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700-027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语类卷十六
  大学三
   传一章释明明德
问克明德曰德之明与不明只在人之克与不克耳克
 只是真个会明其明德(节/)
问明德明命曰便是天之所命谓性者人皆有此明德
 但为物欲之所昏蔽故暗塞尔(㽦/)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700-0274b.png
自人受之唤做明德自天言之唤做明命今人多鹘鹘
 突突一似无这个明命若常见其在前则凛凛然不
 敢放肆见许多道理都在眼前又曰人之明德即天
 之明命虽则是形骸间隔然人之所以能视听言动
 非天而何问苟日新日日新曰这个道理未见得时
 若无头无面如何下工夫才剔拨得有些通透处便
 须急急蹑踪䟎乡前去又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
 王能使天下无一民不新其德即此便是天命之新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700-0275a.png
 又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或问此若有不
 同如何曰天岂曾有耳目以视听只是自我民之视
 听便是天之视听如帝命文王岂天谆谆然命之只
 是文王要恁地便是理合恁地便是帝命之也又曰
 若一件事民人皆以为是便是天以为是若人民皆
 归往之便是天命之也又曰此处甚微故其理难看
 (贺孙/)
顾諟天之明命諟是详审顾諟见得子细(僩/)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700-0275b.png
顾諟天之明命只是照管得那本明底物事在(焘/)
顾諟天之明命便是常见这物事不教昏着今看大学
 亦要识此意所谓顾諟天之明命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方子○/佐同)
先生问顾諟天之明命如何看答云天之明命是天之
 所以命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然天之所以与我
 者虽曰至善苟不能常提撕省察使大用全体昭晰
 无遗则人欲益滋天理益昏而无以有诸已矣曰此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700-0275c.png
 便是至善但今人无事时又却恁昏昏地至有事时
 则又随事逐物而去都无一个主宰这须是常加省
 察真如见一个物事在里不要昏浊了他则无事时
 自然凝定有事时随理而处无有不当(道夫/)
顾諟天之明命古注云常目在之说得极好非谓有一
 物常在目前可见也只是长存此心知得有这道理
 光明不昧方其静坐未接物也此理固湛然清明及
 其遇事而应接也此理亦随处发见只要人常提撕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700-0275d.png
 省察念念不忘存养久之则是理愈明虽欲忘之而
 不可得矣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谓求放心只常存此心便是存养既久自然信向
 决知尧舜之可为圣贤之可学如菽粟之必饱布帛
 之必煖自然不为外物所胜若是若存若亡如何会
 信如何能必行又曰千书万书只是教人求放心圣
 贤教人其要处皆一苟通得一处则触处皆通矣(僩/)
问顾諟天之明命言常目在之如何曰顾諟是看此也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700-0276a.png
 目在是如目存之常知得有此理不是亲眼看立则
 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便是这模样只要
 常常提撕在这里莫使他昏昧了子常见得孝父常
 见得慈与国人交常见得信(宇/)
问顾谓常目在之天命至微恐不可目在之想只是顾
 其发见处曰只是见得长长地在面前模样立则见
 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岂是有物可见(义刚/)
问常目在之意先生以手指曰如一件物在此惟恐人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700-0276b.png
 偷去两眼常常觑在此相似(友仁/)
问如何目在之曰常在视瞻之间盖言存之而不忘(宇/)
因说天之明命曰这个物事即是气便有许多道理在
 里人物之生都是先有这个物事便是天当初分付
 底既有这物事方始具是形以生便有皮包裹在里
 若有这个无这皮壳亦无所包裹如草木之生亦
 是有个生意了便会生出芽蘖芽蘖出来便有皮包
 裹著而今儒者只是理会这个要得顺性命之理佛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700-0276c.png
 老也只是理会这个物事老氏便要常把住这气不
 肯与他散便会长生久视长生久视也未见得只是
 做得到也便未会死佛氏也只是见个物事便放得
 下所以死生祸福都不动只是他去作弄了又曰各
 正性命保合太和圣人于乾卦发此两句最好人之
 所以为人物之所以为物都是正个性命保合得个
 和气性命便是当初合下分付底保合便是有个皮
 壳包裹在里如人以刀破其腹此个物事便散却便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700-0276d.png
 死(夔孙/)
而今人会说话行动凡百皆是天之明命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也是天之明命(夔孙/)
   传二章释新民
苟日新一句是为学入头处而今为学且要理会苟字
 苟能日新如此则下面两句工夫方能接续做去而
 今学者只管要日新却不去苟字上面著工夫苟日
 新苟者诚也(泳/)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700-0277a.png
苟诚也要紧在此一字(贺孙/)
苟日新须是真个日新方可日日新又日新(泳/)
旧来看大学日新处以为重在后两句今看得重在前
 一句苟字多训诚字(璘/)
苟字训诚古训释皆如此乍看觉差异人诚能有日新
 之功则须日有进益若暂能日新不能接续则前日
 所新者却间断衰颓了所以不能日日新又日新也
 (人杰/)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700-0277b.png
苟日新新是对旧染之污而言日日新又日新只是要
 常常如此无间断也新与旧非是去外面讨来昨日
 之旧乃是今日之新道夫云这正如孟子操存舍亡
 说存与亡非是有两物曰然只是在一念间尔如顾
 諟天之明命上下文都说明德这里却说明命盖天
 之所以与我便是明命我之所得以为性者便是明
 德命与德皆以明为言是这个物本自光明显然在
 里我却去昏蔽了他须用日新说得来又只是个存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700-0277c.png
 心所以明道云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
 心约之使反覆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
 也(道夫/)
汤日日新书云终始惟一时乃日新这个道理须是常
 接续不已方是日新才有间断便不可盘铭取沐浴
 之义盖为早间盥濯才了晚下垢污又生所以常要
 日新(德明/)
徐仁父问汤之盘铭曰日日新继以作新民日新是明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700-0277d.png
 德事而今属之作新民之上意者申言新民必本于
 在我之自新也曰然庄子言语道而非其序则非道
 矣横渠云如中庸文字直须句句理会过使其言互
 相发今读大学亦然某年十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
 早起须诵十遍今大学可且熟读(贺孙/)
鼓之舞之之谓作如击鼓然自然使人跳舞踊跃然民
 之所以感动者由其本有此理上之人既有以自明
 其明德时时提撕警觉则下之人观瞻感发各有以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700-0278a.png
 兴起其同然之善心而不能已耳(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新新民而至于天命之改易可
 谓极矣必如是而后为止于至善也(僩/)
其命维新是新民之极和天命也新(大雅/)
   传三章释止于至善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物亦各寻个善处止可以人而不
 如鸟乎(德明/)
于缉熙敬止缉熙是工夫敬止是功效收杀处(宇/)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700-0278b.png
或言大学以知止为要曰如君便要止于仁臣便要止
 于敬子便止于孝父便止于慈若不知得何缘到得
 那地位只这便是至善处道夫问至善是无过不及
 恰好处否曰只是这夹界上些子如君止于仁若依
 违牵制懦而无断便是过便不是仁臣能陈善闭邪
 便是敬若有所畏惧不敢正君之失便是过便不是
 敬(道夫/)
问至善如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者固如此就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700-0278c.png
 万物中细论之则其类如何曰只恰好底便是坐如
 尸便是坐恰好底立如齐便是立恰好底(淳○/宇同)
周问注云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通其馀何也曰
 大伦有五此言其三盖不止此究其精微之蕴是就
 三者里面穷究其蕴推类以通其馀是就外面推广
 如夫妇兄弟之类(淳○谟录云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各)
 (有不尽之理此章虽人伦大目亦只举得三件必须/就此上推广所以事上当如何所以待下又如何尊)
 (卑大小之间处/之各要如此)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700-0278d.png
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此是诗人
 美武公之本旨耶姑借其词以发学问自修之义耶
 曰武公大段是有学问底人抑之一诗义理精密诗
 中如此者甚不易得(儒用/)
至善一章工夫都在切磋琢磨上(泳/)
既切而复磋之既琢而复磨之方止于至善不然虽善
 非至也(节/)
传之三章紧要只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可谓善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700-0279a.png
 矣又须当磋之方是至善如琢可谓善矣又须当磨
 之方是至善一章主意只是说所以止于至善工夫
 为下不可諠兮之语拖带说到道盛德至善民不能
 忘又因此语一向引去大槩是反覆嗟咏其味深长
 他经引诗或未甚切只大学引得极细密(贺孙/)
魏元寿问切磋琢磨之说曰恰似剥了一重又有一重学
 者做工夫消磨旧习几时便去教尽须是只管磨砻教
 十分净洁最怕如今于眼前道理略理会得些便自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700-0279b.png
 以为足更不着力向上去这如何会到至善田地(贺/)
 (孙/)
骨角却易开解玉石尽著得磨揩工夫(贺孙/)
瑟矜庄貌僩武貌恂慄严毅貌古人直是如此严整然
 后有那威仪烜赫著见(德明/)
问解瑟为严密是就心言抑就行言曰是就心言问心
 如何是密处曰只是不粗疏恁地缜密(宇/)
僩武毅之貌能刚强卓立不如此怠惰阘飒(僩/)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700-0279c.png
问僩者武毅之貌恂慄战惧之貌不知人当战惧之时
 果有武毅之意否曰人而怀战惧之心则必齐庄严
 肃又乌可犯(壮祖/)
问恂慄何以知为战惧曰庄子云木处则恂慄危惧(广/)
大率切而不磋亦未到至善处琢而不磨亦未到至善
 处瑟兮僩兮则诚敬存于中矣未至于赫兮喧兮威
 仪辉光著见于外亦未为至善此四句是此段紧切
 处专是说至善盖不如此则虽善矣未得为至善也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700-0279d.png
 至于民之不能忘若非十分至善何以使民久而不
 能忘古人言语精密有条理如此(铢/)
民之不能忘也只是一时不忘亦不是至善又曰瑟兮
 僩兮赫兮喧兮者有所主于中而不能发于外亦不
 是至善务饰于外而无主于中亦不是至善(铢/)
问前王不忘云云曰前王远矣盛德至善后人不能忘
 之君子贤其贤如尧舜文武之德后世尊仰之岂非
 贤其所贤乎亲其亲如周后稷之德子孙宗之以为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700-0280a.png
 先祖先父之所自出岂非亲其所亲乎(宇/)
问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曰如孔子仰文武之德是贤
 其贤成康以后思其恩而保其基绪便是亲其亲(木/)
 (之/)
或问至善章曰此章前三节是说止字中一节说至善
 后面烈文一节又是咏叹此至善之意(铢/)
   传四章释本末
问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曰固是以修身为本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700-0280b.png
 只是公别底言语多走作如云凡人听讼以曲为直
 以直为曲所以人得以尽其无实之辞圣人理无不
 明明无不烛所以人不敢如此却是圣人善听讼所
 以人不敢尽其无实之辞正与经意相反圣人正是
 说听讼我也无异于人当使其无讼之可听方得若
 如公言则当云听讼吾过人远矣故无情者不敢尽
 其辞始得圣人固不会错断了事只是它所以无讼
 者却不在于善听讼在于意诚心正自然有以薰炙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700-0280c.png
 渐染大服民志故自无讼之可听耳如成人有其兄
 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至遂为衰子皋何尝听讼
 自有以感动人处耳(僩/)
使他无讼在我之事本也恁地看此所以听讼为末(泳/)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便是说那无讼之由然惟先有以
 服其心志所以能使之不得尽其虚诞之辞(义刚/)
大畏民志者大有以畏服斯民自欺之志(卓/)
   传五章释格物致知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700-0280d.png
刘圻父说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恐明明德便是性曰不是如此心与性自有分别灵
 底是心实底是性灵便是那知觉底如向父母则有
 那孝出来向君则有那忠出来这便是性如知道事
 亲要孝事君要忠这便是心张子曰心统性情者也
 此说得最精密次日圻父复说过先生曰性便是那
 理心便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底问表里精粗无不
 到曰表便是外面理会得底里便是就自家身上至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700-0281a.png
 亲至切至隐至密贴骨贴肉处今人处事多是自说
 道且恁地也不妨这个便不是这便只是理会不曾
 到那贴底处若是知得那贴底时自是决然不肯恁
 地了(义刚○/子寰同)
问因其已知之理推而致之以求至乎其极是因定省
 之孝以至于色难养志因事君之忠以至于陈善闭
 邪之类否曰此只说得外面底须是表里皆如此若
 是做得大者而小者未尽亦不可做得小者而大者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700-0281b.png
 未尽尤不可须是无分毫欠阙方是且如陆子静说
 良知良能四端根心只是他弄这物事其他有合理
 会者渠理会不得却禁人理会鹅湖之会渠作诗云
 易简工夫终久大彼所谓易简者苟简容易尔全看
 得不子细乾以易知者乾是至健之物至健者要做
 便做直是易坤是至顺之物顺理而为无所不能故
 曰简此言造化之理至于可久则贤人之德可久者
 日新而不已可大则贤人之业可大者富有而无疆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700-0281c.png
 易简有几多事在岂容易苟简之云乎(人杰/)
任道弟问致知章前说穷理处云因其已知之理而益
 穷之且经文物格而后知至却是知至在后今乃云
 因其已知而益穷之则又在格物前曰知先自有才
 要去理会便是这些知萌露若懵然全不向著便是
 知之端未曾通才思量著便这个骨子透出来且如
 做些事错才知道错便是向好门路却不是方始去
 理会个知只是如今须著因其端而推致之使四方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700-0281d.png
 八面千头万绪无有些不知无有毫发窒碍孟子所
 谓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扩而充之
 便是致字意思(贺孙/)
致知则理在物而推吾之知以知之也知至则理在物
 而吾心之知已得其极也或问理之表里精粗无不
 尽而吾心之分别取舍无不切既有个定理如何又
 有表里精粗曰理固自有表里精粗人见得亦自有
 高低浅深有人只理会得下面许多都不见得上面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700-0282a.png
 一截这唤做知得表知得粗又有人合下便看得大
 体都不就中间细下工夫这唤做知得里知得精二
 者都是偏故大学必欲格物致知到物格知至则表
 里精粗无不尽(贺孙/)
 问表里精粗曰须是表里精粗无不到有一种人只
 就皮壳上做工夫却于理之所以然者全无是处又
 有一种人思虑向里去又嫌眼前道理粗于事物上
 都不理会此乃谈玄说妙之病其流必入于异端(铢/)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700-0282b.png
问表里曰表者人物之所共由里者吾心之所独得表
 者如父慈子孝虽九夷八蛮也出这道理不得里者
 乃是至隐至微至亲至切切要处因举子思云语大
 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又说里字云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此个道理不惟一日间离不得虽一时
 间亦离不得以至终身之顷亦离不得(夔孙/)
傅问表里之说曰所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便是博我
 以文是要四方八面都见得周匝无遗是之谓表至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700-0282c.png
 于约我以礼又要逼向身已上来无一毫之不尽是
 之谓里子升云自古学问亦不过此二端曰是但须
 见得通透(木之/)
问精粗曰如管仲之仁亦谓之仁此是粗处至精处则
 颜子三月之后或违之又如充无欲害人之心则仁
 不可胜用充无欲穿窬之心则义不可胜用害人与
 穿窬固为不仁不义此是粗底然其实一念不当则
 为不仁不义处(夔孙/)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700-0282d.png
周问大学补亡心之分别取舍无不切曰只是理彻了
 见善端的如不及见不善端的如探汤好善便端的
 如好好色恶不善便端的如恶恶臭此下须连接诚
 意看此未是诚意是酝酿诚意来(淳○谟录云此只/是连着诚意说知)
 (之者切则见善真如不及见不善/真如探汤而无纤毫不实故尔)
李问吾之所知无不切曰某向说得较宽又觉不切今
 说较切又少些宽舒意所以又说道表里精粗无不
 尽也自见得切字却约向里面(贺孙/)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700-0283a.png
安卿问全体大用曰体用元不相离如人行坐坐则此
 身全坐便是体行则此体全行便是用(道夫/)
问格物章补文处不入敬意何也曰敬已就小学处做
 了此处只据本章直说不必杂在这里压重了不净
 洁(宇/)
问所补致知章何不效其文体曰亦曾效而为之竟不
 能成刘原父却会效古人为文其集中有数篇论全
 似礼记(必大/)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700-0283b.png
   傅六章释诚意
诚其意只是实其意只作一个虚字看如正字之类(端/)
 (蒙/)
说许多病痛都在诚意章一齐格物了下面有些小为
 病痛亦轻可若不除去恐因此滋蔓则病痛自若(泳/)
问诚意是如何曰心只是有一带路更不著得两个物
 事如今人要做好事都自无力其所以无力是如何
 只为他有个为恶底意思在里面牵系要去做好事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700-0283c.png
 底心是实要做不好事底心是虚被那虚底在里面
 夹杂便将实底一齐打坏了(贺孙/)
诣学升堂(云云/)教授请讲说大义曰大纲要紧只是前
 面三两章君子小人之分却在诚其意处诚于为善
 便是君子不诚底便是小人更无别说(琮/)
器远问物格知至了如何到诚意又说毋自欺也毋者
 禁止之辞曰物既格知既至到这里方可著手下工
 夫不是物格知至了下面许多一齐扫了若如此却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700-0283d.png
 不消说下面许多看下面许多节节有工夫(贺孙○/自欺)
亚夫问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此章当说所以诚意工
 夫当如何曰此继于物格知至之后故特言所谓诚
 其意者毋自欺也若知之已至则意无不实惟是知
 之有毫末未尽必至于自欺且如做一事当如此决
 定只著如此做而不可以如彼若知之未至则当做
 处便夹带这不当做底意在当如此做又被那要如
 彼底心牵惹这便是不实便都做不成(贺孙/)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700-0284a.png
问知不至与自欺者如何分曰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
 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只为是
 知不至耳问当其知不至时亦自不知其至于此然
 其势必至于自欺曰势必至此顷之复曰不识不知
 者却与此又别论他个又却只是见错故以不善为
 善而不自知耳其与知不至而自欺者固是五十步
 笑百步然却又别问要之二者其病源只是欠了格
 物工夫曰然(道夫/)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700-0284b.png
刘栋看大学自欺之说如何曰不知义理却道我知
 义理是自欺先生曰自欺是个半知半不知底人知
 道善我所当为却又不十分去为善知道恶不可作
 却又是自家所爱舍他不得这便是自欺不知不识
 只唤欺不知不识却不唤做自欺(道夫/)
或问诚其意者毋自欺曰譬如一块物外面是银里面
 是铁便是自欺须是表里如一便是不自欺然所以
 不自欺须是见得分晓譬如今人见乌喙之不可食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700-0284c.png
 知水火之不可蹈则自不食不蹈如寒之欲衣饥之
 欲食则自是不能已今人果见得分晓如乌喙之不
 可食水火之不可蹈见善如饥之欲食寒之欲衣则
 此意自实矣(祖道/)
自欺非是心有所慊外面虽为善事其中却实不然乃
 自欺也譬如一块铜外面以金裹之便不是真金(人/杰)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注云心之所发阳善阴恶则
 其好善恶恶皆为自欺而意不诚矣而今说自欺未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700-0284d.png
 说到与人说时方谓之自欺只是自家知得善好要
 为善然心中却觉得微有些没紧要底意思便是自
 欺便是虚伪不实矣正如金已是真金了只是锻炼
 得微不熟微有些渣滓去不尽颜色或白或青或黄
 便不是十分精金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便是知
 之至知之未尝复行便是意之实又曰如颜子地位
 岂有不善所谓不善只是微有差失便能知之才知
 之便更不萌作只是那微有差失便是知不至处(僩/)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700-0285a.png
所谓自欺者非为此人本不欲为善去恶但此意随发
 常有一念在内阻隔住不放教表里如一便是自欺
 但当致知分别善恶了然后致其慎独之功而力割
 去物欲之杂而后意可得其诚也(壮祖/)
只今有一毫不快于心便是自欺也(道夫/)
看如今未识道理人说出道理便恁地包藏隐伏他元
 不曾见来这亦是自欺亦是不实想他当时发出来
 心下必不安稳(贺孙/)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700-0285b.png
国秀问大学诚意看来有三样一则内全无好善恶恶
 之实而专事掩覆于外者此不诚之尤也一则虽知
 好善恶恶之为是而隐微之际又苟且以自瞒底一
 则知有未至随意应事而自不觉陷于自欺底曰这
 个不用恁地分只是一路都是自欺但有深浅之不
 同耳(焘/)
次早云夜来国秀说自欺有三样底后来思之是有这
 三样意思然却不是三路只是一路有浅深之不同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700-0285c.png
 又因论以假托换掩覆字云假托字又似重了掩覆
 字又似轻不能得通上下底字又因论诚与不诚不
 特见之于外只里面一念之发便有诚伪之分譬如
 一粒粟外面些皮子好里面那些子不好如某所谓
 其好善也阴有不好者以拒于内其恶恶也阴有不
 恶者以挽其中盖好恶未形时已有那些子不好不
 恶底藏在里面了(焘/)
人固有终身为善而自欺者(不特外面有心中欲为善/而常有个不肯底意思便)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700-0285d.png
 (是自/欺也)须是要打叠得尽盖意诚而后心可正过得这
 一关后方可进(拱寿/)
问自慊曰人之为善须是十分真实为善方是自慊若
 有六七分为善又有两三分为恶底意思在里面相
 牵便不是自慊须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方是(卓○/自慊)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慊者无不足也如有
 心为善更别有一分心在主张他事即是横渠所谓
 有外之心不可以合天心也(祖道/)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700-0286a.png
自慊之慊大意与孟子行有不慊相类子细思之亦微
 有不同孟子慊训满足意多大学训快意多横渠云
 有外之心(蜀录作/自慊)不足以合天心初看亦只一般然
 横渠亦是训足底意思多大学训快意多问大学说
 自慊且说合做处便做无牵滞于己私且只是快底
 意少间方始心下充满孟子谓行有不慊只说行有
 不满足则便馁耳曰固是夜来说此极子细若不理
 会得诚意意思亲切也说不到此今看来诚意如恶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700-0286b.png
 恶臭如好好色只是苦切定要如此不如此自不得
 (贺孙/)
字有同一义而二用者慊字训足也吾何慊乎哉谓心
 中不以彼之富贵而怀不足也行有不慊于心谓义
 须充足于中不然则馁也如忍之一字自容忍而为
 善者言之则为忍去忿欲之气自残忍而为恶者言
 之则为忍了恻隐之心慊字一从口如胡孙两嗛皆
 本虚字看怀藏何物于内耳如衔字或为衔恨或为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700-0286c.png
 衔恩亦同此义(㽦/)
诚意章皆在两个自字上用功(人杰○自/欺自慊)
问毋自欺是诚意自慊是意诚否小人閒居以下是形
 容自欺之情状心广体胖是形容自慊之意否曰然
 后段各发明前说但此处是个牢关今能致知知至
 而意诚矣验以日用间诚意十分为善矣有一分不
 好底意思潜发以间于其间此意一发便由斜径以
 长这个却是实前面善意却是虚矣如见孺子入井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700-0286d.png
 救之是好意其间有些要誉底意思以杂之如荐好
 人是善意有些要人德之之意随后生来治恶人是
 好意有些狠疾之意随后来前面好意都成虚了如
 姤卦上五爻皆阳下面只一阴生五阳便立不住了
 荀子亦言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见解/蔽篇)彼言
 偷者便是说那不好底意若曰使之则谋者则在人
 使之如何耳谋善谋恶都由人只是那偷底可恶故
 须致知要得早辨而豫戒之耳(大雅/)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700-0287a.png
或问自慊自欺之辨曰譬如作蒸饼一以极白好面自
 里包出内外更无少异所谓自慊也一以不好面做
 心却以白面作皮务要欺人然外之白面虽好而易
 穷内之不好者终不可掩则乃所为自欺也(壮祖/)
问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近改注云自欺者心之所发若
 在于善而实则未能不善也若字之义如何曰若字
 只是外面做得来一似都善其实中心有些不爱此
 便是自欺前日得孙敬甫书他说自慊字似差了其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700-0287b.png
 意以为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如此了然后
 自慊看经文语意不是如此此之谓自慊谓如好好
 色如恶恶臭只此便是自慊是合下好恶时便是要
 自慊了非是做得善了方能自慊也自慊正与自欺
 相对不差毫发所谓诚其意便是要毋自欺非至诚
 其意了方能不自欺也所谓不自欺而慊者只是要
 自快足我之志愿不是要为他人也诚与不诚自慊
 与自欺只争这些子毫发之间耳又曰自慊则一自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700-0287c.png
 欺则二自慊者外面如此中心也是如此表里一般
 自欺者外面如此做中心其实有些子不愿外面且
 要人道好只此便是二心诚伪之所由分也(僩/)
问诚意章曰过此关方得道理牢固或云须无一毫自
 欺方能自慊必十分自慊方能不自欺故君子必慎
 独曰固是然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若未至何由
 得如此盖到物格知至后已是意诚八九分了只是
 更就上面省察如用兵禦寇寇虽已尽剪除了犹恐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700-0287d.png
 林谷草莽间有小小隐伏者或能间出为害更当搜
 过始得(铢/)
问知至而后意诚则知至之后无所用力意自诚矣传
 犹有慎独之说何也曰知之不至则不能慎独亦不
 肯慎独惟知至者见得实是实非灼然如此则必战
 惧以终之此所谓能慎独也如颜子请事斯语曾子
 战战兢兢终身而后已彼岂知之不至然必如此方
 能意诚盖无放心底圣贤惟圣罔念作狂一毫少不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700-0288a.png
 慎惧则已堕于意欲之私矣此圣人教人彻上彻下
 不出一敬字也盖知至而后意诚则知至之后意已
 诚矣犹恐隐微之间有所不实又必提掇而慎之使
 无毫发妄驰则表里隐显无一不实而自快慊也(铢/○)
 (谨独/)
问或言知至后煞要著力做工夫窃意致知是著力做
 工夫处到知至则虽不能无工夫然亦无大段著工
 夫处曰虽不用大段著工夫但恐其间不能无照管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700-0288b.png
 不及处故须著防闲之所以说君子慎其独也行夫
 问先生常言知既至后又可以验自家之意诚不诚
 先生久之曰知至后意固自然诚但其间虽无大段
 自欺不诚处然亦有照管不著所在所以贵于慎其
 独至于有所未诚依旧是知之未真若到这里更加
 工夫则自然无一毫之不诚矣(道夫/)
光祖问物格知至则意无不诚而又有慎独之说莫是
 当诚意时自当更用工夫否曰这是先穷得理先知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700-0288c.png
 得到了更须于细微处用工夫若不真知得到都恁
 地鹘鹘突突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
 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慎独(贺孙/)
知至而后意诚已有八分恐有照管不到故曰慎独(节/)
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慎独者诚意之助也致知则意已
 诚七八分了只是犹恐隐微独处尚有些子未诚实
 处故其要在慎独(铢/)
诚意章上云必慎其独者欲其自慊也下云必慎其独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700-0288d.png
 者防其自欺也盖上言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
 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者欲其察于隐微之间必吾
 所发之意好善必如好好色恶恶必如恶恶臭皆以
 实而无不自慊也下言小人閒居为不善而继以诚
 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者欲其察于隐微之
 间必吾所发之意由中及外表里如一皆以实而无
 少自欺也(铢/)
诚意者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皆是真情既是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700-0289a.png
 真情则发见于外者亦皆可见如种麻则生麻种榖
 则生榖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又恐于独之时有不到
 处故必慎独(节/)
或说慎独曰公自是有错了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
 谓自慊已是实理了下面故君子必慎其独是别举
 起一句致戒又是一段工夫至下一段又是反说小
 人之事以致戒君子亦岂可谓全无所为且如著衣
 吃饭也是为饥寒大学看来虽只恁地滔滔地说去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700-0289b.png
 然段段致戒如一下水船相似也要柂要楫(夔孙/)
或问在慎独只是欲无间先生应(节/)
问诚意章句所谓必致其知方肯慎独方能慎独曰知
 不到田地心下自有一物与他相争斗故不会肯慎
 独(铢/)
问自欺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之类有分别否曰
 自欺只是于理上亏欠不足便胡乱且欺谩过去如
 有得九分义理杂了一分私意九分好善恶恶一分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700-0289c.png
 不好不恶便是自欺到得厌然掩著之时又其甚者
 原其所以自欺又是知不至不曾见得道理精至处
 所以向来说表里精粗字如知为人子止于孝这是
 表到得知所以必著孝是如何所以为孝当如何这
 便是里见得到这般处方知决定是著孝方可以用
 力于孝又方肯决然用力于孝人须是扫去气禀私
 欲使胸次虚灵洞澈(木之○论掩/其不善以下)
问意诚曰表里如一便是但所以要得表里如一却难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700-0289d.png
 今人当独处时此心非是不诚只是不奈何他今人
 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鹜但把捉他不住此已是两
 般意思至如见君子而后厌然诈善时已是第二番
 罪过了(祖道/)
诚意只是表里如一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今人
 须于静坐时见得表里有不如一方是有工夫如小
 人见君子则掩其不善已是第二番过失(人杰/)
此一个心须每日提撕令常惺觉顷刻放宽便随物流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700-0290a.png
 转无复收拾如今大学一书岂在看他言语正欲验
 之于心如何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试验之吾心好善
 恶恶果能如此乎閒居为不善见君子则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是果有此乎一有不至则勇猛奋跃不已
 必有长进处今不知为此则书自书我自我何益之
 有(大雅/)
问诚于中形于外是实有恶于中便形见于外然诚者
 真实无妄安得有恶有恶不几于妄乎曰此便是恶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700-0290b.png
 底真实无妄善便虚了诚只是实而善恶不同实有
 一分恶便虚了一分善实有二分恶便虚了二分善
 (淳/)
诚于中形于外大学和恶字说此诚只是实字也恶者
 却是无了天理本然者但实有其恶而已(方/)
凡恶恶之不实为善之不勇外然而中实不然或有所
 为而为之或始勤而终怠或九分为善尚有一分苟
 且之心皆不实而自欺之患也所谓诚其意者表里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700-0290c.png
 内外彻底皆如此无纤毫丝发苟且为人之弊如饥
 之必欲食渴之必欲饮皆自以求饱足于己而已非
 为他人而食饮也又如一盆水彻底皆清莹无一毫
 砂石之杂如此则其好善也必诚好之恶恶也必诚
 恶之而无一毫强勉自欺之杂所以说自慊但自满
 足而已岂有待于外哉是故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
 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700-0290d.png
 表里内外精粗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孟子
 曰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夫无欲
 害人之心人皆有之閒时皆知恻隐及到临事有利
 害时此心便不见了且如一堆金宝有人曰先争得
 者与之自家此心便欲争夺推倒那人定要得了方
 休又如人皆知穿窬之不可为虽稍有识者亦不肯
 为及至颠冥于富贵而不知耻或无义而受万钟之
 禄便是到利害时有时而昏所谓诚意者须是隐微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700-0291a.png
 显明小大表里都一致方得孟子所谓见孺子入井
 时怵惕恻隐非恶其声而然非为内交要誉而然然
 却心中有内交要誉之心却向人说我实是恻隐羞
 恶所谓为恶于隐微之中而诈善于显明之地是所
 谓自欺以欺人也然人岂可欺哉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则欺人者适所以自欺而已诚于中形于外
 那个形色气貌之见于外者自别决不能欺人祇自
 欺而已这样底永无缘做得好人为其无为善之地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700-0291b.png
 也外面一副当虽好然里面却踏空永不足以为善
 永不济事更莫说诚意正心修身至于治国平天下
 越没干涉矣(僩○以下/全章之旨)
问诚意章自欺注今改本恐不如旧注好曰何也曰今
 注云心之所发阳善阴恶则其好善恶恶皆为自欺
 而意不诚矣恐读书者不晓又此句或问中己言之
 却不如旧注云人莫不知善之当为然知之不切则
 其心之所发必有阴在于恶而阳为善以自欺者故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700-0291c.png
 欲诚其意者无他亦曰禁止乎此而已矣此言明白
 而易晓曰不然本经正文只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
 欺也初不曾引致知兼说今若引致知在中间则相
 牵不了却非解经之法又况经文诚其意者毋自欺
 也这说话极细盖言为善之意稍有不实照管少有
 不到处便为自欺未便说到心之所发必有阴在于
 恶而阳为善以自欺处若如此则大故无状有意于
 恶非经文之本意也所谓心之所发阳善阴恶乃是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700-0291d.png
 见理不实不知不觉地陷于自欺非是阴有心于为
 恶而诈为善以自欺也如公之言须是铸私钱假官
 会方为自欺大故是无状小人此岂自欺之谓邪(又/曰)
 (所谓毋自欺者正当于几微毫釐处做工夫只几微/之间少有不实便为自欺岂待如此狼当至于阴在)
 (为恶而阳为善而后谓之自欺/邪此处语意极细不可草草看)此处工夫极细未便
 说到那粗处所以前后学者多说差了盖为赚连下
 文小人閒居为不善一段看了所以差也又问今改
 注下文云则无待于自欺而意无不诚也据经文方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700-0292a.png
 说毋自欺毋者禁止之辞若说无待于自欺恐语意
 太快未易到此曰既能禁止其心之所发皆有善而
 无恶实知其理之当然使无待于自欺非勉强禁止
 而犹有时而发也若好善恶恶之意有一毫之未实
 则其发于外也必不能掩既是打叠得尽实于为善便
 无待于自欺矣如人腹痛毕竟是腹中有些冷积须
 用药驱除去这冷积则其痛自止不先除去冷积而
 但欲痛之自止岂有此理(僩/)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700-0292b.png
敬子问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注云外为善而中实
 未能免于不善之杂某意欲改作外为善而中实容
 其不善之杂如何盖所谓不善之杂非是不知是知
 得了又容著在这里此之谓自欺曰不是知得了容
 著在这里是不奈他何了不能不自欺公合下认错
 了只管说个容字不是如此容字又是第二节缘不
 奈他何所以容在这里此一段文意公不曾识得他
 源头在只要硬去捺他所以错了(大槩以为有纤毫/不善之杂便是自)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0700-0292c.png
 (欺/)自欺只是自欠了分数恰如淡底金不可不谓之
 金只是欠了分数如为善有八分欲为有两分不为
 此便是自欺是自欠了这分数或云如此则自欺却
 是自欠曰公且去看(又曰自欺非是要如/此是不奈它何底)荀子曰心
 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某自十六七读时便晓
 得此意盖偷心是不知不觉自走去底不由自家使
 底倒要自家去捉他使之则谋这却是好底心由自
 家使底李云某每常多是去捉他如在此坐心忽散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0700-0292d.png
 乱又用去捉它曰公又说错了公心粗都看这说话
 不出所以说格物致知而后意诚里面也要知得透
 彻外面也要知得透彻便自是无那个物事譬如果
 子烂熟后皮核自脱落离去不用人去咬得了如公
 之说这里面一重不曾透彻在只是认得个容著硬
 遏捺将去不知得源头工夫在所谓诚其意者毋自
 欺也此是圣人言语之最精处如个尖锐底物事如
 公所说只似个桩头子都粗了公只是硬要去强捺
卷十六 第 38a 页 WYG0700-0293a.png
 如水恁地滚出来却硬要将泥去塞它如何塞得住
 又引中庸论诚处而曰一则诚杂则伪只是一个心
 便是诚才有两个心便是自欺好善如好好色恶恶
 如恶恶臭他彻底只是这一个心所以谓之自慊若
 才有些子间杂便是两个心便是自欺如自家欲为
 善后面又有个人在这里拗你莫去为善欲恶恶又
 似有个人在这里拗你莫要恶恶此便是自欺(因引/近思)
 (录如有两人焉欲为善/云云一段正是此意)如人说十句话九句实一句
卷十六 第 38b 页 WYG0700-0293b.png
 脱空那九句实底被这一句脱空底都坏了如十分
 金彻底好方谓之真金若有三分银便和那七分底
 也坏了又曰佛家看此亦甚精被他分析得项数多
 如云有十二因缘只是一心之发便被他推寻得许
 多察得来极精微又有所谓流注想他最怕这个所
 以沩山禅师云某参禅几年了至今不曾断得这流
 注想此即荀子所谓偷则自行之心也(僩/)
次早又曰昨夜思量敬子之言自是但伤杂耳某之言
卷十六 第 39a 页 WYG0700-0293c.png
 却即说得那个自欺之根自欺却是敬子容字之意
 容字却说得是盖知其为不善之杂而又盖庇以为
 之此方是自欺谓如人有一石米却只有九斗欠了
 一斗此欠者便是自欺之根自家却自盖庇了吓人
 说是一石此便是自欺谓如人为善他心下也自知
 有个不满处他却不说是他有不满处却遮盖了硬
 说我做得是这便是自欺却将那虚假之善来盖覆
 这真实之恶某之说却说高了移了这位次了所以
卷十六 第 39b 页 WYG0700-0293d.png
 人难晓大率人难晓处不是道理有错处时便是语
 言有病不是语言有病时便是移了这步位了今若
 只恁地说时便与那小人閒居为不善处都说得贴
 了(僩/)
次日又曰夜来说得也未尽夜来归去又思看来如好
 好色如恶恶臭一段便是连那毋自欺也说言人之
 毋自欺时便要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样方得若好善
 不如好好色恶恶不如恶恶臭此便是自欺毋自欺
卷十六 第 40a 页 WYG0700-0294a.png
 者谓如为善若有些子不善而自欺时便当斩根去
 之真个是如恶恶臭始得如小人閒居为不善底一
 段便是自欺底只是反说閒居为不善便是恶恶不
 如恶恶臭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便
 是好善不如好好色若只如此看此一篇文义都贴
 实平易坦然无许多屈曲某旧说忒说阔了高了深
 了然又自有一样人如旧说者欲节去之又可惜但
 终非本文之意耳(僩/)
卷十六 第 40b 页 WYG0700-0294b.png
看诚意章有三节两必慎其独一必诚其意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言小人閒居为不善其不善形于外者不可掩如
 此德润身心广体胖言君子慎独之至其善之形于
 外者證验如此(铢/)
问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曰此承上文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底意不可道是人不知人晓然共见如此(淳○/十目)
 (所视/以下)
魏元寿问十目所视至心广体胖处曰十目所视十手
卷十六 第 41a 页 WYG0700-0294c.png
 所指不是怕人见盖人虽不知而我已自知自是甚
 可皇恐了其与十目十手所视所指何以异哉富润
 屋以下却是说意诚之验如此(时举/)
心广体胖心本是阔大底物事只是因愧怍了便卑狭
 便被他隔碍了只见得一边所以体不能常舒泰(僩/)
伊川问尹氏读大学如何对曰只看得心广体胖一句
 甚好又问如何尹氏但长吟心广体胖一句尹氏必
 不会吓人须是它自见得今人读书都不识这样意
卷十六 第 41b 页 WYG0700-0294d.png
 思
问尹和靖云心广体胖只是乐伊川云这里著乐字不
 得如何曰是不胜其乐(德明/)
问心广体胖曰无愧怍是无物欲之蔽所以能广大指
 前面灯云且如此灯后面被一片物遮了便不见一
 半了更从此一边用物遮了便全不见此屋了如何
 得广大(夔孙/)
问诚意章结注云此大学一篇之枢要曰此自知至处
卷十六 第 42a 页 WYG0700-0295a.png
 便到诚意两头截定个界分在这里此便是个君子
 小人分路头处从这里去便是君子从那里去便是
 小人这处立得脚方是在天理上行后面节目未是
 处却旋旋理会(宇/)
居甫问诚意章结句云此大学之枢要枢要说诚意是
 说致知曰上面关著致知格物下面关著四五项上
 须是致知能致其知知之既至方可以诚得意到得
 意诚便是过得个大关方始照管得个身心若意不
卷十六 第 42b 页 WYG0700-0295b.png
 诚便自欺便是小人过得这个关便是君子又云意
 诚便全然在天理上行意未诚以前尚汩在人欲里
 (贺孙/)
因说诚意章曰若如旧说是使初学者无所用其力也
 中庸所谓明辨诚意章而今方始辨得分明(夔孙/)
读诚意一章炎谓过此一关终是省事曰前面事更多
 自齐家以下至治国则其事已多自治国至平天下
 则其事愈多只是源头要从这里做去又曰看下章
卷十六 第 43a 页 WYG0700-0295c.png
 须通上章看可见(炎/)
   傅七章释正心脩身
或问正心章说忿懥等语恐通不得诚意章曰这道理
 是一落索才说这一章便通上章与下章如说正心
 诚意便须通格物致知说
大学于格物诚意章都是鍊成了到得正心脩身处都
 易了(夔孙/)
问先生近改正心一章方包括得尽旧来说作意或未
卷十六 第 43b 页 WYG0700-0295d.png
 诚则有是四者之累却只说从诚意去曰这事连而
 却断断而复连意有善恶之殊意或不诚则可以为
 恶心有得失之异心有不正则为物所动却未必为
 恶然未有不能格物致知而能诚意者亦未有不能
 诚意而能正心者(人杰/)
或问正心诚意章先生令他说曰意诚则心正曰不然
 这几句连了又断断了又连虽若不相粘缀中间又
 自相贯譬如一竿竹虽只是一竿然其间又自有许
卷十六 第 44a 页 WYG0700-0296a.png
 多节意未诚则全体是私意更理会甚正心然意虽
 诚了又不可不正其心意之诚不诚直是有公私之
 辨君子小人之分意若不诚则虽外面为善其意实
 不然如何更问他心之正不正意既诚了而其心或
 有所偏倚则不得其正故方可做那正心底工夫(广/)
亚夫问致知诚意曰心是大底意是小底心要恁地做
 却被意从后面牵将去且如心爱做个好事又被一
 个意道不须恁地做也得且如心要孝又有不孝底
卷十六 第 44b 页 WYG0700-0296b.png
 意思牵了所谓诚意者譬如饥时便吃饭饱时便休
 自是实要如此到饱后又被人请去也且胡乱与他
 吃些子便是不诚须是诚则自然表里如一非是为
 人而做求以自快乎已耳如饥之必食渴之必饮无
 一毫不实之意这个知至意诚是万善之根有大底
 地盘方立得脚住若无这个都靠不得心无好乐又
 有个不无好乐底在后心无忿懥又有个不无忿懥
 底在后知至后自然无(恪/)
卷十六 第 45a 页 WYG0700-0296c.png
敬之问诚意正心诚意是去除得里面许多私意正心
 是去除得外面许多私意诚意是检察于隐微之际
 正心是体验于事物之间曰到得正心时节已是煞
 好了只是就好里面又有许多偏要紧最是诚意时
 节正是分别善恶最要著力所以重复说道必慎其
 独若打得这关过已是煞好了到正心又怕于好上
 要偏去如水相似那时节已是淘去了浊十分清了
 又怕于清里面有波浪动荡处(贺孙/)
卷十六 第 45b 页 WYG0700-0296d.png
问意既诚而有忧患之类何也曰诚意是无恶忧患忿
 懥之类却不是恶但有之则是有所动(节/)
意既诚矣后面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亲爱贱恶只是安
 顿不著在便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泳/)
问心体本正发而为意之私然后有不正今欲正心且
 须诚意否未能诚意且须操存否曰岂容有意未诚
 之先且放他喜怒忧惧不得其正不要管他直要意
 诚后心却自正如此则意终不诚矣所以伊川说未
卷十六 第 46a 页 WYG0700-0297a.png
 能诚意且用执持(大雅/)
诚意是真实好善恶恶无夹杂又曰意不诚是私意上
 错了心不正是公道上错了又曰好乐之类是合有
 底只是不可留滞而不消化无留滞则此心便虚(节/)
问忿懥恐惧忧患好乐皆不可有否曰四者岂得皆无
 但要得其正耳如中庸所谓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者
 也(去伪/)
心有喜怒忧乐则不得其正非谓全欲无此此乃情之
卷十六 第 46b 页 WYG0700-0297b.png
 所不能无但发而中节则是发不中节则有偏而
 不得其正矣(端蒙/)
好乐忧惧四者人之所不能无也但要所好所乐皆中
 理合当喜不得不喜合当怒不得不怒(节/)
四者人所不能无也但不可为所动若顺应将去何不
 得其正之有如颜子不迁怒可怒在物颜子未尝为
 血气所动而移于人也则岂怒而心有不正哉(端蒙/)
正心却不是将此心去正那心但存得此心在这里所
卷十六 第 47a 页 WYG0700-0297c.png
 谓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自来不得(贺孙/)
问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以有所为言则是此心之正
 不存而是四者得以为主于内曰四者人不能无只
 是不要他留而不去如所谓有所则是被他为主于
 内心反为它动也(道夫/)
大学七章看有所二字有所忧患忧患是合当有若因
 此一事而常留在胸中便是有有所忿懥因人之有
 罪而挞之才挞了其心便平是不有若此心常又不
卷十六 第 47b 页 WYG0700-0297d.png
 平便是有恐惧好乐亦然(泳/)
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忿懥已自粗了有事当怒如
 何不怒只是事过便当豁然便得其正若只管忿怒
 滞留在这里如何得心正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如一个好物色到面前真个是好也须道是好或留
 在这里若将去了或是不当得他底或偶然不得他
 底便休不可只管念念著他(贺孙/)
问伊川云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人所不能无者但不以
卷十六 第 48a 页 WYG0700-0298a.png
 动其心既谓之忿懥忧患如何不牵动他心曰事有
 当怒当忧者但过了则休不可常留在心颜子未尝
 不怒但不迁耳因举注中果怒在此不可迁之于彼
 (德明/)
心不可有一物喜怒哀乐固欲得其正然过后须平了
 且如人有喜心若以此应物便是不得其正(人杰/)
看心有所喜怒说曰喜怒哀乐固欲中节然事过后便
 须平了谓如事之可喜者固须与之喜然别遇一事
卷十六 第 48b 页 WYG0700-0298b.png
 又将此意待之便不得其正盖心无物然后能应物
 如一量称称物固自得其平若先自添著些物在上
 而以之称物则轻重悉差矣心不可有一物亦犹是
 也(㽦/)
四者心之所有但不可使之有所私尔才有所私便不
 能化梗在胸中且如忿懥恐惧有当然者若定要他
 无直是用死方得但不可先有此心耳今人多是才
 忿懥虽有可喜之事亦所不喜才喜虽有当怒之事
卷十六 第 49a 页 WYG0700-0298c.png
 亦不复怒便是蹉过事理了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了盖这物事才私便不去只管在胸
 中推荡终不消释设使此心如太虚然则应接万务
 各止其所而我无所与则便视而见听而闻食而真
 知其味矣看此一段只是要人不可先有此心耳譬
 如衡之为器本所以平物也今若先有一物在上则
 又如何称顷之复曰要之这源头却在那致知上知
 至而意诚则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好者端的是好恶
卷十六 第 49b 页 WYG0700-0298d.png
 者端的是恶某常云此处是学者一个关过得此关
 方始是实又曰某常谓此一节甚异若知不至则方
 说恶不可作又有一个心以为为之亦无害以为善
 不可不为又有一个心以为不为亦无紧要譬如草
 木从下面生出一个芽子这便是不能纯一这便是
 知不至之所为或问公私之别曰今小譬之譬如一
 事若系公众便心下不大段管若系私已便只管横
 在胸中念念不忘只此便是公私之辨(道夫/)
卷十六 第 50a 页 WYG0700-0299a.png
忿懥好乐恐惧忧患这四者皆人之所有不能无然有
 不得其正者只是应物之时不可夹带私心如有一
 项事可喜自家正喜蓦见一可怒底事来是当怒底
 事却以这喜心处之和那怒底事也喜了便是不得
 其正可怒事亦然惟诚其意真个如鉴之空如衡之
 平妍媸高下随物定形而我无与焉这便是正心因
 说前在漳州见属官议一事数日不决却是有所挟
 后忽然看破了道这个事不可如此一向判一二百
卷十六 第 50b 页 WYG0700-0299b.png
 字尽皆得这意思此是因事上见这心亲切(贺孙录/别出)
先之问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曰心在这一事不可
 又夹带那一事若自家喜这一项事了更有一事来
 便须放了前一项只平心就后一项理会不可又夹
 带前喜之之心在这里有件喜事不可因怒心来忘
 了所当喜处有件怒事不可因喜事来便忘了怒且
 如人合当行大门出却又有些回避底心夹带在里
 面却要行便门出虽然行向大门出念念只有个行
卷十六 第 51a 页 WYG0700-0299c.png
 便门底心在这里少刻或自拗向便门去学者到这
 里须是便打杀那要向便门底心心如何不会端正
 这般所在多是因事见得分明前在漳州有一公事
 合恁地直截断缘中间情有牵制被他挠数日忽然
 思量透便断了集同官看觉当时此心甚正要知此
 正是正心处(贺孙/)
敬之问正心章云人之心要当不容一物曰这说便是
 难才说不容一物却又是一向全无相似只是这许
卷十六 第 51b 页 WYG0700-0299d.png
 多好乐恐惧忿懥忧患只要从无处发出不可先有
 在心下看来非独是这几项如此凡是先安排要恁
 地便不得如人立心要恁地严毅把捉少间只管见
 这意思到不消恁地处也恁地便拘逼了有人立心
 要恁地慈祥宽厚少间只管见这意思到不消恁地
 处也恁地便流入于姑息苟且如有心于好名遇著
 近名底事便愈好之如有心于为利遇著近利底事
 便贪欲(贺孙/)
卷十六 第 52a 页 WYG0700-0300a.png
人心如一个镜先未有一个影象有事物来方始照见
 妍丑若先有一个影象在里如何照得人心本是湛
 然虚明事物之来随感而应自然见得高下轻重事
 过便当依前恁地虚方得若事未来先有一个忿懥
 好乐恐惧忧患之心在这里及忿懥好乐恐惧忧患
 之事到来又以这心相与滚合便失其正事了又只
 苦留在这里如何得正(贺孙/)
叶兄又问忿懥章曰这心之正却如秤一般未有物时
卷十六 第 52b 页 WYG0700-0300b.png
 秤无不平才把一物在上面便不平了如镜中先有
 一人在里面了别一个来便照不得这心未有物之
 时先有个主张说道我要如何处事才遇著事便以
 是心处之便是不正且如今人说我做官要抑强扶
 弱及遇著当强底事也去抑他这便也是不正(卓/)
喜怒忧惧都是人合有底只是喜所当喜怒所当怒便
 得其正若欲无这喜怒忧惧而后可以为道则无是
 理小人便只是随这喜怒忧惧去所以不好了(义刚/)
卷十六 第 53a 页 WYG0700-0300c.png
问忿懥章曰只是上下有不恰好处便是偏(可学/)
问忿懥曰是怒之甚者又问忿懥比恐惧忧患好乐三
 者觉得忿懥又类过于怒者曰其实也一般古人既
 如此说也不须如此去寻讨(履孙/)
问喜怒忧惧人心所不能无如忿懥乃戾气岂可有也
 曰忿又重于怒心然此处须看文势大意但此心先
 有忿懥时这下面便不得其正如镜有人形在里面
 第二人来便照不得如秤子钉盘星上加一钱则称
卷十六 第 53b 页 WYG0700-0300d.png
 一钱物便成两钱重了心若先有怒时更有当怒底
 事来便成两分怒了有当喜底事来又减却半分喜
 了先有好乐也如此先有忧患也如此若把忿懥做
 可疑则下面忧患好乐等皆可疑问八章谓五者有
 当然之则如敖惰之心则岂可有也曰此处亦当看
 文势大意敖惰只是一般人所为得人厌弃不起人
 敬畏之心若把敖惰做不当有则亲爱敬畏等也不
 当有(淳○宇/录略)
卷十六 第 54a 页 WYG0700-0301a.png
刘圻父说正心章谓不能存之则四者之来反动其心
 曰是当初说时添了此一节若据经文但是说四者
 之来便撞翻了这坐子耳又曰只争个动不动又曰
 若当初有此一节时传文须便说在那里了他今只
 恁地说便是无此意却是某于解处说絮著这些子
 (义刚/)
今不是就静中动将去却是就第二重动上动将去如
 忿懥好乐之类(德明/)
卷十六 第 54b 页 WYG0700-0301b.png
敬之问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章云心不可有一毫
 偏倚方有一毫偏倚便是私意便浸淫不已私意反
 大似身已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曰这下是说心不正不可以脩身与下章身不脩不
 可以齐家意同故云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视听是就身上说心不可有一物外面酬酢万变都
 只是随其分限应去都不关自家心事才系于物心
 便为其所动其所以系于物者有三或是事未来而
卷十六 第 55a 页 WYG0700-0301c.png
 自家先有这个期待底心或事已应去了又却长留
 在胸中不能忘或正应事之时意有偏重便只见那
 边重这都是为物所系缚既为物所系缚便是有这
 个物事到别事来到面前应之便差了这如何会得
 其正圣人之心莹然虚明无纤毫形迹一看事物之
 来若小若大四方八面莫不随物随应此心元不曾
 有这个物事且如敬以事君之时此心极其敬当时
 更有亲在面前也须敬其亲终不成说敬君但只敬
卷十六 第 55b 页 WYG0700-0301d.png
 君亲便不须管得事事都如此圣人心体广大虚明
 物物无遗(贺孙/)
正叔见先生言明心定心等说因言心不在焉则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曰这个三岁孩儿也
 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伯羽/)
黄丈云旧尝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是说知觉之心
 却不及义理之心先生曰才知觉义理便在此才昏
 便不见了(方子○学/蒙录别出)
卷十六 第 56a 页 WYG0700-0302a.png
直卿云旧尝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处此是收拾知觉
 底心收拾义理底心先生曰知觉在义理便在只是
 有深浅(学蒙/)
夜来说心有喜怒不得其正如某夜间看文字要思量
 改甚处到上床时擦脚心都忘了数天明擦时便记
 得盖是早间未有一事上心所以记得孟子说平旦
 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者几希几希不远也言人都
 具得此但平日不曾养得犹于夜间歇得许多时不
卷十六 第 56b 页 WYG0700-0302b.png
 接于事天明方惺便恁地虚明光静然亦只是些子
 发出来少间又被物欲梏亡了孟子说得话极齐整
 当对如这处他一向说后去被后人来就几希字下
 注开了便觉意不连(贺孙/)
问诚意正心二段只是存养否曰然(宇/)
说心不得其正章曰心全德也欠了些个德便不全故
 不得其正又曰心包体用而言又问意与情如何曰
 欲为这事是意能为这事是情(子蒙/)
卷十六 第 57a 页 WYG0700-0302c.png
   傅八章释脩身齐家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不能无而亲爱畏敬哀矜敖惰
 贱恶亦有所不可无者但此心不为四者所动乃得
 其正而五者皆无所偏斯足以为身之脩也(人杰/)
或问正心章说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脩身章说亲爱贱
 恶畏敬哀矜敖惰如何曰是心卓然立乎此数者之
 外则平正而不偏僻自外来者必不能以动其中自
 内出者必不至于溺于彼或问畏敬如何曰如家人
卷十六 第 57b 页 WYG0700-0302d.png
 有严君焉吾之所当畏敬者也然当不义则争之若
 过于畏敬而从其令则陷于偏矣若夫贱恶者固当
 贱恶然或有长处亦当知之下文所谓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此是指点人偏处最切当
 (人杰/)
心须卓立在八九者之外(谓忿懥/之类)而勿陷于八九者之
 中方得其正圣人之心周流应变而不穷只为在内
 而外物入不得及其出而应接又不陷于彼(夔孙/)
卷十六 第 58a 页 WYG0700-0303a.png
问七章八章颇似一意如何曰忿懥之类心上理会亲
 爱之类事上理会心上理会者是见于念虑之偏事
 上理会者是见于事为之失(去伪/)
正卿问大学传正心脩身莫有深浅否曰正心是就心
 上说脩身是就应事接物上说那事不从心上做出
 来如脩身如絜矩都是心做得出但正心是萌芽上
 理会若脩身及絜矩等事却是各就地头上理会(恪/)
问正心章既说忿懥四者脩身章又说之其所亲爱之
卷十六 第 58b 页 WYG0700-0303b.png
 类如何曰忿懥等是心与物接时事亲爱等是身与
 物接时事(广/)
正心脩身今看此段大槩差错处皆未在人欲上这个
 皆是人合有底事皆恁地差错了况加之以放辟邪
 侈分明是官街上错了路(贺孙/)
子升问脩身齐家章所谓亲爱畏敬以下说凡接人皆
 如此不特是一家之人否曰固是问如何脩身却专
 指待人而言曰脩身以后大槩说向接物待人去又
卷十六 第 59a 页 WYG0700-0303c.png
 与只说心处不同要之根本之理则一但一节说阔
 一节去(木之/)
第八章人谓众人之犹于也之其亦如于其人即其所
 向处(泳/)
之其所亲爱之之犹往也(铢/)
问大学譬音改僻如何曰只缘人心有此偏僻问似此
 恐于脩身在正其心处相类否曰略相似(宇/)
问古注辟作譬似窒碍不通曰公亦疑及此某正以他
卷十六 第 59b 页 WYG0700-0303d.png
 说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惰非美事如何譬得故今
 只作僻字说便通况此篇自有僻字如辟则为天下
 僇矣之类是也(大雅/)
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各自有当然之则只不可偏
 如人饥而食只合当食食才过些子便是偏渴而饮
 饮才过些子便是偏如爱其人之善若爱之过则不
 知其恶便是因其所重而陷于所偏恶恶亦然下面
 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上面许多偏病
卷十六 第 60a 页 WYG0700-0304a.png
 不除必至于此(泳/)
人之其所亲爱而僻焉如父子是当主于爱然父有不
 义子不可以不争如为人父虽是止于慈若一向僻
 将去则子有不肖亦不知责而教焉不可人之其所
 贱恶而僻焉人固自有一种可厌者然犹未至于可
 贱恶处或尚可教若一向僻将去便贱恶他也不得
 人之其所畏敬而僻焉如事君固是畏敬然说大人
 则藐之又不甚畏敬孟子此语虽稍粗然古人匡救
卷十六 第 60b 页 WYG0700-0304b.png
 其恶与陈善闭邪责难于君也只管畏敬不得(贺孙/)
问齐家段辟作僻曰人情自有偏处所亲爱莫如父母
 至于父母有当几谏处岂可以亲爱而忘匡救所敬
 畏莫如君父至于当直言正谏岂可专持敬畏而不
 敢言所敖惰处如见那人非其心之所喜自懒与之
 言即是忽之之意问敖惰恶德也岂君子宜有曰读
 书不可泥且当看其大意纵此语未稳亦一两字失
 耳读书专留意小处失其本领所在最不可(宇/)
卷十六 第 61a 页 WYG0700-0304c.png
问章句曰人于五者本有当然之则然敖之与惰则气
 习之所为实为恶德至若哀矜之形正良心苗裔偏
 于哀矜不失为仁德之厚又何以为身不脩而不可
 以齐其家者乎曰敖惰谓如孔子之不见孺悲孟子
 不与王驩言哀矜谓如有一般大奸大恶方欲治之
 被它哀鸣恳告却便恕之道夫云这只是言流为姑
 息之意曰这便是哀矜之不得其正处(道夫/)
或问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曰亲者则亲爱之贤者则畏
卷十六 第 61b 页 WYG0700-0304d.png
 敬之不率者则贱恶之无告者则哀矜之有一般人
 非贤非亲未见其为不率又不至于无告则是泛然
 没紧要底人见之岂不敖惰虽圣贤亦有此心然亦岂
 可一向敖惰他一向敖惰便是辟了畏敬亲爱贱恶
 哀矜莫不皆然故下文曰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如所敖惰之人又安知其无善之可爱敬所谓敖惰
 者只是阔略过去(高/)
问敖惰曰大抵是一种没要紧底半上落下底人且如
卷十六 第 62a 页 WYG0700-0305a.png
 路中撞见如此等人是不足亲爱畏敬者不成强与
 之相揖而致其亲爱畏敬敖惰是人之所不能无者
 又问敖惰二字恐非好事曰此如明鉴之悬妍者自
 妍丑者自丑随所来而应之不成丑者至前须要换
 作妍者又敖惰是轻贱恶是重既得贱恶如何却不
 得敖惰然圣人犹戒其僻则又须点检不可有过当
 处(履孙/)
蔡问敖惰之说曰有一般人上未至于可亲爱下未至
卷十六 第 62b 页 WYG0700-0305b.png
 于可贱恶只是所为也无甚好处令人懒去接他是
 谓敖惰此敖惰不是恶德(淳○文蔚录云非如常人/傲忽惰慢只是使人见得)
 (他懒/些)
或问敖惰是凶德而曰有当然之则何也曰古人用字
 不如此敖惰未至可贱可恶但见那一等没紧要底
 人自是恁地然一向去敖惰他也不可如此
问君子亦有敖惰于人者乎曰人自有苟贱可厌弃者
 (德明/)
卷十六 第 63a 页 WYG0700-0305c.png
问敖惰曰敖便是惰敖了便惰敖了都不管它便是惰
 (义刚/)
因学者问大学敖惰处而曰某尝说如有人问易不当
 为卜筮书诗不当去小序不当叶韵及大学敖惰处
 皆在所不荅(僩/)
或问之其所亲爱哀矜畏敬而辟焉莫是君子用心过
 于厚否曰此可将来观过知仁处说不可将来此说
 盖不必论近厚近薄大抵一切事只是才过便不得
卷十六 第 63b 页 WYG0700-0305d.png
 观过知仁乃是因此是其用心之厚故可知其仁然
 过则终亦未是也大凡读书须要先识认本文是说
 个甚么须全做不曾识他相似虚心认他字字分明
 复看数过自然会熟见得分明譬如与人乍相见其
 初只识其面目再见则可以知其姓字乡贯又再见
 则可以知其性行如何只恁地识认久后便一见理
 会得今学者读书亦且未要便悬空去思他中庸云
 博学之审问之方言慎思之若未学未问便去思他
卷十六 第 64a 页 WYG0700-0306a.png
 是空劳心耳又云切须记得识认两字(时举/)
问大学释脩身齐家章不言脩身何也曰好而不知其
 恶恶而不知其美是以好为恶以曲为直可谓之脩
 身乎(节/)
大学最是两章相接处好看如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
 且如心不得其正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若视而见听而闻食而知味则心得其正矣然
 于亲爱敖惰五者有所僻焉则身亦不可得而脩矣
卷十六 第 64b 页 WYG0700-0306b.png
 尝谓脩身更多少事不说却说此五者何谓子细看
 来身之所以不脩者无不是被这四五个坏又云意
 有不诚时则私意为主是主人自为贼了到引惹得
 外底人来四方八面无关防处所以要得先诚其意
 (子蒙/)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五者其实则相串而以
 做工夫言之则各自为一事故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卷十六 第 65a 页 WYG0700-0306c.png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著而字则
 是先为此而后能为彼也盖逐一节自有一节功夫
 非是儱侗言知至了意便自诚意诚了心便自正身
 便自脩中间更不著功夫然但只是上面一截功夫
 到了则下面功夫亦不费力耳先生曰亦有天资高
 底人只一头正了便都正去若夹杂多底也不能如此
 (端蒙/)
问正心脩身章后注云此亦当通上章推之盖意或不
卷十六 第 65b 页 WYG0700-0306d.png
 诚则无能实用其力以正其心者云云曰大学所以
 有许多节次正欲学者逐节用工非如一无节之竹
 使人才能格物则便到平天下也夫人盖有意诚而
 心未正者盖于忿懥恐惧等事诚不可不随事而排
 遣也盖有心正而身未脩者故于好恶之间诚不可
 不随人而节制也至于齐家以下皆是教人节节省察
 用功故经序但言心正者必自诚意而来脩身者必自
 正心而来非谓意既诚而心无事乎正心既正而身无
卷十六 第 66a 页 WYG0700-0307a.png
 事乎脩也且以大学之首章便教人明明德又为格
 物以下事目皆为明明德之事也而平天下方且言
 先慎乎德等事亦可见矣(壮祖/)
大学如正心章已说尽了至脩身章又从头说起至齐
 家治国章又依前说教他何也盖要节节去照管不
 成却说自家在这里心正身脩了便都只听其自治
 (夔孙/)
说大学诚意章曰如今人虽欲为善又被一个不欲为
卷十六 第 66b 页 WYG0700-0307b.png
 善之意来妨了虽欲去恶又被一个尚欲为恶之意
 来妨了盖其知之不切故为善不是他心肯意肯去
 恶亦不是他心肯意肯这个便是自欺便是不诚意
 才不诚则心下便有许多忿懥恐惧忧患好乐而心
 便不正心既不正则凡有爱恶等事莫不倚于一偏
 如此如何要家齐国治天下平惟是知得切则好善
 必如好好色恶恶必如恶恶臭是非为人而然盖胸
 中实欲如此而后心满意惬(贺孙/)
卷十六 第 67a 页 WYG0700-0307c.png
   傅九章释齐家治国
或问齐家一段是推将去时较切近否曰此是言一家
 事然而自此推将去天下国家皆只如此又问所畏
 敬在家中则如何曰一家之中尊者可畏敬但是有
 不当处亦合有几谏时不可道畏敬之便不可说著
 若如此惟知畏敬却是辟也(祖道/)
或问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曰孝以事亲而使一家之人
 皆孝弟以事长而使一家之人皆弟慈以使众而使
卷十六 第 67b 页 WYG0700-0307d.png
 一家之人皆慈是乃成教于国者也(人杰/)
李德之问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待推也曰不必言不
 待推玩其文义亦未尝有此意只是身修于家虽未
 尝出而教自成于国尔(盖卿/)
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此道理
 皆是我家里做成了天下人看著自能如此不是我
 推之于国(泳/)
刘潜夫问齐家章并言孝弟慈三者而下言康诰以释
卷十六 第 68a 页 WYG0700-0308a.png
 使众一句不及孝弟何也曰孝弟二者虽人所固有
 然守而不失者亦鲜唯有保赤子一事罕有失之者
 故圣贤于此特发明夫人之所易晓者以示训正与
 孟子言见赤子入井之意同(壮祖/)
心诚求之者求赤子之所欲也于民亦当求其有不能
 自达此是推其慈幼之心以使众也(节/)
问治国在齐其家曰且只说动化为功未说到推上后
 章方全是说推如保赤子一节只是说慈者所以使
卷十六 第 68b 页 WYG0700-0308b.png
 众一句保赤子慈于家也如保赤子慈于国也保赤
 子是慈如保赤子是使众直卿云这个慈是人人自
 然有底慈于家便能慈于国故言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宇/)
一家仁以上是推其家以治国一家仁以下是人自化
 之也(节/)
问九章本言治国何以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都是说治天下之事也至言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
卷十六 第 69a 页 WYG0700-0308c.png
 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又似说脩身如何曰圣人之
 言简畅周尽脩身是齐家之本齐家又治国之本如
 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之类自是相
 关岂可截然不相入也(谟○去/伪同)
问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曰只从头读来便见得分晓这
 个只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卓/)
问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虽曰推己以及人是亦示人以
 反己之道曰这是言己之为法于人处(道夫/)
卷十六 第 69b 页 WYG0700-0308d.png
吴仁甫问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曰
 此是退一步说犹言温故知新而可以为人师以明
 未能如此则不可如此非谓温故知新便要求为人
 师也(池本不可下云为人师耳若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以明无诸己不可求诸人也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以明有诸己/即不可非诸人也)然此意正为治国者言大凡治
 国禁人为恶而欲人为善便求诸人非诸人然须是
 在已有善无恶方可求人非人也或问范忠宣以恕
 己之心恕人此语固有病但上文先言以责人之心
卷十六 第 70a 页 WYG0700-0309a.png
 责己则连下句亦未害曰上句自好下句自不好盖
 才说恕己便已不是若横渠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
 尽仁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语便不同盖恕己与
 爱己字不同大凡知道者出言自别近观圣贤言语
 与后世人言语自不同此学者所以贵于知道也(铢/)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责人之恕
 絜矩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人之恕又曰推己
 及物之谓恕圣人则不待推而发用于外者皆恕也
卷十六 第 70b 页 WYG0700-0309b.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就爱人上说圣人之恕则不
 专在爱人上见如絜矩之类是也(高/)
问所藏乎身不恕处恕字还只就接物上说如何曰是
 就接物上见得忠只是实心直是真实不伪到应接
 事物也只是推这个心去直是忠方能恕若不忠便
 无本领了更把甚么去及物程子说维天之命于穆
 不已忠也便是实理流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便是实理及物守约问恁地说又与夫子之道忠恕
卷十六 第 71a 页 WYG0700-0309c.png
 而已矣之忠恕相似曰只是一个忠恕岂有二分圣
 人与常人忠恕也不甚相远又曰尽已不是说尽吾
 身之实理自尽便是实理(此处切恐/有脱误)若有些子未尽
 处便是不实如欲为孝虽有七分孝只中间有三分
 未尽固是不实虽有九分孝(一作/弟)只略略有一分未
 尽亦是不实(贺孙/)
李德之问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章看来似皆是恕之功
 用曰如治国平天下两章是此意治国章乃责人之
卷十六 第 71b 页 WYG0700-0309d.png
 恕平天下章乃爱人之恕齐家一章但说人之偏处
 (盖卿/)
仁甫问治国在齐其家曰这个道理却急迫不得待到
 他日数足处自然通透这个物事只是看得熟自然
 有条理上面说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此下便说其所
 以教者如此这三者便是教之目后面却是说须是
 躬行方会化得人此一段只此两截如此(贺孙/)
因讲礼让为国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卷十六 第 72a 页 WYG0700-0310a.png
 自家礼让有以感之故民亦如此兴起自家好争利
 却责民间礼让如何得他应东坡策别敦教化中一
 段说得也好虽说得粗道理却是如此(敦教化云欲/民之知信莫)
 (若务实其言欲民之知/义莫若务去其贪云云)看道理不要玄妙只就粗处
 说得出便是如今官司不会制民之产民自去买田
 又取他牙税钱古者群饮者杀今置官诱民饮酒惟
 恐其不来如何得民兴于善(淳/)
问齐家治国之道断然是父子兄弟足法而后人法之
卷十六 第 72b 页 WYG0700-0310b.png
 然尧舜不能化其子而周公则上见疑于君下不能
 和其兄弟是如何曰圣人是论其常尧舜是处其变
 看他烝烝乂不格奸至于瞽瞍底豫便是他有以处
 那变处且如他当时被那儿子恁地他处得好不将
 天下与儿子却传与贤便是他处得那儿子好若尧
 当时把天下与丹朱舜把天下与商均则天下如何
 解安他那儿子如何解宁贴如周公被管蔡恁地他
 若不去致辟于商则周如何不扰乱他后来尽死做
卷十六 第 73a 页 WYG0700-0310c.png
 这一著时也是不得己著恁地但是而今且去理会
 常伦而今如何便解有个父如瞽瞍有个兄弟如管
 蔡未论到那变处(贺孙/)
   傅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或问大学既格物致知了又却逐件各有许多工夫在
 曰物格知至后其理虽明到得后来齐家治国平天
 下逐件事又自有许多节次须逐件又徐徐做将去
 如人行路行到一处了又行一处先来固是知其所
卷十六 第 73b 页 WYG0700-0310d.png
 往了到各处又自各有许多行步若到一处而止不
 进则不可未到一处而欲踰越顿进一处亦不可(璘/)
味道问平天下在治其国曰此节见得上行而下效又
 见得上下虽殊而心则一(道夫/)
问平天下在治其国章曰此三节见上行下效理之必
 然又以见人心之所同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所以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使皆得以自尽其兴起之善心
 若不絜矩则虽躬行于上使彼有是兴起之善心而
卷十六 第 74a 页 WYG0700-0311a.png
 不可得遂亦徒然也又曰因何恁地上行下效盖人
 心之同然所以絜矩之道我要恁地也使彼有是心
 者亦得恁地全章大意只反覆说絜矩如专利于上
 急征横敛民不得以自养我这里虽能兴起其善心
 济甚事若此类皆是不能絜矩(贺孙/)
才卿问上老老而民兴孝恐便是连那老众人之老说
 曰不然此老老长长恤孤方是就自家身上切近处
 说所谓家齐也民兴孝兴弟不倍此方是就民之感
卷十六 第 74b 页 WYG0700-0311b.png
 发兴起处说治国而国治之事也缘为上行下效捷
 于影响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者如此是以君子必有
 絜矩之道也此一句方是引起絜矩事下面方解说
 絜矩而结之云此之谓絜矩之道盖人心感发之同
 如此所以君子须用推絜矩之心以平天下此几多
 分晓若如才卿说则此便是絜矩何用下面更絮说
 许多才卿不合误晓老老长长为絜矩所以差也所
 谓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皆是絜矩已后事如
卷十六 第 75a 页 WYG0700-0311c.png
 何将做老老说得(僩/)
老老兴孝长长兴弟恤孤不倍这三句是说上行下效
 底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这却是说到政事上
 是以二字是结上文犹言君子为是之故所以有絜
 矩之道既恁地了却须处置教他得所使之各有以
 遂其兴起之心始得
所谓絜矩者矩者心也我心之所欲即他人之所欲也
 我欲孝弟而慈必欲他人皆如我之孝弟而慈不使
卷十六 第 75b 页 WYG0700-0311d.png
 一夫之不获者无一夫不得此理也只我能如此而
 他人不能如此则是不平矣(人杰/)
问絜矩之道语脉贯穿如何久思未通上面说人心之
 所同者既如此是以君子见人之心与己之心同故
 必以己度人之心使皆得其平下面方说所以絜矩
 如此(贺孙/)
问上老老而民兴孝下面接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似不相续如何曰这个便是相续絜矩是四面均平
卷十六 第 76a 页 WYG0700-0312a.png
 底道理教他各得老其老各得长其长各得幼其幼
 不成自家老其老教他不得老其老长其长教他不
 得长其长幼其幼教他不得幼其幼便不得(宇/)
仁甫问絜矩曰上之人老老长长恤孤则下之人兴孝
 兴弟不倍此是说上行下效到絜矩处是就政事上
 言若但兴起其善心而不有以使之得遂其心则虽
 能兴起终亦徒然如政烦赋重不得以养其父母又
 安得以遂其善心须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使之仰
卷十六 第 76b 页 WYG0700-0312b.png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方得如诗里说大夫行
 役无期度不得以养其父母到得使下也须教他内
 外无怨始得如东山出车杕杜诸诗说行役多是序
 其室家之情亦欲使凡在上者有所感动又曰这处
 正如齐宣王爱牛处一般见牛之觳觫则不忍之心
 己形于此若其以衅钟为不可废而复杀之则自家
 不忍之心又只是空所以以羊易之则己形之良心
 不至于窒塞而未见之羊杀之亦无害是乃仁术也
卷十六 第 77a 页 WYG0700-0312c.png
 术是做得巧处谓之术又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是两摺说只以己对人而言若絜矩上之人
 所以待己巳又所以待人是三摺说如中庸所求乎
 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一类意
 又曰晁错言人情莫不欲寿三王能生之而不伤云
 云汉诏云云孝心阙焉皆此意(贺孙/)
问絜矩一条此是上下四方度量而知民之好恶否曰
 知在前面这处是推老老而民兴孝长长而民兴弟
卷十六 第 77b 页 WYG0700-0312d.png
 恤孤而民不倍这处便已知民之好恶与己之好恶
 相似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便推将去紧要在毋以
 字上又曰兴谓兴起其善心遂谓成遂其事又曰为
 国絜矩之大者又在于财用所以后面只管说财如
 今茶盐之禁乃是人生日用之常却反禁之这个都
 是不能絜矩(贺孙/)
上老老而民兴孝是化絜矩处是处置功用处(振/)
问絜矩之道曰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心也能遂其人
卷十六 第 78a 页 WYG0700-0313a.png
 之兴起者圣人之政事也(广/)
平天下谓均平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
 事上此与中庸所谓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者同意
 但中庸是言其所好者此言其所恶者也问前后左
 右何指曰譬如交代官相似前官之代我者既不善
 吾毋以前官所以待我者待后官也左右如东邻西
 邻以邻国为壑是所恶于左而以交于右也俗语所
 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问章句中所谓絜
卷十六 第 78b 页 WYG0700-0313b.png
 矩之道是使之各得尽其心而无不平也如何曰此
 是推本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须是留他地位使人各得自尽其孝弟不
 倍之心如八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
 子不从政是使其各得自尽也又如生聚蕃息无令
 父子兄弟离散之类(德明/)
所恶于上所恶于下所恶于前所恶于后所恶于右所
 恶于左此数句皆是就人身切近处说(如上文老老/长长恤孤之)
卷十六 第 79a 页 WYG0700-0313c.png
 (意/)至于毋以使下毋以事上毋以先后毋以从前毋
 以交于左毋以交于右方是推以及物之事(僩/)
问絜矩曰只把上下前后左右等句看便见絜矩也不
 是真把那矩去度量只是自家心里暗度那个长那
 个短所谓度长絜大上下前后左右都只一样心无
 彼己之异只是将那头折转来比这头在我之上者
 使我如此而我恶之则知在我下者心亦似我如此
 故更不将所责上底人之心来待下人如此则自家
卷十六 第 79b 页 WYG0700-0313d.png
 在中央上面也占许多地步下面也占许多地步便
 均平正方若将所责上底人之心来待下便上面长
 下面短不方了下之事我如此而我恶之则知在我
 之上者心亦似我如此若将所责下底人之心更去
 事上便又下面长上面短了左右前后皆然待前底
 心便折转来待后待左底心便折转来待右如此便
 方每事皆如此则无所不平矣(宇/)
所谓絜矩者如以诸侯言之上有天子下有大夫天子
卷十六 第 80a 页 WYG0700-0314a.png
 扰我使我不得行其孝弟我亦当察此不可有以扰
 其大夫使大夫不得行其孝弟且如自家有一丈地
 左家有一丈地右家有一丈地左家侵著我五尺地
 是不矩我必去讼他取我五尺我若侵著右家五尺
 地亦是不矩合当还右家只是我也方上也方下也
 方左也方右也方前也方后也方不相侵越如伐冰
 之家不畜牛羊亚夫云务使上下四方一齐方不侵
 过他人地步曰然(节/)
卷十六 第 80b 页 WYG0700-0314b.png
或问絜矩曰譬之如左边有一人侵我地界是他不是
 了我又不可去学他侵了右边人底界前人行拥住
 我我行不得我又不可学他拥了后人后人赶逐我
 不了又不可学他去赶前人上下亦然椿云此一人
 却是中立也曰是(椿/)
絜矩如自家好安乐便思他人亦欲安乐当使无老稚
 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之患制其田里教之树
 畜皆自此以推之(闳祖/)
卷十六 第 81a 页 WYG0700-0314c.png
问论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在矩则
 可以如此在人则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之分何
 以使之均平曰非是言上下之分欲使之均平盖事
 亲事长当使之均平上下皆得行上之人得事其亲
 下之人也得以事其亲上之人得长其长下之人也
 得以事其长(节/)
问絜矩六节如所恶于上无以使下及左右前后常指
 三处上是一人下是一人我居其中故解云如不欲
卷十六 第 81b 页 WYG0700-0314d.png
 上之无礼于我则我亦不以无礼使其下其下五节
 意皆类此先生曰见曾子之传发明恕字上下四旁
 无不该也(过/)
恕亦是絜矩之意(振/)
陶安国问絜矩之道是广其仁之用否曰此乃求仁工
 夫此处正要著力若仁者则是举而措之不待絜矩
 而自无不平者矣铢曰仁者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不待推矣若絜矩正恕者之事也先生颔
卷十六 第 82a 页 WYG0700-0315a.png
 之(铢/)
德元问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与絜矩同
 否曰然但子贡所问是对彼我说只是两人絜矩则
 是一人尔后世不复知絜矩之义惟务竭民财以自
 丰利自一孔以上官皆取之故上愈富而下愈贫夫
 以四海而奉一人不为不厚矣使在上者常有厚民
 之心而推与共之犹虑有不获者况皆不恤而惟自
 丰殖则民安得不困极乎易损上益下曰益损下益
卷十六 第 82b 页 WYG0700-0315b.png
 上曰损所以然者盖邦本厚则邦宁而君安乃所以
 益也否则反是(僩/)
李文问尽得絜矩是仁之道恕之道曰未可说到那里
 且理会絜矩是如何问此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
 亦欲无加诸人意否曰此是两人须把三人看便见
 人莫不有在我之上者莫不有在我之下者如亲在
 我之上子孙在我之下我欲子孙孝于我而我却不
 能孝于亲我欲亲慈于我而我却不能慈于子孙便
卷十六 第 83a 页 WYG0700-0315c.png
 是一畔长一畔短不是絜矩(宇/)
絜矩非是外面别有个道理只是前面正心脩身推而
 措之又不是他机巧变诈权谋之说(贺孙/)
絜矩之说不在前数章却在治国平天下之后到这里
 也是节次成了方用得(道夫/)
君子先慎乎德一条德便是明德之德自家若意诚心
 正身脩家齐了则天下之人安得不归于我如汤武
 之东征西怨则自然有人有土(贺孙/)
卷十六 第 83b 页 WYG0700-0315d.png
或问争斗其民而施以劫夺之教曰民本不是要如此
 惟上之人以德为外而急于货财暴征横敛民便效
 尤相攘相夺则是上教得他如此(贺孙/)
或问争民施夺曰是争取于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也
 媢疾以恶之是徇其好恶之私(节/)
断断者是絜矩媢疾者是不能唯仁人放流之是大能
 絜矩底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是稍能絜矩
 好人之所恶者是大不能絜矩(节/)
卷十六 第 84a 页 WYG0700-0316a.png
举而不能先先是早底意思不能速用之意(泳/)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平天下一章
 其事如此广阔然紧要处只在这些子其粗说不过
 知此若细说则如操则存克已复礼等语皆是也(僩/)
赵唐卿问十章三言得失而章句云至此而天理存亡
 之机决矣何也曰他初且言得众失众再言善不善
 意已切矣终之以忠信骄泰分明是就心上说出得
 失之由以决之忠信乃天理之所以存骄泰乃天理
卷十六 第 84b 页 WYG0700-0316b.png
 之所以亡(宇/)
问仁者以财发身曰不是特地散财以取名买教人来
 奉己只是不私其有则人自归之而身自尊只是言
 其散财之效如此(贺孙/)
仁者以财发身但是财散民聚而身自尊不在于财不
 仁者只管多聚财不管身之危亡也(卓/)
蜚卿问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如何上仁而下便义
 曰这只是一个在上便唤做仁在下便唤做义在父
卷十六 第 85a 页 WYG0700-0316c.png
 便谓之慈在子便谓之孝直卿云也如孝慈则忠曰
 然(道夫/)
虽有善者善如而今说会底(闳祖/)
国不以利为利如秦发闾左之戍也是利堕名城杀豪
 杰销锋镝北筑长城皆是自要他利利不必专指财
 利所以孟子从头截断只说仁义说到未有仁而遗
 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这里利却在里面所以说义
 之所安即利之所在盖惟义之安则自无不利矣(泳/)
卷十六 第 85b 页 WYG0700-0316d.png
问末章说财处太多曰后世只此一事不能与民同(可/)
 (学/)
第九章十章齐家治国既已言化平天下只言措置之
 理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方者如用曲尺为方者也
 何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上面人既自有孝弟下
 面民亦有孝弟只要使之自遂其孝弟之心于其下
 便是絜矩若拂其良心重赋横敛以取之使他不得
 自遂其心便是不方左右前后皆然言是以者须是
卷十六 第 86a 页 WYG0700-0317a.png
 如此后面说民之父母所好所恶皆是要与民同利
 之一字且如食禄之家又畜鸡豚牛羊却是与民争
 利便是不絜矩所以道以义为利者义以方外也(泳/)
问絜矩以好恶财用媢疾彦圣为言何也曰如桑弘羊
 聚许多财以奉武帝之好若是絜矩底人必思许多
 财物必是侵过著民底满得我好民必恶言财用者
 盖如自家在一乡之间却专其利便是侵过著他底
 便是不絜矩言媢疾彦圣者盖有善人则合当举之
卷十六 第 86b 页 WYG0700-0317b.png
 使之各得其所今则不举他便失其所是侵善人之
 分便是不絜矩此特言其好恶财用之类当絜矩事
 事亦当絜矩(节/)
问自致知至于平天下其道至备其节目至详至悉而
 反覆于终篇者乃在于财利之说得非义利之辨其
 事尤难而至善之止于此尤不可不谨欤不然则极
 天命人心之向背以明好恶从违之得失其丁宁之
 意何其至深且切耶曰此章大槩是专从絜矩上来
卷十六 第 87a 页 WYG0700-0317c.png
 盖财者人之所同好也而我欲专其利则民有不得
 其所好者矣大抵有国有家所以生起祸乱皆是从
 这里来道夫云古注絜音户结反云结也曰作结字
 解亦自得盖荀子庄子注云絜围束也是将一物围
 束以为之则也又曰某十二三岁时见范丈所言如
 此他甚自喜以为先儒所未尝到也(道夫/)
或问絜矩之义如何只说财利曰必竟人为这个较多
 所以生养人者所以残害人者亦只是这个且如今
卷十六 第 87b 页 WYG0700-0317d.png
 官司皆不是絜矩自家要卖酒便教人不得卖酒自
 家要𣙜盐便教人不得卖盐但事势相迫行之已久
 人不为怪其实理不如此(学蒙/)
因论治国平天下章财用处曰财者人之所好自是不
 可独占须推与民共之未论为天下且以作一县言
 之若宽其赋敛无征诛之扰民便欢喜爱戴若赋敛
 稍急又有科敛之扰民便生怨决然如此又曰宁过
 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且如居一乡若屑屑与民争
卷十六 第 88a 页 WYG0700-0318a.png
 利便是伤廉若饶润人些子不害其为厚孟子言可
 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他
 主意只是在取伤廉上且将那与伤惠来相对说其
 实与之过厚些子不害其为厚若才过取便伤廉便
 不好过与毕竟当下是好意思与了再看之方见得
 是伤惠与伤廉不同所以子华使于齐冉子与之粟
 五秉圣人虽说他不是然亦不大故责他只是才过
 取便深恶之如冉求为之聚敛而欲攻之是也(僩/)
卷十六 第 88b 页 WYG0700-0318b.png
问平天下章言财用特详当是民生日用最要紧事耳
 曰然孟子首先所言其原出此子升问此章所言反
 覆最详之意曰要之始终本末只一理但平天下是
 一件最大底事所以推广说许多如明德新民至善
 之理极精微至治国平天下只就人情上区处又极
 平易盖至于平而已耳后世非无有志于天下国家
 之人却只就末处布置于本原上全不理会因言庄
 子不知他何所传授却自见得道体盖自孟子之后
卷十六 第 89a 页 WYG0700-0318c.png
 荀卿诸公皆不能及如说语道而非其序非道也此
 等议论甚好度亦须承接得孔门之徒源流有自后
 来佛氏之教有说得好处皆出于庄子但其知不至
 无细密工夫少间都说得流了所谓贤者过之也今
 人亦须自理会教自家本领通贯却去看他此等议
 论自见得高下分晓若一向不理会得他底破少间
 却有见识低似他处因说曾点之徒气象正如此又
 问论语集注说曾点是虽尧舜事业亦优为之莫只
卷十六 第 89b 页 WYG0700-0318d.png
 是尧舜事业亦不足以芥蒂其心否曰尧舜事业也
 只是这个道理又问他之所为必不中节曰本领处
 同了只是无细密工夫(木之/)
人治一家一国尚且有照管不到处况天下之大所以
 反反覆覆说不是大著个心去理会如何照管得(泳/)
 
 
 朱子语类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