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146-026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释例卷十
             晋 杜预 撰
  经传长历第四十六之一(案此篇见永乐大/典其篇目亦存)
桓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传曰冬十月朔日有食
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
卿以底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庄二十五年夏(云/云)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卷十 第 1b 页 WYG0146-0263b.png
传曰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惟
正月之朔慝未作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
僖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传曰夏五月日有食之不
书朔与日官失之也
文元年春(云/云)二月癸亥日有食之传曰于是闰三月非
礼也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履
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馀于终事则
不悖
卷十 第 2a 页 WYG0146-0264a.png
 闰当在僖公末年
十五年夏(云/云)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传曰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日有食之
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
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襄二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传曰十一
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昭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传曰夏六月甲戌
卷十 第 2b 页 WYG0146-0264b.png
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
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禦之
曰止也惟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有伐鼓用币
其馀则否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
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
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
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平子弗从昭子退曰夫
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卷十 第 3a 页 WYG0146-0264c.png
哀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传曰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
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
历过也
 历见经传七百七十九传发有八
 释例曰书称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
 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官诸侯必
 置日御世修其业以攻其术(案攻字刘昭续汉书律/历志注引长历作考)
 举全数而言故曰六日其实五日四分日之一日一
卷十 第 3b 页 WYG0146-0264d.png
 日行一度而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有奇日
 官当会集此之迟速(案速字刘昭叔汉书律历志/注及晋书引长历并作疾)
 考成晦朔错综以投闰月闰月无中气而北斗斜指
 两辰之间所以异于他月也积此以相通四时八节
 无违乃得成岁其微密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则
 事叙而不悖故传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
 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然阴阳之运随动而差差而
 不已遂与历错故仲尼丘明每于朔闰发文盖矫正
卷十 第 4a 页 WYG0146-0265a.png
 得失因以宣明历数也桓十七年日有食之得朔而
 史阙其日单书朔僖十五年日食亦得朔而史阙其
 朔与日故传因其得失并起时史之谬兼以明其馀
 日食或历失其正也庄二十五年经书六月辛未朔
 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周之六月夏之四月所谓正
 阳之月也而历数误(案历数刘昭续汉书律/历志注引长历作时历)寔是七
 月之朔非六月故传曰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
 日有食之于是乎有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明此食非
卷十 第 4b 页 WYG0146-0265b.png
 用币伐鼓常月因变而起历误也文十五年经文皆
 同而更复发传曰非礼者明前传欲以审正阳之月
 后传发例欲以明诸侯之礼而用牲为非礼也此乃
 圣贤之微旨而先儒所未喻也昭十七年夏六月日
 食而平子言非正阳之月以诬一朝近于指鹿为马
 故传曰不君君且因以明此月为得天正也刘子骏
 造三统历以修春秋春秋日有食之有甲乙者三十
 四而三统历惟得一食历术比诸家既最疏又六千
卷十 第 5a 页 WYG0146-0265c.png
 馀岁辄益一日凡岁当累日为次而无故益之此不
 可行之甚者班固前代名儒而谓之最密非徒班固
 也自古以来诸论春秋者多违谬(案多违谬刘昭律/历志注及晋书引)
 (长历并作/多述谬误)或造家术或用黄帝以来诸历以推经传
 朔日皆不得谐合日食于朔此乃天验经传又书其
 朔日食可谓得天而刘贾诸儒说皆以为月二日或
 三日并公违圣人明文其蔽在于守一元不与天消
 息也余感春秋之事尝著历论极言历之通理其大
卷十 第 5b 页 WYG0146-0265d.png
 指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运其舍皆动物也物动
 则不一虽行度大量(案行度下晋书律历/志引长历有有字)可得而限
 累日为月累月为岁以新故相考(案考字刘昭续汉/书律历志注引长)
 (历作/序)不得不有毫毛之差(案毫毛晋书律历/志引长历作毫末)此自然
 之理也故春秋日有频月而食者有旷岁而不食者
 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数故历无有不差失也始失于
 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多以失弦望朔晦则不得
 不改宪以顺之(案顺字刘昭续汉书律历志/注及晋书引长历并作从字)书所谓
卷十 第 6a 页 WYG0146-0266a.png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易所谓治历明时言当顺
 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案此句文元年正义/引释例作非苟合以)
 (验天/者也)推此论之春秋二百馀年其治历通变多矣(案/通)
 (变刘昭续汉书律历志注/及晋书引长历并作论体)虽数术绝灭还寻经传微
 旨大量可知时之违谬则经传有验学者固当曲循
 经传月日日食以考晦朔也以推时验而见皆不然
 各据其学以非春秋此无异度己之迹而欲削他人
 之足也余为历论之后至咸宁中有善算者李修夏
卷十 第 6b 页 WYG0146-0266b.png
 显(案夏显晋书律历/志引长历作卜显)依历体为术(案历体刘昭续汉/书律历志注及晋)
 (书引长历/并作论体)名乾度历表上朝廷其术合日行四分之
 数而微增月行(案月行晋书律历/志引长历作月术)用三百岁改宪之
 意二元相推七十馀岁承以强弱强弱之差盖少而
 适足以远通盈缩时尚书及史官以乾度历与泰始
 历参校古今记注乾度历殊胜(案晋书律历志引长/历此句下有泰始历)
 (上胜官历四十/五事十一字)今其术具存时又并考古今十历以
 验春秋知三统历之最疏也今具列其时得失之数
卷十 第 7a 页 WYG0146-0266c.png
 又据经传微旨證据及失闰旨考日辰朔晦以相发
 明为经传长历如左诸经传證据及失闰违时文字
 谬误皆甄发之虽未必其得天盖是春秋当时之历
 也学者览焉大凡经传有七百七十九日三百九十
 三日经三百八十六日传其三十七日食三无甲乙
黄帝历得四百六十六日一日食失三百一十三日三
十六日食三无甲乙
颛顼历得五百九日八日食失二百七十日二十九日
卷十 第 7b 页 WYG0146-0266d.png
食三无甲乙
夏历得五百三十六日十四日食失二百四十三日二
十三日食三无甲乙
真夏历得四百六十六日一日食失三百一十三日三
十六日食三无甲乙
殷历得五百三日十三日食失二百七十六日二十四
日食三无甲乙
周历得五百六日十三日食失二百七十三日二十四
卷十 第 8a 页 WYG0146-0267a.png
日食三无甲乙
真周历得四百八十五日一日食失二百九十四日三
十六日食三无甲乙
鲁历得五百二十九日十三日食失二百五十日二十
四日食三无甲乙
三统历得四百八十四日一日食失二百九十五日三
十六日食三无甲乙
乾象历得四百九十五日七日食失二百八十四日三
卷十 第 8b 页 WYG0146-0267b.png
十日食三无甲乙
泰始历得五百一十日十九日食失二百六十九日十
八日食三无甲乙
乾度历得五百三十八日十九日食失二百四十一日
十八日食三无甲乙
今长历得七百四十六日三十三日食失三十三日经
传日月误四日食三无甲乙
 汉末宋仲子集七历以考春秋案其夏周二历术数
卷十 第 9a 页 WYG0146-0267c.png
 皆与艺文志所记不同故更其名为真夏真周历也
隐公元年
 正月辛巳小 二月庚戌大 三月庚辰小
 四月己酉大 五月己卯小 六月戊申大
 七月戊寅小 八月丁未大 九月丁丑小
 十月丙午大 十一月丙子大 十二月丙午小
 五月辛丑
  二十二日
卷十 第 9b 页 WYG0146-0267d.png
 十月庚申
  十五日
隐公二年
 正月乙亥大 二月乙巳小 三月甲戊大
 四月甲辰小 五月癸酉大 六月癸卯小
 七月壬申大 八月壬寅小 九月辛未大
 十月辛丑小 十一月庚午大 十二月庚子小
 闰十二月己巳大
卷十 第 10a 页 WYG0146-0268a.png
 八月庚辰
  八月无庚辰七月九日有庚辰日月必有误(案左/传正)
  (义云杜检勘经传此年八月壬寅朔其月三日甲/辰十五日丙辰二十七日戊辰其月无庚辰也七)
  (月壬申朔则九日有庚辰杜观上下若月不容误/则指言日误若日不容误则指言月误此则上有)
  (秋下有九月则/日月俱得有误)
 十二月乙卯
  十六日
隐公三年
卷十 第 10b 页 WYG0146-0268b.png
 正月己亥大 二月己巳小 三月戊戌大
 四月戊辰小 五月丁酉大 六月丁卯小
 七月丙申大 八月丙寅小 九月乙未大
 十月乙丑小 十一月甲午大 十二月甲子小
 二月己巳日食
  一日
 三月庚戌
  十三日
卷十 第 11a 页 WYG0146-0268c.png
 壬戌
  二十五日
 四月辛卯
  二十四日
 八月庚辰
  十五日
 冬庚戌
  十二月无庚戌十一月十七日也(案左传正义云/传纪庚戊无月)
卷十 第 11b 页 WYG0146-0268d.png
  (而云十二月者以经盟于石门在十二月知此亦/十二月也经书十二月下云癸未葬宋穆公计庚)
  (戌在癸未之前三十三日不得共在一月故长历/推此年十二月甲子朔十一日有甲戌二十三日)
  (有丙戌不得有庚戌而月有/癸未则月不容误知日误也)
 十二月癸未
  二十日
隐公四年
 正月癸巳大 二月癸亥小 三月壬辰大
 四月壬戌小 五月辛卯大 六月辛酉大
卷十 第 12a 页 WYG0146-0269a.png
 七月辛卯大 八月庚申大  九月庚寅小
 十月己未大 十一月己丑小 十二月戊午大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三月十七日也有日而无月也(案左传正义云戊/申在癸未之后二)
  (十五日更盈一周则八十五日往年十二月癸未/葬宋穆公则此年二月不得有戊申虽承二月之)
  (下未必是二月之日故长历推此年二月癸亥朔/十日壬申二十二日甲申不得有戊申也三月壬)
  (辰朔则十七日有戊申也此经上有二月下有夏/戊申当在三月之内不是字误故云有日而无月)
  (僖二十八年冬下无月而经有壬申公朝于王所/有日而无月全经凡如此者有十四事知此亦同)
卷十 第 12b 页 WYG0146-0269b.png
  (之/也)
隐公五年
 正月戊子大 二月丁巳大 三月丁亥小
 四月丙辰大 五月丙戌小 六月乙卯大
 七月乙酉小 八月甲寅大 九月甲申小
 十月癸丑大 十一月癸未小 十二月壬子大
 闰十二月壬午大
 十二月辛巳
卷十 第 13a 页 WYG0146-0269c.png
  三十日
隐公六年
 正月壬子小 二月辛巳大 三月辛亥小
 四月庚辰大 五月庚戌小 六月己卯大
 七月己酉小 八月戊寅大 九月戊申小
 十月丁丑大 十一月丁未大 十二月丁丑小
 五月庚申
  十一日
卷十 第 13b 页 WYG0146-0269d.png
 辛酉
  十二日
隐公七年
 正月丙午大 二月丙子小 三月乙巳大
 四月乙亥小 五月甲辰大 六月甲戌小
 七月癸卯大 八月癸酉小 九月壬寅大
 十月壬申小 十一月辛丑大 十二月辛未小
 闰十二月庚子大
卷十 第 14a 页 WYG0146-0270a.png
 七月庚申
  十八日
 十二月壬申
  二日
 辛巳
  十一日
隐公八年
 正月庚午大 二月庚子 三月己巳大
卷十 第 14b 页 WYG0146-0270b.png
 四月己亥小 五月戊辰大 六月戊戌小
 七月丁卯大 八月丁酉小 九月丙寅大
 十月丙申小 十一月乙丑大 十二月乙未小
 三月庚寅
  二十二日
 四月甲辰
  六日
 辛亥
卷十 第 15a 页 WYG0146-0270c.png
  十三日
 甲寅
  十六日
 六月己亥
  二日
 辛亥
  十四日
 七月庚午
卷十 第 15b 页 WYG0146-0270d.png
  四日
 八月丙戌
  七月有庚午丙戌误九月有辛卯二十六日八月
  不得有丙戌丙戌误也(案左传正义云庚午之后/十六日而有丙戊二十一)
  (日而有辛卯七月有庚午九月有辛卯其间不容/一月是八月不得有丙戌更遥一周则丙戌去庚)
  (午七十七日八月亦不得有丙戌足明丙戌为日/误长历推七月丁卯朔四日庚午至二十日是丙)
  (戊九月丙寅朔二十六日辛卯其月二十一日是/丙戌八月小丁酉朔十日丙午二十日丙辰二日)
  (戊戌十四日庚戌二十六日壬/戌未知丙戌二字孰为误也)
卷十 第 16a 页 WYG0146-0271a.png
 九月辛卯
  二十六日
隐公九年
 正月甲子大 二月甲午小 三月癸亥大
 四月癸巳大 五月癸亥小 六月壬辰大
 七月壬戌小 八月辛卯大 九月辛酉小
 十月庚寅大 闰十月庚申小 十一月己丑大
 十二月己未小
卷十 第 16b 页 WYG0146-0271b.png
 三月癸酉
  十一日
 庚辰
  十八日
 十一月甲寅
  二十六日
隐公十年
 正月戊子大 二月戊午小 三月丁亥大
卷十 第 17a 页 WYG0146-0271c.png
 四月丁巳小 五月丙戌大 六月丙辰大
 七月丙戌小 八月乙卯大 九月乙酉小
 十月甲寅大 十一月甲申小 十二月癸丑大
 正月癸丑
  二十六日(案杜氏集解曰传言正月会癸丑盟释/例推经传日月癸丑是正月二十六日)
  (知经二/月误)
 六月戊申
  六月无戊申五月二十三日也上有五月则误在
卷十 第 17b 页 WYG0146-0271d.png
  日(案左传正义云六月无戊申者下有辛巳取防/亦在六月之内戊申在辛巳之前三十三日不)
  (得共在一月上有五月今别言六月知日误月不/误长历推六月丙辰朔三日戊午五日庚申未知)
  (二者/孰误)
 壬戌
  七日
 庚午
  十五日
 辛未
卷十 第 18a 页 WYG0146-0272a.png
  十六日
 庚辰
  二十五日
 辛巳
  二十六日
 七月庚寅
  五日
 八月壬戌
卷十 第 18b 页 WYG0146-0272b.png
  八日
 癸亥
  九日
 九月戊寅
  九月无戊寅八月二十四日也上有八月下有冬
  则误在日也(案左传正义云经有十月壬午长历/推壬午十月二十九日戊寅在壬午)
  (之前四日耳故九月不/得有戊寅知误有日也)
 十月壬午
卷十 第 19a 页 WYG0146-0272c.png
  二十九日
隐公十一年
 正月癸未小 二月壬子大 三月壬午小
 四月辛亥大 五月辛巳小 六月庚戌大
 七月庚辰小 八月己酉大 九月己卯小
 十月戊申大 十一月戊寅大 十二月戊申小
 五月甲辰
  二十四日
卷十 第 19b 页 WYG0146-0272d.png
 七月庚辰
  一日
 壬午
  三日
 十月壬戌
  十五日
 十一月壬辰
  十五日
卷十 第 20a 页 WYG0146-0273a.png
桓公元年
 正月丁丑大 二月丁未小 三月丙子大
 四月丙午小 五月乙亥大 六月乙巳小
 七月甲戌大 八月甲辰小 九月癸酉大
 十月癸卯小 十一月壬申大 十二月壬寅小
 闰十二月辛未大
 四月丁未
  二日
卷十 第 20b 页 WYG0146-0273b.png
桓公二年
 正月辛丑小 二月庚午大 三月庚子大
 四月庚午小 五月己亥大 六月己巳小
 七月戊戌大 八月戊辰小 九月丁酉大
 十月丁卯小 十一月丙申大 十二月丙寅小
 正月戊申
  八日
 戊申纳于太庙
卷十 第 21a 页 WYG0146-0273c.png
  五月十日也有日而无月(案左传正义云长历此/年四月庚午朔其月无)
  (戊申五月己亥朔十日得/戊申是有日而无月也)
桓公三年
 正月乙未大 二月乙丑小 三月甲午大
 四月甲子小 五月癸巳大 六月癸亥小
 七月壬辰大 八月壬戌大 九月壬辰小
 十月辛酉大 十一月辛卯小 十二月庚申大
 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卷十 第 21b 页 WYG0146-0273d.png
  一日
桓公四年
 正月庚寅小 二月己未大  三月己丑小
 四月戊午大 五月戊子小  六月丁巳大
 七月丁亥小 八月丙辰大  九月丙戌小
 十月乙卯大 十一月乙酉小 十二月甲寅大
桓公五年
 正月甲申大 闰正月甲寅小 二月癸未大
卷十 第 22a 页 WYG0146-0274a.png
 三月癸丑小 四月壬午大 五月壬子小
 六月辛巳大 七月辛亥小 八月庚辰大
 九月庚戌大 十月庚辰小 十一月己酉小
 十二月戊寅大
 正月甲戌
  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书于正月从赴
 己丑
  六日
卷十 第 22b 页 WYG0146-0274b.png
桓公六年
 正月戊申小 二月丁丑大 三月丁未大
 四月丁丑小 五月丙午大 六月丙子小
 七月乙巳大 八月乙亥小 九月甲辰大
 十月甲戌小 十一月癸卯大 十二月癸酉小
 八月壬午
  八日
 九月丁卯
卷十 第 23a 页 WYG0146-0274c.png
  二十四日
桓公七年
 正月壬寅大 二月壬申小 三月辛丑大
 四月辛未小 五月庚子大 六月庚午小
 七月己亥大 八月己巳大 九月己亥小
 十月戊辰大 十一月戊戌小 十二月丁卯大
 闰十二月丁酉小
  邢云此不合有闰若来年五月不得有丁丑
卷十 第 23b 页 WYG0146-0274d.png
 二月己亥
 二十八日
桓公八年
 正月丙寅大 二月丙申小 三月乙丑大
 四月乙未小 五月甲子大 六月甲午小
 七月癸亥大 八月癸巳小 九月壬戌大
 十月壬辰大 十一月壬戌小 十二月辛卯大
 正月己卯
卷十 第 24a 页 WYG0146-0275a.png
  十四日
 五月丁丑
  十四日
桓公九年
 正月辛酉小 二月庚寅大 三月庚申小
 四月己丑大 五月己未小 六月戊子大
 七月戊午小 八月丁亥大 九月丁巳小
 十月丙戌大 十一月丙辰小 十二月乙酉大
卷十 第 24b 页 WYG0146-0275b.png
桓公十年
 正月乙卯大 二月乙酉小 三月甲寅大
 四月甲申小 五月癸丑大 六月癸未小
 七月壬子大 八月壬午小 九月辛亥大
 十月辛巳小 十一月庚戌大 十二月庚辰小
 正月庚申
  六日
 十二月丙午
卷十 第 25a 页 WYG0146-0275c.png
  二十七日
桓公十一年
 正月己酉大 闰正月己卯小 二月戊申大
 三月戊寅小 四月丁未大 五月丁丑大
 六月丁未小 七月丙子大 八月丙午小
 九月乙亥大 十月乙巳大 十一月甲戌大
 十二月甲辰小
 五月癸未
卷十 第 25b 页 WYG0146-0275d.png
  七日
 九月丁亥
  十三日
 己亥
  二十五日
桓公十二年
 正月癸酉大 二月癸卯小 三月壬申大
 四月壬寅小 五月辛未大 六月辛丑小
卷十 第 26a 页 WYG0146-0276a.png
 七月庚午大 八月庚子大 九月庚午小
 十月己亥大 十一月己巳小 十二月戊戌大
 六月壬寅
  二日
 七月丁亥
  十八日
 八月壬辰
  七月二十三日书八月从赴也(案孔颖达正义云/壬辰是七月二十)
卷十 第 26b 页 WYG0146-0276b.png
  (三日今上有七月书于八月之下如此类者注皆/谓之日误今云从赴者以其中不可通欲两解故)
  (也五年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甲戌非正月之/日而以正月起文传言两赴是赴以正月也彼以)
  (十二月之日为正月赴鲁知赴者或有以/前月之日从后月而赴故因此以示别意)
 十一月丙戌
  十八日
 十二月丁未
  十日
桓公十三年
卷十 第 27a 页 WYG0146-0276c.png
 正月戊辰小 闰正月丁酉大 二月丁卯小
 三月丙申大 四月丙寅小 五月乙未大
 六月乙丑小 七月甲午大 八月甲子小
 九月癸巳大 十月癸亥小 十一月壬辰大
 十二月壬戌大
 二月己巳
  三日
桓公十四年
卷十 第 27b 页 WYG0146-0276d.png
 正月壬辰小 二月辛酉大 三月辛卯小
 四月庚申大 五月庚寅小 六月己未大
 七月己丑小 八月戊午大 九月戊子小
 十月丁巳大 十一月丁亥小 十二月丙辰大
 八月壬申
  十五日
 乙亥
  十八日
卷十 第 28a 页 WYG0146-0277a.png
 十一月丁巳
  二日
桓公十五年
 正月丙戌小 二月乙卯大 三月乙酉大
 四月乙卯小 五月甲申大 六月甲寅小
 七月癸未大 八月癸丑小 九月壬午大
 十月壬子小 十一月辛巳大 十二月辛亥小
 三月乙未
卷十 第 28b 页 WYG0146-0277b.png
  十一日
 四月己巳
  十五日
 六月乙亥
  二十二日
桓公十六年
 正月庚辰大 二月庚戌小 三月己卯大
 四月己酉小 五月戊寅大 六月戊申大
卷十 第 29a 页 WYG0146-0277c.png
 闰六月戊寅小 七月丁未大 八月丁丑小
 九月丙午大 十月丙子小 十一月乙巳大
 十二月乙亥小
  经言冬城向十月一月卫侯朔出奔齐传曰冬城
  向书时也学者疑于冬城向在十月下有十一月
  而传云书时今推校闰在六月则月却而节前水
  星可在十一月而正也功役之时皆总指天象不
  与诸历数同也诗曰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此未正
卷十 第 29b 页 WYG0146-0277d.png
  中也传之释经皆通言一时不月别也经书夏叔
  弓如滕五月葬滕成公若无传辞则必谓叔弓四
  月如滕推此言之城向亦俱是十一月但本事异
  各随本而书之耳不然丘明无缘发书时之传也
  (案孔颖达正义云杜以城向与下同月故检叔弓/如滕经传之异如滕与葬同月知此城向与出奔)
  (同月但本事既异各随本而书之下有月而此无/尔其实同是十一月也但十一月水星昏犹未正)
  (故复推校历数此年月却节前水星可在十一月/而正又方者未至之辞故以定之方中为比欲向)
  (中而实未正中十一月可以兴土功也书时非传/误也刘炫规过以为案周语云辰角见而雨毕天)
卷十 第 30a 页 WYG0146-0278a.png
  (根见而水涸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陨霜而冬裘)
  (具清风至而修城郭故夏令日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营室之中土功其始先儒以为建戍之月霜始)
  (降房星见霜降之后寒风至而心星见郑玄云辰/角见谓九月本天根见谓九月末天根谓氐星是)
  (也自然火见是建亥之月又春秋城楚丘是正月/而杜引诗云定之方中未正中也定星岂正月未)
  (正中乎据此诸文则火见土功必在建亥之月建/戊之月必无土功之理杜以为建戍之月得城向)
  (者非也今案周语之文单子见陈不除道故讥为/此言所举时节并在早月月令孟冬天子始裘单)
  (子云陨霜而冬裘具九月已裘是其早也且周语/之文据寻常节气九月而除道十月而兴土功杜)
  (以此年闰在六月则建戍之月二十一日已得建/亥节气土功之事何为不可诸侯城楚丘自在正)
卷十 第 30b 页 WYG0146-0278b.png
  (月卫人初作宫室必在其前杜云定星方欲正中/于理何失刘广引周语以规杜不知杜谓月却节)
  (前何须/致难也)
桓公十七年
 正月甲辰大 二月甲戌小 三月癸卯大
 四月癸酉小 五月壬寅大 六月壬申小
 七月辛丑大 八月辛未大 九月辛丑小
 十月庚午大 十一月庚子小 十二月己巳大
 正月丙辰
卷十 第 31a 页 WYG0146-0278c.png
  十三日
 二月丙午
  二月无丙午日月必有误三月四日也
 五月丙午
  五日
 六月丁丑
  六日
 八月癸巳
卷十 第 31b 页 WYG0146-0278d.png
  二十三日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
 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日御不失
 日以授百官于朝
 十月辛卯
  二十二日
桓公十八年
 正月己亥小 二月戊辰大 三月戊戌小
卷十 第 32a 页 WYG0146-0279a.png
 四月丁卯大 五月丁酉小 六月丙寅大
 七月丙申小 八月乙丑大 九月乙未小
 十月甲子大 十一月甲午大 十二月甲子小
 四月丙子
  十日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五月一日也有日无月
 七月戊戌
卷十 第 32b 页 WYG0146-0279b.png
  三日
 十二月己丑
  二十六日
 
 
 
 
 春秋释例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