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 第 260546a 页
卷八十四 第 1a 页 0819-016.png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隐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养性平脉方
   平脉大法第一(论七/条)
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
以为医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
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
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若与
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隳坏使夫物类将何
仰焉由是言之学者必当屏弃俗情凝心于
卷八十四 第 1b 页 0819-017.png
此则和鹊之功因兹可得而致也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
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脉经云过/此非也)切脉动静而
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馀不足六腑彊弱
形之盛衰可以此参互诀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脉者皆于平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
设有所作亦如食顷师亦如之既定先诊寸
口初重指切骨定毕便渐举指令指不厚不
薄与皮毛相得如三菽之重于轻重之间随
卷八十四 第 2a 页 0819-018.png
人强弱肥瘦以意消息进退举按之宜称其
浮沉诸类应于四时五行与人五脏相应不
尔者以其轻重相薄寻状论寒暑得失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
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一呼而脉再至一吸
而脉再至呼吸定息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
此为平和中适者也春秋日夜正等无馀分
时也其馀日则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
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如冬
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法昼夜变
卷八十四 第 2b 页 0819-019.png
通效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
亏僻犹晷刻与四时有长短而岁功日数无
遗也若人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压遏而昼
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
四时
夫诊脉当以意先自消息压取病人呼吸以
自同而后察其脉数计于定息之限五至者
为平人若有盈缩寻状论病源之所宜也
问曰何谓三部脉答曰寸关尺也凡人脩短
不同其形各异有尺寸分三关之法从肘腕
卷八十四 第 3a 页 0819-020.png
中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
九分是为尺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
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
口也此处其骨自高故云阴得尺内一寸阳
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
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
又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
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
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
三界寸主射上焦头及皮毛竟手上部关主
卷八十四 第 3b 页 0819-021.png
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
下部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头腹足为
三元也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诀
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
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
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
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
周于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晬时/也)故五十度而
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
卷八十四 第 4a 页 0819-022.png
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
法三百六十日也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金/秋)
(三月庚/辛之气)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火夏三月/丙丁之气)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土王四季/季夏六月)
(戊己/之气)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木春三月/甲乙之气)
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水冬三月/壬癸之气)
卷八十四 第 4b 页 0819-023.png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
(浮/散)浮而短涩者肺也(法金/吝涩)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如卉/生苗)
(吐/颖)
按之耎举指来实者肾也(濡弱如水/举重胜船)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脉也(千金/翼云)
(迟缓而长/者脾也)
   指下形状第三
浮脉举之有馀按之不足(浮于/指下)沉脉举之不
足按之有馀(重按之/乃得)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
卷八十四 第 5a 页 0819-024.png
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滑脉往来
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九一)
(曰漉漉/如欲脱)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细脉小大
于微常有但细耳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
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薄一曰按之如欲尽也)弦脉举之
无有按之如张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弓为)
(弦/也)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迟脉呼吸三
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散脉
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缓脉去来亦迟
小駃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与阳同著)弱脉极软而沉细
卷八十四 第 5b 页 0819-025.png
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即无)动脉见于关上
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伏脉极重指著骨
乃得(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芤脉
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指下/无两傍有)
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馀一/曰细小如软千金翼软作濡)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实
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脉来去数时一止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脉结者生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
动脉代者死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
卷八十四 第 6a 页 0819-026.png
表无里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
(革为/牢)弦与紧相类软与弱相类浮与芤相类
(又曰浮与/洪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
相类(又曰软与/迟相类)革与实相类(翼作牢与/实相类)滑与
数相类
   五脏脉所属第四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亦名/人迎)肝部在左手关
上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亦名/气口)脾部在右手关
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脉法赞云
卷八十四 第 6b 页 0819-027.png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
  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 各随其部 三阴三阳(一/云)
  (按察/阴阳) 谁先谁后 阴病治官(官/藏)
  (内/也) 阳病治府(府外/也)
  奇邪所舍 如何捕取 审而知之
卷八十四 第 7a 页 0819-028.png
  针入病愈
  脉有三部 阴阳相乘 荣卫气血
  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 上下于中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
  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 冬沈夏洪
  察色观脉 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
  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 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 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
  进退低昂 心迷意惑 动失纪纲
  愿为缕陈 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
卷八十四 第 7b 页 0819-029.png
  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 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
  肺浮肝弦 此自常经 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
  脉一周身 旋复寸口 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 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
  寒则紧弦 沉潜水畜 支饮急弦
  动弦为痛 数洪热烦 设有不应
  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 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
卷八十四 第 8a 页 0819-030.png
  终必有奸 审察表里 三焦别分
  知邪所舍 消息诊看 料度腑脏
  独见若神
   分别病形状第五
脉数则在腑迟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脉经/作出)
(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出于心)脉下坚上
虚病在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脉大
而坚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
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
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
卷八十四 第 8b 页 0819-031.png
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沈细滑疾者热迟紧
为寒(脉经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
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涩
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浮滑
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沈而紧上焦
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沈而细下焦有寒
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
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脉洪大紧急病速进
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
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沈重而直前
卷八十四 第 9a 页 0819-032.png
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沈重而中散者因寒食
成症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疮)
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微阳在胸中脉右转出
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脉累累如贯珠不前
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如止不
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
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胚血也脉后而
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
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
卷八十四 第 9b 页 0819-033.png
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
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
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
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太素/作滑)则气少
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
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
长而缓者病在下沈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
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
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沈为在里
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里)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
卷八十四 第 10a 页 0819-034.png
虚动为痛为惊沈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
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
(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
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
(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
人涩涩恶寒脉大寒热在中伏者霍乱安卧
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欬嗽
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浮而缓皮肤不仁风
寒入肌肉滑而浮散者摊缓风滑为鬼疰涩
卷八十四 第 10b 页 0819-035.png
而紧痹病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大坚疾者
癫病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
死紧而急者遁尸洪大者伤寒热病浮洪大
者伤寒秋吉春成病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
疾者食不消脾不磨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细
滑伤饮迟而涩中寒有症结駃而紧积聚有
击痛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迟而
滑者胀盛而紧曰胀弦小者寒澼沈而弦者
悬饮内痛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紧而滑者
吐逆小弱而涩胃反迟而缓者有寒微而紧
卷八十四 第 11a 页 0819-036.png
者有寒沉而迟腹藏有冷病微弱者有寒少
气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
(一作时时/呕稽难治)滑数心下结热盛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沈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浮
而绝者气辟大而滑中有短气浮短者其人
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沈而
数中水冬不治自愈短而数心痛心烦弦而
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沈而滑为下重
亦为有膂痛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
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微浮秋吉冬成
卷八十四 第 11b 页 0819-037.png
病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浮滑疾紧者以
合百病久易愈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沈
细水谷来见坚实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
者为祟脉来洪大袅袅者祟脉来沈沈泽泽
四肢不仁而重土祟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
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紧而数寒热
俱发必下乃愈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可发
其汗
   三关主对法第六
诸浮诸弦诸沈诸紧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
卷八十四 第 12a 页 0819-038.png
以上病(头/部)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
肾以下病(腰脚/部)平寸口脉主对法寸口脉滑
而迟不沈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
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
背痛寸口脉沈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
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沈而弱者曰寒热
及疝瘕小腹痛(热一作气/又作中)寸口脉沈而弱发
必堕落寸口脉沈而紧苦心下有寒时时痛
有积邪寸口脉沈而滑者胸中有水气面目
卷八十四 第 12b 页 0819-039.png
肿有微热为风水寸口脉沈大而滑沈即为
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
即愈寸口脉沈胸中短气寸口脉沈而喘者
寒热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寸口脉浮大按
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寸
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
寒水流走肠间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
下有水气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
(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寸口脉弦大妇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卷八十四 第 13a 页 0819-040.png
寸口脉微而弱微即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
发骨节疼烦当烦不烦与极汗出寸口脉微
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汗出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寸口脉
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即为寒虚寒相搏则欲
温食食冷即咽痛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
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寸口脉迟而
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脉来过寸入鱼际者
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寸口脉但实者心
劳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
卷八十四 第 13b 页 0819-041.png
蛛丝阴气衰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
喙中热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
俱绝者不可治寸口脉来暂大暂小者阴络
也苦阴风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寸口脉来
暂小暂大者阳络也苦皮肤病汗出恶寒下
部不仁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
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炙身摩治风膏
覆令汗出寸口脉紧苦头痛是伤寒宜服麻
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颥摩伤寒膏寸口脉微
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麻黄茱萸膏令汗
卷八十四 第 14a 页 0819-042.png
出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
宜服药吐之及针胃管服除热汤若伤寒七
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
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寸口脉缓
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
熨之佳灸诸治风穴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
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寸口
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
遂丸针期门泻之寸口脉弱阳气虚弱自汗
卷八十四 第 14b 页 0819-043.png
出宜服茯苓汤内补散将适饮食消息勿极
劳针胃管补之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
乾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胃管(一作/三里)补之
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寸口脉伏胸中
逆气噎塞是诸气上冲胸中宜服前胡汤大
三建丸针巨阙泻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
中有水气宜服泽㯃汤针巨阙泻之寸口脉
软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乾地黄汤薯蓣
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寸口脉
卷八十四 第 15a 页 0819-044.png
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
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
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则生寒在脾胃
食不消化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寒即茱
萸丸生姜汤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
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平
关脉主对法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
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
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
均必吐逆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日复欲
卷八十四 第 15b 页 0819-045.png
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
止者死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关上脉弦而
(翼作/大)有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脉/经)
(云有积在脐/左右上下)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
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
在胃中关上脉䄡䄡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
心腹冷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
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
不欲饮食如疟状关上脉浮腹满不欲食浮
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
卷八十四 第 16a 页 0819-046.png
胃管先泻后补之关上脉紧心下苦满痛脉
紧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
(脉经云又大黄/汤两治之佳)针巨阙下管泻之关上脉微
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
丸针巨阙补之关上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
知母汤(一作/丸)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关上
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
脾汤又针章门补之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
为热实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硝
麻黄汤平胃丸(一作宜服紫菀汤/人参大平胃丸)针胃管泻
卷八十四 第 16b 页 0819-047.png
之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
虚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管补之关上
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
且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即寒起正宜
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关上脉细虚腹满宜
服生姜汤茱萸蜀椒汤白微丸针灸三管关
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宜服乾地黄
汤四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关上脉芤大便
去血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输若重
下去血针关元甚者服龙骨丸(关元一/作巨阙)关上
卷八十四 第 17a 页 0819-048.png
脉伏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
便止溏泄便止关上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
服平胃丸针胃管先泻后补之关上脉沈心
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
子汤针胃管补之关上脉软苦虚冷脾气弱
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关上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
管补之关上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
乌头丸针胃管补之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盛
热即腹满向向宜服紫菀丸泻脾丸针灸胃
卷八十四 第 17b 页 0819-049.png
管泻之平尺脉主对法尺脉浮者客阳在下
焦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上热冲头面尺脉
弱寸彊胃络脉伤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
热则病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素问云尺寒/脉细谓之后)
(泄)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尺脉涩下
血不利多汗(素问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脉沈而滑者
寸白虫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尺脉
大者热在脬中小便赤痛尺脉粗常热者谓
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尺脉按之不绝妇
人血闭与关相应和滑者男子气血实妇人
卷八十四 第 18a 页 0819-050.png
即为妊娠尺脉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
气妇人月水不利尺脉俱软弱内愠热手足
逆冷汗出尺脉俱沈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脉俱沈关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阴中冷脚
痹尺脉俱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气不足其人
脚弱短气尺脉俱数手足头面有热俱迟有
寒手足头面有冷风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
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尺脉
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
卷八十四 第 18b 页 0819-051.png
中汤针气海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
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尺脉缓
脚弱下肿(一无此/四字)小便难有馀沥宜服滑石
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尺脉滑血气实经脉
不利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
泻之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
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尺脉弱气少发
热骨烦宜服前胡汤乾地黄茯苓汤针关元
补之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
逆汤针足太冲补之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
卷八十四 第 19a 页 0819-052.png
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尺脉伏
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
丸针关元补之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
针京门补之尺脉软脚不收风痹(一无此/五字)
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尺脉
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
关元中极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
气海关元泻之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
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利大便针关元补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
卷八十四 第 19b 页 0819-0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