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自动笺注)
天原發微卷之十八𨓜九
    魯齋鮑雲龍 景翔 編著
    虚 谷 方 回萬里 校正
變化
 天地變化陰陽生陰陽變化人物
 人物變化聖賢生古之為士者三年
 成十年一化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皆變
 化其氣質之性以復於天命之性亦曰敬
 而已敬則主一一則誠誠則形形則
 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
 誠為能化或問變化何以二十五篇
 終曰自太極肇判以來天地大洪爐人
 物生其中自無而有皆從裏面陶冶出來
 自有而無又從裏面銷縮將去由先天開
 物之初六萬四千八百年後天自禹甲子
公元1294年
 至元甲午又三千五百一十餘年中間人
 物幾變幾聖賢幾古幾今陵谷變遷
 宙更革安有一人一物常在惟賴典籍
 之存有可稽考云爾寒變燠燠變暑暑變
 凉凉又變冷變之中有化焉故春化
 夏化秋秋為冬寒暑代謝無有窮已
 人之與物亦囿於天地變化之中而不能
 違也腐柱生芝麻扶蓬直魚化龍潜者變
 而飛雀化蛤飛者變而潜鷹化鳩惡者變
 而善鳩化鷹善亦可變而惡貍變而豹豹
 變而虎小固可以大矣惟聖罔念作狂
 大或變之而小亦可惜哉以陰陽推之亦
 無有不可變者况靈於萬物為人乎瞽
 之子可為堯塗之人可為禹陋巷之如
 可以聖人善於變化者也其不善變
 化者丹朱商均不肖其父夏癸商辛不類
 其祖下惠跖蹻不能化其兄桓魋司馬
 牛兄不肯似其弟人為天地萬物之靈而
 不能自變其氣質以復於善是有負於天
 地之化有也然則善於變化者當如何
 亦惟純於敬以造誠之閫域無愧於為
 人而可與天地參矣士希賢希聖聖希
 天舍敬其將曷以此變化一篇所以殿諸
 篇之後以此
〇程叔子曰易變易隨時變易從道
 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又曰陰變
 爲陽陽化爲陰
 變化相對言則變是長化是消若統體
 則皆是化到换頭便是變變是自陰而
 陽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夜而晝柔變為
 剛寒變為暖自萌芽來成枝葉突然
 長改换而有頭面者變也化是自陽而陰
 自有而無自盛而衰自晝而夜剛化為柔
 暖化為寒凡有形有迹者皆漸漸恁地
 縮去以至於無者化也又曰陰變陽變
 是進自然長得猛陽化陰化是退自然
 渭去無形陽進極而回故為退陰退
 而上故為進故曰變化進退之象也陽
 化為陰陰變為陽變化也所以變化者道
 也道者本然之妙變化者所乘之機故陰
 變陽化而道無不兩在不測故曰知
 變化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故神無方
 而易無體無方者或在陰或在陽如方
 在已為夏方已為無體
 者或為陰或為陽如方為而又為夏方
 為而又為冬交錯代换不可以形體
 拘也伊川云變物方變而未化化則更
 無舊鶴山要義却云反歸舊形謂之化
 漸漸改者謂之變雖有舊形忽改者謂之
 化此古說也今說到朱子親切
朱子曰化而裁之存乎變裁裁截之義
 又曰推而行之存乎通通是通其變將已
 裁定者推而行之
 如一歲裁為四時一時裁為三月一日
 為十二時此是變也陰陽互變若不裁截
 豈有定體往來不窮謂之通因其變而處
 得恰好便是通通則不窮化是因其自然
 而化裁是人為變是變了他化是箇亹亹
 地漸去底意思天意漸漸到得立秋
 便截斷已後便是變如子丑寅卯
 十二時皆以漸化不見其迹及亥後子
 時便截取是屬明日所謂變也又如星辰
 運行頃刻停息若以逐時及昏旦紀之
 則一日一度亦記不得所以只於逐月
 裁斷通昏某中旦某中逐日便是化到這
 一月便是變又如一年三百六十日
 日漸進去到那滿時這便是化自
 夏夏而秋秋聖人這裏截做四時
 這便是
〇又曰通其變使民不倦須是得一箇人
 其變若聽其自變如何
 如亢龍有悔不通了處得來無悔便是
 通通其變只要常教流通不窮如人處富
 貴貧賤夷狄患難這是變行乎富貴行乎
 貧賤行乎夷狄患難至於無入而不自得
 此便是通如就化處裁便是變就變上
 處得好便是天下事物之變只由他陰
 陽兩箇他自陰了反陽陽了反陰只得
 他聖人若到那善之極處又自有一箇
 理不到得履霜堅冰至之地陽裏纔見
 生便百種裁抑他固是如此一向
 陽則萬物何由得成他自是恁地國家
 數盛衰恁地堯到那七十載時也自衰
 了便所以求得一箇舜分付與他又自重
 新轉遍若一向做去到死後也衰了文武
聖慧急急高上神霄東華仙君律令
 右法取東炁咽之再取炁吹使百骸
 竅調和三尸九蟲消滅
   天民梳頭
玉頂之上泥丸絳室玄華寶精天帝景色長
玉林神光表異右爲隠月左爲隠日六合
清練百神化宻急急高上神霄大帝律令
 右法面對生炁方取炁咽之方梳頭反白
 成黒大吉大昌
   天民沐浴冠帶
玉晨寶冠雲帔霞裳虎帬制魔流金吐精五
濁速去八景光明令臣受賜罪削福臻長與
神霄棄眞上靈急急高上五老天君律令
 右法存五這玉女自月而下玉童侍立
 生炁吹入水中方可沐浴
   天民與漱法
天清地明日月輝晨灌我五體光赫清炁
不受五藏華禜罪消比都禍滅九眞惡邪
伏匿福連上清今日錬沐一切受恩身生羽
服昇入帝庭急急南極長生大帝律令
 右法合目存仙玉女五色韋衣四獸
 子白鶴面前日月輝光水中叩齒
 十六通東向取炁吹入水中先服一口
 後用之
   天民出入法
奉佐玉清佩絫神虎日入開明八景
甲隨神六丁從行利貞天地扶替勾陳七星
輔衛保長五雷兵甲與列浄眞刀兵
火得離身形犯我天敕𧠕罡越行急急如高
玉清消魔帝君律令
 右法早吸日光晚吸月光一中吹在左右
 辟邪萬災惡人斷口呪詛
   天民解衣
受命天帝上升九天百神安位列侍神仙
和柔五藏華豐百體生液本精靈火令
交煥滅魁除兇上願神霄神府長眞僮劫游
帶俠日無窮急急高上太微天帝律令
 右法左叩天鍾右叩天磬中嗚法鼓各三
 通解衣存太微虛皇至室方令卧人精
 不病有吉感應
   天民臨卧呪
天有九星地有九官我有九竅萬神查從三
尸伏滅五藏流通三田四支動息守中八卦
龍虎來侍我身妖精鬼魅萬邪不干眞宮
靜邪夣不侵急急高上神霄消魔玉律令
 右法兆取長生靈炁咽之嗚法鼓三通
 意臥之
 生皆自此出焉
 天地之氣交而生人物觀其所則氣
 所至可以知其類之所從出矣天氣交乎
 地於人爲男於物爲牡地氣交乎天於人
 爲女於物爲牝男女牡牝自交生生
 化化之類砂窮人物既生氣天地之氣
 升降交感得天地之中氣四方之氣無
 不感物得天地之偏而亦各隨所感故觀
 天地之氣交可以知人物之初生矣觀天
 地之氣感可以知人物之相生天地
 也其交也以乾坤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
 離非知道者孰能識之一日之氣十二時
 一月之氣三十日一歲之氣十二月氣之
 所至萬物各以其氣禀隨所禀而受天地
 之氣以為生生不窮本人得天地之中
 故與天地同運而收萬物之氣于一身
 人所以貴於天地靈於萬物也有能得天
 地之道執其機而用之是亦天地而已
〇又曰得天地之中氣爲人四方之氣無
 不具故人天地之貴萬物之靈
 人頭圓頂天足方履面南背北東右
 西耳聦目明舉足無不通正天地
 中當子午位君臣父子五典之倫仁義
 智五常之理根於心而著於外得其氣之
 清而正且通者為聖為賢得其氣之濁而
 偏且塞者為愚為不肖至於近東者多仁
 而柔近西者多義而剛亦氣禀之異不得
 不然夷狄人類悍暴無禮義者以其得
 地尤偏故禀氣偏氣使然也非性也人
 直生禽横生草木側生横生得氣
 偏故首西向背天足地於其偏之中亦有
 仁義存焉得東者仁得西者義所以當卯
 酉之位禽雖横而首昂與獸微異亦得東
 方之氣者仁得西方之氣者義鱗甲毛蜾
 之類又氣之漸入于地者也側生者得入
 地之氣得西北者剛得東南者柔天下
 類盡之矣龍得正東虎得正西故東有
 龍西白虎說文云麟東方仁獸騶虞西
 方仁獸凡得東氣皆角得西氣齒角
 常仁其不及者亦柔而易馴如牛羊之類
 是其太過者必剛而多賊如豺狼犬豕之
 類是西方獸皆宵行東方獸宵則暝惟龍
 不麗此數神故也禽横而首昂以氣離地
 以上漸近乎天故首昂而能飛然東西
 自下升首尾長多文將飛必騰
 而上西南者自上而降首長尾短羽多玄
 縞其將飛必墜于下亦有仁義存焉升之
 小者為雞雉不離地大者為鸞鳳飛冲
 天降之小者為鴿為鶴飛近天極為鳧鴨
 飛搶至於入水東南夜暝西北夜飛
 戌至酉漸入地自寅至卯漸出地西方
 為甲蟲蜾蟲常多蟄氣漸入故也東方
 鱗蟲羽蟲多生氣漸出故也故龜黿
 類善伏魚蛇之類善變陰陽變化
 降使然也草得入地之氣故皆倒生與人
 正相反盖氣有逆順不容不然生於東者
 柔秋落春夏榮生於西者剛秋冬
 枝葉向陰不離地故獸宿之且食其葉
 木參乎天故禽棲之且食其實類也亥子
 丑三方不生物餘方皆生物惟其生故
 天地自相生此天地所以長久生物
 息也歲之冬月之晦朔日夜天地之道
 也
張觀物人壽百歲自陰之長數言之一
 年爲增一歲自陽之分數言之一年爲減
 一歲
 天以一三五七九而造始自子至巳六至
 九少至多陽長陰消其氣自下而上
 生於下為陰中之陽此所謂陽先分之以
 立大限陽分則虚虚為陰陽極則陰生
 地以二四六八十而續終由午至亥自九
 至六自多至少為陰長陽消其氣自上而
 下陰生於上為陽中之陰此陰乃長之以
 充其細數陰長實實陽陰極則
 生陽先立大限者如人壽百歲已有定数
 陰來消陽者消其已定之數陰以形數
 雖似一年一歲陽以分數言實一年
 一歲也故曰陽來則生陽去則死非陽去
 也陽為陰消盡其數爾
朱子曰言貴有序言語無序則不能有
 爲也
 艮六五艮其輔輔頰車也艮止其輔言不
 妄出有序則人易聽易行而悔可亡矣
 漢賈誼有才文亦雄偉胷次狹甚著事不
 得有些子盡要迸出一齊說了只管
 躑暴躁不已進言之序宜乎其徒絳灌
 之說帝亦謙讓未遑終是做事不成如韓
 信鄧禹孔明輩其言語皆有次序所以
 君易聽終身行之不易其素豈特無悔
 已哉素有一定之規模爾或問上六
 輔艮六五為輔何也曰咸以兌上為口艮
 以九三為心故以五之為輔
〇邵子曰人之所以靈於萬物者謂其目能
 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
 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
 其曰聲色臭味萬物之體目耳鼻口者
 萬人之用體用交而人物之道備天下
 物莫不有理有性有命窮之盡之之而
 後可用天下之目耳鼻口為已之目耳鼻
 口則目無所不觀耳無所不聽無所
 言鼻無所不通如是則以天下之心為
 心心無所不謀故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
 觀萬身一物萬物一世萬世不觀以
 目而觀以心不觀以心而觀以理天下
 物孰有出於此之外哉故曰萬物静觀
 皆自得以此又曰自天地萬物萬物
 為萬物太極天地則天地亦物也人
 能盡太極之道則能範圍天地曲成萬物
 而造化在我矣豈千千之物為細物千千
 之民為細民之比哉
〇又曰天下將治人必尚行尚義天下將亂
 人必尚言尚利
 尚行篤實風行尚言則詭譎風行
 尚義則謙讓風行尚利則攘奪風行
 是以三王尚行入于義五伯言入于利
 下於五伯夷而已哉豈忍言哉三代世治
 未有不治人倫為道三代作亂未有
 亂人倫之為道人倫則夷矣自古殺人
 之多未有如秦之甚夫殺人之多不必
 刃謂天下之人無生路可趍況以刃多殺
 之乎
朱子人心道心精一執中一十六字爾
 而一身是非得失天下安危治亂
 不係堯舜禹湯文武傳之孔子孟子
 此也
 三代有道長人以此立心以此立治
 自孟軻氏没此學不傳功利乘之漢唐
 下千五百年間未免架漏牽補過了時日
 雖不無小康二帝三王周孔所傳之學
 未嘗一日得行天地之間也世之學者
 稍有才便不低心下意儒家事業
 聖學功夫但取獲禽之多不羞詭遇之不
 正反取斂然規矩準繩之儒而姗笑之此
 正學所以不眀世變日下
〇又曰君子小人上達下達初間用心
 毫之差爾
 由乎天理故曰上達只管進向上日
 一日徇乎人欲日究汙下故曰下達小人
 只管向下一日沉淪一日被這人欲墜下
 去如人墜水相大抵上下之分初間
 争些子少間究竟將去越見差得多雖有
 智力補助救扶他不得了
古今人表孔子之言曰生而知之者上
 也學而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
 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又曰中人以上
 以語上也唯上智下愚不移
 班氏曰自書契之作先民可得而聞者經
 傳所稱唐虞以上帝王有號謚輔佐不可
 得而稱而諸子頗言之歸乎顯善昭惡
 戒後人故傳采焉解說經義曰傳傳曰譬
 如堯舜禹稷萵與之為善則行鮌驩兜
 與為惡則誅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
 上智桀紂龍逢比干欲與為善則誅于
 莘桀之勇人崇俠佞臣與之為惡則行
 可與為惡不可為善是謂下愚齊桓公
 管仲相之則伯竪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
 可與為惡是謂中人兹因以列九等之序
 究極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要略
上上聖人太昊伏羲氏黄帝軒轅氏
 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
 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帝湯殷
 商氏文王周氏武王周公孔子
 伏羲神農黄帝三皇少昊顓頊高辛
 虞五帝書序已言之矣禹湯文武三王
 也周公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
 制禮作樂身致太平聖德不可加矣仲尼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六經制作垂詔萬世伏羲以來至于
 子集大成班氏古今人品分為九等
 以此一十四聖歸之上上得之胡為
 上中以下析為八等名實不稱錯亂顛倒
 俱失其次序哉愚併紀張顔二氏之辯于
 后張老子之默仲尼所師雖不在聖要
 為大賢文伯之父達於禮典動為聖人
 嘆言為後世所則而在第四田單即墨
 孤城復强齊之大魯連博通忽於榮利
 藺子申秦王退讓廉頗乃在第五大姬
 巫怪好祭鬼神陳人之國淫祀寺人
 孟子違於大雅以保其身既被宫刑怨刺
 而作乃在第六嫪毒之蒸昏亂禮度惡不
 忍聞乃在第七其餘差違紛錯不少本業
 未究而尋遇竇氏之難使之然乎顔曰六
 家之論輕重不同百行所存趣舍一張
 氏輙申所見捃摭班史然而所編又自差
 舛大要知其古帝王之號而已諸人士見
 於史傳者無待解釋其間幽昩時復及焉
〇邵子曰人有十百千萬之不同各四四一
 十六等上而皇帝王伯下而士農工商
 愚相遼絶
 人也者物之至聖也者人之至生一一之
 物當兆兆之物豈非人乎生一一之人當
 兆兆之人豈非聖乎故千千之民分一民
 者細民也一一之士能兼兆民者巨民也
 物有小大民有賢愚故曰有一人之人有
 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億
 人之人有兆人之人
〇又曰人有三品善惡在焉上品之人不教
 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
 不善不教而善非而何而後非賢
 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凡言教者教其可教者也不可教者非其
 所能教之也雖然不可以教之亦可以戒
 之庶幾免於凶德也是故作善則謂之吉
 人作不善則謂之凶人吉人者目不視
 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聲口不談非禮
 之言足不履非禮之地人非其道不交物
 非其義不受就賢如飢渴避惡如䧟穽
 如金石重如丘山儀如鸞鳳氣如
 曰不謂吉人不信凶人言語
 躁貪名逐非耽酒好色惡直醜正幸灾
 禍嫉良善仇讎刑憲衽席小則殞
 身滅性大則覆宗絶祀或曰不謂凶人
 吾不信也易曰善不不足以成名惡不
 積不足以滅身此之謂也南軒張氏曰人
 有三等上焉不變下焉不變軒輊斯世
 常是中等人君子聚於朝中人皆化為善
 則是二分君子一分小人小人得用中等
 皆被引用則是二分小人一分君子愚曰
 康節之言所以教人為善南軒之言所以
 勉勵朝廷君子善家而後治二
 先生之言可為萬世法邵又曰堯舜之世
 難乎其為小人雖有四凶不能肆其惡商
 世難乎其為君子雖有三仁不能
 其善此又係乎上之人變化如何
程子性相近習相遠言氣質之性非
 性之也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
 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
 有弗性者焉朱子人氣相近之中又
 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下愚
 或問性之本何也曰孟子道性是也
 子所謂極本窮原之性也張子所謂萬物
 之一原是為天地之性乃未受生以前
 理之流行所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言者
 亦可謂之命也自其理言不雜氣質
 而言是乃天命付子萬物本然純粹
 至善降而在人則寓乎氣質之中也故其
 言曰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蓋謂天地
 性未嘗離乎氣質之中也故曰形而後
 氣質之性又問氣質之性何也曰天地
 所生物者理也其生物者氣與質也人物
 得是氣質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則謂
 之性然所謂氣質有偏正純昏明
 薄之不齊故性之在是者其為品亦不一
 告子所謂生之謂性程子所謂生質之性
 荀卿所謂性惡揚雄所謂善惡韓文公
 所謂三品是皆指氣質之性而言也而不
 知性之本愚謂孟子道性知本矣而不
 言氣所以啓荀揚韓之紛紛也故程子
 曰論性不論不備荀揚韓言氣質之性
 矣而所以為性則不知直去孔孟千餘
 後至濂溪而始明故又曰論性不論氣不
 以黄勉齋有言横渠張子分為天地人性
 氣質之性然後諸子之說始定信哉斯言
 又曰氣有偏正所受之理隨而偏正氣
 昏明所受之理隨而昏明木氣盛則金氣
 衰故仁常多而義常少金氣盛則木氣
 故義常多而仁常少此氣質之性有善惡
 也既有氣質善惡之性則非天地本然
 性矣以子思未發之中求之此心未發其
 中湛然萬慮不生是天地之性純粹至善
 則氣雖偏而理自正氣雖昏而理自明
 雖有嬴乏而理則勝負及其感物而動
 則氣動而理亦隨之或理動而氣挾之由
 是至善之理聽命於氣善惡之而判矣
 先師嘗曰此心未發之前不用所以
 有善無惡者此也又曰性近而習遠者
 何也曰自其常者而言之則性之善者習
 於善而日進高明性之惡者習於惡而
 日流汙下自其變者而言之則性之善
 者或習於惡而失其善性之惡者或習於
 善而失其惡凡是四者始皆相近而終則
 遠矣又引程子之言曰人性本善也語其
 才則下愚不移下愚有二焉自暴自
 棄也人苟以善自治無不可移雖昏愚
 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
 不信自棄者絶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
 能化而又也仲尼所謂下愚也然其質
 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才力過人
 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絶於善謂之下
 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又云懈意一生便
 是自暴自棄朱子曰自暴者有强悍意非
 毁禮義不好不通他說好話自棄
 有懦弱意亦道禮義是好也受人說只是
 自不肯做
〇張子曰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勝氣性
 命於德窮理盡性則性天德天理氣之
 不可變者獨死生脩夭而已論死生則
 曰有命以言其氣也語富貴則曰在天以
 言其理也此大德所以受命
 吕氏君子所以學者為能變化氣質
 而已德勝氣質則愚者可進於明柔者可
 進於强不能勝之則雖有志於學亦愚不
 能明柔不能而已蓋均善而無惡
 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齊者才
 也人所異也誠之者所以反其同而變其
 異也夫以不美之質求變而美非百倍
 功不足以致之今以鹵莽滅裂之學或作
 或輟以變其不美之質及不能變則曰天
 質不美非學所變是果於自棄其為不仁
 甚矣大德受命者德即理也程子謂行
 天命達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應也天
 之報應皆如影響得其報者是常理也不
 得其報者非常理也但八以淺狹求之便
 為差天命不可易也然有可易者惟有
 德者能之如養之引年世祚之祈天永
 命常人至於聖賢此道侯氏曰得
 其常者舜也不得其常者孔子也舜自匹
 夫而有天下栽者培之也桀自天子而為
 匹夫傾者覆之也天非為舜桀而存亡
 理固然即是而推他可以觸類
朱子曰化不是一日頓然便恁地人之
 進德亦然三十而立不到那三十時便立
 須從十五志學漸漸化去不惑知命耳順
 從心皆然
 胡氏曰孔子十五而志于學何學也曰大
 學也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
 三十而立何立也曰居天下廣居立天
 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退轉也四十
 而不惑何不惑也曰富貴不能淫貧賤
 能移威武不能卓然立乎萬物之表也
 五十而知天命何知也曰元亨利貞乾之
 四德行之昭明浩然萬物同波處之各
 得其分而不亂也六十而耳順何其順也
 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幾於天矣七十而
 從心所欲不踰矩何也曰以其動也天故
 也子貢夫子之得邦家所謂立之斯
 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非天能
 如是乎愚謂聖人之學與天無極如建千
 萬年基業志欲大而久故三十以前
 十五年一化大人之學以開其志又十
 五年持循已久則所學不變而卓有成
 矣自此以後亹亹地去十年一化漸進
 底意思不惑則進於立矣故洞然事物
 當然之理而無所疑又十年知天命
 不惑不足言矣此心與天命相流通
 間然也又十年聲入心通無所違礙
 思而得也由是涵養積累之久至於從心
 不踰矩之地此十年之間則安而行之不
 勉而中矣蓋夫子之學乾大人之學也前
 三十年分為兩節所以開其久大其後
 三十年分為三節所以造於從心不踰矩
 之地確乎不拔志學閑邪存誠而立
 知至知終不惑也聲氣相求耳順也乃見
 天則不踰矩也故曰夫大人與天地合
 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
 吉凶夫豈一日之力而至此哉吾故曰夫
 子之學乾大人之學也黄勉齋謂說者以
 為聖人立法謙辭以勉人則聖人皆是
 空虚誕之辭豈聖人正大之心哉至哉斯
 言朱子亦曰聖人非心自聖而姑為是
 退託
〇又曰致知誠意學者兩箇
 致知乃夢與覺之關誠意乃善與惡之關
 透得致知之關即覺不然則夢透得誠意
 之關則善不然則惡也
〇天即人人即天
 人之始生其得於天也既生此人則天
 在人矣凡語視聽動作皆天故曰顧誤
 天之明命常見此道昭然在目也下
 學者事也理在事中若直能盡得下學
 事則上達天理便在此人之所生理與氣
 合而已思慮云為皆氣也而理存焉故
 發為五常萬善皆理也西山真氏窮理
 主知而言無一物不格盡性主行而言
 無一理不體知得盡行得盡便是至於
 命命是天之賦於我者圓外竅中是心之
 體虚靈知覺是心之用仁義禮智是心之
 理五峰胡氏大哉性乎萬善具焉天地
 由是而立源之水寒冽不凍有德之人
 厄窮不塞日没見託於月孔子亡矣道託
 於孟
〇周子曰聖希天希聖希賢伊尹顔淵
 大賢伊尹耻其君不爲堯舜一夫不得
 其所若撻干市顔淵不遷怒不或過三月
 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過
 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令名
 朱子曰隨其用力淺深以為所至遠近
 失令名以其有為善之實也故胡氏曰周
 子患人以發策科榮肥家希寵為事
 也則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知識聞見
 為得而自畫待賈而沽也故曰學顔子
 之所學人真能伊尹顔子學然
 後知通書之言包括至大聖門事業
 無窮矣愚曰學者變化氣質莫大
 希聖希天之學然必自希賢伊尹耕莘
 樂道未嘗無顔淵之顔淵居陋巷而有
 為邦之問未嘗伊尹之志二大易地
 則皆然士能反身而誠不事緣飾希之
 是必立志講學以實而無愧於身事親
 從兄以實而無愧於家忠信篤敬以實而
 無愧於鄉進思盡忠以實而無愧於官有
 實勝之善而無名勝之耻由是復焉執焉
 而賢可希性焉安焉而聖可希發微不可
 見充周不可窮而天可希志伊學顔者可
 不及求諸身耶
程子充廣得去則天地變化草木蕃充
 廣不去天地閉賢人
 朱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只管充廣
 去則萬物各得其所充之於一家一國
 天下莫不各得其所如何天地變化
 草木不蕃若充廣不去出門便有礙孟
 子一書只是要人充廣曰收其放心此是
 外面收入裏來曰知皆廣而充之又要
 裏面推出去故曰修其身而天下平皆不
 出恕之一字
朱子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八箇字一生
 用之不窮
 敬立内直義形而外方這終身可以
 用義是心頭斷事心斷於内而外便方
 正萬物各得其宜丹書曰敬勝怠者吉怠
 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敬便
 竪起怠便放倒以理從事是義不以理從
 事是欲又以敬字解直字義字解方字
 而無義做事便錯了只義無敬則無本
 須是敬義立不孤敬以直内持守
 夫義以方外講學工夫直是直上直下
 胷中纖毫委曲方是割截方整之意敬
 譬如鏡義便是照底無義便是死殺
 了不是活底敬
〇又曰須是將來做箇本顧涵養貫通
 敬以直内便義以方外
 又如雖在静坐處亦須驗箇敬肆敬便是
 天理便是人欲居處便須驗得恭與
 不恭執事便須驗得敬與不敬有一般人
 專要就寂然不動上理會及其應事却七
 顛八倒牽動寂然底又有專要理會
 事却於根本上全無工夫須是徹上徹下
 表裏洞徹方可
〇又曰敬天德也敬便徹上徹下與天無間
 程子曰毋不敬可以對越上帝范氏曰經
 禮三百曲禮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朱子曰堯是初頭出治第一箇聖人尚書
 堯典第一篇典籍說堯之德都未下别
 字欽是第一箇如今聖賢千言萬語
 大事小事莫不本於敬收拾自家精神
 在此方看得道理盡然修身齊家舉而
 措之天下爾敬有甚形影只是收斂身心
 不容一物便是主一明道教人静坐李先
 生亦然静坐始能收斂臨事方用便有
 氣力又曰敬字通動静真氏曰冬氣
公元1295年
 藏不密温暖霜雪來年陽氣無力
 穀不登人心亦是如此静時紛優則動時
 安能中節故周子以主静為本程子以主
 敬為皆此理也武夷胡氏曰敬之一字
 力行十年須别朱子天地似也有箇
 宰方始恁他變易便是天地底敬成湯
 以克配上帝者蓋自聖日躋始愚按東
 萊吕氏曰敬是百聖相傳第一箇聖學
 下工夫處至顧命之書又曰周公精微
 傳得之將終方以示羣臣孔子精微
 之傳曾子得之將終方以示孟敬子皆主
 於敬而已聖人太極全體不假修為
 尚存乎敬況學者乎夫知此而修之君子
 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所以
 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間而已
 敬則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
 聖學可希矣故朱子程先生所以有功
 於後學者最於敬之一字為有力者此也
 學者可不勉諸
天原發微卷之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