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853-038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今考卷十九
元 方回 续
附广租税赋考中 附论高祖田租
汉食货志天下既定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贾
谊谓农夫五口之家能耕者不过百亩所收不过百石
班固谓五口岁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其数不同大
率一石五斗官取一斗也
古今考卷十九
元 方回 续
附广租税赋考中 附论高祖田租
汉食货志天下既定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贾
谊谓农夫五口之家能耕者不过百亩所收不过百石
班固谓五口岁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其数不同大
率一石五斗官取一斗也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853-0380b.png
附论汉惠文景光武田租
杜氏通典孝惠元年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注汉家复十
五税一俭于周中间废今复之孝文十一年诏赐天下
人租税之半十三年除田之租税孝景二年令人半出
田税三十而税一汉光武建武中田租三十税一有产
子者复以三年之算至为宽大王莽无道夫税夫布妄
引周礼不足书魏晋以下不必书有异则书唐租庸调
变两税书在后
杜氏通典孝惠元年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注汉家复十
五税一俭于周中间废今复之孝文十一年诏赐天下
人租税之半十三年除田之租税孝景二年令人半出
田税三十而税一汉光武建武中田租三十税一有产
子者复以三年之算至为宽大王莽无道夫税夫布妄
引周礼不足书魏晋以下不必书有异则书唐租庸调
变两税书在后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853-0381a.png
附论汉文复田租不及无田之民
汉文帝复田租荀悦论豪民收民之资惟能惠有田之
民不能惠无田之民其说是矣汉文赐天下租税半十
一年也除田之租税十三年也富民多田贫民耕富民
之田已入租于主家矣而上之人蠲免租税诚有如荀
悦之说者然不失宽厚汉文要为贤主丰年除田租官
免主家主家不免田户此亦千载之一逢耳后世大水
大旱田全无收主家不敢不免佃户之租而官略不减
汉文帝复田租荀悦论豪民收民之资惟能惠有田之
民不能惠无田之民其说是矣汉文赐天下租税半十
一年也除田之租税十三年也富民多田贫民耕富民
之田已入租于主家矣而上之人蠲免租税诚有如荀
悦之说者然不失宽厚汉文要为贤主丰年除田租官
免主家主家不免田户此亦千载之一逢耳后世大水
大旱田全无收主家不敢不免佃户之租而官略不减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853-0381b.png
放者有之民间不敢报水报旱者有之假如报官水则
不敢车戽旱则不敢翻耕或以存所浸之水或以留旱
苗之根查以待官府差吏覈实则秋冬不敢种麦而或
来年失种矣故水旱并不敢报上有仁人察见实是水
旱十分者放免十分七八分以下斟酌减放不必拘于
覈实近例谓之体覆体覆二字不过为吏胥邀求乞觅
之资水旱灾伤必合蠲放官司既免主家主家亦免佃
户不必拘以覈实为佳惟丰年除租则有若荀悦之说
不敢车戽旱则不敢翻耕或以存所浸之水或以留旱
苗之根查以待官府差吏覈实则秋冬不敢种麦而或
来年失种矣故水旱并不敢报上有仁人察见实是水
旱十分者放免十分七八分以下斟酌减放不必拘于
覈实近例谓之体覆体覆二字不过为吏胥邀求乞觅
之资水旱灾伤必合蠲放官司既免主家主家亦免佃
户不必拘以覈实为佳惟丰年除租则有若荀悦之说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853-0381c.png
然古今有几汉文哉
附论汉口赋 率更 践更 过更 丞相子亦
戍边三日
汉高初年四为算赋岁人钱百二十为一算前已书贾
人奴婢倍算然又有口赋惠帝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
十不嫁五算如此则女子年十五以上亦与男子同一
算惠帝欲其早嫁而人民繁育故有五算之征文帝人
赋四十可谓宽厚减三分之二丁男三年而一事亦是
附论汉口赋 率更 践更 过更 丞相子亦
戍边三日
汉高初年四为算赋岁人钱百二十为一算前已书贾
人奴婢倍算然又有口赋惠帝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
十不嫁五算如此则女子年十五以上亦与男子同一
算惠帝欲其早嫁而人民繁育故有五算之征文帝人
赋四十可谓宽厚减三分之二丁男三年而一事亦是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853-0381d.png
免徭役三之二昭帝元凤三年之前逋更赋未入者皆
勿收注更有三品有率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
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率更也贫者欲得雇
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雇之月二千是为践更也天下人
皆令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
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
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
入官官为给戍者是为过更也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
勿收注更有三品有率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
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率更也贫者欲得雇
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雇之月二千是为践更也天下人
皆令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
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
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
入官官为给戍者是为过更也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853-0382a.png
也后遂改易有谪乃戍边一岁耳四年正月帝加元服
赐臣民金帛爵级毋收四年五年口赋汉仪注民年七
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
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紫阳方氏曰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岁人出赋钱百二十
以治库兵车马其钱亦不胜其多矣文帝减至四十宽
厚之至也武帝用不足至算缗钱舟车不亦酷乎此所
谓口赋者书于昭帝纪元凤四年正月加元服时免收
赐臣民金帛爵级毋收四年五年口赋汉仪注民年七
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
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紫阳方氏曰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岁人出赋钱百二十
以治库兵车马其钱亦不胜其多矣文帝减至四十宽
厚之至也武帝用不足至算缗钱舟车不亦酷乎此所
谓口赋者书于昭帝纪元凤四年正月加元服时免收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853-0382b.png
四年五年口赋钱霍光之宽政也且七岁至十四岁人
出钱二十三其二十以食天子如此则天子一饭一饮
食天下七岁至十四岁之醵非良法美意也武帝又加
三钱以补车骑马大无理矣不知始于何年杜氏通典
删去上文书曰四年出口赋诬昭帝霍光不亦甚乎卒
更一月秦之役一也一岁正率役二也一岁屯戍役三
也起谪戍以至取闾左役四五六七八矣汉有月更一
月一更雇者人二十代役一月却不见正卒一年事轻
出钱二十三其二十以食天子如此则天子一饭一饮
食天下七岁至十四岁之醵非良法美意也武帝又加
三钱以补车骑马大无理矣不知始于何年杜氏通典
删去上文书曰四年出口赋诬昭帝霍光不亦甚乎卒
更一月秦之役一也一岁正率役二也一岁屯戍役三
也起谪戍以至取闾左役四五六七八矣汉有月更一
月一更雇者人二十代役一月却不见正卒一年事轻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853-0382c.png
于秦多矣天下民各戍边三日比秦一年屯戍尤轻矣
人入三百钱当三日之戍一人往一年者共得雇钱者
三万六千今之三贯九百足汉钱重物轻大率皆宽于
秦法虽宰相子亦戍边三日例出钱三百入官雇人代
行公之至者也外有材官骑士等未考
附论汉当赋即后世折纳 光武布帛 魏晋绢
绵
汉钱贵籴贱昭帝时元凤二年三辅大常郡得以菽粟
人入三百钱当三日之戍一人往一年者共得雇钱者
三万六千今之三贯九百足汉钱重物轻大率皆宽于
秦法虽宰相子亦戍边三日例出钱三百入官雇人代
行公之至者也外有材官骑士等未考
附论汉当赋即后世折纳 光武布帛 魏晋绢
绵
汉钱贵籴贱昭帝时元凤二年三辅大常郡得以菽粟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853-0382d.png
当赋注大常主诸陵别治其县爵秩如三辅郡又注元
帝永光五年令各属在所郡诸应出赋算租税者皆听
以菽粟当钱又元凤六年诏榖贱伤农今三辅减贱其
令以菽粟当今年赋又元平元年减口赋钱什三当赋
二字算赋口赋皆以菽粟当如后世折纳支移折变之
类后汉光武时榖贵尚书张杜言榖所以贵由贱帛故
也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西汉时不
见有布帛之租魏武平袁绍令田租亩粟四升户绢二
帝永光五年令各属在所郡诸应出赋算租税者皆听
以菽粟当钱又元凤六年诏榖贱伤农今三辅减贱其
令以菽粟当今年赋又元平元年减口赋钱什三当赋
二字算赋口赋皆以菽粟当如后世折纳支移折变之
类后汉光武时榖贵尚书张杜言榖所以贵由贱帛故
也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西汉时不
见有布帛之租魏武平袁绍令田租亩粟四升户绢二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853-0383a.png
匹绵二斤晋武平吴制曰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
匹绵三斤此乃以户计取绢绵两汉惟粟与钱耳田计
亩人计口无户征魏晋始以户
附论唐租庸调与两汉异(户调起于曹魏晋)
禹田赋米也土贡物也周礼刘歆创为九赋九贡之说
王畿之内又除田租而别有赋九乎昔郑玄取钱之说
周无是也九贡分为九目先后郑异说贡一而已何必
分九董仲舒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役民不过三日两
匹绵三斤此乃以户计取绢绵两汉惟粟与钱耳田计
亩人计口无户征魏晋始以户
附论唐租庸调与两汉异(户调起于曹魏晋)
禹田赋米也土贡物也周礼刘歆创为九赋九贡之说
王畿之内又除田租而别有赋九乎昔郑玄取钱之说
周无是也九贡分为九目先后郑异说贡一而已何必
分九董仲舒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役民不过三日两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853-0383b.png
言尽之矣假如贡商虞衡技艺贩鬻山林川泽之饶亦
谓之赋亦什一而已役民三日太平无事兵寝不用或
不役亦可知米也物也力也赋贡役三者之外有军制
焉有事为军无事为农如此而已秦商鞅变法强秦而
亦亡秦收大半之赋为多古三十倍之徭役多古二十
倍之田租赋算盐铁汉因之而特宽弛未有所谓户调
也曹操忽于田租之外以户调取民绢绵晋武因之南
北朝因之而役法增至一人四十五日唐之租庸调所
谓之赋亦什一而已役民三日太平无事兵寝不用或
不役亦可知米也物也力也赋贡役三者之外有军制
焉有事为军无事为农如此而已秦商鞅变法强秦而
亦亡秦收大半之赋为多古三十倍之徭役多古二十
倍之田租赋算盐铁汉因之而特宽弛未有所谓户调
也曹操忽于田租之外以户调取民绢绵晋武因之南
北朝因之而役法增至一人四十五日唐之租庸调所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853-0383c.png
由起也租者米也以田取以丁取庸者力也以口取其
曰取调者绢绵絁布也以户取户调之法自曹操始也
丁也者壮则从军在田租之外有计丁之米有计亩之
米庸也者不拘壮丁年及疲弱俱取岁二十日一日不
役纳绢三尺或他布帛古岂有此又加以户调之帛酒
酤商税盐铁又不与此或谓唐租庸调为良法视两汉
宽征薄徭去之远矣
附论叶水心非租庸调
曰取调者绢绵絁布也以户取户调之法自曹操始也
丁也者壮则从军在田租之外有计丁之米有计亩之
米庸也者不拘壮丁年及疲弱俱取岁二十日一日不
役纳绢三尺或他布帛古岂有此又加以户调之帛酒
酤商税盐铁又不与此或谓唐租庸调为良法视两汉
宽征薄徭去之远矣
附论叶水心非租庸调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853-0383d.png
叶水心文租庸之法每丁岁入粟二石为租调随土地
所宜绫绢絁布皆有差(絁始移思移二切)用民之力岁役不过
二旬不役则收其庸日三尺此最不善此即孟子所谓
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力役之征也然孟子却云用其一
缓其二不敢兼用以取民唐初正要立法之时乃用战
国苟简之法尽取诸民周制用民岁不过三日虽立法
如此未尝尽用今唐用民力非特倍其六七而为一定
之制否则必收其庸此正犯孟子之所讳盖唐初君臣
所宜绫绢絁布皆有差(絁始移思移二切)用民之力岁役不过
二旬不役则收其庸日三尺此最不善此即孟子所谓
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力役之征也然孟子却云用其一
缓其二不敢兼用以取民唐初正要立法之时乃用战
国苟简之法尽取诸民周制用民岁不过三日虽立法
如此未尝尽用今唐用民力非特倍其六七而为一定
之制否则必收其庸此正犯孟子之所讳盖唐初君臣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853-0384a.png
不学无术以至于此
紫阳方氏曰叶水心文论道理全不透论制度则尚可
取此说良是夫不问所耕多少但一丁一年纳榖粟二
石一家三丁则纳六石五丁则纳十石非良法也三丁
则一丁充军五丁则取二军然为军身者免庸免调此
法尚宽贞观二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
垦田亩二升其粟麦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
备凶年此又计亩取租在一丁二石之外似乎近世之
紫阳方氏曰叶水心文论道理全不透论制度则尚可
取此说良是夫不问所耕多少但一丁一年纳榖粟二
石一家三丁则纳六石五丁则纳十石非良法也三丁
则一丁充军五丁则取二军然为军身者免庸免调此
法尚宽贞观二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
垦田亩二升其粟麦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
备凶年此又计亩取租在一丁二石之外似乎近世之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853-0384b.png
义仓独取王公以下乃官户之募人自垦荒田者唐官
户未审免丁之起军免庸免调否考其实丁取租取军
户调取绢绵庸又一日帛三尺自非良法唐之民脱隋
炀之水火下习以为惯而不觉上行之以宽而不扰所
以有贞观之治龙朔三年秋七月制卫士五十八放令
出军仍免庸调则知壮丁之为军者免庸调其老而免
为军归农者亦免庸调二者之绢俱免亦宽矣
附论杨炎两税
户未审免丁之起军免庸免调否考其实丁取租取军
户调取绢绵庸又一日帛三尺自非良法唐之民脱隋
炀之水火下习以为惯而不觉上行之以宽而不扰所
以有贞观之治龙朔三年秋七月制卫士五十八放令
出军仍免庸调则知壮丁之为军者免庸调其老而免
为军归农者亦免庸调二者之绢俱免亦宽矣
附论杨炎两税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853-0384c.png
唐德宗建中元年制百姓及客算约丁产定等第均率
征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
额均税夏税六月内纳毕秋税十一月内纳毕其旧租
广及诸色各司一切并停吕东莱曰德宗时杨炎为相
以户籍隐漏徵求烦多变而为两税之法两税既立三
代之制皆不复见然而两税在德宗一时之间虽号为
整办然取大历中科役最多以为数虽曰自所税之外
并不敢取于民其后如间架如借商如除陌取于民者
征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
额均税夏税六月内纳毕秋税十一月内纳毕其旧租
广及诸色各司一切并停吕东莱曰德宗时杨炎为相
以户籍隐漏徵求烦多变而为两税之法两税既立三
代之制皆不复见然而两税在德宗一时之间虽号为
整办然取大历中科役最多以为数虽曰自所税之外
并不敢取于民其后如间架如借商如除陌取于民者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853-0384d.png
不一杨炎所以为千古之罪人
紫阳方氏曰两税之法起于杨炎五代迄宋行之至今
炎之为法田税之米粟为秋税户调力庸绢绵绫絁布
帛并为夏税如此则从军而免庸调者不复免矣卫士
免军而归田者庸调亦不复免矣旧制人岁役二十日
不役则一日纳绢三尺今一人一岁二十日六丈皆并
入夏税不复役不役之分矣谓立两税法后不役民可
乎而又役之则是纳庸而再役也唐自天宝以来安史
紫阳方氏曰两税之法起于杨炎五代迄宋行之至今
炎之为法田税之米粟为秋税户调力庸绢绵绫絁布
帛并为夏税如此则从军而免庸调者不复免矣卫士
免军而归田者庸调亦不复免矣旧制人岁役二十日
不役则一日纳绢三尺今一人一岁二十日六丈皆并
入夏税不复役不役之分矣谓立两税法后不役民可
乎而又役之则是纳庸而再役也唐自天宝以来安史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853-0385a.png
为逆河北置节度使藩镇军得自起民得自税非国家
之有府兵变而为彍骑开募兵养兵之渐每一户计其
一产分等第定作夏税秋税名为简易而其实多取于
民但能行于所藩镇之州郡而民困矣回生长江东新
安杨行密用唐两税法田上中下山地园并分上中下
一亩纽起税钱几文每一百文夏税科若干秋税科若
干支移折变不胜多端浙西江西湖广川闽大抵论物
力若干科夏科税若干有增无减州不恤县县不恤民
之有府兵变而为彍骑开募兵养兵之渐每一户计其
一产分等第定作夏税秋税名为简易而其实多取于
民但能行于所藩镇之州郡而民困矣回生长江东新
安杨行密用唐两税法田上中下山地园并分上中下
一亩纽起税钱几文每一百文夏税科若干秋税科若
干支移折变不胜多端浙西江西湖广川闽大抵论物
力若干科夏科税若干有增无减州不恤县县不恤民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853-0385b.png
其弊不可胜书
附论秦斗桶权衡丈尺
吕东莱大事记周显王二十一年癸酉书秦初为赋又
书秦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回检史记秦本纪初为赋
乃秦孝公之十四年不书斗桶事意在其六国年表检
之又不见孝公十四年但书初为赋不书斗桶事其十
二年书初取小邑为四十一县令为田开阡陌两字共
下一初字总之也十三年书初为县有秩史东莱皆书
附论秦斗桶权衡丈尺
吕东莱大事记周显王二十一年癸酉书秦初为赋又
书秦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回检史记秦本纪初为赋
乃秦孝公之十四年不书斗桶事意在其六国年表检
之又不见孝公十四年但书初为赋不书斗桶事其十
二年书初取小邑为四十一县令为田开阡陌两字共
下一初字总之也十三年书初为县有秩史东莱皆书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853-0385c.png
之取六国表也秦本纪不书回乃取礼记月令阅之仲
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均衡石角斗甬正权概郑玄
注桶今斛也音勇非本出处寻取史记商君传观之始
见出处太史公书曰筑冀阙宫庭于咸阳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
权衡丈尺行之然后知东莱所引出此东莱解题曰变
周制也郑玄曰桶音勇今之斛也索隐曰音统量器名
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均衡石角斗甬正权概郑玄
注桶今斛也音勇非本出处寻取史记商君传观之始
见出处太史公书曰筑冀阙宫庭于咸阳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
权衡丈尺行之然后知东莱所引出此东莱解题曰变
周制也郑玄曰桶音勇今之斛也索隐曰音统量器名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853-0385d.png
也东莱不取然则东莱读书仔细如此如秦事取秦本
纪取六国年表取诸列传或取之他书不一该博精覈
未易及也回以此推之则汉兴所用米粟之斗斛称物
之权衡度物之丈尺皆秦孝公商鞅之制非周制也为
考田租多少田亩广狭故书
附论三代尺不同寸
司马温公稽古录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黄帝时苍颉
造文字作六十甲子造历律此六律之始也以易与书
纪取六国年表取诸列传或取之他书不一该博精覈
未易及也回以此推之则汉兴所用米粟之斗斛称物
之权衡度物之丈尺皆秦孝公商鞅之制非周制也为
考田租多少田亩广狭故书
附论三代尺不同寸
司马温公稽古录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黄帝时苍颉
造文字作六十甲子造历律此六律之始也以易与书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853-0386a.png
考之伏羲神农黄帝之后尧授民时舜作韶乐律历之
说尚矣夏建寅十寸为尺商建丑十二寸为尺周建子
八寸为尺布帛广二尺二寸长四丈为匹其所谓寸者
当是古之秬黍生于黄钟之长者一黍之广九黄钟之
长如此乃是十黍为一寸云
附论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销兵铸金人一法度衡石
丈尺此乃六国各各不同以孝公商鞅之制一之也孝
说尚矣夏建寅十寸为尺商建丑十二寸为尺周建子
八寸为尺布帛广二尺二寸长四丈为匹其所谓寸者
当是古之秬黍生于黄钟之长者一黍之广九黄钟之
长如此乃是十黍为一寸云
附论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销兵铸金人一法度衡石
丈尺此乃六国各各不同以孝公商鞅之制一之也孝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853-0386b.png
公时曰斗桶权衡始皇时曰衡石省二字石即桶也始
皇以衡石量书裴骃注案石百有二十斤如此则一斗
重十二斤也量之则一石称之则百二十斤乎金人十
二重各千石索隐谓各重二十四万斤如此则一石重
二百四十斤与此不同又本纪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
谯周曰步以人足为数非独秦制然索隐不以谯周为
然引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又引王制古者八尺
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回谓
皇以衡石量书裴骃注案石百有二十斤如此则一斗
重十二斤也量之则一石称之则百二十斤乎金人十
二重各千石索隐谓各重二十四万斤如此则一石重
二百四十斤与此不同又本纪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
谯周曰步以人足为数非独秦制然索隐不以谯周为
然引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又引王制古者八尺
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回谓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853-0386c.png
井田六尺为步周制也秦孝公之丈尺吕东莱曰改周
制也今其分寸不可考汉用秦斗斛权衡丈尺班固律
历志秬黍之法乃是王莽之制刘歆之说始皇十八年
徐广注巴郡出大人长二十五丈六尺称帝之年符法
冠皆六寸四年十月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王剪军
归斗食以下裴骃引汉书百官表曰百石以下有十食
佐史之类又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所谓寸所谓尺所
谓丈所谓斗所谓石所谓轻重斤两未见秦人内实分
制也今其分寸不可考汉用秦斗斛权衡丈尺班固律
历志秬黍之法乃是王莽之制刘歆之说始皇十八年
徐广注巴郡出大人长二十五丈六尺称帝之年符法
冠皆六寸四年十月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王剪军
归斗食以下裴骃引汉书百官表曰百石以下有十食
佐史之类又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所谓寸所谓尺所
谓丈所谓斗所谓石所谓轻重斤两未见秦人内实分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853-0386d.png
数汉书颜师古注百官表万石二千石以榖斛计每月
之数书曰汉制其实秦制史记秦纪不见所始
附论班固律历志度量权衡
汉书律历志首引书同律度量衡次引孔子谨权量审
法度其来远矣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
量五曰权衡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有算法用竹径
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职在太史羲和掌之声者
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有八音五声之本生于黄钟
之数书曰汉制其实秦制史记秦纪不见所始
附论班固律历志度量权衡
汉书律历志首引书同律度量衡次引孔子谨权量审
法度其来远矣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
量五曰权衡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有算法用竹径
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职在太史羲和掌之声者
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有八音五声之本生于黄钟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853-0387a.png
之律九寸为宫或益或损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律
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黄帝用竹后世用铜职在
大乐太常掌之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
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
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其法用
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丈尺存焉用竹为引
高一分广六寸长十丈回谓今人有五尺竿丈竿无此
竹引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本起于
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黄帝用竹后世用铜职在
大乐太常掌之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
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
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其法用
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丈尺存焉用竹为引
高一分广六寸长十丈回谓今人有五尺竿丈竿无此
竹引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本起于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853-0387b.png
黄钟之龠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
准其槩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其法
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郑氏庣音条桑之条庣通也算方一尺所受一
斛过九釐五毫然后成斛今尚方有王莽时铜斛制尽与此合师古曰庣不满之处也音吐彫反)其上
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回谓
此王莽之制刘歆所著非汉初制也衡权者衡平也权
重也所以权任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音指谓以石厉物令
平也)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权者铢两斤
准其槩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其法
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郑氏庣音条桑之条庣通也算方一尺所受一
斛过九釐五毫然后成斛今尚方有王莽时铜斛制尽与此合师古曰庣不满之处也音吐彫反)其上
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回谓
此王莽之制刘歆所著非汉初制也衡权者衡平也权
重也所以权任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音指谓以石厉物令
平也)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权者铢两斤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853-0387c.png
钧石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
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
钧为石圜而环之今之肉倍好者孟康曰谓为锤之形
若环也如淳曰身为肉孔为好师古曰锤者称之权也
直垂直睡二切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回谓王
莽称锤铸铜为环肉倍好璧孔古谓之好璧身古谓之
肉孔在环中三之一肉在孔外三之二也班固多引刘
歆语如汉儒论深衣象天数十有二月数之类不可取
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
钧为石圜而环之今之肉倍好者孟康曰谓为锤之形
若环也如淳曰身为肉孔为好师古曰锤者称之权也
直垂直睡二切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回谓王
莽称锤铸铜为环肉倍好璧孔古谓之好璧身古谓之
肉孔在环中三之一肉在孔外三之二也班固多引刘
歆语如汉儒论深衣象天数十有二月数之类不可取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853-0387d.png
其曰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却好韦
昭曰立准以望绳以水为平凡律度量衡皆用铜回谓
今人称锤用铁用铜用石无为环形者衡用坚木班志
不言衡上分星穿纽用钩用盘之制恐汉王莽衡中悬
于架大小不等有铢之锤之衡有两之锤之衡有斤钧
石之锤之衡如今秤榖凿石为一秤锤二则二枚三则
三枚衡悬架上两头适均则为平也
附论唐度量权衡 近代尺斗秤(古作称今作秤)
昭曰立准以望绳以水为平凡律度量衡皆用铜回谓
今人称锤用铁用铜用石无为环形者衡用坚木班志
不言衡上分星穿纽用钩用盘之制恐汉王莽衡中悬
于架大小不等有铢之锤之衡有两之锤之衡有斤钧
石之锤之衡如今秤榖凿石为一秤锤二则二枚三则
三枚衡悬架上两头适均则为平也
附论唐度量权衡 近代尺斗秤(古作称今作秤)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853-0388a.png
杜氏通典曰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
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量以秬黍
中者容千二百为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
斗为斛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
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制
冠冕则用小升小两自馀公私用大升大两
紫阳方氏曰近代有淮尺有浙尺淮尺礼书十寸尺也
浙尺八寸尺也亦曰省尺民间纳夏税绢阔二尺长四
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量以秬黍
中者容千二百为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
斗为斛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
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制
冠冕则用小升小两自馀公私用大升大两
紫阳方氏曰近代有淮尺有浙尺淮尺礼书十寸尺也
浙尺八寸尺也亦曰省尺民间纳夏税绢阔二尺长四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853-0388b.png
丈淮尺重十二两吾徽州十两江东人用淮尺浙西人
杭州用省尺浙尺有百合斗加一斗加二斗加三加四
斗官仓收支用省斗省斛得百合斗之七斗五升为一
斛官置梭口斛如桶形而小口二桶为一石民田收租
皆加二三市粜或百合或加一汉书称人日食五升想
是升小今加一二斗人食日一升往时学粮诸生饭一
人每餐省升七合半上白米有定秤二百文铜钱重有
二百二十钱秤民间卖买行用鱼肉二百钱秤薪炭粗
杭州用省尺浙尺有百合斗加一斗加二斗加三加四
斗官仓收支用省斗省斛得百合斗之七斗五升为一
斛官置梭口斛如桶形而小口二桶为一石民田收租
皆加二三市粜或百合或加一汉书称人日食五升想
是升小今加一二斗人食日一升往时学粮诸生饭一
人每餐省升七合半上白米有定秤二百文铜钱重有
二百二十钱秤民间卖买行用鱼肉二百钱秤薪炭粗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853-0388c.png
物二百二十钱秤官司省秤十六两计一百六十钱重
民间金银珠宝香药细色并用省秤今大元更革一尺
有旧尺尺加五寸一斛有旧百合斛加三斗五升秤只
用十六两秤
附论古今田亩步 唐开元令世业口分
古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班固曰亩收一石半董仲舒曰
百亩所收不过百石杜氏通典曰唐开元二十五年令
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丁男给永业
民间金银珠宝香药细色并用省秤今大元更革一尺
有旧尺尺加五寸一斛有旧百合斛加三斗五升秤只
用十六两秤
附论古今田亩步 唐开元令世业口分
古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班固曰亩收一石半董仲舒曰
百亩所收不过百石杜氏通典曰唐开元二十五年令
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丁男给永业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853-0388d.png
田二百亩口分田八百亩(以下有差多不录凡数等永业田亲王以下百顷至四顷
八十六十亩官员职田他考)注谓是年著令也其令文所载制度则
自唐初如此又注自秦汉以降即二百四十步谓亩非
独始于国家盖具令文耳
古今考卷十九
八十六十亩官员职田他考)注谓是年著令也其令文所载制度则
自唐初如此又注自秦汉以降即二百四十步谓亩非
独始于国家盖具令文耳
古今考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