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725-009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语录卷七
            大学士李光地撰
  中庸一
中庸二字程子以不偏不易正道定理诠解固妙但只
 就道理上说尚该补出个头来人性便是道理的头
 书云降衷于下民衷即中也若有恒性恒即庸也
理气先后朱子辨之详矣乃天命之谓性句注云气以
卷七 第 1b 页 WYG0725-0097b.png
 成形而理亦赋焉语意似未圆(清植/)
率性之谓道人多讲似孺子入井怛恻生心意思此乃仁
 之端非道字本位此句只平平说去吾性中有仁率之
 遂为父子之亲吾性中有义率之遂为君臣之义大抵
 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在心则谓性在事则谓道
明代人看书还是王守溪看得是道也者三句人多另
 看不与下节对只因总注首言道之本原出于天而
 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遂误以此三句为
卷七 第 2a 页 WYG0725-0098a.png
 对上节不知道之夲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原只说天
 命之谓性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便是说率性之
 谓道道也者节自与下节对惟守溪文是如此
中庸首章注是朱子传绝学处戒惧谨独两节则不用
 程子之说而窃取濂溪诚几乾损益等章之意也文
 集中中庸首章说又以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分属直
 透下未发已发理益精矣近讲多在动静两字上下
 注脚不知寻到诚明敬义圣学源头(自记/)
卷七 第 2b 页 WYG0725-0098b.png
戒惧慎独讲家多分动静朱子实无此说静时可云未
 须省察动时岂得全无存养存养不过将心提起存
 在这里不独静时为然动时亦须提醒以为省察之
 根直内方外亦然内心也敬以直其心彻上彻下无
 所屈挠外事也到得处事均齐停当义是有头尾的
 敬是无头尾的致中和节注云自戒惧而约之以至
 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却将戒惧自动
 处说起如有所感触而惧自此而收敛之以至于未
卷七 第 3a 页 WYG0725-0098c.png
 发时一无偏倚而工夫不间断则极其中矣自谨独
 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是
 自将动处说起自独知之地省察其善恶至于酬接
 事物喜怒哀乐无不中节则极其和矣诚明忠恕尊
 德性道问学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存诚谨几皆是此
 段话头知得此义读儒先书可以一线穿去
问戒慎两节都是说须臾否曰须臾二字正挑剔出不
 睹不闻来须臾对见显是故对故字戒惧对慎独双
卷七 第 3b 页 WYG0725-0098d.png
 双对对不得以须臾括之戒惧是敬以直内慎独是
 义以方外当戒惧时只是敬而已初未别出邪正公
 私是非善恶当一念之动便须自省是公是私是邪
 是正应一事便须自省正当否有差错否大抵心贯
 动静事有终始静时戒惧之心至应事时依然以此
 为夲慎独则自发念时始至于事已此心便休存养
 省察正是如此
戒惧以心言慎独以事言提醒此心不使昏放便是存
卷七 第 4a 页 WYG0725-0099a.png
 心然睹闻处此心未必昏放至不睹不闻则放下者
 多矣君子戒惧之功必连此不睹不闻之须臾无不
 透彻然后为密不睹而戒惧则睹可知不闻而恐惧
 则闻可知戒惧是动底字面用此细密工夫见君子
 连这一点都透过了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言莫以隐
 微为可忽也已所独知莫见莫显况由此潜滋暗长
 势必至如见肺肝显见须兼此二义方备
戒慎二节不可分动静道是率性的性乃是人人同有
卷七 第 4b 页 WYG0725-0099b.png
 时时流行的如何可离然谓性不可离便可骇故曰
 道不可离
戒惧节固是以不睹不闻该睹闻然不睹闻者即所谓
 未发之体而性之真也天下之大夲在此则敬以直
 之者固所以立天下之大夲周子主静之学所以不
 可訾议者其渊源出于此也(自记/)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若说睹固当戒慎即不睹亦要戒
 慎闻固当恐惧即不闻亦要恐惧转似不睹不闻是
卷七 第 5a 页 WYG0725-0099c.png
 带说的虽与上须臾意合与下大夲意却不合将此
 处说得太重又与须臾不粘先辈有文甚好先说岂
 独睹闻当戒惧即不睹不闻须臾之顷亦要戒惧此
 而不戒惧则性命于是乎息矣乃说人勿谓此不睹
 不闻止须臾而已万化之源在焉如之何其可忽耶
 两边都说到
道也者节是在性上做工夫夲文却就道字说起故注
 云道者日用事物当然之理先解释道字接云皆性
卷七 第 5b 页 WYG0725-0099d.png
 之德而具于心便已引归到性上又曰无物不有不
 是指道之散在事物者乃𦂳顶性之德而具于心一
 句言无物不有是性也无物不有是性而性体无时
 而不存此所以不可放肆而离之也自大全小注以
 来解说多错遂使日用事物当然之理及无物不有
 两句皆成剩语矣(自记/)
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今人都说成无物不有当然之理
 如桌有桌之理椅有椅之理无时不有当然之理如
卷七 第 6a 页 WYG0725-0100a.png
 说话有说话之理饮食有饮食之理却是错了无物
 不有乃是说性之德我固有之凡人皆然因物亦有
 性故不言人而言物耳其曰无时不然乃是言心之
 体无一刻不流行也人人有之时时有之所以不可
 须臾离须臾离之则性于是断天命于是息矣岂率
 性之谓哉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一句已顺诠道字恐
 人耑在事物上求故𦂳接皆性之德而具于心已是
 催䟎向里岂有下文转说向事物之理
卷七 第 6b 页 WYG0725-0100b.png
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曰以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对看便明隐暗处也以为暗而莫予见而实十目所
 视可不谓见与微细事也以为细而莫予摘而实十
 手所指可不谓显与(清植/)
以敬格天心以恕平物情是中和位育实事朱子语类
 中有此意章句浑涵故人多就虚理上说(自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皆是实事今人只以感应
 虚理言之注中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
卷七 第 7a 页 WYG0725-0100c.png
 天地之气亦顺包得大即感应亦在其中心不正则
 不能收敛安静势必搅扰纷更天地如何得位能致
 中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岂有不位致和则数
 罟不入斧斤时入月令中许多事件无不按节合拍
 万物岂有不育问致中如此说恐与未发有碍曰致
 中者敬而已矣敬则不至于纷扰其实事是大概定
 位底意思
君子而时中须如注说而字方通君子之德只是一片
卷七 第 7b 页 WYG0725-0100d.png
 实心而又随时以处中小人之心是夹夹杂杂义利
 纷扰而又无所忌惮故世有君子而不必时中者亦
 有小人而不必至于无所忌惮者随时处中自然静
 时亦中然在事上说的意思多无所忌惮自然行事
 亦然然在心上说的意思多朱子于君子补出戒惧
 一层以对无忌惮于小人补出妄行一层以对时中
 注意不过如此蔡虚斋乃以戒惧为未发时中为已
 发妄行为已发无所忌惮为未发都是牵强
卷七 第 8a 页 WYG0725-0101a.png
不明不行由于智愚贤不肖天地间何时无智愚贤不
 肖安得有明行的时候却是陆子静说得好因道不
 明不行所以智愚贤不肖有过不及之差费隐章注
 说夫妇之知能是一样圣人之不知能又是一样亦
 不如子静说圣人之不知不能即是夫妇之所知能
 者为是
道之不行节道字属上说帝王盛世道行于天下则智
 者不得过愚者不得不及道明于天下则贤者不得
卷七 第 8b 页 WYG0725-0101b.png
 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智愚应贴明边如何贴行贤不
 肖应贴行边如何贴明盖智者聪明有馀好高务远
 故以道为不足行圣人教他在行上做工夫行得久
 才晓得他底聪明都是虚的其过高处无用愚者智
 慧少不足于明然敦朴者转未必不能行理宜充其
 所长用功于行以勤破愚贤者强力有馀如子路之
 闻斯行诸却能行然行得不甚当他以为行得便了
 故以道为不足知圣人教他在知上做工夫知得确
卷七 第 9a 页 WYG0725-0101c.png
 才晓得他行的原有不是不肖虽是不长进却有小
 机智如丹朱之不肖曰启明非糊涂者只是不向正
 道上走耳既有机智即当用其所长使求明道明得
 透自然见得所行之非亦将归于正道矣口气是言
 上之道不行于天下也我确然知其不行矣何也智
 者过之愚者不及也使道行智者焉得过愚者焉得
 不及乎上之道不明于天下也我确然知其不明矣
 何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使道明贤者焉得过
卷七 第 9b 页 WYG0725-0101d.png
 不肖者焉得不及乎
非以道之不明不行专归气质盖慨无陶冶气质者即
 所谓世教衰民鲜兴行是也至末又叹人之不察另
 是一层感慨(自记/)
大知章解者多斡旋一语云舜原不藉资于众人却仍
 然好问好察所以为大知看孟子善与人同及若决
 江河等语却就是这等处为圣人正不必斡旋那一
 层人惟志气大故不耻下问要周知不肯自小耻于
卷七 第 10a 页 WYG0725-0102a.png
 问而护短者是志气小注书之错如此类者颇多
中立中字就事上见与首章中和略不同中立不倚只
 是始终中立耳不必因和而不流句欲作一转折也
 (自记/)
问中庸章段索隐章何故截属下段曰此章以下承达
 德而言达道也天下有索隐行怪底人有半涂而废
 底人不知道安得隐君子之道费而隐费隐一章正
 破索隐故曰察察则不隐矣费而隐不是果然隐言
卷七 第 10b 页 WYG0725-0102b.png
 他的隐不是隐是费而隐隐是带说不可当实字看
 故下文只是说费远人章是破行怪子臣弟友何怪
 之有故曰庸德庸言庸则不怪矣半涂而废是为外
 物所挠所以富贵贫贱以至夷狄患难不能素位而
 行君子无入不得所以吾弗能已也以下乃言君子
 之道只在卑迩所谓中庸也由妻子而兄弟由兄弟
 而父母即推至于鬼神之微其道总贯为一条而以
 诚字结之(清植/)
卷七 第 11a 页 WYG0725-0102c.png
讲家于索隐章末节以上下句分承两节实则隐怪固
 非中庸遵道者亦未得所依也半涂者固易乎世而
 有悔心欺世盗名者其夲念亦在见知而已每句双
 绾(自记/)
半涂而废虽限于力之不足然中庸之道夲无难行苟
 用力于是未见有不足者大抵夺于时溺于俗为是
 非毁誉所摇动而自阻者多以其为时俗所摇动而
 自阻则虽谓力之不足可矣此其人虽未必取必于
卷七 第 11b 页 WYG0725-0102d.png
 后世之述而亦不能忘情于当世之知半涂而废四
 字中已隐隐有此意故下节遁世不悔语非无根但
 遁世不见知虽对半涂者说而与后世有述意极相
 关盖无以异于人而致其知正是圣道与异端𦂳对
 处惟其索隐行怪所以或后世有述惟其依乎中庸
 是以或遁世不见知也(自记/)
半涂而废不言其因何而废却于下节逗出一句遁世
 不见知而不悔便可知其病根索隐行怪亦是图后
卷七 第 12a 页 WYG0725-0103a.png
 世有述总缘名根不断耳若是世人崇尚遵道彼必
 且依附名义勉强做去若好尚已乖不足邀名彼便
 改而从俗所以废也
费隐章破索隐道不远人章破行怪此书以中庸标名
 灼知必有此等人惑世诬民故如此立言费隐章两
 用察字对隐也不远人章屡用庸字对怪也费而隐
 语气犹言道无所谓隐也若言隐乃费而隐耳言隐
 处都是费不是要发明又费又隐隐与费并重也造
卷七 第 12b 页 WYG0725-0103b.png
 端夫妇者此道不知不能者此道察乎天地者亦此
 道其至高远者即其至卑迩者皆以明其费也注还
 浑成至因侯氏语以与知与能者为舂米炊饭之类
 不知不能者为名物度数之类其意以不知不能若
 说即在日用寻常之中如何唤作圣人惟实以名物
 度数则虽不知不能不害为圣人耳岂知如此却说
 不去章首明言君子之道若夫妇之知能不过是舂
 米炊饭圣人之不知不能又是名物度数则是君子
卷七 第 13a 页 WYG0725-0103c.png
 之道都成不𦂳要的物事而所谓五品之达道岂反
 置之不议不论耶其实夫妇之知能圣人之不知能
 皆指五伦是一事不是两事造端夫妇已明指出矣
 及其至也其字即承知能之事说不是两层若说圣
 人于五伦岂有不知不能却大不然尧舜之子不肖
 周公致辟管叔相传孔子子思皆出妻圣人之心未
 必不谓毕竟是我德不足以化之若强于我者自然
 变化有道所谓尧舜犹病都是此意连水旱灾荒岂
卷七 第 13b 页 WYG0725-0103d.png
 是天地之心天地亦有不能尽处然则不知不能岂
 虚语耶此道之大便莫载此道之小便莫破上天下
 地无非此理所以孝经云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
 故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总言其费无别所谓
 隐也隐字还可以说得故曰费而隐怪字断说不得
 岂可曰庸而怪乎故只说庸字
费隐章自程门诸公皆有异论蔡西山似亦欲以费隐
 双关到底见于朱子答书者可推也独朱子以为通
卷七 第 14a 页 WYG0725-0104a.png
 章皆言道费是已然于隐字却未免另寻头脑故曰
 所以然者隐而莫之见今只用反跌口气破除了隐
 字便见费外无隐以斥异端索隐之非似为天成凑
 泊微言莫质恨未得为朱子徒也(自记/)
费隐章从夫妇知能说到天地若以夫妇之知能为说
 居家之道则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乃是最大道理如
 何说语小若说是井臼之类如何又说圣人不知不
 能若以与知能为井臼之类不知能为官礼之类则
卷七 第 14b 页 WYG0725-0104b.png
 子臣弟友之属乃理中之实体如何都遗落了不知
 夫妇之知能即子臣弟友也圣人之不知不能亦子
 臣弟友也一落形器便不能尽道之分孔子不能格
 定哀之非化三家之僭周公不能弭管蔡之乱焉得
 谓尽其分就是天地亦不能尽可见道之费其实妙
 处全在此不能尽上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终身只
 见得赶不上圣人兢兢业业自强不息正是为此天
 行健亦是如此夫子所以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卷七 第 15a 页 WYG0725-0104c.png
费而隐费字重读言道非不隐也乃眼前都是盖费而
 隐耳道非他即子臣弟友是也诸家错说之由盖因
 夫妇之知能若以为子臣弟友则此事不可谓之小
 与语小不符圣人之不知不能若以为子臣弟友又
 恐怕说坏了圣人故以与知能为舂米炊饭之属以
 不知能为象数名物之属岂知天地间除了子臣弟
 友更无他道与知能者此也不知能者亦此也日用
 之间琐碎节目即是小其根极夭命至于神化处即
卷七 第 15b 页 WYG0725-0104d.png
 是大此理漫天漫地何有空隙董思白末节文云职
 覆职载皆鸢鱼类易知简能皆飞跃类说得极佳
看书不熟时越看越有奇思涌出到熟后渐渐觉得没
 有话说某向问陆稼书飞跃即是道否曰不是飞跃
 好的是道翔而后集是道自投罗网不是道某甚喜
 其说今思之不消如此讲飞跃便是道自投罗网原
 不是天之所命何须剖白
飞跃未便是察处要看鸢鱼亦自离不得夫妇君臣父
卷七 第 16a 页 WYG0725-0105a.png
 子兄弟朋友之理处
上蔡语录尽可观但颇杂禅机大约程子语为上蔡所
 记者便似谢为定夫所记者便似游言合其意者便
 记录记录时又以己意略为增损故也鸢飞鱼跃注
 中引活泼泼地语便是谢氏所记这夲是禅语其实
 满天塞地都是此理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谁使
 之然哉故云上下察也至实之理有何活泼泼地之
 可言他夲未尝死何须言活
卷七 第 16b 页 WYG0725-0105b.png
诸家讲察乎天地处补足圣人须云此岂圣人所能尽
 者如此则费是污漫无纪之谓可谓大谬矣察者费
 也言虽造化之大而其道之著察无异于夫妇也天
 地犹著察如此况圣人乎上文不知不能正见圣人
 只在费上做工夫(自记/)
问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
 之离者道也中庸乃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
 至也察乎天地然则君子二字不可放过君子之尽
卷七 第 17a 页 WYG0725-0105c.png
 道始于居室之近而其极至于事天明事地察故道
 无端也君子之道则造端于夫妇耳道无至也君子
 之道则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耳曰正是如此(清植/)
爱已责人是恒人之心然以此心而爱人责已便是君
 子之道矣此可见道不远于人也惟道不远于人故
 能推是心者则去道不远此是通章真血脉张子虽
 分爱人责已尽仁尽道然总是一个忠恕总是一个
 君子之道耳(自记/)
卷七 第 17b 页 WYG0725-0105d.png
今人说违道不远与道不远人口气寥阔不相联贯且
 从违道不远上推出忠恕未是自然之道然则道不
 远人亦在离合之间与伐柯者无异矣舍却对针线
 路而寻别节旁枝安能使经意惬洽(自记/)
不远𦂳对章旨不远盖施已不愿之心反而观之则其
 则不远此道所以不远于人也就此勿施之以推吾
 自尽之心此所以违道不远也(自记/)
尽其道之谓行亦尽其道之谓自得非无往不乐之谓
卷七 第 18a 页 WYG0725-0106a.png
 (自记/)
正已而不求人𦂳帮在上不陵在下不援不怨不尤𦂳
 帮无怨皆是申足文意绝不费丝毫层折只于不求
 无怨处转得分明则不愿外之理心迹俱合矣不求
 又根行素来无怨又根自得来(自记/)
鬼神非理非气而在理气之间在人则心之神明是已
 程张所谓天地造化阴阳二气者是这个夲文所谓
 祭祀如在者亦是这个体于人心为人心之鬼神亦
卷七 第 18b 页 WYG0725-0106b.png
 即是这个认得真便看得活(自记/)
鬼神虽兼聚散屈伸然体物不遗则其聚也神之格思
 则其伸也显处却就聚而伸处见其微也可以谓之
 散而屈而不可谓之无此理张子正蒙言之详矣其
 以鬼为屈以神为伸者又就二物分别字义如此耳
 实则鬼神皆有屈伸也(自记/)
鬼神若说向造化便无著即祭祀之鬼神也圣人说道
 理天人合一若行事不能通神明不谓之尽性伦常
卷七 第 19a 页 WYG0725-0106c.png
 之道尽便郊焉天神格庙焉人鬼飨皆实理实事
问鬼神章曰天神地祗人鬼以至四时五行雨风露雷
 一切变化运动无非鬼神充塞宇宙故其性情功效
 为甚盛鬼神夲无形声也然与人心相体而无间焉
 有可遗之处问物即指人心乎曰无物不体人在其
 中但就人心上说易得明白如夭命之性万物同得
 然率性之道却须就人说方明如何见得体物不遗
 但看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是其性情也
卷七 第 19b 页 WYG0725-0106d.png
 便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是其功效也凡人
 极舒肆时说著神明便竦然此是何故鬼神与体也
 鬼神无间于人心故能使人齐明盛服人心无间于
 鬼神故洋洋如在引诗是證此意以无形无声言之
 何微也体物不遗又何显也是皆诚之不可掩也
鬼神章诚字说向犬命之性原不错但觉太深如只就
 气机应感上说又太浅鬼神却在理气之间两说皆
 非恰好分际此段是说率性之道总重在人伦上所
卷七 第 20a 页 WYG0725-0107a.png
 以祭祀节甚要𦂳祖考之精神便是自家精神可见
 天地之神明便是人之神明所谓体物而不可遗也
 此是实理故曰诚上章妻子和兄弟翕便父母顺已
 引其端下数章推说至于格天受命而却详说祭礼
 此祭祀二字便为伏案
人必和妻子宜兄弟而后可以顺父母尽人伦而后可
 以格鬼神此上数章相承之意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则有如在来格之感矣所谓有其诚则有其神未能
卷七 第 20b 页 WYG0725-0107b.png
 事人焉能事鬼是也修德格天理不过如是但上数
 章言其理而此下则实以圣人故自大舜文武周公
 皆尽孝弟以至于諴神动天飨先飨帝者即上顺父
 母格鬼神之实事也(自记/)
孝是大纲德其一目不当以孝为德然孝德之夲大孝
 非大德而何盖孝至能格天处方是大也缘此说到
 大德受命之理(自记/)
大孝章若以孝即为德则孝之条件甚多德为圣人句
卷七 第 21a 页 WYG0725-0107c.png
 原只与尊富飨保四句并列若照王姚江以德为圣
 人为不亏亲之体尊富飨保为足显亲之名德又不
 与孝为一且除了孝何者为德下文两言大德更不
 照管大孝又是何说近看孝经方悟其义孝为德之
 夲尽德之量乃完孝之事若但能孝于亲而不能始
 于家邦终于四海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此不过宗族
 乡党称孝而已必爱敬吾亲而因以及人亲亲而仁
 民仁民而爱物以至于明天察地德至此为大德乃
卷七 第 21b 页 WYG0725-0107d.png
 为完孝之事若不爱敬吾亲而爱敬他人是无德之
 夲矣又恶足以语德乎见得此意大孝大德方有著
 落
仁为五常之夲孝又为仁之夲仁为五常之夲者以其
 为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为心也孝为仁之夲
 者又以亲为吾身所自生良心真切莫先于此也然
 则孝是德之夲修德者必先孝是孝乃德中事然必
 修德之尽乃能完孝之量而可以名孝则德又是孝
卷七 第 22a 页 WYG0725-0108a.png
 中事矣孝经反覆终篇只说此二意此章原是以德
 为大孝之目故前此深辟以孝为德之非正恐碍语
 气耳岂知二义相为首尾大德不至格天不足以言
 大孝然而舜德之大又岂有大于孝者乎(自记/)
因材而笃自天申之是指有生而后之天(自记/)
尊富飨保不过是有天下内事不失显名亦只从一戎
 衣上看出只是咏叹而盛言之耳(自记/)
周公成文武之德节讲者多以丧葬与祭并论绝不顾
卷七 第 22b 页 WYG0725-0108b.png
 斯礼也三字语脉(自记/)
斯礼也只是说祭礼葬是缘祭而及丧服又是缘葬祭
 而及三者虽俱礼制就此章言之则祭为主丧葬为
 宾(自记/)
父为大夫一段是起下父为士一段语平而意侧
上云祖庙下云宗庙者凡大祫时祫皆合食于太祖之
 庙故将祭而必先修之也若序昭穆于祖庙之中则
 列宗群庙之主皆在故又变文为宗庙之礼时解有
卷七 第 23a 页 WYG0725-0108c.png
 妄分两节为大祫时祫者可嗤(自记/)
祖庙者太祖之庙宗如殷之三宗周之文武世室是也
 庙则群昭群穆皆是无论大祫时祫群庙之主皆合
 食于太祖之庙故将祭必预修之以为行礼之地故
 也及祭之日群庙之主皆入祖庙则以昭穆序其位
 次故变祖庙言宗庙宗庙之礼句与序爵序事等句
 一例若以此句笼下则难通践其位等句指主祭者
 说
卷七 第 23b 页 WYG0725-0108d.png
修其祖庙两节只是祭之先后次叙如此不必以尊亲
 分配又有分时祫大祫及上节为礼下节为义者皆
 非也序昭穆谓是子孙之序考之经传无所證据盖
 只是序祖考之昭穆耳(自记/)
祖庙节是祭前事未祭之前必先洒扫祖庙陈其宗器
 设其裳衣以及罗致水陆之品皆是要预办的至祭
 之时群庙之主皆入太庙而按昭穆以定其位次惟
 子孙之贤者有职事然后得在庙中故曰所以辨贤
卷七 第 24a 页 WYG0725-0109a.png
 序爵指助祭者说三句皆当祭时事旅酬则祭将毕
 而饮福受胙之事既毕复燕之于后寝不敢在庙中
 故曰乐具入奏以绥后禄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序齿亦是就尊卑行辈序之非略去尊卑而一以年为
 主也献酬当止是主人之子弟行之若宾客之子弟
 如何亦在庙中
天地祖宗是自吾身推而上的天下民物是自吾身推
 而广的上头高一层则下面阔一层如只推到父母
卷七 第 24b 页 WYG0725-0109b.png
 处则旁阔只是兄弟父母生兄弟者也推到祖宗处
 则旁阔便有许多族姓祖宗生族姓者也如推到天
 地处则旁阔便包得民物皆在其中天地生民物者
 也人不孝于父母祖宗者安能爱兄弟族姓不孝于
 天地者又安能仁民爱物乎若真能事天地祖宗父
 母则必能以天地祖宗父母之心为心此治国所以
 如示诸掌(自记/)
问政章说仁义礼智处后来孟子董子都如此说觉得
卷七 第 25a 页 WYG0725-0109c.png
 不如夫子之密仁者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无
 此则禽兽之不如矣故曰人也无所不亲而亲亲为
 大义者事理恰当之谓何处不应当理而尊贤为大
 人伦虽有五父子兄弟皆亲亲也君臣朋友皆尊贤
 也一是天性解不开的一是人道差不得的二者尽
 乎道矣亲亲之杀尊贤之等今人说是仁有厚薄如
 父子恩厚至兄弟便稍薄由人及物则愈薄了义有
 轻重如君臣义重至朋友便稍轻由人及物则愈轻
卷七 第 25b 页 WYG0725-0109d.png
 了不知仁如何说得薄义如何说得轻由父子而兄
 弟父子全是恩深一夲故也兄弟便可理论些道理
 是自仁而之义至由人及物则乡邻交斗可以闭户
 田获三品可以充庖皆制之以义也由君臣而朋友
 君臣全是义重至尊故也朋友便可脱略些形骸是
 自义而之仁至由人及物则交浅者言而不深兽畜
 者爱而不敬皆通之于仁也仁义往来而或节之或
 文之故曰礼所生也此处尊贤泛说与九经不同故
卷七 第 26a 页 WYG0725-0110a.png
 先亲亲而后尊贤九经则先尊贤而后亲亲矣君子
 修身以亲亲为夲故曰不可以不事亲不明人道所
 从来则不知自别于禽兽将何以事亲故又当知人
 继善成性吾之性即天之性不知此何以知人故又
 当知天此节又是一路推到智上去仁义礼又必以
 智为先也窃疑子思当日是因此一章乃作一部中
 庸故此章前半即是前半部中庸后半即是后半部
 中庸
卷七 第 26b 页 WYG0725-0110b.png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如今将上句
 泛说又宜字说作事物之理下句便不𦂳切仁者人
 也亲亲为大即对义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即对仁
 说仁在五伦何处不是他贯通大者在亲亲耳义在
 五伦何处不用他裁制大者在尊贤耳有夫妇而后
 有父子那是头一层至于父子兄弟皆亲亲也君臣
 朋友皆尊贤也君择臣臣亦择君朋友同德同术劝
 善规过都是尊贤君臣朋友固是义难道父母有过
卷七 第 27a 页 WYG0725-0110c.png
 不废几谏兄弟有过垂涕泣而道非义而何到底属
 仁一边故曰父慈子孝兄弟怡怡父子兄弟固是仁
 难道君之体臣臣之忠君朋友不相欺负非仁而何
 到底属义一边故云合则留不合则去忠告而善道
 之不可则止所以亲亲之杀不是杀到薄处尊贤之
 等不是等到轻处杀即由仁而之义也等即由义而
 之仁也礼减而进非与礼背所谓进者由礼而之乐
 也乐盈而反非与乐背所谓反者由乐而之礼也
卷七 第 27b 页 WYG0725-0110d.png
亲亲尊贤重在亲字尊字不如是则仁义有所亏性分
 有所缺而身不修矣下九经重在亲字贤字不如是
 则根夲不固裨补无资而政不举矣(自记/)
思修身节如章句说回应上文理自周密但必欲说尊
 贤为亲亲之夲则理颇窒碍且使智字意不在知人
 知字内而反在得人之后讲明字内求之密塞而反
 疏脱矣此节只是叠下文体语类申明言之(自记/)
夫子说仁义礼又说知天知人便是智是有四件下只
卷七 第 28a 页 WYG0725-0111a.png
 说智仁勇三件后又只说明诚两件末只归到诚一
 件此章两说一字全不为分解只说到此便住一是
 道理的头圣人不欲道破
谦问所以行之者一一者实心也德是得之于心既云
 达德如何又云行之以实心曰程子谓仁统言之则
 包四者偏言之则一事仁即是诚但与知对则知在
 穷理边说仁在力行边说而择之必精执之必固处
 是勇三者如何不以实心为主无此则三者皆无矣
卷七 第 28b 页 WYG0725-0111b.png
生安学利分劳逸便错无教逸欲有那兢兢业业一日
 二日万几何尝逸来只是生来便识得道理安然而
 行不由父兄戒训师友督责便是生知安行若因读
 书感发而求知或因父兄师保责励而求行便是学
 利从容中道亦是从容而中此道也惟精圣人之生
 知也惟一圣人之安行也精一岂是恬然无事
人家教子弟最先要把不思不勉从容中道与他讲明
 非是优游逸获之谓试观尧舜之兢业大禹之勤劳
卷七 第 29a 页 WYG0725-0111c.png
 文王之勉勉翼翼夫子之一愤一乐何等惕励精进
 不如此何以谓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乎只是
 圣人不待有所策励劝勉而自能从事于此所谓由
 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若学利则必待策励劝勉而后
 然困勉则又必困心衡虑徵色发声而后能作能喻
 耳此最要𦂳习见之错入其胸中便为暴弃之根
九经是对哀公说必令其可行奈何讲家尽以为天子
 之事如是则惟有天下者用得著有国家者无所用
卷七 第 29b 页 WYG0725-0111d.png
 之既非凡为天下国家语气且诵此于哀公之前欲
 何为也无忘宾旅侯那所申继绝举废治乱持危乃
 方伯之事至如诸侯无事而相朝使大夫相聘厚往
 薄来皆邦交之常也注举为天下者见一隅耳(自记/)
问不惑与不眩何别曰不惑以见理言是心上事故惑
 字从心不昡以见事言是目中事故眩字从目尊贤
 则启沃有素其见理也明矣敬大臣则谋断有资其
 见事也审矣凡目两视则瞀乱惟专故明古人云人
卷七 第 30a 页 WYG0725-0112a.png
 君之职在择一相贵专也不然任左右之耳目以为
 察察适足以自眩而已(清植/)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是三样亲亲之法亲之贤者
 则尊其位其馀亲属则重其禄而不任以事再疏属
 则吉凶相关庆吊必通有无相周而已若就一个人
 说未有居高位而不食禄者亦未有尊其位重其禄
 而不同其好恶者三句连叠说出下二句几成赘语
豫字且莫作先立乎诚说只虚说凡事皆当豫办以引
卷七 第 30b 页 WYG0725-0112b.png
 起下节耳如要与人说这件事细微曲折当机问答
 如何打点得尽只是大段须豫定凡事亦莫泥定达
 道达德九经之属问事与行分别曰事即日用间零
 碎待人接物之事行是出之于身而成片段者即亲
 义序别之行
问豫是豫立其诚否曰自然是诚若不说诚难道言前
 定是豫先打点许多话待临时说不成未来的话如
 何打点只是作文字与说书不同如何先说得出诚
卷七 第 31a 页 WYG0725-0112c.png
 字虚斋说下节言立诚以获上立诚以信友还说得
 去到下文言立诚以诚身立诚以明善便觉襞积牵
 强矣故林次崖知其非而浑之凡事指达道达德九
 经之属达德内有仁如何说立诚盖仁是就行事上
 说故曰所以行之者一也
时讲以道字括言事行果尔又说个道字不已赘乎道
 是平时所习之业如六艺之类平常不曾习射习算
 急忙叫他射叫他算自然穷了古人为学不外德行
卷七 第 31b 页 WYG0725-0112d.png
 道艺艺即道也如下三重章以动括言行论语以德
 之不修括下三项皆不是圣人原分几款如何以一
 句包那几句
诚如孝子事亲中心爱敬明便有多少曲折不但是问
 寝视膳昏定晨省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事父母几
 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都须分晓苟徒诚
 而不明是谓愚忠愚孝
某人云先生言头尾都是诚中间必须明如何曰德性
卷七 第 32a 页 WYG0725-0113a.png
 中原有许多道理只是离了问学却亦不能成就如
 草木便以实结实有何不好必须由根而干而枝而
 叶而花方能结实但看松子中原有一颗全松莲子
 中原有一颗全莲后来根干枝叶花果都在实内何
 尝有德性外之问学来扫去问学便是德性受亏陆
 王乃看问学为外事观此则其学不足辟矣
问博学之一节似不必说是学利事困勉何尝不如此
 曰然即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以困勉视学利如此学
卷七 第 32b 页 WYG0725-0113b.png
 利视生安亦是如此以困勉视学利是愚柔学利视
 生安亦是愚柔博学之一节只是说择善固执
问是问人辨是自己辨别非与人辨也问如何是慎思
 明辨曰思无不通如天之理应当知其所以然却去
 想到禨祥祸福术数上便是不慎慎是敛而归之于
 正明辨又是辨于几微疑似之间如两说皆善却辨
 得一更善者方是至善
 榕村语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