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 第 1a 页 WYG0701-004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语类卷五十三
  孟子三
   公孙丑中
    以力假仁章
彝叟问行仁与假仁如何曰公且道如何是行仁假仁
 曰莫是诚与不诚否曰这个自分䁱不须问得如由
 仁义行非行仁义处却好问如行仁便自仁中行出
卷五十三 第 1b 页 WYG0701-0049b.png
 皆仁之德若假仁便是恃其甲兵之强财赋之多足
 以欺人是假仁之名以欺其众非有仁之实也故下
 文言伯必有大国其言可见又曰成汤东征西怨南
 征北怨皆是拯民于水火之中此是行仁也齐威公
 时周室微弱夷狄强大威公攘夷狄尊王室九合诸
 侯不以兵车这只是仁之功终无拯民涂炭之心谓
 之行仁则不可(卓/)
问以力假仁以德行仁曰以力假仁仁与力是两个以
卷五十三 第 2a 页 WYG0701-0050a.png
 德行仁仁便是德德便是仁问霸字之义曰霸即伯
 也汉书引哉生魄作哉生霸古者霸伯魄三字通用
 (夔孙/)
以德行仁者王所谓德者非止谓有救民于水火之诚
 心这德字又说得阔是自己身上事都做得是无一
 不备了所以行出去便是仁(僩/)
问以德行仁者王曰且如成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
 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已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
卷五十三 第 2b 页 WYG0701-0050b.png
 信兆民是先有前面底方能彰信兆民救民于水火
 之中若无前面底虽欲救民于水火之中不可得也
 武王亶聪明作元后是亶聪明方能作元后救民于
 水火之中若无这亶聪明虽欲救民其道何由(焘/)
    仁则荣章
仁则荣不仁则辱此亦只是为下等人言若是上等人
 他岂以荣辱之故而后行仁哉伊川易传比彖辞有
 云以圣人之心言之固至诚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
卷五十三 第 3a 页 WYG0701-0050c.png
 以后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则危已至矣盖且
 得他畏危亡之祸而求所以比附其民犹胜于全不
 顾者政此谓也(僩/)
    尊贤使能章
市廛而不征问此市在何处曰此都邑之市人君国都
 如井田样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中间一区
 则君之宫室宫室前一区为外朝凡朝会藏库之属
 皆在焉后一区为市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则商
卷五十三 第 3b 页 WYG0701-0050d.png
 贾百物皆入焉赋其廛者谓收其市地钱如今民间
 之铺面钱盖逐末者多则赋其廛以抑之少则不廛
 而但治以市官之法所以招徕之也市官之法如周
 礼司市平物价治争讼讥察异服异言之类市中惟
 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
 则有罚如国君过市则刑人赦夫人过市则罚一幕
 世子过市则罚一帟命夫命妇过市则罚一盖帷之
 类左右各三区皆民所居而外朝一区左则宗庙右
卷五十三 第 4a 页 WYG0701-0051a.png
 则社稷在焉此国君都邑规模之大槩也(僩/)
或问法而不廛谓治以市官之法如何是市官之法曰
 周礼自有如司市之属平价治争讼谨权量等事皆
 其法也又问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曰市廛而不征
 谓使居市之廛者各出廛赋若干如今人货铺面相
 似更不征税其所货之物法而不廛则但治之以市
 官之法而已虽廛赋亦不取之也又问古之为市者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此便是市官
卷五十三 第 4b 页 WYG0701-0051b.png
 之法否曰然如汉之狱市军市之类皆是古之遗制
 盖自有一个所在以为市其中自有许多事(广/)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伊川之说如何曰伊川之说不
 可晓横渠作二法其说却似分明(谟/)
问廛无夫里之布周礼宅不毛者有里布民无职事出
 夫家之征郑氏谓宅不种桑麻者罚之使出一里二
 十五家之布不知一里二十五家之布是如何曰亦
 不可考又问郑氏谓民无常业者罚之使出一夫百
卷五十三 第 5a 页 WYG0701-0051c.png
 亩之税一家力役之征如何罚得恁地重曰后世之
 法与此正相反农民赋税丁钱却重而游手浮浪之
 民泰然都不管他因说浙间农民丁钱之重民之彫
 困不可开眼(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是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也盖
 无天地生物之心则没这身才有这血气之身便具
 天地生物之心矣(焘/)
卷五十三 第 5b 页 WYG0701-0051d.png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自和气中生天地生人物须
 是和气方生要生这人便是气和然后能生人自和
 气中生所以有不忍人之心
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包着地别无所作为只是生物而
 已亘古亘今生生不穷人物则得此生物之心以为
 心所以个个肖他本不须说以生物为心缘做个语
 句难做着个以生物为心(僩/)
问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之心
卷五十三 第 6a 页 WYG0701-0052a.png
 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曰天地生物自是
 温煖和煦这个便是仁所以人物得之无不有慈爱
 恻怛之心又曰人物皆得此理只缘他上面一个母
 子如此所以生物无不肖他又曰心如界方一面青
 一面赤一面白一面黑青属东方仁也赤属南方礼
 也白属西方义也黑属北方智也又如寅卯辰属东
 方为春己午未属南方为夏申酉戌属西方为秋亥
 子丑属北方为冬寅卯辰是万物初生时是那生气
卷五十三 第 6b 页 WYG0701-0052b.png
 方发这便是仁至己午未则万物长茂只是那生气
 发得来盛及至申酉戌则那生气到此生得来充足
 无馀那物事只有许多限量生满了更生去不得须
 用收敛所以秋训揫揫敛也揫敛个什么只是生气
 到这里都揫敛耳若更生去则无合杀矣及至亥子
 丑属冬冬终也终藏也生气到此都终藏了然那生
 底气早是在里面发动了可以见生气之不息也所
 以说复见天地之心也(胡泳/)
卷五十三 第 7a 页 WYG0701-0052c.png
天地以生物为心譬如甑蒸饭气从下面滚到上面又
 滚下只管在里面滚便蒸得熟天地只是包许多气
 在这里无出处滚一番便生一番物他别无勾当只
 是生物不似人便有许多应接所谓为心者岂是切
 切然去做如云天命之岂谆谆然命之也但如磨子
 相似只管磨出这物事人便是小胞天地是大胞人
 首圆象天足方象地中间虚包许多生气自是恻隐
 不是为见人我一理后方有此恻隐而今便教单独
卷五十三 第 7b 页 WYG0701-0052d.png
 只有一个人也自有这恻隐若谓见人我一理而后
 有之便是两人相夹在这里方有恻隐则是仁在外
 非由内也且如乍见孺子入井时有恻隐若见他人
 入井时也须自有恻隐在(池录作若未见孺子/入井亦自是恻隐)问怵
 惕莫是动处因怵惕而后恻隐否曰不知孟子怎生
 寻得这四个字恁地好(夔孙/)
孟子赤子入井章间架阔须恁地看(夔孙/)
说仁只看孺子将入井时尤好体认(季札/)
卷五十三 第 8a 页 WYG0701-0053a.png
问如何是发之人心而不可己曰见孺子将入井恻隐
 之心便发出来如何已得此样说话孟子说得极分
 明世间事若出于人力安排底便已得若已不得底
 便是自然底(祖道/)
方其乍见孺子入井时也着脚手不得纵有许多私意
 要誉乡党之类也未暇思量到但更迟霎时则了不
 得也是非辞逊羞恶虽是与恻隐并说但此三者皆
 自恻隐中发出来因有恻隐后方有此三者恻隐比
卷五十三 第 8b 页 WYG0701-0053b.png
 三者又较大得些子(义刚/)
非恶其声非恶其有不救孺子之恶声也(升卿/)
问恶其声而然何为不可曰恶其声已是有些计较乍
 见而恻隐天理之所发见而无所计较也恶其声之
 念一形则出于人欲矣人欲隐于天理之中其几甚
 微学者所宜体察(焘/)
或问非内交要誉恶其声而怵惕恻隐形焉是其中心
 不忍之实也若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一毫萌焉则
卷五十三 第 9a 页 WYG0701-0053c.png
 为私欲蔽其本心矣据南轩如此说集注却不如此
 说曰这当作两截看初且将大界限看且分别一个
 义利了却细看初看恻隐便是仁若恁地残贼便是
 不仁羞恶是义若无廉耻便是不义辞逊是礼若恁
 地争夺便是无礼是非是知若恁地颠颠倒倒便是
 不知且恁地看了又却于恻隐羞恶上面看有是出
 于至诚如此底有不是出于本来善心底(贺孙/)
先生问节曰孺子入井如何不推得羞恶之类出来只
卷五十三 第 9b 页 WYG0701-0053d.png
 推得恻隐出来节应曰节以为当他出来曰是从这
 一路子去感得他出来(节/)
如孺子入井如何不推得其他底出来只推得恻隐之
 心出来盖理各有路如做得穿窬底事如何令人不
 羞恶偶遇一人衣冠而揖我我便亦揖他如何不恭
 敬事有是非必辨别其是非试看是甚么去感得他
 何处一般出来(节/)
孟子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一段如何说得
卷五十三 第 10a 页 WYG0701-0054a.png
 如此好只是平平地说去自是好而今人做作说一
 片只是不如他又曰怵惕恻隐羞恶都是道理自然
 如此不是安排合下制这仁字才见那伤害底事便
 自然恻隐合下制这义字才见那不好底事便自然
 羞恶这仁与义都在那恻隐羞恶之先未有那恻隐
 底事时已先有那爱底心了未有那羞恶底事时已
 先有那断制裁割底心了又曰日用应接动静之间
 这个道理从这里迸将出去如个宝塔那毫光都从
卷五十三 第 10b 页 WYG0701-0054b.png
 四面迸出去(僩/)
或问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曰此身躯壳谓之腔子而今
 人满身知痛处可见(铢○池录作疾痛疴痒/举切吾身何处不有)
问满脞子是恻隐之心曰此身躯壳谓之腔子能于此
 身知有痛便见于应接方知有个是与不是(季札/)
问满腔子是恻隐之心只是此心常存才有一分私意
 便阙了他一分曰只是满这个躯壳都是恻隐之心
 才筑着便是这个物事出来大感则大应小感则小
卷五十三 第 11a 页 WYG0701-0054c.png
 应恰似大段痛伤固是痛只如针子略挑血也出也
 便痛故日用所当应接更无些子间隔痒疴疾痛莫
 不相关才是有些子不通便是被些私意隔了(贺孙/)
问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或以为京师市语食饱时心动
 (吕子/约云)曰不然此是为动字所拘腔子身里也言满身
 里皆恻隐之心心在腔子里亦如云心只是在身里
 问心所发处不一便说恻隐如何曰恻隐之心浑身
 皆是无处不发如见赤子有恻隐之心见一蚁子亦
卷五十三 第 11b 页 WYG0701-0054d.png
 岂无此心(可学/)
问如何是满腔子皆恻隐之心曰腔只是此身里虚处
 问莫是人生来恻隐之心具足否曰如今也恁地看
 事有个不稳处便自觉不稳这便是恻隐之心林择
 之
尝说人七尺之躯一个针劄着便痛问吾身固如
 此处事物亦然否曰此心应物不穷若事事物物常
 是这个心便是仁若有一事不如此便是这一处不
 仁了问本心依旧在否曰如今未要理会在不在论
卷五十三 第 12a 页 WYG0701-0055a.png
 着理来他自是在那里只是这一处不恁地便是这
 一处不在了如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忽然有一乡人
 自不服化称王称伯便是这一处无君君也只在那
 里然而他靠不得不可道是天理只在那里自家这
 私欲放行不妨王信伯在馆中范伯达问人须是天
 下物物皆归吾仁王指窗棂问范曰此窗还归仁否范
 默然某见之当答曰此匆不归仁何故不打坏了如
 人处事但个个处得是便是事事归仁且如窗也要
卷五十三 第 12b 页 WYG0701-0055b.png
 糊得在那里教好不成没巴鼻打坏了问仁者以万
 物为一体如事至物来皆有以处之如事物未至不
 可得而体者如何曰只是不在这里然此理也在这
 里若来时便以此处之(干/)
问满腔子是恻隐之心如何是满腔子曰满腔子是只
 在这躯壳里腔子乃洛中俗语又问恻隐之心固是
 人心之懿因物感而发见处前辈令以此操而存之
 充而达之不知如何要常存得此心曰此心因物方
卷五十三 第 13a 页 WYG0701-0055c.png
 感得出来如何强要寻讨出此心常存在这里只是
 因感时识得此体平时敬以存之久久会熟善端发
 处益见得分晓则存养之功益有所施矣又问要恻
 隐之心常存莫只是要得此心常有发生意否曰四
 端中羞恶辞让是非亦因事而发尔此心未当起羞
 恶之时而强要憎恶那人便不可如恻隐亦因有感
 而始见欲强安排教如此也不得如天之四时亦因
 发见处见得欲于冬时要寻讨个春出来不知如何
卷五十三 第 13b 页 WYG0701-0055d.png
 寻到那阳气发生万物处方见得是春耳学者但要
 识得此心存主在敬四端渐会扩充矣(宇/)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不特是恻隐之心满腔子是羞恶
 之心满腔子是辞逊之心满腔子是是非之心弥满
 充实都无空阙处满腔子是恻隐之心如将刀割着
 固是痛若将针劄着也痛如烂打一顿固是痛便轻
 搯一下也痛此类可见(僩/)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腔子犹言邼郭此是方言指盈于
卷五十三 第 14a 页 WYG0701-0056a.png
 人身而言因论方言难晓如横渠语录是吕与叔诸
 公随日编者多陕西方言全有不可晓者(㽦/)
恻隐之心头尾都是恻隐三者则头是恻隐尾是羞恶
 辞逊是非若不是恻隐则三者都是死物盖恻隐是
 个头子羞恶辞逊是非便从这里发来(夔孙/)
既仁矣合恻隐则恻隐合羞恶则羞恶(节/)
不成只管恻隐须有断制(德明/)
恻隐羞恶也有中节不中节若不当恻隐而恻隐不当
卷五十三 第 14b 页 WYG0701-0056b.png
 羞恶而羞恶便是不中节(淳/)
仁义礼智性也且言有此理至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始
 谓之心(德明/)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情性者
 也端绪也因情之发露而后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见
 (季札/)
四端本诸人心皆因所寓而后发见(季札/)
王丈说孟子恻隐之心一段论心不论性曰心性只是
卷五十三 第 15a 页 WYG0701-0056c.png
 一个物事离不得孟子说四端处最好看恻隐是情
 恻隐之心是心仁是性三者相因横渠云心统性情
 此说极好(闳祖/)
王德修解四端谓和靖言此只言心不言性如操则存
 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亦只是言心曰固是言
 心毕竟那仁义礼智是甚物仁义礼智是性端便是
 情才说一个心字便是着性情果判然是二截如何
 (此处疑/有阙误)德修曰固是心统性情孟子于此只是说心
卷五十三 第 15b 页 WYG0701-0056d.png
 (文蔚/)
问四端之端集解以为端绪向见季通说端乃尾如何
 曰以体用言之有体而后有用故端亦可谓之尾若
 以始终言之则四端是始发处故亦可以端绪言之
 二说各有所指自不相碍也(广/)
四端未是尽所以只谓之端然四端八个字每字是一
 意恻是恻然有此念起隐是恻然之后隐痛比恻是
 深羞者羞己之非恶者恶人之恶辞者辞己之物让
卷五十三 第 16a 页 WYG0701-0057a.png
 者让与他人是非自是两样分明但仁是总名若说
 仁义便如阴阳若说四端便如四时若分四端八字
 便如八节又曰天地只是一气便自分阴阳缘有阴
 阳二气相感化生万物故事物未尝无对天便对地
 生便对死语默动静皆然以其种如此故也所以四
 端只举仁义言亦如阴阳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明作/)
四端皆是自人心发出恻隐本是说爱爱则是说仁如
卷五十三 第 16b 页 WYG0701-0057b.png
 见孺子将入井而救之此心只是爱这孺子恻隐元
 在这心里面被外面事触起羞恶辞让是非亦然格
 物便是从此四者推将去要见里面是甚底物事(赐/)
仁言恻隐之端如水之动处盖水平静而流则不见其
 动流到滩石之地有以触之则其势必动动则有可
 见之端如仁之体存之于心若爱亲敬兄皆是此心
 夲然初无可见及其发而接物有所感动此心恻然
 所以可见如怵惕于孺子入井之类是也(卓/)
卷五十三 第 17a 页 WYG0701-0057c.png
或问四端曰看道理也有两般看得细时却见得义理
 精处看得粗时却且见得大槩处四端未见精细时
 且见得恻隐便是仁不恻隐而残忍便是不仁羞恶
 便是义贪利无廉耻便是不义辞让便是礼攘夺便
 是非礼是非便是智大段无知颠倒错缪便是不智
 若见得细时虽有恻隐之心而意在于内交要誉亦
 是不仁了然孟子之意本初不如此只是言此四端
 皆是心中本有之物随触而发方孺子将入于井之
卷五十三 第 17b 页 WYG0701-0057d.png
 时而怵惕恻隐之心便形于外初无许多涯涘(卓/)
恻隐羞恶是仁义之端恻隐自是情仁自是性性即是
 这道理仁本难说中间却是爱之理发出来方有恻
 隐义却是羞恶之理发出来方有羞恶礼却是辞让
 之理发出来方有辞让智却是是非之理发出来方
 有是非仁义礼智是未发底道理恻隐羞恶辞让是
 非是已发底端倪如桃仁杏仁是仁到得萌芽却是
 恻隐又曰分别得界限了更须日用常自体认看仁
卷五十三 第 18a 页 WYG0701-0058a.png
 义礼智意思是如何又曰如今只因孟子所说恻隐
 之端可以识得仁意思因说羞恶之端可以识得义
 意思因说恭敬之端可以识得礼意思因说是非之
 端可以识得智意思缘是仁义礼智本体自无形影
 要捉摸不著(一作/得)只得将他发动处看却自见得恰
 如有这般儿子便知得是这样母程子云以其恻隐
 知其有仁此八字说得最亲切分明也不道恻隐便
 是仁又不道掉了恻隐别取一个物事说仁譬如草
卷五十三 第 18b 页 WYG0701-0058b.png
 木之萌芽可以因萌芽知得他下面有根也不道萌
 芽便是根又不道掉了萌芽别取一个根又曰孟子
 说性不曾说着性只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看得
 情善则性之善可知又曰恻隐羞恶多是因逆其理
 而见惟有所可伤这里恻隐之端便动惟有所可恶
 这里羞恶之端便动若是事亲从兄又是自然顺处
 见之又曰人须扩而充之人谁无恻隐只是不能常
 如此能常如此便似孟子说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卷五十三 第 19a 页 WYG0701-0058c.png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若不能常如此恰似火相似自
 去打灭了水相似自去淤塞了如草木之萌芽相似
 自去踏折了便是了更无生意又曰孟子云仁义礼
 智根于心心统性情故说心亦得(贺孙/)
问喜怒哀乐未发已发之别曰未发时无形影可见但
 于已发时照见谓如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
 心便照见得有仁在里面见穿窬之类而有羞恶之
 心便照见得有义在里面盖这恻隐之心属仁必有
卷五十三 第 19b 页 WYG0701-0058d.png
 这仁在里面故发出来做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属义
 必有这义在里面故发出来做羞恶之心譬如目属
 肝耳属贤若视不明听不聪必是肝肾有病若视之
 明听之聪必是肝肾之气无亏方能如此然而仁未
 有恻隐之心只是个爱底心义未有羞恶之心只是
 个断制底心惟是先有这物事在里面但随所感触
 便自是发出来故见孺子入井便有恻隐之心见穿
 窬之类便有羞恶之心见尊长之属便有恭敬之心
卷五十三 第 20a 页 WYG0701-0059a.png
 见得是便有是之之心见得非便有非之之心从那
 缝罅里迸将出来恰似宝塔里面四面毫光放出来
 又云孟子此一章其初只是匹自闲容易说出来然
 说得来连那本末内外体用精粗都包在里面无些
 欠阙处如孔子许多门弟子都不曾恁地说得分晓想
 是曾子子思后来讲来讲去讲得精所以孟子说得
 来恁地若子思亦只说得个大体分晓而已(焘/)
问前面专说不忍之心后面兼说四端亦是仁包四者
卷五十三 第 20b 页 WYG0701-0059b.png
 否曰然(道夫/)
问恻隐之心如何包得四端曰恻隐便是初动时羞恶
 是非恭敬亦须是这个先动一动了方会恁地只于
 动处便见譬如四时若不是有春生之气夏来长个
 甚么秋时又把甚收冬时又把甚藏(时举/)
恻隐是个脑子羞恶辞让是非须从这里发来若非恻
 隐三者俱是死物了恻隐之心通贯此三者(赐/)
因说仁义礼智之别曰譬如一个物自然有四界而仁
卷五十三 第 21a 页 WYG0701-0059c.png
 则又周贯其中以四端言之其间又自有小界限各
 各是两件事恻是恻然发动处隐是渐渐及着隐痛
 处羞是羞己之非恶是恶人之恶辞是辞之于己让
 是让之于人是非固是两端(堆/)
问四端之根于心觉得一者才动三者亦自次第而见
 曰这四个界限自分明然亦有随事相连而见者如
 事亲孝是爱之理才孝便能敬兄便是义问有节文
 便是礼知其所以然便是智曰然问据看来多是相
卷五十三 第 21b 页 WYG0701-0059d.png
 连而至者如恻隐于所伤便恶于其所以伤这是仁
 带义意思恶于其所以伤便须惜其本来之未尝伤
 这是义带仁意思曰也是如此尝思之孟子发明四
 端乃孔子所未发人只道孟子有辟杨墨之功殊不
 知他就人心上发明大功如此看来此说那时若行
 杨墨亦不攻而自退辟杨墨是捍边境之功发明四
 端是安社稷之功若常体认得来所谓活泼泼地真
 个是活泼泼地(贺孙/)
卷五十三 第 22a 页 WYG0701-0060a.png
伊川常说如今人说力行是浅近事惟知为上知最为
 要𦂳中庸说知仁勇把知做擗初头说可见知是要
 𦂳贺孙问孟子四端何为以知为后曰孟子只循环
 说智本来是藏仁义礼惟是知恁地了方恁地是仁
 礼义都藏在智里面知元亨利贞贞是智贞却藏元
 亨利意思在里面如春夏秋冬冬是智冬却藏春生
 夏长秋成意思在里面且如冬伏藏都似不见到一
 阳初动这生意方从中出也未发露十二月也未尽
卷五十三 第 22b 页 WYG0701-0060b.png
 发露只管养在这里到春方发生到夏一齐都长秋
 渐成渐藏冬依旧都收藏了只是大明终始亦见得
 无终安得有始所以易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
 行后不省方(贺孙/)
孟子四端处极好思索玩味只反身而自验其明昧深
 浅如何(升卿/)
着意读孟子四端之类切要处其他论事处且缓不妨
仔细看孟子说四端处两段未发明一段处意思便与
卷五十三 第 23a 页 WYG0701-0060c.png
 发明底同又不是安排须是本源有方发得出来着
 实见得皆是当为底道理又不是外面事如此知得
 果性善便有宾有主有轻有重又要心为主心把得
 定人欲自然没安顿处孟子言仁人心也一段两句
 下只说心(祖道/)
至问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莫是知得了
 方能扩而充之否曰知皆扩而充之即是苟能知去
 扩充则此道渐渐生长如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中间
卷五十三 第 23b 页 WYG0701-0060d.png
 矣字文意不断充是满其本然之量却就上有扩字
 则是方知去推扩要充满他所以如火之始然泉之
 始达
问知皆扩而充之矣知字是重字还是轻字曰不能扩
 充者正为不知都只是冷过了若能知而扩充其势
 甚顺如乘快马放下水船相似(文蔚/)
刘居之问知皆扩而充之章两说充字宽夫未晓曰上
 只说知皆扩而充之只说知得了要推广以充满此
卷五十三 第 24a 页 WYG0701-0061a.png
 心之量下云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是能充满此心
 之量上带知皆扩字说下就能充满说推广而后能
 充能充则不必说扩也(贺孙/)
刘居之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节曰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乍见孺子入井此只是一件事仁之端只是仁
 萌芽处如羞恶辞让是非方是义礼智之萌芽处要
 推广充满得自家夲然之量不特是孺子入井便恁
 地其他事皆恁地如羞恶辞让是非不特于一件事
卷五十三 第 24b 页 WYG0701-0061b.png
 上恁地要事事皆然方是充满慊足无少欠阙也知
 皆扩而充之矣知方且是知得如此至说到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即掉了扩字只说充字盖知字与始
 然始达字相应充字与保四海相应才知得便自不
 能已若火始然便不可遏泉才达便涓涓流而不绝
 (时举/)
问知皆扩而充之曰上面言扩而充之是方知要扩充
 到下面苟能充之便掉了个扩字盖充字是充满得
卷五十三 第 25a 页 WYG0701-0061c.png
 了如已到地头相似扩字是方在个路里相似(时举/)
知皆扩而充之南轩把知做重文势未有此意知字只
 带扩充说知皆扩而充之与苟能充之句相应上句
 是方知去充下句是真能恁地充(淳/)
问知皆扩而充之曰这处与于止知其所止语意略同
 上面在知字上下在能字上既知得则皆当扩而充之
 如恻隐之心是仁则每事皆当扩而为仁羞恶之心
 是义则每事皆当扩而为义为礼为知亦各如此今
卷五十三 第 25b 页 WYG0701-0061d.png
 有一种人虽然知得又道是这个也无妨而今未能
 理会得又且恁地如知这事做得不是得人憎面前
 也自惶恐识得可羞又却不能改如今人受人之物
 既知是不当受便不受可也心里又要却说是我且
 受去莫管这便是不能充但当于知之之初便一向
 从这里充将去便广大如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始然
 始达能有几多于这里便当斡开放出使四散流出
 去便是能扩如怵惕孺子入井之心这一些子能做
卷五十三 第 26a 页 WYG0701-0062a.png
 得甚事若不能充今日这些子发了又过却明日这
 些子发了又过却都只是闲若能扩充于这一事发
 见知得这是恻隐之心是仁于别底事便当将此心
 充去使事事是仁如不欲害人这是本心这是不忍
 处若能充之于每事上有害人之处便不可做这也
 是充其恻隐即如齐宣王有爱牛之心孟子谓是乃
 仁术也若宣王能充着这心看甚事不可做只是面
 前见这一牛这心便动那不曾见底便不如此了至
卷五十三 第 26b 页 WYG0701-0062b.png
 于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这是多少伤害只为
 利心一蔽见得土地之美却忘了这心故孟子曰不
 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
 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且如土地无情之物自是不
 当爱自家不必爱之爱他作甚梁惠王其始者爱心
 一萌糜烂其民以战已自不是了又恐不胜尽驱所
 爱子弟以徇之这是由其不爱之心反之以至害其
 所爱处这又是反著那心处(子蒙/)
卷五十三 第 27a 页 WYG0701-0062c.png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只是要扩而充之而
 今四端之发甚有不整齐处有恻隐处有合恻隐而
 不恻隐处有羞恶处又有合羞恶而不羞恶处且如
 齐宣王不忍于一牛而却不爱百姓嘑尔之食则知恶
 而弗受至于万钟之禄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而今则
 要就这处理会(夔孙/)
人于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此四者须当日夕
 体究令分晓精确此四者皆我所固有其初发时毫
卷五十三 第 27b 页 WYG0701-0062d.png
 毛如也及推扩将去充满其量则广大无穷故孟子
 曰知皆扩而充之且如人有当恻隐而不恻隐当羞
 而不羞当恶而不恶当辞而不辞当让而不让是其
 所非非其所是者皆是失其本心此处皆当体察必
 有所以然也只此便是日用间做工夫处(广/)
人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是此身纲纽其他更无当于
 其发处体验扩充将去恻隐羞恶是非辞让日间时
 时发动特人自不能扩充耳又言四者时时发动特
卷五十三 第 28a 页 WYG0701-0063a.png
 有正不正耳如暴戻愚狠便是发错了羞恶之心含
 糊不分晓便是发错了是非之心如一种不让便是
 发错了辞让之心日间一正一反无往而非四端之
 发(方子/)
子武问四端须着逐处扩充之曰固是才常常如此推
 扩少间便自会密自会阔到得无间断少间却自打
 合作一片去(木之/)
问如何扩而充之曰这事恭敬那事也恭敬事事恭敬
卷五十三 第 28b 页 WYG0701-0063b.png
 方是(节/)
问推四端而行亦无欠阙曰无欠阙只恐交加了合恻
 隐底不恻隐合羞恶底不羞恶是是非非交加了四
 端本是对着他后流出来恐不对窠臼子问不对窠
 臼子莫是为私意隔了曰也是私意也是不晓节又
 问恭敬却无当不当曰此人不当拜他自家也去拜
 他便不是(节/)
问推字与充字曰推是从这里推将去如老吾老以及
卷五十三 第 29a 页 WYG0701-0063c.png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得此充则填得来满
 了注水相似推是注下水去充则注得这一器满了
 盖仁义之性本自充塞天地若自家不能扩充则无
 缘得这个壳子满只是个空壳子又曰充是占得这
 地位满推是推(吐雷/反)向前去(僩/)
问推四端无出乎守曰学者须见得守底是甚底物事
 人只是一个心识得个心卓然在这里无走作虽不
 守亦自在学者且恁守将去(赐/)
卷五十三 第 29b 页 WYG0701-0063d.png
问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至以事父母曰此心之
 量本足以包括天地兼利万物只是人自不能充满
 其量所以推不去或能推之于一家而不能推之于
 一国或能推之于一国而不足以及天下此皆是未
 尽其本然之量须是充满其量自然足以保四海(僩/)
胡问扩充之义曰扩是张开充是放满恻隐之心不是
 只见孺子时有事事都如此今日就第一件事上推
 将去明日又就第二件事上推将去渐渐放开自家
卷五十三 第 30a 页 WYG0701-0064a.png
 及国自国及天下至足以保四海处便是充得尽问
 扩充亦是尽已推已否曰只是扩而充之那曾有界
 限处如手把笔落纸便自成字不可道手是一样字
 又是一样孺子入井在彼恻隐之心在我只是一个
 物事不可道孺子入井是他底恻隐之心是我底(义/刚)
问前日承教令于日用间体认仁义礼知意思且如朋
 友皆异乡人一日会聚思意便自相亲这可见得爱
 之理形见处同门中或有做不好底事或有不好底
卷五十三 第 30b 页 WYG0701-0064b.png
 人便使人恶之这可见得羞恶之理形见处每时升
 堂尊卑序齿秩然有序而不乱这可见得恭敬之理
 形见处听先生教诲而能辨别得真是真非这可见
 得是非之理形见处凡此四端时时体认不使少有
 间断便是所谓扩充之意否曰如此看得好这便是
 寻得路踏着了(贺孙/)
问体认四端扩充之意如朋友相亲充之而无间断则
 贫病必相恤患难必相死至于仁民爱物莫不皆然
卷五十三 第 31a 页 WYG0701-0064c.png
 则仁之理得矣如朋友责善充之而无间断则见恶
 必如恶恶臭以至于除残去秽戢暴禁乱莫不皆然
 则义之理得矣如尊卑秩序充之而无间断则不肯
 一时安于不正以至于正天下之大伦定天下之大
 分莫不皆然则礼之理得矣如是是非非充之而无
 间断则善恶义利公私之别截然而不可乱以至于
 分别忠佞亲君子远小人莫不皆然则智之理得矣
 曰只要常常恁地体认若常常恁地体认则日用之
卷五十三 第 31b 页 WYG0701-0064d.png
 间匝匝都满密拶拶地问人心陷溺之久四端蔽于
 利欲之私初用工亦未免间断曰固是然义理之心
 才胜则利欲之念便消且如恻隐之心胜则残虐之
 意自消羞恶之心胜则贪冒无耻之意自消恭敬之
 心胜则骄惰之意自消是非之心胜则含糊苟且顽
 冥昏谬之意自消(贺孙/)
杨至之云看孟子见得一个大意是性之本体仁义之
 良心到战国时君臣上下都一齐埋没了孟子所以
卷五十三 第 32a 页 WYG0701-0065a.png
 推明发见之端绪教人去体认扩充曰孟子高他都
 未有许多意思今说得一体认字蚤是迟钝了孟子
 孟子大段见得敏见得快他说话恰似个狮子跳跃
 相似且如他说个恻隐之心便是仁之端羞恶之心
 便是义之端只他说在那里底便是似他说时见得
 圣贤大段易做全无许多等级所以程子云孟子才
 高学之无可依据(道夫/)
周季俨云在兴化摄学事因与诸生说得一部孟子先
卷五十三 第 32b 页 WYG0701-0065b.png
 生因问孟子里面大纲目是如何答云要得人充广
 恻隐羞恶许多固要充广如说无欲害人无穿窬之
 心亦要充广先生曰人生本来合有许多好底到得
 被物遮蔽了却把不好处做合着做底事周云看孟
 子说性只是道顺底是才逆便不是曰止缘今人做
 不好事却顺因问孟子以下诸人言性谁说得庶几
 周云似乎荀子以为恶却索性只荀子有意于救世
 故为此说先生久之曰韩公之意人多看不出他初
卷五十三 第 33a 页 WYG0701-0065c.png
 便说所以为性者五曰仁义礼知信所以为情者七
 曰喜怒哀惧爱恶欲下方说三品看其初语岂不知
 得性善他只欠数字便说得出黄嵩老云韩子欠说
 一个气禀不同曰然他道仁义礼知信自是了只说
 到三品不知是气禀使然所以说得不尽贺孙因云
 自孟子说已是欠了下意所以费无限言语先生即
 举程子之言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若
 如说性恶性善恶混都只说得气如孟子韩子之言
卷五十三 第 33b 页 WYG0701-0065d.png
 便是不论气所以不全(贺孙/)
或问性中只有四端信是如何曰且如恻隐羞恶实是
 恻隐羞恶便信在其中(祖道/)
问四端不言信周子谓五性动而善恶分如信之未发
 时如何已发时如何曰如恻隐真个恻隐羞恶真个
 羞恶此便是信曰此却是已发时方有这信曰其中
 真个有此理(赐/)
问四端不言信如何曰公泼了碗中饭却去碗背拾(振/)
卷五十三 第 34a 页 WYG0701-0066a.png
问四端便是明德曰此是大者节问明明德只是扩充
 得他去曰不昏着他(节/)
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问看得来如喜怒爱恶
 欲却似近仁义曰固有相似处(广/)
或问孟子言四端处有二大抵皆以心为言明道却云
 恻隐之类皆情也伊川亦云人性所以善者于四端
 之情可见一以四端属诸心一以四端属诸情何也
 曰心包情性者也自其动者言之虽谓之情亦可也
卷五十三 第 34b 页 WYG0701-0066b.png
 (去伪/集义)
黄景申嵩老问仁兼四端意思理会不透曰谢上蔡见
 明道先生举史文成诵明道谓其玩物丧志上蔡汗
 流浃背面发赤色明道云此便见得恻隐之心公且
 道上蔡闻得过失恁地惭惶自是羞恶之心如何却
 说道见得恻隐之心公试思久之先生曰惟是有恻
 隐之心方会动若无恻隐之心却不会动惟是先动
 了方始有羞恶方始有恭敬方始有是非动处便是
卷五十三 第 35a 页 WYG0701-0066c.png
 恻隐若不会动却不成人若不从动处发出所谓羞
 恶者非羞恶所谓恭敬者非恭敬所谓是非者非是
 非天地生生之理这些动意未尝止息看如何梏亡
 亦未尝尽消灭自是有时而动学者只怕间断了(贺/孙)
问何谓恻隐曰恻恻然也隐痛也又问明道先生以上
 蔡面赤为恻隐之心何也曰指其动处而言之只是
 羞恶之心然恻隐之心必须动则方有羞恶之心如
 肃然恭敬其中必动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皆自仁中
卷五十三 第 35b 页 WYG0701-0066d.png
 出故仁专言则包四者是个蒂子无仁则麻痹死了
 安有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仁则有知觉痒则觉得痒
 痛则觉得痛痒痛虽不同其觉则一也又问若指动
 言仁则近禅曰这个如何占得断是天下公共底释
 氏也窥见些子只是他只知得这个合恻隐底不恻
 隐合羞恶底不羞恶合恭敬底不恭敬又问他却无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曰然(节/)
仁言恻隐之端程云端如水之动处盖水平静则不见
卷五十三 第 36a 页 WYG0701-0067a.png
 其动流爱亲敬兄皆是此心本然初无可见及其发
 而接物有所感动此心恻然所以可见如怵惕于孺
 子入井之类是也(卓○按集义/不见程说)
四端伊川云圣人无端故不见其心(今按遗书中止云/复非天地心复则)
 (见天地心圣人无复故未尝见其心/今云无端义亦不通恐误○闳祖)
龟山答人问赤子入井令求所以然一段好(方/)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章
问仁天之尊爵先生解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
卷五十三 第 36b 页 WYG0701-0067b.png
 先如何是得之最先曰人得那生底道理所谓心生
 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也(广/)
仁者如射但那发时毫釐不可差
    子路人告以有过则喜章
禹闻善言则拜犹着意做舜与人同是自然气象圣人
 之拜固出于诚意然拜是容貌间未见得行不行若
 舜则真见于行事处己未善则舍己之未善而从人
 之善人有善则取人之善而为己之善人乐于见取
卷五十三 第 37a 页 WYG0701-0067c.png
 便是许助他为善也(淳/)
问是与人为善当其取人之际莫未有助之之意否曰
 然曰三者本意似只是取人但有浅深而与人为善
 乃是孟子再叠一意以发明之否曰然(道夫/)
大舜乐取诸人以为善是成己之善是与人为善也是
 著人之善(端蒙/)
与人为善盖舜不私己如为人为此善一般(升卿/)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
卷五十三 第 37b 页 WYG0701-0067d.png
问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曰不隐贤谓不隐避其贤如己
 当廉却以利自污己当勇却以怯自处之类乃是隐
 贤是枉道也又问所以不解作蔽贤谓其下文云必
 以其道若作不蔽贤说则下文不同矣曰然(人杰/)
至问集注云进不隐贤不枉道也似少字曰进不隐贤
 便是必以其道人有所见不肯尽发出尚有所藏便
 是枉道至云寻常看此二句只云进虽不敢自隐其
 贤凡有所蕴皆乐于发用然而却不妄进二句做两
卷五十三 第 38a 页 WYG0701-0068a.png
 意看曰恁地看也得
伯夷不屑就已注云屑洁也洁犹美也苟以其辞命礼
 意之美而就之是切切于是也然伯夷虽有善其辞
 命而至者亦不肯就而况不道而无礼者固速去之
 矣世之所谓清者不就恶人耳若善辞令而来者固
 有时而就之惟伯夷不然此其所以为圣之清也柳
 下惠不屑之意亦然夷隘惠不恭不必言效之而不
 至者其弊乃如此只二子所为己有此弊矣(僩/)
卷五十三 第 38b 页 WYG0701-0068b.png
不屑去说文说屑字云动作切切也只是不汲汲于就
 不汲汲于去屑字却是重(必大录云不以就为重而/切切急于就不以去为重)
 (而切切急/于去○㽦)
问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莫是后来之弊至此否曰伯夷
 自是有隘处柳下惠自是有不恭处且如虽袒裼裸
 裎于我侧分明是不将人做人看了(去伪/)
问柳下惠不恭是待人不恭否曰是他玩世不把人做
 人看如袒裼裸裎于我侧是已邵尧夫正是这意思
卷五十三 第 39a 页 WYG0701-0068c.png
 如皇极经世书成封做一卷题云文字上呈尧夫(㽦/)
或问明道云此非瑕疵夷惠之语言其弊必至于此今
 观伯夷与恶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则伯夷
 果似隘者柳下惠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
 哉柳下惠果似不恭者岂得谓其弊必至于此哉曰
 伯夷既清必有隘处柳下惠既和必有不恭处道理
 自是如此孟子恐后人以隘为清以不恭为和故曰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去伪/)
卷五十三 第 39b 页 WYG0701-0068d.png
 
 
 
 
 
 
 
 朱子语类卷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