夲来而外视之乎问析理处事显然
卷八 第 20a 页 WYG0725-0124a.png
 是一知一行注以致知统之何也曰是用程子涵养
 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意以知包行也故曰过不及曰
 节文都有行在中间
广大高明须还他个著落如人无事时总不能忘这躯
 壳就是睡梦中见一奇味便要先到口何待见之于
 事才有私意私欲来君子只要天地间都好不从自
 己形骸上受用所谓平生志不在温饱这便是致广
 大见得我必不肯如世人龌龌龊龊沈溺于卑污之
卷八 第 20b 页 WYG0725-0124b.png
 中这便是极高明磊磊落落心境海阔天空问温故
 亦说在尊德性内何也曰自然是德性已知的就是
 德性万物皆备于我知道的非在所性之外有故而
 不能温由见得不是自家心里物事故不加爱玩若
 见得是所性之内自然不肯舍如煨炖在那里一般
 今人知道了就丢开全不与已切至便是不尊德性
 人以前残忍今日慈祥不好说我夲残忍今方变作
 慈祥毕竟是当日失了德性中之慈祥如今复还了
卷八 第 21a 页 WYG0725-0124c.png
 这个慈祥所谓敦厚也问知新须不在温故之中方
 与上下句相对曰未知未能的便是问学已知已能
 的便是德性圣贤说话不出此两端道问学不过是
 要尊德性然非尊德性以为基夲又将何者去道问
 学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各色学问皆归于
 收放心然非先把心收住如何做学问工夫却是循
 环相资初非判然为二
圣人博厚配地君子则致广大而尽精微圣人高明配
卷八 第 21b 页 WYG0725-0124d.png
 天君子则极高明而道中庸圣人博厚高明而悠久
 如天地富有之业日新之德君子则温故而知新敦
 厚以崇礼(自记/)
上文说三百三千待人后行何因说到居上居下有道
 无道正为孔子发其端耳(自记/)
今天下与今用之两今字照应须补出文武制作德位
 时三字方有根据不然则是泛然随时而已(自记/)
王天下而制作尽善在昭代惟文武周公足以当之今
卷八 第 22a 页 WYG0725-0125a.png
 既跻文武于三王则考之而不缪之君子又果谁哉
 讲说者思之(自记/)
知天知人以学问言也此尚在夲身之前然后说到躬
 行心得则正是夲诸身正面然后说到事为经画才
 是三重正面(自记/)
知天知人时讲都说反了谓天地显然可见鬼神幽隐
 难知鬼神且质之无疑况天地乎三王已往可考后
 圣未来难定后圣且俟之不惑况三王乎鬼神包在
卷八 第 22b 页 WYG0725-0125b.png
 天地内天且不违而况鬼神乎如何倒说鬼神难知
 于天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周因于殷礼所损
 益可知要知后世但观前世如何倒说后圣难知于
 三王言质诸鬼神而无疑以其能知天道也鬼神岂
 能外天道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以其能知人道
 也后圣岂能外人道乎天即天地之道人即三王之
 道问道理精透即文字亦变化不测单拈两句却是
 倒结四句曰然
卷八 第 23a 页 WYG0725-0125c.png
注中以动字括言行未稳形于身为动言行者措于世
 即为礼度文动容周旋中礼故世为天下道声为度
 故世为天下法身为律故世为天下则(清植/)
有人讲世道世法世则世字但指当代不指后代以指
 后代便与虽善无徵者有碍也殊为拘滞不通此二
 章书原不必分居上不骄四句为何止解不骄不倍
 两句遗却两句某意自大哉圣人之道至此天地之
 所以为大也应通为一章上章既将尽性说透此章
卷八 第 23b 页 WYG0725-0125d.png
 道字即对性字尽性以文王结尽道以孔子结非不
 相兼各从其盛言之也道是性之发见无处不有发
 育峻极底是他三千三百也是他但非其人则不行
 非至德则不凝耳尊德性节皆重下截言尊德性矣
 又要道问学下四句皆然方与道字关合由尊道工
 夫以优入圣域则上下兴废无所处而不善矣居上
 四语句句皆有一孔子在内下因言孔子虽生衰周
 居下位然就安于下位把文武周公之道讲求到精
卷八 第 24a 页 WYG0725-0126a.png
 熟至极处其事虽述功倍作者矣又言孔子之尊王
 非全是依样安分而已以文武周公之道原好也寡
 过不是谓民即指王者三重即王者所以之而寡过
 者不曰无过而曰寡者如周正建子武未尽善之类
 只是大段不差故曰寡君子之道即指孔子夲诸身
 躬行心得也徵诸庶民即今用之吾从周也不但是
 遵王制虽考三王而不缪矣不但是合人情虽天地
 鬼神无疑悖矣不但当时虽百世不惑矣夫子所考
卷八 第 24b 页 WYG0725-0126b.png
 订之礼乐文章直贯乎天人万世可为法则此所以
 与天地同其大而立人极也少时尝笑时文以君子
 之道为时王之制不知所谓时王者何王若指春秋
 中之十二王岂可当夲诸身数句若指文武又孰为
 所考之三王左右求之皆不可解承讹袭谬至今不
 察
下袭水土如时讲意理殊短盖九土异赋五方异宜民
 生其间异尚圣人周流天下凡十五国之形势风俗
卷八 第 25a 页 WYG0725-0126c.png
 无不周知而凡所谓救奢以俭救俭以礼其方法又
 皆讲贯透熟故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如
 今人为守令者下车初政动与其民情土俗不甚相
 宜圣人则无论那一国有委国以听者他便期月已
 可三年有成即此可见其下袭水土处(清植/)
岩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注云人物并生于天地之间
 各不相害虎豹蛇蝎便伤人人亦强凌弱众暴寡却
 是难说只好说天之生物甚全无一不具羽毛鳞介
卷八 第 25b 页 WYG0725-0126d.png
 皆足以自卫曰两说皆非此句只好照道并行而不
 相悖讲日月寒暑若似相悖却少一件不得禽兽草
 木种类非一却是不相妨碍害字不必作伤残说至
 相凌相暴相伤相残乃是有生之后情势所为天亦
 无如之何若说各足则相字不见面目矣对仲尼讲
 如仕止久速乃道之并行而不相悖动容周旋中礼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便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在
 大处说一在细处说
卷八 第 26a 页 WYG0725-0127a.png
大德小德人亦知为一夲万殊然讲来却似一夲是理
 万殊是气且有连大德都讲得差谬如老子所谓为
 天地根者总缘不认得理气界分清楚耳(自记/)
至诚尽性一段是从心体上说大哉圣人之道一段是
 从发用上说文王当日大邦畏力小邦怀德事业在
 天壤中庸却用以结至诚夫子不得位竟托空言未
 尝有制作在世间中庸却用以结圣人此犹如契敷
 五教全主文治而诗却赞其桓拨稷掌教穑全是粗
卷八 第 26b 页 WYG0725-0127b.png
 事而诗却赞为思文(清植/)
至诚圣人分二大段若无徵验还恐分得不是子思又
 结明此意一章提至圣说得许多物事而不离德故
 曰溥博渊泉一章提至诚肫肫渊渊浩浩而惟至圣
 知之见得至诚即至圣至圣即至诚也首章言中和
 是一书大眼目诚即中明即和德即中道即和中即
 大德和即小德
诚即中致中则为至诚之尽性明即和致和则为圣人
卷八 第 27a 页 WYG0725-0127c.png
 之尽道至圣之时出而莫不敬信说所谓已发之和
 也而先之以溥博渊泉言体以及于用也至诚之立
 夲知化所谓未发之中也而先之以经纶大经言用
 以及于体也(自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即是忠恕即是中和朱子以至诚
 至圣两章分属盖是以夫子立致中和之极为中庸
 首章大义收束而全书论道于是为至(自记/)
时讲多以聪明睿智属质以下仁义礼知属德未妥要
卷八 第 27b 页 WYG0725-0127d.png
 是质都是质要是德都是德如何分别四德惟智是
 两个有居四德之先者有居四德之后者必先见得
 何者是仁是义是礼方可行是在先的及行到粲然
 分明井然不差是在后的朱子言属北方者都是两
 个因引譬得许多如龟蛇是两物夫妇是两类冬至
 前为今岁之终冬至后为来岁之始子前是昨夜之
 终子后是今日之始可见中庸文字极密大槩是知
 之精方能体之尽至体之尽仍归于知之精以下章
卷八 第 28a 页 WYG0725-0128a.png
 推之此是小德川流是在外说以临容执敬别观之
 则上句又是在内说各句又自分内外说大旨则此
 章是已发之和下章是未发之中
四德五常中惟贞与智不可以一义诠释须兼两义方
 尽故朱子释贞云正而固也中庸已言聪明睿智复
 言文理密察文理密察是由利而贞之智所以成终
 也聪明睿智是贞下起元之智所以成始也(钟旺/)
圣贤道理精熟其下字眼略略安排便精不可言聪明
卷八 第 28b 页 WYG0725-0128b.png
 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皆有
 开发收闭上二字开发下二字收闭上二字由内之
 外下二字由外之内
中庸最好用字眼惟天下至圣章是多少重叠字都有
 分别聪明在外睿智在内聪是收受尚半在内明则
 全然发于外了睿是通微尚半在外知则澄然在中
 而已睿智是聪明的骨子宽裕在外温柔在内宽大
 之象由内而外至从容暇豫则全然在外温和之气
卷八 第 29a 页 WYG0725-0128c.png
 盎然于体貌尚可见柔则柔顺在中而已温柔是宽
 裕的骨子发强在外刚毅在内奋发是由内而外强
 壮则见于外刚果是由外而内毅则全是内力矣刚
 毅是发强的骨子齐庄在外中正在内必有整齐严
 肃之齐而后有端庄之容中者无过不及尚在外正
 则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而已中正是齐庄的骨子文
 理在外密察在内见得部署分明是由内而外至条
 贯丝毫不乱则全在外密是处处周到尚在外察则
卷八 第 29b 页 WYG0725-0128d.png
 井然分明全涵于内密察是文理的骨子溥博在外
 渊泉在内溥者周遍公普之意博则无所不到渊者
 寂然静深之意泉则不穷之根溥是元博是亨渊是
 利泉是贞字字精细子思中庸毕竟是终身为之方
 能如此如韩昌黎原道某断他是晚年作朱子说是
 二十馀岁时作决不然
经书言句叠累皆有次第言天覆地载尽矣然人所指
 覆载以目所见定耳旁下岂无人物日月则有升沉
卷八 第 30a 页 WYG0725-0129a.png
 无明晦也故须云日月所照日月循天中而行温煖
 孳生万物周髀所言两极之下日月已微严霜寒露
 所钟然亦莫不有人物焉故须言霜露所坠(自记/)
自诚明章忽露出首章性字教字经纶章忽露出首章
 大夲字今人说此性字是圣人之德所性而有与天
 命之性性字不同此教字是贤人之学由教而入与
 修道之教教字不同其实何曾两样大经者五品之
 人伦五者天下之达道非和而何大夲非中而何化
卷八 第 30b 页 WYG0725-0129b.png
 育则天命也特章意是要推入内一层故由大经说
 到大夲又由大夲说到化育耳王守溪此节文破题
 云不惟能致和而又能致中妙甚一语中的
经纶不单是分合二字足以尽其义至诚之心无不流
 贯如织布帛然有一丝空隙连全布都不成物事至
 诚则纯亦不已故能经纶大经即此便是天地生物
 之心而人得以为生者下文立天下之大夲亦在这
 里立知天地之化育亦在这里知下节渊渊其渊浩
卷八 第 31a 页 WYG0725-0129c.png
 浩其天都从肫肫其仁来没了肫肫其仁何者为渊
 何者为天仁即是诚以好生之心言之谓之仁以实
 心言之谓之诚以生理言之谓之仁以实理言之谓
 之诚
肫肫其仁时讲但以不忍人之伦理不明意引入仁字
 不知至诚岂止是不忍于人方经纶大经满腔子塞
 满流溢惟有一仁孝亦是他忠亦是他弟亦是他慈
 亦是他别亦是他不如此便像过不得的一般无以
卷八 第 31b 页 WYG0725-0129d.png
 形容之故曰肫肫恳至而已问仁即是诚若说到不
 忍便是发见者不是在中之体曰然
上天之载载始也上天之始即所谓天地万物之根太
 极是也书传有太始太初亦取此意但不如太极两
 字浑全的确(自记/)
无声无臭不可说到窈冥昏默处盖即其闇然之心充
 养以至于此所谓圣神功化之极者即其切近精实
 之至也凡学有好高务外之心即有声色臭味之可
卷八 第 32a 页 WYG0725-0130a.png
 寻君子自尚絅立心之始步步收敛近里以造于不
 显笃恭始终是一个意思所以为诚也所以为中庸
 也时讲将无声无臭讲入玄妙则是索隐而非中庸
 近悖章旨远失作书者之意矣(自记/)
天之声色甚大神气风霆何尝无声色但其载却无一
 点声臭圣人凭有甚德业心中无一点渣滓光明洁
 净只存一个性体圣人像天地皆非有所为也观乾
 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可见天地之性体矣
卷八 第 32b 页 WYG0725-0130b.png
 惟其闇淡为已之至所以为中庸之极若说神化不
 测便非中庸矣
无声无臭时解说作深微对显浅者言某意是对炫耀
 者言须照管夲旨始得然炫耀则必显浅平淡乃自
 深微也(自记/)
 
 
 榕村语录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