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700-00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语类卷二
  理气下
   天地下
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渊/)
如何见得天有三百六十度甚么人去量来只是天行
 得过处为度天之过处便是日之退处日月会为辰
 (节/)
卷二 第 1b 页 WYG0700-0025b.png
有一常见不隐者为天之盖有一常隐不见者为天之
 底(节/)
叔器问天有几道曰据历家说有五道而今且将黄赤
 道说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缝模样黄道是在那
 赤道之间(义刚/)
问同度同道曰天有黄道有赤道天正如一圆匣相似
 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缝处在天之中黄道一半在赤
 道之内一半在赤道之外东西两处与赤道相交度
卷二 第 2a 页 WYG0700-0025c.png
 却是将天横分为许多度数会时是日月在那黄道
 赤道十字路头相交处厮撞著望时是月与日正相
 向如一个在子一个在午皆同一度谓如月在毕十
 一度日亦在毕十一度虽同此一度却南北相向日
 所以蚀于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会被月
 在下面遮了日故日蚀望时月蚀固是阴敢与阳敌
 然历家又谓之暗虚盖火日外影其中实暗到望时
 恰当著其中暗处故月蚀(僩/)
卷二 第 2b 页 WYG0700-0025d.png
问周天之度是自然之数是强分曰天左旋一昼一夜
 行一周而又过了一度以其行过处一日作一度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方是一周只将南北表看
 今日恁时看时有甚星在表边明日恁时看这星又
 差远或别是一星了(胡泳/)
天一日周地一遭更过一度日即至其所赶不上一度
 月不及十三度天一日过一度至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则及日矣与日一般是为一期(扬/)
卷二 第 3a 页 WYG0700-0026a.png
天行至健一日一夜一周天必差过一度日一日一夜
 一周恰好月却不及十三度有奇只是天行极速日
 稍迟一度月又迟十三度有奇耳因举陈元滂云只
 似在圆地上走一人过急一步一人差不及一步又
 一人甚缓差数步也天行只管差过故历法亦只管
 差尧时昏旦星中于午月令差于未汉晋以来又差
 今比尧时似差及四分之一古时冬至日在牵牛今
 却在斗(德明/)
卷二 第 3b 页 WYG0700-0026b.png
天最健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之健次于天一日恰好
 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但比天为退一度月
 比日大故缓比天为退十三度有奇但历家只算所
 退之度却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此乃截法
 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说其实非右行也横渠曰天
 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此说最好书疏
 玑衡礼疏星回于天汉志天体沈括浑仪议皆可参
 考(闳祖/)
卷二 第 4a 页 WYG0700-0026c.png
问天道左旋自西而东日月右行则如何曰横渠说日
 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
 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次于
 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好
 比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为
 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
 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本
 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十
卷二 第 4b 页 WYG0700-0026d.png
 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了十三度有奇
 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难
 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速
 然则日行却得其正故扬子太玄首便说日云云向
 来久不晓此因读月令日穷于次疏中有天行过一
 度之说推之乃知其然又如书齐七政疏中二三百
 字说得天之大体亦好后汉历志亦说得好(义刚录/云前汉)
 (历志说道理处少/不及东汉志较详)淳问月令疏地冬上腾夏下降是
卷二 第 5a 页 WYG0700-0027a.png
 否曰未便理会到此且看大纲识得后此处用度算
 方知(淳○义/刚同)
天左旋日月亦左旋但天行过一度日只在此当卯而
 卯当午而午某看得如此后来得礼记说暗与之合
 (泳/)
天道与日月五星皆是左旋天道日一周天而常过一
 度日亦日一周天起度端终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
 一度月行不及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今人却云月行
卷二 第 5b 页 WYG0700-0027b.png
 速日行迟此错说也但历家以右旋为说取其易见
 日月之度耳(至/)
问天道左旋日月星辰右转曰自疏家有此说人皆守
 定某看天上日月星不曾右转只是随天转天行健
 这个物事极是转得速且如今日日与月星都在这
 度上明日旋一转天却过了一度日迟些便欠了一
 度月又迟些又欠了十三度如岁星须一转争了十
 三度要看历数子细只是璇玑玉衡疏载王蕃浑天
卷二 第 6a 页 WYG0700-0027c.png
 说一段极精密可检看便是说一个现成天地了月
 常光但初二三日照只照得那一边过几日渐渐移
 得正到十五日月与日正相望到得月中天时节日
 光在地下迸从四边出与月相照地在中间自遮不
 过今月中有影云是莎罗树乃是地形未可知(贺孙/)
义刚言伯靖以为天是一日一周日则不及一度非天
 过一度也曰此说不是若以为天是一日一周则四
 时中星如何解不同更是如此则日日一般却如何
卷二 第 6b 页 WYG0700-0027d.png
 纪岁把甚么时节做定限若以为天不过而日不及
 一度则趱来趱去将次午时便打三更矣因取礼记
 月令疏指其中说早晚不同及更行一度两处曰此
 说得甚分明其他历书都不如此说盖非不晓但是
 说滑了口后信口说习而不察更不去仔细检点而
 今若就天里看时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若把天外来说则是一日过了一度季通常有
 言论日月则在天里论天则在太虚空里若去太虚
卷二 第 7a 页 WYG0700-0028a.png
 空里观那天自是日月滚得不在旧时处了先生至
 此以手画轮子曰谓如今日在这一处明日自是又
 滚动著些子又不在旧时处了又曰天无体只二十
 八宿便是天体日月皆从角起天亦从角起日则一
 日运一周依旧只到那角上天则一周了又过角些
 子日日累上去则一年便与日会次日仲默附至天
 说曰天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
 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故日
卷二 第 7b 页 WYG0700-0028b.png
 行一日亦绕地一周而在天为不及一度积三百六
 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是
 一岁日行之数也月丽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
 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
 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
 馀分之积又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
 一得六不尽三百四十八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九
 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岁月行之数也岁
卷二 第 8a 页 WYG0700-0028c.png
 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日者一岁之常数
 也故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
 十五者为气盈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
 之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
 一岁闰率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
 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一五
 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
 十有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也先生以此
卷二 第 8b 页 WYG0700-0028d.png
 示义刚曰此说也分明(义刚/)
天道左旋日月星并左旋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之气
 在上面下人看见星随天去耳(宇/)
问经星左旋纬星与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诸家是如此
 说横渠说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来横渠之说极是
 只恐人不晓所以诗传只载旧说或曰此亦易见如
 以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
 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
卷二 第 9a 页 WYG0700-0029a.png
 曰然但如此则历家逆字皆著改做顺字退字皆著
 改作进字(僩/)
晋天文志论得亦好多是许敬宗为之日月随天左旋
 如横渠说较顺五星亦顺行历家谓之缓者反是急
 急者反是缓历数谓日月星所经历之数(扬/)
问日是阳如何反行得迟如月曰正是月行得迟问日
 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曰历家是将他退底度数
 为进底度数天至健故日常不及他一度月又迟故
卷二 第 9b 页 WYG0700-0029b.png
 不及天十三度有奇且如月生于西一夜一夜渐渐
 向东便可见月退处问如此说则是日比天行迟了
 一度月比天行迟了十三度有奇曰历家若如此说
 则算著那相去处度数多今只以其相近处言故易
 算闻季通云西域有九执历却是顺算(胡泳/)
程子言日升降于三万里是言黄赤道之间相去三万
 里天日月星皆是左旋只有迟速天行较急一日一
 夜绕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进过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00-0029c.png
 一度日行稍迟一日一夜绕地恰一周而于天为退
 一度至一年方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年一周
 天月行又迟一日一夜绕地不能匝而于天常退十
 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强恰与天相值
 在恰好处是谓一月一周天月只是受日光月质常
 圆不曾缺如圆毬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
 在卯正相对受光为盛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
 日月来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有时月在天中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00-0029d.png
 央日在地中央则光从四旁上受于月其中昏暗便
 是地影望以后日与月行便差背向一畔相去渐渐
 远其受光面不正至朔行又相遇日与月正紧相合
 日便蚀无光月或从上过或从下过亦不受光星亦
 是受日光但小耳北辰中央一星甚小谢氏谓天之
 机亦略有意但不似天之枢较切(淳/)
日月升降三万里之中此是主黄道相去远近而言若
 天之高则里数又煞远或曰八万四千里未可知也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00-0030a.png
 立八尺之表以候尺有五寸之景寸当千里则尺有
 五寸恰当三万里之半日去表有远近故景之长短
 为可验也历家言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行非也其实
 天左旋日月星辰亦皆左旋但天之行疾于日天一
 日一周更搀过一度日一日一周恰无赢缩以月受
 日光为可见月之望正是日在地中月在天中所以
 日光到月四畔更无亏欠唯中心有少黡翳处是地
 有影蔽者尔及日月各在东西则日光到月者止及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00-0030b.png
 其半故为上弦又减其半则为下弦逐夜增减皆以
 此推地在天中不为甚大只将日月行度折算可知
 天包乎地其气极紧试登极高处验之可见形气相
 催紧束而成体但中间气稍宽所以容得许多品物
 若一例如此气紧则人与物皆消磨矣谓日月只是
 气到寅上则寅上自光气到卯上则卯上自光者亦
 未必然既曰日月则自是各有一物方始各有一名
 星光亦受于日但其体微尔五星之色各异观其色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00-0030c.png
 则金木水火之名可辨众星光芒闪烁五星独不如
 此众星亦皆左旋唯北辰不动在北极五星之旁一
 小星是也盖此星独居天轴四面如轮盘环绕旋转
 此独为天之枢纽是也日月薄蚀只是二者交会处
 二者紧合所以其光掩没在朔则为日蚀在望则为
 月蚀所谓纾前缩后近一远三如自东而西渐次相
 近或日行月之旁月行日之旁不相掩者皆不蚀唯
 月行日外而掩日于内则为日蚀日行月外而掩月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00-0030d.png
 于内则为月蚀所蚀分数亦推其所掩之多少而已
 (谟/)
日月升降三万里中谓夏至谓冬至其间黄道相去三
 万里(夏至黄道高/冬至黄道低)伊川误认作(阙/) 相去之数形器
 之物虽天地之大亦有一定中处伊川谓天地无适
 而非中非是(扬/)
先生论及玑衡及黄赤道日月躔度潘子善言嵩山本
 不当天之中为是天形欹侧遂当其中耳曰嵩山不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00-0031a.png
 是天之中乃是地之中黄道赤道皆在嵩山之北南
 极北极天之枢纽只有此处不动如磨脐然此是天
 之中至极处如人之脐带也(铢/)
周髀法谓极当天中日月绕天而行远而不可见者为
 尽此说不是问论语或问中云南极低入地三十六
 度北极高出地三十六度如何曰圆径七十二度极
 正居其中尧典疏义甚详(德明/)
季通尝设一问云极星只在天中而东西南北皆取正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00-0031b.png
 于极而极星皆在其上何也某无以答后思之只是
 极星便是北而天则无定位(义刚/)
南极在下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唐书说有人至海上见
 南极下有数大星甚明此亦在七十二度之内(义刚/)
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
 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则日
 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中
 是地影月古今人皆言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扬/)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00-0031c.png
月无盈阙人看得有盈阙盖晦日则月与日相叠了至
 初三方渐渐离开去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阙至
 望日则月与日正相对人在中间正看见则其光方
 圆因云礼运言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如此
 则气不和时便无月恐无此理其云三五而盈三五
 而阙彼必不曾以理推之若以理推之则无有盈阙
 也毕竟古人推䆒事物似亦不甚仔细或云恐是说
 元初有月时曰也说不得(焘/)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00-0031d.png
问弦望之义曰上弦是月盈及一半如弓之上弦下弦
 是月亏了一半如弓之下弦又问是四分取半否曰
 如二分二至也是四分取半因说历家谓纾前缩后
 近一远三以天之围言之上弦与下弦时月日相看
 皆四分天之一(僩/)
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
 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
 其光先生曰若不如此月何缘受得日光方合朔时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00-0032a.png
 日在上月在下则月面向天者有光向地者无光故
 人不见及至望时月面向人者有光向天者亦有光
 故见其圆满若至弦时所谓近一远三只合有许多
 光又云月常有一半光月似水日照之则水面光倒
 射壁上乃月照也问星受日光否曰星恐自有光(德/明)
问月受日光只是得一边光曰日月相会时日在月上
 不是无光光都载在上面一边故地上无光到得日
 月渐渐相远时渐擦挫月光渐渐见于下到得望时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00-0032b.png
 月光浑在下面一边望后又渐渐光向上去(胡泳/)
或问月中黑影是地影否曰前辈有此说看来理或有
 之然非地影乃是地形倒去遮了他光耳如镜子中
 被一物遮住其光故不甚见也盖日以其光加月之
 魄中间地是一块实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
 晕也问日光从四边射入月光何预地事而碍其光
 曰终是被这一块实底物事隔住故微有碍耳(○或/录云)
 (今有剪纸人贴镜中以火光照之则壁上圆/光中有一人月为地所碍其黑晕亦犹是耳)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00-0032c.png
康节谓日太阳也月太阴也星少阳也辰少阴也辰非
 星也又曰辰弗集于房房者舍也故十二辰亦谓之
 十二舍上辰字谓日月也所谓三辰北斗去辰争十
 二来度日蚀是日月会合处月合在日之下或反在
 上故蚀月蚀是日月正相照伊川谓月不受日光意
 亦相近盖阴盛亢阳而不少让阳故也又曰日月会
 合故初一初二月全无光初三渐开方微有弦上光
 是哉生明也开后渐亦光至望则相对故圆此后复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00-0032d.png
 渐相近至晦则复合故暗月之所以亏盈者此也(伯/羽)
问自古以日月之蚀为灾异如今历家却自预先算得
 是如何曰只大约可算亦自有不合处历家有以为
 当食而不食者有以为不当食而食者(木之/)
历家之说谓日光以望时遥夺月光故月食日月交会
 日为月掩则日食然圣人不言月蚀日而以有食为
 文者阙于所不见(闳祖/)
日食是为月所掩月食是与日争敌月饶日些子方好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00-0033a.png
 无食(扬/)
日月交蚀(暗虚○/道夫)
遇险谓日月相遇阳遇阴为险也(振/)
日月食皆是阳阴气衰徽庙朝曾下诏书言此定数不
 足为灾异古人皆不晓历之故(扬/)
横渠言日月五星亦随天转如二十八宿随天而定皆
 有光芒五星逆行而动无光芒(扬/)
纬星是阴中之阳经星是阳中之阴盖五星皆是地上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00-0033b.png
 木火土金水之气上结而成却受日光经星却是阳
 气之馀凝结者凝得也受日光但经星则闪烁开阖
 其光不定纬星则不然纵有芒角其本体之光亦自
 不动细视之可见(僩/)
莫要说水星盖水星贴著日行故半月日见(泳/)
夜明多是星月早日欲上未上之际已先铄退了星月
 之光然日光犹未上故天欲明时一霎时暗(扬/)
星有堕地其光烛天而散者有变为石者(扬/)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00-0033c.png
分野之说始见于春秋时而详于汉志然今左传所载
 大火辰星之说又却只因其国之先曾主二星之祀
 而已是时又未有所谓赵魏晋者然后来占星者又
 却多验殊不可晓广
叔重问星图曰星图甚多只是难得似圆图说得顶好
 天弯纸却平方图又却两头放小不得又曰那个物
 事两头小中心涨又曰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想见只是说赤道两头小必无三百六十五度四分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00-0033d.png
 之一(节/)
风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转今此处无风盖或旋在那边
 或旋在上面都不可知如夏多南风冬多北风此亦
 可见(广/)
霜只是露结成雪只是雨结成古人说露是星月之气
 不然今高山顶上虽晴亦无露露只是自下蒸上人
 言极西高山上亦无雨雪(广/)
高山无霜露却有雪某尝登云谷晨起穿林薄中并无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00-0034a.png
 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众山仅露
 峰尖烟云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下之奇观也或问
 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虽微
 有露气都吹散了所以不结若雪则只是雨遇寒而
 凝故高寒处雪先结也道家有高处有万里刚风之
 说便是那里气清紧低处则气浊故缓散想得高山
 更上去立人不住了那里气又紧故也离骚有九天
 之说注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00-0034b.png
 运行有许多重数(以手画图晕自内/绕出至外其数九)里面重数较软
 至外面则渐硬想到第九重只成硬壳相似那里转
 得又愈紧矣(僩/)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
 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灒开成棱瓣也又六
 者阴数太阴玄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僩/)
问龙行雨之说曰龙水物也其出而与阳气交蒸故能
 成雨但寻常雨自是阴阳气蒸郁而成非必龙之为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00-0034c.png
 也密云不雨尚往也盖止是下气上升所以未能雨
 必是上气蔽盖无发泄处方能有雨横渠正蒙论风
 雷云雨之说最分晓(木之/)
问雷电程子曰只是气相摩轧是否曰然或以为有神
 物曰气聚则须有然才过便散如雷斧之类亦是气
 聚而成者但已有渣滓便散不得此亦属成之者性
 张子云其来也几微易简其䆒也广大坚固即此理
 也(㽦/)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00-0034d.png
雷如今之爆杖盖郁积之极而迸散者也(方子/)
问十月雷鸣曰恐发动了阳气所以大雪为丰年之兆者
 雪非丰年盖为凝结得阳气在地来年发达生长万
 物(敬仲/)
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如螮蝀本只是薄雨为日
 所照成影然亦有形能吸水吸酒人家有此或为妖
 或为祥(义刚/)
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气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00-0035a.png
 了(扬/)
伊川说世间人说雹是蜥蜴做初恐无是理看来亦有
 之只谓之全是蜥蜴做则不可耳自有是上面结作
 成底也有是蜥蜴做底某少见十九伯说亲见如此
 (记在/别录)十九伯诚确人语必不妄又此间王三哥之祖
 参议者云尝登五台山山极高寒盛夏携绵被去寺
 僧曰官人带被来少王甚怪之寺僧又为借得三两
 条与之中夜之间寒甚拥数床绵被犹不煖盖山顶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00-0035b.png
 皆蜥蜴含水吐之为雹少间风雨大作所吐之雹皆
 不见明日下山则见人言昨夜雹大作问皆如寺中
 所见者又夷坚志中载刘法师者后居隆兴府西山
 修道山多蜥蜴皆如手臂大与之饼饵皆食一日忽
 领无限蜥蜴入庵井中之水皆为饮尽饮讫即吐为
 雹已而风雨大作所吐之雹皆不见明日下山则人
 言所下之雹皆如蜥蜴所吐者蜥蜴形状亦如龙是
 阴属是这气相感应使作得他如此正是阴阳交争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00-0035c.png
 之时所以下雹时必寒今雹之两头皆尖有棱道凝
 得初间圆上面阴阳交争打得如此碎了雹字从雨
 从包是这气包住所以为雹也
古今历家只推算得个阴阳消长界分耳(人杰/○历)
太史公历书是说太初然却是颛顼四分历刘歆作三
 统历唐一行大衍历最详备五代王朴司天考亦简
 严然一行王朴之历皆止用之二三年即差王朴历
 是七百二十加去季通所用却依康节三百六十数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00-0035d.png
 (人杰/)
今之造历者无定法只是赶趁天之行度以求合或过
 则损不及则益所以多差因言古之钟律细算寸分
 毫釐丝忽皆有定法如合符契皆自然而然莫知所
 起古之圣人其思之如是之巧然皆非私意撰为之
 也意古之历书亦必有一定之法而今亡矣三代而
 下造历者纷纷莫有定议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
 得古人一定之法也季通尝言天之运无常日月星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00-0036a.png
 辰积气皆动物也其行度迟速或过不及自是不齐
 使我之法能运乎天而不为天之所运则其疏密迟
 速或过不及之间不出乎我此虚宽之大数纵有差
 忒皆可推而不失矣何者以我法之有定而律彼之
 无定自无差也季通言非是天运无定乃其行度如
 此其行之差处亦是常度但后之造历者其为数窄
 狭而不足以包之尔(僩/)
问历法何以推月之大小曰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00-0036b.png
 六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计之观其合朔为如何如
 前月大则后月初二日月生明前月小则后月初三
 日月生明(人杰/)
闰馀生于朔不尽周天之气周天之气谓二十四气也
 月有大小朔不得尽此气而一岁日子足矣故置闰
 (扬/)
中气只在本月若趱得中气在月尽后月便当置闰(扬/)
沈存中欲以节气定晦朔不知交节之时适在亥此日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00-0036c.png
 当如何分(方子/)
或说历四废日曰只是言相胜者春是庚辛日秋是甲
 乙日温公潜虚亦是此意(人杰/)
五子六甲二五为干二六为支(人杰/)
先在先生处见一书先立春次惊蛰次雨水次春分次
 榖雨次清明云汉历也(扬/)
子升问人言北朝历与中国历差一日是否曰只如子
 正四刻方属今日子初自属昨日今人才交子时便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00-0036d.png
 唤做今日如此亦便差一日(木之/)
历数微眇如今下漏一般漏管稍涩则必后天稍阔则
 必先天未子而子未午而午(渊/)
历法季通说当先论天行次及七政此亦未善要当先
 论太虚以见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一定位
 然后论天行以见天度加损虚度之岁分岁分既定
 然后七政乃可齐耳(道夫/)
或问季通历法未是曰这都未理会得而今须是也会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00-0037a.png
 布算也学得似他了把去推测方见得他是与不是
 而今某自不曾理会得如何说得他是与不是这也
 是康节说恁地若错时也是康节错了只是觉得自
 古以来无一个人考得到这处然也只在史记汉书
 上自是人不去考司马迁班固刘向父子杜佑说都
 一同不解都不是(贺孙/)
陈得一统元历绍兴七八年间作(又云局中暗用纪元/历以统元为名○文)
 (蔚/)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00-0037b.png
浑仪可取盖天不可用试令主盖天者做一样子如何
 做只似个雨伞不知如何与地相附著若浑天须做
 得个浑天来(贺孙○或录云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样如此)
 (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
先生尝言数家有大小阳九道夫问果尔则有国有家
 者何贵乎修治曰在我者过得他一二分便足以胜
 之(数○/道夫)
问周公定豫州为天地之中东西南北各五千里今北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00-0037c.png
 边无极而南方交趾便际海道里长短夐殊何以云
 各五千里曰此但以中国地段四方相去言之未说
 到极边与际海处南边虽近海然地形则未尽如海
 外有岛夷诸国则地犹连属彼处海犹有底至海无
 底处地形方尽周公以土圭测天地之中则豫州为
 中而南北东西际天各远许多至于北远而南近则
 地形有偏尔所谓地不满东南也禹贡言东西南北
 各二千五百里不知周公何以言五千里今视中国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00-0037d.png
 四方相去无五千里想他周公且恁大说教好看如
 尧舜所都冀州之地去北方甚近是时中国土地甚
 狭想只是略相羁縻至夏商已后渐渐开辟如三苗
 只在今洞庭彭蠡湖湘之间彼时中国已不能到三
 苗所以也负固不服(后来又见先生说昆崙去中国/五万里此为天地之中中国在)
 (东南未必有五万里尝见佛经说昆崙山顶有阿耨/大池水流四面去其东南入中国者为黄河其二分)
 (流为弱水/黑水之类)又曰自古无人穷至北海想北海只挨著天壳
 边过缘北边地长其势北海不甚阔地之下与地之四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00-0038a.png
 边皆海水周流地浮水上与天接天包水与地问天
 有形质否曰无只是气旋转得紧如急风然至上面
 极高处转得愈紧若转才慢则地便脱坠矣问星辰
 有形质否曰无只是气之精英凝聚者或云如灯花
 否曰然(僩○/地理)
人言北方土地高燥恐暑月亦蒸湿何以言之月令云
 是月也土润溽暑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想得春夏间
 天转稍慢故气候缓散昏昏然而南方为尤甚至秋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00-0038b.png
 冬则天转益急故气候清明宇宙澄旷所以说天高
 气清以其转急而气紧也(僩/)
海那岸便与天接或疑百川赴海而海不溢曰盖是乾
 了有人见海边作旋涡吸水下去者(直卿云程子大/炉鞴之说好○)
 (方/子)
海水无边那边只是气蓄得住(扬/)
海水未尝溢者庄周所谓沃焦土是也(德明/)
潮之迟速大小自有常旧见明州人说月加子午则潮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00-0038c.png
 长自有此理沈存中笔谈说亦如此(德明/)
陆子静谓潮是子午月长沈存中续笔谈之说亦如此
 谓月在地子午之方初一卯十五酉(方子/)
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义刚/)
问先生前日言水随山行何以验之曰外面底水在山
 下行中间底水在脊上行因以指为喻曰外面底水在
 指缝中行中间底水在指头上行又曰山下有水今
 浚井底人亦看山脉(节/)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00-0038d.png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
 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
 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
 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
 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
 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淳○义/刚同)
尧都中原风水极佳左河东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山
 亦皆相向右河南绕直至太山凑海第二重自蜀中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00-0039a.png
 出湖南出庐山诸山第三重自五岭至明越又黑水
 之类自北缠绕至南海泉州常平司有一大图甚佳
 (扬/)
河东地形极好乃尧舜禹故都今晋州河中府是也左
 右多山黄河绕之嵩华列其前广
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极高
 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
 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河东河北诸州如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00-0039b.png
 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两边窠中山极高阔(伊川/云太)
 (行千里/一块石)山后是忻代诸州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又
 问平阳蒲坂自尧舜后何故无人建都曰其地硗瘠
 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惟尧舜能都之后世侈泰
 如何都得(僩/)
河东河北皆绕太行山尧舜禹所都皆在太行下(扬/)
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
 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扬/)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00-0039c.png
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关中一支生下函谷
 以至嵩山东尽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冢汉水之北
 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
 支以尽乎两浙闽广(僩/)
江西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故皆逆闽中却是
 自北而南故皆顺(扬/)
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水皆东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来
 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热(僩/)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00-0039d.png
仙霞岭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又发去
 为建康(义刚/)
江西山水秀拔生出人来便要硬做(升卿/)
荆襄山川平旷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会
 处耆旧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变则正是兵交之冲又
 恐无噍类(义刚/)
要作地理图三个样子一写州名一写县名一写山川
 名仍作图时须用逐州正斜长短阔狭如其地厚糊
卷二 第 31a 页 WYG0700-0040a.png
 纸叶子以剪(振/)
或问南北对境图曰天下大川有二止河与江如淮亦
 小只是中间起北朝混同江却是大川李德之问薛
 常州九域图如何曰其书细碎不是著书手段予决
 九川距四海了却逐旋爬疏小江水令至川此是大
 形势(盖卿/)
先生谓张倅云向于某人家看华夷图因指某水云此
 水将有入淮之势其人曰今其势已自如此先生因
卷二 第 31b 页 WYG0700-0040b.png
 言河本东流入海后来北流当时亦有填河之议今
 乃向南流矣(力行/)
某说道后来黄河必与淮河相并伯恭说今已如此问
 他如何见得伯恭说见薛某说又曰元丰间河北流
 自后中原多事后来南流金人亦多事近来又北流
 见归正人说(或录云因看刘枢家中原图黄河却自/西南贯梁山泊迤逦入淮来祖宗时河)
 (北流故金人盛今却/南来故其势亦衰)又曰神宗时行淤田策行得甚
 力差官去监那个水也是肥只是未蒙其利先有冲
卷二 第 32a 页 WYG0700-0040c.png
 颓庐舍之患潘子善问如何可治河决之患曰汉人
 之策令两旁不立城邑不置民居存留些地步与他
 不与他争放教他宽教他水散漫或流从这边或流
 从那边不似而今作堤去捍他元帝时募善治河决
 者当时集众议以此说为善又问河决了中心平处
 却低如何曰不会低他自择一个低处去又问雍州
 是九州那里高曰那里无甚水又曰禹贡亦不可考
 其次第却如经量门簿所谓门簿者载此一都有田
卷二 第 32b 页 WYG0700-0040d.png
 若干有山若干(节/)
御河是太行之水出来甚清周世宗取三关是从御河
 里去三四十日取了只曰御河之水清见底后来黄
 河水冲来浊了曰河北流是禹之故道又曰不是禹
 之故道近禹之故道(节/)
仲默问有两汉水如何有一水谓之西汉江曰而今如
 阆州等处便是东川东川却有一支出来便是西汉
 江即所谓嘉陵江也(义刚/)
卷二 第 33a 页 WYG0700-0041a.png
南康郡治张齐贤所建盖两江之咽喉古人做事都有
 意思又如利州路却有一州在剑阁外(方子/)
汉荆州刺史是守襄阳魏晋以后以江陵为荆州(节/)
吴大年曰吕蒙城在郢州其城方其中又有数重形址
 如井今犹存(义刚/)
道州即舂陵武帝封子为舂陵王后徙居邓州至今邓
 州亦谓之舂陵(义刚/)
汉时人仕宦于瓜州者更极前面亦有人往长安西门
卷二 第 33b 页 WYG0700-0041b.png
 至彼九千九百九十九里(扬/)
 
 
 
 
 
 
 朱子语类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