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491-077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齐乘卷五        元 于钦 撰
   亭馆(下/)
开元寺 般阳城内通志唐李邕书开元寺碑在淄州
 今寺内无邕碑而晋人小楷乐毅论石刻在焉盖淄
 川东有乐毅庙(东十八里/地名乐店)石移寺中子昂公尝属余
 打数本每以印手不高为恨土人亦不知为贵
怀范楼 长山县金人所建有泰和碑刻
卷五 第 1b 页 WYG0491-0772b.png
范公祠 长山县宋治平二年尚书祠部员外郎知长
 山县事韩泽建
李绩庙 般阳北二十五里
东海渊圣广德王庙 莱州西北二十里汉以来古庙
 宋开宝六年敕建参知政事贾黄中碑
四知庙 莱州东门内祀汉东莱太守杨震
无讼堂 莱州公署后宋政和间建
刘将军庙 莱州城内晋东莱太守有德于莱人故祀
卷五 第 2a 页 WYG0491-0773a.png
 之
幸台 莱州城内相传汉武帝东游访安期生所筑有
 碑字灭不可考
燕台 莱州城北慕容德以掖为青州筑此台观
六龙湾龙祠 莱州北前有轮井石口如车轮号曰天
 井能兴云雨金泰和间祷澍有感碑记存焉
三山亭 莱州城北东坡有诗
仙台 胶水县东北五十里青山下列仙传公沙宿饮
卷五 第 2b 页 WYG0491-0773b.png
 白鹤泉得仙尝止此台之上台极峻绝今不可登
游仙宫 莱阳县南马丹阳得道之地
宾日楼 登州公署后东坡志林云东坡居士移守文
 登五日而去眷恋山海之胜与同僚饮酒宾日楼酒
 酣作木石一纸投笔而叹自谓此来之绝河内史全
 叔取而藏之楼侧旧有纳川亭东有颂德堂
蓬莱阁 登州北三里海滨田横寨相对本海神庙基
 宋治平中郡守朱处约以其地太高峻移庙西置平
卷五 第 3a 页 WYG0491-0773c.png
 地于此建阁实为山海登临胜槩阁下有狮子洞洞
 前有泠然泉古称浪井潮生浪起则没水退则甘洌
 如故旧有甘泉亭阁下碎石为海浪淘激岁久圆滑
 土人谓之弹子涡黑白者可以奕坡公尝以数百枚
 养石菖蒲作诗遗垂慈堂老阁上古今题咏甚多而
 宋人秦楼月一词颇飘逸词云烟漠漠水天摇荡蓬
 莱阁蓬莱阁朱甍碧瓦半浸寥廓三山谩有长生药
 茫茫云海风涛恶风涛恶仙槎不见暮沙潮落登人
卷五 第 3b 页 WYG0491-0773d.png
 皆歌之
滨都观 栖霞县北五里邱长春祖宫遗山云邱赴龙
 庭之召亿兆之命悬于好生恶杀之一言诚有之则
 虽冯瀛王之对辽主不是过自是黄冠之人十分天
 下之二予有感焉(清真/观记)
秦宫 宁海州文登县东北百八十里古老相传始皇
 所筑东南临海县有七井后人因立祖龙庙
朝阳亭 文登县宋庆历间建
卷五 第 4a 页 WYG0491-0774a.png
舜庙 济南府城第二坊按图经古舜祠在庙山舜井
 在此今庙在井傍有宋碑城外古舜坊即庙山故道
娥英庙 趵突泉侧祀娥皇女英今废
宣圣庙 宪府东大明湖上有宋崇宁赐辟雍诏大观
 御制政和手诏三碑在焉
历下亭 府城驿邸内历山台上面山背湖实为胜绝
 少陵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鹊山亭 城北鹊山湖上少陵诗序登历下员外新亭
卷五 第 4b 页 WYG0491-0774b.png
 亭对鹊山湖者是也今废
北渚亭 水经注泺水北为大明湖西有大明寺水成
 净池池上有亭即北渚也池今名五龙潭潭上五龙
 庙亭则废矣湖上旧有水西亭环波亭并见南丰子
 由诸贤诗今废
仁风厅 旧府治即今宪司前衙也其后静化堂禹功
 堂芙蓉堂名士轩竹斋凝香斋水香亭采香亭芍药
 厅并见苏曾诸公诗今即后堂有宋元祐名士轩碑
卷五 第 5a 页 WYG0491-0774c.png
 厅西古竹犹存芍药尚馀数本
历山堂 泺源堂 旧在趵突泉上北堂曰历山南堂
 曰泺源南丰知齐州日建此以馆客有齐州二堂记城
 内又有阅武堂亦见公诗又有望湖楼李师中所建
 皆废泉西金人建胜槩楼亦壮丽近亦为水所坏
百花桥 今曰鹊华大明湖南岸桥南百花洲洲上百
 花台环湖有七桥曰芙蓉曰水西曰湖西曰北池之
 类是也南丰诗云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
卷五 第 5b 页 WYG0491-0774d.png
 游又云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槩可想
 见今皆废矣惟百花桥与泺源石桥仅存泺源桥在
 城西子由作记钦按济南东藩名郡自唐李北海杜
 子美宋曾南丰东坡兄弟相与登临歌咏于湖山之
 上当时政治风流犹可想见而亭馆隳废百无一二
 今人亦那复知之方且戚戚于矫饰汲汲于资级以
 此驰骛一世反有窃笑古人者矣
郦食其庙府城内今废章邱临济镇南有郦商冢者
卷五 第 6a 页 WYG0491-0775a.png
 即食其冢也食其为田广所烹故齐有墓弟商不应
 葬此
开元寺 府城内建于唐
祐德观 府城内唐碑云瑞气观宋曰天庆今改祐德
 观内古有扁鹊祠金人因创神农庙碑记存焉
灵岩寺 府南八十里灵岩山中其山与方山相连南
 接泰山北带龙洞极为深秀疑即水经之玉符山也
 寺乃佛图澄卓锡之地有立鹤泉佛日岩辟支塔自
卷五 第 6b 页 WYG0491-0775b.png
 山麓至寺门十馀里古松参天亦谓之十里松历代
 碑志具存
天齐山庙 府城内按汉志济南国治东平陵有天山
 郡南山也以其在齐因曰天齐山犹临淄渊曰天齐
 渊者是也俚俗乃云山高与天齐不经甚矣
高唐亭 济南丰齐北古高唐地有此亭
谢恩台 棣州北亡金赈饥所立有金碑
廉颇相如祠 棣州阳信县
卷五 第 7a 页 WYG0491-0775c.png
李牧祠 阳信县按赵将相有祠在此岂西北界赵廉
 蔺亦尝与齐战齐人慕其贤而祀之云有墓者非是
秦台 滨州东十三里高八丈周二百步相传秦始皇
 东游萦蒲系马之处亦名蒲台般阳之蒲台县以此
 氏焉
真祐庙 滨州城内祀齐客茅焦兄弟宋大观三年赐
 额真祐庙政和六年兄封允济侯弟彊济侯金末祠
 废土人呼为茅神台
卷五 第 7b 页 WYG0491-0775d.png
段子明祠 子明齐将有墓在蒲台宋元符三年赐额
 善应庙建中靖国元年封善应侯俗云段干木者非
 是
德风堂 德州公署旧堂
鬲津堂 旧在德州
颜鲁公庙 德州城内燬于兵至元二十三年即故基
 重建
管辂祠 平原城内
卷五 第 8a 页 WYG0491-0776a.png
唐明宗庙 五代唐庄宗拔德州以李嗣源守之庄宗
 败嗣源入大梁是为明宗民号其屯兵之地为明灵
 寨(即今清/平县也)立庙祀焉
龙泉寺 平阴东南四十里齐天统中建下寺有石刻
 刘豫阜昌三年皇子皇弟符改甲乙院亦有碑又阜
 昌中题名最多佛像古雅皆数百年物上方大佛与
 龙泉观音非晚唐人不能造
   丘垄
卷五 第 8b 页 WYG0491-0776b.png
苏秦冢 益都府东二十五里秦自燕奔齐齐大夫与
 秦争宠使人刺秦不死殊而走齐王求贼不得秦谓
 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
 于齐如此贼必得矣齐王如其言杀秦者果出王因
 而诛之秦死犹诈也裂其躯而不恤哀哉般阳西又
 有秦冢与此为二岂葬而复诈乎尝论战国之士以
 诈功耀天下者秦仪也秦洛阳人仪魏人乃曰齐人
 多诈置二子于何地乎
卷五 第 9a 页 WYG0491-0776c.png
营邱 临淄西二里塔寺后尔雅云水出其左曰营邱
 淄萦其东南故以名也晏子曰先君太公筑营之邱
 谓太公筑邑此地通志云营邱即今临淄县或云在
 潍州昌乐其地本颛帝之墟爽鸠始居其后季荝伯
 陵因之太公又因之按颛帝都于濮阳少昊时爽鸠
 已居营邱又为颛帝之墟何邪在昌乐者乃营陵城
 元魏误以为营邱而县焉营邱之上自唐长庆间立
 太公桓公庙今惟宋景祐三年碑存
卷五 第 9b 页 WYG0491-0776d.png
桓公祠墓 临淄东南十里水经注云女水西有桓公
 冢甚高大一墓二坟晏谟曰依陵记非葬礼如承世
 故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所不详也冢东女水原
 有桓公祠侍其衡奏魏武帝所立衡曰近日路次齐
 郊瞻望桓公坟垄在南山之阿请为立祀为块然之
 主然则俗谓二王冢又云公与女之冢皆非也唐贞
 观十年太宗诏禁樵采
三士冢 临淄南一里一基三坟诸葛武侯梁父吟步
卷五 第 10a 页 WYG0491-0777a.png
 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借
 问谁家坟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
 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注
 引晏子春秋曰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勇而
 无礼晏子言于公馈之二桃令三子计功而食公孙
 捷曰吾一搏特猸再搏乳虎功可以食援桃而起田
 开疆曰吾仗兵而郤三军者再功可以食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冶尝从君济河鼋衔左骖冶潜行水底逆
卷五 第 10b 页 WYG0491-0777b.png
 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马尾右挈鼋头
 跃而出功可以食二子曰吾勇不若子功不逮子取
 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是无勇也刎颈而死冶曰
 二子死之冶独不逮又刎颈而死或曰晏婴贤相岂
 有杀士之名盖曹操既杀孔融杨脩又送祢衡荆州
 假手黄祖三子者天下之望也武侯梁父吟殆为此
 设然则晏子春秋反因梁父吟而附会如山海经之
 于天问耳
卷五 第 11a 页 WYG0491-0777c.png
田和冢 府北二十里普通店和为田齐之太公皇览
 作太公吕尚冢按檀弓云太公封于营邱比及五世
 皆反葬于周此不应有冢皇览最叵信如云济南历
 山上有太甲冢皆此𩔖东南者谓是齐胡公冢胡公
 献公父亦反葬于周
五公冢 临淄东南十里齐昭公灵公惠公顷公孝公
 五坟相近
高敬仲墓 临淄东北二十里又名白兔冢左传庄九
卷五 第 11b 页 WYG0491-0777d.png
 年鲍叔曰管夷吾治于高傒即敬仲也
杞梁冢 临淄东三里齐庄公袭莒杞梁死焉其妻迎
 其柩而哭之详见檀弓左传
黔敖冢 临淄东九里齐饥黔敖设食于路以待饿者
蒯彻墓 临淄东二里汉书彻范阳人高祖曰彻齐辨
 士故卒葬此胡氏管见曰韩信功齿三杰不可忘也
 迎陈之礼可赎自王之衅拒彻之意可免失期之罪
 未有反计则当侯以次国逆谋既露犹当宥其子孙
卷五 第 12a 页 WYG0491-0778a.png
 愚谓韩信失职怨望者有之逆谋既露则无也以信
 之智料事成败审矣背水之阵计曰信非得素抚循
 士大夫也所谓驱市人而战非置之死地则走耳宁
 得用乎夫以大将握兵犹臂使指尚虑及此失职之
 后乃谋诈赦诸官徒奴欲以集事此鼠窃之虑耳连
 百万之众据三齐之胜制天下之权武涉蒯彻游说
 百端利害切至尚不肯变乃与陈豨挈手步庭令豨
 举兵吾徒中起天下可图此又臧获之见也信谋果
卷五 第 12b 页 WYG0491-0778b.png
 尔何前智而后愚哉信非萧何不留及其失职怨何
 必深何嗾吕后杀信遂诬信反千载之下尚不觉悟
 信其冤哉
逢萌冢 郡志在潍州营陵古城中记在益都县云高
 士冢
葵邱 临淄西三十里古齐邑左传庄八年齐侯使连
 称管至父戍葵邱瓜时而往及瓜而代杜注在临淄
 即此地齐桓公葵邱之会则在陈留
卷五 第 13a 页 WYG0491-0778c.png
管仲墓 临淄东南二十三里
晏子墓 临淄古城北三里唐贞观中禁十五步内不
 得樵采高密平原又各有墓与此为三钦按晋载记
 曰慕容德登营邱望晏婴冢顾谓左右曰礼大夫不
 逼城而葬平仲古之贤人达礼者也而生居近市死
 葬近城岂有意乎青州秀才晏谟对曰孔子称臣先
 人之贤岂不知高其梁丰其礼盖政在家门故俭以
 矫世存居湫隘卒岂择地而葬乎所以不远门者冀
卷五 第 13b 页 WYG0491-0778d.png
 悟平生意也以谟考之临淄墓为真
辟闾浑墓 寿光西南三十里俗呼钓鱼台浑晋幽州
 刺史慕容德陷广固杀之浑子道秀诣德请与父俱
 死德曰孝子特原之
臧台 寿光西四十里旧有宋碑云是臧武仲之墓愚
 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致防而奔齐至昭公十
 年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臧武仲在齐
 闻之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是时武仲客齐已十八
卷五 第 14a 页 WYG0491-0779a.png
 年其终不归鲁而卒葬于齐乎又西五里有马陵台
 水经注云不知是谁之冢世谓马陵台
熙熙台 寿光北城上盖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立名不知创于何代
凤凰台 寿光西北三十里宋天圣间凤凰下此因筑
 台有宋碑北有南皮台前有东岳南岳行祠金永安
 二年碑刻在焉疑即古平望亭也平望亦汉县见伏
 琛齐记
卷五 第 14b 页 WYG0491-0779b.png
苍颉台 寿光西北洱水所经水经注谓孔子问经石
 室非也通志云苍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苍颉北海
 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
 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识十三字岂
 孔子至齐亦尝访焉故有问经之目
过宋台 寿光南二十五里
官台 寿光北七十里有盐官寿光古有灌亭岂灌转
 为官亭废为台邪俗谓县周回有十台九城信然如
卷五 第 15a 页 WYG0491-0779c.png
 熙熙过宋官台之𩔖皆不可考
任光冢 乐安城西二里俗傅任光冢按光南阳宛人
 更始初为信都太守从光武破王郎封阿陵侯卒子
 隗嗣隗仕至司空又传三世至孙世徙封北乡侯北
 乡始为齐地自北乡上官封无至齐者光何缘有墓
 在此岂北乡侯冢邪
贝邱 博兴南五里左传齐侯田于贝邱见彘射之彘
 人立而啼乃公子彭生也即此地亦曰贝中聚
卷五 第 15b 页 WYG0491-0779d.png
董永墓 博兴南三十五里世说永东汉人鬻身以葬
 亲般阳长山南又有冢庙皆出野语
青邱 乐安北清水泊盖以青邱得名齐景公有马千
 驷田于青邱与晏子游于少海皆此地少海谓渤海
 也
伯氏冢 临朐古骈邑伯氏所食后为管仲所夺伯氏
 没齿无怨言故城西有其冢(路史齐迁莒郱鄑郚郱/本纪邑故城在临朐东)
 (南/)
卷五 第 16a 页 WYG0491-0780a.png
麓台 潍州西孤山之麓一小阜下名麓台村寰宇记
 云州西二十里高二丈三尺是弘墓也墓后有泉号
 曰补生泉九域志云公孙弘读书处
王裒墓 潍州南三十里
徐干墓 潍州东五十里俗呼为博士冢干建安七子
 魏志云北海剧人卒葬此
伯牛阜 昌邑西北十里又东子骞阜古有闵子祠今
 名三阜南有子游祠并见寰宇记今曰莲花陂三阜
卷五 第 16b 页 WYG0491-0780b.png
 者盖亦三贤之意但未详所始
逢丑文坟 昌邑南五里记谓丑文食邑都昌故坟在
 此然则般阳逢陵非其邑也
渠邱 密州安邱自汉有渠邱亭周武王封少昊之裔
 兹舆于莒初都计春秋时迁莒至莒子朱居渠邱成
 八年晋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邱公立于
 池上
柴阜 密州安邱西五十里邴原之墓在焉
卷五 第 17a 页 WYG0491-0780c.png
慈阜 柴阜之东齐记云营陵南今潍州昌乐四十里
 有慈阜魏奉常王脩葬此俗以脩至孝故此邱以慈
 表称(脩母以社日亡每社设/祭悲泣邻里为之罢社)
管宁墓 柴阜东十馀里盖与原墓相近
王章墓 寰宇记云安邱县西南四十里通志金石略
 云章碑在密州章仕至京兆尹日蚀上封事劾大将
 军王凤为凤所陷下狱死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病卧
 牛衣中泣与妻诀妻怒曰朝廷尊贵谁如仲卿者病
卷五 第 17b 页 WYG0491-0780d.png
 困不自激昂涕泣何也后章至京兆尹上封事妻又
 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邪章不听
 果死狱中妻子徙合浦凤死始得还其妻亦贤矣哉
 因表而出之然章泰山钜平人何缘葬此惜其碑断
 毁不可考也
孙嵩墓 安邱南四十里钦尝寓宿太虚宫梦有赵先
 生者入谒谓钦曰闻君脩齐志仆有良友葬安邱其
 人节义高天下今世所无也请载之以励衰俗钦觉
卷五 第 18a 页 WYG0491-0781a.png
 而语梅仲升以为乡人赵伯善共访之伯善愕然及
 阅赵岐传始悟为孙宾石也呜呼邠卿处复壁中著
 书以名世固奇士非宾石之高义则志弗克伸矣伟
 哉若人尤奇者斯梦也故识之
康成祠墓 胶州高密县西北五十里刘宗山下山产
 磨石古砺阜也水经亦谓之碑产山高士传云袁绍
 屯官渡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至元城率葬于剧东
 后因墓坏归葬砺阜墓前有庙庙之南有唐开元碑
卷五 第 18b 页 WYG0491-0781b.png
 县西有郑公乡孔北海告高密县所立者剧东旧葬
 地即今益都府东五十里郑墓店是也因高密有郑
 公乡土人讹为郑母云
古冢 郡国志云即墨城北有古冢或发之有黄牛从
 埏门出犯之即吼不可动又云县有徐诞弟子夏侯
 皋墓皋死后有人遇皋以手巾寄信与诞乃棺中物
 也
双女冢 胶州计斤城南耆旧相传宋靖康间临海王
卷五 第 19a 页 WYG0491-0781c.png
 氏姊妹与姑避难为敌所得王氏谓曰汝放姑还者
 当从汝也敌纵姑去王氏姊妹骂曰我阀阅家岂为
 汝污即投海而死居人得其尸而葬焉此与唐奉天
 窦氏二女无异惜乎不得其家世之详
曹嵩墓 沂水县南百二十里嵩操之父也避难琅邪
 操使迎之辎重百馀两陶谦别将张闿袭杀嵩于华
 费间取其财物因奔淮南操引兵攻谦拔十馀城坑
 杀男女十馀万口鸡犬亦尽吁嵩居乱负乘操复雠
卷五 第 19b 页 WYG0491-0781d.png
 滥杀闿贪财煽祸一事而作戒数端此之谓也
王祥墓 沂州北二十五里墓西戚沟湖孝感泉剖冰
 跃鲤之地传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祥至孝晚乃失
 节事晋郝陵川续后汉书列之篡臣惜哉余故表而
 出之为昏耄持禄者之戒
鲧墓 沂州东南百里羽山之下
奚公冢 滕州东南青邱村奚山下古奚邑
韦贤墓 邹县峄山之阳石表大刻曰汉丞相韦贤墓
卷五 第 20a 页 WYG0491-0782a.png
左邱明 峄州东北七十里元和志东平平阴县东南
 复有邱明墓
王肃墓 峄州东南二十五里
刘灵墓 峄州东北二十里已上并见寰宇记(灵墓所/今名刘)
 (曜/村)
淳于髡墓 般阳东六十七里史记
蔡相冢 莱州胶水西北金尚书右丞相蔡松年墓也
 松年自号萧闲老人子圭亦好学博古第进士仕至
卷五 第 20b 页 WYG0491-0782b.png
 礼部郎中出守潍州卒县南复有蔡邕冢伯喈陈留
 圉人未尝历齐岂亦松年族人之墓遥祖伯喈邪
闵子祠墓 济南府城东门外五里宋熙宁七年济南
 太守李肃之即墓前置祠立碑苏子由作记东坡书
 又潍州昌邑西北子骞阜上古亦有庙濮州范县又
 云有墓未详
阳货墓 章邱西北十里高丈馀货尝奔齐又适晋赵
 未知死葬何地云此有墓未详
卷五 第 21a 页 WYG0491-0782c.png
房彦谦墓 章邱西南三十里唐刺史追封临淄公玄
 龄父也墓有碑李百药文欧率更书极精近闻村人
 以打碑之扰毁仆之良可叹已
邹衍墓 章邱东十里
燕军冢 长清县南十五里寰宇记云谓是燕昭王者
 后人误也恐是燕军之冢耳
班超冢 寰宇记云在长清东北二十五里定远扶风
 平陵人以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徵还洛阳九月卒
卷五 第 21b 页 WYG0491-0782d.png
 齐地曷为有墓岂以齐有东平陵而附会之邪
赫胥氏墓 章邱临济镇东故朝阳城内
刘豫墓 济南城西鹊山下墓中产蝎按宇文懋昭刘
 豫录云豫景州阜城人宋元符中登第累官至殿中
 侍御史被劾出为两浙察访至真州丁父忧居焉金
 兵陷河南高宗过维扬起复豫知济南豫到郡金人
 利诱之百姓遮豫愿以死守豫竟出降金人徙豫知
 东平节制河南兵马及张邦昌废豫使子麟以重赂
卷五 第 22a 页 WYG0491-0783a.png
 结尼堪及其腹心高庆裔辈求僭号尼堪假以百姓
 推戴请于金主立豫为帝国号大齐改元阜昌初据
 东平继迁于汴佥发乡兵三十馀万付子麟侄猊领
 之分道寇宋大败而归豫犹请战不已金主下诏废
 为蜀王父子并徙上京豫僭位凡八年至上京改封
 曹王而死初豫僭立有醉民骂豫曰你是何人要作
 官家大宋何负于你进士邢希载等亦劝豫归宋豫
 皆杀之豫父子严刑暴敛取快一时见兵士卖陵中
卷五 第 22b 页 WYG0491-0783b.png
 玉碗即置淘沙官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
 墓行五等税法民鬻子者皆税百钱下至倡优日有
 纳课臣下纳女献妻者皆得迁官贳罪去汴之日金
 帛粮斛山积父子姬妾各百馀人食淫不道有如此
 者金皇统间沂州普照寺碑亦谓豫专以苛政理国
 知众不附尤狭中多忌者足證其㬥云或问钦曰契
 丹入汴梁而民惊散金人入中原而民恐惧其势一
 也契丹则以南帝啖赵延寿父子而终不肯立金人
卷五 第 23a 页 WYG0491-0783c.png
 则始帝张邦昌又帝刘豫何也应之曰尝闻萧太后
 责延寿父德钧曰汝为人臣既负其主不能却敌又
 欲乘乱徼利所为如此何面目以求生其论甚正抑
 知帝王大器须英雄之人始克负荷岂叛降之人所
 能堪邪金人则不然乘高宗之懦且胁且和计议百
 出遂立刘豫为帝矣至如刘豫直以赂结权贵而得
 立其为卑猥又邦昌之所羞使高宗若稍有雄才擒
 之如猎狐兔元遗山取豫而黜石勒不知其何说也
卷五 第 23b 页 WYG0491-0783d.png
 豫尝游平阴龙泉寺有留题来者讪笑遗山复为解
 嘲云河边羖䍽尚能飞无角无鳞自一齐甲子纷纷
 等儿戏壁间休笑阜昌题然则豫在当时自有定论
 遗山何故曲为之说党恶如此岂不为断腕后所笑
 邪自古经生文士学博才高而性癖识陋害理者不
 少如遗山之流可不戒哉
娄敬祠墓 德州德平东南二十里祠在墓侧五代周
 显德间建胶州复有奉春墓未详
卷五 第 24a 页 WYG0491-0784a.png
东方朔祠墓 德州东四十里古厌次城北祠在墓南
 宋元符间封智辨侯颜鲁公守平原书先生画赞立
 碑祠下今碑移州署内□州阳信县古邵城又云有
 墓益都寿光县东方村又有庙先儒谓非高祖用子
 房乃子房用高祖钦亦谓曼倩非汉武所得御曼倩
 以智御汉武耳比子房赤松之游其迹尤晦汉延爵
 禄惟此辈人不为所縻呜呼高哉钦尝过其庙有诗
 云甲乙不焚珠壁帐百钱囊粟且婆娑殿前怒擗黄
卷五 第 24b 页 WYG0491-0784b.png
 金戟天上偷将紫玉珂班固有评真率尔子云禄隐
 果如何汉初除却椎秦手只许先生逸网罗
张骞墓 平原县东北骞尝穷河源平原河所经因附
 会耳
   风土
唐虞三代风化尚矣春秋以降列国殊俗去古未远自
秦汉以后千八百年总天下风俗五变愈下盖自汉至
西晋一变五胡南北至陈隋一变隋唐至安史之乱一
卷五 第 25a 页 WYG0491-0784c.png
变五代一变宋金之交又一变安史灭君臣之义未尽
至五代则几矣五胡南北之路未断迨宋时则绝矣是
皆关天地之大运非若春秋战国异政殊俗专可以人
事论也故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
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小小习尚不同谓之土俗可也
其大好恶大趣向则系乎一气之运一代之治不得以
异俗书也然自汉史以来代存列郡之俗亦不得不考
古以验今至于土产亦略具前式以相證云
卷五 第 25b 页 WYG0491-0784d.png
前汉地理志曰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淄川东莱琅
 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
 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时有逢公柏
 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
 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封师尚父是为太公
 诗风齐国是也临淄名营邱故齐诗曰子之营兮(师/古)
 (曰毛诗作还/齐诗作营)遭我乎嶩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
卷五 第 26a 页 WYG0491-0785a.png
 此亦舒缓之体也(诗记曰前汉地理志载齐风俗俟/我于著乎而此亦舒缓之体虽非)
 (此篇所主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皆学者所当观也诗可以观其此𩔖欤)
 (余按汉世去古未远声诗犹傅得其声而味之/则知其为舒缓之体若以训诂词义求之远矣)吴季
 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
 量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
 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
 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
 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
卷五 第 26b 页 WYG0491-0785b.png
 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初太公治齐修道
 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
 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谬虚诈不情
 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始桓公兄襄公淫乱姑姊
 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
 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痛乎道民之
 道可不慎哉(余按平阴广里有巫儿山岂以主祠女/得名邪襄公鸟兽之行南山之诗刺之)
 (是已然近代齐俗妇女比之他郡容饰朴野淫风几/熄钦十五六岁在乡里时市井不闻猥言妇女亦简)
卷五 第 27a 页 WYG0491-0785c.png
 (出入三十年来俗为大变市有葫荽语邑/杂倡妓居渐与燕郑同风矣是诚可忧也)昔太公始
 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
 世必有篡杀之臣其后二十九世为彊臣田和所灭
 而和自立为齐侯初和之先陈公子完有罪来奔齐
 齐桓公以为大夫更称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齐至孙
 成王而称王五世为秦世灭临淄海岱间一都会也
 其中具五民云
  钦按论语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说者
卷五 第 27b 页 WYG0491-0785d.png
  曰夫子之时齐彊鲁弱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
  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
  尽矣故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馀习所谓
  夸诈亦霸者假仁义之称耳汉史直谓其失夸奢
  言与行谬虚诈不情此汲黯诘公孙弘之言也弘
  为宰相不能面折庭争常背公卿正议阿顺上指
  黯目之曰诈当矣诈者弘也齐人岂尽然欤且如
  娄敬亦纵横人也求见言事虞将军欲与鲜衣敬
卷五 第 28a 页 WYG0491-0786a.png
  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则其所守可知况
  过于敬者可以诈槩其俗乎夫自战国以来天下
  并争惟齐鲁之间学者弗废汉兴言易自淄川田
  何言书自济南伏生鲁诗则浮邱伯齐诗则辕固
  生春秋则齐胡母生论语则琅琊王卿胶东庸生
  遭秦灭学传经淑后多是齐人故史于齐鲁之俗
  独曰好经术尚礼义他国则否亦可见其俗之美
  也先王之化流风善政为世移易岂能无弊齐俗
卷五 第 28b 页 WYG0491-0786b.png
  之弊始于管晏较之王政为少差耳故经秦历汉
  敦经重义风俗不薄逆乱不萌汉武帝以燕王旦
  上书欲图为嗣怒曰生子当置齐鲁礼义之乡乃
  置于燕果有争心旦后欲反刘泽谋以临淄应之
  寻为隽不疑所诛先是七国作难齐亦不与唐世
  藩镇自河北淮蔡以至川蜀无不叛乱惟淄青一
  镇未尝拿兵暨朱温围昭宗于凤翔诏徵诸道兵
  莫有应者独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奉诏感泣奋兵
卷五 第 29a 页 WYG0491-0786c.png
  讨温事虽无成足表忠赤载诸史策斑斑可考由
  此言之忠义之风齐俗为多不幸逮金之乱李全
  父子盗据此方户编为兵人教之战父叛于南子
  叛于北衣冠之族变为卒伍忠义之俗染以恶名
  全起群盗的不知何人(维扬志云潍州人齐东野/语淄州人或又云莱州人)
  (未知/孰是)养子璮本徐希稷之子又出异𩔖(齐东野语/云全养子)
  (璮本徐希稷之子贾涉镇维扬日璮与涉诸子同/学其后全无子屡托涉祝之涉以希稷旧与全稔)
  (遂命与之/详见后论)非齐氏族客乱山东劫民为逆自速诛
卷五 第 29b 页 WYG0491-0786d.png
  夷然败俗污善不可不辨或曰然则王著何如曰
  著盗杀权臣盖刺客聂政之流恶则恶矣岂璮畔
  逆之比哉钦惟忠孝之道礼义之俗本诸人心况
  去古未远流风可寻非缘祸乱可得而泯也故愚
  谓齐本诗书之国忠义之邦考證史实非泛言者
  呜呼司马温公有言上行下效之谓风薰陶渐渍
  之谓化沦胥委靡之谓流民心安定之谓俗夫教
  化薰陶固系于上不沦胥于弊陋不委靡于颓波
卷五 第 30a 页 WYG0491-0787a.png
  安乎忠孝定乎礼义俾俗不愧古此亦乡贤之责
  也
隋志曰齐郡旧日济南其俗好教饰子女淫哇之音能
 使骨腾肉飞倾诡人目俗云齐倡本出此也祝柯县
 俗宾婚大会肴馔虽丰至于蒸脍尝之而已多则谓
 之不敬共相诮责此其异也大抵数郡风俗与古不
 殊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其归于俭约则颇变旧
 风东莱人尤朴鲁故特少文艺
卷五 第 30b 页 WYG0491-0787b.png
  愚按汉志赵女弹弦跕躧遍诸侯之后宫至隋则
  济南多倡岂亦高洋之遗风欤今齐俗比燕赵诸
  郡号为朴野东方尤甚惟济南水陆辐凑商贾所
  通倡优游食颇多皆非土人钦佐廉察日朔望行
  香三皇庙庙旁见倡家立命逐之逮今城中无此
  辈上官贤牧存心风化此亦易事云
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撰)后魏太傅李延寔者庄帝舅也永
 安中除青州刺史将行奉辞帝谓寔曰怀塼之俗世
卷五 第 31a 页 WYG0491-0787c.png
 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寔答曰臣年迫桑
 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邱臣已久乞闲退陛
 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罪人裁锦万里谨奉
 明敕不敢失坠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塼
 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
 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齐土之民风
 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
 怀塼叩头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复以塼击之言其
卷五 第 31b 页 WYG0491-0787d.png
 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囚舍内
 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塼之义起在于
 此也颍川荀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清河
 崔叔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
 轻同毛羽利等锥刀好驰虚誉阿附成名威势所在
 促共归之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言嚣薄之甚也
  钦按此亦五胡南北离乱之际青有此俗盖牧守
  有贤否民心有好恶上之黜陟赏罚不足以厌其
卷五 第 32a 页 WYG0491-0788a.png
  心激之使然也甚则至于孙恩之醢县令黄巢之
  杀官吏岂特怀塼而已书云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圣人之畏民如此宁有怒上之俗哉金
  末内翰郑子聃知沂州作十爱词有云我爱沂阳
  好民淳讼自稀谁言珥笔混莱夷行见离离秋草
  鞠圜扉俗有登莱沂密脑后插笔之语子聃治沂
  民淳讼简可比山谷江西道院之论故云后之为
  牧疾民讼而无德化专恃刑罚欲胜民者能无愧
卷五 第 32b 页 WYG0491-0788b.png
  乎
王曾沂公言行录云沂公青州人宋真宗问曰卿乡里
 谚云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何也曾对曰井深槐
 树粗土厚水深也街阔人义疏家给人足也真宗善
 其对
  余按古谚鄙齐俗之薄于义也齐自孟尝任侠过
  义后世反败其俗至于近代不惟乡义疏薄骨肉
  之恩亦亏丧矣盖因金乱疮痍之馀重以李璮之
卷五 第 33a 页 WYG0491-0788c.png
  困民有跬地铢产必分膝下婴孺亦于昆仲有彼
  已之辨风俗大坏且五代干戈之际民有累世同
  居旌表者在在纪之岂有承平百年风俗乃薄恶
  如此可胜叹哉汉志曰南阳好商贾召父富以本
  业颍川好争讼分异黄霸化以笃厚君子之德风
  也然则齐俗之弊果不可变邪
 
 
卷五 第 33b 页 WYG0491-0788d.png
 
 
 
 
 
 
 
 齐乘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