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039-031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酌卷五
             祁州刁包撰
周易上经
(坤下/艮上)
剥不利有攸往
 五阴进而一阳孤存于上为君子者几无以自容矣
 故不利有攸往非绝世也传谓巽言晦迹随时消息
卷五 第 1b 页 WYG0039-0315b.png
 以免小人之害至矣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
 剥训落即七月剥枣之剥柔变刚传曰柔长而刚变
 也夏至一阴生而渐长一阴长则一阳消至于建戌
 则极而成剥是阴柔变刚阳也此以五阴变五阳言
 本义曰柔进于阳变刚为柔亦与传同而蒙引以刚
 上九方盛长而剥消于阴误矣
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
卷五 第 2a 页 WYG0039-0316a.png
盈虚天行也
 阴为小人必将聚势合党以为善良忧动辄得咎所
 以不利有攸往也坤顺艮止卦之德也非象则无由
 见德故传曰卦有顺止之象乃处剥之道君子观而
 体之言以卦之德为身之德也或以五消观成剥故
 曰观象谬矣天运流行理不可易君子进退出处与
 造化合符而不以已意参之故传曰理有消衰有息
 长有盈满有虚损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君子随时敦
卷五 第 2b 页 WYG0039-0316b.png
 尚所以事天也说的最明尽剥之时顺其消而止以
 待息顺其虚而止以待盈故不轻往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着于地倾塌之象故为剥为人上者观其象而
 知上剥自下下食厚德上乃获免于剥也故以厚下
 法坤之博厚也安宅法艮之安止也传曰下者上之
 本未有基本固而能剥者末引书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结之最透唐太宗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而
卷五 第 3a 页 WYG0039-0316c.png
 借喻于剖腹藏珠正合剥象之意岂惟君哉凡官长
 之临民将帅之治军皆是也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卦一阳五阴上实下虚有床象在剥之初有剥床以
 足象盖身以床为安剥床者剥身之渐也剥床以足
 则正人无以安其身故曰蔑贞凶或曰剥足未至蔑
 贞非也辟如掊击人者及其身未必动及其足则自
 然偃仆而可以惟所欲为矣此小人害正险着何云
卷五 第 3b 页 WYG0039-0316d.png
 未至蔑贞乎凶字以六三例看是指君子说看来还
 作戒小人之辞为是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剥床以足则本先拨矣故曰以蔑下也大象厚下而
 后安居爻初剥下而居不安可知也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辨在床之下足之上传云分隔上下床之干也剥至
 此则床益𥪡立不起而中正失位矣则有蔑贞之凶
卷五 第 4a 页 WYG0039-0317a.png
 贞益蔑凶益甚也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传云阳未有与本义云阴未有与当以传为是君子
 岂无徒只因小人道长虽君子一流人下焉者易操
 改节背君子而甘心小人之党上焉者全身远害谢
 君子以不犯小人之怒徒类孤矣若使合志同方之
 士齐心禦之犹或可免于害也此圣人戒小人又或
 以望君子也
卷五 第 4b 页 WYG0039-0317b.png
六三剥之无咎
 三居刚应刚以一阴处四阴之中而不为所染盖视
 群阴非我族类而左袒善良故虽当剥之时而能无
 咎也传曰三之为可谓善矣不言吉何也方众阴剥
 阳众小人害君子三虽从正其势孤弱所应在无位
 之地于斯时也难言免矣安得吉也其义为无咎耳
 言其无咎所以劝也此义甚好但于贞则吉不贞则
 凶其理有碍
卷五 第 5a 页 WYG0039-0317c.png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与上下四阴相失则与上九一阳相得传曰东汉之
 吕强是也余谓唐张说听宋璟之言而不附二张宋
 石工镌司马光党人碑而不书安民二字亦其人矣
六四剥床以肤凶
 初之剥以足二之剥以辨四则直及其肤阴愈盛而
 剥愈盛凶可知已传曰贞道至此已消故更不言蔑
 贞直言凶也本义云阴祸切身可见君子当是时操
卷五 第 5b 页 WYG0039-0317d.png
 心不可以不危虑患不可以不深矣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剥及其肤大异乎床之足与辨矣故曰切近灾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传曰剥及君位剥之极也其凶可知故不更言剥而
 别设义以开小人迁善之门其义固确窃意六三应
 阳者也故不与群阴为党六五比阳者也故率众阴
 以承阳象中自具此义圣人特因而著之耳五君位
卷五 第 6a 页 WYG0039-0318a.png
 以其为众阴之主故不言君而言王后五统众阴如
 后统众妾之象五阴共承一阳如后以众妾进御而
 荷宠爱之象礼天子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
 一御妻王后别其等级顺序以进御于君如贯鱼然
 鱼阴物宫人阴人以之者后也宠之者君也五阴俱
 获其利故曰无不利也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阴剥阳则有尤者其始也五能改过自新率其剥阳
卷五 第 6b 页 WYG0039-0318b.png
 者而助阳则为之录其功以宥其过故曰终无尤也
 然则人果善终虽有尤皆可勿论此圣人劝勉小人
 正以保全君子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传曰诸阳消剥已尽犹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
 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
 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
 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剥尽
卷五 第 7a 页 WYG0039-0318c.png
 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
 气消息言则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剥尽
 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阳月恐疑其无阳
 也阴亦然圣人不言耳阴阳之义备矣余谓果有核
 核有仁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也不曰未食而曰不食
 天盖特留此种以为生生之元也又曰阴道盛极之
 时其乱可知乱极自当思治故中心愿载于君子君
 子得舆也诗匪风下泉所以居变风之终也此指桧
卷五 第 7b 页 WYG0039-0318d.png
 曹二风言按桧之终篇曰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
 周道中心怛兮曹之终篇曰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
 我寤叹念彼周京皆乱极思治之诗也或曰君子谓
 一阳坤为舆五阴共承上九一阳如人之在车上也
 小人谓上九变为柔也一阳上覆五阴有庐之象奇
 变为偶则如庐之破坏穿漏其上而无以盖覆其下
 故曰小人剥庐也朱子曰且看自古小人欲害君子
 到害得尽后国破家亡其小人曾有存活得者否尝
卷五 第 8a 页 WYG0039-0319a.png
 试举其最者如秦之李斯赵高汉之梁冀唐之李林
 甫杨国忠宋之蔡京童贯贾似道韩侂胄皆其鉴也
 胡云峰曰床上之藉下以安者也庐下之藉上以安
 者也始而剥床欲上失所安今而剥庐自失所安亦
 岂小人之利哉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舆所以载者也君子得之不自利而公诸人民皆赖
 之以载故曰民所载也言君子乘时而驾绥安一世
卷五 第 8b 页 WYG0039-0319b.png
 也此与旧说少异以犹有理小人当剥之始以灭消
 君子为事及其终也遂至剥庐欲求一容身之地不
 可得而又何可用哉苏君禹发明阴阳之理而推之
 于吾心曰理为阳欲为阴未有不培吾心之君子而
 能培世道之君子未有不去吾心之小人而能去世
 道之小人此理不可不知
(震下/坤上)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
卷五 第 9a 页 WYG0039-0319c.png

 泰则继之以否危之也危其否所以保泰也剥则继
 之以复喜之也喜其复所以救剥也前阳为阴浸而
 失位今一阳动于五阴之下还反本位故曰复万物
 生生之气由兹始故为亨传亨训盛此时一阳甚微
 恐未至盛处只训通为是传曰出入无疾出入谓生
 长复生于内入也长进于外出也先云出语顺耳阳
 生非自外也来于内故谓之入物之始生其气至微
卷五 第 9b 页 WYG0039-0319d.png
 故多摧折春阳之发为阴寒所折观草木于朝暮则
 可见矣出入无疾谓微阳生长无害之者也或曰出
 者刚长也入者刚反也又曰无疾即临卦刚浸而长
 之浸言阳生有渐而不遽也颇有理朱子云阳无骤
 生又云一气不顿进二形不顿亏即是此意以一身
 言善念始萌须循序积累而后可不然恐有进锐之
 患以朝廷言正人始进须渐次整顿而后可不然恐
 有激变之忧大象安静以养微阳亦此意也孤阳无
卷五 第 10a 页 WYG0039-0320a.png
 朋岂能便胜群阴须待诸阳以渐而来乃能胜群阴
 而发育万物故曰朋来无咎以一身言要刻励做人
 须得良朋好友乃有长进李延平晚得朱元晦曰昔
 于罗先生得入处后无朋友几放倒了得渠如此极
 有益此审于朋来无咎之义也以朝廷言要刻励做
 事须众正戮力同心乃有功效如东汉窦李诸公群
 贤在外不能收揽入内只有张奂一人又弃之为群
 小用此不审于朋来无咎之义也阴阳迭为消长往
卷五 第 10b 页 WYG0039-0320b.png
 来循环不已故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其解颇多传
 义俱取自姤至复之说姤阳之始消也自五月姤一
 阴生至于十一月一阳生历七爻七变而成复故曰
 七日犹诗所云一之日二之日也在天时则阳气发
 越生生不穷在人则阳道昌明进进不已故利有攸
 往也
 (愚按七日之说折衷独主陆/氏甚为有理详见临卦)
彖曰复亨刚反
卷五 第 11a 页 WYG0039-0320c.png
 刚穷上而反下故亨反即复意但自其回头言之曰
 反自其还元言之曰复
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震动于下而坤以顺行于上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
 咎出入朋来阳之动也无疾无咎以顺行也传曰卦
 才本义曰卦德其义一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二气如环而往数不可易也一阳应候而来数不能
卷五 第 11b 页 WYG0039-0320d.png
 违也盖消长相因天运自然之理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剥曰小人长阴长也故不利有攸往复曰刚长君子
 长也故利有攸往剥顺以止而复顺以行亦其义也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复非天地之心复乃见天地之心见字要看传曰一
 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
 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
卷五 第 12a 页 WYG0039-0321a.png
 能识之至哉言乎自古未有说至此者从此理会兼
 取邵朱二诗读之复之义无馀蕴矣邵子曰冬至子
 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
 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羲朱子曰
 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识得无中含有
 处许君亲见伏羲来读二诗岂特见庖羲哉并文王
 周公孔子皆见之矣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
卷五 第 12b 页 WYG0039-0321b.png

 雷在地中一阳始复之时也阳始生于下而甚微安
 静而后能长先王顺天道故以冬至之日闭关使商
 旅不行后不省视四方既曰先王又曰后后谓后王
 也盖先王之制如此舜十一月朔巡狩而此言不省
 方盖巡狩者是月也不省方者是月之至日也月令
 云斋戒掩身以待阴阳之所定正是此意如萌芽方
 生须用培养如胚胎方成须用保护大抵收敛闭藏
卷五 第 13a 页 WYG0039-0321c.png
 凡事不肯轻泄些子象特举其大者而言耳按至日
 震一阳象阖户又一阳横亘于下闭关象震为大涂
 坤众商旅象关闭矣不行象震为君后象坤为土方
 象君不居五而居初潜居深宫不省方象
 (愚按今考来注每卦皆如/此取象深为有理宜详之)
初九不远复无袛悔元吉
 传曰复者阳反来复也阳君子之道故复为反善之
 义初阳刚来复处卦之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而
卷五 第 13b 页 WYG0039-0321d.png
 复也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之有唯失之不远而
 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圣人不贵无过而贵改
 过故以元吉为大善而吉无袛悔不至于悔也本义
 因之又曰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谓其庶几乃无袛
 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
 欲不踰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
 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乃不远复也解
 系辞最为详明
卷五 第 14a 页 WYG0039-0322a.png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修身必先正心复者天地之心也以天地之心为心
 而身安有不修者乎修如修我墙屋之修去其疵累
 还吾粹精之夲体也传曰学问之道无他也唯其知
 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二语极精
六二休复吉
 学以亲仁为要得仁者而亲之则日跻于美善故曰
 休复吉胡云峰曰遁贵远远莫远于上九而九五能
卷五 第 14b 页 WYG0039-0322b.png
 比之故曰嘉遁遁之美者也德贵不远初九曰不远
 复而六二能比之故曰休复复之美者也里仁为美
 亦此意与引喻甚确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克已复礼为仁不远复复于仁也传曰仁者天下之
 公善之本也初复于仁二能亲而下之盖以初之修
 身者修其身故美而吉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
卷五 第 15a 页 WYG0039-0322c.png
 三阴躁不中正而处动之极故为频复传曰复之频
 复而不能固者也既曰频复则必频失故言厉以儆
 之虽曰频失犹幸频复故言无咎以劝之在常人或
 以屡失而掩其复在圣人则以屡复而恕其失皆所
 以开迁善之门也高顺尝谓吕布曰举动不肯谛思
 动辄言诬诬事岂可数慎毋恃改过为盛德而漫无
 绝私胜已之力此又六三之药石不可不知也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卷五 第 15b 页 WYG0039-0322d.png
 点出义字义者宜也屡失则不宜屡复则宜知义则
 渐进于仁矣故虽厉而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
 以四为中取上下各二阴为义所谓时中也传善矣
 本义似尤精本义云四处群阴之中而独与初应为
 与众俱行而独能从善之象当此之时阳气甚微未
 足以有为故不言志然理所当然吉凶非所论也董
 子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
卷五 第 16a 页 WYG0039-0323a.png
 剥之六三及此爻见之比传何等醒豁何等精透按
 后世如徐庶身陷曹操而终身不画一谋心乎汉也
 庶几中行独复者矣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所从者阳刚君子也故曰从道
六五敦复无悔
 五居坤之中体载有厚德者也故为敦厚复善之象
 传曰虽本善戒亦在其中矣阳复方微之时以柔居
卷五 第 16b 页 WYG0039-0323b.png
 尊下复无助未能致亨吉也能无悔而已盖五居君
 位与六二系应仅自厚于复故爻辞如此蒙引好善
 慕德等语俱未是胡氏以为善行之固以为成德之
 事亦是但不当借初来相形谓五胜初也蒙引既发
 明此义而又曰无悔尤胜无袛悔相矛盾矣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传义考俱训成余意中谓五考即视履考祥之考言
 内自省考动不失中故无悔也若合六二之中而共
卷五 第 17a 页 WYG0039-0323c.png
 考之则亨吉矣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
于十年不克征
 爻辞未有如是之详且凶者以夲心丧失故无施而
 可也传曰以阴柔居复之终终迷不复者也本义因
 之徐进斋曰地绝既无下仁之美刚远则失迁善之
 机阴重已有难开之蔽柔终安望改过之勇迷复之
 义备矣传灾天灾自外来眚已过由自作兼两意说
卷五 第 17b 页 WYG0039-0323d.png
 极是朱子独作过误恐未的书眚灾肆赦亦是两意
 传曰迷道不复用以行师则终有大败以之为国则
 君之凶也十年者数之终至于十年不克征谓终不
 能行既迷于道何时而可行也此以行师治国对言
 固是余意师必明纪律明赏罚而后可行迷复者冥
 昧而不自振必有覆军之祸故曰大败兵败则及其
 国国败则及其君至于十年不克征不克征谓不能
 行师也正见终有大败终而不返安有雪耻之日乎
卷五 第 18a 页 WYG0039-0324a.png
 如此一律说亦通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爻有国君之辞故象曰反君道或谓不连上说非是
 传曰复则合道既迷于复与道相反也其凶可知以
 其国君凶谓其反君道也人君居上而治众当从天
 下之善乃迷于复反君之道也非止人君凡人迷于
 复者皆反道而凶也既从反道说到君上去又从君
 道广推之何等周密
卷五 第 18b 页 WYG0039-0324b.png
(震下/乾上)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卦上乾下震故传曰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
 矣二句便尽卦义又曰无妄者至诚也至诚天之道
 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
 从天说来无妄的源头才明了又曰人能合无妄之
 道则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也无妄有大亨之理君子
 行无妄之道则可以致大亨矣无妄天之道也卦言
卷五 第 19a 页 WYG0039-0324c.png
 人由无妄之道也如此说到人身上来卦义乃有着
 落又曰法无妄之道利在贞正失贞正则妄也虽无
 邪心苟不合正理则妄也乃邪心也故有匪正则为
 过眚如此说才是无妄的匪正又曰既已无妄不宜
 有往往则妄也此则因彖传无妄之往一句发也朱
 子发明无邪心而不合正理一句以为贤知之过又
 曰佛氏亦岂有邪心哉又兼动静言何其详以尽也
 非朱子不能发明程子之义至此由此推之则申生
卷五 第 19b 页 WYG0039-0324d.png
 之死于父子路之死于卫皆无邪心而不合正理者
 也理学素用庄敬持养功夫若应事接物有一不恰
 好处便犯此卦的戒了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
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
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传曰谓初九也坤初爻变而为震刚自外而来也本
 义曰自讼而变九自二来而居于初也或曰乾为外
卷五 第 20a 页 WYG0039-0325a.png
 卦震之刚自乾来亦通初九为成卦之主而居内之
 第一爻故曰为主于内卦之主正无妄之主也以卦
 德言之震动乾健是其动刚健内外皆无妄也以卦
 体言之五刚健中正二柔顺中正二五相应上下皆
 无妄也所谓元亨者言大亨之道祇是以正此非人
 私智所能为也天之命也天命即天道所谓天道无
 妄而已夲义曰其有不正则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
 只一直说传则曰所谓匪正盖由有往若无妄而不
卷五 第 20b 页 WYG0039-0325b.png
 往何由有匪正乎无妄者理之正也更有往将何之
 矣如此才说的无妄之往意出胡氏附会本义以此
 句与泰卦包荒得尚于中行例看诬矣天命只是无
 妄无妄而又往则逆天之命矣天尚不佑其何以行
 之哉圣人之言特加婉曲曰行矣哉仍是何之矣语
 气无妄匪正特眚耳何以便云天命不佑张南轩云
 一念才不是便致上帝震怒正此意也在常人一念
 之正则诱而进之如频复而许以无咎之义是也在
卷五 第 21a 页 WYG0039-0325c.png
 至人一念之不正则危而惧之如匪正而戒以不佑
 之天是也易之教人至矣
 (谨按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说者不一卦变谓讼卦/九二来居于初若然则是自内来非自外来矣其说)
 (固不可从其馀若王氏胡氏何氏之说虽不甚相远/而殊无义意与来氏耑言卦综者正同折衷独取赵)
 (氏之说以谓在卦为震得乾最初之画在人为吾心/得天最初之理此所以为无妄也天理非由外铄我)
 (者此特卦象言之见自乾来之意极是窃意诸卦但/言往来上下已耳此独言自外来者何居盖彖言不)
 (利有攸往以其自外来也程子所谓动以人者是也/初言往吉以其为主于内也程子所谓动以天者是)
 (也夫一刚也外来则不利为主则往吉易之/不可为典要如此其教人之意亦深切矣)
卷五 第 21b 页 WYG0039-0325d.png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雷行于天下则万物竦然震动无复私邪之萌是物
 物与之以无妄也程朱俱说到各正性命处其意深
 矣先王观天下雷行发生赋与之象而以茂对时使
 四时之行无妄也育万物使万物之生无妄也时曰
 茂对言盛其精神有与天时相匹敌者矣万物曰育
 则海隅苍生罔不率俾暨鸟兽鱼鳖咸若也盖雷未
 行先王事天以静则有闭关却行之事雷既行先王
卷五 第 22a 页 WYG0039-0326a.png
 事天以动则有对时育物之功故程子曰先王无事
 不顺天时也
初九无妄往吉
 九乾体初震始居内而为无妄之主者也无妄诚也
 至诚能动故曰往吉盖正而匪眚利有攸往与卦辞
 异矣卦言往不利以其既无妄而又有往出于无妄
 之外也爻言往吉即以其无妄往生于无妄之内也
 程传立义精矣
卷五 第 22b 页 WYG0039-0326b.png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无妄者已也往而吉则人物皆无妄矣故曰得志也
 传曰以之修身则身正以之治事则事治以之临人
 则人感而化无所往而不得其志也尽之矣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坊计引易曰不耕穫不菑畬凶不知何所本而与此
 相反也传分三层说甚晦难解朱子谓耕穫菑畬四
 事都不做本义云因时顺理而无私意期望之心故
卷五 第 23a 页 WYG0039-0326c.png
 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较传固为现成但全不事事
 而利有攸往岂不起人徼倖之心非圣人立教之意
 也又云如圣人之无为而治如学者之不要人爵而
 人爵从之若然则是圣人之无为而治果真一无所
 为同于老氏之无为矣学者不要人爵而人爵从之
 岂遂不修天爵耶于理未确订诂曰不方耕而即望
 其有穫也不方菑而即望其成畬也此解甚好但方
 字即字未是不方耕而即望其穫岂既耕而可望其
卷五 第 23b 页 WYG0039-0326d.png
 穫耶不方菑而即望其畬岂既菑而可望其畬耶余
 谓二柔顺中正尽其在我与五为应而不责报不耕
 穫者不以耕而望其穫也不菑畬者不以菑而望其
 畬也此即先事后得之意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
 其道不计其功也复之六四本义引董子之言为作
 易之圣人言也此又引董子之言则为六二言也夫
 有春之耕则有秋之穫有一岁之菑则有三岁之畬
 此情理之必然者也二虽不以耕而望穫然耕矣岂
卷五 第 24a 页 WYG0039-0327a.png
 有不穫者二虽不以菑而望畬然菑矣岂有不畬者
 故利有攸往特加则字言不如此即如此所谓无妄
 之福也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传曰未者非必之辞言非必以穫畬之富而为也只
 此二句足矣夲义曰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计其
 利而为之也亦好余向谓爻辞即君子谋道不谋食
 之意象辞即孔明所谓臣死之日不使家有馀财廪
卷五 第 24b 页 WYG0039-0327b.png
 有馀粟之意亦是一说姑存之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传以为有得必有失订诂以三不宜应上为行人则
 得牛为邑人则失牛非也唯夲义行人牵牛以去而
 居者反遭诘捕之扰二语极好但其说未畅耳余意
 无其事而有其害曰无妄之灾此一句为主下三句
 总解此句或系之牛谓上九也上与三为正应故系
 其牛于三之邑也然相去甚远行人因利乘便而牵
卷五 第 25a 页 WYG0039-0327c.png
 之以去与三固无与也上以牛在其邑又疑其阴邪
 不中正故捕而诘之此所谓无妄之灾也在三则谚
 所谓人偷牛他拔橛在上则律所谓诬指平人为盗
 也故上九曰行有眚然六三灾虽无妄实素行不正
 有以取之此亦圣人恶居下流之意与
 (谨按易之取象皆以八卦之象为主即如此卦六三/乃坤之三爻也坤为子母牛故以牛取象然变为震)
 (之三爻处动之极故又为系而复失之象且三与二/皆阴二柔顺中正故有无妄之福三以柔居刚不中)
 (不正故有无妄之灾验之人事莫不皆然圣人作易/所为取万世之人情物理无不总括而兼贯之也又)
卷五 第 25b 页 WYG0039-0327d.png
 (此爻即大畜之六四然大畜六四乃坤之初爻也故/亦曰牛而为童牛变艮为止故又为加牿之象易之)
 (取象明显如此必欲刻而求之谓某为绳某为鼻某/为手某为邑某为盗且于本卦互卦之外搜及旁卦)
 (拟议以求合/未免雕凿)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爻外不加一语但取其辞以重述之言外便见得灾
 生无妄意圣人注经之妙如此
九四可贞无咎
 凡卦莫不以相应为善无妄独不取应义以有所系
卷五 第 26a 页 WYG0039-0328a.png
 应则妄也故二应五则疾三应上则灾惟四与初无
 应故初吉而四无咎也四以阳刚居乾体复无应与
 无妄者也可犹当也言当坚确守之不少移易则无
 咎也或曰可贞者恐其未必贞也故决之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传义有俱训守言固守其刚健之本体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五阳刚中正而居尊位二复以中正应之无妄之至
卷五 第 26b 页 WYG0039-0328b.png
 也如是而有疾不烦药石攻治行当自愈而有喜矣
 疾则忧疾愈故喜也传曰无妄之所谓疾者谓若治
 之而不治率之而不从化之而不革以妄而为无妄
 之疾舜之有苗周公之管蔡孔子之叔孙武叔是也
 然则至诚无妄其正疗病之善药乎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传曰既无妄矣复药以治之是反为妄而生疾矣故
  曰不可试试谓少尝之也夲义全用之
卷五 第 27a 页 WYG0039-0328c.png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天地间原有恰好道理在过当反不是上居无妄之
 极不可以有行也行则过于正而有眚何利之有卦
 所谓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正谓此也张中溪曰汉
 武漠北之征唐皇云南之师此爻之谓矣蒙引曰尾
 生孝已之行也俱有理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本义云上九非有妄也但以其穷极而不可行耳行
卷五 第 27b 页 WYG0039-0328d.png
 则传所谓穷极而为灾害也二义合参之始得
(乾下/艮上)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均一乾也畜之以巽阴畜阳也畜之以艮阳畜阳也
 故有小畜大畜之分以畜聚言则其蕴大以畜止言
 则其力太以畜养言则其德大传曰在人为学术道
 德充积于内乃所畜之大也大畜而不以正或驰于
 词章或染于功利或溺于虚无传所谓异端偏学是
卷五 第 28a 页 WYG0039-0329a.png
 也畜虽大亦奚以为故曰利贞利贞者正已以正天
 下也共天位享天禄则不食于家然后可以行其所
 学也故曰不家食吉畜极而流其大也行与天下共
 之可以拯溺可以济险故曰利涉大川传曰此只据
 大畜之义而言彖更以卦之才德而言诸爻则惟有
 止畜之义盖易体道随宜取明且近者此义须知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刚健谓乾体笃实辉光谓艮体日新其德兼两体言
卷五 第 28b 页 WYG0039-0329b.png
 进进不已也若蹈常袭故则其畜日竭而不大矣
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本义以刚上为卦变谓此卦自需而来九自五而上
 传则谓刚上阳居上也阳刚居尊位之上而二柔奉
 之为尚贤之象此理自好不曰健而止而曰能止健
 艮上乾下也乾天下之至健而艮能止之非大正不
 能大正指上九一阳言按爻义夲取二柔畜刚彖传
 独归功一阳而二柔之小不与焉其义深矣
卷五 第 29a 页 WYG0039-0329c.png
不家食吉养贤也
 不家食吉谓朝廷隆大烹之奉以养贤而贤者出而
 有为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者传谓六五君位下应乾之中爻
 乃大畜之君应乾而行也所以发明卦才也或曰此
 取上下两卦体相应不耑指一爻言亦通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卷五 第 29b 页 WYG0039-0329d.png
 天包地外如何在山中故夲义曰不必寔有是事但
 以其象言之也唯天为大而为山所畜至大之象也
 君子观大畜之象而从事于学问所谓道问学以尊
 德性也传曰人之蕴畜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
 之言与行察言以求其心考迹以观其用识而得之
 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义也数语可作畜德箴愚谓
 前言往行德之资也多识前言往行畜之功也此正
 多闻多见一证也阳明之徒每谓闻见为心累欲扫
卷五 第 30a 页 WYG0039-0330a.png
 而去之是天不在山中而德不在言行中也无实修
 而言虚悟岂大畜之君子哉是故多识前言往行而
 不以畜德玩物丧志俗学也郑康成张茂先一流是
 也畜其德而不多识前言往行耽空守寂禅学也杨
 慈湖王龙溪一流是也
初九有厉利已
 初阳刚又乾体而居下利于进者也然上应四而为
 其所畜四在上得位有不可犯之势初若不量而进
卷五 第 30b 页 WYG0039-0330b.png
 其能免于厉乎故不利进而利已也傅曰大畜艮止
 畜乾故乾三爻皆取被止为义艮三爻皆取止之为
 义在他卦则四与初为正应相援者也在大畜则相
 应乃为相止畜此义正须识得
 (谨按程子云凡卦皆从乾坤二卦变来即如此卦初/九乃乾之初九也在潜而勿用之地又为六四所畜)
 (故利于已则不犯灾九二为六五所畜故虽在田而/德施不能普为舆说輹之象三则健极而进又应上)
 (之畜极而通故为良马驰逐之象且艮为径路为门/阙上又为天衢故利有攸往此皆卦中现具之象不)
 (待搜索于错卦综卦而得者试以无妄上三爻类推/之亦然因黎明时思索此爻并及无妄上九象传何)
卷五 第 31a 页 WYG0039-0330c.png
 (以全用乾卦上九文言之句益/信程子之言盖确有所见云)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厉灾也已则不犯矣故利
九二舆说輹
 二之受畜于五与初之受畜于四同则有厉亦同但
 二居中得正故不须以厉戒之而自已为舆说輹之
 象舆说輹安止不前也按輹与辐不同辐车轮之轑
 凡三十六条者也輹车上伏兔盖所以承辐者也故
卷五 第 31b 页 WYG0039-0330d.png
 小畜之说辐盖为阴所止所说者重久住之计也大
 畜之说輹盖自止而不进所说者微暂止而可旋起
 者也如此分别才是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舆说輹者见几而无观望两可之心盖其处得中道
 动不失宜故无过尤也传说极是或作中心之中非
 矣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卷五 第 32a 页 WYG0039-0331a.png
 三健极而进上畜极而通俱有不可禦之势且两刚
 同体不相畜而相应进不留行故为良马驰逐之象
 言其速行也传曰虽其进之势速不可恃其才之健
 与上之应而忘备与慎也故宜艰难其事而由贞正
 之道如此说始妥注言不忧险阨则贞字说不去或
 以艰贞对说亦未是有马则有舆有舆则有卫都是
 相因物事闲习车舆范我驰驱也闲习防卫用戒不
 虞也曰字宜如程朱作日月之日或云如字读作叹
卷五 第 32b 页 WYG0039-0331b.png
 辞凿矣日闲舆卫其坚贞之寔乎利有攸往其日闲
 舆卫之效乎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四畜初则志不合五畜二则志不合上不畜三而应
 三故曰合志合志者同心一德之谓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凡遏恶者禁之于已然则难为力防之于未然则易
 为功四畜初防于未然故有大善之吉也初以一阳
卷五 第 33a 页 WYG0039-0331c.png
 居最下之位故曰童牛传以童牛为始角本义以童
 牛为未角若未角恐无所施其牿矣况本义明云牿
 者楅衡施横木于牛角以防触者乎固知传说为是
 传解爻既明又曰槩论畜道则四艮体居上位而得
 止是以正德居大臣之位当畜之任者也大臣之任
 上畜止人君之邪心下畜止天下之恶人人之恶止
 于初则易既盛而后禁则捍格而难胜故上之恶既
 甚则虽圣人救之不能免违拂下之恶既甚则虽圣
卷五 第 33b 页 WYG0039-0331d.png
 人治之不能免刑戮莫若止之于初如童牛而加牿
 则元吉也推广之义大矣
 (谨按此爻之义传义言理精矣若言象犹未允恊也/何也以牿为楅衡谓施横木于牛角以防其触夫童)
 (牛未角横木施于何处即有可施亦不过防其触耳/非能禁之使不得触禁其角使不得长也于畜止之)
 (义未甚切当且细味此卦彖辞大象爻辞似不耑言/畜止也畜养意亦不可少其在周书费誓篇曰今惟)
 (淫舍牿牛马注曰牿闱牧也夫牛之性顺闲之易易/也童牛而加闲更易为力矣此则于畜止畜养义皆)
 (可相通且于禁于未/然之理亦不相悖)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卷五 第 34a 页 WYG0039-0332a.png
 上不劳禁制下不伤刑诛而恶人驯习坐获大善之
 吉上治于此再见矣故可喜也
六五豮豕之牙吉
 二阳已壮而畜之较初之用力难矣故以豕牙取象
 牙者刚躁之物也然锄强戢暴都有要领在传所谓
 物有总摄事有机会是也六五柔中居尊能直寻受
 病根因一刀斩断则刚躁自止故以豮豕取象盖豕
 去其势则牙无所肆其毒矣但视四之畜初已落第
卷五 第 34b 页 WYG0039-0332b.png
 二着故言吉而不言元也传曰君子法豮豕之义知
 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
 本原故不假刑罚严峻而恶自止也且如止盗民有
 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
 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
 不尚刑威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
 虽赏之不窃矣此治天下之大道也不可不知
 (谨按此爻以豕牙取象程传遂谓豕刚躁之物而牙/为猛利豮去其势也去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
卷五 第 35a 页 WYG0039-0332c.png
 (以喻治民者不尚严刑而修政教其理自好而于物/理未之察也来注解牙字极是乃以豮为腾谓是走)
 (豕又引互卦变卦错卦以明之未免扭捏牵强沾滞/不通非圣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自然而然无所安)
 (排之义矣窃意豕牙虽刚不闻啮人养豕之家不问/牝牡俱皆豮之岂为其牙而然乎则牙之非齿牙也)
 (断可知矣埤雅云牙者畜豮豕之杙也盖豕性猛突/而又善逸豕而豮则不逸而易养且系豕以杙江淮)
 (之间所在有之圣人取象大约夲此盖近而易见故/也且于畜止畜养二义相通于不尚严刑之理亦不)
 (相悖/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人心革恶从善风俗革薄从忠人君之庆亦天下之
卷五 第 35b 页 WYG0039-0332d.png
 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
 传夲胡先生之说曰何字衍本义作赞叹语曰何其
 通达之甚也固有理订诂云何儋也负也与诗何天
 之宠百禄是何义同又别王延寿赋荷天衢以元亨
 句为证言上九畜极而通肩鸿任重以翱翔于天路
 而不为羁勒之所制也其说更畅盖五天位也上位
 乎天之上又艮为径路有天衢象传曰天衢天路也
卷五 第 36a 页 WYG0039-0333a.png
 谓虚空之中云气飞鸟往来故谓之天衢天衢之亨
 谓其亨通旷阔无有蔽阻也夲义豁达无碍亦是此
 意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传以象有何字为设问辞此本注说非也不如直作
 负荷意为是盖道即道德之道得诸心曰德达诸外
 曰道德大畜故道大行也彖所谓不家食吉利涉大
 川者正指此爻
卷五 第 36b 页 WYG0039-0333b.png
(震下/艮上)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卦体上下二阳内含四阴外实内虚上止下动为颐
 之象养之义也此夲义全用程传也传言颐道之正
 兼养德养身养人养于人数义始尽盖养身而不以
 正则为口腹之奉养德而不以正则为黄老之学养
 人而不以正则有素餐之讥养于人而不以正则有
 餔啜之羞故颐曰贞吉统言一卦之义也颐自求口
卷五 第 37a 页 WYG0039-0333c.png
 实统言观人观已之道正则吉不正则凶也不言善
 恶吉凶欲学者谛审而究图之也传为指出发明圣
 人言外之意耳传又有养生养形养德养人之说曰
 动息节宣以养生也是要静饮食衣服以养形也是
 要俭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是要敬推已及物以养人
 也是要恕静俭敬恕四字学者缺一不可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
观其自养也
卷五 第 37b 页 WYG0039-0333d.png
 颐贞吉养得其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之道于人
 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之道于已也观下句言自则
 上句当属人项氏曰养人指上九言自养指初九言
 初上二阳上下两卦之主爻也非孔子赞辞明白则
 后儒必不分作养已养人两条看极是朱子不作养
 人说故本义云观其所养之道及其答门人则已有
 程传似胜之说矣又以下体三爻皆是自养上体三
 爻皆是养人证程传之确固知夲义亦有未订正者
卷五 第 38a 页 WYG0039-0334a.png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推养之义天地养万物养以正也养以正故万物育
 焉圣人养万民亦犹天地之养万物也若只从百姓
 做起焉得人人而养之故须用贤图治贤之未成也
 廪糈养之于学校贤之既成也爵禄养之于朝廷或
 育养或培养然后人才出政教立而膏泽下于民矣
 养贤正所以养万民也是谓德配天地养之至也颐
 之时大矣哉统赞天地与圣人之功也传曰或云义
卷五 第 38b 页 WYG0039-0334b.png
 或云用或云时以其大者言也万物之生与养时为
 大故云时此皆确不可易也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以卦义言之上止下动颐颔之象以卦形言之外寔
 内虚颐口之象君子观其象而得养身之道焉慎言
 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传德体二字极尽如
 何易的故夲义但以切务赞之而又由一身之言语
 推之于号令政教由一身之饮食推之于货资财用
卷五 第 39a 页 WYG0039-0334c.png
 养德养天下之道皆具焉其旨深矣不然以谨敕为
 慎以俭啬为节未足以尽大象之义也或引谚祸从
 口出病从口入二语而言曰言语一出而不可复入
 故君子慎之饮食一入而不可复出故君子节之言
 语饮食动象曰慎曰节止象其理自好愚谓慎言语
 立诚之学也节饮食无欲之学也昔温公告刘安世
 以诚曰自不妄语始安世括七年而后成罗仲素
 初见龟山告以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人能无以饥渴
卷五 第 39b 页 WYG0039-0334d.png
 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令仲素思索且云
 此语若易知易行而有无穷之理仲素思之数日疏
 其义以呈龟山云更于心害上一着猛省仲素一生
 服膺此语此二事可为慎言语节饮食者一大榜样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戴记以龟为四灵之一故曰灵龟龟咽息不食非待
 养于人者所谓人人有贵于已者良贵也舍此而朵
 动其颐于四则为垂涎之状矣传曰迷欲而失已以
卷五 第 40a 页 WYG0039-0335a.png
 阳而从阴则何所不至是以凶尔谓初外之也我谓
 四愧之也假设之辞正教诲之道也蒙引云此爻如
 东汉之华歆最妙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初之才刚健明智者也刚不能自立而屈于欲焉得
 刚明不能自照而失其正焉得明不明不刚而役于
 口腹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故曰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卷五 第 40b 页 WYG0039-0335b.png
 居上养下不可易之经也传曰天子养天下诸侯养
 一国臣食君上之禄民赖司牧之养其义备矣二在
 初之上而求养于初颠倒而拂其常经矣程朱俱一
 串说下惟胡云峰以拂经为违正应亦是下既不能
 养将转而之于上则为丘颐丘指上九也上在外而
 高有丘象不相应岂能相养非道妄动是以凶也传
 曰今有人才不足以自养见在上者势力足以养人
 非其族类妄往求之取辱得凶必矣又曰六二中正
卷五 第 41a 页 WYG0039-0335c.png
 在他卦多吉而凶何也曰时然也阴柔既不足以自
 养初上二爻皆非其与故往求则悖理而凶也可谓
 曲尽矣
 (谨按项氏曰颐卦惟有二阳上九在上谓之由颐固/为所养之主初九在下亦足为自养之贤灵龟伏息)
 (而在下初九之象也朵颐在上而下垂上九之象也/上九为卦之主故称我群阴从我而求养固其所也)
 (初九夲无所求乃亦仰而观我有灵而不自保有贵/而不自珍宜其凶也折衷取之以为可备一说今即)
 (此爻及逐爻细味之项氏之说其理甚长何也以此/爻为求贤于初而以于丘为上九似多一转不若从)
 (来氏之说以颠为项谓上九居艮之极上乃山颠之/象亦自有理盖养道宜静不宜动初可自养而为动)
卷五 第 41b 页 WYG0039-0335d.png
 (之主是失其良贵而求贵于赵孟者也故不足贵而/得凶六二中正而亦凶者盖违正应而往求于上是)
 (趋炎附势奔走权贵以求养者故失类而征凶也六/三与上夲为正应其求养于上宜矣然六三阴柔不)
 (正居多凶之位而为动之极恃其正应必有非所求/而求者故于养之道大悖而终无所利也四与上非)
 (其正应而颠颐吉何也来氏云艮为虎故取象于虎/天下之物自养于内者莫如龟求养于外者莫如虎)
 (龟自养于内内卦初舍之故凶虎求养于外外卦上/施之故吉盖虎见物将捕之必先伏其身而注视之)
 (故有眈眈之象眈耽者视之专也其欲逐逐者所欲/之物东转则目随之东西转则目随之西也四居大)
 (臣之位下应初九之贤得养于上而施及于下养贤/及万民者也可谓施禄及下而施之有光者也五上)
  (两爻传义俱极明/确故兹不复赘)
卷五 第 42a 页 WYG0039-0336a.png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行失类传专指上九言本义则兼言之曰初上皆非
 其类也玩象辞六三征凶则颠颐拂经全辞皆在其
 中矣夲义为是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颐之道唯正则吉得颐之正求养养人则合于义自
 养则成其德故所养皆吉三以阴柔之质而处不中
 正又在动之极是柔邪不正而动者也其养如此拂
卷五 第 42b 页 WYG0039-0336b.png
 违于颐之正道是以凶也夲义云既拂于颐虽正亦
 凶六三不中正恐无庸此一转主传为是勿用言为
 时所弃十年数之终十年勿用则终不可用矣何利
 之有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道者养正之道也拂于正则大悖于道矣是以迁延
 至于十年之久而不见用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卷五 第 43a 页 WYG0039-0336c.png
 四居大臣之位阴柔不足以济而求养人之道于初
 颠颐也二与初非应而志在自养故颠而凶四与初
 正应而志在养人故颠而吉所居之位异而公私不
 同也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二句最难解朱子亦以为
 理会不得只是敷衍解去程传立威严之说晦矣不
 如作下贤说按荀九家易艮为虎故四以虎取象虎
 垂首下视更不回转眈眈其视极状任贤勿贰唯恐
 失之之意夲义所谓下而耑也逐逐其欲极状心乎
卷五 第 43b 页 WYG0039-0336d.png
 爱矣久而不渝之意夲义所谓求而继也用贤以养
 人耑而且久故可以无咎也传曰自三以下养口体
 者也四以上养德义者也以君而资养于臣以上位
 而赖养于下皆养德也吉凶之辨昭然矣又下三爻
 震体主动故凶上三爻艮体主止故吉以此见处颐
 之时宜静不宜动明矣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居上位而无德以施于人无色甚矣得初阳刚之贤
卷五 第 44a 页 WYG0039-0337a.png
 共济其事则膏泽下于民荣施不既多乎此颠颐所
 以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五与二正应也拂二以求养于上拂经矣然上九以
 阳德居师傅之位五能顺而从之正也坚守正道坐
 享上九之成功故不可涉大川耳不利涉大川莫说
 坏了传曰能持循于平时不可处艰难变故之际朱
 子曰犹洪范用静吉用作凶守常则吉涉险阻则不
卷五 第 44b 页 WYG0039-0337b.png
 可也毛氏曰无事犹可以分相縻欲有所为则难以
 济矣皆非也五操养人之权不自用而归诸上九所
 谓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者也养贤者无烦劳力为养
 民之事岂必冒险而往乎故曰不可涉大川也涉大
 川者上九之事非六五之事也故上九一爻曰利涉
 大川且五不言颐而上曰由颐其说益明矣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传曰居贞之吉者谓能坚固顺从于上九之贤以养
卷五 第 45a 页 WYG0039-0337c.png
 天下盖举国以听惟所欲为而不复从中制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以六五之君柔顺而从上九之臣是上九当天下之
 任天下皆由之以养也故曰由颐任大责重使非慄
 慄常怀危惧能胜厥任乎故曰厉吉伊尹抱纳沟之
 耻周公廑待旦之勤用是道也以阳刚之才兢业之
 德居上位而养天下举凡风波险阻六五所不可涉
 者以一身涉之而裕如故曰利涉大川昔寇莱公澶
卷五 第 45b 页 WYG0039-0337d.png
 渊之役可谓利涉大川矣所少者厉之一字故小人
 乘间而入而天下不得邀大庆焉非知易者也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养天下而不有其功斯民庶几乎含哺而鼓腹矣故
 曰大有庆也
(巽下/兑上)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大过者阳过也故为大者过传云圣贤道德功业大
卷五 第 46a 页 WYG0039-0338a.png
 过于人凡事之大过于常者皆是也非有过于理也
 朱子语类问大过小过先生与伊川之说不同曰然
 伊川此论正如以反经合道为非相似不知大过自
 有大过时节小过自有小过时节处大过之时则当
 为大过之事处小过之时则当为小过之事在事虽
 是过然适当其时合当如此做便是不过于理此朱
 子所以有功于程子也四阳居中过盛上下二阴皆
 弱故为栋桡之象盖栋取其胜重四阳聚于中可谓
卷五 第 46b 页 WYG0039-0338b.png
 重矣九三九四取象于栋谓任重也栋桡似不利有
 攸往矣然阴弱阳强正小人衰君子盛之时故利有
 攸往而亨也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
 不曰过之大而曰大者过大者阳也大者过阳倍于
 阴故过也
栋桡夲末弱也
 初夲也上未也上下俱阴不堪四阳之任故曰弱
卷五 第 47a 页 WYG0039-0338c.png
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
 四阳过刚而二五却得中处不失中道卦之体也下
 巽上兑巽顺和说而行卦之德也中道而巽说则可
 以抑过刚之弊而扶夲末之弱故利有攸往亨义即
 在其内盖利有攸往乃其所以亨也
大过之时大矣哉
 传赞大过之时之大而曰如立非常之大事兴不世
 之大功成绝世之大德皆大过之时之事也愚谓有
卷五 第 47b 页 WYG0039-0338d.png
 绝世之大德而后能树不世之大功有不世之大功
 而后能胜非常之大事三者又有相因之序焉是故
 有其时而无其事者陋也有其事而无其时者妄也
 尧舜揖让汤武征诛君道之大过也霍子孟废昏立
 明狄梁公反周为唐臣道之大过也程子所谓常事
 之大者非有过于理也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兑为泽泽在下者也巽为木木在上者也今泽在木
卷五 第 48a 页 WYG0039-0339a.png
 上则泽灭木大过之象也然木虽没于泽而植立不
 扑者自在故君子观其象而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焉独立不惧者卓尔自立不以利害祸福为念孟子
 之不动心是也遁世无闷者确乎自信不以是非毁
 誉为心孔子之不怨天不尤人是也两者皆大过之
 行也或以上句属用巽木象周公当之下句属舍兑
 说象颜子当之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卷五 第 48b 页 WYG0039-0339b.png
 初六以阴柔而居巽之初有藉用白茅之象初所应
 者四之刚错诸地可也而必藉以茅示不敢亵也藉
 用茅可也而必藉以白茅示不敢饰也过于敬慎故
 可以无咎也系辞云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
 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
 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只阅此便明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柔茅象在下藉象柔在下藉用白茅象或曰此示人
卷五 第 49a 页 WYG0039-0339c.png
 以取象之义是也传曰以柔在下为以茅藉物之象
 敬慎之道也
九二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当大过之时以阳居阴则过而不过以阳居阳则过
 矣故二四皆吉而三五皆凶也他卦以相应为义此
 独以相比为义九夲刚而居中用柔下比初阴阴阳
 相济故不至于大过也阳过则枯故为枯杨初以柔
 济之过而不至于极故生梯根𤼵于下则干荣于上
卷五 第 49b 页 WYG0039-0339d.png
 矣又九二以刚居柔之上老夫也初以柔顺承其下
 女妻也老夫得其女妻以言乎婚姻之时则过矣以
 言乎男女之正则非过也能成生育之功故曰无不
 利无不利𦂳根老夫女妻来与下爻无咎无誉一例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过以相与者九二老阳初六少阴唱和之情过其常
 分也
九三栋桡凶
卷五 第 50a 页 WYG0039-0340a.png
 三四皆栋象也四在三之上故隆而不桡三在四之
 下故桡而不隆所处之位异也三以刚居刚过刚则
 折故有栋桡之象传曰以过甚之刚动则违于中和
 而拂众心安能当大过之任乎故不胜其重如栋之
 挠倾败其室是以凶也或曰三巽体而应于上岂无
 用柔之象乎或曰三居过刚而用刚巽既终而且变
 岂复有用柔之义应者谓志相从也三方过刚上能
 系其志乎说至此才曲尽
卷五 第 50b 页 WYG0039-0340b.png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三以刚自居而过刚既不受辅于人与上为应又以
 柔居柔不能辅人故曰不可以有辅也如项羽刚愎
 自用教人如何辅他虽匹夫才愈上亦与之同受桡
 败之凶矣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四居近君之位当大过之任者也以刚居柔能胜厥
 任故有栋隆之象若更有他志与初六之阴相应则
卷五 第 51a 页 WYG0039-0340c.png
 过于柔为可吝也传曰吝为不足之义谓可少也或
 曰二比于初则无不利四若应初则为吝何也曰二
 得中而比于初为刚柔相济之义四与初为正应志
 相系者也九既居四刚柔得宜矣复牵系于阴以害
 其刚则可吝也说至此才曲尽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传曰不桡曲以就下谓不下系于初也或曰不桡正
 贴隆字隆则高立不堕故曰不桡乎下然不若传意
卷五 第 51b 页 WYG0039-0340d.png
 浑全能尽一爻之意也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九五当大过之时夲以中正居尊位者也然阳过之
 极下无应助而比过极之阴故有枯杨生华老妇得
 其士夫之象按订诂以枯杨为九五生华为上六冯
 厚斋曰依上爻则九五宜为阳而今以上六为枯杨
 老妇九五反为生华士夫何也易之意盖以枯象老
 在阳爻为夫在阴爻为妇不拘于阴阳之爻也从来
卷五 第 52a 页 WYG0039-0341a.png
 解未到此无咎传云无罪咎胡氏曰阴欲阳非阳之
 咎也然亦非美矣只用传一句更好
 (谨按二与五皆阳皆以枯杨取象而有得妻得夫之/不同故说者遂异不知易之取象不拘一定随时取)
 (义而已如此卦以相比为义二之比初阳老而阴少/何也初为生而方稚之阴二乃长而已甚之阳阳在)
 (上而阴在下故有生梯之象而为老夫得女妻也五/之比上阴老而阳少何也上为极而将尽之阴五乃)
 (盈而正盛之阳阳在下而阴在上故有生华之象而/为老妇得士夫也夫夫虽老而得女妻则是夫系继)
 (娶女则初婚年齿总有不齐而以男求女得婚姻之/正有生育之功故无不利而过以相与也若妇已老)
 (而得士夫则是妇方衰寡士悦缟綦配合虽各适愿/而以女欲男当就木之年复修容以媚悦已绝生育)
卷五 第 52b 页 WYG0039-0341b.png
 (之望徒丧节以负后人故不久而可/丑也读者可拘文牵义以解易哉)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枯杨生华朝荣夕瘁其能久乎传曰老妇而得士夫
 岂能成生育之功未说可丑意出余意可丑言配合
 非偶也先儒谓二五两爻备极人伦之变窃以其意
 推之老夫得女妻未嫁而夫则再娶也曰无不利于
 以见男子有再娶之义为嗣续计也老妇得士夫未
 娶而妇则再嫁也曰可丑于以见妇人无再嫁之理
卷五 第 53a 页 WYG0039-0341c.png
 程子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则事君者亦可以
 此意通之矣又九二刚为主而柔辅之则利九五柔
 为主而刚辅之则丑于以见刚唱柔随刚先柔后之
 序学易者逐卦如此推去其理亦可尽也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夲义以上六为杀身成仁如东汉诸贤之类其说原
 夲注疏注云志在救时疏云犹龙逢比干窃意上以
 阴柔之质而处过极之时与位如何便会杀身成仁
卷五 第 53b 页 WYG0039-0341d.png
 盖以爻曰无咎象曰不可咎故有此说程传则以为
 小人过常越理不恤危亡履险蹈祸无所过咎又云
 小人狂躁以自祸盖其宜也其理似乎较胜
 (折衷云此爻程传以为履险蹈祸之小人夲义以为/杀身成仁之君子夲义之说固比程传为长然又有)
 (一说以为大过之极事无可为者上六柔为说主则/是能从容随顺而不为刚激以益重其势故虽处过)
 (涉灭顶之凶而无咎也如东京之季范李适足以推/波助澜非救时之道况上六居无位之地委蛇和顺)
 (如申屠蟠郭泰者君子弗非也此说亦可并存按此/因外卦之象以取理程传因夲爻之象以取理夲义)
 (则会全卦大象及爻象之辞以取理虽各有取尔然/因大象泽灭木故此爻以灭顶取象夫涉而灭顶其)
卷五 第 54a 页 WYG0039-0342a.png
 (凶必矣而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何咎之有故当大过/之世与其依违两可观望摸棱犹不如激昂慷慨奋)
 (不顾身者之为愈也总谓上六阴柔无位才弱不足/以济亦当如齐襄公之卧床嬖人战阶御者虽不得)
 (与于死节之土而一段忠爱之心正有不可泯灭者/则亦独立不惧之谓也且彖传言本末皆弱则上之)
 (过于勇与初之过于慎正/自相等固有未可厚非者)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言过涉之凶不可得而咎之也
 (谨按过涉而至于灭顶虽不量其浅深以取祸然有/死难之节而无苟免之羞则圣人之言或亦原心之)
 (论也/与)
卷五 第 54b 页 WYG0039-0342b.png
(坎下/坎上)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曰坎坎而又坎故曰习坎传
 曰习谓重习他卦虽重不加其名独坎加习者见其
 重险险中复有险而义大也项平庵曰坎卦在离震
 艮兑巽之先故加习字以示五子皆当以重习起义
 也乾坤不加习字者六爻祇一爻故也二说俱好一
 阳中实故曰有孚盖浑然一团实理也维心亨即以
卷五 第 55a 页 WYG0039-0342c.png
 有孚之心亨也传曰维其心诚一故能亨通至诚可
 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亨也或曰身虽陷而
 心不可陷故亨大凡遭际之阨恒归造物造物所以
 使我不能亨者身而已不能使我心不亨也心亨则
 造物失其权矣行有尚即以心之亨行也不行则在
 险中行则出险自下而上故曰行有尚传谓有可嘉
 尚以言乎其亨之徵也心亨而行亦亨也隆山李氏
 曰乾坤三画以初相易而成震巽以中相易而成坎
卷五 第 55b 页 WYG0039-0342d.png
 离以三相易而成艮兑故乾坤者阴阳之祖而坎离
 则天地之中也坎居正北于时为子为夜之中离居
 正南于时为午为日之中夜之中而一阳生焉故坎
 之三画一阳居中日之中而一阴生焉故离之三画
 一阴居中天地阴阳之中此乃造化张夲之地故易
 上经始乾坤而终坎离贵其得天地阴阳之中而为
 易之用也且天一下降坎中在物为水在人为精以
 画观之坎之一阳居中而中实即精藏于中而水积
卷五 第 56a 页 WYG0039-0343a.png
 于渊之象也地二上兆离中在物为火而在人为神
 以画观之离之一阴在中而中虚即神寓于心而火
 明于空之象也坎之中寔是为诚离之中虚是为明
 中寔者坎之用中虚者离之用也作易者因坎离之
 中寓诚明之用诚明起于中者易之妙用而古圣人
 之心学也此又发傅所未备凡为学者皆不可不知
 此理
彖曰习坎重险也
卷五 第 56b 页 WYG0039-0343b.png
 一坎一险习坎者重险也谓两险相重也
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水字断通贯下两句一阳动于中流也陷于二阴而
 未能出不盈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行险而不失
 其信也上句释坎字之义下句释有孚之义也
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傅曰坎中寔水流下皆为信义有孚也以刚中谓二
 五之德刚而得中也往有功谓有出险之功也
卷五 第 57a 页 WYG0039-0343c.png
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险之时用大矣哉
 仰而观象于天无形之险也俯而观象于地有形之
 险也王公有国者建立城郭疏通沟池以安民人以
 固社稷法天地之险为人险也险之时有恁大作用
 故极言而赞之也传曰山河城池设险之大端也若
 夫尊卑之辨贵贱之分明等威异物采凡所以杜绝
 陵僣限隔上下者皆体险之用也如此始尽用险之
卷五 第 57b 页 WYG0039-0343d.png
 义按春秋书城虎牢而不系于郑胡传曰讥郑之失
 险也其得王公守国之义乎观文王彖辞耑言处险
 之道使险者失其险以二阳有中寔之象而推之也
 孔子彖传既明处险之道又进言用险之方使险者
 得其险以四阴有陷险之象而推之也
象曰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下坎一至上坎再至故曰水荐至言相仍而至也流
 而不息亦渐而不骤故观其象而以常久其德行熟
卷五 第 58a 页 WYG0039-0344a.png
 习其教事传曰人之德行不常则伪也故当如水之
 有常余谓常德行者无进锐而退速无有初而鲜终
 历毕世如一日如水之过而复续也传曰夫发政行
 教必使民熟于听闻然后能从故三令五申之若骤
 告未喻遽责其从虽严刑而驱之不能也故当如水
 之荐习余谓习教事者不辍其所已能不驱其所未
 至往复以谟训浸灌以岁月如水之盈科而后进也
 夲义曰治已治人皆必重习然后熟而安之言治已
卷五 第 58b 页 WYG0039-0344b.png
 则已重习使已熟而安之治人则人重习使人熟而
 安之也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初居重险之下习坎也然阴柔不能自拔又上无应
 援故有入于坎窞之象窞坎之险处即谚云跌坑也
 陷溺益深其凶可知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失其所行之正道则沦于下流故凶也学者得道则
卷五 第 59a 页 WYG0039-0344c.png
 吉贫贱流放却占地步失道则凶富贵荣华都是坎
 窞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二以一阳为二阴所陷是坎有险也然刚而得中所
 求亦足自济未至如初益深入于坎窞故曰求小得
 言所得无多也传曰君子处险难而能自保者刚中
 而已刚则才足自卫中则动不失宜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卷五 第 59b 页 WYG0039-0344d.png
 求小得以其未出险中也出险则所得也大矣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三处下坎之上阴邪而不中正来于下则有同体之
 坎陷其前也往于上则有全体之坎陷其后故曰来
 之坎坎进退皆险不遑宁处险且枕也枕程朱俱谓
 倚著不安之意窃意乘其上有覆压之象故曰枕枕
 于上则益陷于下故入于坎窞与初六无异勿用戒
 辞言无庸如此来往为也夫亦别求济险之道而静
卷五 第 60a 页 WYG0039-0345a.png
 以俟之可矣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来之坎坎终不能出险也何功之有卦所谓往有功
 者岂若是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处上坎之下柔而得正上比九五之君故言处险之
 道樽酒簋贰用缶与汉君臣豆粥麦饭意同纳约自
 牖与遇主于巷意同如是则虽在险难之时终可保
卷五 第 60b 页 WYG0039-0345b.png
 无咎也传曰燕享之礼不尚浮饰惟以质寔所用一
 樽之酒二簋之食复用瓦缶为器质之至也其说自
 确注疏皆与此同订诂云樽酒句簋贰句用缶句盖
 用缶通顶上意言樽簋之器皆瓦也诗曰陈馈八簋
 易损卦二簋可用享皆确有证据夲义独用晁氏之
 说读樽酒簋为一句贰用缶为一句谓二为副益之
 意言薄礼而益以诚心也夫上既云樽酒矣下簋字
 如何解且缶夲瓦器而以为诚心可乎至象辞说不
卷五 第 61a 页 WYG0039-0345c.png
 去又谓释文夲无贰字是改易经文也过矣毕竟伊
 川之说为是纳约自牖传曰纳约谓进结于君之道
 牖开通之意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
 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诗云天之牖民如埙如
 篪毛公训牖为道亦开通之谓人臣以忠信善道结
 于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
 通所蔽者暗处也所通者明处也当就其明处而告
 之求信则易也且如君心蔽于荒乐惟其蔽也故尔
卷五 第 61b 页 WYG0039-0345d.png
 虽力诋其荒乐之非如其不省何必于所不蔽之事
 推而及之则能悟其心矣自古能諌其君者未有不
 因其所明者也故讦直强劲者率多取忤而温厚明
 辨者其说多行且如汉祖爱戚姬将易太子是其所
 蔽也群臣争之者众矣嫡庶之义长幼之序非不明
 也其如蔽而不察何四老者高祖素知其贤而重之
 此其不蔽之明心也故因其所明而及其事则悟之
 如反手且四老人之力孰与张良群公卿及天下之
卷五 第 62a 页 WYG0039-0346a.png
 士其言之切孰与周昌叔孙通然而不从彼而从此
 者由攻其蔽与就其明之异耳又如赵王太后爱其
 少子长安君不肯使质于齐此其蔽于私爱也大臣
 諌之虽强既曰蔽矣其能听乎爱其子而欲使之长
 久富贵者其心之所明也故左师触詟因其明而导
 之以长久之计故其听也如响非惟告于君者如此
 为教者亦然矣教必就人之所长所长者心之所明
 也从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后推及其馀孟子所谓成
卷五 第 62b 页 WYG0039-0346b.png
 德达才是也此可为万世事君立教者法矣窃谓前
 朝刘瑾之诛借牖于宦寺严嵩之败借牖于巫蛊其
 亦纳约自牖之义乎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樽酒簋贰该全义刚谓五柔谓四君臣交际有明良
 气象故礼薄器朴可以献旁引曲喻可以通也传曰
 君臣之交能固而常者在诚寔而已语虽浅近至理
 存焉汉高祖唐太宗皆有愧色
卷五 第 63a 页 WYG0039-0346c.png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
 九五处重险之中一阴在上是未能出险也故曰坎
 不盈不盈未平也既平则盈矣盈则可以出险而无
 咎传曰以九五刚中之才居尊位宜可以济于险然
 下无助也二陷于险中未能出馀皆阴柔无济险之
 才人君虽才安能独济天下之险居君位而不能致
 天下出于险则为有咎必祇既平乃得无咎也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卷五 第 63b 页 WYG0039-0346d.png
 夲义曰有中德而未大传曰是其刚中之道未光大
 也大则盈而险难可平矣又曰险难之时非夫君臣
 恊力其能济乎五之道未大以无臣也人君之道不
 能济天下之险难则为未大不称其位也
 (谨按此爻之辞与夫象辞诸家之说俱不能畅发其/义折衷以程传未能盈科出险之义与彖传异指良)
 (有然矣然而俞氏何氏之说亦未得明白晓畅也尝/合一卦之彖爻传及诸家之说反覆参订窃意坎之)
 (所以不盈者以其流也彖传所谓水流而不盈是也/然而有源之水不舍昼夜虽不见其盈未始不至于)
 (平也平则可以出险矣所谓行有尚而往有功者也/何咎之有盖水原不可盈盈则横流泛溢又为险矣)
卷五 第 64a 页 WYG0039-0347a.png
 (故不盈而平则无咎也中未大者以五有中德不侈/然以自大以明不盈之意也当险难之时兢业自矢)
 (翼翼小心所以卒成济险之功而有孚心悖/亨而行有尚也如此说方与彖传之指不)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上六居卦之终理当出险乃以柔暗而乘五刚是有
 意陷阳而沈溺不反其罹于罪凶宜矣故有系用徽
 纆寘于丛棘之象徽纆皆索也三股曰徽两股曰纆
 所以拘挛罪人也丛棘荀九家易坎为丛棘又今之
 囹圄以棘刺围墙故曰丛棘寘者囚禁于其中也传
卷五 第 64b 页 WYG0039-0347b.png
 曰阴柔而陷之深其不出宜矣故曰至于三岁之久
 不得免也其凶可知
 (折衷云不得者不能得其道也如悔罪思愆是谓得/道则其困苦幽囚止于三岁矣圣人之教人动心忍)
 (性以习于险者虽罪罟已/成而犹不忍弃绝者如此)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道者济险之道也卦所谓有孚维心亨是也失其道
 则失其孚而心不亨无所不至矣故陷于狱至三岁
 之久而不得免焉终凶之辞也传曰言久有曰十有
卷五 第 65a 页 WYG0039-0347c.png
 曰三随其事也陷于狱至于三岁久之极也他卦以
 年数言者亦各以其事也如三岁不兴十年乃字是
 也极为明晓
(离下/离上)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离一阴丽于二阳之中故曰离离夲别离之离卦独
 主丽与明二义古人用字各有取尔也凡物以有所
 丽而亨然非得其正不可学术不正丽之则不免于
卷五 第 65b 页 WYG0039-0347d.png
 诬人名义不正丽之则不免于失身故离利贞亨传
 曰有形必有丽在人则为所亲附之人所由之道所
 主之事皆其所丽也尽之矣夫丽于正者顺于正也
 欲顺于正非涵有薰陶则无以成其德故取畜牝牛
 为义坤为牛离一阴坤之中画也故曰牝牛夫牛之
 性顺而又牝焉顺之至也顺德须养而后成故曰畜
 牝牛吉畜者抑其炎上之躁性也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
卷五 第 66a 页 WYG0039-0348a.png
乎正乃化成天下
 离附丽也丘建安曰五为天位故离上有日月丽乎
 天之象此以气丽气者也二为地位故离下有百谷
 草木丽乎土之象此以形丽形者也其解最妙亦举
 大者以例其馀也重明谓上下两体也丽乎正谓二
 五两爻也君臣同明而又大居正则可以化天下而
 成文明之治矣
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卷五 第 66b 页 WYG0039-0348b.png
 上曰丽乎正下曰丽乎中正言二五丽乎正者以其
 丽乎中故正也丽乎中正而曰柔者指两阴画言为
 畜牝牛张夲也此句虽释利贞却亦起下故加是以
 二字项氏曰柔附本非令德以能附丽乎中正是以
 吉也言牝牛本柔唯畜之然后有中正之吉也传曰
 或曰二则中正矣五以阴居阳得为正乎曰离主于
 所丽五中正之位六丽于正位乃为正也学者知时
 义而不失轻重则可以言易矣中正二字须如此详
卷五 第 67a 页 WYG0039-0348c.png
 悉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传曰明两朱子云明两作以水荐至例之故夲义云
 作起也其解甚确水润下故曰至火炎上故曰作明
 而又明继明之象也彖传言君臣故曰重明大象言
 父子故曰继明后先辉映之意照四方即书所谓光
 被四表也易六十四卦惟离称大人传曰大人以德
 言则圣人以位言则王者如尧钦明而舜又文明文
卷五 第 67b 页 WYG0039-0348d.png
 丕显而武又丕承至矣周云成康斤斤其明其亦庶
 几乎
初六履错然敬之无咎
 初居离最下之地故曰履以阳居阳恃刚妄动又明
 体而炎上易至躁进故有错然之象错然者纷纭交
 错无所纯一也敬则主一无适小心而畏慎焉故可
 使错然者渐次就理而无咎也易动而静易躁而恬
 传曰初在下无位者也明其身之进退乃所丽之道
卷五 第 68a 页 WYG0039-0349a.png
 也传解敬字只是谨守其分而不敢进意余意即作
 主敬说亦是
 (折衷云履错然者处应物之初也敬者养明德之本/也人心之德敬则明不敬则昏于应物之初而知敬)
 (其即于咎/者鲜矣)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履错则有咎矣敬者所以避而远之谨身寡过之道
 也传曰居明而刚故知难而能避不刚明则妄动矣
 此理亦好祇是不惹事意
卷五 第 68b 页 WYG0039-0349b.png
六二黄离元吉
 二画即坤之中爻故坤六五曰黄裳元吉离六二曰
 黄离元吉彼居君位而顺此居臣位而明也离黄中
 央土之正色月令土无偏属以其统备四时之德也
 其文足润色而明能光照故曰元吉所谓柔丽乎中
 正故亨畜牝牛吉正谓此也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黄离得至中之道故元吉也不偏之谓中中者正也
卷五 第 69a 页 WYG0039-0349c.png
 故言中而不及正传曰不云正者离以中为重所以
 成文明由中也正在其中矣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离初爻日初象二爻日中象三爻日昃象传曰九三
 居下体之终是前明将尽后明当继之时人之始终
 时之革易也故日昃之离日下昃之明也昃则将没
 矣以理言之盛必有衰始必有终常道也达者顺理
 而为乐缶常用之器也鼓缶而歌乐其常也不能如
卷五 第 69b 页 WYG0039-0349d.png
 是则以大耋为嗟忧乃为凶也大耋倾没也人之终
 尽达者则知其常理乐天而已遇常皆乐如鼓缶而
 歌不达者则恐恒有将尽之悲乃大耋之嗟为其凶
 也此处死生之道也然而知命之学具此矣人亦何
 可为日暮途穷之悲哉昔韩持国常叹今日又暮矣
 程子曰此常理往来如是何叹为曰老者行去矣曰
 公勿去可矣曰如何能勿去曰不能则去可矣程子
 此言正可与此爻相𤼵
卷五 第 70a 页 WYG0039-0350a.png
 (折衷以梁氏之说独得爻义今按梁氏曰三居下离/之终乃日昃之时也夫持满定倾非中正之君子不)
 (能三处日之夕而过刚不中其志荒矣故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其歌也乐之失常也其嗟也哀之失)
 (常也哀乐失常能无凶乎君子值此之时则思患之/心与乐天之诚并行而不悖是故不暇于歌矣而亦)
 (何至于嗟乎此则不/字则字皆有着落)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日昃之离其能久乎宜有以自处矣愚谓以一日之
 日计之日何可久也以千岁之日计之日何不可久
 也知日昃之离不可久而早为不朽地焉将天地与
卷五 第 70b 页 WYG0039-0350b.png
 之同久又岂至有大耋之嗟哉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四居上离之下后明始继之时也如人元气才属正
 宜悠悠温养而四以阳居阴刚猛而不中正有凌逼
 于五之象故曰突如其来如言卤莽灭裂而来也天
 下事从容详审则可以奏功轻率躁易则易于贾祸
 而况相继之始乎
 (折衷云离明德也继明者所谓有缉熙于光明其明/不息也与继世之义全无交涉先儒有以明两为继)
卷五 第 71a 页 WYG0039-0350c.png
 (世者故程传用说九四爻义于经意似远今概不录/窃尝以来注推之火性炎上三之旧火既然四之新)
 (火又发五得中居尊既不敢上犯于五又不能下回/于三上下皆无所容而燎原之势刚猛暴烈有不可)
 (遏者不戢自焚故必至于焚如死如成灰弃如而后/已也如者助语辞水性润下坎之六三在下卦之上)
 (故曰来此来而下者也火性炎上离之九四在上卦/之下故亦曰来此来而上者也来而下必至坎窞而)
 (后已来而上必至死弃而后已/其说最为晓畅有理故并录之)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焚死弃故无容身之地也
 (愚谓言不能以顺德养其明而猛烈燥暴上既不能/见容于四下又不能见容于三故始之突如其来如)
卷五 第 71b 页 WYG0039-0350d.png
 (者卒至于焚死弃而后已焉是皆昏/暴之有以自取而欲容身无所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柔居尊中而不正迫于上下之二阳故有出涕沱若
 戚嗟若之象出涕沱若涕泗如雨之滂沱也戚嗟若
 悲戚而愁叹也极状其畏惧忧虞不能为情之甚也
 此与大耋之嗟何以异然一凶而一吉者彼以贪生
 怖死为心此以忧深虑远为意也傅曰居尊位而文
 明知忧畏如此故得吉若自恃其文明之德与所丽
卷五 第 72a 页 WYG0039-0351a.png
 中正泰然不惧则安能保其吉也为戒深矣
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六五居不当位而吉者以其操心危虑患深故得丽
 于王公之正位也蒙引以离王公在忧惧之后信然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按离为戈兵为甲胄故上称王用出征爻居卦上阃
 外之象也王谓五用出征用上九也上九恭行天罚
 敌王所忾故王嘉之如嘉乃丕绩之嘉也傅曰九以
卷五 第 72b 页 WYG0039-0351b.png
 阳居上在离之终刚明之极者也明则能照刚则能
 断能照足以察邪恶能断足以行威刑故王者宜用
 如是刚明以辨天下之邪恶而行其征伐则有嘉美
 之功也征伐用刑之大者盖以有嘉为句也订诂亦
 如之朱子独连折首为句恐未自然折首折取其魁
 首歼厥渠魁也执获不及丑类胁从罔治也兵以义
 动而刑以仁施无咎可知若株连蔓引则非王者之
 师矣传曰去天下之恶若尽究其渐染注误则何可
卷五 第 73a 页 WYG0039-0351c.png
 胜诛所伤残亦甚矣故折首获匪其丑则无残暴之
 咎也尤为明晓本义云刚明及远兵用而刑不滥精
 甚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王用出征非穷兵黩武也以正邦耳正邦者使邦国
 之人共丽于正也诗云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孟子云
 征之为言正也皆正邦之义也所谓重明以丽乎正
 乃化成天下者正指此也
卷五 第 73b 页 WYG0039-0351d.png
 
 
 
 
 
 
 
 易酌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