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四
卷六十四 第 1a 页 WYG0701-027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中庸三
   第二十章
脩道以仁脩道便是言上文脩身之道自为政在人转
 说将来脩道以仁仁是筑底处试商量如何伯丰言
 克去己私复此天理然后得其脩曰固是然圣贤言
 仁字处便有个温厚慈祥之意带个爱底道理下文
卷六十四 第 1b 页 WYG0701-0278b.png
 便言亲亲为大(/)
问脩道以仁继之以仁者人也何为下面又添说义礼
 曰仁便有义如阳便有阴亲亲尊贤皆仁之事亲之
 尊之其中自有个差等这便是义与礼亲亲在父子
 如此在宗族如彼所谓杀也尊贤有当事之者有当
 友之者所谓等也(僩/)
问仁亦是道如何却说脩道以仁曰道是汎说(汎字疑/是统字)
 仁是切要底又问如此则这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
卷六十四 第 2a 页 WYG0701-0279a.png
 人也亲亲为大如此说则此是偏言(节/)
问思脩身不可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
 可不知天曰此处却是倒看根本在脩身然脩身得
 力处却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得个自然道理
 学若不知天便记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
 天见事头绪多既知天了这里便都定这事也定那
 事也定(淳/)
思事亲不可不知人知人只如知人则哲之知不是思
卷六十四 第 2b 页 WYG0701-0279b.png
 欲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更要知人若不好
 底人与它处岂不为亲之累知天是知天道
知天是起头处能知天则知人事亲脩身皆得其理矣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皆知也只是要知得到信得
 及如君之仁子之孝之类人所共知而多不能尽者
 非真知故也(谟/)
问知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着力去做底
 是勇(德/明)
卷六十四 第 3a 页 WYG0701-0279c.png
问知仁勇之分曰大槩知底属知行底属仁勇是勇于
 知勇于行又云生知安行以知为主学知利行以仁
 为主困知勉行以勇为主(焘/)
问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困知勉行为勇此岂
 以等级言耶曰固是盖生知安行主于知而言不知
 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用着力然须是知
 得方能行得也(故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主于行而言虽
 是学而知得然须是着意去力行则所学而知得者
卷六十四 第 3b 页 WYG0701-0279d.png
 不为徒知也(故以学知/利行为仁)铢退思所谓三者皆兼知行
 而言大知固生知非生知何以能安而行至仁固力
 行非学知何以能利而行勇固是知行不可废翌日
 再问先生曰更须涵养
问中庸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何也曰论语
 说仁者安仁便是说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说得
 知低了此处说知便是仁在知中说得知大了盖既
 是生知必能安行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须是力行
卷六十四 第 4a 页 WYG0701-0280a.png
 方始至仁处此便是仁在知外譬如这个卓子论语
 说仁便是此脚直处说知便是横处中庸说仁便是
 横处说知便是直处而今且将诸说录出来看看这
 一边了又去看那一边便自见得不相碍(夔孙○赐/录云问诸)
 (说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先生独反是/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中庸说知仁)
 (勇意思自别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学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谓仁在知中)
 (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些了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所以谓仁在知外问智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
 (底是仁着力/去做底是勇)
卷六十四 第 4b 页 WYG0701-0280b.png
仁则力行工夫多知则致知工夫多好学近乎知力行
 近乎仁意自可见(道/夫)
问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曰交互说都是三
 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近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学
 又是知学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耻又是
 勇(淳/)
吕与叔好学近仁一段好(璘/)
知耻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卷六十四 第 5a 页 WYG0701-0280c.png
 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既耻为乡人进学
 安得不勇
为学自是问勇方行得彻不屈慑若才行不彻便是半
 涂而废所以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勇本是没紧要物
 事然仁知了不是勇便行不到头(僩/)
问为天下有九经若论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
 举其可以常行而不易者否曰此亦大槩如此说然
 其大者亦不出此又问吕氏以有此九者皆德怀之
卷六十四 第 5b 页 WYG0701-0280d.png
 事而刑不与焉岂以为此可以常行而刑则期于无
 刑所以不可常行而不及之欤曰也不消如此说若
 说不及刑则礼乐亦不及此只是言其大者而礼乐
 刑政固已行乎其间矣又问养士亦是一大者不言
 何也曰此只是大槩说若如此穷有甚了期若论养
 士如忠信重禄尊贤子庶民则教民之意固已具其
 中矣(僩/)
柔远解作无忘宾旅(孟子注宾/客羁旅)古者为之授节如照身
卷六十四 第 6a 页 WYG0701-0281a.png
 凭子之类谨时度关皆给之因能授任以嘉其善谓
 愿留于其国者也(德/明)
问来百工则财用足曰既有个国家则百工所为皆少
 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则事事皆有岂不足以足财
 用乎(如织纴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类○焘)
问饩廪曰饩牲饩也如今官员请受有生羊肉廪即廪
 给折送钱之类是也(赐/)
问送往迎来集注云授节以送其往曰远人来至去时
卷六十四 第 6b 页 WYG0701-0281b.png
 有节以授之过所在为照如汉之出入关者用繻唐
 谓之给过所赐
问凡事豫则立以下四句只是泛举四事或是包达道
 达德九经之属曰上文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
 者三天下之达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为天下国家
 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则立则此凡事
 正指达道达德九经可知素定是指先立乎诚可知
 中庸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应忽突出一语言凡事
卷六十四 第 7a 页 WYG0701-0281c.png
 也(铢/)
豫先知也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谓豫凡事豫则立不
 豫则废横渠曰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又曰精义入
 神者豫而已皆一义也(僩/)
或问言前定则不踬曰句句着实不脱空也今人才有
 一句言语不实便说不去(贺/孙)
事前定则不困閒时不曾做得临时自是做不彻便至
 于困行前定则不疚若所行不前定临时便易得屈
卷六十四 第 7b 页 WYG0701-0281d.png
 折枉道以从人矣道前定则不穷这一句又包得大
 连那上三句都包在里面是有个妙用千变万化而
 不穷之谓事到面前都理会得它人处置不得底事
 自家便处置得它人理会不得底事自家便理会得
 (僩/)
问反诸身不诚曰反诸身是反求于心不诚是不曾实
 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这孝之心若外面假
 为孝之事里面却无孝之心便是不诚矣(焘/)
卷六十四 第 8a 页 WYG0701-0282a.png
诚者天之道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诚之者人
 之道是实其实理则是勉而为之者也孟子言万物
 皆备于我便是诚反身而诚便是诚之反身只是反
 求诸已诚只是万物具足无所亏欠(端/蒙)
问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曰诚是天理之实然更
 无纤毫作为圣人之生其禀受浑然气质清明纯粹
 全是此理更不待修为而自然与天为一若其馀则
 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此不已直待得仁
卷六十四 第 8b 页 WYG0701-0282b.png
 义礼智与夫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无非实理然后
 为诚有一毫见得与天理不相合便于诚有一毫未
 至如程先生说常人之畏虎不如曾被虎伤者畏之
 出于诚实盖实见得也今于日用间若不实见得是
 天理之自然则终是于诚为未至也(大/雅)
问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之道也此言天理至实而无
 妄指理而言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
 无妄之谓人之道也此言在人当有真实无妄之知
卷六十四 第 9a 页 WYG0701-0282c.png
 行乃能实此理之无妄指人事而言也盖在天固有
 真实之理在人当有真实之功圣人不思不勉而从
 容中道无非实理之流行则圣人与天如一即天之
 道也未至于圣人必择善然后能实明是善必固执
 然后实得是善此人事当然即人之道也程子所谓
 实理者指理而言也所谓实见得是实见得非者指
 见而言也此有两节意曰如此见得甚善(铢/)
中庸言天道处皆自然无节次(不思不/勉之类)言人道处皆有
卷六十四 第 9b 页 WYG0701-0282d.png
 下功夫节次(择善与固/执是二节)言天道如至诚之类皆有至
 字其次致曲却是人事久则徵是外人信之古注说
 好(璘/)
或问明善择善何者为先曰譬如十个物事互个善五
 个恶须拣此是善此是恶方分明(从/周)
圣贤所说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论语则
 论学而时习之孟子则说明善诚身只是随它地头
 所说不同下得字来各自精细真实工夫只是一般
卷六十四 第 10a 页 WYG0701-0283a.png
 须是尽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谓同也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脩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
 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先生屡说慎思之一句言思之不慎便有枉用工夫处
 (人/杰)
中庸言慎思之思之粗后不及固是不慎到思之过时
 亦是不慎所以他圣人不说深思不说别样思却说
 个慎思(道/夫)
卷六十四 第 10b 页 WYG0701-0283b.png
或问笃行是有急切之意否曰笃厚也是心之恳恻(履/孙)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问而弗知弗可让下须当研
 穷到底使答者词穷理尽始得(砥/)
问博学之至明辨之是致知之事笃行则力行之事否
 曰然又问有弗学至行之弗笃弗措也皆是勇之事
 否曰此一段却只是虚说只是应上面博学之五句
 反说起如云不学则已学之而有弗能定不休如云
 有不战战必胜矣之类也弗措也未是勇事到得后
卷六十四 第 11a 页 WYG0701-0283c.png
 面说人一已百人十已千方正是说勇处虽愚必明
 是致知之效虽柔必强是力行之效(僩/)
或问人一已百人十已千曰此是言下工夫人做得一
 分自己做百分(节/)
吕氏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段煞好皆是他平
 日做工夫底(淳/)
汉卿问哀公问政章曰旧时只零碎解某自初读时只
 觉首段尾与次段首意相接如云政也者蒲卢也故
卷六十四 第 11b 页 WYG0701-0283d.png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说仁者
 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都接续说去遂
 作一段看始觉贯穿后因看家语乃知是本来只一
 段也中庸三十三章其次第甚密古人著述便是不
 可及此只将别人语言斗凑成篇本末次第终始总
 合如此缜密(贺孙○广录/意同别出)
问中广第二十章初看时觉得涣散收拾不得熟读先
 生章句方始见血脉通贯处曰前辈多是逐段解去
卷六十四 第 12a 页 WYG0701-0284a.png
 某初读时但见思脩身段后便继以天下之达道五
 知此三者段后便继以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似乎相
 接续自此推去疑只是一章后又读家语方知是孔
 子一时间所说广云岂独此章今次读章句乃知一
 篇首尾相贯只是说一个中庸底道理曰固是它古
 人解做得这样物事四散收拾将来及并合聚则便
 有个次序如此其次序又直如此缜密(广/)
问或问引大学论小人之阴恶阳善而以诚于中者目
卷六十四 第 12b 页 WYG0701-0284b.png
 之且有为善也诚虚为恶也何实如之之语何也曰
 小人閒居为不善是诚心为不善也掩其不善而著
 其善是为善不诚因举往年胡文定尝说朱子发虽
 脩谨皆是伪为是时范济美天资豪杰应云子发诚
 是伪为如公辈却是至诚文定逊谢曰某何敢当至
 诚二字济美却戏云子发是伪于为善公却是至诚
 为恶也乃是此意(德/明)
   第二十一章
卷六十四 第 13a 页 WYG0701-0284c.png
自诚明谓之性此性字便是性之也自明诚谓之教此
 教字是学之也此二字却是转一转说与首章天命
 之谓性脩道之谓教二字义不同(/)
自诚明性之也自明诚充之也转一转说天命之谓性
 以下举体统说(人/杰)
自诚明谓之性诚实然之理此尧舜以上事学者则自
 明诚谓之教明此性而求实然之理经礼三百曲礼
 三千无非使人明此理此心当提撕唤起常自念性
卷六十四 第 13b 页 WYG0701-0284d.png
 如何善因甚不善人皆可为尧舜我因甚做不得立
 得此后观书亦见理静坐亦见理森然于耳目之前
 (可/学)
以诚而论明则诚明合而为一以明而论诚则诚明分
 而为二(寿/昌)
   第二十二章
或问如何是唯天下至诚曰唯天下至诚言其心中实
 是天下至诚非止一家一国而已不须说至于实理
卷六十四 第 14a 页 WYG0701-0285a.png
 之极才说个至于则是前面有未诚底半截此是说
 圣人不说这个未实底况圣人亦非向有未实处到
 这里方实也赞化育与天地参是说地头(履/孙)
唯天下至诚言做出天下如许大事底本领子至极也
 如易至神至变(方/)
问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段且如性中有这仁便
 真个尽得仁底道理性中有这义便真个尽得义底
 道理(云云/)曰如此说尽说不着且如人能尽父子之
卷六十四 第 14b 页 WYG0701-0285b.png
 仁推而至于宗族亦无有不尽又推而至于乡党亦
 无不尽又推而至于一国至于天下亦无有不尽若
 只于父子上尽其仁不能推之于宗族便是不能尽
 其仁能推之于宗族而不能推之于乡党亦是不能
 尽其仁能推之于乡党而不能推之于一国天下亦
 是不能尽其仁能推于已而不能推于彼能尽于甲
 而不能尽于乙亦是不能尽且如十件事能尽得五
 件而五件不能尽亦是不能尽如两件事尽得一件
卷六十四 第 15a 页 WYG0701-0285c.png
 而一件不能尽亦是不能尽只这一事上能尽其初
 而不能尽其终亦是不能尽能尽于蚤而不能尽于
 暮亦是不能尽就仁上推来是如此义礼智莫不然
 然自家一身也如何做得许多事只是心里都有这
 个道理且如十件事五件事是自家平生晓得底或
 曾做来那五件平生不曾识也不曾做卒然至面前
 自家虽不曾做然既有此道理便识得破都处置得
 下无不尽得这个道理如能尽人之性人之气禀有
卷六十四 第 15b 页 WYG0701-0285d.png
 多少般样或清或浊或昏或明或贤或鄙或寿或夭
 随其所赋无不有以全其性而尽其宜更无些子欠
 阙处是它元有许多道理自家一一都要处置教是
 如能尽物之性如鸟兽草木有多少般样亦莫不有
 以全其性而遂其宜所以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
 人物之性盖圣人通身都是这个真实道理了拈出
 来便是道理东边拈出东边也是道理西边拈出西
 边也是道理如一斛米初间量有十斗再量过也有
卷六十四 第 16a 页 WYG0701-0286a.png
 十斗更无些子少欠若是不能尽其性如元有十斗
 再量过却只有七八斗少了二三斗便是不能尽其
 性天与你许多道理本自具足无些子欠阙只是人
 自去欠阙了它底所以中庸难看便是如此须是心
 地大段广大方看得出须是大段精微方看得出精
 密而广阔方看得出或曰中庸之尽性即孟子所谓
 尽心否曰只差些子或问差处曰不当如此问今夜
 且归去与众人商量晓得个至诚能尽人物之性分
卷六十四 第 16b 页 WYG0701-0286b.png
 晓了却去看尽心少间差处自见得不用问如言黑
 白若先识得了同异处自见只当问黑白不当问黑
 白同异久之又曰尽心是就知上说尽性是就行上
 说或曰能尽得真实本然之全体是尽性能尽得虚
 灵知觉之妙用是尽心曰然尽心就所知上说尽性
 就事物上说事事物物上各要尽得它道理较零碎
 尽心则浑沦(盖行处零碎知处却浑沦如/尽心才知些子全体便都见)又问尽心
 了方能尽性否曰然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卷六十四 第 17a 页 WYG0701-0286c.png
 性则知天便是如此(僩○枅/录别出)
问至诚尽性尽人尽物如何是尽曰性便是仁义礼智
 尽云者无所往而不尽也尽于此不尽于彼非尽也
 尽于外不尽于内非尽也尽得这一件那一件不尽
 不谓之尽尽得头不尽得尾不谓之尽如性中之仁
 施之一家而不能施之宗族施之宗族不能施之乡
 党施之乡党不能施之国家天下皆是不尽至于尽
 礼尽义尽智亦如此至于尽人则凡或仁或鄙或天
卷六十四 第 17b 页 WYG0701-0286d.png
 或寿皆有以处之使之各得其所至于尽物则鸟兽
 虫鱼草木动植皆有以处之使之各得其宜尽性尽
 人尽物大槩如此又问尽心亦是如此否曰未要说
 同与不同且须自看如何是心如何是性便自见得
 不同处如问白黑且去认取那个是白那个是黑则
 不必问而自能知其不同矣因曰若说大槩则尽心
 是知尽性是行尽心是见得个浑沦底尽性是于零
 碎事物上见尽心是见得许多条绪都包在里许尽
卷六十四 第 18a 页 WYG0701-0287a.png
 性则要随事看无一之或遗且如人之一身虽未便
 要历许多事十事尽得五事其馀五事心在那上亦
 要尽之其他事力未必能为而有能为之理亦是尽
 也至诚之人通身皆是实理无少欠阙处故于事事
 物物无不尽也(枅/)
问至诚尽人物之性是晓得尽否曰非特晓得尽亦是
 要处之尽其道若凡所以养人教人之政与夫利万
 物之政皆是也故下文云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
卷六十四 第 18b 页 WYG0701-0287b.png
 参矣若只明得尽如何得与天地参去这一个是无
 不得底故曰与天地参而为三矣(大/雅)
尽人性尽物性性只一般人物气禀不同人虽禀得气
 浊善底只在那里有可开通之理是以圣人有教化
 去开通它使复其善底物禀得气偏了无道理使开
 通故无用教化尽物性只是所以处之各当其理且
 随他所明处使之它所明处亦只是这个善圣人便
 是用他善底如马悍者用鞭策亦可乘然物只到得
卷六十四 第 19a 页 WYG0701-0287c.png
 这里此亦是教化是随他天理流行发见处使之也
 如虎狼便只得陷而杀之驱而远之(淳/)
尽已之性如在君臣则义在父子则亲在兄弟则爱之
 类已无一之不尽尽人之性如黎民时雍各得其所
 尽物之性如鸟兽草木咸若如此则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皆是实事非私心之仿像也(人/杰)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只是恁地贯将去然却有个则字在(节/)
卷六十四 第 19b 页 WYG0701-0287d.png
赞天地之化育人在天地中间虽只是一理然天人所
 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
 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
 物而薪㸑必用人裁成辅相须是人做非赞助而何
 程先生言参赞之义非谓赞助此说非是(闳/祖)
圣人赞天地之化育盖天下事有不恰好处被圣人做
 得都好丹朱不肖尧则以天下与人洪水汎滥舜寻
 得禹而民得安居桀纣暴虐汤武起而诛之
卷六十四 第 20a 页 WYG0701-0288a.png
程子说赞化处谓天人所为各自有分说得好(淳/)
问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曰此已到至处说着须如
 此说又须分许多节次只圣人之至诚一齐具备中
 庸于此皆分作两截言至诚则浑然天成更无可说
 如下文却又云诚之者人之道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皆是教人做去如至诚无息一段诸儒说多不明却
 是古注是此是圣人之至诚天下久则见其如此非
 是圣人如此节次虽尧舜之德亦久方著于天下问
卷六十四 第 20b 页 WYG0701-0288b.png
 赞化育常人如何为得曰常人虽不为得亦各有之
 曰此事惟君相可为曰固然以下亦有其分如作邑
 而祷雨之类皆是(可/学)
问中庸两处说天下之至诚而其结语一则曰赞天地
 之化育一则曰知天地之化育赞与知两字如何分
 曰前一段是从里面说出后段是从下面说上如脩
 道之谓教也立天下之大本是静而无一息之不中
 知化育则知天理之流行(贺孙录云或问赞化育与/知化育何如曰尽其性者)
卷六十四 第 21a 页 WYG0701-0288c.png
 (是从里面说将出故能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经纶天下之大经者是从下面说上)
 (去如修道之/教是也云云)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先生云只缘气禀不齐若至诚尽性则查滓
 便浑化不待如此(炎/)
曲是气禀之偏如禀得木气多便温厚慈祥从仁上去
 发便不见了发强刚毅就上推长充扩推而至于极
 便是致气禀笃于孝便从孝上致曲使吾之德浑然
卷六十四 第 21b 页 WYG0701-0288d.png
 是孝而无分毫不孝底事至于动人而变化之则与
 至诚之所就者无殊(升/卿)
刘潜夫问致曲曰只为气质不同故发见有偏如至诚
 尽性则全体著见次于此者未免为气质所隔只如
 人气质温厚其发见者必多是仁仁多便侵却那义
 底分数气质刚毅其发见者必多是义义多便侵却
 那仁底分数因指面前灯笼曰且如此灯乃本性也
 未有不光明者气质不同便如灯笼用厚纸糊灯便
卷六十四 第 22a 页 WYG0701-0289a.png
 不甚明用薄纸糊灯便明似纸厚者用纱糊其灯又
 明矣撤去笼则灯之全体著见其理正如此也(文/蔚)
问致曲曰须件件致去如孝如悌如仁义须件件致得
 到诚处始得(赐/)
问致曲曰曲是逐事上着力事事上推致其极如事君
 则推致其忠事亲则推致其孝与人交则推致其信
 皆事事上推致其极(兼/信)
问致曲莫是就其所长上推致否曰不只是所长谓就
卷六十四 第 22b 页 WYG0701-0289b.png
 事上事事推致且如事父母便就这上致其孝处兄
 弟便致其恭敬交朋友便致其信此所谓致曲也能
 如此推致则能诚矣曲不是全体只是一曲(洽/)
问致曲是就偏曲处致力否曰如程子说或孝或弟或
 仁或义所偏发处推致之各造其极也问如此恐将
 来只就所偏处成就曰不然或仁或义或孝或弟更
 互而发便就此做致曲工夫(德/明)
问致曲伊川说从一偏致曰须件件致去如孝弟须件
卷六十四 第 23a 页 WYG0701-0289c.png
 件致得到诚孝诚弟处如仁义须件件致到仁之诚
 义之诚处(夔/孙)
问其次致曲注所谓善端发见之偏如何曰人所禀各
 有偏善或禀得刚强或禀得和柔各有一偏之善若
 就它身上更求其它好处又不能如此所以就其善
 端之偏而推极其全恻隐羞恶是非辞逊四端随人
 所禀发出来各有偏重处是一偏之善(宇/)
问其次致曲是就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如何
卷六十四 第 23b 页 WYG0701-0289d.png
 曰随其善端发见于此便就此上推致以造其极发
 见于彼便就彼上推致以造其极非是止就其发见
 一处推致之也如孟子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
 可胜用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此正是致曲
 处东坡文中有一处说得甚明如从此恻隐处发便
 从此发见处推致其极从羞恶处发便就此发见处
 推致其极孟子所谓扩充其四端是也曲无不致则
 德无不实而明著动变积而至于能化亦与圣人至
卷六十四 第 24a 页 WYG0701-0290a.png
 诚无异矣(铢/)
问致曲曰伊川说得好将曲专做好处所以云或仁或
 义或孝或弟就此等处推致其极又问或问却作随
 其所禀之厚薄而以伊川之言为未尽不可专就偏
 厚处说者如何曰不知旧时何故如此说或曰所禀
 自应有厚薄或厚于仁薄于义或厚于义薄于仁须
 是推致教它恰好则亦不害为厚薄矣曰然也有这
 般处然观其下文曲能有诚一句则专是主好说盖
卷六十四 第 24b 页 WYG0701-0290b.png
 上章言尽性则统体都是诚了所谓诚字连那尽性
 都包在里面合下便就那根头一尽都尽更无纤毫
 欠阙处其次致曲则未能如此须是事事上推致其
 诚逐旋做将去以至于尽性也曲能有诚一句犹言
 若曲处能尽其诚则诚则形形则著云云也盖曲处
 若不能有其诚则其善端之发见者或存或亡终不
 能实有诸已故须就此一偏发见处便推致之使有
 诚则不失也又问明动变化伊川以君子所过者化
卷六十四 第 25a 页 WYG0701-0290c.png
 解动字是和那变化二字都说在里面否曰动是方
 感动他变则己改其旧俗然尚有痕瑕在化则都消
 化了无复痕迹矣(僩/)
问前夜与直卿论致曲一段或问中举孟子四端扩而
 充之直卿以为未安既是四端安得谓之曲曰四端
 先后互发岂不是曲孟子云知皆扩而充之则自可
 见若谓只有此一曲则是夷惠之偏如何得该遍圣
 人具全体一齐该了然而当用时亦只是发一端如
卷六十四 第 25b 页 WYG0701-0290d.png
 用仁则义礼智如何上来得问圣人用时虽发一端
 然其馀只平铺在要用即用不似以下人有先后间
 断之异须待扩而后充曰然又问颜曾以下皆是致
 曲曰颜子体段已具曾子却是致曲一一推之至答
 一贯之时则浑合矣问所以必致曲者只是为气禀
 隔必待因事逐旋发见曰然又问程子说致曲云于
 偏胜处发似未安如此则专主一偏矣曰此说甚可
 疑须于事上论不当于人上论(可/学)
卷六十四 第 26a 页 WYG0701-0291a.png
问其次致曲与易中纳约自牖之意亦略相类纳约自
 牖是因人之明而导之致曲是因已之明而推之是
 如此否曰正是如此(时/举)
元德问其次致曲曲能有诚曰凡事皆当推致其理所
 谓致曲也如事父母便来这里推致其孝事君便推
 致其忠交朋友便推致其信凡事推致便能有诚曲
 不是全体只是一曲人能一一推之以致乎其极则
 能通贯乎全体矣(时/举)
卷六十四 第 26b 页 WYG0701-0291b.png
子武问曲能有诚若此句属上句意则曲是能有诚若
 是属下句意则曲若能有诚则云云此有二意不知
 孰稳曰曲也是能有诚但要之不若属下意为善又
 问诚者自成道者自道曰自成是就理说自道是就
 我说有这实理所以有此万物诚者所以自成也道
 却在我自道(义/刚)
曲能有诚有诚则不曲矣盖诚者圆成无欠阙者也(方/)
明则动伊川云明故能动人也(振/)
卷六十四 第 27a 页 WYG0701-0291c.png
仲思问动非明则无所之明非动则无所用曰徒明不
 行则明无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向冥
 行而已(伯/羽)
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动与变化皆主乎外而言之(人/杰)
   第二十四章
问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曰在我无一毫私伪故常虚明
 自能见得如祯祥妖孽与蓍龟所告四体所动皆是
 此理已形见但人不能见耳圣人至诚无私伪所以
卷六十四 第 27b 页 WYG0701-0291d.png
 自能见得且如蓍龟所告之吉凶甚明但非至诚人
 却不能见也(铢/)
   第二十五章
问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曰诚者是个自然成就底
 道理不是人去做作安排底物事道自道者道却是
 个无情底道理却须是人自去行始得这两句只是
 一样而义各不同何以见之下面便分说了又曰诚
 者自成如这个草树所以有许多根株枝叶条干者
卷六十四 第 28a 页 WYG0701-0292a.png
 便是它实有所以有许多根株枝叶条干这个便是
 自成是你自实有底如人便有耳目鼻口手足百骸
 都是你自实有底道理虽是自然底道理然却须你
 自去做始得(僩/)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上句是孤立悬空说这一句
 四旁都无所倚靠盖有是实理则有是天有是实理
 则有是地如无是实理则便没这天也没这地凡物
 都是如此故云诚者自成盖本来自成此物到得道
卷六十四 第 28b 页 WYG0701-0292b.png
 自道便是有这道在这里人若不自去行便也空了
 贺孙问既说物之所以自成下文又云诚以心言莫
 是心者物之所存主处否曰诚以心言者是就一物
 上说凡物必有是心有是心然后有是事下面说诚
 者物之终始是解诚者自成一句不诚无物已是说
 着自道一句了盖人则有不诚而理则无不诚者恁
 地看觉得前后文意相应(贺/孙)
问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两句语势相似而先生之
卷六十四 第 29a 页 WYG0701-0292c.png
 解不同上句工夫在诚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曰
 亦微不同自成若只做自道解亦得某因言妄意谓
 此两句只是说个为已不得为人其后却说不独是
 自成亦可以成物先生未答久之复曰某旧说诚有
 病盖诚与道皆泊在诚之为贵上了后面却便是说
 个合内外底道理若如旧说则诚与道成两物也(义/刚)
问诚者自成便是鬼神体物而不可遗而道自道便是
 道不可离如何曰也是如此诚者物之终始说得来
卷六十四 第 29b 页 WYG0701-0292d.png
 好(广/)
诚者自成也下文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二句
 便解上一句实有是理故有是人实有是理故有是
 事(夔/孙)
诚者物之终始彻头彻尾(方/)
问诚者物之终始看来凡物之生必实有其理而生及
 其终也亦是此理合到那里尽了曰如人之生固具
 此理及其死时此理便散了因问朝闻夕死程子云
卷六十四 第 30a 页 WYG0701-0293a.png
 皆实理也又云实理者合当决定是如此为子必孝
 为臣必忠决定是如此了(焘/)
诚者物之终始犹言体物而不可遗此是相表里之句
 从头起至结局便是有物底地头着一些急不得又
 曰有一尺诚便有一尺物有一寸诚便有一寸物(高/)
蜚卿尝言诚字甚大学者未容骤语道夫以为诚者物
 之终始始学之士所当尽心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者亦不过如此正所谓彻上彻下之理也一日以语
卷六十四 第 30b 页 WYG0701-0293b.png
 曹丈进叔曹曰如何曰诚者实然之理而已曹曰也
 说实然之理未得诚固实便将实来做诚却不是因
 具以告先生曰也未可恁地执定说了诚有主事而
 言者有主理而言者盖不诚无物是事之实然至于
 参赞化育则便是实然之理(道/夫)
问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实有是理而后有是物
 否曰且看他圣人说底正文语脉盖诚者物之终始
 却是事物之实理始终无有间断自开辟以来以至
卷六十四 第 31a 页 WYG0701-0293c.png
 人物消尽只是如此在人之心苟诚实无伪则彻头
 彻尾无非此理一有间断则就间断处即非诚矣如
 圣人至诚便是自始生至没身首尾是诚颜子不违
 仁便是自三月之初为诚之始三月之末为诚之终
 三月以后便不能不间断矣日月至焉只就至焉时
 便为终始至焉之外即间断而无诚无诚即无物矣
 不诚则心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是虽谓之无耳目
 可也且如禘自既灌而往不欲观是方灌时诚意存
卷六十四 第 31b 页 WYG0701-0293d.png
 焉即有其祭祀之事物及其诚意一散则虽有升降
 威仪已非所以为祭祀之事物矣(大雅○闳祖录云/不诚虽有物犹无)
 (物如禘自既灌诚意/一散如不祭一般)
诚者物之终始来处是诚去处亦是诚诚则有物不诚
 则无物且如而今对人说话若句句说实皆自心中
 流出这便是有物若是脱空诳诞不说实话虽有两
 人相对说话如无物也且如草木自萌芽发生以至
 枯死朽腐归土皆是有此实理方有此物若无此理
卷六十四 第 32a 页 WYG0701-0294a.png
 安得有此物(僩/)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便贯通乎物之终始若不
 诚则虽为其事与无事同(炎/)
诚者物之终始以理而言不诚无物以人而言不诚则
 有空阙有空阙则如无物相似(节/)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事之终始不诚比不曾
 做得事相似且如读书一遍至三遍无心读四遍至
 七遍方有心读八遍又无心则是三遍以下与八遍
卷六十四 第 32b 页 WYG0701-0294b.png
 如不曾读相似(莭/)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如读书半版以前心在书上
 则此半版有终有始半版以后心不在焉则如不读
 矣(闳/祖)
诚者物之终始物之终始皆此理也以此而始以此而
 终物事也亦是万物不诚无物以在人者言之谓无
 是诚则无是物如视不明则不能见是物听不聪则
 不能闻是物谓之无物亦可又如鬼怪妖邪之物吾
卷六十四 第 33a 页 WYG0701-0294c.png
 以为无便无亦是(今按无物谓不能闻见是物反以/为无便无皆与章句不合姑存之)
 (○德/明)
正淳问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二句是汎说故君
 子诚之为贵此却说从人上去先生于不诚无物一
 句亦以人言何也曰诚者物之终始此固汎说若是
 不诚无物这个不字是谁不它须是有个人不它方
 得(人/杰)
问诚者物之终始恐是就理之实而言不诚无物恐是
卷六十四 第 33b 页 WYG0701-0294d.png
 就人心之实此理而言曰非也如两句通理之实人
 之实而言有是理则有是物(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彻头彻尾皆是此理)
 (所为未有无此/理而有此物也)无是理则虽有是物若无是物矣盖
 物之终始皆实理之所为也下文言君子诚之为贵
 方说人当实乎此理而言大意若曰实理为物之终
 始无是理则无是物故君子必当实乎此理也(铢/)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做万物看亦得就事物上看
 亦得物以诚为体故不诚则无此物终始是彻头彻
卷六十四 第 34a 页 WYG0701-0295a.png
 尾底意问或问中云自其间断之后虽有其事皆无
 实之可言何如曰此是说不诚无物如人做事未做
 得一半便弃了即一半便不成问杨氏云四时之运
 已即成物之功废曰只为有这些子如无这些子其
 机关都死了再问为其至诚无息所以四时行百物
 生更无已时此所以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也曰然(德/明)
问不诚无物曰诚实也且如人为孝若是不诚恰似不
 曾诚便是事底骨子(文/蔚)
卷六十四 第 34b 页 WYG0701-0295b.png
或问不诚无物曰诚实也且如为孝若不实是孝便是
 空说无这孝了便是不诚无物
或问不诚无物曰孝而不诚于孝则无孝弟而不诚于
 弟则无弟推此类可见诚只是实然之理然有主于
 事而言者有主于理而言者主于事而言不诚无物
 是也主于理而言赞天地化育之类是也
不诚无物人心无形影惟诚时方有这物事今人做事
 若初间有诚意到半截后意思懒散谩做将去便只
卷六十四 第 35a 页 WYG0701-0295c.png
 是前半截有物后半截无了若做到九分这一分无
 诚意便是这一分无功
问不诚无物曰实有此理便实有此事且如今日向人
 说我在东却走在西说在这一边却自在那一边便
 都成妄诞了(干/)
问不诚无物曰不诚实则无此事矣如不雨言雨不晴
 言晴既无诚实却似不曾言一般(铢/)
诚者物之终始指实理而言君子诚之为贵指实心而
卷六十四 第 35b 页 WYG0701-0295d.png
 言(僩/)
诚者非自成已而已此自成字与前面不同盖怕人只
 说自成故言非自成已乃所以成物故成已便以仁
 言成物便以知言盖成已成物固无内外之殊但必
 先成已然后能成物此道之所以当自行也(夔/孙)
问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
 知也曰诚虽所以成已然在我真实无伪自能及物
 自成已言之尽已而无一毫之私伪故曰仁自成物
卷六十四 第 36a 页 WYG0701-0296a.png
 言之因物成就而各得其当故曰知此正与学不厌
 知也教不倦仁也相反然圣贤之言活当各随其所
 指而言则四通八达矣仁如克己复礼皆是知如应
 变曲当皆是(铢/)
问成已合言知而言仁成物合言仁而言知何也曰克
 已复礼为仁岂不是成已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岂不是成物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焘/)
成已仁也是体成物知也是用学不厌知也是体教不
卷六十四 第 36b 页 WYG0701-0296b.png
 倦仁也是用(闳/祖)
学不厌所以成已而成已之道在乎仁教不倦所以成
 物而成物之功由乎知(因看吕氏中庸解诚者自成/章未辩论为下此语○方)
问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成物如何说知曰须是知运用
 方成得物问时措之宜是颜稷闭户缨冠之义否曰
 亦有此意须是仁知具内外合然后有个时指之宜
 又云如平康无事时是一般处置仓卒缓急时又有
 一般处置(德/明)
卷六十四 第 37a 页 WYG0701-0296c.png
   第二十六章
问至诚无息不息则久果有分别否曰不息只如言无
 息游杨氏分无息为至诚不息所以体乎诚非是(铢/)
问久则徵徵是徵验发见于外否曰除是久然后有徵
 验只一日两日工夫如何有徵验(德/明)
或问以存诸中者而言则悠久在高明博厚之前见诸
 用者而言则悠久在博厚高明之后如何曰此所以
 为悠久也若始初悠久末梢不悠久便是不悠久矣
卷六十四 第 37b 页 WYG0701-0296d.png
 (焘/)
博则能厚(节/)
问悠久博厚高明曰此是言圣人功业自徵则悠远至
 博厚高明无疆皆是功业著见于此故郑氏云圣人
 之德著于四方又致曲章明则动诸说多就性分上
 理会惟伊川云明则动是诚能动人也又说著则明
 如见面盎背是著若明则人所共见如令闻广誉施
 于身之类(德/明)
卷六十四 第 38a 页 WYG0701-0297a.png
问至诚无息一章自是圣人与天为一处广大渊微学
 者至此不免有望洋之叹曰亦不须如此岂可便道
 自家终不到那田地只是分别义理令分明旋做将
 去问悠远博厚高明章句中取郑氏说谓圣人之德
 著于四方岂以圣人之诚自近而远自微而著如书
 称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者乎曰亦须看它一个气
 象自至诚无息不息则久积之自然如此(德/明)
至诚无息一段郑氏曰言至诚之德著于四方是也诸
卷六十四 第 38b 页 WYG0701-0297b.png
 家多将做进德次第说只一个至诚已该了岂复更
 有许多节次不须说入里面来古注有不可易处如
 非天子不议礼一段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
 天子之位甚简当(闳/祖)
问博厚高明悠久六字先生解云所积者广博而深厚
 则所发者高大而光明是逐字解至悠久二字却只
 做一个说了据下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悠也久也则悠与久字其义恐亦各别先生良久曰
卷六十四 第 39a 页 WYG0701-0297c.png
 悠长也悠是自今观后见其无终穷之意久是就他
 骨子里说镇常如此之意翌早又云昨夜思量下得
 两句悠是据始以要终久是随处而常在(广/)
吕氏说有如是广博则其势不得不高有如是深厚则
 其精不得不明此两句甚善章句中虽是用他意然
 当初只欲辞简故反不似他说得分晓譬如为台观
 须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又如万物精气
 蓄于下者深厚则其发越于外者自然光明(广/)
卷六十四 第 39b 页 WYG0701-0297d.png
或问天昭昭之多曰昭昭小明也管中所见之天也是
 天恁地大底也是天(节/)
问天斯昭昭是指其一处而言及其无穷是举全体而
 言向来将谓天地山川皆因积累而后大曰举此全
 体而言则其气象功效自是如此(铢/)
天地山川由积累而后大读中庸者不可以辞害意耳
 (振/)
问纯亦不已曰纯便不已若有间断便是驳杂(焘/)
卷六十四 第 40a 页 WYG0701-0298a.png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此一段有大处做大处有细密处做细
 密处有浑沦处做浑沦处(方/子)
或问圣人之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曰即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便是圣人之道不成须要圣人使他发育方
 是圣人之道峻极于天只是充塞天地底意思(学/蒙)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优优大哉皆是天道流行发见为
 用处(祖/道)
卷六十四 第 40b 页 WYG0701-0298b.png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事不可欠阙才阙一
 事便是于全体处有亏也(佛释之学只说道无不存/无适非道只此便了若有)
 (一二事差也/不妨○人杰)
圣人将那广大底收拾向实处来教人从实处做将去
 老佛之学则说向高远处去故都无工夫了圣人虽
 说本体如此及做时须事事着实如礼乐刑政文为
 制度触处都是体用动静互换无端都无少许空阙
 处若于此有一毫之差则便于本体有亏欠处也洋
卷六十四 第 41a 页 WYG0701-0298c.png
 洋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洋洋是流动充满之意(广/)
问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曰至德固是诚但此章却漾
 了诚说若牵来说又乱了盖它此处且是要说道非
 德不凝而下文遂言修德事或问大德必得其位必
 得其禄必得其寿尧舜不闻子孙之盛孔子不享禄
 位之荣何也曰此或非常理今所说乃常理也因言
 董仲舒云固当受禄于天虽上面叠说将来不好只
 转此句意思尽佳(贺/孙)
卷六十四 第 41b 页 WYG0701-0298d.png
德性犹言义理之性曰然(闳/祖)
不尊德性则懈怠弛慢矣学问何从而进(升/卿)
问如何是德性如何可尊曰玩味得却来商量(祖/道)
广大似所谓理一精微似所谓分殊(升/卿)
致广大谓心胸开阔无此疆彼界之殊极高明谓无一
 毫人欲之私以累于已才汨于人欲便卑污矣(贺/孙)
问高明是以理言中庸是以事言否曰不是理与事极
 高明是言心道中庸是言学底事立心超乎万物之
卷六十四 第 42a 页 WYG0701-0299a.png
 表而不为物所累是高明及行事则恁地细密无过
 不及是中庸(淳/)
问致广大章句以为不以一毫私意自蔽极高明是不
 以一毫私欲自累岂以上面已说尊德性是所以存
 心而极乎道体之大故于此略言之欤曰也只得如
 此说此心本广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狭小了此
 心本高明若以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了若能不以
 一毫私意自蔽则其心开阔都无此疆彼界底意思
卷六十四 第 42b 页 WYG0701-0299b.png
 自然能致广大惟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则其心峻洁
 决无污下昏冥底意思自然能极高明因举张子言
 曰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广/)
问章句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如
 何是私意如何是私欲曰私意是心中发出来要去
 做底今人说人有意智但看此意字便见得是小所
 以不广大私欲是耳目鼻口之欲今才有欲则昏浊
 沉坠即不高明矣某解此处下这般字义极费心思
卷六十四 第 43a 页 WYG0701-0299c.png
 (枅/)
问注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意是
 心之所发处言欲是指物之所接处言否曰某本意
 解广大高明不在接物与未接物上且看何处见得
 高明广大气象此二句全在自蔽与自累上盖为私
 意所蔽时这广大便被他隔了所以不广大为私欲
 所累时沉坠在物欲之下故卑污而无所谓高明矣
 (义/刚)
卷六十四 第 43b 页 WYG0701-0299d.png
问杨氏说极高明而不知中庸之为至则道不行此知
 者过之也尊德性而不知道问学则道不明此贤者
 过之也恐说得不相似否曰极高明是就行处说言
 不为私欲所累耳杨氏将作知说不是大率杨氏爱
 将此等处作知说去(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皆是说行处道问学尽精微)
 (道中庸知新崇礼/皆是说知处○铢)
极高明须要道中庸若欲高明而不道中庸则将流入
 于佛老之学且如儒者远庖厨佛老则好高之过遂
卷六十四 第 44a 页 WYG0701-0300a.png
 至戒杀食素儒者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他是过于高
 明遂至绝人伦及欲割已惠人之属如陆子静天资
 甚么高明却是不道中庸后其学便误人某尝说陆
 子静说道理有个黑腰子其初说得澜翻极是好听
 少间到那紧处时又却藏了不说又别寻一个头绪
 澜翻起来所以人都捉他那紧处不着(义/刚)
问极高明而道中庸心体高明如天超然于万物之上
 何物染着得他然其行于事物之间如耳之于声目
卷六十四 第 44b 页 WYG0701-0300b.png
 之于色虽圣人亦不免此但尽其当然而已曰才说
 得不免字便是圣人只勉强如此其说近于佛老且
 更仔细看这一句(佐/)
温故而知新温故有七分工夫知新有三分工夫其实
 温故则自然知新上下五句皆然(人/杰)
敦厚者本自厚就上更加增益底功(升/卿)
敦厚以崇礼厚是资质恁地朴实敦是愈加他重厚此
 是培其基本(贺/孙)
卷六十四 第 45a 页 WYG0701-0300c.png
温故只是存得这道理在便是尊德性敦厚只是个朴
 实头亦是尊德性(闳/祖)
问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而与以字义如何曰温故
 自知新而者顺词也敦厚者又须当崇礼始得以者
 反说上去也世固有一种人天资纯厚而不曾去学
 礼而不知礼者
问德性问学广大精微高明中庸据或问中所论皆具
 大小二意如温故恐做不得大看曰就知新言之便
卷六十四 第 45b 页 WYG0701-0300d.png
 是新来方理会得那枝分节解底旧来已见得大体
 与他温柔去亦有大小之意敦厚以崇礼谓质厚之
 人又能崇礼如云质直而好义问高明中庸龟山每
 讥王氏心迹之判曰王氏处已处人之说固不是然
 高明中庸亦须有个分别(德/明)
文蔚以所与李守约答问书请教曰大槩亦是如此只
 是尊德性功夫却不在纸上在人自做自尊德性至
 敦厚凡五件皆是德性上工夫自道问学至崇礼皆
卷六十四 第 46a 页 WYG0701-0301a.png
 是问学上工夫须是横截断看问学功夫节目却多
 尊德性功夫甚简约且如伊川只说一个主一之谓
 敬无适之谓一只是如此别更无事某向来自说得
 尊德性一边轻了今觉见未是上面一截便是一个
 坯子有这坯子学问之功方有措处文蔚曰昔人多
 以前面三条分作两截至温故而知新却说是问学
 事敦厚以崇礼却说是尊德性事惟先生一径截断
 初若可疑子细看来却甚缜密曰温故大段省力知
卷六十四 第 46b 页 WYG0701-0301b.png
 新则所造益深敦厚是德性上事才说一个礼字便
 有许多节文所以前面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是
 礼之节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
 天却是上面事下学上达虽是从下学始要之只是
 一贯(文/蔚)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何谓尊曰只是把做一件物事尊
 崇揖起它何谓道曰只是行如去做它相似这十件
 相类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只是尊德性
卷六十四 第 47a 页 WYG0701-0301c.png
 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只是道问学如伊川言涵
 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道问学而不尊德性则(云/)
 (云/)尊德性而不道问学则(云云节/)
为学纤毫丝忽不可不察若小者分明大者越分明如
 中庸说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大也礼仪三百威仪三
 千细也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此是大者
 五事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此是小者五
 事然不先立得大者不能尽得小者此理愈说愈无
卷六十四 第 47b 页 WYG0701-0301d.png
 穷言不可尽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亦此理千蹊万
 壑所流不同各是一川须是知得然其理则一(从/周)
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是一头项道问学尽
 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是一头项盖能尊德性便能
 道问学所谓本得而末自顺也其馀四者皆然本即
 所谓礼仪三百末即所谓威仪三千三百即大德敦
 化也三千即小德川流也(寿/昌)
圣贤之学事无大小道无精粗莫不穷究无馀至如事
卷六十四 第 48a 页 WYG0701-0302a.png
 之切身者固未尝不加意而事之未为紧要亦莫不
 致意焉所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
 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
 礼这五句十件事无些子空阙处又云圣贤所谓博
 学无所不学也自吾身所谓大经大本以至天下之
 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义莫不在所当穷而未
 始有不消理会者虽曰不能尽䆒然亦只得随吾聪
 明力量理会将去久久须有所至岂不胜全不理会
卷六十四 第 48b 页 WYG0701-0302b.png
 者乎若截然不理会者虽物过乎前不识其名彼亦
 不管岂穷理之学哉(焘/)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一段曰此本是两事细分则有十
 事其实只两事两事又只一事只是个尊德性却将
 个尊德性来道问学所以说尊德性而道问学也(枅/)
尊德性而道问学至敦厚以崇礼自有十件了固是一
 般然又须有许多节奏方备非如今人云略见道理
 了便无功夫可做也(璘/)
卷六十四 第 49a 页 WYG0701-0302c.png
尊德性道问学一段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两边做功夫
 都不偏
问温故如何是存心之属曰言涵养此已知底道理常
 在我也道中庸何以是致知之属曰行得到恰好处
 无些过与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会得到
 一个恰好处方能如此此足以见知与行互相发明
 滋养处又问其言足以兴兴如何言兴起在位曰此
 古注语兴如兴贤兴能之兴倍与背同言忠于上而
卷六十四 第 49b 页 WYG0701-0302d.png
 不背叛也(铢/)
尊德性而道问学一句是纲领此五句上截皆是大纲
 工夫下截皆是细密工夫尊德性故能致广大极高
 明温故敦厚温故是温习此敦厚是笃实此道问学
 故能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其下言居上不骄为
 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举
 此数事言大小精粗一齐理会过贯彻了后盛德之
 效自然如此(闳/祖)
卷六十四 第 50a 页 WYG0701-0303a.png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行意在先择善而固执知意又在
 先如何曰此便是互相为用处大哉圣人之道洋洋
 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是言道体之大处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是言道之细处只章首便分两节来故下
 文五句又相因尊德性至敦厚此上一截便是浑沦
 处道问学至崇礼此下一截便是详密处道体之大
 处直是难守细处又难穷䆒若有上面一截而无下
 面一截只管道是我浑沦更不务致知如此则茫然
卷六十四 第 50b 页 WYG0701-0303b.png
 无觉若有下面一截而无上面一截只管要纤悉皆
 知更不去行如此则又空无所寄如有一般人实是
 敦厚淳朴然或箕踞不以为非便是不崇礼若只去
 理会礼文而不敦厚则又无以居之所以忠信之人
 可以学礼便是敦厚以崇礼(淳/)
广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此是指道体之形于
 气化者言之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此是指
 道体之形于人事者言之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然
卷六十四 第 51a 页 WYG0701-0303c.png
 必待人然后行曰如此说也得只说道自能如此也
 得须看那优优大哉底意思盖三千三百之仪圣人
 之道无不充足其中略无些子空阙处此便是语小
 天下莫能破也广云此段中间说许多存心与致知
 底工夫了末后却只说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
 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此所以为中庸之
 道曰固是更须看中间五句逐句兼小大言之与章
 首两句相应工夫两下皆要到尊德性而道问学此
卷六十四 第 51b 页 WYG0701-0303d.png
 句又是总说又问二十九章君子之道本诸身以下
 广看得第一第二句是以人已对言第三第六句是
 以古今对言第四第五句是以隐显对言不知是否
 曰也是如此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
 惑犹释子所谓以过去未来言也后面说知天知人
 处虽只举后世与鬼神言其实是总结四句之义也
 中庸自首章以下多是对说将来不知它古人如何
 做得这样文字直是恁地整齐因言某旧年读中庸
卷六十四 第 52a 页 WYG0701-0304a.png
 都心烦看不得且是不知是谁做若以为子思做又
 却时复有个子曰字更没理会处(贺录云汉卿看文/字忒快如今理会)
 (得了更要熟读方有汁水某初看中庸都理会不/得云云只管读来读去方见得许多章段分明)
 某僻性读书须先理会得这样分晓了方去涵泳它
 义理后来读得熟后方见得是子思参取夫子之说
 著为此书自是沉潜反覆逐渐得其旨趣定得今章
 句一篇其摆布得来直恁么细密又如太极图(贺孙/录云)
 (经许多人不与他思量出自某逐/一与他思索方见得他如此精密)若不分出许多节
卷六十四 第 52b 页 WYG0701-0304b.png
 次来后人如何看得但未知后来读者知其用功如
 是之至否(贺孙录云亦知前人/恁地用心否○广)
问居上不骄是指王天下者而言否曰以下章君子之
 道处观之可见(铢/)
圣人说话中正不偏如揲蓍两手皆有数不可谓一边
 有道理一边无道理它人议论才主张向这一边便
 不信那边有(因论横渠吕氏尊德性/道问学一段及此○)
   第二十八章
卷六十四 第 53a 页 WYG0701-0304c.png
郑康成解非天子不议礼云必圣人在天子之位然后
 可若解经得如此简而明方好(大/雅)
有位无德而作礼乐所谓愚而好自用有德无位而作
 礼乐所谓贱而好自专居周之世而欲行夏殷之礼
 所谓居今之世反古之道道即指议礼制度考文之
 事议礼所以制行故行同伦制度所以为法故车同
 轨考文所以合俗故书同文问章句云伦是次序之
 体如何曰次序如等威节文之类礼如辨上下定民
卷六十四 第 53b 页 WYG0701-0304d.png
 志君臣父子贵贱尊卑相接之体皆是天子制此礼
 通天下共行之故其次第之体等威节文皆如一也
问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注云文书名也
 何以谓之书名曰如大字唤做大字上字唤做上字
 下字唤做下字此之谓书名是那字底名又问数处
 小节曰不必泥此等处道理不在这样处便纵饶有
 道理宁有几何如看此两段须先识取圣人功用之
 大气象规模广大处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卷六十四 第 54a 页 WYG0701-0305a.png
 只看此数句是甚么样气象若使有王者受命而得
 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天下事一齐被他改换
 一番其切近处则自他一念之微而无毫釐之差其
 功用之大则天地万物一齐被他剪截裁成过截然
 而不可犯须先看取这样大意思方有益而今区区
 执泥于一二没紧要字之间果有何益又曰考文者
 古者人不甚识字字易得差所以每岁一番使大行
 人之属巡行天下考过这字是正与不正这般事有
卷六十四 第 54b 页 WYG0701-0305b.png
 十来件每岁如此考过都匝了则三岁天子又自巡
 狩一番须看它这般做作处(僩/)
   第二十九章
问王天下有三重章曰此章明白无可商量但三重说
 者多耳铢曰吕氏以三重为议礼制度考文无可疑
 曰但下焉者人亦多疑公看得如何铢曰只据文义
 上焉者指周公以前如夏商之礼已不可考下焉者
 指孔子虽有德而无位又不当作亦自明白诸说以
卷六十四 第 55a 页 WYG0701-0305c.png
 下焉者为霸者之事不知霸者之事安得言善曰如
 此说却是(铢/)
问建诸天地而不悖以上下文例之此天地似乎是形
 气之天地盖建诸天地之间而其道不悖于我也曰
 此天地只是道耳谓吾建于此而与道不相悖也(时/举)
问质诸鬼神而无疑只是龟从筮从与鬼神合其吉凶
 否曰亦是然不专在此只是合鬼神之理问君子之
 道本诸身章句中云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如
卷六十四 第 55b 页 WYG0701-0305d.png
 何曰君子指在上之人上章言虽有德苟无其位不
 敢作礼乐就那身上说只做得那般事者(德/明)
   第三十章
问下袭水土是因土地之宜否曰是所谓安上敦乎仁
 故能爱无往而不安(文/蔚)
大德是敦那化底小德是流出那敦化底出来这便如
 忠恕忠便是做那恕底恕便是流出那忠来底如中
 和中便是大德敦化和便是小德川流自古亘今都
卷六十四 第 56a 页 WYG0701-0306a.png
 只是这一个道理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圣人做出许多文章
 制度礼乐颠来倒去都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来以
 至圣人之所以为圣贤人之所以为贤皆只是这一
 个道理人若是理会得那源头只是这一个物事许
 多头项都有归着如天下雨一点一点都着在地上
 (僩/)
问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是说圣人如天地之大否曰
卷六十四 第 56b 页 WYG0701-0306b.png
 此是巧说圣贤之言不如此此章言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此两句兼本末/内外精粗而言)是言
 圣人功夫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
 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是言圣人之德如天地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
 敦化是言天地之大如此言天地则见圣人
   第三十一章
问至诚至圣如何分曰至圣至诚只是以表里言至圣
卷六十四 第 57a 页 WYG0701-0306c.png
 是其德之发见乎外者故人见之但见其溥博如天
 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至凡有血
 气者莫不尊亲此其见于外者如此至诚则是那里
 面骨子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此三句便是骨子
 那个聪明睿知却是这里发出去至诚处非圣人不
 自知至圣则外人只见得到这处(自溥博如天至/莫不尊亲处)
 曰至诚至圣亦可以体用言否曰体用也不相似只
 是说得表里(僩/)
卷六十四 第 57b 页 WYG0701-0306d.png
安卿问仁义礼智之智与聪明睿知想是两样礼智是
 自然之性能辨是非者睿知是说圣人聪明之德无
 所不能者曰便只是这一个物事礼智是通上下而
 言睿知是充扩得较大炉中底便是那礼智如睿知
 则是那照天烛地底聪明睿知足有临也某初晓那
 临字不得后思之大槩是有过人处方服得人且如
 临十人须是强得那十人方得至于百人千人万人
 皆然若临天下便须强得天下方得所以道是亶聪
卷六十四 第 58a 页 WYG0701-0307a.png
 明作元后又曰天生聪明又曰聪明文思又曰聪明
 时宪便是大故也要那聪明(义/刚)
睿只训通对知而言知是体睿是深通处(端/蒙)
问文理密察龟山解云理于义也曰便是怕如此说这
 一句了未得又添一句都不可晓此是圣人于至纤
 至悉处无不谨审且如一物初破作两片又破作四
 片若未恰好又破作八片只管详密文是文章如物
 之文缕理是条理每事详密审察故曰足以有别(德/明)
卷六十四 第 58b 页 WYG0701-0307b.png
聪察便是知强毅便是勇(季/札)
溥博渊泉溥周遍博宏大渊深沉泉便有个发达不已
 底意(道/夫)
问至圣章言如天如渊至诚章其天其渊不同何也曰
 此意当以表里观之至圣一章说发见处至诚一章
 说存主处圣以德言诚则所以为德也以德而言则
 外人观其表但见其如天如渊诚所以为德故自家
 里面却真个是其天其渊惟其如天如渊故日月所
卷六十四 第 59a 页 WYG0701-0307c.png
 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知尊而亲之谓自其
 表而观之则易也惟其天其渊故非聪明圣知达天
 德者不足以知之谓自其里而观之则难也(枅/)
问上章言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下章只言其渊其天章
 句中云不但如之而已如何曰此亦不是两人事上
 章是以圣言之圣人德业著见于世其盛大自如此
 下章以诚言之是就实理上说其天其渊实理自是
 如此(德/明)
卷六十四 第 59b 页 WYG0701-0307d.png
   第三十二章
魏材仲问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以下曰从上文来经
 纶合是用立本合是体问知天地之化是与天地合
 否曰然又问四强哉矫欲骈合为一曰不然大雅云
 此是说强底体段若做强底工夫则须自学问思辨
 始曰固是智仁勇须是智能知仁能守斯可言勇不
 然则恃个甚(大/雅)
问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
卷六十四 第 60a 页 WYG0701-0308a.png
 而合之如何曰犹治丝者先须逐条理其头绪而分
 之所谓经也然后比其类而合之如打绦者必取所
 分之绪比类而合为一所谓纶也天地化育如春夏
 秋冬日月寒暑无一息之差知化者真知其必然所
 谓知者言此至诚无伪有以默契也肫肫其仁者人
 伦之间若无些仁厚意则父子兄弟皆不相管涉矣
 此三句从下说上(知天地之化育故能立天下之大/本然后能经纶天下之大经○铢)
或问夫焉有所倚曰自家都是实理无些欠阙经纶自
卷六十四 第 60b 页 WYG0701-0308b.png
 经纶立本自立本知化育自知化育不用倚靠他物
 事然后能如此所谓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之意他
 这道更无些空阙经纶大经他那日用间底都是君
 臣父子夫妇人伦之理更不必倚着人只是从此心
 中流行于经纶人伦处便是法则此身在这里便是
 立本知天地之化育则是自知得饱相似何用靠他
 物直卿云便是不思不勉之意思谓不更靠心力去
 思勉他这个实理自然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更
卷六十四 第 61a 页 WYG0701-0308c.png
 不用心力(高/)
夫焉有所倚圣人自是无所倚若是学者须是靠定一
 个物事做骨子方得圣人自然如此它才发出来便
 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僩/)
林正卿问焉有所倚曰堂堂然流出来焉有倚靠(节/)
问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一章郑氏注云
 唯圣人乃能知圣人恐上面圣人是人下面圣人只
 是圣人之道耳曰亦是人也惟有其人而后至诚之
卷六十四 第 61b 页 WYG0701-0308d.png
 道乃始实见耳(时/举)
   第三十三章
问絅衣之制曰古注以为禅衣所以袭锦衣者又问禅
 与单字同异曰同沈存中谓絅与苘同是用苘麻织
 疏布为之不知是否(广/)
问禅家禅字甚义曰他门禅字训定尚絅注谓禅衣是
 甚衣曰此禅字训单古人朝服必加絅虽未能晓其
 制想只如今上马着白衫一般裘以皮为之袍如今
卷六十四 第 62a 页 WYG0701-0309a.png
 夹袄(宇/)
问衣锦尚絅章首段虽是再叙初学入德之要然也只
 是说个存养致知底工夫但到此说得来尤密思量
 来衣锦尚絅之意大段好如今学者不长进都缘不
 知此理须是闇然而日章曰中庸后面愈说得向里
 来凡人引诗一步退似一步都用那般不言不动不
 显不大底字直说到无声无臭则至矣(广○贺孙录/云贺孙云到)
 (此方还得他/本体曰然)
卷六十四 第 62b 页 WYG0701-0309b.png
问中庸首章只言戒惧谨独(存养/省察)两节工夫而已篇末
 尚絅一章复发此两条然学者须是立心之初真个
 有为已笃实之心又能知得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
 方肯做下面谨独存养工夫不审知远之近风之自
 微之显已有穷理意思否曰也须是知得道理如此
 方肯去谨独方肯去持养故可与入德矣但首章是
 自里面说出外盖自天命之性说到天地位万物育
 处末章却自外面一节收敛入一节直约到里面无
卷六十四 第 63a 页 WYG0701-0309c.png
 声无臭处此与首章实相表里也(铢/)
子武说衣锦章曰只是收敛向内工夫渐密便自见得
 近之可远风之自微之显(黄录无近之/以下十字)君子之道固
 是不暴著于外然曰恶其文之著亦不是无文也自
 有文在里淡则可厌简则不文温则不理而今却不
 厌而文且理只缘有锦在里若上面着布衣里面着
 布袄便是内外黑窣窣地明道谓中庸始言一理中
 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虽曰合为一理然自然有
卷六十四 第 63b 页 WYG0701-0309d.png
 万事在如云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也是自有敬信在
 极而至于无声无臭然自有上天之载在盖是其中
 自有不是都无也(贺孙○义刚录云天下只是这道/理走不得如佛老虽灭人伦然他)
 (却拜其师为父以其弟子为子长者谓之/师兄少者谓之师弟只是护得个假底)
问知风之自曰凡事自有个来处所以与微之显厮对
 着只如今日做一件事是也是你心下正一事不是
 也是你心下元不正推此类以往可见(大/雅)
人之得失即已之得失身之邪正即心之邪正(知远之/近知风)
卷六十四 第 64a 页 WYG0701-0310a.png
 (之自○/人杰)知风之自好看如孟子所谓闻伯夷之风之
 类是也(炎/)
先生检知风之自诸说令看孰是伯丰以吕氏略本正
 淳以游氏说对曰游氏说便移来知远之近上说亦
 得吕氏虽近之然却是作用是性之意于学无所统
 摄此三句知远之近是以已对物言之知在彼之是
 非由在我之得失(如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知风之自是知其身
 之得失由乎心之邪正知微之显又专指心说就里
卷六十四 第 64b 页 WYG0701-0310b.png
 来大抵游氏说话全无气力说得徒膀浪都说不杀
 无所谓听其言也厉气象(/)
潜虽伏矣便觉有善有恶须用察相在尔室只是教做
 存养工夫(大/雅)
亦孔之昭是谨独意不愧屋漏是戒谨恐惧意(谟/)
李文问中庸末章引诗不显之义只是形容前面戒谨
 不睹恐惧不闻而极其盛以言之否曰是也此所引
 与诗正文之义同(义/刚)
卷六十四 第 65a 页 WYG0701-0310c.png
不大声以色只是说至德自无声色今人说笃恭了便
 不用刑政不用礼乐岂有此理古人未尝不用礼乐
 刑政但自有德以感人不专靠他刑政尔(学/蒙)
问卒章引诗不大声以色云声色之于化民末也又推
 至德輶如毛而曰毛犹有伦直至无声无臭然后为
 至矣此意如何曰此章到笃恭而天下平已是极至
 结局处所谓不显维德者幽深玄远无可得而形容
 虽不大声以色德輶如毛皆不足以形容直是无声
卷六十四 第 65b 页 WYG0701-0310d.png
 无臭到无迹之可寻然后已他人孰不恭敬又不能
 平天下圣人笃恭天下便平都不可测了问不显维
 德按诗中例是言岂不显也今借引此诗便真作不
 显说如何曰是个幽深玄远意是不显中之显此段
 自衣锦尚絅闇然日章渐渐收敛到后面一段密似
 一段直到圣而不可知处曰无声无臭至矣(德/明)
中庸末章恐是说只要收敛近里如此则工夫细密而
 今人只是不收向里做时心便粗了然而细密中却
卷六十四 第 66a 页 WYG0701-0311a.png
 自有光明发出来中庸一篇始只是一中间却事事
 有末后却复归结于一(义/刚)
问末章自衣锦尚絅说至无声无臭是从外做向内首
 章自天命之性说至天地位万物育是从内做向外
 曰不特此也惟天下聪明睿知说到溥博渊泉是从
 内说向外惟天下至诚经纶天下之大经至肫肫其
 仁聪明圣智达天德是从外说向内圣人发明内外
 本末小大巨细无不周遍学者当随事用力也(铢/)
卷六十四 第 66b 页 WYG0701-0311b.png
因问孔子空空颜子屡空与中庸所谓无声无臭之理
 曰以某观论语之意自是孔子叩鄙夫鄙夫空空非
 是孔子空空颜子箪瓢屡空自对子贡货殖而言始
 自文选中说颜子屡空空心受道故疏论语者亦有
 此说要之亦不至如今日学者直是悬空说入玄妙
 处去也中庸无声无臭本是说天道彼其所引诗诗
 中自说须是仪刑文王然后万邦作孚诗人意初不
 在无声无臭上也中庸引之结中庸之义尝细推之
卷六十四 第 67a 页 WYG0701-0311c.png
 盖其意自言谨独以修德至诗曰不显维德百辟其
 刑之乃笃恭而天下平也后面节节赞叹其德如此
 故至予怀明德以至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至矣盖言天德之至而微妙之极难为形
 容如此为学之始未知所有而遽欲一蹴至此吾见
 其倒置而终身迷乱矣(大/雅)
公晦问无声无臭与老子所谓玄之又玄庄子所谓冥
 冥默默之意如何分别先生不答良久曰此自分明
卷六十四 第 67b 页 WYG0701-0311d.png
 可子细看广云此须看得那不显底与明著底一般
 方可曰此须是自见得广因曰前日与公晦论程子
 鸢飞鱼跃活发泼地公晦问毕竟此理是如何广云
 今言道无不在无适而非道固是只是说得死搭搭
 地若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勿忘勿助长则活泼泼地曰也只说得到这里由人
 自看且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如
 今只看天何言哉一句耶唯复是看四时行焉百物
卷六十四 第 68a 页 WYG0701-0312a.png
 生焉两句耶又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
 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行庶物露生无
 非教也圣人说得如是实(广○贺孙/录别出)
公晦问中庸末章说及本体微妙处与老子所谓玄之
 又玄庄子所谓冥冥默默之意同不知老庄是否先
 生不答良久曰此自分明可且自看某从前趁口答
 将去诸公便更不思量临归又请教曰开阔中又着
 细密宽缓中又着谨严这是人自去做夜来所说无
卷六十四 第 68b 页 WYG0701-0312b.png
 声无臭亦不离这个自不显维德引至这上岂时老
 庄说得恁地佛家也说得相似只是它个虚大凡看
 文字要急迫亦不得有疑处且渐渐思量若一下便
 要理会得如何会见得意思出(贺/孙)
 
 
 
 朱子语类卷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