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858-06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知录卷十一    昆山 顾炎武 撰
  权量
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杜氏通典言六朝
量三升当今一升秤三两当今一两尺一尺二寸当今
一尺(今谓/即时)左传定公八年正义曰魏齐斗称于古二而
为一周隋斗称于古三而为一隋书律历志言梁陈依
古斗齐以古升五升为一斗周以玉升一升当官斗一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858-0637b.png
升三合四勺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
斗梁陈依古称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周玉称四
两当古称四两半开皇以古称三斤为一斤大业初依
复古称今考之传记如孟子以举百钧为有力人三十
斤为钧百钧则三千斤晋书成帝纪今诸郡举力人能
举千五百斤以上者史记秦始皇纪金人十二重各千
石置宫廷中百二十斤为石千石则十二万斤汉旧仪
祭天养牛五岁至二千斤晋书南阳王保传自称重八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858-0638a.png
百斤不应若此之重考工记爵一升觚三升(仪礼特牲/馈食礼注)
(觚三/升)献一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礼记宗
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注凡觞一升曰爵
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壶大一石瓦甒五斗诗
曰我姑酌彼金罍毛说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硕每食
四簋正义四簋器容㪷二升不应若此之巨周礼舍人
丧纪共饭米注饭所以实口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858-0638b.png
皆四升管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
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史记廉颇传一饭斗米汉书食
货志食人月一石半赵充国传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
食为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匈奴传计一人三百日食用
𥻰十八斛不应若此之多史记河渠书可令亩十石嵇
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晋书傅玄传
白田收至十馀斛水田至数十斛今之收穫最多亦不
及此数灵枢经人食一日中五升既夕礼朝一溢米莫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858-0638c.png
一溢米注二十两曰溢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晋
书宣帝纪问诸葛公食可几何对曰三四升会稽王道
子传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本皆言少而反
得多是知古之权量比之于今大抵皆三而当一也史
记孔子世家孔子居鲁奉粟六万索隐曰当是六万斗
正义曰六万小斗当今二千石也此唐人所言三而当
一之验盖自三代以后取民无制权量之属每代递增
至魏孝文太和十九年诏改长尺大㪷依周礼制度班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858-0638d.png
之天下(魏书张普惠传神龟中上疏言高宗废火斗去/长尺改重称所以爱万姓从薄赋故海内之人)
(歌舞以供其赋奔走以役其勤天子信于上亿兆/乐于下自兹以降渐渐长阔百姓嗟怨闻于朝野)隋炀
帝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度量权衡并依古式虽有此
制竟不能复古至唐时犹有大斗小斗大两小两之名
而后代则不复言矣
山堂考索斛之为制方尺而深尺班志乃云其中容十
斗盖古用之斗小
欧阳公集古录有谷口铜甬始元四年左冯翊造其铭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858-0639a.png
曰谷口铜甬容十斗重四十斤以今权量校之容三斗
重十五斤斗则三而有馀斤则三而不足吕氏考古图
汉好畤官厨鼎刻曰重九斤一两今重三斤六两今六
两当汉之一斤又曰轵家釜三斗弱轵家甑三斗一升
当汉之一石大抵是三而当一也
古以二十四铢为两五铢钱十枚计重二两二铢今称
得十枚当今之一两弱又汉书王莽传言天凤元年改
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858-0639b.png
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
曰布重二十五铢顷富平民掊地得货布一罂所谓长
二十五分者今钞尺之一寸六分有奇广一寸者今之
六分有半八分者今之五分而二十五铢者今称得百
分两之四十二(俗云四/钱二分)是则今代之大于古者量为最
权次之度又次之矣晋书挚虞传将作大匠陈协掘地
得古尺尚书奏今尺长于古尺宜以古为正潘岳以为
习用已久不宜复改虞駮曰昔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858-0639c.png
而拟其形容象物制器以存时用故参两天地以正算
数之纪依律计分以定长短之度其作之也有则故用
之也有徵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
悬象无所容其谬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措之规矩则
器用合宜一本不差而万物皆正及其差也事皆反是
今尺长于古尺几于半寸乐府用之律吕不合史官用
之历象失占医术用之孔穴乖错此三者度量之所繇
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阂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从古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858-0639d.png
也唐虞之制同律度量衡仲尼之训谨权审度今两尺
并用不可谓之同知失而行不可谓之谨不同不谨是
谓谬法非所以轨物垂则示人之极凡物有多而易改
亦有少而难变有改而致烦亦有变而之简度量是人
所常用而长短非人所恋惜是多而易改者也正失于
得反邪于正一时之变永世无二是变而之简者也宪
章成式不失其旧物季末苟合之制异端杂乱之用宜
以时釐改贞夫一者也臣以为宜如所奏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858-0640a.png
  大斗大两
汉书货殖传黍十大斗师古曰大斗者异于量米粟之
斗也是汉时已有大斗但用之量粗货耳
唐六典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
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
中者容一千二百黍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
斗三斗为大斗十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
重为铢(应劭曰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858-0640b.png
六两为斤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晷景合
汤药及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按唐时
权量是古今小大并行太史太常太医用古(杜氏通典/云贞观中)
(张文收铸铜斛称尺以今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衡量皆三之一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十年八月太常)
(寺奏诸州府所用㪷称当寺给铜㪷称州府依样制造/而行从之 通典载诸郡土贡上党郡贡人参三百小)
(两高平郡贡白石英五十小两济阳郡贡阿胶二百小/斤鹿角胶三十小斤临封郡贡石斛十小斤南陵郡贡)
(石斛十小斤同陵郡贡石斛二十小斤此则/贡物中亦有用小斤小两者然皆汤药之用)他有司皆
用今久则其今者通行而古者废矣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858-0640c.png
宋沈括笔谈曰予受诏考钟律及铸浑仪求秦汉以来
度量计六斗当今之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十三
两是宋时权量又大于唐也
元史言至元二十年颁行宋文思院小口斛又言世祖
取江南命输米者止用宋斗斛以宋一石当今七斗故
也是则元之斗斛又大于宋也
  汉禄言石
古时制禄之数皆用斗斛左传言豆区釜钟各自其四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858-0640d.png
以登于釜论语与之釜与之庾孟子养弟子以万钟皆
量也汉承秦制始以石为名(韩非子王因收吏玺自三/百石已上皆效之子之是)
(时即以石制禄/史记燕世家同)故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
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
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而三公号万石百二十
斤为石是以权代量然考后汉百官志所载月奉之数
则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以至斗食奉月十一
斛又未尝不用斛所谓二千石以至百石者但以为品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858-0641a.png
级之差而已(汲黯传注如淳曰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岁凡得千八百石耳二千石月得百二)
(十斛岁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耳)今人以十斗为石本于此不知秦时
所谓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撞万石之钟县石铸钟虞衡
石程书之类皆权也非量也惟白圭传谷长石斗淳于
髡传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对斗言之是移权之名于量

叶梦得岩下放言名生于实凡物皆然以斛为石不知
起何时自汉以来始见之石本五权之名汉制重百二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858-0641b.png
十斤为石非量名也以之取民赋禄如二千石之类以
榖百二十斤为斛犹之可也若酒言石酒之多少本不
系榖数从其取之醇醨以今准之酒之醇者斛止取七
斗或六斗而醨者多至于十五六斗若以榖百二十斤
为斛酒从其权名则当为酒十五六斗从其量名则斛
当榖百八九十斤进退两无所合是汉酒言石者未尝
有定数也(谢肇浙谓古者爵容一升十爵为斗百爵为/石以考工记一献三酬之说准之良然昔人)
(未详/此义)至于面言斛石面亦未必正为麦百二十斤而麦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858-0641c.png
之实又有大小虚实然沿袭至今莫知为非及弓弩较
力言斗言石此乃古法打硾以斤为别而世反疑之乃
知名实何常之有
史记货殖传狐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变皮言石亦互
文也凡细而轻者则以皮计粗而重者则以石计
  以钱代铢
古算法二十四铢为两汉轵家釜铭重十斤九铢轵家
甑铭重四斤廿铢是也近代算家不便乃十分其两而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858-0641d.png
有钱之名此字本是借用钱币之钱非数家之正名簿
领用之可耳今人以入文字可笑唐书武德四年铸开
通元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累或作参沈存中曰今蜀/部亦以十参为一铢参乃)
(古之/累字)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所谓二铢四累
者今一钱之重也后人以其繁而难晓故代以钱字
度量皆以十起数惟权则以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
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今人
改铢为钱而自两以上则累百累千以至于万而权之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858-0642a.png
数亦以十起矣汉制钱言铢金言斤其名近古
宋史律历志太宗淳化三年三月诏曰书云协时月正
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
乂九赋是均顾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式如闻秬黍
之制或差毫釐锤钩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称法著
为通规事下有司监内藏库崇仪使刘蒙刘承圭言太
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
藏受黄金必自毫釐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本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858-0642b.png
末别制法物至景德中承圭重加参定而权衡之制益
为精备其法盖取汉志子榖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
从其大乐之尺(秬黍黑黍也乐尺自黄钟之管而生/也谓以秬黍中者为分寸轻重之制)
成二术(二术谓以尺/黍而求氂累)因度尺而求氂(度者丈尺之总名/谓因乐尺之原起)
(于黍而成于寸析寸为分析分为氂析氂为毫析毫为/丝析丝为忽则十匆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氂)
(十氂为/一分)自积黍而取累(从积黍而取累则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二十四铢为两累铢皆)
(以铜/为之)以氂累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称各悬三毫以星
准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称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858-0642c.png
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稍总
一钱半析成十五分分列十氂(第一毫下等半钱当十/五氂若十五斤称等五)
(斤/也)中毫至梢一钱析成十分分列十氂末毫至梢半钱
析成五分分列十氂等一两者亦为一称之则其衡合
乐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
梢布二十四铢下别出一星星等五累(每铢之下复出/一星等五累则)
(四十八星等二百四十累/计二千四百累为一两)中毫至梢五钱布十二铢铢
列五星星等二累(布十二铢为五钱之数则一铢等/十累都等一百二十累为半两)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858-0642d.png
毫至梢六铢铢列十星星等一累(每星等一累都等/六十累为二钱半)
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累为一钱
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称之则其法初以积
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自忽丝毫氂
黍累铢各定一钱之则(谓皆定一钱之则/然后制取等称也)忽万为分(以/一)
(万忽为一分之则以十万忽定为一钱之则/匆者吐丝为匆分者始微而著言可分别也)丝则千(一/千)
(丝为一分以一万/丝定为一钱之则)毫则百(一百毫为一分以一千毫定/为一钱之则毫者氂毛也自)
(匆丝毫三者皆/断骥尾为之)氂则十(一十氂为一分以一百氂定为/一钱之则氂者氂牛尾毛也曳)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858-0643a.png
(赤金成丝/以为之也)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转以十倍倍之谓/自一万匆至十万)
(忽之类定/为之则也)黍以二千四百枚为一两(一龠容千二百黍/为十二铢则以二)
(千四百黍定为一两之/则两者以二龠为两)累以二百四十(谓以二百四十/累定为一两之)
(则/)铢以二十四(转相因成十累为铢则以二百四十累/定成二十四铢为一两之则铢者言殊)
(异/也)遂成其称称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
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析为一十氂
则每氂计二黍十分黍之四(以一氂分二十四黍则每/氂先得二黍都分成四十)
(分则一氂又得四分是每/氂得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858-0643b.png
黍则毫累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
黍之重每百黍为铢二百四十黍为二铢四累二铢四
累为钱二累四黍为分一累二黍重五氂六黍重二氂
五毫三黍重一氂二毫五丝则黍累之数成矣先是守
藏吏受天下岁输金币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因之
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
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措中外
以为便(度量权衡皆太府掌造以给内外官司及民间/之用凡遇改元即令更造各以年号印而识之)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858-0643c.png
(其印有方印长印八角印笏头印/之别所以明制度而防伪滥也)是则今日之以十分
为钱十钱为两者始于宋初所谓新制者也
  十分为钱
古时分乃度之名非权之名说文寸十分也隋书律历
志引易纬通卦验十马尾为一分说苑度量权衡以粟
一十粟为一分十分为一寸(淮南子/注同)孙子算术蚕所吐
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氂十氂为分十分
为寸汉书律历志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858-0643d.png
黍之广度之九十黍为黄钟之长一黍为一分十分为
一寸此皆度之名淮南子十二蔈而当一粟(宋书律/志作标)
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二
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
石此则权之名(史记大宛传善/市贾争分铢)然以十二分为一铢二
十四铢为一两则小于今之为分者多矣
陶隐居名医别录曰古称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858-0644a.png
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此又以二钱半
为分则随人所命而无定名也
  黄金
汉时黄金上下通行故文帝赐周勃至五千斤宣帝赐
霍光至七千斤而武帝以公主妻栾大至赍金万斤(汉/书)
(作十/万斤)卫青出塞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
(古来赏赐之数莫侈于元成宗即位赐驸马蛮子𢃄银/七万六千五百两阔里吉思一万五千四百五十两高)
(丽王王昛三万两其定诸王朝会赐/与有至金千两银七万五千两者)梁孝王薨藏府馀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858-0644b.png
黄金四十馀万斤馆陶公主近幸董偃令巾府曰董君
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王莽
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至其将败省中
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藏府中尚
方处处各有数匮而后汉光武纪言王莽末天下旱蝗
黄金一斤易粟一斛是民间亦未尝无黄金也董卓死
坞中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昭烈得益州赐诸葛
亮法正关羽张飞金各五百斤银千斤南齐书萧颖胄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858-0644c.png
传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
传付称为下方黄铁莫有见者颖胄起兵乃取此龙以
充军实梁书武陵王纪传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
有百簉银五倍之自此以后则罕见于史尚书疏汉魏
赎罪皆用黄金后魏以金难得令金一两收绢十疋今
律乃赎铜
宋太宗问学士杜镐曰两汉赐予多用黄金而后代遂
为难得之货何也对曰当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今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858-0644d.png
以目所睹记及会典所载国初金价推之亦大略可考
会典钞法卷内云洪武八年造大明宝钞每钞一贯折
银一两每钞四贯易赤金一两是金一两当银四两也
徵收卷内云洪武十八年令凡折收税粮金每两准米
十石银每两准米二石是金一两当银五两也三十年
上曰折收逋赋欲以苏民困也今如此其重将愈困民
更令金每两准米二十石银每两准米四石然亦是金
一两当银五两也永乐十一年令金每两准米三十石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858-0645a.png
则当银七两五钱矣又令交阯召商中盐金一两给盐
三十引则当银十两矣岂非承平以后日事侈靡上自
宫掖下逮勋贵用过乎物之故与(辽张孝杰为北府宰/相贪货无厌尝曰无)
(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换崇祯中
十换(天启中权奄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江左至十三换矣投珠
抵璧之风将何时而见与
汉书食货志黄金重一斤直钱万朱提银重八两为一
流直一千五百八十他银一流直千是金价亦四五倍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858-0645b.png
于银也(方勺泊宅编云当时黄金一两才直/钱六百米提银一两才直钱二百)
元史至大银钞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
钱是金价十倍于银也
史记平准书一黄金一斤(汉书食货志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庄子百斤注李曰金方)
(寸重一斤百金百斤也汉书韦贤传赐黄金/百斤玄成诗曰厥赐祁祁百金泊馆是也)臣瓒曰秦
以一镒为一金(孟康曰二十/四两曰镒)汉以一斤为一金是汉之
金已减于秦矣汉书食货志黄金重一斤直钱万惠帝
纪注师古曰诸赐金不言黄者一斤与万钱(王莽传故/事聘皇后)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858-0645c.png
(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以公羊隐公五年传百金/之鱼注百金犹百万也古 金重一斤若今万钱)
古来用金之费如吴志刘繇传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
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何姬传注引江
表传孙皓使尚方以金作华燧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
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出更作魏书释老志兴光元
年敕有司于五鞋大寺内为大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
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天安中于
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858-0645d.png
六百斤齐书东昏侯本纪后宫服御极选珍奇府库旧
物不复周用贵市民间金银宝物价皆数倍京邑酒租
皆折使输金以为金涂犹不能足唐书敬宗纪诏度支
进铜三千斤金薄(即箔/字)十万翻修清思院新殿及升阳
殿图障五代史闽世家王昶起三清台三层以黄金数
千斤铸宝皇及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像宋真宗作玉清
昭应宫甍栱栾楹全以金饰所费钜亿万虽用金之数
亦不能全计金史海陵本纪宫殿之饰遍傅黄金而后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858-0646a.png
间以五采金屑飞空如落雪元史世祖本纪建大圣寿
万安寺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凡费金五百四十两有
奇水银二百四十斤又言缮写金字藏经凡縻金二千
二百四十四两(吴澄传言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用/泰定帝纪泰定二年七月庚午以国)
(不足罢书金字藏经措时于/云南立造卖金箔规 所)此皆耗金之繇也杜镐之
言颇为不妄草木子云金一为箔无复再还元矣故南
齐书武帝纪禁不得以金银为箔(宋史真宗纪太中祥/符元年二月丙午申)
(明不许以金银为箔之制仁宗纪康定元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哲宋纪元祐二年九月丁卯禁私造)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858-0646b.png
(金箔刘庠传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从之 金史世宗纪大定七年七月戊申禁)
(服用金丝其织卖者皆抵罪金元史仁宗纪至/大四年三月辛卯禁民间制 箔销金织金)而太祖
实录言上出黄金一锭示近臣曰此表笺袱盘龙金也
令宫人洗涤销镕得之呜呼俭德之风远矣
  银
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货一皆以钱而己未尝用银汉
书食货志言秦并天下币为二等而珠玉龟贝银锡之
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孝武始造白金三品寻废不行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858-0646c.png
(谢肇浙曰汉银八两直钱一千当时/银贱而钱贵今银一两即直千钱矣)旧唐书宪宗元和
三年六月诏曰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矿铜者可资于
鼓铸银者无益于生人其天下自五岭以北见采银坑
并宜禁断(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奏云去二月中奉宣/令进□子计用银九千四百馀两其时贮备)
(都无二/三百两)然考之通典谓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
梁益用钱其馀州郡则杂以榖帛交易交广之域则全
以金银为货而唐韩愈奏状亦言五岭买卖一以银元
稹奏状言自岭已南以金银为货币自巴已外以盐帛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858-0646d.png
为交易黔巫溪峡用水银朱砂缯䌽巾帽以相市(杜氏/通典)
(载唐度支岁计之数粟则二千五百馀万石布绢绵则/二千七百馀万端屯疋钱则二百馀万贯未尝有银其)
(土贡则贵州贡银百两鄂新党三州各贡银五十两贺/州贡银三十两邵端昭潘辨高龚浔严封春罗牢窦横)
(象泷藤平琴廉义柳勤康恩崖万安二十七州各贡银/二十两是唐人以银为贡而不以为赋也 张籍诗海)
(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宋史仁宗纪景祐二年诏诸路岁输缗钱
福建二广易以银江东以帛于是有以银当缗钱者矣
金史食货志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旧唐书哀/帝纪内库)
(出方圆银二千一百七十二两充见任文/武常参官救接是知前代银皆是铸成)民间或有截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858-0647a.png
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
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又云更造
兴定宝泉每贯当通宝五十又以绫印制元光珍货同
银钞及馀钞行之行之未久银价日贵宝泉日贱民但
以银论价至元光二年宝泉几于不用哀宗正大间民
间但以银市易此今日上下用银之始
今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而犹谓之钱粮盖承宋代之
名当时上下皆用钱也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858-0647b.png
明初所收天下田赋未尝用银惟坑冶之课有银实录
于每年之终记所入之数而洪武二十四年但有银二
万四千七百四十两至宣德五年则三十二万二百九
十七两岁办视此为率(按宋苏辙元祐会计录岁入银/止五万七千两元史成宗纪右)
(丞相冗泽言岁入银止六万两而宣德五年奏温处二/府平阳丽水等五县银额至八万七千八百两盖所开)
(坑冶/渐多)当日国家固不恃银以为用也至正统三年以采
办扰民始罢银课封闭坑穴而岁入之数不过五千有
馀九年闰七月戊寅朔复开福建浙江银场(是年采纳/已六万七)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858-0647c.png
(千一百/八十两)乃仓粮折输变卖无不以银后遂以为常货盖
市舶之来多矣
太祖实录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朔禁民间不得以金银
为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就以其物给之其立
法若是之严也九年四月己丑许民以银钞钱绢代输
今年租税十九年三月己巳诏岁解税课钱钞有道里
险远难致者许易金银以进五月己未诏户部以今年
秋粮及在仓所储通会其数除存留外悉折收金银布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858-0647d.png
绢钞定输京师此其折变之法虽暂行而交易之禁亦
少弛矣
正统元年八月庚辰命江南租税折收金帛(会典言浙/江江西湖)
(广三布政司直/𨽻苏松等府)先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奏行在
各卫官员俸粮在南京者差官支给本为便利(是时京/官俸粮)
(并于南/京支给)但差来者将各官俸米贸易物货贵买贱酬十
不及一朝廷虚费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令该部会议
岁禄之数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𨽻不通舟楫之处各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858-0648a.png
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巡抚江西侍郎赵新
亦言江西属县有僻居深山不通舟楫者岁赍金帛于
通津之处易米上纳南京设遇米贵其费不赀今行在
官员俸禄于南京支给往返劳费不得实用请令江西
属县量收布绢或白金类销成锭运赴京师以准官员
俸禄少保兼户部尚书黄福亦有是请至是行在户部
复申前议上曰祖宗尝行之否尚书胡濙等对曰太祖
皇帝尝行于陜西每钞二贯五百文折米一石黄金一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858-0648b.png
两折二十石白金一两折四石绢一匹折一石二斗布
一匹折一石各随所产民以为便后又行于浙江民亦
便之上遂从所请(每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远近称便然自是仓
廪之积少矣(已上实/录全文)
二年二月甲戊命两广福建当输南京税粮悉纳白金
有愿纳布绢者听于是巡抚南直𨽻行在工部侍郎周
忱奏官仓储积有馀其年十月壬午遣行在通政司右
通政李畛往苏松常三府将存留仓粮七十二万九千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858-0648c.png
三百石有奇卖银准折官军俸粮三年四月甲寅命粜
广西云南四川浙江陈积仓粮遂令军民无挽运之劳
而囷庾免陈红之患诚一时之便计也
自折银之后不二三年频有水旱之灾而设法劝借至
千石以上以赈凶荒者谓之义民诏复其家至景泰间
纳粟之例纷纷四出相传至今而国家所收之银不复
知其为米矣
唐书言天宝中海内丰炽州县粟帛举巨万杨国忠判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858-0648d.png
度支因言古者二十七年耕馀九年食今天下太平请
在所出滞积变轻赍内富京师又悉天下义仓及丁租
地课易布帛以充天子禁藏当日诸臣之议有类于此
踵事而行不免太过相沿日久内实外虚至崇祯十三
年郡国大祲仓无见粟民思从乱遂以亡国
宣德中以边储不给而定为纳米赎罪之令其例不一
正统三年八月从陜西按察使陈正伦之请改于本处
纳银解边易米杂犯死罪者纳银三十六两三流二十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858-0649a.png
四两徒五等视流递减三两杖五等一百者六两九十
以下及笞五等俱递减五钱此后代赎锾之例所繇始

正统十一年九月壬午巡抚直𨽻工部左侍郎周忱言
各处被灾恐预备仓储赈济不敷请以折银粮税悉徵
本色于各仓收贮俟青黄不接之际出粜于民以所得
银上纳京库则官既不损民亦得济从之此文襄权宜
变通之法所以为一代能臣也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858-0649b.png
  以钱为赋
周官太宰以九赋敛财贿注财泉(古钱/字)谷也又曰赋口
率出泉也(方回古今考/不然此说)荀子言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
而汉律有口算(孝惠纪注汉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此则以钱为赋自
古有之而不出于田亩也唐初租出榖庸出绢调出缯
布未尝用钱自两税法行遂以钱为惟正之供矣
孟子有言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
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繇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使馀粮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858-0649c.png
栖亩斗米三钱而输将不办妇子不宁民财终不可得
而阜民德终不可得而正何者国家之赋不用粟而用
银舍所有而责所无故也夫田野之氓不为商贾不为
官不为盗贼银奚自而来哉此唐宋诸臣每致叹于钱
荒之害而后又甚焉非任土以成赋重穑以帅民而欲
望教化之行风俗之美无是理矣
白氏长庆集策曰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
家以出庸租庸者榖帛而已今则榖帛之外又责之以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858-0649d.png
钱钱者桑地不生铜私家不敢铸业于农者何从得之
至乃吏胥追徵官限迫蹙则易其所有以赴公程当丰
岁则贱粜半价不足以充缗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
足以偿逋债丰凶既若此为农者何所望焉是以商贾
大族乘时射利者日以富豪田垄罢人望岁勤力者日
以贫困劳逸既悬利病相诱则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
倚市织妇之手皆欲投杼而刺文至使田䘚污莱室如
悬罄人力罕施而地利多郁天时虚运而岁功不成臣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858-0650a.png
尝反覆思之实繇榖帛轻而钱刀重也夫粜甚贵钱甚
轻则伤人籴甚贱钱甚重则伤农农伤则生业不专人
伤则财用不足故王者平均其贵贱调节其重轻使百
货通流四人交利然后上无乏用而下亦阜安方今天
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国府或滞于私家若复日月
徵取岁时输纳臣恐榖帛之价转贱农桑之业转伤十
年以后其弊必更甚于今日矣今若量夫家之桑地计
榖帛为租庸以石斗登降为差以匹夫多少为等但书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858-0650b.png
估价并免税钱则任土之利载兴易货之弊自革弊革
则务本者致力利兴则趋末者回心游手于道涂市肆
者可易业于西成托迹于军籍释流者可返躬于东作
所谓下令如流水之原系人于包桑之本者矣
赠友诗曰私家无钱垆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
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
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
刋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858-0650c.png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使
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
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李翱集有疏改税法一篇言钱者官司所铸粟帛者农
之所出今乃使农人贱卖粟帛易钱入官是岂非颠倒
而取其无者邪繇是豪家大商皆多积钱以逐轻重故
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请一切不督见钱皆纳布帛
宋时岁赋亦止是榖帛其入有常物而一时所需则变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858-0650d.png
而取之使其直轻重相当谓之折变(景祐初诏户在/第九等免折变)
宁中张方平上疏言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又缘青
苗助役之法农民皆变转榖帛输纳见钱钱既难得榖
帛益贱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司马光亦言江淮之南民/间乏钱谓之钱荒 苏轼)
(亦言免役之害聚敛民财/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绍熙元年臣僚言古者赋出
于民之所有不强其所无今之为绢者一倍折而为钱
再倍折而为银银愈贵钱愈难得榖愈不可售使民贱
粜而贵折则大熟之岁反为民害愿诏州郡凡多取而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858-0651a.png
多折者重置于罚民有粜不售者令常平就籴异时岁
歉平价以粜庶于民无伤于国有补从之而真宗时知
袁州何蒙请以金折本州二税上曰若是将尽废耕农
矣不许是宋时之弊亦与唐同而折银之见于史者自
南渡后始也
解缙太平十策言及今丰岁宜于天下要害之处每岁
积粮若干民乐近输而国受长久之利计之善者也愚
以为天下税粮当一切尽徵本色除漕运京仓之外其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858-0651b.png
馀则储之于通都大邑而使司计之臣略仿刘晏之遗
意量其岁之丰凶积其价之高下粜银解京以资国用
一年计之不足十年计之有馀小民免称贷之苦官府
省敲朴之烦郡国有凶荒之备一举而三善随之矣
  五铢钱
今世所传五铢钱皆云汉物非也南北朝皆铸五铢钱
(陈书世祖纪天嘉三年闰/二月甲子改铸五铢钱)魏书言武定之初私铸滥恶
齐文襄王以钱文五铢名须称实宜称钱一文重五铢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858-0651c.png
者听入市用计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通典注按此/则一千钱重)
(十一斤以上而隋代五铢钱一千/重四斤二两当时大小秤之差耳)自馀皆准此为数其
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于市门民
间所用之称皆准市称以定轻重若重不五铢或虽重
五铢而多杂铅镴并不听用然竟未施行隋书高祖既
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
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
两悉禁古钱及私钱置样于关不如样者没官销毁之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858-0651d.png
自是钱币始壹百姓便之是则改币之议始于齐文襄
至隋文帝乃行之而今之五铢亦大抵皆隋物也按四
斤二两是六十六两每一枚当重六分六釐今五铢钱
正符此数不知汉制如何
古钱惟五铢及开元通宝最多五铢隋开皇元年铸开
元唐武德四年铸
  开元钱
自宋以后皆先有年号而后有钱文唐之开元则先有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858-0652a.png
钱文而后有年号旧唐书食货志曰武德四年铸开元
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重一两(通典云计/一千重六)
(斤四两每两二十四铢则一钱重二铢半以下古称比/今称三之一也则今钱为古称之七铢以上比古五铢)
(则加重二/铢以上)又曰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
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𨽻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
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
元宝钱马永卿曰开元通宝盖唐二百八十九年独铸
此钱雒并幽桂等处皆置监故开元钱如此之多而明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858-0652b.png
皇纪号偶相合耳
旧唐书高宗乾封元年四月庚寅改铸乾封泉宝钱二
年正月罢乾封钱复行开元通宝钱
  钱法之变
太祖实录岁辛丑二月置宝源局于应天府铸大中通
宝钱与历代之钱相兼行使(成化元年七月丙辰诏通/钱法商税课程钱钞中半)
(兼收每钞一贯折钱四文无拘新旧年代远近悉验收/以便民用 世宗实录嘉靖十五年九月甲子巡视五)
(城御史阎邻等言国朝所用钱币有二曰制钱祖宗列/圣及皇上所铸如洪武永乐嘉靖等通宝是也曰旧钱)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858-0652c.png
(历代所铸如开元太平淳化祥符等钱/是也百六十年来二钱并用民咸利之)至嘉靖所铸之
钱最为精工隆庆万历加重半铢而前代之钱通行不
废予幼时见市钱多南宋年号后至北方见多汴宋年
号真行草字体皆备间有一二唐钱自天启崇祯广置
钱局括古钱以充废铜于是市人皆摈古钱不用(崇祯/元年)
(六月丙辰上御平台召对给事中黄承昊疏中有销古/钱不用语阁臣刘鸿训奏今河南山东山西陜西皆用)
(古钱若骤废之于民不便/此乃书生见上曰卿言是)而新铸之钱弥多弥恶旋铸
旋销宝源宝泉二局祗为奸蠹之窟故尝论古来之钱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858-0652d.png
凡两大变隋时尽销古钱一大变天启以来一大变也
昔时钱法之弊至于鹅眼綖环之类无代不有然历代
之钱尚存旬日之间便可澄汰今则旧钱巳尽即使良
工更铸而海内之广一时难遍欲一市价而裕民财其
必用开皇之法乎
自汉五铢以来为历代通行之货(金志谓之自/古流行之宝)未有废
古而专用今者唯王莽一行之耳考之于史魏熙平初
尚书令任城王澄上言请下诸州方镇其太和及新铸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858-0653a.png
五铢并古钱内外全好者不限大小悉听行之梁敬帝
太平元年诏杂用古今钱宋史言自五代以来相承用
唐旧钱至如宋明帝泰始二年则断新钱专用古钱矣
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则以宋大观钱一当五用矣昔之
贵古钱如此明季听炉头之说官吏工徒无一不衣食
其中而古钱销尽新钱愈杂地既爱宝火常克金遂有
乏铜之患自非如隋文别铸五铢尽变天下之钱古制
不可得而复矣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858-0653b.png
钱者历代通行之货虽易姓改命而不得变古后之人
主不知此义而以年号铸之钱文于是易代之君遂以
为胜国之物而销毁之自钱文之有年号始也尝考之
于史年号之兴皆自季世宋孝武帝孝建初铸四铢文
曰孝建一边为四铢其后稍去四铢专为孝建废帝景
和二年铸二铢钱文曰景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更
铸钱文曰太和五铢孝安帝永安二年更铸永安五铢
此非永世流通之术而高道穆乃以为论今据古宜载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858-0653c.png
年号盖未之考耳
明季河南陜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
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弊数
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
  铜
乏铜之患前代已言之江淹谓古剑多用铜如昆吾欧
冶之类皆铜也楚子赐郑伯金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
三钟(杜氏注古者以铜为兵延汉书食货志贾谊言收/铜勿令布以作兵器韩 寿传为东郡太守取官)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858-0653d.png
(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放效尚方事)古金三品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
金是金夏后之时九牧贡金乃铸鼎于荆山之下董安
于之治晋阳公宫令舍之堂皆以鍊铜为柱质荆轲之
击秦王中铜桂而始皇收天下之兵铸金人十二即铜
人也(三辅旧事曰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 魏志云董卓坏以铸)
(小/钱)吴门阖闾冢铜椁三重秦始皇冢亦以铜为椁战国
至秦攻争纷乱铜不充用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
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858-0654a.png
染流迁遂成风俗所以铁工比肩而铜工稍绝二汉之
世愈见其微建安二十四年魏太子铸三宝刀二匕首
天下百鍊之精利而悉是铸铁不能复铸铜矣考之于
史自汉以后铜器绝少惟魏明帝铸铜人二号曰翁仲
又铸黄龙凤凰各一而武后铸铜为九州鼎用铜五十
六万七百一十二斤(唐韩滉为镇海军节度以/佛寺铜钟铸弩牙兵器)自此之
外寂尔无闻止有铜马铜驼铜匦之属昭烈入蜀仅铸
铁钱而见存于今者如真定之佛蒲州之牛沧州之狮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858-0654b.png
无非黑金者矣
唐开元中刘秩上议曰夫铸钱用不善者在乎铜贵铜
贵则采用者众夫铜以为兵则不如铁以为器则不如
漆禁之无害陛下何不禁于人禁于人则铜无所用铜
益贱则钱之用给矣(旧唐书/食货志)文宗御紫宸殿谓宰臣曰
物轻钱重如何杨嗣复对以当禁铜器(文宗/纪)考禁铜之
令古人有行之者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四月甲子禁人
车及酒肆器用铜(南/史)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辛巳禁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858-0654c.png
私卖铜铅锡及以铜为器代宗大历七年十二月壬子
禁铸铜器德宗贞元九年正月甲辰禁卖剑铜器天下
有铜山任人采取其铜官卖除铸镜外不得造铸宪宗
元和元年二月甲辰禁用铜器(各本/纪)晋高祖天福三年
三月丁丑禁民作铜器(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七月
己卯命取公私铜器悉付铸钱司民间不输者罪之(宋/史)
(本/纪)然后世行之不免更为罔民之事惟有销钱铸钱上
下相蒙而此日之钱固无长存之术矣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858-0654d.png
南齐书刘悛传永明八年悛启世祖曰南广郡界蒙山
下有城名蒙城可二顷地有烧炉四所从蒙城渡水南
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有古掘铜坑并居宅处
犹存邓通南安人汉文帝赐通严道县铜山铸钱今蒙
山在青衣水南故秦之严道也蒙山去南安二百里此
必是通所铸甚可经略并献蒙山铜一片又铜石一片
平州铸铁刀一口上从之遣使入蜀铸钱魏书食货志
熙平二年尚书崔亮奏恒农郡铜青谷有铜矿计一斗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858-0655a.png
得铜五两四铢苇池谷矿计一斗得铜五两鸾帐山矿
计一斗得铜四两河南郡王屋山矿计一斗得铜八两
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者铜官旧迹既有冶
利所宜开铸从之旧唐书韩洄传为户部侍郎判度支
上言商州有红崖冶出铜又有洛源监久废不理请凿
山取铜置十炉铸钱而罢江淮七监从之册府元龟元
和初盐铁使李巽上言郴州平阳高亭两县界有平阳
冶及马迹曲木等古铜坑约二百八十馀并请于郴州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858-0655b.png
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宋史食货志旧饶州永
平监岁铸钱六万贯平江南增为七万贯而铜铅锡常
不给转运使张齐贤访求得南唐承旨丁钊能知饶信
等州山谷产铜铅锡乃便宜调民采取且询旧铸法惟
永平用唐开元钱料最善即诣阙面陈诏增市铅锡炭
价于是得铜八十一万斤铅二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
岁铸钱三十万贯此皆前代开采之迹(实录洪武二十/年正月丙子府)
(军前卫老校丁成言河南陜州地有上绞下绞上黄塘/下黄塘者旧产银矿前代皆尝采取岁收其课今锢闲)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858-0655c.png
(已久采之可资国用上谓侍臣曰凡言利之人皆戕民/之贼也朕闻元时江西丰城民告官采金其初岁额犹)
(足取办经久民力消耗一州之人䘚受其害盖物产有/时而穷岁额则终不可减有司贪为巳功而不以言朝)
(廷纵有恤民之心而不能/知此可以为戒岂宜效之)
通鉴周世宗显德元年九月丙寅朔敕立监采铜铸钱
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其
馀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
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洪武二十/年四月工)
(部右侍郎秦逵言宝源局铸钱乏铜请令郡县收民间/废铜以资鼓铸上曰铸钱本以便民今欲取民废铜以)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858-0655d.png
(铸钱朕恐天下废铜有限斯令一出有司急于奉承小/民迫于诛责必至毁器物以输官其为民害甚矣姑停)
(之/)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
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在
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

五代史高丽地产铜银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
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钱显德六年高
丽王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858-0656a.png
  钱面
自古铸钱若汉五铢唐开元宋以后各年号钱皆一面
有字一面无字储泳曰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无字
处为阳古者铸金为货其阴则纪国号如镜阴之有款
识也凡器物之识必书于其底与此同义沿袭既久遂
以漫处为背(漫亦谓之幕见汉书西域传/ 旧唐书柳仲郢传作模)近年乃有别
铸字于漫处者天启大钱始铸一两字崇祯钱有户工
等字钱品益杂而天下亦乱按唐会昌中淮南节度使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858-0656b.png
李绅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钱未几武宗崩宣
宗立遂废之
无字谓之阳有字谓之阴仪礼疏筮法古用木画地今
则用钱以三少为重钱(凡言多少者/皆归馀之数)重钱则九也三多
为交钱交钱则六也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两
少一多为折钱折钱则八也今人以钱筮者犹如此(今/人)
(用钱以筮以三漫为重爻为阳三字为交爻为阴二字/一漫以一漫为主故为单爻二漫一字以一字为主故)
(为折爻犹易传所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之意)钱以有字处为阴是知字乃钱
卷十一 第 39a 页 WYG0858-0656c.png
之背也碑之背亦名为阴
  短陌
隋书食货志曰梁大同后自破岭以东钱以八十为百
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
为百名曰长钱中大同元年乃诏通用足陌(梁书武帝/纪中大同)
(元年七月丙寅诏曰朝四暮三众狙皆喜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顷闻外间多用九陌钱陌减则物贵陌足则)
(物贱至于远方日更滋甚岂直国有异政乃至家有殊/俗徒乱王制无益民财自今可通用足陌钱令书行后)
(百日为期若犹有犯男子谪运女子质作并三年字沈/存中曰百钱谓之陌者借陌字用之其实只是百 如)
卷十一 第 39b 页 WYG0858-0656d.png
(什与伍耳仟伯字皆从人今俗书作阡陌而皆从阜/非也指田之阡陌当从阜汉志或从人盖古字通用)
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唐
宪宗元和中京师用钱每贯头除二十文穆宗长庆元
年以所在用钱垫陌不一敕内外公私给用钱宜每贯
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文成贯至昭宗末京师以
八百五十为贯每陌才八十五河南府以八十为陌(旧/唐)
(书哀帝纪天祐二年四月丙辰敕河南府自今/市肆交易并以八十五文为陌不得更有改移)汉隐帝
时王章为三司使聚敛刻急旧制钱出入皆以八十为
卷十一 第 40a 页 WYG0858-0657a.png
陌章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宋史言宋
初凡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为百诸州私用则各
随其俗至有以四十八为百者太平兴国中诏所在以
七十七为百金史言大定中民间以八十为陌谓之短
钱官用足陌谓之长钱大名男子干鲁补者上言谓官
司所用钱皆当以八十为陌遂为定制衰季之朝与乱
同事大抵如此而抱朴子云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则是
晋时已有之不始于梁也今京师钱以三十为陌亦宜
卷十一 第 40b 页 WYG0858-0657b.png
禁止
  钞
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钱之重乃立此
法唐宪宗之飞钱即如今之会票也宋张咏镇蜀以铁
钱重不便贸易于是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
一界而换之天圣间遂置交子务(元史刘宣言原交钞/所起汉唐以来皆未)
(尝有宋绍兴初军饷不继造此以诱商旅为沿边籴买/之计比铜钱易于赍擎民甚便之稍有滞碍即用见钱)
(尚存古人子母相权之意日增月益其法寖弊赵孟頫/亦言古者以米绢民生所须谓之二实银钱与二物相)
卷十一 第 41a 页 WYG0858-0657c.png
(权谓之二虚钞乃宋时所创施于边/郡金人袭而用之皆出于不得已)然宋人已尝论之
谓无钱为本亦不能以空文行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
致而楮币自无所用(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近岁用会子/乃四川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
(人目为楮币遂入殿试御题若正/言之犹纸钱也乃以为文何邪)故洪武初欲行钞法
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䘚不能行及乎后代
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乃崇祯之末倪
公元璐掌户部必欲行之(行钞之议始于天启初礼科/惠世杨及崇祯末有蒋臣者)
(复申其说擢为户部/司务终不可行而止)其亦未察乎古今之变矣
卷十一 第 41b 页 WYG0858-0657d.png
议者但言洪武间钞法通行考之实录二十七年八月
丙戌禁用铜钱矣(其时即有以钱百六十折钞一贯者/故诏禁之 大明会典洪武二十七)
(年令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有司收归官依数换钞不许/行使 正统十三年五月庚寅禁使铜钱时钞既通行)
(而市廛亦仍以铜钱交易每钞一贯折铜钱二文监察/御史蔡愈济以为言请出榜禁约令锦衣卫五城兵马)
(司巡视有以铜钱交易者掠/治其罪十倍罚之上从其请)三十年三月甲子禁用金
银矣三十五年十二月甲寅命俸米折支钞者每石增
五贯为十贯是明初造钞之后不过数年而其法已渐
坏不行于是有奸恶之条充赏之格而䘚亦不能行也
卷十一 第 42a 页 WYG0858-0658a.png
(永乐元年四月丙寅以钞法不通下令禁金银交易犯/者准奸恶论有能首捕者以所交易金银充赏其两相)
(交易而一人自首者免坐赏与首捕同徙二年二月戊/午诏自今有犯交易银两之禁者免死 家兴州屯戍)
盖昏烂倒换出入之弊必至于此乃以钞之不利而并
钱禁之废坚刚可久之货而行软熟易败之物宜其弗
顺于人情而䘚至于滞阁(正统十年山西布政司奏库/贮钞贯朽烂不堪用者五十)
(九万三千锭有/奇敕令焚燬)后世兴利之臣慎无言此可矣
自钞法行而狱讼滋多于是有江夏县民父死以银营
葬具而坐以徙边者矣有给事中丁环奉使至四川遣
卷十一 第 42b 页 WYG0858-0658b.png
亲吏以银诱民交易而执之者矣(并永乐二/年三月)舍烹鲜之
理就扬沸之威去冬日之温用秋荼之密天子亦知其
拂于人情而为之戒饬然其不达于天听不登于史书
者又不知凡几也孟子曰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也若钞法者其不为罔民之一事乎
元史世祖至元十七年中书省议流通钞法凡赏赐宜
多给币帛课程宜多收钞于是陈瑛祖之请通计户口
食盐纳钞又诏令课程赃罚等物悉输钞(永乐五年/三月甲申)
卷十一 第 43a 页 WYG0858-0658c.png
诏令笞杖定等输钞赎罪(二十二年/十月癸卯)又令权增市肆门
摊课程收钞(洪熙元年/正月庚寅)又令倒死亏欠马驼等畜并输
钞又令各欠羊皮鱼鳔翎毛等物并输钞(并宣德元年/十月乙亥)
又令塌坊果园舟车装载并纳钞(四年六月壬寅/今之钞关始此) 欲
以重钞而钞不行于是制为阻滞钞法之罪有不用钞
一贯者罚纳千贯亲邻里老旗甲知情不首依犯者一
贯罚百贯其关闭铺店潜自贸易及抬高物价之人罚
钞万贯知情不首罚千贯(三年六/月癸卯)有阻滞钞法者令有
卷十一 第 43b 页 WYG0858-0658d.png
司于所犯人每贯追一万贯入官全家发戍边远(正统/十三)
(年五月/辛丑)而愈不可行矣
宣德三年六月己酉诏停造新钞已造完者悉收库不
许放支其在库旧钞委官选拣堪用者备赏赉不堪者
烧燬天子不能与万物争权信夫(正统元年黄福疏言/洪武间银一两当钞)
(三五贯今银一/两当钞千馀贯)
前明会典国初止有商税未尝有船钞至宣德间始设
钞关夫钞关之设本藉以收钞而通钞法也钞既停则
卷十一 第 44a 页 WYG0858-0659a.png
关宜罢矣(如果园菜园之/征未久而罢)乃犹以为利国之一孔而因
仍不革岂非戴盈之所谓以待来年者乎
宣德中浙江按察使林硕江西副使石璞累奏洪武初
钞重物轻所以当时定律官吏受赃枉法八十贯律绞
方今物重钞轻苟非更革刑必失重乞以银米为准未
行至正统五年十一月行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议今
后文职官吏人等受枉法赃比律该绞者有禄人估钞
八百贯之上无禄人估钞一千二百贯之上俱发北方
卷十一 第 44b 页 WYG0858-0659b.png
边卫充军亦可以见钞直之低昂矣
  伪银
今日上下皆用银而民间巧诈滋甚非直绐市人且或
用以欺官长济南人家专造此种伪物至累十累百用
之殆所谓为盗不操矛弧者也律凡伪造金银者杖一
百徒三年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其法既轻而
又不必行故民易犯夫刑罚世轻世重视其敝何如尔
汉时用黄金孝景中六年十二月定铸钱伪黄金弃市
卷十一 第 45a 页 WYG0858-0659c.png
律造伪黄金与私铸钱者同弃市(刘更生以典尚方作/黄金不成劾以铸伪)
(黄金系/当死)武帝元鼎五年饮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
失侯者百馀人如淳曰汉仪注金少不如斤两及色恶
王削县侯免国宋太祖开宝四年十月己巳诏伪作黄
金者弃市而唐文宗太和三年六月依中书门下奏以
铅锡钱文易者过十贯以上所在集众决杀今伪银之
罪不下于伪黄金而重于以铅锡钱交易宜比前代之
法置之重辟(实录正统十一年三月癸未从顺天府大/兴县知县马聪言造伪银者发边卫充军)
卷十一 第 45b 页 WYG0858-0659d.png
(而景泰元年十一月赏北蕃有假金三两致也先/遣使来言是则法之不行遂有以此欺朝廷者矣)庶可
以革奸而反朴也
汉既以钱为货而铜之为品不齐故水衡都尉其属有
辨铜令丞此亦周官职金之遗意
 
 
 
 日知录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