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460-10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粤闽巡视纪略卷五
            工部尚书杜臻撰
癸酉行三十里至洛阳桥又三十里过惠安县
 元年画界自洛阳桥历石任寨(下金山下曾山文笔/山柳庄溪石寨丘户)
 (村/)至九峰寨为惠安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四十里黄
 崎湾三十里崇安所峰尾二十里白沙獭窟十五里
 横头澳皆移共豁田地一千九百九顷有奇于石任
卷五 第 1b 页 WYG0460-1067b.png
 诸处因界设守八年展界安兵十八处(石任五十名/白沙尾十名)
 (乌石山十名埔塘把总一兵七十名狮捲山十名岩/鼓山十名古楼山守备一兵一百二十名鸡母山十)
 (名东吴埔十名许山十名承天山十名陈坑山把总/一兵一百名后张山十名龙田山千总一兵一百名)
 (白井山十名前涂山十/名九峰十名南庄十名)今从惠安营拨守七汛崇武
 所千总一兵四十名小岞把总一兵三十名獭窟二
 十名黄崎澳二十名辋川十名峰尾澳三十名沙格
 澳二十名候阅定
 宋朝会要云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于
卷五 第 2a 页 WYG0460-1068a.png
 螺山之阳其地故为三国吴将张梱墓徙之青山而
 置署焉今县库即梱葬处也有古县基在龙窟岭而
 真如溪发源横溪东龙田又南至古县入添崎港今
 龙田古县皆置戌此县治不知何代所置
 石船山在洛阳江北山顶有奇石如船明邑令叶春
 有诗云石船高驾碧山头似畏风波急暮流十二时
 中平地起问君何处不堪愁又木兰为楫桂为桡南
 接端明学士桥我自虚舟人不识海门风雨日潇潇
卷五 第 2b 页 WYG0460-1068b.png
 (今讹为/石任山)
 凤山山形如凤掠海滨三国吴将黄兴葬其下时见
 灵异里人庙祀之宋淳熙间海寇犯小兜大岞忽有
 兵马声自庙出寇不敢犯一境得全绍定间闻于朝
 封顺济侯
 楼山环绕县治一名留山
 乌石山一名灵鹫山上有清泉石室蔡忠惠尝读书
 于此有伏虎岩宋祥符中僧道养居于岩下与虎狎
卷五 第 3a 页 WYG0460-1068c.png
 习夜寝其穴时抱虎子示人岩以此得名稍南有五
 公山梁时五公隐此曰唐公宝公至公化公朗公也
 山有石鼓似即岩鼓山盖岩鼓当作石鼓也稍北有
 涂岭以涂姓兄弟三人没而为神宋淳祐间赐号昭
 惠故名前涂之名似亦缘此也
 大圣山东临大海堪舆家谓之大象捲湖有屿曰乐
 屿在海中饶林麓之美明初徙其民入内地(狮捲山/似与相)
 (近/)
卷五 第 3b 页 WYG0460-1068d.png
 下曾溪源有二一出上曾溪过上田小桥一出上范
 溪过上田大桥会于充口入马山埭
 陈平山唐时有堪舆家曰陈平骑牛而化葬此(似即/陈坑)
 (山/)
 文笔山三石错立如鼎耳旧名香炉或积石于两耳
 剡其中谓之文笔对学宫之前
 九峰山在文笔山南峰有九断续向背若蹲兽若盘
 螺或翼而翔或俯而伏若立而拱
卷五 第 4a 页 WYG0460-1069a.png
 辋川镇在县治东三十里支海中之孤屿也县治东
 面大海南为洛阳江之支海而辋海自东荡其胁峰
 崎港自县北来合之凡为县西北之水曰菱溪曰驿
 坂曰茭布曰龙津曰南坑皆汇此港峰崎山实当其
 冲县之水口山也山之北有桥曰青龙宋僧道询所
 建港又东入于辋海镇与内峰仅隔一水旧以舟渡
 人众争先数致覆溺成化间县令张桓作桥曰辋川
 桥镇民数百家以贾海为业嘉靖间苦倭县令陈玉
卷五 第 4b 页 WYG0460-1069b.png
 成创为城而后令萧维美成之东西南各一门北小
 门二东小门一其外有竿屿
 崇武所在大岞山县东南极境也为二十七都地故
 设操屯军千二百二十一名东面距海南对泉州之
 祥芝北望兴化之湄洲泉之上游也北至平海南至
 永宁日湖泉州港各一湖水澳中藏北风船三十馀
 宋为小兜巡检司永乐间邑有倭患始筑城并筑獭
 窟小岞黄崎峰尾四城联络捍守于外焉嘉靖末陷
卷五 第 5a 页 WYG0460-1069c.png
 于倭万历己未复为海寇所躏少北为大岞澳可泊
 南风船二十馀夏至后贼尝伏此徂伺北来之商最
 称险要山多小石如铁色扣之作磬声山南有洞朗
 豁可容四五百人旁一小门仅可侧身入入丈许右
 转有大石当道如屏内更宽广民避寇者多往焉又
 有石倚江渚龈腭如龙名龙喉山海中产龙虾一名
 虾柸一名虾魁大者五色次者名虾姑泉人谓之青
 龙最小者曰苗虾尝对插之曰对虾王世懋闽部疏
卷五 第 5b 页 WYG0460-1069d.png
 曰长五尺其须四□长半其身晴凸出上隐起二角
 负介昂藏形似小龙尾吐红子如榴花色开元遗事
 载其名状云如娱蚣尾如僧帽又生沙参岁饥居民
 掘之可饱数日旁有青山即张梱徙葬处相传梱生
 时尝屯兵是山以禦海寇改葬时得铜牌上有文曰
 若逢崔知县移我上青山遂移于此虞允文拒金兵
 于采石见空中有大旗题曰张将军青山人从军者
 为言梱事允攴闻之朝赐敕封景炎间累封至灵安
卷五 第 6a 页 WYG0460-1070a.png
 王
 獭窟屿在崇武南十里邑东南三十里为二十五都
 地可泊北风船四十馀故设巡检司北障前头山南
 萦覆釜历祥芝岱屿可入泉港寇至举烽内外警息
 屿北有桥七百七十间潮至即没潮退可渡宋僧道
 询所建
 小岞山在大岞之西北去县四十里亦二十七都地
 故设巡检司城立山巅四面环海特出海上有洞可
卷五 第 6b 页 WYG0460-1070b.png
 容数百人屿前后皆湾澳贼氛窥觎所时至也宋时
 李陈二姓居之李之先有曰文会者宋建炎中进士
 历殿中侍御史权参知政事陈则自侯官徙两族皆
 勤俭守礼为郡邑所矜式地产紫菜其生粘石上潮
 至则鬅髺摇漾嫩者搓之成索曰索菜生时正青乾
 则色紫即吴都赋所云纶组紫菜也稍西十里曰净
 山一名尖山亦瞰海多怪石如水齧最高而削拔者
 三登之可见日旁有石窦中空洞可居今湮废矣产
卷五 第 7a 页 WYG0460-1070c.png
 朱丹石宋僧道询生此
 黄崎旧名宁崎在县东三十里为三十二都地故设
 巡检司高山特起三面瞰海南邻小岞北与峰尾隔
 海对峙如川而辋海贯其中至辋川镇一潮水商贾
 所集东北与湄洲南日遥相望也崎下多礁贼舟不
 敢轻至卤气所侵草木不茂土色微黄故名黄崎又
 以势如立旆故名扬旗地产铁宋置铁垆
 峰尾澳盖峰崎之尾也故有巡检司北障沙格南距
卷五 第 7b 页 WYG0460-1070d.png
 黄崎与兴化之吉了湄洲相犄角贼船多泊于此巡
 兵番汎焉自左支一潮入于枫亭
是日又行五十里止仙游之枫亭驿
 兴化府属县二皆临海曰仙游曰莆田莆田附郭元
 年画界自九峰寨历枫亭驿梅岭至壶公山尾为仙
 游边边界以外附海二十里东沙十里厝头三里陡
 门皆移共豁田地八十一顷有奇八年展界安兵三
 处枫亭寨把总一兵二百二十名塔头十名东沙十
卷五 第 8a 页 WYG0460-1071a.png
 名今不设守候阅定唐嗣圣间设清源县于大飞山
 南天宝间别驾赵顺正谓县名同郡为非是奏改仙
 游以其地有何氏九仙遗迹故也宋绍兴间始筑城
 峰尾莆禧之间海支内八仙游当支之穷处其海中
 有小屿故设巡检司嘉靖间以邑之白隔岭多盗移
 巡司以防之东沙诸境即小屿内滨海地也
 枫亭驿在锦屏山下有枫亭市亦以九仙得名九仙
 豫章人生汉景帝时兄弟九人皆盲独长者有一目
卷五 第 8b 页 WYG0460-1071b.png
 父曰何翁与淮南王游九仙劝父俱隐不从遂相与
 入闽初居福州于山已而游莆至西州谒胡道人饮
 以所居井泉九人眼尽开乃西行六十里结枫为亭
 以居此地所由名也后又入九鲤湖湖在山之东重
 山叠巘怪石交列湖底皆石石各有穴环屈相通深
 处不可测九鲤潜其间九人炼丹湖上鲤饵其馀鳞
 鬣皆成朱色昂首喷沬湖水为溢势欲飞举九人各
 乘其一以上升旁有九漈曰雷轰曰瀑布曰珠帘曰
卷五 第 9a 页 WYG0460-1071c.png
 玉箸曰石门曰五星曰飞凤曰棋盘曰将军皆名胜
 也枫亭溪源出皂洋合吴坑赤湖蕉溪诸水汇为沙
 溪至太平港有溪海会流石刻蔡君谟笔也港之南
 有陈洪进故居
 壶公山一曰壶山接莆田境九域志云昔有隐者遇
 老人邀至绝顶见台殿宫室非人间老人曰此壶中
 日月也后乃因以名山前志云有陈壶者隐此得仙
 故名或曰乃陈胡二仙胡即九仙之师也莆西有灵
卷五 第 9b 页 WYG0460-1071d.png
 潭庙井泉犹在即胡仙为九仙疗眼处今其地犹有
 陈胡里云山高千馀仞方锐如圭首峙立如展旗有
 真净岩登之可眺一郡诸山又有虎丘岩宋徐思仁
 云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
 远为胜独壶公虎丘岩能兼之又有灵云南泉竹峰
 诸岩及桃花洞蘸月池盘陀石法流泉濯缨沼石壁
 峰碧溪湾又有蟹井泉出石穴中其脉通海视潮盈
 缩中有双蟹每旱祷雨以茅叶引置缶中迎归即雨
卷五 第 10a 页 WYG0460-1072a.png
 宋彭乘墨客挥犀云壶山有柏一株长数尺半化为
 石蔡君谟见而异之徙置私第山为一郡之镇朱晦
 翁过此指谓人曰莆中人物之盛乃此公作怪自蔡
 君谟兴水利灌民田引水绕壶公山自是科第视前
 益多元郭完隐此与方时举二十二人结壶山文会
 有集行世有龙潭在壶山之西弘治志云元时有范
 氏养马潭边马与龙交而生龙马事闻于朝诏取之
 马至大义镇念母一驰即归范氏为其所苦因杀之
卷五 第 10b 页 WYG0460-1072b.png
甲戌行六十里至兴化府又四十里止江口寨自寨东
行二里即内海也
 元年画界自壶公山尾历壶公山首(天马山清/浦村胜塔)至江
 口为莆田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六十里莆禧所吉廖
 五十里平海卫附海十五里南酒林十里下尾三里
 东云及江口胜塔两岸海湾之村若勾上上皇港东
 珠浪等皆移共豁田地四千四百三十顷有奇于胜
 塔等处因界设守八年展界安兵二十一处(东港山/十名东)
卷五 第 11a 页 WYG0460-1072c.png
 (云十名白沙千总一兵二百名鸠头山十名陈店山/十名后架把总一兵九十名陈墓守备一兵一百八)
 (十名忽石山十名马山十名天马山把总一兵九十/名邹会徐十名惠洋十名五龙十名东华十名海滨)
 (十名宁海桥千总一兵二百十名白墓把总一兵一/百四十名张井十名盐场十名岸胜五十名周堤尾)
 (十名江口桥把/总一兵九十名)今从兴化营拨守十七汛(涵江平海/卫一百名)
 (青山把总一兵七十名嵌头五十名美烂三十名宁/海桥千总一兵四十八名东华二十一名百美寨把)
 (总一兵七十名岸胜寨把总一兵六十四名南埕八/名白墓八名张井八名东蔡寨兵四十一名后郭五)
 (名马峰六十名忠门汛千总一兵一百名莆/禧所六十名吉寥寨把总一兵六十五名)候阅定
 宋乾德二年置平海军于清源郡即今仙游县地也
卷五 第 11b 页 WYG0460-1072d.png
 其地有游洋洞多盗贼太宗置兴化县以治之寻又
 改兴化军游洋在仙游县之兴泰里至今俗称旧县
 闽书以为即平海卫者误也太平兴国八年徙军治
 于莆田县洪武元年改为兴化府莆田以地产瑞蒲
 而名后乃去水为莆陈天嘉二年章昭达败陈宝应
 于莆口即其地也隋开皇九年始置莆田县唐嗣圣
 间析莆田置清源郡府治既徙仍以莆田为附郭县
 云
卷五 第 12a 页 WYG0460-1073a.png
 天马山即塔山在莆田里一名文峰岩岩下有伏龙
 穴明御史朱浙居之有天马赋序云壶公东分一支
 屏翰海上列为五侯复折而西行隐见起伏且数十
 里结为文峰端伟秀拔飞动不居有天马行空之势
 故名赋云越岭徼破闽荒望莆口过游洋挈入壶之
 右派簉五侯于上苍靡然东驰忽焉西顾挹谷城之
 仙风爱沙堤之烟树撷锦园之芳蕤擢银塘之横素
 岛屿明灭沧桑朝暮东五里为城山亦曰黄石山下
卷五 第 12b 页 WYG0460-1073b.png
 有黄石市山形如植笏盖即所谓忽石山也本名国
 清山又讹为谷城山五侯山正视之五峰侧视之两
 峰自郡城视之三峰故又名双鬓亦名笔架也迤逦
 入海为持久山海中突起二屿一青色曰青屿一赤
 色曰赤屿皆如覆釜
 白沙溪在新兴里发源铁岭白云鼓角诸山至大山
 西合流北行与大溪合白云山在南白沙之南鼓角
 又在其东北观如鼓南观如角北行为九龙潭山分
卷五 第 13a 页 WYG0460-1073c.png
 九支曰九龙山盖与鼓角为一山也南望即大海
 东云盖东陈之讹也其地有浮山在灵川里近海下
 有东沙村地连仙游唐长史陈琨居其东曰东陈元
 陈绍叔居其西曰西陈
 五龙庙在常泰里入濑溪上亦曰碧濑又名鳖濑昔
 有黑白二龙现故作庙祀之地多奇石秀腻巧琢如
 青玉或中裂一罅如甬巷或平展如田或锲入如车
 轨或陷下如履武蹄涔扪而行拂以卧净滑可喜盖
卷五 第 13b 页 WYG0460-1073d.png
 皆海水荡潏而成也瀑穿崖隙汇为潭蜿蜒澄泓骇
 视沁骨土人侈为奇胜云
 海滨地名有嵩山上有嵩山院院后石壁苔纹成文
 笔峰三字刬去复存其旁海中有小屿潮退有石桥
 可度居民千馀家唐观察使柳冕监群牧于此有德
 于民建庙祀之曰柳侯庙宋余谦一作记俗呼为侯
 屿后遂讹为猴屿闽书曰即仙游之小屿也
 惠洋疑即龟洋其地有龟山在文赋里唐末僧无了
卷五 第 14a 页 WYG0460-1074a.png
 居之有六眸巨龟足蹑四龟如俯仰作礼者三遂卓
 锡焉曰名其地曰龟洋无了闽封真寂大师塔曰灵
 觉
 东华溪在连江里石贯其底旁有东华村唐梅妃村
 中人也姓江氏九岁能诵二南诗父仲逊奇之因名
 采频开元中高力士使闽选进明皇一见宠幸性喜
 梅因号之曰梅妃为杨妃所妒迁于上阳东宫作楼
 东赋以寓意一日上封珍珠一斛赐妃妃不受以诗
卷五 第 14b 页 WYG0460-1074b.png
 付使者曰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涴红绡长门
 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上览诗怅然令乐府
 度为新声号一斛珠明隆庆五年有二龙起海中拥
 水高丈馀阔数丈长亘野声若崩山其一飞升天半
 长数十丈准角峥嵘身若水牯色正白鳞鬣蠕动历
 历可数忽有片云正黑从西北来龙乘之以升遂不
 复见其一浮游田禾之末北渡洋水田中水旋卷随
 之至白石崛中水跃数丈西北行经东庭至东华之
卷五 第 15a 页 WYG0460-1074c.png
 忘饥亭埔下而入于潭所过云气喷薄声若雷霆而
 草树不损片叶焉佥事余一鹏为之记
 遮浪村在连江里疏作东珠浪语讹也有大孤屿小
 孤屿大孤屿者海中有大石突起亦曰大龟屿屿东
 有石盘上有巨人武
 黄巷山在延寿里疏作上皇港传讹也地产荔枝名
 火山五月先熟为莆之冠唐校书黄璞与从弟淊移
 居于此黄巢寇闽所过焚荡至此戒其下曰儒者家
卷五 第 15b 页 WYG0460-1074d.png
 也灭炬而过淊有寄璞诗云纵徵终不起相与避烟
 尘待到中兴日同看上国春新诗说人尽旧宅落花
 频移觅深山住猿啼作四邻正字徐寅有黄校书閒
 居诗云取得骊龙第四珠退依僧寺卜幽居青山入
 眼不干禄白发满头犹著书东涧野香添碧沼南园
 夜雨长秋蔬月明扫石吟诗坐讳却都无担石储山
 名黄卷以此盖讹为黄港久矣疏又讹黄为皇也
 宁海桥在连江里支海自下黄竿入三江口经遮浪
卷五 第 16a 页 WYG0460-1075a.png
 大小孤屿而入两涯洪阔北涯旧宁海镇镇前有渡
 元元统中僧越浦为桥曰宁海明徐敬则僧湘江重
 新之更入为白湖一名玉湖土人用谶言作桥以断
 水郑叔侨诗云结驷直过黄石市连艘欲断白湖腰
 谓此也旧有堤俗名白水塘其侧有灵惠井环境皆
 斥卤此独甘冽江口桥在待贤里支海自三江口又
 入接迎仙港迎仙溪合荻芦桃源白石诸水东流至
 此而与海会也其地江势最阔有盘石突起江心民
卷五 第 16b 页 WYG0460-1075b.png
 居集焉于此作桥名江口桥一曰龙津桥一曰尚阳
 桥桥之南属莆田北则福清境也其旁迎仙巡司在
 府治东北四十里前临海后负江口桥地饶民聚商
 贾所凑相传其上更有迎仙桥为宋僧祖逊所建今
 地有子鱼潭亦名小姑潭宋志子鱼惟迎仙桥东小
 姑潭所出为最但少通三印者建安严子翼艺苑雌
 黄云通印长鱼古人以为食珍言其大可容印王荆
 公诗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而子瞻亦以通印子鱼
卷五 第 17a 页 WYG0460-1075c.png
 对披绵黄雀皆用此意王彦辅麈史云子鱼长七八
 寸阔二三寸出通应港者佳盖港上有通应庙因以
 名港耳后人讹为通印见之题咏不足据也闽书则
 又云绝无通应港及庙妄人诡饰社祠颜以通应至
 今存焉港水下流曰锦江即江口有温汤池汉时胡
 道人者炼药于此药成有神人告之曰非太上之药
 也不足以度世道人弃丹于池池水遂温相传浴之
 可以益寿
卷五 第 17b 页 WYG0460-1075d.png
 吉了寨巡检司有城在新安里宋曰击蓼距郡城八
 十里前控南网右引小屿左带湄洲内通枫亭诸处
 外至莆禧一潮水其城枕海涘巨浪冲啮岁费修筑
 下有东西二澳内泊南北风船二百馀只东有吉了
 水寨南日寨及湄洲游总向来移驻于此有华胥山
 或云吉了者犹言极了谓莆地至此而极乃复崛起
 为是山与湄洲隔海相望时见蜃气成楼台也居民
 甚稠以贾海为业岁出海不下千艘倭寇每于南麂
卷五 第 18a 页 WYG0460-1076a.png
 礵台狙伺之或分其所获给票而遣行或并船夺之
 奸民外苦倭掠内虞巡兵然以微利故往往走死如
 骛或竟习为不轨使帆轻捷逐之殊难也吉了之船
 钓槽夹底最利深洋用以巡逻最便莆禧所故设旗
 军千二百二十一名在湄洲之西北平海之西南为
 兴化东南藩蔽三面阻海颇称险阨澳内藏北风船
 三十馀自莆至中门为地极处一线仅通左支自贤
 良港而出吉了散为东湖西亭诸山右支自金沙铺
卷五 第 18b 页 WYG0460-1076b.png
 而东出莆禧散为文甲山柄诸山中门疏作忠门贤
 良港在所城前有山豗然如象本名黄螺港美其名
 曰贤良焉文甲山一名门夹山以两山相夹如门故
 山柄墩城北澳也亦曰后山柄可泊南风船五十馀
 其民习海勇斗而约结甚固嘉靖壬戌寇陷郡卫独
 所城得全南至平海北大咋各半潮水
 嵌头巡检司在郡城东九十里城在石崖之嵌渔农
 数百户杂居其址介山海间贾舶寇船来往杂沓颇
卷五 第 19a 页 WYG0460-1076c.png
 难稽诘
 平海卫在府治东九十里属武盛里(闽海实录/作八十里)孤悬
 海外三面临渊惟西北一路可通莆阳之藩蔽也洪
 武间周江夏置卫筑城有旗军五千五百十六名设
 学地有石狮九跳凤石诸山卫前小澳四面皆石有
 石鼓石锣孤峙碛上鼓周三丈锣差小扣之各如其
 声又有大泉在城东二里自石罅涌出澳中可泊北
 风船百馀东一屿浮海曰鸬鹚屿(闽海实录/作鸬鹚屿)可泊南
卷五 第 19b 页 WYG0460-1076d.png
 风船二十馀又有进屿进屿两岛如门洋船所出入
 也门之中及屿之西南皆有沈水礁过者戒心焉嘉
 靖四十一年壬戌郡城卫连陷于倭先是歙人王直
 入日本纠萨摩州倭以入寇贾人子徐海亦集众从
 之寇扰江浙数岁嘉靖三十四年冬犯莆田及镇海
 镇东诸卫泉州指挥童乾震拒战死之此闽中被倭
 之始也已而贼复犯浙应天巡抚胡宗宪用间杀海
 复计诱直诛之宗宪以功擢右都御史兵部侍郎加
卷五 第 20a 页 WYG0460-1077a.png
 太子太保而直之馀党毛烈知尚据浙之舟山巢柯
 梅闽浙诸境岁有寇患而闽中失亡尤多巡抚阮鹗
 坐罢三十七年烈知自柯梅徙泉之浯屿入南澳搆
 巢以居于是兴漳泉三郡无地非寇三十九年破永
 定城又破宁德县杀参将王梦麒知县李尧卿奸民
 导贼发巨姓冢墓质其棺以索赎诸将冒功饰败贼
 益枝蔓浙江参将戚继光奉檄来援贼方据宁德之
 横屿阻水为营继光填河以进斩二千馀级生获九
卷五 第 20b 页 WYG0460-1077b.png
 百人连破六十馀营贼少靖矣迨继光返浙而贼又
 炽四十一年新倭大至犯福清罗源连江杀游击倪
 禄十一月遂犯兴化郡城郡故饶裕赋艳慕已久至
 是乘高急攻尽得城中虚实木兰陂水注城中㸑浣
 仰给贼徙其源民无所得水大困会总兵刘显来援
 衣甲俱刺天兵字贼逻得赍书者八人杀之而衣其
 衣以入守者勿觉也夜半斩关纳寇城遂陷同知奚
 世亮死之焚掠搜牢火经旬不灭盘踞两月见城中
卷五 第 21a 页 WYG0460-1077c.png
 腐骸山积腥秽不可居遂去之平海乘不备急攻又
 下之事闻上震怒罢巡抚游震得以参政谭纶为佥
 都御史代之更调广帅俞大猷浙帅戚继光协力讨
 贼兴化之初陷也巡抚震得檄指挥欧阳深率所部
 降盗谢爱夫等驻濑溪以防其侵轶深泉州人也子
 模己未进士深以赀豪里中慷慨好施人怀其惠会
 寇难纠众保聚爱夫故助倭发冢深先墓亦与焉深
 遂率众攻爱夫爱夫骁锐多党翼号谢半番闻深至
卷五 第 21b 页 WYG0460-1077d.png
 而惮之遂听抚至是深率半番追倭于平海之苏塘
 中槊死半番裹其尸而还时为四十二年之五月也
 是时战死者又有在籍总兵邓城泉州卫镇抚白良
 玉事闻深世袭指挥良玉子准署指挥同知巡抚纶
 至用总兵俞大猷议分其军为各万人总兵刘显攻
 其北浙总兵戚继光攻其东而大猷当其南又令二
 参戎以舟师截水道四月倭将遁把总许朝光率轻
 舸邀之不得出居亡何诸将四面云合蹙之崎头倭
卷五 第 22a 页 WYG0460-1078a.png
 歼焉卫有忠勇祠二祠本卫千户丘珍叶巨卿皆𠞰
 倭阵亡者
 涵江有涵头铺宋学士郑颐吉居之与文文山相友
 善为书新有社三字有涵江书院在郡城东北二十
 里唐贞元间宣圣四十一代孙孔仲良徙居此宋绍
 兴乙亥朱文公常过其家见其裔孙宜去孔子四十
 九世矣有唐告身七通及家牒犹存为告守臣傅自
 得令兵铎更其版籍淳祐中知军杨栋同涵江镇官
卷五 第 22b 页 WYG0460-1078b.png
 郑雄飞作书院并夫子庙理宗御书涵江书院四大
 字以赐之元设山长以五十三世孙敬山充之子孙
 世袭至明始罢
 青山巡检司在郡东九十里三面阻海南日山峙其
 南不及五十里莆门户也产相思石亦曰雌雄石状
 如杏仁而白擘之两瓣腹有纹置盘中沃以醯则石
 瓣离立相对俄合为一矣有大蚶山志称昔有物自
 海浮至轮囷如瓦屋盖蚶也土人作庙祀之因以名
卷五 第 23a 页 WYG0460-1078c.png
 山上有大动石小动石石船石兽之属旧志上有岩
 洞十里之内水草皆香旁有蚶田百顷南至崎头二
 里许有罗隐庙相传常有巨木数百章自海浮至尽
 镌罗字铲之愈明土人获而异之逾日见有神人峨
 冠黄袍曰我罗仙也言讫不见于是立庙以祀海商
 祈风能分帆南北南唐封广济王有蔡山壶山之分
 垄也今置戌
 演屿与蚶山相近宋少帝舟舶大峡江为元兵所逼
卷五 第 23b 页 WYG0460-1078d.png
 忽有白马神为演一屿一蔽帝舟遂免石刻犹存
 南日山在青山之东大海中与琉球相望旧名南匿
 唐翁承赞有泊船南匿遥望竹啸旧山诗周百馀里
 (闽书环屿/二十里)旧有居民中涌淡水寇常汲于此明初置
 寨曰南日寨设战舰四十六兵八百七十六名成化
 末徙吉了居民无所依相率内徙其山遂空山之东
 北澳曰东沪泊北风船四十馀最当贼冲其西南曰
 西寨泊南北风船四十馀北连一屿曰小南日周七
卷五 第 24a 页 WYG0460-1079a.png
 里不可泊船北澳曰燕内可泊南风小船十馀又有
 大小砺山在海中自外小屿鳞次恶礁甚多曰十八
 门皆贼薮也北至东甲南至乌丘各一潮水北与小
 埕寨会哨于南茭南与浯屿寨会哨于湄洲
 崎头北望南日在青山之西澳内可泊北风船百馀
 俱苦潮退胶浅大船不可泊东北澳曰泥湿可泊北
 风船三十馀东北洋中一小岛曰三蓬屿北至龙王
 宫南至东海各一潮水
卷五 第 24b 页 WYG0460-1079b.png
 冲心巡检司在郡治东六十里三面阻海与崎头三
 江澳港相接即山为城下多村落海上烽起则敛民
 入守其民岁贩饴糖稻麦浮温台泉潮为利
 湄洲一名鯑山居大海中周八十馀里在崇武之东
 北平海之东南距郡城八十里为莆禧吉了门户与
 琉球相望故有居民洪武间徙而墟之山有甘水茂
 草野马驴骡孳产蕃息骤逐之不可得有势家居之
 以为利寇舟常就汲焉隆庆初设把总一员战舰二
卷五 第 25a 页 WYG0460-1079c.png
 十三游兵五百二十八名以守之后裁改设标游西
 为蚝仔埕泊南风船二十馀东南为金沙澳可泊大
 船五十馀文甲门商渔所必经贼常于此候劫外为
 深澳水深多网柱贼船所聚也北至平海南至崇武
 各半潮水大岞小岞其汎地也有顺济天妃庙妃姓
 林氏父曰愿闽王时为都巡检土人也妃初生地变
 紫色长而灵异能履席渡海往来诸岛间人呼神女
 或曰龙女一日方织据机假寐终日乃觉母询其故
卷五 第 25b 页 WYG0460-1079d.png
 曰父有厄往救之耳未之信也有顷父至言涉海遇
 飓风几危忽见有神女拥辎軿幡盖现空中而风遂
 息仅乃得免母始异之而土人缘此盖知其非常人
 矣在室三十年至宋雍熙四年无疾奄逝妃既没土
 人时见其衣朱衣履浮槎出没巨浪中身有光又数
 见梦于父老遂作庙以祠名其墩曰圣墩宣和中给
 事路见迪使高丽遇风以妃见于舟得济使归以闻
 因赐顺济之号其后屡著灵异元明间皆有翊护海
卷五 第 26a 页 WYG0460-1080a.png
 运之迹累加敕封益尊称至十字永乐初中官郑和
 使西洋又见光怪成祖命有司新其庙遣官致祭妃
 之显灵幻奇不一或见红灯自空坠或见彩蝶绕樯
 飞成化中给事陈询使日本嘉靖中给事陈侃使琉
 球皆有所见云今频海郡县往往有祠每册封外藩
 必致祭贾舶事之尤严也湄洲之庙至今宏丽每农
 月耕民夫妇毕出常以襁褓裹儿置神座下竟日不
 顾儿终不啼若或抚之者山产黑白抟石可为棋子
卷五 第 26b 页 WYG0460-1080b.png
 宋林光朝与林晋仲书云海中一山名湄洲隔岸视
 之约五七里乃合两山蜿蜒之状有田数十可耕而
 食鱼盐饶美筑室读书可以忘世惟某知之也此岛
 自唐以来居民稠密洪武徙后时复阑出盖以承平
 不之禁今犹如故云
 乌丘山周二十里在平海东洋中二山相连北曰大
 丘泊北风船三十馀南曰小丘泊南风船二十馀水
 深二十五托澳外水深三十托用坤申针二更至湄
卷五 第 27a 页 WYG0460-1080c.png
 洲山日本塘船东番归棹皆泊此取水候风盖贼薮
 也系中路哨探汛地
乙亥自江口驿过蒜岭行八十里至福清县自县东北
行十里至钟山登其颠望海坛山镇东卫诸处薄暮而

 省城福州府属县七闽县附郭附海者五曰福清曰
 长乐曰闽县曰连江曰罗源元年书界自江口桥历
 仙岭(蒜岭驿绵亭岭渔溪铺玻璃岭松树/岭苍霞岭锦屏松潭山牛宅村里美)至定军山
卷五 第 27b 页 WYG0460-1080d.png
 为福清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八十里万安所七十里
 牛头寨五十里泽朗寨四十里松下十里镇东卫附
 海五里海口桥上径镇二里碍灶俱移共豁田地四
 千六百三十四顷有奇于海口桥东大石渔溪铺蒜
 岭驿因界设守八年展界安兵十七处(峰头把总一/兵六十名双)
 (屿二十名旗山二十名蒜岭把总一兵六十名棉亭/山二十名九龙山后千总一兵一百八十名西岭三)
 (十名松树岭二十名葫芦山把总一兵五十名把店/千总一兵一百三十名松潭二十名镇东卫游击一)
 (守备一把总二兵四百五十名麒麟山二十名山/下把总一兵五十名风水山十名定军山二十名)
卷五 第 28a 页 WYG0460-1081a.png
 从蒜岭营拨守一汛(峰头把总一/兵五十名)福清营拨守二汛
 候阅定
 福清立县始于唐初名万安改名福唐后唐庄宗始
 改福清其东南隅皆海也故迁界自西南以抵于东
 北自江口桥五里至仙岭又五里下埔又五里蒜岭
 又五里棉亭又五里苏阴又十里渔溪皆自南而北
 由此折而东行十三里玻璃寨又十里洋尾又二十
 里至县南门又二十里海口桥折而北四里牛宅村
卷五 第 28b 页 WYG0460-1081b.png
 又十里里美又十六里定军山接长乐境蒜岭之外
 有碍灶村有余坑山有旗山双屿有峰头寨又江阴
 壁头渔溪之外有九龙山玻璃岭之外有径上里皆
 邑西南附海界外地也自邑南门渡江至锦屏山南
 行二十里把店十里牛田场二十里三山路岐分为
 五一西行十五里至薛店一西南行三十里至牛头
 寨一东南诘屈行六十里至万安所一东行稍南二
 十里至白鹤寨一正东行二十里泽朗司皆邑东南
卷五 第 29a 页 WYG0460-1081c.png
 界外地也自海口桥循江而东一里至镇东卫自里
 美折而东行过麒麟山四十里至松下为邑东界外
 地凡各路岐分之间皆有支海内入故迁移独多
 蒜岭以山形如蒜而得名在光贤里上设驿有照海
 亭登之东望大海无际又有漆林书院唐翁承赞兄
 弟读书于此故山曰草堂里曰光贤皆以是故也岭
 有古碑镌石马泉三字草堂山有小瀑布坛高数十
 丈承赞乾宁间进士也尝以右拾遗奉诏册王审知
卷五 第 29b 页 WYG0460-1081d.png
 为琅琊王假金紫以行梁开平中又为闽王册礼使
 黄滔赠以诗有衣锦还乡翻是客回车谒帝却为归
 之句承赞遂留相审知卒葬于崇安子孙代有显者
 余坑山在光贤里之唐屿下有昭灵庙相传汉有赵
 升者事张道陵得仙隐居鸣鹤山下常乘铁船抵浮
 山又跨巨鹿憩磐石上今舟㾗鹿迹尚存鹿迹长尺
 有二寸每六月村民聚祠炎暑酒善败俗尝罢酿独
 此地有北风旬日号酿酒风又有卢焦石高数丈海
卷五 第 30a 页 WYG0460-1082a.png
 涛漱激为龛岩之状或采为池亭玩必致谴怪
 江阴山在蒜岭之东三江之北兴化之北面关钥也
 东为壁头巡司北为牛头巡司南为崎头东北一屿
 浮海曰野马山可寄北风船五六只东为大麦洋入
 莆门户也其地又名双屿以二山突起海中故名中
 有古井甘冽可以济旱蔡道人岩及百年洞又呼仙
 屿
 白屿又名陈山绝顶曰鸿休岩岩窦天成下瞰沧海
卷五 第 30b 页 WYG0460-1082b.png
 浩无涯矣以僧鸿休居此故名其西又有乌窠岩乌
 窠禅师居之即杭州守白居易所参请者也
 苏溪出莆田而通横山潭入海
 渔溪上有昭应庙祀虞雄闽牙将也战殁于此径江
 有二一出故兴化县金支大潭合渔溪为径港一出
 黄蘖山北过铁场边与径港合流水之南有径上镇
 今置戌其水过棉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岐而
 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合于昭应庙前会迎仙港
卷五 第 31a 页 WYG0460-1082c.png
 入海
 苍霞山在新丰里
 牛田镇民居甚稠其东有闻读山为唐水部陈灿读
 书处上有遏云碣潜公室讲经台狮子迹其西有福
 庐山在时和里明相叶向高所辟也由三天门入至
 石芝亭为相国书堂石芝者平地拔起高可二丈馀
 茎细而首坼为华蘤之形有蹑云径石磴四五折入
 岩腹天光斜影凡二百馀级穿一窦以出有古榕树
卷五 第 31b 页 WYG0460-1082d.png
 轮囷秀润旁有台曰榕台立冈顶俯眺海曲浦溆历
 历如指掌稍降有两石夹峙中露天光𩔖武夷一线
 天人行峡中得旁穿以出乃入异香洞可容百人洞
 初开时异香经时不散因以名遵峡而行为饮虹涧
 泉自窦中出如鸣珂佩又穿穹岩而上入云关有古
 仙鹰𥔲二岩天门外有石阙俗呼擎天柱自上俯视
 始见其直如引绳凡四十五尺自福庐西行二里许
 曰灵岩有寺在嵌岩中大石迫岩傍作峡两松树生
卷五 第 32a 页 WYG0460-1083a.png
 峡半根为石所齧顶作羽葆以自蔽岩之左有灵湫
 坠涧湫所来处数石碙相连逶迤巉刻皆泉溜所撞
 击而成者也寺之前后亦皆松林意即所谓松潭也
 牛田埸有盐课司地在泽朗之北镇东之南福清之
 藩蔽也其东有东营山(新图作/东壁山)在海中嘉靖辛酉壬
 戌倭䑸盘踞于此联营二十馀里将攻福清戚少保
 以火器破之始遁去
 泽朗巡检司在化北里有嘉福寺隋时掠琉球五千
卷五 第 32b 页 WYG0460-1083b.png
 户居此万安所城在平南里临大海明初江夏侯建
 设旗军千四百九十九名北望海坛南望南日内捍
 镇东东洋要冲也城内有万寿塔可以远眺澳内可
 泊南风船数十北有大丘寨又北为东金山高峻可
 以远望居民以海为业蹈险如鹜颇难防禁折而西
 曰莲盘北曰沙坞皆商船必经之地并可泊船其外
 有草屿塘屿及南匿屿之属南匿产盐差淡塘屿一
 名大姨山其地多风不宜树日未出东向极目有黛
卷五 第 33a 页 WYG0460-1083c.png
 色一点微露水面为小琉球国每风暴渔舟辄为所
 漂一昼夜至其国水深碧东流不返莎蔓错织不容
 转柁漂者必至而后已其国人得之以藤贯踵课之
 耕作盖其国刳木为盂乃能周旋莎蔓间非内地之
 舟可涉也相传大姨山夜不举火惧彼国人望见而
 至也
 东甲山在万安之东三岛相连大小断续上有大王
 宫澳内可泊北风船数十万安居民多采捕于此临
卷五 第 33b 页 WYG0460-1083d.png
 万寿塔望之隐隐可见贼自海东来多窟于此明时
 防剿尝以二鼓发舟鸡鸣而至盖虑贼望见吾舟而
 逸去必乘夜掩袭之也乃万安港口有一沉水礁而
 草屿猫尾以至东甲澳口往往有恶礁非久习海道
 者不能辨以故巡剿之舟不敢轻出惟严沿海之保
 甲以绝勾引勤哨□以防窥轶斯为胜筹耳
 海口桥一名渤澥桥去县二十里在海口江上跨方
 民仁寿二里宋里人林迁募建有海口镇属方民里
卷五 第 34a 页 WYG0460-1084a.png
 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至民多死御史吉澄请发帑
 金七千七百两赈之民请以是筑城其后岛夷屡犯
 以有城可守得全即今寨城是也其江出于故兴化
 县界流为百丈溪至金应铺为无患溪东流二十里
 合石塍溪至水陆寺合东溪经县之阿头潴为琵琶
 洋十馀里入海又有龙江源于龙首山初名螺江(闽/书)
 (作螺/文江)宋林栗改今名至海口桥而合于江桥畔有林
 夫人庙规制不甚大而灵异素著舶商入海必祷之
卷五 第 34b 页 WYG0460-1084b.png
 镇城东北有龙山一名瑞峰寺在山颠浮屠七层可
 观日出西麓有红莲阁疏野堂里人章氏所建下有
 籹粔潭南麓有草堂宋林光朝故居也自海口西行
 三里有网山宋林亦之读书处学者号为网山先生
 自海口南行二里曰瑞岩高数百仞有天台玉虚香
 山诸洞一滴泉鉴池紫霄亭休休庐诸胜绝顶石泉
 大如箕应潮汐号通海井龙江上有龙江书院中祀
 孔子旁为三贤堂祀宋林光朝林亦之陈藻
卷五 第 35a 页 WYG0460-1084c.png
 镇东卫城明初周江夏所筑设旗军八千六百八十
 七名以其在海口镇之东故名有仓局教场规制略
 备明世闽有总兵春秋二汛驻于城之东门又设土
 浙兵二营以守之卫东南有朱文公祠西南有镇山
 庵又有都督戚继光祠嘉靖壬戌倭寇万馀围困数
 月指挥秦经突围请救俞刘戚三帅兵至始解报功
 之祠所由作也城中人文蔚聚商贾四集号为饶美
 外为盐屿屿外水浅非潮满不可入城之东有烽火
卷五 第 35b 页 WYG0460-1084d.png
 山有警举燧于此山顶嵌岩其状如屋凡三十六间
 名曰虎屋宋林亦之诗云兴来走上烽火山著足不
 定秋风寒四边黄茅滑如雨低头俯看毛发𥪡几年
 欲到紫菜乡大练小练及东墙如今一时在眼傍白
 云流水天茫茫酒阑更欲吊虎屋无端日色相催促
 一奴魋髻一跛足逐我下山如野鹿其傍又有鹿角
 山巨石上仙篆数字人莫能识大练小练在东海中
 二岛相去十里许无风踰月不可度大练有居民数
卷五 第 36a 页 WYG0460-1085a.png
 十家可泊北风船八十馀但苦水浅不宜轻泊小练
 之山周十里多乔木无居人五代卢皓林甲避地居
 此而林氏世以文显
 海坛山在县东南大海中以山形如坛得名或曰其
 上有岚气往来又名东岚山横狭而从广周可三日
 行控连诸岛度可七八百里唐为牧马地泰清中始
 有寺宇宋初置牧监后以驽悍不齐罢皇祐中许渔
 民耕垦淳熙中有户三千元户满四万邑得以升州
卷五 第 36b 页 WYG0460-1085b.png
 者以海坛诸里佐之也其山曰黄崎曰紫阑曰牧上
 曰砦头曰坑头曰大小鳌网其水有三十六派湖亦
 名三十六脚湖峰峦环绕如画湖水湥碧产莲濒河
 沙软能没人中有龙窟相传元庚申岁龙出与马交
 而生驹毛鬣异文以贡于朝日行千里二三年后大
 雨雹湖忽自决与海相连云近坞有大小场及钱藏
 皆为泊船澳东方最高者曰军山王氏谪戍多居此
 间其旁岛曰浚门曰獭步曰广州埕曰流水隔曰东
卷五 第 37a 页 WYG0460-1085c.png
 墙曰小墙小墙北曰十二蓝焦东墙北曰百兵焦大
 桑小桑两桑间曰桑门两墙间为鸬鹚门是极东之
 岛舟不可行矣海坛人旧事私记曰海坛山周八百
 里分海上海下四五六七图户计三千七百口计八
 万四千左有东岚瑞湖右有显迹湖(即三十/六脚湖)有碧沙
 洋百花砦钟门三镇皆市井殷繁而碧沙洋产人参
 钟门多科第尤为海外名区焉闽海实录云相传旧
 有一州一县州曰沙州县曰朗县不知何据洪武初
卷五 第 37b 页 WYG0460-1085d.png
 徙其民而墟之置游兵千二百名然所有苗米八百
 石征之合县如故也正统间邑中布衣林扬诣阙上
 其事逮系诏狱十八年至天顺复辟始允其请而释
 之嘉靖季年倭寇据为窟宅剿平后流民渐集蔚然
 成井里至隆庆间设海坛游置战舰三十兵六百六
 十九名启祯间几复旧观矣东为观音澳泊北风船
 二十馀东南一屿浮海曰牛山常泊船十馀皆贼薮
 也东北曰苏澳泊南北风大船八十馀但不利西风
卷五 第 38a 页 WYG0460-1086a.png
 又虞潮退舟胶而贼至西南为龙王宫可泊北风船
 三十馀其旁又有晃尾澳可泊北风船三百馀又有
 进屏澳可泊北风船三十馀疑即浚门也苏澳西南
 为石牌洋一石高可百仞在洋中如石牌状石牌下
 有恶礁曰金钱礁龙王宫前亦有金盏银台礁出入
 慎避之东至东甲南至草屿西至万安各一潮水东
 庠即林亦之所谓东墙也在海坛东北南望牛山一
 小屿曰小庠即小墙也东为葫芦澳可泊北风船二
卷五 第 38b 页 WYG0460-1086b.png
 十馀出鼋鼍高于人流水甚急倭寇往来之冲其南
 曰南江北有鲎壳澳
 钟门屿在石牌洋之西北可寄北风船三十馀其屿
 玲珑如钟亦闻古有钟没于此潮退犹露其纽岛饶
 淡水汲者聚焉近屿石高二丈如媪东南瞰其石趾
 方二十丈中有井泉与潮候应船泊之都会也半潮
 抵慈澳则长乐界
 苦屿门在镇东卫东北二十里海中可寄北风船十
卷五 第 39a 页 WYG0460-1086c.png
 馀凡南来商船俱在此候风过茭入省或遇风信不
 利经旬淹泊商旅无不苦之故曰苦屿南望石牌洋
 东望钟门后澳为涌月可泊南北风船二十馀北入
 松下西入镇东有恶礁曰鸡屎礁舟行宜慎之五虎
 海坛游汛至此分界
丙子行七十里至青坡又二十里渡乌龙江水面约四
五里夹岸俱山波涛惊驶又行四十里次福州府将军
佟公少司空苏公抚军金公及藩臬以下皆来迎甲士
卷五 第 39b 页 WYG0460-1086d.png
五千军容甚盛旌旗相属十馀里又有台湾归化人及
琉球使臣以次见
 元年画界自定军山历高岭山(小石山石屏/山石龙山)至闽安
 镇为长乐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四十里梅花所二十
 五里东山十里海路俱移共豁田地九百一十三顷
 有奇八年展界安兵十处(七星岩十名小门二十名/东山十名旧县守备一把)
 (总一兵三百名壶井山十名渡桥山千总一把总一/兵二百五十名双桂山十名金墩山二十名燕山十)
 (名龟宿/山十名)今从长乐营拨守七汛(松下把总一兵五十/名垄山千总一兵六)
卷五 第 40a 页 WYG0460-1087a.png
 (十名东山港尾十五名壶井大屿二十名仙岐六十/三名梅花寨把总一兵四十名浪头鼻广石一十五)
 (名/)候阅定县设于唐武德间以风物熙和故称长乐
 旧在六平山析新宁之敦素里为治今所谓古县是
 也上元初防禦使董玠以其地卑湿徙治吴航头即
 今所也吴航去县西半里闽中记吴王夫差略地至
 此作战舰故名永乐间中官郑和过此改为太平港
 闽书以吴王濞反汉东瓯王摇从之故有吴航之名
 与此异至以为即马头江则大谬矣
卷五 第 40b 页 WYG0460-1087b.png
 六平山新图作鹿平旁有高岭戌台山宛转六曲上
 有巨石中穿为门通往来壁上勒第一山小有天字
 宋时于此建九日轩宝庆中太傅陈俞居其下亦名
 太傅山
 瑞峰院在同荣里五代周广顺二年太保王绍齐以
 僧居岩间时有云覆其上因作为院有石屏庆历间
 提刑苏才翁刻字于石屏闽书以为石屏在县东之
 芝山亦云苏邵二公勒字盖又一石屏也
卷五 第 41a 页 WYG0460-1087c.png
 石龙山界连闽县以上为初迁近内界
 七岩山疏名七里岩在县南五都之罗田其傍溪湄
 山有奇胜境曰宝山云曰石涧泉曰龙津钓山巅有
 湖相传湖中有巨蚌含珠曰珠湖自此而东有社溪
 有大社小社二村巡检司在焉其南有郎官山连石
 尤岭可通福清
 牛垄山中有田一区丘垄环之有垄下民城洪武间
 江夏侯建今置戌
卷五 第 41b 页 WYG0460-1087d.png
 壶井山有一井在山麓如壶咸潮至则没潮退其水
 复淡自垄下城历江田漳阪东山三戌而至其地凡
 四十五里(志胜云在县东北四十里/误以图考之尚在东南)下有壶井村有
 水曰壶井江其出海处有二石对峙曰王母礁(新图/作虞)
 (母/礁)宋末杨妃负益王福王航海经此
 双桂山疑当作芳桂盖志有芳桂里也东至海滨有
 仙岐城自城以北有大董小董村董峰在焉一曰福
 山舆地纪胜云上有神人祼形披发见者获福故名
卷五 第 42a 页 WYG0460-1088a.png
 闽中纪云董奉字君异侯官人少得道尝游交州刺
 史杜燮病死已三日奉以三丸药纳之口中食顷更
 生奉后居此山为人治病不责谢但令种杏一株久
 之有杏七万株森然成林其西有蛤山旁有屿二一
 曰人赤屿一曰蛤屿
 雁峰即疏所称燕山也新图作雁山下临严湖上有
 御风台严湖一名西湖陈太建元年邑人严光之子
 恭贾于维扬舟㳄江浒买鼋五十头放之光家居见
卷五 第 42b 页 WYG0460-1088b.png
 有黑衣五十人赍钱五千缗至曰子所寄也及恭归
 语放鼋事乃大异之遂舍宅为寺湖中有小阜曰蟹
 山有六奇曰牛山曰马水曰龙湾曰虎潭曰都官渡
 曰搢笏石自是而东并海有圣娘山其下有林婆湖
 林婆者唐林鸥之妻鸥字神凤开元中为仓曹参军
 尝筑滨湖可溉田千顷妻赵氏亦舍奁田为湖遂
 名林婆湖稍北有魁山以其魁然异于众也有植柱
 庙相传唐时有神凭巨木溯流而上渔者徙之下流
卷五 第 43a 页 WYG0460-1088c.png
 辄复上如是者三土人以为异而祠之久之刻木为
 像遂以名其庙又北为棋山有石台仙人奕处也棋
 局尚存
 梅花所在二十四都去县四十里周江夏筑城设旗
 军千四百五十八名其地曰梅花山下有梅江俗谚
 有梅江水直千金之语人烟绣错民习贩海往往阑
 出外境明王恭梅江诗云君不见梅江浩荡连沧溟
 积水不极涵空青未明先带扶桑日入夜倒浸银河
卷五 第 43b 页 WYG0460-1088d.png
 星澄波万顷秋无尽漠漠遥光海天迥岛屿千家烟
 火深军城百雉妖氛寝渔笛吹残夜落梅空江长见
 旧潮回珠潭露下渔风起蛟室云归蚌月来仙源香
 雾浮花岛海色空濛望中好玄圃沧洲路不通清水
 黄尘梦难到
 广石澳去梅花所二十里长乐北境尽处也下有广
 石江江上有石相传地产紫菜味极珍美闽王审知
 采以入贡禁民私取因立石焉澳民业渔宋末陆秀
卷五 第 44a 页 WYG0460-1089a.png
 夫奉二王从此入闽安镇二澳俱泊南风船而梅花
 孤悬海外飞沙将掩雉堞风飓时作逻舟不能久泊
 诚要冲也
 磁澳山在焦山石梁巡检司之外亦作慈澳新图作
 滋澳内直壶井大屿北望苦屿门原设防船十二只
 以备东沙白犬外洋之盗万历之季并入五虎游海
 船南来转茭者常候风苦屿门或已行而潮汐不利
 则泊磁澳逻戌既撤每虞寇掠向来建议欲用渔船
卷五 第 44b 页 WYG0460-1089b.png
 设长戌南风则驻苦屿北风则守磁澳亦扼要之筹
 也
 东洛西洛二岛相连在磁澳苦屿之间南一小屿曰
 横蒜东即乌猪洋也洛门可寄北风船十馀但礁多
 宜慎西南一山秀耸如牛角曰牛角山可寄南风船
 二十馀牛角南十馀里即松下
 东沙白犬二山相连在磁屿正东北望竿塘南望东
 庠东沙澳水深九托可泊南风船百馀用单已针三
卷五 第 45a 页 WYG0460-1089c.png
 更可至牛山白犬以形似蹲犬得名绕岛石棱如锋
 碇索遇之辄断泊时倘遇飓风即有不测之危惟犬
 目一处可寄北风船二十馀向来虽𨽻小埕后哨然
 巡船不时至盗自东涌徙巢或自外洋突犯辄于此
 分䑸行剽巡𠞰之舟由竿塘用正南风由大马头苏
 澳用西南风由磁澳用西北风然磁澳水浅潮退未
 半而舟已胶往往望见贼船而不能逐也
 南茭在梅花所前一沙线下插入海中上溯闽江而
卷五 第 45b 页 WYG0460-1089d.png
 西长数里皆铁板沙大舟遇之皆胶更遇风浪鼓拍
 动至震裂有一港可蜿蜒以入闽江非老于海者不
 能识且其中沙面时有迁徙必满潮至八九分乃敢
 入也二茭夹列闽江之口南茭以沙险北茭以石险
 南北商船过此尝惴惴焉其闽江之舟东出者利西
 北微风
 长乐连江二邑夹闽江之尾为境而闽安镇居其中
 绾毂海口则闽县地也自石龙山历象洋山至马门
卷五 第 46a 页 WYG0460-1090a.png
 岭为闽县边边界以外十五里东岐高楼十里象洋
 俱移共豁田地三百八十九顷有奇八年展界安兵
 七处(石龙山五十名武定山十名武定门二十名登/高山十名象洋五十名长柄山十名东崎山二)
 (十/名)今从闽安陆营拨守三汛(象洋千总一兵七十名/下塘寨把总一兵一百)
 (八十名石龙寨把/总一兵一百名)候阅定
 闽安镇海门也有城东南际大海闽江自西而东更
 其前由省城往从陆路则出水部门六十里而至从
 水路则自南台九十里而至有柔远驿琉球贡船常
卷五 第 46b 页 WYG0460-1090b.png
 泊此有税课局粤浙商艘往来不绝有巡检司千掫
 者所驻也人烟稠杂百货所凑城四周皆水出城南
 门望隔江有石龙山山下有大石出江中其形盘屈
 号金刚腿北门外有桥曰沈公桥桥外为教场城之
 西为水寨东临江汜汜之隔浦登高山也其江为全
 闽之干水随地而异其名源出浙之龙泉建之浦城
 崇安又合延建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
 水至此入海大抵闽江承建剑上流谷狭川激至马
卷五 第 47a 页 WYG0460-1090c.png
 渎山渐广而缓曰马渎江至长乐侯官之境螺女金
 琐石岊诸江来合之曰洪塘江又东曰马头江以江
 中有石如马头故以名众流所汇浩瀚无涯有洲如
 桃号投桃洲予所渡乌龙江即此也又东至会城上
 洞江自左下洞江自右来会之故会城三面距水而
 其汇处曰南台江越王钓龙处也上有万寿桥平海
 头陀王法助所募建长百七十丈水门二十有八又
 东东西两峡江来会之二江所受之水至多故又因
卷五 第 47b 页 WYG0460-1090d.png
 其名而称西峡江而统谓之闽江也闽江过闽安镇
 有小山当其中流曰急水门又东有两石礁曰双龟
 又东合于大洋有五峰列峙即五虎门也江之南岸
 自石龙山而东曰武定门又东曰浮屿又东曰猴屿
 其地有七屿曰洋屿殷屿獭屿竹屿盐屿芝屿与猴
 屿而七也又东曰琅琦曰浮江江之北岸自登高寨
 又东曰棋盘寨曰象洋寨其地有怡山院云峰岭又
 东曰长柄山又东曰下塘寨又东至馆头与连江接
卷五 第 48a 页 WYG0460-1091a.png
 境矣五虎门之旁又有官母屿筑城设巡检司澳内
 可泊南风船百馀向设船十八艘外控竿塘定海内
 捍馆头伏莽时发哨逻殊不易也迤西为荻芦门属
 连江
己卯自福州发行三十里至北岭又二十里至何虎岭
又二十里至潘渡又十里至罗崙渡河又二十里至连
江县
 元年画界自马门岭山历浦口(麻岭/透岭)至棋盘山为连
卷五 第 48b 页 WYG0460-1091b.png
 江边边界以外斗入海九十里北茭六十里奇达澳
 三十里定海所附海二十里马鼻十五里大澳五里
 馆头俱移共豁田地二百三十四顷有奇于浦口因
 界设守八年展界安兵二十处(马门岭十名长沙岭/十名定安岭十名大)
 (澳山十名大澳岭四十名东岱把总一兵一百名东/岱台十名小澳十名浦口千总一兵一百名松坞二)
 (十名腰岭十名麻岭十名白鹤二十名麻坂把总一/兵八十名网边十名驴头十名拱头千总一兵二百)
 (名马鼻二十名岭口十名/浮曦山十名东山三十名)今从连江营拨守六汛(东/岱)
 (小澳把总一兵一百名浦口六十名定海千总一兵/一百三十名苔菉把总一兵七十五名拱头寨把总)
卷五 第 49a 页 WYG0460-1091c.png
 (一兵五十七/名馆头十名)候阅定
 连江本温麻县地沈约宋书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
 麻船屯置温麻县是也武德初析闽县地别置连江
 县连江出罗源县之王土溪黄柏潭会旧怀安县之
 桃洲密溪三派合流至县西曰罗崙河绕县治南亘
 钦平上下二里东流入海其在县南者名鳌江去郭
 门百步跨江为桥长五十丈水门十有六作于宋政
 和间俗呼江南桥自此东流二十里有东岱山亦称
卷五 第 49b 页 WYG0460-1091d.png
 岱江有渔沧潭石刻渔沧天乙之门东岱寨置于此
 江之北岸即浦口寨也更东则海口矣
 邑形东西绵亘海在其东闽安镇在西南闽江之口
 经其南境亦大海也其东北境又有支海内入故邑
 东偏之地如舌吐海中北茭定海为舌之端小埕黄
 崎为舌之腰而浦口马鼻舌之本也初迁于此立界
 自是以东远者百里并在界外予行自潘渡入邑境
 罗崙河即英显萧公显灵处也公名孔冲五代时建
卷五 第 50a 页 WYG0460-1092a.png
 安人中唐庄宗甲科隐于邑南之兑峰薙发为僧志
 行坚苦能伏虎豹殁而邑人祠之宋靖康初建寇叶
 侬犯境遥望罗崙有牙旗火光又闻鼓角呼噪之声
 逡巡退去避寇者咸见神兵归庙中绍兴中海寇掠
 荻芦亦见九龙江上有巨舰扬旌而下上书萧字因
 得赐庙额曰英显
 自城而南七里曰馆头其地有覆釜山形似釜而势
 下垂南峰之麓有石双峙道出其中曰石门唐中和
卷五 第 50b 页 WYG0460-1092b.png
 中建石门寺于此有玉华洞以巨石相倚而成其中
 深邃灿若玉华有玉人峰半月池皆取形似有清阴
 洞在石门寺之北其下平广可坐数十人上有佳木
 荫翳故名又有石鼓石鱼五台斗牛诸石石鼓形圆
 扣之有声五台者巨石五高而顶平如台之峙石鱼
 斗牛亦各以形似名也
 自馆头而东五里至马门岭又五里定安又五里长
 沙又三里大澳又三里洲岭又十里小澳邑之南境
卷五 第 51a 页 WYG0460-1092c.png
 八年展界也小澳斗入海为东南极处自此折而西
 北十里百胜寨又十里仍至东岱海口矣
 荻芦港与闽江相连在长沙定安之外去县三十里
 (志胜云在县/东四十里误)一名九龙江上有荻芦山亦名九龙山
 七岛外列因以成港海面约半里七岛者泥坞塘下
 定岐蓬岐后沙下边东岸也相传秦始皇遍凿东南
 诸山之有王气者此山根连鼓山凿之使殊得芦根
 一茎长可数丈断之明日复合役者苦之夜梦有神
卷五 第 51b 页 WYG0460-1092d.png
 告曰夜可置锹锸勿收如其言芦茎遂绝其绝处有
 血㾗因名其地曰荻芦峡今亦谓之荻芦门
 自浦口而东十里至松坞又十里中麻又十里蛤沙
 又十里东坪又十里小埕寨又五里定海所而地尽
 矣折回西行十里至官坞又折回东行十五里安海
 十五里黄崎十五里苔菉又五里北茭为东境尽处
 蛤沙有城洪武间周江夏建有河泊所有石壁高数
 十丈上刻字曰刘禹锡过此
卷五 第 52a 页 WYG0460-1093a.png
 小埕寨水寨也设钦总一员白犬竿塘东涌及东西
 二洛其汛地也南与南日寨会哨于南茭北劄西洋
 山与烽火寨会哨澳内可泊北风船三百馀
 定海所在二十七都因山为城三面阻海故设操屯
 军千五百二十名南门距海五步风起潮涌可激女
 墙为省会锁钥连江捍蔽城之坐山曰雁塔墩登之
 以望上而北茭下而南茭内而五虎荻芦外而捍塘
 白犬皆在指掌城为周江夏所筑火器楼橹甚备嘉
卷五 第 52b 页 WYG0460-1093b.png
 靖末倭寇攻围固守不陷万历末移水师游击二十
 五舰驻防屹然雄镇矣南门一澳泊北风船二百馀
 西门外长澳泊北风船三百馀山东北为铁沙澳雁
 塔山后为小埕后澳泊南风船百馀城东南五里许
 海洋中四屿珠联伏礁甚恶戚少保尝统四十艘犯
 夜而出皆劘碎南门西门二澳遇夏至后南风盛发
 舟不可泊秋冬飓风渔艇商舶纷纭猬集奸良莫辨
 稽诘殊难也
卷五 第 53a 页 WYG0460-1093c.png
 北茭巡检司有城周江夏所筑旧为荻芦巡检司明
 初始易今名一山直趋海中石骨嶙峋为省会锁钥
 南北之天堑也城下可泊北风船数十北上商船非
 东南风不得过或少参以北风舟辄絓礁而止游氛
 自东涌西洋乘之有坐困而已故商船将至茭而风
 未便者又须于黄崎候风
 黄崎澳在北茭之西其外即铜鼓洋有土堡居民百
 馀家澳内可泊北风船五十馀斜行至定海三十里
卷五 第 53b 页 WYG0460-1093d.png
 至竿塘一潮水竿塘两山相连在海中以多茅竿故
 名先有居民洪武间内徙上竿塘峰峦层曲周三十
 馀里有竹扈湖尾等七澳镜澳泊南北风船十馀竹
 扈澳泊南风船三十馀长箕澳泊北风船三十馀下
 竿塘周二十馀里有白沙镜港等七澳马鞍澳泊北
 风船四十馀但苦泥滑下碇易移二岛南至南茭北
 至北茭西至定海东南至白犬西南至五虎各一潮
 水相近一石峰高可六十馀仞俗呼竿塘杙凡哨探
卷五 第 54a 页 WYG0460-1094a.png
 淡水鸡笼琉球日本俱从此放洋认此收澳倭寇至
 竿塘亦必泊而取水焉
 奇达澳在北茭之西斜径至安海十里
 下木澳(筹海重编作下目澳/又有上目澳在南)与黄崎对峙在北茭之
 东可泊南北风船二十馀北至西洋南至竿塘各一
 潮水
 大小亭山桑屿闽岭俱在海中旧属崇德里昔黄氏
 兄弟载宝没于亭山因祠于此按即黄助与其弟光
卷五 第 54b 页 WYG0460-1094b.png
 也
 马鼻山插入海滨以形似名南行为玉楼山有岭曰
 透岭有屿曰鹤屿皆设戌处元年迁界也自马鼻而
 西为棋盘浮曦亦设戌处乃八年所展界其地香炉
 山有章仙坛仙开元中人尝斩蛟延津江中有敕书
 碑记其事又有磨剑石扫坛竹及石棋盘此棋盘山
 所以名也
庚辰行四十里至丹阳铺又四十里止罗源县
卷五 第 55a 页 WYG0460-1094c.png
 元年画界自棋盘山历岐阳铺(护国铺乌坑/山界首岭)至白鹤
 岭为罗源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六十里濂澳门五十
 里妆裹附海三十里大获二十里迹头十里松山皆
 移共豁田地二百六十六顷有奇八年展界安兵十
 一处(大获山十名小获山十名松山三十名边奇山/三十名泥田十名乌坑十名三源十名三层岭)
 (十名王沙十名叠石/三十名半天罐十名)今从罗源营拨守七汛(鉴江把/总一兵)
 (一百名五里渡把总一兵一百名濂澳兵一百名边/崎二十名泥田十名乌坑三十名大小获四十名)
 候阅定
卷五 第 55b 页 WYG0460-1094d.png
 唐大中五年割连江一都置罗源场三山志云罗源
 溪名亦姓也一名罗川咸通中复割怀安地益之升
 为永贞镇后唐长兴四年闽王升为县宋乾兴中始
 名罗源县初治水陆寺侧介两溪间时有水患庆历
 八年迁于戴坑即今治所嘉靖中始筑城周三里
 罗川源出蒋山接金钟潭流至四明溪分为三派曰
 中溪南溪后张溪流入松崎以达于海
 濂澳在县东邑之左臂也而连江之奇达澳为邑右
卷五 第 56a 页 WYG0460-1095a.png
 臂濂澳之东为鉴江又有东冲皆寇来必由之地嘉
 靖末濂澳奇达皆尝陷于倭自濂澳至西洋一潮水
 澳中有山曰帘山以形如帘幕围绕民居故以名濂
 澳有十景曰石笋曰仙人迹曰感梦泉曰山羊鼻曰
 石虎曰文笔峰曰通济桥曰马鞍山曰双石与帘山
 而十也
 黄沙溪(疏误作/王沙)源出宝胜山流入松崎港
 叠石公馆在罗平里亦名飞来石山顶一峰突出有
卷五 第 56b 页 WYG0460-1095b.png
 巨石平如砥小石叠其上故名
辛巳行三十里至叠石又三十里至白鹤岭止宁德县
 福宁州领县二曰宁德曰福安与州治俱传海元年
 画界自白鹤岭历宁德县(铜镜河溪漓/洋头闽坑)至小留岭为
 宁德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八十里象溪七十里梅溪
 六十里飞鸾附海三十里金埵河二十里黄坑十里
 三屿皆移共豁田地一百六十顷有奇于闽坑岭因
 界设守八年展界安兵十四处(界首岭十名白鹤岭/十名洋尾山把总一)
卷五 第 57a 页 WYG0460-1095c.png
 (兵三十名蚶崎山二十名黄土岩十名南山二十名/马鞍山十名张湾千总一兵二百名斗门桥十名后)
 (垄十名东墙把总一兵百二十名林长屿十/名金埵河西台二十名金埵河东台二十名)今从福
 宁右营拨守九汛(飞鸾蚶崎把总一兵四十名洋尾/二十名张湾千总一兵五十名黄)
 (土岸十名港尾十名蓝田十名金埵西台五十/名金埵东台把总一兵五十名马鞍山二十名)候阅
 定
 县先为唐时感德场伪闽龙启元年升为宁德县东
 面距海支海内入抵于邑之东门一溪绕城之南曰
 南门溪一溪绕城之北曰蓝田溪皆汇于城东浮其
卷五 第 57b 页 WYG0460-1095d.png
 中者曰酒屿曰金瓯山曰金崎曰钱岩曰橄榄屿曰
 青山其洋曰三江洋大岛当其口三都地也盖邑之
 环拱多在东故他县治皆南向而宁海独向东以白
 鹤为主山碧山为近案碧山外大海为明堂规模特
 宏敞焉其在支海之南岸为三都地山为飞鸾蚶崎
 梅溪之属在支海之北岸为四都地蓝田章湾黄坑
 马鞍山皆在焉少北为金鳌桥海口即斗门也又北
 为东墙海口距县二十五里即金溪铜镜之水出于
卷五 第 58a 页 WYG0460-1096a.png
 三屿者也又北为金垂海口距县三十五里金垂河
 上接渺外溪又上穹窿溪邑西南境之水皆汇于此
 矣由邑南门黄土岸陆行过铜镜渡金垂河历溪漓
 至闽坑接福安境则为初迁内地之界白鹤山在邑
 之西门一都地也南连白鹤岭予行自此取道焉
 白鹤山俗呼西山秀拔千仞南接飞鸾北接莲花峰
 悬岩峭壁空洞幽深泉水清冽是为龙湫其右为灵
 溪书院又有泉曰定泉旱涝不增减白鹤岭百折盘
卷五 第 58b 页 WYG0460-1096b.png
 空海上诸山皆入延眺岭之南飞泉百丈遥望如银
 河倒泻曰南山漈岭半有黯井味极甘美宋枢密曹
 辅所凿也辅时为县尉偶憩此岭暍甚心自念曰安
 得引一泉以惠行者乎方举念而泉忽涌因甃为井
 初名应泉又名曹公泉
 飞鸾岭在邑东二十里下有飞鸾溪源出罗源界其
 东峰有百丈漈名栖云潭唐黄岳家于岭下岳博通
 典籍尤精易数黄巢寇闽避地者闻岳好施归之如
卷五 第 59a 页 WYG0460-1096c.png
 市悉赖全活乾宁中王审知累徵不应必欲致之岳
 投栖云潭乡人哀之因祠于梅溪
 梅溪山与飞鸾相属南俯大海前峰四拱势如勒马
 号曰勒马山县学取为前案岭下有万石岩石岩如
 屋可容数百人中有石灶石井石床石几傍有石舟
 两崖之间有石桥横跨又有仙茅山旧传茅君兄弟
 炼丹于此有土堆中虚击之硿硿有声号曰神仙土
 鼓山顶产石辣菜其味芬烈异常又有城澳山环匝
卷五 第 59b 页 WYG0460-1096d.png
 如城中有三澳可置万家又有五马峰县南诸山奔
 会至海垂尽而五峰突起状如立马邑之捍门也
 金瓯山若瓯浮海面与酒澳猿毛屿及大小金崎诸
 山联络海中而此山特近
 瑞峰山在三都海中距邑三十里秀拔万仞昔有韩
 董二仙修炼于此丹井棋盘尚存又有黄湾峰嵩山
 皆与并高而嵩山之崖有瀑布千尺如白练悬空青
 山海岛周七十里有田土无官兵居民
卷五 第 60a 页 WYG0460-1097a.png
 章湾在五都或作漳湾新图作张湾误其旁有仙人
 岩双掌㾗深数寸又有仙迹岩亦留双掌及马蹄迹
 相对之山复留仙人坐㾗又有阮先生祠祠宋绍兴
 间上舍阮大成又有龙江井溢则稔枯则旱邑民以
 为占验宋乾道元年邑大旱官民祈祷不应章湾士
 人阮元龄撰愬旱魃文斋祷龙井大雨立至三日乃
 已是夕元龄梦黄衣使者言奉上帝命取愬魃文且
 令俶装以须元龄晨起斋沐录其文而爇之踰日果
卷五 第 60b 页 WYG0460-1097b.png
 卒文多奇字略曰吁咄哉酷魃肆虐多历时所恒旸
 烈熇炖燥灼煦譬堪舆大于一高俎穷极万有罗致
 罙弆(音举/藏也)百亿魃属悉持巨炬燹笈烁毛个芦皴□
 (个末五切籚米古/切䏢音胥火烈也)风伯□怨(□音篆怨音/恋不靡也)□厥贪污
 (□音卢/助也)动塸□堁(音课/尘也)出入胥□(音/举)㷰云疾雷震赫
 时暑九泉焦而扬尘蘋荇燎而成□(音/举)流泉石之渊
 渊窘蛟龙而就肗(音汝鱼/不鲜也)民□而颠(□音览/愁也)物妥而
 脯(妥音俵/落也)后云帝哀下民宁不震怒谅敕六丁撮汝
卷五 第 61a 页 WYG0460-1097c.png
 骁鼠凡数百言佶屈类是见闽书中
 三屿在六都少南为林长屿海口金溪水出焉海中
 又有官护屿乌屿盖所以为三屿也或云海中有三
 小墩即三屿故以名过海口又南为骝山山形秀耸
 有骅骝奔驰入海之势故名官护屿志作官扈山地
 势坦舒土壤饶沃山尾洋底有井源出浙江龙泉县
 界东流至斜滩过载首合松潭溪至廉首村会此名
 曰官井洋出此则渺茫大海矣志有扈崎山疑即乌
卷五 第 61b 页 WYG0460-1097d.png
 屿官井洋内曰云淡门宁德之左臂也金溪源出古
 田县入由溪径罗源会百丈漈竹林潭至溪口村同
 出三屿汇于海
 金垂河疏作金埵河误其海口曰浦门当其前者福
 宁之白瓠山也外渺溪入焉溪自政和界径清岩甘
 露溪至铜镜金垂汇于海宋陈嘉言霍童山诗云藤
 上老猿欲坠松间野鹿相随苔藓绿埋丹灶桃花红
 出金埵霍童山杜光庭以为第一洞天有大童小童
卷五 第 62a 页 WYG0460-1098a.png
 峰又有石桥亘空石廊三十馀丈海䲡井下与海通
 古仙人霍童所居也(在金埵河南渡距县可二/十里志作县北七十里误)铜镜
 铺有水南湖潴水不竭可资灌溉有博济泉夏冽冬
 温自此渡金垂而北为溪漓又北为闽坑自此折而
 东则福安界矣闽坑之北有周墩堡故于此设县署
 曰东洋行县有东洋麻岭巡检司后移云淡门
 西洋山周四十里内澳可泊北风船百馀旁一澳名
 景初可泊北风船十馀向不设兵贼所尝泊也上控
卷五 第 62b 页 WYG0460-1098b.png
 盔山马砌下引北茭外望东涌内通奇达东冲濂澳
 鉴江飞鸾盐田白马云溪诸处为罗源宁德二县外
 藩自大金以往东北西北风皆利顺风至竿塘定海
 各一潮水
 横山在西洋山东突兀海中不可泊船东涌内犯贼
 䑸必由此至西洋一潮水自东涌来三更可到
 东涌在东大海中两山东西对峙中一门相去里许
 四面峭壁澳内水深五十馀托东山有大王宫澳前
卷五 第 63a 页 WYG0460-1098c.png
 多拳石泊北风船五十馀西山一澳泊北风船百馀
 后一澳泊南风船二十馀绝岛孤悬风信难测哨逻
 不能时至往时议设长戌虑险远难于策应辄复中
 止但为贼舰所窟穴贼所用钓艚高舰习于风涛转
 旋便利剿之者必以夜昼日望见我帆樯即迸走外
 洋我兵逐之直搏影捕虚耳每遇西北风自三沙往
 五更可到自大金往四更可到西南风自西洋往四
 更可到自竿塘往五更可到
卷五 第 63b 页 WYG0460-1098d.png
壬午行三十里至三屿渡十里至金垂渡(沿海路/少迂)又三
十里踰大梨岭又五里至白石司渡又二十里次湾坞
福安县地也
 元年画界自小留岭历廉岭(县前洋尾河茶/洋岭大梅柳溪)至杯溪
 村为福安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六十里衡洋五十里
 白石司附海三十里三江口圯湾皆移共豁田地四
 百八十四顷有奇于大梅因界设守八年展界安兵
 十一处(衡洋山二十名大梨岭十名白石司千总一/兵二百一十名白石司马头十名湾䲧十名)
卷五 第 64a 页 WYG0460-1099a.png
 (梅洋山把总一兵一百名下裴山十名灶屿十名/前郎山十名官岭十名盐田把总一兵一百名)
 从福宁右营拨守八汛(白石司千总一百四十名大/梨岭二十名南浦三十名盐)
 (田三十名湾坞把总一兵五十名马头梅洋/一十五名下邳圯湾十名前郎官岭十名)候阅定
 邑为唐长溪县地宋宝庆间分而建县于韩阳坂即
 今治也邑水之大者有三并会于城南之三十一都
 曰三港口亦曰三溪口(疏作三/江口)其地有洋尾寨以海
 潮所止也其水之自西而来者出政和之牛岭曰穆
 溪过廉岭曰廉溪自北而来出寿宁曰平溪以其绕
卷五 第 64b 页 WYG0460-1099b.png
 郭之西而南流亦曰西溪自东而来者出浙之庆元
 曰长溪将近邑而秦川大梅化蛟诸溪次第会之合
 而西流以其在郭之东也又谓之东溪三溪既汇合
 流而南曰苏洋又南曰六印江曰甘棠港曰芭蕉洋
 更出古镇门则大海矣然犹为内海有重沙二支自
 福宁州南出海中又逆插而西蜿蜒遥拱于邑之南
 内曰长兴外曰大金须自邑之西南泛海过箬头帮
 乃为大洋也
卷五 第 65a 页 WYG0460-1099c.png
 初迁内界自宁德县至闽坑皆自南而北过闽坑则
 折而西又过小留而至廉岭廉岭一名灵岩岩下有
 金印石钓鱼台前有双剑水廉岭之名始于唐人薛
 令之有灵谷草堂令之所居也令之尝闻龙吟之声
 后登神龙二年进士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
 读时李林甫不惬于太子故宫寮亦见简略令之题
 壁以寓讽曰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
 苜蓿长阑干明皇见而续之曰啄木嘴距长凤凰羽
卷五 第 65b 页 WYG0460-1099d.png
 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遂桑榆煖令之遂自病免罢归
 上闻其贫命有司资其岁赋令之量口受赐肃宗即
 位以旧德召而令之已逝诏官其后人且表所居村
 为廉村水为廉溪山为廉岭以旌之所著有明月先
 生集其弟之子芳杜有行谊卒而乡人祠之宋政和
 中山贼汤秕率众至引弓射祠旁木忽怖伏请命若
 有物禁之者遂就縳建炎中贼叶侬经此击祠中鼓
 不鸣走之溪忽水暴涨不得涉为邑人所歼嘉定间
卷五 第 66a 页 WYG0460-1100a.png
 赐号灵佑侯杜四世孙念其亦为神附祀于祠邑阮
 氏盗侵令之墓傍地家辄火见念其指麾于烟中绍
 定间赐号显应侯其傍有城山唐末黄巢之乱邑民
 于此筑城保聚故名
 六印江以江中有六小屿故名上有双岩先是文殊
 寺有大钟唐末黄巢寇闽过此欲取以烹牛钟忽飞
 入龙潭后潭渐塞复飞入六印江风雨中时时出没
 铿然有声宋咸平三年钟浮众举之不动双岩寺僧
卷五 第 66b 页 WYG0460-1100b.png
 以锡杖挑之钟自起因留寺中
 甘棠港旧名黄崎港在六印江下先有巨石屹立波
 间舟触之辄覆溺唐末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欲
 凿之难其役乾宁五年梦有神自称吴安王许为助
 力因命判官刘山甫诣邑祠之祭未毕而风雷暴作
 见有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鬣赤三日夜而风雷息已
 别开一港甚利舟楫事闻优诏嘉奖以为审知德政
 所致赐名甘棠港封其神为显灵侯梁侍郎于兢作
卷五 第 67a 页 WYG0460-1100c.png
 忠懿王碑尝纪其事其上有甘棠公馆外即古镇门
 一名白马门
 白石巡检司在邑南一百二十里设有城堡故为黄
 崎分司唐𣙜务也明时徙于长崎而设巡检司于此
 监司行部尝驻节焉后有泉石峭壁甚奇泰昌元年
 邑令张蔚然刋木辟磴求得胜地置亭其上名之曰
 青林洞青林者令别号也令钱塘人钱塘尝有青林
 洞云
卷五 第 67b 页 WYG0460-1100d.png
 大莱岭盗窟也明时置戌今讹为大梨闽音之讹也
 下裴山新图作下邳以圯湾而得名也
癸未行四十里官岭渡河又四十里止福宁州
甲申殷主政分阅桐山予与石学士金中丞先行返省
 元年画界自杯溪村历福宁州城(赤岸桥杨/家溪店头)至与浙
 江分界之沙埕止为福宁州边边界以外斗入海八
 十里沙埕七十里水澳四十里三沙三十里圯湾盐
 田附海十里松山皆移共豁田地一千七百九十七
卷五 第 68a 页 WYG0460-1101a.png
 顷有奇八年展界安兵六十三处(李园山十名青礁/十名尤家大山十)
 (名杨梅岭十名小马岭把总一兵六十名木连山十/名南屏岭十名渔洋岭十名沙塘把总一兵一百名)
 (冲岭五名大沙五名州前岭五名白塔山五名鱼井/山十名瓜岭十名吕径山十名青浩十名青浩寨把)
 (总一兵一百名小湾岭十名小澳山十名周湾山十/名岐溪二十名西洋千总一兵二百名横坑二十名)
 (数岭五名敖岭五名范溪五名圯崖山五名六都岭/五名六都半岭五名三佛塔五名三佛岭五名黄宰)
 (山五名七溪团五名村保岭五名村保台二十名敛/城守备一把总一兵三百名仓头山二十名群头山)
 (十名斗门山十名三墩十名缸窑岭十名团山十名/敛城后山十名岭下十名周仓岭十名后崎二十名)
 (白琳把总一兵八十名店头河十名王孙十名郑崎/十名岩前十名塘底把总一兵八十名塘底东山十)
卷五 第 68b 页 WYG0460-1101b.png
 (名后湾十名桐山千总一兵二百名东山嘴十名东/山十名西山十名南洋山十名骆驼山十名战坪洋)
 (十名分水/关二十名)今从福宁营拨守十七汛(大金千总一兵/六十名州前岭)
 (五名沙塘七名渔洋高罗十六名积石闾峡十六名/罗浮延亭十名小石洋五名下浒把总一兵五十五)
 (名小马寨六名龙湾八宝把总一兵三十名砚石二/十名松山十名赤岸十名青浩牛店千总一兵六十)
 (名小浩三沙四十名七都牙城/把总一兵三十名西洋寨十名)桐山营拨守十一汛
 (潋城千总一兵八十名三佛塔三十名秦屿八十名/南镇把总一兵五十名黄崎三十五名店下三十二)
 (名白鹭三十五名前岐千总一兵四十八名流江/二十名沙埕三十名分水关把总一兵五十名)
 阅定
卷五 第 69a 页 WYG0460-1101c.png
 按连江县志晋太康三年析侯官县温麻船屯置温
 麻县其治所在今州南三十里有古县村盖尽州境
 以致罗源连江皆温麻矣隋开皇九年废温麻入丰
 县丰县者今之闽县也唐武德六年以温麻废县置
 长溪县在龙首冈即今州治也既而都督王义童自
 龙首移治于连江之北改名连江县今属福州而长
 溪县治为宁远镇嗣圣十九年复置长溪县而连江
 县如故元至元二十三年始升长溪县为福宁州领
卷五 第 69b 页 WYG0460-1101d.png
 福安宁德二县明为直𨽻州
 按州境东西绵亘自州西至于柳溪五十里接福安
 县界自州东一百八十里至桐山接温州界其在西
 境者曰杨梅杯溪下场溪官岭皆边内海自城南州
 前岭三十里至沙塘又南为渔洋垾山脉自此分为
 二支插入海中一自渔洋而西历小马南屏以至于
 长兴凡一百二十里一自渔洋而南历武曲八十里
 至大金所折而西历闾夹罗浮至于箬头帮又一百
卷五 第 70a 页 WYG0460-1102a.png
 五十里长兴之北海水荡而东入至于八宝又东至
 盐田上接杯溪诸水在州城西南三十里长兴之南
 海水荡而东入至渔洋垾其海曰连江其里为海连
 里盖渔洋左右皆海地形至狭一埂过脉如蜂腰也
 自城东门折而南行十里曰松山烽火寨在焉绕其
 外者曰松山港过松山港而南行曰赤岸又南曰后
 崎而抵于海由赤岸而东历青浩稍南至三沙渐斗
 入海中历五澳至黎智墩而止州东之第一支沙也
卷五 第 70b 页 WYG0460-1102b.png
 绕其外者曰杨家溪过杨家溪历钱大王铺折而南
 又斗入海过三佛塔牙城梅花墩至南金墩而止州
 东之第二支沙也绕其外者曰潋溪上接蓝溪过蓝
 溪历屯头太姥山潋城秦屿又斗入海过大小筼筜
 白鹭水澳至南镇门凡四十里州东之第三支沙也
 绕其外者曰董江上接桐山溪过桐山溪至彩澳折
 而南又斗入海历大栏小栏流江象洋至沙埕而止
 凡百二十里州东之第四支沙也绕其外为白水即
卷五 第 71a 页 WYG0460-1102c.png
 浙闽分界处矣自桐山又东则为分水关凡自州东
 以至分水关皆迤逦而东北海疆时有纡直之异兹
 特言其大较焉
 福宁卫在州城中领操屯军五千六百名
 杨梅岭旧产杨梅宋开禧寺僧始砌岭路东抵五里
 台西抵十八溪宋嘉定中令杨志捐俸甃石亦号杨
 公路
 鼓钟山在古县旧村有鼓楼与山相连亦名鼓楼山
卷五 第 71b 页 WYG0460-1102d.png
 稍南为洪山势极高耸远望温台如在目中相传葛
 洪炼丹于此故名石上有篆文六字人不能识
 霞浦山下临江水曰霞浦江即连江也有青黑玄黄
 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故名宋乾道间庄元美修
 道于此见五色鸾鸟来迎遂羽化
 相近五里有牛迹山两岭有坳相抱中函方洼如牛
 蹄之迹溪水至此忽陷入地中伏流数十丈而复出
 㶁㶁有声又有小洪山绝顶天池广二三亩四时不
卷五 第 72a 页 WYG0460-1103a.png
 竭有龙居之其傍为大小风门雾出即雨又有莲花
 山五峰攒簇如莲花菂山麓有大小二石龟其色莹
 白形体皆具首尾欲动亦有坼文
 竹屿在海中脉出于洪山
 小马山之旁有四城山上有巨石黑色亦名铁印山
 砚石江亦即连江之委也江中有屿其平如砚五代
 周时有许光大者为沿海都巡检江寇至光大战殁
 江水如血者三日尸随潮归乡人立庙祀之
卷五 第 72b 页 WYG0460-1103b.png
 砚石之旁有东蚶西蚶更西为长兴而地尽矣外一
 小孤屿曰莲花屿又西即白瓠山在海中当宁德之
 金垂河口地分两境以山脊为界自北面复转而东
 曰小青礁曰李园可复返于盐田焉
 渔洋垾有二小垄东出北稍短曰短表南稍长曰南
 表自是而南为武曲台又南曰高罗又南曰积石又
 南曰斗米亦称斗美折而西曰大金所有城故设操
 屯军千一百二十名其山曰南金山广袤二十里昔
卷五 第 73a 页 WYG0460-1103c.png
 有海客至此馆于逆旅遗金二饼而去逆旅兄弟二
 人追十里还之客大诧曰君非常人也异日声价当
 比南金因以为名宋时有郑轙以理学称又有郑君
 老
十岁能诗举咸淳进士山上有江王庙相传始于
 唐时其像木自海浮来是夕见梦于里人曰吾台之
 黄岩人也姓江名清里人遂刻木而祠之于此其南
 又有小金山支峰曰剑峰而文崎武崎二山隔水相
 向相去五里拥抱左右上有玉井峰钟冠峰罗汉岩
卷五 第 73b 页 WYG0460-1103d.png
 金牛迹桃花坞梅花坡远望之缥缈如双螺焉当其
 前者为笔架山在海中以形似得名明嘉靖四年四
 月土人见五山自海浮来止于笔架之外峰峦明历
 上有草木人马往来贸易如织万众聚观良久而散
 盖蜃气也其旁莱台下有龙潭逻海者必屏息过之
 噤不敢哗万历间一守备以为妄也鸣金鼓举炮自
 若俄而龙起覆溺焉笔架之内两峙之间曰鸭池以
 山岛四绕风恬水澄如鹅鸭之池也众险之中以独
卷五 第 74a 页 WYG0460-1104a.png
 安为奇云自大金而西曰闾峡堡故于此设高罗巡
 检司又西曰罗浮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止利北
 风若遇南风则石崖齿齿不可近旁立石笋山脉属
 于闾峡登之可以远眺中有清泉一泓上往大金下
 达西洋各半潮水西南风四更抵东涌三更抵礵山
 自罗浮又西为小柘洋又西为下浒故于此设延亭
 巡检司又西为延亭更西至箬头帮而地尽焉相传
 箬山为七佛所居其地峻岩一名峻滩有二大石相
卷五 第 74b 页 WYG0460-1104b.png
 叠一人撼之即动众撼之反不能动旁一石笋高十
 馀丈凡自大金已西山径险仄狼虎反纵人迹罕至
 也
 芙蓉山在闾峡之南海中周二十里可泊北风船五
 十馀亦有龙潭舟过不可举炮
 马砌山在芙蓉南海中周十馀里可泊北风船二十
 馀上距大金下距西洋各半潮水
 盔山在马砌南周七里可泊南风船十馀以上三山
卷五 第 75a 页 WYG0460-1104c.png
 皆贼薮也更南即西洋山矣
 相近大金海中有浮瀛山一名浮膺山上有四澳宋
 元间居民蕃庶镇北大将军林国祥居此明初内徙
 松山港昔时风涛险恶岁患溺舟其后流沙渐合始
 成通港山之南有清潭寺隋开皇中梵僧阇那崛多
 建山上有庙相传其神姓赵名昱蜀之青城山人仕
 隋为嘉州守斩蛟拯溺蜀民祀之灌口宋开庆初复
 庙于此元至正间州大饥神化形为估客附米舶至
卷五 第 75b 页 WYG0460-1104d.png
 闽谓舶主曰此米至松山必大售利且十倍我为若
 先驰往告彼中牙僧令聚赀以待且授以握中扇曰
 若至彼津渡有诘问者以此为验言讫遂去是日松
 山人梦神告曰米至矣有顷舶果至舶至具言所以
 来且出扇以示松山人视之则庙中塑像所握扇也
 乃益大惊成化九年移烽火寨于此初设于三沙外
 之烽火山海岛也置钦总一员战船四十三只兵九
 百五十三名后以险远而内徙焉澳内南北风船俱
卷五 第 76a 页 WYG0460-1105a.png
 可泊但苦潮退易胶外对海中火焰山更出为长表
 短表折而南为筋竹洋恶礁鳞布柁师苦之夏至后
 阴阳相薄沙涛涌沸土人谓之海动虽渔艇不敢出
 也北至浙之蒲门南至连江之濂澳近则礵山大金
 罗浮箬头延袤三百馀里皆其信地也其会哨北会
 浙船于井下门南会小埕寨于西洋山嘉靖中把总
 朱玑以汛地辽阔请分兵船为二一泊官澳一泊嵛
 山万历间复增中哨以守三沙焉
卷五 第 76b 页 WYG0460-1105b.png
 瓜岭一名深澳岭宋孝子王荐居此母沈氏冬月病
 渴思瓜不得荐至此岭遇雪仰天而号忽见石岩间
 青蔓离披有二瓜摘归奉母而疾差明太祖载之御
 制孝顺事实中岭畔有马仙岩相传仙人马姓者居
 此顶有穴泉随所至人数恰可给饮岭东有东岩岩
 左有龙井云气尝蒙其上右有池曰凤池
 赤岸唐林嵩居此登乾符中进士词赋为一时之冠
 观察使李晦奏改其乡曰劝儒里曰擢秀以旌之又
卷五 第 77a 页 WYG0460-1105c.png
 有文翁龙首二桥皆以嵩得名也其地又为纸衣道
 者堕水处道者为周显德间人清潭谢氏子出家名
 义韶居常不食以纸为衣一日赴斋赤岸被人推堕
 深潭中咸以为死矣及至斋所则道者先在纸衣亦
 不湿也柘洋水坑平岭诸溪皆至赤岸又有倒流溪
 亦西流合于赤岸赴海
 后崎山与松山夹港对峙全体皆石磊砢奇秀唐乾
 符中有陈蓬为白水仙者居于此能诗尝题所居云
卷五 第 77b 页 WYG0460-1105d.png
 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与林嵩友善宋绍圣间邑
 宰熊浚明作邑志言嵩曾孙仲荀有地里志得之黄
 忠黄忠得之白水仙云
 三沙上有土堡明时居民三百馀家澳内可泊东北
 风船三百馀贼所窥伺汛时常设陆兵一营驻守为
 福宁上游最要之地
 旧烽火在三沙南海中周十馀里明时有居民三十
 馀家原设寨总公署徙后撤之澳内可泊南北风船
卷五 第 78a 页 WYG0460-1106a.png
 六十馀
 嵛山在海中旧烽火东二山相连高者曰大嵛山周
 四十馀里外窿而中洼如盈盂故旧名盂山有三十
 六澳昔多居民洪武中内徙万历年勘丈得荒田三
 十馀顷拟设屯垦而中止仅为渔户所居有妈宫地
 产鹿澳内可泊北风船六十馀在南者曰小嵛山多
 鹿不可泊船二嵛皆烽火三沙屏翰也旧设游总一
 员战舰二十二兵五百十四名以守之与台山游相
卷五 第 78b 页 WYG0460-1106b.png
 策应北路参将汛时驻此旁有艮山有屿曰日屿(或/作)
 (目屿新图有/大目小目)
 七星山在海中嵛山之东七屿罗列故名七星可寄
 北风小船十馀自官澳镇下门放洋或自嵛山放洋
 各三更可至
 礵山在大金东海洋中有南礵北礵东礵西礵亦作
 桑山音相近也东礵泊北风船二十馀北礵泊北风
 船五十馀南礵泊南风船二十馀中多恶礁过者宜
卷五 第 79a 页 WYG0460-1106c.png
 慎西北南风俱自鸭池放洋二更可到东北风自三
 沙放洋三更可到倭寇自北来者尝至此分䑸万历
 末设游兵统十二舟守之以不能久泊而撤
 杨家溪中有九里潭自漆溪泥溪至此凡九里过黎
 智墩而入海
 太姥山高十馀里在州东已百馀里矣旧名才山今
 置戌有材堡与之相近太姥者尧时种蓝妪也好施
 与遇仙人授以丹药服之以七月七日骑龙上升后
卷五 第 79b 页 WYG0460-1106d.png
 人名其地曰摩霄峰又有太姥墓在岩洞前一石趺
 类龟背竖石塔乃太姥既上升而后人思之葬其衣
 冠也蓝溪源出山顶即太姥种蓝处每八月乌桕叶
 落水中作凝碧色俗传为太姥染衣居民候其时取
 水沤蓝染帛极佳唐乾符中僧师待建国兴寺咸通
 初林嵩建草堂读书其中遗址尚存嵩记云山旧无
 寺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者为三十二峰
 自后精蓝鳞次遂成游观之区矣游太姥者东南入
卷五 第 80a 页 WYG0460-1107a.png
 自金峰庵东入自石龙庵即叠石庵又山外小径自
 北折而东亦入自石龙庵西入自国兴寺寺西有塔
 北入自玉湖庵庵之东为圆潭庵国兴寺东岩石尤
 奇有万丈崖崖上为望仙桥桥西曰白龙潭有龙伏
 焉洞中韸韸如鼓声潭之西曰曝龙峰峰上曰白云
 寺又上曰摩尼宫后有顶天石石有巨人迹二可长
 二尺山高风寒夏月犹挟纩树木无过四尺者石皆
 皲瘃秋霁远望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乾
卷五 第 80b 页 WYG0460-1107b.png
 符六年记
 潋城堡下有潋溪纳秦溪蓝溪诸水宋有林守真者
 自言永嘉人敝衣蓬垢日醉酒肆中或数日不食亦
 无饥色一日忽作百人之馔集诸道侣夜分举手谢
 曰先行矣瞑目而化案有遗扎曰得行便行得去去
 明月清风为伴侣火浴有异香鹤舞之应塔于龙涧
 之上
 秦屿堡有大筼筜巡检司牙里堡即牙城也有青湾
卷五 第 81a 页 WYG0460-1107c.png
 巡检司桐山堡在廉江里十七都有芦门巡检司下
 有桐山溪其出海处曰董江相传董奉炼丹山中尝
 就此澡浴也山之东有双髻峰又有形若龟者曰龟
 峰山北有岩如伏虎曰白虎岩宋高昙居此山下孝
 宗朝为秘书省著作郎昙号容斋光宗常书容斋二
 字以赐之又有高融者登乾道进士弃官而隐于此
 作无馀草堂
 沙埕北邻浙省之蒲门所澳内可泊南北风船三百
卷五 第 81b 页 WYG0460-1107d.png
 馀浙省商贾于此鳞集互易所赍两省一大都会也
 倭寇尝窥伺之旧于此设陆兵一营其地有黄崎山
 面大海海中屏风山当其前朱文公避学禁常隐于
 此作中庸序书其藁于民家白板扉上后此扉舁入
 州库奉为世宝焉
 屏风山在嵛山之北南来商船皆自此收澳筼筜秦
 屿八都青澳皆为贼冲恃此捍之嘉靖三十八年四
 月海寇洪泽珍引倭入寇攻福宁州分守参议顾翀
卷五 第 82a 页 WYG0460-1108a.png
 固守五昼夜得不陷贼移攻福安县破之参将黎鹏
 举率指挥卢鼎臣等大败贼于屏风屿又追之镇下
 门获其四舟贼燬巢遁去
 台山在屏风山东周十馀里秀耸若台故名水深五
 十馀托澳内可泊北风船五十馀上有娘娘宫往时
 倭寇自日本或南麂来者皆就汲于此八闽上游第
 一门户也万历三十五年置游总一员率战舰十有
 八兵六百十九名以守之以澳中不利南风不能久
卷五 第 82b 页 WYG0460-1108b.png
 驻名守台山实居官澳耳西北风由官澳镇下门放
 洋二更可到南风由嵛山放洋三更可到
 镇下门在屏风山之北故有居民千馀家委税官以
 莅之澳内可泊北风船百馀北至官澳南至三沙各
 一潮水
 官澳在镇下门之北蒲门所之东为浙闽分界之地
 澳北泊南风船四十馀为温属金盘汛澳南泊北风
 船五十馀台山游哨所辖也故为贼所时窥最称冲
卷五 第 83a 页 WYG0460-1108c.png
 要
 分水岭在廉江里十九都浙闽分界处也下有白水
 江判隔两省海外夷人杂居闽岛者有七种一曰卢
 亭白水郎则在此江之上卢循遗种也详见粤纪中
 其馀又有乐山莫徭游及般子山夷云家之属
丁亥复至会城
五月癸巳朔集诸公会议于公署五日而后定
壬寅促装登舟行十里止虹山桥会同侍郎苏学士石
卷五 第 83b 页 WYG0460-1108d.png
主事殷御史张靖海将军施将军佟巡抚金都统胡于
行帐拜疏曰臣等先在广东恐误福建农时已经咨行
福建抚臣将沿海应给民耕种田地即与耕种令其复
业后于四月初二日行至闽境复将
皇上爱民至意通行晓谕仍会同该抚遍诣沿海地方
万姓欢呼咸称向来虽经展界仍有海寇未得安宁今

朝廷德威海寇已除复沛
卷五 第 84a 页 WYG0460-1109a.png
纶音给还原业小民自此世世得沾
皇上洪恩拥马焚香沿途不绝查福州兴化泉州漳州
等四府福宁一州所属十九州县原迁界外田地共二
万五千九百四顷零自康熙二十年展界至二十二年
止已经垦复四千八百八十六顷零尚馀未垦田地二
万一千一十八顷零并额外老荒七百顷零共二万一
千七百一十八顷零并交地方官有原主者令其复业
无原主者招徕劝垦据州县陆续呈报归业丁口四万
卷五 第 84b 页 WYG0460-1109b.png
八百有零承垦田地一万七千一百三十二顷零其丁
口花名及抛荒老荒数目并盐田灶田屯田分晰数目
听该抚造册另报令其照例起科其沿边所有渔课盐
课已经原任总督姚启圣于康熙二十年题准开复现
在徵收应无容议惟海禁仍行禁止至于沿海地方先
因迁民立界遍造墩台各设防兵或五名或十名或二
十名自广东交界至浙江交界止有防兵八千八百一
十一名今海寇已除迁界已复沿海田土已经给还应
卷五 第 85a 页 WYG0460-1109c.png
将不紧要处兵丁归并紧要处臣等议得南澳一岛系
闽粤二省咽喉门户应设水师重兵先在粤中原请至
闽定议今查海澄厦门已有水师提标官兵分驻而复
有专镇厦门总兵官领官兵三千员名可以移调应将
此兵移驻南澳听两省督提管辖于诏安营拨守分水
关梅岭寨各把总一员兵五十名洋林村把总一员兵
一百名于铜山营拨守悬钟所游击一员兵五百名于
云霄营拨守梅洲把总一员兵一百名荷步把总一员
卷五 第 85b 页 WYG0460-1109d.png
兵五十名漳浦县已有漳浦总兵领官兵三千员名复
有城守参将领官兵一千员名应将城守营裁去止留
总兵营仍于其中拨守眉田寨连江各把总一员兵一
百名东墩赤湖各把总一员兵五十名铜山已有水师
总兵领官兵三千员名复有水师游击领官兵一千员
名查铜山逼近南澳南澳既宿重兵铜山之兵可以减
省应将水师游击一营全裁其总兵所领官兵亦裁去
三分之一兼裁总兵官止留游击二员守备二员千总
卷五 第 86a 页 WYG0460-1110a.png
四员把总八员兵二千名另设副将一员以总之即于
其中拨守八尺门杜浔各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古雷千
总一员兵二百名六澳所守备一员兵五百名海澄县
系𦂳急之处所设副将一员领官兵二千员名应留于
水师提标拨守石码游击一员兵三百名海门千总一
员兵一百五十名桥梁尾高崎刘五店各把总一员兵
一百名金门系𦂳要之处所设总兵官领官兵三千员
名应留其附近处水师浯屿营围头营各设游击各领
卷五 第 86b 页 WYG0460-1110b.png
官兵一千员名查二汛逼近金厦金厦既有重兵二汛
之兵相应裁去于金门营拨守围头将军屿等处游击
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八百名镇海卫
千总一员兵三百名再于水师提标拨守浯屿千总一
员兵二百名于漳州营拨守江东桥把总一员兵五十
名同安县在金厦之内所有城守营副将一员领官兵
二千员名可以减省应将官兵一半及本副将裁去止
留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一千名
卷五 第 87a 页 WYG0460-1110c.png
即于其中拨守下店寨把总一员兵五十名于陆路提
标拨守竿头寨把总一员兵五十名洛阳桥把总一员
兵一百名于泉州城守营拨守安海桥把总一员兵五
十名于晋江水师营拨守永宁崇武各把总一员兵二
百名于惠安营拨守黄崎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兴化府
已有总兵官领官兵三千员名复有城守营游击领官
兵一千员名应将城守营裁去止留总兵营即于其中
拨守枫亭寨把总一员兵一百名天马寨江口寨各把
卷五 第 87b 页 WYG0460-1110d.png
总一员兵五十名再于平海营拨守湄洲守备一员兵
三百名三江口千总一员兵二百名于福清营拨守蒜
岭把总一员兵五十名海口寨千总一员兵一百名海
坛系海岛重地所有水师总兵官领官兵三千员名应
留查本营向驻镇东今应责移海坛于长乐营拨守垄
下石龙台各把总一员兵五十名于福州城守营拨守
乌龙江把总一员兵一百名闽安镇海口要冲省会东
南门户所有水师副将领官兵三千员名应留于连江
卷五 第 88a 页 WYG0460-1111a.png
营拨守东岱定海各把总一员兵一百名拱头寨把总
一员兵五十名于闽安水营拨守小埕千总一员兵三
百名下屿北茭等处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
总四员兵一千名于罗源营拨守松山飞鸾各把总一
员兵五十名于福宁营拨守马鞍山松山港口各把总
一员兵三十名金垂东台金垂西台东墙盐田下浒各
把总一员兵五十名白石司大金各千总一员兵一百
五十名于闽安水营拨守秦屿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
卷五 第 88b 页 WYG0460-1111b.png
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一千名于桐山营拨守牙城把总
一员兵五十名沙埕分水关各千总一员兵一百五十
名共拨兵丁九千五百一十名仍听各营照旧管辖其
应裁铜山总兵陈昌现在征进台湾俟回日该将军令
其赴部候补改设铜山副将一员听部照例推补其铜
山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一千名
铜山城守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兵一千名浯屿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
卷五 第 89a 页 WYG0460-1111c.png
四员兵一千名围头营游击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兵一千名漳浦营参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
四员兵一千名同安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兵一千名兴化城守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一千名共官兵七千名应裁但
现于经制兵丁内拨官兵一万驻札台湾彭湖不便遽
裁俟该将军拨定之后将馀剩者具题裁去所裁官兵内
有征进台湾不必裁汰将陆营官兵裁去顶补可也
卷五 第 89b 页 WYG0460-1111d.png
 福建屯田明初设置旗军领种与广东略同其后渐
 废半为民佔而虚额仅存国初领于县官照民则徵
 收初迁界外甚多展界后有福州府同知附徵福右
 卫屯田一十九顷零福州府通判附徵福中卫屯田
 七十八顷零兴化府同知附徵兴化卫屯田一顷零
 泉州府同知附徵永宁卫屯田三顷零漳州府同知
 附徵镇海卫屯田四十四亩共计一百一顷零并入前
 抛荒额内其在各县附徵者即纂入各县抛荒数内
卷五 第 90a 页 WYG0460-1112a.png
 不另列
 闽中盐场有七在福州者曰海口场曰牛田场在泉
 州者曰惠安场曰浔美场曰州场曰浯州场在兴
 化者曰上里场初迁多在界外今展复
是日将军施烺巡抚金鋐提督万正色俱至行帐北向
跪行请安礼且致辞望
阙叩头别去
癸卯至闽清之溪口行五日
卷五 第 90b 页 WYG0460-1112b.png
丁未过黯淡滩至延平府
己酉至建宁府溯流上濑易舟以行是日过阿弥陀佛
滩称绝险凡行三日所过滩不可胜纪
壬子过六牙滩老虎口滩止大园
癸丑过老鼠滩太平滩止古庙滩
甲寅过将军滩火烧滩止浦城县
乙卯陆行五十里至渔梁又三十五里过五显岭又五
里止庙湾是日过仙阳街真西山先生故里也在县北
卷五 第 91a 页 WYG0460-1112c.png
三十里五显庙规制宏壮踞山之巅万竹围绕间以长
松苍翠袭人衣裾飞流瀑布震荡于下行者至此每盘
桓不忍去
丙辰行十里过枫岭为浙闽接壤处又二十里至念八
都又十里至上竿岭又五里至羊𦍩岭又十里至仙霞
关关有上下两重中作汉寿亭侯庙石磴峻绝真天险
也又十里至保安又五里至姚岭又二十里止峡口
丁巳行五十里至清湖登舟自此沿江入浙矣
卷五 第 91b 页 WYG0460-1112d.png
 梨岭在乾封乡之安乐里通衢之江山民以树梨为
 业有水北流通广信洪武间令张鹏举置关于此表
 曰梨关正德七年以江西徭寇置戌焉唐欧阳詹诗
 曰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咽木傍
 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明郑善夫诗曰梨岭遥于枫
 岭遥小关高比大关高佣夫过此如平地一日来回
 一百遭
 粤闽巡视纪略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