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a 页 WYG0798-069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几何原本卷六之首
             西洋利玛窦译
  界说六则
 第一界
凡形相当之各角等而各等角旁两线之比例俱等为
 相似之形
 甲乙丙丁戊己两角形之甲角与丁角等乙与戊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b 页 WYG0798-0698b.png
       与己各等其甲角旁之甲乙与甲丙
       两线之比例若丁角旁之丁戊与
       丁己两线而甲乙与乙丙若丁戊与
       戊己甲丙与丙乙若丁己与己戊则
       此两角形为相似之形依显凡平边
       形皆相似之形如庚辛壬癸子丑俱
 平边角形其各角俱等而各边之比例亦等者是也
 四边五边以上诸形俱仿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a 页 WYG0798-0698c.png
 第二界
两形之各两边线互为前后率相与为比例而等为互
 相视之形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两方形其甲乙
       乙丙边与戊己己庚边相与为比例
       等而彼此互为前后如甲乙与戊己
       若己庚与乙丙也则此两形为互相
       视之形依显壬癸子丑寅卯两角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b 页 WYG0798-0698d.png
 之壬子与丑寅若丑卯与壬癸或壬癸与丑寅若丑
 卯与壬子亦互相视之形也
 第三界
理分中末线者一线两分之其全与大分之比例若大
 分与小分之比例
   甲乙线两分之于丙而甲乙与大分甲丙之比
   例若大分甲丙与小分丙乙此为理分中末线
   其分法见本卷三十题而与二卷十一题理同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a 页 WYG0798-0699a.png
 名异此线为用甚广至量体尤所必须十三卷诸题
 多赖之古人目为神分线也
 第四界
度各形之高皆以垂线之亘为度
     甲乙丙角形从甲顶向乙丙底作甲庚垂
     线即甲庚为甲乙丙之高又丁戊己角形
     作丁辛垂线即丁辛为丁戊己之高若两
 形相视两垂线等即两形之高必等如上两形在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b 页 WYG0798-0699b.png
 平行线之内者是也若以丙己为顶以甲乙丁戊为
 底则不等自馀诸形之度高俱仿此
 凡度物高以顶底为界以垂线为度盖物之定度止
 有一不得有二自顶至底垂线一而己偏线无数也
 第五界
比例以比例相结者以多比例之命数相乘除而结为
 一比例之命数
 此各比例不同理而相聚为一比例者则用相结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a 页 WYG0798-0699c.png
 法合各比例之命数求首尾一比例之命数也曷为
 比例之命数谓大几何所倍于小几何若干或小几
 何在大几何内若干也如大几何四倍于小或小几
 何为大四分之一即各以四为命比例之数也(五卷/界说)
         (三/)今言以彼多比例之命数相
         乘除而结为此一比例之命数
         者如十二倍之此比例则以彼
         二倍六倍两比例相结也二六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b 页 WYG0798-0699d.png
         相乘为十二故也或以彼三倍
         四倍两比例相结也三四相乘
         亦十二故也又如三十倍之此
         比例则以彼二倍三倍五倍三
         比例相结也二乘三为六六乘
 五为三十故也
 其曰相结者相结之理盖在中率凡中率为前比例
 之后后比例之前故以二比例合为一比例则中率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a 页 WYG0798-0700a.png
 为辏合之因如两爿合此为之胶如两襟合此为之
 纽矣第五卷第十界言数几何为同理之比例则第
 一与第三为再加之比例再加者以前中二率之命
 数再加为前后二率之命数亦以中率为纽也但彼
 所言者多比例同理故止以第一比例之命数累加
 之此题所言则不同理之多比例不得以第一比例
 之命数累加之故用此乘除相结之理于不同理之
 中求其同理别为累加之法其纽结之义颇相类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b 页 WYG0798-0700b.png
 下文仍发明借象之术以需后用也
 五卷言多比例同理者第一与第三为再加与第四
 为三加与第五为四加以至无穷今此相结之理亦
          以三率为始三率则两比例
          相乘除而中率为纽也若四
          率则先以前三率之两比例
          相乘除而结为一比例复以
          此初结之比例与第三比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a 页 WYG0798-0700c.png
 乘除相结为一比例也若五率则先以前三率之两
 比例乘除相结复以此再结之比例与第三比例乘
 除相结又以三结之比例与第四比例乘除相结为
 一比例也或以第一第二第三率之两比例乘除相
 结以第三第四第五之两比例乘除相结又以此二
 所结比例乘除相结而为一比例也自六以上仿此
 以至无穷
 设三几何为二比例不同理而合为一比例则以第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b 页 WYG0798-0700d.png
 一与二第二与三两比例相结也如上图三几何二
 比例皆以大不等者其甲乙与丙丁为二倍大丙丁
      与戊己为三倍大则甲乙与戊己为六
      倍大二乘三为六也若以小不等戊己
 为第一甲乙为第三三乘二亦六则戊己与甲乙为
 反六倍大也
 甲乙与丙丁既二倍大试以甲乙二平分之为甲庚
 庚乙必各与丙丁等丙丁与戊己既三倍大而甲庚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a 页 WYG0798-0701a.png
 庚乙各与丙丁等即甲庚亦三倍大于戊己庚乙亦
 三倍大于戊己而甲乙必六倍大于戊己
      又如上图三几何二比例前以大不等
      后以小不等者中率小子前后两率也
 其甲乙与丙丁为三倍大丙丁与戊己为反二倍大
 (反二倍大者丙/丁得戊己之半)即甲乙与戊己为等带半三乘半得
 等带半也若以戊己为第一甲乙为第三反推之半
 除三为反等带半也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b 页 WYG0798-0701b.png
      又如上图三几何二比例前以小不等
      后以大不等者中率大于前后二率也
 其甲乙与丙丁为反二倍大(甲乙得丙/丁之半)丙丁与戊己
 为等带三分之一即甲乙与戊己为反等带半(甲乙/得戊)
 (己三分/之二)何者如甲乙二即丙丁当四丙丁四即戊己
 当三是甲乙二戊己当三也
 后增其乘除之法则以命数三带得数一为四以半
 除之得二二比三为反等带半也若以戊己为第一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a 页 WYG0798-0701c.png
 甲乙为第三三比二为等带半也
      设四几何为三比例不同理而合为一
      比例则以第一与二第二与三第三与
      四三比例相结也如上图甲乙丙丁四
 几何三比例先依上论以甲与乙乙与丙二比例相
 结为甲与丙之比例次以甲与丙丙与丁相结即得
 甲与丁之比例也如是递结可至无穷也
 或用此图申明本题之旨曰甲与乙之命数为丁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b 页 WYG0798-0701d.png
       与丙之命数为戊即甲与丙之命数
       为己何者三命数以一丁二戊相乘
       得三己即三比例以一甲与乙二乙
 与丙相乘得三甲与丙
 后增若多几何各带分而多寡不等者当用通分法
 如设前比例为反五倍带三之二后比例为二倍大
 带八之一即以前命数三通其五倍为十五得分数
 从之为十七是前比例为三与十七也以后命数八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a 页 WYG0798-0702a.png
 通其二倍为十六得分数从之为十七是后比例为
 十七与八也即首尾二几何之比例为三与八得二
 倍大带三之二也
 曷谓借象之术如上所说三几何二比例者皆以中
 率为前比例之后后比例之前乘除相结略如连比
 例之同用一中率也而不同理别有二比例异中率
 者是不同理之断比例也无法可以相结当于其所
 设几何之外别立三几何二比例而同中率者乘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b 页 WYG0798-0702b.png
 相结作为仪式以彼异中率之四几何二比例依仿
 求之即得故谓之借象术也假如所设几何十六为
            首十二为尾却云十六
            与十二之比例若八与
            三及二与四之比例八
            为前比例之前四为后
            比例之后三与二为前
            之后后之前此所谓异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a 页 WYG0798-0702c.png
 中率也欲以此二比例乘除相结无法可通矣用是
 别立三几何二比例如其八与三二与四之比例而
 务令同中率如三其八得二十四为前比例之前三
 其三得九为前比例之后即以九为后比例之前又
 求九与何数为比例若二与四得十八为后比例之
 后其二十四与九若八与三也九与十八若二与四
 也则十六与十二若二十四与十八俱为等带半之
 比例矣是用借象之术变异中率为同中率乘除相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b 页 WYG0798-0702d.png
 结而合二比例为一比例也其三比例以上亦如上
 方所说展转借象递结之 详见本卷二十三题算
 家所用借象金法双金法俱本此
 第六界
平行方形不满一线为形小于线若形有馀线不足为
 形大于线
 甲乙线其上作甲戊丁丙平行方形不满甲乙线而
 丙乙上无形即作己乙线与丁丙平行次引戊丁线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1a 页 WYG0798-0703a.png
     遇己乙于己是为甲戊己乙满甲乙线平
     行方形则甲丁为依甲乙线之有阙平行
     方形而丙己平行方形为甲丁之阙形又
 甲丙线上作甲戊己乙平行方形其甲乙边大于元
 设甲丙线之较为丙乙而甲己形大于甲丙线上之
 甲丁形则甲己为依甲丙线之带馀平行方形而丙
 己平行方形为甲己之馀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1b 页 WYG0798-0703b.png
 
 
 
 
 
 
 
 几何原本卷六之首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2a 页 WYG0798-070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几何原本卷六
             西洋利玛窦撰
 第一题
等高之三角形方形自相与为比例与其底之比例等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角形等高其底乙
     丙戊己丙庚戊辛两方形等高其底乙丙
     戊己题言甲乙丙与丁戊己之比例丙庚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2b 页 WYG0798-0703d.png
     与戊辛之比例皆若乙丙与戊己
     论曰试置四形于庚辛子寅两平行线内
     (凡形自顶至底作垂线即本形之高故/等高者必在平行线内见本卷界说四)
     乙子线内作数底线各与乙丙等为乙壬
     壬癸癸子于己寅线内作数底线各与戊
     己等为己丑丑寅次从甲从丁作甲壬甲
     癸甲子丁丑丁寅诸线其甲乙丙甲乙壬
 甲壬癸甲癸子四三角形既等底而在平行线内即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3a 页 WYG0798-0704a.png
 等(一卷/三八)依显丁戊己丁己丑丁丑寅三三角形亦等
 则子丙底线大于乙丙若干倍而甲子丙角形大于
 甲乙丙亦若干倍依显戊寅之倍戊己亦若丁戊寅
 之倍丁戊己(底线分数与形/之分数等故)即用三试法若子丙
 底大于戊寅底则甲子丙形亦大于丁戊寅形也若
 等亦等若小亦小也(一卷/三八)则一乙丙所倍之子丙三
 甲乙丙所倍之甲子丙与二戊己所倍之戊寅四丁
 戊己所倍之丁戊寅等大小皆同类也而一乙丙底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3b 页 WYG0798-0704b.png
 与二戊己底之比例若三甲乙丙与四丁戊己矣(五/卷)
 (六/界)又丙庚戊辛两方形各倍大于甲乙丙丁戊己两
 角形(一卷/卅三)而甲乙丙与丁戊己之比例既若乙丙与
 戊己即丙庚与戊辛两方形之比例亦若乙丙与戊
 己两底矣(五卷/十五)或从壬癸子及丑寅各作直线与庚
 乙辛己平行即依上论推显
  增题凡两角形两方形各等底其自相与为比例
  若两形之高之比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4a 页 WYG0798-0704c.png
      解曰甲乙丙与丁戊己两角形甲庚乙
      丙与丁戊己辛两方形其底乙丙与戊
      己等题言甲乙丙与丁戊己两角形之
      比例甲庚乙丙与丁戊己辛两方形之
      比例皆若甲壬与丁癸两高
      论曰试作子壬底线与乙丙等作丑癸
  底线与戊己等次作甲子丁丑两线其甲壬子与
  甲乙丙两角形等底又等高即等依显丁癸丑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4b 页 WYG0798-0704d.png
  甲乙丙两角形等底又等高即等依显丁癸丑与
  丁戊己两角形亦等(一卷/三八)即甲乙丙与丁戊己之
  比例若甲壬子与丁癸丑也(五卷/七)今以甲壬丁癸
  为底即甲壬子与丁癸丑两角形之比例若甲壬
  与丁癸两底也(本篇/一)而甲乙丙与丁戊乙之比例
  亦若甲壬与丁癸矣又甲乙丙与丁戊己两角形
  之比例既以倍大故若甲庚乙丙与丁戊己辛两
  方形之比例(五卷/十五)即两方形之比例亦若甲壬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5a 页 WYG0798-0705a.png
  丁癸两底也(五卷/十一)若作庚子辛丑两线亦依前论
  推显
 第二题(二/支)
三角形任依一边作平行线即此线分两馀边以为比
 例必等三角形内有一线分两边以为比例而等即
 此线与馀边为平行
     先解曰甲乙丙角形内如作丁戊线与乙
     丙平行题言丁戊分甲乙甲丙于丁于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5b 页 WYG0798-0705b.png
 以为比例必等者甲丁与丁乙若甲戊与戊丙也
 论曰试作丁丙戊乙两线其丁戊乙丁戊丙两角形同
 以丁戊为底同在两平行线内即等(一卷/三七)而甲戊丁
 与丁戊乙两角形之比例若甲戊丁与丁戊丙矣(五/卷)
 (七/)夫甲戊丁与丁戊乙两角形亦在两平行线内(若/干)
 (戊点上作一线与甲乙/平行即两形在其内)则甲戊丁与丁戊乙两角形
 之比例若甲丁与丁乙两底也(本篇/一)依显甲戊与戊
 丙两底之比例亦若甲戊丁与丁戊丙两角形也(两/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6a 页 WYG0798-0705c.png
 (亦在两平/行线内故)是甲丁与丁乙两线之比例甲戊与戊丙
 两线之比例皆若甲戊丁与丁戊乙也或与丁戊丙
 也(丁戊乙与/丁戊丙等)则甲丁与丁乙亦若甲戊与戊丙也(五/卷)
 (十/一)
 后解曰甲乙丙角形内有丁戊线分甲乙甲丙于丁
 于戊以为比例而等题言丁戊与乙丙为平行线
 论曰试作丁丙戊乙两线其甲丁与丁乙两底之比
 例若甲戊丁与丁戊乙两角形也(在两平行线内/故见本篇一)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6b 页 WYG0798-0705d.png
 甲丁与丁乙之比例若甲戊与戊丙即甲戊丁与丁
 戊乙之比例亦若甲戊与戊丙也(五卷/十一)又甲戊与戊
 丙两底之比例既若甲戊丁与丁戊丙(在两平行线/内故见本篇)
     (一/)则甲戊丁与丁戊乙之比例亦若甲戊
     丁与丁戊丙也(五卷/十一)而丁戊乙与丁戊丙
     两角形等矣(五卷/九)两角形同以丁戊为底
 而等则在两平行线内(一卷/卅九)
 第三题(二支/)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7a 页 WYG0798-0706a.png
三角形任以直线分一角为两平分而分对角边为两
 分则两分之比例若馀两边之比例三角形分角之
 线所分对角边之比例若馀两边则所分角为两平
 分
 先解曰甲乙丙角形以甲丁线分乙甲丙角为两平
     分题言乙丁与丁丙之比例若乙甲与甲
     丙
 论曰试作乙戊线与甲丁平行次于丙甲线引长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7b 页 WYG0798-0706b.png
 至戊其甲乙戊与乙甲丁为平行线相对之两内角
 等外角丁甲丙与内角戊亦等(一卷/廿九)今乙甲丁与丁
 甲丙又等即甲乙戊角与戊角亦等也而甲戊与甲
 乙两腰亦等矣(一卷/六)则戊甲与甲丙之比例若乙甲
 与甲丙也(五卷/七)夫戊甲与甲丙之比例若乙丁与丁
 丙也(本篇/二)则乙甲与甲丙之比例亦若乙丁与丁丙
 也(五卷/十一)后解曰乙丁与丁丙之比例若乙甲与甲丙
 题言甲丁线分乙甲丙角为两平分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8a 页 WYG0798-0706c.png
     论曰依前作乙戊线与甲丁平行而引丙
     甲线至戊其乙甲与甲丙之比例既若乙
 丁与丁丙甲丁线又与戊乙边平行而乙丁与丁丙
 之比例若戊甲与甲丙(本篇/二)即乙甲与甲丙之比例
 亦若戊甲与甲丙(五卷/十一)是戊甲与乙甲两线等矣(五/卷)
 (九/)则甲乙戊角与戊角亦等也(一卷/五)夫甲乙戊与乙
 甲丁为平行线相对之两内角等而外角丁甲丙与
 内角戊亦等(一卷/廿九)则乙甲丁丁甲丙两角必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8b 页 WYG0798-0706d.png
 第四题
凡等角三角形其在等角旁之各两腰线相与为比例
 必等而对等角之边为相似之边
     解曰甲乙丙丁丙戊两角形等角者甲乙
     丙与丁丙戊甲丙乙与丁戊丙乙甲丙与
     丙丁戊每相当之各角俱等也题言甲乙
     与乙丙之比例若丁丙与丙戊甲乙与甲
 丙若丁丙与丁戊甲丙与乙丙若丁戊与丙戊而每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9a 页 WYG0798-0707a.png
 对等角之边各相似相似者谓各前各后率各对本
 形之相当等角论曰试并置两角形令乙丙丙戊两
 底为一直线而丁丙戊为甲乙丙之外角其甲乙丙
 甲丙乙两角既小于两直角(一卷/廿七)丁戊丙与甲丙乙
     两角又等即乙戊两角亦小于两直角而
     乙甲戊丁两线引出之必相遇(一卷界/说十一)
     作两线令遇于己其丁丙戊外角与甲乙
     丙内角既等即丁丙与己乙为平行线(一/卷)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9b 页 WYG0798-0707b.png
 (廿/八)依显甲丙乙外角与丁戊丙内角既等即甲丙与
 己戊亦平行线(一卷/廿八)而甲己丁丙为平行线方行则
 甲己与丁丙两线等也甲丙与己丁两线等也(一卷/卅四)
 夫乙戊己角形内之甲丙线既与己戊边平行即甲
 乙与等甲己之丁丙之比例若乙丙与丙戊也(本篇/二)
 更之即甲乙与乙丙若丁丙与丙戊也(五卷/十六)又乙戊
 己角形内之丁丙线既与己乙边平行即乙丙与丙
 戊之比例若等己丁之甲丙与丁戊也(本篇/二)更之即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0a 页 WYG0798-0707c.png
 乙丙与甲丙若丙戊与丁戊也(五卷/十六)甲乙与乙丙既
 若丁丙与丙戊而乙丙与甲丙又若丙戊与丁戊平
 之即甲乙与甲丙若丁丙与丁戊也(五卷/廿二)
 一系凡角形内之直线与一边平行而截一分为角
     形必与全形相似如上甲乙丙角形作丁
     戊直线与乙丙平行而截一分为甲丁戊
 角形必与甲乙丙全形相似何者甲丁戊外角与甲
 乙丙内角等甲戊丁外角亦与甲丙乙内角等(一卷/廿九)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0b 页 WYG0798-0707d.png
 甲角又同即两形相似而各等角旁两边之比例等
 (本/题)
  增题凡角形之内任依一边作一平行线于此边
  任取一点向对角作直线则所分两平行线比例
  等
       解曰甲乙丙角形内作丁戊线与乙
       丙平行次于乙丙边任取己点向甲
       角作直线分丁戊于庚题言乙己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1a 页 WYG0798-0708a.png
 己丙之比例若丁庚与庚戊
  论曰甲己乙甲庚丁两角形既相似(本/系)即甲己与
  己乙之比例若甲庚与庚丁也更之即甲己与甲
  庚若己乙与庚丁也(五卷/十六)依显甲己与甲庚若己
  丙与庚戊也则乙己与丁庚亦若己丙与庚戊也
  (五卷/十一)更之即乙己与己丙若丁庚与庚戊也(五卷/十六)
  又论曰甲己乙甲庚丁两角形甲己丙甲庚戊两
  角形既各相似即乙己与甲己之比例若丁庚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1b 页 WYG0798-0708b.png
  庚甲也(本/系)依显甲己与己丙亦若甲庚与庚戊也
  平之即乙己与己丙若丁庚与庚戊也(五卷/廿二)
 第五题
两三角形其各两边之比例等即两形为等角形而对
 各相似边之角各等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角形其各两边之比例等者甲乙
 与乙丙若丁戊与戊己而乙丙与甲丙若戊己与丁己甲
 丙与甲乙若丁己与丁戊也题言此两形为等角形而对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2a 页 WYG0798-0708c.png
     各相似边之角甲与丁乙与戊丙与己各等
     论曰试作己戊庚角与乙角等作庚己戊角与
     丙角等而戊庚己庚两线遇于庚即庚角与甲
     角等(一卷/三二)是甲乙丙庚戊己两形等角矣则甲
 乙与乙丙之比例若庚戊与戊己也(本篇/四)甲乙与乙丙元
 若丁戊与戊己则庚戊与戊己亦若丁戊与戊己也(五卷/十一)
 而丁戊与庚戊两线必等(五卷/九)又乙丙与甲丙之比例若
 戊己与庚己(本篇/四)而乙丙与甲丙元若戊己与丁己则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2b 页 WYG0798-0708d.png
 己与庚己亦若戊己与丁己也(五卷/十一)而丁己与庚己两线
 必等(五卷/九)夫庚戊庚己两腰既与丁戊丁己两腰各等戊己
 同底即丁角与庚角亦等(一卷/八)其馀庚戊己与丁戊己庚己
 戊与丁己戊各相当之角俱等(一卷/四)而庚角与甲角既等即
 丁角与甲角亦等丁戊己角与乙角丁己戊角与丙角俱等
 第六题
两三角形之一角等而等角旁之各两边比例等即两形
 为等角形而对各相似边之角各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3a 页 WYG0798-0709a.png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角形其乙与戊两角等而甲乙与乙
 丙之比例若丁戊与戊己题言馀角丙与己甲与丁俱等
     论曰试作己戊庚角与乙角等作庚己戊角与
     丙角等而戊庚己庚两线遇于庚依前论推显
     甲乙丙庚戊己两形等角即甲乙与乙丙之比
     例若庚戊与戊己也(本篇/四)甲乙与乙丙元若丁
 戊与戊己则庚戊与戊己亦若丁戊与戊己也(五卷/十一)
 丁戊与庚戊两线必等(五卷/九)夫丁戊庚戊两边既等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3b 页 WYG0798-0709b.png
 己同边庚戊己角与丁戊己角又等(丁戊己角与乙角/等而己戊庚亦与)
 (乙等/故)即其馀各相当之角俱等(一卷/四)而庚角既与甲
 角等庚己戊角既与丙角等即甲角丙角与丁角戊
 己丁角各等而甲乙丙丁戊己为等角形矣
 第七题
两三角形之第一角等而第二相当角各两旁之边比
 例等其第三相当角或俱小于直角或俱不小于直
 角即两形为等角形而对各相似边之角各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4a 页 WYG0798-0709c.png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角形其一甲角与一丁角等
     而第二相当角如甲丙乙两旁之甲丙丙
     乙两边偕丁己戊两旁之丁己己戊两边
     比例等其第三相当角如乙与戊或俱小
     于直角或俱不小于直角题言两形等角
     者谓甲丙乙角与己等乙角与戊等
     先论乙与戊俱小于直角者曰如云不然
 而甲丙乙大于己令作甲丙庚角与己等即甲庚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4b 页 WYG0798-0709d.png
 角宜与戊等(一卷/卅二)甲庚丙与丁戊己为等角形矣即
 甲丙与丙庚之比例宜若丁己与己戊(本篇/四)而先设
 甲丙与丙乙若丁己与己戊也是甲丙与丙庚亦若
 甲丙与丙乙也(五卷/十一)是庚丙与乙丙两线等也(五卷/九)
 丙庚乙与丙乙庚两角亦等也(一卷/五)夫乙既小于直
 角即等腰内之丙庚乙亦小于直角则较角之丙庚
 甲必大于直角也(丙庚甲丙庚乙两角等/于两直角见一卷十三)而丙庚甲
 既与戊等则丙庚乙宜大于直角矣其相等之乙角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5a 页 WYG0798-0710a.png
 何由得小于直角也
 后论乙与戊俱不小于直角者曰如云不然依先论
 乙角与丙庚乙角等即丙庚乙亦不小于直角夫丙
 庚乙丙乙庚同为角形内之两角乃俱不小于直角
 (一卷/十七)何也则甲丙乙不得不等于丁己戊也而其馀
 乙与戊角等矣(一卷/卅二)
 第八题
直角三边形从直角向对边作一垂线分本形为两直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5b 页 WYG0798-0710b.png
 角三边形即两形皆与全形相似亦自相似
    解曰甲乙丙直角三边形从乙甲丙直角作
    甲丁垂线题言所分甲丁丙甲丁乙两三边
    形皆与全形相似亦自相似
 论曰甲乙丙甲丁丙两形既各以乙甲丙甲丁丙为
 直角而丙角又同即其馀甲乙丙丁甲丙两角必等
 (一卷/三)则甲乙丙甲丁丙两形必为等角形而等角旁
 之各两边比例必等等者谓乙丙与甲丙若甲丙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6a 页 WYG0798-0710c.png
 丙丁也甲丙与甲乙若丙丁与甲丁也乙丙与甲乙
 若甲丙与甲丁也即甲丁丙角形与甲乙丙全形相
 似矣(本篇/四)依显甲丁乙角形与甲乙丙全形亦相似
 也何者丙甲乙甲丁乙两皆直角而乙角又同即其
 馀甲丙乙丁甲乙两角必等(一卷/卅二)甲乙丙甲丁乙两
 形必为等角形而等角旁之各两边比例必等故也
 依显甲丁乙甲丁丙两角形亦相似也何者两形各
 与全形相似即两形自相似(五卷/十一)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6b 页 WYG0798-0710d.png
 系从直角作垂线即此线为两分对边线比例之中
 率而直角旁两边各为对角全边与同方分边比例
 之中率何者丙丁与丁甲之比例若丁甲与丁乙也
 故丁甲为丙丁丁乙两分边比例之中率也又乙丙与
 丙甲之比例若丙甲与丙丁也故丙甲为乙丙丙丁
 之中率也乙丙与乙甲之比例若乙甲与乙丁也故
 乙甲为乙丙乙丁之中率也
 第九题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7a 页 WYG0798-0711a.png
一直线求截所取之分
    法曰甲乙直线求截取三分之一先从甲任
    作一甲丙线为丙甲乙角次从甲向丙任作
    所命分之平度如甲丁丁戊戊己为三分也
    次作己乙直线末作丁庚线与己乙平行即
 甲庚为甲乙三分之一
 论曰甲乙己角形内之丁庚线既与乙己边平行即
 己丁与丁甲之比例若乙庚与庚甲也(本篇/二)合之己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7b 页 WYG0798-0711b.png
 甲与甲丁若乙甲与庚甲也(五卷/十八)而甲丁既为己甲
 三分之一即庚甲亦为乙甲三分之一也
     注曰甲乙线欲截取十一分之四先作甲
     丙线为丙甲乙角从甲向丙任平分十一
     分至丁次作丁乙线末从甲取四分得戊
     作戊己线与丁乙平行即甲己为十一分
     甲乙之四何者依上论丁甲与戊甲之比
 例若乙甲与己甲也反之甲戊与甲丁若甲己与甲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8a 页 WYG0798-0711c.png
 乙也(五卷/四)甲戊为甲丁十一分之四则甲己亦甲乙
 十一分之四矣依此可推不尽分之数盖四不为十
 一之尽分故
 第十题
一直线求截各分如所设之截分
     法曰甲乙线求截各分如所设甲丙任分
     之丁戊者谓甲乙所分各分之比例若甲
     丁丁戊戊丙也先以甲乙甲丙两线相联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8b 页 WYG0798-0711d.png
 于甲任作丙甲乙角次作丙乙线相联末从丁从戊
 作丁己戊庚两线皆与丙乙平行即分甲乙线于己
 于庚若甲丙之分于丁于戊
 论曰甲丁与丁戊之比例既若甲己与己庚(本篇/二)
 甲己与己庚亦若甲丁与丁戊也更作丁辛线与甲
 乙平行而分戊庚于壬即丁戊与戊丙若丁壬与壬
 辛也亦若等丁壬之己庚(一卷/卅四)与等壬辛之庚乙也
 (本篇/二)则己庚与庚乙亦若丁戊与戊丙也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9a 页 WYG0798-0712a.png
 从此题作一用法平分一直线为若干分如甲乙线求
      五平分即从甲任作甲丙线为丙甲乙角
      次从甲向丙任作五平分为甲丁丁戊戊
      己己庚庚辛次作辛乙直线相联末作丁
      壬戊癸己子庚丑四线皆与辛乙平行即
 壬癸子丑分甲乙为五平分其理依前论推显
 又一简法如甲乙线求五平分即从丙任作丙乙线
 为丙乙甲角次于乙丙任取一点为丁作丁戊线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29b 页 WYG0798-0712b.png
       甲乙平行次从丁向戊任作五平分
       为丁己己庚庚辛辛壬壬癸而丁癸
       线令小于甲乙次从甲过癸作甲子
       线遇乙丙于子末从子作子壬子辛
       子庚子己四线各引长之而分甲乙
  于丑于寅于卯于辰为五平分
  论曰丁戊与甲乙既平行即子壬癸与子丑甲两
  角子癸壬与子甲丑两角各等(一卷/廿九)而甲子丑同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0a 页 WYG0798-0712c.png
  角即甲子丑癸子壬两角形相似矣则子癸与癸
  壬之比例若子甲与甲丑也(本篇/四)依显子壬与壬
  辛若子丑与丑寅也又癸壬与壬辛等即子壬与
  壬癸若子壬与壬辛也(五卷/七)则子丑与丑甲亦若
  子丑与丑寅也而甲丑丑寅两线等矣(五卷/十一)依显
  寅卯卯辰辰乙俱与甲丑等则甲乙线为五平分
  又一简法如甲乙线求五平分即从甲从乙作甲
  丁乙丙两平行线次从乙任作戊己庚辛四平分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0b 页 WYG0798-0712d.png
       次用元度从甲作壬癸子丑四平分
       末作戊丑己子庚癸辛壬四线相联
       即分甲乙于己于辰于卯于寅为五
       平分
       论曰辛庚与壬癸既平行相等即辛
       壬与庚癸亦平行(一卷/卅三)依显己子戊
       丑俱平行而甲丑既为四平分则甲
       己亦四平分(本/题)依显乙辛既为四平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1a 页 WYG0798-0713a.png
  分则乙寅亦四平分而通甲乙为五平分
         又用法先作一器丙丁戊己为
         平行线任平分为若干格每分
         作平行线相联今欲分甲乙为
         五平分即规取甲乙之度以一
  角抵戊丙线而一角抵庚辛线如不在庚辛者即
  渐移之令至也既至壬即戊壬之分为甲乙之分
  论曰庚癸与子辛既平行相等即癸子庚辛亦平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1b 页 WYG0798-0713b.png
  行相等(一卷/卅三)而丙丁戊己内诸线俱平行相等戊
  庚为五平分即戊壬亦五平分矣(本/题)戊壬之度既
  与甲乙等即自戊至壬诸格分甲乙为五平分也
  如戊丙线上取丑点而甲乙度抵庚辛之外若丑
  寅即从庚辛线引长之为庚寅而癸子诸线俱引
  长之其丑寅仍为五平分如前论若所欲分之线
  极小则制器宜密令相称焉
  增题有直线求两分之而两分之比例若所设两线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2a 页 WYG0798-0713c.png
  之比例
      法曰甲乙线求两分之而两分之比例
      若所设丙与丁先从甲任作甲戊线而
      为甲角次截取甲己与丙等己庚与丁
  等次作庚乙线联之末作己辛线与庚乙平行即
  分甲乙于辛而甲辛与辛乙之比例若丙与丁说
  见本篇二
  又增题两直线各三分之各互为两前后率比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2b 页 WYG0798-0713d.png
  等即两中率与两前两后率各为比例亦等
       解曰甲乙丙丁两线各三分之于戊
       于己于庚于辛各互为两前两后率
       比例等者甲戊与戊乙若丙庚与庚
  丁甲己与己乙若丙辛与辛丁也题言中率戊己
  庚辛各与其前后率为比例亦等者甲戊与戊己
  若丙庚与庚辛己乙与戊己若辛丁与庚辛也
  论曰甲戊与戊乙之比例既若丙庚与庚丁即合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3a 页 WYG0798-0714a.png
  之甲乙与戊乙若丙丁与庚丁也而甲己与己乙
  既若丙辛与辛丁即合之甲乙与己乙若丙丁与
  辛丁也又反之己乙与甲乙若辛丁与丙丁也夫
  己乙与甲乙既若辛丁与丙丁而甲乙与戊乙又
       若丙丁与庚丁即平之己乙与戊乙
       亦若辛丁与庚丁也(五卷/廿二)又转之戊
       乙与戊己若庚丁与庚辛也又分之
  己乙与戊己若辛丁与庚辛也此后解也又甲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3b 页 WYG0798-0714b.png
  与戊乙既若丙庚与庚丁而戊乙与戊己又若庚
  丁与庚辛即平之甲戊与戊己若丙庚与庚辛也
  此前解也
  又简论曰如后图联甲于丙作乙甲丁角次作丁
  乙辛己庚戊三线相联其甲戊与戊乙之比例既
  若丙庚与庚丁即庚戊与丁乙平行(本篇/二)甲己与
  己乙既若丙辛与辛丁即辛己与丁乙平行(本篇/二)
  而庚戊与辛己亦平行(一卷/三十)是甲戊与戊己若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4a 页 WYG0798-0714c.png
  庚与庚辛也己乙与戊己亦若辛丁与庚辛也(本/篇)
  (二/)
 第十一题
两直线求别作一线相与为连比例
    法曰甲乙甲丙两线求别作一线相与为连比
    例者合两线任作甲角而甲乙与甲丙之比
    例若甲丙与他线也先于甲乙引长之为乙
 丁与甲丙等次作丙乙线相联次从丁作丁戊线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4b 页 WYG0798-0714d.png
 丙乙平行末于甲丙引长之遇于戊即丙戊为所求
    线(如以甲丙为/前率仿此)
    论曰甲丁戊角形内之丙乙线既与戊丁边
    平行即甲乙与乙丁之比例若甲丙与丙戊
 也(本篇/二)而乙丁甲丙元等即甲乙与甲丙若甲丙与
     丙戊也(五卷/七)
     注曰别有一法以甲乙乙丙两线列作甲
     乙丙直角次以甲丙线联之而甲乙引长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5a 页 WYG0798-0715a.png
  之末从丙作丙丁为甲丙之垂线遇引长线于丁
  即乙丁为所求线
  论曰甲丙丁角形之甲丙丁既为直角而从直角
  至甲丁底有丙乙垂线即丙乙为甲乙乙丁比例
  之中率(本篇八/之系)则甲乙与乙丙若乙丙与乙丁也
  既从一二得三即从二三求四以上至于无穷俱
  仿此
 第十二题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5b 页 WYG0798-0715b.png
三直线求别作一线相与为断比例
    法曰甲乙乙丙甲丁三直线求别作一线相
    与为断比例者谓甲丁与他线之比例若甲
    乙与乙丙也先以甲乙乙丙作直线为甲丙
 次以甲丁线合甲丙任作甲角次作丁乙线相联次
 从丙作丙戊线与丁乙平行末自甲丁引之遇丙戊
 于戊即丁戊为所求线
 论曰甲丙戊角形内之丁乙线既与丙戊边平行即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6a 页 WYG0798-0715c.png
 甲丁与丁戊之比例若甲乙与乙丙(本篇/二)
 第十三题
两直线求别作一线为连比例之中率
    法曰甲乙乙丙两直线求别作一线为中率
    者谓甲乙与他线之比例若他线与乙丙也
    先以两线作一直线为甲丙次以甲丙两平
 分于戊次以戊为心甲丙为界作甲丁丙半圜末从
 乙至圜界作乙丁垂线即乙丁为甲乙乙丙之中率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6b 页 WYG0798-0715d.png
 论曰试从丁作丁甲丁丙两线即甲丁丙为直角(三/卷)
 (卅/一)而直角所下乙丁垂线两分对边线甲丙其甲乙
 与乙丁若乙丁与乙丙也(本篇八/之系)则乙丁为甲乙乙
 丙之中率
     注曰依此题可推凡半圜内之垂线皆为
     分径线之中率线如甲乙丙半圜其乙丁
     为甲丁丁丙之中率己戊为甲戊戊丙之
 中率辛庚为甲庚庚丙之中率也何者半圜之内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7a 页 WYG0798-0716a.png
 垂线作角皆为直角(三卷/卅一)故依前论推显各为中率
 也
  增题一直线有他直线大于元线二倍以上求分
  他线为两分而以元线为中率
     法曰甲乙线大于甲丙二倍以上求两分
     甲乙而以甲丙为中率先以甲乙甲丙联
     为丙甲乙直角而两平分甲乙于下次以
  丁为心甲乙为界作甲戊乙半圜次从丙作丙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7b 页 WYG0798-0716b.png
  线与甲乙平行而遇半圜界于戊末从戊作戊己
  垂线而分甲乙于己即戊己为甲己己乙两分之
  中率
  论曰试作戊甲戊乙两线依本题论即戊己为甲
  己己乙之中率而甲丙戊己为平行方形即丙甲
  与戊己等(一卷/卅四)则丙甲亦甲己己乙之中率也
 第十四题(二/支)
两平行方形等一角又等即等角旁之两边为互相视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8a 页 WYG0798-0716c.png
 之边两平行方形之一角等而等角旁两边为互相
 视之边即两形等
      先解曰甲乙丙辛乙戊己庚两平行方
      形等甲乙丙戊乙庚两角又等题言此
      两角各两旁之两边为互相视之边者
 甲乙与乙庚之比例若戊乙与乙丙也
 论曰试以两等角相联于乙令甲乙乙庚为一直线
 其甲乙丙与戊乙庚既等角即戊乙乙丙亦一直线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8b 页 WYG0798-0716d.png
      (一卷十/五增题)次从辛丙己庚各引长之遇于
      丁其辛乙乙己两平行方形既等即辛
      乙与乙丁两形之比例若乙己与乙丁
 也(五卷/七)而辛乙与乙丁俱在两平行线之内等高即
 辛乙与乙丁两形之比例若其底甲乙与乙庚也(本/篇)
 (一/)依显乙己与乙丁两形亦若其底戊乙与乙丙也
 则甲乙与乙庚亦若戊乙与乙丙也
 后解曰甲乙丙戊乙庚等角两旁之各两边为互相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9a 页 WYG0798-0717a.png
 视之边者甲乙与乙庚若戊乙与乙丙也题言辛乙
 乙己两平行方形等
 论曰依上论以两等角相联其甲乙与乙庚之比例
 既若戊乙与乙丙而甲乙与乙庚两底之比例若平
 行等高之辛乙与乙丁两形(本篇/一)戊乙与乙丙两底
 之比例若平行等高之乙己与乙丁两形则辛乙与
 乙丁若乙己与乙丁矣而辛乙乙己两形安得不等
 (五卷/九)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39b 页 WYG0798-0717b.png
 第十五题(二/支)
相等两三角形之一角等即等角旁之各两边互相视
 两三角形之一角等而等角旁之各两边互相视即
 两三角形等
    先解曰甲乙丙乙丁戊两角形等两乙角又
    等题言等角旁之各两边互相视者谓甲乙
    与乙戊之比例若丁乙与乙丙也
    论曰试以两等角相联于乙令甲乙乙戊为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0a 页 WYG0798-0717c.png
 一直线其甲乙丙丁乙戊既等角即丁乙乙丙亦一
 直线(一卷十/五增题)次作丙戊线相联其甲乙丙乙丁戊两
 角形既等即甲乙丙与乙丙戊之比例若乙丁戊与
 乙丙戊也(五卷/七)夫甲乙丙与乙丙戊两等高形之比
 例若其底甲乙与乙戊也而乙丁戊与乙丙戊两等
 高形亦若其底丁乙与乙丙也则甲乙与乙戊若丁
 乙与乙丙
 后解曰两乙角等而乙旁各两边甲乙与乙戊之比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0b 页 WYG0798-0717d.png
 例若丁乙与乙丙题言甲乙丙乙丁戊两角形等
 论曰依前列两形令等角旁两边各为一直线其甲
 乙与乙戊之比例既若丁乙与乙丙而甲乙与乙戊
 两底又若其上甲乙丙乙丙戊两等高角形丁乙与
 乙丙两底又若其上乙丁戊乙丙戊两等高角形则
 甲乙丙与乙丙戊之比例若乙丁戊与乙丙戊矣而
 甲乙丙与乙丁戊岂不相等(五卷/九)
 第十六题(二/支)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1a 页 WYG0798-0718a.png
四直线为断比例即首尾两线矩内直角形与中两线
 矩内直角形等首尾两线与中两线两矩内直角形
 等即四线为断比例
      先解曰甲乙己庚戊己乙丙四直线为
      断比例者谓甲乙与己庚若戊己与乙
      丙也而甲乙丙丁为甲乙乙丙首尾两
      线矩内直角形戊己庚辛为戊己己庚
 中两线矩内直角形题言甲丙戊庚两形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1b 页 WYG0798-0718b.png
 论曰两形之乙与己既等为直角而甲乙与己庚之
 比例若戊己与乙丙是乙己等角旁之各两边互相
 视而甲丙戊庚两直角形必等(本篇/十四)
 后解曰甲丙戊庚两直角形等题言四线之比例等
 者谓甲乙与己庚若戊己与乙丙也
 论曰甲丙戊庚两形之乙与己既等为直角即等角
 旁之各两边互相视而甲乙与己庚之比例若戊己
 与乙丙也(本篇/十四)则四线为断比例矣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2a 页 WYG0798-0718c.png
           注曰若平行斜方形而等
           角亦同此论如上图
  以上二题即算家句股法三数算法所赖也
 第十七题(二/支)
三直线为连比例即首尾两线矩内直角形与中线上
 直角方形等首尾线矩内直角形与中线上直角方
 形等即三线为连比例
 先解曰甲乙戊己乙丙三线为连比例者甲乙与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2b 页 WYG0798-0718d.png
      己若戊己与乙丙也而甲乙丙丁为甲
      乙乙丙首尾线矩内直角形戊己
      庚辛为戊己上直角方形题言甲丙戊
      庚两形等
 论曰试作己庚线与戊己等即甲乙乙丙己庚戊己
 为比例等等者谓甲乙与戊己若己庚与乙丙也则
 戊己己庚矩内直角形(即戊己上/直角方形)与甲乙乙丙首尾
 线矩内之甲丙形等矣(本篇/十六)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3a 页 WYG0798-0719a.png
 后解曰甲丙直角形与戊庚直角方形等题言甲乙
 与戊己之比例若戊己与乙丙
 论曰甲丙戊庚既皆直角形即甲乙与戊己之比例
 若己庚与乙丙也(本篇/十六)而己庚与乙丙亦若等己庚
 之戊己与乙丙(五卷/七)则甲乙与戊己若戊己与乙丙
 矣
           注曰若平行斜方形而等
           角亦同此论如上图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3b 页 WYG0798-0719b.png
 系凡直线上直角方形与他两线所作矩内直角形
 等即此线为他两线之中率何者依上后论甲乙乙
 丙矩内直角形与戊己上直角方形等即可推甲乙
 与戊己若戊己与乙丙而戊己为甲乙乙丙之中率
 故
 第十八题
直线上求作直线形与所设直线形相似而体势等
 法曰如甲乙线上求作直线形与所设丙丁戊己庚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4a 页 WYG0798-0719c.png
     形相似而体势等先于设形任从一角向
     各对角各作直线而分本形为若干角形
     如上设形则从己向丙向丁作两直线而
     分为丙丁己丁己戊丙己庚三三角形也
 次于元线上作乙甲壬甲乙壬两角与丁丙己丙丁
 己两角各等其甲壬乙壬两线遇于壬即甲壬乙与
 丙己丁两角亦等而甲壬乙与丙己丁两形为等角
 形矣(一卷/卅二)次作乙壬辛壬乙辛两角与丁己戊己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4b 页 WYG0798-0719d.png
 戊两角各等其壬辛乙辛两线遇于辛即乙辛壬与
 丁戊己两角亦等而乙壬辛与丁己戊两形为等角
 形矣末依上作甲壬癸与丙己庚亦为等角形即甲
 乙辛壬癸与丙丁戊己庚两形等角则相似而体势
 等凡设多角形俱仿此
 论曰壬甲乙角与己丙丁角既等而壬甲癸角与己
 丙庚角又等即乙甲癸全角与丁丙庚全角等依显
 甲乙辛与丙丁戊两全角亦等而其馀各全角俱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5a 页 WYG0798-0720a.png
 则甲乙辛壬癸与丙丁戊己庚为等角形矣又甲乙
     与乙壬之比例既若丙丁与丁己而乙壬
     与乙辛亦若丁己与丁戊(本篇/四)平之即甲
     乙与乙辛亦若丙丁与丁戊也(五卷/廿二)则甲
     乙辛丙丁戊两等角旁各两边之比例等
 也而辛戊两等角旁各两边之比例亦等也(两形等角/即等角旁)
 (各两边之比例/等见本篇四)又辛壬与壬乙之比例既若戊己与己
 丁而壬乙与壬甲亦若己丁与己丙壬甲与壬癸亦若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5b 页 WYG0798-0720b.png
 己丙与己庚平之即辛壬与壬癸亦若戊己与巳庚
 也(五卷/廿二)则辛壬癸戊己庚两等角旁各两边之比例
 等也依显馀角俱如是则两形为等角形而各等角
 旁各两边之比例俱等是两形相似而体势等
     注曰凡线上形相当之各角等即形相似
     而体势等如上甲乙丙丁戊己两角形其
     乙丙戊己线上之乙角丙角与戊角己角
     相当相等者是也若两形在乙丙丁戊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6a 页 WYG0798-0720c.png
      线上则虽相似而体势不等又如上甲
      丙戊庚两直角形其甲丁与丁丙之比
      例若戊辛与辛庚而馀边之比例俱等
      亦形相似而体势等若甲丙壬庚两直
        角形虽角旁比例等而在丁丙庚
        辛线上不相当则体势不等
        增作本题别有一简法如设甲乙
        丙丁戊己直线形求于庚线上作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6b 页 WYG0798-0720d.png
  直线形与相似而体势等先于甲角旁之甲乙甲
  己两线任引出之为甲辛甲丑次从甲向各角各
  任作直线为甲壬甲癸甲子次于甲乙线上截取
  甲辛与庚线末从辛作辛壬线与乙丙平行作壬
  癸与丙丁癸子与丁戊子丑与戊己各平行即所
  求
  论曰两形之甲角既同甲乙丙甲己戊两角与甲
  辛壬甲丑子两角各等(一卷/廿九)而甲丙乙甲丙丁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7a 页 WYG0798-0721a.png
  角与甲壬辛甲壬癸两角各等即乙丙丁与辛壬
  癸两全角亦等依显丙丁戊丁戊己与壬癸子癸
  子丑各全角各等则甲乙丙丁戊己与甲辛壬癸
  子丑两直线形为等角形矣又甲辛壬甲壬癸甲
  癸子甲子丑四三角形与甲乙丙甲丙丁甲丁戊
  甲戊己四三角形各相似(本篇四/之系)即甲乙与乙丙
  之比例若甲辛与辛壬也而乙丙与丙甲若辛壬
  与壬甲也丙甲与丙丁若壬甲与壬癸也平之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7b 页 WYG0798-0721b.png
  乙丙与丙丁亦若辛壬与壬癸也依显馀边俱如
  是则两形相似而体势等也
 第十九题
相似三角形之比例为其相似边再加之比例
 解曰如甲乙丙丁戊己两角形等角其乙与戊丙与
 己相当之角各等而甲乙与乙丙之比例若丁戊与
 戊己题言两形之比例为乙丙与戊己两边再加之
 比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8a 页 WYG0798-0721c.png
     先论曰若两角形等即乙丙与戊己两边
     亦等而各两等边为相同之比例即两形
     亦相同之比例就令作再加之比例亦未
     免为相同之比例则相等之两形即可为
 两等边再加之比例矣
 后论曰若乙丙边大于戊己边即于乙丙线上截取
 乙庚为连比例之第三率令乙丙与戊己之比例若
 戊己与乙庚也(本篇/十一)次作甲庚直线其甲乙与乙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8b 页 WYG0798-0721d.png
     之比例若丁戊与戊己更之即甲乙与丁
     戊若乙丙与戊己也而乙丙与戊己若戊
     己与乙庚则甲乙与丁戊若戊己与乙庚
     也夫甲乙庚与丁戊己两角形有乙戊两
 等角而各两旁之两边又互相视(本篇/十五)即两形等则
 甲乙丙形与丁戊己形之比例若甲乙丙形与甲乙
 庚形矣(五卷/七)又甲乙丙与甲乙庚两等高角形之比
 例若乙丙底与乙庚底(本篇/一)则甲乙丙形与丁戊己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9a 页 WYG0798-0722a.png
     形之比例亦若乙丙底与乙庚底也既乙
     丙戊己乙庚三线为连比例则一乙丙与
     三乙庚之比例为一乙丙与二戊己再加
     之比例矣是甲乙丙与丁戊己两形之比
   例为乙丙与戊己再加之比例也
   系依本题可显凡三直线为连比例即第一线
   上角形与第二线上角形之比例若第一线与
   第三线之比例如上甲乙丙三直线为连比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49b 页 WYG0798-0722b.png
 其甲与乙上各有角形相似而体势等则一甲线与
 三丙线之比例若甲形与乙形也何者甲线与丙线
 之比例为甲线与乙线再加之比例而甲形与乙形
 之比例亦甲线与乙线再加之比例则甲形与乙形
 之比例若甲线与丙线矣依显二乙上角形与三丙
 上角形相似而体势等则二乙形与三丙形之比例若
 一甲线与三丙线
 第二十题(三/支)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0a 页 WYG0798-0722c.png
以三角形分相似之多边直线形则分数必等而相当
 之各三角形各相似其各相当两三角形之比例若
 两元形之比例其元形之比例为两相似边再加之
 比例
 先解曰此甲乙丙丁戊彼己庚辛壬癸两多边直线
 形其乙甲戊庚己癸两角等馀相当之各角俱等而
     各等角旁各两边之比例各等题先言各
     以角形分之其角形之分数必等而相当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0b 页 WYG0798-0722d.png
     之各角形各相似
     论曰试从乙甲戊庚己癸两角向各对角
     俱作直线为甲丙甲丁己辛己壬其元形
 既相似即角数等而所分角形之数亦等又乙角既
 与庚角等而角旁各两边之比例亦等即甲乙丙与
 己庚辛两角形必相似(本篇/六)乙甲丙与庚己辛两角
 甲丙乙与己辛庚两角各等而各等角旁各两边之
 比例各等(本篇/四)依显甲戊丁己癸壬两角形亦相似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1a 页 WYG0798-0723a.png
 又甲丙与丙乙之比例既若己辛与辛庚而丙乙与
 丙丁若辛庚与辛壬(两元形/相似故)平之即甲丙与丙丁若
 己辛与辛壬也(五卷/廿二)又乙丙丁角既与庚辛壬角等
 而各减一相等之甲丙乙角己辛庚角即所存甲丙
 丁角与己辛壬角必等则甲丙丁与己辛壬两角形
 亦等角形亦相似矣(本篇/六)
 次解曰题又言各相当角形之比例若两元形之比
 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1b 页 WYG0798-0723b.png
 论曰甲乙丙己庚辛两角形既相似即两形之比例
 为甲丙己辛两相似边再加之比例(本篇/十九)依显甲丙
 丁己辛壬之比例亦为甲丙己辛再加之比例则甲
     乙丙与己庚辛两角形之比例若甲丙丁
     与己辛壬两角形之比例依显甲丁戊与
     己壬癸之比例亦若甲丙丁与己辛壬之
     比例则此形中诸角形之比例若彼形中
     诸角形之比例此诸形为前率彼诸形为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2a 页 WYG0798-0723c.png
 后率而一前与一后之比例又若并前与并后之比
 例(五卷/十二)即此一角形与相当彼一角形之比例若此
 元形与彼元形之比例矣
 后解曰题又言两多边元形之比例为两相似边再
 加之比例
 论曰甲乙丙与己庚辛两角形之比例既若甲乙丙
 丁戊与己庚辛壬癸两多边形之比例而甲乙丙与
 己庚辛两形之比例为甲乙己庚两相似边再加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2b 页 WYG0798-0723d.png
 比例(本篇/十九)则两元形亦为甲乙己庚再加之比例
  增题此直线倍大于彼直线则此线上方形与彼
  线上方形为四倍大之比例若此方形与彼方形
  为四倍大之比例则此方形边与彼方形边为二
  倍大之比例
     先解曰甲线倍乙线题言甲上方形与乙
     上方形为四倍大之比例
     论曰凡直角方形俱相似(本卷界/说一)依本题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3a 页 WYG0798-0724a.png
  论则甲方形与乙方形之比例为甲线与乙线再
  加之比例甲线与乙线既为倍大之比例则两方
     形为四倍大之比例矣何者四倍大之比
     例为二倍大再加之比例若一二四为连
     比例故也
  后解曰若甲上方形与乙上方形为四倍大之比
  例题言甲边与乙边为二倍大之比例
  论曰两方形四倍大之比例既为两边再加之比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3b 页 WYG0798-0724b.png
     例则甲边二倍大于乙边
     系依此题可显三直线为连比例如甲乙
     丙则第一线上多边形与第二线上相似
     多边形之比例若第一线与第三线之比
  例
  此系与本篇第十九题之系同论
 第二十一题
两直线形各与他直线形相似则自相似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4a 页 WYG0798-0724c.png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直线形各与庚辛壬
    形相似题言两形亦自相似
    论曰甲乙丙形之各角既与庚辛壬形之各
    角等而丁戊己形之各角亦与庚辛壬形之
    各角等即两形之各角自相等(公/论)两形之各
    角既等则甲乙丙形与庚辛壬形各等角旁
    各边之比例等(五卷/十一)而丁戊己形与庚壬辛
    形各等角旁各边之比例亦等也是甲乙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4b 页 WYG0798-0724d.png
 形与丁戊己形各等角旁各边之比例亦等也各角
 既等各边之比例又等即两形定相似矣(本卷界/说一)
 第二十二题(二/支)
四直线为断比例则两比例线上各任作自相似之直
 线形亦为断比例两比例线上各任作自相似之直
 线形为断比例则四直线为断比例
 先解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四直线为断比例者甲
 乙与丙丁若戊己与庚辛也今于甲乙丙丁上各任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5a 页 WYG0798-0725a.png
       作直线形自相似如甲乙壬丙丁癸
       于戊己庚辛上各任作直线形自相
       似如戊己丑子庚辛卯寅题言四形
       亦为断比例者谓甲乙壬与丙丁癸
       若戊丑与庚卯也
       论曰试以甲乙丙丁两线求其连比
 例之末率线为辰(本篇/十一)次以戊己庚辛两线求其连
 比例之末率线为己平之即甲乙与辰之比例若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5b 页 WYG0798-0725b.png
 己与己也(五卷/廿二)夫甲乙壬与丙丁癸两相似形之比
 例若甲乙线与辰线(本篇十九/及廿之系)而戊丑与庚卯两相
      似形之比例若戊己线与己线则甲乙
      壬与丙丁癸之比例亦若戊丑与庚卯
      矣(五卷/十一)
      后解曰如前四形为断比例题言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四线亦为断比例
      论曰试以甲乙丙丁戊己三线求其断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6a 页 WYG0798-0725c.png
 比例之末率线为午未(本篇/十二)次于午未上作直线形
 与戊丑相似而体势等为午未酉申(本篇/十八)午酉与戊
 丑相似即与庚卯亦相似而甲乙与丙丁之比例既
 若戊己与午未依上论即甲乙壬与丙丁癸两形之
 比例若戊丑与午酉矣夫甲乙壬与丙丁癸之比例
 元若戊丑与庚卯则戊丑与午酉亦若戊丑与庚卯
 也(五卷/十一)而午酉与庚卯等也(五卷/九)午酉与庚卯既等
 又相似而体势等即两形必在等线之上而庚辛与午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6b 页 WYG0798-0725d.png
 未必等(见下方/补论)则戊己与午未之比例若戊己与庚
 辛也而戊己与午未元若甲乙与丙丁则甲乙与丙
 丁亦若戊己与庚辛也
 补论曰庚卯午酉两直线形相等相似而体势等即
 在等线之上者何也盖庚辛与午未若云不等者或
 言庚辛大于午未也则辛卯宜亦大于未酉矣(五卷/十四)
 而庚卯形宜亦大于午酉形矣何先设两形等也言
 小仿此(补论者前此未著而论中无他/论可徵故别作一论以足未备)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7a 页 WYG0798-0726a.png
    又补论曰甲乙丙丁戊己两直线形相等相
    似而体势等即相似边如甲乙与丁戊必等
    者何也盖云不等者或言甲乙大于丁戊也
    即令以甲乙丁戊两线求其连比例之末率
    线为庚(本篇/十一)其甲乙与丁戊既若丁戊与庚
 而甲乙大于丁戊即丁戊宜大于庚即甲乙宜更大
 于庚矣然甲乙与庚之比例若甲乙丙形与丁戊己
 形(本篇十九/及廿之系)甲乙既大于庚则甲乙丙宜大于丁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7b 页 WYG0798-0726b.png
 己何先设两形等也是甲乙不能大于丁戊矣言小
 仿此
 增论曰本题别有简论今先显四线之比例等而甲
       乙壬与丙丁癸两形之比例若戊丑
       与庚卯两形者盖甲乙与丙丁之比
       例若戊己与庚辛而甲乙壬与丙丁
       癸之比例为甲乙与丙丁再加之比
 例(本篇/十九)戊丑与庚卯之比例亦为戊己与庚辛再加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8a 页 WYG0798-0726c.png
  之比例是甲乙壬与丙丁癸若戊丑与庚卯也
  次增论曰今显四形之比例等而甲乙与丙丁两
  线之比例若戊己与庚辛两线者盖甲乙壬与丙
  丁癸之比例若戊丑与庚卯而甲乙壬与丙丁癸
  之比例为甲乙与丙丁再加之比例若戊丑与庚
  卯为戊己与庚辛再加之比例(本篇/十九)则甲乙与丙
  丁之比例若戊己与庚辛矣
 第二十三题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8b 页 WYG0798-0726d.png
等角两平行方形之比例以两形之各两边两比例相结
      解曰甲丙丙己两平行方形之乙丙
      丁戊丙庚两角等题言两形之比例以
      各等角旁各两边之比例相结者谓两
      比例之前率在此形两比例之后率在
 彼形如甲丙与丙己之比例以乙丙与丙庚偕丁丙
 与丙戊相结也或以乙丙与丙戊偕丁丙与丙庚相
 结也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9a 页 WYG0798-0727a.png
 论曰试以两等相联于丙而乙丙丙庚作一直线其
 乙丙丁角既与戊丙庚角等即戊丙丙丁亦一直线
 (一卷十/五增)次于甲丁己庚各引长之遇于辛次任作一
 壬线次以乙丙丙庚壬三线求其断比例之末率线
 为癸(本篇/十二)末以丁丙丙戊癸三线求其断比例之末
 率线为子其乙丙与丙庚两底之比例既若甲丙与
 丙辛两形(本篇/一)而乙丙与丙庚亦若壬与癸则甲丙
 与丙辛亦若壬与癸也(五卷/十一)依显丙辛与丙己亦若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59b 页 WYG0798-0727b.png
 癸与子也平之即甲丙与丙己若壬与子也(五卷/廿二)
 壬与子之比例元以壬与癸癸与子两比例相结(本/卷)
 (界说/五)而壬与癸癸与子元若乙丙与丙庚丁丙与丙
      戊则甲丙与丙己之比例以乙丙与丙
      庚偕丁丙与丙戊两比例相结也其以
      乙丙与丙戊偕丁丙与丙庚相结则先
      以乙丙丙戊为一直线可依上推显
  后注曰此不同理之比例也两形不相似(本篇/十九)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0a 页 WYG0798-0727c.png
  不相等之形也等角旁各两边不互相视(本篇/十四)
  必用相结之理必须借象之术其法假虚形实所
  以通比例之穷也以数明之乙丙六十丙庚二十
  壬三求得癸一丁丙四十丙戊八十癸一求得子
  二即甲丙之实二千四百与丙己之实一千六百
  若壬三与子二为等带半之比例也其曰壬与癸
  癸与子两比例相结者壬三倍大于癸癸反二倍
  大于子(反二倍者癸/得子之半)三乘半得一五则壬与子为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0b 页 WYG0798-0727d.png
  等带半之比例也其曰借象者乙丙与丙庚丁丙与
  丙戊二比例既不同理又异中率故借壬与癸癸与
  子同中率而不同理之二比例以为象(本卷界/说五)初作
  壬与癸若乙丙与丙庚次作癸与子若丁丙与丙戊
  (本篇/十二)则癸为前率之后又为后率之前是为壬子首
  尾两率之枢纽令相象之丙庚丁丙亦化两率为一
  率为乙丙丙戊首尾两率之枢纽因以两比例相
  结为首尾两率之比例虽不能使三率为同理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1a 页 WYG0798-0728a.png
  两比例而合为一连比例亦能使两不同理之比
  例首尾合而为一比例矣自三以上可仿此相借
  以至无穷也(本卷界/说五)
 第二十四题
平行线方形之两角线方形自相似亦与全形相似
     解曰甲乙丙丁平行方形作甲丙对角线
     任作戊己庚辛两线与丁丙乙丙平行而
     与对角线交相遇于壬题言戊庚己辛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1b 页 WYG0798-0728b.png
 角线方形自相似亦与全形相似
 论曰试依一卷廿九题推显两角线形等角又庚甲
 戊与乙甲丁同角而甲戊壬外角与甲丁丙内角等
 甲庚壬外角与甲乙丙内角等戊壬庚外角与乙己
 壬内角等乙己壬外角又与乙丙丁内角等则戊庚
 形与甲丙全形等角矣依显己辛形亦与全形等角
 矣今欲显两形与全形相似者试观甲庚壬与甲乙
 丙两角形甲戊壬与甲丁丙两角形既各等角(一卷/廿九)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2a 页 WYG0798-0728c.png
 (可推仍见本/篇四之系)即甲乙与乙丙之比例若甲庚与庚壬
 而庚乙两角旁各两边之比例等也(六卷/四)又乙丙与
 丙甲之比例若庚壬与壬甲丙甲与丙丁之比例若
 壬甲与壬戊平之即乙丙与丙丁若庚壬与壬戊也(五卷/廿二)
 则乙丙丁庚壬戊两角旁各两边之比例等也依显各
 角旁各两边之比例皆等是两角线方形自相似亦
 与全形相似
 第二十五题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2b 页 WYG0798-0728d.png
两直线形求作他直线形与一形相似与一形相等
      法曰甲乙两直线形求作他直线形与
      甲相似与乙相等先于求相似之甲形
      任取一边如丙丁于丙丁边上作平行
      方形与甲等为丙戊(一卷四/四四五)次于丁戊
      边上作平行方形与乙等而戊丁庚角
 与丁丙己角等为丁辛其丙丁庚己戊辛俱为直线
 也(一卷四/五可推)次作一壬癸线为丙丁丁庚之中率(本篇/十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3a 页 WYG0798-0729a.png
 末于壬癸上作子形与甲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十八)即子
 形与乙等
 论曰丙丁壬癸丁庚三线既为连比例即依本篇二
 十题之系可显一丙丁与三丁庚之比例若一丙丁
 上之甲与二壬癸上之子两形相似而体势等者之
 比例也又丙丁与丁庚之比例若丙戊与丁辛两等
 高平行方形之比例也(本篇/一)则丙戊与丁辛若甲与
 子矣夫丙戊与丁辛元若甲与乙也(丙戊与甲等/丁辛与乙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3b 页 WYG0798-0729b.png
 甲与乙之比例若甲与子也(五卷/十一)而乙形与子形等
 矣(五卷/九)
 第二十六题
平行方形之内减一平行方形其减形与元形相似而
 体势等又一角同则减形必依元形之对角线
      解曰乙丁平行方形之内减戊庚平行
      方形元形减形相似而体势等又戊甲
      庚同角题言戊庚形必依乙丁形之对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4a 页 WYG0798-0729c.png
      角线
      论曰试作甲己己丙对角两线若两线
      为一直线即显戊庚形依甲丙对角线
      矣如云甲己己丙非一直线令别作元
 形之对角线而分戊己边于辛即作辛壬线与己庚
 平行其乙丁戊壬两平行方形既同依甲辛丙一直
 对角线则宜相似而体势等矣(本篇/廿四)是乙甲与甲丁
 之比例宜若戊甲与甲壬也夫乙甲与甲丁元若戊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4b 页 WYG0798-0729d.png
 甲与甲庚(元设形相似/而体势等)今若所云则戊甲与甲庚亦
 若戊甲与甲壬矣(五卷/十一)而甲壬分与甲庚全亦等矣
 (五卷/九)可乎若云甲辛丙分己庚于辛即令作辛壬与
 己戊平行依前论驳之
 第二十七题
凡依直线之有阙平行方形不满线者其阙形与半线
 上之阙形相似而体势等则半线上似阙形之有阙
 依形必大于此有阙依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5a 页 WYG0798-0730a.png
     解曰甲乙线平分于丙于半线丙乙上任
     作丙丁戊乙平行方形其对角线乙丁次
     作甲乙戊辛满元线平行方形即甲丁为
     甲丙半线上之有阙依形丙戊为丙乙半
 线上之阙形(本卷界/说六)此两形相等相似势体又等题
 言甲乙线上凡作有阙依形不满线者其阙形与丙
 戊相似而体势等即甲丙半线上之甲丁有阙依形
 必大于此有阙依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5b 页 WYG0798-0730b.png
 论曰试于乙丁对角线上任取一点为庚从庚作己
 庚壬线庚癸线与甲乙乙戊各平行即得甲庚为依
 甲乙元线之有阙平行方形而癸壬为其阙形此癸
 壬阙形既依乙丁对角线则与丙戊阙形相似而体
 势等(本篇/廿四)夫丙庚庚戊两馀方形既等(一卷/四三)若每加
 一癸壬角线方形即丙壬与癸戊亦等也又丙壬与
 丙己俱在两平行线内底等即两形等(一卷/三六)而丙己
 与癸戊两形亦等若每加一丙庚形是甲庚平行方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6a 页 WYG0798-0730c.png
 形与子丑磬折形亦等也丙戊平行方形函子丑磬
 折形之外尚有庚丁形则丙戊形必大于子丑磬折
 形而等丙戊之甲丁形(丙戊甲丁同在两平行线/内又等底故见一卷三六)
 大于等磬折形之甲庚形矣依显凡依乙丁对角线
     作形与丙戊相形者其有阙依形俱小于
     甲丁也为其必有庚丁之较故也
     又论甲丁必大于甲庚曰己丁丁壬两平
     行方形同在两平行线内又底等即两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6b 页 WYG0798-0730d.png
 等(一卷/卅六)而庚戊为丁壬之分则丁壬大于庚戊较馀
 一庚丁形其大于丙庚亦如之(庚戊丙庚两馀方形/等故见一卷四三)
 即等丁壬之己丁形其大于丙庚亦较馀一庚丁形
 也次每加一丙己形则甲丁必大于甲庚矣
     又解曰若庚点在丙戊形外即引乙丁对
     角线至庚从庚作辛丑线与癸戊平行次
     引甲癸线至辛引乙戊线至丑而与辛丑
     线遇于辛于丑末作庚己线与辛甲平行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7a 页 WYG0798-0731a.png
 即得甲庚为依甲乙元线之有阙平行方形又得己
 丑与丙戊相似而体势等者(两形同依乙庚对角/线故见本篇廿四)
 其阙形也题言甲丁形亦大于甲庚形
 论曰试于丙丁线引出之至子即辛子子丑两线等
 (一卷/卅四)而辛丁丁丑两形亦等(一卷/卅六)其丁丑己丁两馀
 方形既等即己丁与辛丁亦等夫辛丁大于辛壬既
 较馀一庚丁形则己丁之大于辛壬亦较馀一庚丁
 形也此两率者每加一甲壬平行方形则甲丁大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7b 页 WYG0798-0731b.png
 甲庚者亦较馀一庚丁形矣依显凡乙丁对角线引
 出丙戊形外依而作形与丙戊相似者其有阙依形
 俱小于甲丁也为其必有庚丁之较故也
 第二十八题
一直线求作依线之有阙平行方形与所设直线形等
 而其阙形与所设平行方形相似其所设直线形不
 大于半线上所作平行方形与所设平行方形相似
 者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8a 页 WYG0798-0731c.png
 法曰甲乙线求作依线之有阙平行方形与所设直
 线形丙等而其阙形与所设平行方形丁相似先以
       甲乙线两平分于戊次于戊乙半线
       上作戊己庚乙平行方形与丁相似
       而体势等(本篇/十八)次作甲辛庚乙满元
       线平行方形若甲己平行方形与丙
       等者(本篇/廿五)即得所求矣若甲己大于
       丙者(题言甲己小即不/可作见本篇廿七)即等甲己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8b 页 WYG0798-0731d.png
 戊庚亦大于丙也则寻戊庚之大于丙几何假令其
 较为壬(两直线形不等相减之/较法见一卷四五增)即作癸子丑寅平行
 方形与壬等又与戊庚形相似而体势(本篇/廿五)则戊庚
 平行方形与丙直线形及癸丑平行方形并等而戊
 庚必大于癸丑矣夫戊庚与癸丑既相似即戊己与巳
 庚两边之比例若寅癸与癸子也而戊庚既大于癸
 丑即戊己己庚两边亦大于寅癸癸子也次截取己巳
 己卯与癸子癸寅等而作己己辰卯平行方形必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9a 页 WYG0798-0732a.png
       癸丑形相等相似而体势等矣又卯
       己形既与戊庚相似而体势等必同
       依乙己对角线也(本篇/廿六)次于己辰线
       引出抵甲乙元线于卯辰两界各引
       出作午未线即甲辰为依甲乙线之
       有阙平行方形与丙等而其阙形乙
 辰与戊庚相似(本篇/廿四)即亦与丁相似
 论曰辰庚与辰戊两馀方形既等(一卷/四三)每加一乙辰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69b 页 WYG0798-0732b.png
 角线方形即乙己与戊午亦等而与等戊午之戊未
 亦等(戊午戊未同在平行线内/又底等故见一卷卅六)乙己与戊未既等又
 每加一申辰方形即甲辰平行方形与申酉罄折形
 亦等矣夫申酉罄折形为戊庚形之分而戊庚与丙
 及癸丑等戊庚所截去之卯己又与癸丑等则申酉
 罄折形与丙等也而甲辰亦与丙等也
 第二十九题
一直线求作依线之带馀平行方形与所设直线形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0a 页 WYG0798-0732c.png
 而其馀形与所设平行方形相似
       法曰甲乙线求作依线之带馀平行
       方形与所设直线形丙等而其馀形
       与所设平行方形丁相似先以甲乙
       线两平分于戊次于戊乙半线上作
       戊己庚乙平行方形与丁相似而体
       势等(本篇/十八)次别作一平行方形与丙及
 戊庚并等为辛(二卷/十四)次别作一平行方形与辛等又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0b 页 WYG0798-0732d.png
 与丁相似而体势等为壬癸子丑(本篇/廿五)其丑癸既与
 辛等即大于戊庚而丑癸既与戊庚相似即丑壬与
 壬癸两边之比例若戊己与己庚也而丑壬与壬癸
 两线必大于戊巳与巳庚也(若等或小即丑/癸不大于戊庚)次于巳
 戊引之至卯与壬丑等于巳庚引之至寅与壬癸等
 而作卯寅平行方形即卯寅与丑癸同依辰巳对角
 线而等(本篇/廿六)又与戊庚相似而体势等矣次于甲乙
 引之至巳庚乙引之至午于午卯引之至未末作甲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1a 页 WYG0798-0733a.png
 未线与己卯平行即得甲辰带馀平行方形依甲乙
 线与丙等而己午为其馀形与戊庚形相似而体势
 等(本篇/廿四)即与丁相似而体势等
 论曰甲卯戊午两形既等(一卷/卅六)戊午与乙寅两馀方
 形又等(一卷/四三)则甲卯与乙寅亦等矣而每加一卯己
 形则甲辰平行方形与戊辰寅罄折形亦等矣夫戊
 辰寅罄折形元与丙等(丑癸即卯寅与丙及戊庚并/等每减一戊庚即罄折形与)
 (丙/等)即甲辰亦与丙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1b 页 WYG0798-0733b.png
 第三十题
一直线求作理分中末线
     法曰甲乙线求理分中末先于元线作甲
     乙丙丁直角方形次依丁甲边作丁己带
 馀平行方形与甲丙直角方形等而甲己为其馀形
 又与甲丙形相似(本篇/廿九)即甲己亦直角方形矣(惟直/角方)
 (形恒与直角/方形相似)则戊己线分甲乙于辛为理分中末线
 也(本卷界/说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2a 页 WYG0798-0733c.png
 论曰丁己与甲丙两形既等每减一甲戊形即所存
 甲己辛丙两形亦等矣此两形之甲辛己戊辛乙两
 角既等(两皆直/角故)即两角旁之各两边线为互相视之
 线也(本篇/十四)而等戊辛之甲乙线与等辛己之甲辛线
 其为比例若甲辛与辛乙也是甲辛乙线为理分中
 末也
 又论曰甲乙甲辛辛乙凡三线而第一第三矩内之
 辛丙直角形与第二甲辛上直角方形等即三线为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2b 页 WYG0798-0733d.png
 连比例(本篇/十七)而甲乙与甲辛若甲辛与辛乙矣
   又法曰甲乙线求分于丙而甲乙偕丙乙矩内
   直角形与甲丙上直角方形等(二卷/十一)即甲乙之
   分于丙为理分中末线盖甲乙甲丙丙乙三线
 为连比例故(本篇/廿七)
 第三十一题
三边直角形之对直角边上一形与直角旁边上两形
 若相似而体势等则一形与两形并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3a 页 WYG0798-0734a.png
      解曰甲乙丙三边直角形乙甲丙为直
      角于乙丙上任作直线形为乙丙丁戊
      次于甲乙甲丙上亦作甲乙己庚甲丙
      壬辛两形与乙丁形相似而体势等(本/篇)
 (十/八)题言乙丁形与乙庚丙辛两形并等
 论曰试从甲作甲癸为乙丙之垂线依本篇第八题
 之系即乙丙与丙甲两边之比例若丙甲与丙癸两
 边则一乙丙边与三丙癸边之比例若一乙丙上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3b 页 WYG0798-0734b.png
 乙丁形与二甲丙上之丙辛形也(本篇十九或/二十之系)反之
 则丙癸与乙丙两边之比例若丙辛与乙丁两形也
 依显乙癸与乙丙两边之比例若乙庚与乙丁两形
 也(乙丙乙甲乙癸三边为连/比例故见本篇八之系)夫一丙癸与二乙丙之
 比例既若三丙辛与四乙丁而五乙癸与二乙丙之
 比例亦若六乙庚与四乙丁则一丙癸五乙癸并与
 二乙丙之比例若三丙辛六乙庚并与四乙丁也既
 一丙癸五乙癸并与二乙丙等则三丙辛六乙庚并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4a 页 WYG0798-0734c.png
 与四乙丁亦等(五卷/廿四)
      又论曰甲乙丙与癸甲丙两角形既相
      似而甲乙丙角形其乙丙与丙甲之比
      例若癸甲丙角形之丙甲与丙癸(本篇/八)
      即乙丙与丙甲两边相似则癸甲丙与
 甲乙丙两角形之比例为丙甲与乙丙再加之比例
 (本篇/十九)而丙辛与乙丁两形之比例亦为丙甲与乙丙
 再加之比例(本篇十/九二十)则癸甲丙与甲乙丙两角形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4b 页 WYG0798-0734d.png
 比例若丙辛与乙丁两形也(五卷/十一)依显癸乙甲与甲
 乙丙两角形之比例若乙庚与乙丁两形也是一甲
 癸丙与二甲乙丙之比例若三丙辛与四乙丁也而
 五癸乙甲与二甲乙丙之比例若六乙庚与四乙丁
 也即一甲癸丙五癸乙甲并与二甲乙丙之比例若
 三丙辛六乙庚并与四乙丁也(五卷/廿四)既一甲癸丙五
 癸乙甲并与二甲乙丙等则三丙辛六乙庚并与四
 乙丁亦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5a 页 WYG0798-0735a.png
 又论曰一甲丙上直角方形与二乙丙上直角方形
 之比例若三丙辛形与四乙丁形(此两率之比例皆/甲丙与乙丙再加)
 (之比例见本/篇十九二十)又五甲乙上直角方形与二乙丙上直
 角方形之比例若六乙庚形与四乙丁形即一甲丙
 上五甲乙上两直角方形并与二乙丙上直角方形
      之比例若三丙辛六乙庚两形并与四
      乙丁形(五卷/廿四)既甲丙甲乙上两直角方
      形并与乙丙上直角方形等(一卷/四十)则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5b 页 WYG0798-0735b.png
 辛乙庚两形并与乙丁形等
  增题角形之一边上一形与馀两边上两形相似
  而体势等者其一形与两形并等则馀两边内角
  必直角
  解曰甲乙丙角形于乙丙上任作一直线形与甲
  乙甲丙上两形相似而体势等其一形与两形并
  等题言乙甲丙必直角
  论曰试作甲丁为甲丙之垂线与甲乙等次作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6a 页 WYG0798-0735c.png
  丙线其丙甲丁既直角即于丁丙上作一形与乙
  丙上形相似其丁丙上形与丁甲甲丙上相似而
  体势等之两形并等矣(本/题)又甲丁与甲乙等其上
  两形亦等即丁丙上形与甲乙甲丙上两形并亦
  等而乙丙上形元与甲乙甲丙上两形并等则丁
  丙乙丙上两形亦等而丁丙与乙丙两线亦等(本/篇)
  (廿二/补论)夫甲丙丁角形之甲丁与甲乙丙角形之甲
  乙等甲丙同边其底乙丙丁丙又等即丁甲丙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6b 页 WYG0798-0735d.png
  乙甲丙两角必等丁甲丙既直角则乙甲丙亦直
  角
 第三十二题
两三角形此形之两边与彼形之两边相似而平置两
    形成一外角若各相似之各两边各平行则
    其馀各一边相联为一直线
    解曰甲乙丙丁丙戊两角形其甲乙甲丙边
 与丁丙丁戊边相似者谓甲乙与甲丙之比例若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7a 页 WYG0798-0736a.png
 丙与丁戊也试平置两形令相切成一甲丙丁外角
 而甲乙与丁丙甲丙与丁戌各相似之两边各平行
 题言乙丙丙戊为一直线
 论曰甲乙与丁丙既平行即甲角与内相对之甲丙
 丁等(一卷/廿九)依显丁角亦与内相对之甲丙丁等则甲
 丁两角等而甲乙丙与丁丙戊两角形之甲丁两角
 旁各两边比例又等即两形为等角形而乙角与丁
 丙戊角必等(本篇/六)次于乙角加甲角于丁丙戊角加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7b 页 WYG0798-0736b.png
 等甲之甲丙丁角即乙甲两角并与等甲丙丁丁丙
 戊两角并之甲丙戊角等次每加一甲丙乙角即甲
 乙丙形之内三角并与甲丙乙甲丙戊两角并等夫
 甲乙丙形之内三角等两直角(一卷/卅二)则甲丙乙甲丙
 戊并亦等两直角而为一直线(一卷/十四)
 第三十三题(三/支)
等圜之乘圜分角或在心或在界其各相当两乘圜角
 之比例皆若所乘两圜分之比例而两分圜形之比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8a 页 WYG0798-0736c.png
 例亦若所乘两圜分之比例
     解曰甲乙丙戊己庚两圜等其心为丁为
     辛两圜各任割一圜分为乙丙为己庚其
     乘圜角之在心者为乙丁丙己辛庚在界
     者为乙甲丙己戊庚题先言乙丙与己庚
     两圜分之比例若乙丁丙与己辛庚两角
     次言乙甲丙与己戊庚两角之比例若乙
 丙与己庚两圜分后言乙丁丁丙两腰偕乙丙圜分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8b 页 WYG0798-0736d.png
 内乙丁丙分圜形与己辛辛庚两腰偕己庚圜分内
 己辛庚分圜形之比例亦若乙丙与己庚两圜分
 先论曰试作乙丙己庚两线次作丙壬合圜线与乙
 丙等作庚癸癸子两合圜线各与己庚等(四卷/一)其丙
 壬既与乙丙等即乙丙与丙壬两圜分亦等(三卷/十八)
 乙丁丙与丙丁壬两角亦等(三卷/廿七)依显己庚庚癸癸
 子三圜分己辛庚庚辛癸癸辛子三角俱等则乙丙
 壬圜分倍乙丙圜分之数如在心乙丁壬角或乙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9a 页 WYG0798-0737a.png
 壬内地倍乙丁丙角之数而己庚癸子圜分倍己庚
 圜分之数如在心己辛子角或己辛子内地倍己辛
 庚角之数何者乙丁壬己辛子两角或两地内之分
 数与乙丙壬己庚癸子两圜分内之分数各等故也
 然则乙丁壬角与地若等于己辛子角与地即乙丙
     壬圜分必等于己庚癸子圜分矣若大亦
     大若小亦小矣是一乙丙所倍之乙丙壬
     三乙丁丙所倍之乙丁壬偕二己庚所倍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79b 页 WYG0798-0737b.png
     之己庚癸子四己辛庚所倍之己辛子等
     大小皆同类也则一乙丙与二己庚之比
     例若三乙丁丙与四己辛庚也(五卷界/说六)
 次论曰乙丁丙角倍大于乙甲丙角而己辛庚角亦
 倍大于己戊庚(三卷/二十)即乙丁丙与己辛庚两角之比
 例若乙甲丙与己戊庚两角矣(五卷/廿五)则乙甲丙与己
 戊庚在界乘圜之两角亦若乙丙与己庚两圜分也
 (五卷/十一)若作甲壬戊癸直线亦可用先论推显(用地当/角说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0a 页 WYG0798-0737c.png
 (三卷廿/增题)
 后论曰试于乙丙圜分内作乙丑丙角次于丙壬圜
 分内作丙寅壬角此两角所乘之乙甲壬丙与丙乙
 甲壬两圜分既等(三卷/廿七)即两角亦等而乙丑丙与丙
 寅壬两圜小分亦相似亦相等(乙丙与丙壬两合圜/线等故见三卷廿四)
 次每加一相等之乙丁丙丙丁壬角形即乙丁丙丙
 丁壬两分圜形等(一卷/四)则乙丁壬分圜形倍乙丁丙
 分圜形之数如乙丙壬圜分倍乙丙圜分之数依显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0b 页 WYG0798-0737d.png
 己辛子分圜形倍己辛庚分圜形之数亦如己庚癸
 子圜分倍己庚圜分之数然则乙丙壬圜分若等于
     己庚癸子圜分者即乙丁壬分圜形亦等
     于己辛子分圜形矣若大亦大若小亦小
     矣(五卷界/说六)是乙丙壬圜分之倍一乙丙圜
     分乙丁壬分圜形之倍三乙丁丙分圜形
     偕己庚癸子圜分之倍二己庚圜分己辛
     子分圜形之倍四己辛庚分圜形等大小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1a 页 WYG0798-0738a.png
 皆同类也则一乙丙圜分与二己庚圜分之比例若
 三乙丁丙分圜形与四己辛庚分圜形也(五卷界/说六)
 一系在圜心两角之比例皆若两分圜形
 二系在圜心角与四直角之比例若圜心角所乘圜
 分与全圜界四直角与在圜心角之比例若全圜界
 与圜心角所乘之圜分
  丁先生言欧几里得六卷中多研察有比例之线
  竟不及有比例之面故因其义类增益数题用补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1b 页 WYG0798-0738b.png
  阙如左云窦复增一题窃弁于首仍以题旨从先
  生旧题随类附演以广其用俱称今者以别于先
  生旧增也
  今增题圜与圜为其径与径再加之比例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圜其径甲丙丁己题言甲
          乙丙与丁戊己为甲丙与丁
          己再加之比例
          论曰如云不然当言甲乙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2a 页 WYG0798-0738c.png
          圜与小于丁戊己之庚辛壬
          圜或大于丁戊己之癸子丑
          圜为甲丙与丁己再加之比
  例也(五卷界说/二十增)若言庚辛壬是者试置庚辛壬圜
  于丁戊己圜内为同心次于外圜内作丁亥戊未
  己申酉戌多边切形其多边为偶数又等而全不
  至内圜也(四卷十/六补题)次于甲乙丙圜内作甲午乙寅
  丙卯辰己多边切形与丁戊己圜内切形相似(四/卷)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2b 页 WYG0798-0738d.png
  (十六补/题可推)其两圜内两径上有丁亥戊未己与甲午
  乙寅丙相似之两多边形则为两相似边再加之
  比例也(本篇/二十)而甲丙与丁己两线为两形之相似
  边据如彼论即甲午乙寅丙与丁亥戊未己两形
  甲乙丙与庚辛壬两圜同为甲丙与丁己两线再
  加之比例也甲乙丙半圜大于甲午乙寅丙形将
  庚辛壬半圜亦大于丁亥戊未己形乎则分大于
  全乎若言癸子丑是者亦如前论甲午乙寅丙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3a 页 WYG0798-0739a.png
  丁亥戊未己两形甲乙丙与癸子丑两圜同为甲
  丙与丁己两线再加之比例也反之即癸子丑与
          甲乙丙两圜之比例为丁己
          与甲丙两径再加之比例也
          设他圜乾兑离令癸子丑与
          甲乙丙之比例若丁戊己与
          乾兑离(五卷界/说增)则丁戊己与
          乾兑离两圜亦宜为丁己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3b 页 WYG0798-0739b.png
  甲丙两径再加之比例也癸子丑既大于丁戊己
  即甲乙丙亦大于乾兑离而丁戊己与小于甲乙
  丙之乾兑离两圜能为丁己与甲丙两径再加之
  比例乎(前己驳有两圜其第一与他圜之小于/第二者不得为元圜两径再加之比例)
  甲乙丙不得与圜之大于丁戊己者小于丁戊己
  者为甲丙与丁己再加之比例则止有元两圜为
  其元两径再加之比例
  一系全圜与全圜半圜与半圜相当分与相当分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4a 页 WYG0798-0739c.png
  任相与为比例皆等盖诸比例皆两径再加之比例故
  二系三边直角形对直角边为径所作圜与
  馀两边为径所作两圜并等半圜与两半圜并等
  圜分与相似两圜分并等(本篇卅/一可推)
  三系三线为连比例以为径所作三圜亦为连比
  例推此可求各圜之相与为比例者又可以圜求
  各圜之相与为比例者(本篇十九二/十之系可推)
  一增题直线形求减所命分其所减所存各作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4b 页 WYG0798-0739d.png
      与所设形相似而体势等
      法曰如甲直线形求减三分之一其所
      减所存各作形与所设乙形相似而体
      势等先作丙丁形与甲等与乙相似而
      体势等(本篇/廿五)次任于其一边如丙戊上
  作丙己戊半圜次分丙戊为三平分而取其一庚
  戊次从庚作己庚为丙戊之垂线(本篇/九)次作己丙
  己戊两线末于己丙己戊上作己辛己壬两形各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5a 页 WYG0798-0740a.png
  与丙丁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十八)即所求
  论曰丙己戊角形既负半圜为直角(三卷/卅一)即丙丁
  直线形与己辛己壬相似之两形并等(本篇/卅)而于
  等甲之丙丁形减己壬存己辛两形各与丙丁相
  似而体势等则与乙相似而体势等今欲显己壬
  为丙丁三分之一者试观丙庚己丙己戊两角形
  既相似(本篇/八)即丙庚与庚己之比例若丙己与己
  戊也(本篇/四)夫丙庚庚己庚戊三线为连比例即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5b 页 WYG0798-0740b.png
  庚与庚戊为丙庚与庚己再加之比例(本篇八/之系)
  己辛与己壬两形亦为丙己与己戊两相似边再
  加之比例(本篇十/九二十)即丙庚与庚戊两线之比例若
  己辛与己戊两形也(两比例为两同理/比例之再加故)合之则丙
  戊与庚戊之比例若等己辛己壬两形并之丙丁
  与己壬矣丙戊三倍于庚戊则丙丁亦三倍于己
  壬而己壬为等甲之丙丁三分之一
  若直线形求减之不论所减所存何形其法更易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6a 页 WYG0798-0740c.png
       如甲形求减三分之一先作乙丙平
       行线形与甲等(一卷/四一)次分乙丁为三
  平分而取其一戊丁末从戊作己戊线与丙丁平
  行即戊丙形为等甲之乙丙形三分之一(本篇/一)
  今附若于大圜求减所设小圜则以圜径当形边
     馀法同前如上图
     又今附依此法可方一初月形(方初月形/者谓作直)
     (角方形与/初月形等)如甲乙丙丁圜其界上有附圜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6b 页 WYG0798-0740d.png
  四分之一之乙壬丙戊初月形而求作一直角方
  形与初月形等先从乙丙作甲乙丙丁内切圜直
      角方形(三卷/六)次用方形法四平分之即
      其一为所求方形与初月形等何者甲
      乙丙半圜与甲乙乙丙上两半圜并等
  (本增题/之今附)甲乙乙丙两线自相等即其上两半圜亦
  自相等而庚乙壬丙分圜形为大半圜之半即与
  乙己丙戊小半圜等此两率者各减一同用之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7a 页 WYG0798-0741a.png
      己丙壬圜小分其所存乙壬丙戊初月
      形与庚乙丙角形等而庚己丙辛直角
      方形与庚乙丙角形亦等则与乙壬丙
  戊初月形亦等依显甲乙丙丁直角方形与大圜
  界上四初月形并等
  二增题两直线形求别作一直线形为连比例
  法曰甲与乙丙丁两直线形求别作一直线形为
  连比例先作一戊己庚直线形与甲等与乙丙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7b 页 WYG0798-0741b.png
      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廿五)次以两形相似之
      各一边如戊己乙丙为前中率线而求
      其连比例之末率线为辛壬(本篇/十一)末于
  辛壬上作辛壬癸形与两形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十八)
  即所求
  论曰戊己乙丙辛壬三线既为连比例即其上三
  形相似而体势等者亦为连比例(本篇/廿二)
  今附有两圜求别作一圜为连比例则以圜径当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8a 页 WYG0798-0741c.png
  形边依上法作之
  三增题三直线形求别作一直线形为断比例
  法曰一甲二乙丙丁戊三己庚辛三直线形求别
  作一直线形为断比例先作壬癸子丑形与甲等
  与乙丁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廿五)次以三形之任各一
  边如壬癸乙丙己庚为三率求其断比例之末率
       线为寅卯(本篇/十二)末于寅卯上作寅卯
       辰形与己庚辛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十八)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8b 页 WYG0798-0741d.png
       即所求
       论曰四线既为断比例即其线上形
       相似而体势等者亦为断比例(本篇/廿二)
  今附有三圜求别作一圜为断比例亦以圜径当
  形边依上法作之
  四增题两直线形求别作一形为连比例之中率
  法曰甲与乙丙丁两直线形求别作一形为连比
  例之中率先作戊己庚直线形与甲等与乙丙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9a 页 WYG0798-0742a.png
       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廿五)次求戊己乙丙
       两直线连比例之中率为辛壬(本篇/十三)
       末于辛壬上作辛壬癸形与戊己乙
  丙上形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十八)即所求
      论曰戊己辛壬乙丙三线既为连比例
      即各线上戊己庚辛壬癸乙丙丁三形
      亦为连比例(本篇/廿二)
      又法曰甲乙两直线形求别作一形为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89b 页 WYG0798-0742b.png
  连比例之中率先作丁丙己戊平行线形任直斜
      角与甲等(一卷/四五)次作庚戊壬辛平行线
      形与乙等与丁己形相似而体势等(本/篇)
      (廿/五)次置两平行线形以戊角相联而丁
      戊戊壬为一直线即庚戊戊己亦一直
  线(一卷十/五增)末从两形引长各边成丙子辛癸平行
  线形即两馀方形俱为丁己庚壬两形之中率
  论曰丁己庚壬两形既相似而体势等即丁戊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0a 页 WYG0798-0742c.png
  己戊之比例若戊壬与戊庚也更之即丁戊与戊
  壬若己戊与戊庚也夫丁戊与戊壬两线之比例
  亦若丁己与戊癸两形己戊与戊庚两线之比例
  又若戊癸与庚壬两形则戊癸为丁己庚壬之中
  率矣
  又论曰丁己庚壬两形既相似而体势等即同依
  丙辛对角线(本篇/廿六)而子戊戊癸两馀方形自相等
  则丁己与戊癸两形之比例若子戊与庚壬两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0b 页 WYG0798-0742d.png
  何者此两比例皆若丁戊与戊壬也则子戊戊癸
  皆丁己庚壬之中率也
  今附若两圜求作一圜为连比例之中率亦以圜
  径当形边依上前法作之
  五增一直线形求分作两直线形俱与所设形相
  似而体势等其比例若所设两几何之比例
  法曰甲直线形求分作两直线形俱与所设丁形
  相似而体势等其比例若所设两几何如乙线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1a 页 WYG0798-0743a.png
       丙线之比例先作戊己庚辛直线形
       与甲等与丁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廿五)
       任用其一边如戊辛两分之于壬令
       戊壬与壬辛之比例若乙与丙也(分/法)
  (先以乙丙两线联为一直线次截/戊壬与壬辛若乙与丙见本篇十)次于戊辛上作
  戊癸辛半圜次从壬作癸壬为戊辛之垂线次作
  戊癸癸辛线相联末于戊癸癸辛上作戊丑子癸
  癸卯寅辛两形与戊庚形俱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十八)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1b 页 WYG0798-0743b.png
  即此两形并与甲等又各与丁相似而体势等其
  比例又若乙与丙
  论曰戊癸辛既负半圜为直角(三卷/卅一)即戊子癸寅
  两形并与等戊庚之甲等(本篇/卅一)又戊壬与壬癸之
  比例若戊癸与癸辛(俱在直角两旁/故见本篇四)戊壬壬癸壬
  辛三线为连比例即戊壬与壬辛为戊壬与壬癸
  再加之比例(本篇八/之系)而戊子与癸寅两形亦为戊
  癸与癸辛两相似边再加之比例(本篇/二十)则戊壬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2a 页 WYG0798-0743c.png
  壬辛之比例亦若戊子与癸寅也(两比例为两同/理比例之再加)
  (故/)夫戊壬与壬辛元若乙与丙也则戊子与癸寅
  亦若乙与丙也
  今附若一圜求分作两圜其比例若所设两几何
  亦以圜径当形边依上法作之
  六增题一直线形求分作两直线形俱与所设形
  相似而体势等其两分形两相似边之比例若所
  设两几何之比例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2b 页 WYG0798-0743d.png
        法曰甲直线形求分作两直线形
        俱与所设丁形相似而体势等其
        两分形两相似边之比例若所设
        两几何如乙线与丙线之比例先
        以乙与丙两线求其连比例之末
  率为戊(本篇/十一)次作己庚辛直线形与甲等与丁相
  似而体势等次任用其一边如己辛两分之于壬
  令己壬与壬辛之比例若乙与戊也(本篇/十)次于己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3a 页 WYG0798-0744a.png
  辛线上作己癸辛半圜次从壬作壬癸为己辛之
  垂线次作己癸癸辛两线相联未于己癸癸辛上
  作己子癸癸丑辛两形俱与丁相似而体势等即
  此两形并与等甲之己庚辛等而己癸癸辛两相
  似边之比例若乙与丙
  论曰己癸辛既负半圜为直角(三卷/卅)即己子癸癸
  丑辛两形并与等己庚辛之甲等(本篇/卅一)又己壬与
  壬癸之比例若己癸与癸辛(俱在直角两旁/故见本篇四)己壬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3b 页 WYG0798-0744b.png
  壬癸壬辛三线为连比例即己壬与壬辛为己壬
  与壬癸再加之比例(本篇八/之系)夫己壬与壬癸之比
        例既若己子癸癸丑辛两形相似
        边之己癸与癸辛而乙与戊元若
        己壬与壬辛乙与戊元为乙与丙
        再加之比例则己癸癸辛之比例
        若乙与丙
  今附若一圜求分作两圜其两圜径之比例若所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4a 页 WYG0798-0744c.png
  所设两几何仿此
  七增题两直线形求并作一直线形与所设形相
  似而体势等
       法曰甲乙两直线形求并作一形与
       所设丙形相似而体势等先作戊丁
       己形与甲等作己庚辛形与乙等又
       各与丙相似而体势等(本篇/廿五)次置两
       形令相似之戊己己辛两边联为直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4b 页 WYG0798-0744d.png
  角次作戊辛线相联末依戊辛线作戊辛壬与丙
  相似而体势等即与上两形并等(本篇/卅一)如所求
  又法曰作一平行方形与甲乙两形并等(一卷/四五)
  作戊辛壬角形与平行方形等又与丙相似而体
  势等即所求
  今附若两圜求并作一圜亦以圜径当形边依上
  法作之
  八增题圜内两合线交而相分其所分之线彼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5a 页 WYG0798-0745a.png
  互相视
      解曰甲乙丙丁圜内有甲丙乙丁两合
      线交而相分于戊题言所分之甲戊戊
      丙乙戊戊丁为互相视之线者谓甲戊
      与戊丁若乙戊与戊丙也又甲戊与乙
 戊若戊丁与戊丙也
 论曰甲戊偕戊丙与乙戊偕戊丁两矩内直角形等
 (三卷/卅五)即等角旁之两边为互相视之边(本篇/十四)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5b 页 WYG0798-0745b.png
  九增题圜外任取一点从点出两直线皆割圜至
  规内其两全线与两规外线彼此互相视若从点
  作一切圜线则切圜线为各割圜全线与其规外
  线之各中率
      解曰甲乙丙丁圜外任取戊点从戊作
      戊丁戊丙两割圜至规内之线遇圜界于
      甲于乙题言戊丙戊乙戊丁戊甲互相
      视者谓戊丙与戊丁若戊甲与戊乙也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6a 页 WYG0798-0745c.png
  又戊丙与戊甲若戊丁与戊乙也
  论曰试从戊作戊己线切圜于己即戊丙偕戊乙
  矩内直角形与戊己上直角方形等(三卷/卅六)又戊丁
      偕戊甲矩内直角形与戊己上直角方
      形亦等即戊丙偕戊乙与戊丁偕戊甲
      两矩内直角形自相等而等角旁之两
      边为互相视之边(本篇/十四)又戊丙偕戊乙
  戊丁偕戊甲两矩内直角形各与戊己上直角方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6b 页 WYG0798-0745d.png
  形等(三卷/卅六)即戊丙戊己戊乙三线为连比例戊丁
  戊己戊甲三线亦为连比例而戊己为各全线与
  其规外线之各中率(本篇/十七)
  十增题两直线相遇作角从两线之各一界互下
  垂线而每方为两线一自界至相遇处一自界至
  垂线则各相对之两线皆彼此互相视
  解曰甲乙丙乙两线相遇于乙作甲乙丙角从甲
  作丙乙之垂线从丙作甲乙之垂线若甲乙丙为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7a 页 WYG0798-0746a.png
      钝角即如前图两垂线当至甲乙丙
      乙之各引出线上为甲丁为丙戊其
      甲戊丙丁交而相分于乙也若甲乙
      丙为锐角即如后图甲丁丙戊两垂线
      当在甲乙丙乙之内交而相分于己也
  题言两图之甲乙乙戊丙乙乙丁皆彼此互相视
  者谓甲乙与乙丙若丁乙与乙戊也又甲乙与丁
  乙若乙丙与乙戊也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7b 页 WYG0798-0746b.png
      论曰甲乙丁角形之甲乙丁甲丁乙两
      角与丙乙戊角形之丙乙戊丙戊乙两
      角各等(两为直角两于前图为/交角于后图为同角故)即两形
      为等角形而甲乙与丁乙若乙丙与乙
      戊也(本篇/四)更之则甲乙与乙丙若丁乙
  与乙戊也
  又论曰依前图可推后图之甲丁丙戊交而相分
  于己其甲己己丁丙己己戊亦彼此互相视盖甲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8a 页 WYG0798-0746c.png
  己戊丙己丁既为等角形即甲己与己戊若丙己
  与己丁也(本篇/四)更之则甲己与丙己若己戊与己
  丁也
  十一增题平行线形内两直线与两边平行相交
  而分元形为四平行线形此四形任相与为比例皆
     等解曰甲乙丙丁平行线形内作戊己庚
     辛两线与甲丁丁丙各平行而交于壬题
     言所分之戊庚庚己乙壬壬丙四形任相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8b 页 WYG0798-0746d.png
  与为比例皆等
  论曰戊壬与壬己两线之比例既若戊庚与庚己
  两形(本篇/一)又若乙壬与壬丙两形即戊庚与庚己
  亦若乙壬与壬丙也(五卷/十二)依显乙壬与戊庚亦若
  壬丙与庚己也
  十二增题凡四边形之对角两线交而相分其所
  分四三角形任相与为比例皆等
  解曰甲乙丙丁四边形之甲丙乙丁两对角线交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9a 页 WYG0798-0747a.png
     相分于戊题言所分甲戊丁乙戊丙甲戊
     乙丁戊丙四三角形任相与为比例皆等
     论曰甲戊与戊丙两线之比例若甲戊丁
  与丁戊丙两角形又若甲戊乙与乙戊丙两角形
  (本篇/一)即甲戊丁与丁戊丙两角形亦若甲戊乙与
  乙戊丙也依显甲戊乙与甲戊丁亦若乙戊丙与
  丁戊丙也
  十三增题三角形任于一边任取一点从点求作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99b 页 WYG0798-0747b.png
  一线分本形为两形其两形之比例若所设两几
  何之比例
      先法曰甲乙丙角形任于一边如乙丙
      上任取一点为丁求从丁作一线分本
      形为两形其两形之比例若所设两几
      何如戊线与己线之比例先以乙丙线
  两分之于庚令乙庚与庚丙之比例若戊与己(本/篇)
  (十/)其庚与丁若同点即作丁甲线则乙丁与丁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0a 页 WYG0798-0747c.png
  两线之比例若乙丁甲与丁丙甲两角形也(本篇/一)
  是丁甲线所分两形之比例若戊与己
     次法曰若庚在丁丙之内亦作丁甲线次
     从庚作庚辛线与丁甲平行次作丁辛线
     相联即丁辛线分本形为两形其比例若
     戊与己者谓乙丁辛甲无法四边形与丁
  丙辛角之比例若乙庚与庚丙也亦若戊与己也
  论曰试作庚甲线即辛庚甲庚辛丁两角形等(一/卷)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0b 页 WYG0798-0747d.png
  (卅/七)次每加一丙庚辛角形即丙庚甲丙辛丁两角
  形亦等则甲乙丙全形与丙庚甲角形之比例若
  甲乙丙与丙辛丁也(五卷/七)分之则乙庚甲角形与
  丙庚甲角形之比例若乙丁辛甲无法四边形与
  丙辛丁角形也(五卷/十七)乙庚甲与丙庚甲两角形之
  比例既若乙庚与庚丙(本篇/一)则乙丁辛甲无法四
  边形与丙辛丁角形之比例亦若乙庚与庚丙也
  则亦若戊与己也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1a 页 WYG0798-0748a.png
     后法曰若庚在乙丁之内亦作丁甲线次
     从庚作庚辛线与丁甲平行次作丁辛线
     相联即丁辛线分本形为两形其比例若
     戊与己者谓乙丁辛角形与丁丙甲辛无
  法四边之比例若乙庚与庚丙也亦若戊与己也
  论曰试作庚甲线如前推显辛庚甲庚辛丁两角
  形等(一卷/卅七)次每加一乙庚辛角形即乙庚甲与乙
  辛丁两角形亦等则甲乙丙全形与乙庚甲角形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1b 页 WYG0798-0748b.png
     之比例若甲乙丙与乙辛丁也(五卷/七)分之
     则丙庚甲角形与乙庚甲角形之比例若
     丁丙甲辛无法四边形与乙辛丁角形也
     (五卷/十七)反之则乙庚甲角形与丙庚甲角形
  之比例若乙辛丁角形与丁丙甲辛无法四边形
  也乙庚甲与丙庚甲之比例既若乙庚与庚丙(本/篇)
   则乙丁辛角形与丁丙甲辛无法四边形之比
  例亦若乙庚与庚丙也则亦若戊与己也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2a 页 WYG0798-0748c.png
  系凡角形任于一边任取一点从点求减命分之
  一如前法作多倍大之比例即得其所作倍数每
  少于命分之一如求减四分之一即作三倍大之
  比例减五分之一即作四倍大之比例也则全形
  与所减分之比例其倍数若命分之数也
  十四增题一直线形求别作一直线形相似而体
  势等其小大之比例如所设两几何之比例
  法曰甲直线形求别作直线形相似而体势等其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2b 页 WYG0798-0748d.png
       甲形与所作形小大之比例若所设
       两几何如乙与丙两线之比例先以
       乙丙及任用甲之一边如丁戊三线
       求其断比例之末率为己(本篇/十二)次求
       丁戊及己之中率线为庚辛(本篇/十三)
       从庚辛上作壬直线形与甲相似而
       体势等即甲与壬之比例若乙与丙
       论曰丁戊庚辛己三线为连比例即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3a 页 WYG0798-0749a.png
       一丁戊与三己之比例若相似而体
       势等之甲与壬(本篇十九/二十之系)
       若先设大甲求作小壬若乙与丙其
       法同如上图
  用此法可依此直线形加作两倍大三倍四五倍
  大以至无穷之他形亦可依此直线形减作二分
  之一三分四五分之一以至无穷之他形其此形
  与他形皆相似而体势等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3b 页 WYG0798-0749b.png
      有用法作直角方形平行线形及各形
      之相加相减者如甲乙丙丁直角方形
      求别作五倍大之他形先以甲乙线引
      长之以甲乙为度截取五分至戊令乙
      至戊五倍大于甲乙也次以甲戊两平
      分于己次以己为心甲戊为界作甲庚
  戊半圜其乙丙线直行遇圜界于庚即乙庚为所
  求方形之一边也末作乙庚辛己直角方形即五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4a 页 WYG0798-0749c.png
      倍大于甲丙向者乙庚既为戊乙乙甲
      之中率线(本篇十/三之系)即一戊乙与三乙甲
      之比例若二庚乙上直角方形与三甲
      乙上直角方形之比例也(本篇二/十之系)戊乙
      既五倍于乙甲则乙辛亦五倍于甲丙
      若戊乙为乙甲之六倍则乙辛亦甲丙
  之六倍若戊乙为乙甲三分之一则乙辛亦甲丙
  三分之一相加相减仿此以至无穷如甲乙丙丁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4b 页 WYG0798-0749d.png
  平行直角形求别作二倍大之他形相似而体势
  等先以甲乙线引长之以甲乙为度截取二分至
       戊令乙至戊二倍大于甲乙也次以
       甲戊两平分于己次以己为心甲戊
       为界作甲庚戊半圜其丙乙线直行
       遇圜界于庚即乙庚为所求直角形
  之一边也次于甲戊线上截取甲辛与乙庚等从
  辛作辛壬线与乙丙平行次作甲丙对角线引长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5a 页 WYG0798-0750a.png
  之与辛壬线遇于壬末作丁癸癸壬成甲辛壬癸
  平行直角形即二倍大于甲丙又相似而体势等
  何者戊乙乙庚乙甲三线既为连比例(本篇十/三之系)
  前论一戊乙与三乙甲之比例若二等乙庚之甲
  辛上平行直角形甲壬与三甲乙上平行直角形
  甲丙也(本篇二/十之系)戊乙既二倍于甲乙则甲壬亦二
  倍于甲丙
  用此法凡甲乙上不论何等形与乙庚上形相似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5b 页 WYG0798-0750b.png
  而体势等者其乙庚上形皆二倍大于甲乙上形
  相加相减俱仿此以至无穷
  今附若用前法作圜则乙庚径上圜亦二倍大于
  甲乙径上圜相加相减仿此以至无穷
  以上用法与本增题同但此用法随作随得中率
  线不费寻求致为简易耳
  十五增题诸三角形求作内切直角方形
  法曰如甲乙丙锐角形求作内切直角方形先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6a 页 WYG0798-0750c.png
         甲角作甲丁为乙丙之垂线次
         以甲丁线两分于戊令甲戊与
         戊丁之比例若甲丁与乙丙(本/篇)
         (十一/增题)末从戊作己庚线与乙丙
         平行从己从庚作己辛庚壬两
         线皆与戊丁平行即得己壬形
  如所求若直角钝角形则从直角钝角作垂线馀
  法同(如第二第/三图是)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6b 页 WYG0798-0750d.png
  论曰己戊庚线既与乙丙平行即乙丁与丁丙若
  己戊与戊庚也(本篇四/之增题)合之即乙丙与丁丙若己
         庚与戊庚也又丁丙与甲丁若
         戊庚与甲戊(甲丁丙与甲戊庚/为等角形故见本)
         (篇四/之系)平之即乙丙与甲丁若己
         庚与甲戊也又甲丁与乙丙若
         甲戊与戊丁平之即乙丙与乙
         丙若己庚与戊丁也乙丙与乙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7a 页 WYG0798-0751a.png
  丙同线必等即己庚与戊丁必等而己庚与辛壬
  又等(一卷/卅四)戊丁与己辛庚壬亦等则己庚庚壬壬
  辛辛己四边俱等又戊丁辛既直角即己辛丁亦
  直角(一卷/廿九)其馀亦皆直角而己壬为直角方形
       又法曰若直角三边形求依乙角作
       内切直角方形则以垂线甲乙两分
       于丁令甲丁与丁乙之比例若甲乙
  与乙丙(本篇/十)次从丁作丁戊直线与乙丙平行从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7b 页 WYG0798-0751b.png
  戊作戊己直线与甲乙平行即得丁己形如所求
  论曰乙丙与甲乙既若丁戊与甲丁(甲乙丙甲丁/戊为等角形)
  (故见本篇/四之系)而甲乙与乙丙又若甲丁与丁乙平之
  即乙丙与乙丙若丁戊与丁乙也乙丙与乙丙同
  线必等即丁戊与丁乙必等而丁己为直角方形
  今附如上三边直角形依乙角作内切直角方形
  其方形边必为甲丁己丙两分馀边之中率何者
  甲丁与丁戊若戊己与己丙故(本篇四/之系)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8a 页 WYG0798-0751c.png
 
 
 
 
 
 
 
 
几何原本 卷六之首 第 108b 页 WYG0798-0751d.png
 
 
 
 
 
 
 
 几何原本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