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858-066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知录卷十二     昆山 顾炎武 撰
  财用
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
而布之上下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也食货志言民有馀
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
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
钟之臧臧襁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襁百万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858-0660b.png
(孟康曰襁/钱贯也)齐武帝永明五年九月丙午诏以粟帛轻贱
工商失业良由圜法久废上币稍寡可令京师及四方
出钱亿万籴米榖丝绵之属其和价以优黔首(南齐豫/章王嶷)
(镇荆州以谷过贱听民以米当口钱/优评斛一百优评者增价而取之)唐宪宗时白居易
策言今天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内府或滞于私家
若复日月徵收岁时输纳臣恐榖帛之价转贱农桑之
业益伤十年以后其弊必更甚于今日而元和八年四
月敕以钱重货轻出内库钱五十万贯令两市收买布帛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858-0661a.png
每端匹视旧估加十之一十二年正月又敕出内库钱五
十万贯令京兆府拣择要便处开场依市价交易今日
之银犹夫前代之钱也乃岁岁徵数百万贮之京库而
不知所以流通之术于是银之在下者至于竭涸而无
以继上之求然后民穷而盗起矣单穆公有言绝民用
以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污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
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之本
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诗曰不吊昊天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858-0661b.png
不宜空我师有子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古人其知之

财聚于上是谓国之不祥不幸而有此与其聚于人主
无宁聚于大臣昔殷之中年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总
于货宝贪浊之风亦已甚矣有一盘庚出焉遂变而成
中兴之治及纣之身用乂雠敛鹿台之钱钜桥之粟聚
于人主(史记殷本纪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前徒倒戈自燔之祸至矣故
尧之禅舜犹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而周公之系易曰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858-0661c.png
涣王居无咎管子曰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
之利者天下谋之呜呼崇祯末年之事亦可为永鉴也

唐自行两税法以后天下百姓输赋于州府一曰上供
二曰送使三曰留州(旧唐书裴垍传臣新唐书食货志/同 元稹状言 伏准前后制敕)
(及每岁旨条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同枉法计赃仍令出使御史访察闻奏)
宋太祖乾德三年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
下无得占留(宋史食/货志)自此一钱以上皆归之朝廷而簿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858-0661d.png
领纤悉特甚于唐时矣然宋之所以愈弱而不可振者
实在此(宋史言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䆮多)昔人谓古者
藏富于民自汉以后财已不在民矣而犹在郡国不至
尽辇京师是亦汉人之良法也后之人君知此意者鲜

自唐开成初归融为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奏言天下
一家何非君土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而宋元祐中苏
辙为户部侍郎则言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其次藏之州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858-0662a.png
郡州郡有馀则转运司常足(犹今之/布政司)转运司既足则户
部不困自熙宁以来言利之臣不知本末欲求富国而
先困转运司转运司既困则上供不继上供不继而户
部亦惫矣两司既困虽内帑别藏积如丘山而委为朽
壤无益于算也是以仁宗时富弼知青州朝廷欲辇青
州之财入京师弼上疏谏金世宗欲运郡县之钱入京
师徒单充宁以为如此则民间之钱益少亦谏而止之
以余所见有明之事尽外库之银以解户部盖起于末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858-0662b.png
造而非祖宗之制也王士信广志绎言天下府库莫盛
于川中余以戊子典试于川询之藩司库储八百万(银/两)
(之/数)即成都重庆等府俱不下二十万顺庆亦十万盖川
中无起运之粮而专备西南用兵故两浙赋甲天下余
丁亥北上滕师少松为余言癸酉督学浙中藩司储八
十万后为方伯止四十万今为中丞藩司言不及二十
万矣十年之间积贮一空如此及余己丑参政广西顾
臬使问自浙粮储来询之则云浙藩今已不及十万也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858-0662c.png
广西老库储银十五万不启每岁以入为出耳余甲午
参政山东藩司亦不及二十万之储庚辰入滇滇藩亦
不满十万与浙同每岁取矿课五六万用之今太仓所
蓄亦止老库四百馀万有事则取诸太仆寺余乙未贰
卿太仆时亦止老库四百万每岁马价不足用则取之
草料盖十年间东倭西哱所用于二帑者踰二百万故
也其所记万历时事如此至天启中用操江范济世之
奏一切外储尽令解京而搜括之令自此始矣今录上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858-0662d.png
谕全文于此俾后之考世变者得以览焉天启六年四
月七日上谕工部都察院朕思殿工肇兴所费宏钜今虽
不日告成但所欠各项价银已几至二十万况辽东未
复兵饷浩繁若不尽力钩稽多方清察则大工必至乏
误而边疆何日敉宁殊非朕仰补三朝阙典之怀亦非
臣下子来奉上之谊也朕览南京操江宪臣范济世两
疏所陈凿凿可据其所管应天扬州府等处库贮银两
前已有旨尽行起解到京之日照数察收以此急公徇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858-0663a.png
上之诚足为大小臣工模范使天下有司皆同此心朕
何忧乎鼎建之殷繁军饷之难措哉范济世所奏奉旨
已久其银两何尚未解到尔工部都察院即行文速催
以济急用且天之生财止有此数既上不在官又下不
在民岂可目击时艰忍置之无用之地朕闻得盐运司
每年募兵银六千两实收在库纳有二十馀万两又盐
院康丕扬在任一文未取每年加𣲖银一万约有二十
馀万两又故监鲁保遗下每年馀银四万两约有四十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858-0663b.png
馀万两连前院除支销费过馀银约有八十馀万两刷
卷察盘可据又南太仆寺解过马价馀银二十六万两
见寄在应天等府贮库又户科贮库馀银约有七万两
寄收应天府又操江寄十四府馀银约有一万两又操
江寄贮扬州镇江安庆三府备倭馀银约有三十馀万
两北道刷卷御史可据已上七宗俱当遵照范世济所
奏事例彻底清察就著南京守备内臣刘敬扬国瑞亟
委廉干官胡良辅刘文耀会同该部院抚按官著落经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858-0663c.png
管衙门察核的确速行起解有敢推避嫌怨隐匿稽迟
怀私抗阻者必罪有所归如起解不完则抚按等官都
不许考满迁转刘敬等亦不许扶同蒙蔽骫法徇私必
须殚力急功尽心搜括庶大工边务均有攸赖国家有
用之物不至为贪吏侵渔昭朕裕国恤民德意又闻南
京内库祖宗时所藏金银珍宝皆为魏忠贤矫旨取进
先帝谕中所云将我祖宗库贮传国奇珍异宝盗窃几
至一空者不知其归之何所自此搜括不已至于加𣲖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858-0663d.png
加𣲖不已至于捐助以迄于亡繇此言之则搜括之令
开于范济世成于魏忠贤而外库之虚民力之匮所繇
来矣(崇祯元年六月奉旨范济世阿逢逆/珰妄报操银贻害地方著冠𢃄□住)以英明之主
继之而犹不免乎与乱同事然则知上下之为一身中
外之为一体者非圣王莫之能也传曰长国家而务财
用者必自小人矣岂不信夫
开科取士则天下之人日愚一日立限徵粮则天下之
财日窘一日吾未见无人与财而能国者也然则如之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858-0664a.png
何必有作人之法而后科目可得而设也必有生财之
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
  言利之臣
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
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昔我太祖尝黜言
利之御史而谓侍臣曰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
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
于伤人害物(洪武十三年五月御史/周姓实录不载其名)此则唐太宗责权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858-0664b.png
万纪之遗意也又广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临水镇产
铁请置炉冶上曰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
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
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今各冶数多军
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矣杖之流
海外(十五年/五月)圣祖不肩好货之意可谓至深切矣自万
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且数十年而民生愈贫
国计亦愈窘然则治乱盈虚之数从可知矣为人上者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858-0664c.png
可徒求利而不以斯民为意与
新唐书宇文韦杨王列传赞曰开元中宇文融始以言
利得幸于时天子见海内完治偃然有攘郤四裔之心
融度帝方调兵食故议取隐户剩田以中主欲利说一
开天子恨得之晚不十年而取宰相虽后得罪而追恨
融才犹所未尽也天宝以来外奉军兴内蛊艳妃所费
愈不赀计于是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各以裒刻进
剥下益上岁进羡缗百亿万为天子私藏以济横赐而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858-0664d.png
天下经费自如帝以为能故重官累使尊显烜赫然天
下流亡日多于前有司备员不复事而坚等所欲既充
还用权媢以相屠灭四族皆覆为天下笑孟子所谓上
下交征利而国危者可不信哉呜呼芮良夫之刺厉王
也曰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三季之君莫不皆然前车
覆而后不知诚人臣以丧其躯人主以亡其国悲夫
读孔孟之书而进管商之术此四十年前士大夫所不
肯为而今则滔滔皆是也有一人焉可以言而不言则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858-0665a.png
群推之以为有耻之士矣上行之则下效之于是钱榖
之任𣙜课之司昔人所避而不居今且攘臂而争之礼
义沦亡盗窃竞作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后之兴
王所宜重为惩创以变天下之贪邪者莫先乎此
  俸禄
前明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
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昔者武王克殷庶士倍禄王制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858-0665b.png
夫倍上士汉宣帝神爵三年诏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
吏百石已下俸十五(如淳曰律百石俸月六百韦/昭曰若食一斛则益五斗)光武
建武二十六年诏有司增百官俸其千石以上减于西
京旧制六百石已下增于旧秩晋武帝泰始三年诏曰
古者以德诏爵以庸制禄虽下士犹食上农外足以奉
公忘私内足以养亲施惠(谓分禄以赡宗/族昏姻故人)今在位者禄
不代耕非所以崇化本也其议增吏俸唐时俸钱上州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858-0665c.png
刺史八万中下州七万赤县令四万五千畿县上县令
四万赤县丞三万五千上县丞三万赤县簿尉三万畿
县上县簿尉二万玄宗天宝十四载制曰衣食既足廉
耻乃知至如资用靡充或贪求不已败名冒法实此之
繇辇毂之下尤难取给其在西京文武九品已上正员
(唐时官多有员外/置者故分别言之)今后每月给俸食杂用防閤庶仆
等宜十分率加二分其同正员官加一分仍为常式而
白居易为盩厔尉诗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其江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858-0665d.png
州司马厅记曰唐兴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
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今之制禄不过唐
人之什二三彼无以自赡焉得而不取诸民乎昔杨绾
为相承元载汰侈之后欲变之以节俭而先益之百官
之俸皇甫镈以宰相判度支请减内外官俸禄给事中
崔植封还诏书可谓达化理之原者矣
汉书言王莽时天下吏以不得俸禄各因官职为奸受
取赇赂以自共给五代史言北汉国小民贫宰相月俸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858-0666a.png
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自馀薄有资给而已故其国
中少廉吏穆王之书曰爵重禄轻群臣比而戾民毕程
氏以亡此之谓矣
前代官吏皆有职田(晋魏隋唐书皆有官品第/一至第九职田多少之数)故其禄
重禄重则吏多勉而为廉如陶潜之种秫(晋书/本传)阮长之
之芒种前一日去官(宋书/本传)皆公田之證也元史世祖至
元元年八月乙巳诏定官吏员数分品从官职(品如正/一品正)
(二品从如从/一品从二品)给俸禄颁公田太祖实录洪武十年十月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858-0666b.png
辛酉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禄之数是明初此
制未废不知何年收职田以归之上而但折俸钞(实录/会典)
(皆不/载)其数复视前代为轻始无以责吏之廉矣
宣宗实录宣德八年三月庚辰兼掌行在户部事礼部
尚书胡濙奏请文武官七年分俸钞每石减旧数折钞
一十五贯以十分为率七分折与官绢每匹准钞四百
贯三分折与官绵布每匹准钞二百贯从之溁初建议
与少师蹇义等谋义等力言不可曰仁宗皇帝在春宫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858-0666c.png
久深知官员折俸之薄故即位特增数倍此仁政也岂
可违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庚申月增给在京文武官/及锦衣卫将军总小旗米各五斗杂职及吏并)
(各卫总小旗军力士校尉人等有家属者米各/四斗无家属者各斗五升并准俸粮之支钞者)濙初欲
每石减作十贯闻义等言乃作十五贯(按洪熙元年闰/七月尹松言官)
(员俸禄以钞折米四方米价贵贱不同每石四五十/贯者有之六七十贯者有之则是时折钞犹准米价)
而行之而小官不足者多矣(已上实/录文)
前明会典官员俸给条云每俸一石该钞二十贯每钞
二百贯折布一匹后又定布一匹折银三钱是十石之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858-0666d.png
米折银仅三钱也(正统六年十一月丙辰增给在外文/武官吏军士俸粮原定粮一石给钞)
(十五贯今增十贯为二十五贯十二年四月丙辰仍减/为十五贯 景泰七年二月甲辰令折俸钞每七百贯)
(与白金一两给天顺元年正月壬辰诏京官景泰七年/折俸钞俱准 银从户部奏请以官库钞少故也 成)
(化二年三月辛亥减在京文武官员折俸钞先是米一/石折钞二十五贯后因户部裁省定为十五贯至是尚)
(书马昂又奏每石再省五贯从之时钞法久不行新钞/一贯时估不过十钱旧钞仅一二钱甚至积之市肆过)
(者不顾以十贯钞折俸一石则是斗米一钱也小吏俸/薄无以养廉莫甚于此 成化七年十月丁丑户部请)
(以布一匹准折文武官员俸粮二十石旧例两京文武/官折色俸粮上半年给钞下半年给苏木胡椒至是户)
(部尚书杨鼎奏京库椒木不足甲字库多积绵布以时/估计之阔白布一匹可准钞二百贯请以布折米仍视)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858-0667a.png
(折钞例每十贯一石先是折俸钞米一石钞二十五贯/渐减至十贯是时钞法不行钞一贯直二三钱是米一)
(石仅直钱二三十文至是又折以布布一匹时估不过/二三百钱而折米二十石则是米一石仅直十四五钱)
(也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后遂为常例)盖明初民间所纳官粮皆米
麦也或折以钞布百官所受俸亦米也或折以钞其后
钞不行而代以银于是粮之重者愈重(崇祯中粮一石/至折银二两)
而俸之轻者愈轻其弊在于以钞折米以布折钞以银
折布而世莫䆒其源流也
正统六年二月戊辰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曹泰奏臣闻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858-0667b.png
之书曰凡厥正人既富方榖今在外诸司文臣去家远
任妻子随行禄厚者月给米不过三石薄者一石二石
又多折钞九载之间仰事俯育之资道路往来之费亲
故问遗之需满罢间居之用其禄不赡则不免失其所
守而陷于罪者多矣乞敕廷臣会议量为增益俾足养
廉如是而仍有贪污惩之无赦事下行在户部格以定
制不行
北梦琐言唐毕相諴家本寒微其舅为太湖县伍伯(伍/伯)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858-0667c.png
(即令号杂/职行杖者)相国耻之俾罢此役为除一官累遣致意竟
不承命特除选人杨载宰此邑参辞日于私第延坐与
语期为落籍津送入京杨令到任具达台旨伍伯曰某
下贱岂有外甥为宰相邪杨令坚勉之乃曰某每岁公
税享六十缗事例钱(盖如今/之工食)苟无败阙终身优渥不审
相公欲为致何官职杨令具以闻相国叹赏亦然其说
竟不夺其志也夫以伍伯之役而岁六十缗宜乎台皂
之微皆知自重乃信汉书言赵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858-0667d.png
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
人诚清吏之本务谓贪浇之积习不可反而廉静者真
不知治体之言矣
  助饷
人主之道在乎不利群臣百姓之有夫能不利群臣百
姓之有然后群臣百姓亦不利君之有而府库之财可
长保矣旧唐书柳浑传浑为宰相奏故尚书左丞田季
羔公忠正直先朝名臣其祖父皆以孝行旌表门闾京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858-0668a.png
城隋朝旧第季羔一家而已今被堂侄伯强进状请货
宅召市人马以讨吐蕃一开此门恐滋不逞讨贼自有
国计岂资侥倖之徒且毁弃义门亏损风教望少责罚
亦可惩劝上可其奏夫以德宗好货之主而犹能听宰
相之言不受伯强之献后之人君可以思矣王明清记
高宗建炎二年有湖州民王永从献钱五十万缗上以
国用稍集郤之仍诏今后富民不许陈献嗟夫此宋之
所以复存于南渡也与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858-0668b.png
汉武尊卜式以风天下犹是劝之以爵后乃怵之以威
戚畹之家常惴惴不自保而署其门曰此房实卖都城
之中十室而五其不祥孰甚焉南唐书言后主之世以
铁钱六权铜钱四而行至其末年铜钱一直铁钱十比
国亡诸郡所积铜钱六十七万缗呜呼此所谓府库财
非其财者矣崇祯年间史公可法为南京兵部尚书军
饷告绌乃传檄募富人出财助国其略曰亲郊乃雍容
之事唐宗尚有崇韬出塞本徼幸之图汉武尚逢卜式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858-0668c.png
桐城诸生姚士晋之辞也然百姓终莫肯输财佐县官
而卒至沦丧殆于孟子所谓委而去之者虽多财奚益

洪武十五年七月堂邑民有掘得黄金者有司以进于
朝上曰民得金而朕有之甚无谓也命归之民(实/录)天启
初辽事告急有议及捐助者朝论以为教猱升木而六
年十二月兵部主事詹以晋疏请灵鹫废寺所存田亩
变价助工奉旨詹以晋垂涎贱价规夺寺业可削籍为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858-0668d.png
民仍令自行修理寺宇田有变佃为民业者责令赎还
本寺以为言利锱铢之戒以权奄之世而下有此论上
有此旨亦三代直道之犹存矣
  馆舍
读孙樵书褒城驿壁乃知其有沼有鱼有舟读杜子美
秦州杂诗又知其驿之有池有林有竹今之驿舍殆于
𨽻人之垣矣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
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858-0669a.png
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此又樵记中所谓
州县皆驿而人情之苟且十百于前代矣
前明所以百事皆废者正缘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
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延陵季
子游于晋曰吾入其都新室恶而故室美新墙卑而故
墙高吾是以知其民力之屈也(说/苑)又不独人情之苟且

汉制官寺乡亭漏败墙垣陀坏不治者不胜任先自劾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858-0669b.png
古人所以百废具举者以此
  街道
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
扈而使之洁清于郊外之道路则有野庐氏达之四畿
合方氏达之天下使之津梁相凑不得陷绝而又有遂
师以巡其道修候人以掌其方之道治至于司险掌九
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则舟车
所至人力所通无不荡荡平平者矣晋文之霸也亦曰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858-0669c.png
司空以时平易道路而道路若塞川无舟梁单子以卜
陈灵之亡自天街不正王路倾危涂潦遍于郊关污秽
钟于辇毂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
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其斯之谓与
说苑楚庄王伐陈舍于有萧氏谓路室之人曰巷其不
善乎何沟之不浚也以庄王之霸而留意于一巷之沟
此亦知其勤民也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正月宗正少卿李延祚奏请止绝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858-0669d.png
车牛不许于天津桥来往明制两京有街道官车牛不
许入城
  官树
周礼野庐氏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国语单襄
公述周制以告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释名
曰古者列树以表道道有夹沟以通水潦古人于官道
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以荫行旅是以南土之棠召
伯所茇道周之杜君子来游固已宣美风谣流恩后嗣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858-0670a.png
子路治蒲树木甚茂子产相郑桃李垂街下至隋唐之
代而官槐官柳亦多见之诗篇犹是人存政举之效近
代政废法弛任人斫伐周道如砥若彼濯濯而官无勿
剪之思民鲜侯旬之芘矣后汉百官志将作大匠掌修
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
道侧是昔人固有专职(三辅黄图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也)后周
书韦孝宽传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
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置槐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858-0670b.png
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芘荫周文帝后问知之曰
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
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唐王维诗云槐/阴阴到潼关)
府元龟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正月于两京路及城中
苑内种果树(郑审有奉使巡简两京/路种果树事毕入奏诗)代宗永泰二年正
月种城内六街树(中朝故事曰天街两畔槐木俗号为/槐衙曲江池畔多柳亦号为柳衙以)
(其成行排立也韦应物诗云/垂杨十二衢隐映金张室)旧唐书吴凑传官街树缺
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命易之以槐及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858-0670c.png
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周礼朝士注曰槐之言
怀也怀来人于此(淮南子/注同)然则前明之官其无可怀之
政也久矣
  桥梁
唐六典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则蒲津太阳/河阳雒则孝义)石柱之梁
(雒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桥中/渭桥东渭桥)巨梁十
有一皆国工修之(此举京都/之冲要)其馀皆所管州县随时营
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等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858-0670d.png
今畿甸荒芜桥梁废坏雄莫之间秋水时至年年陷绝
曳轮招舟无赖之徒藉以为利潞河渡子勒索客钱至
烦章劾司空不修长吏不问亦已久矣(成化八年九月/丙申顺天府府)
(尹李裕言本府津渡之处每岁水涨及天气寒冱官司/修造渡船以便往来近为无赖之徒冒贵戚名色私造)
(渡船勒取往来人财物深为民害/乞敕巡按御史严为禁止从之)况于边陲之远能望
如赵充国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从枕
席上过师哉五代史王周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桥坏覆
民租车周曰桥梁不修刺史过也乃偿民粟为治其桥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858-0671a.png
此又当今有司之所愧也
  人聚
太史公言汉文帝时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
百姓遂安自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史记/律书)刘宠为会
稽太守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庞眉皓发之老未尝识郡
(后汉书/循吏传)史之所称其遗风犹可想见唐自开元全盛
之日姚宋作相海内升平元稹诗云戍烟生不见村竖
老犹纯此唐之所以盛也至大历以后四方多事赋役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858-0671b.png
繁兴而小民奔走官府日不暇给元结作时化之篇谓
人民为征赋所伤州里化为祸邸此唐之所以衰也(宋/熙)
(宁中行新法苏轼在杭州作诗曰嬴得儿童音/语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衰敝之政自古一辙)予少时
见山野之氓有白首不见官长安于畎亩不至城中者
洎于末造役繁讼多终岁之功半在官府而小民有家
有二顷田头枕衙门眠之谚(见曹/县志)已而山有负嵎林多
伏莽遂舍其田园徙于城郭又一变而求名之士诉枉
之人悉至京师辇毂之间易于郊坰之路矣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858-0671c.png
  访恶
尹翁归为右扶风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
于死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
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所谓收取人即明巡按御史之访察恶人也武断之豪
舞文之吏主讼之师皆得而访察之及乎浊乱之时遂
借此为罔民之事而前代刺奸紏恶之美意荡然无复
存矣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858-0671d.png
传曰子产问政于然明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
如鹰鹯之逐鸟雀也是故诛不仁所以子其民也
说苑董安于治晋阳问政于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
敢董安于曰安忠乎曰忠于主曰安信乎曰信于令曰
安敢乎曰敢于不善人董安于曰此三者足
盐铁论曰水有遍狚池鱼劳国有强禦齐民消
  盗贼课
史记酷吏传武帝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858-0672a.png
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小吏畏
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
故盗贼寖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此汉世所名
为盗贼课而为法之敝已尽此数言中矣汉书言张敞
为山阳太守勃海胶东盗贼并起上书自请治之言山
阳郡户九万三千口五十万以上讫计盗贼未得者七
十七人(汉纪作/十七人)他课诸事亦略如此久处閒郡愿徙治
剧夫未得之盗犹有七十七人而以为郡内清治(纪云/敝为)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858-0672b.png
(太守郡/内清治)岂非宣帝之用法宽于武帝时乎然武帝之末
至大盗群起遣绣衣之使持斧断斩于郡国乃能胜之
而宣帝之世𢃄牛佩犊之徒皆驱之归于南亩卒之吏
称其职民安其业是则治天下之道有不恃法而行者
未可与刀笔筐箧之士议也
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六年郡国群盗处处并起攻劫
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徐幽
冀四州尤甚上乃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紏擿五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858-0672c.png
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
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盗贼而不收捕者
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为殿
(注殿后也谓课居后也最/凡要之首也谓课居先也)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
相追捕贼并解散徙其魁帅于他郡赋田受禀使安生
业自是牛马放牧邑门不闭光武精于吏事故其治盗
之方如此天下之事得之于疏而失之于密大抵皆然
又岂独盗贼课哉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858-0672d.png
  禁兵器
王莽始建国二年禁民不得挟弩铠徙西海隋炀帝大
业五年制民间铁叉搭钩𥎞刃之类皆禁绝之寻而海
内兵兴陨身失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二月乙亥敕中
外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有刃者悉输于官六月
戊申括诸路马凡色目人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悉入
官二十六年十二月辛巳括天下马一品二品官许乘
五匹三品三匹四品五品二匹六品以下皆一匹(陈天/祥传)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858-0673a.png
(兴国军以籍兵器致乱行省命天祥权知本军事天祥/命以十家为甲十甲为长弛兵器以从民便境内遂平)
(其后代者务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其守将)
(以应/之)顺帝至元三年四月癸酉禁汉人南人高丽人不
得执持军器凡有马者拘入官已而群盗充斥攻陷城
邑至正十七年正月辛卯命山东分省团结义兵每州
添设判官一员每县添设主簿一员专率义兵以事守
禦故刘文成有诗曰他时重禁藏矛戟今日呼令习鼓
鞞呜呼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古之圣王则既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858-0673b.png
已言之矣
汉武帝时公孙宏奏言禁民母得挟弓弩吾丘寿王难
之以为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
宇内日化方外乡风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二千石之
罪非挟弓弩之过也诚能明教化之原而帅之以为善
保家之道则家有鹤膝户有犀渠适足以誇国俗之强
(旧唐书郑惟忠/传引吴都赋)而不至导民以不祥之器矣
  水利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858-0673c.png
欧阳永叔作唐书地理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
记之其县之下实兼河渠一志亦可谓详而有体矣盖
唐时为令者犹得以用一方之财兴期月之役而志之
所书大抵在天宝以前者居什之七岂非太平之世吏
治修而民隐达故常以百里之官而创千年之利至于
河朔用兵之后则以催科为急而农功水道有不暇讲
求者欤然自大历以至咸通犹皆书之不绝于册而今
之为吏则数十年无闻也已水日乾而土日积山泽之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858-0673d.png
气不通又焉得而无水旱乎崇祯时有辅臣徐光启作
书特详于水利之学而给事中魏呈润亦言传曰雨者
水气所化水利修亦致雨之术也夫子之称禹也曰尽
力乎沟洫而禹自言亦曰浚畎浍距川古圣人有天下
之大事而不遗乎其小如此自乾时著于齐人枯济徵
于王莽古之通津巨渎今且多为细流而中原之田夏
旱秋潦年年告病矣
龙门县今之河津也北三十里有瓜谷山堰贞观十年
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858-0674a.png
筑东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垆渠二十三年县令长孙恕
凿溉田良沃亩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
所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置所以贮渠田之入转般至
京以省关东之漕者也此即汉时河东太守番系之策
史记河渠书所谓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而唐
人行之竟以获利是以知天下无难举之功存乎其人
而已谓后人之事必不能过前人者不亦诬乎
唐姜师度为同州刺史开元八年十月诏曰昔史起溉
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858-0674b.png
漳之策郑白凿泾之利自兹厥后声尘缺然同州刺史
姜师度识洞于微智形未兆匪躬之节所怀必罄奉公
之道知无不为顷职大农首开沟洫岁功犹昧物议纷
如缘其忠款可嘉委任仍旧暂停九列之重假以六条
之察白藏过半绩用斯多食乃人天农为政本朕故兹
巡省不惮祁寒将申劝恤之怀特冒风霜之弊今原田
弥望畎浍连属繇来榛棘之所遍为粳稻之川仓庾有
京坻之饶关辅致亩金之润本营此地欲利平人缘百
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858-0674c.png
姓未开恐三农虚弃所以官为开发冀令递相教授功
既成矣思与共之其屯田内先有百姓注籍之地比来
召人作主亦量准顷亩割还其官屯熟田如同州有贫
下欠地之户自办功力能营种者准数给付馀地且依
前官取师度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赐帛三百匹(册府/元龟)
(众本传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 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亦多)读此诏书然后知无
欲速无见小利二言为建功立事之本孙叔敖决期思
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淮南/子)魏襄
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858-0674d.png
王与群臣饮酒王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
为人臣也(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
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
是不智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
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史/记)
(分按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正月修理西门豹所/ 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则指此为西门豹所閒)
人君者有率作兴事之勤有授方任能之略不患无叔
敖史起之臣矣
卷十二 第 30a 页 WYG0858-0675a.png
汉书召信臣为南阳太守为民作水约束刻石立于田
畔以防纷争(晋书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修召信臣/遗迹分疆刻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此今
日分水之制所自始也
洪武末遣国子生人才分诣天下郡县集吏民乘农隙
修治水利二十八年奏开天下郡县塘堰凡四万九百
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
八处此圣祖勤民之效
  雨泽
卷十二 第 30b 页 WYG0858-0675b.png
洪武中令天下州县长吏月奏雨泽盖古者龙见而雩
春秋三书不雨之意也承平日久率视为不急之务永
乐二十二年十月(仁宗/即位)通政司请以四方雨泽奏章类
送给事中收贮上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泽者欲前
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今州县雨泽章奏
乃积于通政司上之人何繇知又欲送给事中收贮是
欲上之人终不知也如此徒劳州县何为自今四方所
奏雨泽至即封进朕亲阅焉(今大明会典具/载雨泽奏本式)呜呼太祖
卷十二 第 31a 页 WYG0858-0675c.png
起自侧微升为天子其视四海之广犹吾庄田兆民之
众犹吾佃客也故其留心民事如此当时长吏得以言
民疾苦而里老亦得诣阙自陈后世雨泽之奏遂以寝
废天灾格而不闻民隐壅而莫达然后知圣主之意有
不但于祈年望岁者民亲而国治有以也夫
  河渠
黄河载之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浲水至于大
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者其故道也汉元
卷十二 第 31b 页 WYG0858-0675d.png
光中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武帝自临发卒
数万人塞之筑宫其上名曰宣防导河北行复禹旧迹
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汉至唐河不为害几及千
年五代史晋开运元年五月丙辰滑州河决浸汴曹濮
单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水与南旺蜀山湖连瀰
漫数百里河乃自北而东宋史熙宁八年七月乙丑河
大决于澶州曹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
泽泺分为二𣲖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
卷十二 第 32a 页 WYG0858-0676a.png
海河又自东而南矣元丰以后又决而北议者欲复禹
迹而大臣立主回东之议(宋史河渠志序曰自滑台大/伾尝两经汎溢复禹迹矣一)
(时奸臣建议必欲回之俾复故流竭天下之力以/塞之屡塞屡决至南渡而后贻其祸于金源氏)降及
金元其势日趋于南而不可挽故今之河非古之河矣
自中牟以下夺汴徐州以下夺泗清口以下夺淮凡三
夺而后注于海今岁久河身日高淮泗又不能容矣庙
堂之议既视其夺者以为常司水之臣又乘其决者以
为利不独以害民生妨国计而于天地之气运未必不
卷十二 第 32b 页 WYG0858-0676b.png
有所关也
丘仲深大学衍义补言礼曰四渎视诸侯谓之渎者独
也以其独入于海故江河淮济谓之四渎今以一淮而
受黄河之全盖合二渎而为一也自宋以前河自入海
尚能为并河州郡之害况今河淮合一而清口又合汴
(元本作/沁误)泗沂三水以同归于淮也哉(实录载天顺七年/金景辉言黄河不)
(循故道升流入/淮是为妄行)曩时河水犹有所潴如钜野梁山等处
犹有所分如屯氏赤河之类虽以元人排河入淮而东
卷十二 第 33a 页 WYG0858-0676c.png
北之道犹微有存焉者今则以一淮而受众水之归而
无涓滴之渗漏矣邵国贤作治河论以为禹之治水至
于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其功可谓盛矣以今观之
其所空之地甚广所处之势甚易所求之效甚小今之
治水者其去禹也远矣而所空之地乃狭于禹所处之
势乃难于禹所求之功乃大于禹禹之导河自大伾以
下分播合同随其所之而疏之不与争利故水得其性
而无冲决之患今夫一杯之水举而注之地必得方尺
卷十二 第 33b 页 WYG0858-0676d.png
乃能容之其势然也河自大伾以上水之在杯者也大
伾以下水之在地者也以在地之水而欲拘束周旋如在
杯之时大禹不能而况他人乎今河南山东郡县棋布
星列官亭民舍相比而居凡禹之所空以与水者今皆
为吾有盖吾无容水之地而非水据吾之地也固宜其
有冲决之患也故曰所空之地狭于禹禹之治水随地
施功无所拘碍今北有临清中有济宁南有徐州皆转
漕要路而大梁在西南又宗藩所在左顾右盻动则掣
卷十二 第 34a 页 WYG0858-0677a.png
肘使水有知尚不能使之必随吾意况水无情物也其
能委蛇曲折以济吾之事哉故曰所处之势难于禹况
禹之治水去其垫溺之害而已此外无求焉今则赖之
以漕不及汴矣又恐坏临清也不及临清矣又恐坏济
宁也不及济宁矣又恐坏徐州也使皆无坏也又恐漕
渠不足于运也了是数者而后谓之治故曰所求之功
大于禹繇二文庄之言观之则河水南趋之势已极而
一代之臣不过补苴罅漏以塞目前之责而已安望其
卷十二 第 34b 页 WYG0858-0677b.png
为斯民计百世之长利哉至于今日而决溢之菑无岁
不告呜呼其信非人力之所能治矣
禹贡之言治水也曰播曰潴水之性合则冲骤则溢故
别而疏之所以杀其冲也又北播为九河是也旁而蓄
之所以节其溢也大野既潴是也必使之有所容而不
为暴然后钟美可以丰物流恶可以阜民而百姓之利
繇是而兴矣今也不然堤之障之偪之束之使之无以
容其流而不得不发其怒则其不由地中而横出于原
卷十二 第 35a 页 WYG0858-0677c.png
隰之间固无怪其然也丘仲深谓以一淮受黄河之全
然考之先朝徐有贞治河犹疏分水之渠于濮泛之间
不使之并趋一道自弘治六年筑黄陵冈以绝其北来
之道而河流总于曹单之间乃犹于兰阳仪封各开一
口而泄之于南今复塞之故河之在今日欲北不得欲
南不得唯以一道入淮淮狭而不能容又高而不利下
则频岁决于邳宿以下以病民而妨运而邳宿以下左
右皆有湖陂河必从而入之吾见刘贡父所云别穿一
卷十二 第 35b 页 WYG0858-0677d.png
梁山泺者将在今淮泗之间而生民鱼鳖之忧殆未巳

河政之坏也起于并水之民贪水退之利而占佃河旁
污泽之地不才之吏因而籍之于官然后水无所容而
横决为害贾让言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
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
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
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又曰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
卷十二 第 36a 页 WYG0858-0678a.png
里环之有堤往十馀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
此臣亲见者也元史河渠志谓黄河退涸之时旧水泊
污池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遂致为害繇
此观之非河犯人人自犯之予行山东钜野寿张诸邑
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为川浸矣
近有一寿张令修志乃云梁山泺仅可十里其虚言八
百里乃小说之惑人耳此并五代宋金史而未之见也
(五代史晋开运元年五月丙辰滑州河决浸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水与南旺蜀山河连瀰漫)
卷十二 第 36b 页 WYG0858-0678b.png
(数百里州宋史宦者传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 赖其蒲鱼之利 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
(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泺沙湾未筑/以前徐有贞疏亦言外有八百里梁山 可以为泄)
生之论岂不可笑也哉
陆文裕续停骖录曰河患有二曰决曰溢决之害间见
而溢之害频岁有之使贾鲁之三法遂而有成亦小补
耳且当岁岁为之其劳其费可胜言哉今欲治之非大
弃数百里之地不可先作湖陂以潴漫波其次则滨河
之处仿江南圩田之法多为沟渠足以容水然后浚其
卷十二 第 37a 页 WYG0858-0678c.png
淤沙由之地中而润下之性必东之势得矣
按文裕之意即贾让之上中二策而不敢明言贾让言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
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埶不能远泛滥期月
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
姓怨恨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
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
定山川之位且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
卷十二 第 37b 页 WYG0858-0678d.png
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若乃多
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
法然亦救败术也嗟夫非有武帝之雄才大略其孰能
排众多之口而创非常之原者哉
平当使领河堤奏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
壅塞之文宋开宝之诏亦曰朕每阅前书详䆒经渎至
若夏后所载但言导河至海随山浚川未闻力制湍流
广营高岸今之言治水者计无出于堤塞二事箕子答
卷十二 第 38a 页 WYG0858-0679a.png
武王之访首言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后世
治河之臣皆鲧也非其人之愿为鲧乃国家教之使为
鲧也是以水不治而彝伦斁也(崔谖河堤谒者箴导非/其导堙非其堙入野填)
(淤水高/民居)
因河以为漕者禹也壅河以为漕者明人也故古曰河
渠今曰河防
闻之先达言天启以前无人不利于河决者侵尅金钱
则自总河以至于闸官无所不利支领工食则自执事
卷十二 第 38b 页 WYG0858-0679b.png
以至于游閒无食之人无所不利其不利者独业主耳
而今年决口明年退滩填淤之中常得倍蓰而溺死者
特百之一二而巳于是频年修治频年冲决以驯致今
日之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国家之法使然彼斗筲之
人焉足责哉
不独此也彼都人士为人说一事置一物未有不索其
酬者百官有司受朝廷一职事一差遣未有不计其获
者自府史胥徒上而至于公卿大夫真可谓之同心同
卷十二 第 39a 页 WYG0858-0679c.png
德者矣苟非返普天率土之人心使之先义而后利终
不可以致太平故愚以为今日之务正人心急于抑洪
水也
 
 
 
 
 
卷十二 第 39b 页 WYG0858-0679d.png
 
 
 
 
 
 
 
 日知录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