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a 页 WYG0783-03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医门法律卷二
南昌喻昌撰
申明仲景律书(附伤寒三阳经禁一条附杂證时病药禁一条)
原文允为定律兹特申明十义不更拟律
(一)申治风温不可发汗之律
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俱
伤于风其人素有锢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
医门法律卷二
南昌喻昌撰
申明仲景律书(附伤寒三阳经禁一条附杂證时病药禁一条)
原文允为定律兹特申明十义不更拟律
(一)申治风温不可发汗之律
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俱
伤于风其人素有锢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
卷二 第 1b 页 WYG0783-0303b.png
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
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讝语独语内
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死
者医杀之也
伤寒有五即伤寒中风风温湿温疫疟也寒风温热
凉各别素有锢疾不得同法即动气在上下左右不
可汗下之类伤风重复伤热两邪相搏于内本属少
阴里證如温疟之病而厥阴风木则兼受之热邪充
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讝语独语内
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死
者医杀之也
伤寒有五即伤寒中风风温湿温疫疟也寒风温热
凉各别素有锢疾不得同法即动气在上下左右不
可汗下之类伤风重复伤热两邪相搏于内本属少
阴里證如温疟之病而厥阴风木则兼受之热邪充
卷二 第 2a 页 WYG0783-0304a.png
斥两脏尚可用辛温发散助其乎误发其汗死證
四出不可复救矣复发其汗即申上文不可发汗者
复发其汗非是死證已出复发其汗也
(一)申治湿温不可发汗之律
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则发湿
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
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
色变名曰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
四出不可复救矣复发其汗即申上文不可发汗者
复发其汗非是死證已出复发其汗也
(一)申治湿温不可发汗之律
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则发湿
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
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
色变名曰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
卷二 第 2b 页 WYG0783-0304b.png
湿温即暑与湿交合之温病素伤于湿因复伤暑两
邪相搏深入太阴以太阴主湿召暑而入其中也两
胫迸冷腹满湿得暑而彰其寒叉胸头目痛苦妄言
暑得湿而彰其热此但当分解热湿之邪而息其焰
宁可发汗令两邪混合为一耶发汗则口不能言耳
不能闻心不知苦但身青面色变显露于肌肉之外
耳暍病而至重暍又非虚虚实实之比直为医之所
杀矣
邪相搏深入太阴以太阴主湿召暑而入其中也两
胫迸冷腹满湿得暑而彰其寒叉胸头目痛苦妄言
暑得湿而彰其热此但当分解热湿之邪而息其焰
宁可发汗令两邪混合为一耶发汗则口不能言耳
不能闻心不知苦但身青面色变显露于肌肉之外
耳暍病而至重暍又非虚虚实实之比直为医之所
杀矣
卷二 第 3a 页 WYG0783-0304c.png
二律出脉经王叔和集医律之文然则医律古有之
矣何以后世无傅耶详考仲景以前冬月之伤寒尚
未备况春月之风温夏月之湿温乎是则医律为仲
景之书无疑矣盖伤寒论全书皆律其书中不及载
之證另作律书以纬之传至晋代伤寒书且得之搜
采之馀而律书更可知矣所以叔和虽采二条入脉
经究竟不知为何时何人之言也再按律书虽亡而
三百九十七法具在其法中之律原可引伸触类于
矣何以后世无傅耶详考仲景以前冬月之伤寒尚
未备况春月之风温夏月之湿温乎是则医律为仲
景之书无疑矣盖伤寒论全书皆律其书中不及载
之證另作律书以纬之传至晋代伤寒书且得之搜
采之馀而律书更可知矣所以叔和虽采二条入脉
经究竟不知为何时何人之言也再按律书虽亡而
三百九十七法具在其法中之律原可引伸触类于
卷二 第 3b 页 WYG0783-0304d.png
以神而明之如曰此医吐之过也此医下之所致也
与夫不可汗不可下不可火不可用前药此为小逆
此为大逆此为一逆再逆此为难治此为不治条例
森森随證细心较勘自能立于无过兹将脉法中大
戒发明数则俾察脉之时知凛焉
(一)申治伤寒病令人亡血之律
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
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
与夫不可汗不可下不可火不可用前药此为小逆
此为大逆此为一逆再逆此为难治此为不治条例
森森随證细心较勘自能立于无过兹将脉法中大
戒发明数则俾察脉之时知凛焉
(一)申治伤寒病令人亡血之律
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
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
卷二 第 4a 页 WYG0783-0305a.png
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体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
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
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
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
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人身之脉阴阳相抱荣卫如环伤寒病起之后脉见
阳微阴涩知为医之所累大汗大下两伤其荣卫以
故恶寒发热无休止时乃至夏月反毗于阴冬月反
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
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
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
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人身之脉阴阳相抱荣卫如环伤寒病起之后脉见
阳微阴涩知为医之所累大汗大下两伤其荣卫以
故恶寒发热无休止时乃至夏月反毗于阴冬月反
卷二 第 4b 页 WYG0783-0305b.png
毗于阳各造其偏经年不复其为累也大矣即阳脉
之微以久持而稍复而但阴脉迟涩亦为亡血以阴
血更易亏难复耳设其人平素脉微且涩医误大汗
大下死不终日矣此论病时汗下两伤所以经年不
复之脉也
(一)申治伤寒病令人发餲之律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为无血大即为寒
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饮水令大汗出水得
之微以久持而稍复而但阴脉迟涩亦为亡血以阴
血更易亏难复耳设其人平素脉微且涩医误大汗
大下死不终日矣此论病时汗下两伤所以经年不
复之脉也
(一)申治伤寒病令人发餲之律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为无血大即为寒
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饮水令大汗出水得
卷二 第 5a 页 WYG0783-0305c.png
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餲
寸口脉浮大病全在表医反下之则在表之阳邪下
陷而胃中之真阳不治遂成结胸等證故为大逆浮
主气故曰无血即浮为在表未入于阴之互辞大即
为寒见外感之邪全未外解也中有一證下陷之邪
与藏气相搏而为肠鸣者此必未尝痞结至极盖痞
结即不复转气也医不知其人邪已内陷当将差就
错内和其气反饮水令大汗出是下之一损其胃中
寸口脉浮大病全在表医反下之则在表之阳邪下
陷而胃中之真阳不治遂成结胸等證故为大逆浮
主气故曰无血即浮为在表未入于阴之互辞大即
为寒见外感之邪全未外解也中有一證下陷之邪
与藏气相搏而为肠鸣者此必未尝痞结至极盖痞
结即不复转气也医不知其人邪已内陷当将差就
错内和其气反饮水令大汗出是下之一损其胃中
卷二 第 5b 页 WYG0783-0305d.png
之阳饮水再损其胃中之阳腹中之邪随汗出还返
于胃与水气相搏且夹带浊气上干清气其人即餲
餲者胃气垂绝之象伤寒之危候也然其死与不死
尚未可定盖脉之浮大本非微弱之比而邪之内陷
当大逆者止成肠鸣小逆倘发鞫已后阳气渐回水
寒渐散仍可得生观后条仲景谓寒聚心下当奈何
也此则聚而不散无可奈何仁人之望绝矣
(一)申治伤寒病致人胃寒之律
于胃与水气相搏且夹带浊气上干清气其人即餲
餲者胃气垂绝之象伤寒之危候也然其死与不死
尚未可定盖脉之浮大本非微弱之比而邪之内陷
当大逆者止成肠鸣小逆倘发鞫已后阳气渐回水
寒渐散仍可得生观后条仲景谓寒聚心下当奈何
也此则聚而不散无可奈何仁人之望绝矣
(一)申治伤寒病致人胃寒之律
卷二 第 6a 页 WYG0783-0306a.png
寸口脉濡而弱濡即恶寒弱即发热濡弱相搏藏气衰
微胸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薄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
气遂微诸府无所依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
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
不散当奈何也
此见寸口阳脉濡阴脉弱乃藏气素衰之徵阳濡则
恶寒阴弱即发热其人胸中苦烦即为虚烦不当认
为结热而以水渍布冷贴重伤其胸中之阳也盖胸
微胸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薄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
气遂微诸府无所依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
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
不散当奈何也
此见寸口阳脉濡阴脉弱乃藏气素衰之徵阳濡则
恶寒阴弱即发热其人胸中苦烦即为虚烦不当认
为结热而以水渍布冷贴重伤其胸中之阳也盖胸
卷二 第 6b 页 WYG0783-0306b.png
中之阳为诸府之所依藉阳气一微阴气即凝结心
下如重阴蔽睍胃中水谷无阳以化而水寒下流小
便必纵通然阳不化气复不能多履霜坚冰可奈何
耶亦因平素脉之濡弱知其胸中之阳不能复辟耳
(一)申治伤寒病遇壮盛人发汗过轻之律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卫气实
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卫实则坚难大便则乾燥
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气不周重复下之胃
下如重阴蔽睍胃中水谷无阳以化而水寒下流小
便必纵通然阳不化气复不能多履霜坚冰可奈何
耶亦因平素脉之濡弱知其胸中之阳不能复辟耳
(一)申治伤寒病遇壮盛人发汗过轻之律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卫气实
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卫实则坚难大便则乾燥
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气不周重复下之胃
卷二 第 7a 页 WYG0783-0306c.png
燥乾畜大便遂摈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
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
所不能制与水灌枯稿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
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
慎妄犯伤荣卫
此见荣卫强盛三焦坚实之人虽发其汗未必周到
必须更汗通其怫郁若误下之则热證百出遂至过
经而成坏證针药所不能制势亦危矣与水灌令阳
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
所不能制与水灌枯稿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
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
慎妄犯伤荣卫
此见荣卫强盛三焦坚实之人虽发其汗未必周到
必须更汗通其怫郁若误下之则热證百出遂至过
经而成坏證针药所不能制势亦危矣与水灌令阳
卷二 第 7b 页 WYG0783-0306d.png
散汗出因而病愈以其人荣卫素盛故倖全耳然人
之形脉多有不同设荣卫素弱将奈之何故叮咛云
此愈非法治医当谨持于汗下之先勿使太过不及
乃为尽善若不辨形脉之强弱而凭臆汗下必犯大
过不及之戒而伤人之荣卫矣
(一)申治伤寒病不审荣卫素虚之律
脉濡而𦂳濡则阳气微𦂳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
而恶寒荣𦂳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
之形脉多有不同设荣卫素弱将奈之何故叮咛云
此愈非法治医当谨持于汗下之先勿使太过不及
乃为尽善若不辨形脉之强弱而凭臆汗下必犯大
过不及之戒而伤人之荣卫矣
(一)申治伤寒病不审荣卫素虚之律
脉濡而𦂳濡则阳气微𦂳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
而恶寒荣𦂳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
卷二 第 8a 页 WYG0783-0307a.png
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
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𦂳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慄慄而振寒重
被而覆之汗出而胃颠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
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
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此见脉之濡而𦂳者为阳气微荣中寒阳微卫中风
外则发热恶寒荣𦂳胃中冷内则微呕心烦医不知
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𦂳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慄慄而振寒重
被而覆之汗出而胃颠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
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
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此见脉之濡而𦂳者为阳气微荣中寒阳微卫中风
外则发热恶寒荣𦂳胃中冷内则微呕心烦医不知
卷二 第 8b 页 WYG0783-0307b.png
其外热内冷以为大热而从汗解之则表里俱虚客
热浅在皮肤𦂳寒深在关元犹汲水灌其客热致寒
證四出不可复救也
前坏證汗下两误针药莫制与之以水而倖痊以其
荣卫素盛也此一證荣卫素亏虽不经下但只误汗
误与之水即属不救然则證同脉异不察其脉但验
其證徒法不能行矣过愆其可免乎
(一)申治伤寒病不审阳盛阴虚之律
热浅在皮肤𦂳寒深在关元犹汲水灌其客热致寒
證四出不可复救也
前坏證汗下两误针药莫制与之以水而倖痊以其
荣卫素盛也此一證荣卫素亏虽不经下但只误汗
误与之水即属不救然则證同脉异不察其脉但验
其證徒法不能行矣过愆其可免乎
(一)申治伤寒病不审阳盛阴虚之律
卷二 第 9a 页 WYG0783-0307c.png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
阴部小便难胸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当卫家
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乾烦不眠血薄肉消
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
必下污泥而死
脉浮而大气实血虚虽偏之为害亦人所常有也若
此者阴部当见不足今反小便利大汗出外示有馀
殊非细故矣设卫气之实者因得汗利而脉转微弱
阴部小便难胸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当卫家
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乾烦不眠血薄肉消
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
必下污泥而死
脉浮而大气实血虚虽偏之为害亦人所常有也若
此者阴部当见不足今反小便利大汗出外示有馀
殊非细故矣设卫气之实者因得汗利而脉转微弱
卷二 第 9b 页 WYG0783-0307d.png
藉是与荣无忤庶可安全若卫分之脉较前更加坚
实则阳强于外阴必消亡于内所为小便利大汗出
者乃津液四射之徵势必荣竭血尽乾烦不眠血薄
肉消而成暴液下注之證此际安其胃固其液调和
强阳收拾残阴岌岌不及况复以毒药攻其胃增奔
迫之势而蹈重虚之戒令客阳亦去呕血如泥而死
哉伤寒病阳强于外阴亡于内之證最多医不知脉
其操刃可胜数耶
实则阳强于外阴必消亡于内所为小便利大汗出
者乃津液四射之徵势必荣竭血尽乾烦不眠血薄
肉消而成暴液下注之證此际安其胃固其液调和
强阳收拾残阴岌岌不及况复以毒药攻其胃增奔
迫之势而蹈重虚之戒令客阳亦去呕血如泥而死
哉伤寒病阳强于外阴亡于内之證最多医不知脉
其操刃可胜数耶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83-0308a.png
(一)申治伤寒病不诊足脉强汗动其经血之律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餲言胃气虚竭
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
中燥者必衄也
寸口脉浮宜发其汗谓邪在太阳荣卫间未深入也
若至阳明即在经之邪以汗为大禁矣设其人胃气
充实亦何必禁之故邪入阳明必诊趺阳足脉趺阳
脉浮即是胃气虚馁不可发汗所以有建中之法建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餲言胃气虚竭
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
中燥者必衄也
寸口脉浮宜发其汗谓邪在太阳荣卫间未深入也
若至阳明即在经之邪以汗为大禁矣设其人胃气
充实亦何必禁之故邪入阳明必诊趺阳足脉趺阳
脉浮即是胃气虚馁不可发汗所以有建中之法建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83-0308b.png
立中气然后汗之以汗即胃之津液也津液不充强
发其汗则邪与虚搏其人必餲若脉见浮而且滑则
其搏虚者且转为哕深于餲矣此皆医者不察足脉
之咎强责胃气之虚劫汗以取其实邪致令胃中之
守空而逼其血外出盖阴在内为阳之守胃中津液
为阳其不外泄者赖阴血以守之故强逼其津液为
汗斯动其所守之血矣其外邪胜而鼻中燥者必衄
其不衄者亦瘀畜胃中而生他患也此与误发少阴
发其汗则邪与虚搏其人必餲若脉见浮而且滑则
其搏虚者且转为哕深于餲矣此皆医者不察足脉
之咎强责胃气之虚劫汗以取其实邪致令胃中之
守空而逼其血外出盖阴在内为阳之守胃中津液
为阳其不外泄者赖阴血以守之故强逼其津液为
汗斯动其所守之血矣其外邪胜而鼻中燥者必衄
其不衄者亦瘀畜胃中而生他患也此与误发少阴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83-0308c.png
汗者同科而减等少阴少血动其血则下厥上竭而
难治阳明多血但酿患未已耳
(一)申治伤寒病不诊足脉误下伤其脾胃之律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
数则动脾此非本病特医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
先微脉反大浮其人大便鞭气噫而除何以知之本以
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鞭气噫而除
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
难治阳明多血但酿患未已耳
(一)申治伤寒病不诊足脉误下伤其脾胃之律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
数则动脾此非本病特医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
先微脉反大浮其人大便鞭气噫而除何以知之本以
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鞭气噫而除
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83-0308d.png
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
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趺阳足脉以迟缓为经常不当浮数若见浮数知医
误下而伤胃动脾也荣卫环转之气以误下而内陷
其数脉必先改为微而脾气不治大便鞭气噫而除
此皆邪客于脾所致即针经脾病者善噫得后出馀
气则怏然如衰之谓也邪热独留心下虽饥复不杀
谷抑且潮热发渴未有愈期必数脉之先微者仍迟
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趺阳足脉以迟缓为经常不当浮数若见浮数知医
误下而伤胃动脾也荣卫环转之气以误下而内陷
其数脉必先改为微而脾气不治大便鞭气噫而除
此皆邪客于脾所致即针经脾病者善噫得后出馀
气则怏然如衰之谓也邪热独留心下虽饥复不杀
谷抑且潮热发渴未有愈期必数脉之先微者仍迟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83-0309a.png
缓如其经常始饥而消谷也若数脉从前不改为微
则邪热未陷于脾但郁于荣卫主生恶疮而已
(附)申治伤寒不可犯六经之禁
足太阳膀胱经禁下若下之太早必变證百出足阳明
胃经禁发汗禁利小便犯之则重损津液脉必代结
足少阳胆经禁汗禁下禁利小便汗则犯阳明下则
犯太阳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陷入阴中太阳经一
禁阳明经二禁少阳经三禁此定禁也至三阴经则
则邪热未陷于脾但郁于荣卫主生恶疮而已
(附)申治伤寒不可犯六经之禁
足太阳膀胱经禁下若下之太早必变證百出足阳明
胃经禁发汗禁利小便犯之则重损津液脉必代结
足少阳胆经禁汗禁下禁利小便汗则犯阳明下则
犯太阳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陷入阴中太阳经一
禁阳明经二禁少阳经三禁此定禁也至三阴经则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83-0309b.png
无定禁但非胃实仍禁下耳
(附)申治杂證不可犯时禁病禁药禁
时禁者春夏禁下秋冬禁汗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
天信伐天和也然病有不得已而从权汗下者病去
速改若渎用之是故意违天自取不祥也
病禁者病人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禁助阴泻阳病
人阴气不足阳气有馀则禁助阳泻阴以及老少不
同新久异治之类
(附)申治杂證不可犯时禁病禁药禁
时禁者春夏禁下秋冬禁汗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
天信伐天和也然病有不得已而从权汗下者病去
速改若渎用之是故意违天自取不祥也
病禁者病人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禁助阴泻阳病
人阴气不足阳气有馀则禁助阳泻阴以及老少不
同新久异治之类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83-0309c.png
药禁者津液内亡作渴禁用淡渗五苓汗多禁利小
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大便快利禁
服栀子大便秘涩禁用燥药吐多不得复吐吐而上
气壅滞大便不通止可宣散上气禁利大便脉弦禁
服平胃而虚虚脉缓禁服建中而实实
治天下有帝王之律治仙神有上天之律至于释
门其律尤严三藏教典仪律居三之一由五戒而
五百戒由五百戒直造自性清净无戒可言而道
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大便快利禁
服栀子大便秘涩禁用燥药吐多不得复吐吐而上
气壅滞大便不通止可宣散上气禁利大便脉弦禁
服平胃而虚虚脉缓禁服建中而实实
治天下有帝王之律治仙神有上天之律至于释
门其律尤严三藏教典仪律居三之一由五戒而
五百戒由五百戒直造自性清净无戒可言而道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83-0309d.png
成矣医为人之司命先奉大戒为入门后乃尽破
微细诸惑始具活人手眼而成其为大医何可妄
作聪明草菅人命哉尝羡释门犯戒之僧即不得
与众僧共住其不退心者自执粪秽杂役三年乃
恳律僧二十众佛前保举始得复为佛子当今世
而有自讼之医乎昌望之以胜医任矣
先哲格言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于所主者皆
微细诸惑始具活人手眼而成其为大医何可妄
作聪明草菅人命哉尝羡释门犯戒之僧即不得
与众僧共住其不退心者自执粪秽杂役三年乃
恳律僧二十众佛前保举始得复为佛子当今世
而有自讼之医乎昌望之以胜医任矣
先哲格言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于所主者皆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83-0310a.png
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
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其法皆不同若
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此之谓从天气明洁燥
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
风折木云物混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
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
昏时作此之谓大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
及随其所变疾厉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
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其法皆不同若
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此之谓从天气明洁燥
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
风折木云物混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
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
昏时作此之谓大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
及随其所变疾厉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83-0310b.png
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定
岁运有主气有客气常者为主外至者为客初之气厥
阴以至终之气太阳者四时之常序也故谓之主气
惟客气本书不载其目故说者多端或以甲子之岁
天数始于水下一刻乙丑之岁始于二十六刻丙寅
岁始于五十一刻丁卯岁始于七十六刻者谓之客
气此乃四分历法求大寒之气何与岁运又有相火
之下水气乘之土位之下风气乘之谓之客气此亦
岁运有主气有客气常者为主外至者为客初之气厥
阴以至终之气太阳者四时之常序也故谓之主气
惟客气本书不载其目故说者多端或以甲子之岁
天数始于水下一刻乙丑之岁始于二十六刻丙寅
岁始于五十一刻丁卯岁始于七十六刻者谓之客
气此乃四分历法求大寒之气何与岁运又有相火
之下水气乘之土位之下风气乘之谓之客气此亦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83-0310c.png
主气也与六节相须不得为客凡所谓客者岁半以
前天政主之岁半以后地政主之四时常气为之主
天地之政为之客逆主之气为害暴逆客之气为害
徐调其主客无使伤沴此治气之法也(沈存中)
少角之运岁木不及侮而乘之者金也金不务德故以
燥胜风时则有白露早降收气率行其变为肃杀其
灾为苍陨名为少角而实与大商之岁同少徵之运
岁火不及侮而乘之者水也水不务德故以寒胜热
前天政主之岁半以后地政主之四时常气为之主
天地之政为之客逆主之气为害暴逆客之气为害
徐调其主客无使伤沴此治气之法也(沈存中)
少角之运岁木不及侮而乘之者金也金不务德故以
燥胜风时则有白露早降收气率行其变为肃杀其
灾为苍陨名为少角而实与大商之岁同少徵之运
岁火不及侮而乘之者水也水不务德故以寒胜热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83-0310d.png
时则有寒雰凝惨地积坚冰其变为凛冽其灾为霜
雹名为少徵而实与大羽之岁同少宫之运岁土不
及侮而乘之者木也木不务德故以风胜湿时则有
大风飘暴草偃沙飞其变为张发其灾为散落名为
少宫而实与大角之岁同少商之运岁金不及侮而
乘之者火也火不务德故以热胜燥时则有火延焦
稿炎赫沸腾其变为销铄其灾为燔炳名为少商而
实与大徵之岁同少羽之运岁水不及侮而乘之者
雹名为少徵而实与大羽之岁同少宫之运岁土不
及侮而乘之者木也木不务德故以风胜湿时则有
大风飘暴草偃沙飞其变为张发其灾为散落名为
少宫而实与大角之岁同少商之运岁金不及侮而
乘之者火也火不务德故以热胜燥时则有火延焦
稿炎赫沸腾其变为销铄其灾为燔炳名为少商而
实与大徵之岁同少羽之运岁水不及侮而乘之者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83-0311a.png
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湿胜寒时则有泉涌河衍涸泽
生鱼其变为骤注其灾为霖溃名为少羽而实与大
宫之岁同通乎此则知岁在涸流之纪而河决大水
固可以类而推之也(刘温舒)
天地之间气有偏胜而无以救之则万物之所存者几
希矣是故风热燥湿寒五者各司一气生长化收藏
五者各司一时以顺相乘然后能循环以相生以逆
相胜然后能循环以相救故曰五气之运犹权衡也
生鱼其变为骤注其灾为霖溃名为少羽而实与大
宫之岁同通乎此则知岁在涸流之纪而河决大水
固可以类而推之也(刘温舒)
天地之间气有偏胜而无以救之则万物之所存者几
希矣是故风热燥湿寒五者各司一气生长化收藏
五者各司一时以顺相乘然后能循环以相生以逆
相胜然后能循环以相救故曰五气之运犹权衡也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83-0311b.png
高者抑之下者视之化者应之胜者复之化者应之
气之平也五气之相得也胜者复之气之不平也五
气之相贼也气平而相得者所以通其常气不平而
相贼者所以观其变古之明乎此而善摄生者何常
不消息盈虚以道御神耶(刘温舒)
太阳司天之政岁宜以苦燥之温之阳明司天之政岁
宜以苦辛汗之清之散之又宜以咸少阳司天之政
岁宜以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
气之平也五气之相得也胜者复之气之不平也五
气之相贼也气平而相得者所以通其常气不平而
相贼者所以观其变古之明乎此而善摄生者何常
不消息盈虚以道御神耶(刘温舒)
太阳司天之政岁宜以苦燥之温之阳明司天之政岁
宜以苦辛汗之清之散之又宜以咸少阳司天之政
岁宜以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83-0311c.png
以调其气太阴司天之政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
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
交流少阴司天之政岁宜咸以耎之而调其上甚则
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厥阴
司天之政岁宜以辛调之以酸润之(纂经旨)
岁以阳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阳之气始于泉下引阳
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五谷草木皆甲拆于
此时也至立夏少阴之火炽于太虚则草木盛茂垂
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
交流少阴司天之政岁宜咸以耎之而调其上甚则
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厥阴
司天之政岁宜以辛调之以酸润之(纂经旨)
岁以阳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阳之气始于泉下引阳
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五谷草木皆甲拆于
此时也至立夏少阴之火炽于太虚则草木盛茂垂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83-0311d.png
枝布叶乃阳之用阴之体此所谓天以阳生阴长经
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阴之
运初自天而下逐阴降而彻地则金振燥令风厉霜
飞品物咸殒其枝独在若乎毫毛至冬则少阴之气
复伏于泉下水冰地坼万物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
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经言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
乎降沉也
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
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阴之
运初自天而下逐阴降而彻地则金振燥令风厉霜
飞品物咸殒其枝独在若乎毫毛至冬则少阴之气
复伏于泉下水冰地坼万物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
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经言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
乎降沉也
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83-0312a.png
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输膀胱行秋冬之
令为傅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若夫顺
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
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
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
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陨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
久升不降亦病焉(王安道)
天元纪大论等篇以年岁之支干分管六气盖已失先
令为傅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若夫顺
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
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
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
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陨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
久升不降亦病焉(王安道)
天元纪大论等篇以年岁之支干分管六气盖已失先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83-0312b.png
圣之旨矣年岁之支干天下皆同且通四时不变也
天气之温暑寒凉民病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
方春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
待深论而可知也近世伤寒钤法则以得病日之干
支为主其源亦出于此决不可用盖金木水火土之
气各主一时当时则为主气为司天非其时而有其
气则为客气与时正相反者则谓在泉为其气伏于
黄泉之下而不见也治疗之法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天气之温暑寒凉民病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
方春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
待深论而可知也近世伤寒钤法则以得病日之干
支为主其源亦出于此决不可用盖金木水火土之
气各主一时当时则为主气为司天非其时而有其
气则为客气与时正相反者则谓在泉为其气伏于
黄泉之下而不见也治疗之法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83-0312c.png
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也春时木气司天则四方
皆温夏时火气司天则四方皆热夏秋之交土气司
天则四方皆湿秋则皆凉冬则皆寒民病往往因之
此则理之易见者也其有气与时相反者则所谓客
气者也故治疗之法亦有假者反之之说观此则运
气之说思过半矣(何柏斋)
足相火属胆配肝主血者也手相火属三焦配肾之命
门主精者也肝与命门皆属风木木中有火则精血
皆温夏时火气司天则四方皆热夏秋之交土气司
天则四方皆湿秋则皆凉冬则皆寒民病往往因之
此则理之易见者也其有气与时相反者则所谓客
气者也故治疗之法亦有假者反之之说观此则运
气之说思过半矣(何柏斋)
足相火属胆配肝主血者也手相火属三焦配肾之命
门主精者也肝与命门皆属风木木中有火则精血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83-0312d.png
之中有热气也然精血体润水也火与水相守故不
发至发而为热则皆精血将枯之所致也譬木枯则
火易焚耳故相火发者难治今虚劳骨蒸之病皆相
火发热之證也小水不能减大火法当补阴则热自
退(何柏斋论丹溪相火主动等误)
人之脏腑以脾胃为土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
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
气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
发至发而为热则皆精血将枯之所致也譬木枯则
火易焚耳故相火发者难治今虚劳骨蒸之病皆相
火发热之證也小水不能减大火法当补阴则热自
退(何柏斋论丹溪相火主动等误)
人之脏腑以脾胃为土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
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
气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83-0313a.png
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水肿之證盖水盛而火不能化
也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于脾胃皆渗入血脉
骨肉血亦化水肉发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导其水使
水气少减复补其火使二气平和斯病去矣丹溪谓
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
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
肿其词迂而不切(何柏斋)
夫阳常有馀阴常不足者在天地则该乎万物而言在
也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于脾胃皆渗入血脉
骨肉血亦化水肉发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导其水使
水气少减复补其火使二气平和斯病去矣丹溪谓
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
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
肿其词迂而不切(何柏斋)
夫阳常有馀阴常不足者在天地则该乎万物而言在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83-0313b.png
人身则该乎一体而言非直指气为阳而血为阴也
经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正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
长是也姑以治法兼證论之曰气虚者气中之阴虚
也治法用四君子汤以补气中之阴曰血虚者血中
之阴虚也治法用四物汤以补血中之阴曰阳虚者
心经之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治法以补
气药中加附乌等药甚者三建汤正阳散之类曰阴
虚者肾经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壮热责其无水治法
经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正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
长是也姑以治法兼證论之曰气虚者气中之阴虚
也治法用四君子汤以补气中之阴曰血虚者血中
之阴虚也治法用四物汤以补血中之阴曰阳虚者
心经之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治法以补
气药中加附乌等药甚者三建汤正阳散之类曰阴
虚者肾经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壮热责其无水治法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83-0313c.png
以补血药中加知母黄柏等药或大补阴丸滋阴大
补丸之类夫真水衰极之候切不可服乌附等补阳
之药恐反助火邪而烁真阴元阳虚甚之躯亦不可
投芎苓等辛散淡渗之剂恐反开腠理而泄真气昧
者谓气虚即阳虚止可用四君子断不可用芎辛之
属血虚即阴虚止可用四物决不可用参菧之类殊
不知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血虚者须以参菧补
之阳生阴长之理也惟真阴虚者将为劳极参菧固
补丸之类夫真水衰极之候切不可服乌附等补阳
之药恐反助火邪而烁真阴元阳虚甚之躯亦不可
投芎苓等辛散淡渗之剂恐反开腠理而泄真气昧
者谓气虚即阳虚止可用四君子断不可用芎辛之
属血虚即阴虚止可用四物决不可用参菧之类殊
不知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血虚者须以参菧补
之阳生阴长之理也惟真阴虚者将为劳极参菧固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83-0313d.png
不可用恐其不能抵当而反益其病耳非血虚者之
所忌也如明医杂著谓血病治气则血愈虚耗又曰
血虚误服参菧等甘温之药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
死不治何其不达理耶虞(天民)
西北二方在人为肾水肺金所居之地二藏常恐其不
足东南二方在人为肝木心火所居之位二藏常恐
其有馀难经曰东方实西方虚写南方补北方即此
之义也夫肾水既实则阴精时上奉于心肺故东方
所忌也如明医杂著谓血病治气则血愈虚耗又曰
血虚误服参菧等甘温之药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
死不治何其不达理耶虞(天民)
西北二方在人为肾水肺金所居之地二藏常恐其不
足东南二方在人为肝木心火所居之位二藏常恐
其有馀难经曰东方实西方虚写南方补北方即此
之义也夫肾水既实则阴精时上奉于心肺故东方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83-0314a.png
之木气不实而西方之金气不虚此子能令母实使
金得以平木也是故水日以盛而火日以亏此阴精
所奉于上而令人寿延也若夫肾水一虚则无以制
南方之心火故东方实而西方虚其命门与胞络之
相火皆挟心火之势而来侮所不胜之水使水日亏
而火日盛此阳精所降于下故令人寿折也(虞天民)
蔡西山脉经有论三焦一篇后引礼运记曰上焦若窍
中焦若编下焦若渎然未曾发明其义新安孙景思
金得以平木也是故水日以盛而火日以亏此阴精
所奉于上而令人寿延也若夫肾水一虚则无以制
南方之心火故东方实而西方虚其命门与胞络之
相火皆挟心火之势而来侮所不胜之水使水日亏
而火日盛此阳精所降于下故令人寿折也(虞天民)
蔡西山脉经有论三焦一篇后引礼运记曰上焦若窍
中焦若编下焦若渎然未曾发明其义新安孙景思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83-0314b.png
氏因推其义而解之曰上焦若窍窍者窍漏之义可
以通达之物必是胃之上脘经曰上焦在胃之上口
主纳而不出是也中焦若编编者编络之义如有物
编包之象胃之外有脂如网包罗在胃之上以其能
磨化饮食故脉诀云膏凝散半斤者此也是必脾之
大络此为中焦经曰主腐熟水谷是也下焦若渎渎
者沟渎之义可以决渎可以傅导乃是小肠之下曰
阑门泌别水谷自此而分清浊之所此为下焦经曰
以通达之物必是胃之上脘经曰上焦在胃之上口
主纳而不出是也中焦若编编者编络之义如有物
编包之象胃之外有脂如网包罗在胃之上以其能
磨化饮食故脉诀云膏凝散半斤者此也是必脾之
大络此为中焦经曰主腐熟水谷是也下焦若渎渎
者沟渎之义可以决渎可以傅导乃是小肠之下曰
阑门泌别水谷自此而分清浊之所此为下焦经曰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83-0314c.png
在膀胱上口主泻而不藏又曰主出而不纳又曰下
焦为傅化之府又曰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
始也盖水谷之所入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于糟粕
转输傅道而下一无底滞如此尤可表其为有形明
矣所谓形者非谓藏府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
为形耳按蔡西山据礼运记而言白虎通性情篇沤
亦作编二说安得俱误恐沤与编殆相似而讹之耳
(俞子容)
焦为傅化之府又曰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
始也盖水谷之所入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于糟粕
转输傅道而下一无底滞如此尤可表其为有形明
矣所谓形者非谓藏府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
为形耳按蔡西山据礼运记而言白虎通性情篇沤
亦作编二说安得俱误恐沤与编殆相似而讹之耳
(俞子容)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83-0314d.png
近时医者多执前人肝常有馀肾常不足之说往往举
手便用平肝之剂按圣济经云原四时之所化始于
木究十二经之所养始于肝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阴
肝经养之肝者乃春阳发动之始万物生长之源故
戒怒养阳使先天之气相生于无穷所以肝主色气
和则体泽气伤则枯稿故养肝戒忿是摄生之切要
也不可泥前说(俞子容)
甲乙经曰丈夫以右为命门左为肾女子以左为命门
手便用平肝之剂按圣济经云原四时之所化始于
木究十二经之所养始于肝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阴
肝经养之肝者乃春阳发动之始万物生长之源故
戒怒养阳使先天之气相生于无穷所以肝主色气
和则体泽气伤则枯稿故养肝戒忿是摄生之切要
也不可泥前说(俞子容)
甲乙经曰丈夫以右为命门左为肾女子以左为命门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83-0315a.png
右为肾无求子曰男子先生右肾女子先生左肾是
以命门为子宫左肾为血海张洁古云男女皆左为
肾右为命门男子主藏精者气海也女子主系胞者
血海也所主者异受病则一也此说当为定论(俞子容辨
衡为血海)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虽三尺童子皆知之矣至于五实
五虚岂可与泛泛虚实同药哉夫一身犹一国也如
寻邑百万围昆阳此五实證也故萧王亲犯中坚而
以命门为子宫左肾为血海张洁古云男女皆左为
肾右为命门男子主藏精者气海也女子主系胞者
血海也所主者异受病则一也此说当为定论(俞子容辨
衡为血海)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虽三尺童子皆知之矣至于五实
五虚岂可与泛泛虚实同药哉夫一身犹一国也如
寻邑百万围昆阳此五实證也故萧王亲犯中坚而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83-0315b.png
督战如河内饥而又经火灾此五虚證也故汲黯不
避矫诏而发仓此可与达权通变者论不可与贪常
嗜琐者说也夫五实为五藏俱太过五虚为五藏俱
不及内经言此二證皆死非谓必死也谓不救则死
救之不得其道亦死也其下复言浆粥入胃则虚者
活身汗后利则实者活此两言自是前二證之治法
也后人只以之断验死生见虚者浆粥不入实者汗
利俱闭便委之死地岂不谬哉夫浆粥入胃而不注
避矫诏而发仓此可与达权通变者论不可与贪常
嗜琐者说也夫五实为五藏俱太过五虚为五藏俱
不及内经言此二證皆死非谓必死也谓不救则死
救之不得其道亦死也其下复言浆粥入胃则虚者
活身汗后利则实者活此两言自是前二證之治法
也后人只以之断验死生见虚者浆粥不入实者汗
利俱闭便委之死地岂不谬哉夫浆粥入胃而不注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83-0315c.png
泄则胃气和胃气和则五虚皆实也是以生也汗以
泄其表利以泄其里并泄则上下通上下通则五实
皆启矣是以生也(张子和)
虚损之微者真火尚存服寒凉药犹可虚损之甚者真
火已亏药以寒凉岂能使之化为精血以补其虚乎
虚损之證皆下寒上热盖所谓水火不交者也其重感
于寒者则下焦作痛不感寒者则不痛至于上焦燥
热则一也上焦方苦烦热得寒凉之药则暂快遂以
泄其表利以泄其里并泄则上下通上下通则五实
皆启矣是以生也(张子和)
虚损之微者真火尚存服寒凉药犹可虚损之甚者真
火已亏药以寒凉岂能使之化为精血以补其虚乎
虚损之證皆下寒上热盖所谓水火不交者也其重感
于寒者则下焦作痛不感寒者则不痛至于上焦燥
热则一也上焦方苦烦热得寒凉之药则暂快遂以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83-0315d.png
为药之功故喜服之不知寒凉之药不久下注则下
元愈寒火热为寒所逼上行则上焦复热愈甚展转
反覆遂至沉锢而不可救是则以寒凉补阴非徒无
益而且有损士夫盖阴受其害而不知也治之补以
寒凉佐以温热补三佐二空心凉服所谓热因寒用
者也久则精生热退而病愈矣(何柏斋)
经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
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
元愈寒火热为寒所逼上行则上焦复热愈甚展转
反覆遂至沉锢而不可救是则以寒凉补阴非徒无
益而且有损士夫盖阴受其害而不知也治之补以
寒凉佐以温热补三佐二空心凉服所谓热因寒用
者也久则精生热退而病愈矣(何柏斋)
经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
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83-0316a.png
嗟夫此内伤之说之原乎夫人身之阴阳有以表里
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气血言者有以身前
身后言者有以脏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气言者
馀如动静语默起居之类甚多不必悉举此所谓阴
虚之阴其所指与数者皆不同盖劳动之过则阳和
之气皆亢极而化为火矣况水谷之气又少入是故
阳愈甚而阴愈衰矣此阴虚之阴盖指身中之阴气
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阳为言或以肾水真阴
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气血言者有以身前
身后言者有以脏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气言者
馀如动静语默起居之类甚多不必悉举此所谓阴
虚之阴其所指与数者皆不同盖劳动之过则阳和
之气皆亢极而化为火矣况水谷之气又少入是故
阳愈甚而阴愈衰矣此阴虚之阴盖指身中之阴气
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阳为言或以肾水真阴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83-0316b.png
为言皆非也夫有所劳役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少
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
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
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傅化出入
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而
浊无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不行
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
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
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
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
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傅化出入
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而
浊无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不行
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
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83-0316c.png
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则上炎熏胸中而为内
热也东垣所言正与经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经文于
内外伤辨以为之主乃反不引此却谓火乘土位此
不能无疑者也又经曰劳者温之温者养也东垣以
为温凉之温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又改损
者益之为损者温之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
而遍考内经并无此语亦不能无疑者也然温药之
补元气泻火邪者亦惟气温而味甘者斯可矣盖温
热也东垣所言正与经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经文于
内外伤辨以为之主乃反不引此却谓火乘土位此
不能无疑者也又经曰劳者温之温者养也东垣以
为温凉之温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又改损
者益之为损者温之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
而遍考内经并无此语亦不能无疑者也然温药之
补元气泻火邪者亦惟气温而味甘者斯可矣盖温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83-0316d.png
能益气甘能助脾而缓火故元气复而火邪息也夫
宜用温药以为内伤不足之治则可以为劳者温之
之注则不可苟以补之除之抑之举之散之等语比
类而观焉则其义自著矣(王安道)
妇人之于血也经水蓄则为胞胎则蓄者自蓄生者自
生及其产育为恶露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酝而
为乳则无复下满而为月矣失血为血家妄逆产乳
为妇人常事其去其生则一同也失血家须用下剂
宜用温药以为内伤不足之治则可以为劳者温之
之注则不可苟以补之除之抑之举之散之等语比
类而观焉则其义自著矣(王安道)
妇人之于血也经水蓄则为胞胎则蓄者自蓄生者自
生及其产育为恶露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酝而
为乳则无复下满而为月矣失血为血家妄逆产乳
为妇人常事其去其生则一同也失血家须用下剂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83-0317a.png
破血盖施之于妄逆之初亡血虚家不可下盖戒之
于亡失之后
人之登溷辟辟有声勃勃如蟹沫状者咸以为寒非寒
也由肠胃中浊气不得宣行也滞下之里急后重及
膀胱不利而癃者下焦之火郁而不伸也二者颇关
冲任督三经常见里急后重者多连尾长疆如锥
刺状膀胱癃闭者脐下小腹逼迫而痛是皆下焦火
郁而六府浊气相与纠郁于冲任之分故也肠胃阳
于亡失之后
人之登溷辟辟有声勃勃如蟹沫状者咸以为寒非寒
也由肠胃中浊气不得宣行也滞下之里急后重及
膀胱不利而癃者下焦之火郁而不伸也二者颇关
冲任督三经常见里急后重者多连尾长疆如锥
刺状膀胱癃闭者脐下小腹逼迫而痛是皆下焦火
郁而六府浊气相与纠郁于冲任之分故也肠胃阳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83-0317b.png
明燥金也下焦少阳相火也后重之用木香槟榔行
燥金之郁也癃闭之用知母黄柏散相火之炽也
凡伤寒家服药后身热烦燥发渴冒瞀脉两手忽伏而
不见恶寒战慄此皆阴阳氤氲正邪相争作汗之徵
也姑宜静以待之不可因而仓皇及至错误
厥阴是六经中一经之名厥自是诸證中一症之目也
酒之气暴如人身虚气逆气之暴酒得肉食则其气
相缠绵而不暴如人之虚气逆气得金石之剂沉坠
燥金之郁也癃闭之用知母黄柏散相火之炽也
凡伤寒家服药后身热烦燥发渴冒瞀脉两手忽伏而
不见恶寒战慄此皆阴阳氤氲正邪相争作汗之徵
也姑宜静以待之不可因而仓皇及至错误
厥阴是六经中一经之名厥自是诸證中一症之目也
酒之气暴如人身虚气逆气之暴酒得肉食则其气
相缠绵而不暴如人之虚气逆气得金石之剂沉坠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83-0317c.png
则其气亦缠绵而不暴所以然者在相缠绵也故金
石之缠绵在气不在质惟其气相得而缠绵故其势
亦不得不与之缠绵也世人但知金石药坠气而不
知所以坠气之义也东垣家则用质阴味厚以沉降
之盖气阳质阴阴阳相遇则自然相得而不升走亦
金石缠绵之义欤
凡数一为奇二为偶三为参五为伍如是则有统纪而
无错乱医书论脉云参伍不调盖谓参不成参伍不
石之缠绵在气不在质惟其气相得而缠绵故其势
亦不得不与之缠绵也世人但知金石药坠气而不
知所以坠气之义也东垣家则用质阴味厚以沉降
之盖气阳质阴阴阳相遇则自然相得而不升走亦
金石缠绵之义欤
凡数一为奇二为偶三为参五为伍如是则有统纪而
无错乱医书论脉云参伍不调盖谓参不成参伍不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83-0317d.png
成伍大小不均疏数不等错乱而无纪也黄发有阴
阳天五之土为火所焚阳黄也地二之火为水所溺
阴黄也
刘河间为补泻脾胃之本者盖以脾胃中和之气也燥
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
火多水少为阳实阴虚其病为热水多火少为阴实阳
虚其病为寒也
心肺为藏阴也以通行阳气而居上阴体而阳用也大
阳天五之土为火所焚阳黄也地二之火为水所溺
阴黄也
刘河间为补泻脾胃之本者盖以脾胃中和之气也燥
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
火多水少为阳实阴虚其病为热水多火少为阴实阳
虚其病为寒也
心肺为藏阴也以通行阳气而居上阴体而阳用也大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83-0318a.png
肠小肠为府阳也以傅阳气而居下阳体而阴用也
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湿多肌理纵外邪易入火多肌理
致外邪难侵湿多中缓少内伤火多中燥喜内伤
人首尊而足卑天地定位也脾肺相为母子山泽通气
也肝胆主怒与动雷风之相薄也心高肾下水火不
相射也八卦相错而人亦肖之妙哉易也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傅化失常而六郁之病见
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湿多肌理纵外邪易入火多肌理
致外邪难侵湿多中缓少内伤火多中燥喜内伤
人首尊而足卑天地定位也脾肺相为母子山泽通气
也肝胆主怒与动雷风之相薄也心高肾下水火不
相射也八卦相错而人亦肖之妙哉易也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傅化失常而六郁之病见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83-0318b.png
矣气郁者胸胁痛湿郁者周身疼或关节痛遇阴寒
则发痰郁者动则气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昏瞀小
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食郁者嗳酸肠
饱不能食左寸脉和平右寸脉𦂳盛(俱滑伯仁)
设有人焉正已夺而邪方盛者将顾其正而补之乎抑
先其邪而攻之乎见有不的则死生系之此其所以
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标也若正气既虚则邪气
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未去而正先脱呼吸变生则
则发痰郁者动则气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昏瞀小
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食郁者嗳酸肠
饱不能食左寸脉和平右寸脉𦂳盛(俱滑伯仁)
设有人焉正已夺而邪方盛者将顾其正而补之乎抑
先其邪而攻之乎见有不的则死生系之此其所以
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标也若正气既虚则邪气
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未去而正先脱呼吸变生则
卷二 第 31a 页 WYG0783-0318c.png
措手无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
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
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
竭而命不倾者如必不得已亦当酌量缓急暂从权
宜从少从多寓战于守斯可矣此治虚之道也若正
气无损者邪气虽微自不宜补盖补之则正无与而
邪反盛适足以藉寇兵而资盗粮故治实證者当直
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但法贵精专便臻速效此治实
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
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
竭而命不倾者如必不得已亦当酌量缓急暂从权
宜从少从多寓战于守斯可矣此治虚之道也若正
气无损者邪气虽微自不宜补盖补之则正无与而
邪反盛适足以藉寇兵而资盗粮故治实證者当直
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但法贵精专便臻速效此治实
卷二 第 31b 页 WYG0783-0318d.png
之道也要之能胜攻者方是实證实者可攻何虑之
有不能胜攻者便是虚證气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
正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虚之證不多见而
假实之證最多也假寒之證不难治而假热之治多
误也然实者多热虚者多寒如丹溪曰气有馀便是
火故实能受寒而余续之曰气不足便是寒故虚能
受热世有不明真假本末而曰知医者则未敢许也
治其王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衰王不明衰王则治之
有不能胜攻者便是虚證气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
正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虚之證不多见而
假实之證最多也假寒之證不难治而假热之治多
误也然实者多热虚者多寒如丹溪曰气有馀便是
火故实能受寒而余续之曰气不足便是寒故虚能
受热世有不明真假本末而曰知医者则未敢许也
治其王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衰王不明衰王则治之
卷二 第 32a 页 WYG0783-0319a.png
反甚如阳盛阴衰者阴虚火王也治之者不知补阴
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王岂知苦寒皆沉降沉
降则亡阴阴愈亡则火愈盛故服寒反热者阴虚不
宜降也又如阳衰阴盛者气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
补阳以消阴而专用辛温治阴之王岂知辛温能耗
散耗散则亡阳阳愈亡则寒愈甚故服热反寒者阳
虚不宜耗此无他皆以专治王气故其病反如此
又如夏令本热而伏阴在内故每多中寒冬令本寒
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王岂知苦寒皆沉降沉
降则亡阴阴愈亡则火愈盛故服寒反热者阴虚不
宜降也又如阳衰阴盛者气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
补阳以消阴而专用辛温治阴之王岂知辛温能耗
散耗散则亡阳阳愈亡则寒愈甚故服热反寒者阳
虚不宜耗此无他皆以专治王气故其病反如此
又如夏令本热而伏阴在内故每多中寒冬令本寒
卷二 第 32b 页 WYG0783-0319b.png
而伏阳在内故每多内热设不知此而必欲用寒于
夏治火之王用热于冬治寒之王则有中寒隔阳者
服寒反热中热隔阴者服热反寒矣是皆治王之谓
而病之所以反也
气有外气天地之六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
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
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
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者也下者气化
夏治火之王用热于冬治寒之王则有中寒隔阳者
服寒反热中热隔阴者服热反寒矣是皆治王之谓
而病之所以反也
气有外气天地之六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
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
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
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者也下者气化
卷二 第 33a 页 WYG0783-0319c.png
于精藏于命门以为三焦之根本者也故上有气海
曰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谷气血之海曰中气也
其治在脾胃下有气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肾人之所
赖惟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帝曰气内为宝
此诚最重之辞医家最切之旨也即如本篇始末所
言及终始等篇皆惓惓以精气重虚为念先圣惜人
元气至意于此可见奈何今之医家但知见病治病
初不识人根本凡天下之理亦焉有根本受伤而能
曰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谷气血之海曰中气也
其治在脾胃下有气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肾人之所
赖惟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帝曰气内为宝
此诚最重之辞医家最切之旨也即如本篇始末所
言及终始等篇皆惓惓以精气重虚为念先圣惜人
元气至意于此可见奈何今之医家但知见病治病
初不识人根本凡天下之理亦焉有根本受伤而能
卷二 第 33b 页 WYG0783-0319d.png
无败者伐绝生机其谁之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矣若木胜则四肢强直而为掉风
动于上而为眩脾土受邪肝之实也若木衰则虚不
养筋而为掉气虚于上而为眩金邪乘木肝之虚也
又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若火盛则炽热为痈心之
实也阳衰则阴胜为疽心之虚也五藏六府虚实皆
然故本篇首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末言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盖既以气宜言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矣若木胜则四肢强直而为掉风
动于上而为眩脾土受邪肝之实也若木衰则虚不
养筋而为掉气虚于上而为眩金邪乘木肝之虚也
又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若火盛则炽热为痈心之
实也阳衰则阴胜为疽心之虚也五藏六府虚实皆
然故本篇首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末言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盖既以气宜言病机
卷二 第 34a 页 WYG0783-0320a.png
矣又特以盛虚有无四字贯一篇之首尾以尽其义
此正先圣心傅精妙所在最为吃𦂳纲领奈何刘完
素未之详审略其颠末独取其中一十九条演为原
病式皆偏言盛气实邪且于十九条中凡归重于火
者十之七八至于不及虚邪则全不相顾又曰其为
治者但当写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
兼化也立言若此虚者何堪故楼氏指其治法之偏
诚非过也
此正先圣心傅精妙所在最为吃𦂳纲领奈何刘完
素未之详审略其颠末独取其中一十九条演为原
病式皆偏言盛气实邪且于十九条中凡归重于火
者十之七八至于不及虚邪则全不相顾又曰其为
治者但当写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
兼化也立言若此虚者何堪故楼氏指其治法之偏
诚非过也
卷二 第 34b 页 WYG0783-0320b.png
如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
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
凡淫胜在我者我之实也实者真邪也反胜在彼者
我之虚也虚者假邪也此六气之虚实即所谓有无
也然天地运气虽分五六而阴阳之用水火而已故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写其盛气责其有也培其
衰气责其无也求得所本而直探其赜则排难解纷
如拾芥也设不明逆顺盈虚之道立言之意而凿执
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
凡淫胜在我者我之实也实者真邪也反胜在彼者
我之虚也虚者假邪也此六气之虚实即所谓有无
也然天地运气虽分五六而阴阳之用水火而已故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写其盛气责其有也培其
衰气责其无也求得所本而直探其赜则排难解纷
如拾芥也设不明逆顺盈虚之道立言之意而凿执
卷二 第 35a 页 WYG0783-0320c.png
不移所谓面东者不见西墙面南者不睹北方察一
曲者不可与言化察一时者不可与言大未免实实
虚虚遗人害矣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
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
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然则五藏
和者气脉长五藏病者气脉短观此一藏无气必先
乎肾如下文所谓二藏三藏四藏五藏者当自远而
曲者不可与言化察一时者不可与言大未免实实
虚虚遗人害矣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
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
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然则五藏
和者气脉长五藏病者气脉短观此一藏无气必先
乎肾如下文所谓二藏三藏四藏五藏者当自远而
卷二 第 35b 页 WYG0783-0320d.png
近以次而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
及肺故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于胸中数
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此气短之极
也医于此际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
良可哀也夫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聚散由乎阴而
残喘得以尚延者赖一线之气未绝耳此藏气之不
可不察也
浮沉迟数滑涩即此六者之中而复有大相悬绝之要
及肺故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于胸中数
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此气短之极
也医于此际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
良可哀也夫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聚散由乎阴而
残喘得以尚延者赖一线之气未绝耳此藏气之不
可不察也
浮沉迟数滑涩即此六者之中而复有大相悬绝之要
卷二 第 36a 页 WYG0783-0321a.png
则人多不能识也夫浮为表矣而凡阴虚者脉必浮
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槩言表可升散乎沉为里矣而
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阴寒东于皮毛阳气不能外达
则脉必先见沉𦂳是沉不可以槩言里可攻内乎迟
为寒矣而伤寒初退馀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
以概言寒可温中乎数为热矣而凡虚损之候阴阳
俱亏气血散乱者脉必急数愈数者愈虚愈虚者愈
数是数不可以概言热可寒凉乎微细类虚矣而痛
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槩言表可升散乎沉为里矣而
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阴寒东于皮毛阳气不能外达
则脉必先见沉𦂳是沉不可以槩言里可攻内乎迟
为寒矣而伤寒初退馀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
以概言寒可温中乎数为热矣而凡虚损之候阴阳
俱亏气血散乱者脉必急数愈数者愈虚愈虚者愈
数是数不可以概言热可寒凉乎微细类虚矣而痛
卷二 第 36b 页 WYG0783-0321b.png
极壅闭者脉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虚可骤补乎
洪弦类实矣而真阴大亏者必关格倍常是弦不可
以概言实可消伐乎夫如是者是于纲领之中而复
有大纲领者存焉设不能以四诊相参而欲孟浪任
意则未有不覆人于反掌间者此脉道之所以难言
毫釐不可不辨也
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甘之一字圣人用意深
矣盖药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后五藏得禀其气胃气
洪弦类实矣而真阴大亏者必关格倍常是弦不可
以概言实可消伐乎夫如是者是于纲领之中而复
有大纲领者存焉设不能以四诊相参而欲孟浪任
意则未有不覆人于反掌间者此脉道之所以难言
毫釐不可不辨也
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甘之一字圣人用意深
矣盖药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后五藏得禀其气胃气
卷二 第 37a 页 WYG0783-0321c.png
强则五藏俱盛胃气弱则五藏俱衰胃属土而喜甘
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土强则金王金王则水
充此所以土为万物之母而阴阳俱虚者必调以甘
药也虽至真要等论所列五味各有补写但彼以五
行生克之理推衍而言然用之者但当微兼五味而
以甘为主庶足补中如四气无土气不可五藏无胃
气不可而春但微弦夏但微钩之义皆是也观阴阳
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土强则金王金王则水
充此所以土为万物之母而阴阳俱虚者必调以甘
药也虽至真要等论所列五味各有补写但彼以五
行生克之理推衍而言然用之者但当微兼五味而
以甘为主庶足补中如四气无土气不可五藏无胃
气不可而春但微弦夏但微钩之义皆是也观阴阳
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卷二 第 37b 页 WYG0783-0321d.png
味故气味之相宜于人者谓之为补则可若用苦劣
难堪之味而求其能补无是理也气味攻补之学倘
不善于调和则动手便错此医家第一著要义
滑伯仁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
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
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
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
难堪之味而求其能补无是理也气味攻补之学倘
不善于调和则动手便错此医家第一著要义
滑伯仁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
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
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
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
卷二 第 38a 页 WYG0783-0322a.png
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
曰止也
人迎候阳故一盛在少阳胆与三焦也二盛在太阳膀
胱小肠也三盛在阳明胃与大肠也四盛已上者以
阳脉盛极而阴无以通故曰格阳寸口候阴故一盛
在厥阴肝与心主也二盛在少阴心与肾也三盛在
太阴脾与肺也四盛已上者以阴脉盛极而阳无以
交故曰关阴
曰止也
人迎候阳故一盛在少阳胆与三焦也二盛在太阳膀
胱小肠也三盛在阳明胃与大肠也四盛已上者以
阳脉盛极而阴无以通故曰格阳寸口候阴故一盛
在厥阴肝与心主也二盛在少阴心与肾也三盛在
太阴脾与肺也四盛已上者以阴脉盛极而阳无以
交故曰关阴
卷二 第 38b 页 WYG0783-0322b.png
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之脉也肠胃
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虽然脾
胃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肠与心本非合也
今大肠而及心何哉盖胃为受纳之府大肠为傅化
之府食入于胃清气归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
胃之能纳大肠之能化耳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
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以运化而生
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
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虽然脾
胃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肠与心本非合也
今大肠而及心何哉盖胃为受纳之府大肠为傅化
之府食入于胃清气归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
胃之能纳大肠之能化耳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
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以运化而生
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
卷二 第 39a 页 WYG0783-0322c.png
月矣心脾当总言男女不当分别至隐曲不月方可
分说耳(王安道)
咳𠻳外感六淫郁而成火必六淫相合内伤五藏相胜
必五邪相并有此不同而中间又有敛散二法敛者
谓收敛肺气也散者谓解散寒邪也宜散而敛则肺
寒邪一时敛住为害非轻宜敛而散则肺气弱一时
发散而走泄正气害亦非小且如感风咳𠻳已经散
之后其表虚复感寒邪虚邪相乘又为喘𠻳若欲散
分说耳(王安道)
咳𠻳外感六淫郁而成火必六淫相合内伤五藏相胜
必五邪相并有此不同而中间又有敛散二法敛者
谓收敛肺气也散者谓解散寒邪也宜散而敛则肺
寒邪一时敛住为害非轻宜敛而散则肺气弱一时
发散而走泄正气害亦非小且如感风咳𠻳已经散
之后其表虚复感寒邪虚邪相乘又为喘𠻳若欲散
卷二 第 39b 页 WYG0783-0322d.png
风则愈重而虚其肺若收敛则愈又滞其邪当先轻
解渐次敛之肺不致虚邪不致滞喘𠻳自止矣(徐叔拱)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
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
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
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盖手少阴
少阳君相二火独盛则热结正络故病且速也十二
经中言嗌乾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
解渐次敛之肺不致虚邪不致滞喘𠻳自止矣(徐叔拱)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
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
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
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盖手少阴
少阳君相二火独盛则热结正络故病且速也十二
经中言嗌乾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
卷二 第 40a 页 WYG0783-0323a.png
惟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
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
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
故不分也 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
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咽喉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
乃发汗之一端也
酸者肝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
为酸也如饮热则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是以
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
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
故不分也 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
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咽喉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
乃发汗之一端也
酸者肝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
为酸也如饮热则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是以
卷二 第 40b 页 WYG0783-0323b.png
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
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胃属土土为物之母
故胃为一身之本淡为五味之本然则吐酸岂为寒
者欤 凡中酸法宜温药散之者亦犹解表之义以
使肠胃结滞开通怫郁散而和也若久酸不已则不
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
气和也(刘河间论吐酸)
仲景论少阴病热极曰溲便遗失狂言目反视者肾先
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胃属土土为物之母
故胃为一身之本淡为五味之本然则吐酸岂为寒
者欤 凡中酸法宜温药散之者亦犹解表之义以
使肠胃结滞开通怫郁散而和也若久酸不已则不
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
气和也(刘河间论吐酸)
仲景论少阴病热极曰溲便遗失狂言目反视者肾先
卷二 第 41a 页 WYG0783-0323c.png
绝也灵枢经曰肾主二阴然本衰虚而怫热客其部
分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溲便遗失而不
能止然则热證明矣(刘河间论淋)
冲任督三脉以𢃄脉束之因馀经上下往来遗热于𢃄
脉之间血积不流火从金化而为白乘少腹冤热白
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多不痛也或有痛者则
壅碍因壅而成痛也内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
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郁而成此疾也 治
分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溲便遗失而不
能止然则热證明矣(刘河间论淋)
冲任督三脉以𢃄脉束之因馀经上下往来遗热于𢃄
脉之间血积不流火从金化而为白乘少腹冤热白
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多不痛也或有痛者则
壅碍因壅而成痛也内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
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郁而成此疾也 治
卷二 第 41b 页 WYG0783-0323d.png
泻利与治带下皆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燥之则
内水涸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溲不利小溲不
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治
赤白痢者是邪热傅于大肠下广肠出赤白也带下
者傅于小肠入脬经下赤白也据此二證皆可同治
湿法治之以导水禹功丸泻讫次以淡剂降心火益
肾水下小溲分水道则自愈矣(子和论带下)
木郁达之达者通畅之也如肝性急怒气逆胠胁或胀
内水涸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溲不利小溲不
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治
赤白痢者是邪热傅于大肠下广肠出赤白也带下
者傅于小肠入脬经下赤白也据此二證皆可同治
湿法治之以导水禹功丸泻讫次以淡剂降心火益
肾水下小溲分水道则自愈矣(子和论带下)
木郁达之达者通畅之也如肝性急怒气逆胠胁或胀
卷二 第 42a 页 WYG0783-0324a.png
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
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
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
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虽然木郁固有
吐之之理今以吐字总该达字则是凡木郁皆当用
吐矣其可乎哉东垣谓食塞肺分为金与土旺于上
而尅木吐去其物以伸木气正高者因而越之之义
恐不劳引木郁之说以汨之也 火郁发之发者汗
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
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
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虽然木郁固有
吐之之理今以吐字总该达字则是凡木郁皆当用
吐矣其可乎哉东垣谓食塞肺分为金与土旺于上
而尅木吐去其物以伸木气正高者因而越之之义
恐不劳引木郁之说以汨之也 火郁发之发者汗
卷二 第 42b 页 WYG0783-0324b.png
之也升举之也如腠理外闭邪恶拂郁则解表取汗
以散之又如龙火郁甚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
则用升浮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使势穷
则止如东垣升阳散火汤是也 土郁夺之夺者攻
下也劫而衰之也如邪热入胃用咸寒之剂以攻去
之又如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人壮气实者则攻下
之其或势甚而不能顿除者则劫夺其势而使之衰
又如湿热为痢有非力轻之剂可治者则或攻或夺
以散之又如龙火郁甚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
则用升浮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使势穷
则止如东垣升阳散火汤是也 土郁夺之夺者攻
下也劫而衰之也如邪热入胃用咸寒之剂以攻去
之又如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人壮气实者则攻下
之其或势甚而不能顿除者则劫夺其势而使之衰
又如湿热为痢有非力轻之剂可治者则或攻或夺
卷二 第 43a 页 WYG0783-0324c.png
以致其平凡此之类皆夺之之法也 金郁泄之泄
者渗泄而利小便也疏通其壅也如肺金为肾水上
源金受火烁其令不行原郁而渗道闭矣宜肃清金
化滋以利之又如肺气膹满胸凭仰息非利肺气之
剂不足以疏通之凡此之类皆泄之之法也王注解
表二字于理未当 水郁折之折者禦也伐而挫之
也渐杀其势也如肿胀之病水气淫溢而渗道以塞
夫水之所不胜者土也今土气衰弱不能制之故反
者渗泄而利小便也疏通其壅也如肺金为肾水上
源金受火烁其令不行原郁而渗道闭矣宜肃清金
化滋以利之又如肺气膹满胸凭仰息非利肺气之
剂不足以疏通之凡此之类皆泄之之法也王注解
表二字于理未当 水郁折之折者禦也伐而挫之
也渐杀其势也如肿胀之病水气淫溢而渗道以塞
夫水之所不胜者土也今土气衰弱不能制之故反
卷二 第 43b 页 WYG0783-0324d.png
受其侮治当实其脾土资其运化俾可以制水而不
敢犯则渗道达而后愈或病势既旺非上法所能遽
制则用泄水之药以伐而挫之或去菀陈莝开鬼门
洁净府三治备举迭用以渐平之王氏所谓抑之制
其冲逆正欲折挫其汎滥之势也夫实土者守也泄
水者攻也兼三治者广略而决胜也虽俱为治水之
法然不审病者之虚实久近浅深杂焉而妄施治之
其不倾踣者寡矣 邪气久客正气必损今邪气虽
敢犯则渗道达而后愈或病势既旺非上法所能遽
制则用泄水之药以伐而挫之或去菀陈莝开鬼门
洁净府三治备举迭用以渐平之王氏所谓抑之制
其冲逆正欲折挫其汎滥之势也夫实土者守也泄
水者攻也兼三治者广略而决胜也虽俱为治水之
法然不审病者之虚实久近浅深杂焉而妄施治之
其不倾踣者寡矣 邪气久客正气必损今邪气虽
卷二 第 44a 页 WYG0783-0325a.png
去苟不平调正气使各安其位复其常犹未足以尽
其妙故又曰然调其气苟调之而其气犹或过而未
服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过者当益金金能
制木则木斯服矣所不胜者所畏者也故曰过者折
之以其畏也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
所不欲也顺其欲则喜逆其欲则恶今逆之以所恶
故曰所谓泻之王氏以咸泻肾酸泻肝之类为说未
尽厥旨(王安道论五郁)
其妙故又曰然调其气苟调之而其气犹或过而未
服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过者当益金金能
制木则木斯服矣所不胜者所畏者也故曰过者折
之以其畏也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
所不欲也顺其欲则喜逆其欲则恶今逆之以所恶
故曰所谓泻之王氏以咸泻肾酸泻肝之类为说未
尽厥旨(王安道论五郁)
卷二 第 44b 页 WYG0783-0325b.png
三焦取火能腐物之义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者始于
原气由于中脘散于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
曰上焦主纳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纳其纳其出皆
系乎中焦之腐熟焦之为义可见矣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阳明气血俱
多少阳气多血少男子妇人均有此气血也男子多
用气故常气不足女人多用血故血常不足所以男
子病多在气分妇人病多在血分世俗乃谓男子多
原气由于中脘散于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
曰上焦主纳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纳其纳其出皆
系乎中焦之腐熟焦之为义可见矣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阳明气血俱
多少阳气多血少男子妇人均有此气血也男子多
用气故常气不足女人多用血故血常不足所以男
子病多在气分妇人病多在血分世俗乃谓男子多
卷二 第 45a 页 WYG0783-0325c.png
气女子多血岂不谬哉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句为病治之大纲其辞似
显其义甚微最当详辨而辨之有最难者何也盖实
言邪气实宜写也虚言正气虚宜补也凡邪正相薄
而为病则邪实正虚皆可言也故主写者则曰邪盛
则实当写也主补者则曰精夺则虚当补也各执一
句茫无确见藉口文饰孰得言非是以至精之训反
酿莫大之害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奈时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句为病治之大纲其辞似
显其义甚微最当详辨而辨之有最难者何也盖实
言邪气实宜写也虚言正气虚宜补也凡邪正相薄
而为病则邪实正虚皆可言也故主写者则曰邪盛
则实当写也主补者则曰精夺则虚当补也各执一
句茫无确见藉口文饰孰得言非是以至精之训反
酿莫大之害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奈时
卷二 第 45b 页 WYG0783-0325d.png
医不能察耳余请析此为四曰孰缓孰急其有其无
也所谓缓急者察虚实之缓急也无虚者急在邪气
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
临期无济也微虚微实者亦治其实可一扫而除也
甚虚甚实者所畏在虚但固守根本以先为巳之不
可胜则邪无不退也二虚一实者兼其实开其一面
也二虚一实者兼其虚防生不测也总之实而误补
固必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真气忽去莫
也所谓缓急者察虚实之缓急也无虚者急在邪气
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
临期无济也微虚微实者亦治其实可一扫而除也
甚虚甚实者所畏在虚但固守根本以先为巳之不
可胜则邪无不退也二虚一实者兼其实开其一面
也二虚一实者兼其虚防生不测也总之实而误补
固必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真气忽去莫
卷二 第 46a 页 WYG0783-0326a.png
可挽回其祸大此虚实之缓急不可不察也所谓有
无者察邪气之有无也凡风寒暑湿火燥皆能增邪
邪之在表在里在府在藏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则直
取之此所谓有有则邪之实也若无六气之邪而病
出三阴则皆情欲以伤内劳倦以伤外非邪似邪非
实似实此所谓无无则病在元气也不明虚实有无
之义必至以逆为从以标作本绝人长命损德多矣
可不惧且慎哉
无者察邪气之有无也凡风寒暑湿火燥皆能增邪
邪之在表在里在府在藏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则直
取之此所谓有有则邪之实也若无六气之邪而病
出三阴则皆情欲以伤内劳倦以伤外非邪似邪非
实似实此所谓无无则病在元气也不明虚实有无
之义必至以逆为从以标作本绝人长命损德多矣
可不惧且慎哉
卷二 第 46b 页 WYG0783-0326b.png
损分五藏而五藏所藏则无非精与气耳夫精为阴人
之水也气为阳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
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为寒此因偏损所以致有偏胜
故水中不可无火无火则阴胜而寒病生火中不可
无水无水则阳胜而热病起但当详辨阴阳则虚损
之治无馀义矣如水亏者阴虚也只宜大补真阴切
不可再伐阳气火虚者阳虚也只宜大补元阳切不
可再伤阴气盖阳气不足而复伐其阴阴亦损矣阴
之水也气为阳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
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为寒此因偏损所以致有偏胜
故水中不可无火无火则阴胜而寒病生火中不可
无水无水则阳胜而热病起但当详辨阴阳则虚损
之治无馀义矣如水亏者阴虚也只宜大补真阴切
不可再伐阳气火虚者阳虚也只宜大补元阳切不
可再伤阴气盖阳气不足而复伐其阴阴亦损矣阴
卷二 第 47a 页 WYG0783-0326c.png
已不足而再伤其阳阳亦亡矣夫治虚治实本自不
同实者阴阳因有馀但去所馀则得其平虚者阴阳
有不足再去所有则两者俱败其能生乎故治虚之
要凡阴虚多热者最嫌辛燥恐助阳邪也尤忌苦寒
恐伐生气也惟喜纯甘壮水之剂补阴以配阳则刚
为柔制虚火自降而阳归乎阴矣阳虚多寒者最嫌
凉润恐助阴邪也尤忌辛散恐伤阴气也只宜甘温
益火之品补阳以配阴则柔得其主沉寒自敛而阴
同实者阴阳因有馀但去所馀则得其平虚者阴阳
有不足再去所有则两者俱败其能生乎故治虚之
要凡阴虚多热者最嫌辛燥恐助阳邪也尤忌苦寒
恐伐生气也惟喜纯甘壮水之剂补阴以配阳则刚
为柔制虚火自降而阳归乎阴矣阳虚多寒者最嫌
凉润恐助阴邪也尤忌辛散恐伤阴气也只宜甘温
益火之品补阳以配阴则柔得其主沉寒自敛而阴
卷二 第 47b 页 WYG0783-0326d.png
从乎阳矣是以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
阳虚者宜补而兼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此固阴阳
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
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如阳失阴而离者
非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非补火何
以苏随绝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
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
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
阳虚者宜补而兼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此固阴阳
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
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如阳失阴而离者
非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非补火何
以苏随绝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
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
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
卷二 第 48a 页 WYG0783-0327a.png
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
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知阴阳邪正之治则
阴阳和而生道得矣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邪气
藏府病形篇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口问篇曰悲哀忧
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可见心为五藏六
府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
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
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知阴阳邪正之治则
阴阳和而生道得矣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邪气
藏府病形篇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口问篇曰悲哀忧
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可见心为五藏六
府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
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
卷二 第 48b 页 WYG0783-0327b.png
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
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
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
五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
人知阴虚惟一而不知阴虚有二如阴中之水虚则病
在精血阴中之火虚则病在神气盖阳衰则气去故
神志为之昏乱非火虚乎阴亏则形坏故肢体为之
废弛非水虚乎今以神离形坏之證乃不求水火之
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
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
五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
人知阴虚惟一而不知阴虚有二如阴中之水虚则病
在精血阴中之火虚则病在神气盖阳衰则气去故
神志为之昏乱非火虚乎阴亏则形坏故肢体为之
废弛非水虚乎今以神离形坏之證乃不求水火之
卷二 第 49a 页 WYG0783-0327c.png
源而犹以风治鲜不危矣试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
凡旱则多燥燥则多风是风木之化从乎燥燥则阴
虚之候也故凡治类风者专宜培补真阴以救根本
使阴气复则风燥自除矣然外感者非曰绝无虚證
气虚则虚也内伤者非曰必无实證有滞则实也治
虚者当察其在阴在阳而直补之治实者但察其因
痰因气而暂开之此于内伤外感及虚实攻补之间
最当察其有无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气数亏
凡旱则多燥燥则多风是风木之化从乎燥燥则阴
虚之候也故凡治类风者专宜培补真阴以救根本
使阴气复则风燥自除矣然外感者非曰绝无虚證
气虚则虚也内伤者非曰必无实證有滞则实也治
虚者当察其在阴在阳而直补之治实者但察其因
痰因气而暂开之此于内伤外感及虚实攻补之间
最当察其有无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气数亏
卷二 第 49b 页 WYG0783-0327d.png
猝然仆倒上无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
与风邪无涉使非大剂参附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
又安望其复真气于将绝之顷哉倘不能察其表里
又不能辨其虚实但以风之为名多用风药不知风
药皆燥燥复伤阴风药皆散散复伤气以内伤作外
感以不足为有馀是促人之死也
五藏失治皆为心痛刺治分经理甚明悉至若舍针用
药尤宜察此详议盖肾心痛者多由阴邪上冲故善
与风邪无涉使非大剂参附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
又安望其复真气于将绝之顷哉倘不能察其表里
又不能辨其虚实但以风之为名多用风药不知风
药皆燥燥复伤阴风药皆散散复伤气以内伤作外
感以不足为有馀是促人之死也
五藏失治皆为心痛刺治分经理甚明悉至若舍针用
药尤宜察此详议盖肾心痛者多由阴邪上冲故善
卷二 第 50a 页 WYG0783-0328a.png
瘈如从后触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故胸腹胀满脾
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
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苍苍如死状肺心痛者多由
上焦不清病在气分故动作则病益甚若知其在气
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
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必真心痛者乃
不可治否则但得其本则必随手而应其易如探囊
也
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
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苍苍如死状肺心痛者多由
上焦不清病在气分故动作则病益甚若知其在气
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
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必真心痛者乃
不可治否则但得其本则必随手而应其易如探囊
也
卷二 第 50b 页 WYG0783-0328b.png
天之六气惟火有二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阳在上者即
君火也阳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应离阳在外也故
君火以明下者应坎阳在内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
而上下幽显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然以凡火
观之则其气质上下亦自有君相明位之辨盖明者
光也火之气也位者形也火之质也如一寸之灯光
被满室此气之为然也盈炉之炭有热无燄此质之
为然也夫燄之与炭皆火也然燄明而质暗燄虚而
君火也阳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应离阳在外也故
君火以明下者应坎阳在内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
而上下幽显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然以凡火
观之则其气质上下亦自有君相明位之辨盖明者
光也火之气也位者形也火之质也如一寸之灯光
被满室此气之为然也盈炉之炭有热无燄此质之
为然也夫燄之与炭皆火也然燄明而质暗燄虚而
卷二 第 51a 页 WYG0783-0328c.png
质实燄动而质静燄上而质下以此证之则其气之
与质固自有上下之分亦岂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
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心而神明
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
属肾而元阳蓄焉所以六气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
后前者肇物之生后者成物之实而三百六十日中
前后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
成一岁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为用也
与质固自有上下之分亦岂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
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心而神明
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
属肾而元阳蓄焉所以六气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
后前者肇物之生后者成物之实而三百六十日中
前后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
成一岁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为用也
卷二 第 51b 页 WYG0783-0328d.png
六气之分属阴者三湿燥寒是也属阳者二风热而已
使火无君相之化则阴胜于阳而杀甚于生矣此二
火之所以必不可无也若因惟火有二便谓阳常有
馀而专意抑之则伐天之和伐生之本莫此为甚此
等大义学者最当详察
三阳所在其脉无不应者气之盈也三阴所在其脉有
不应者以阳气有不及气之虚也然三阴之列又惟
少阴独居乎中此又阴中之阴也所以少阴所在为
使火无君相之化则阴胜于阳而杀甚于生矣此二
火之所以必不可无也若因惟火有二便谓阳常有
馀而专意抑之则伐天之和伐生之本莫此为甚此
等大义学者最当详察
三阳所在其脉无不应者气之盈也三阴所在其脉有
不应者以阳气有不及气之虚也然三阴之列又惟
少阴独居乎中此又阴中之阴也所以少阴所在为
卷二 第 52a 页 WYG0783-0329a.png
不应盖亦应天地之虚耳岂君不主事之谓乎
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天地万物固无往而非五
行而亢害承制又安往而不然哉故求之于人则五
藏更相平也五志更相胜也五气更相移也五病更
相变也故火极则寒生寒极则湿生湿极则风生风
极则燥生燥极则热生皆其化也第承制之在天地
者出乎气化之自然而在人亦为有之则在挽回运
用之得失耳使能知其微得其道则把握在我何害
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天地万物固无往而非五
行而亢害承制又安往而不然哉故求之于人则五
藏更相平也五志更相胜也五气更相移也五病更
相变也故火极则寒生寒极则湿生湿极则风生风
极则燥生燥极则热生皆其化也第承制之在天地
者出乎气化之自然而在人亦为有之则在挽回运
用之得失耳使能知其微得其道则把握在我何害
卷二 第 52b 页 WYG0783-0329b.png
之有设承制之盛衰不明似是之真假不辨则败乱
可立而待也
故凡以太阳之人而遇流衍之纪以太阴之人而逢赫
曦之纪强者有制弱者遇扶气得其平何病之有或
以强阳遇火则炎烈生矣阴寒遇水则冰霜及矣天
有天符岁有岁会人得无人和乎
王荆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
俗以利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
可立而待也
故凡以太阳之人而遇流衍之纪以太阴之人而逢赫
曦之纪强者有制弱者遇扶气得其平何病之有或
以强阳遇火则炎烈生矣阴寒遇水则冰霜及矣天
有天符岁有岁会人得无人和乎
王荆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
俗以利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
卷二 第 53a 页 WYG0783-0329c.png
痛在血气者亦实也故在表者汗之则愈在里者下
之则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愈岂可以利为下乎
宜作通字训则可此说甚善已得治实之法矣然痛
證亦有虚实治法亦有补写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详
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痛而拒按者
为实可按者为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而甚
者多实饥而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虚
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愈攻愈剧者多虚痛在经
之则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愈岂可以利为下乎
宜作通字训则可此说甚善已得治实之法矣然痛
證亦有虚实治法亦有补写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详
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痛而拒按者
为实可按者为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而甚
者多实饥而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虚
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愈攻愈剧者多虚痛在经
卷二 第 53b 页 WYG0783-0329d.png
者脉多弦大痛在藏者脉多沈微必兼脉證而察之
则虚实自有明辨实者可利虚者亦可利乎不当利
而利之则为害不浅故凡治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
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
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
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胃温补命门不可夫以温补而
治痛者古人非不多也惟近代薛立斋汪石山辈尤
得之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诸痛不可补气局人意
则虚实自有明辨实者可利虚者亦可利乎不当利
而利之则为害不浅故凡治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
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
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
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胃温补命门不可夫以温补而
治痛者古人非不多也惟近代薛立斋汪石山辈尤
得之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诸痛不可补气局人意
卷二 第 54a 页 WYG0783-0330a.png
见岂良法哉
崆峒子云脾土上应乎天亦属湿化所以水谷津液不
行即停聚而为痰饮也夫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九
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虚人不宜尽去其痰攻之太甚
则病转剧而致危殆须以固元气为本凡病推类而
行之亦思过半矣昌按药以胜病乃致脾胃不能胜
药犹不加察元气一坏变症多端如脾虚而气短不
能以续变而似喘促尚用降气定喘之药如脾虚卫
崆峒子云脾土上应乎天亦属湿化所以水谷津液不
行即停聚而为痰饮也夫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九
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虚人不宜尽去其痰攻之太甚
则病转剧而致危殆须以固元气为本凡病推类而
行之亦思过半矣昌按药以胜病乃致脾胃不能胜
药犹不加察元气一坏变症多端如脾虚而气短不
能以续变而似喘促尚用降气定喘之药如脾虚卫
卷二 第 54b 页 WYG0783-0330b.png
气不行变而为浮肿尚用耗气利水之药如脾虚郁
滞变而作寒热尚谓外感用发散之药虚而益虚直
令气尽身亡全不悔祸复以此法施之他人展转戕
生可胜诛哉
小学有虚实分治之法谓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内伤
生火生湿湿热生痰四者而已审其少壮新病是湿
则燥之是火则泻之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清热火
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无馀蕴矣审其衰老久病
滞变而作寒热尚谓外感用发散之药虚而益虚直
令气尽身亡全不悔祸复以此法施之他人展转戕
生可胜诛哉
小学有虚实分治之法谓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内伤
生火生湿湿热生痰四者而已审其少壮新病是湿
则燥之是火则泻之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清热火
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无馀蕴矣审其衰老久病
卷二 第 55a 页 WYG0783-0330c.png
又当攻补兼施如气虚而有湿热痰火则以四君子
汤补气而兼燥湿清热豁痰泻火如血虚而有痰火
湿热则以四物汤补血而兼泻火豁痰清热燥湿如
此则攻补合宜庶乎可也故曰少壮新病攻邪可审
老衰久病补益为先若夫阴虚火动脾胃衰弱真阴
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稿
水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滋肾之剂
务在燥湿得宜随證加减焉耳
汤补气而兼燥湿清热豁痰泻火如血虚而有痰火
湿热则以四物汤补血而兼泻火豁痰清热燥湿如
此则攻补合宜庶乎可也故曰少壮新病攻邪可审
老衰久病补益为先若夫阴虚火动脾胃衰弱真阴
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稿
水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滋肾之剂
务在燥湿得宜随證加减焉耳
卷二 第 55b 页 WYG0783-0330d.png
小学有火湿分治之法谓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
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
人多热燥也
治病分初中末三法初治之道法当猛峻缘病得之新
暴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不使病邪久居身中
为害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
久当以缓疾得中养正去邪相济而兼治之末治之
道法当宽缓广服平善无毒用其安中养血气俾邪
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
人多热燥也
治病分初中末三法初治之道法当猛峻缘病得之新
暴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不使病邪久居身中
为害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
久当以缓疾得中养正去邪相济而兼治之末治之
道法当宽缓广服平善无毒用其安中养血气俾邪
卷二 第 56a 页 WYG0783-0331a.png
自去
治病有和取从折属五法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气当
以凉药和之二治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
三治曰从为热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或寒因热用
或寒以温用或以汗发之四治曰折谓病热极甚当
以逆制之或以下夺之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
缘热深陷在骨髓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
属以衰之
治病有和取从折属五法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气当
以凉药和之二治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
三治曰从为热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或寒因热用
或寒以温用或以汗发之四治曰折谓病热极甚当
以逆制之或以下夺之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
缘热深陷在骨髓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
属以衰之
卷二 第 56b 页 WYG0783-0331b.png
昌按求属之法内经明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
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又谓大寒而甚热
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
无水也当助其肾又谓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
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
犹可妙义精切若此本文插入不通无著之语火衰
于戌金衰于辰盲瞽后人今特正之
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医无可去
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又谓大寒而甚热
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
无水也当助其肾又谓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
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
犹可妙义精切若此本文插入不通无著之语火衰
于戌金衰于辰盲瞽后人今特正之
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医无可去
卷二 第 57a 页 WYG0783-0331c.png
之术也故须辨审八要庶不有误其一曰虚五虚是
也脉细皮寒气少泄泻前后饮食不进此为五虚二
曰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
实也三曰冷脏府受其积冷是也四曰热脏腑受其
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
中也七日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审此
八要参以脉候病机乃不至于有误
学士商辂云医者意也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贵乎临
也脉细皮寒气少泄泻前后饮食不进此为五虚二
曰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
实也三曰冷脏府受其积冷是也四曰热脏腑受其
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
中也七日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审此
八要参以脉候病机乃不至于有误
学士商辂云医者意也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贵乎临
卷二 第 57b 页 WYG0783-0331d.png
机应变方固难于尽用然非方则古人之心弗傅茫
如望洋如捕风必有率意而失之者矣方果可以不
用乎虽然方固良矣然必熟之素问以求其本熟之
本草以究其用熟之诊视以察其證熟之治疗以通
其变始于用方而终至于无俟于方夫然后医之道
成矣此论学医用方最为精切
柏斋三书云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
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
如望洋如捕风必有率意而失之者矣方果可以不
用乎虽然方固良矣然必熟之素问以求其本熟之
本草以究其用熟之诊视以察其證熟之治疗以通
其变始于用方而终至于无俟于方夫然后医之道
成矣此论学医用方最为精切
柏斋三书云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
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
卷二 第 58a 页 WYG0783-0332a.png
至于病所者使也如治寒病用热药则热药君也凡
温热之药皆辅君者也臣也然或热药之过甚而有
害也须少用寒凉药以监制之使热药不至为害此
则所谓佐也至于五藏六府及病之所在各须有引
导之药使药与病相遇此则所谓使也馀病推此按
柏斋此论乃用药之权最为精切旧谓一君二臣三
佐四使为定法此未可泥药性论又以众药之和厚
者定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此说殊谬
温热之药皆辅君者也臣也然或热药之过甚而有
害也须少用寒凉药以监制之使热药不至为害此
则所谓佐也至于五藏六府及病之所在各须有引
导之药使药与病相遇此则所谓使也馀病推此按
柏斋此论乃用药之权最为精切旧谓一君二臣三
佐四使为定法此未可泥药性论又以众药之和厚
者定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此说殊谬
卷二 第 58b 页 WYG0783-0332b.png
设若削坚破积大黄巴豆辈岂得不为君耶
晋时才人欲刋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共论讷曰
辩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
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
断祖讷之言可谓仁矣今天下才士励志医药正可
入理深谭乃效齐人惟知管晏以陶氏六书窜入仲
景成法后人受弊更当何如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
晋时才人欲刋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共论讷曰
辩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
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
断祖讷之言可谓仁矣今天下才士励志医药正可
入理深谭乃效齐人惟知管晏以陶氏六书窜入仲
景成法后人受弊更当何如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
卷二 第 59a 页 WYG0783-0332c.png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
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
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
疾病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洞幽不失细少
如此乃谓良医岂区区俗学能之哉(初学记)
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自唐书列之技艺而
吾儒不屑为之世之习儒者不过诵一家之成说守
一定之力以幸病之偶中不复深为探索上求圣贤
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
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
疾病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洞幽不失细少
如此乃谓良医岂区区俗学能之哉(初学记)
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自唐书列之技艺而
吾儒不屑为之世之习儒者不过诵一家之成说守
一定之力以幸病之偶中不复深为探索上求圣贤
卷二 第 59b 页 WYG0783-0332d.png
之意以明夫阴阳造化之会归又不能博极群书采
择众议以资论治之权变甚者至于尽弃古方附会
臆见展转以相迷而其为患不少矣是岂圣贤慈惠
生民之盛意哉昌按春秋时左氏谭医理甚悉汉儒
已不习医太史公作仓公等列传鲜所发明况其他
乎其后如华元化傅寖涉妖妄医脉之断实儒者先
断之也有唐列之方技无足怪矣九灵山房文集所
论医者当博极群书求圣贤之意旨明造化之会归
择众议以资论治之权变甚者至于尽弃古方附会
臆见展转以相迷而其为患不少矣是岂圣贤慈惠
生民之盛意哉昌按春秋时左氏谭医理甚悉汉儒
已不习医太史公作仓公等列传鲜所发明况其他
乎其后如华元化傅寖涉妖妄医脉之断实儒者先
断之也有唐列之方技无足怪矣九灵山房文集所
论医者当博极群书求圣贤之意旨明造化之会归
卷二 第 60a 页 WYG0783-0333a.png
其属望顾不大欤(戴叔明)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
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
不少略者何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
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
药非脉经无从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證圣贤示人
略举其端而已后学必须会群书之长参所见而施
治之然后为可(医学集成)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
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
不少略者何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
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
药非脉经无从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證圣贤示人
略举其端而已后学必须会群书之长参所见而施
治之然后为可(医学集成)
卷二 第 60b 页 WYG0783-0333b.png
正五音者必法师旷之律吕成方员者必法公轮之规
矩五音方员特末技耳尚取精于其事者况医为人
之司命不精则杀人今之患者不达此理委命于时
医与自暴自弃甘于沟渎何异故病有六失失于不
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
于不知药又史记云骄恣不伦于理一不治轻身重
财二不治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阴阳并藏气不定四
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今
矩五音方员特末技耳尚取精于其事者况医为人
之司命不精则杀人今之患者不达此理委命于时
医与自暴自弃甘于沟渎何异故病有六失失于不
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
于不知药又史记云骄恣不伦于理一不治轻身重
财二不治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阴阳并藏气不定四
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今
卷二 第 61a 页 WYG0783-0333c.png
时病家此其通弊矣(本集)
世间多有病人亲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事
未读方书自骋了了诈作明能谭说异端或言是虚
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气纷纷谬说种种不同
破坏病人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就时不待人歘然
至祸此段情态今时尤甚(孙思邈)
世间多有病人亲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事
未读方书自骋了了诈作明能谭说异端或言是虚
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气纷纷谬说种种不同
破坏病人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就时不待人歘然
至祸此段情态今时尤甚(孙思邈)
卷二 第 61b 页 WYG0783-0333d.png
医门法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