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207-050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学案卷一
            明 刘宗周 撰
 上论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悦同乐音洛愠纡问反)
 学字是孔门第一义时习一章是二十篇第一义孔
 子一生精神开万古门庭阃奥实尽于此 学之为
卷一 第 1b 页 WYG0207-0506d.png
 言效也汉儒曰觉非也学所以求觉也觉者心之体
 也心体本觉有物焉蔽之气质之为病也学以复性
 而已矣有方焉仰以观乎天俯以察乎地中以尽乎
 人无往而非学也学则觉矣时时学则时时觉矣时
 习而说说其所觉也朋来而乐乐其与天下同归于
 觉也人不知而不愠不(阙)其为天下之觉也故学以
 独觉为真以同觉为大以无往而不隔其所觉为至
卷一 第 2a 页 WYG0207-0507a.png
 此君子之学也说乐不愠即是仁体孔门学以求仁
 即于此逗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弟好皆去声鲜俱上声)
 孝弟是后天最初一脉为万化之所从出故学以务
 本者本此然孝弟之有本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是也是为良知是为
 良能于此而反求其本其为天命之性乎 孝弟以
卷一 第 2b 页 WYG0207-0507b.png
 为仁是务本之学巧言令色以为仁是务华之学务
 华者根绝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令之于仁以外
 面做起安得不的然日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省悉井反为去声传平声)
 曾子三省不是三项事学以忠信为本忠必證之人
 谋而始真信必證之交友而始见如曰为君父谋而
卷一 第 3a 页 WYG0207-0507c.png
 不忠与妻子言而不信则人或勉焉故曾子独标此
 二义于此日日提醒毫无渗漏方是为学问立根基
 而又从事于传习之间孜孜不息以进于道则反身
 之能事毕矣此曾子所以得闻一贯之传也他日语
 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即忠信也曾子
 于此正是做一贯工夫以为先三省后一贯者此不
 知忠恕之旨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又曰主忠信忠信之于学要矣
 哉 宋人有一日三检点者程子曰不知其馀时做
卷一 第 3b 页 WYG0207-0507d.png
 甚勾当予谓检点著在甚么处倘检点处无分晓虽
 时时检点成甚勾当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乘)
(皆去声)
 治国之道本天德以为王道首先敬事而信以成之
 又渐推开去节用合下爱人有损上益下意力役之
 征最为民病故又就爱人下抽出言之自敬事推到
卷一 第 4a 页 WYG0207-0508a.png
 使民其究以为民而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
馀力则以学文(弟子之弟上声则弟之弟去声)
 弟子之学只是古者小学教人之法孝弟谨信爱众
 亲仁盖生而习之如饥食渴饮家常茶饭不可一日
 离也迨夫习与智长渐授以学文之功亦所以学此
 孝弟谨信而推之于爱众亲仁者古者人生六岁教
 之数与方名七岁教以别男女八岁教之让九岁教
 之数目十岁出就外傅学书计肄简谅十有三岁学
卷一 第 4b 页 WYG0207-0508b.png
 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此皆馀力学文之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
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人必好恶之心正而后行谊敦伦纪笃终身德业可
 以臻至久大故子夏论学首以贤贤易色为言贤贤
 易色可与语立志矣贤贤则必以贤者自待必以贤
 者自待则必为忠臣必为孝子必为信友凡事都做
卷一 第 5a 页 WYG0207-0508c.png
 到彻头彻底不肯半上半落只此是真人品真学问即
 未暇到学文之功固已得其本矣然则世有忽略于
 躬行而专恃口耳者虽谓之目不识丁可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
者过则勿惮改(无毋通)
 威重一章总是实胜之学必先从气宇检点起见得
 学者一种轻浮之习其病道为最深其于学也虽得
 之必失之何固之有若是者正以心之不存先病于
 浮也故主忠信要焉才独学便须友为辅第恐以轻
卷一 第 5b 页 WYG0207-0508d.png
 浮之心先据人上随在皆损友也至于学之进步全
 系迁善改过上做工夫倘用心稍有不实未免姑且
 因循过去故友曰无友过曰勿惮此忠信之心为之
 而厚重不待言矣学焉而固为何如哉学之固不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朱子曰而今人都是
 临深以为高切中学者悦不若己之病人苟有善下
 之心则随处皆得胜友其不善者而改之非吾师乎
卷一 第 6a 页 WYG0207-0509a.png
 或曰不如己是异已者亦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圣贤论学惓惓以孝弟为本虽治天下国家化民成
 俗其道亦不越此故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平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良恭俭让五字分明画出一个圣人须知从何处
卷一 第 6b 页 WYG0207-0509b.png
 得来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行去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言终其身也孝子之事亲也终
 其身志父母之志行父母之行何分存没分两观者
 亦为父子之间未必一德相仍有时以善继为志善
 述为行此其志与行虽出于人子而未尝不志父母
卷一 第 7a 页 WYG0207-0509c.png
 之志行父母之行必至三年无改乃谓之孝则当其
 亲在之日势未可遽观其行事矣何也没且不忍改
 行要之终身况亲在之日乎甚矣孝子之用心苦也

父行未必尽是道在孝子看来则尽是道只为天

 下无不是的父母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本以节人情之流主于严胜第当行礼之际则委
 蛇进反稍以人情为迁就而未尝斤斤焉桎梏于尺
卷一 第 7b 页 WYG0207-0509d.png
 寸之间使人望而知畏故人乐从之亦礼意原是如
 此故曰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者知
 礼之用和而转导于和和胜则流不以礼节之则节
 亡矣其如和何哉故行礼者慎无因用而溺其体也

礼之用只在度数节目之间看若大纲所在丝毫

 不得放过若就在节中看出和亦不是如父坐子立
 是礼然行礼之际使人子终日站立亦不自然有变
卷一 第 8a 页 WYG0207-0510a.png
 通这是和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
失其亲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
 有子言持身涉世之道皆就人情所最易忽处检点
 来如一语轻诺人一貌轻假人一时轻与人作缘皆
 极易苟且吾辈往往有此病痛岂知后来有不可继
 者乎薛文清公云一言不可轻许人一字不可轻假
 人一茶不可轻饮人颇得此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卷一 第 8b 页 WYG0207-0510b.png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
 人生只是居食二字营营结果一生今舍此不为更
 有何事独吾所学一事是安身立命之符不可顷刻放
 过尚恐一语轻出反成逗漏合之于慎言而事益见
 其敏如奔马无嘶精神只在两蹄尤不敢自以为是
 也必就正有道以要其至此其于学可谓真发心真
 下手真能不作满假观者故曰好学云
卷一 第 9a 页 WYG0207-0510c.png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
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
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
(乐音洛好去声磋七多反谓与之与平声)
 学者之于道不是悬空摸索须实试之当境只贫富
 两关几人打过来贫则谄富则骄鲜有不为境所迁
 者用几许学力从凡夫中脱胎换骨方进得无谄无
 骄地位然自知道者观之何啻太山之于培塿河海
 之于涓滴不足为有无自无谄无骄又不知用几许学
卷一 第 9b 页 WYG0207-0510d.png
 力方进乐与好礼地位到此地位又岂无百尺竿头
 一步乎夫子于此直是引而不发在而不图赐足以
 知之切磋琢磨之诗分明證出道无穷学亦无穷意
 故夫子亟与之又亟进之曰告诸往而知来者言贫
 富之论已成往迹而赐之颖悟更能相引于无穷也
 赐真可与言学也已矣言诗云乎哉 夫子之答进
 子贡前一步子贡之引诗又进夫子前一步故曰知
卷一 第 10a 页 WYG0207-0511a.png
 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或问知人可学乎曰可莫先于自知知吾心之是非
 而天下之为是非辨知吾心之是而非非而是而天
 下之是是非非辨吾心本知也有物焉翳之则昏故
 学在致知又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子舆氏直本
 知言与养气为作圣之功难言哉难言哉 圣人就
 人不知同患处一转到自己身上为一生难了学问
 不是辨官辨材上论
卷一 第 10b 页 WYG0207-0511b.png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音拱亦作拱)
 为政以德只是笃恭而天下平气象君子学以慎独
 直从声臭外定根基一切言动事为庆赏刑威无不
 日见于天下而问其所从出之地凝然不动些子只
 有一个渊然之象为天下立皇极而已所谓北辰居
 所而众星共也天一气周流无时不运旋独有北辰
卷一 第 11a 页 WYG0207-0511c.png
 处一点不动如磨心车毂然而万化皆从此出故曰
 天枢北辰即北斗第四星间无星处北斗亦昼夜旋
 转与南斗相对皆密迩北辰处故其旋转只在斗间
 若其馀众星随天三百六十五度旋转各以所丽为
 远近皆一日一周天而迟速不同北斗出地上三十
 六度南斗入地下三十六度南北相亘地之不动正
 此天枢所贯处然天枢不动处亦间不容发此气之
 生生处也寻常言天心天何心即不动处是天心这
 便是道心惟微其运旋处便是人心惟危其尝运而
卷一 第 11b 页 WYG0207-0511d.png
 尝处处便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天人之学一也
 吾观北辰而得君道焉大君无为而能无不为故万
 化自理又观北辰而得心学焉心君无思而能无不
 思故百体从令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心之官则思思曰睿睿作圣思本无邪其卒流于邪
 者弗思耳以为思欲无邪非也思无邪者闲邪之学
卷一 第 12a 页 WYG0207-0512a.png
 也诗以理性情人心之邪只从性情流动处生来若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各得性情之正何邪之有如桑
 间濮上失之淫小弁正月失之伤全经胪列其间正
 变之异同得失莫不极人心之变使读之者即所观
 感而兴起则闲邪之学亦可跃然于言下矣故一言
 足以蔽三百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道音导)
 为政以德而齐以礼以刑辅之则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卷一 第 12b 页 WYG0207-0512b.png
 矣然任德者只见德而不见政虽政亦德也任礼者只
 见礼而不见刑虽刑亦礼也其任政刑反是而民心
 之应违因之此王霸之辨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如字)
 学莫先于立志志立后猛用工夫方有持守可观持
 守得力亦有解悟可入悟之久则源头尽彻悟之极
卷一 第 13a 页 WYG0207-0512c.png
 则形神不隔更由此而进之则纯乎天矣从心所欲
 不踰矩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天道也盖孔子从
 七十后视履考祥故自序年谱如此实万世学者公
 案云 圣人一生学问浸假而上不登颠造极不已
 四十以下犹是凡界人五十以上则清虚高远渺际
 寥廓莫知所之孔子自道犹属谦词自志学以后
 加十五年功才立脚得定又加十年功才自信得及
 又加十年功才见得合下赋予之理又加十年功反
 就形骸处体认才破安排障蔽尚未知身之有当于
卷一 第 13b 页 WYG0207-0512d.png
 道何如也直没身焉已矣语意不过如此命只是气
 数之命气数之命即义理之命知命之大者是忘得
 丧天下最逆耳的是何物惟有称讥憎谤觉格格中
 拒故云逆耳之言耳顺者是忘毁誉也或曰圣学到
 晚乃仅作如是观乎曰谈何容易圣学只是凡夫修
 尽尽得凡夫便是圣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
卷一 第 14a 页 WYG0207-0513a.png
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告懿子是一教法盖就世禄之家言但防其悖
 越犯分而已故仅曰无违其辞严其于礼主节胜者
 生事葬祭发无违之蕴告樊迟又是一教法盖就樊
 迟粗鄙近利者言则非委致尽变竭始终之情文不
 可故详述之如此其辞勉其于礼主文胜者所谓因
 材而笃分明是天地化工或曰子何以知圣人是两
 样教法不失之穿凿附会否曰夫子教懿子决不作未
卷一 第 14b 页 WYG0207-0513b.png
 了语待其再问故懿子亦受教而退未尝蓄疑也使
 圣人有未尽之意必借樊迟转问方了前件不已劳
 且拙乎懿子既退偶值有门人在御旧话未忘复尔
 拈起所谓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意未尝不在樊迟也
 吾侪虚心想当日事情谅圣人胸次合有此等伎俩
 未尝穿凿附会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卷一 第 15a 页 WYG0207-0513c.png
 孟武伯问孝是人子身上事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是父母身上事问是孝答是慈有何关涉岂知人子
 于父母其初只一人之身父母的痛痒便是人子的
 痛痒若于此漠不相关更有何孝可言唯疾之忧非
 徒以慰亲之为孝也知乎此者必能以其身为父母
 之身以其心为父母之心而终身孺慕之情有无所
 不至者矣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不敬何以别乎(养去声别彼列反)
卷一 第 15b 页 WYG0207-0513d.png
 问安视膳都是养边事敬则真心之自致于养者非
 严威俨恪之谓也如曾元之养曾子只是养曾子之
 养曾晰便是敬非真谓猥亵之养自同于犬马而以
 礼貌周旋之为敬也或曰爱与敬有差别何得以爱
 为敬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于礼貌何尝不周旋只
 是真意不到便似慢亲一般则亦谓之能养而已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卷一 第 16a 页 WYG0207-0514a.png
曾是以为孝乎(食音嗣)
 色是心精之注于外者不但一心而已并一身肢体
 血脉皆毕露于此打合在父母身上便是一体之爱
 事亲者到此有著力不得处故难若取给于服劳奉
 养之间抑末矣 学不可以伪为至于根心而生色
 则形著动变达于天下矣唯孝子之道亦然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孔颜论答见于论语者无几而曰吾与回言终日不
卷一 第 16b 页 WYG0207-0514b.png
 知所言何事子终日言则回亦必终日问终日难故
 相引于无穷而曰不违如愚不知不违处在何言句
 日在箪瓢中但有安贫乐道面孔可侦而曰退而省
 其私不知所私者何事夫子终日言回终日行亦步
 亦趋不失服膺而止不必有以发之也而曰亦足以
 发回深潜善学始终不失其如愚之体而曰回也不
 愚圣人句句示后人疑端知乎此者于学问之道亦
卷一 第 17a 页 WYG0207-0514c.png
 思过半矣 凡人之可以耳目尽者必其人囿于形迹
 者也其不可以耳目尽者则超于精神矣圣人之于
 回也若疑焉若讶焉既曰如愚又曰不愚耳目之前
 语言之下几不足以得回而知回之于学也深矣得
 其内而遗其外超于精神而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然
 则回其潜龙乎喟然之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
 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于回而曰如愚曰不愚是师
 弟精神相遇处 回也不愚亦是疑词非初疑而卒
 信之也
卷一 第 17b 页 WYG0207-0514d.png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
(焉于虔反廋所留反)
 人心自有安处是平日志向所决积渐惯熟安顿其
 中而不自知者须昼观妻子夜卜梦寐始得然此不
 以造诣说只论真伪之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新与故本只为诗书六艺之时习而言而必以故为
卷一 第 18a 页 WYG0207-0515a.png
 德性之故有者凿也然诗书六艺之理本具于德性
 温故者既若操吾心之故物而知新者亦若抽吾心
 之新绪亦何必判内外而二之乎必言为师者若曰
 学以时习则先知先觉之任庶几在我而后人之知
 觉亦于是乎有赖矣此亦夫子自道也
子曰君子不器
 僚之丸獶之涂公胥之斲推而至于尧舜之治天下
 皆器也君子不器其体天地之大全而一以贯之者
 乎
卷一 第 18b 页 WYG0207-0515b.png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人未有不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者虽君子亦然但君
 子全是一副躬行精神其不得已而有言亦以言其
 所行而绝不操有馀之势一似倒用者然非以言之
 于既行之后也盖君子慥慥之学如此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必二反)
 和与周涉世之道不甚相远但出于君子则为和全
卷一 第 19a 页 WYG0207-0515c.png
 是元气周流与人为善之心虽似同而非同出于小
 人则为同全是私情狎比与人济恶之心虽似和而
 非和和则和于君子未尝不和于小人同则同于小
 人必异于君子心术一分而世道治乱之机恒必由
 之可惧也夫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专言学则学必兼思兼言思则学只是学学一途而
 思乃求以自得于心者盖耳目心思合并而用之者
 也偏废则两妨学非其学学必罔谓无得于心徇迹
卷一 第 19b 页 WYG0207-0515d.png
 而失之讹舛思非其思思必殆谓未摭其实信心而
 失之孤危其病道均也而殆尤甚他日又曰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盖罔则为俗学耳殆则必为异端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凡出乎中庸之道者即为异端异端者于大道中矫
 之以为异而其端绪可指也如杨之仁墨之义佛老
 之性命皆窃吾道之一端而矫之为异者至于佛氏
卷一 第 20a 页 WYG0207-0516a.png
 作而其说恍惚杳渺漫无端绪可寻矣故害道滋甚
 异端之害道先中于人心新奇之说一倡能使天下
 群起而攻之而祸且决裂而不可救至于生民糜烂
 无父无君此孔门之所以龂龂洙泗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音汝)
 子路力行可畏未必心地划然缘他气质兼人往往
 失之径行直遂故心易受蔽心有所蔽则认不知以
 为知者有之此所谓不知而作也故圣人顶门一针
卷一 第 20b 页 WYG0207-0516b.png
 告以求知之道知不求之外而即求之在我为知为
 不知何人不分晓正恐自谓分晓不免种种是错认
 得不真须是仔细查考来所知者既不妨自信所不
 知者尤不妨自疑则信所信知也信所疑亦知也是
 知也而非以无不知之为知也此等学问只虚心反
 观便自得之但胸中习见积久倘或沙汰不尽不免
 时启时闭终身扰扰学者须从格物致知之功始得
卷一 第 21a 页 WYG0207-0516c.png

良知在我无所不知但为私意锢住则有时而昏

 眼中些子尘便全体昏黑更无通明处故知则全体
 皆知不知则全体皆不知更无半明半暗分数但此
 蔽有去来则有时而知有时而不知耳夫既有时而
 知有时而不知则并其知而非人能知己之不知正
 是无所不知的本体呈露时如金针一拨宿障全消

语云无行所疑最为难事是子路一生病痛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
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行寡之行)
卷一 第 21b 页 WYG0207-0516d.png
(去声)
 子张学干禄盖病在誇多斗靡炫耀闻誉有希世之
 心一似为干禄而学者然故夫子亟以为己之学挽
 之多闻多见总以为反约之地闻见虽多试措之于
 言行往往疑者多而信者寡即言行其所信而从不
 敢肆然而出之唯恐多言多召尤多动多宿悔也以
 是为言行纵不能尽免于尤悔而亦云寡矣不曰无
卷一 第 22a 页 WYG0207-0517a.png
 之而曰寡亦据其慎言慎行之心则然而要之学焉
 而后知不足则寡尤寡悔亦非大贤以上不能者此
 之谓禄在其中所谓身安为贵道充为富不待求而
 自得者也学者诚知寡尤悔之即禄而后可以言学
 充得尽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以为学焉
 而禄自在者此又深于学干禄者也 言行分慎敏
 两法此皆言慎者敏行之精神正自战兢惕厉中来
 也 闻属言凡所闻者皆言也见属行凡所见者皆
 行也
卷一 第 22b 页 WYG0207-0517b.png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人主以一身托天下臣民之上未有可以权控驭之
 也奉天道之无私以顺民心而已举直错枉所以奉
 天道顺民心也民焉得不服然君举错只一相相择
 群有司群有司择百执事百执事下至胥吏之贱皆
 以此道递推之则天下帖然成大顺之治虽唐虞三
卷一 第 23a 页 WYG0207-0517c.png
 代之化不过如此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敬忠而且劝所以责民之道至矣尽矣至问所以使
 之则必有端本之术在而非可徒责之民者使民敬
 吾求吾敬耳使民忠吾求吾忠耳使民劝吾求吾劝
 耳才上行则下效捷于影响是操必得之数者也故
 曰则敬则忠则劝云孝慈则忠人未有孝亲而不自
 致保赤子而不心诚者此忠之至也故能使民忠盖以
卷一 第 23b 页 WYG0207-0517d.png
 孝作忠又以慈感忠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
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孝是人最初一念天理流动才达之第二念便是弟
 以孝弟推之便得刑寡妻御臣仆之道自此而九族
 而百姓而昆虫草木皆即此一本而推之裕如者此
 孝之所以为百行原而万化之本也尧舜禹汤文武
卷一 第 24a 页 WYG0207-0518a.png
 尝以孝治天下矣故曰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知孝之
 所以治天下则知天子有天子之政诸侯有诸侯之
 政大夫有大夫之政士庶人有士庶人之政政不同
 而言乎不出家而成教于孝一也夫子所以晓或人
 者至矣奚其为为政言舍此不为将何所为而为政
 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
以行之哉(輗五兮反軏音月)
 信是本之真心而见之然诺之际者是身世作合关
卷一 第 24b 页 WYG0207-0518b.png
 键犹车之有輗軏然举世尚狙诈人而无信一味心
 口相违千蹊万径用得熟时若以为非此不可物身
 不可御世然岂知有断断乎其不可者可不可只在
 是非上而行不行方较利害上人而无信任大小地
 位都行不得即小事尚然而况大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
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
卷一 第 25a 页 WYG0207-0518c.png
知也
 夫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修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
 垂后世固万世帝王之所统也子张问十世可知意
 非徒知之而已正求夫子所以垂后世者何若使斯
 道之统传无穷耳曰十世亦远矣不知夫子之道即
 三王之道三王之道即尧舜之道自尧舜以来所以
 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至三王而俱备矣后世帝王无
 以加矣三王所因之礼即百世所因之礼三王所损
 益之礼即百世所损益之礼因其所因损益其所损益
卷一 第 25b 页 WYG0207-0518d.png
 则治革其所因胶其所损益则乱百世之治乱不可
 知而所以治治乱乱之故可知张子曰为治不法三
 代者终苟道也夫百世之后所可知者亦法三代以
 为治而已如秦之法律汉之黄老晋之清谈隋之暴
 梁之佛唐之夷宋之议论元之宽纵皆举先王之法
 而荡然夷之而至于天经地义之不可废者固历千
 古如一日则亦不害其为可知者世道之降也皇降
卷一 第 26a 页 WYG0207-0519a.png
 而帝矣帝降而王矣王降而霸矣后世之有天下者
 霸焉而已矣仲尼生于衰周早知暴秦之必代兴故
 序书终之秦誓修春秋则始终经纬五霸之迹悯王
 道之不复作也惓惓修举其废坠以传之来世其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则其所因所损益之
 大端也苟有行先王之道者亦举此而措之耳不幸
 而有秦汉隋唐之乱终不足以有为而犹得以吾圣
 人所托之空言者存先王之道于千百十一之中使
 人类之不终为禽兽则仲尼之功于是乎大矣 后
卷一 第 26b 页 WYG0207-0519b.png
 来董仲舒天人三策颇发明此意其曰天不变道亦
 不变又曰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异又曰
 汉宜损周之文用夏之质武帝稍行其说故汉治最
 为近古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非鬼而祭见义不为斯二者皆有惑心焉惑者何利
 害是也人苟利害之为见则方寸日流于邪僻苟或
卷一 第 27a 页 WYG0207-0519c.png
 可以邀福分外一切奴颜婢膝皆将不顾名义而为
 之虽非鬼可祭至于顾忌一生却又畏首畏尾每事
 退托虽所当为者亦有所不敢为矣两项事只是一
 项人能为非鬼之祭者必见义不为趋利者必避害
 也曰谄曰无勇画出小人情状若合符节可见世人
 终身庸庸苟苟行径不同总是一副柔肠脆骨其究
 总为身家计耳夫唯超然于利害之途者有所不为
 而后可以有为力破谄渎之性养成刚大之气富贵
 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庶几可以进道矣
卷一 第 27b 页 WYG0207-0519d.png
 论语学案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