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医学源流论 卷上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a 页 WYG0785-064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医学源流论卷上     吴江徐大椿撰
  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
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
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
欲戕之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
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则屏思虑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b 页 WYG0785-0641d.png
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
札则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犹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
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
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
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
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
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
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a 页 WYG0785-0642a.png
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
坚脆异质也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
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
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
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
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
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
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至所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b 页 WYG0785-0642b.png
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藏有五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
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
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
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
藏皆润比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若
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
与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
虚其虚必有一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a 页 WYG0785-0642c.png
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
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
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
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
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
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躯壳经络藏府论
凡致病必有因而受病之处则各有部位今之医者曰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b 页 WYG0785-0642d.png
病必分经络而后治之似矣然亦知病固非经络之所
能尽者乎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谓躯壳也而虚
其中则有藏府以实之其连续贯通者则有经有络贯
乎藏府之内运乎躯壳之中为之道路以傅变周流者
也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藏府或在经
络有相傅者有不相傅者有久而相傅者有久而终不
傅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傅其初不在经络或病
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傅经络之病深入藏府则以生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a 页 WYG0785-0643a.png
尅相傅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傅所谓躯
壳之病也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藏何府何筋
何骨何经何络或傅或不傅其傅以何经始以何经终
其言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今人不问何病谬举一
经以藉口以见其颇识内经实与内经全然不解也至
治之难易则在经络者易治在藏府者难治且多死在
皮肉筋骨者难治亦不易死其大端如此至于躯壳藏
府之属于某经络以审其针灸用药之法则内经明言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b 页 WYG0785-0643b.png
之深求自得也
  表里上下论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浅深欲知病之浅深先知病
之部位夫人身一也实有表里上下之别焉何谓表皮
肉筋骨是也何谓里藏府精神是也而经络则贯乎其
间表之病易治而难死里之病难治而易死此其大略
也而在表在里者又各有难易此不可执一而论也若
夫病本在表而傅于里病本在里而并及于表是为内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a 页 WYG0785-0643c.png
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之病往往近于热身半已
下之病往往近于寒此其大略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
寒热此亦不可执一而论也若夫病本在上而傅于下
病本在下而傅于上是之谓上下兼病亦不易治所以
然者无病之处多有病之处少则精力犹可维持使正
气渐充而邪气亦去若夫一人之身无处不病则以何
者为驱病之本而复其元气乎故善医者知病势之盛
而必傅也豫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b 页 WYG0785-0643d.png
上工治未病之说也若其已至于傅而必先求其本后
求其标相其缓急而施治之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决
病之生死难易思过半矣
  阴阳升降论
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
外布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
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
位故太极图中心白圈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a 页 WYG0785-0644a.png
阳皆在白圈之外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
卫之中以泄其气耳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是以发
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病深之人发喘呃逆
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顷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
以坠安之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
防阳气散越此第一关也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而患
其竭竭则精液不布乾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
燥唇焦皮肤粗槁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b 页 WYG0785-0644b.png
害不旋踵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故阴气有馀则上
溉阳气有馀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反此则危故
医人者慎毋发其阳而竭其阴也
  治病必分经络藏府论
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藏府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
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徵者如怔仲惊悸为心之
病泄泻臌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
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藏府有病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7a 页 WYG0785-0644c.png
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藏府若不究其病
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痛
痒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无病之处反以药
攻之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医者
以其反增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
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
藏府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
经何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7b 页 WYG0785-0644d.png
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已
药之不当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终身不悟也
  治病不必分经络藏府论
病之分经络藏府夫人知之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藏
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并有借此神其说
以欺人者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藏腑者有不
必求经络藏腑者盖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而药性之寒
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8a 页 WYG0785-0645a.png
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即如参菧之类
无所不补砒鸩之类无所不毒并不耑于一处也所以
古人有现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锭至宝丹之类所治之
病甚多皆有奇效盖通气者无气不通解毒者无毒不
解消痰者无痰不消其中不过略有专宜耳至张洁古
辈则每药注定云独入某经皆属附会之谈不足徵也
曰然则用药竟不必分经络藏腑耶曰此不然也盖人
之病各有所现之处而药之治病必有专长之功如柴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8b 页 WYG0785-0645b.png
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
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
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
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孰知其功能实
不仅入少阳太阳阳明也显然者尚如此馀则更无影
响矣故以某药为能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
某经则不可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
入他经则不可故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9a 页 WYG0785-0645c.png
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总之变化不一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肾藏精论
精藏于肾人尽知之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则人
不知也夫精即肾中之脂膏也有长存者有日生者肾
中有藏精之处充满不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此长
存者也其欲动交媾所出之精及有病而滑脱之精乃
日生者也其精旋去旋生不去亦不生犹井中之水日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9b 页 WYG0785-0645d.png
日汲之不见其亏终年不汲不见其溢易云井道不可
不革故受之以革其理然也曰然则纵欲可无害乎曰
是又不然盖天下之理总归自然有肾气盛者多欲无
伤肾气衰者自当节养左傅云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
若纵欲不节如浅狭之井汲之无度则枯竭矣曰然则
强壮之人而绝欲则何如曰此亦无咎无誉惟肾气略
坚实耳但必浮火不动阴阳相守则可耳若浮火日动
而强制之则反有害盖精因火动而离其位则必有头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0a 页 WYG0785-0646a.png
眩目赤身痒腰疼遗泄偏坠等症甚者或发痈疽此强
制之害也故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
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无
所勉强则保精之法也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
之道乃长生之诀也
  一藏一腑先绝论
人之死大约因元气存亡而决故患病者元气已伤即
变危殆盖元气脱则五藏六腑皆无气矣竟有元气深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0b 页 WYG0785-0646b.png
固其根不摇而内中有一藏一腑先绝者如心绝则昏
昧不知世事肝绝则喜怒无节肾绝则阳道痿缩脾绝
则食入不化肺绝则气促声哑六腑之绝而失其所司
亦然其绝之象亦必有显然可见之处大约其气尚存
而神志精华不用事耳必明医乃能决之又诸藏腑之
中惟肺绝则死期尤促盖肺为藏腑之华盖藏腑赖其
气以养故此藏绝则藏腑皆无禀受矣其馀则视其绝
之甚与不甚又观其别藏之盛衰何如更观其后天之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1a 页 WYG0785-0646c.png
饮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则脩短之期可决矣然大段
亦无过一年者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说也
  君火相火论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
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
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
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
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1b 页 WYG0785-0646d.png
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
二火相交心火动而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
中之浮火亦随之亦有心火动而肾火不动其患独在
心亦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其害独在肾故治火之法
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肾
火以咸寒若二藏之阴不足以配火则又宜取二藏之
阴药补之若肾火飞越又有回阳之法反宜用温热与
治心火迥然不同故五藏皆有火而心肾二藏为易动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2a 页 WYG0785-0647a.png
故治法宜详究也若夫相火之说则心胞之火能令人
怔忡面赤烦燥眩晕此则在君火之旁名为相火似为
确切试以内经参之自有真见也
  诊脉决死生论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
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
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
枢云谷入于胃乃傅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2b 页 WYG0785-0647b.png
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
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
大较也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
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
不应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尅如脾病畏弦木尅土也
肺病畏洪火尅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又其次则辨
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
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症脉宜洪数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3a 页 WYG0785-0647c.png
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
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
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者苟潜心观玩洞然
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
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
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
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
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傅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3b 页 WYG0785-0647d.png
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
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
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
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
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
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
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
说皆不足听也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4a 页 WYG0785-0648a.png
  症脉轻重论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
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然症脉各有不同
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
者其中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
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
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
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4b 页 WYG0785-0648b.png
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
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
也阴虚咳𠻳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
宜从脉不宜从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
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如此之类甚
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
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
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刑金也馀可类推皆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5a 页 WYG0785-0648c.png
不外五行生尅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
之愈密失之愈远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脉症与病相反论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
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
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
寒本伤食也而反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乾
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即死生判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5b 页 WYG0785-0648d.png
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如伤寒本当发
热其时尚未发热将来必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
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或有名无实如
欲食好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
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或此人旧有他病
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或
其人本体之脉与常人不同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
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6a 页 WYG0785-0649a.png
危险气通即复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
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认审其真实然后不
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端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
然苟非辨症极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也
  中风论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
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
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6b 页 WYG0785-0649b.png
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
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
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
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今
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
热之品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
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
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7a 页 WYG0785-0649c.png
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尤当急
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
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
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譬之盗
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
而先固其墙垣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人以禦盗
也是又不然盖服纯补之药断无专补正不补邪之理
非若家人之专于禦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7b 页 WYG0785-0649d.png
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骤病属实所谓虚者谓正虚
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实邪无
疑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岂可不以
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属阴虚阳虚感湿感寒之别则
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具在可取
而观也故凡中风之类苟无中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
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无
恙者甚多惟服热补者无一存者矣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8a 页 WYG0785-0650a.png
  臌膈论
臌膈同为极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盖臌者有
物积中其症属实膈者不能纳物其症属虚实者可治
虚者不可治此其常也臌之为病因肠胃衰弱不能运
化或痰或血或气或食凝结于中以致膨脝胀满治之
当先下其结聚然后补养其中气则肠胃渐能尅化矣
内经有鸡矢醴方即治法也后世治臌之方亦多见效
惟藏气已绝臂细脐凸手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种种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8b 页 WYG0785-0650b.png
恶症齐现则不治若膈症乃肝火犯胃木来侮土谓之
贼邪胃脘枯槁不复用事惟留一线细窍又为痰涎瘀
血闭塞饮食不能下达即勉强纳食仍复吐出盖人生
全在饮食经云榖入于胃以傅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
气今食既不入则五藏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
少纳榖则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纳谷则不出半年而死
凡春得病者死于秋秋得病者死于春盖金木相尅之
时也又有卒然呕吐或呕吐而时止时发又或年当少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9a 页 WYG0785-0650c.png
壮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于类臌之症如浮肿
水肿之类或宜针灸或宜泄泻病象各殊治亦万变医
者亦宜广求诸法而随宜施用也
  寒热虚实真假论
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热虚实然必辨其真假而后治之
无误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
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而恶寒饮此其大较
也假实者形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19b 页 WYG0785-0650d.png
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也其中又有人之虚实症之虚
实如怯弱之人而伤寒伤食此人虚而症实也强壮之
人而失血劳倦此人实而症虚也或宜正治或宜从治
或宜分治或宜合治或宜从本或宜从标寒因热用热
因寒用上下异方煎丸异法补中兼攻攻中兼补精思
妙术随变生机病势干端立法万变则真假不能惑我
之心亦不能穷我之术是在博求古法而神明之稍执
己见或学力不至其不为病所惑者几希矣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0a 页 WYG0785-0651a.png
  内伤外感论
七情所病谓之内伤六淫所侵谓之外感自内经难经
以及唐宋诸书无不言之深切著明矣二者之病有病
形同而病因异者亦有病因同而病形异者又有全乎
外感全乎内伤者更有内伤兼外感外感兼内伤者则
因与病又互相出入参错杂乱治法迥殊盖内伤由于
神志外感起于经络轻重浅深先后缓急或分或合一
或有误为害非轻能熟于内经及仲景诸书细心体认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0b 页 WYG0785-0651b.png
则虽其病万殊其中条理井然毫无疑似出入变化无
有不效否则徬徨疑虑杂药乱投全无法纪屡试不验
更无把握不咎己之审病不明反咎药之治病不应如
此死者医杀之耳
  病情傅变论
病有一定之傅变有无定之傅变一定之傅变如伤寒
太阳傅阳明及金匮见肝之病如肝傅脾之类又如痞
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豫知而防之也无定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1a 页 WYG0785-0651c.png
之傅变或其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和又感
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医者
不能豫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
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
既傅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
又不杂不乱则诸病亦可渐次平复否则新病日增无
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傅变又复多端或过于寒凉而
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1b 页 WYG0785-0651d.png
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
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
处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之类
将邪火尽行补涩始若相安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
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
家犹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
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病同人异论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2a 页 WYG0785-0652a.png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
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
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
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
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
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
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
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2b 页 WYG0785-0652b.png
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即针
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治病者皆当如是审察也
  病症不同论
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太阳伤风是
病也其恶风身热自汗头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其为太
阳病此乃太阳病之本症也若太阳病而又兼泄泻不
寐心烦痞闷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如疟病也往来
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为疟此乃疟之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3a 页 WYG0785-0652c.png
本症也若疟而兼头痛胀满𠻳逆便闭则又为疟疾之
兼症矣若疟而又下痢数十行则又不得谓之兼症谓
之兼病盖疟为一病痢又为一病而二病又各有本症
各有兼症不可胜举以此类推则病之与症其分并何
啻千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绪也而治之法或当合
治或当分治或当先治或当后治或当专治或当不治
尤在视其轻重缓急而次第奏功一或倒行逆施杂乱
无纪则病变百出虽良工不能挽回矣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3b 页 WYG0785-0652d.png
  病同因别论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
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有阴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
怯虫疰此谓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
盖热同而所以致热者不同则药亦迥异凡病之因不
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而治法多端矣而病又非
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又为一症而
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4a 页 WYG0785-0653a.png
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
热为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
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
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其本病之何
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
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
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
知之则倖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病而终身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4b 页 WYG0785-0653b.png
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矣
  亡阴亡阳论
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
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何也心主血汗为
心之液故当清心火汗必从皮毛出肺主皮毛故又当
敛肺气此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
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惟用大剂
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砺之类泠饮一碗直达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5a 页 WYG0785-0653c.png
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
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
而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及阳气
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砺黄芪五味收涩之
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
其界限则用药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何如亡阴
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
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5b 页 WYG0785-0653d.png
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
空此其验也至于寻常之正汗热汗邪汗自汗又不在
二者之列此理知者绝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讼纷纷
毫无定见误治甚多也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能愈病之非难知病之必愈必不愈为难夫人之得病
非皆死症也庸医治之非必皆与病相反也外感内伤
皆有现症约略治之自能向愈况病情轻者虽不服药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6a 页 WYG0785-0654a.png
亦能渐痊即病势危迫医者苟无大误邪气渐退亦自
能向安故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惟不论轻重之疾一
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
非浅尝者所能知也夫病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
其死此犹为易知者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
甚重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
死者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亡一时虽若
粗安真气不可复续如两虎相角其一虽胜而力已脱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6b 页 WYG0785-0654b.png
尽虽良工亦不能救也又有病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
盖邪气盛而元气坚固邪气与元气相并大攻则恐伤
其正小攻则病不为动如油入面一合则不可复分而
又不至于伤生此二者皆人之所不知者也其大端则
病气入藏府者病与人俱尽者为多病在经络骨脉者
病与人俱存者为多此乃内外轻重之别也斯二者方
其病之始形必有可徵之端良工知之自有防微之法
既不使之与病俱亡亦不使之终身不愈此非深通经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7a 页 WYG0785-0654c.png
义之人必不能穷源极流挽回于人所不见之地也
  卒死论
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内中可救者十之七八
不可救者仅十之二三惟一时不得良医故皆枉死耳
夫人内外无病饮食行动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藏府经
络本无受病之处卒然感犯外邪如恶风秽气鬼邪毒
厉等物闭塞气道一时不能转动则大气阻绝昏闷迷
惑久而不通则气愈聚愈塞如系绳于颈气绝则死矣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7b 页 WYG0785-0654d.png
若医者能知其所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气驱其邪则
立愈矣又有痰涎壅盛阻遏气道而卒死者通气降痰
则苏所谓痰厥之类是也以前诸项良医皆能治之惟
藏绝之症则不治其人或劳心思虑或酒食不节或房
欲过度或恼怒不常五藏之内精竭神衰惟一线真元
未断行动如常偶有感触其元气一时断绝气脱神离
顷刻而死既不可救又不及救此则卒死之最急而不
可治者也至于暴遇神鬼适逢冤谴此又怪异之事不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8a 页 WYG0785-0655a.png
在疾病之类矣
  病有鬼神论
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有以召之则应者斯至矣
夫人精神完固则外邪不敢犯惟其所以禦之之具有
亏则侮之者斯集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
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
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
受寒营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8b 页 WYG0785-0655b.png
衰则鬼凭之内经有五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
脱阳者见鬼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此诸穴者皆
赖神气以充塞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
风寒之能伤人也故治寒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
鬼者充其神而已其或有因痰因思因惊者则当求其
本而治之故明理之士必事事穷其故乃能无所惑而
有据否则执一端之见而昧事理之实均属愦愦矣其
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至于冤谴之鬼则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9a 页 WYG0785-0655c.png
有数端有自作之孽深仇不可解者有祖宗贻累者有
过误害人者其事皆凿凿可徵似儒者所不道然见于
经史如公子彭生伯有之类甚多目睹者亦不少此则
非药石祈祷所能免矣
  肾虚非阴症论
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风寒而
发热者谓之阴症病者遇此亦自谓之阴症不问其现
症何如总用参术附桂乾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29b 页 WYG0785-0655d.png
可称绝倒者也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房
后感风岂风寒必中肾经即使中之亦不过散少阴之
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
岂有用辛热温补之法耶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
中矣况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必由太阳入仍属阳邪
其热必甚兼以燥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
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倦卧厥
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即如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0a 页 WYG0785-0656a.png
伤寒差后房事不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此乃久虚
之人复患大症依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而古人治
之用竹皮一升煎汤服然则无病而房后感风更不宜
用热补矣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證现脉如果
六脉沉迟表里皆畏寒的系三阴之寒證即使其本领
强壮又绝欲十年亦从阴治若使所现脉證的系阳邪
发热烦渴并无三阴之症即使其人本体虚弱又复房
劳过度亦从阳治如伤寒论中阳明大热之證宜用葛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0b 页 WYG0785-0656b.png
根白虎等方者瞬息之间转入三阴即改用温补若阴
症转阳症亦即用凉散此一定之法也近世唯喻嘉言
先生能知此义有寓意草中黄长人之伤寒案可见馀
人皆不知之其杀人可胜道哉
  吐血不死咳𠻳必死论
今之医者谓吐血为虚劳之病此大谬也夫吐血有数
种大概咳者成劳不咳者不成劳间有吐时偶咳者当
其吐血之时狼狈颇甚吐止即痊皆不成劳何也其吐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1a 页 WYG0785-0656c.png
血一止则周身无病饮食如故而精神生矣即使亡血
之后或阴虚内热或筋骨疼痛皆可服药而痊若咳𠻳
则血止而病仍在日𠻳夜𠻳痰壅气升多则三年少则
一年而死矣盖咳𠻳不止则肾中之元气震荡不宁肺
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故也又肺为五藏之华盖经
云榖气入胃以傅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
营浊者为卫是则藏府皆取精于肺肺病则不能输精
于藏府一年而藏府皆枯三年而藏府竭矣故咳𠻳为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1b 页 WYG0785-0656d.png
真劳不治之疾也然亦有咳𠻳而不死者其𠻳亦有时
稍缓其饮食起居不甚变又其人善于调摄延至三年
之后起居如旧间或一发静养即愈此乃百中难得一
者也更有不咳之人血症屡发肝竭肺伤亦变咳𠻳久
而亦死此则不善调摄以轻变重也执此以决血症之
死生百不一失矣
  胎产论
妇科之最重者二端堕胎与难产耳世之治堕胎者往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2a 页 WYG0785-0657a.png
往纯用滋补治难产者往往专于攻下二者皆非也盖
半产之故非一端由于虚滑者十之一二由于内热者
十之八九盖胎惟赖血以养故得胎之后经事不行者
因冲任之血皆为胎所吸无馀血下行也苟血或不足
则胎枯竭而下堕矣其血所以不足之故皆由内热火
盛阳旺而阴亏也故古人养胎之方专以黄芩为主又
血之生必由于脾胃经云营卫之道纳榖为宝故又以
白术佐之乃世之人专以参菧补气熟地滞胃气旺则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2b 页 WYG0785-0657b.png
火盛胃湿则不运生化之源衰而血益少矣至于产育
之事乃天地化育之常本无危险之理险者千不得一
世之遭厄难者乃人事之未工也其法在乎产妇不可
令早用力盖胎必转而后下早用力则胎先下坠断难
舒转于是横生倒产之害生又用力则胞浆骤下胎已
枯涩何由能产此病不但产子之家不知即收生稳妇
亦有不知者至于用药之法则交骨不开胎元不转种
种诸症各有专方其外或宜润或宜降或宜温或宜凉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3a 页 WYG0785-0657c.png
亦当随症施治其大端以养血为主盖血足则诸症自
退也至于易产强健之产妇最多卒死盖大脱血之后
冲任空虚经脉娇脆健妇不以为意轻举妄动用力稍
重冲脉断裂气冒血崩死在顷刻尤忌举手上头如是
死者吾见极多不知者以为奇异实理之常生产之家
不可不知也
  病有不必服药论
天下之病竟有不宜服药者如黄疸之类是也黄疸之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3b 页 WYG0785-0657d.png
症仲景原有煎方然轻者用之俱效而重者俱不效何
也盖疸之重者其胁中有囊以裹黄水其囊并无出路
药祇在囊外不入囊中所服之药非补邪即伤正故反
有害若轻病则囊尚未成服药有效至囊成之后则百
无一效必须用轻透之方或破其囊或消其水剐有秘
方傅授非泛然煎丸之所能治也痰饮之病亦有囊常
药亦不能愈外此如吐血久痞等疾得药之益者甚少
受药误者甚多如无至稳必效之方不过以身试药则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4a 页 WYG0785-0658a.png
宁以不服药为中医矣
  方药离合论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
有功能可以变易血气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
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
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
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
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4b 页 WYG0785-0658b.png
权焉此方之妙也若夫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
法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
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譬之作书之
法用笔已工而配合颠倒与夫字形俱备而点画不成
者皆不得谓之能书故善医者分观之而无药弗切于
病情合观之而无方不本于古法然后用而弗效则病
之故也非医之罪也而不然者即偶或取效隐害必多
则亦同于杀人而已矣至于方之大小奇偶之法则内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5a 页 WYG0785-0658c.png
经详言之兹不复赘云
  古方加减论
古人制方之义微妙精详不可思议盖其审察病情辨
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
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沈痼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
此汉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
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其病大
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5b 页 WYG0785-0658d.png
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如伤寒论中治太
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
者则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
白芍汤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
者也若桂枝麻黄各半汤则以两方为加减矣若发奔
豚者用桂枝为加桂枝汤则又以药之轻重为加减矣
然一二味加减虽不易本方之名而必名著其加减之
药若桂枝汤倍用芍药而加饴糖则又不名桂枝加饴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6a 页 WYG0785-0659a.png
糖汤而为建中汤其药虽同而义已别则立名亦异古
法之严如此后之医者不识此义而又欲托名用古取
古方中一二味则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则即曰小
柴胡汤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参也用猪苓泽泻即
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专在桂枝也去其要药杂以
他药而仍以某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则归咎
于病或则归咎于药以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乎即使
果识其病而用古方支离零乱岂有效乎遂相戒以为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6b 页 WYG0785-0659b.png
古方难用不知全失古方之精义故与病毫无益而反
有害也然则当何如曰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
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
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
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方剂古今论
后世之方已不知几亿万矣此皆不足以名方者也昔
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原识药性之专能察气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7a 页 WYG0785-0659c.png
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耦而又探索病
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用变化
不穷圣人之智真与天地同体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
上古至今干圣相传无敢失坠至张仲景先生复申明
用法设为问难注明主治之症其伤寒论金匮要略集
干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启后万世不能出其范围此之
谓古方与内经并垂不朽者其前后名家如仓公扁鹊
华佗孙思邈诸人各有师承而渊源又与仲景微别然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7b 页 WYG0785-0659d.png
犹自成一家但不能与灵素本草一线相傅为宗枝正
脉耳既而积习相仍每著一书必自撰方千百唐时诸
公用药虽博已乏化机至于宋人并不知药其方亦板
实肤浅元时号称极盛各立门庭徒骋私见迨乎有明
蹈袭元人绪馀而已今之医者动云古方不知古方之
称其指不一若谓上古之方则自仲景先生流傅以外
无几也如谓宋元所制之方则其可法可傅者绝少不
合法而荒谬者甚多岂可奉为典章若谓自明人以前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8a 页 WYG0785-0660a.png
皆称古方则其方不下数百万夫常用之药不过数百
品而为方数百万随拈几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
也嗟嗟古之方何其严今之方何其易其间亦有奇巧
之法用药之妙未必不能补古人之所未及可备参考
者然其大经大法则万不能及其中更有违经背法之
方反足贻害安得有学之士为之择而存之集其大成
删其无当实千古之盛举余盖有志而未遑矣
  单方论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8b 页 WYG0785-0660b.png
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则甚捷
用而不中亦能害人即世所谓海上方者是也其原起
于本草盖古之圣人辨药物之性则必著其功用如逐
风逐寒解毒定痛之类凡人所患之症止一二端则以
一药治之药专则力厚自有奇效若病兼数症则必合
数药而成方至后世药品日增单方日多有效有不效
矣若夫内外之感其中自有傅变之道虚实之殊久暂
之别深浅之分及夫人性各殊天时各异此非守经达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9a 页 WYG0785-0660c.png
权者不能治若皆以单方治之则药性专而无制偏而
不醇有利必有害故医者不可以此尝试此经方之所
以为贵也然参考以广识见且为急救之备或为专攻
之法是亦不可不知者也
  禁方论
天地有好生之德圣人有大公之心立方以治病使天
下共知之岂非天地圣人之至愿哉然而方之有禁则
何也其故有二一则惧天下之轻视夫道也夫经方之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39b 页 WYG0785-0660d.png
治病视其人学问之高下以为效验故或用之而愈或
用之而反害变化无定此大公之法也若禁方者义有
所不解机有所莫测其傅也往往出于奇人隐士仙佛
鬼神其遇之也甚难则爱护之必至若轻以授人必生
轻易之心所以方家往往爱惜此乃人之情也一则恐
发天地之机也禁方之药其制法必奇其配合必巧窃
阴阳之柄窥造化之机其修合必虔诚敬慎少犯禁忌
则药无验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用不神此又阴阳之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0a 页 WYG0785-0661a.png
理也灵枢禁服篇黄帝谓雷公曰此先师之所禁割臂
歃血之盟也故黄帝有兰台之藏长桑君有无泄之戒
古圣皆然若夫诡诈之人专欲图利托名禁方欺世惑
众更有修炼热药长欲道淫名为养生实速其死此乃
江河恶习圣人之所必诛也又有古之禁方傅之已广
载入医书中与经方并垂有识者自能择之也
  古今方剂大小论
今之论古方者皆以古方分两太重为疑以为古人气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0b 页 WYG0785-0661b.png
体厚故用药宜重不知此乃不考古而为此无稽之谈
也古时升斗权衡历代各有异同而三代至汉较之今
日仅十之二(余亲见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汤乃伤寒
大剂也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共八两二八不
过一两六钱为一剂分作三服则一服药不过今之五
钱三分零他方间有药品多而加重者亦不过倍之而
已今人用药必数品各一二钱或三四钱则反用三两
外矣更有无知妄人用四五两作一剂近人更有用熟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1a 页 WYG0785-0661c.png
地八两为一剂者尤属不伦用丸散亦然如古方乌梅
丸每服如桐子大二十丸今不过四五分若今人之服
丸药则用三四钱至七八钱不等矣末药只用方寸七
不过今之六七分今亦服三四钱矣古人之用药分两
未尝重于今日(周礼遗人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釜上/也注六斗四升曰釜四釜共二石五斗)
(六升为人一月之食则/每日食八升有馀矣)而谬说相傅方剂日重即此一
端而荒唐若此况其深微者乎盖既不能深思考古又
无名师傅授无怪乎每举必成笑谈也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1b 页 WYG0785-0661d.png
  药误不即死论
古人治法无一方不对病无一药不对症如是而病犹
不愈此乃病本不可愈非医之咎也后世医失其傅病
之名亦不能知宜其胸中毫无所主也凡一病有一病
之名如中风总名也其类有偏枯痿痹风痱历节之殊
而诸症之中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又如水
肿总名也其类有皮水正水石水风水之殊而诸症又
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凡病尽然医者必能实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2a 页 WYG0785-0662a.png
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
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而试以
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
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其得免于
杀人之名者何也盖杀人之药必大毒如砒鸩之类或
大热大寒峻厉之品又适与病相反服后立见其危若
寻常之品不过不能愈病或反增他病耳不即死也久
而病气自退正气自复无不愈者间有迁延日久或隐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2b 页 WYG0785-0662b.png
受其害而死更或屡换庸医遍试诸药久而病气益深
元气竭亦死又有初因误治变成他病辗转而死又有
始服有小效久服太过反增他病而死盖日日诊视小
效则以为可愈小剧又以为难治并无误治之形确有
误治之实病家以为病久不痊自然不起非医之咎因
其不即死而不之罪其实则真杀之而不觉也若夫误
投峻厉相反之药服后显然为害此其杀人人人能知
之矣惟误服参附峻补之药而即死者则病家之所甘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3a 页 WYG0785-0662c.png
心必不归咎于医故医者虽自知其误必不以此为戒
而易其术也
  药石性仝用异论
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其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
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然一药不止一方用之他方
用之亦效何也盖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则取其
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真知其功效之实自能曲中
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后世一药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3b 页 WYG0785-0662d.png
者盖古人尚未尽知之后人屡试而后知所以历代本
草所注药性较之神农本经所注功用增益数倍盖以
此也但其中有当有不当不若神农本草字字精切耳
又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乾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
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误用祸
害立至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
之性也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
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药似与病情之寒热温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4a 页 WYG0785-0663a.png
凉补泻若不相关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
可枚举学者必将神农本草字字求其精义之所在而
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而已之立方
亦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
  劫剂论
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不顾人之生死者谓
之劫剂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夫邪之中人不能
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今欲一日见效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4b 页 WYG0785-0663b.png
势必用猛厉之药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抑邪气
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
邪内陷一时似乎有效及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
大坏矣如病者身热甚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
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禦之泻痢甚不去其积而
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
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潜藏自然神气略定
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5a 页 WYG0785-0663c.png
烈此峻补之法也此等害人之术奸医以此欺人而骗
财者十之五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为
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制药论
制药之法古方甚少而最详于宋之雷敩今世所傅雷
公炮炙论是也后世制药之法日多一日内中亦有至
无理者固不可从若其微妙之处实有精义存焉凡物
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5b 页 WYG0785-0663d.png
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其制之义
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
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而制法又复不同或
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
之法也古方制药无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
汤中用白芍亦即有相制之理故不必每药制之也若
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重怪僻之物其制法大费
工本以神其说此乃好奇尚异之人造作以欺诳富贵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6a 页 WYG0785-0664a.png
人之法不足凭也惟平和而有理者为可从耳
  人参论
天下之害人者杀其身未必破其家破其家未必杀其
身先破人之家而后杀其身者人参也夫人参用之而
当实能补养元气拯救危险然不可谓天下之死人皆
能生之也其为物气盛而力厚不论风寒暑湿痰火郁
结皆能补塞故病人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
而正亦惫或邪深而正气怯弱不能逐之于外则于除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6b 页 WYG0785-0664b.png
邪药中投之以为驱邪之助然又必审其轻重而后用
之自然有扶危定倾之功乃不察其有邪无邪是虚是
实又佐以纯补温热之品将邪气尽行补住轻者邪气
永不复出重者即死矣夫医者之所以遇疾即用而病
家服之死而无悔者何也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
药价贱为劣药而常人之情无不好补而恶攻故服参
而死即使明知其误然以为服人参而死则医者之力
已竭而人子之心已尽此命数使然可以无恨矣若服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7a 页 WYG0785-0664c.png
攻削之药而死即使用药不误病实难治而医者之罪
已不可胜诛矣故人参者乃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
病家如此医家如此而害人无穷矣更有骇者或以用
人参为冠冕或以用人参为有力量又因其贵重深信
以为必能挽回造化故毅然用之孰知人参一用凡病
之有邪者死者即死其不死者亦终身不得愈乎其破
家之故何也盖向日之人参不过一二换多者三四换
今则其价十倍其所服又非一钱二钱而止小康之家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7b 页 WYG0785-0664d.png
服二三两而家已荡然矣夫人情于死生之际何求不
得宁恤破家乎医者全不一念轻将人参立方用而不
遵在父为不慈在子为不孝在夫妇昆弟为忍心害理
并有亲戚朋友责罚痛骂即使明知无益姑以此塞责
又有孝子慈父倖其或生竭力以谋之遂使贫寠之家
病或稍愈一家终身冻馁若仍不救棺殓俱无卖妻鬻
子全家覆败医者误治杀人可恕而逞己之意日日害
人破家其恶甚于盗贼可不慎哉吾愿天下之人断不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8a 页 WYG0785-0665a.png
可以人参为起死回生之药而必服之医者必审其病
实系纯虚非参不治服必万全然后用之又必量其家
业尚可以支持不至用参之后死生无靠然后节省用
之一以惜物力一以全人之命一以保人之家如此存
心自然天降之福若如近日之医杀命破家于人不知
之地恐天之降祸亦在人不知之地也可不慎哉
  用药如用兵论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榖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8b 页 WYG0785-0665b.png
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
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
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
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
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𨼆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
性攻藏府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
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
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9a 页 WYG0785-0665c.png
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
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
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
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
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
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
所以捣其穴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49b 页 WYG0785-0665d.png
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
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
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
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执方治病论
古人用药立方先陈列病症然后云某方主之若其症
少有出入则有加减之法附于方后可知方中之药必
与所现之症纤悉皆合无一味虚设乃用此方毫无通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0a 页 WYG0785-0666a.png
融也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异同
或竟不同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
似而其中之现症全然不同乃亦以此方施治则其药
皆不对症矣并有病名虽一病形相反亦用此方则其
中尽属相反之药矣总之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
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
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
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断不可道听涂说闻某方可以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0b 页 WYG0785-0666b.png
治某病不论其因之异同症之出入而冒昧施治虽所
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
  汤药不足尽病论
内经治病之法针灸为本而佐之以砭石熨浴导引按
摩酒醴等法病各有宜缺一不可盖服药之功入肠胃
而气四达未尝不能行于脏腑经络若邪在筋骨肌肉
之中则病属有形药之气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针炙
等法即从病之所在调其血气逐其风寒为实而可据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1a 页 WYG0785-0666c.png
也况即以服药论止用汤剂亦不能尽病盖汤者荡也
其行速其质轻其力易过而不留惟病在荣卫肠胃者
其效更速其馀诸病有宜丸宜散宜膏者必医者豫备
以待一时急用视其病之所在而委曲施治则病无遁
形故天下无难治之症而所投辄有神效扁鹊仓公所
谓禁方者是也若今之医者祇以一煎方为治惟病后
调理则用滋补丸散尽废圣人之良法即使用药不误
而与病不相入则终难取效故扁鹊云人之所患患病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1b 页 WYG0785-0666d.png
多医之所患患道少近日病变愈多而医家之道愈少
此痼疾之所以日多也
  本草古今论
本草之始仿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之圣
人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之精穷万物之理字字
精确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故对症施治其应若响
仲景诸方之药悉本此书药品不多而神明变化已无
病不治矣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陶弘景倍之而为七百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2a 页 WYG0785-0667a.png
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凡华夷之奇草逸品试而有效
医家皆取而用之代有成书至明李时珍增益唐慎微
證类本草为纲目考其异同辨其真伪原其生产集诸
家之说而本草更大备此药味由少而多之故也至其
功用则亦后人试验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广然皆
不若神农本草之纯正真确故宋人有云用神农之品
无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药则尤
有不足凭者至其诠释大半皆视古方用此药医某病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2b 页 WYG0785-0667b.png
则增注之或古方治某病其药不止一品而误以方中
此药为专治此病者有之更有以己意推测而知者又
或偶愈一病实非此药之功而强著其效者种种难信
至张洁古李东垣辈以某药专派入某经则更穿凿矣
其详在治病不必分经络藏府篇故论本草必以神农
为本而他说则必审择而从之更必验之于病而后信
又必考古人方中所曾用者乃可采取馀则止可于单
方外治之法用之又有后世所增之奇药或出于深山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3a 页 WYG0785-0667c.png
穷谷或出于殊方异域前世所未尝有者后人用之往
往有奇效此乃偏方异气之所钟造物之机久而愈泄
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博物君子亦宜识之以广
见闻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
  药性变迁论
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
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有不应其故何哉盖有数端焉
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3b 页 WYG0785-0667d.png
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傅种他方则地气移
而力薄矣一则种类之异也凡物之种类不一古人所
采必至贵之种后世相傅必择其易于繁衍者而种之
未必皆种之至贵者物虽非伪而种则殊矣一则天生
与人力之异也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
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功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
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一则名实之讹也当时药
不市卖皆医者自取而备之迨其后有不常用之品后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4a 页 WYG0785-0668a.png
人欲得而用之寻求采访或误以他物充之或以别种
代之又肆中未备以近似者欺人取利此药遂失其真
矣其变迁之因实非一端药性既殊即审病极真处方
极当奈其药非当时之药则效亦不可必矣今之医者
惟知定方其药则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虽
有神医不能以假药治真病也
  药性专长论
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4b 页 WYG0785-0668b.png
能治湿芳香则通气滋润则生津此可解者也如同一
发散也而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同
一滋阴也而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同一
解毒也而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已
有不可尽解者至如鳖甲之消痞块史君子之杀蛔虫
赤小豆之消肤肿蕤仁生服不眠熟服多睡白鹤花之
不腐肉而腐骨则尤不可解者此乃药性之专长即所
谓单方秘方也然人止知不可解者之为专长而不知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5a 页 WYG0785-0668c.png
常用药之中亦各有耑长之功后人或不知之而不能
用或日用而忽焉皆不能尽收药之功效者也故医者
当广集奇方深明药理然后奇症当前皆有治法变化
不穷当年神农著本草之时既不能睹形而即识其性
又不可每药历试而知竟能深识其功能而所投必效
岂非与造化相为默契而非后人思虑之所能及者乎
  煎药法论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5b 页 WYG0785-0668d.png
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
讲乎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如麻黄汤先煮
麻黄去沫然后加馀药同煎此主药当先煎之法也而
桂枝汤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助药力
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
茯苓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服服后又当多饮煖水小
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煎
减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药成而后纳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6a 页 WYG0785-0669a.png
大黄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
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数皆各有意义大都
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
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
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常服药者
或尚能依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
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
  服药法论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6b 页 WYG0785-0669b.png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
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发散之剂
欲驱风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
荣卫热气周遍挟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
风坐立或仅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
暗消之理而荣气反为风药所伤矣通利之药欲其化
积滞而达之于下也必空服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
浊从大便解若与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7a 页 WYG0785-0669c.png
物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故伤寒论等书服
药之法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急宜多宜少宜早
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
宜圆其轻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当此皆一定之
至理深思其义必有得于心也
  医必备药论
古之医者所用之药皆自备之内经云司气备物则无
遗主矣当时韩康卖药非卖药也即治病也韩文公进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7b 页 WYG0785-0669d.png
学解云牛溲马渤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医师
之良也今北方人称医者为卖药先生则医者之自备
药可知自宋以后渐有写方不备药之医其药皆取之
肆中今则举世皆然夫卖药者不知医犹之可也乃行
医者竟不知药则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问医者与药
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又古圣人之治病惟
感冒之疾则以煎剂为主馀者皆用丸散为多其丸散
有非一时所能合者倘有急迫之疾必须丸散俟丸散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8a 页 WYG0785-0670a.png
合就而人已死矣又有一病止须一丸而愈合药不可
止合一丸若使病家为一人而合一料则一丸之外皆
为无用惟医家合之留待当用者用之不终弃也又有
不常用不易得之药储之数年难遇一用药肆之中因
无人问则亦不备惟医者自蓄之乃可待不时之需耳
至于外科所用之煎方不过通散营卫耳若护心托毒
全赖各种丸散之力其药皆贵重难得及锻炼之物修
合非一二日之功而所费又大亦不得为一人止合一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8b 页 WYG0785-0670b.png
二丸若外治之围药涂药升药降药护肌腐肉止血行
瘀定痛煞痒提脓呼毒生肉生皮续筋连骨又有薰蒸
烙炙吊洗点溻等药种种各异更复每症不同皆非一
时所能备尤必须平时豫合乃今之医者既不知其方
亦不讲其法又无资本以蓄药料偶遇一大症内科则
一煎方之外更无别方外科则膏药之外更无馀药即
有之亦惟取极贱极易得之一二味以为应酬之具则
安能使极危极险极奇极恶之症令起死回生乎故药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9a 页 WYG0785-0670c.png
者医家不可不全备者也
  乩方论
世有书符请仙而求方者其所书之方固有极浅极陋
极不典而不能治病且误人者亦有极高极古极奇极
稳以之治病而神效者其仙或托名吕纯阳或托名张
仲景其方亦宛然纯阳仲景之遗法此其事甚奇然亦
有理焉夫乩者机也人心之感召无所不通即诚心于
求治则必有能治病之鬼神应之虽非真纯阳仲景必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59b 页 WYG0785-0670d.png
先世之明于医理不遇于时而死者其精灵一时不散
游行于天地之间因感而至以显其能而其人病适当
愈则获遇之此亦有其理也其方未必尽效然皆必有
意义反不若世之时医用相反之药以害人惟决死生
之处不肯凿凿言之此则天机不轻泄之故也至于不
通不典之方则必持乩之术不工或病家之心不诚非
真乩方也
  热药误人最烈论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0a 页 WYG0785-0671a.png
凡药之误人虽不中病非与病相反者不能杀人即与
病相反药性平和者不能杀人与病相反性又不平和
而用药甚轻不能杀人性既相反药剂又重其方中有
几味中病者或有几味能解此药性者亦不能杀人兼
此数害或其人病甚轻或其人精力壮盛亦不能杀人
盖误药杀人如此之难也所以世之医者大半皆误亦
不见其日杀数人也即使杀之乃辗转因循以至于死
死者不觉也其有幸而不死或渐自愈者反指所误用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0b 页 WYG0785-0671b.png
之药以为此方之功效又转以之误治他人矣所以终
身误人而不自知其咎也惟大热大燥之药则杀人为
最烈盖热性之药往往有毒又阳性急暴一入藏府则
血涌气升若其人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
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闭舌燥齿乾口
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医者及病家俱
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症当加重其热
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皆血呼号宛转状如服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1a 页 WYG0785-0671c.png
毒而死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
当然总之愚人喜服补热虽死不悔我目中所见不一
垂涕泣而道之而医者与病家无一能听从者岂非所
谓命哉夫大寒之药亦能杀人其势必缓犹为可救不
若大热之药断断不可救也至于极轻淡之药误用亦
能杀人此乃其人之本领甚薄或势已危殆故小误即
能生变此又不可全归咎于医杀之也
  薄贴论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1b 页 WYG0785-0671d.png
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
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风护
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
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
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盖
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藏府者必服药
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
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空而入其腠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2a 页 WYG0785-0672a.png
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败之较之服药尤有
力此至妙之法也故凡病之气聚血结而有形者薄贴
之法为良但制膏之法取药必真心志必诚火候必到
方能有效否则不能奏功至于敷熨吊溻种种杂法义
亦相同在善医者通变之而已
  貌似古方欺人论
古圣人之立方不过四五味而止其审药性至精至当
其察病情至真至确方中所用之药必准对其病而无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2b 页 WYG0785-0672b.png
毫发之差无一味泛用之药且能以一药兼治数症故
其药味虽少而无症不该后世之人果能审其人之病
与古方所治之病无少异则全用古方治之无不立效
其如天下之风气各殊人之气禀各异则不得不依古
人所制主病之方略为增减则药味增矣又或病同而
症甚杂未免欲兼顾则随症增一二味而药又增矣故
后世之方药味增多非其好为杂乱也乃学不如古人
不能以一药该数症故变简而为繁耳此犹不失周详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3a 页 WYG0785-0672c.png
之意且古方之设原有加减之法病症杂出亦有多品
之剂药味至十馀种自唐以后之方用药渐多皆此义
也乃近世之医动云效法汉方药止四五味其四五味
之药有用浮泛轻淡之品者虽不中病犹无大害若趋
时之辈竟以人参附子乾姜苍术鹿茸熟地等峻补辛
热之品不论伤寒暑湿惟此数种轮流转换以成一方
种种与病相反每试必杀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
审药性更不记方书以为此乃汉人之法呜呼今之所
医学源流论 卷上 第 63b 页 WYG0785-0672d.png
学汉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其端起于近日之
时医好为高论以欺人又人情乐于温补而富贵之家
尤甚不如是则道不行所以人争效尤以致贻害不息
安有读书考古深思体验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
生民之大幸也
 
 
 医学源流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