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41-056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小帖卷二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互卦三圣俱有之见予仲氏易系辞注中若汉儒则京
 焦马郑以后无不备及非是不足以成易也且汉儒
 尚有四爻五爻连体一法与二四三五以中爻立互
 者又别如虞仲翔于豫卦䷏云初至五体比故利
 建侯三至上体师故利行师一以上四爻连体一以
卷二 第 1b 页 WYG0041-0561b.png
 下五爻连体也若贲卦䷕侯果曰自三至上有颐
 之象中孚䷼虞氏曰自三至上体遁皆四爻连体
 一例
本义奔其杌无解按字书杌只是木与易义不合此杌
 字当是机字机几同程传谓俯而凭之是也若朱允
 升谓车中之杌则车中是軏车傍从兀系辕端衡木
 并无通作杌字者
帝乙归妹程传以帝乙为成汤又为祖乙按纣父名帝
卷二 第 2a 页 WYG0041-0561c.png
 乙成汤名天乙天乙祖乙自皆与帝乙不同但乾凿
 度云易之帝乙为成汤书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
 以明功又曰汤以乙生嫁妹本天地正夫妇则当时
 原有以帝乙属成汤者观后汉荀爽传其对策引易
 有云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妇人谓嫁曰归言汤以娶
 礼归其妹于诸侯是也惟左传杜注则指定微子之
 父与虞氏易曰纣父正同此是正解若又曰祖乙此
 即凿度所云六世王者商自汤至祖乙虽有十馀帝
卷二 第 2b 页 WYG0041-0561d.png
 而父子相嬗祗得六世则正指其人要知天乙祖乙
 原非帝乙第汉儒解易必谓文王口中或不应斥言
 近帝则宁将三乙溷称之而后儒冒昧即亦相习不
 察耳
本义既济亨小利贞以小字作句谓之亨小此本王辅
 嗣注然实不始辅嗣虞仲翔即有小谓二也柔得中
 故亨小之文则始于虞矣后儒不见王以前易不知
 所始然本义则亦但本王注耳他何从知之
卷二 第 3a 页 WYG0041-0562a.png
小狐汔济汔几也王辅嗣谓能刚健拔难然后克济此
 稍有以汔为毕力之文然未尝明注曰汔当为仡也
 程传遵其说竟改仡字且引秦誓仡仡勇夫为证则
 失汉儒注书义矣易有习用字井卦汔至亦作几解
 且与坎水接济彼此隐合则何不如字为恰当乎
丰之初爻虽旬无咎旬者十日之名郑康成所谓十日
 者朝聘之礼是也自荀慈明本作均字而王辅嗣遂
 注旬为均致程传本义俱以均字为旬字释间尝疑
卷二 第 3b 页 WYG0041-0562b.png
 之及考周礼均人注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
 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
 一日焉康成注云旬均也引易坤为均今书亦有作
 旬者为证此即荀王释均之所始第细绎礼文此是
 康成误注者按公旬三日此与王制用民之力不过
 岁三日同其曰公旬者非谓均人公役必当限以十
 日也岁以日为始日以旬为终但言旬而日之成数
 已该所谓公旬亦祗曰公役之日云耳康成意以为
卷二 第 4a 页 WYG0041-0562c.png
 三日两日不当称旬故遂注为均此孔仲达疏郑意
 所谓三日非十日者然以均人均力而立为均政亦
 何难直作均字且本文前后凡为均字者不止十馀
 独此一字忽以异形参其间世无是理若内则旬而
 见文亦注作均此即康成注公旬之成见而一误致
 再误者按内则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见冢
 子未食而见适子庶子已食而见其所云旬而见者
 正云越十日而始得见也曰未食已食者于十日之
卷二 第 4b 页 WYG0041-0562d.png
 际见时或已食或未食也乃注旬为均则其义难解
 于是增其说云有时适妾同时生子均而见者以生
 之先后见之既见乃食则于本文既周章不明而且
 增同时生子之说傅会增饰大无理矣若其引均旬
 字义证左绝罕既引易说卦传坤为均有今本作旬
 字为证则有无今本原不足凭纵有之亦字形之误
 非本义也乃既取作证而其注内则则又云旬字是
 均声之误则仍属误字并非字义且几见均旬为同
卷二 第 5a 页 WYG0041-0563a.png
 声者即此两證皆周章之特甚者而王氏承误注旬
 为均是王氏作注本欲攻郑氏之短而此独拾其弃
 唾而不自知何也况康成注易则又仍作十日也
郑康成注虽旬无咎以旬为十日此是确解前既已详
 言之矣但其云初修礼上朝四四以匹敌恩厚待之
 虽留十日不为咎正以十日者朝聘之礼止于主国
 以为限聘礼毕归又云大礼曰旬而稍旬之外为稍
 久留非常详其说似云礼限十日过限即非常礼也
卷二 第 5b 页 WYG0041-0563b.png
 此于易义为最合者第其礼别无他据且初爻朝四
 爻亦不可解岂以初九爻辞有遇其配主语谓四本
 初配而主有君称故当朝耶然则九四亦有遇其夷
 主语此谁主耶此四又当朝谁耶
师中之中虽以二居中得名然兵法大将居中即春秋
 传所云将中军者盖兵虽凶礼尚右然兵贵有参参
 则胜而两则争何氏订诂以周书人道尚中耳目役
 心当之非无为也
卷二 第 6a 页 WYG0041-0563c.png
师左次者兵礼尚右右前左后八阵以前冲为右后冲
 为左是也若焦弱侯云四乘坎之上与兵法右背山
 陵左前水泽意合故曰左朱枫林旁注谓四变则互
 震为左来矣鲜云乾先坤后乾右坤左故明夷六四
 阴也曰左腹丰卦九三阳也曰右肱此皆以兵法并
 乾坤为说统不如卦例以上一爻为右下一爻为左
 之简当然此犹尚是有据之言
七日来复只从剥之上爻至复之初爻合七爻为七日
卷二 第 6b 页 WYG0041-0563d.png
 盖十二辟卦以剥为阳之将尽复为阳之初生故特
 取二卦为辟卦之验则就剥上爻历坤六爻至复而
 合为七日(十二辟卦平分阴阳阴六卦自五月建午/一阴生姤卦始历二阴遁三阴否四阴观)
 (五阴剥而阳将尽矣至六阴坤则/阳既尽而于是一阳复生谓之复)其所以必从剥起
 者缘姤遁观坤皆别为象义而惟剥与复则专言阴
 阳消长之理与否泰同故剥复倒对(复剥/䷗)但观复而
 剥在其中不必别取他象而惟以复之所始者为剥
 之所竟曰七日如临观倒对(临观/䷒)但言临而观在其
卷二 第 7a 页 WYG0041-0564a.png
 中不必别取他象而惟以临之所进为观之所止曰
 八月(临进而泰大壮夬乾反/而生姤遁否观为八月)此定理亦定例也侯果
 谓十一月天行至子五月天行至午凡历七月为七
 日其不言月而言日者犹豳风以一月为一之日二
 月为二之日也则自十一月子至十月亥仍是六阳
 六阴临观八月之说恐辟卦相形例无重见且八月
 是月七日是日以月作日究为未安且六阴六阳亦
 是六月非七月也若何氏订诂谓七日即七月然非
卷二 第 7b 页 WYG0041-0564b.png
 自五月建午抡至十一月建子为七个月只五月便
 名七月周之七月夏之五月也则七日二字专属五
 月一月谓五月一月而即已来复大是无理惟李鼎
 祚易解谓易轨一岁有四时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
 四分日之一以坎震离兑四方正卦(坎北方之卦为/冬至震东方之)
 (卦为春分离南方之卦为夏至兑西方之卦/为秋分此四正卦若艮巽坤乾则四隅卦矣)分直四
 时每一卦司一季一爻司一气每卦六爻六气合之
 得四六二十四气而以十二辟卦直十二月(复十一/月起至)
卷二 第 8a 页 WYG0041-0564c.png
 (坤十月止/说见前)每一卦各管四卦(如坤十月卦也其所管/为未济蹇颐中孚四卦)
 凡五卦直一月一爻直一日合之得五六三十日是
 易六十四卦除四正卦不直日外自十二辟卦以及
 馀四十八卦凡六十卦合之刚得三百六十日当一
 岁周天之数其馀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又每日分为
 八十分五日分为四百分加之四分日之一又为二
 十分合之得四百二十分而以六十卦计之六七四
 十二每卦又各得七分是一卦六爻该所得六日零
卷二 第 8b 页 WYG0041-0564d.png
 七分而以为七日举成数也今剥之至复隔坤一卦
 则正隔六日七分为七日此以易纬分卦直日之法
 解易似乎精确但其中有大谬者夫剥之至复虽曰
 七日实在坤亥一月之中特未尝外兼他月如临观
 八月之可以月计故却月书日耳所云七日约七爻
 之日耳今直限七日而又非一爻一日反以六爻该
 七日是专以日不以爻似推历法非推易法固已非
 是至实以分卦直日之法计之则所云自坤至复者
卷二 第 9a 页 WYG0041-0565a.png
 计坤直十月凡管四卦坤之至复必历未济蹇颐中
 孚四卦而后至于复则已隔四七二十八日而况复
 之所接又是中孚并不是坤若谓中孚与复止隔一
 卦阳气之动实兆中孚则于阳生于复兴于复见天
 地之心诸语又龃龉不通况京焦纬学甚属矫强即
 时月与日并无分别积日成月积月成时原无有二
 今十二直月既同列直日之数而独于直时四卦不
 录直日此皆以历数强合易数而究竟不齐不可训
卷二 第 9b 页 WYG0041-0565b.png
 者至覈日则尤谬之谬矣若近儒因推算不合又从
 而小变之谓七日之日以历书每日一周天之日言
 不以纬书六日七分作一卦之日言则此说易乎抑
 说历乎何不通至此
论语唐孔氏疏引春秋元命苞及乐纬稽耀嘉云夏以
 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殷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
 周以十一月为正息卦受复此即三正相传旧说而
 以三辟卦合之复辟十一月临辟十二月泰辟正月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41-0565c.png
 十三月者正月也
易纬通卦验论八风服虔以为八卦之风乾风不周立
 冬之候坎风广莫冬至之候艮风融立春之候震风
 明庶春分之候巽风清明立夏之候离风景夏至之
 候坤风凉立秋之候兑风阊阖秋分之候此即直日
 卦气说而又小变者然亦说卦次第也融风一作调
 风即条风
汉艺文志列尚书目引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41-0565d.png
 故书之所起远矣则汉时皆以图书为书册非点注
 图画如今陈抟所传也但祗以洪范当洛书则惑于
 孔安国刘歆诸说为非是耳若隋志谓河洛纪易代
 之徵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传又云孔子别立纬文
 及谶以遗来世其图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
 篇又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八
 篇虽其言不经然其以图书为书册之名则在宋人
 以前大抵相同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41-0566a.png
河洛图书有谓自尧舜时所出尚书中侯曰尧沈璧于
 洛玄龟负书舜礼坛于河黄龙负卷舒图出水坛畔
 见后汉方术传序河洛之文龟龙之图注
汉代图谶皆冒河洛名如元和下诏有河图称赤九会
 昌十世以光十一以兴类
东汉杨厚传就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
 术此以图谶为河洛书如曹褒传河图括地象类然
 亦是书非陈氏图也传称厚祖父善图谶又云厚晓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41-0566b.png
 读图书及太后引见特问以图谶可验若黄琼疏顺
 帝谓宜开石室案河洛则专指灾异言又不同
崔骃达旨故能扶阳以出顺阴而入注引乾凿度谓太
 乙之行从阳出而从阴入起于坎北从中男出也止
 于西南之离从中阴入也则离不在南而在西南矣
 故二四为肩离二与兑四也蔡氏以洛书配皇极而
 不知出入先后误以坤九在南者为离离二在西南
 者反为坤是以九宫袭大传方位而全失大衍之卦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41-0566c.png
 数者也其误如此而斯世尚指为洛书何耶
旧儒论互卦以京焦马郑诸说为据此师承之说也后
 有据及大传者如二四同功为下互三五同功为上
 互类亦既明晓奈俗学鄙陋终执王韩之说谓无互
 卦予作仲氏易时已引本易爻词及春秋传断词确
 示之矣后作推易始末又悟伏羲卦名早及互卦如
 乾兑为履履者礼也乾兑西金之卦于行属义焉有
 所谓礼者既视其画䷉则上互为巽下互为离离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41-0566d.png
 巽于南方为火于行为礼则在卦名已有之又泰之
 六五有帝乙归妹之文泰为坤乾并非震兑安得有
 兄妹之称第以三五上互震二四下互兑故及之
 ䷊则演卦立名且有旁及互体者况其他耶予同馆
 乔侍读作易俟一书极驳互卦且曰折衷孔子予不
 知其何所解惜不作一劄诘之
震来虩虩虩字不见他书即音与义亦不明尝考许叔
 重说文虩字无训但引易云履虎尾虩虩恐惧按履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41-0567a.png
 卦四爻祗有履虎尾愬愬终吉并无虩虩恐惧四字
 疑有错误后观黄氏韵会其释愬字曰音与索同又
 云惊惧谓之愬而丁氏集韵则云或作虩亦作覤至
 毛晃增韵则并出愬虩覤三字皆释惊恐始知说文
 所引虩虩即愬愬其引易文则止履虎尾虩虩五字
 而恐惧二字则释虩虩之文也履卦止愬愬而震卦
 有虩虩苏苏索索三重字虩与索与愬同音皆生责
 切而愬与苏又同音皆生徂切惟毛晃音汔逆切稍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41-0567b.png
 异而其释恐惧则诸书并同宋儒不识苏苏索索之
 解误祖虞仲翔说谓苏者死而复生索者索然气尽
 吴澄熊过奉为金科至妄为解义云虩者蝇虎之名
 则岂有生物名而叠之作重字者其诞妄可知也(按/覤)
 (亦重字庄子/覤覤然惊)
愬愬虩虩同字故履之履虎尾愬愬马季长本作虩虩
 震之震来虩虩荀慈明本作愬愬对较便明易不经
 秦火任人传读故同读之字一字数形其讹反多于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41-0567c.png
 他经有如此
商瞿鲁人春秋时善易者其为孔子弟子他无可考惟
 汉史有云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
 庸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
 武孙虞子乖子乖授齐田何子装汉兴田何以齐田
 徙杜陵号杜田生是孔子之易五传至何为汉代传
 易之宗而其亲受孔子者实商瞿也若乾凿度称孔
 子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41-0567d.png
 有圣知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
 之命也于是始作十翼是夫子素不知易反受教商
 瞿氏而后作易传谬矣若后儒作伪子夏传有云孔
 子之易传之子夏商即子夏名瞿子木者别是一人
 则桥庇子庸馯臂子弓辈皆连类并称一人耶抑两
 人耶
子夏传易无考史志子夏传诗文选有子夏诗序或云
 诗小序亦子夏作又子夏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诸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41-0568a.png
 儒曾为训说风俗通云谷梁赤子夏门人故旧称诗
 礼春秋皆子夏所传述者然并不及易即后汉徐防
 上书有云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则诗礼春秋而外并书亦并归子夏然亦无易名汉
 艺文志易十三家无子夏撰述惟隋唐志有子夏传
 二卷不知所始或谓系汉时杜子夏作以子夏名同
 见误其说见孙坦周易析蕴然亦无实据尝考陆德
 明释文及李鼎祚易解亦偶引及则在唐时已信行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41-0568b.png
 其书然陈氏有云释文易解所引者反为今子夏传
 本所无有又在隋唐志止云二卷上卷已残阙今所
 传本有十一卷又孙坦云或取左氏传證之晚又得
 十八占称夫子曰县官今亦无左传与县官之称则
 不惟非子夏传亦并非隋唐所传本矣若晁以道谓
 旧子夏易传二卷唐刘子玄已知其伪然其书不传
 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知其为伪而不知其所
 作之人乃独知为此唐时张弧所作不知何所据而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41-0568c.png
 云然按弧为唐试大理评事馆阁书目曾载弧所著
 书然亦无言作伪子夏传者予仲氏易中亦偶引传
 文并经文互异字总见陆氏释文及李氏易解本若
 今所传本则向无其书今适为昆山徐氏所雕刻亦
 急阅一过然并不引及总之伪书无可道耳
左传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知所指孔安国谓三坟者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者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
 书则其三与五亦但合三皇五帝数目而作伪三坟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41-0568d.png
 者窃子华子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连山以之而呈
 形归藏以之而御气大易以之而立数遂造三坟名
 色曰山坟形坟气坟谓即羲易与连山龟藏三皇之
 易则无理矣至八索九丘孔氏谓夏商周所传大训
 然又谓八卦之设谓之八索求真义也九州之制谓
 之九丘言九州所聚也则岂八卦之设在夏商后耶
 若山堂考索曰八索八卦之说则正述孔氏语然孔
 氏又谓先君孔子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41-0569a.png
 丘则八索九丘总为夫子所除黜者更不可解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郑康成谓连山夏易归藏商易与周易而三此必师
 承有据之说故礼运引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
 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注者谓即归藏之书其
 名坤乾者以周易首乾商易首坤也然又名归藏以
 大传曰坤以藏之也由此而推则连山为夏易可知
 故干宝谓连山者列山氏之书也而夏人因之归藏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41-0569b.png
 轩辕氏之书也而商人因之小成者伏羲之易也而
 文王因之则以连山归藏适与炎黄二帝氏号相合
 则必二帝原有其书而夏商因而用之此与皇甫谧
 帝王世纪夏人因炎帝而曰连山商人因黄帝而曰
 归藏正同若杜子春贾公彦辈注三易谓连山作于
 伏羲归藏作于黄帝合周易为三易则以连山属伏
 羲为夏易所因之书与连山本神农周易本伏羲之
 说大相刺谬而后儒祖其说以辟康成且有谓连山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41-0569c.png
 归藏并非夏商之易则并贾杜亦矛盾矣贾杜谓夏
 易本羲易未尝谓有羲易无夏易也正惟夏商原有
 易而周官太卜掌卜筮之法则三易兼用故并及之
 观左传国语筮卦有遇艮之八泰之八语注者谓夏
 商易占变不用九六而用七八故云公羊传疏孔子
 欲作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宋氏云此夏商之卦名
 则明明夏商有易且亦明列之三易之数为太卜兼
 用与周官同而不学之徒尚谓夏时非易名羲易非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41-0569d.png
 夏易何其陋乎
旧儒作三统说者有谓周正建子实得天统故周易以
 乾为首乾者天也商正建丑实得地统故商易以坤
 为首坤者地也夏正建寅实得人统故夏易以艮为
 首艮者人也按乾天坤地以之合天地二统最为明
 确惟艮为人统颇费解说一曰艮卦画象似古文人
 字(☶/□)不无穿凿一曰周易艮卦六爻皆以人身取义
 则夏易连山何得先晓周易爻辞而取义于此若宋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41-0570a.png
 人谓乾始万物坤终万物而艮则终始万物者其于
 首艮之义则得矣然以为人统则仍未解按说卦传
 艮为东北卦于方为寅寅者人也所谓天开于子地
 辟于丑人生于寅也则艮为人统亦犹之寅为人统
 而又何疑焉
十二辟卦十二月卦也自复至夬而为乾自姤至剥而
 为坤凡十二卦配十二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辟者
 君也主也谓主一月之卦也若推易之法则适以此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41-0570b.png
 十二卦为聚卦为他卦移易之主亦名十二辟卦其
 或以乾坤二聚卦无移易法则又去此二卦名十辟
 卦故汉儒又有十辟卦之说宋朱震元朱升仿汉儒
 说作十辟卦变是也其又名六辟卦如乾凿度洛书
 摘六辟以建纪则又去十二之半者若晁景迂谓归
 藏伪书中及十二辟卦似辟卦之说在夏商已有之
 则以归藏本后儒伪撰而辟卦之说在伪书前遂袭
 取之非有他耳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41-0570c.png
干宝注三易谓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周易首乾然又云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小成
 之易也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
 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连山之易也初乾
 初□(即/坤)初艮初兑初荦(即/坎)初离初釐(即/震)初巽此归藏
 之易也则连山终艮归藏次坤与首艮首坤之说自
 相牴牾且以大传帝出乎震一节为归藏之易亦不
 合且亦不知所据若又云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41-0570d.png
 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此即宋
 儒以伏羲为先天以文王为后天以八卦为小成以
 六十四卦为大成之所始夫大传祗有八卦而小成
 一语此又增中成大成原是不妥且其云小成者就
 揲蓍者言之谓十八变中九变而成内卦祗为小成
 必十八变而后引伸触类能事已毕非谓伏羲祗画
 八卦至神农而后重之如京房所云神农重乎八纯
 史记所云神农观日中交易而作重卦也八卦因重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41-0571a.png
 皆伏羲事与神农无与大传自明其以小成属羲易
 固已可怪若宋人造为因重之法阴阳太少层累加
 画指为先天而以先天属伏羲乃取说卦中夫子所
 传羲易卦位攧扑不破者指为后天反以为此文王
 易非羲易则悖诞极矣小成大成先天后天太阳太
 阴少阳少阴皆前人已言而更易其说遂致悬绝始
 知偶然之言后将凭倚不可不慎也又大传有上古
 结绳而治作易者其于中古语后儒遂增入下古以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41-0571b.png
 为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易之影向可笑类
 如此
连山归藏二易久亡按北史刘弘奏购求天下遗书其
 时刘炫颇有名遂造伪连山易鲁史记等百馀卷上
 之已取赏去而后有讼之者免死除名郑樵谓连山
 易至唐始出皆伪书也崇文总目载归藏易晋太尉
 参军薛贞注在隋世尚存十三卷后祗存初经齐母
 本蓍三篇至唐世又有司马膺注十三卷至宋亦亡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41-0571c.png
 晁以道谓商易为张天觉伪作或云即司马膺作故
 吴澄谓连山归藏刘光伯司马膺伪书也若卫元嵩
 作元包亦以先天后天太少阴阳立卦一如干宝所
 言为宋人窃袭伪造之始然亦冒名归藏易以坤先
 乾此则倚傍不足道者第桓谭新论云连山八万言
 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则
 必汉时尚见其书故字数凿凿如此惜不可考矣
宋人以羲易为先天文王易为后天始于陈抟此窃干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41-0571d.png
 宝伏羲先天神农中天黄帝后天之说而改袭之然
 不及中天也先天后天见文言若中天则扬雄太玄
 列九天之名一曰中天非中古之谓后有造为陈氏
 中天图者已可笑矣至宋咸淳末有东嘉朱元升者
 全袭其说作三易备遗以连山为先天即伏羲易以
 归藏为中天即黄帝易以周易为后天即文王易此
 窃干宝中天之名而又改其说以附于陈氏三天之
 所未备仍取蔡季通所定河图洛书而反之以一至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41-0572a.png
 九为河图一至十为洛书悉如刘长民钩隐所传者
 以之纠缠八卦之中命为易本乃取陈氏先天图反
 覆回互以当连山取旧儒纳音说牵强傅会以当归
 藏然又以礼器引夫子曰吾得夏时一语杂及律历
 枝干阴阳分合之数以充连山欲避文王后天卦位
 仍用先天转旋四象老少诸说以充归藏则又与连
 山先天归藏纳音之私说又无所分别且干宝以大
 传天地定位一章为伏羲易以帝出乎震一章为连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41-0572b.png
 山易而此又窃袭而更改之以天地定位帝出乎震
 二章总为连山易以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一章为归
 藏易大易何书夫子之传何传乃可任意割剥拗枉
 揉曲尔创彼见我执此臆有如是者此侮圣言无忌
 惮之甚者也元升中嘉定武举为处州龙泉等处巡
 检咸淳中两浙提刑上其书荐之而不见用今昆山
 徐氏雕其书入经解中凡十卷
 易小帖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