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a 页 WYG0021-04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易举要卷三 宋 俞琰 撰
论象数之学
朱子曰郑少梅说易象亦有好处亦有杜撰处如说中
孚有卵之象小过有飞鸟之象孚字从爪从子如鸟以
爪抱卵也盖中孚之象以卦言之四阳居外二阴居内
外实中虚有卵之象又言鼎形革象风炉亦是此义此
等处说得有些意思但易一书尽欲如此牵合附会少
读易举要卷三 宋 俞琰 撰
论象数之学
朱子曰郑少梅说易象亦有好处亦有杜撰处如说中
孚有卵之象小过有飞鸟之象孚字从爪从子如鸟以
爪抱卵也盖中孚之象以卦言之四阳居外二阴居内
外实中虚有卵之象又言鼎形革象风炉亦是此义此
等处说得有些意思但易一书尽欲如此牵合附会少
卷三 第 1b 页 WYG0021-0427b.png
间便疏脱愚谓郑少梅以中孚外实中虚象卵此亦是
好处若以小过二阳居中象鸟腹四阴在外象鸟翼此
却是杜撰处
程沙随以井之鲋为虾蟆谓上爻是前两足五是头四
是眼三与二是身初是后两足朱子曰审如是则此卦
当为虾蟆卦如何却谓之井
刘志行数学一书杜撰处甚多中间有一图上经纯阳
卦六纯阴卦四内阴外阳卦八共十八卦一百八爻下
好处若以小过二阳居中象鸟腹四阴在外象鸟翼此
却是杜撰处
程沙随以井之鲋为虾蟆谓上爻是前两足五是头四
是眼三与二是身初是后两足朱子曰审如是则此卦
当为虾蟆卦如何却谓之井
刘志行数学一书杜撰处甚多中间有一图上经纯阳
卦六纯阴卦四内阴外阳卦八共十八卦一百八爻下
卷三 第 2a 页 WYG0021-0428a.png
经纯阴卦六纯阳卦四内阳外阴卦八共十八卦一百
八爻分得齐整乃前人所未发者此亦是好处
史学斋谓革居第四十九应大衍之数故云天地革而
四时成节居六十而甲子一周故云天地节而四时成
洪容斋亦谓革之象言治历明时而革之序正当四十
九然则专为治历甚明愚谓学斋又以策数万有一千
五百二十应一钧之数为铢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此皆
偶合耳圣人作易之意果如是乎
八爻分得齐整乃前人所未发者此亦是好处
史学斋谓革居第四十九应大衍之数故云天地革而
四时成节居六十而甲子一周故云天地节而四时成
洪容斋亦谓革之象言治历明时而革之序正当四十
九然则专为治历甚明愚谓学斋又以策数万有一千
五百二十应一钧之数为铢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此皆
偶合耳圣人作易之意果如是乎
卷三 第 2b 页 WYG0021-0428b.png
或谓大衍之数五十而震居五十一数穷而复始也此
与六十卦甲子既周而起中孚之说无异
师众也不过言其众多耳田惠叔乃谓前辈有算师卦
者积乾坤屯蒙需讼之策数至于师而六军之数皆全
故曰师众也愚谓为此说者可谓善会计矣文王孔子
之意恐未必然
豫卦下坤上震或者乃谓震五画象五音坤六画象六律
故言作乐愚谓此说亦巧矣不亦小哉
与六十卦甲子既周而起中孚之说无异
师众也不过言其众多耳田惠叔乃谓前辈有算师卦
者积乾坤屯蒙需讼之策数至于师而六军之数皆全
故曰师众也愚谓为此说者可谓善会计矣文王孔子
之意恐未必然
豫卦下坤上震或者乃谓震五画象五音坤六画象六律
故言作乐愚谓此说亦巧矣不亦小哉
卷三 第 3a 页 WYG0021-0428c.png
元亨利贞在文王只是二事不过谓大亨而利于正至
孔子方分作四件朱子言之详矣张行成乃谓周易起
数以四而孔子于此发其端此岂圣人之意哉张氏为
邵子之学故其说如是
冯深居曰杂卦以两两反对为义其大过而下八卦不
以反对者何也为邵子之易者曰此八卦者不用也不
用者八用者五十六犹序卦上篇不言乾坤下篇不言
咸虚其三用其六十一以是为藏诸用也六十四卦则
孔子方分作四件朱子言之详矣张行成乃谓周易起
数以四而孔子于此发其端此岂圣人之意哉张氏为
邵子之学故其说如是
冯深居曰杂卦以两两反对为义其大过而下八卦不
以反对者何也为邵子之易者曰此八卦者不用也不
用者八用者五十六犹序卦上篇不言乾坤下篇不言
咸虚其三用其六十一以是为藏诸用也六十四卦则
卷三 第 3b 页 WYG0021-0428d.png
三百八十四爻当闰年之日六十一卦则三百六十六
爻当期之日
陈氏九经辩疑按龙溪文鉴云易可以象数求乎曰张
闳中明于数者也而未得其义理君子无取焉未可专
于象数也易可以义理求乎曰苏文忠长于理者也自
以不知数学为不足亦未可专于义理也然则如之何
则可曰刘元城有言学者言象数则讳谈义理言义理
则耻说象数究极其说则以象数义理之兼通者为有
爻当期之日
陈氏九经辩疑按龙溪文鉴云易可以象数求乎曰张
闳中明于数者也而未得其义理君子无取焉未可专
于象数也易可以义理求乎曰苏文忠长于理者也自
以不知数学为不足亦未可专于义理也然则如之何
则可曰刘元城有言学者言象数则讳谈义理言义理
则耻说象数究极其说则以象数义理之兼通者为有
卷三 第 4a 页 WYG0021-0429a.png
得于易大抵象隐于理理寓乎数贯理数为一则举此
可以知彼离而二之则虽欲兼通不可得也
论易数之是非
朱子曰大衍之数说蓍天地之数说造化生生不穷之
理此外是后人推说出愚亦曰易数不过大衍之数五
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无所谓四十五数也四十五
数九宫数也乃后人推出以附会于易数尔
大衍之数五十崔憬去天一地四以馀数五十为大衍
可以知彼离而二之则虽欲兼通不可得也
论易数之是非
朱子曰大衍之数说蓍天地之数说造化生生不穷之
理此外是后人推说出愚亦曰易数不过大衍之数五
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无所谓四十五数也四十五
数九宫数也乃后人推出以附会于易数尔
大衍之数五十崔憬去天一地四以馀数五十为大衍
卷三 第 4b 页 WYG0021-0429b.png
之数李鼎祚深辟之他如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
遇顾欢王弼之徒其说纷纷无一可取王太古以九宫
数中央之五乘南九北一则四十五与五为五十乘东
三西七则十五与三十五为五十乘西南之二东北之
八则十与四十为五十乘东南之四西北之六则二十
与三十为五十是得大衍之数者四愚尝语太古云谓
大衍之数与此数相合则可若谓大衍之数即此数则
非五十乃二百矣
遇顾欢王弼之徒其说纷纷无一可取王太古以九宫
数中央之五乘南九北一则四十五与五为五十乘东
三西七则十五与三十五为五十乘西南之二东北之
八则十与四十为五十乘东南之四西北之六则二十
与三十为五十是得大衍之数者四愚尝语太古云谓
大衍之数与此数相合则可若谓大衍之数即此数则
非五十乃二百矣
卷三 第 5a 页 WYG0021-0429c.png
云间储华谷谓大者阳也衍者衍而伸之加倍是也大
衍者以天数二十五倍为五十也阳则变化故可衍而
伸之以大名衍表其用阳而不用阴也其说甚新然谓
用阳而不用阴恐或不然
愚向见郑武子揲蓍古法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
衍不尽天地之数何也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数所衍者不及五也近得临江黎时中之说
云大衍之数五十者太极一两仪三四象十八卦三十
衍者以天数二十五倍为五十也阳则变化故可衍而
伸之以大名衍表其用阳而不用阴也其说甚新然谓
用阳而不用阴恐或不然
愚向见郑武子揲蓍古法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
衍不尽天地之数何也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数所衍者不及五也近得临江黎时中之说
云大衍之数五十者太极一两仪三四象十八卦三十
卷三 第 5b 页 WYG0021-0429d.png
六共五十也太极一也太极生两仪一衍而三也两仪
生四象两衍而十也四象生八卦四衍而三十六也一
为太极之数盖先天之本体而妙用所由起四十九为
两仪四象八卦之数盖后天之变体而大用所以行后
天不立无以寓先天无体之造化先天不妙亦无以神
后天有物之主宰大衍之虚一而用四十有九其理如
此黎氏之说盖与郑武子同而其义又加详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凡五十有五天地之全数也
生四象两衍而十也四象生八卦四衍而三十六也一
为太极之数盖先天之本体而妙用所由起四十九为
两仪四象八卦之数盖后天之变体而大用所以行后
天不立无以寓先天无体之造化先天不妙亦无以神
后天有物之主宰大衍之虚一而用四十有九其理如
此黎氏之说盖与郑武子同而其义又加详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凡五十有五天地之全数也
卷三 第 6a 页 WYG0021-0430a.png
五六天地之中数也五居天中为生数之主六居地中
为成数之主何谓天中天一天三天七天九之中也何
谓地中地二地四地八地十之中也干数十倍五而为
十也支数十二倍六而为十二也以五十有五去其五
馀得五十是为大衍之数以五十有五去其六馀得四
十有九是为揲蓍之数
一二三四五生数也六七八九十成数也或谓一三五
七九乃天之五行二四六八十乃地之五材
为成数之主何谓天中天一天三天七天九之中也何
谓地中地二地四地八地十之中也干数十倍五而为
十也支数十二倍六而为十二也以五十有五去其五
馀得五十是为大衍之数以五十有五去其六馀得四
十有九是为揲蓍之数
一二三四五生数也六七八九十成数也或谓一三五
七九乃天之五行二四六八十乃地之五材
卷三 第 6b 页 WYG0021-0430b.png
唐僧一行以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谓之二始天数
终于九地数终于十谓之二终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
六谓之二中
邵子曰谓阴无首故无一阳无尾故无十愚见赵虚斋
易说九宫数有两图一以五居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无十其数纵横斜皆十五一以
六居中戴二履十左八右四九七为肩五三为足而无
一其数纵横斜皆十八古有此二图今人但知其一虽
终于九地数终于十谓之二终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
六谓之二中
邵子曰谓阴无首故无一阳无尾故无十愚见赵虚斋
易说九宫数有两图一以五居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无十其数纵横斜皆十五一以
六居中戴二履十左八右四九七为肩五三为足而无
一其数纵横斜皆十八古有此二图今人但知其一虽
卷三 第 7a 页 WYG0021-0430c.png
于易无取亦可为五六居中之證也
邵子曰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十九卦德方以
况地之数故八八六十四愚谓圆者径一而围三故分
一为三以一函三布满之则七也七其七则四十九也
方者径一而围四故分一为四分四为十六分十六为
六十四也扬子谓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
友四与九同道其说是已至谓五与五相守则谬矣夫
自一至十止有一五岂有两五扬子乃谓五与五相守
邵子曰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十九卦德方以
况地之数故八八六十四愚谓圆者径一而围三故分
一为三以一函三布满之则七也七其七则四十九也
方者径一而围四故分一为四分四为十六分十六为
六十四也扬子谓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
友四与九同道其说是已至谓五与五相守则谬矣夫
自一至十止有一五岂有两五扬子乃谓五与五相守
卷三 第 7b 页 WYG0021-0430d.png
从何而又有一五耶曰五合一成六合二成七合三成
八合四成九一二三四自合则成十非别有一五与中
央之五相合也五居中央属土土王四季故散于四方
则成六七八九而四方之一二三四聚而为一则成十
也
子华子云天地之大数莫过乎五或谓一二三四各以
五乘之则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
更加以本数之五合为五十五应天地生成之数
八合四成九一二三四自合则成十非别有一五与中
央之五相合也五居中央属土土王四季故散于四方
则成六七八九而四方之一二三四聚而为一则成十
也
子华子云天地之大数莫过乎五或谓一二三四各以
五乘之则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
更加以本数之五合为五十五应天地生成之数
卷三 第 8a 页 WYG0021-0431a.png
项平庵曰古之制字者一二三四皆依数布画至五则
为㐅象四气之交于中不以数画也数至此备矣自此
以往皆演之而已六八阴也则如㐅而分之六从入从
八向于分也八全分矣七九阳也则如㐅而仲之七始
横伸九则直伸之矣十者数之终五之成也故如㐅而
四伸之以定四方中央之位焉所以明七八九六皆合
五而成也 又曰布算者下一筹为一下二筹为二下
三筹为三下四筹为四皆有筹焉独五则不下至五则
为㐅象四气之交于中不以数画也数至此备矣自此
以往皆演之而已六八阴也则如㐅而分之六从入从
八向于分也八全分矣七九阳也则如㐅而仲之七始
横伸九则直伸之矣十者数之终五之成也故如㐅而
四伸之以定四方中央之位焉所以明七八九六皆合
五而成也 又曰布算者下一筹为一下二筹为二下
三筹为三下四筹为四皆有筹焉独五则不下至五则
卷三 第 8b 页 WYG0021-0431b.png
起而为一以寓于数之上自此以往皆就五加之加一
为六加二为七加三为八加四为九独十则不加至十
则变而为一而数泯矣故一二三四以数立七八九六
以五成而十与五皆无数焉小数极于四大数极于九
然而每数必用五筹而后成算此皆自然之理是故一
二三四而天地之数备矣
数至四而备故一四为五二三亦为五一二三为六二
四亦为六一二四为七三四亦为七一三四为八二三
为六加二为七加三为八加四为九独十则不加至十
则变而为一而数泯矣故一二三四以数立七八九六
以五成而十与五皆无数焉小数极于四大数极于九
然而每数必用五筹而后成算此皆自然之理是故一
二三四而天地之数备矣
数至四而备故一四为五二三亦为五一二三为六二
四亦为六一二四为七三四亦为七一三四为八二三
卷三 第 9a 页 WYG0021-0431c.png
四为九总一二三四则成十
数至九而止十即一也阳以进为用故九为老阳七为
少阳阴以退为用故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朱子曰九上
更去不得只得回来做八六下来便是五生数也去不
得所以去做七朱子曰太阳居一而含九少阴居二而
含八少阳居三而含七太阴居四而含六一二三四乃
四象之位九八七六乃四象之数 筮用四十九蓍而
挂其一分四十八蓍为二而揲之以四左得一则右得
数至九而止十即一也阳以进为用故九为老阳七为
少阳阴以退为用故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朱子曰九上
更去不得只得回来做八六下来便是五生数也去不
得所以去做七朱子曰太阳居一而含九少阴居二而
含八少阳居三而含七太阴居四而含六一二三四乃
四象之位九八七六乃四象之数 筮用四十九蓍而
挂其一分四十八蓍为二而揲之以四左得一则右得
卷三 第 9b 页 WYG0021-0431d.png
三左得三则右得一左二则右二左四则右四观其所
得之数不过一二三四总算其四揲之策则为六七八
九 初揲不五则九第二第三揲皆不四则八何也曰
其实三揲皆不四则八但初揲用四十九而多其挂一
之奇是故四为五而八为九次揲以往虽亦挂一合之
则为耦数自然为四与八也 九六七八皆爻之名也
易但言九六不言七八何也九老阳六老阴七少阳八
少阴老则变少则不变易以变为占故爻用九六不用
得之数不过一二三四总算其四揲之策则为六七八
九 初揲不五则九第二第三揲皆不四则八何也曰
其实三揲皆不四则八但初揲用四十九而多其挂一
之奇是故四为五而八为九次揲以往虽亦挂一合之
则为耦数自然为四与八也 九六七八皆爻之名也
易但言九六不言七八何也九老阳六老阴七少阳八
少阴老则变少则不变易以变为占故爻用九六不用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21-0432a.png
七八一说谓易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者参天两地而
倚数九六乃可以参两故用七八不可以参两故不用
欧阳文忠公曰乾之六爻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
上九又曰用九何谓也谓以九而名爻也乾爻七九九
变而七无为易道占其变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谓六
爻皆常九也曰用九者释所以不用七也及其筮也七
常多而九常少有无九者焉此不可以不释也坤之六
爻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又曰用六者何谓
倚数九六乃可以参两故用七八不可以参两故不用
欧阳文忠公曰乾之六爻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
上九又曰用九何谓也谓以九而名爻也乾爻七九九
变而七无为易道占其变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谓六
爻皆常九也曰用九者释所以不用七也及其筮也七
常多而九常少有无九者焉此不可以不释也坤之六
爻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又曰用六者何谓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21-0432b.png
也谓以六而名爻也坤爻八六六变而八无为亦以其
占者名爻不谓六爻皆常六也曰用六者释所以不用
八也及其筮也八常多而六常少有无六者焉此不可
以不辩也
朱子曰用九盖是说变见群龙无首吉王弼伊川皆解
不成他是不见得用九用六之说当如欧阳公说方有
情理欧说盖为卜筮言须有用九用六如伊川无此也
好
占者名爻不谓六爻皆常六也曰用六者释所以不用
八也及其筮也八常多而六常少有无六者焉此不可
以不辩也
朱子曰用九盖是说变见群龙无首吉王弼伊川皆解
不成他是不见得用九用六之说当如欧阳公说方有
情理欧说盖为卜筮言须有用九用六如伊川无此也
好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21-0432c.png
王童溪曰易上下二篇凡一百九十二阳爻皆用九实
自乾来一百九十二阴爻皆用六实自坤来
穆姜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此五爻皆变而独六二不
变也占法五爻变而一爻不变则以不变者占故穆姜
之占曰艮之八
河图洛书之附会
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时未有文字始因
河图洛书之文而画卦非图书有天生之数而伏羲就
自乾来一百九十二阴爻皆用六实自坤来
穆姜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此五爻皆变而独六二不
变也占法五爻变而一爻不变则以不变者占故穆姜
之占曰艮之八
河图洛书之附会
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时未有文字始因
河图洛书之文而画卦非图书有天生之数而伏羲就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21-0432d.png
取之也又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然则
伏羲画卦岂特取则河图洛书二者而已哉
易之数不过天一至地十五十五数而已未尝名之曰
河图亦未尝名之曰洛书孔安国乃谓伏羲时龙马出
河伏羲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禹时神龟出洛
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𩔖是果何所据耶
伏羲则河图洛书而画卦孔安国乃谓伏羲画卦则河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然则
伏羲画卦岂特取则河图洛书二者而已哉
易之数不过天一至地十五十五数而已未尝名之曰
河图亦未尝名之曰洛书孔安国乃谓伏羲时龙马出
河伏羲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禹时神龟出洛
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𩔖是果何所据耶
伏羲则河图洛书而画卦孔安国乃谓伏羲画卦则河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21-0433a.png
图禹叙九畴则洛书何为岐而二之耶陈氏九经辩疑
按玉川文集云若谓伏羲画卦本于河图则夫子但曰
河出图圣人则之可矣乃兼洛书而并则之何哉既曰
则图书以作易是伏羲之时图书并著矣何待禹治水
而后天锡以洛书乎
河图自易言之吾又于顾命见之矣不过曰天球河图
在东序又于论语见之矣不过曰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又于礼运见之矣不过曰河出马图未尝有所谓五十
按玉川文集云若谓伏羲画卦本于河图则夫子但曰
河出图圣人则之可矣乃兼洛书而并则之何哉既曰
则图书以作易是伏羲之时图书并著矣何待禹治水
而后天锡以洛书乎
河图自易言之吾又于顾命见之矣不过曰天球河图
在东序又于论语见之矣不过曰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又于礼运见之矣不过曰河出马图未尝有所谓五十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21-0433b.png
数亦未尝有所谓四十五数
洛书自易之外他经无所见也禹贡止言导洛不言出
书孔安国注洪范乃以九畴为洛书而曰天与禹洛书
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
成九𩔖安国盖用纬书九宫戴九履一之数也夫九宫
数术家用之非易数也大戴礼明堂制度有二九四七
五三六一八之说郑注法龟文也盖祖安国之说张南轩
曰郑康成溺于纬书以河图为八卦洛书为九畴此皆
洛书自易之外他经无所见也禹贡止言导洛不言出
书孔安国注洪范乃以九畴为洛书而曰天与禹洛书
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
成九𩔖安国盖用纬书九宫戴九履一之数也夫九宫
数术家用之非易数也大戴礼明堂制度有二九四七
五三六一八之说郑注法龟文也盖祖安国之说张南轩
曰郑康成溺于纬书以河图为八卦洛书为九畴此皆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21-0433c.png
芜秽圣经者也愚谓九畴出于箕子所陈非洛书也若
以洪范之九畴牵合而为洛书则中庸之九经亦可牵
合而为洛书矣
九宫数子华子言之乾凿度言之初不知此数为洛书
亦不以此数为河图苏东坡曰九宫不经盖纬书所言
之数非易数也朱子曰圣人说数说得简略高远疏阔
易中只有奇耦之数天一至地十是自然之数也大衍
之数是揲蓍之数也惟此二者而已愚亦曰舍此二者
以洪范之九畴牵合而为洛书则中庸之九经亦可牵
合而为洛书矣
九宫数子华子言之乾凿度言之初不知此数为洛书
亦不以此数为河图苏东坡曰九宫不经盖纬书所言
之数非易数也朱子曰圣人说数说得简略高远疏阔
易中只有奇耦之数天一至地十是自然之数也大衍
之数是揲蓍之数也惟此二者而已愚亦曰舍此二者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21-0433d.png
之外易岂有所谓戴九履一之数哉乃汉儒牵合附会
云尔
关子明以五十五数为河图四十五数为洛书刘牧又
两易之以五十五数为洛书四十五数为河图可谓以
谬攻谬也
纬书如春秋元命苞云尧游河洛赤龙负图以出图一
而兼言河洛何也尚书中候云舜至下稷黄龙负图以
出乃舍尧而称舜何也论语谶云尧率舜游河渚首山
云尔
关子明以五十五数为河图四十五数为洛书刘牧又
两易之以五十五数为洛书四十五数为河图可谓以
谬攻谬也
纬书如春秋元命苞云尧游河洛赤龙负图以出图一
而兼言河洛何也尚书中候云舜至下稷黄龙负图以
出乃舍尧而称舜何也论语谶云尧率舜游河渚首山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21-0434a.png
有五老告期龙衔书以出又兼称尧舜何也河图挺佐
辅方云天老告黄帝云河有龙图洛有龟书帝乃游于
翠妫之川有大鱼出鱼没而图见此说又舍尧舜而称
黄帝何也纬书舛谬如此而汉儒乃以为孔子之书而
用之解经可谓以妄习妄也
辅方云天老告黄帝云河有龙图洛有龟书帝乃游于
翠妫之川有大鱼出鱼没而图见此说又舍尧舜而称
黄帝何也纬书舛谬如此而汉儒乃以为孔子之书而
用之解经可谓以妄习妄也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21-0434c.png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21-0435a.png
前图阳数居四正则六附一四附九八附三二附七后
图阴数居四正则五附十九附四三附八七附二五六
无侣故皆居中此两图止可为阳无十阴无一之证耳
易无此数也
蔡西山曰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为
河图授羲洛书锡禹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
为洛书盖大传既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洪范又明言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图阴数居四正则五附十九附四三附八七附二五六
无侣故皆居中此两图止可为阳无十阴无一之证耳
易无此数也
蔡西山曰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为
河图授羲洛书锡禹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
为洛书盖大传既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洪范又明言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21-0435b.png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唯刘牧臆见以九
为河图十为洛书托言出于希夷既与诸儒旧说不合
又引大传以为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其易置图书并
无明验但谓伏羲兼取图书作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
可疑耳其实天地之理一而已矣虽时有古今先后之
不同而其理则不容于有二也故伏羲但据河图以作
易则不必豫见洛书而已逆与之合矣大禹但据洛书
以作范则亦不必追考河图而已暗与之符矣其所以
为河图十为洛书托言出于希夷既与诸儒旧说不合
又引大传以为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其易置图书并
无明验但谓伏羲兼取图书作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
可疑耳其实天地之理一而已矣虽时有古今先后之
不同而其理则不容于有二也故伏羲但据河图以作
易则不必豫见洛书而已逆与之合矣大禹但据洛书
以作范则亦不必追考河图而已暗与之符矣其所以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21-0435c.png
然者何哉诚以此理之外别无他理故也然不特此耳
律吕有五声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数亦究于六十日名
有十干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数亦究于六十二者皆出
于易之后其起数又各不同然与易之阴阳策数老少
自相配合皆为六十者无不若合符契也下至运气参
同太乙之属虽不足道然亦无不相通盖自然之理也
假令今世复有图书者出其数亦必相符可谓伏羲有
取于今日而作易乎大傅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律吕有五声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数亦究于六十日名
有十干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数亦究于六十二者皆出
于易之后其起数又各不同然与易之阴阳策数老少
自相配合皆为六十者无不若合符契也下至运气参
同太乙之属虽不足道然亦无不相通盖自然之理也
假令今世复有图书者出其数亦必相符可谓伏羲有
取于今日而作易乎大傅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21-0435d.png
之者亦汎言圣人作易作范其原皆出于天之意如言
以卜筮者尚其占与莫大乎蓍龟之𩔖易之书岂有龟
卜之法乎亦言其理无二而已耳愚谓蔡氏引蓍龟二
者证图书以为汎言圣人作易作范其原皆出于天之
意其说虽通然亦不过循汉儒旧说耳循汉儒旧说则
是伏羲止则河图不则洛书而所谓洛书者于易盖无
预也然大传兼河图洛书二者并言则遽谓洛书为无
预于易可乎况孔子不明言五十五数为河图岂可遽
以卜筮者尚其占与莫大乎蓍龟之𩔖易之书岂有龟
卜之法乎亦言其理无二而已耳愚谓蔡氏引蓍龟二
者证图书以为汎言圣人作易作范其原皆出于天之
意其说虽通然亦不过循汉儒旧说耳循汉儒旧说则
是伏羲止则河图不则洛书而所谓洛书者于易盖无
预也然大传兼河图洛书二者并言则遽谓洛书为无
预于易可乎况孔子不明言五十五数为河图岂可遽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21-0436a.png
信汉儒臆说为孔子之说而又谓四十五数为洛书也
尝试考之天地之数以五居中九宫之数亦以五居中
天地之数有十盖以一二三四总而为十也九宫之数
虽无十而一对九二对八三对七四对六亦皆十也天
地之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九宫之数则
以五奇统四耦虽各居其所而六连一四连九八连三
二连七从安国之说则其所谓相经纬者如此九宫之
正南九也四居东南合中五亦九九金数也八卦乾位
尝试考之天地之数以五居中九宫之数亦以五居中
天地之数有十盖以一二三四总而为十也九宫之数
虽无十而一对九二对八三对七四对六亦皆十也天
地之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九宫之数则
以五奇统四耦虽各居其所而六连一四连九八连三
二连七从安国之说则其所谓相经纬者如此九宫之
正南九也四居东南合中五亦九九金数也八卦乾位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21-0436b.png
正南兑位东南乾兑皆从四象之老阳来老阳之象为
金其数亦九九宫之东北八也三居正东合中五亦八
八木数也八卦离位正东震位东北离震皆从四象之
少阴来少阴之象为木其数亦八九宫之正西七也二
居西南合中五亦七七火数也八卦巽位西南坎位正
西巽坎皆从四象之少阳来少阳之象为火其数亦七
九宫之西北六也一居正北合中五亦六六水数也八
卦艮位西北坤位正北艮坤皆从四象之太阴来太阴
金其数亦九九宫之东北八也三居正东合中五亦八
八木数也八卦离位正东震位东北离震皆从四象之
少阴来少阴之象为木其数亦八九宫之正西七也二
居西南合中五亦七七火数也八卦巽位西南坎位正
西巽坎皆从四象之少阳来少阳之象为火其数亦七
九宫之西北六也一居正北合中五亦六六水数也八
卦艮位西北坤位正北艮坤皆从四象之太阴来太阴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21-0436c.png
之象为水其数亦六从安国之说则其所谓相表里者
如此八卦之画奇耦相对九宫之数则生成相对八卦
以纯阳纯阴居上下九宫则以九之至多者居上一之
至少者居下九宫除五之外一以生数厕成数六八之
间九以成数厕生数二四之间三四以两生数合处七
六以两成数为侣八卦则乾以阳卦厕巽兑阴卦之间
坤以阴卦厕艮震阳卦之间离兑以二阴卦合处坎艮
以二阳卦为侣此亦相表里也九宫以一三四顺布六
如此八卦之画奇耦相对九宫之数则生成相对八卦
以纯阳纯阴居上下九宫则以九之至多者居上一之
至少者居下九宫除五之外一以生数厕成数六八之
间九以成数厕生数二四之间三四以两生数合处七
六以两成数为侣八卦则乾以阳卦厕巽兑阴卦之间
坤以阴卦厕艮震阳卦之间离兑以二阴卦合处坎艮
以二阳卦为侣此亦相表里也九宫以一三四顺布六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21-0436d.png
七九逆布而二八易位八卦则坤母与中少二女顺布
乾父与中少二男逆布而震巽易位此皆相表里也自
常情观之孰不曰伏羲盖取则于此以画卦也愚则曰
伏羲画卦实未尝取则于此也何则伏羲八卦之画一
出于自然是以无所往而不合今谓九宫与八卦相合
则可谓四十五数与天地正数相合亦可若谓伏羲画
卦必取则于此数则吾断断乎不敢知也汉儒所以指
九数为洛书者特以洪范有天锡禹洪范九畴一句耳
乾父与中少二男逆布而震巽易位此皆相表里也自
常情观之孰不曰伏羲盖取则于此以画卦也愚则曰
伏羲画卦实未尝取则于此也何则伏羲八卦之画一
出于自然是以无所往而不合今谓九宫与八卦相合
则可谓四十五数与天地正数相合亦可若谓伏羲画
卦必取则于此数则吾断断乎不敢知也汉儒所以指
九数为洛书者特以洪范有天锡禹洪范九畴一句耳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21-0437a.png
夫洪范九畴既可以为洛书则中庸之九经亦可以为
洛书乎岂特九经哉凡天下之九数如舜之九官禹之
九功周之九府九井尽皆可以为洛书矣吁有是哉彼
既以九数为洛书而属之禹则不得不以十数为河图
而归之伏羲然河图之数十洛书之数九孔子尝言之
乎孔子盖不言也孔子不言则安国之说从何而来耶
大抵众言淆乱折诸圣圣人之言不信又将谁信今按
大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乃指伏羲伏羲
洛书乎岂特九经哉凡天下之九数如舜之九官禹之
九功周之九府九井尽皆可以为洛书矣吁有是哉彼
既以九数为洛书而属之禹则不得不以十数为河图
而归之伏羲然河图之数十洛书之数九孔子尝言之
乎孔子盖不言也孔子不言则安国之说从何而来耶
大抵众言淆乱折诸圣圣人之言不信又将谁信今按
大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乃指伏羲伏羲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21-0437b.png
画卦盖取则于河图洛书也又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
德以𩔖万物之情所取如此则易非独以河图洛书而
作也夫九宫之数在易无之易唯有天地之数五十有
五耳初未尝目此数为河图汉儒亦自知易中唯有五
十五数而无四十五数遂断之曰河图授羲洛书锡禹
其意若曰易有洛书之称毕竟书乃洛中一物洪范有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
德以𩔖万物之情所取如此则易非独以河图洛书而
作也夫九宫之数在易无之易唯有天地之数五十有
五耳初未尝目此数为河图汉儒亦自知易中唯有五
十五数而无四十五数遂断之曰河图授羲洛书锡禹
其意若曰易有洛书之称毕竟书乃洛中一物洪范有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21-0437c.png
天锡二字必是天以此物卑禹吁盖亦不思耳矣审如
是则仲虺之语云天乃锡王勇智则勇智乃亦物乎愚
又按书顾命云天球河图在东序记云河出马图语云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洛书则唯易言之他经无所见谓
九数为洛书盖自汉儒始大戴礼言之乾凿度言之前
此未之闻也古书如子华子不过曰二与四抱九而上
跻六与八蹈一而下沉五居中宫据三持七亦未尝目
之为洛书也且如大衍之有数而五十为大衍是故圣
是则仲虺之语云天乃锡王勇智则勇智乃亦物乎愚
又按书顾命云天球河图在东序记云河出马图语云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洛书则唯易言之他经无所见谓
九数为洛书盖自汉儒始大戴礼言之乾凿度言之前
此未之闻也古书如子华子不过曰二与四抱九而上
跻六与八蹈一而下沉五居中宫据三持七亦未尝目
之为洛书也且如大衍之有数而五十为大衍是故圣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21-0437d.png
人明言之曰大衍之数五十使河图洛书果有数而五
十五果为河图四十五果为洛书则圣人亦必明言之
曰河图之数五十五洛书之数四十五圣人既不明言
则汉儒之说臆说耳非圣人之本意也愚论如此盖不
敢背孔子之言而曲从汉儒之说故曰众言淆乱折诸
圣圣人之言不信又将谁信
卦气之附会
世传李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四正卦主四时二十四
十五果为河图四十五果为洛书则圣人亦必明言之
曰河图之数五十五洛书之数四十五圣人既不明言
则汉儒之说臆说耳非圣人之本意也愚论如此盖不
敢背孔子之言而曲从汉儒之说故曰众言淆乱折诸
圣圣人之言不信又将谁信
卦气之附会
世传李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四正卦主四时二十四
卷三 第 22a 页 WYG0021-0438a.png
爻主二十四气以其馀六十卦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
日之一每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又以复临泰
至坤十二卦主十二月七十二爻主七十二候小雪起
复初九其说出于纬书盖焦京占候之学也
先天圆图始复次临次泰而终于坤卦气图以复临等
十二卦主十二月盖仿先天图
郑少梅曰兑九五言剥所以见震夬离姤坎复之理也
冯厚斋曰六十四卦纵横血脉皆相通贯故履中有夬
日之一每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又以复临泰
至坤十二卦主十二月七十二爻主七十二候小雪起
复初九其说出于纬书盖焦京占候之学也
先天圆图始复次临次泰而终于坤卦气图以复临等
十二卦主十二月盖仿先天图
郑少梅曰兑九五言剥所以见震夬离姤坎复之理也
冯厚斋曰六十四卦纵横血脉皆相通贯故履中有夬
卷三 第 22b 页 WYG0021-0438b.png
兑中有剥震之终三月为夬兑之终九月为剥离之中
五月为姤坎之中十一月为复坎离震兑在八卦未画
言之则四卦各主一方各配一时汉儒卦气以四卦主
四时盖本乎此其失则依仿托之也
卦气图惟十二辟卦与易同其馀则否解易者以屯为
十二月蒙为正月需为二月太玄则然易不然也易以
复为十一月复之象辞盖言至日也若又以中孚为十
一月则是太玄之法非易之法也
五月为姤坎之中十一月为复坎离震兑在八卦未画
言之则四卦各主一方各配一时汉儒卦气以四卦主
四时盖本乎此其失则依仿托之也
卦气图惟十二辟卦与易同其馀则否解易者以屯为
十二月蒙为正月需为二月太玄则然易不然也易以
复为十一月复之象辞盖言至日也若又以中孚为十
一月则是太玄之法非易之法也
卷三 第 23a 页 WYG0021-0438c.png
太玄以中准中孚以周准复以礥准屯卦气图以未济
蹇颐中孚复五卦主大雪冬至二气屯谦睽升临五卦
主小寒大寒二气其序与太玄同
乾凿度以一爻主一日一卦凡六日用事一曰诸侯二
曰大夫三曰卿四曰三公五曰辟六曰宗庙卦气图一
月凡五卦一曰侯二曰大夫三曰卿四曰公五曰辟候
分内外以朔气前三日为内朔气后三日为外宋时官
历用之
蹇颐中孚复五卦主大雪冬至二气屯谦睽升临五卦
主小寒大寒二气其序与太玄同
乾凿度以一爻主一日一卦凡六日用事一曰诸侯二
曰大夫三曰卿四曰三公五曰辟六曰宗庙卦气图一
月凡五卦一曰侯二曰大夫三曰卿四曰公五曰辟候
分内外以朔气前三日为内朔气后三日为外宋时官
历用之
卷三 第 23b 页 WYG0021-0438d.png
六日七分之说历家用之易无取焉易言七日来复盖
自剥卦反而为复卦剥六爻并复初爻则为七先儒以
六日七分解七日来复可谓细碎矣圣人之意明白正
大不如是之细碎也
陈氏九经辨疑按紫芝讲义云古之言卦气者本于何
书出于何氏易纬稽览图曰卦气起于中孚坎离震兑
各主一方其馀六十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日凡主三百
六十日馀有五日每日为八十分五日为四百分又四
自剥卦反而为复卦剥六爻并复初爻则为七先儒以
六日七分解七日来复可谓细碎矣圣人之意明白正
大不如是之细碎也
陈氏九经辨疑按紫芝讲义云古之言卦气者本于何
书出于何氏易纬稽览图曰卦气起于中孚坎离震兑
各主一方其馀六十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日凡主三百
六十日馀有五日每日为八十分五日为四百分又四
卷三 第 24a 页 WYG0021-0439a.png
分日之一为二十分是有四百二十分以六十卦分之
六七四十二卦各得七分每日得六日七分世儒传卦
气六日七分之说盖起于此彼盖见夫子有谓当期之
日有谓七日来复故以为说耳当期之日言乾坤之策
数如此何尝论六十四卦之爻数何尝以一爻配一日
圣人言乾坤二卦之策数易纬乃以六十四卦之爻数
配之其亦迂曲牵强甚矣
按汲斋文藁云司马温公曰先从事于玄以渐进于易
六七四十二卦各得七分每日得六日七分世儒传卦
气六日七分之说盖起于此彼盖见夫子有谓当期之
日有谓七日来复故以为说耳当期之日言乾坤之策
数如此何尝论六十四卦之爻数何尝以一爻配一日
圣人言乾坤二卦之策数易纬乃以六十四卦之爻数
配之其亦迂曲牵强甚矣
按汲斋文藁云司马温公曰先从事于玄以渐进于易
卷三 第 24b 页 WYG0021-0439b.png
又曰易天也玄所以为之阶也夫太玄无与于易易赖
于太玄固矣司马公乃欲因玄以求易吾恐求玄愈深
去易愈远何者道德性命之理与星历气候之学本不
相涉也子云作太玄非本易之道特用易纬卦气六日
七分之说耳卦气之说巫史附会之说非圣人之意也
李隆山曰为卦气之说者曰易六十四卦坎离震兑各
主一方其馀六十卦分主一岁卦有六爻爻主一日凡
三百六十日馀五日四分日之一每日为八十分分之
于太玄固矣司马公乃欲因玄以求易吾恐求玄愈深
去易愈远何者道德性命之理与星历气候之学本不
相涉也子云作太玄非本易之道特用易纬卦气六日
七分之说耳卦气之说巫史附会之说非圣人之意也
李隆山曰为卦气之说者曰易六十四卦坎离震兑各
主一方其馀六十卦分主一岁卦有六爻爻主一日凡
三百六十日馀五日四分日之一每日为八十分分之
卷三 第 25a 页 WYG0021-0439c.png
于六十卦则每卦当六日七分以卦气论之九月剥十
月坤十一月复从剥至复隔坤一卦凡六日七分其曰
七日者举成数而言也或者又以卦气起中孚之说难
之曰月有五卦五卦分爻爻主一日九月剥也有艮有
既济有噬嗑有大过凡五卦而后成坤十月坤也有未
济有蹇有颐有中孚凡五卦而后成复则自坤至复安
得谓之七日来复乎复主冬至冬至中气起于中孚自
中孚之后七日而复故七日来复者自中孚而数不自
月坤十一月复从剥至复隔坤一卦凡六日七分其曰
七日者举成数而言也或者又以卦气起中孚之说难
之曰月有五卦五卦分爻爻主一日九月剥也有艮有
既济有噬嗑有大过凡五卦而后成坤十月坤也有未
济有蹇有颐有中孚凡五卦而后成复则自坤至复安
得谓之七日来复乎复主冬至冬至中气起于中孚自
中孚之后七日而复故七日来复者自中孚而数不自
卷三 第 25b 页 WYG0021-0439d.png
坤数也以中孚之说较之于坤则在术数中差为稍密
然卦气何不起于他卦而乃起于中孚耶推原是说盖
本于扬雄以中准中孚以周准复而次中孚此特假中
孚之名以为太玄张本而寓其平日所传推步之学与
夫太初之历耳易卦之次序见今序卦不如此也且卦
气胡为乎不起于他卦而独起于中孚也耶按易序以
复次剥不以次中孚此文王孔子之易之序也吾知从
文王孔子之易而已不能舍文王孔子之易而从扬子
然卦气何不起于他卦而乃起于中孚耶推原是说盖
本于扬雄以中准中孚以周准复而次中孚此特假中
孚之名以为太玄张本而寓其平日所传推步之学与
夫太初之历耳易卦之次序见今序卦不如此也且卦
气胡为乎不起于他卦而独起于中孚也耶按易序以
复次剥不以次中孚此文王孔子之易之序也吾知从
文王孔子之易而已不能舍文王孔子之易而从扬子
卷三 第 26a 页 WYG0021-0440a.png
之太玄也故尝谓六十四卦之序剥之后而复继之自
剥至复阴极阳生其曰七日来复云者历剥之六爻至
复之初爻凡七爻而一阳来复耳凡阴阳之数自子至
午自午至子其辰不过七数一辰是为一日而自剥至
复其爻亦如之辰至七而复而爻亦至七而复其曰七
日者凡历七爻而应七辰之数耳且易中诸爻称七日
者非一震六二曰七日得既济六三曰七日得其曰七
日云者亦谓其周历六爻至于本爻则其数自复其失
剥至复阴极阳生其曰七日来复云者历剥之六爻至
复之初爻凡七爻而一阳来复耳凡阴阳之数自子至
午自午至子其辰不过七数一辰是为一日而自剥至
复其爻亦如之辰至七而复而爻亦至七而复其曰七
日者凡历七爻而应七辰之数耳且易中诸爻称七日
者非一震六二曰七日得既济六三曰七日得其曰七
日云者亦谓其周历六爻至于本爻则其数自复其失
卷三 第 26b 页 WYG0021-0440b.png
自得也一变而为七岁月日时之运皆然而易爻象之
故尽六而止至七则变易中七日之义大率皆取此若以
卦气论之则震与既济之所谓七日者其所隔又何卦
岂亦隔中孚与坤卦也哉易中义例灼然如此惟以易
治易而不惑于异说则得之矣
纳甲之附会
纳甲之说出于京房焦贡之占法项平庵曰乾纳甲壬
坤纳乙癸者父母之卦主十干始终之数也艮纳丙兑
故尽六而止至七则变易中七日之义大率皆取此若以
卦气论之则震与既济之所谓七日者其所隔又何卦
岂亦隔中孚与坤卦也哉易中义例灼然如此惟以易
治易而不惑于异说则得之矣
纳甲之附会
纳甲之说出于京房焦贡之占法项平庵曰乾纳甲壬
坤纳乙癸者父母之卦主十干始终之数也艮纳丙兑
卷三 第 27a 页 WYG0021-0440c.png
纳丁者少男少女近乎始也震纳庚巽纳辛者长男长
女近乎终也坎纳戊离纳巳者中男中女皆居中也
或问泰有坤故言乙归妹无坤而亦言乙何也蛊无乾
而言甲巽无震而言庚又何也曰纳甲之法惟术家用
之于易无预焉蛊彖辞云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甲指震
而言震东方之卦东方属甲乙木蛊之三四五互震故
称甲泰归妹爻辞皆曰帝乙者泰六五互震归妹六五
震体而皆柔爻故皆称帝乙巽九五曰先庚三日后庚
女近乎终也坎纳戊离纳巳者中男中女皆居中也
或问泰有坤故言乙归妹无坤而亦言乙何也蛊无乾
而言甲巽无震而言庚又何也曰纳甲之法惟术家用
之于易无预焉蛊彖辞云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甲指震
而言震东方之卦东方属甲乙木蛊之三四五互震故
称甲泰归妹爻辞皆曰帝乙者泰六五互震归妹六五
震体而皆柔爻故皆称帝乙巽九五曰先庚三日后庚
卷三 第 27b 页 WYG0021-0440d.png
三日者庚指互兑而言兑西方之卦西方属庚也即非
用纳甲法
三易
周礼筮人及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
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并不指言何代
之书郑氏以为夏商周之易是已又注云连山者象山
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
者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孔氏正义云先儒兼取郑说云
用纳甲法
三易
周礼筮人及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
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并不指言何代
之书郑氏以为夏商周之易是已又注云连山者象山
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
者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孔氏正义云先儒兼取郑说云
卷三 第 28a 页 WYG0021-0441a.png
既称周代之名亦是周普之义愚谓郑氏既以周为代名
又何必训普为周
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世谱云神农一曰连山
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正义云既连山归藏
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者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
德未兴犹是殷代故题周以别殷犹周书周礼题周以
别馀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郭白云曰易之名
始于文王后世圣人又因文王之易以周题之所以别
又何必训普为周
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世谱云神农一曰连山
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正义云既连山归藏
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者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
德未兴犹是殷代故题周以别殷犹周书周礼题周以
别馀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郭白云曰易之名
始于文王后世圣人又因文王之易以周题之所以别
卷三 第 28b 页 WYG0021-0441b.png
夏商二代夏曰连山商曰归藏而不名曰夏商易者时
未有易之名也愚谓题周当是后之史官朱汉上以为
是周公亦未可知决非文王盖文王作易时犹服事殷
讵肯题其书为周
莆田郑氏曰易之坤卦乃归藏遗意所谓坤以藏之是
也全体皆言地道易之艮卦乃连山遗意所谓兼山艮
是也六爻皆列人象
吴忠亩曰连山以重艮为首象人归藏以重坤为首象
未有易之名也愚谓题周当是后之史官朱汉上以为
是周公亦未可知决非文王盖文王作易时犹服事殷
讵肯题其书为周
莆田郑氏曰易之坤卦乃归藏遗意所谓坤以藏之是
也全体皆言地道易之艮卦乃连山遗意所谓兼山艮
是也六爻皆列人象
吴忠亩曰连山以重艮为首象人归藏以重坤为首象
卷三 第 29a 页 WYG0021-0441c.png
地周易以重乾为首象天若以三易为三代之易吾斯
之未能信又以为三皇之易吾尤未之敢信然则三易
如何曰三极之道也
易字义
孔颖达胡安定程子皆训易为变孔氏又引纬书为不
易为简易则赘矣朱子谓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
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何谓变易阳变阴阴变阳
如一卦变八卦八变六十四六十四变四千九十六皆
之未能信又以为三皇之易吾尤未之敢信然则三易
如何曰三极之道也
易字义
孔颖达胡安定程子皆训易为变孔氏又引纬书为不
易为简易则赘矣朱子谓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
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何谓变易阳变阴阴变阳
如一卦变八卦八变六十四六十四变四千九十六皆
卷三 第 29b 页 WYG0021-0441d.png
是也何谓交易阳交阴阴交阳如乾交坤而得三男坤
交乾而得三女皆是也变易交易之象观先天之图可
见其画皆一阴一阳上下相对
魏伯阳参同契云日月为易虞翻注云易字从日下从
月或者释之曰系辞传云阴阳之义配日月阴阳之著
见莫如日月故取日月二字合为易字而易字之义则
为阴阳之变易也
朱子曰杨龟山过黄亭詹季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
交乾而得三女皆是也变易交易之象观先天之图可
见其画皆一阴一阳上下相对
魏伯阳参同契云日月为易虞翻注云易字从日下从
月或者释之曰系辞传云阴阳之义配日月阴阳之著
见莫如日月故取日月二字合为易字而易字之义则
为阴阳之变易也
朱子曰杨龟山过黄亭詹季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
卷三 第 30a 页 WYG0021-0442a.png
张纸画一圈子用墨涂其半曰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
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又曰易只是个阴阳庄
子曰易以道阴阳不为无见如奇耦刚柔便只是阴阳
做了易又曰易字义只是阴阳
蔡节斋曰阴阳非易阴阳变易而无体者易也犹形而
上者谓之道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者阴阳非道一阴
一阳运行而无形者道也夫易者所以生阴阳今指阴
阳而言易者欲明无非虚玄虽无形无体而有阴阳变
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又曰易只是个阴阳庄
子曰易以道阴阳不为无见如奇耦刚柔便只是阴阳
做了易又曰易字义只是阴阳
蔡节斋曰阴阳非易阴阳变易而无体者易也犹形而
上者谓之道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者阴阳非道一阴
一阳运行而无形者道也夫易者所以生阴阳今指阴
阳而言易者欲明无非虚玄虽无形无体而有阴阳变
卷三 第 30b 页 WYG0021-0442b.png
易之理也
卦象彖爻字义
玉篇云卦兆也谓占事知来而有吉凶先见之兆也
说文云卦筮也徐铉曰卦从挂省文正义云卦者挂也
言悬挂物象以示人也朱汉上曰章察谓挂之墙壁以
观其兆
朱子曰卦分明将一片木画挂于壁上所以为挂爻是
两个交交是交变之义所以为爻
卦象彖爻字义
玉篇云卦兆也谓占事知来而有吉凶先见之兆也
说文云卦筮也徐铉曰卦从挂省文正义云卦者挂也
言悬挂物象以示人也朱汉上曰章察谓挂之墙壁以
观其兆
朱子曰卦分明将一片木画挂于壁上所以为挂爻是
两个交交是交变之义所以为爻
卷三 第 31a 页 WYG0021-0442c.png
卦者挂也有三画者有六画者皆谓之卦今人称龙见
为龙挂盖著见之义也
象者像也亦是著见之义故曰见乃谓之象象之为兽
大物也大而可见者也
朱子曰象谓有个形似也
彖者材也彖之不变所以具全卦之材非谓彖训材也
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之变所以效天下万事万物
之动非谓爻训效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明吉凶
为龙挂盖著见之义也
象者像也亦是著见之义故曰见乃谓之象象之为兽
大物也大而可见者也
朱子曰象谓有个形似也
彖者材也彖之不变所以具全卦之材非谓彖训材也
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之变所以效天下万事万物
之动非谓爻训效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明吉凶
卷三 第 31b 页 WYG0021-0442d.png
盖卦之既设斯有象之可观既有象斯有彖辞爻辞而
吉凶始明
彖乃象之全体爻乃象之分体彖辞谓全卦所系之辞
爻辞谓六爻所系之辞
国语云王飨有体荐燕有折俎又云禘郊之事则有全
烝王公立饫则有房烝亲戚燕飨则有爻蒸韦耀注云
全烝全其牲体而升之俎凡禘郊皆血腥房大俎也诗
云笾豆大房谓半解其体升之房也爻烝体解节折升
吉凶始明
彖乃象之全体爻乃象之分体彖辞谓全卦所系之辞
爻辞谓六爻所系之辞
国语云王飨有体荐燕有折俎又云禘郊之事则有全
烝王公立饫则有房烝亲戚燕飨则有爻蒸韦耀注云
全烝全其牲体而升之俎凡禘郊皆血腥房大俎也诗
云笾豆大房谓半解其体升之房也爻烝体解节折升
卷三 第 32a 页 WYG0021-0443a.png
之俎也谓之折俎愚故曰彖乃象之全体盖犹禘郊之
全烝是以彖字与象字相似而字皆从豕爻乃象之分
体亦犹燕飨之爻烝后人加肉于爻下而为肴字所以
别于易也彖字爻字之义不过如斯而已虽有巧说不
能易也
苏东坡以爻为折俎其说是已至论彖之义乃云彖者
豕也则于象之外添一豕矣象虽豕属然非豕也
或谓豕为六牙象盖谓象具六牙则犹六爻具而为全
全烝是以彖字与象字相似而字皆从豕爻乃象之分
体亦犹燕飨之爻烝后人加肉于爻下而为肴字所以
别于易也彖字爻字之义不过如斯而已虽有巧说不
能易也
苏东坡以爻为折俎其说是已至论彖之义乃云彖者
豕也则于象之外添一豕矣象虽豕属然非豕也
或谓豕为六牙象盖谓象具六牙则犹六爻具而为全
卷三 第 32b 页 WYG0021-0443b.png
卦之体也或又谓彖形如豕则彖乃别是一物又非象
矣至谓彖之九窍唯鼻不具而尾甚长夜欲寐则返其
尾以遮鼻夫返尾塞鼻此蜼也周礼有蜼彝奚可以周
礼之蜼为周易之彖哉
重卦之人
正义云重卦之人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郑玄
淳于俊之徒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史迁等以为文
王案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诸益与噬嗑其言夏禹
矣至谓彖之九窍唯鼻不具而尾甚长夜欲寐则返其
尾以遮鼻夫返尾塞鼻此蜼也周礼有蜼彝奚可以周
礼之蜼为周易之彖哉
重卦之人
正义云重卦之人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郑玄
淳于俊之徒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史迁等以为文
王案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诸益与噬嗑其言夏禹
卷三 第 33a 页 WYG0021-0443c.png
及文王者不攻而自破其言神农亦未为得案说卦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
造之谓也神农以后便是述修不可谓之作也则幽赞
用蓍谓伏羲矣故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上系论用蓍
云十有八变而成卦既言圣人作易十八变成卦明用
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也以此论之伏羲用蓍即
伏羲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
六十四卦为得其实愚谓孙盛以大禹谟有龟筮协从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
造之谓也神农以后便是述修不可谓之作也则幽赞
用蓍谓伏羲矣故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上系论用蓍
云十有八变而成卦既言圣人作易十八变成卦明用
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也以此论之伏羲用蓍即
伏羲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
六十四卦为得其实愚谓孙盛以大禹谟有龟筮协从
卷三 第 33b 页 WYG0021-0443d.png
之辞遂谓夏禹重卦郑玄以系辞传有神农作耒耜取
益之辞遂谓神农重卦皆牵合附会之说不足信也当
从王辅嗣为是
太史公曰西伯囚而演易演者演其辞也魏伯阳明谓
文王演爻辞则非演其画也审矣扬子曰易始八卦而
文王六十四盖不详玩太史公之说而云尔班固曰文
王重易作上下篇则不过循习扬子之说耳
杨绘曰重卦者圣人也经无明文予不得而强配也司
益之辞遂谓神农重卦皆牵合附会之说不足信也当
从王辅嗣为是
太史公曰西伯囚而演易演者演其辞也魏伯阳明谓
文王演爻辞则非演其画也审矣扬子曰易始八卦而
文王六十四盖不详玩太史公之说而云尔班固曰文
王重易作上下篇则不过循习扬子之说耳
杨绘曰重卦者圣人也经无明文予不得而强配也司
卷三 第 34a 页 WYG0021-0444a.png
马迁扬雄大儒也迁之言曰西伯拘而演周易雄之言
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今按二贤之言则重卦乃
文王岂不信乎曰迁雄诚大儒也予执经之文则有所
不信矣虞书曰龟筮协从则筮云者非八卦之可为也
必六十四之然后为筮矣舜禹之际而曰龟筮协从则
何文王重卦之有乎经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
重之爻在其中矣按是而言则重卦之始其在上古乎
陈元纲九经辩疑按汲斋文藁云谓之易者以爻之上
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今按二贤之言则重卦乃
文王岂不信乎曰迁雄诚大儒也予执经之文则有所
不信矣虞书曰龟筮协从则筮云者非八卦之可为也
必六十四之然后为筮矣舜禹之际而曰龟筮协从则
何文王重卦之有乎经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
重之爻在其中矣按是而言则重卦之始其在上古乎
陈元纲九经辩疑按汲斋文藁云谓之易者以爻之上
卷三 第 34b 页 WYG0021-0444b.png
下往来变易不穷尔有六十四卦乃可以变易若但八
卦何易之有法言乃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若伏
羲但有八卦不得谓之易也不知夫子所谓始画八卦
即六十四卦而八卦相上下耳扬子云盖不知此义
刘元城曰以大傅言之神农氏为耨盖取诸益日中为
市盖取诸噬嗑黄帝尧舜为舟楫盖取诸涣服牛乘马
盖取诸随且益噬嗑涣随皆六十四卦之名也神农黄
帝尧舜皆文王之前也则重易六爻谓文王可乎且周
卦何易之有法言乃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若伏
羲但有八卦不得谓之易也不知夫子所谓始画八卦
即六十四卦而八卦相上下耳扬子云盖不知此义
刘元城曰以大傅言之神农氏为耨盖取诸益日中为
市盖取诸噬嗑黄帝尧舜为舟楫盖取诸涣服牛乘马
盖取诸随且益噬嗑涣随皆六十四卦之名也神农黄
帝尧舜皆文王之前也则重易六爻谓文王可乎且周
卷三 第 35a 页 WYG0021-0444c.png
官太卜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为经卦
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盖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
易此又可见夏商之时已有六十四卦非至文王重易
六爻也然则扬雄班固之徒何以言文王重易六爻盖
文王拘于羑里而演六十四卦之辞如乾元亨利贞坤
元亨利牝马之贞是也非重易六爻也至于爻辞则恐
周公所作如乾初九潜龙勿用坤初六履霜坚冰至是
也愚谓元城云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辞非重易六爻其
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盖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
易此又可见夏商之时已有六十四卦非至文王重易
六爻也然则扬雄班固之徒何以言文王重易六爻盖
文王拘于羑里而演六十四卦之辞如乾元亨利贞坤
元亨利牝马之贞是也非重易六爻也至于爻辞则恐
周公所作如乾初九潜龙勿用坤初六履霜坚冰至是
也愚谓元城云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辞非重易六爻其
卷三 第 35b 页 WYG0021-0444d.png
说是已谓爻辞悉是周公作则又失之矣盖爻辞亦皆
文王作非周公也
名卦之人
伏羲始画八卦有八卦之名乎曰有之乾坤震巽坎离
艮兑是也伏羲因而重之为六十四有六十四卦之名
乎曰无之重乾则曰乾下乾上重坤则曰坤下坤上屯
则曰震下坎上蒙则曰坎下艮上然则屯蒙之名是谁
名之曰文王名之
文王作非周公也
名卦之人
伏羲始画八卦有八卦之名乎曰有之乾坤震巽坎离
艮兑是也伏羲因而重之为六十四有六十四卦之名
乎曰无之重乾则曰乾下乾上重坤则曰坤下坤上屯
则曰震下坎上蒙则曰坎下艮上然则屯蒙之名是谁
名之曰文王名之
卷三 第 36a 页 WYG0021-0445a.png
郭白云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者之名总谓之卦凡
九字不可以常义肤浅训释盖出于上古之言文王孔
子能通之者也后世不因孔子以卦之才德言之知为
乾健坤顺震动巽入终莫能究其义又曰乾坤八字出
于包牺卦之一字出于包牺之后圣人名之其馀五十
六卦及易与元亨利贞皆命于文王凡六十一名可以
意义训释盖中古之言后世所能通也
作彖辞爻辞之人(案琰以彖辞爻辞尽出于文王/博引众说以明之与正义不同)
九字不可以常义肤浅训释盖出于上古之言文王孔
子能通之者也后世不因孔子以卦之才德言之知为
乾健坤顺震动巽入终莫能究其义又曰乾坤八字出
于包牺卦之一字出于包牺之后圣人名之其馀五十
六卦及易与元亨利贞皆命于文王凡六十一名可以
意义训释盖中古之言后世所能通也
作彖辞爻辞之人(案琰以彖辞爻辞尽出于文王/博引众说以明之与正义不同)
卷三 第 36b 页 WYG0021-0445b.png
彖辞者乾元亨利贞之𩔖是也爻辞者初九潜龙勿用
之𩔖是也皆文王之所作也占法六爻不变则以彖辞
为占变则以爻辞为占谓文王止作彖辞不作爻辞不
明占法者之谬论也
伏羲上古作易之圣人也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
四有其画无其辞也文王中古作易之圣人也彖辞爻
辞盖皆文王之所作也易之画乃伏羲之画也易之彖
辞爻辞乃文王之辞也伏羲作六十四卦之画文王作
之𩔖是也皆文王之所作也占法六爻不变则以彖辞
为占变则以爻辞为占谓文王止作彖辞不作爻辞不
明占法者之谬论也
伏羲上古作易之圣人也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
四有其画无其辞也文王中古作易之圣人也彖辞爻
辞盖皆文王之所作也易之画乃伏羲之画也易之彖
辞爻辞乃文王之辞也伏羲作六十四卦之画文王作
卷三 第 37a 页 WYG0021-0445c.png
六十四卦之辞并三百八十四爻之辞故皆谓之作
太史公曰文王囚而演易魏文帝典论云西伯幽而演
易演易者既作卦辞又作爻辞以敷衍易中之大义也
魏伯阳参同契云文王帝之宗循而演爻辞盖明言文
王敷衍六爻之辞也(案循而一本作结体似指/作彖辞言于义为更长)
六十四卦之画实出于伏羲舍伏羲而指文王者何也
不熟读大禹谟故尔六十四卦之辞与三百八十四爻
之辞实出于文王舍文王而指周公者何也不熟读系
太史公曰文王囚而演易魏文帝典论云西伯幽而演
易演易者既作卦辞又作爻辞以敷衍易中之大义也
魏伯阳参同契云文王帝之宗循而演爻辞盖明言文
王敷衍六爻之辞也(案循而一本作结体似指/作彖辞言于义为更长)
六十四卦之画实出于伏羲舍伏羲而指文王者何也
不熟读大禹谟故尔六十四卦之辞与三百八十四爻
之辞实出于文王舍文王而指周公者何也不熟读系
卷三 第 37b 页 WYG0021-0445d.png
辞传故尔愚谓郑玄之说是已马融陆绩之说非也何
以见之盖易中称王皆是泛言非指文王亦非指太王
李隆山尝辩之矣箕子乃是其子后人因彖传称箕子
遂于爻辞其子之其加竹作箕冯厚斋尝辩之矣东邻
西邻亦是泛言即非指纣与文王季西溪尝辩之矣
李隆山解升之六四曰此一爻之辞其事颇𩔖太王若
文王作爻辞则不应自言或者以爻辞非文王语然而
易中王用之辞非一如王用三驱王用出征王用享于
以见之盖易中称王皆是泛言非指文王亦非指太王
李隆山尝辩之矣箕子乃是其子后人因彖传称箕子
遂于爻辞其子之其加竹作箕冯厚斋尝辩之矣东邻
西邻亦是泛言即非指纣与文王季西溪尝辩之矣
李隆山解升之六四曰此一爻之辞其事颇𩔖太王若
文王作爻辞则不应自言或者以爻辞非文王语然而
易中王用之辞非一如王用三驱王用出征王用享于
卷三 第 38a 页 WYG0021-0446a.png
帝吉之𩔖皆泛言之未尝指名其人以诸爻之辞證之
可见也如此则爻辞之作不必避就明夷与升卦数爻
之辞以为非文王之语而凿空臆度指为周公也冯厚
斋曰解明夷之六五曰箕蜀才本作其后以彖赞有箕
子之文遂加竹作箕
李西溪曰先儒说易遇西字尽指为文王如西山西邻
西郊皆曰文王事至西南得朋亦曰文王事此皆言易
之弊初何关于文王如谓东邻不如西邻为纣不如文
可见也如此则爻辞之作不必避就明夷与升卦数爻
之辞以为非文王之语而凿空臆度指为周公也冯厚
斋曰解明夷之六五曰箕蜀才本作其后以彖赞有箕
子之文遂加竹作箕
李西溪曰先儒说易遇西字尽指为文王如西山西邻
西郊皆曰文王事至西南得朋亦曰文王事此皆言易
之弊初何关于文王如谓东邻不如西邻为纣不如文
卷三 第 38b 页 WYG0021-0446b.png
王若果有此义岂圣人所谓明哲保身之道哉愚谓兑
正西之卦随言西山上卦兑也小畜小过言西郊互兑
也坤言西南坤之本方也既济言西邻坎邻于西也易
中取象必因其画画有此象乃有此辞后之说者往往
舍六画之象而专求之辞未免牵合附会而为之说是
以其说多不通也 又曰先儒言周公作爻辞者以爻
辞中有王用亨于西山王用亨于岐山为文王亨王业
事故不敢谓文王自言遂以为周公作予谓文王事商
正西之卦随言西山上卦兑也小畜小过言西郊互兑
也坤言西南坤之本方也既济言西邻坎邻于西也易
中取象必因其画画有此象乃有此辞后之说者往往
舍六画之象而专求之辞未免牵合附会而为之说是
以其说多不通也 又曰先儒言周公作爻辞者以爻
辞中有王用亨于西山王用亨于岐山为文王亨王业
事故不敢谓文王自言遂以为周公作予谓文王事商
卷三 第 39a 页 WYG0021-0446c.png
之心天地鬼神实临之岂容有享王业于岐西之意若
以为周公作尤不可夫子去文王五百岁尚能明文王
之心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
德也已矣周公为子而不明其父之心以为文王有享
王业之意尚得为达考也哉王用亨于西山自是随卦
之王王用亨于岐山自是升卦之王何关文王若必以
王为文王则王用三驱王假有家亦文王耶愚谓西溪
之说固是矣而犹未详也盖古者亨享烹皆作亨字亨
以为周公作尤不可夫子去文王五百岁尚能明文王
之心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
德也已矣周公为子而不明其父之心以为文王有享
王业之意尚得为达考也哉王用亨于西山自是随卦
之王王用亨于岐山自是升卦之王何关文王若必以
王为文王则王用三驱王假有家亦文王耶愚谓西溪
之说固是矣而犹未详也盖古者亨享烹皆作亨字亨
卷三 第 39b 页 WYG0021-0446d.png
于岐山西山皆是祭享之享或者不知此义乃以升随
所称之王为太王文王亨王业之事既谓升随之王为
太王文王遂谓爻辞非文王作其失在乎以祭享之享
误认为亨通之亨也
李隆山曰自司马迁班固以下止言文王演易而班固
论之尤详固于艺文志曰文王作上下篇未尝言及周
公 又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韦昭谓三圣即伏羲
文王孔子孟康谓三古即伏羲文王孔子之时亦未尝
所称之王为太王文王亨王业之事既谓升随之王为
太王文王遂谓爻辞非文王作其失在乎以祭享之享
误认为亨通之亨也
李隆山曰自司马迁班固以下止言文王演易而班固
论之尤详固于艺文志曰文王作上下篇未尝言及周
公 又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韦昭谓三圣即伏羲
文王孔子孟康谓三古即伏羲文王孔子之时亦未尝
卷三 第 40a 页 WYG0021-0447a.png
言及周公或者徒以爻辞有王用亨于岐山乃文王事
若爻辞为文王作则不当自言而不知迁于岐山之下
自太王始何独文王况易中王用之辞非一如王用三
驱王用出征之𩔖皆泛言之安可遽指为文王也若谓
周公文王之子或从文王之后润色爻辞则不可知而
直谓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则不可也文王演易卦
辞止论大槩其忧患之危辞则尽见于诸爻演易而不
作爻辞无是理也系辞论圣人作易卦爻皆并言之文
若爻辞为文王作则不当自言而不知迁于岐山之下
自太王始何独文王况易中王用之辞非一如王用三
驱王用出征之𩔖皆泛言之安可遽指为文王也若谓
周公文王之子或从文王之后润色爻辞则不可知而
直谓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则不可也文王演易卦
辞止论大槩其忧患之危辞则尽见于诸爻演易而不
作爻辞无是理也系辞论圣人作易卦爻皆并言之文
卷三 第 40b 页 WYG0021-0447b.png
王演易岂容有卦辞而无爻辞自马融而下以意度之
谓为周公所作绝不经见无所考信至孔颖达独引春
秋左氏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始知周公之
德与周之所以王而以为周公作爻辞之證若以韩宣
子之言为證则谓周公作象辞方可而况韩宣子之意
初止谓文王周公以易与春秋之道行之于身用之于
世而又能遗法以为典礼传国之基本元非为周公作
易象而言也
谓为周公所作绝不经见无所考信至孔颖达独引春
秋左氏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始知周公之
德与周之所以王而以为周公作爻辞之證若以韩宣
子之言为證则谓周公作象辞方可而况韩宣子之意
初止谓文王周公以易与春秋之道行之于身用之于
世而又能遗法以为典礼传国之基本元非为周公作
易象而言也
卷三 第 41a 页 WYG0021-0447c.png
易更三圣韦昭谓伏牺文王孔子是已盖于周公无与
焉孔颖达辈以韦昭不数周公乃强为之说曰只言三
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愚谓伏牺文王孔子
之外又添一周公则为四圣矣以三为四岂理也哉
陈皋曰韩宣子适鲁见春秋之法故美周公之德见易
象故知周之所以王所见各别所美又殊安可并而释
之以为周公作爻辞乎易象自是易象爻辞自是爻辞
愚按左氏传云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
焉孔颖达辈以韦昭不数周公乃强为之说曰只言三
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愚谓伏牺文王孔子
之外又添一周公则为四圣矣以三为四岂理也哉
陈皋曰韩宣子适鲁见春秋之法故美周公之德见易
象故知周之所以王所见各别所美又殊安可并而释
之以为周公作爻辞乎易象自是易象爻辞自是爻辞
愚按左氏传云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
卷三 第 41b 页 WYG0021-0447d.png
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读易者
皆指此为周公作爻辞之證夫宣子所见乃易卦六画
之象非六爻之辞也必欲以此为證则不特可谓周公
作爻辞谓周公作春秋亦可也
吴环溪曰易之兴也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
此言文王系爻辞也昭然矣至明夷之五乃曰箕子之
明夷利贞则箕子之贞乃见于商亡之后非文王之所
得言则又不可谓文王也上非文王下非孔子居其中
皆指此为周公作爻辞之證夫宣子所见乃易卦六画
之象非六爻之辞也必欲以此为證则不特可谓周公
作爻辞谓周公作春秋亦可也
吴环溪曰易之兴也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
此言文王系爻辞也昭然矣至明夷之五乃曰箕子之
明夷利贞则箕子之贞乃见于商亡之后非文王之所
得言则又不可谓文王也上非文王下非孔子居其中
卷三 第 42a 页 WYG0021-0448a.png
而谓之圣人乃足以当之则舍周公其谁哉宜先儒以
为周公系爻辞也然谓周公系爻辞于文王既殁之后
则商已亡周已兴其辞安矣不可谓危管蔡流言虽足
为忧患是乃周公之事安得谓文王与纣之事若谓危
者指彖辞而言则彖辞多者不过数句少者三四字而
止总六十四卦系彖之辞不过六百四十字其略如此
何以曰系辞焉以尽其言哉是故谓文王则疑于爻谓
周公则疑于系辞所以未免于疑也然谓箕子明夷非
为周公系爻辞也然谓周公系爻辞于文王既殁之后
则商已亡周已兴其辞安矣不可谓危管蔡流言虽足
为忧患是乃周公之事安得谓文王与纣之事若谓危
者指彖辞而言则彖辞多者不过数句少者三四字而
止总六十四卦系彖之辞不过六百四十字其略如此
何以曰系辞焉以尽其言哉是故谓文王则疑于爻谓
周公则疑于系辞所以未免于疑也然谓箕子明夷非
卷三 第 42b 页 WYG0021-0448b.png
文王之言则可以一语可疑而转为周公则不可若为
文王一事不安遂转为周公使周公一事不安又将若
之何且孔子固谓文王与纣之事而我乃易之以周公
管蔡于理未安也况箕子之明夷汉儒亦为荄滋之明
夷则与苋陆夬夬困于葛藟同义安知先儒不以彖辞
有箕子以之之言遂从而迁就之也愚谓先儒以爻辞
非文王作其意不专在升随所称之王只因箕子之明
夷一事不安耳吴氏所谓荄滋之说盖将以證箕子之
文王一事不安遂转为周公使周公一事不安又将若
之何且孔子固谓文王与纣之事而我乃易之以周公
管蔡于理未安也况箕子之明夷汉儒亦为荄滋之明
夷则与苋陆夬夬困于葛藟同义安知先儒不以彖辞
有箕子以之之言遂从而迁就之也愚谓先儒以爻辞
非文王作其意不专在升随所称之王只因箕子之明
夷一事不安耳吴氏所谓荄滋之说盖将以證箕子之
卷三 第 43a 页 WYG0021-0448c.png
非也然荄滋二字乃赵宾之谬论刘向班固皆尝非之
矣不若冯厚斋證以蜀本所谓其子为甚善而足以破
千古学者之惑盖又与孔子彖传箕子以之之说并行
而不相悖也
崔憬曰文王作卦爻之辞郑少梅大易象数图云文王
所系卦爻之辞唯日与斗孔子遂论及月郑少梅盖祖
崔憬之说然则崔憬与郑少梅亦以爻辞为文王之辞
也
矣不若冯厚斋證以蜀本所谓其子为甚善而足以破
千古学者之惑盖又与孔子彖传箕子以之之说并行
而不相悖也
崔憬曰文王作卦爻之辞郑少梅大易象数图云文王
所系卦爻之辞唯日与斗孔子遂论及月郑少梅盖祖
崔憬之说然则崔憬与郑少梅亦以爻辞为文王之辞
也
卷三 第 43b 页 WYG0021-0448d.png
张南轩曰咸六爻未尝言心文王于四言思然则南轩
盖以爻辞为文王之辞也明矣
朱子曰爻辞周公作是先儒从来恁地说且只得依他
盖其中有说文王不应是文王自说也愚谓世俗相承
孔氏正义之说千人一律虽朱子亦不免疑易中泛言
之王以为文王也故其本义亦以乾初九潜龙勿用为
周公之辞然又曰文王时世变不好古来不曾有底事
都有了他一经历这崎岖万变过来所以说出那卦辞
盖以爻辞为文王之辞也明矣
朱子曰爻辞周公作是先儒从来恁地说且只得依他
盖其中有说文王不应是文王自说也愚谓世俗相承
孔氏正义之说千人一律虽朱子亦不免疑易中泛言
之王以为文王也故其本义亦以乾初九潜龙勿用为
周公之辞然又曰文王时世变不好古来不曾有底事
都有了他一经历这崎岖万变过来所以说出那卦辞
卷三 第 44a 页 WYG0021-0449a.png
如箕子之明夷如入于左腹𫉬明夷之心于出门庭此
若不是经历如何说得审如是则朱子盖亦以爻辞为
文王之辞也抑明矣
若不是经历如何说得审如是则朱子盖亦以爻辞为
文王之辞也抑明矣
卷三 第 44b 页 WYG0021-0449b.png
读易举要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