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783-027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医门法律卷一

  南昌喻昌撰

  (一)明望色之法

  望色论(附律二条)

  喻昌曰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
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
露帝王之色龙文凤彩神仙之色岳翠山光荣华之色
卷一 第 1b 页 WYG0783-0272d.png
珠明玉润寿耇之色柏古松苍乃至贫天之色重浊晦
滞枯索垩黧莫不显呈于面而病成于内者其色之著
见又当何如内经举面目为望色之要谓面黄目青面
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赤面赤
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盖以黄为中
土之色病人面目显黄色而不受他色所侵则吉面目
无黄色而惟受他色所侵则凶虽目色之黄湿深热炽
要未可论于死生之际也然五藏善恶之色见于面者
卷一 第 2a 页 WYG0783-0273a.png
额颊鼻颐各有分部刺热篇谓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
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
病是则五藏分部见于面者在所加察不独热病为然
矣然更有进焉则目下之精明鼻间之明堂是也经谓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是五藏之精华上见为五色变
化于精明之间某色为善某色为恶可先知也谓容色
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是明堂上下左右可分别其色
卷一 第 2b 页 WYG0783-0273b.png
之逆从并可分别男女色之逆从故为要也察色之妙
无以加矣仲景更出精微一法其要则在中央鼻准毋
亦以鼻准在天为镇星在地为中岳木金水火四藏病
气必归并于中土耶其谓鼻头色青腹中苦冷痛者死
此一语独刋千古后人每恨卒病论亡莫繇仰溯渊源
不知此语正其大旨也盖厥阴肝木之青色挟肾水之
寒威上徵于鼻下徵于腹是为暴病顷之亡阳而卒死
耳其谓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又互上句之意见黑虽
卷一 第 3a 页 WYG0783-0273c.png
为肾阴之色微黑且无腹痛但主水气而非暴病也谓
色黄者胸上有寒寒字伤寒论中多指为痰言胸有积
痰也谓色白者亡血白者肺之色肺主上焦以行营卫
营不充则鼻色白故知亡血也谓设微赤非时者死火
之色归于土何遽主死然非其时而有其气则火非生
土之火乃尅金之火又主脏燥而死矣次补察目之法
谓其目正圆者痓不治次补察面五法谓色青为痛色
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黄色
卷一 第 3b 页 WYG0783-0273d.png
鲜明为留饮又即色黄者胸上有寒之互辞语语皆表
章内经补其未备故可法可傅也色之善者青如翠羽
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色之恶者青
如草兹赤如衃血黄如枳实黑如炱白如枯骨五藏有
精华则色善无精华则色恶初非以青黑为大忌也未
病先见恶色病必恶灵枢谓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
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
卒死义与容色见明堂上下左右同而此为暴病耳若
卷一 第 4a 页 WYG0783-0274a.png
夫久病之色必有受病之应肺热病者色白而毛败应
之心热病者色赤而络脉溢应之肝热病者色苍而爪
枯应之脾热病者色黄而肉蠕动应之肾热病者色黑
而齿稿应之夫病应其色庸工亦多见之然冀嘘枯泽
稿于无益之日较之治未病者不啻倍蓰无算矣更有
久见病色其人原不病者庸工且心炫而窃疑之殊不
知此络脉之色不足畏也盖阴络之色随其经而不变
色之变动无常者皆阳络之色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
卷一 第 4b 页 WYG0783-0274b.png
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内经谓此皆无病何反
怪之耶然而察色之法亦有其傅岐伯谓生于心如以
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
脾如以缟裹括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缟素白也加
于朱红绀黄紫之上其内色耀映于外若隐若见面色
由肌内而透于外何以异此所以察色之妙全在察神
血以养气气以养神病则交病失睡之人神有饥色丧
亡之子神有呆色气索自神失所养耳小儿布痘壮火
卷一 第 5a 页 WYG0783-0274c.png
内动两目先现水晶光不俟痘发大剂壮水以制阳光
俾毒火一线而出不致燎原可免劫厄古今罕及此者
因并志之

  律一条

  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覆溺卤
莽粗疏医之过也

  (一)明闻声之法

  闻声论(附律二条)

卷一 第 5b 页 WYG0783-0274d.png
  喻昌曰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
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迨声变
其病机显呈而莫逃所可闻而知之者矣经云闻而知
之谓之神果何脩而若是古人闻隔垣之呻吟叫哀未
见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体验积久诚通如瞽者之耳
偏聪岂非不分其心于目耶然必问津于内经金匮以
求生心变化乃始称为神耳内经本宫商角徵羽五音
呼笑歌哭呻五声以参求五藏表里虚实之病五气之
卷一 第 6a 页 WYG0783-0275a.png
邪其谓肝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心火在
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脾土在音为宫在声为
歌在变动为哕肺金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
肾水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变动者迁改其
常志也以一声之微分别五藏并及五藏变动以求病
之善恶法非不详然人之所以主持一身者尤在于气
与神焉经谓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
中气之湿也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谓言
卷一 第 6b 页 WYG0783-0275b.png
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是听声中并可得
其神气之变动义更精矣金匮复以病声内合病情谓
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
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只此三
语而下中上三焦受病莫不有变动可徵妙义天开直
可隔垣洞晰语声寂寂然者不欲语而欲嘿也静嘿统
属三阴此则颛系厥阴所主何以知之厥阴在志为惊
在声为呼病本缄默而有时惊呼故知之耳惟在厥阴
卷一 第 7a 页 WYG0783-0275c.png
病必深入下焦骨属筋节间也喑喑然声出不彻者声
出不扬也胸中大气不转出入升降之机艰而且迟是
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间也啾啾然细而长者谓其声
自下焦阴分而上缘足太阳主气与足少阴为表里所
以肾邪不剂颈而还得从太阳部分达于巅顶肾之声
本为呻今肾气从太阳经脉直攻于上则肾之呻并从
太阳变动而啾唧细长为头中病也得仲景此段更张
其说而听声察病愈推愈广所以书不尽言学者当自
卷一 第 7b 页 WYG0783-0275d.png
求无尽之藏矣

  律二条

  凡闻声不能分呼笑歌哭呻以求五藏善恶五邪所干
及神气所主之病者医之过也

  凡闻声不别雌雄长短出于三焦何部者医之过也

  (一)明辨息之法

  辨息论(附律一条)

  喻昌曰息出于鼻其气布于膻中膻中宗气主上焦息
卷一 第 8a 页 WYG0783-0276a.png
道恒与肺胃关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咸足以占宗气
之盛衰所以经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顾可
奔迫无度令宗气盛喘数急有馀反成不足耶此指呼
出为息之一端也其谓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络
脉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益见布息
之气关通肺胃又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
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
中焦为呼吸之总持设气积贲门不散两阻其出入则
卷一 第 8b 页 WYG0783-0276b.png
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养生者俾贲门之气傅入幽门
幽门之气傅二阴之窍而出乃不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
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统言其病矣此义惟仲景知
之谓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欬息张口短
气者肺痿唾沫分其息颛主乎呼而不与吸并言似乎
创说不知仲景以述为作无不本之内经昌前所拟呼
出为息二端不足尽之盖心火乘肺呼气奔促势有必
至呼出为心肺之阳自不得以肝肾之阴混之耳息摇
卷一 第 9a 页 WYG0783-0276c.png
肩者肩随息动惟火故动也息引胸中上气欬者肺金
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欬惟火故欬也张口短气肺痿
唾沫又金受火形不治之證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
然则曷不径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
中分圣神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
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经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与吸并言而吸之病
转易辨识然尚恐后人未悉复补其义云吸而微数其
卷一 第 9b 页 WYG0783-0276d.png
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
促在下焦者其吸迟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见吸微且数吸气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实者下之
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虚则肝肾之本不固其气轻
浮脱之于阳不可治矣昌前所指贲门幽门不下通为
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
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
促是上焦未尝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迟肝肾之
卷一 第 10a 页 WYG0783-0277a.png
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困于阴邪所伏卒难升上故吸
迟此真阴元阳受病故皆难治若呼吸往来振振动摇
则营卫往返之气已索所存呼吸一线耳尚可为哉学
者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愈益不爽
若但统论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噫微矣

  律一条

  凡辨息不分呼出吸入以求病情毫釐千里医之过也

  (一)明胸中大气之法

卷一 第 10b 页 WYG0783-0277b.png
  大气论(附律一条)

  喻昌曰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
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钜哉
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藏府之气有
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藏府经络而令
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
为之主持大气之说内经尝一言之黄帝问地之为下
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曰冯乎曰大
卷一 第 11a 页 WYG0783-0277c.png
气举之也可见太虚寥廓而其气充周磅礴足以包举
地之积形而四虚无著然后寒暑燥湿风火之气六入
地中而生其化设非大气足以苞地于无外地之震崩
坠陷且不可言胡以巍然中处而永生其化耶人身亦
然五藏六府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
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
孤危矣如之何其可哉金匮亦常一言之曰营卫相得
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见营卫两不和谐气即
卷一 第 11b 页 WYG0783-0277d.png
痹而难通必先令营卫相得其气并行不悖后乃俟胸
中大气一转其久病驳劣之气始散然则大气之关于
病机若此后人不一表章非缺典乎或谓大气即膻中
之气所以膻中为心主宣布政令臣使之官然而参之
天运膻中臣使但可尽寒暑燥湿风火六入之职必如
大虚中空洞沕穆无可名象苞举地形永奠厥中始为
大气膻中既为臣使之官有其职位矣是未可言大气
也或谓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
卷一 第 12a 页 WYG0783-0278a.png
奉之为尊主也讵知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既有
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气而非空洞无著之比矣
膻中之诊即心包络宗气之诊在左乳下原不与大气
混诊也然则大气于何而诊之内经明明指出而读者
不察耳其谓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者正其
诊也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胸中苞举肺气于无
外故分其诊于右寸主气之天部耳金匮独窥其微举
胸痹心痛短气总发其义于一门有谓气分心下坚大
卷一 第 12b 页 WYG0783-0278b.png
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形容水饮久积胸中不散伤
其絪缊之气乃至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不得透过
祗从旁边辘转如旋杯之状正举空洞之位水饮占据
为言其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以通胸中阳气者
阳主开阳盛则有开无塞而水饮之阴可见睍耳其治
胸痹心痛诸方率以薤白白酒为君亦通阳之义也若
胸中之阳不亏可损其有馀则用枳术汤足矣用枳必
与术各半可过损乎识此以治胸中之病宁不思过半
卷一 第 13a 页 WYG0783-0278c.png
乎人身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而胸中居一焉胸中
虽不藏神反为五神之主孟子之善养浩然原思之歌
声若出金石其得全于天不受人损为何如今人多暴
其气而不顾迨病成复损其气以求理如本草云枳壳
损胸中至高之气亦有明言何乃恣行无忌耶总由未
识胸中为生死第一关耳特于辨息之馀补大气论以
明之

  律一条

卷一 第 13b 页 WYG0783-0278d.png
  凡治病伤其胸中正气致令痞塞痹痛者此为医咎虽
自昔通弊限于不知今特著为戒律不可获罪于冥
冥矣

  (一)明问病之法

  问病论(附律一条)

  喻昌曰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
犹已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古人闭户塞牖系之病
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以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
卷一 第 14a 页 WYG0783-0279a.png
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如尝贵后贱
病名脱营尝富后贫病名失精以及形志苦乐病同治
异饮食起居失时过节忧愁恐惧荡志离魂所喜所恶
气味偏殊所宜所忌禀性迥异不问何以相体裁方耶
所以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便
者问其居处动静阴阳寒热性情之宜如问其为病热
则便于用寒问其为病寒则便于用热之类所谓顺而
施之也人多偏执已见逆之则拂其意顺之则加其病
卷一 第 14b 页 WYG0783-0279b.png
莫如之何然苟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
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至于受病情形百端难尽
如初病口大渴久病口中和若不问而槩以常法治之
宁不伤人乎如未病素脾约才病忽便利若不问而计
日以施治宁不伤人乎如未病先有锢疾已病重添新
患若不问而槩守成法治之宁不伤人乎如疑难證著
意对问不得其情他事间言反呈真面若不细问而急
遽妄投宁不伤人乎病形篇谓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卷一 第 15a 页 WYG0783-0279c.png
今之称为工者问非所问谀佞其间病者欣然乐从及
病增更医亦复如是乃至徬徨医药偶遇明者仍复不
投此宜委曲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更可怪
者无知戚友探问忘其愚陋强逞明能言虚道实指火
称痰抑孰知其无责而易言耶坐令依傍迎合酿成末
流无所底止良足悼矣吾徒其明以律已诚以动人共
砥狂澜乎

  律一条

卷一 第 15b 页 WYG0783-0279d.png
  凡治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
多所伤残医之过也

  (一)明切脉之法

  切脉论(附律一条)

  喻昌曰脉者开天辟地生人之总司有常而不间断者
也是故天有三垣九道而七政并行于其间若运璇玑
者天之脉也地有九州四海而经脉会通于其间若施
八索者地之脉也人有九藏六府十二经十五络而营
卷一 第 16a 页 WYG0783-0280a.png
卫充灌于其间若环转者人之脉也上古圣神首重切
脉虽精微要渺莫不显傅然以其精微要渺也后人转
摹转失竟成不傅之绝学有志于切脉者必先凝神不
分如学射者先学不瞬自为深造庶乎得心应手通于
神明夫岂一蹴可几然必下指部位分明尽破纷纭坦
然由之无疑乃有豁然贯通之日否则童而习之白首
不得徒以三指一按虚应故事可鄙孰甚且如心与小
肠同诊肺与大肠同诊有识者咸共非之祗以指授无
卷一 第 16b 页 WYG0783-0280b.png
人未免姑仍其陋毋亦谓心之脉络小肠小肠之脉络
心肺之脉络大肠大肠之脉络肺较他府之不相络者
此为近之耶不知此可以论病机如心移热于小肠肺
移热于大肠之类不可以定部位也部位之分当求详
于素问而参合于灵枢部位一定胸中茅塞顿开指下
精微毕透何快如之素问谓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
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
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卷一 第 17a 页 WYG0783-0280c.png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
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又
谓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胃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
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
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后人
谁不读之祗以六府茫无所属不如叔和之脉经显明
是以有晋至今几千年江河不返也不知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腹二语已尽其义何自昔相傅之误耶参之
卷一 第 17b 页 WYG0783-0280d.png
灵枢面部所主五藏六府兼统无遗更何疑哉黄帝授
雷公察色之诀谓庭者首面也(庭者颜也额也天庭也位最高色见于此者上
应首面之疾)阙上者咽喉也(阙在眉心眉心之上其位亦高故应咽喉)阙中者肺
(眉心中部之最高者故应肺)下极者心也(山根也两目之间心居肺之下故下极应心)
直下者肝也(下极之下为鼻柱即年寿也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肝左者胆也
(胆附于肝之短叶故肝左应胆在年寿左右)下者脾也(年寿之下准头是为面王亦曰明堂准头
属土居面之中央故以应脾)方上者胃也(准头两傍迎香之上鼻隧是也脾与胃为表衷脾居
中而胃居外故方上应胃)中央者大肠也(面肉之中央迎香之外颧骨之下大肠之应也)挟
卷一 第 18a 页 WYG0783-0281a.png
大肠者肾也(挟大肠者颊之上也四藏皆一惟肾有两四藏居腹惟肾附脊故四藏次于中央而
肾独应于两颊)当肾者脐也(肾与脐对故当肾之下应脐)面王以上者小肠
(面王鼻准也小肠为府应挟两颧故面王之上两颧之内小肠之应也)面王以下者膀
胱子处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观面色五藏六府之应
迎香外颧骨下为大肠之应面王以上为小肠之应面
王以下为膀胱子户之应合之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
腹中推论其位置一一可得指明之矣左尺为天一所
生之水水生肝木木生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
卷一 第 18b 页 WYG0783-0281b.png
脾土脾土生肺金五藏定位原不殊但小肠当候之于
右尺以火从火也大肠当候之于左尺以金从水也三
焦属火亦候于右肾膀胱属水亦候于左肾一尺而水
火两分一藏而四府兼属乃天然不易之至道盖胸中
属阳腹中属阴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所傅渣滓水液浊
气皆阴惟腹中可以位置非若胃为水谷之海清气在
上胆为决断之官静藏于肝可得位之于中焦也至于
上焦重重鬲膜遮蔽清虚之宇莲花之藏惟心肺得以
卷一 第 19a 页 WYG0783-0281c.png
居之而诸府不预焉所谓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是也
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心主血肺主气共营卫于周
身非父母而何然心君无为而治肺为相傅华盖而覆
于心上以布胸中之气而燮理其阴阳膻中为臣使包
裹而络于心下以寄喉舌之司而宣布其政令是心包
为包裹心君之膜而非府矣第心火寂然不动动而傅
之心胞即合相火设君火不动不过为相火之虚位而
已三焦之火傅入心胞即为相火设三焦之火不上亦
卷一 第 19b 页 WYG0783-0281d.png
不过为相火之虚位而已素问谓手少阳与心主为表
里灵枢谓手厥阴之脉出属心胞络下鬲历络三焦手
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合心主正见心包相火与手少阳
相火为表里故历络于上下而两相输应也心君泰宁
则相火安然不动而膻中喜乐出焉心君扰乱则相火
翕然从之而百度改其常焉心包所主二火之出入关
系之重如此是以亦得分手经之一而可称为府耳夫
岂六府之外更添一府哉至若大肠小肠浊阴之最者
卷一 第 20a 页 WYG0783-0282a.png
乃与心肺同列混地狱于天堂安乎不安乎岂有浊气
上干三焦交乱尚可称为平人乎敢著之为法一洗从
前之陋

  律一条

  凡诊脉不求明师傅授徒遵往法图一弋获以病试手
医之过也

  (一)明合色脉之法

  合色脉论(附律一条附辨脉十法)

卷一 第 20b 页 WYG0783-0282b.png
  喻昌曰合色脉之法圣神所首重治病之权舆也色者
目之所见脉者手之所持而合之于非目非手之间总
以灵心为质内经云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
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是则色脉
之要可通神明直以之下合五行休王上副四时往来
六合之间八风鼓坼不离常候咸可推其变化而前知
况人身病机乎又云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
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是色之变化
卷一 第 21a 页 WYG0783-0282c.png
于精明之间者合之四时之脉辨其臧否蚤已得生死
之徵兆故能常远于死而近于生也常远于死而近于
生宁不足贵乎其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
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按
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是由色脉以参合于视
息听声相时而求病所生之高下中外矣精矣微矣要
未可为中人以下者道也是以有取于上工中工下工
三等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故云善调
卷一 第 21b 页 WYG0783-0282d.png
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又根本枝叶之分
矣然必能参合三者而兼行之更为本末皆得之上工
也合之维何五藏之色在王时见者春苍夏赤长夏黄
秋白冬黑五藏所主外荣之常白当肺当皮赤当心当
脉黄当脾当肉青当肝当筋黑当肾当骨五藏之脉春
弦夏钩秋毛冬石强则为太过弱则为不及四时有胃
曰平胃少曰病无胃曰死有胃而反见所胜之脉甚者
今病微者至其所胜之时而病合其色脉而互推之此
卷一 第 22a 页 WYG0783-0283a.png
非显明易遵者乎仲景亦出方便法门谓寸口脉动者
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色青而返白非其时色脉见皆
当病盖两手太阴经之脉总称寸口因其王时而动者
肝王色青其脉之动当微弦设反见赤色反得毛脉至
其所不胜之时而死矣惟本王之色脉青而且弦为得
春令之正此外不但白色毛脉为鬼贼即见赤黄黑之
色得钩代石之脉皆当主病特有轻重之分耳内经言
法已详仲景复以金针度之学者可不明哉

卷一 第 22b 页 WYG0783-0283b.png
  律一条

  凡治病不合色脉参互考验得此失彼得偏遗全祗名
粗工临證模糊未具手眼医之罪也

  (一)明营卫之法

  营卫论(律二条附)

  喻昌曰营卫之义圣神所首重也灵枢谓宗气积于上
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谓其所从出之根柢
也卫气根于下焦阴中之微阳行至中焦从中焦之有
卷一 第 23a 页 WYG0783-0283c.png
阴有阳者升于上焦以独生阳气是卫气本清阳之气
以其出于下焦之浊阴故谓浊者为卫也人身至平旦
阴尽而阳独治目开则其气上行于头出于足太阳膀
胱经之睛明穴故卫气昼日外行于足手六阳经所谓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循太阳之经穴上出为行次又谓
太阳主外也卫气剽悍不随上焦之宗气同行经隧而
自行各经皮肤分肉之间故卫行脉外温分肉而充皮
肤肥腠理而司开阖也营气根于中焦阳中之阴行至
卷一 第 23b 页 WYG0783-0283d.png
上焦随上焦之宗气降于下焦以生阴气是营气本浊
阴之气以其出于上焦之清阳故谓清者为营也营气
静专必随上焦之宗气同行经隧始于手太阳肺经大
渊穴而行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胞络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
经而又始于手太阴肺经故谓太阴主内营行脉中也
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当其王即自外而入交于营
营气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当其王即自内而出交于卫
卷一 第 24a 页 WYG0783-0284a.png
其往来贯注并行不悖无时或息营中有卫卫中有营
设分之为二安所语同条共贯之妙耶营卫一有偏胜其患
即不可胜言卫偏胜则身热热则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
汗不出齿乾烦冤营偏胜则身寒寒则汗出身常清数慄
而厥卫偏衰则身寒营偏衰则身热虽亦如之然必有间
矣若夫营卫之气不行则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营卫之气
泣除则精气弛坏神去而不可复收是以圣人陈阴阳筋
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卷一 第 24b 页 WYG0783-0284b.png
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人身之先务
矣深维其机觉卫气尤在所先焉经谓阳气破散阴气
乃消亡是卫气者保护营气之金汤也谓审察卫气为
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易云一阴一阳之
谓道乃其扶阳抑阴无所不至仙道亦然噫嘻鼻气通
于天者也口气通于地者也人但知以口之气养营惟知
道者以鼻之气养卫养营者不免纵口伤生养卫者服
天气可通神明两者之月异而岁不同也岂顾问哉
卷一 第 25a 页 WYG0783-0284c.png
(附)答营卫五问

  问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岂至夜而伏耶营气夜行阴
二十五度岂至昼而伏耶曰人身昼夜循环不息只
一气耳从阴阳而分言二气昼为阳则卫气主之夜
为阴则营气主之卫气夜行于阴营气昼行于阳不
当其王则不得而主之耳譬如日月之行原无分于
昼夜而其经天之度则各有分矣

  问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果孰为之分限耶曰此义前论
卷一 第 25b 页 WYG0783-0284d.png
中已明之矣更推其说天包地阳包阴气包血自然
之理也营卫同行经脉中阴自在内为阳之守阳自
在外为阴之护所谓并行不悖也兵家安营将帅自
然居中士卒自然卫外男女居室男自正位乎外女
自正位乎内圣神亦只道其常耳

  问二十二难谓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
病其义至今未解曰此正论营卫主病先后也一脉
变为二病者同一经脉病则变为二浅深不同也邪
卷一 第 26a 页 WYG0783-0285a.png
入之浅气留而不行所以卫先病也及邪入渐深而
血壅不濡其营乃病则营病在卫病后矣使卫不先
为是动而营何自后所生耶至仲景伤寒论太阳经
一日而主外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而出
脉證及治百种之变精义入神功在轩岐之上

  问居常调卫之法若何曰每至日西身中阳气之门乃
闭即当加意谨护勿反开之经谓暮而收拒毋扰筋
骨毋见雾露隐括调卫之义已悉收者收藏神气于
卷一 第 26b 页 WYG0783-0285b.png
内也拒者捍拒邪气于外也如晨门者昏闭明启尚
何暴客之虞哉即使逢年之虚遇月之空身中之气
自固虚邪亦何能中人耶

  问奇经之病亦关营卫否曰奇经所主虽不同正经之
病其关于营卫则一也其阴不能维于阴怅然自失
志者营气弱也阳不能维于阳溶溶不能自收持者
卫气衰也阳维为病苦寒热者邪入卫而主气也阴
维为病苦心痛者邪入营而主血也经所谓肺卫心
卷一 第 27a 页 WYG0783-0285c.png
营者是也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病而阴不病也
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阴病而阳不病也此等病多
于正病中兼见之惟识其为营卫之所受也则了无疑
惑矣盖人身一气周流无往不贯十二经脉有营卫
奇经八脉亦有营卫奇经附属于正经界中者得以
同时并注也繇阳维阴维阳蹻阴蹻推之冲脉之纵
行也带脉之横行也任脉之前行也督脉之后行也
孰非一气所流行耶一气流行即得分阴分阳矣营
卷一 第 27b 页 WYG0783-0285d.png
卫之义亦何往而不贯哉

  律二条

  凡营病治卫卫病治营与夫真邪不别轻病重治重病
轻治颠倒误人医之罪也

  凡医不能察识营卫受病浅深虚实寒热先后之变白
首有如童稚不足数也

  (一)明络脉之法

  络脉论(律一条附)

卷一 第 28a 页 WYG0783-0286a.png
  喻昌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
缺典也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
经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及奇经之大络
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十
五焉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
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
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
繇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故外邪从卫
卷一 第 28b 页 WYG0783-0286b.png
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
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以营行经脉之中故也
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
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
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
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今医
不用砭射已不足与言至巧而用药之际不加引经透
络功效羁迟安得称为良工耶至若三部九侯内经原
卷一 第 29a 页 WYG0783-0286c.png
有定位王叔和以相络之故大小二肠候之于上心主
之脉候之于下而不知络脉所主者外所关者小虽是
系络表里相通未可定其诊象况水谷变化浊秽之府
去膈上父母清阳之藏重重脂膜遮蔽其气迥不相通
岂可因外络连属反谓右寸之清阳上浮者为大肠脉
沉者为肺脉经所谓藏真高于肺者乃藏真高于大肠
矣周身之治节浑是大肠主之矣左寸之浮者为小肠
脉沉者为心脉水中污泥反浮于莲花之上有是理乎
卷一 第 29b 页 WYG0783-0286d.png
夫心胞之脉里撷乎心代君主行事正如宰相统摄政
府即当从左寸候之若分属右尺与三焦同位忽焉入
阁办事忽焉远窜遐荒一日万几舍樽俎而从事道路
乎切脉论中已定其诊今再论及恐安常者不加深察
耳唯是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难经以阳蹻阴蹻脾之大
络共为十五络遂为后世定名反遗内经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贯膈络肺吃𦂳一段后人不敢翻越人之案遂
谓当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四大络矣岂不冤乎昌
卷一 第 30a 页 WYG0783-0287a.png
谓阳蹻阴蹻二络之名原误当是共指奇经为一大络
也盖十二经各有一络共十二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
络繇胃下直贯膈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
络繇脾外横贯胁腹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
大络繇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盖十二络以
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难经原有络脉满溢诸经
不能复拘之文是则八奇经出于十二经脉之外经脉
不能拘之不待言矣昌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
卷一 第 30b 页 WYG0783-0287b.png
行于背任脉任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
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蹻阴蹻同起于足
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
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
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非交相维络也设阳
蹻阴蹻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更可言二络矣督任冲
带俱可共言八络矣难经又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
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是则奇经明等之络夫岂有
卷一 第 31a 页 WYG0783-0287c.png
江河大经之水拟诸沟渠者哉难经又云人脉隆盛入
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溢畜不能环
流灌溉诸经者也全是经盛入络故溢畜止在于络不
能环溉诸经也然则奇经共为一大络夫复何疑

  律一条

  凡治病不明藏府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学无术急于
求售医之过也甚有文过饰非欺人欺天甘与下鬼
同趣者此宵人之尤不足罪也

卷一 第 31b 页 WYG0783-0287d.png
  (附)答内经十问

  问逆春气则伤肝夏为寒变此何病也曰寒变者夏月
得病之总名也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
火当旺反衰北方肾水得以上陵其候掩抑而不光
明收引而不发露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
迫惨然不乐甚者战慄如丧神守證与启玄子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似同而实大异盖彼所谓益火之源
者主君相二火而言非用黄连即用桂附而此所谓
卷一 第 32a 页 WYG0783-0288a.png
益火之源者全在发舒肝木之郁遏与黄连桂附绝
不相干也

  问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餐泄与春伤于风夏生餐泄有
别否曰伤风而餐泄以风为主风者东方木也伤肺
而餐泄以肺为主肺者西方金也其候各异安得比
而同之风邪伤人必入空窍而空窍惟肠胃为最风
既居于肠胃其导引之机如顺风扬帆不俟脾之运
化食入即出以故餐已即泄也不知者以为脾虚
卷一 第 32b 页 WYG0783-0288b.png
完谷不化如长夏洞泄寒中及冬月餐泄之泄反以
补脾刚燥之药助风性之劲有泄无已每至束手无
策倘知从春令治之用桂枝领风从肌表而出一二
剂而可愈也而秋月之伤肺伤于肺之燥也与秋伤
于燥冬生咳𠻳同是一病但在肺则为咳𠻳在大肠
则为餐泄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久为肠澼者即此病
也但使肺热不傅于大肠则餐泄自止不知者惟务
止泄以燥益燥吾目中所见诸大老之误历历可指
卷一 第 33a 页 WYG0783-0288c.png
也冤哉

  问逆冬气则伤肾春为痿厥同一病乎曰痿自痿厥自
厥本是二病然痿者必至于厥厥者必至于痿究竟
是一病也但肝气可持则痿病先见筋脉未损则厥
病先见耳肝主筋肝病则筋失所养加以夙有筋患
不觉忽然而痿矣肝气以条达为顺素多郁怒其气
不条达而横格渐至下虚上盛气高不返眩晕不知
人而厥矣厥必气通始苏也此皆冬时失养藏之道
卷一 第 33b 页 WYG0783-0288d.png
正气不足之病与治痰治风绝不相干治痰与风虚
者益虚矣一味培补肾水生津养血听其筋自柔和
肝自条达可也若精枯气削亦难为矣

  问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与逆冬气则伤肾春
为痿厥有别否曰此痿厥与春月之痿厥大异秋伤
于湿吾已力辨其为伤燥矣伤于燥则肺先病也咳
者肺之本病其候不一上逆而咳燥之徵也至发而
为痿则肺金摧乎肝木发而为厥则肺气逆而不行
卷一 第 34a 页 WYG0783-0289a.png
燥之极矣此盖燥火内燔金不寒水不冷秋冬不能
收藏与春月不能发生之故相去不亦远乎

  问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与前寒变等病又不同者何也
曰前言逆春气而夏始病此言逆春气而春即病也
春气属少阳木主生夏气属太阳火主长秋气属太
阴金主收冬气属少阴水主藏春未至而木先芽夏
卷一 第 34b 页 WYG0783-0289b.png
未至而火先朗此为休徵春已至而木不生夏已至
而火不长此为咎徵若春已过而不生夏已过而不
长则死期迫矣收藏亦然肝气内变即所谓不条达
而横格也心气内洞洞开也心虚则洞然而开有人
觉心大于身大于室少顷方定者正此病也惟心洞
开北方寒水得乘机窃入为寒变之病非心气内洞
别为一病也

  问寒变与煎厥皆属夏月之病究竟何别曰寒变者南
卷一 第 35a 页 WYG0783-0289c.png
方心火无权为北方寒水所变也煎厥者北方肾水
无权而南方心火亢甚无制也两者天渊不可同论
煎者火性之内燔厥者火气之上逆即经文阳气者
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之说可见阳根于阴深藏
肾水之中惟烦劳无度则阳张于外精绝于内延至
夏月火王而煎厥之病生矣

  问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又云味过于甘心气
喘满色黑肾气不衡此何解也曰此未经阐发之义
卷一 第 35b 页 WYG0783-0289d.png
盖少阴主藏者也冬月水旺肾藏甚富源泉混混盈
科而进若冬无所藏新旧不相承接有独沉而已太
素不解其旨至谓独沉为沉浊何况后人耶味过于
甘肾气不衡注作不平亦属肤浅盖人身心肾相交
水火相济者其恒也味过于甘肾气为土掩而不上
交于心则心气亦不得下交于肾所以郁抑而为喘
满也肾气不衡即肾气独沉之变文见心肾交则肾
脉一高一下犹权衡然知独沉为有权无衡也则不
卷一 第 36a 页 WYG0783-0290a.png
衡二字恍然矣夫肾间之气升灌于上则为荣华独
沉于下则为枯谢难经谓五藏脉平而死者生气独
绝于内不满五十动一止者肾气先尽故知肾气独
沉非细故也

  问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此何解也曰此人身
消息之所在王注牵强不合乎道夫人天真之气全
在于胃津液之多寡即关真气之盛衰而胃复赖脾
以运行其津液一藏一府相得益彰所以胃不至于
卷一 第 36b 页 WYG0783-0290b.png
过湿脾不至于过燥也观下文味过于苦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其为脾过燥胃过湿可知然终是相连藏
府嘿相灌渗所以脾气但言不濡病反在胃且未甚
也至以过酸之故助其曲直将胃中津液日渐吸引
注之于肝转觉肝气津润有馀矣肝木有馀势必尅
土其脾气坐困不至于绝不已耳若胃中津液尚充
纵脾气不濡有濡之者在也亦安得坐毙哉

  问味过于苦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精神乃央注谓厚为
卷一 第 37a 页 WYG0783-0290c.png
强厚央为久长岂五味中酸咸甘多所损苦与辛多
所益乎曰二义原不作此解王注与经文全相背谬
观于胃气乃厚繇于脾气不濡明系脾困不为胃行
津液胃气积而至厚也胃气一厚容纳遂少反以有
馀成其不足更难施治今人守东垣一家之学遇胃
病者咸用补法其有愈补愈胀者正坐此弊如西北
之人喜食生硬面酪迨至受病投以牵牛巴豆乃始
畅适即香砂橘半用且不应况用参术之补乎内经
卷一 第 37b 页 WYG0783-0290d.png
有言胃气实则胀虚则泄盖可知矣至精神乃央上
文既云筋脉沮弛明是筋脉得辛而缓散不收也况
人之精神全贵收藏不当耗散宁有辛散既久而不
为殃害者耶曰央则其为病且有卒暴之虞矣相傅
多食辛令人夭岂不然哉

  问味过于咸大骨气劳从前无解请一明之曰身中消
息有谓心未有不正肾未有不邪者以肾为作强之
官也有谓肾未有不正心未有不邪者以心为情欲
卷一 第 38a 页 WYG0783-0291a.png
之府也大骨气劳心肾两有所涉而实有不尽然者
尝见高僧高道栖真习定忽焉气动精倾乃知味过
于咸大骨气劳之说不尽关于情欲耳盖食咸过多
峻补其肾腰骨高大之所其气忽积喜于作劳气既
勃勃内动则精关勃勃欲开虽不见可欲而不觉关
开莫制矣经谓强力入房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此固
嗜欲无节者之本病奈何清修卓练之士每于蔬菜
间多食咸藏厚味以亏道体无有以内经之理一陈
卷一 第 38b 页 WYG0783-0291b.png
其前者及病已成而食淡斋长年累月自苦亦足补
偏救敝然不如当日味勿过咸之超矣因并及之
申明内经法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二条)

  凡病有标本更有似标之本似本之标若不明辨阴阳
逆从指标为本指本为标指似标者为标似本者为
本迷乱经常倒施针药医之罪也

  治病必求其本

  万事万变皆本阴阳而病机药性脉息论治则最切
卷一 第 39a 页 WYG0783-0291c.png
于此故凡治病者在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
知病所繇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若不知求本则茫
如望洋无可问津矣今世不察圣神重本之意治标
者常七八治本者无二三且动称急则治标缓则治
本究其所为缓急颠倒错认举手误人失于不从明
师讲究耳所以凡因病而致逆因逆而致变因寒热
而生病因病而生寒热者但治其所生之本原则后
生诸病不治自愈所以得阴脉而见阳證者本阴标
卷一 第 39b 页 WYG0783-0291d.png
阳也得阳脉而见阴證者本阳标阴也若更治其标
不治其本则死矣为医而可不知求本哉

  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间不知是者不
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
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中道而行无所疑问不有真见安能及此粗工妄谓
道之易知故见标之阳辄从火治假热未除真寒复
起虽阴阳之气若同而变见之形迥异粗工昧此未
卷一 第 40a 页 WYG0783-0292a.png
有不迷乱者矣

  百病之起多生于本六气之用则有生于标者有生
于中气者太阳寒水本寒标热少阴君火本热标寒
其治或从本或从标审寒热而异施也少阳相火从
火化为本太阴湿土从湿化为本其治但从火湿之
本不从少阳太阴之标也阳明燥金金从燥化燥为
本阳明为标厥阴风木木从风化风为本厥阴为标
其治不从标本而从乎中中者中见之气也盖阳明
卷一 第 40b 页 WYG0783-0292b.png
与太阴为表里其气互通于中是以燥金从湿土之
中气为治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气互通于中是以
风木从相火之中气为治亦以二经标本之气不合
故从中见之气以定治耳若夫太阳少阴亦互为中
见之气者然其或寒或热标本甚明可以不求之于
中耳至于诸病皆治其本惟中满及大小二便不利
治其标盖中满则胃满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
藏府皆失所禀故无暇治其本先治其标更为本之
卷一 第 41a 页 WYG0783-0292c.png
本也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诸病之急无急于此故
亦先治之舍此则无有治标者矣至于病气之标本
又自不同病发而有馀必累及他藏他气先治其本
不使得入他藏他气为善病发而不足必受他藏他
气之累先治其标不使累及本藏本气为善又如病
为本工为标工不量病之浅深病不择工之臧否亦
是标本不得也缘标本之说错出难明故此述其大
略云

卷一 第 41b 页 WYG0783-0292d.png
  (一)申治病不本四时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五条)

  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
医之罪也

  治不本四时

  不本四时者不知四时之气各有所本而逆其气也
春生本于冬气之藏夏长本于春气之生长夏之化
本于夏气之长秋收本于长夏之化冬藏本于秋气
之收如冬气不藏无以奉春生春气不生无以奉夏
卷一 第 42a 页 WYG0783-0293a.png
长不明天时则不知养藏养生之道从何补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又夏为寒变

  阳气不能鼓动而生出内郁于肝则肝气混揉变而
伤矣

  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故当夏令而火有不足寒水
侮之变热为寒也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又秋为痎疟

  阳气不能条畅而外茂内薄于心燠热内消故心中
卷一 第 42b 页 WYG0783-0293b.png
洞然而空也心虚内洞则诸阳之病作矣

  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
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
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又冬为飧泄

  肺热叶焦为胀满也

  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
泄者水谷不分而寒泄也

卷一 第 43a 页 WYG0783-0293c.png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又春为痿厥

  少阴主藏少阴之气不伏藏而至肾气独沉则有权
无衡如冷灶无烟而注泄沉寒等病作矣

  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
痿阳贵深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此可见春夏生长之令不可以秋冬收藏之气逆之
秋冬收藏之令不可以春夏生长之气逆之医者而
可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旨乎

卷一 第 43b 页 WYG0783-0293d.png
  (一)申治病不审地宜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六条)

  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服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
药不中窾医之过也

  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时见上地之寒温燥湿刚柔五方不同人病因之
故内经以异法方宜名篇可见圣神随五方风气而
异其法以宜民也

  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
卷一 第 44a 页 WYG0783-0294a.png
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

  鱼发疮盐发渴血弱而热易为痈疡

  西方之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
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
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水土刚强饮食脂肥肤腠闭封血气充实外邪不能
伤病生于喜怒思忧恐及饮食男女之过甚也

卷一 第 44b 页 WYG0783-0294b.png
  北方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
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水寒冰冽故生病于藏寒也

  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
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
方来

  食胕所食不芬香也酸味收敛故人皆肉理密致阳
盛之处故色赤湿热内淫故筋挛脉痹也

卷一 第 45a 页 WYG0783-0294c.png
  中央地平以湿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
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东方海南方下西方北方高中央之地平以湿地气
异生病殊焉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
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随五方用法各得其宜唯圣人能达其性怀耳

  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
卷一 第 45b 页 WYG0783-0294d.png
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
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
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失寒凉者
胀失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
之常大小之异耳

  西北之气散而收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
卷一 第 46a 页 WYG0783-0295a.png
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
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崇高
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高者其人寿下者其人


  (一)申治病不审逆从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二条)

  凡治病有当逆其势而正治者有当从其势而反治者
若不悬鉴对照而随手泛应医之罪也

  不审逆从

卷一 第 46b 页 WYG0783-0295b.png
  不审量其病可治与不可治也

  逆从倒行

  反顺为逆也

  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以寒
治寒以热治热是从其病而治之从治即反治也逆
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
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
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假寒者外虽寒而内则热脉
卷一 第 47a 页 WYG0783-0295c.png
数而有力或沉而鼓击或身寒恶衣或便热秘结或
烦满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明是热极反兼寒化即
阳盛格阴也假热者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或
数而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
静语虽谵妄而声则微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则止或
蚊迹假癍而浅红细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
胎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明
是寒极反兼热化即阴盛格阳也假寒者清其内热
卷一 第 47b 页 WYG0783-0295d.png
内清则浮阴退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
归元矣是当从治者也

  凡用奇偶七方而药不应则当反佐以入之如以热
治寒而寒格热反佐以寒则入矣如以寒治热而热
格寒反佐以热则入矣又如寒药热服借热以行寒
热药寒服借寒以行热皆反佐变通之法因势利导
故易为力亦小小从治之意也

  (一)申治病不辨脉證相反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九条)

卷一 第 48a 页 WYG0783-0296a.png
  凡治病不辨脉与證之相反懵然治之医之罪也或不
得已明告而勉图其难则无不可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阳气虚则不当身热而反热身热则脉气当盛而反
虚是病气与證不符故谓反也反则胡可妄治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谷入于胃助其胃气散布经络常充然有馀今谷入
多而气少是胃气不布也

卷一 第 48b 页 WYG0783-0296b.png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胃气外散脉并之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经脉行气络脉受血经气入络络受经气候不相合
故皆反常

  谷入多而血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脱血则血虚血虚则气盛盛气内郁逼迫津液流入
下焦故云湿居下也

卷一 第 49a 页 WYG0783-0296c.png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胃气不足肺气下流于胃中故邪在胃然肺气入胃
则肺气不自守气不自守则邪气从之故云邪在胃
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饮留脾胃则脾气溢脾气溢则发热中

  脉大血少者肺有风气水浆不入

  风气盛满则水浆不入于脉

卷一 第 49b 页 WYG0783-0296d.png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


  合此一条观之前四条皆危證然脉细少气者危脉
大多气者死又与损至之脉同推矣

  (一)申治病不察四易四难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二条)

  凡治病参合于望色切脉审證三者则难易若视诸掌
粗工难易不辨甚且有易无难医之罪也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及治之无
卷一 第 50a 页 WYG0783-0297a.png
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巳脉
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
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故可治气色明润血
气相营故易已春弦夏钩秋浮冬沉顺从四时故可
治弱而且滑胃气适中无过不及故易治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巳脉实以坚谓
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形与气两不相得色夭枯而不明润脉实坚而无胃
卷一 第 50b 页 WYG0783-0297b.png
气逆四时而脉反常此四者工之所难为故必明告
之粗之所易治曾不加察也

  (一)申治病不察新久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六条)

  凡治病不辨新病邪实久病正虚缓急先后失序而实
实虚虚医之罪也

  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

  气乏而神犹强也

  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

卷一 第 51a 页 WYG0783-0297c.png
  神虽持而邪则凌正也

  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神与气俱衰也

  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神与气俱强也

  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调

  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色者神之旗藏者神之舍神去则藏败藏败则色见
卷一 第 51b 页 WYG0783-0297d.png
夭恶

  故病久则傅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病之深久者变化相傅上下气不交通虽医良法妙
亦何以为之

  (一)申治病不先岁气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四条)

  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
虚医之罪也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卷一 第 52a 页 WYG0783-0298a.png
不知岁运之盛衰自不知人气之虚实

  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不知气之至与不至而失其时反其候则五运之治
盛衰不分其有邪僻内生病及于人者虽医工莫能
禁之繇其不知时气也

  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不
知邪正虚实而妄施攻击夺人真元杀人于冥冥之
中故为切戒

卷一 第 52b 页 WYG0783-0298b.png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
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内经谆谆示戒学者可不求师讲明盖岁有六气分
主有南面北面之政先知此六气所在人脉至尺寸
应之太阴所在其脉沈少阴所在其脉钩厥阴所在
其脉弦太阳所在其脉大而长阳明所在其脉短而
涩少阳所在其脉大而浮如是六脉则谓天和不识
者呼为病脉攻寒令热脉不变而热疾已生制热令
卷一 第 53a 页 WYG0783-0298c.png
寒脉如故而寒病又起欲求其适安可得乎夭枉之
来率繇于此不察虚实但用攻击盛盛虚虚致邪失
正遗人夭殃绝人长命也

  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
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
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
应者反其诊则应矣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
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
卷一 第 53b 页 WYG0783-0298d.png
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一)申用药不远寒热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一条)

  凡治病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其常也不远寒热其变也
若不知常变一概施治酿患无穷医之罪也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寒热
内贼其病益甚故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
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
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膶瘛肿胀呕鼽衄骨节变肉痛
卷一 第 54a 页 WYG0783-0299a.png
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

  治病惟发表不远热非发表则必远热矣惟攻里不
远寒非攻里则必远寒矣不当远而远当远而不远
其害俱不可胜言

  (一)申治病不知约方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二条)

  凡用方不分君臣佐使头绪纷杂率意妄施药与病迥
不相当医之罪也

  约方犹约囊也囊满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
卷一 第 54b 页 WYG0783-0299b.png


  业医者当约治病之方而约之以求精也易曰精义
入神以致用也不得其精焉能入神有方无约即无
神也故曰神与弗居

  藏位有高下府气有远近病證有表里用药有轻重
调其多少和其𦂳慢令药气至病所为故勿太过与
不及乃为能约

  未满而知约之可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卷一 第 55a 页 WYG0783-0299c.png
  未满而知约何约之有是以言约者非满不可故未
满而知约必不学无术之下材耳然较诸全不知约
者失必稍轻尝见用峻剂重剂之医屡获奇中及徵
其冥报比用平剂轻剂者转厉岂非功以倖邀不敌
罪耶噫安得正行无间之哲履险皆平从权皆经也


  (一)申治病不知约药之律(律一条发明内经二条)

  凡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而不及尚可加治太过则
卷一 第 55b 页 WYG0783-0299d.png
病去药存为害更烈医之过也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
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尝毒治病
十去其七中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
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下品烈毒之药治病十去其六即止药中品药毒次
于下品治病十去其七即止药上品药毒毒之小者
病去其八即止药上下中品悉有无毒平药病去其
卷一 第 56a 页 WYG0783-0300a.png
九即当止药此尝制也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但能破积愈疾解急脱死则为良方非必以先毒为
是后毒为非无毒为非有毒为是必量病轻重大小
而制其方也

  周礼令医人采毒药以供医事以无毒之药可以养
生不可以胜病耳今世医人通弊择用几十种无毒
之药求免过愆病之二三且不能去操养痈之术坐
卷一 第 56b 页 WYG0783-0300b.png
误时日迁延毙人者比比而欲己身长享子孙长年
其可得乎

  (一)申治病不疏五过之律(律一条释经文五条)

  凡诊病不问三常不知比类不察神志不遵圣训故犯
无忌医之过也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
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粗工诊
之不在藏府不变形躯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
卷一 第 57a 页 WYG0783-0300c.png
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
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过在不问病情之所始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
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
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写不知病情精华日夺
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过在不知病人七情所受各不同也

卷一 第 57b 页 WYG0783-0300d.png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
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比类之法医之所贵如老吏判案律所不载者比例
断之纤悉莫逃也奇恒者审其病之奇异平常也从
容者凡用比类之法分别病能必从容参酌恶粗疏
简略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伤败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
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中邪皮焦
卷一 第 58a 页 WYG0783-0301a.png
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示柔弱乱至失
常病不能服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此过繇于不能戒严病者令之悚然神动蠲除忧患
徒外示柔弱委曲从人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绪馀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
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五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


  察气色之终始知病发之馀绪辨男女之顺脉与七
卷一 第 58b 页 WYG0783-0301b.png
情内伤故离间亲爱者魂游绝念所怀者意丧菀积
所虑者神劳结固馀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
恐惧者荡惮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惮
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思
晓又何言医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
薄归阳脓积寒热粗工治之亟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
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
卷一 第 59a 页 WYG0783-0301c.png
工此治之五过也

  非分过损身体虽复津液不滋血气内结留而不去
薄于阳脉则化为脓久积腹中则外为寒热也不但
不学无术者为粗工即使备尽三世经法而诊不辨
三尝疗不慎五过亦为粗略之医也

  凡此五者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一)申治病不徵四失之律(律一条明录经文)

  凡治病不问證辨脉而以无师之术笼人此最可贱不
卷一 第 59b 页 WYG0783-0301d.png
足罪也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
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颛志意不理外内相
失故时疑殆

  精神不颛不能吉凶同患志意不理不能应变无穷
内外相失不能参合色脉安得不疑而且殆

  诊不辨阴阳此治之一失也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
卷一 第 60a 页 WYG0783-0302a.png
遗身殃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
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
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
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
此治之四失也

卷一 第 60b 页 WYG0783-0302b.png








  医门法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