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二
卷二十二 第 1a 页 WYG0700-04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语类卷二十二
  论语四
   学而篇下
    慎终追远章
慎终追远伊川云不止为丧祭推之是如此但本意只
 是为丧祭
王问伊川谓不止丧祭此说如何曰指事而言恐曾子
卷二十二 第 1b 页 WYG0700-0434b.png
 当初只是说丧祭推此意则每事都要存这些子(雉/)
慎终追远专主丧祭而言若看得丧祭事重时亦自不
 易只就丧祭上推亦是多少事或说天下事皆要慎
 终追远亦得(明作/)
胡叔器问追远是亲否曰言追则不是亲了包显道问
 远祖时人不解更有追念之意想只是亲曰只江南
 来不如此湖北人上坟不问远祖也哭这却好人之
 一身推其所自则必有本便是远祖毕竟我是它血
卷二十二 第 2a 页 WYG0700-0435a.png
 脉若念及此则自不能无追感之情且如今老人不
 能得见个孙子今若便见十世孙时也惜毕竟是自
 家骨肉人只是不思量到这里所以追感之诚不至
 也(义刚/)
陈仲亨说民德归厚先生问如何谓厚是有馀之意陈
 未达曰谓如此已自得了更添些子恰似著衣如此
 已暖了更加一件是之谓厚厚对薄而言若我未厚
 民自是趋从薄处去(义刚/)
卷二十二 第 2b 页 WYG0700-0435b.png
问程子云推而至于天下之事皆能慎其终不忘于远
 如何曰事事皆要如此慎终则末梢虽是理会教尽
 不忘于远远是人易忘且如今追封人及祖父等事
 这是久远恩泽人多是据眼前有功者有赏而无久
 而不忘底意思这般事若能追念起来在已之德既
 厚而民心亦有所兴起(贺孙/)
    夫子至于是邦章
敬夫问夫子温良恭俭让曰此子贡举夫子可亲之一
卷二十二 第 3a 页 WYG0700-0435c.png
 节温之一事耳若论全体须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恭而安(德明/)
问温是恁地温和深厚良是恁地简易正直恭是端严
 恭敬俭是省约有节让是谦逊自卑曰良字说未是
 良即是良善犹今言善人所谓易乃乐易坦易之易
 直如世人所谓白直之直无奸诈险诐底心如所谓
 开口见心是也此章亦须见得圣人不求人而人自
 求之意(南升/)
卷二十二 第 3b 页 WYG0700-0435d.png
或问良何以训易直曰良如今人言无峣崎为良善无
 险阻密蔽又曰易平易和易直无屈曲(节/)
李问良如何训易直曰良善之人自然易直而无险诈
 犹俗言白直也(雉/)
问良易直之义曰平易坦直无许多艰深纤巧也(铢/)
亚夫问良何以为易直曰只是平易白直而已因举韩
 诗外传有一段与乐记相似但易直子谅之心生矣
 处改子谅二字为慈良此却分明也(时举/)
卷二十二 第 4a 页 WYG0700-0436a.png
问良易直也如何曰此心不倾险不粗戾自是平易简
 直乐记言易直子谅之心昔人改子谅作慈良看来
 良字却是人之初心慈爱良善便是元者善之长孟
 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是这般心圣
 人教人先要求此心正为万善之总处(宇/)
问俭就那处看曰俭只是用处俭为衣冠服饰用度之
 类(宇/)
俭谓节制非谓俭约之谓只是不放肆常收敛之意(明/)
卷二十二 第 4b 页 WYG0700-0436b.png
 (作/)
圣人之德无不备非是只有此五者但是此五者皆有
 从后谦退不自圣底意思故人皆亲信而乐告之也
 (夔孙/)
伯游问温良恭俭让一章曰最要看得此五字温是如
 何气象良是如何气象恭俭让又是如何深体之于
 我则见得圣人有不求人而人自即之底意思今人
 却无非是求自请举以往并是求人虽做宰相地位
卷二十二 第 5a 页 WYG0700-0436c.png
 也是恁地纵不肯明求也须暗地结托盖以求人为
 常而不知其为非也学而一篇多是先以此教人如
 人不知而不愠如巧言令色如不患人之不已知皆
 是虽中庸亦多此意如衣锦尚絅皆是且要理会那
 不求底道理(时举/)
龟山解夫子温良恭俭让有暴慢侈泰等语正淳以为
 暴慢侈泰诚所当戒而先生以为其流至于为人似
 不然之曰暴慢侈泰固所当戒但不当于此言龟山
卷二十二 第 5b 页 WYG0700-0436d.png
 说话常有些畏罪祸底意思在不知圣人温良恭俭
 让是自然常如此非欲为是以求闻政也(贺孙/)
    父在观其志章
论父在观其志曰此一句已有处变意思必有为而言
 (节/)
父在观其志没观其行孝子之志行也(人杰/)
观志观行只是大槩须是无改方见得孝若大段悖理
 处又自当改此特言其常耳(朋作/)
卷二十二 第 6a 页 WYG0700-0437a.png
邵汉臣说父在观其志一章曰父在时使父贤而子不
 肖虽欲为不肖之事犹以父在而不敢为然虽无甚
 不肖之行而其志可知矣使子贤而父不肖虽欲为
 善事而父有所不从时有勉强而从父之为者此虽
 未见其善行而要其志之所存则亦不害其为贤矣
 至于父没则已自得为于是其行之善恶可于此而
 见矣父在时子非无行也而其所主在志父没时子
 非无志也其所主在行故子曰云云也(时举/)
卷二十二 第 6b 页 WYG0700-0437b.png
问此章上二句见守身之行下一句见爱亲之心曰也
 不必做两截说只是折转说上二句观人之大槩下
 一句就观其行细看其用心之厚薄如何行虽善矣
 父道可以未改而轻率改之亦未善也(伯羽/)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道犹事也言道者尊父
 之词(人杰/)
或问三年无改曰是有可改而未十分急者只得且存
 之父在则子不得专而其志却可知父没则子虽得
卷二十二 第 7a 页 WYG0700-0437c.png
 专而其不改之意又可见此所谓孝(祖道/)
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
 遽急改之若有死其亲之心有扬其亲之过之意待
 三年然后徐改之便不觉若是大故不好底事则不
 在此限耳(夔孙/)
才说三年无改便是这事有未是处了若父之道已是
 何用说无改终身行之可也事既非是便须用改何
 待三年孝子之心自有所不忍耳若大段害人底事
卷二十二 第 7b 页 WYG0700-0437d.png
 须便改始得若事非是而无甚妨害则三年过了方
 改了(僩/)
问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只就孝子心上看孝子之心三
 年之间只思念其父有不忍改之心曰大槩是如此
 但其父若有圣贤之道虽百世不可改此又就事上
 看直卿云游氏所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处亦好
 看(南升○/游氏说)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尔谓
卷二十二 第 8a 页 WYG0700-0438a.png
 此事当改但三年之间孝子之心有所未忍改耳向
 时南轩却改作可以改而可以未改耳某与说若如
 此说则虽终身不改可也此章之意则云此事必当
 改但可以未改耳三年过则必当改也僩问若父有
 大段不是底事妨国害政者只得便改岂可必待三
 年曰若有大段不是须是便改或曰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与
 此同否曰不同此章是言父之所行有不善而子不
卷二十二 第 8b 页 WYG0700-0438b.png
 忍改乃见其孝若庄子之父献子自是个贤者其所
 施之政所用之臣皆是庄子能不改之此其所以为
 难问若然则何足以为难曰子孙不能守父之业而
 轻改之者多矣庄子乃能守之非难能而何先儒以
 为庄子之贤不及献子疑其不能守父之政不能用
 父之臣而庄子乃能不改此其所以为难能也此说
 得之(僩/)
游氏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此正是说得谨密处
卷二十二 第 9a 页 WYG0700-0438c.png
 圣人之意亦正如此若以可改而未改则三年之后
 四年改之其意如何既合于道虽终身守之可也奚
 止三年若不合于道如盗蹠之所为则不得不改若
 其事虽不善无甚𦂳要亦姑守之以待三年若遽改
 之是忘其亲也某旧日朋友亦看此处不透与南轩
 说他却改作可以改而可以未改者此语与在所当
 改者大争在所当改正是这样事若不改则不当于
 理若要改则亦未为急故迟之者以孝子之心不忍
卷二十二 第 9b 页 WYG0700-0438d.png
 也(子蒙/)
三年无改游氏此解极好向时钦夫改作可以改可以
 未改却不是但此章必有为而发然无所考又曰死
 其亲而暴其过孝子所不忍为(义刚/)
诸说唯游氏说得好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此说极稳
 此正指在所当改可以未改处深味之孝子之心可
 见(铢/)
问或说不改事父之道又说不改父存所行之道二说
卷二十二 第 10a 页 WYG0700-0439a.png
 奚择先生反而问之欲从何说曰不改父在所行之
 道恐是曰然遂举游氏可以改而未改者所谓三年
 云不必改者此说却切当若说道不可改虽终身守
 之可也岂止三年乎此为在所当改而可以迟迟三
 年者也自新法之行诸公务为缘饰文致一词将此
 一句辨论无限而卒莫之合也(宇/)
或问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曰观其文意便是父在
 时其子志行已自有与父不同者然于此三年之间
卷二十二 第 10b 页 WYG0700-0439b.png
 必能不改父道乃见其孝不然所行虽善亦未得为
 孝此必有为而言然𦂳要在看游氏尹氏两节意(铢/)
戴智老问近见先生说此章疑圣人有为而发曰圣人
 之言未有若此曲折者疑当说时亦有事在所当改
 而可以未改者故圣人言此又云尹氏说得孝子之
 心未说得事若如其说则孔子何必更说三年无改
 必若游氏说则说得圣人语意出(铢/)
三年无改尹氏说得心于事上未尽游氏于事理上说
卷二十二 第 11a 页 WYG0700-0439c.png
 得好故并载之使互相发(拱寿/)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诸先生之说有过者(谓要/改)有不及
 (谓不/改)有至当者须要将去辨别岂可不读书(振/)
    礼之用和为贵章
先生问学者今人行礼多只是严如何得他和答者皆
 不契曰只是要知得礼合如此所以行之则和缓而
 不迫盖圣人制礼无一节是强人皆是合如此且如
 孔子与上大夫言时自然訚訚与下大夫言时自然
卷二十二 第 11b 页 WYG0700-0439d.png
 侃侃在学者须知道与上大夫言合用訚訚与下大
 夫言合用侃侃便自然和尝谓吕与叔说得数句好
 云自斩至缌衣服异等九族之情无所憾自王公至
 皂𨽻仪章异制上下之分莫敢争皆出于性之所有
 循而行之无不中节也此言礼之出于自然无一节
 强人须要知得此理则自然和黄有开因举先生旧
 说云且如父坐子立君尊臣卑多少是严若见得父
 合坐子合立君合尊臣合卑则无不安矣曰然(雉/)
卷二十二 第 12a 页 WYG0700-0440a.png
直卿言礼之用和为贵今观内则一篇则子事父母之
 礼亦严矣然下气怡色则和可知也观玉藻乡党所
 载则臣之事君礼亦严矣然一爵而言言二爵而油
 油君在与与则和可知也曰如此则和与礼成二物
 矣须是见得礼便是和乃可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
 不容可谓至严矣然而自肯甘心为之而无厌倦之
 意者乃所以为和也至严之中便是至和处不可分
 做两截去看(道夫/)
卷二十二 第 12b 页 WYG0700-0440b.png
伯游问礼之用和为贵云礼之体虽截然而严然自然
 有个撙节恭敬底道理故其用从容和缓所以为贵
 苟徒知和而专一用和必至于流荡而失礼之本体
 今人行事莫是用先全礼之体而雍容和缓以行之
 否曰说固是恁地却如何做功夫伯游云顺理而行
 先生又遍问坐上诸友叔重曰知得是当然之理自
 甘心行之便自不拘迫时举云其初须持敬持之久
 则渐熟熟处便和曰要须是穷理始得见得这道理
卷二十二 第 13a 页 WYG0700-0440c.png
 合用恁地便自不得不恁地如宾主百拜而酒三行
 固是用恁地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过位
 踧踖如也苟不知以臣事君合用如此终是不解和
 且如今人被些子灯花落手便说痛到灼艾时囚甚
 不以为痛只缘知道自家病合当灼艾出于情愿自
 不以为痛也若要放教和却便是知和而和矣(时举/○铢)
 (录别/出)
吴问礼之用和为贵先生令坐中各说所见铢曰顷以
卷二十二 第 13b 页 WYG0700-0440d.png
 先生所教思之礼者天理节文之自然人之所当行
 者人若知得是合当行底自甘心行之便自不拘迫
 不拘迫所以和非是外面讨一个和来添也曰人须
 是穷理见得这个道理合当用恁地我自不得不恁
 地如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因甚用恁地如入公门鞠
 躬在位踧踖父坐子立苟不知以臣事君以子事父
 合用为此终是不解和譬之今人被些子灯花落手
 便须说痛到灼艾时因甚不以为苦缘它知得自家
卷二十二 第 14a 页 WYG0700-0441a.png
 病合用灼艾出于情愿自不以为痛也铢因问如此
 则这和亦是自然之和若所谓知和而和却是有心
 于和否曰知和而和离却礼了礼之用和是礼中之
 和知和而和是放教和些才放教和便是离却礼了
 (铢/)
问礼之用和为贵曰礼中自有和须是知得当如此则
 行之自然和到和处方为美因举龟山与薛宗博说
 逐日会职事茶事其人云礼起圣人之伪今日会茶
卷二十二 第 14b 页 WYG0700-0441b.png
 莫不消得如此龟山曰既是不消得因何又却会茶
 其人曰只为心中打不过龟山曰只此打不过处便
 是礼非圣人之伪礼之用和为贵只为不如此则心
 有不安故行之自和耳(铢/)
问礼之用和为贵曰礼如此之严分明是分毫不可犯
 却何处有个和须知道吾心安处便是和如入公门
 鞠躬如也须是如此吾心方安不如此便不安才不
 安便是不和也以此见得礼中本来有个和不是外
卷二十二 第 15a 页 WYG0700-0441c.png
 面物事也又问知和而和是如何曰知和而和却是
 一向去求和便是离了礼且如端坐不如箕踞徐行
 后长者不如疾行先长者到这里更有甚礼可知是
 不可行也(时举/)
礼之用和为贵见君父自然用严敬皆是人情愿非由
 抑勒矫拂是人心固有之同然者不待安排便是和
 才出勉强便不是和圣人品节裁限使事事合于中
 正这个当在这里那个当在那里更不得过才过便
卷二十二 第 15b 页 WYG0700-0441d.png
 不是礼若和而知限节便是礼(明作/)
礼之用和为贵和是自家合有底发见出来无非自然
 (贺孙/)
或问礼之用和为贵曰礼是严敬之意但不做作而顺
 于自然便是和和者不是别讨个和来只就严敬之
 中顺理而安泰者便是也礼乐便只是如此看(祖道/)
或问礼之用和为贵君臣父子之间可谓严矣若不和
 则情不通曰不必如此说且以人之持敬若拘迫则
卷二十二 第 16a 页 WYG0700-0442a.png
 不和不和便非自然之理(人杰/)
问礼之用和为贵莫是礼之中便有一个和莫是在用
 处曰礼虽主于严其用则和因举礼主于减乐主于
 盈一节问礼乐二字相离不得曰也须看得各自为
 一物又非判然二物又曰天下之事严而不和者却
 少和而不节之以礼者常多(谦之/)
邵问礼之用和为贵曰如人入神庙自然肃敬不是强
 为之礼之用自然有和意又问和便是乐否曰也是
卷二十二 第 16b 页 WYG0700-0442b.png
 礼中之乐未便是乐乐中亦有礼如天子八佾诸侯
 六大夫四士二又是乐中之礼
礼之和处便是礼之乐乐有节处便是乐之礼(僩/)
问礼以全体言何故用和曰如此则不消得乐(振/)
小大由之言小事大事皆是个礼乐合于礼便是乐故
 通书云阴阳理而后和故礼先而乐后卓
问礼之用和为贵是和在礼中知和而和是和在礼外
 曰只为它知和而和都忘却礼耳(铢/)
卷二十二 第 17a 页 WYG0700-0442c.png
有礼而不和则尚是存得那本之体在若只管和则并
 本都忘了就这两意说又自有轻重(义刚/)
周舜功问从容不迫如何谓之和曰只是说行得自然
 如此无那牵强底意思便是从容不迫那礼中自然
 个从容不迫不是有礼后更添个从容不迫若离了
 礼说从容不迫便是自恣(义刚○/集注)
礼主于敬而其用以和为贵然如何得他敬而和著意
 做不得才著意严敬即拘迫而不安要放宽些又流
卷二十二 第 17b 页 WYG0700-0442d.png
 荡而无节须是真个识得礼之自然处则事事物物
 上都有自然之节文虽欲不如此不可得也故虽严
 而未尝不和虽和而未尝不严也又曰和便有乐底
 意思故和是乐之本(闳祖/)
问集注(云云/)上一截将从容不迫说礼之用和为贵甚
 分明但将从容不迫就下一截体验觉得未通如乡
 党一书也只是从容不迫如何却会不行若会从容
 不迫必不会无节曰只是立心要从容不迫不得才
卷二十二 第 18a 页 WYG0700-0443a.png
 立心要从容不迫少间便都放倒了且如圣人恭而
 安圣人只知道合著恭自然不待勉强而安才说要
 安排个安便添了一个(贺孙/)
问知和而和是从容不迫曰从容不迫虽是和然其流
 遂至于纵而无节又曰学者而今但存取这心这心
 是个道之本领这心若在这义理便在存得这心便
 有个五六分道理了若更时时拈掇起来便有个七
 八分底道理(卓/)
卷二十二 第 18b 页 WYG0700-0443b.png
仁甫问集注载程子礼乐之说何如曰也须先是严敬
 方有和若直是尽得敬不会不和臣子入朝自然极
 其恭敬也自和这不待勉强如此是他情愿如此便
 自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朋友各得
 其位自然和若君失其所以为君臣失其所以为臣
 如何会和如诸公在此坐都恁地收敛这便是和若
 退去自放肆或乖争便是不和通书说理礼也乐和
 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卷二十二 第 19a 页 WYG0700-0443c.png
 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说得
 最好易说利者义之和利只在义之和义本是个割
 截裁制之物惟施得宜则和此所以为利从前人说
 这一句都错如东坡说道利所以为义之和他把义
 做个惨杀之物看了却道得利方和和是乾卦一德
 如何这一句却去说义兼他全不识义如他处说亦
 然又曰有所不行只连下面说方通如曰有所不行
 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易里说其
卷二十二 第 19b 页 WYG0700-0443d.png
 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贺孙/)
问集注云和者心以为安而行之不迫后又引程子云
 恭而安别而和二句窃谓行而不迫只说得恭而安
 却未有别而和底意思曰是如此后来集注却去了
 程说(柄/)
问伊川曰别而和别字如何曰分虽严而情却通如知
 和而和执辞不完却拟记录有差(㽦○/集注)
卷二十二 第 20a 页 WYG0700-0444a.png
问上蔡谓礼乐之道异用而同体还是同出于情性之
 正还是同出于敬曰礼主敬敬则和这便是他同体
 处(道夫/)
问礼乐之道异用同体如何曰礼主于敬乐主于和此
 异用也皆本之于一心是同体也然敬与和亦只一
 事(砥录云却只是一事都从/这里发出则其体同矣)敬则和和则自然敬仲
 思问敬固能和和如何能敬曰和是碎底敬敬是合
 聚底和盖发出来无不中节便是和处(砥录云发出/来和无不中)
卷二十二 第 20b 页 WYG0700-0444b.png
 (节便是/处处敬)敬与和犹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伯羽○砥少/异○淳录云)
 (问先生常云敬是合聚底和和是碎底敬是以敬对/和而言否白然敬只是一个敬无二个敬二便不敬)
 (矣和便事事都要和这裹也恰好这处也中节那处/也中节若一处不和便不是和矣敬是喜怒哀乐未)
 (发之中和是发而皆中节之和才敬便自然和如敬/在这里坐便自有个氤氲磅礴象也○宇录云敬只)
 (是一个敬分不得才有两个便不敬矣和则处处皆/和是事事中节若这处中节那处不中节便非和矣)
 (又曰凡恰好处皆是和但敬存/于此则氤氲磅礴自然而和)
问礼乐同体是敬与和同出于一理否曰敬与和同出
 于一心曰谓一理如何曰理亦说得然言心却亲切
卷二十二 第 21a 页 WYG0700-0444c.png
 敬与和皆是心做曰和是在事否曰和亦不是在事
 在心而见于事(淳/)
童问上蔡云礼乐异用而同体是心为体敬和为用集
 注又云敬为体和为用其不同何也曰自心而言则
 心为体敬和为用以敬对和而言则敬为体和为用
 大抵体用无尽时只管恁地移将去如自南而视北
 则北为北南为南移向北立则北中又自有南北体
 用无定这处体用在这里那处体用在那里这道理
卷二十二 第 21b 页 WYG0700-0444d.png
 尽无穷四方八面无不是千头万绪相贯串以指旋
 曰分明一层了又一层横说也如此竖说也如此翻
 来覆去说都如此如以两仪言则太极是太极两仪
 是用以四象言则两仪是太极四象是用以八卦言
 则四象又是太极八卦又是用(淳○道夫/录少异)
问礼乐之用相反相成曰且如而今对面端严而坐这
 便是礼合于礼便是和如君臣之间君尊臣卑其分
 甚严若以势观之自是不和然其实却是甘心为之
卷二十二 第 22a 页 WYG0700-0445a.png
 皆合于礼而理自和矣且天子之舞八佾诸侯六大
 夫四皆是当如此若天子舞天子之舞诸侯舞诸侯
 之舞大夫舞大夫之舞此便是和若诸侯僣天子大
 夫僣诸侯此便是失礼失礼便不和易言利者义之
 和也若以理言之义自是个断制底气象有凛然不
 可犯处似不和矣其实却和若臣而僣君子而犯父
 不安其分便是不义不义则不和矣孟子云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即是这意思
卷二十二 第 22b 页 WYG0700-0445b.png
 只是个依本分若依得本分时你得你底我得我底
 则自然和而有别若上下交征利则上下相攘相夺
 便是不义不和而切于求利矣老苏作利者义之和
 论却把利别做一个物来和义都不是了他于理无
 所见只是胡乱恁地说去(卓/)
问诸先生以和为乐未知是否曰和似未可便说乐然
 亦有乐底意思
    信近于义章
卷二十二 第 23a 页 WYG0700-0445c.png
问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曰如今人与人要约当于未言
 之前先度其事之合义与不合义合义则言不合义
 则不言言之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今不先度其
 事且鹘突恁地说了到明日却说这事不义我不做
 则是言之不可践也言而不践则是不信践其所言
 又是不义是不先度之故(卓/)
凡言须先度是非可否果近于义而后言则其言可践
 恐不近于义其言将不可复也(德明/)
卷二十二 第 23b 页 WYG0700-0445d.png
问言可复也曰前辈说都是说后来事如说出话了后
 看是义与不义方理会复与不复若是恁地更不消
 说也得某看来是要人谨于未发皆是未交际之先
 (贺孙/)
问信近义恭近礼何谓近曰近只是合古人下字宽今
 且就近上说虽未尽合义亦已近义了虽未尽合礼
 亦已近礼了(宇○以/下信恭)
吴问信近于义曰与人要约不是当不问行得行不得
卷二十二 第 24a 页 WYG0700-0446a.png
 次第践其言则害于义不践其言则害于信须是合
 下要约时便审令近义致恭亦然若不中节不失之
 过则失之不及皆是取辱潘子善因曰近字说得宽
 曰圣贤之言不迫切(铢/)
或问信近于义莫便是合义恭近于礼莫便是中礼先
 生曰近亦是对远而言远于义则言不可复远于礼
 则必不能远耻辱
或问集注云约信而合其宜致恭而中其节合其宜便
卷二十二 第 24b 页 WYG0700-0446b.png
 是义中其节便是礼如何是近义近礼曰此亦大纲
 说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之意然只得近于义近于礼
 亦好是便合其宜中其节更好(广/)
问如何得约信而合其宜曰只是不妄发曰万一料事
 不过则如之何曰这却无可奈何却是自家理不明
 尔问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这耻辱是在人在
 己曰兼有在里且如见尊长而拜礼也我却不拜被
 诘问则无以答这便是为人所耻辱有一般人不当
卷二十二 第 25a 页 WYG0700-0446c.png
 拜而拜之便是谄谀这则可耻可辱者在我矣(道夫/)
因不失其亲亲如亲仁之亲(人杰○以下/因亲可宗)
因如今人云倚靠人之意宗即是主字如主雠由之主
 (必大/)
因如因徐辟之因因犹傍也亲又较厚宗则宗主之又
 较重问注因仍苟且曰因仍与苟且一样字因仍犹
 因循苟且是事恁地做一般人初间不谨择便与他
 交下梢他有气势便道是我来宗他岂不被他累孔
卷二十二 第 25b 页 WYG0700-0446d.png
 子当时若不择拣去主痈疽便被坏了(宇/)
所依不失其所可亲之人亦可宗而主之矣主犹主颜
 雠由之主盖当时羁旅之臣所至必有主须于其初
 审其所可亲者从而主之可也(贺孙/)
宗主也所宗者可以久而宗主之如夫子于卫主颜雠
 由则可亲之人若主痈疽与寺人瘠环便是不可亲
 之人此是教人接人底道理也(时举/)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三字有浅深轻重因乃泛言亲
卷二十二 第 26a 页 WYG0700-0447a.png
 则近之矣宗则尊之也如孔子于卫或舍于寺人瘠
 环之家然谓之亲则不可(可学/)
问亦可宗也曰我所亲之人将来便可为吾之宗主主
 如主颜雠由之主且如此人不可亲而吾乃亲之若
 此人他日得志援我以进则是我失其所主矣陈了
 翁曾受蔡卞之荐后来摆脱不得乃是失其所亲者
 也(人杰/)
汉臣说因不失其亲曰与人交际当谨之于始若其人
卷二十二 第 26b 页 WYG0700-0447b.png
 下来不可宗主则今日莫要亲他若今日苟且过了
 与之相亲则下来所宗非其可宗者矣(时举/)
因字轻宗字重初间若不子细胡乱与之相依下梢却
 是宗他了且如做官与个至不好底人往来下梢忽
 然为他所荐举便是宗他(贺孙/)
正淳问亦可宗也曰如今初间与好人相亲后来受他
 荐举辟差便是著宗他此是前不失亲后亦可宗也
 (贺孙/)
卷二十二 第 27a 页 WYG0700-0447c.png
问因不失其亲曰因字最轻偶然依倚他此时便须物
 色其人贤与不贤后去亦可宗主如韩文公与崔群
 书所论交往或其人后不入于善而于己巳厚虽欲
 悔之亦不可处相似(枅/)
问因不失其亲曰而今与人同官也是相亲将来或用
 它荐举因它超擢便著宗主它如所亲者不善安知
 它异日不能荐举我超擢我便著宗主它这个便是
 失其所可宗者信近义恭近礼因不失其亲此三句
卷二十二 第 27b 页 WYG0700-0447d.png
 是今目下事言可复远耻辱亦可宗是将来底事(铢/○)
 (全/章)
此一节须作两截看上面恭近于礼信近于义因不失
 其亲是接物与人之初下数句却是久而无弊之效
 但当初合下便须著思量到无弊处也(时举/)
问信近于义一段曰未说著不必信只是信合于宜且
 如一人相约为事已许之少间却不行是不合义不
 可践矣恭凡致敬皆恭也礼则辨其异若与上大夫
卷二十二 第 28a 页 WYG0700-0448a.png
 接而用下大夫之恭是不及也与下大夫接而用上
 大夫之恭是过也过与不及必取辱矣(可学/)
问信近于义一章曰约信事甚多今与人约做一件事
 须是合当做底事方可与之约则所约之言方可行
 如不可约之事则休与之约谓其不可行也问恭近
 于礼谓致敬于人须是合当加礼之人曰不是加礼
 如致敬于人当拜于堂上乃拜于堂下当揖却拜皆
 是不中节适以自取辱问因不失其亲谓依赖于人
卷二十二 第 28b 页 WYG0700-0448b.png
 须是得个正当可亲近之人而后可以宗主曰也是
 如此更子细推去又问集注人之言行交际一段恐
 言是约信行是致敬交际是依人曰大纲如此说皆
 交际也言可复便是行(南升/)
此一章皆是言谨始之意只如初与人约便用思量他
 日行得方可诺之若轻诺之他日言不可复便害信
 也(必大录云若不看义之可行便/与他约次第行不得便成脱空)恭近于礼且如合
 当在堂上拜却下堂拜被人非笑固是辱合当堂下
卷二十二 第 29a 页 WYG0700-0448c.png
 拜却在堂上拜被人斥骂亦是辱因失其亲且如此
 人不好初去亲他时似不害将来主之便错了须是
 拣择见得是好方可亲他且如趋事上位其人或不
 可亲既去亲了他一日或以举状与我我受了便用
 主之非其人虽悔何及大率有子说底言语奥涩难
 晓里面尽有滋味须用子细玩味(明作/)
王问因不失其亲集注旧连上句义礼后本却不如此
 曰后来看得信与义恭与礼因与亲各各是一事有
卷二十二 第 29b 页 WYG0700-0448d.png
 此两项李问恭近于礼曰非止谄媚于人是取辱之
 道若恭不及礼亦能取辱且如见人有合纳拜者却
 止一揖有合不拜者反拜他皆不近礼不合拜固是
 取辱若合拜而不拜被他责我不拜岂不是取辱(先/生)
 (因言论语中有子说数章文/势皆奥涩难为人解○雉)
古人文字皆叶韵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宗叶音族(淳/)
杨允叔问伊川言信非义近于义者以其言可复也恭
卷二十二 第 30a 页 WYG0700-0449a.png
 非礼近于礼者以其远耻辱也信恭因不失近于义
 礼亦可宗敬也此说如何曰某看不当如此说圣人
 言语不恁地连缠要去致敬那人合当拜却自长揖
 则为不及于礼礼数不至人必怒之岂不为辱合当
 与那人相揖却去拜则是过于礼礼数过当被人不
 答岂不为耻所依者须是得其可亲之人方可如一
 般不好人来荐我是为失其所亲须是合下知得此
 人是如何于其初谨之可也若失其可亲之人而宗
卷二十二 第 30b 页 WYG0700-0449b.png
 之将来必生悔吝问横渠说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
 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失礼之恭宁
 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尹和靖书以自警今墨
 迹可见不知此说如何曰伊川说得太远横渠说较
 近傍(宇○/集义)
信近于义章疑上三句是工夫言如能近义则有可复
 言之理否曰然人说话固要信然不近义时其势不
 可践践却便反害于信矣问横渠云宁言之不顾不
卷二十二 第 31a 页 WYG0700-0449c.png
 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耻辱不徇人以非礼之恭
 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此却似倒看了文
 义矣重在下句相似如何曰此便是先儒旧底说它
 为惑个也字故然如某解底也字便只是个矣字又
 问程先生所解是于文义不合乎是道理未必然乎
 曰也是一说但如此说都无紧要了如横渠说底虽
 似倒犹有一截工夫程先生说底某便晓未得直卿
 云他犹可也中一句最难说曰他有说不倒时伯羽
卷二十二 第 31b 页 WYG0700-0449d.png
 又问谢氏说末句欲免此惟学而已故人贵乎明善
 此虽无谨始虑终之意然大段意好否首肯之曰然
 人固贵乎学但学是平昔当如此此是说事之发虑
 当审(也伯羽/)
问程先生说如何曰信近于义以言可复他意思要说
 也字出恐不必如此说范氏说如何曰范说不甚好
 恭近于礼恭合下便要近礼信近于义信合下便要
 近义故其言可复耻辱可远信只似与人相约莫要
卷二十二 第 32a 页 WYG0700-0450a.png
 待得言不可复时欲徇前言便失义不徇便失信只
 是低头唱喏时便看近礼与不近礼问大人言不必
 信又如何曰此大人之事大人不拘小节变通不拘
 且如大人不是合下便道我言须是不信只是到那
 个有不必信处须著如此学者只要合下信便近义
 恭便近礼(干/)
    君子食无求饱章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须是见得自家心里常有一个合
卷二十二 第 32b 页 WYG0700-0450b.png
 当著紧底道理此类自不暇及若说道要在此地著
 紧都不济事
问敏于事而慎于言先生谓不敢尽其所有馀如何曰
 言易得多故不敢尽行底易得不足故须敏又曰行
 常苦于不足言常苦于有馀(谦之/)
问食无求饱一章先生尝语学者曰此须是反覆看其
 意如何曰若只不求安饱而不慎言敏行有甚意思
 若只慎言敏行而不就正于有道则未免有差若工
卷二十二 第 33a 页 WYG0700-0450c.png
 夫不到则虽就有道亦无可取正者圣人之言周备
 无欠阙类如此中庸尊德性道问学数语亦此意(广/)
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就有道而正其言行之
 是非盖求饱求安是其存心处敏行慎言是其用工
 处须是正方得又曰有许多工夫不能就有道以正
 其是非也不得若无许多工夫虽欲正亦徒然又曰
 敏于事是合当做底事须便要做了(明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而不敏于事不慎于言也未是好
卷二十二 第 33b 页 WYG0700-0450d.png
 学若不能恁地则就有道而正焉又是正个甚么但
 能敏事慎言而不就有道而正也不得这里面折一
 句不得(义刚/)
就有道而正焉若先无本领就正个甚然但知自做工
 夫而不就正于有道未必自家见得便是反覆两边
 看方尽大抵看文字皆当如此(闳祖/)
就有道而正焉须是上面做得许多工夫既有根本方
 可就正于有道(或录云学者须先有/根本方有可正也)禅家云三家村
卷二十二 第 34a 页 WYG0700-0451a.png
 也有丛林须是自去做工夫得七八分了方来从师
 有质正当此时一两句便可剖判今来此逐旋学也
 难又云能久从师去也好(南升/)
问就有道而正焉只是正上面言与事否曰不是说上
 句大槩言每用取正于有道之人若是说上句居无
 求安食无求饱敏事慎言皆自当如此又何用取正
 耶(雉/)
    贫而无谄章
卷二十二 第 34b 页 WYG0700-0451b.png
富无骄贫无谄随分量皆可著力如不向此上立得定
 是入门便差了(士毅/)
希真问贫而无谄一章大意谓人必当如此曰不是说
 必著如此但人且要就自己身上省察若有谄与骄
 之病且就这里克治(贺孙/)
问富而好礼曰只是不奢侈凡事好循理不恁地勉强
 好有乐意便全不见那骄底意思有人亦合礼只是
 勉强如此不是好(淳/)
卷二十二 第 35a 页 WYG0700-0451c.png
曾光祖云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须是先能如此方可以
 到那乐与好礼田地曰不特此章如此皆是恁地如
 适来说食无求饱样也是恁地(义刚/)
可学云无谄无骄尚有贫富之心至乐好礼则忘之矣
 曰贫而谄富而骄最不好添一无字恰遮盖得过乐
 与好礼乃于此土加功(可学/)
问贫而乐如颜子非乐于箪瓢自有乐否曰也不消说
 得高大槩是贫则易谄富则易骄无谄无骄是知得
卷二十二 第 35b 页 WYG0700-0451d.png
 骄谄不好而不为之耳乐是他自乐了不自知其为
 贫也好礼是他所好者礼而已亦不自知其为富也
 曰然则二者相去甚远乎曰也在人做到处如何乐
 与好礼亦自浅深也消得将心如此看且知得是争
 一截学之不可已也如此(伯羽/)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贫而乐富而好礼此无次序只
 看资质与学之所至如何资质美者便自能贫而乐
 富而好礼如未及此却须无谄而后能乐无骄而后
卷二十二 第 36a 页 WYG0700-0452a.png
 能好礼也(谟/)
童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学
 要造其精极否曰看文字要脱洒不要黏滞自无谄
 无骄者言之须更乐与好礼方为精极不可道乐与
 好礼须要从无谄无骄上做去盖有人资质合下便
 在乐与好礼地位不可更回来做无谄无骄底工夫
 孔子意做两人说谓一般人无谄无骄不若那一般
 人乐与好礼较胜他子贡意做一人说谓无谄无骄
卷二十二 第 36b 页 WYG0700-0452b.png
 不若更乐与好礼(淳/)
杨问贫而无谄一段曰此是两节不可如此说世间自
 有一般资质高底人合下便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他
 已在贫而乐富而好礼地位了终不成又教他去学
 无谄无骄问集注说学者不可忽下而趋高却似有
 先后不可躐等之意曰自与学者言之是如此今人
 未能无谄无骄却便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如何得圣
 人此语正似说两人一般犹言这人贫而无谄富而
卷二十二 第 37a 页 WYG0700-0452c.png
 无骄固是好然不似那一人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胜
 得他子贡却尽得无谄无骄底了圣人更进得他贫
 而乐富而好礼地位(宇○上条疑同/闻集注非今本)
问子贡问贫无谄富无骄伊川诸说大抵谓其货殖非
 若后人之丰财但此心未忘耳今集注谓其先贫后
 富则是亦尝如后世之生产作业矣曰怕是如此圣
 人既说货殖须是有些如此看来子贡初年也是把
 贫与富煞当事了(贺孙/)
卷二十二 第 37b 页 WYG0700-0452d.png
吴仁父问此章曰后面子贡举诗之意不是专以此为
 贫而乐富而好礼底工夫盖见得一切事皆合为此
 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也(时举/)
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切与琢是无谄无
 骄瑳与磨是乐与好礼集注谓超乎贫富之外者盖
 若为贫而乐与富而好礼便是不能超贫富了乐自
 不知贫好礼自不知富(明作/)
叔蒙问子贡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若只是说夫子乐
卷二十二 第 38a 页 WYG0700-0453a.png
 与好礼之意又何以谓之告往知来曰他说意思阔
 非止说贫富故云告往知来(贺孙/)
问知来指何者而言曰子贡于此煞是用工夫了圣人
 更进他上面一节以见义理不止于此然亦不止就
 贫富上说讲学皆如此天下道理更阔在(宇/)
问贫而无谄章曰公只管缠某义理无穷一句子贡问
 无谄无骄夫子以为仅可然未若乐与好礼此其深
 浅高下亦自分明子贡便说切磋琢磨方是知义理
卷二十二 第 38b 页 WYG0700-0453b.png
 之无穷也直卿云若谓无谄无骄为如切如琢乐与
 好礼为如磋如磨则下文告往知来一句便说不得
 切磋琢磨两句说得来也无精采只此小小文义间
 要用理会子贡言无骄孔子但云仅可而己未若乐
 与好礼子贡便知义理无穷人须就学问上做工夫
 不可少有得而遽止诗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
 之已精而益求其精者其此之谓乎故子曰赐也可
 与言诗告诸往而知来告其所已言者谓处贫富之
卷二十二 第 39a 页 WYG0700-0453c.png
 道而知其所未言者谓学问之功(南升○倪/录别出)
文振问贫而无谄一章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比他乐
 与好礼者别人便说不足道圣人只云可也盖可也
 时便也得了只是比乐与好礼者分明争一等谄骄者
 必不能乐与好礼若于谄与骄中求乐与好礼此如适越
 北其辕反行求及前人无可至之理集注中所谓义
 理无穷者不是说无谄无骄至乐与好礼处便是义
 理无穷自是说切磋琢磨处精而益精尔(倪/)
卷二十二 第 39b 页 WYG0700-0453d.png
陶安国问贫而无谄章曰圣门学者工夫确实缜密逐
 步挨去下学上达如子贡之无谄无骄是它实做到
 这里便只见得这里圣人知其已是实了得这事方
 进它一步它方始道上面更有个乐与好礼便豁然
 晓得义理无穷学问不可少得而遽已也圣门为学
 工夫皆如此子路衣敝缊袍而不耻孔子称其不忮
 不求它实到此地位但便以此自喜故孔子曰是道也
 何足以臧它方知道尚有工夫在此正与子贡无谄
卷二十二 第 40a 页 WYG0700-0454a.png
 无骄一章相似今之学者先知得甚高但著实行处
 全然欠阙了且如乐与好礼今人皆知道是强得无
 谄无骄便贪要说他却不知无谄无骄功夫自未实
 进得却恐从这处做病痛程门诸公不能尽闻伊川
 之说然却据它所闻各做工夫今语录悉备向上道
 理知得明皆说得去只是就身分上切实工夫大欠
 了(铢/)
或问集注云学者固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
卷二十二 第 40b 页 WYG0700-0454b.png
 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已之实病也曰固是
 要进然有第一步方可进第二步(焘/)
仲思问乐与好礼曰无谄无骄此就富贵里用功耳乐
 与好礼则大不干事至此盖富亦乐贫亦好礼而言
 贫乐富好礼者但且因贫富上而举其重者耳明道
 曰贫而乐非富而好礼不能富而好礼非贫而乐不
 能(伯羽○/集注)
    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卷二十二 第 41a 页 WYG0700-0454c.png
汉臣问患不知人也如何知得他人曰见得道理明自
 然知人自家不识得道理破如何知得他人贤否(时/)
 (举/)
仁父问此条以知己与知人对说须是先从里面做出
 知人却是里面做出若自家不能知得人便是自家
 不知得道理(贺孙/)
问知人是隆师亲友曰小事皆然然学做工夫到知人
 地位已甚高(可学/)
卷二十二 第 41b 页 WYG0700-0454d.png
问不患人之不己知章曰自家德行充于中不待人之
 知若自家不知人这个便是不知道不知则所见不
 明不能明人之贤否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言
 如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
 辞知其所穷若能知言他才开口自家便知得他心
 里事这便是知人若宰相不能知人则用舍之际不
 能进贤而退不肖若学者不能知人则处朋友之际
 岂能择乎又曰论语上如此言者有三不病人之不
卷二十二 第 42a 页 WYG0700-0455a.png
 己知病其不能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圣人之
 言虽若同而其意皆别病其不能者言病我有所不
 能于道求为可知者当自求可知之实然后人自知
 之虽然如此亦不是为昭灼之行以蕲人之必知(卓/)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今人都倒做了工夫
 
 
 
卷二十二 第 42b 页 WYG0700-0455b.png
 
 
 
 
 
 
 
 朱子语类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