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a 页 WYG0858-04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知录卷二 昆山 顾炎武 撰
帝王名号
尧舜禹皆名也古未有号故帝王皆以名纪临文不讳
也(胡文定修春秋劄子臣闻古者不以名为讳尧典称/有鳏在下曰虞舜则尧舜者固二帝之名而尧典乃)
(虞氏史官所作直载/其君之名而不避也)考之尚书帝曰格汝舜格汝禹名
其臣也尧崩之后舜与其臣言则曰帝禹崩之后五子
之歌则曰皇祖胤征则曰先王无言尧舜禹者不敢名
日知录卷二 昆山 顾炎武 撰
帝王名号
尧舜禹皆名也古未有号故帝王皆以名纪临文不讳
也(胡文定修春秋劄子臣闻古者不以名为讳尧典称/有鳏在下曰虞舜则尧舜者固二帝之名而尧典乃)
(虞氏史官所作直载/其君之名而不避也)考之尚书帝曰格汝舜格汝禹名
其臣也尧崩之后舜与其臣言则曰帝禹崩之后五子
之歌则曰皇祖胤征则曰先王无言尧舜禹者不敢名
卷二 第 1b 页 WYG0858-0423b.png
其君也自启至发皆名也夏后氏之季而始有以十干为
号者桀之癸商之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皆号以代
其名(白虎通曰殷质/以生日名子)自天乙至辛皆号也(太甲沃丁/仲丁河亶)
(甲祖乙盘庚皆以为/书篇之名惟其号也)商之王著号不著名而名之见于
经者二天乙之名履辛之名受是也(武庚亦是号/禄父乃名也)曰汤
曰纣则亦号也(孔氏西伯戡黎序/传受纣也音相乱)号则臣子所得而称
故伊尹曰惟尹躬暨汤颂曰武汤曰成汤曰汤孙也(微/子)
(之命言乃祖成汤多士言尔/先祖成汤皆对其臣子称之)曰文祖曰艺祖曰神宗曰
号者桀之癸商之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皆号以代
其名(白虎通曰殷质/以生日名子)自天乙至辛皆号也(太甲沃丁/仲丁河亶)
(甲祖乙盘庚皆以为/书篇之名惟其号也)商之王著号不著名而名之见于
经者二天乙之名履辛之名受是也(武庚亦是号/禄父乃名也)曰汤
曰纣则亦号也(孔氏西伯戡黎序/传受纣也音相乱)号则臣子所得而称
故伊尹曰惟尹躬暨汤颂曰武汤曰成汤曰汤孙也(微/子)
(之命言乃祖成汤多士言尔/先祖成汤皆对其臣子称之)曰文祖曰艺祖曰神宗曰
卷二 第 2a 页 WYG0858-0424a.png
皇祖曰烈祖曰高祖曰高后曰中宗曰高宗而庙号起
矣曰玄王曰武王而谥立矣曰大舜曰神禹曰大禹曰
成汤曰宁王而称号繁矣自夏以前纯乎质故帝王有
名而无号自商以下寖乎文故有名有号而德之盛者
有谥以美之于是周公因而制谥自天子达于卿大夫
美恶皆有谥而十干之号不立(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子丁公丁公子乙公乙)
(公子癸公犹用商人之称陆淳曰史记世本/厉王以前诸侯有谥者少其后乃皆有谥)然王季以
上不追谥犹用商人之礼焉此文质之中而臣子之义
矣曰玄王曰武王而谥立矣曰大舜曰神禹曰大禹曰
成汤曰宁王而称号繁矣自夏以前纯乎质故帝王有
名而无号自商以下寖乎文故有名有号而德之盛者
有谥以美之于是周公因而制谥自天子达于卿大夫
美恶皆有谥而十干之号不立(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子丁公丁公子乙公乙)
(公子癸公犹用商人之称陆淳曰史记世本/厉王以前诸侯有谥者少其后乃皆有谥)然王季以
上不追谥犹用商人之礼焉此文质之中而臣子之义
卷二 第 2b 页 WYG0858-0424b.png
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圣人也欤
九族
宗盟之列先同姓而后异姓丧服之纪重本属而轻外
亲此必有所受之不自周人始矣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孔传以为自高祖至玄孙之亲盖本之丧服小记以三
为五以五为九之说而百世不可易者也牧誓数商之
罪但言昏弃厥遗王父母弟而不及外亲吕刑申命有
邦历举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而不言甥舅古
九族
宗盟之列先同姓而后异姓丧服之纪重本属而轻外
亲此必有所受之不自周人始矣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孔传以为自高祖至玄孙之亲盖本之丧服小记以三
为五以五为九之说而百世不可易者也牧誓数商之
罪但言昏弃厥遗王父母弟而不及外亲吕刑申命有
邦历举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而不言甥舅古
卷二 第 3a 页 WYG0858-0424c.png
人所为先后之序从可知矣故尔雅谓于内宗曰族于
母妻则曰党而昏礼及仲尼燕居三族之文康成并释
为父子孙(仪礼昏礼三族之不虞注三族谓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礼记仲尼燕居篇故三族和也)
(注三族父/子孙也)杜元凯乃谓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及妻父
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非己之同族皆外亲
有服而异族者(左氏桓公/六年传注)然则史官之称帝尧举其疏
而遗其亲无乃颠倒之甚乎且九族之为同姓经传之
中有明證矣春秋鲁成公十五年宋共公卒传曰二华
母妻则曰党而昏礼及仲尼燕居三族之文康成并释
为父子孙(仪礼昏礼三族之不虞注三族谓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礼记仲尼燕居篇故三族和也)
(注三族父/子孙也)杜元凯乃谓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及妻父
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非己之同族皆外亲
有服而异族者(左氏桓公/六年传注)然则史官之称帝尧举其疏
而遗其亲无乃颠倒之甚乎且九族之为同姓经传之
中有明證矣春秋鲁成公十五年宋共公卒传曰二华
卷二 第 3b 页 WYG0858-0424d.png
戴族也司城庄族也六官者皆桓族也共公距戴公九世
(凡十三公内除/同世者四公)而唐六典宗正卿掌皇九族之属籍以
别昭穆之序纪亲疏之别九庙之子孙其族五十有九
光皇帝一族景皇帝之族六元皇帝之族三高祖之族
二十有一太宗之族十有三高宗之族六中宗之族四
睿宗之族五此在玄宗之时已有七族(中睿二宗/同为一世)若其
历世滋多则有不止于九者而五世亲尽故经文之言
族者自九而止也(杜氏于襄十二年传注曰同族谓高/祖以下则前说之非不待辨而明矣)
(凡十三公内除/同世者四公)而唐六典宗正卿掌皇九族之属籍以
别昭穆之序纪亲疏之别九庙之子孙其族五十有九
光皇帝一族景皇帝之族六元皇帝之族三高祖之族
二十有一太宗之族十有三高宗之族六中宗之族四
睿宗之族五此在玄宗之时已有七族(中睿二宗/同为一世)若其
历世滋多则有不止于九者而五世亲尽故经文之言
族者自九而止也(杜氏于襄十二年传注曰同族谓高/祖以下则前说之非不待辨而明矣)
卷二 第 4a 页 WYG0858-0425a.png
又孔氏正义谓高祖玄孙无相及之理(桓六/年)不知高祖
之兄弟与玄孙之兄弟固可以相及如后魏国子博士
李琰之所谓寿有长短世有延促不可得而齐同者如
宋洪迈容斋随笔言嗣濮王士歆在隆兴为从叔祖在
绍熙为曾叔祖在庆元为高叔祖其明證矣(余丁未岁/在大同遇)
(代府中尉俊唽年近五十考其世次于孝宗为昆弟而/上距弘治之元已一百八十年秦晋二府见在者多其)
(六七/世孙)亦何必帝尧之世高祖玄孙之族无一二人同在
者乎疑其不相及而以外戚当之其亦昧于齐家治国
之兄弟与玄孙之兄弟固可以相及如后魏国子博士
李琰之所谓寿有长短世有延促不可得而齐同者如
宋洪迈容斋随笔言嗣濮王士歆在隆兴为从叔祖在
绍熙为曾叔祖在庆元为高叔祖其明證矣(余丁未岁/在大同遇)
(代府中尉俊唽年近五十考其世次于孝宗为昆弟而/上距弘治之元已一百八十年秦晋二府见在者多其)
(六七/世孙)亦何必帝尧之世高祖玄孙之族无一二人同在
者乎疑其不相及而以外戚当之其亦昧于齐家治国
卷二 第 4b 页 WYG0858-0425b.png
之理矣
路史曰亲亲治之始也礼小记曰亲亲者以三为五以
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是所谓九族者也夫
人生则有父壮则有子父子与己此小宗伯三族之别
也(周礼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其亲疏其正室皆谓之门子)父者子之祖因上推
之以及于己之祖子者父之孙因下推之以及于己之
孙此礼传之以三为五也已之祖自己子视之则为曾
祖王父自己孙视之则为高祖王父己之孙自己父视
路史曰亲亲治之始也礼小记曰亲亲者以三为五以
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是所谓九族者也夫
人生则有父壮则有子父子与己此小宗伯三族之别
也(周礼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其亲疏其正室皆谓之门子)父者子之祖因上推
之以及于己之祖子者父之孙因下推之以及于己之
孙此礼传之以三为五也已之祖自己子视之则为曾
祖王父自己孙视之则为高祖王父己之孙自己父视
卷二 第 5a 页 WYG0858-0425c.png
之则为曾孙自己祖视之则为玄孙故又上推以及已
之曾高下推以及已之曾玄是所谓以五为九也陈氏
礼书曰已之所亲以一为三祖孙所亲以五为七记不
言者以父子一体而高玄与曾同服故不辨异之也服
父三年服祖期则曾祖宜大功高祖宜小功而皆齐衰
三月者不敢以大小功旁亲之服加乎至尊故重其衰
麻尊尊也减其日月恩杀也此所谓上杀服适子三年
庶子期适孙期庶孙大功(适孙传重者也有适子者无/适孙则长子在皆为庶孙也)
之曾高下推以及已之曾玄是所谓以五为九也陈氏
礼书曰已之所亲以一为三祖孙所亲以五为七记不
言者以父子一体而高玄与曾同服故不辨异之也服
父三年服祖期则曾祖宜大功高祖宜小功而皆齐衰
三月者不敢以大小功旁亲之服加乎至尊故重其衰
麻尊尊也减其日月恩杀也此所谓上杀服适子三年
庶子期适孙期庶孙大功(适孙传重者也有适子者无/适孙则长子在皆为庶孙也)
卷二 第 5b 页 WYG0858-0425d.png
则曾孙宜五月而与玄孙皆缌麻三月者曾孙服曾祖
三月曾祖报之亦三月曾祖尊也故加齐衰曾孙卑也
故服缌麻此所谓下杀服祖期则世叔宜大功以其与
父一体故加以期(周道亲亲至重者莫如兄弟兄弟之/子进而为期其服同于子父之兄弟)
(进而为期其服同于祖父/故曰死丧之威兄弟孔怀)从世叔则疏矣加所不及故
服小功族世叔又疏矣故服缌麻此发父而旁杀者也
祖之兄弟小功曾祖兄弟缌麻高祖兄弟无服此发祖
而旁杀者也同父至亲期同祖为从大功同曾祖为再
三月曾祖报之亦三月曾祖尊也故加齐衰曾孙卑也
故服缌麻此所谓下杀服祖期则世叔宜大功以其与
父一体故加以期(周道亲亲至重者莫如兄弟兄弟之/子进而为期其服同于子父之兄弟)
(进而为期其服同于祖父/故曰死丧之威兄弟孔怀)从世叔则疏矣加所不及故
服小功族世叔又疏矣故服缌麻此发父而旁杀者也
祖之兄弟小功曾祖兄弟缌麻高祖兄弟无服此发祖
而旁杀者也同父至亲期同祖为从大功同曾祖为再
卷二 第 6a 页 WYG0858-0426a.png
从小功同高祖为三从缌麻此发兄弟而旁杀者也父
为子期兄弟之子宜九月不九月而期者以其犹子而
进之也从兄弟之子小功再从兄弟之子缌麻此发子
而旁杀者也祖为孙大功兄弟之孙小功从兄弟之孙
缌麻此发孙而旁杀者也盖服有加也有报也有降也
祖之齐衰世叔从子之期皆加也曾孙之三月与兄弟
之孙五月皆报也若夫降有四品则非五服之正也观
于九族之训如丧考妣之文而知宗族之名服纪之数
为子期兄弟之子宜九月不九月而期者以其犹子而
进之也从兄弟之子小功再从兄弟之子缌麻此发子
而旁杀者也祖为孙大功兄弟之孙小功从兄弟之孙
缌麻此发孙而旁杀者也盖服有加也有报也有降也
祖之齐衰世叔从子之期皆加也曾孙之三月与兄弟
之孙五月皆报也若夫降有四品则非五服之正也观
于九族之训如丧考妣之文而知宗族之名服纪之数
卷二 第 6b 页 WYG0858-0426b.png
盖前乎二帝而有之矣后魏孝文太和中诏延四庙之
子下逮玄孙之胄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为列悉
序昭穆为次用家人之礼此由古圣人睦族之意而推
之者也
舜典
古时尧典舜典本合为一篇故月正元日格于文祖之
后而四岳之咨必称舜曰者以别于上文之帝也至其
命禹始称帝曰问荅之辞已明则无嫌也
子下逮玄孙之胄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为列悉
序昭穆为次用家人之礼此由古圣人睦族之意而推
之者也
舜典
古时尧典舜典本合为一篇故月正元日格于文祖之
后而四岳之咨必称舜曰者以别于上文之帝也至其
命禹始称帝曰问荅之辞已明则无嫌也
卷二 第 7a 页 WYG0858-0426c.png
惠迪吉从逆凶
善恶报应之说圣人尝言之矣大禹言惠迪吉从逆凶
惟景响汤言天道福善祸淫伊尹言惟上帝不常作善
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言惟吉凶不僭在人惟
天降灾祥在德孔子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馀殃岂真有上帝司其祸福如道家所谓天神
察其善恶释氏所谓地狱果报者哉善与不善一气之
相感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不期然而然无不感也无
善恶报应之说圣人尝言之矣大禹言惠迪吉从逆凶
惟景响汤言天道福善祸淫伊尹言惟上帝不常作善
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言惟吉凶不僭在人惟
天降灾祥在德孔子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馀殃岂真有上帝司其祸福如道家所谓天神
察其善恶释氏所谓地狱果报者哉善与不善一气之
相感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不期然而然无不感也无
卷二 第 7b 页 WYG0858-0426d.png
不应也此孟子所谓志壹则动气而诗所云天之牖民
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者也其有不齐则如夏
之寒冬之燠得于一日之偶逢而非四时之正气也故
曰诚者天之道也若曰有鬼神司之屑屑焉如人间官
长之为则报应之至近者反推而之远矣
懋迁有无化居
懋迁有无化居化者货也(古化货二字多通用史记仲/尼弟子传与时转货赀索隐)
(曰家语/货作化)运而不积则谓之化留而不散则谓之货唐虞
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者也其有不齐则如夏
之寒冬之燠得于一日之偶逢而非四时之正气也故
曰诚者天之道也若曰有鬼神司之屑屑焉如人间官
长之为则报应之至近者反推而之远矣
懋迁有无化居
懋迁有无化居化者货也(古化货二字多通用史记仲/尼弟子传与时转货赀索隐)
(曰家语/货作化)运而不积则谓之化留而不散则谓之货唐虞
卷二 第 8a 页 WYG0858-0427a.png
之世曰化而已至殷人始以货名仲虺有不殖货利之
言三风有殉于货色之儆而盘庚之诰则曰不肩好货
于是移化之字为化生化成之化而厚敛之君发财之
主多不化之物矣
舜作南风之歌所谓劝之以九歌者也(左传文八年郤/缺言九功之德)
(皆可歌也/谓之九歌)读之然后知解吾民之愠者必在乎阜吾民
之财而自阜其财乃以来天下之愠
三江
言三风有殉于货色之儆而盘庚之诰则曰不肩好货
于是移化之字为化生化成之化而厚敛之君发财之
主多不化之物矣
舜作南风之歌所谓劝之以九歌者也(左传文八年郤/缺言九功之德)
(皆可歌也/谓之九歌)读之然后知解吾民之愠者必在乎阜吾民
之财而自阜其财乃以来天下之愠
三江
卷二 第 8b 页 WYG0858-0427b.png
北江今之扬子江也中江今之吴淞江也(东迤北会为/汇盖指固城)
(石臼/等湖)不言南江而以三江见之南江今之钱塘江也(本/郭)
(璞/记)禹贡该括众流无独遗浙江之理而会稽又他日合
诸侯计功之地也特以施功少故不言于导水尔三江
既入一事也震泽底定又一事也后之解书者必谓三
江之皆由震泽以二句相蒙为文而其说始纷纭矣(程/大)
(昌曰弱水既西泾属渭汭必谓既之一语为起下文则/弱水未西其能越秦陇而乱泾渭乎可谓解颐之论)
锡土姓
(石臼/等湖)不言南江而以三江见之南江今之钱塘江也(本/郭)
(璞/记)禹贡该括众流无独遗浙江之理而会稽又他日合
诸侯计功之地也特以施功少故不言于导水尔三江
既入一事也震泽底定又一事也后之解书者必谓三
江之皆由震泽以二句相蒙为文而其说始纷纭矣(程/大)
(昌曰弱水既西泾属渭汭必谓既之一语为起下文则/弱水未西其能越秦陇而乱泾渭乎可谓解颐之论)
锡土姓
卷二 第 9a 页 WYG0858-0427c.png
自三代以下人人无土人人有姓盖自锡土之法废而
唐宋以下帝王之裔侪于庶人无世守之固锡姓之法
废而汉唐以下属籍之系赐于功臣失氏族之源(古之/赐姓)
(皆未有姓而赐之汉唐/乃以天子之姓赐臣下)后之鄙儒读禹贡而不知其义
者良多矣
厥弟五人
夏商之世天子之子其封国而为公侯者不见于经以
太康之尸位而有厥弟五人使其并建茅土为国屏翰
唐宋以下帝王之裔侪于庶人无世守之固锡姓之法
废而汉唐以下属籍之系赐于功臣失氏族之源(古之/赐姓)
(皆未有姓而赐之汉唐/乃以天子之姓赐臣下)后之鄙儒读禹贡而不知其义
者良多矣
厥弟五人
夏商之世天子之子其封国而为公侯者不见于经以
太康之尸位而有厥弟五人使其并建茅土为国屏翰
卷二 第 9b 页 WYG0858-0427d.png
羿何至篡夏哉富辰言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
戚以蕃屏周(杜氏解曰吊伤也咸同也周公伤夏殷之/叔世疏其亲戚以至灭亡故广封其兄弟)
而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以奉守禹祀二十馀世至于
越之句践卒霸诸侯有禹之遗烈夫亦监于太康孤立
之祸而然与若乃孔子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者亦从此而可知之矣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至太康始失河北而五子
戚以蕃屏周(杜氏解曰吊伤也咸同也周公伤夏殷之/叔世疏其亲戚以至灭亡故广封其兄弟)
而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以奉守禹祀二十馀世至于
越之句践卒霸诸侯有禹之遗烈夫亦监于太康孤立
之祸而然与若乃孔子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者亦从此而可知之矣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至太康始失河北而五子
卷二 第 10a 页 WYG0858-0428a.png
御其母以从之于是侨国河南再传至相卒为促所灭
古之天子失其故都未有能国者也周失丰镐而平王
以东晋失雒阳宋失开封而元帝高宗迁于江左遂以
不振惟殷之五迁圮于河而非敌人之窥伺则势不同
尔唐自玄宗以后天子屡尝出狩乃未几而复国者以
不弃长安也故子仪回銮之表代宗垂泣宗泽还京之
奏忠义归心呜呼幸而浇之纵欲不为民心所附少康
乃得以一旅之众而诛之尔后之人主不幸失其都邑
古之天子失其故都未有能国者也周失丰镐而平王
以东晋失雒阳宋失开封而元帝高宗迁于江左遂以
不振惟殷之五迁圮于河而非敌人之窥伺则势不同
尔唐自玄宗以后天子屡尝出狩乃未几而复国者以
不弃长安也故子仪回銮之表代宗垂泣宗泽还京之
奏忠义归心呜呼幸而浇之纵欲不为民心所附少康
乃得以一旅之众而诛之尔后之人主不幸失其都邑
卷二 第 10b 页 WYG0858-0428b.png
而为兴复之计者其念之哉
夏之都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则冀方
之地入于羿矣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所有至后相失国
依于二斟于是使浇用师杀斟灌(在今寿/光县)以伐斟鄩(在/今)
(潍/县)而相遂灭(左传哀/元年)乃处浇于过(今掖/县)以制东方处豷
于戈(杜氏解在/宋郑之间)以控南国(襄四/年)其时靡奔有鬲(今在德/平县)
在河之东少康奔有虞(今虞/城县)在河之南而自河以内无
不安于乱贼者矣合魏绛伍员二人之言可以观当日
夏之都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则冀方
之地入于羿矣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所有至后相失国
依于二斟于是使浇用师杀斟灌(在今寿/光县)以伐斟鄩(在/今)
(潍/县)而相遂灭(左传哀/元年)乃处浇于过(今掖/县)以制东方处豷
于戈(杜氏解在/宋郑之间)以控南国(襄四/年)其时靡奔有鬲(今在德/平县)
在河之东少康奔有虞(今虞/城县)在河之南而自河以内无
不安于乱贼者矣合魏绛伍员二人之言可以观当日
卷二 第 11a 页 WYG0858-0428c.png
之形势而少康之所以布德兆谋者亦难乎其为力矣
(竹书谓太康元年/即居斟鄩非也)
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楚辞九歌览冀州兮有馀淮南子女娲氏杀黑龙以济
冀州路史云中国总谓之冀州谷梁传曰(桓五/年)郑同姓
之国也在乎冀州(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郑近王畿故举冀州以)
(为/说)
胤征
(竹书谓太康元年/即居斟鄩非也)
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楚辞九歌览冀州兮有馀淮南子女娲氏杀黑龙以济
冀州路史云中国总谓之冀州谷梁传曰(桓五/年)郑同姓
之国也在乎冀州(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郑近王畿故举冀州以)
(为/说)
胤征
卷二 第 11b 页 WYG0858-0428d.png
羲和尸官慢天也葛伯不祀亡祖也至于动六师之诛
兴邻国之伐古之圣人其敬天尊祖也至矣故王制天
子巡守其削绌诸侯必先于不敬不孝
惟元祀十有二月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
者建子之月盖汤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练而
祔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祔汤于庙也(非朔/者祔)
(庙无/定日)先君祔庙而后嗣子即位故成之为王而伊尹乃
兴邻国之伐古之圣人其敬天尊祖也至矣故王制天
子巡守其削绌诸侯必先于不敬不孝
惟元祀十有二月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
者建子之月盖汤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练而
祔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祔汤于庙也(非朔/者祔)
(庙无/定日)先君祔庙而后嗣子即位故成之为王而伊尹乃
卷二 第 12a 页 WYG0858-0429a.png
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也若自桐归亳以三祀之
十二月者则适当其时而非有所取尔
即位者即先君之位也未祔则事死如生位犹先君之
位也故祔庙而后嗣子即位殷练而祔即位必在期年
之后周卒哭而祔故踰年斯即位矣(如鲁成公以八月/薨十二月葬襄公)
(以明年正/月即位)有不待葬而即位如鲁之文公成公者其礼
之未失乎三年丧毕而后践天子位舜也禹也练而祔
祔而即位殷也踰年正月即位周也世变愈下而柩前
十二月者则适当其时而非有所取尔
即位者即先君之位也未祔则事死如生位犹先君之
位也故祔庙而后嗣子即位殷练而祔即位必在期年
之后周卒哭而祔故踰年斯即位矣(如鲁成公以八月/薨十二月葬襄公)
(以明年正/月即位)有不待葬而即位如鲁之文公成公者其礼
之未失乎三年丧毕而后践天子位舜也禹也练而祔
祔而即位殷也踰年正月即位周也世变愈下而柩前
卷二 第 12b 页 WYG0858-0429b.png
即位为后代之通礼矣
西伯戡黎
以关中并天下者必先于得河东秦取三晋而后灭燕
齐苻氏取晋阳而后灭燕宇文氏取晋阳而后灭齐故
西伯戡黎而殷人恐矣
少师
古之官有职异而名同者太师少师是也比干之为少
师周官所谓三孤也论语之少师阳则乐官之佐而周
西伯戡黎
以关中并天下者必先于得河东秦取三晋而后灭燕
齐苻氏取晋阳而后灭燕宇文氏取晋阳而后灭齐故
西伯戡黎而殷人恐矣
少师
古之官有职异而名同者太师少师是也比干之为少
师周官所谓三孤也论语之少师阳则乐官之佐而周
卷二 第 13a 页 WYG0858-0429c.png
礼谓之小师者也故史记言纣之将亡其大师疵少师
彊抱其乐器奔周而后儒之传误以为微子也(周本纪/ 汉书)
(古今人表亦有/大师疵少师彊)
殷纣之所以亡
自古国家承平日久法制废弛而上之令不能行于下
未有不亡者也纣以不仁而亡天下人人知之吾谓不
尽然纣之为君沈湎于酒而逞一时之威至于刳孕斮
胫盖齐文宣之比耳商之衰也久矣一变而盘庚之书
彊抱其乐器奔周而后儒之传误以为微子也(周本纪/ 汉书)
(古今人表亦有/大师疵少师彊)
殷纣之所以亡
自古国家承平日久法制废弛而上之令不能行于下
未有不亡者也纣以不仁而亡天下人人知之吾谓不
尽然纣之为君沈湎于酒而逞一时之威至于刳孕斮
胫盖齐文宣之比耳商之衰也久矣一变而盘庚之书
卷二 第 13b 页 WYG0858-0429d.png
则卿大夫不从君令再变而微子之书则小民不畏国
法至于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可谓民
玩其上而威刑不立者矣(史记燕王喜遗乐阒书曰纣/之时民志不入狱囚自出)
即以中主守之犹不能保而况以纣之狂酗昏虐又祖
伊奔告而不省乎文宣之恶未必减于纣而齐以强高
纬之恶未必甚于文宣而齐以亡者文宣承神武之馀
纪纲粗立而又有杨愔辈为之佐主昏于上而政清于
下也至高纬而国法荡然矣故宇文得而取之然则论
法至于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可谓民
玩其上而威刑不立者矣(史记燕王喜遗乐阒书曰纣/之时民志不入狱囚自出)
即以中主守之犹不能保而况以纣之狂酗昏虐又祖
伊奔告而不省乎文宣之恶未必减于纣而齐以强高
纬之恶未必甚于文宣而齐以亡者文宣承神武之馀
纪纲粗立而又有杨愔辈为之佐主昏于上而政清于
下也至高纬而国法荡然矣故宇文得而取之然则论
卷二 第 14a 页 WYG0858-0430a.png
纣之亡武之兴而谓以至仁伐至不仁者偏辞也未得
为穷源之论也
武王伐纣
武王伐商杀纣而立其子武庚宗庙不毁社稷不迁时
殷未尝亡也所以异乎曩日者不朝诸侯不有天下而
已故书序言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
诰又言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苟子言周公杀管叔虚/殷国注虚读为墟谓杀)
(武庚迁殷顽民于/雒邑朝歌为墟也)是则殷之亡其天下也在纣之自燔
为穷源之论也
武王伐纣
武王伐商杀纣而立其子武庚宗庙不毁社稷不迁时
殷未尝亡也所以异乎曩日者不朝诸侯不有天下而
已故书序言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
诰又言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苟子言周公杀管叔虚/殷国注虚读为墟谓杀)
(武庚迁殷顽民于/雒邑朝歌为墟也)是则殷之亡其天下也在纣之自燔
卷二 第 14b 页 WYG0858-0430b.png
而亡其国也在武庚之见杀盖武庚之存殷者犹十有
馀年使武庚不畔则殷其不黜矣
武王克商天下大定裂土奠国乃不以其故都封周之
臣而仍以封武庚降在侯国而犹得守先人之故土(蔡/仲)
(之命曰乃致辟管叔于/商武庚未乱犹谓之商)武王无富天下之心而不以叛
逆之事疑其子孙所以异乎后世之篡弑其君者于此
可见矣及武庚既畔乃命微子启代殷而必于宋焉谓
大火之祀商人是因弗迁其地也是以知古圣王之征
馀年使武庚不畔则殷其不黜矣
武王克商天下大定裂土奠国乃不以其故都封周之
臣而仍以封武庚降在侯国而犹得守先人之故土(蔡/仲)
(之命曰乃致辟管叔于/商武庚未乱犹谓之商)武王无富天下之心而不以叛
逆之事疑其子孙所以异乎后世之篡弑其君者于此
可见矣及武庚既畔乃命微子启代殷而必于宋焉谓
大火之祀商人是因弗迁其地也是以知古圣王之征
卷二 第 15a 页 WYG0858-0430c.png
诛也取天下而不取其国诛其君吊其民而存先世之
宗祀焉斯已矣(高诱淮南子注曰天子不灭/国诸侯不灭姓古之政也)武王岂不
知商之臣民其不愿为周者皆故都之人公族世家之
所萃流风善政之所存一有不靖易为摇动而必以封
其遗胤盖不以畔逆疑其子孙而明告万世以取天下
者无灭国之义也故宋公朝周则曰臣也周人待之则
曰客也自天下言之则侯服于周也自其国人言之则
以商之臣事商之君无变于其初也平王以下去微子
宗祀焉斯已矣(高诱淮南子注曰天子不灭/国诸侯不灭姓古之政也)武王岂不
知商之臣民其不愿为周者皆故都之人公族世家之
所萃流风善政之所存一有不靖易为摇动而必以封
其遗胤盖不以畔逆疑其子孙而明告万世以取天下
者无灭国之义也故宋公朝周则曰臣也周人待之则
曰客也自天下言之则侯服于周也自其国人言之则
以商之臣事商之君无变于其初也平王以下去微子
卷二 第 15b 页 WYG0858-0430d.png
之世远矣而曰孝惠娶于商(左氏哀二/十四年传)曰天之弃商久
矣(僖二十/二年传)曰利以伐姜不利子商(哀九/年传)吾是以知宋之
得为商也(国语吴王夫差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庄/子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韩非子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逸周书王会篇堂人/下之左商公夏公立焉 乐记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
(识之故谓之商郑/氏注曰商宋诗也)盖自武庚诛而宋复封于是商人晓
然知武王周公之心而君臣上下各止其所无复有怨
怼不平之意与后世之人主一战取人之国而毁其宗
庙迁其重器者异矣(乐记曰投殷之后于宋此本之吕/氏春秋乃战国时人之妄言以武)
矣(僖二十/二年传)曰利以伐姜不利子商(哀九/年传)吾是以知宋之
得为商也(国语吴王夫差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庄/子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韩非子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逸周书王会篇堂人/下之左商公夏公立焉 乐记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
(识之故谓之商郑/氏注曰商宋诗也)盖自武庚诛而宋复封于是商人晓
然知武王周公之心而君臣上下各止其所无复有怨
怼不平之意与后世之人主一战取人之国而毁其宗
庙迁其重器者异矣(乐记曰投殷之后于宋此本之吕/氏春秋乃战国时人之妄言以武)
卷二 第 16a 页 WYG0858-0431a.png
(王下车即封/微子更误)
或曰迁殷顽民于雒邑何与曰以顽民为商俗靡靡之
民者先儒解误也盖古先王之用兵也不杀而待人也
仁东征之役其诛者事主一人武庚而已谋主一人管
叔而已下此而囚下此而降下此而迁而所谓顽民者
皆畔逆之徒也无连坐并诛之法而又不可以复置之
殷都是不得不迁而又原其心不忍弃之四裔故于雒
邑又不忍斥言其畔故止曰殷顽民其与乎畔而迁者
或曰迁殷顽民于雒邑何与曰以顽民为商俗靡靡之
民者先儒解误也盖古先王之用兵也不杀而待人也
仁东征之役其诛者事主一人武庚而已谋主一人管
叔而已下此而囚下此而降下此而迁而所谓顽民者
皆畔逆之徒也无连坐并诛之法而又不可以复置之
殷都是不得不迁而又原其心不忍弃之四裔故于雒
邑又不忍斥言其畔故止曰殷顽民其与乎畔而迁者
卷二 第 16b 页 WYG0858-0431b.png
大抵皆商之世臣大族而其不与乎畔而留于殷者如
祝佗所谓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
氏饥氏终葵氏是也非尽一国而迁之也或曰何以知
其为畔党也曰以召公之言雠民知之不畔何以言雠
非敌百姓也古圣王无与一国为雠者也
上古以来无杀君之事汤之与桀也放之而已使纣不
自焚武王未必不以汤之所以待桀者待纣纣而自焚也
此武王之不幸也当时八百诸侯虽并有除残之志
祝佗所谓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
氏饥氏终葵氏是也非尽一国而迁之也或曰何以知
其为畔党也曰以召公之言雠民知之不畔何以言雠
非敌百姓也古圣王无与一国为雠者也
上古以来无杀君之事汤之与桀也放之而已使纣不
自焚武王未必不以汤之所以待桀者待纣纣而自焚也
此武王之不幸也当时八百诸侯虽并有除残之志
卷二 第 17a 页 WYG0858-0431c.png
然一闻其君之见杀则天下之人亦且恫疑震骇而不
能无归过于武王此伯夷所以斥言其暴也及其反商
之政封殷之后人而无利于其土地焉天下于是知武
王之兵非得己也然后乃安于纣之亡而不以为周师
之过故箕子之歌怨狡童而已无馀恨焉非伯夷亲而
箕子疏又非武王始暴而终仁也其时异也
多士之书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曰非
我小国敢弋殷命亡国之民而号之商王士新朝之主
能无归过于武王此伯夷所以斥言其暴也及其反商
之政封殷之后人而无利于其土地焉天下于是知武
王之兵非得己也然后乃安于纣之亡而不以为周师
之过故箕子之歌怨狡童而已无馀恨焉非伯夷亲而
箕子疏又非武王始暴而终仁也其时异也
多士之书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曰非
我小国敢弋殷命亡国之民而号之商王士新朝之主
卷二 第 17b 页 WYG0858-0431d.png
而自称我小国以天下为公而不没其旧日之名分殷
人以此中心悦而诚服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其始基之
矣
泰誓
商之德泽深矣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武
王伐纣乃曰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雠曰肆予小子
诞以尔众士殄歼乃雠何至于此纣之不善亦止其身
乃至并其先世而雠之岂非泰誓之文出于魏晋间人
人以此中心悦而诚服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其始基之
矣
泰誓
商之德泽深矣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武
王伐纣乃曰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雠曰肆予小子
诞以尔众士殄歼乃雠何至于此纣之不善亦止其身
乃至并其先世而雠之岂非泰誓之文出于魏晋间人
卷二 第 18a 页 WYG0858-0432a.png
之伪撰者邪(蔡氏曰泰誓武城一篇之中似非尽出一/人之口又引吴氏言疑其书之晚出或非)
(尽当时之本文盖已见及乎此特/以注家之体未敢直言其伪耳)
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伐君大事而托之乎
梦其谁信之殆即吕氏春秋载夷齐之言谓武王扬梦
以说众者也(左传昭七年卫史朝之言曰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是当时已有此语)
孟子引书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
首今改之曰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
后儒虽曲为之说而不可通矣
(尽当时之本文盖已见及乎此特/以注家之体未敢直言其伪耳)
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伐君大事而托之乎
梦其谁信之殆即吕氏春秋载夷齐之言谓武王扬梦
以说众者也(左传昭七年卫史朝之言曰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是当时已有此语)
孟子引书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
首今改之曰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
后儒虽曲为之说而不可通矣
卷二 第 18b 页 WYG0858-0432b.png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凡百姓之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
迪率典皆我一人之责今我当顺民心以诛无道也蔡
氏谓民皆有责于我似为纡曲
王朝步自周
武成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召诰王朝步自周则至于
丰毕命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不敢乘车而步出国门
敬之至也(马氏曰丰文王庙所在郑氏以为出庙入庙/皆步行今按书言步自周则不但于庙也雍)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凡百姓之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
迪率典皆我一人之责今我当顺民心以诛无道也蔡
氏谓民皆有责于我似为纡曲
王朝步自周
武成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召诰王朝步自周则至于
丰毕命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不敢乘车而步出国门
敬之至也(马氏曰丰文王庙所在郑氏以为出庙入庙/皆步行今按书言步自周则不但于庙也雍)
卷二 第 19a 页 WYG0858-0432c.png
(录以为步行二十/五里则又太远)后之人君骄恣惰佚于是有辇而行
国中坐而见群臣非先王之制矣(皇帝辇出房见于汉/书叔孙通传乃秦仪)
(也/)
吕氏春秋出则以舆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
之机(枚乘七发本此/作蹶痿之机)宋吕大防言前代人主在宫禁之
中亦乘舆辇祖宗皆步自内庭出御前殿此勤身之法
也(周煇清/波杂志)
太祖实录吴元年上以诸子年长宜习勤劳使不骄惰
国中坐而见群臣非先王之制矣(皇帝辇出房见于汉/书叔孙通传乃秦仪)
(也/)
吕氏春秋出则以舆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
之机(枚乘七发本此/作蹶痿之机)宋吕大防言前代人主在宫禁之
中亦乘舆辇祖宗皆步自内庭出御前殿此勤身之法
也(周煇清/波杂志)
太祖实录吴元年上以诸子年长宜习勤劳使不骄惰
卷二 第 19b 页 WYG0858-0432d.png
命内侍制麻屦行幐每出城稍远则马行其二步趋其
一至崇祯帝亦尝步祷南郊呜呼太祖之训远矣
大王王季
中庸言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
大传言武王于牧之野既事而退遂率天下诸侯执豆
笾骏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二说不同今
按武成言丁未祀于周庙而其告庶邦冢君称大王王
季金縢之册祝曰若尔三王是武王之时已追王大王
一至崇祯帝亦尝步祷南郊呜呼太祖之训远矣
大王王季
中庸言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
大传言武王于牧之野既事而退遂率天下诸侯执豆
笾骏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二说不同今
按武成言丁未祀于周庙而其告庶邦冢君称大王王
季金縢之册祝曰若尔三王是武王之时已追王大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858-0433a.png
王季而中庸之言未为得也绵之诗上称古公亶父下
称文王是古公未上尊号之先文已称王而大传之言
未为得也仁山金氏曰武王举兵之日己称王矣故类
于上帝行天子之礼而称有道曾孙周王发必非史臣
追书之辞后之儒者乃嫌圣人之事而文之非也然文
王之王与大王王季之王自不同时而追王大王王季
必不在周公践阼之后(疑武王未克商先己追尊文/王史记伯夷传西伯卒武王)
(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称文王是古公未上尊号之先文已称王而大传之言
未为得也仁山金氏曰武王举兵之日己称王矣故类
于上帝行天子之礼而称有道曾孙周王发必非史臣
追书之辞后之儒者乃嫌圣人之事而文之非也然文
王之王与大王王季之王自不同时而追王大王王季
必不在周公践阼之后(疑武王未克商先己追尊文/王史记伯夷传西伯卒武王)
(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卷二 第 20b 页 WYG0858-0433b.png
彝伦
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如下所谓五行五事八政五纪
皇极三德稽疑庶徵五福六极皆在其中不止孟子之
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龟从筮从
古人求神之道不止一端故卜筮并用而终以龟为主
周礼人言凡国之大事先而后卜注当用卜者先
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如下所谓五行五事八政五纪
皇极三德稽疑庶徵五福六极皆在其中不止孟子之
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龟从筮从
古人求神之道不止一端故卜筮并用而终以龟为主
周礼人言凡国之大事先而后卜注当用卜者先
卷二 第 21a 页 WYG0858-0433c.png
之即事有渐也于之凶则止不卜然而洪范有龟
从筮逆者则知古人固不拘乎此也大卜掌三兆之法
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故传曰筮
短龟长(左传晋献公将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注物生而后有)
(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龟象筮数故象长数短曲/礼正义曰凡物初生则有象去初既近且包罗万形故)
(为长数是终末去初既远推寻/事数始能求象故以为短也)自汉以下文帝代来犹
有大横之兆艺文志有龟书五十三卷夏龟二十六卷
南龟书三十八卷巨龟三十六卷杂龟十六卷而后则
从筮逆者则知古人固不拘乎此也大卜掌三兆之法
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故传曰筮
短龟长(左传晋献公将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注物生而后有)
(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龟象筮数故象长数短曲/礼正义曰凡物初生则有象去初既近且包罗万形故)
(为长数是终末去初既远推寻/事数始能求象故以为短也)自汉以下文帝代来犹
有大横之兆艺文志有龟书五十三卷夏龟二十六卷
南龟书三十八卷巨龟三十六卷杂龟十六卷而后则
卷二 第 21b 页 WYG0858-0433d.png
无闻唐之李华遂有废龟之论矣(旧唐/书)
周公居东
主少国疑周公又出居于外而上下安宁无腹心之患
者三公之力也武王之誓众曰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
德于此见之矣荀子曰二公仁智且不蔽故能持周公
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
微子之命
微子之于周盖受国而不受爵受国以存先王之祀不
周公居东
主少国疑周公又出居于外而上下安宁无腹心之患
者三公之力也武王之誓众曰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
德于此见之矣荀子曰二公仁智且不蔽故能持周公
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
微子之命
微子之于周盖受国而不受爵受国以存先王之祀不
卷二 第 22a 页 WYG0858-0434a.png
受爵以示不为臣之节故终身称微子也(孔氏书传曰/微畿内国名)
(子爵/也)
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衍之继其兄继宋非继微
也而称微仲者何犹微子之心也至于衍之子稽则远
矣于是始称宋公呜呼吾于洪范之书言十有三祀微
子之命以其旧爵名篇而知武王周公之仁不夺人之
所守也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
迹于天下矣
(子爵/也)
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衍之继其兄继宋非继微
也而称微仲者何犹微子之心也至于衍之子稽则远
矣于是始称宋公呜呼吾于洪范之书言十有三祀微
子之命以其旧爵名篇而知武王周公之仁不夺人之
所守也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
迹于天下矣
卷二 第 22b 页 WYG0858-0434b.png
酒诰
酒为天之降命亦为天之降威纣以酗酒而亡文王以
不腆于酒而兴兴亡之几其原皆在于酒则所以保天
命而畏天威者后人不可不谨矣
召诰
古者吉行日五十里故召公营洛乙未自周戊申朝至
于洛凡十有四日师行日三十里故武王伐纣癸巳自
周戊午师渡孟津凡二十有五日汉书以为三十一日
酒为天之降命亦为天之降威纣以酗酒而亡文王以
不腆于酒而兴兴亡之几其原皆在于酒则所以保天
命而畏天威者后人不可不谨矣
召诰
古者吉行日五十里故召公营洛乙未自周戊申朝至
于洛凡十有四日师行日三十里故武王伐纣癸巳自
周戊午师渡孟津凡二十有五日汉书以为三十一日
卷二 第 23a 页 WYG0858-0434c.png
误
元子
微子之命以微子为殷王元子召诰则又以纣为元子
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又曰有王虽小
元子哉人君谓之天子故仁人之事天如事亲
其稽我古人之德
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武王之诰康叔既
祗遹乃文考而又求之殷先哲王又求之商耇成人又
元子
微子之命以微子为殷王元子召诰则又以纣为元子
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又曰有王虽小
元子哉人君谓之天子故仁人之事天如事亲
其稽我古人之德
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武王之诰康叔既
祗遹乃文考而又求之殷先哲王又求之商耇成人又
卷二 第 23b 页 WYG0858-0434d.png
别求之古先哲王大保之戒成王先之以稽我古人之
德而后进之以稽谋自天及成王之作周官亦曰学古
入官曰不学墙面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好古
敏以求之又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先圣
后圣其揆一也不学古而欲稽天岂非不耕而求穫乎
节性
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此性善之说所自出也节性惟
日其迈此性相近之说所自出也岂弟君子俾尔弥尔
德而后进之以稽谋自天及成王之作周官亦曰学古
入官曰不学墙面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好古
敏以求之又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先圣
后圣其揆一也不学古而欲稽天岂非不耕而求穫乎
节性
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此性善之说所自出也节性惟
日其迈此性相近之说所自出也岂弟君子俾尔弥尔
卷二 第 24a 页 WYG0858-0435a.png
性似先公酋矣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汝其敬识百辟享
人主坐明堂而临九牧不但察群心之向背亦当知四
国之忠奸故嘉禾同颖美侯服之宣风底贡厥獒戒明
王之慎德所谓敬识百辟享也昔者唐明皇之致理也
受张相千秋之镜听元生于蔿之歌亦能以謇谔为珠
玑以仁贤为器币及乎王心一荡佞谀日崇开广运之
谭致江南之货广陵铜器京口绫衫锦缆牙樯弥亘数
汝其敬识百辟享
人主坐明堂而临九牧不但察群心之向背亦当知四
国之忠奸故嘉禾同颖美侯服之宣风底贡厥獒戒明
王之慎德所谓敬识百辟享也昔者唐明皇之致理也
受张相千秋之镜听元生于蔿之歌亦能以謇谔为珠
玑以仁贤为器币及乎王心一荡佞谀日崇开广运之
谭致江南之货广陵铜器京口绫衫锦缆牙樯弥亘数
卷二 第 24b 页 WYG0858-0435b.png
里靓妆鲜服和者百人乃未几而蓟门之乱作矣然则
韦坚王鉷之徒剥民以奉其君者皆不役志于享者也
易曰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若明皇者岂非享多仪
而民曰不享者哉
惟尔王家我适
朝觐者不之殷而之周讼狱者不之殷而之周于是周
为天子而殷为侯服矣此之谓惟尔王家我适
王来自奄
韦坚王鉷之徒剥民以奉其君者皆不役志于享者也
易曰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若明皇者岂非享多仪
而民曰不享者哉
惟尔王家我适
朝觐者不之殷而之周讼狱者不之殷而之周于是周
为天子而殷为侯服矣此之谓惟尔王家我适
王来自奄
卷二 第 25a 页 WYG0858-0435c.png
多方之诰曰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而多士王曰昔朕
来自奄是多方当在多士之前后人倒其篇第耳(元儒/王柏)
(论亦同此但更/置太多未敢信)奄之叛周是武庚既诛而惧遂与淮夷
徐戎并兴而周公东征乃至于三年之久孟子曰伐奄
三年讨其君是也(伐奄成王时事上言相武/王因诛纣而连言之耳)既克而成
王践奄盖行巡狩之事书序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
蒲姑是也(多方篇云周公曰王若曰是周/公尚未迁殷而王已践奄矣)孔传以为奄
再叛者拘于篇之先后而强为之说(至于再至于三/当从蔡氏说)
来自奄是多方当在多士之前后人倒其篇第耳(元儒/王柏)
(论亦同此但更/置太多未敢信)奄之叛周是武庚既诛而惧遂与淮夷
徐戎并兴而周公东征乃至于三年之久孟子曰伐奄
三年讨其君是也(伐奄成王时事上言相武/王因诛纣而连言之耳)既克而成
王践奄盖行巡狩之事书序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
蒲姑是也(多方篇云周公曰王若曰是周/公尚未迁殷而王已践奄矣)孔传以为奄
再叛者拘于篇之先后而强为之说(至于再至于三/当从蔡氏说)
卷二 第 25b 页 WYG0858-0435d.png
建官惟百
成王作周官之书谓唐虞稽古建官惟百而夏商官倍
者时代不远其多寡何若此之悬绝哉且天下之事一
职之微至于委吏乘田亦不可阙而谓二帝之世遂能
以百官该内外之务吾不敢信也考之传注亦第以为
因时制宜而莫详其实吾以为唐虞之官不止于百而
其咨而命之者二十有二人其馀九官之佐殳斨伯与
朱虎熊罴之伦暨侍御仆从以至州十有二师外薄四
成王作周官之书谓唐虞稽古建官惟百而夏商官倍
者时代不远其多寡何若此之悬绝哉且天下之事一
职之微至于委吏乘田亦不可阙而谓二帝之世遂能
以百官该内外之务吾不敢信也考之传注亦第以为
因时制宜而莫详其实吾以为唐虞之官不止于百而
其咨而命之者二十有二人其馀九官之佐殳斨伯与
朱虎熊罴之伦暨侍御仆从以至州十有二师外薄四
卷二 第 26a 页 WYG0858-0436a.png
海咸建五长以名达于天子者不过百人而已其他则
穆王之命所谓慎简乃僚而天子不亲其黜陟者也故
曰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
急亲贤也夏商之世法日详而人主之职日侵于下其
命于天子者多故倍也观于立政之书内至于亚旅外
至于表臣百司而夷微卢烝三亳版尹之官又虞夏之
所未有则可知矣杜氏通典言汉初王侯国百官皆如
汉朝惟丞相命于天子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及景
穆王之命所谓慎简乃僚而天子不亲其黜陟者也故
曰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
急亲贤也夏商之世法日详而人主之职日侵于下其
命于天子者多故倍也观于立政之书内至于亚旅外
至于表臣百司而夷微卢烝三亳版尹之官又虞夏之
所未有则可知矣杜氏通典言汉初王侯国百官皆如
汉朝惟丞相命于天子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及景
卷二 第 26b 页 WYG0858-0436b.png
帝惩吴楚之乱杀其制度罢御史大夫以下官至武帝
又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擅补其州郡佐吏
自别驾长史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补历代因而不革洎
北齐武平中后主失政多有佞幸乃赐其卖官分占州
郡下及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自
是之后州郡辟士之权寖移于朝廷以故外吏不得精
覈由此起也故刘炫对牛弘以为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此政之所以日繁而沈既济之议欲令六品以下及僚
又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擅补其州郡佐吏
自别驾长史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补历代因而不革洎
北齐武平中后主失政多有佞幸乃赐其卖官分占州
郡下及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自
是之后州郡辟士之权寖移于朝廷以故外吏不得精
覈由此起也故刘炫对牛弘以为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此政之所以日繁而沈既济之议欲令六品以下及僚
卷二 第 27a 页 WYG0858-0436c.png
佐之属许州府辟用(唐书百官志曰初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
(天下/才足)矣贤后之人见周礼一书设官之多职事之密以为
周之所以致治者如此而不知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
之外文王罔敢知也然则周之制虽详而意犹不异于
唐虞矣求治之君其可以天子而预铨曹之事哉
司空
司空孔传谓主国空土以居民未必然颜师古曰空穴
也古人穴居主穿土为穴以居人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注此语必有所)
(天下/才足)矣贤后之人见周礼一书设官之多职事之密以为
周之所以致治者如此而不知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
之外文王罔敢知也然则周之制虽详而意犹不异于
唐虞矣求治之君其可以天子而预铨曹之事哉
司空
司空孔传谓主国空土以居民未必然颜师古曰空穴
也古人穴居主穿土为穴以居人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注此语必有所)
卷二 第 27b 页 WYG0858-0436d.png
(本/)易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诗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
未有家室今河东之人尚多有穴居者(今人谓窑即古/陶字庄子言逃)
(虚空虚空即今/人所谓冷窑也)洪水之后莫急于奠民居故伯禹作司空
为九官之首
顾命
读顾命之篇见成王初丧之际康王与其群臣皆吉服
而无哀痛之辞以召公毕公之贤反不及子产叔向诚
为可疑再四读之知其中有脱简(不言殡礼知是阙文/岂有新君已朝诸侯)
未有家室今河东之人尚多有穴居者(今人谓窑即古/陶字庄子言逃)
(虚空虚空即今/人所谓冷窑也)洪水之后莫急于奠民居故伯禹作司空
为九官之首
顾命
读顾命之篇见成王初丧之际康王与其群臣皆吉服
而无哀痛之辞以召公毕公之贤反不及子产叔向诚
为可疑再四读之知其中有脱简(不言殡礼知是阙文/岂有新君已朝诸侯)
卷二 第 28a 页 WYG0858-0437a.png
(而成王尚未殡史官/略无一言记及者乎)而狄设黼扆缀衣以下即当属之
康王之诰(伏生本以顾命康/王之诰合为一篇)自此以上记成王顾命登
遐之事自此以下记明年正月上日康王即位朝诸侯
之事也古之人君于即位之礼重矣故即位于庙受命
于先王祭毕而朝群臣群臣布币而见然后成之为君
春秋之于鲁公即位则书不即位则不书盖有遭时之
变而不行此礼如庄闵僖三公者矣康王当太平之时
为继体之主而史录其遗文训告以为一代之大法此
康王之诰(伏生本以顾命康/王之诰合为一篇)自此以上记成王顾命登
遐之事自此以下记明年正月上日康王即位朝诸侯
之事也古之人君于即位之礼重矣故即位于庙受命
于先王祭毕而朝群臣群臣布币而见然后成之为君
春秋之于鲁公即位则书不即位则不书盖有遭时之
变而不行此礼如庄闵僖三公者矣康王当太平之时
为继体之主而史录其遗文训告以为一代之大法此
卷二 第 28b 页 WYG0858-0437b.png
书之所以传也记曰未没丧不称君而今书曰王麻冕
黼裳是踰年之君也又曰周卒哭而祔而今曰诸侯出
庙门俟是已祔之后也(记曰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传言天子
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而今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
方诸侯是七月之馀也因其中有脱简而后之说书者
并以系之越七日癸酉之下所以生后儒之论而不思
初崩七日之间诸侯何由而毕至乎(苏氏亦知其不通/而以为问疾之诸)
(侯/)或曰易吉可乎曰此周公所制之礼也以宗庙为重
黼裳是踰年之君也又曰周卒哭而祔而今曰诸侯出
庙门俟是已祔之后也(记曰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传言天子
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而今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
方诸侯是七月之馀也因其中有脱简而后之说书者
并以系之越七日癸酉之下所以生后儒之论而不思
初崩七日之间诸侯何由而毕至乎(苏氏亦知其不通/而以为问疾之诸)
(侯/)或曰易吉可乎曰此周公所制之礼也以宗庙为重
卷二 第 29a 页 WYG0858-0437c.png
而不敢凶服以接乎神释三年之丧以尽斯须之敬此
义之所在而天子之守与士庶不同者也商书有之矣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
祖岂以丧服而入庙哉(汉书孝文纪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盖犹循此制)
传贤之世天下可以无君故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
之子于南河之南传子之世天下不可无君故惟元祀
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
自狄设黼扆缀衣以下皆陈之朝者也设四席者朝群
义之所在而天子之守与士庶不同者也商书有之矣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
祖岂以丧服而入庙哉(汉书孝文纪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盖犹循此制)
传贤之世天下可以无君故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
之子于南河之南传子之世天下不可无君故惟元祀
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
自狄设黼扆缀衣以下皆陈之朝者也设四席者朝群
卷二 第 29b 页 WYG0858-0437d.png
臣听政事养国老燕亲属皆新天子之所有事而非事
亡之说也自王麻冕黼裳以下皆庙中之事也自王出
在应门之内以下则康王临朝之事也
周之末世固有不待葬而先见庙者矣左传昭二十二
年夏四月乙丑王崩于荣锜氏五月庚辰见王六月丁
巳葬景王其曰见王者见王子猛于先王之庙也不待
期而见王猛不待期而葬景王则以子朝之争国也然
不言即位但曰见王而已孰谓成康无事之时而行此
亡之说也自王麻冕黼裳以下皆庙中之事也自王出
在应门之内以下则康王临朝之事也
周之末世固有不待葬而先见庙者矣左传昭二十二
年夏四月乙丑王崩于荣锜氏五月庚辰见王六月丁
巳葬景王其曰见王者见王子猛于先王之庙也不待
期而见王猛不待期而葬景王则以子朝之争国也然
不言即位但曰见王而已孰谓成康无事之时而行此
卷二 第 30a 页 WYG0858-0438a.png
变礼哉
书之脱简多矣如武成之篇蔡氏以为尚有阙文洛诰
戊辰王在新邑则王之至洛可知乃二公至洛并详其
日月而王不书金氏以为其间必有阙文盖伏生老而
忘之耳然则顾命之脱简又何疑哉孔子有言若非有
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余于顾命敢引之以断千
载之疑
矫虔
书之脱简多矣如武成之篇蔡氏以为尚有阙文洛诰
戊辰王在新邑则王之至洛可知乃二公至洛并详其
日月而王不书金氏以为其间必有阙文盖伏生老而
忘之耳然则顾命之脱简又何疑哉孔子有言若非有
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余于顾命敢引之以断千
载之疑
矫虔
卷二 第 30b 页 WYG0858-0438b.png
说文矫从矢揉箭也故有用力之义汉书孝武纪注引
韦昭曰诈称为矫强取为虔周语注以诈用法曰矫
罔中于行以覆诅盟
国乱无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见理于是不
得不愬之于神而诅盟之事起矣苏公遇暴公之谗则
出此三物以诅尔斯屈原遭子兰之谗则告五帝以折
中命咎繇而听直至于里巷之人亦莫不然而鬼神之
往来于人间者亦或著其灵爽于是赏罚之柄乃移之
韦昭曰诈称为矫强取为虔周语注以诈用法曰矫
罔中于行以覆诅盟
国乱无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见理于是不
得不愬之于神而诅盟之事起矣苏公遇暴公之谗则
出此三物以诅尔斯屈原遭子兰之谗则告五帝以折
中命咎繇而听直至于里巷之人亦莫不然而鬼神之
往来于人间者亦或著其灵爽于是赏罚之柄乃移之
卷二 第 31a 页 WYG0858-0438c.png
冥漠之中而蚩蚩之氓其畏王鈇常不如其畏鬼责矣
乃世之君子犹有所取焉以辅王政之穷今日所传地
狱之说感应之书皆苗民诅盟之馀习也明明棐常鳏
寡无盖则王政行于上而人自不复有求于神故曰有
道之世其鬼不神所谓绝地天通者如此而已矣
文侯之命
竹书纪年幽王三年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伯盘(古服字与盘/字相似而误)为太子九年申
乃世之君子犹有所取焉以辅王政之穷今日所传地
狱之说感应之书皆苗民诅盟之馀习也明明棐常鳏
寡无盖则王政行于上而人自不复有求于神故曰有
道之世其鬼不神所谓绝地天通者如此而已矣
文侯之命
竹书纪年幽王三年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伯盘(古服字与盘/字相似而误)为太子九年申
卷二 第 31b 页 WYG0858-0438d.png
侯聘西戎及鄫十年王师伐申十一年申人鄫人及犬
戎入周弑王及王子伯盘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
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平王元年
王东徙雒邑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
周二十一年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左传昭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
(侯之辞曰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杜氏以携王为伯服盖失之不考)然则文侯之命
报其立己之功而望之以杀携王之效也郑公子兰之
从晋文公而东也请无与围郑晋人许之今平王既立
戎入周弑王及王子伯盘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
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平王元年
王东徙雒邑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
周二十一年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左传昭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
(侯之辞曰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杜氏以携王为伯服盖失之不考)然则文侯之命
报其立己之功而望之以杀携王之效也郑公子兰之
从晋文公而东也请无与围郑晋人许之今平王既立
卷二 第 32a 页 WYG0858-0439a.png
于申(申国在今/信阳州)自申迁于雒邑而复使周人为之戍申
(竹书纪年平王三十三年楚/人侵申三十六年王人戌申)则申侯之伐幽王之弑不
可谓非出于平王之志者矣当日诸侯但知其冢嗣为
当立而不察其与闻乎弑为可诛虢公之立王子余臣
或有见乎此也自文侯用师替携王以除其偪而平王
之位定矣后之人徒以成败论而不察其故遂谓平王
能继文武之绪而惜其弃岐丰七百里之地岂谓能得
当日之情者哉孔子生于二百年之后盖有所不忍言
(竹书纪年平王三十三年楚/人侵申三十六年王人戌申)则申侯之伐幽王之弑不
可谓非出于平王之志者矣当日诸侯但知其冢嗣为
当立而不察其与闻乎弑为可诛虢公之立王子余臣
或有见乎此也自文侯用师替携王以除其偪而平王
之位定矣后之人徒以成败论而不察其故遂谓平王
能继文武之绪而惜其弃岐丰七百里之地岂谓能得
当日之情者哉孔子生于二百年之后盖有所不忍言
卷二 第 32b 页 WYG0858-0439b.png
而录文侯之命于书录扬之水之篇于诗其旨微矣(葛/藟)
(诗序谓平王弃其九族似亦未可尽非列古今人/表以平王申侯与幽王褒姒虢石父同 下下)传言
平王东迁盖周之臣子美其名尔综其实不然凡言迁
者自彼而之此之辞盘庚迁于殷是也幽王之亡宗庙
社稷以及典章文物荡然皆尽镐京之地已为西戎所
有平王乃自申东保于雒天子之国与诸侯无异而又
有携王与之颉颃并为人主者二十年其得存周之祀
幸矣而望其中兴哉(如东晋元帝不可/谓之迁于建康)
(诗序谓平王弃其九族似亦未可尽非列古今人/表以平王申侯与幽王褒姒虢石父同 下下)传言
平王东迁盖周之臣子美其名尔综其实不然凡言迁
者自彼而之此之辞盘庚迁于殷是也幽王之亡宗庙
社稷以及典章文物荡然皆尽镐京之地已为西戎所
有平王乃自申东保于雒天子之国与诸侯无异而又
有携王与之颉颃并为人主者二十年其得存周之祀
幸矣而望其中兴哉(如东晋元帝不可/谓之迁于建康)
卷二 第 33a 页 WYG0858-0439c.png
秦誓
有秦誓故列秦誓有秦诗故录秦诗述而不作也谓夫
子逆知天下之将并于秦而存之者(邵子/说)小之乎知圣
人矣秦穆公之盛仅霸西戎未尝为中国盟主无论齐
桓晋文即亦不敢望楚之灵王吴之夫差合诸侯而制
天下之柄春秋以后秦盖中衰吴渊颍(莱/)曰秦之兴始
于孝公之用商鞅成于惠王之取巴蜀蚕食六国并吞
二周战国之秦也非春秋之秦也其去夫子之卒也久
有秦誓故列秦誓有秦诗故录秦诗述而不作也谓夫
子逆知天下之将并于秦而存之者(邵子/说)小之乎知圣
人矣秦穆公之盛仅霸西戎未尝为中国盟主无论齐
桓晋文即亦不敢望楚之灵王吴之夫差合诸侯而制
天下之柄春秋以后秦盖中衰吴渊颍(莱/)曰秦之兴始
于孝公之用商鞅成于惠王之取巴蜀蚕食六国并吞
二周战国之秦也非春秋之秦也其去夫子之卒也久
卷二 第 33b 页 WYG0858-0439d.png
矣(自获麟之岁以至始皇灭/六国并天下二百六十年)夫子恶知周之必并于秦
哉若所云后世男子自称秦始皇入我房颠倒我衣裳
至沙丘而亡者近于图澄宝志之流非所以言孔子矣
甘誓天子之事也胤征诸侯之事也并存之见诸侯之
事可以继天子也费誓秦誓之存犹是也
古文尚书
汉时尚书今文与古文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汉书艺
文志曰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师古曰孔
哉若所云后世男子自称秦始皇入我房颠倒我衣裳
至沙丘而亡者近于图澄宝志之流非所以言孔子矣
甘誓天子之事也胤征诸侯之事也并存之见诸侯之
事可以继天子也费誓秦誓之存犹是也
古文尚书
汉时尚书今文与古文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汉书艺
文志曰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师古曰孔
卷二 第 34a 页 WYG0858-0440a.png
安国书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
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玄序赞云后又亡其一篇
故五十七又曰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
十二卷(欧阳生字和伯史失其名夏侯/胜胜从兄子建皆傅伏生尚书)师古曰此二十
九卷伏生传授者(内秦誓非伏生所传/师古并言之详见下)此今文与古文
为二也又曰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
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
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
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玄序赞云后又亡其一篇
故五十七又曰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
十二卷(欧阳生字和伯史失其名夏侯/胜胜从兄子建皆傅伏生尚书)师古曰此二十
九卷伏生传授者(内秦誓非伏生所传/师古并言之详见下)此今文与古文
为二也又曰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
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
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
卷二 第 34b 页 WYG0858-0440b.png
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
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师古曰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
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师古曰/中者夫)
(子之/书也)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
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
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志自云/此所述)
(者本之刘歆七略不知中古文即安国所/献否及王莽末遭赤眉之乱焚烧无馀)儒林传曰孔
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
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师古曰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
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师古曰/中者夫)
(子之/书也)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
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
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志自云/此所述)
(者本之刘歆七略不知中古文即安国所/献否及王莽末遭赤眉之乱焚烧无馀)儒林传曰孔
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
卷二 第 35a 页 WYG0858-0440c.png
书得十馀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言此为最多者明张/霸加之以百二篇为)
(伪/)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都尉
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又传左氏常授
虢徐敖又传毛诗授王璜平陵涂恽子真子真授河南
桑钦君长王莽时诸学皆立(传末又言平帝时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
(而后汉书十四博士/无之盖光武时废)刘歆为国师璜恽等皆贵显(言刘/歆者)
(哀帝时歆移书太常博士/欲立此诸家之学故也)又曰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
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或分析之/或合之)又采左
(伪/)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都尉
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又传左氏常授
虢徐敖又传毛诗授王璜平陵涂恽子真子真授河南
桑钦君长王莽时诸学皆立(传末又言平帝时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
(而后汉书十四博士/无之盖光武时废)刘歆为国师璜恽等皆贵显(言刘/歆者)
(哀帝时歆移书太常博士/欲立此诸家之学故也)又曰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
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或分析之/或合之)又采左
卷二 第 35b 页 WYG0858-0440d.png
氏传书序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
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此又孔氏古文与张霸之书为二也后汉书儒林传曰
孔僖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又曰扶
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贾逵传肃/宗好古文)
(尚书诏逵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为三卷帝善之)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
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又曰建初中诏高才生受古文
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
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此又孔氏古文与张霸之书为二也后汉书儒林传曰
孔僖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又曰扶
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贾逵传肃/宗好古文)
(尚书诏逵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为三卷帝善之)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
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又曰建初中诏高才生受古文
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
卷二 第 36a 页 WYG0858-0441a.png
讲郎给事近署然则孔僖所受之安国者竟无其传而
杜林贾逵马融郑玄则不见安国之传而为之作训作
传作注解此则孔郑之学又当为二而无可考矣刘陶
传曰陶明尚书春秋为之训诂推三家尚书及古文是
正文字三百馀事名曰中文尚书(言参用今文/古文之中)汉末之
乱无传若马融注古文尚书十卷郑玄注古文尚书九
卷则见于旧唐书艺文志(又有王肃范宁李颙姜道成/注古文尚书 新唐书作姜)
(道/盛)开元之时尚有其书而未尝亡也按陆氏释文言马
杜林贾逵马融郑玄则不见安国之传而为之作训作
传作注解此则孔郑之学又当为二而无可考矣刘陶
传曰陶明尚书春秋为之训诂推三家尚书及古文是
正文字三百馀事名曰中文尚书(言参用今文/古文之中)汉末之
乱无传若马融注古文尚书十卷郑玄注古文尚书九
卷则见于旧唐书艺文志(又有王肃范宁李颙姜道成/注古文尚书 新唐书作姜)
(道/盛)开元之时尚有其书而未尝亡也按陆氏释文言马
卷二 第 36b 页 WYG0858-0441b.png
郑所注二十九篇则亦不过伏生所传之二十八(一尧/典并)
(舜典慎徽以下为一篇二皋陶谟并益稷为一篇三禹/贡四甘誓五汤誓六盘庚七高宗肜日八西伯戡黎九)
(微子十牧誓十一洪范十二金縢十三大诰十四康诰/十五酒诰十六梓材十七召诏十八洛诰十九多士二)
(十无逸二十一君奭二十二多方二十三立政二十四/顾命并康王之诰为一篇二十五吕刑二十六文侯之)
(命二十七费誓/二十八秦誓)而泰誓别得之民间合之为二十九(孔/子)
(正义曰史记及汉书儒林传云伏生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然泰誓非伏生所得按马融云泰誓后得郑玄)
(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别录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则泰誓非伏生所传而言二十九篇者)
(以司马迁在武帝之世见泰誓出而得行入于伏生所/传内故为史总之云伏生所出不复曲别分析其实得)
(舜典慎徽以下为一篇二皋陶谟并益稷为一篇三禹/贡四甘誓五汤誓六盘庚七高宗肜日八西伯戡黎九)
(微子十牧誓十一洪范十二金縢十三大诰十四康诰/十五酒诰十六梓材十七召诏十八洛诰十九多士二)
(十无逸二十一君奭二十二多方二十三立政二十四/顾命并康王之诰为一篇二十五吕刑二十六文侯之)
(命二十七费誓/二十八秦誓)而泰誓别得之民间合之为二十九(孔/子)
(正义曰史记及汉书儒林传云伏生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然泰誓非伏生所得按马融云泰誓后得郑玄)
(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别录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则泰誓非伏生所传而言二十九篇者)
(以司马迁在武帝之世见泰誓出而得行入于伏生所/传内故为史总之云伏生所出不复曲别分析其实得)
卷二 第 37a 页 WYG0858-0441c.png
(时不与伏生/所传同也)且非今之泰誓(有白鱼入于王舟等/语董仲舒对策引之)其所
谓得多十六篇者不与其间也隋书经籍志曰马融郑
玄所传惟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子旧书自馀绝
无所说(正义曰郑氏书于伏生所传之外增益二十四/篇舜典一汨作二九工九篇十一大禹谟十二)
(益稷十三五子之歌十四胤征十五汤诰十六咸有一/德十七典宝十八伊训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
(成二十二旅獒二十三问命二十四以一篇为一卷九/共九篇合为一卷通十六卷以合于汉艺文志得多十)
(六篇之数此即张霸之徒所作伪/书也 与旧唐书所载卷目不同)晋世秘府所存有古
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
谓得多十六篇者不与其间也隋书经籍志曰马融郑
玄所传惟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子旧书自馀绝
无所说(正义曰郑氏书于伏生所传之外增益二十四/篇舜典一汨作二九工九篇十一大禹谟十二)
(益稷十三五子之歌十四胤征十五汤诰十六咸有一/德十七典宝十八伊训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
(成二十二旅獒二十三问命二十四以一篇为一卷九/共九篇合为一卷通十六卷以合于汉艺文志得多十)
(六篇之数此即张霸之徒所作伪/书也 与旧唐书所载卷目不同)晋世秘府所存有古
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
卷二 第 37b 页 WYG0858-0441d.png
尚书并亡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上之
(正义引晋书云太保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授天/水梁柳柳授城阳藏曹曹授汝南梅赜遂上其书又云)
(其书亡失舜典一篇国此书东京以下诸儒皆不曾见/郑玄注礼记韦昭注 语杜预注左氏赵岐注孟子凡)
(引此书文并/注云逸书)增多二十五篇(大禹谟一五子之歌二胤/征三仲虺之诰四汤诰五)
(伊训六大甲三篇九咸以一德十说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
(命二十周官二十一君陈二十二毕/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囧命二十五)以合于伏生之二
十八篇而去其伪泰誓又分舜典益稷盘庚中下康王
之诰各自为篇则为今之五十八篇矣其舜典亡阙取
(正义引晋书云太保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授天/水梁柳柳授城阳藏曹曹授汝南梅赜遂上其书又云)
(其书亡失舜典一篇国此书东京以下诸儒皆不曾见/郑玄注礼记韦昭注 语杜预注左氏赵岐注孟子凡)
(引此书文并/注云逸书)增多二十五篇(大禹谟一五子之歌二胤/征三仲虺之诰四汤诰五)
(伊训六大甲三篇九咸以一德十说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
(命二十周官二十一君陈二十二毕/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囧命二十五)以合于伏生之二
十八篇而去其伪泰誓又分舜典益稷盘庚中下康王
之诰各自为篇则为今之五十八篇矣其舜典亡阙取
卷二 第 38a 页 WYG0858-0442a.png
王肃本慎徽以下之传续之(陆氏释文云梅赜上孔氏/传古文尚书亡舜典一篇)
(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齐明帝建武四年
有姚方兴者于大航头得本有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
十八字献之朝议咸以为非及江陵板荡其文北入中
原学者异之刘炫遂以列诸本第然则今之尚书其今
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篇固杂取伏生安国之文而二
十五篇之出于梅赜舜典二十八字之出于姚方兴又
合而一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今日而益验
(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齐明帝建武四年
有姚方兴者于大航头得本有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
十八字献之朝议咸以为非及江陵板荡其文北入中
原学者异之刘炫遂以列诸本第然则今之尚书其今
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篇固杂取伏生安国之文而二
十五篇之出于梅赜舜典二十八字之出于姚方兴又
合而一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今日而益验
卷二 第 38b 页 WYG0858-0442b.png
之矣
窃疑古时有尧典无舜典有夏书无虞书而尧典亦夏
书也孟子引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而谓之尧典则
序之别为舜典者非矣左氏传庄公八年引皋陶迈种
德僖公二十四年引地平天成二十七年引赋纳以言
文公七年引戒之用休襄公五年引成允成功二十一
年二十三年两引念兹在兹二十六年引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哀公六年引允出兹在兹十八年引官占惟
窃疑古时有尧典无舜典有夏书无虞书而尧典亦夏
书也孟子引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而谓之尧典则
序之别为舜典者非矣左氏传庄公八年引皋陶迈种
德僖公二十四年引地平天成二十七年引赋纳以言
文公七年引戒之用休襄公五年引成允成功二十一
年二十三年两引念兹在兹二十六年引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哀公六年引允出兹在兹十八年引官占惟
卷二 第 39a 页 WYG0858-0442c.png
先蔽志国语周内史过引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
守邦而皆谓之夏书则后之目为虞书者赘矣(正义言/马融郑)
(玄王肃别录题皆曰/虞夏书以虞夏同科)何则记此书者必出于夏之史臣
虽传之自唐而润色成文不无待于后人者故篇首言
曰若稽古以古为言明非当日之记也世更三圣事同
一家以夏之臣追记二帝之事不谓之夏书而何夫惟
以夏之臣而追记二帝之事则言尧可以见舜不若后
人之史每帝立一本纪而后为全书也
守邦而皆谓之夏书则后之目为虞书者赘矣(正义言/马融郑)
(玄王肃别录题皆曰/虞夏书以虞夏同科)何则记此书者必出于夏之史臣
虽传之自唐而润色成文不无待于后人者故篇首言
曰若稽古以古为言明非当日之记也世更三圣事同
一家以夏之臣追记二帝之事不谓之夏书而何夫惟
以夏之臣而追记二帝之事则言尧可以见舜不若后
人之史每帝立一本纪而后为全书也
卷二 第 39b 页 WYG0858-0442d.png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承上文皋陶所陈一时之言也王
出在应门之内承上文诸侯出庙门俟一时之事也序
分为两篇者妄也
书序
益都孙宝侗仲愚谓书序为后人伪作逸书之名亦多
不典至如左氏传定四年祝佗告苌弘其言鲁也曰命
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其言卫也曰命以康诰而封
于殷虚其言晋也曰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是则伯禽
出在应门之内承上文诸侯出庙门俟一时之事也序
分为两篇者妄也
书序
益都孙宝侗仲愚谓书序为后人伪作逸书之名亦多
不典至如左氏传定四年祝佗告苌弘其言鲁也曰命
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其言卫也曰命以康诰而封
于殷虚其言晋也曰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是则伯禽
卷二 第 40a 页 WYG0858-0443a.png
之命康诰唐诰周书之三篇而孔子所必录也今独康
诰存而二书亡为书序者不知其篇名而不列于百篇
之内疏漏显然是则不但书序可疑并百篇之名亦未
可信矣其解命以伯禽为书名伯禽之命尤为切当今
录其说
正义曰尚书遭秦而亡汉初不知篇数武帝时有大常
蓼侯孔臧者安国之从兄也与安国书云时人惟闻尚
书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谓为信然不知其有百篇
诰存而二书亡为书序者不知其篇名而不列于百篇
之内疏漏显然是则不但书序可疑并百篇之名亦未
可信矣其解命以伯禽为书名伯禽之命尤为切当今
录其说
正义曰尚书遭秦而亡汉初不知篇数武帝时有大常
蓼侯孔臧者安国之从兄也与安国书云时人惟闻尚
书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谓为信然不知其有百篇
卷二 第 40b 页 WYG0858-0443b.png
也今考传记引书并无序所亡四十二篇之文则此篇
名亦未可尽信也
丰熙伪尚书
五经得于秦火之馀其中固不能无错误学者不幸而
生乎二千馀载之后信古而阙疑乃其分也近世之说
经者莫病乎好异以其说之异于人而不足以取信于
是舍本经之训诂而求之诸子百家之书犹未足也则
舍近代之文而求之远古又不足则舍中国之文而求
名亦未可尽信也
丰熙伪尚书
五经得于秦火之馀其中固不能无错误学者不幸而
生乎二千馀载之后信古而阙疑乃其分也近世之说
经者莫病乎好异以其说之异于人而不足以取信于
是舍本经之训诂而求之诸子百家之书犹未足也则
舍近代之文而求之远古又不足则舍中国之文而求
卷二 第 41a 页 WYG0858-0443c.png
之四海之外如丰熙之古书世本尤可怪焉(鄞人言出/其子坊伪)
(撰又有子贡诗传/后儒往往惑之)曰箕子朝鲜本者箕子封于朝鲜传
书古文自帝典至微子止后附洪范一篇曰徐市倭国
本者徐市为秦博士因李斯坑杀儒生托言入海求仙
尽载古书至岛上立倭国即今日本是也二国所译书
其曾大父河南布政使庆录得之以藏于家按宋欧阳
永叔日本刀歌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盖
昔时已有是说而叶少蕴固已疑之夫诗人寄兴之辞
(撰又有子贡诗传/后儒往往惑之)曰箕子朝鲜本者箕子封于朝鲜传
书古文自帝典至微子止后附洪范一篇曰徐市倭国
本者徐市为秦博士因李斯坑杀儒生托言入海求仙
尽载古书至岛上立倭国即今日本是也二国所译书
其曾大父河南布政使庆录得之以藏于家按宋欧阳
永叔日本刀歌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盖
昔时已有是说而叶少蕴固已疑之夫诗人寄兴之辞
卷二 第 41b 页 WYG0858-0443d.png
岂必真有其事哉日本之职贡于唐久矣自唐及宋历
代求书之诏不能得而二千载之后庆乃得之其得之
又不以献之朝廷而藏之家何也(宋咸平中日本僧奝/然以郑康成注孝经)
(来献不言/有尚书)至曰箕子传书古文自帝典至微子则不应
别无一篇逸书而一一尽同于伏生孔安国之所传其
曰后附洪范一篇者盖徒见左氏传三引洪范皆谓之
商书(文公五年引沈渐刚克高明柔克成公六年引三/人占从二人襄公三年引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正)
(义曰箕子商人所/说故谓之商书)而不知王者周人之称十有三年周
代求书之诏不能得而二千载之后庆乃得之其得之
又不以献之朝廷而藏之家何也(宋咸平中日本僧奝/然以郑康成注孝经)
(来献不言/有尚书)至曰箕子传书古文自帝典至微子则不应
别无一篇逸书而一一尽同于伏生孔安国之所传其
曰后附洪范一篇者盖徒见左氏传三引洪范皆谓之
商书(文公五年引沈渐刚克高明柔克成公六年引三/人占从二人襄公三年引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正)
(义曰箕子商人所/说故谓之商书)而不知王者周人之称十有三年周
卷二 第 42a 页 WYG0858-0444a.png
史之记不得为商人之书也禹贡以道山道水移于九
州之前此不知古人先经后纬之义也(孔安国传道岍/及岐即云更理)
(说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是自汉以来别无异/文 史记夏本纪亦先九州而后道山道水)五子之歌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其不叶而改之曰可不敬乎谓
本之鸿都石经据正义言蔡邕所书石经尚书止今文
三十四篇无五子之歌熙又何以不考而妄言之也(五/子)
(之歌乃孔氏古文东晋豫章内火梅赜所上故左传成/公十六年引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哀公六年引惟彼陶)
(唐有此冀方杜预注并以为逸书国语周单襄公引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单穆公引关石和钧王府则有韦)
州之前此不知古人先经后纬之义也(孔安国传道岍/及岐即云更理)
(说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是自汉以来别无异/文 史记夏本纪亦先九州而后道山道水)五子之歌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其不叶而改之曰可不敬乎谓
本之鸿都石经据正义言蔡邕所书石经尚书止今文
三十四篇无五子之歌熙又何以不考而妄言之也(五/子)
(之歌乃孔氏古文东晋豫章内火梅赜所上故左传成/公十六年引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哀公六年引惟彼陶)
(唐有此冀方杜预注并以为逸书国语周单襄公引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单穆公引关石和钧王府则有韦)
卷二 第 42b 页 WYG0858-0444b.png
(昭解亦以/为逸书)夫天子失官学在四裔使果有残编断简可
以裨经文而助圣道固君子之所求之而惟恐不得者
也若乃无益于经而徒为异以惑人则其于学也亦谓
之异端而已愚因叹夫昔之君子遵守经文虽章句先
后之间犹不敢辄改故元行冲奉明皇之旨用魏徵所
注类礼撰为疏义成书上进而为张说所駮谓章句隔
绝有乖旧本竟不得立于学官夫礼记二戴所录非夫
子所删况其篇目之次元无深义而魏徵所注则又本
以裨经文而助圣道固君子之所求之而惟恐不得者
也若乃无益于经而徒为异以惑人则其于学也亦谓
之异端而已愚因叹夫昔之君子遵守经文虽章句先
后之间犹不敢辄改故元行冲奉明皇之旨用魏徵所
注类礼撰为疏义成书上进而为张说所駮谓章句隔
绝有乖旧本竟不得立于学官夫礼记二戴所录非夫
子所删况其篇目之次元无深义而魏徵所注则又本
卷二 第 43a 页 WYG0858-0444c.png
之孙炎(字叔然/汉末人)以累代名儒之作申之以诏旨而不能
夺经生之所守盖唐人之于经传其严也如此故啖助
之于春秋卓越三家多有独得而史氏犹讥其一本所
承自用名学谓后生诡辩为助所阶乃近代之人其于
读经卤莽灭裂不及昔人远甚又无先儒为之据依而
师心妄作刋传记未己也进而议圣经矣更章句未己
也进而改文字矣此陆游所致慨于宋人(陆务观曰唐/及国初学者)
(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
夺经生之所守盖唐人之于经传其严也如此故啖助
之于春秋卓越三家多有独得而史氏犹讥其一本所
承自用名学谓后生诡辩为助所阶乃近代之人其于
读经卤莽灭裂不及昔人远甚又无先儒为之据依而
师心妄作刋传记未己也进而议圣经矣更章句未己
也进而改文字矣此陆游所致慨于宋人(陆务观曰唐/及国初学者)
(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
卷二 第 43b 页 WYG0858-0444d.png
(征顾命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作/ 赵汝谈至谓洪范非箕子之)而今且弥甚徐防有言
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
侮道术寖以成俗呜呼此学者所宜深戒若丰熙之徒
又不足论也(近有谓得朝鲜本尚书于洪范八政之末/添多五十二字者按元王恽中堂事记中)
(统二年高丽世子禃来朝宴于中书省问曰传闻汝邦/冇古文尚书及海外异书答曰与中国不殊是知此五)
(十二字者/亦伪撰也)汉东莱张霸伪造尚书百二篇以中书校之
非是霸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诏存其书后樊并
谋反乃黜其书而伪逸书嘉禾篇有周公奉鬯立于阼
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
侮道术寖以成俗呜呼此学者所宜深戒若丰熙之徒
又不足论也(近有谓得朝鲜本尚书于洪范八政之末/添多五十二字者按元王恽中堂事记中)
(统二年高丽世子禃来朝宴于中书省问曰传闻汝邦/冇古文尚书及海外异书答曰与中国不殊是知此五)
(十二字者/亦伪撰也)汉东莱张霸伪造尚书百二篇以中书校之
非是霸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诏存其书后樊并
谋反乃黜其书而伪逸书嘉禾篇有周公奉鬯立于阼
卷二 第 44a 页 WYG0858-0445a.png
阶延登赞曰假王涖政之语莽遂依之以称居摄知惑
世诬民乃犯上作乱之渐大学之教禁于未发者其必
先之矣
世诬民乃犯上作乱之渐大学之教禁于未发者其必
先之矣
卷二 第 44b 页 WYG0858-0445b.png
日知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