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 第 1a 页 WYG0701-089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语类卷九十一
  礼八
   杂仪
自三代后车服冠冕之制前汉皆不说只后汉志内略
 载又多不可晓(○以/下服)
古者有祭服有朝服祭服所谓鷩冕之类朝服所谓皮
 弁玄端之类天子诸侯各有等差自汉以来祭亦用
卷九十一 第 1b 页 WYG0701-0894b.png
 冕服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隋炀帝时始令百
 官戎服唐人谓之便服又谓之从省服乃今之公服
 也祖宗以来亦有冕服车骑(骑黄录/作旗)之类而不常
 用惟大典礼则用之然将用之时必先出许多物色
 于庭所持之人又须有赏赐(黄录云所持之人/又须有以赐也)于是
 将用之前有司必先入文字取指挥例降旨权免(夔/孙)
 (○义/刚同)
今朝廷服色三等乃古间服此起于隋炀帝时然当时
卷九十一 第 2a 页 WYG0701-0894c.png
 亦只是做戎服当时以巡幸烦数欲就简便故三品
 以上服紫五品服绯六品以下服绿他当时又自有
 朝服今亦自有朝服大祭祀时用之然不常以朝到
 临祭时取用却一齐都破损了要整理又须大费一
 回只得恁地包在那里(贺/孙)
今之朝服乃戎服盖自隋炀帝数游幸令百官以戎服
 从二品紫五品朱六品青皂靴乃上马鞋也后世循
 袭遂为朝服然自唐人朝服犹著礼服幞头圆顶软
卷九十一 第 2b 页 WYG0701-0894d.png
 脚今之吏人所冠者是也桶顶帽子乃隐士之冠宣
 和末京师士人行道间犹著衫帽至渡江戎马中乃
 变为白凉衫绍兴二十年间士人犹是白凉衫至后
 来军兴又变为紫衫皆戎服也(义/刚)
唐人法服犹施之朝廷今日惟祭祀不得已乃用不复
 施之朝廷矣且如今之冕嵯峨而不安于首古者佩
 玉右徵角左宫羽今必不然(方/子)
祖宗时有大朝会如元正冬至有之天子被法服群臣皆
卷九十一 第 3a 页 WYG0701-0895a.png
 有其服籍溪在某州为解头亦尝预元正朝班又旧
 制在京升朝官以上每日赴班如上不御殿宰相押
 班所以韩魏公不押班为台諌所论籍溪云士服著
 白罗衫青缘有裙有佩绍兴间韩勉之知某州于信
 州绘样来制士服正如此某后来看祖宗实录乃是
 教大晟乐时士人所服方知出处今朝廷所颁绯衫
 乃有司之服也(人杰广/录略)
政和间尝令天下州学生习大晟乐者皆著衣裳如古
卷九十一 第 3b 页 WYG0701-0895b.png
 之制及漆纱帽但无顶尔及诸州得解举首贡至京
 师皆若此赴元日朝或曰苍梧杂志载背子近年方
 有旧时无之只汗衫袄子上便著公服女人无背只
 是大衣命妇只有横帔直帔之异尔背子乃婢妾之
 服以其在背后故谓之背子先生曰见说国初之时
 至尊常时禁中常只裹帽著背子不知是如何又见
 前辈说前辈子弟平时家居皆裹帽著背不裹帽便
 为非礼出门皆须具冠带今皆失了从来人主常朝
卷九十一 第 4a 页 WYG0701-0895c.png
 君臣皆公服孝宗简便平时著背常朝引见臣下只
 是凉衫今遂以为常如讲筵早朝是公服晚朝亦是
 凉衫(阙/)
问今冠带起于何时曰看角抵图所画观戏者尽是冠
 带立底屋上坐底皆戴帽系带树上坐底也如此那
 时犹只是软帽搭在头上带只是一条小皮穿几个
 孔用那銙子缚住至贱之人皆用之今来帽子做得
 恁高硬带做得恁地重大既不便于从事又且是费
卷九十一 第 4b 页 WYG0701-0895d.png
 钱皂衫更费重某从向时见此三物疑其必废如今
 果是人罕用也是贫士如何要办得自家竭力办得
 著去那家那家自无了教他出来相接也不得所以
 其弊必废大凡事不商量后都是如此问古人制深
 衣正以为士之贵服且谓完且弗费极是好上至天
 子亦服之不知士可以常服否曰可以摈相可以治
 军旅如此贵重恐不可常服曰朝玄端夕深衣已是
 从简便了且如深衣有大带了又有组以束之今人
卷九十一 第 5a 页 WYG0701-0896a.png
 已不用组了凡是物事才是有两件定是废了一件
 又云薄太后以帽絮提文帝则帽已自此时有了从
 来也多唤做巾子幞头(或云唐庄宗取伶官者用之/但未有脚或云太祖庙方用)
 (想此时方制得如/此长脚○贺孙)
符舜功曰去年初得官欲冠带参先生中以显道言而
 止今思之亦是失礼先生曰毕竟是君命良久笑曰
 显道是出世间法某初闻刘谏议初仕时冠带乘凉
 轿还人事往往前辈皆如此今人都不理会其间有
卷九十一 第 5b 页 WYG0701-0896b.png
 如此者遂哂之要之冠带为礼某在同安作簿时朝
 廷亦有文字令百官皆戴帽某时坐轿有碍后于轿
 顶上添了一圈竹(义刚/)
上领服非古服看古贤如孔门弟子衣服如今道服却
 有此意古画亦未有上领者惟是唐时人便服此盖
 自唐初已杂五胡之服矣(贺/孙)
因言服制之变前辈无著背子者虽妇人亦无之士大
 夫常居常服纱帽皂衫革带无此则不敢出背子起
卷九十一 第 6a 页 WYG0701-0896c.png
 殊未久或问妇人不著背子则何服曰大衣问大衣
 非命妇亦可服否曰可僩因举胡德辉杂志云背子
 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后来习
 俗相承遂为男女辨贵贱之服曰然然尝见前辈杂
 说中载上御便殿著纱帽背子则国初已有背子矣
 皆不可晓又曰后世礼服固未能猝复先王之旧且
 得华夷稍有辨别犹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
 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
卷九十一 第 6b 页 WYG0701-0896d.png
 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
 大抵皆胡服问今公服起于何时曰隋炀帝游幸令
 群臣皆以戎服从五品以上服紫七品以上服绯九
 品以下服绿只从此起遂为不易之制又问公服何
 故如许阔曰亦是积渐而然初不知所起尝见唐人
 画十八学士裹幞头公服极窄画裴晋公诸人则稍
 阔及画晚唐王铎辈则又阔相承至今又益阔也尝
 见前辈说绍兴初某人欲制公服呼针匠计料匠云
卷九十一 第 7a 页 WYG0701-0897a.png
 少三尺许某人遂寄往都下制造及得之以示针匠
 匠曰此不中格式某不敢为也某人问其故曰但看
 袖必短据格式袖合与下襜齐至地不然则不可以
 入閤门彼时犹守得这意思今亦不复存矣唐人有
 官者公服幞头不离身以此为常服乂别有朝服如
 进贤冠中单服之类其下又有省服服为常服今之
 公服即唐之省服服也又问幞头所起曰亦不知所
 起但诸家小说中时班駮见一二如王彦辅麈史犹
卷九十一 第 7b 页 WYG0701-0897b.png
 略言之某少时尚见唐时小说极多今皆不复存矣
 唐人幞头初止以纱为之后以其软遂斫木作一山
 子在前衬起名曰军容头其说以为起于鱼朝恩一
 时人争效士大夫欲为幞头则曰为我斫一军容头
 来及朝恩被诛人以为语谶其先幞头四角有脚两
 脚系向前两脚系向后后来遂横两脚以铁线张之
 然惟人主得裹此世所画唐明皇已裹两脚者但比
 今甚短后来藩镇遂亦僣用想得士大夫因此亦皆
卷九十一 第 8a 页 WYG0701-0897c.png
 用之但不知几时展得如此长尝见禅家语录载唐
 庄宗问一僧云朕收中原得一宝未有人酬价僧曰
 略借陛下宝看庄宗以手展幞头两脚示之如此则
 五代时犹是惟人君得裹两脚者然皆莫可考也桐
 木山子相承用至夲朝遂易以藤织者而以纱帽之
 近时方易以漆纱尝见南剑沙溪一士夫家尚收得
 上世所藏幞头犹是藤织坯子唐制又有两脚上下
 者亦莫可晓(僩/)
卷九十一 第 8b 页 WYG0701-0897d.png
而今衣服未得复古且要辨得华夷今上领衫与靴皆
 胡服本朝因唐唐因隋隋因周周因元魏隋炀帝有游
 幸遂令臣下服戎服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
 六品以下服绿皆戎服也至唐有三等服有朝服又
 有公服治事时著便是法服有衣裳佩玉等又有常
 时服便是今时公服则无时不服唐初年服袖甚窄
 全是胡服中年渐宽末年又宽但看人家画古贤可
 见唐初头上裹四脚软巾至鱼朝恩以桐木为冠如
卷九十一 第 9a 页 WYG0701-0898a.png
 山形安于髻上方裹巾后人渐学他至夲朝渐变为
 幞头方用漆纱做夲来唐时四脚软巾只人主后面
 二带用物事穿得横臣下不敢用后藩镇之徒僣窃
 用今则朝廷一例如此(学蒙○与/上条闻同)
爵弁赤少黑多如今深紫色韠以皮为之如今水担相
 似盖古人未有衣服时且取鸟兽之皮来遮前面后
 面后世圣人制服不去此者示不忘古也今则又以
 帛为之耳韠中间有颈两头有肩肩以革带穿之革
卷九十一 第 9b 页 WYG0701-0898b.png
 带今之銙子古人却是环子钉于革带其势垂下如
 今人钉(阙/)串子样镌燧之类结放上面今之銙子便
 是仿他形像古人带甚轻却带得许多物今人带枉
 做得恁地重如幞头靴之类亦然幞头夲是偃脚垂
 下要束得𦂳今却做长带问横渠说唐庄宗因取伶
 官幞头带之后遂成例曰不是恁地庄宗在位亦未
 能便变化风俗兼是伶人所带士大夫亦未必肯带
 之见画夲唐明皇已带长脚幞头或云藩镇僣礼为
卷九十一 第 10a 页 WYG0701-0898c.png
 之后遂皆为此样或云乃是唐宦官要得常似新幞
 头故以铁线插带中又恐坏其中以桐木为一幞头
 骨子常令幞头高起如新谓之军容头后来士大夫
 学之令匠人为我斫个军容头来盖以木为之故谓
 之斫及唐末宦者之祸人皆以此语为谶王彦辅
 史说如此说得有来历恐是如此后人觉得不安到
 夲朝太宗时又以藤做骨子以纱糊于上后又觉见
 不安到仁宗时方以漆纱为之尝见南剑沙县人家
卷九十一 第 10b 页 WYG0701-0898d.png
 尚有藤骨子可见此事未久盖此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变必有渐(夔/孙)
挚是初见君时用以献君二生一死皆是抱羔雁雉真
 物以献如今笏却是古人记事手板(王坦之倒/执手板)插之带
 间今人笏却是用行礼记事但其私记也今之公服
 皆古之戎服(古公服是法服朱衣皂缘冠则三公用/貂蝉御史用獬在衣之上则系带带剑)
 (之类六/七件)隋炀帝南游命群臣以戎服从大臣紫中绯
 小绿今之成群成队试进士诗赋亦炀帝法也金银
卷九十一 第 11a 页 WYG0701-0899a.png
 鱼乃古人以合符臣之得鱼符者用袋之腰间今无
 合符事却尚用鱼又不用袋鱼鱼袋事出唐书舆服
 志高武中睿时(扬/)
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某尝谓纵未能大定经制且随
 时略加整顿犹愈于不为如小衫令各从公衫之色
 服紫者小衫亦紫服绯绿者小衫亦绯绿服白则小
 衫亦白胥吏则皆乌衣馀皆仿此庶有辨别也(闳祖/)
古人戴冠郭林宗时戴巾温公幅巾是其类也古人衣
卷九十一 第 11b 页 WYG0701-0899b.png
 冠大率如今之道士道士以冠为礼不戴巾妇人环
 髻今之特髻是其意也不戴冠(扬/)
今官员执笏最无道理笏者只是君前记事恐事多须
 以纸粘笏上记其头绪或在君前不可以手指人物
 须用笏指之此笏常插在腰间不执在手中夫子摄
 齐升堂何曾手中有笏摄齐者畏谨恐上阶时踏著
 裳有颠仆之患执圭者圭自是贽见之物只是捧至
 君前不是如执笏所以执圭时便足缩缩如有循缘
卷九十一 第 12a 页 WYG0701-0899c.png
 手中有主不得摄齐亦防颠仆(明作/)
古人言人跪坐虽有拱璧而先乘马不如坐进此道谓
 跪而献之也如文帝不觉膝之前盖亦是跪坐跪坐
 故两手下为拜(拜字从/两手下)古者初冠母子相拜妇初见
 舅姑舅姑答拜不特君臣相答拜也(方子○/以下拜)
古人坐于地未必是盘足必是跪以其惯了故脚不痛
 所以拜时易也古人之拜正如今道士拜二膝齐下
 唐人先下一膝谓之雅拜似有罪是不恭也今人不
卷九十一 第 12b 页 WYG0701-0899d.png
 然(明作/)
安卿问古者天子拜其臣想亦是席地而坐只略为之
 俛首便是拜否曰太甲拜手稽首成王拜手稽首疏
 言稽留之意是首至地之久也盖其尊师传如此后
 来晋元帝亦拜王导至其家亦拜其妻如法帖中元
 帝与王导帖皆称顿首不知如何(义刚/)
问虞礼子为尸父拜之曰古人大抵如此如子冠母先
 拜之子却答拜而今这处都行不得看来古人上下
卷九十一 第 13a 页 WYG0701-0900a.png
 之际虽是严而情意甚相通如禹拜昌言王拜手稽
 首之类到汉以来皇帝见丞相在坐为起在舆为下
 赞者曰皇帝为丞相起尚有这意思到六朝以来君
 臣逐日相与说话如宋文帝明日欲杀某人晚间更
 与他说话不能得他去其间有入朝去从人即分散
 去到晚也方出到唐尚有坐说话底意思而今宰相
 终年立地不曾得一日坐人主或终日不曾得见面
 寿皇求治之初中间学士固是直宿又分讲官亦直
卷九十一 第 13b 页 WYG0701-0900b.png
 宿又令从官亦得入赐坐从容讲论而今未论朝廷
 如古人州郡之间亦自如此如罗池碑云柳子厚与
 牙将欧阳翼共饮法帖中有颜真卿与蔡明远帖都
 书名牙将即是客将蔡明远亦是衙前他却与之情
 意如此而今州郡与小官也不如此了(夔/孙)
问看礼中说妇人吉拜虽君赐肃拜此则古人女子拜
 亦伏地也曰古有女子伏拜者乃太祖问范质之侄
 杲古者女子拜如何他遂举古乐府云长跪问故夫
卷九十一 第 14a 页 WYG0701-0900c.png
 以为古妇女皆伏拜自则天欲为自尊之计始不用
 伏拜今看来此说不然乐府只说长跪问故夫不曾
 说伏拜古人坐也是跪一处云直身长跪若拜时亦
 只低手祗揖便是肃拜故礼肃拜注云肃俯手也盖
 妇人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自难以俯伏地上
 古人所以有父母拜其子舅姑答妇拜者盖古坐时
 只跪坐在地拜时亦容易又不曾相对拜各有向当
 答拜亦然大祝九拜稽首拜头至地顿首拜头叩地
卷九十一 第 14b 页 WYG0701-0900d.png
 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吉
 拜拜而后稽颡凶拜稽颡而后拜也奇拜一拜褒拜
 再拜褒读为报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揖传云介者不
 拜敢肃使者是也(贺/孙)
问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齐跪手至
 地而头不下为肃拜拜手亦然为丧主则头亦至地不
 肃拜南北朝有乐府诗说妇人云伸腰再拜跪问客
 平安否伸腰亦是头不下也周宣帝令命妇朝见皆
卷九十一 第 15a 页 WYG0701-0901a.png
 跪伏朝见如男子之仪但不知妇人膝不跪地而变
 为今之拜者起于何时此等小小礼文皆无所稽考
 程泰之以为始于武后亦非也古者男子拜亦两膝
 齐屈如今之道士拜杜子春注周礼奇拜以为先屈
 一膝如今之雅拜汉人雅拜即今之拜是也(淳/)
妇人有肃拜拜手稽颡(肃拜者两膝跪地敛手放低拜/手者膝亦跪而手至地也稽颡)
 (头至地也为夫与长/子丧亦如之○焘)
拜亲时须合坐受叔伯母亦合坐受兄只立受嫂叔同
卷九十一 第 15b 页 WYG0701-0901b.png
 一家不可不拜亦须对拜夫妇对拜(扬/)
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著处(广/)
今人契拜父母兄弟极害义理(扬/)
古人跪坐立乘(方子○/以下坐)
问盘坐于理有害否曰古人席地亦只是盘坐又有跪坐
 者(宇录云古人亦只/跪坐未有盘坐)君前臣跪父前子跪两膝头屈前
 著地观画图可见古人密处未见得其疏即是如此(宇/录)
 (云古人撙节/处自如此密)管宁坐一木榻积五十年未尝箕股其榻
卷九十一 第 16a 页 WYG0701-0901c.png
 上当膝处皆穿今人有椅子若对宾客时合当垂足坐
 若独居时垂足坐难久盘坐亦何害(淳○宇/录少异)
族长至已之家必以族长坐主位无亲疏皆然北人以
 姑夫之类外姓之人亦坐主位无此义(扬/)
燕居父子同坐亦得惟对客不得(扬/)
古人屋(黄作/室)无廊庑三公露立于槐下九卿露立于棘
 下当其朝会有雨则止曾子问诸侯见天子入门而
 雨沾服失容则废(淳○义刚录略/以下朝廷之仪)
卷九十一 第 16b 页 WYG0701-0901d.png
因论朝礼云如周礼所说古之朝礼君臣皆立至汉时
 所谓皇帝见丞相起尚有此礼不知后来如何废了
 然所谓朝不坐又也有坐底(焘/)
三代之君见大臣多立乘车亦立汉初犹立见大臣如
 赞者云天子为丞相起后世君太尊臣太卑(德/明)
古者天子见群臣有礼先特揖三公次揖九卿又次揖
 左右然后泛揖百官所谓天揖同姓之类有许多等
 级(义/刚)
卷九十一 第 17a 页 WYG0701-0902a.png
因问欲使士人为宰相吏升降揖逊不佳否曰古人皆
 有此礼本朝废之又问古人何故受拜曰不然孔子
 须拜卫灵公鲁哀公旧制宰相在堂上御史中丞为
 班首与对拜于阶下又圣节日百官尽揖宰相于何
 处(扬/)
古时隔品则拜谓如八品见六品六品见四品则拜宰
 相礼绝百僚则皆拜之若存得此等旧礼亦好却有
 等杀今著公令从事郎以下庭参不拜则以上者不
卷九十一 第 17b 页 WYG0701-0902b.png
 庭参可知岂有京朝官复降阶之礼今朝士见宰相
 只是客礼见监司郡守如何却降阶问若客司揖请
 降阶则如何曰平立不降可也同官虽皆降阶吾独
 不降可也(是时将赴莆田问此先生又云古者庭参/官令录以下往往皆拜惟职官不拜所以)
 (着令如此/○德明)
子晦将赴莆阳请于先生今属邑见郡守不问官序列
 阶墀如何曰若欲自行其志勿从俗可也因云今多
 相尚如此以此去事人固是无见识且是为官长者
卷九十一 第 18a 页 WYG0701-0902c.png
 安受而不疑更是怪坐客云赵丞相帅某处经过某
 处而属邑宰及同僚皆于船头迎望拜接后却指挥
 不要此般礼数这般所在须先戒饬客将或云今人
 见宰相欲有所言未及出口已为客将按住云相公
 尊重至有要取覆而客将抗声云不得取覆者先生
 曰若是有此等无奈何须叱之可也(贺/孙)
开元礼有刺史吊吏民之礼略如古者国君吊臣礼本
 朝删去此条(方/子)
卷九十一 第 18b 页 WYG0701-0902d.png
问左右必竟孰为尊曰汉初右丞相居左丞相之上史
 中有言曰朝廷无出其右者则是右为尊也到后来
 又却以左为尊而老子有曰上将军处右而偏将军
 处左丧事尚右兵凶器也故以丧礼处之如此则吉
 事尚左矣汉初岂习于战国与暴秦之所为乎(广○/以下)
 (杂/论)
古父子异宫宫如今人四合屋虽各一处然四面共墙
 围(扬/)
卷九十一 第 19a 页 WYG0701-0903a.png
古谓之宫只是墙盖古人无今廊屋(焘/)
因论戟古人战争出入部从用之今只置之于门唐时
 私家得用戟如官几品得几戟(焘/)
今之表启是下谀其上今之制诰是君谀其臣(道/夫)
今之书简使上覆以为重于启也然用启字则有义理
 用覆字却无义理启乃开启之启覆为审覆之覆如
 三覆奏谓已有指挥更为再三审覆之也(广/)
问今人书简未尝拜而言拜未尝瞻仰而言瞻仰如何
卷九十一 第 19b 页 WYG0701-0903b.png
 曰瞻仰字去之无害但拜字承用之久若遽除去恐不
 免讥骂前辈只云某启启是开白之义法帖中有顿
 首韩文中有再拜其来已久问启又训跪如秦王问
 范睢有跽而请之曰古人席地而坐有问于人则略
 起身时其膝至地或谓之跪若妇人之拜在古亦跪
 古乐府云伸腰再拜跪则妇人当跪而拜但首不至
 地耳不知妇人之不跪起于何代或谓唐武后时方
 如此亦未可知周天元令命妇为男子之拜以称贺
卷九十一 第 20a 页 WYG0701-0903c.png
 及天元薨遂改其制想史官书之以表其异则古者
 妇人之拜其首不至地可知也然则妇人之拜当以
 深拜颇合于古(人/杰)
有士大夫来谒各以坐次推逊不已先生曰吾人年至
 五十后莫论官体(自/修)
大抵前辈礼数极周详郑重不若今人之苟简以今人
 律之先王之礼则今人为山鹿野麋矣然某尚及见
 前辈
卷九十一 第 20b 页 WYG0701-0903d.png
 
 
 
 
 
 
 
 朱子语类卷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