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WYG0858-10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知录卷二十八   昆山 顾炎武 撰
  拜稽首
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
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君父之
尊必用稽首拜而后稽首此礼之渐也必以稽首终此
礼之成也今大明会典曰后一拜叩头成礼此古之遗
意也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WYG0858-1022b.png
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周礼太祝辨九□一曰稽首注
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礼礼记郊特牲大夫之臣不
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享
晋公子重耳公赋六月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
焉襄公三年盟于长樗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
辱稽首寡君惧矣二十四年郑伯如晋郑伯稽首宣子
辞子西相曰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寡君
是以请罪焉敢不稽首哀公十七年盟于蒙齐侯稽首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WYG0858-1023a.png
公拜齐人怒孟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国语襄
王使召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晋侯执玉卑拜不
稽首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
诬其上也替贽无镇诬王无民可以见稽首之为重也
自敌者皆从顿首李陵报苏武书称顿首
陈氏礼书曰稽首者诸侯于天子大夫士于其君之礼
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
首于周公是也大夫于非其君亦有稽首仪礼公劳宾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WYG0858-1023b.png
宾再拜稽首劳介介再拜稽首是也盖君子行礼于其
所敬者无所不用其至则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德也大
夫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春秋之时晋穆嬴抱
太子顿首于赵宣子鲁季平子顿首于叔孙则顿首非
施于尊者之礼也(礼书以顿首为/首顿于手而已)
荀子言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似未然古
惟丧礼始用稽颡盖以头触地其与稽首乃有容无容
之别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WYG0858-1023c.png
  稽首顿首
今表文皆云稽首顿首蔡邕独断汉承秦法群臣上书
皆言昧死言王莽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光武因
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百拜
百拜字出乐记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
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注云壹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
喻多是也(徐伯鲁曰按乡饮酒礼/无百拜此特甚言之耳)若平礼止是一拜再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WYG0858-1023d.png
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孟子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
而受是也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会
典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亦行四拜
礼其馀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是四拜唯
于父母得行之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古人未有四拜之礼唐李涪刋误曰夫郊天祭地止于
再拜其礼至重尚不可加今代妇谒姑章其拜必四详
其所自初则再拜次则跪献衣服文史承其筐篚则跪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WYG0858-1024a.png
而受之常于此际授受多误故四拜相属耳
战国策苏秦路过雒阳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此
四拜之始盖因谢罪而加拜非礼之常也(黄庭经十读/四拜朝太上)
(亦是/加拜)今人上父母书用百拜亦为无理若以古人之拜
乎则古人必稽首然后为敬而百拜仅宾主一日之礼
非所施于父母若以今人之拜乎则天子止于五拜而
又安得百也此二者过犹不及明知其不然而书之此
以伪事其亲也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WYG0858-1024b.png
洪武三年上谕中书省臣曰今人书劄多称顿首再拜
百拜皆非实礼其定为仪式令人遵守于是礼部定仪
凡致书于尊者称端肃奉书答则称端肃奉复敌已者
称奉书奉复上之与下称书寄书答卑幼与尊长则曰
家书敬复尊长与卑幼则曰书付某人
  九顿首三拜
九顿首出春秋传然申包胥元是三顿首未尝九也杜
注无衣三章章三顿首每顿首必三此亡国之馀情至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WYG0858-1024c.png
迫切而变其平日之礼者也七日夜哭于邻国之庭古
人有此礼乎七日哭也九顿首也皆亡国之礼也不可
通用也
韩之战秦获晋侯晋大夫三拜稽首古但有再拜稽首
无三拜也申包胥之九顿首晋大夫之三拜也
楚语湫举遇蔡声子降三拜纳其乘马亦亡人之礼也
周书宣帝纪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后代变而弥
增则有四拜不知天元自拟上帝凡冕服之类十二者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WYG0858-1024d.png
皆增为二十四而笞棰人亦以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
然未有四拜
  东向坐
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即
交际之礼亦宾东向而主人西向(汉书注如淳曰君臣/位南北面宾主位东)
(西/面)新序楚昭奚恤为东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
君客也请就上位是也史记赵奢传言括东向而朝军吏
田单传言引卒东乡坐师事之淮阴传言得广武君东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WYG0858-1025a.png
乡坐西乡对师事之王陵传言项王东乡坐陵母周勃
传言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田鼢传言
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
以兄故私挠南越传言王太后置酒汉使者皆东乡汉
书盖宽饶传言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乡特坐楼
护传言王邑父事护时请召宾客邑居樽下称贱子上
寿坐者百数皆离席伏护独东向正坐字谓邑曰公子
贵如何后汉书邓禹传言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WYG0858-1025b.png
为太傅进见东向桓荣传言乘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
东面天子亲自执业(皆待以宾/师之位)此皆东向之见于史者
曲礼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自西阶而升故东乡自东
阶而升故西乡而南乡特其旁位如庙中之昭故田鼢
以处盖侯也
孝文纪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注宾主位东西面君
臣位南北面是时群臣至代邸上议则代王为主人故
西乡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WYG0858-1025c.png
旧唐书卢简求子汝弼为河东节度副使府有龙泉亭
简求节制时手书诗一章在亭之西壁汝弼复为亚帅
每亭中宴集未尝居宾位西向俛首而已是唐人亦以
东向为宾位也
  坐
古人席地而坐西汉尚然汉书隽不疑传登堂坐定不
疑据地曰窃伏海滨闻暴公子威名旧矣是也
古人之坐皆以两膝著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WYG0858-1025d.png
矣史记范雎传言秦王跽而请秦王复跽而褚先生补
梁孝王世家帝与梁王俱侍坐太后前太后谓帝曰吾
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帝跪席举身曰诺是
也礼记坐皆训跪三国志注引高士传言管宁尝坐一
木榻积五十馀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以此
  土炕
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诗/瓠)
(叶传炕火曰炙正义曰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左传宋寺人柳炽炭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WYG0858-1026a.png
于位将至则去之新序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
熊席隩隅有灶汉书苏武传凿地为坎置煴火是盖近
之而非炕也(庾信小园赋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旧唐书东
夷高丽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然煴火以取暖此即今之
土炕也但作坑字
水经注土垠县有观鸡寺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
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暨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
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此今人煖房之制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WYG0858-1026b.png
形容尽之矣
  冠服
汉书五行志曰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
服故有服妖余所见五六十年服饰之变亦巳多矣故
录其所闻以视后人焉
豫章漫抄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
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
杨维桢廉夫以方巾见太祖问其制对曰四方平定巾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WYG0858-1026c.png
上喜令士人皆得戴之商文毅用自编民亦以此巾见
太康县志曰国初时衣衫褶前七后八弘治间上长下
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长三分之一士夫多中停冠则
平顶高尺馀士夫不减八九寸嘉靖初服上长下短似
弘治时市井少年帽尖长俗云边鼓帽弘治间妇女衣
衫仅掩裙腰富者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
膝襕髻高寸馀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唯用金
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WYG0858-1026d.png
官帽皆铁丝胎高六七寸口周面尺二三寸馀
内邱县志曰万历初童子发长犹总角年二十馀始戴
网天启间则十五六便戴网不使有总角之仪矣万历
初庶民穿腃靸儒生穿双脸鞋非乡先生首戴忠靖冠
者不得穿厢边云头履(俗呼/朝鞋)至近日而门快舆皂无非
云履医卜星相莫不方巾又有晋巾唐巾乐天巾东坡
巾者先年妇人非受封不敢戴梁冠披红袍系拖带今
富者皆服之又或著百花袍不知创自何人万历间辽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0858-1027a.png
东兴冶服五彩炫烂不三十年而遭屠戮兹花袍几二
十年矣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兵荒之咎其能免与
  衩衣
通鉴唐僖宗乾符元年王凝崔彦昭同举进士凝先及
第尝衩衣见彦昭衩楚懈反广雅梢袺衽谓之䙌衩一
曰袒衣李义山诗芙蓉作裙衩又曰裙衩芙蓉小
  对襟衣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WYG0858-1027b.png
襟衣惟骑马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其不应服而服者
罪之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庵漫笔云罩甲之制比
甲稍长比袄减短正德间创自武宗近日士大夫有服
者按说文无袂衣谓之䙃赵宦光曰半臂衣也武士谓
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袄小者曰背子即此制也魏志杨
阜传阜尝见明帝著帽被缥绫半袖问帝曰此于礼何
法服也则当时巳有此制
  行幐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0858-1027c.png
诗邪幅在下笺云邪幅如今行幐也偪束其胫自足至膝
左传带裳幅舄注同亦作偪礼记偪屦著綦释名偪所以
自逼束今谓之行幐言以裹脚可以跳腾轻便也战国策
苏秦裸幐负书担囊吴志吕蒙为兵作绛衣行縢旧唐书
德宗入骆谷值霖雨道涂险滑卫士多亡归朱泚东川节
度使李叔明之子升及郭子仪之子曙令狐建之子彰等
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舆相与齧臂为盟著行幐钉鞋更鞚
上马以至梁州它人皆不得近及还京师上皆以为禁卫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WYG0858-1027d.png
将军宠遇甚厚
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春秋左氏传注曰古者臣见君
解袜既解则露其邪幅而人得见之此采菽之诗所以为
咏今之村民往往行幐而不袜者古人之遗制也吴贺卲
为人美容止坐常著袜始从衣字希见其足则汉魏之世
不袜而见足者多矣
  乐府
乐府是官署之名其官有令有音监有游徼汉书张放传使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0858-1028a.png
大奴骏等四十馀人群党盛兵弩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霍
光传奏昌邑王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后汉书律历志元
帝时郎中京房知五声之音六十律之数上使太子太傅韦
玄成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于乐府是也后人乃以乐府所
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误矣曰古乐府尤误后汉书马廖传
言哀帝去乐府注云哀帝即位诏罢郑卫之音减郊祭及武
乐等人数是亦以乐府所肄之诗即名之乐府也
  寺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WYG0858-1028b.png
寺字自古至今凡三变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奄竖之
名周礼寺人注寺之言侍也诗云寺人孟子易之阍寺
诗之妇寺左传寺人貂寺人披寺人孟张寺人惠墙伊
戾寺人柳寺人罗皆此也崔杼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
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说文寺廷
也有法度也此亦是汉时解耳汉人以太常光禄勋卫
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又御史
府亦谓之御史大夫寺汉书元帝纪注师古曰凡府庭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0858-1028c.png
所在皆谓之寺风俗通曰寺司也唐书杨收传汉
制总群官而听曰省公务而专治曰寺诸官府所
止皆曰寺后汉书安帝纪皇太后幸雒阳寺及若
卢狱录囚徒注寺官舍也张湛传告归平陵望寺
门而步注寺门即平陵县门也乐恢传父为县吏
得罪于令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吴志凌统传亦
云过本县步入寺门又变而浮屠之居亦谓之
寺矣石林燕语汉以来九卿官府皆名曰寺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WYG0858-1028d.png
鸿胪其一也本以待四裔宾客明帝时摄摩
腾竺法兰自西域以白马负经至舍于
鸿胪寺既死尸不坏因留寺中后遂以
为浮屠之居即雒中白马寺也僧居称
寺本此
  省
十三布政使司今人谓之十三省者沿元之旧而误称
之也元时为行中书省者十一曰辽阳等处曰镇东曰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0858-1029a.png
陜西等处曰四川等处曰河南江北等处曰云南等处
曰江浙等处曰江西等处曰湖广等处曰甘肃等处曰
岭北等处国初沿元制立行中书省洪武七年以京畿
应天等府直𨽻六部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今当称
十三布政司不当称省
  职官受杖
撞郎之事始于汉明后代因之有杖属官之法曹公性
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魏略韩宣以当受杖/豫脱裤缠裈面缚)宋刘道锡为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WYG0858-1029b.png
广州刺史杖治中荀齐文垂死魏刘仁之监作晋阳城
杖前殷州刺史裴瑗并州刺史王绰隋文帝诏诸司论
属官罪有律轻情重者听于律外斟酌决杖燕荣为幽
州总管元宏嗣除长史惧辱固辞上知之敕荣曰宏嗣
杖十巳上罪皆奏闻荣忿曰竖子何敢弄我乃遣宏嗣
监纳仓粟飏得一糠一秕皆罚之每笞不满十然一日
中或至三数杜子美送高三十五诗脱身簿尉中始与
棰楚辞唐时自簿尉以上即不加捶楚优于南北朝多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0858-1029c.png

黄氏日抄读韩文公赠张功曹诗云判司卑官不堪说
未免捶楚尘埃间(通鉴注唐谓州曹/诸司参军为判司)然则唐之判司簿
尉类然与然唐人之待卑官虽严而卑官犹得以自申
其法如刘仁轨为陈仓尉擅杀折冲都尉鲁宁是也明
初判司簿尉以待新进士而筦库监当不以辱之视唐
重矣乃近日上官苦役苛责甚于奴仆官之辱法之屈
也此事关系世道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WYG0858-1029d.png
唐自兵兴以后杖决之行即不止于簿尉张镐杖杀豪
州刺史闾邱晓严武杖杀梓州刺史章彝韩皋杖杀安
吉令孙澥柳仲郢杖杀南郑令权奕刘晏为观察自刺
史六品以下得杖而后奏则著之于令矣宋史理宗淳
祐二年三月诏今后州县官有罪帅司毋辄加杖责
晋书王濛传为司徒左西属濛以此职有谴则应受杖
固辞诏为停罚犹不就则不独外吏矣南齐书陆澄传
郎官旧有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一日并受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0858-1030a.png
千杖南史萧琛传齐明帝用法严峻尚书郎坐杖罚者
皆即科行琛乃密启曰郎有杖起自后汉尔时郎官位
卑亲主文案与令史不异故郎三十五人令史二十人
士人多耻为此职自魏晋以来郎官稍重今方参用高
华吏部又近于通贵不应官高昔品而罚遵曩科所以
从来弹举止是空文许以推迁或逢赦恩或入春令便
得息停宋元嘉大明中有被罚者别繇犯忤主心非关
常准泰始建元以来并未施行自奉敕之后己行仓部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WYG0858-1030b.png
郎江重欣杖督五十无不人怀惭惧乞特赐输赎使与
令史有异以彰优缓之泽帝纳之自是应受罚者依旧
不行此后来公谴拟杖之所自始世说桓公在荆州耻
以威刑肃物令史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年少从外
来云向从閤下过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桓公
曰我犹患其重是令史服朱衣而受杖也(南史孔觊传/为御史中丞)
(鞭令史为有司/所纠原不问)
南齐书张融传大明五年制二品清官行僮干杖不得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0858-1030c.png
出十梁书江茜传弟葺为吏部郎坐杖曹中干免官郎
官之杖虚杖也故至于千僮干之杖实杖也不得过十
然亦失中之法
沈统大明中为著作佐郎先是五省官所给干僮不得
杂役太祖世坐以免官者前后数百人统役僮过差有
司奏免世祖诏曰自顷干僮多不祗给主可量听行杖
得行干杖自此始也
北朝政令比之南朝尤为严切高允传言魏初法严朝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WYG0858-1030d.png
士多见杖罚孝昭帝纪言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辄加捶
楚而及其末世则有如高阳王雍之以州牧而杖杀职
(任城王/澄传)唐邕之以录尚书而挝挞朝士(本/传)者矣
  押字
集古录有五代时帝王将相等署字一卷所谓署字者
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不知始于何代岳珂古冢
盆杆记言得晋永宁元年甓有匠者姓名下有文如押
字则晋已有之然不可考南齐书太祖在领军府令纪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0858-1031a.png
僧真学上手迹下名答报书疏皆付僧真上观之笑曰
我亦不复能别也何敬容署名敬字则大作苟小为文
容字大为父陆倕戏曰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魏书
崔元伯尤善行押之书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北史斛
律金不识文字初名敦苦其难署改名为金从其便易
犹以为难神武乃指屋角令识之北齐书库狄干不知
书署名为干字逆上画之时人谓之穿锥又有武将王
周署名先为吉而后成其外陈书萧引善𨽻书高宗尝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WYG0858-1031b.png
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唐书
董昌僣位下制诏皆自署名或曰帝王无押诏昌曰不
亲署何由知我为天子今人亦谓之花字北齐后主纪
开府千馀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花
(北史各/作依字)不具姓名莫知谁也黄伯思谓魏晋以来法
书梁御府所藏皆是朱异唐怀克沈炽文姚怀珍等题
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后人花
押盖沿于此又云唐人及国初前辈与人书牍或只用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WYG0858-1031c.png
押字与名用之无异上表章亦或尔近世遂施押字于
檄移(癸辛杂识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云体是也)不知南北诸
史言押字者如此之多而韩非子言田婴令官具押券
斗石参升之计则战国时已有之又不始于后世也
三国志少帝纪注世说及魏氏春秋并云姜维寇陇右
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徵还击维至京师帝御
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
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
卷二十八 第 19b 页 WYG0858-1031d.png
食粟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
帝惧不敢发按鸭者劝帝押诏书耳是则以亲署为押
已见于三国时矣(南北朝谓/之画敕)
  邸报
宋史刘奉世传先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
密院然后传之四方而邸吏辄先期报下或矫为家书
以入邮置奉世乞革定本去实封但以通函腾报从之
吕溱传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凑言一方有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WYG0858-1032a.png
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意何也曹辅
传政和后帝多微行始民间犹未知及蔡京谢表有轻
车小辇七赐临幸自是邸报闻四方邸报字见于史书
盖始于此时然唐孙樵集中有读开元杂报一篇则唐
时巳有之矣
  酒禁
先王之于酒也礼以先之刑以后之周书酒诰厥或告
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此刑乱国用
卷二十八 第 20b 页 WYG0858-1032b.png
重典也周官萍氏几酒谨酒而司暴禁以属游饮食于
市者若不可禁则搏而戮之此刑平国用中典也一献
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则未及乎刑而
坊之以礼也故成康以下天子无甘酒之失卿士无酣
歌之愆至于幽王而天不湎尔之诗始作其教严矣汉
兴萧何造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曹参代
之自谓遵其约束乃园中闻吏醉歌呼而亦取酒张饮
与相应和是并其画一之法而亡之也坊民以礼酂侯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WYG0858-1032c.png
既阙之于前纠民以刑平阳复失之于后宏羊踵此从
而榷酤夫亦开之有其渐乎武帝天汉三年初榷酒酤
昭帝始元六年用贤良文学之议罢之而犹令民得以
律占租卖酒升四钱遂以为利国之一孔而酒禁之弛
实滥觞于此(困学纪闻谓榷酤之/害甚于鲁之初税亩)然史之所载自孝宣
已后有时而禁有时而开至唐代宗广德二年十二月
诏天下州县各量定酤酒户随月纳税除此之外不问
官私一切禁断自此名禁而实许之酤意在榷钱而不
卷二十八 第 21b 页 WYG0858-1032d.png
在酒矣宋仁宗乾兴初言者以天下酒课月比岁增无
有艺极非古禁群饮节用之意孝宗淳熙中李焘奏谓
设法劝饮以敛民财周辉杂志以为惟恐其饮不多而
课不羡此榷酤之弊也至今代则既不榷缗而亦无禁
令民间遂以酒为日用之需比于饔飧之不可阙若水
之流滔滔皆是而厚生正德之论莫有起而持之者矣
邴原之游学未尝饮酒大禹之疏仪狄也诸葛亮之治
蜀路无醉人武王之化妹邦也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WYG0858-1033a.png
旧唐书杨惠元传充神策京西兵马使镇奉天诏移京
西戍兵万二千人以备关东帝御望春楼赐宴诸将列
坐酒至神策将士皆不饮帝使问之惠元时为都将对
曰臣初发奉天本军帅张巨济与臣等约曰斯役也将
策大勋建大名凯旋之日当共为欢苟未戎捷无以饮
酒故臣等不敢违约而饮既发有司供饩于道路唯惠
元一军瓶罍不发上称叹久之降玺书慰劳及田悦叛
诏惠元领禁兵三千与诸将讨伐御河夺三桥皆惠元
卷二十八 第 22b 页 WYG0858-1033b.png
之功也能以众整如此即治国何难哉(沈括笔谈言太/宗朝禁卒买鱼)
(肉及酒入营/门者有罪)
魏文成帝大安四年酿酤饮者皆斩金海陵正隆五年
朝官饮酒者死元世祖至元二十年造酒者本身配役
财产女子没官可谓用重典者矣然立法太过故不久
而弛也水为地险酒为人险故易爻之言酒者无非坎
卦而萍氏掌国之水禁水与酒同官(黄鲁直作黄彝字/说云酒善溺人故)
(六彝皆以/舟为足)徐尚书石麒有云传曰水懦弱民狎而玩之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WYG0858-1033c.png
故多死焉酒之祸烈于火而其亲人甚于水有以夫世
尽夭于酒而不觉也读是言者可以知保生之道萤雪
丛说言顷年陈公大卿生平好饮一日席上与同僚谈
举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问之其人曰酒亦岩墙也
陈因是有闻遂终身不饮顷者米醪不足而烟酒兴焉
则真变而为火矣
  赌博
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
卷二十八 第 23b 页 WYG0858-1033d.png
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东
几于无人不为此有如韦昭论所云穷日尽明继以脂
烛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者吁可畏也考之汉
书安丘侯张拾邔(其已/反)侯黄遂樊侯蔡辟方并坐搏掩
免为城旦(货殖传掘冢博掩犯奸成富王/符潜夫论以游博持掩为事)师古曰搏或
作博六博也掩意钱之属也(后汉书梁冀传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
(戏/)皆戏而赌取财物宋书王景文传为右卫将军坐与
奉朝请毛法因蒱戏得钱百二十万白衣领职刘康祖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WYG0858-1034a.png
传为员外郎十年再坐樗蒲戏免南史王质传为司徒
左长史坐招聚博徒免官金史刑志大定八年制品官
犯赌博法赃不满五十贯者其法杖听赎再犯者杖之
上曰杖者所以罚小人也既为职官当先廉耻既无廉
耻故以小人之罚罚之今律犯赌博者文官革职为民
武官革职随舍馀食粮差操亦此意也但百人之中未
有一人坐罪者上下相容而法不行故也晋陶侃勤于
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诸
卷二十八 第 24b 页 WYG0858-1034b.png
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于
江将吏则加鞭朴卒成中兴之业为晋名臣唐宋璟为
殿中侍御史同列有博于台中者将责名品而黜之博
者惶恐自匿后为开元贤相而史言文宗切于求理每
至刺史面辞必殷勤戒敕曰无嗜博无饮酒内外闻之
莫不悚息然则勤吏事而纠风愆乃救时之首务矣
唐书言杨国忠以善樗蒲得入供奉常后出专主蒱簿
计算钩画分铢不误帝悦曰度支郎才也卒用之而败
卷二十八 第 25a 页 WYG0858-1034c.png
玄宗末年荒佚遂以小人乘君子之器此亦国家之妖
孽也今之士大夫不慕姚崇宋璟而学杨国忠亦终必
亡而已矣
山堂考索宋大中祥符五年三月丁酉上封者言进士
萧元之本名琉尝因赌博抵杖刑今易名赴举登第诏
有司召元之诘问引伏夺其敕赎铜四十斤遣之宋制
之严如此今之进士有以不工赌博为耻者矣
晋中兴书载陶士行言摴蒲老子所作乃牧猪奴戏也
卷二十八 第 25b 页 WYG0858-1034d.png
近日士大夫多为之
辽史穆宗应历十九年正月甲午与群臣为叶格戏解
曰宋钱僖公家有叶子揭格之戏(按应历十九年为宋/太祖之开宝二年是)
(契丹先有此戏/不知其所自来)而其年二月己巳即为小哥等所弑君
臣为谑其祸乃不旋踵此不祥之物而今士大夫终日
执之其能免于效尤之咎乎
宋史太宗纪淳化二年闰月己丑诏犯蒱博者斩元史
世祖纪至元十二年禁民间赌博犯者流之北地刑乱
卷二十八 第 26a 页 WYG0858-1035a.png
国用重典固当如此
今日致太平之道何繇曰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京债
赴铨守候京债之累于今为甚旧唐书武宗纪会昌二
年二月丙寅中书奏赴选官多京债到任填还致其贪
求罔不由此今年三铨于前件州府(河东凤翔鄜/坊邠宁等道)得官
者许连状相保户部各备两月加给料钱至支时折下
所冀初官到任不带息债衣食稍足可责清廉从之盖
卷二十八 第 26b 页 WYG0858-1035b.png
唐时有东选南选其在京铨授者止关内河东两道采
访使所属之官不出一千馀里之内而犹念其举债之
累先于户部给与两月料钱非惟恤下之仁亦有劝廉
之法与今之职官到任先办京债剥下未足而或借库
银以偿之者得失之数较然可知已
若夫圣主之所行有超出于前代者太祖实录吴元年
七月丙子除郡县官二百三十四人赐知府知州知县
文绮四绢六罗二夏布六父如之母妻及长子各半府
卷二十八 第 27a 页 WYG0858-1035c.png
州县佐贰官视长官半之父如之母妻及长子又半之
各府经历知事同佐贰官州县吏目典史视佐贰官又
半之父母妻子皆如之其道里费知府赐白金五十两
知州三十五两知县三十两同知视知府五之三治中
半之通判推官五之二州同知视府通判经历及州判
官视府同知半之县丞主簿视知县又半之知事吏目
典史皆十两著为令上曰今新授官多出布衣到任之
初或假贷于人则他日不免侵渔百姓不有以养其廉
卷二十八 第 27b 页 WYG0858-1035d.png
而责之奉公难矣洪武元年二月诏中书省自今新除
府州县官给赐白金一十两布六疋十年正月甲辰上
谓中书省臣曰官员听选之在京者宜早与铨注即令
赴任闻久住客邸者日有所费甚至空乏假贷于人昔
元之弊政此亦一端其常选官淹滞在京者资用既乏
流为医卜使人丧其所守实朝廷所以待之者非其道
也自今铨选之后以品为差皆与道里费仍令有司给
舟车送之著为令十七年七月癸丑北平税课司大使
卷二十八 第 28a 页 WYG0858-1036a.png
熊斯铭言仕者得禄养亲此人子之所愿也然有道远
而不得养其父母者乞令有司给以舟车俾得迎养以
尽人子之情廷议以云南两广四川福建官员家属赴
任者官为给舟车已有定例自今凡一千五百里以外
者宜依例给之制可(二十二年八月命故官/妻子还乡者亦给车舟)岂非爱民
之仁先于恤吏者乎
  居官负债
居官负债虽非君子之行似乎不干国法乃考之于古
卷二十八 第 28b 页 WYG0858-1036b.png
有以不偿债而免列侯者汉书孝文三年河阳侯陈信
坐不偿人责过六月免(免侯/爵)是也有以不偿债而贬官
者旧唐书李晟子惎累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沈湎酒色
恣为豪侈积债至数千万其子贷回鹘钱一万馀贯不
偿为回鹘所诉文宗怒贬惎为定州司法参军是也然
此犹前代之事使在今日则回鹘当更贷之以钱而为
之营其善缺矣
元史太宗十二年以官民贷回鹘金偿官者岁加倍名
卷二十八 第 29a 页 WYG0858-1036c.png
羊羔息其害为甚诏以官物代还凡七万六千锭仍命
凡假贷岁久惟子本相侔而止著为令
 
 
 
 
 
 
卷二十八 第 29b 页 WYG0858-1036d.png
 
 
 
 
 
 
 
 日知录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