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a 页 WYG0798-061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几何原本卷三之首
             西洋利玛窦译
  界说十则
 第一界
凡圜之径线等或从心至圜界线等为等圜
      三卷将论圜之情故先为圜界说此解
      圜之等者如上图甲乙乙丙两径等或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b 页 WYG0798-0618b.png
      丁己戊庚从心至圜界等即甲己乙乙
      庚丙两圜等若下图甲乙乙丙两径不
 等或丁己戊庚从心至圜界不等则两圜亦不等矣
 第二界
凡直线切圜界过之而不与界交为切线
     甲乙线切乙己丁圜之界乙又引长之至
     丙而不与界交其甲丙线全在圜外为切
     线若戊己线先切圜界而引之至庚入圜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a 页 WYG0798-0618c.png
     内则交线也
 第三界
凡两圜相切而不相交为切圜
 甲乙两圜不相交而相切于丙或切于外如第一图
          或切于内如第三图其第二
          第四图则交圜也
 第四界
凡圜内直线从心下垂线其垂线大小之度即直线距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b 页 WYG0798-0618d.png
 心远近之度
     凡一点至一直线上惟垂线至近其他即
     远垂线一而已远者无数也故欲知点与
     线相去远近必用垂线为度试如前图甲
     点与乙丙线相去远近必以甲丁垂线为
     度为甲丁一线独去直线至近他若甲戊
     甲己诸线愈大愈远乃至无数故如后图
 说甲乙丙丁圜内之甲乙丙丁两线其去戊心远近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a 页 WYG0798-0619a.png
 等为己戊庚戊两垂线等故若辛壬线去戊心近矣
 为戊癸垂线小故
 第五界
凡直线割圜之形为圜分
     甲乙丙丁圜之乙丁直线任割圜之一分
     如甲乙丁及乙丙丁两形皆为圜分凡分
 有三形其过心者为半圜分函心者为圜大分不函
 心者为圜小分又割圜之直线为弦所割圜界之一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b 页 WYG0798-0619b.png
 分为弧
 第六界
凡圜界偕直线内角为圜分角
       以下三界论圜角三种本界所言杂
       圜也其在半圜分内为半圜角在大
 分内为大分角在小分内为小分角
 第七界
凡圜界任于一点出两直线作一角为负圜分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a 页 WYG0798-0619c.png
    甲乙丙圜分甲丙为底于乙点出两直线作
    甲乙丙角形其甲乙丙角为负甲乙丙圜分
 角
 第八界
若两直线之角乘圜之一分为乘圜分角
    甲乙丙丁圜内于甲点出甲乙甲丁两线其
    乙甲丁角为乘乙丙丁圜分角
  圜角三种之外又有一种为切边角或直线切圜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b 页 WYG0798-0619d.png
     或两圜相切其两圜相切者又或内或外
     如上图甲乙线切丙丁戊圜于丙即甲丙
     丁乙丙戊两角为切边角又丙丁戊己戊
     庚两圜外相切于戊及己戊庚己辛壬两
  圜内相切于己即丙戊己戊己辛壬己庚三角俱
  为切边角
 第九界
凡从圜心以两直线作角偕圜界作三角形为分圜形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a 页 WYG0798-0620a.png
    甲乙丙丁圜从戊心出戊甲戊丙两线偕甲
    丁丙圜界作角形为分圜形
 第十界
凡圜内两负圜分角相等即所负之圜分相似
     甲乙丙丁圜内有甲乙己与丁丙戊两负
     圜分角等则所负甲乙丁己与丁丙甲戊
     两圜分相似
  又有两圜或等或不等其负圜分角等即圜分俱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b 页 WYG0798-0620b.png
              相似如上三图三
              圜之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三负圜分角等即所负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三圜分相似(相似者如云同为/几分圜之几也)
 
 
 
 几何原本卷三之首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a 页 WYG0798-062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几何原本卷三
             西洋利玛窦撰
 第一题
有圜求寻其心
     法曰甲乙丙丁圜求寻其心先于圜之两
     界任作一甲丙直线次两平分之于戊(一/卷)
 (十/)次于戊上作乙丁垂线两平分之于己即己为圜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b 页 WYG0798-0620d.png
 心
 论曰如云不然令言心何在彼不得言在己之上下
 何者乙丁线既平分于己离平分不能为心故必言
 心在乙丁线外为庚即令自庚至丙至戊至甲各作
     直线则甲庚戊角形之甲戊既与丙庚戊
     角形之丙戊两边等戊庚同边而庚甲庚
 丙两线俱从心至界宜亦等即对等边之庚戊甲庚
 戊丙两角宜亦等(一卷/八)而为两直角矣(一卷界/说十)夫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7a 页 WYG0798-0621a.png
 戊甲既直角而庚戊甲又为直角可不可也
 系因此推显圜内有直线分他线为两平分而作直
 角即圜心在其内
 第二题
圜界任取二点以直线相联则直线全在圜内
     解曰甲乙丙圜界上任取甲丙二点作直
     线相联题言甲丙线全在圜内
 论曰如云在外若甲丁丙线令寻取甲乙丙圜之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7b 页 WYG0798-0621b.png
 心(本篇/一)次作戊甲戊丙两直线次于甲丁丙线上作
 戊乙丁线而与圜界遇于乙即戊甲丁丙当为三角
 形以甲丁丙为底戊甲戊丙两腰等其戊甲丙戊丙
 甲两角宜等(一卷/五)而戊丁甲为戊丙丁之外角宜大
 于戊丙丁角即亦宜大于戊甲丁角(一卷/十六)则对戊丁
 甲大角之戊甲线宜大于戊丁线矣(一卷/十九)夫戊甲与
     戊乙本同圜之半径等据如所论则戊乙
     亦大于戊丁不可通也若云不在圜外而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8a 页 WYG0798-0621c.png
 在圜界依前论令戊甲大于戊乙亦不可通也
 第三题
直线过圜心分他直线为两平分其分处必为两直角
 为两直角必两平分
     解曰乙丙丁圜有丙戊线过甲心分乙丁
     线为两平分于己题言甲己必是垂线而
 己旁为两直角又言己旁既为两直角则甲己分乙
 丁必两平分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8b 页 WYG0798-0621d.png
 先论曰试从甲作甲乙甲丁两线即甲乙己角形之
 乙己与甲丁己角形之丁己两边等甲己同边甲乙
 甲丁两线俱从心至界又等即两形等则其对等边
 之甲己乙甲己丁亦等(一卷/八)而为两直角矣
 后论曰如前作甲乙甲丁两线甲乙丁角形之甲乙
 甲丁两边既等则甲乙丁甲丁乙两角亦等(一卷/五)
 甲乙己角形之甲己乙甲乙己两角与甲丁己角形
 之甲己丁甲丁己两角各等而对直角之甲乙甲丁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9a 页 WYG0798-0622a.png
 两边又等则己乙己丁两边亦等(一卷/廿六)
 欲显次论之旨又有一说如甲丁上直角方形与甲
 己己丁上两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而甲乙上直角方
     形与甲己乙己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即
     甲己己乙上两直角方形并与甲己己丁
 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此二率者每减一甲己上直
 角方形则所存乙己己丁上两直角方形自相等而
 两边亦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9b 页 WYG0798-0622b.png
 第四题
圜内不过心两直线相交不得俱为两平分
     解曰甲丙乙丁圜内有甲乙丙丁两直线
     俱不过己心(若一过心一不过心即两线/不得俱为两平分其理易显)
 而交于戊题言两直线或有一线为两平分不得俱
 为两平分
 论曰若云不然而甲乙丙丁能俱两平分于戊试令
 寻本圜心于己(本篇/一)从己至戊作甲乙之垂线其己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0a 页 WYG0798-0622c.png
 戊既分甲乙为两平分即为两直角(本篇/三)而又能分
 丙丁为两平分亦宜为两直角是己戊甲为直角而
 己戊丙亦直角全与其分等矣
 第五题
两圜相交必不同心
     解曰甲乙丁戊乙丁两圜交于乙于丁题
     言两圜不同心
 论曰若言丙为同心令自丙至乙至甲各作直线其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0b 页 WYG0798-0622d.png
     丙乙至圜交而丙甲截两圜之界于戊于
     甲夫丙既为戊乙丁圜之心则丙乙与丙
 戊等而又为甲乙丁圜之心则丙乙与丙甲又等是
 丙戊与丙甲亦等而全与其分等也
 第六题
两圜内相切必不同心
    解曰甲乙丙乙两圜内相切于乙题言两圜
    不同心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1a 页 WYG0798-0623a.png
 论曰若言丁为同心令自丁至乙至丙各作直线其
 丁乙至切界而丁丙截两圜之界于甲于丙夫丁既
 为甲乙圜之心则丁乙与丁甲等而又为丙乙圜之
 心则丁乙与丁丙又等是丁甲与丁丙亦等而全与
 其分等也
 第七题
圜径离心任取一点从点至圜界任出几线其过心线
 最大不过心线最小馀线愈近心者愈大愈近不过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1b 页 WYG0798-0623b.png
 心线者愈小而诸线中止两线等
     解曰甲丙丁戊乙圜其径甲乙其心己离
     心任取一点为庚从庚至圜界任出几线
     为庚丙庚丁庚戊题先言从庚所出诸线
     惟过心庚甲最大次言不过心庚乙最小
     三言庚丙大于庚丁庚丁大于庚戊愈近
     心愈大愈近庚乙愈小后言庚乙两旁止
 可出两线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2a 页 WYG0798-0623c.png
 先论曰试从已心出三线至丙至丁至戊其丙己庚
 角形之丙己己庚两边并大于丙庚一边(一卷/二十)而丙
 己己庚等于甲己己庚则庚甲大于庚丙依显庚丁
 庚戊俱小于庚甲是庚甲最大
 次论曰己庚戊角形之己戊一边小于己庚庚戊两
 边并(一卷/二十)而己戊与己乙等则己乙小于己庚庚戊
 并矣次各减同用之己庚则庚乙小于庚戊依显庚
 戊小于庚丁庚丁小于庚丙是庚乙最小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2b 页 WYG0798-0623d.png
 三论曰丙己庚角形之丙己与丁己庚角形之丁己
 两边等己庚同边而丙己庚角大于丁己庚角(全大/于分)
 则对大角之庚丙边大于对小角之庚丁边(一卷/廿四)
 显庚丁大于庚戊而愈近心愈大愈近庚乙愈小
 后论曰试依戊己乙作乙己辛相等角而抵圜界为
 己辛线次从庚作庚辛线其戊己庚角形之戊己腰
 与庚己辛角形之辛巳腰既等己庚同腰两腰间角
 又等则对等角之庚戊庚辛两底亦等(一卷/四)而庚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3a 页 WYG0798-0624a.png
 两旁之庚戊庚辛等矣此外若有从庚出线在辛之
 上即依第三论大于庚辛在辛之下即小于庚辛故
 云庚乙两旁止可出庚戊庚辛两线等
 第八题
圜外任取一点从点任出几线其至规内则过圜心线
 最大馀线愈离心愈小其至规外则过圜心线为径
 之馀者最小馀线愈近径馀愈小而诸线中止两线
 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3b 页 WYG0798-0624b.png
        解曰乙丙丁戊圜之外从甲点任
        出几线其一为过癸心之甲壬其
        馀为甲辛为甲庚为甲己皆至规
        内(规内线者如/车辐之指牙)题先言过心之甲
 壬最大次言近心之甲辛大于离心之甲庚甲庚又
 大于甲己三反上言规外之甲乙为乙壬径馀者(规/外)
 (线者如车/辐之凑毂)最小四言甲丙近径馀小于甲丁甲丁又
 小于甲戊后言甲乙两旁止可出两线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4a 页 WYG0798-0624c.png
 先论曰试从癸心至丙丁戊己庚辛各出直线其甲
 癸辛角形之甲癸癸辛两边并大于甲辛一边(一卷/二十)
 而甲癸癸辛与甲壬等则甲壬大于甲辛依显甲壬
 更大于甲庚甲己而过心之甲壬最大
 次论曰甲癸辛角形之癸辛与甲癸庚角形之癸庚
 两边等甲癸同边而甲癸辛角大于甲癸庚角(全大/于分)
 则对大角之甲辛边大于对小角之甲庚边(一卷/廿四)
 显甲庚大于甲己而规内线愈离心愈小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4b 页 WYG0798-0624d.png
        三论曰甲癸丙角形之甲癸一边
        小于甲丙丙癸两边并(一卷/二十)次每
        减一相等之乙癸丙癸则甲乙小
        于甲丙矣依显甲乙更小于甲丁
 甲戊而规外甲乙最小
 四论曰甲丁癸角形之内从甲与癸出甲丙丙癸两
 边并小于甲丁丁癸两边并(一卷/廿一)此二率者每减一
 相等之丙癸丁癸则甲丙小于甲丁矣依显甲丙更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5a 页 WYG0798-0625a.png
 小于甲戊而愈近径馀甲乙者愈小
 后论曰试依乙癸丙作乙癸子相等角抵圜界次作
 甲子线其甲子癸角形之甲癸癸子两腰与甲癸丙
 角形之甲癸癸丙两腰各等而两腰间角又等则对
 等角之甲子甲丙两底亦等也(一卷/四)此外若有从甲
 出线在子之上即依第四论小于甲丙在子之下即
 大于甲丙故云甲乙两旁止可出甲丙甲子两线等
 第九题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5b 页 WYG0798-0625b.png
圜内从一点至界作三线以上皆等即此点必圜心
     解曰从甲点至乙丙丁圜界作甲乙甲丙
     甲丁三直线若等题言甲点为圜心三以
     上等者更不待论
     论曰试于乙丙丙丁界作乙丙丙丁两直
     线相联此两线各两平分于戊于己从甲
     出两直线为甲戊为甲己其甲乙戊角形
 之甲乙与甲戊丙角形之甲丙两腰既等甲戊同腰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6a 页 WYG0798-0625c.png
 乙戊戊丙两底又等即甲戊乙与甲戊丙两角亦等
 (一卷/八)为两直角依显甲己丙甲己丁亦等为两直角
 则甲戊甲己之分乙丙丙丁俱平分为直角而此两
 线俱为函心线(本篇一/之系)定相遇于甲甲为圜心矣
     又论曰若言甲非心心在于戊者令戊甲
     相联引作己庚径线即甲是戊心外所取
     一点而从甲所出线愈近心者宜愈大矣
 (本篇/七)则甲丁宜大于甲丙而先设等何也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6b 页 WYG0798-0625d.png
 第十题
两圜相交止于两点
     论曰若言甲乙丙丁戊己圜与甲庚乙丁
     辛戊圜三相交于甲于乙于丁令作甲乙
     乙丁两直线相联此两线各两平分于壬
     于癸次从壬癸作子壬子癸两垂线其子
 壬分甲乙子癸分乙丁既皆两平分而各为两直角
 即子壬子癸两线俱为甲庚乙丁辛戊圜之函心线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7a 页 WYG0798-0626a.png
     (本篇一/之系)而子为其心矣依显甲乙丙丁戊
     己圜亦以子为心也夫两交之圜尚不得
     同心(本篇/五)何缘得有三交
     又论曰若言两圜三相交于甲于乙于丁
     令先寻甲庚乙丁辛戊圜之心于壬(本篇/一)
     次从心至三交界作壬甲壬乙壬丁三线
     此三线等也(一卷界/说十五)又甲乙丙丁戊己圜
     内有从壬出之壬甲壬乙壬丁三相等线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7b 页 WYG0798-0626b.png
 则壬又为甲乙丙丁戊己圜之心(本篇/九)不亦交圜同
 心乎(本篇/五)
 第十一题
两圜内相切作直线联两心引出之必至切界
     解曰甲乙丙甲丁戊两圜内相切于甲而
     己为甲乙丙之心庚为甲丁戊之心题言
     作直线联庚己两心引抵圜界必至甲
 论曰如云不至甲而截两圜界于乙丁及丙戊令从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8a 页 WYG0798-0626c.png
 甲作甲己甲庚两线其甲己庚角形之庚己己甲
 两边并大于庚甲一边(一卷/二十)而同圜心所出之庚甲庚
 丁宜等即庚己己甲大于庚丁矣此二率者各减同
 用之庚己即己甲亦大于己丁矣夫己甲与己乙是
 内圜同心所出等线则己乙亦大于己丁而分大于
 全也可乎若曰庚为甲乙丙心己为甲丁戊心亦依
 前转说之甲己庚角形之己庚庚甲两边并大于
 甲己一边(一卷/二十)而同圜心所出之己甲己戊宜等即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8b 页 WYG0798-0626d.png
     己庚庚甲大于己戊矣此二率者各减同
     用之己庚即庚甲大于庚戊矣夫庚甲
     与庚丙是内圜同心所出等线则庚丙
 亦大于庚戊而分大子全也可乎
 第十二题
两圜外相切以直线联两心必过切界
 解曰甲乙丙丁乙戊两圜外相切于乙其甲乙丙心
 为己丁乙戊心为庚题言作己庚直线必过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9a 页 WYG0798-0627a.png
    论曰如云不然而己庚线截两圜界于戊于
    丙令于切界作乙己乙庚两线其乙己庚角
    形之己乙乙庚两边并大于己庚一边而乙
 庚与庚戊乙己与己丙俱同心所出线宜各等即庚
 戊丙己两线并亦大于庚己一线矣(一卷/二十)夫庚己线
 分为庚戊丙己尚馀丙戊而云庚戊丙己大于庚己
 则分大于全也故直线联己庚必过乙
 第十三题(二支/)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19b 页 WYG0798-0627b.png
圜相切不论内外止以一点
     先论曰甲乙丙丁与甲戊丙己两圜内相
     切若云有两点相切于甲又于丙令作直
     线函两圜心庚辛引出之如前图宜至相
     切之甲之丙(本篇/十一)则甲丙为两圜之同径
     矣而此径线者两平分于庚又两平分于
     辛何也(一直线止以/一点两平分)若云庚辛引出直线
 一抵甲一截两圜之界于癸于壬即如后图令从两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0a 页 WYG0798-0627c.png
 心各作直线至又相切之丙次问之甲乙丙丁圜之
 心为庚邪辛邪如曰庚也而辛为甲戊内己之心则
 丙庚辛角形之庚辛辛丙两边并大于庚丙一边(一/卷)
 (二/十)而庚辛辛丙与庚癸宜等(辛癸辛丙同/圜心所出故)即庚癸亦
 大于庚丙矣夫庚丙与庚壬者外圜同心所出等线
 也将庚癸亦大于庚壬可乎如曰辛也而庚为甲戊
 丙己之心则丙庚辛角形之辛庚庚丙两边并大于
 辛丙一边(一卷/二十)而辛丙与辛甲宜等即辛庚庚丙亦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0b 页 WYG0798-0627d.png
 大于辛甲矣此二率者各减同用之辛庚即庚丙亦
 大于庚甲也夫庚甲与庚丙者亦同圜心所出等线
 也而安有大小
    后论曰甲乙与乙丙两圜外相切于已从甲
    乙之丁心丙乙之戊心作直线相联必过已
    (本篇/十三)若云又相切于乙令自乙至丁至戊各
 作直线其丁乙乙戊并宜与丁戊等而为角形之两
 腰又宜大于丁戊(一卷/二十)则两圜相切安得两点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1a 页 WYG0798-0628a.png
    又后论曰更令于两相切之乙之己作直线
    相联其直线当在甲乙圜内(本篇/二)又当在乙
    丙圜内何所置之
 第十四题(二支/)
圜内两直线等即距心之远近等距心之远近等即两
 直线等
 先解曰甲乙丙丁圜其心戊圜内甲乙丁丙两线等
 题言两线距戊心远近亦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1b 页 WYG0798-0628b.png
     论曰试从戊心向甲乙作戊己向丁丙作
     戊庚各垂线次自丁自甲至戊各作直线
     其戊己戊庚既各分甲乙丁丙线为两平
 分(本篇/三)而甲乙丁丙等则平分之甲己丁庚亦等夫
 甲戊上直角方形与甲己己戊上两直角方形并等
 (一卷/四七)等甲戊之丁戊上直角方形与丁庚庚戊上两
 直角方形并等而甲己丁庚上两直角方形既等即
 戊己戊庚上两直角方形亦等则戊己戊庚两线亦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2a 页 WYG0798-0628c.png
 等是甲乙丁丙两线距心之度等(本卷界/说四)
 后解曰甲乙丁丙两线距戊心远近等题言甲乙丁
 丙两线亦等
     论曰依前论从戊作戊己戊庚两垂线既
     等(本卷界/说四)而分甲乙丁丙各为两平分(本/篇)
     (三/)其甲戊上直角方形与甲己己戊上两
 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等甲戊之丁戊上直角方形与
 丁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等即甲己己戊上两直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2b 页 WYG0798-0628d.png
 角方形并与丁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此二
 率者每减一相等之己戊戊庚上直角方形即所存
 甲己丁庚上两直角方形亦等是甲己丁庚两线等
 也夫甲乙倍甲己丁丙倍丁庚其半等其全必等
 第十五题
径为圜内之大线其馀线者近心大于远心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圜其心庚其径甲己其近心线
 为辛壬远心线为丙丁题言甲乙最大辛壬近心大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3a 页 WYG0798-0629a.png
     于丙丁远心
     论曰试从庚向丙丁作庚癸向辛壬作庚
     子各垂线其丙丁距心远于辛壬即庚癸
 大于庚子(本卷界/说四)次于庚癸线截庚丑与庚子等次
 从丑作乙戊为庚癸之垂线末于庚乙庚丙庚丁庚
 戊各作直线相联其庚丑既等于庚子即乙戊与辛
 壬各以垂线距心远近等(本卷界/说四)而两线亦等(本篇/十四)
 夫庚乙庚戊并大于乙戊(一卷/二十)而与甲己等即甲己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3b 页 WYG0798-0629b.png
     大于乙戊亦大于辛壬矣依显甲己大于
     他线则甲己最大又乙庚戊角形之乙庚
     庚戊两腰与丙庚丁角形之丙庚庚丁两
 腰等而乙庚戊角大于丙庚丁角则乙戊底大于丙
 丁底(一卷/廿四)故等乙戊之辛壬亦大于丙丁也是近心
 线大于远心线也
 第十六题(三支/)
圜径末之直角线全在圜外而直线偕圜界所作切边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4a 页 WYG0798-0629c.png
 角不得更作一直线入其内其半圜分角大于各直
 线锐角切边角小于各直线锐角
      先解曰甲乙丙圜丁为心甲丙为径从
      甲作甲丙之垂线题言此线全在圜外
      论曰若言在内如甲乙令自丁至乙作
 直线即丁甲乙与丁乙甲两角等(一卷/五)丁甲既为直
 角丁乙又为直角乎夫角形三角并等两直角(一卷/十七)
 岂得形内自有两直角也则垂线必在圜外若己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4b 页 WYG0798-0629d.png
 必不在圜内若甲乙又不在圜界之上(如云在界/亦依此论)
 曰全在圜外
 次解曰题又言戊甲垂线偕乙甲圜界所作切边角
 不得更作一直线入其内
      论曰若云可作如庚甲令从丁心向庚
      甲作丁辛为庚甲之垂线(一卷/十二)夫丁甲
      辛角形之丁甲辛丁辛甲两角并小于
 两直角(一卷/十七)而丁辛甲为直角即对小角之丁辛线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5a 页 WYG0798-0630a.png
 小于对大角之甲丁线矣(一卷/十九)甲丁者与丁壬为同
 圜相等者也将丁壬亦大于丁辛乎则戊甲乙角之
 内不得更作一直线而戊甲之下但有直线必入本
 圜之内也
 后解曰题又言丁甲垂线偕乙甲圜界所作丙甲乙
 圜分角大于各直线锐角而戊甲垂线偕乙甲圜界
 所作切边角小于各直线锐角
 论曰依前论甲戊下有直线既云必入圜内即此直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5b 页 WYG0798-0630b.png
 线偕戊甲所作各直线锐角皆小于圜分角而切边
 角小于各直线锐角
 系己甲线必切圜以一点
       增先解曰甲乙丙圜其心丁其径甲
       丙从甲作戊甲为甲丙之垂线题言
       戊甲全在圜外
  增正论曰试于甲戊线内任取一点为庚自庚至
  丁作直线其甲丁庚角形之丁甲庚丁庚甲两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6a 页 WYG0798-0630c.png
  小于两直角(一卷/十七)而丁甲庚为直角即丁庚甲小
  于直角对大角之丁庚线大于对小角之丁甲线
  矣(一卷/十九)则庚点在圜之外也凡戊甲以内作点皆
       依此论故戊甲线全在圜外
       增次解曰从甲作甲辛线在戊甲之
       下题言甲辛必割圜为分
  增正论曰试作甲丁壬角与戊甲辛角等其甲丁
  壬辛甲丁两角并等于戊甲丁直角必小于两直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6b 页 WYG0798-0630d.png
  角而丁壬甲辛两线必相遇(分论/十一)其相遇又必在
  圜之内如壬何者壬甲丁壬丁甲两角既与一直
  角等即甲壬丁必为直角(一卷/卅二)而对大角之甲丁
  线必大于对小角之丁壬线矣(一卷/十九)夫甲丁线仅
  至圜界则丁壬不能抵圜界必在圜之内也
  后支前已正论
  或难曰切边角有大有小何以毕不得两分向者
  闻几何之分不可穷尽如庄子尺棰之义深著明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7a 页 WYG0798-0631a.png
  矣今切边之内有角非几何乎此几何何独不可
  分邪又十卷第一题言设一小几何又设一大几
  何若从大者半减之减之又减必至一处小于所
  设小率此题最明无可疑者今言切边之角小于
  直线锐角是亦小几何也彼直线锐角是亦大几
  何也若从直线锐角半减之减之又减何以终竟
  不得小于切边角邪既本题推显切边角中不得
  容一直线如此著明便当并无切边角无角则无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7b 页 WYG0798-0631b.png
  几何此则不可得分耳且几何原本书中无有至
  大不可加之率无有至小不可减之率若切边角
  不可分岂非至小不可减乎答曰谬矣子之言也
  有圜有线安得无切边角且既言直线锐角大于
  切边角即有切边角矣苟无角安所较大小哉且
         子言直线与圜界并无切边角
         则两圜外相切亦无角乎曰然
         曰试如作甲己乙圜其心丙而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8a 页 WYG0798-0631c.png
  丁戊为切线即丁甲己为切边角次移心于庚又
  作甲辛癸圜即丁甲辛为切边角而小于丁甲己
  次移心于子又作甲丑寅圜即丁甲丑为切边角
  而又小于丁甲辛如是小之又小疑无角焉次又
  于切线之外以辰为心作甲己午圜而与前圜外
  相切于甲依子所说疑无角焉然两圜外相切而
  以丁戊线分之不可分乎更自辰至寅作直线截
  两圜之界而分丁戊为两平分不可分乎两圜两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8b 页 WYG0798-0631d.png
  直线交罗相遇于甲也能不皆以一点乎如以一
  点也即此一点之外不能无空即不能不为四切
  边角矣子所据尺棰之分无尽又言几何原本书
  中无至小不可减之率也是也夫切边角但不可
      以直线分之耳若用圜线则可分矣如
      甲乙庚圜与丙甲丁直线相切于甲作
      丁甲庚切边大角若移一心作甲戊辛
  圜又得丁甲辛切边角即小于丁甲庚也又移一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9a 页 WYG0798-0632a.png
  心作甲己壬圜又得丁甲壬切边小角即又小于
  丁甲辛也如此以至无穷则切边角分之无尽何
  谓不可减邪若十卷第一题所言元无可疑但以
  圜角分圜角则与其说合矣彼所言大小两几何
  者谓夫能相较为大能相较为小者也如以直线
  分直线角以圜线分圜线角是已此切边角与直
  线角岂能相较为大小哉
  增题有两种几何一大一小以小率半增之递增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29b 页 WYG0798-0632b.png
  至于无穷以大率半减之递减至于无穷其元大
  者恒大元小者恒小
      解曰戊甲乙切边角为小率壬庚辛直
      线锐角为大率今别作甲丙甲丁等圜
      俱切戊己线于甲其切边角愈增愈大
      如前论别以庚癸庚子线作角分壬庚
      辛角于庚愈分愈小然直线角恒大切
  边角恒小乃至终古不得相比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0a 页 WYG0798-0632c.png
  又增题旧有一说以一小率加一大率之上或以
  一大率加一小率之上不相离逐线渐移之必至
  一相等之处又一说有率大于此率者有率小于
  此率者则必有率等于此率者昔人以为皆公论
  也若用以律本题即不可得故今斥不为公论
      解曰甲乙丙圜其径甲丙令甲丙之甲
      界定在于甲而引丙线逐线渐移之向
      已其所经丁戊己及中间逐线所经无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0b 页 WYG0798-0632d.png
  数然依本题论则甲丙所经凡割圜时皆为锐角
  即小于半圜分角才离锐角便为直角即大于半
  圜分角是所经无数线终无有相等线可见前一
  旧说未为公论又直线锐角皆小于半圜分角直
  角与钝角皆大于半圜分角是有大者有小者终
  无等者可见后一旧说未为公论也
 第十七题
设一点一圜求从点作切线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1a 页 WYG0798-0633a.png
     法曰甲点求作直线切乙丙圜其圜心丁
     先从甲作甲丁直线截乙丙圜于乙次以
     丁为心甲为界作甲戊圜次从乙作甲丁
 之垂线而遇甲戊圜于戊次作戊丁直线而截乙丙
 圜于丙末作甲丙直线即切乙丙圜于丙
     论曰乙戊丁角形之戊丁丁乙两腰与甲
     丙丁角形之甲丁丁丙两腰各等(一卷界/说十五)
     丁角同即甲丙乙戊两底亦等(一卷/四)而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1b 页 WYG0798-0633b.png
 乙丁为直角即甲丙丁亦直角则甲丙偕乙丙圜之
 半径丁丙为一直角矣岂非圜之切线(本篇十/六之系)
 第十八题
直线切圜从圜心作直线至切界必为切线之垂线
     解曰甲乙直线切丙丁圜于丙从戊心至
     切界作戊丙线题言戊丙为甲乙之垂线
     论曰如云不然令从戊别作垂线如至已
 而截丙丁圜于丁其丙戊己角形之戊己丙既为直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2a 页 WYG0798-0633c.png
 角即宜大于己丙戊角(一卷/十七)而对大角之戊丙边宜
 大于对小角之戊己边矣(一卷/十九)夫戊丙与戊丁等也
 戊丙大于戊已则戊丁亦大于戊己乎
 又论曰若云丙非直角即其两旁角一锐一钝令乙
 丙戊为锐角则锐角乃大于半圜分角乎(本篇/十六)
 第十九题
直线切圜圜内作切线之垂线则圜心必在垂线之内
 解曰甲乙线切丙丁戊圜于丙圜内作戊丙为甲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2b 页 WYG0798-0633d.png
     之垂线题言圜心在戊丙线内
     论曰如云不然心在于已令从已作己丙
     直线即己丙亦为甲乙之垂线(本篇/十八)而已
 丙甲与戊丙甲等为直角是全与其分等矣
 第二十题
负圜角与分圜角所负所分之圜分同则分圜角必倍
 大于负圜角
 解曰甲乙丙圜其心丁有乙丁丙分圜角乙甲丙负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3a 页 WYG0798-0634a.png
 圜角同以乙丙圜分为底题言乙丁丙角倍大于乙
 甲丙角
     先论分圜角在乙甲甲丙之内者曰如上
     图试从甲过丁心作甲戊线其甲丁乙角
     形之丁甲丁乙等即丁甲乙丁乙甲两角
 等(一卷/五)而乙丁戊外角与内相对两角并等(一卷/卅二)
 乙丁戊倍大于乙甲丁矣依显丙丁戊亦倍大于丙
 甲丁则乙丁丙全角亦倍大于乙甲丙全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3b 页 WYG0798-0634b.png
     次论分圜角不在乙甲甲丙之内而甲乙
     线过丁心者曰如上图依前论推显乙丁
     丙外角等于内相对之丁甲丙丁丙甲两
 角并(一卷/卅二)而丁甲丁丙两腰等即甲丙两角亦等(一/卷)
 (五/)则乙丁丙角倍大于乙甲丙角
     后论分圜角在负圜角线之外而甲乙截
     丁丙者曰如上图试从甲过丁心作甲戊
     线其戊丁丙分圜角与戊甲丙负圜角同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4a 页 WYG0798-0634c.png
 以戊乙两圜分为底如前次论戊丁丙角倍大于戊
 甲丙角依显戊丁乙分圜角亦倍大于戊甲乙负圜
      角次于戊丁丙角减戊丁乙角戊甲丙
      角减戊甲乙角则所存乙丁丙角必倍
      大于乙甲丙角
      增若乙丁丁丙不作角于心或为半圜
      或小于半圜则丁心外馀地亦倍大于
      同底之负圜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4b 页 WYG0798-0634d.png
  论曰试从甲过丁心作甲戊线即丁心外馀地分
  为乙丁戊戊丁丙两角依前论推显此两角倍大
  于乙甲丁丁甲丙两角
 第二十一题
凡同圜分内所作负圜角俱等
     解曰甲乙丙丁圜其心戊于丁甲乙丙圜
     分内任作丁甲丙丁乙丙两角题言此两
     角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5a 页 WYG0798-0635a.png
 先论函心大分所作曰试从戊作戊丁戊丙线其丁
 戊丙分圜角既倍大于丁甲丙角丁乙丙角(本篇/十二)
     甲乙两角自相等(公论/七)
     后论半圜分不函心小分所作曰丁甲乙
     丙或为半圜分或为不函心小分俱从甲
     从乙过戊作甲己乙庚两线若不函心更
     从戊作戊丁戊丙两线其丁戊己分圜角
     既倍大于丁甲己负圜角(本篇/二十)依显丙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5b 页 WYG0798-0635b.png
 己分圜角亦倍大于丙甲己负圜角而丁戊庚庚戊
 己两角与丁戊己一角等则丁戊庚庚戊己己戊丙
 三角必倍大于丁甲丙依显此三角亦倍大于丁乙
 丙则丁甲丙丁乙丙两角自相等
 又后论曰二十题增言分圜不作角其心外馀地倍
     大于同底各负圜角即各角自相等
     又后论曰甲丙乙丁线交罗相遇为已试
     作甲乙线相联其甲丁己角形之三角并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6a 页 WYG0798-0635c.png
     与乙丙己角形之三角并等(一卷/卅二)次每减
     一交角相等之甲己丁乙己丙(一卷/十五)即己
     甲丁己丁甲两角并与己丙乙己乙丙两
     角并等矣而甲丁乙乙丙甲两角同在甲
     丁丙乙函心大分内又等(本题第/一论)则丁甲
     丙与丙乙丁亦等
 又后论曰丁丙之外任取一界为已作丁己丙己两
 线令俱函心而丁甲乙丙己与丙乙甲丁己俱为大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6b 页 WYG0798-0635d.png
     分次于甲己乙己各作直线相联其丁甲
     已与丁乙己两角同负于甲乙丙己圜界
     即等(本题第/一论)依显丙乙己与丙甲已两角
     同负丙乙甲丁己圜界又等此二相等率
     并之则丁甲丙丁乙丙两全角亦等
 第二十二题
圜内切界四边形每相对两角并与两直角等
 解曰甲乙丙丁圜其心戊圜内有甲乙丙丁四边形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7a 页 WYG0798-0636a.png
     题言甲乙丙丙丁甲两角并乙丙丁丁甲
     乙两角并各与两直角等
     论曰试作甲丙乙丁两对角线其甲乙丁
     甲丙丁两角同负甲乙丙丁圜分即等(本/篇)
     (廿/一)依显丙甲丁丙乙丁两角亦等则甲乙
     丁丙乙丁两角并为甲乙丙一角与甲丙
 丁丙甲丁两角并等次每加一丙丁甲角即甲乙丙
 丙丁甲并与甲丙丁丙甲丁丙丁甲三角并等此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7b 页 WYG0798-0636b.png
 角并元与两直角等(一卷/卅二)则甲乙丙丙丁甲相对两
 角并与两直角等依显乙丙丁丁甲乙并亦与两直
 角等
 第二十三题
一直线上作两圜分不得相似而不相等
     论曰如云不然令于甲乙线上作同方两
     圜分相似而不相等必作甲丙乙又作甲
     丁乙其两圜相交止于甲乙两点(本篇/十)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8a 页 WYG0798-0636c.png
 一圜分全在内一圜分全在外矣次令作甲丁线截
 甲丙乙圜于丙末令作丙乙丁乙两线相联夫两圜
 分相似者其负圜角宜等(本卷界/说十)则乙丙甲外角与
 相对之乙丁甲内角等乎(一卷/十六)
 第二十四题
相等两直线上作相似两圜分必等
 解曰甲乙丙丁两线上作甲丙乙丙己丁相似两圜
 分题言两圜分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8b 页 WYG0798-0636d.png
     论曰甲乙丙丁两线既等试以甲乙线加
     丙丁线上两线必相合即甲丙乙丙己丁
     两圜分相加亦相合如云不然必两圜分
     相加或在内或在外或半在内半在外矣
     若在内在外即一直线上有两圜分相似
     而不相等也(本篇/廿三)若半在内半在外即两
     圜三相交也(本篇/十)两俱不可故相似者必
 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9a 页 WYG0798-0637a.png
 第二十五题
有圜之分求成圜
    法曰甲乙丙圜分求成圜先于分之两端作
    甲丙线次作乙丁为甲丙之垂线次作甲乙
    线相联其丁乙甲角或大于丁甲乙角或等
 或小若大即甲乙丙当为圜之小分何也乙丁分甲
 丙为两平分即知圜之心必在乙丁线内(本篇一/之系)
 心在丁点之外则从丁点所出丁乙为不过心径线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39b 页 WYG0798-0637b.png
 至小(本篇/七)故对小边之丁甲乙角小于对大边之丁
 乙甲角也(一卷/十八)即作乙甲戊角与丁乙甲角等次从
 乙丁引出一线与甲戊线遇于戊即戊为圜心
 论曰试从戊作戊丙线其甲丁戊角形之甲丁线与
 丙丁戊角形之丙丁线等丁戊同线而甲丁戊丙丁
 戊两皆直角即对直角之甲戊与戊丙两线等(一卷/四)
 夫甲戊与乙戊以对角等故既等(一卷/六)戊丙与甲戊
 又等则从戊至界三线皆等而戊为心(本篇/九)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0a 页 WYG0798-0637c.png
    次法兼论曰若丁乙甲丁甲乙两角等即甲
    乙丙为半圜而甲丙为径丁为心何也丁乙
    丁甲两边等然后丁乙甲丁甲乙两角等(一/卷)
 (五/)今丁乙甲丁甲乙两角既等即丁乙丁甲两线必
 等(一卷/六)丁丙元与丁甲等则从丁所出三线等而丁
     为圜心(本篇/九)
     后法曰若丁乙甲小于丁甲乙即甲乙丙
     当为圜大分何也乙丁分甲丙为两平分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0b 页 WYG0798-0637d.png
 即知圜心在乙丁线内(本篇一/之系)而丁点在心之外则
 所出丁乙为过心径线至大(本篇/七)故对大边之丁甲
 乙大于对小边之丁乙甲也(一卷/十八)即作乙甲戊角与
 丁乙甲角等而甲戊线与乙丁线遇于戊即戊为圜
 心
 论曰试从戊作戊丙线其甲丁戊角形之甲丁线与
 丙丁戊角形之丙丁线等丁戊同线而甲丁戊丙丁
 戊两皆直角即对直角之甲戊戊丙两线亦等(一卷/四)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1a 页 WYG0798-0638a.png
 夫乙戊与甲戊以对角等故既等(一卷/五)戊丙与甲戊
 亦等则从戊至界三线皆等而戊为心(本篇/九)
      增求圜分之心有一简法于甲乙丙圜
      分任取三点于甲于乙于丙以两直线
      联之各两平分于丁于戊从丁从戊作
  甲乙乙丙之各垂线为己丁为己戊而相遇于己
  即已为圜心
  论曰己丁己戊既各以两直角平分甲乙乙丙两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1b 页 WYG0798-0638b.png
  线即圜之心当在两垂线内(本篇/一)而相遇于已即
  已为圜心
      其用法圜界上任取四点为甲为乙为
      丙为丁每两点各自为心相向各任作
      圜分四圜分两两相交于戊于己于庚
      于辛从戊己从庚辛各作直线引长之
  交于壬即壬为圜心
  论曰试作甲戊戊乙乙己己甲四直线此四线各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2a 页 WYG0798-0638c.png
  为同圜等圜之半径各等即甲戊己角形之甲戊
  己甲己戊两角等而乙戊己角形之乙戊己乙己
  戊两角亦等次作甲乙直线分戊己于癸即甲己
  癸角形之甲己边与乙己癸角形之乙己边等己
  癸同边而对甲己癸角之甲癸边与对乙己癸角
  之乙癸边亦等(一卷/八)则甲癸己乙癸己俱为直角
  而戊己线必过心(本篇/一)依显庚辛线亦过心而相
  遇于壬为圜心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2b 页 WYG0798-0638d.png
 第二十六题(二支/)
等圜之乘圜分角或在心或在界等其所乘之圜分亦
 等
     先解在心者曰甲乙丙丁戊己两圜等其
     心为庚为辛有甲庚丙与丁辛己两乘圜
     角等题言所乘之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
     论曰试于甲乙丙丁戊己两圜分之上任
     取两点于乙于戊从乙作乙甲乙丙从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3a 页 WYG0798-0639a.png
     作戊丁戊己各两线次作甲丙丁己两线
     相联其乙与戊两角既各半于庚辛两角
     即乙与戊自相等(本篇/二十)而所负甲乙丙与
     丁戊己两圜分相似(本卷界/说十)又甲庚丙角
     形之甲庚庚丙两边与丁辛己角形之丁
 辛辛己两边各等庚角与辛角又等即甲丙与丁己
 两边亦等(一卷/四)而相似之甲乙丙与丁戊己两圜分
 在等线上亦等(本篇/廿四)夫相等圜减相等圜分则所存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3b 页 WYG0798-0639b.png
 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故云等角所乘之圜分等
 后解在界者曰两圜之乙与戊两乘圜角等题言所
 乘之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
 论曰乙戊两角既等而庚辛两角各倍于乙戊即庚
 辛自相等(本篇/二十)依前论甲丙丁己两边亦自相等而
 甲乙丙与丁戊己两圜分亦等(本篇/廿四)今于相等圜减
 相等圜分则所存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
  注曰后解极易明盖庚辛角既各倍于乙戊则依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4a 页 WYG0798-0639c.png
  先论甲丙丁己自相等(在心之乘圜角即/分圜角随类异名)
 第二十七题(二支/)
等圜之角所乘圜分等则其角或在心或在界俱等
        先解在心者曰甲乙丙丁戊己两
        圜等其心为庚为辛若甲庚丙乘
 圜角所乘之甲丙分与丁辛己所乘之丁己分等题
 言甲庚丙丁辛己两角等
 论曰如云不然而庚大于辛令作甲庚壬角与丁辛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4b 页 WYG0798-0639d.png
     己角等即甲壬圜分宜与丁己圜分等(本/篇)
     (廿/六)而甲丙与丁己元等则甲壬与甲丙亦
     等乎
     后解在界者曰甲丙丁己两圜分等题言
     其上乙戊两角亦等
 论曰如云不然而乙大于戊令作甲乙壬角与戊角
 等其甲乙壬与丁戊己若等即所乘之甲壬丁己宜
 等(本篇/廿六)而甲丙与丁己元等则甲壬与甲丙亦等乎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5a 页 WYG0798-0640a.png
      增题从此推显两直线不相交而在一
      圜之内若两线界相去之圜分等则两
      线必平行若两线平行则两线界相去
  之圜分等
  先解曰甲乙丙丁圜内有甲丁乙丙两线其相去
  之甲乙丁丙两圜分等题言两线必平行
  论曰试自甲至丙作直线相联其甲乙丁丙既等
  即甲丙乙与丙甲丁两乘圜角亦等(本/题)既内相对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5b 页 WYG0798-0640b.png
  之两角等即两线必平行(一卷/廿七)
      后解曰甲丁乙丙为平行线题言甲乙
      丁丙两圜分必等
      论曰试作甲丙线其甲丁乙丙既平行
  即内相对之两角甲丙乙丙甲丁必等(一卷/廿七)而所
  乘圜分甲乙丁丙亦等(本篇/廿六)
 第二十八题
等圜内之直线等则其割本圜之分大与大小与小各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6a 页 WYG0798-0640c.png
 等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圜等其心为庚为
     辛圜内有甲丙丁己两直线等题言甲乙
     丙与丁戊己两大分甲丙与丁己两小分
     各等
     论曰试于甲庚庚丙丁辛辛己各作直线
     其甲庚丙角形之甲丙与丁辛己角形之
 丁己两底既等而甲庚庚丙两腰与丁辛辛己两腰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6b 页 WYG0798-0640d.png
 又等即庚辛两角亦等(一卷/八)其所乘之甲丙丁己两
 小分必等(本篇/廿六)次减相等之甲丙丁己两小分则所
 存甲乙丙丁戊己两大分亦等
 第二十九题
等圜之圜分等则其割圜分之直线亦等
        解曰依前题两圜之甲乙丙丁戊
        己两圜分等而甲丙丁己两圜分
 亦等题言甲丙丁己两线必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7a 页 WYG0798-0641a.png
     论曰依前题作四线其甲庚丙角形之甲
     庚庚丙两腰与丁辛己角形之丁辛辛己
     两腰等而庚辛两角所乘之甲丙丁己两
     圜分等即庚辛两角亦等(本篇/廿七)而对等角
     之甲丙丁己两线必等(一卷/四)
  注曰第二十六至二十九四题所说俱等圜其在
  同圜亦依此论
 第三十题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7b 页 WYG0798-0641b.png
有圜之分求两平分之
     法曰甲乙丙圜分求两平分先于分之两
     界作甲丙线次两平分于丁从丁作乙丁
     为甲丙之垂线即乙丁分甲乙丙圜分为
 两平分
 论曰从乙作乙甲乙丙两线其甲乙丁角形之甲丁
 与丙乙丁角形之丙丁两腰等丁乙同腰而甲丁乙
 与丙丁乙两直角又等即对直角之甲乙乙丙两底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8a 页 WYG0798-0641c.png
 亦等(一卷/四)而甲乙与乙丙两圜分亦等(本篇/十八)则甲乙
 丙圜界两平分于乙矣
 第三十一题(五支/)
负半圜角必直角负大分角小于直角负小分角大于
 直角大圜分角大于直角小圜分角小于直角
      解曰甲乙丙圜其心丁其径甲丙于半
      圜分内任作甲乙丙角形即甲乙丙角
      负甲乙丙半圜分乙甲丙角负乙甲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8b 页 WYG0798-0641d.png
 大分又任作乙戊丙角负乙戊丙小分题先言负半
 圜之甲乙丙为直角二言负大分之乙甲丙角小于
 直角三言负小分之乙戊丙角大于直角四言丙乙
 甲大圜分角大于直角后言丙乙戊小圜分角小于
 直角
 先论曰试作乙丁线次以甲乙线引长之至已其丁
 乙丁甲两线等即丁乙甲丁甲乙两角等(一卷/五)依显
 丁乙丙丁丙乙两角亦等而甲乙丙全角与乙甲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9a 页 WYG0798-0643a.png
 甲丙乙两角并等又己乙丙外角亦与相对之乙甲
 丙甲丙乙两内角并等(一卷/卅二)则己乙丙与甲乙丙等
 为直角
 二论曰甲乙丙角形之甲乙丙既为直角则乙甲丙
 小于直角(一卷/十七)
 三论曰甲乙戊丙四边形在圜之内其乙甲丙乙戊
 丙相对两角并等两直角(本篇/廿二)而乙甲丙小于直角
 则乙戊丙大于直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49b 页 WYG0798-0643b.png
 四论曰甲乙丙直角为丙乙甲大圜分角之分则大
 于直角
 后论曰丙乙戊小圜分角为己乙丙直角之分则小
 于直角
    此题别有四解四论先解曰甲乙丙半圜其
    心丁其上任作甲乙丙角题言此为直角
    论曰试作乙丁线其丁乙丁甲两线既等即
 丁乙甲丁甲乙两角亦等(一卷/五)而乙丁丙外角既与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0a 页 WYG0798-0643c.png
 丁乙甲丁甲乙相对之两内角并等(一卷/卅二)即倍大于
 丁乙甲角依显乙丁甲外角亦倍大于丁乙丙角即
 乙丁甲乙丁丙两角并亦倍大于甲乙丙角夫乙丁
 甲乙丁丙并等两直角(一卷/十三)则甲乙丙为直角
     二解曰甲乙丙大圜分其心丁任作甲乙
     丙角题言此小于直角
     论曰试作甲丁戊径线次作乙戊线相联
 其甲乙戊既为直角(本题/一论)即甲乙丙为其分而小于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0b 页 WYG0798-0643d.png
 直角
     三解曰甲乙丙小圜分其心丁任作甲乙
     丙角题言此大于直角
     论曰试作甲丁戊径线而引乙丙圜界至
 戊次作乙戊线其甲乙戊既负半圜之直角而为甲
 乙丙角之分则甲乙丙大于直角
 四五合解曰甲乙丙大圜分丙丁甲小圜分其心戊
 题言丙甲乙大圜分角大于直角丙甲丁小圜分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1a 页 WYG0798-0644a.png
      小于直角
      论曰试作乙戊丙径线次作乙甲线引
      长之至己其乙甲丙直角为丙甲乙大
 圜分角之分而丙甲丁小圜分角又为己甲丙直角
 之分则大分角大于直角小分角小于直角
 一系凡角形之内一角与两角并等其一角必直角
 何者其外角与内相对之两角等则与外角等之内
 交角岂非直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1b 页 WYG0798-0644b.png
 二系大分之角大于直角小分之角小于直角终无
 有角等于直角又从小过大从大过小非大即小终
 无相等依此题四五论甚明与本篇十六题增注互
 相发也
 第三十二题
直线切圜从切界任作直线割圜为两分分内各任为
 负圜角其切线与割线所作两角与两负圜角交互
 相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2a 页 WYG0798-0644c.png
 解曰甲乙线切丙丁戊圜于丙从丙任作丙戊直线
 割圜为两分两分内任作丙丁戊丙庚戊两负圜角
     题言甲丙戊角与丙庚戊角乙丙戊角与
     丙丁戊角交互相等
     先论割圜线过心者曰如前图甲丙戊乙
     丙戊两皆直角(一卷/十八)而丙庚戊丙丁戊两
     负半圜角亦皆直角(本篇/卅一)则交互相等
     后论割圜线不过心者曰如后图试作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2b 页 WYG0798-0644d.png
     己过心直线次作戊己线相联其己丙为
     甲乙之垂线(一卷/十八)而丙戊己为直角(本篇/卅一)
     即戊丙己戊己丙两角并等于一直角亦
 等于甲丙己角矣此两率者各减同用之戊丙己角
 即所存戊己丙与甲丙戊等也夫戊己丙与丙庚戊
 元等(本卷/廿一)则甲丙戊与丙庚戊交互相等又丙丁戊
 庚四边形之丙丁戊丙庚戊两对角并等两直角(本/篇)
 (廿/二)而甲丙戊乙丙戊两交角亦等两直角(一卷/十三)此二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3a 页 WYG0798-0645a.png
 率者各减一相等之甲丙戊丙庚戊则所存丙丁戊
 乙丙戊亦交互相等
 第三十三题
一线上求作圜分而负圜分角与所设直线角等
    先法曰设甲乙线丙角求线上作圜分而负
    圜分角与丙等其丙角或直或锐或钝若直
    角先以甲乙两平分于丁次以丁为心甲乙
 为界作半圜圜分内作甲戊乙角即负半圜角为直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3b 页 WYG0798-0645b.png
 角(本篇/卅一)如所求
      次法曰若设丙锐角先于甲点上作丁
      甲乙锐角与丙等次作戊甲为甲丁之
      垂线于甲乙之上次作己乙甲角与己
      甲乙角等而乙己线与甲戊线遇于己
 即己乙己甲两线等(一卷/六)末以己为心甲为界作甲
 庚圜必过乙即甲庚乙圜分内甲乙线上所作负圜
 角必为锐角而与丙等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4a 页 WYG0798-0645c.png
 论曰试作甲庚乙角其甲己戊线过己心而丁甲又
 为戊甲之垂线即丁甲线切甲庚乙圜于甲(本篇十/六之系)
 则丁甲乙与甲庚乙两角交互相等(本篇/卅二)如所求
 后法曰若设辛钝角依前作壬甲乙钝角与辛等次
 作戊甲为壬甲之垂线馀仿第二法而于甲乙线上
 作甲癸乙等即与辛等
 后论同次
 第三十四题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4b 页 WYG0798-0645d.png
设圜求割一分而负圜分角与所设直线角等
     法曰设甲乙丙圜求割一分而负圜分角
     与丁等先作戊己直线切圜于甲(本篇/十七)
     作已甲乙角与丁等即割圜之甲乙线上
     所作甲丙乙角负甲丙乙圜分而与丁等
 何者已甲乙角与丁等亦与甲丙乙交互相等故(本/篇)
 (卅/二)
 第三十五题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5a 页 WYG0798-0646a.png
圜内两直线交而相分各两分线矩内直角形等
     解曰甲丙乙丁圜内有甲乙丙丁两线交
     而相分于戊题言甲戊偕戊乙与丙戊偕
     戊丁两矩内直角形等其两线或俱过心
 或一过心一不过心或俱不过心若俱过心者其各
 分四线等即两矩内直角形亦等
 先论曰圜内线独丙丁过己心者又有二种其一丙
 丁平分甲乙线于戊即丙戊线在甲乙上为两直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5b 页 WYG0798-0646b.png
     (本篇/三)试作已乙线相联其丙丁线既两平
     分于己又任两分于戊即丙戊偕戊丁矩
     内直角形及已戊上直角方形并与等已
 丁之已乙上直角方形等(二卷/五)夫已乙上直角方形
 与已戊戊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即丙戊偕戊
 丁矩内直角形及已戊上直角方形并与已戊戊乙
 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矣次每减同用之已戊上直
 角方形则所存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不与戊乙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6a 页 WYG0798-0646c.png
 上直角方形等乎戊乙与甲戊既等即甲戊偕戊乙
 矩内直角形与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亦等
     次论曰若丙丁任分甲乙线于戊即以甲
     乙线两平分于庚次于庚已已乙各作直
     线相联即已庚为甲乙之垂线而成两直
     角(本篇/三)其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及巳
     戊上直角方形并与等已丁之已乙上直
     角方形等(二卷/五)而已戊上直角方形与已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6b 页 WYG0798-0646d.png
 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已乙上直角方形
 与已庚庚乙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则丙戊偕戊丁
 矩内直角形及已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与已庚
 庚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次每减同用之已庚上直
 角方形即所存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及庚戊上
 直角方形不与庚乙上直角方形等乎夫甲戊偕戊
 乙矩内直角形及庚戊上直角方形并亦与庚乙上
 直角方形等(二卷/五)此二相等率者每减同用之庚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7a 页 WYG0798-0647a.png
 上直角方形则丙戊偕戊丁与甲戊偕戊乙两矩内
 直角形等矣
     后论曰圜内两线俱不过心者又有二种
     或一线平分或两俱任分皆从已心与戊
     相联作直线引长之为庚辛线依上论甲
     戊偕戊乙矩内直角形不论甲乙线平分
     任分皆与过心之庚戊偕戊辛矩内直角
     形等又依上论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7b 页 WYG0798-0647b.png
 不论丙丁线平分任分亦与过心之庚戊偕戊辛矩
 内直角形等则甲戊偕戊乙与丙戊偕戊丁两矩内
 直角形等
 第三十六题
圜外任取一点从点出两直线一切圜一割圜其割圜
 之全线偕规外线矩内直角形与切圜线上直角方
 形等
 解曰甲乙丙圜外任取丁点从丁作丁乙线切圜于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8a 页 WYG0798-0647c.png
 乙(本篇/十七)作丁甲线截圜界于丙题言甲丁偕丙丁矩
 内直角形与丁乙上直角方形等
     先论丁甲过戊心者曰试作乙戊线为丁
     乙之垂线(本篇/十八)其甲丙线平分于戊又引
     出一丙丁线即甲丁偕丙丁矩内直角形
 及等戊丙之戊乙上直角方形并与戊丁上直角方
 形等(二卷/六)而戊丁上直角方形与戊乙丁乙上两直
 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即甲丁偕丙丁矩内直角形及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8b 页 WYG0798-0647d.png
 乙上直角方形与戊乙丁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此
 两率者每减同用之戊乙上直角方形则所存甲丁
 偕丙丁矩内直角形与丁乙上直角方形等
          后论丁甲不过戊心者曰试
          以甲丙线两平分于已次从
          戊心作戊已戊丙戊丁戊乙
 四线即戊乙为丁乙之垂线(本篇/十八)戊已为甲丙之垂
 线(本篇/三)其甲丙线既两平分于已又引出一丙丁线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9a 页 WYG0798-0648a.png
     即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形及已丙上直
     角方形并与已丁上直角方形等(二卷/六)
     每加一戊已上直角方形即甲丁偕丁丙
     矩内直角形及已丙戊已上两直角方形
     并与己丁戊己上两直角方形并等夫己
     丙戊己上两直角方形并与等戊丙之戊
 乙上直角方形等(一卷/四七)而戊丁上直角方形与己丁
 戊己上两直角方形并等即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59b 页 WYG0798-0648b.png
 形及戊乙上直角方形与戊丁上直角方形等矣又
 戊丁上直角方形与戊乙丁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
 即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形及戊乙上直角方形并
 与戊乙丁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次每减同用之戊
 乙上直角方形则所存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形与
     丁乙上直角方形等
     一系若从圜外一点作数线至规内各全
     线偕规外线矩内直角形俱等如从甲作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0a 页 WYG0798-0648c.png
 甲丙甲丁甲戊各线截圜界于己于庚于辛其甲丙
 偕己甲甲丁偕庚甲甲戊偕辛甲各矩内直角形俱
 等何者试作甲乙切圜线则各矩线内直角形与甲
 乙上直角方形俱等故(本/题)
     二系从圜外一点作两直线切圜此两线
     等如甲点作甲乙甲丙两切圜线即甲丙
     与甲乙等何者试从甲作甲丁线截圜界
 于戊其甲乙甲丙上两直角方形各与甲丁偕甲戊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0b 页 WYG0798-0648d.png
 矩内直角形等(本/题)则此两直角方形自相等
     三系从圜外一点止可作两直线切圜若
     言从甲既作甲乙甲丙两线切圜又可作
     甲丁线亦切圜令从戊心作戊乙戊丁两
 线即甲乙戊为直角而甲丁戊亦宜等为直角(本篇/十八)
 试作甲戊直线则甲乙戊角形内有甲丁戊角应大
 于甲乙戊角(一卷/廿一)安得为直角也又甲乙甲丁若俱
 切圜即两线宜等(本题/二系)试作甲戊线截圜于己则甲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1a 页 WYG0798-0649a.png
 丁为近己线甚小当小于远己之甲乙线(本篇/八)又安
 得相等也故一点上止可作切圜线两也
 第三十七题
圜外任于一点出两直线一至规外一割圜至规内而
 割圜全线偕割圜之规外线矩内直角形与至规外
 之线上直角方形等则至规外之线必切圜
 解曰甲乙丙圜其心戊从丁点作丁乙至规外之线
 遇圜界于乙又作丁甲割圜至规内之线而截圜界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1b 页 WYG0798-0649b.png
     于丙其丁甲偕丁丙矩内直角形与丁乙
     上直角方形等题言丁乙为切圜线
     论曰试从丁作丁己线切圜于己(本篇/十七)
     作戊乙戊己两线相联若丁甲不过戊心
     者又作丁戊直线其丁己上直角方形与
     丁甲偕丁丙矩内直角形等(本篇/卅六)而丁乙
 上直角方形与丁甲偕丁丙矩内直角形亦等则丁
 乙丁己上两直角方形自相等而丁乙丁己两线亦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2a 页 WYG0798-0649c.png
 等夫丁乙戊角形之丁乙乙戊与丁己戊角形之丁
 己己戊各两腰等丁戊同底即两角形之三角各等
 (一卷/八)而对丁戊底之丁己戊为直角(本篇/十八)即丁乙戊
 亦直角故丁乙为切圜线(本篇十/六之系)
 
 
 
 
几何原本 卷三之首 第 62b 页 WYG0798-0649d.png
 
 
 
 
 
 
 
 几何原本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