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a 页 WYG0548-05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辨證(三/)
宁武府
宁武县
楼烦见周王会图
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
河而致其兵言致其人而用之也是以楚汉之际多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辨證(三/)
宁武府
宁武县
楼烦见周王会图
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
河而致其兵言致其人而用之也是以楚汉之际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b 页 WYG0548-0522b.png
用楼烦人别为一军高祖功臣侯年表阳都侯丁复
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而项羽本纪汉有
善骑射者楼烦(应劭曰楼烦胡/也今楼烦县)则汉有楼烦之兵矣
灌婴傅击破柘公王武斩楼烦将五人攻龙且生得
楼烦将十人击项籍军陈下斩楼烦将二人攻黥布
别将于相斩楼烦将三人功臣表平定侯齐受以骁
骑都尉击项籍得楼烦将则项王及黥布亦各有楼
烦之兵矣 史记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筑高阙塞
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而项羽本纪汉有
善骑射者楼烦(应劭曰楼烦胡/也今楼烦县)则汉有楼烦之兵矣
灌婴傅击破柘公王武斩楼烦将五人攻龙且生得
楼烦将十人击项籍军陈下斩楼烦将二人攻黥布
别将于相斩楼烦将三人功臣表平定侯齐受以骁
骑都尉击项籍得楼烦将则项王及黥布亦各有楼
烦之兵矣 史记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筑高阙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a 页 WYG0548-0523a.png
按林胡楼烦在今宁武府西北及岢岚州东北地
高阙塞在今归化城西北
汉志太原郡汾阳注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
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寖 雁门郡楼烦注
应劭曰故楼烦胡地 武州注莽曰桓州
后汉志雁门郡武州注武帝诱匈奴入武州塞 雁门
郡楼烦
按地形志颖州汝阳弋阳三郡南兖州下蔡郡均
高阙塞在今归化城西北
汉志太原郡汾阳注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
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寖 雁门郡楼烦注
应劭曰故楼烦胡地 武州注莽曰桓州
后汉志雁门郡武州注武帝诱匈奴入武州塞 雁门
郡楼烦
按地形志颖州汝阳弋阳三郡南兖州下蔡郡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b 页 WYG0548-0523b.png
有楼烦非此楼烦也
隋大业四年置楼烦郡
唐武德四年置北管州六年并入岚州号岚州楼烦郡
龙纪元年置宪州
龙纪中李克用表置天池县宋熙宁中省城在静乐县
北
襄阳城在县北九十里宁化军南八十里址少存
按天池管涔山在宁武少南而岚谷即宁化所地
隋大业四年置楼烦郡
唐武德四年置北管州六年并入岚州号岚州楼烦郡
龙纪元年置宪州
龙纪中李克用表置天池县宋熙宁中省城在静乐县
北
襄阳城在县北九十里宁化军南八十里址少存
按天池管涔山在宁武少南而岚谷即宁化所地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a 页 WYG0548-0523c.png
故尹耕曰北管废则宁武入于岚合之唐地理志
宁武静乐皆楼烦也
北汉乾祐五年二月置宁化军于岚州界又置雄勇镇
于其北备周师也
宋太平兴国五年置宁化军属有宁化县熙宁三年废
县元祐元年复崇宁三年又废为镇
金大定三年升为宁化州
宁武府界辨 宁武古楼烦国楼烦城在静乐县南
宁武静乐皆楼烦也
北汉乾祐五年二月置宁化军于岚州界又置雄勇镇
于其北备周师也
宋太平兴国五年置宁化军属有宁化县熙宁三年废
县元祐元年复崇宁三年又废为镇
金大定三年升为宁化州
宁武府界辨 宁武古楼烦国楼烦城在静乐县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b 页 WYG0548-0523d.png
七十里一在崞县或云在西百里马家庄要之静乐
宁武皆楼烦地也宁武在宋为宁化军金为宁化州
领宁化一县乃明宁化所也静乐东北百六十里有
管涔山唐置管州于此静乐永安镇与宁武接界两
县治相距百八十里东八十里为朔州宁武北三十
里即神池县治有虎北等山官庄狼窝等村𨽻焉神
池西八十里即五寨县治有店坪等山小辛下庄等
村𨽻焉五寨在静乐西北距五寨荷叶坪山界凡百
宁武皆楼烦地也宁武在宋为宁化军金为宁化州
领宁化一县乃明宁化所也静乐东北百六十里有
管涔山唐置管州于此静乐永安镇与宁武接界两
县治相距百八十里东八十里为朔州宁武北三十
里即神池县治有虎北等山官庄狼窝等村𨽻焉神
池西八十里即五寨县治有店坪等山小辛下庄等
村𨽻焉五寨在静乐西北距五寨荷叶坪山界凡百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a 页 WYG0548-0524a.png
里由五寨而北百四十里即偏关县治东至老营所
西北至草地边墙均八十里而偏关西南即保德州
河曲县治也宁化所在永安镇北与宁武所相距四
十里(神武在今神池县地/武州在今五寨县地)
偏关县
偏关有韩光寨东五砦西三井昔傅元将韩光所筑
按北汉天会元年置偏头砦于韩光岭之上即今
偏头关城也金有寒光堡是韩光之名著久矣至
西北至草地边墙均八十里而偏关西南即保德州
河曲县治也宁化所在永安镇北与宁武所相距四
十里(神武在今神池县地/武州在今五寨县地)
偏关县
偏关有韩光寨东五砦西三井昔傅元将韩光所筑
按北汉天会元年置偏头砦于韩光岭之上即今
偏头关城也金有寒光堡是韩光之名著久矣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b 页 WYG0548-0524b.png
于韩光筑寨史傅无考恐涉附会
神池县
神池古鄯阳地 古鄯阳今朔州朔州西南今神池周
赧王十九年秦使蒙鷔拔赵新城狼孟
辽志武州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后唐太祖生神武川
之新城即此初𨽻朔后置州并宁远为一县来属
唐宪宗元和三年居突厥别部沙陀朱邪尽忠于五原
其人勇而善斗每为回纥所苦故尽忠与子执宜率
神池县
神池古鄯阳地 古鄯阳今朔州朔州西南今神池周
赧王十九年秦使蒙鷔拔赵新城狼孟
辽志武州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后唐太祖生神武川
之新城即此初𨽻朔后置州并宁远为一县来属
唐宪宗元和三年居突厥别部沙陀朱邪尽忠于五原
其人勇而善斗每为回纥所苦故尽忠与子执宜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a 页 WYG0548-0524c.png
众内附后以五原近回纥遂徙之定襄赐国姓
括地志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鄯阳县西南狼孟县
名在曲阳北
尹耕曰平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古城也汉高围
白登之所至者为今大同一曰新平城拓跋猗卢新
城也其子六修之所居者在今马邑县北一曰小平
城亦古城也秦蒙鷔之所拔者今神池稍南宁武关
地也小平城见吞于秦而两汉无闻新平城见据于
括地志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鄯阳县西南狼孟县
名在曲阳北
尹耕曰平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古城也汉高围
白登之所至者为今大同一曰新平城拓跋猗卢新
城也其子六修之所居者在今马邑县北一曰小平
城亦古城也秦蒙鷔之所拔者今神池稍南宁武关
地也小平城见吞于秦而两汉无闻新平城见据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b 页 WYG0548-0524d.png
六修而魏不复见独平城为魏都后复为镇称京置
府至今显焉
据此则今神池稍南宁武关地即小平城秦蒙鷔
所拔者也
五寨县
阚骃十三州志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
武二十五年置
水经注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
府至今显焉
据此则今神池稍南宁武关地即小平城秦蒙鷔
所拔者也
五寨县
阚骃十三州志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
武二十五年置
水经注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a 页 WYG0548-0525a.png
亦籍称焉
咸平五年十二月迁麟州内属人于楼烦
辽志朔州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惠文王置武州塞魏
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辽重熙九年复
武州号宣威军统县一即神武县也
武州城在岢岚州北百一十里朔州西南百五十里本
赵武州塞汉为雁门郡武州县晋改为新城后唐李
克用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辽金曰武州治宁远县
咸平五年十二月迁麟州内属人于楼烦
辽志朔州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惠文王置武州塞魏
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辽重熙九年复
武州号宣威军统县一即神武县也
武州城在岢岚州北百一十里朔州西南百五十里本
赵武州塞汉为雁门郡武州县晋改为新城后唐李
克用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辽金曰武州治宁远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b 页 WYG0548-0525b.png
明初仍置州𨽻大同府后革今城存镇西为屯留堡
元武州注唐𨽻定襄马邑二郡辽置武州宣威军元至
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县及司候司
四年省入州
按汉所筑武州城在境内自明洪武九年迁今城
武州遂废今为武州村
泽州府
凤台县
元武州注唐𨽻定襄马邑二郡辽置武州宣威军元至
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县及司候司
四年省入州
按汉所筑武州城在境内自明洪武九年迁今城
武州遂废今为武州村
泽州府
凤台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a 页 WYG0548-0525c.png
汉志高都注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泫水有天井关属
上党郡
后汉志注国策夏季居天井即天门也博物记县南地
名即垂 阳阿侯国同属上党郡
地形志建州注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
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
高都 长平 安平 泰宁 高都郡注永安中置
领县二 高都注汉晋属上党后属 阳阿注二汉
上党郡
后汉志注国策夏季居天井即天门也博物记县南地
名即垂 阳阿侯国同属上党郡
地形志建州注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
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
高都 长平 安平 泰宁 高都郡注永安中置
领县二 高都注汉晋属上党后属 阳阿注二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b 页 WYG0548-0525d.png
属上党晋罢后复属有武靳关
隋志长平郡丹川注旧曰高都后齐置长平高都二郡
后周并为高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丹川大
业初置长平郡有太行山
唐本治濩泽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贞观元年徙治晋城
天宝二年更郡名高平
唐志高平郡晋城注本丹川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
丹川置晋城以𨽻之六年州废𨽻盖州徙州来治九
隋志长平郡丹川注旧曰高都后齐置长平高都二郡
后周并为高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丹川大
业初置长平郡有太行山
唐本治濩泽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贞观元年徙治晋城
天宝二年更郡名高平
唐志高平郡晋城注本丹川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
丹川置晋城以𨽻之六年州废𨽻盖州徙州来治九
卷一百七十八 第 8a 页 WYG0548-0526a.png
年省丹川盖城入晋城贞观元年州废以晋城高平
陵川来属天祐二年更曰丹川南有天井关一名太
行关
宋泽州亦号高平郡属河东道开宝四年析泽州直属
京
金元光元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二年升节度使
元志金为平阳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
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
陵川来属天祐二年更曰丹川南有天井关一名太
行关
宋泽州亦号高平郡属河东道开宝四年析泽州直属
京
金元光元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二年升节度使
元志金为平阳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
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
卷一百七十八 第 8b 页 WYG0548-0526b.png
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川领五县
泽州界辨 泽州为晋东南要地秦曰上党高都后
魏曰建州后周曰高平隋曰泽州曰长平唐曰盖州
宋属河东元属平阳明为泽州东界河南卫辉府辉
县南界河南怀庆府河内县西界平阳府翼城县北
界潞安府长子县隋唐以来虽频徙郡州治而分割
入他郡者殊少金以州𨽻潞州昭义军后改𨽻孟州
而终复昭义其揆一也
泽州界辨 泽州为晋东南要地秦曰上党高都后
魏曰建州后周曰高平隋曰泽州曰长平唐曰盖州
宋属河东元属平阳明为泽州东界河南卫辉府辉
县南界河南怀庆府河内县西界平阳府翼城县北
界潞安府长子县隋唐以来虽频徙郡州治而分割
入他郡者殊少金以州𨽻潞州昭义军后改𨽻孟州
而终复昭义其揆一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9a 页 WYG0548-0526c.png
按秦汉之置县后魏之建州北齐之置郡皆在高
都今治东三十里有高都城即唐之晋城故县隋
丹川故县在府治内即后周之高都县汉阳阿故
县在治北大阳镇即魏之建兴郡也相传晋太始
元年有凤集高都之北故今以名县云
高平县
汉志注泫氏杨谷绛水所出南至壄王入沁应劭曰山
海经泫水所出者也
都今治东三十里有高都城即唐之晋城故县隋
丹川故县在府治内即后周之高都县汉阳阿故
县在治北大阳镇即魏之建兴郡也相传晋太始
元年有凤集高都之北故今以名县云
高平县
汉志注泫氏杨谷绛水所出南至壄王入沁应劭曰山
海经泫水所出者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9b 页 WYG0548-0526d.png
后汉志泫氏有长平亭注白起破赵长平上党记白城
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
晋永兴五年刘曜取泫氏
地形志建州长平郡领县二 高平注永安中置治高
平城 泫氏注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城
泫氏故城见水经注即后魏析泫氏置高平县也今
王报村人称废县
隋志注旧曰平高齐末改焉又并泫氏县入焉有关官
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
晋永兴五年刘曜取泫氏
地形志建州长平郡领县二 高平注永安中置治高
平城 泫氏注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城
泫氏故城见水经注即后魏析泫氏置高平县也今
王报村人称废县
隋志注旧曰平高齐末改焉又并泫氏县入焉有关官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0a 页 WYG0548-0527a.png
唐武德初置盖州城天宝间废即今米山镇
唐初𨽻盖州后𨽻泽州有泫水一曰丹水有省冤谷北
有长平关
高平辨 今𨽻泽州之高平二汉晋为泫氏县属上
党郡治山海经所谓泫水所出是也北魏建州长平
郡永安中置领县二治元氏城时分元氏置高平高
平之名见于晋者止此而地形志载四高平兖州高
平郡即故梁国汉景帝分为山阳国武帝改为郡晋
唐初𨽻盖州后𨽻泽州有泫水一曰丹水有省冤谷北
有长平关
高平辨 今𨽻泽州之高平二汉晋为泫氏县属上
党郡治山海经所谓泫水所出是也北魏建州长平
郡永安中置领县二治元氏城时分元氏置高平高
平之名见于晋者止此而地形志载四高平兖州高
平郡即故梁国汉景帝分为山阳国武帝改为郡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0b 页 WYG0548-0527b.png
武帝更名领县四有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
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胡陆城齐城高平
山承雀山伏羲庙东楚州高平郡治大徐城领县四
有高平乃武定七年改萧衍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
郡置也南建州高平郡领县四有高平盖魏因萧衍
所置治高平城也原州高平郡领县四有高平盖太
延二年置镇正光五年乃改置州并置郡县治高平
城也计其地或在山东或在江西或在江南徐州或
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胡陆城齐城高平
山承雀山伏羲庙东楚州高平郡治大徐城领县四
有高平乃武定七年改萧衍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
郡置也南建州高平郡领县四有高平盖魏因萧衍
所置治高平城也原州高平郡领县四有高平盖太
延二年置镇正光五年乃改置州并置郡县治高平
城也计其地或在山东或在江西或在江南徐州或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1a 页 WYG0548-0527c.png
在陜西固原均非汉之泫氏地又半属陵川不可以
不辨
阳城县
路史臣瓒之世本禹都阳城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
故寰宇记登封古郜城引地理志颍川阳城为禹都
非也乃泽之阳城尧舜皆居河东北不居河南
汉志濩泽注禹贡析城山在西南应劭曰有濩泽在西
北
不辨
阳城县
路史臣瓒之世本禹都阳城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
故寰宇记登封古郜城引地理志颍川阳城为禹都
非也乃泽之阳城尧舜皆居河东北不居河南
汉志濩泽注禹贡析城山在西南应劭曰有濩泽在西
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1b 页 WYG0548-0527d.png
后汉志濩泽侯国有析城山
地形志安平郡濩泽注二汉属河东晋平阳后属
建州泰宁郡注孝昌中置及县领县四 东永安 西
河 西濩泽 高延(以东永安西/濩泽附录)
隋志有嶕峣山濩泽山
唐初泽州治濩泽城寻移州端氏天宝元年更濩泽为
阳城天祐二年更曰濩泽
金元光二年升为绩州有王屋山濩泽
地形志安平郡濩泽注二汉属河东晋平阳后属
建州泰宁郡注孝昌中置及县领县四 东永安 西
河 西濩泽 高延(以东永安西/濩泽附录)
隋志有嶕峣山濩泽山
唐初泽州治濩泽城寻移州端氏天宝元年更濩泽为
阳城天祐二年更曰濩泽
金元光二年升为绩州有王屋山濩泽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2a 页 WYG0548-0528a.png
十道记泽州以濩泽得名
按旧志泽州城绩州城阳陵故驿即今县治
陵川县
旧唐志陵川汉泫氏县隋改陵川武德初属盖州贞观
元年𨽻泽州(即盖州/更名)
按高平乃汉泫氏县地而县治实在陵川也今高
平县北二十馀里王报村有泫谷水
隋与丹川沁水端氏濩泽高平同属长平郡开皇十六
按旧志泽州城绩州城阳陵故驿即今县治
陵川县
旧唐志陵川汉泫氏县隋改陵川武德初属盖州贞观
元年𨽻泽州(即盖州/更名)
按高平乃汉泫氏县地而县治实在陵川也今高
平县北二十馀里王报村有泫谷水
隋与丹川沁水端氏濩泽高平同属长平郡开皇十六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2b 页 WYG0548-0528b.png
年置陵川
元至元二年省入晋城后复属
沁水县
汉志河东郡端氏 后汉注史记韩赵魏分晋封晋端
氏 河内郡沁水
地形志建州安平郡领县二 端氏 濩泽端氏注二
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真君七年省太和二十年
复
元至元二年省入晋城后复属
沁水县
汉志河东郡端氏 后汉注史记韩赵魏分晋封晋端
氏 河内郡沁水
地形志建州安平郡领县二 端氏 濩泽端氏注二
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真君七年省太和二十年
复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3a 页 WYG0548-0528c.png
隋志沁水注旧置广宁郡后齐郡废县改为永宁开皇
十八年改焉有辅山 端氏注后魏置安平郡开皇
初郡废有巨峻山秦川水
路史原伯爵后杼居原杜预云沁水西北有原城今河
内轵履癸以原侯夸师者 纪年帝杼居原自原迁
于老王(路史老/王地阙)
水经济有二源东源出原城即晋伐者今孟州济源西
北九里有古原城
十八年改焉有辅山 端氏注后魏置安平郡开皇
初郡废有巨峻山秦川水
路史原伯爵后杼居原杜预云沁水西北有原城今河
内轵履癸以原侯夸师者 纪年帝杼居原自原迁
于老王(路史老/王地阙)
水经济有二源东源出原城即晋伐者今孟州济源西
北九里有古原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3b 页 WYG0548-0528d.png
张五典曰旧志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原即此地今考
左传载晋文公伐原事注云原在沁水西北故旧志
云尔按国语及淮南子诸书云周襄王以阳樊温原
畿内四邑赐晋文公其后温与原叛文公伐之三日
不降文公命班师曰吾与诸大夫期三日今三日不
克吾宁失原不可失信于诸大夫原人闻之乃降温
人闻之亦降则原与温固接壤也温即今温县樊阳
皆在济源俱属河南怀庆府而原安得独在此地乎
左传载晋文公伐原事注云原在沁水西北故旧志
云尔按国语及淮南子诸书云周襄王以阳樊温原
畿内四邑赐晋文公其后温与原叛文公伐之三日
不降文公命班师曰吾与诸大夫期三日今三日不
克吾宁失原不可失信于诸大夫原人闻之乃降温
人闻之亦降则原与温固接壤也温即今温县樊阳
皆在济源俱属河南怀庆府而原安得独在此地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4a 页 WYG0548-0529a.png
盖沁水南流入河亦经怀庆所云沁水西北者固指
彼处而言也叔虞封唐在今翼城县与沁水相去甚
近故云属唐(路史杜注及张/氏说当互参之)
原辨 赵衰守原在王屋山北温与阳樊在王屋山
南然三日内闻风皆降不必壤相接也古史考赵衰
居原在原平县即今代州崞县按周穆王封造父于
赵城晋献公赐赵夙耿夙生衰世为晋卿原守去耿
远而去赵城甚近后襄子无恤北灭代而并智氏强
彼处而言也叔虞封唐在今翼城县与沁水相去甚
近故云属唐(路史杜注及张/氏说当互参之)
原辨 赵衰守原在王屋山北温与阳樊在王屋山
南然三日内闻风皆降不必壤相接也古史考赵衰
居原在原平县即今代州崞县按周穆王封造父于
赵城晋献公赐赵夙耿夙生衰世为晋卿原守去耿
远而去赵城甚近后襄子无恤北灭代而并智氏强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4b 页 WYG0548-0529b.png
于韩魏列为诸侯武灵王拓地至燕代西并云中九
原崞县之原平或襄子以后追祀其祖非文公故封
也且霍太山以北文公时尚属狄地未为晋有至平
公败狄于太原晋阳乃为赵氏邑则原城在沁水为
核
蒲州府
蒲州界辨 蒲郡本虞帝建都地春秋后属魏秦及
两汉魏晋以后皆为河东郡北魏分河东北乡二郡
原崞县之原平或襄子以后追祀其祖非文公故封
也且霍太山以北文公时尚属狄地未为晋有至平
公败狄于太原晋阳乃为赵氏邑则原城在沁水为
核
蒲州府
蒲州界辨 蒲郡本虞帝建都地春秋后属魏秦及
两汉魏晋以后皆为河东郡北魏分河东北乡二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5a 页 WYG0548-0529c.png
属雍州复属秦州后周改蒲州兼置郡隋开皇初郡
废复置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置中都改河中府寻
复又置河东采访使治此宋仍为郡置护国军节度
使属陜西路金天会间降为州置防禦使天德元年
升为府大定五年置陜西元帅府元宪宗置河解万
户府至元三年府罢仍为河中府明属平阳府今以
河东西别山陜之界陜在河东尚有大庆关以西河
滩地而界墙屹立仍截然不混统计所辖地前汉领
废复置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置中都改河中府寻
复又置河东采访使治此宋仍为郡置护国军节度
使属陜西路金天会间降为州置防禦使天德元年
升为府大定五年置陜西元帅府元宪宗置河解万
户府至元三年府罢仍为河中府明属平阳府今以
河东西别山陜之界陜在河东尚有大庆关以西河
滩地而界墙屹立仍截然不混统计所辖地前汉领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5b 页 WYG0548-0529d.png
二十四县后汉领二十城晋领县九唐领县十三宋
金领县七元领县六或治安邑或治河东或治蒲坂
或治桑泉于中或分荣州或分虞州或别置庆成军
或兼置南北解变更不一辙矣
国朝繇平阳分直𨽻州州复升府且于临晋分虞乡复
隋唐之旧制焉
二汉晋河东郡或属司𨽻或属司州今平阳泽州解绛
隰地多属焉魏分𨽻秦州隋唐以后犹兼有平阳解
金领县七元领县六或治安邑或治河东或治蒲坂
或治桑泉于中或分荣州或分虞州或别置庆成军
或兼置南北解变更不一辙矣
国朝繇平阳分直𨽻州州复升府且于临晋分虞乡复
隋唐之旧制焉
二汉晋河东郡或属司𨽻或属司州今平阳泽州解绛
隰地多属焉魏分𨽻秦州隋唐以后犹兼有平阳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6a 页 WYG0548-0530a.png
绛地如龙门稷山襄陵安邑夏芮城河北等是也宋
领县与今同金元多河津一县
元宪宗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录事司
及河东等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
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而河中府仍领解
州八年割解州𨽻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
置万泉县来属领县六
永济县
领县与今同金元多河津一县
元宪宗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录事司
及河东等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
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而河中府仍领解
州八年割解州𨽻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
置万泉县来属领县六
永济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6b 页 WYG0548-0530b.png
蒲坂地记蒲州河东县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
有舜庙城外有舜宅舜井及二妃坛故老傅云即釐
降二女于妫汭之所
罗泌历山辨 历山今河东县之雷首山也其山九名
一曰首阳临河与太华对峙即谓历观扬雄所云登
历观以遥望者乐史谓在偃师西北二十五里有舜
庙舜井妫水汭水妫南汭北然后魏舆地图上谷记
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亦有历山
有舜庙城外有舜宅舜井及二妃坛故老傅云即釐
降二女于妫汭之所
罗泌历山辨 历山今河东县之雷首山也其山九名
一曰首阳临河与太华对峙即谓历观扬雄所云登
历观以遥望者乐史谓在偃师西北二十五里有舜
庙舜井妫水汭水妫南汭北然后魏舆地图上谷记
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亦有历山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7a 页 WYG0548-0530c.png
形如覆釜下有舜瞽二祠云是舜居帝之踪迹何闻
至是而齐之历城南五里又有历山水经注云上有
舜祠县东复有舜井亦云耕处寰宇记在县东百步
云舜之所穿又有华水与历山井通曾子固言舜耕
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康
成谓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而负夏则卫地皇甫
谧乃谓寿邱在鲁东门之北河滨为即陶邱乃定陶
西南之陶邱亭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年其地必不大
至是而齐之历城南五里又有历山水经注云上有
舜祠县东复有舜井亦云耕处寰宇记在县东百步
云舜之所穿又有华水与历山井通曾子固言舜耕
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康
成谓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而负夏则卫地皇甫
谧乃谓寿邱在鲁东门之北河滨为即陶邱乃定陶
西南之陶邱亭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年其地必不大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7b 页 WYG0548-0530d.png
相远今皆在鲁卫间则历山不得独在河东遂以为
娶后所居后世因有妫水而迁就之夫河中乃帝所
生若所都则历城古历下也其相去也远矣耕渔之
时徒以瞽瞍不顺暂即荒野顾非日后就贩之比其
初未必远去父母之侧河滨雷泽其说未悉按九域
志济南濮阳河中皆有历山俱存祠庙而今秦地池阳
澧阳始宁河县上虞无锡亦皆有之子列子云舜耕
河阳书大傅云舜陶河滨按元和志乃河东县北四
娶后所居后世因有妫水而迁就之夫河中乃帝所
生若所都则历城古历下也其相去也远矣耕渔之
时徒以瞽瞍不顺暂即荒野顾非日后就贩之比其
初未必远去父母之侧河滨雷泽其说未悉按九域
志济南濮阳河中皆有历山俱存祠庙而今秦地池阳
澧阳始宁河县上虞无锡亦皆有之子列子云舜耕
河阳书大傅云舜陶河滨按元和志乃河东县北四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8a 页 WYG0548-0531a.png
十里之故陶城苏氏演义云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
之历阳县三冀州四汉之雷泽雷泽不闻有二耕渔
必不相远即此为是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定陶城
皆其踪也然历山何止是哉信都之历山乐史亦以
为舜耕在是援神契云舜生姚墟应劭谓与雷泽相
近寰宇记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历山在县西北十六
里今濮之雷泽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
山北有小阜属池目之姚墟劭谧缘之皆记舜耕之
之历阳县三冀州四汉之雷泽雷泽不闻有二耕渔
必不相远即此为是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定陶城
皆其踪也然历山何止是哉信都之历山乐史亦以
为舜耕在是援神契云舜生姚墟应劭谓与雷泽相
近寰宇记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历山在县西北十六
里今濮之雷泽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
山北有小阜属池目之姚墟劭谧缘之皆记舜耕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8b 页 WYG0548-0531b.png
所而池之建德东十里更有尧城山县南三十里有
尧城尧祠云尧巡狩所至梁武于此立太原府县北
二十里为舜城有舜井有历山上有尧舜二祠元和
郡志谓是两帝南巡所至而周处记始宁界复有舜
所耕田一山多柞因谓□山而以具区为之雷泽以
其中有大小雷山也王介甫从之妄矣夫使帝果南
巡至是亦何预耕渔之日耶且以姚妫之名在在而
是金之西城故有姚方妫墟杜佑谓舜生此而世本
尧城尧祠云尧巡狩所至梁武于此立太原府县北
二十里为舜城有舜井有历山上有尧舜二祠元和
郡志谓是两帝南巡所至而周处记始宁界复有舜
所耕田一山多柞因谓□山而以具区为之雷泽以
其中有大小雷山也王介甫从之妄矣夫使帝果南
巡至是亦何预耕渔之日耶且以姚妫之名在在而
是金之西城故有姚方妫墟杜佑谓舜生此而世本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9a 页 WYG0548-0531c.png
亦谓妫墟舜所生金在西城今长沙县有妫水舜所
都而上虞之损石号蔿公崭会稽有妫水三抚之泉
经之东入海图经亦以为釐降之地祝阿故县又有
泺水俗呼娥姜水原有娥英之庙水原山上有帝尧
祠下开大穴谓之舜井兖之泗源又有陶墟亦有舜
井其西阜号妫亭山山下一漏泽方十五里指为帝
之所渔不知此自姚墟谢息之所迁者又水经注上
虞一曰虞滨太康地记为避丹朱之所而雷泽亦非
都而上虞之损石号蔿公崭会稽有妫水三抚之泉
经之东入海图经亦以为釐降之地祝阿故县又有
泺水俗呼娥姜水原有娥英之庙水原山上有帝尧
祠下开大穴谓之舜井兖之泗源又有陶墟亦有舜
井其西阜号妫亭山山下一漏泽方十五里指为帝
之所渔不知此自姚墟谢息之所迁者又水经注上
虞一曰虞滨太康地记为避丹朱之所而雷泽亦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9b 页 WYG0548-0531d.png
一周处谓是太湖故寰宇引尚书释言谓在震泽若
阳城汉濩泽县墨子则言舜渔在此泽今在阳城西
北十二里寰宇记为乌鵎切矣郡国志言邑西今有
地名舜田然今潭之益阳岳之沅江故梁之重华县
有虞帝城记亦谓是所都而述异记去湘水岸三十
里有相思宫望帝台志为二妃之迹冷道临武桂阳
蓝山等处悉有帝舜之祠蓝山更有舜水舜乡县西
十五里与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庙江华
阳城汉濩泽县墨子则言舜渔在此泽今在阳城西
北十二里寰宇记为乌鵎切矣郡国志言邑西今有
地名舜田然今潭之益阳岳之沅江故梁之重华县
有虞帝城记亦谓是所都而述异记去湘水岸三十
里有相思宫望帝台志为二妃之迹冷道临武桂阳
蓝山等处悉有帝舜之祠蓝山更有舜水舜乡县西
十五里与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庙江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0a 页 WYG0548-0532a.png
太平乡有舜女寺即按历城东南十里之庙山晏氏
三齐记在县东南后人思舜而置庙也湘中记云地
有舜之遗风人民纯朴故老犹弹五弦之琴为渔父
辞莫不以为虞帝之居岂尽信耶
永济界辨 黄河之东古属蒲州境繇临晋夏吴夹
马口界达荣河河津以上达河曲此山陜界也顾唐
河东县与河西县皆属河东郡或废或置凡数变焉
开元八年析河东置河西县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
三齐记在县东南后人思舜而置庙也湘中记云地
有舜之遗风人民纯朴故老犹弹五弦之琴为渔父
辞莫不以为虞帝之居岂尽信耶
永济界辨 黄河之东古属蒲州境繇临晋夏吴夹
马口界达荣河河津以上达河曲此山陜界也顾唐
河东县与河西县皆属河东郡或废或置凡数变焉
开元八年析河东置河西县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0b 页 WYG0548-0532b.png
邑曰河西来属大历五年复朝邑河东别置蒲津关
宋熙宁三年乃省河西入河东蒲城西旧为黄河岸
铁牛今尚存更西数里有大庆关即昔蒲津关临晋
关也明隆庆四年河徙而西移关于河东退滩渐涸
为田朝邑蒲州人互争占
国朝雍正七年 特命大臣查丈立界墙以别山陜则
河东亦有陜地与唐宋兼辖河西者异矣
永乐属永济辨 繇永济城西而南有雷首山即中
宋熙宁三年乃省河西入河东蒲城西旧为黄河岸
铁牛今尚存更西数里有大庆关即昔蒲津关临晋
关也明隆庆四年河徙而西移关于河东退滩渐涸
为田朝邑蒲州人互争占
国朝雍正七年 特命大臣查丈立界墙以别山陜则
河东亦有陜地与唐宋兼辖河西者异矣
永乐属永济辨 繇永济城西而南有雷首山即中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1a 页 WYG0548-0532c.png
条矗起处马融注首阳在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
是也过夷齐庙南东数十里有永乐镇即唐永乐县
后周置永乐郡寻复省隋开皇罢永乐郡以芮城属
河东郡唐永乐河东二县同𨽻河东郡唐书注云武
德三年置河东贞观十年废大历十年复置有历山
有风陵关有芳酝监武德元年分芮城县置永乐二
年以永乐河北芮城置芮州九年州废以永乐𨽻鼎
州河北芮城属陜州贞观八年后永乐又𨽻虢州神
是也过夷齐庙南东数十里有永乐镇即唐永乐县
后周置永乐郡寻复省隋开皇罢永乐郡以芮城属
河东郡唐永乐河东二县同𨽻河东郡唐书注云武
德三年置河东贞观十年废大历十年复置有历山
有风陵关有芳酝监武德元年分芮城县置永乐二
年以永乐河北芮城置芮州九年州废以永乐𨽻鼎
州河北芮城属陜州贞观八年后永乐又𨽻虢州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1b 页 WYG0548-0532d.png
龙元年复属河东宋熙宁六年乃省永乐为镇入焉
金河东镇二合河永乐合河即匼河云
永济虞乡界辨 蒲州永济在金为河东县金地理
志注有中条山五老山黄河妫汭而注虞乡县则云
有雷首山中条山檀道山按黄河妫汭在蒲西境中
条沿虞解以东迄而渐北其极西则矗起雷首河流
于此一曲檀道山一名方山又曰盐道山又曰百梯
山而五老山又在方山之东去虞乡城裁十里虞乡
金河东镇二合河永乐合河即匼河云
永济虞乡界辨 蒲州永济在金为河东县金地理
志注有中条山五老山黄河妫汭而注虞乡县则云
有雷首山中条山檀道山按黄河妫汭在蒲西境中
条沿虞解以东迄而渐北其极西则矗起雷首河流
于此一曲檀道山一名方山又曰盐道山又曰百梯
山而五老山又在方山之东去虞乡城裁十里虞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2a 页 WYG0548-0533a.png
界既西及雷首河东界又东至五老岂两邑互相管
辖乎大凡山势绵联其左右前后正侧皆得以故名
概之尝询之土人谓繇方山五老山而上度危径渐
见平原地甚宽广其南即今永济芮城二邑境也蒲
州旧志云历山在州南六十里妫汭泉出焉方山在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永乐镇后纯阳宫即在其麓外
此所载山水尚夥而五老山不见州志今以地形揆
之则虽谓虞乡奄有方山五老山之阴永济奄有方
辖乎大凡山势绵联其左右前后正侧皆得以故名
概之尝询之土人谓繇方山五老山而上度危径渐
见平原地甚宽广其南即今永济芮城二邑境也蒲
州旧志云历山在州南六十里妫汭泉出焉方山在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永乐镇后纯阳宫即在其麓外
此所载山水尚夥而五老山不见州志今以地形揆
之则虽谓虞乡奄有方山五老山之阴永济奄有方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2b 页 WYG0548-0533b.png
山五老山之阳也可而今虞乡西界裁止草平头与
雷首相距三十里是与金时界异也
临晋县
汉志颜师古注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
乡故芮国莽曰监晋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臣瓒
曰晋水在河之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
旧说曰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师古曰瓒说
是也说者或以为魏文侯伐秦置临晋非也文侯重
雷首相距三十里是与金时界异也
临晋县
汉志颜师古注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
乡故芮国莽曰监晋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臣瓒
曰晋水在河之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
旧说曰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师古曰瓒说
是也说者或以为魏文侯伐秦置临晋非也文侯重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3a 页 WYG0548-0533c.png
城之耳岂始置乎
王恭先临晋辨 旧志谓秦筑高垒以临晋国即今之
临晋非也考班氏注左冯翊临晋县故大荔也秦取
之更名应劭曰以临晋水故名臣瓒曰晋水在河之
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旧说秦筑高垒
以临晋国故曰临晋章怀注曰临晋故城在今同州
朝邑县西南斯言当矣史淮阴侯傅魏王豹盛兵蒲
坂塞临晋师古曰临晋在河之西滨东临晋境魏世
王恭先临晋辨 旧志谓秦筑高垒以临晋国即今之
临晋非也考班氏注左冯翊临晋县故大荔也秦取
之更名应劭曰以临晋水故名臣瓒曰晋水在河之
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旧说秦筑高垒
以临晋国故曰临晋章怀注曰临晋故城在今同州
朝邑县西南斯言当矣史淮阴侯傅魏王豹盛兵蒲
坂塞临晋师古曰临晋在河之西滨东临晋境魏世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3b 页 WYG0548-0533d.png
家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正义曰在同州澄城县
界前曹参傅参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伍被传淮
南王曰先要成皋之口塞轘辕伊阙之道守武关然
此北尚有临晋关地理通释云即蒲津关在临晋县
由诸说观之史记所谓塞临晋者塞对河之临晋关
耳小司马不谙地形乃曰临晋县名在河东岸对旧
关不知汉时河东止有解县而无临晋此说一误后
人沿为口实一统志于蒲州临晋遂曰秦筑高垒以
界前曹参傅参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伍被传淮
南王曰先要成皋之口塞轘辕伊阙之道守武关然
此北尚有临晋关地理通释云即蒲津关在临晋县
由诸说观之史记所谓塞临晋者塞对河之临晋关
耳小司马不谙地形乃曰临晋县名在河东岸对旧
关不知汉时河东止有解县而无临晋此说一误后
人沿为口实一统志于蒲州临晋遂曰秦筑高垒以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4a 页 WYG0548-0534a.png
临晋国故名夫筑垒临晋本无所出独见于臣瓒之
注汉书既引以实冯翊不知诸儒何见欲引入河东
也即曰河曲可入王官可俘而高垒何不可筑但河
东西未闻一时有两临晋讹以傅讹建安冯智舒因
之作质实编以注朱子纲目质而不实贻误尤甚予
固不得不为之辨
宋白曰天宝之更今名必有所据则应劭临晋水之说
未可厚非按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
注汉书既引以实冯翊不知诸儒何见欲引入河东
也即曰河曲可入王官可俘而高垒何不可筑但河
东西未闻一时有两临晋讹以傅讹建安冯智舒因
之作质实编以注朱子纲目质而不实贻误尤甚予
固不得不为之辨
宋白曰天宝之更今名必有所据则应劭临晋水之说
未可厚非按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4b 页 WYG0548-0534b.png
括地志云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
十五里抑或以临晋阳而名之
临晋辨 按临晋之名始于唐天宝十三载临晋水
临晋境二说昔人互持未决据颜师古注临晋故大
荔秦获之更名又据章怀注大荔古戎国秦获之改
曰临晋今同州城是也又据地理通释临晋关即蒲
津关在临晋县晋志注临晋属冯翊郡不属河东合
上三说所指皆非今临晋治也同州蒲津去今临晋
十五里抑或以临晋阳而名之
临晋辨 按临晋之名始于唐天宝十三载临晋水
临晋境二说昔人互持未决据颜师古注临晋故大
荔秦获之更名又据章怀注大荔古戎国秦获之改
曰临晋今同州城是也又据地理通释临晋关即蒲
津关在临晋县晋志注临晋属冯翊郡不属河东合
上三说所指皆非今临晋治也同州蒲津去今临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5a 页 WYG0548-0534c.png
止百里然不可混
虞乡县
路史虞帝先世所封河东虞阪所谓嫔于虞者今解之
虞乡一曰吴在虞城北十三州志云平陆吴山上有
虞城舜始封是穆王登薄山寘轸之隥宿于虞是也
杜注在河东大阳乐史以为安邑故武德为虞州乃
都也
路史解唐叔后今河中临晋东南故解城在桑泉之南
虞乡县
路史虞帝先世所封河东虞阪所谓嫔于虞者今解之
虞乡一曰吴在虞城北十三州志云平陆吴山上有
虞城舜始封是穆王登薄山寘轸之隥宿于虞是也
杜注在河东大阳乐史以为安邑故武德为虞州乃
都也
路史解唐叔后今河中临晋东南故解城在桑泉之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5b 页 WYG0548-0534d.png
虞乡东三十里城犹属解僖十五年解梁以赂秦者
非昭二十二年之解后魏为二南解虞乡北解临晋
地形志河东郡南解注二汉晋曰解属后改有桑泉城
北解注太和十一年置有张杨城
北周世宗二年于河东置蒲州河北置虞州弘农置陜
州正平置绛州邵郡置邵州 隋改南解为虞乡有
石锥山百梯山百径山今临晋县西南三十里五姓
湖北有故城即其地也大业九年徙虞乡县于今解
非昭二十二年之解后魏为二南解虞乡北解临晋
地形志河东郡南解注二汉晋曰解属后改有桑泉城
北解注太和十一年置有张杨城
北周世宗二年于河东置蒲州河北置虞州弘农置陜
州正平置绛州邵郡置邵州 隋改南解为虞乡有
石锥山百梯山百径山今临晋县西南三十里五姓
湖北有故城即其地也大业九年徙虞乡县于今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6a 页 WYG0548-0535a.png
州治唐武德元年更虞乡为解县而于解西五十里
别置虞乡县元后虞乡镇是也世祖至元三年省虞
乡入临晋 虞田临晋南六十里西魏置虞乡县隋
𨽻蒲州唐因之元省入临晋
唐河中府义宁元年治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东
旧通志夏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临晋县之虞乡旧
县志虞乡以舜都名古解梁地
国朝雍正八年复分临晋置虞乡县 雍正辛亥署刑
别置虞乡县元后虞乡镇是也世祖至元三年省虞
乡入临晋 虞田临晋南六十里西魏置虞乡县隋
𨽻蒲州唐因之元省入临晋
唐河中府义宁元年治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东
旧通志夏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临晋县之虞乡旧
县志虞乡以舜都名古解梁地
国朝雍正八年复分临晋置虞乡县 雍正辛亥署刑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6b 页 WYG0548-0535b.png
部侍郎韩光基等奏臣到临晋县随赴坡上县川并
虞乡山下一带地方相度形势察访舆论盖因原任
侍郎王玑条奏分设虞乡县于坡上地方而抚臣石
(阙/)以坡上去临晋县治仅十馀里请将虞邑设于洓
水河南之虞乡镇臣等窃以虞南临北中隔洓水一
河实天成之界限请即以洓水一河为两县交界凡沿
河村庄坐落河南者俱编入河南就近之里分以归
虞乡坐落河北者俱编入河北就近之里分以归临
虞乡山下一带地方相度形势察访舆论盖因原任
侍郎王玑条奏分设虞乡县于坡上地方而抚臣石
(阙/)以坡上去临晋县治仅十馀里请将虞邑设于洓
水河南之虞乡镇臣等窃以虞南临北中隔洓水一
河实天成之界限请即以洓水一河为两县交界凡沿
河村庄坐落河南者俱编入河南就近之里分以归
虞乡坐落河北者俱编入河北就近之里分以归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7a 页 WYG0548-0535c.png
晋统计临晋一县应分四十一里平阳卫四所新设
虞乡一县应分二十四里
临虞今古分合辨 虞乡在唐虞夏商皆属畿内春
秋属解梁奄有桑泉等地战国属魏汉置解县属河
东郡魏正始晋太康皆名解以司州领之后魏太和
元年曰安定西魏大统十一年改分南解北解南解
有桑泉城(见魏/书注)又改绥化又曰虞乡有石锥山百梯
山百径山(见隋/书注)北解有张杨城(见魏/书注)寻废隋开皇十
虞乡一县应分二十四里
临虞今古分合辨 虞乡在唐虞夏商皆属畿内春
秋属解梁奄有桑泉等地战国属魏汉置解县属河
东郡魏正始晋太康皆名解以司州领之后魏太和
元年曰安定西魏大统十一年改分南解北解南解
有桑泉城(见魏/书注)又改绥化又曰虞乡有石锥山百梯
山百径山(见隋/书注)北解有张杨城(见魏/书注)寻废隋开皇十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7b 页 WYG0548-0535d.png
六年置桑泉有三嶷山(见隋/书注)北面并今猗氏之半又
别置虞州兼得今安邑地有盐池银冶至大业初州
废(见隋/书注)又改南解为虞乡义宁元年虞乡属安邑郡
唐武德元年更虞乡为解县属虞州而于解西五十
里别置虞乡县(即元废县后/之虞乡镇也)三年析桑泉置温泉县
九年省入桑泉贞观十七年废虞州省解入虞乡有
盐池女盐池紫泉监二十二年复以地入解天授二
年复析解县置虞乡北十五里有涑水渠渠即贞观
别置虞州兼得今安邑地有盐池银冶至大业初州
废(见隋/书注)又改南解为虞乡义宁元年虞乡属安邑郡
唐武德元年更虞乡为解县属虞州而于解西五十
里别置虞乡县(即元废县后/之虞乡镇也)三年析桑泉置温泉县
九年省入桑泉贞观十七年废虞州省解入虞乡有
盐池女盐池紫泉监二十二年复以地入解天授二
年复析解县置虞乡北十五里有涑水渠渠即贞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8a 页 WYG0548-0536a.png
十七年刺史薛万彻开自闻喜引入下临晋者也(见/唐)
(书/注)五代至宋金惟周世宗二年于河北复置虞州馀
皆名虞乡元世祖至元二年乃省虞乡入临晋按虞
乡名始于西魏(见隋/书注)属虞州者前后止数十年而汉
后隋前皆属河东唐罢郡为州属蒲州宋金元属河
中府明属平阳府蒲州临晋名始于天宝十三载前
此与虞乡或分或合其北解故城在今临晋东南城
东城西两村之间非今解州治也(见郭为观/郇城考)惟南解
(书/注)五代至宋金惟周世宗二年于河北复置虞州馀
皆名虞乡元世祖至元二年乃省虞乡入临晋按虞
乡名始于西魏(见隋/书注)属虞州者前后止数十年而汉
后隋前皆属河东唐罢郡为州属蒲州宋金元属河
中府明属平阳府蒲州临晋名始于天宝十三载前
此与虞乡或分或合其北解故城在今临晋东南城
东城西两村之间非今解州治也(见郭为观/郇城考)惟南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8b 页 WYG0548-0536b.png
昔人所指各别考解州旧志南解管至虞乡镇即今
虞乡县是也临晋旧志虞乡在临晋西南三十里五
姓村北之古城即古解梁地也郭为观则谓在卿头
村即今涑水南径处也意卿头五姓以及元虞乡镇
皆古南解所辖乎抑五姓湖即张杨池临晋旧志引
括地志云张杨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
四十里则五姓湖倘亦北解所辖乎春秋桑泉故城
在今临晋东北与魏桑泉城隋桑泉城亦未可混为
虞乡县是也临晋旧志虞乡在临晋西南三十里五
姓村北之古城即古解梁地也郭为观则谓在卿头
村即今涑水南径处也意卿头五姓以及元虞乡镇
皆古南解所辖乎抑五姓湖即张杨池临晋旧志引
括地志云张杨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
四十里则五姓湖倘亦北解所辖乎春秋桑泉故城
在今临晋东北与魏桑泉城隋桑泉城亦未可混为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9a 页 WYG0548-0536c.png
一隋桑泉即北解故城是也自省虞乡入临晋几五
百年今以涑水姚渠中隔徵输不便是以有复设虞
乡之议其管辖以涑河为界属蒲州府自猗氏祁村
智光以东临晋五姓村以西沿河如东西渠下东西
坈头大小姚村杨村蒲落头等村以南直达条山之
阴皆𨽻虞乡其馀河北各村皆𨽻临晋天成界画良
规不易矣
隋书注开皇十六年置虞州大业初州废唐书注义
百年今以涑水姚渠中隔徵输不便是以有复设虞
乡之议其管辖以涑河为界属蒲州府自猗氏祁村
智光以东临晋五姓村以西沿河如东西渠下东西
坈头大小姚村杨村蒲落头等村以南直达条山之
阴皆𨽻虞乡其馀河北各村皆𨽻临晋天成界画良
规不易矣
隋书注开皇十六年置虞州大业初州废唐书注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9b 页 WYG0548-0536d.png
宁元年以安邑虞乡夏置安邑郡武德元年曰虞州
又析置桐乡县三年析安邑置兴乐县贞观元年省
十七年州废按虞州治在安邑盖兼夏与虞乡而辖
之言虞乡即解在其中矣
虞乡有百梯山石锥山百径山见于隋书今考百梯
山即方山在虞乡西南平陆有锥子山一名石锥壁
即石锥山解州东有百径岭即百径山亦与平陆接
界然则隋书所载之虞乡其东南疆域殆甚广欤
又析置桐乡县三年析安邑置兴乐县贞观元年省
十七年州废按虞州治在安邑盖兼夏与虞乡而辖
之言虞乡即解在其中矣
虞乡有百梯山石锥山百径山见于隋书今考百梯
山即方山在虞乡西南平陆有锥子山一名石锥壁
即石锥山解州东有百径岭即百径山亦与平陆接
界然则隋书所载之虞乡其东南疆域殆甚广欤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0a 页 WYG0548-0537a.png
魏地形志河东郡北解县有张杨城水经注云张杨
城即汉书曹参傅之所谓东张矣苏林曰属河东即
斯城也括地志云张杨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
县西北四十里今按地形五姓村北之古城距张杨
池止四五里距虞乡治止二十馀里括地志所指虞
乡西北四十里疑指卿头故城以及城东城西两村
之故城非今虞乡县治也
平阳卫所屯营有五旧𨽻临晋
城即汉书曹参傅之所谓东张矣苏林曰属河东即
斯城也括地志云张杨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
县西北四十里今按地形五姓村北之古城距张杨
池止四五里距虞乡治止二十馀里括地志所指虞
乡西北四十里疑指卿头故城以及城东城西两村
之故城非今虞乡县治也
平阳卫所屯营有五旧𨽻临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0b 页 WYG0548-0537b.png
国朝雍正三年裁卫五年始𨽻于县田赋丁徭与民画
一八年分设虞县以涑河为界右所在涑河南故𨽻
虞乡其左所中所前后所仍属临晋晋府群牧十三
营本散列东西今以夏吴浪店夹马口下马营在西
北隅与临晋近故属临晋其馀九营在涑河南故拨
入虞乡从民便也
虞乡虞城辨 虞都蒲坂即蒲州永济也虞乡相距
六十里在甸服内临晋旧志谓虞乡以舜都故名他
一八年分设虞县以涑河为界右所在涑河南故𨽻
虞乡其左所中所前后所仍属临晋晋府群牧十三
营本散列东西今以夏吴浪店夹马口下马营在西
北隅与临晋近故属临晋其馀九营在涑河南故拨
入虞乡从民便也
虞乡虞城辨 虞都蒲坂即蒲州永济也虞乡相距
六十里在甸服内临晋旧志谓虞乡以舜都故名他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1a 页 WYG0548-0537c.png
无所考问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后得周章已为吴
君别封其弟虞仲于故夏墟在河东大阳县今夏县
有大阳故关即平陆县东北六十里古虞城亦谓之
西吴(一作/西虞)傅十二世为虞公即出奔共池者也后晋
假道伐虢上阳遂被袭迁其民于今孝义县之虞城
舜后与周后不可合为一也有谓虞封上公公侯方
百里安知虞乡不属虞仲乎按今虞芮所让閒田尚
存繇王官谷越横岭至芮城凡五十馀里繇解州城
君别封其弟虞仲于故夏墟在河东大阳县今夏县
有大阳故关即平陆县东北六十里古虞城亦谓之
西吴(一作/西虞)傅十二世为虞公即出奔共池者也后晋
假道伐虢上阳遂被袭迁其民于今孝义县之虞城
舜后与周后不可合为一也有谓虞封上公公侯方
百里安知虞乡不属虞仲乎按今虞芮所让閒田尚
存繇王官谷越横岭至芮城凡五十馀里繇解州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1b 页 WYG0548-0537d.png
东循盐池王家井而南越山至平陆县凡百里古虞
城又在今县东北六十里去虞乡甚辽阔越岭而辖
似为未便若虞乡达蒲坂地差平坦则以虞乡为舜
后封似为近之抑史记帝舜为有虞皇甫谧注舜嫔
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杜预注
虞思虞舜后诸侯也思有虞君也路史虞帝先世所
封河东虞坂所谓嫔于虞者今解之虞乡前编舜之
先国于虞为虞氏系出虞幕十三州志云平陆吴山
城又在今县东北六十里去虞乡甚辽阔越岭而辖
似为未便若虞乡达蒲坂地差平坦则以虞乡为舜
后封似为近之抑史记帝舜为有虞皇甫谧注舜嫔
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杜预注
虞思虞舜后诸侯也思有虞君也路史虞帝先世所
封河东虞坂所谓嫔于虞者今解之虞乡前编舜之
先国于虞为虞氏系出虞幕十三州志云平陆吴山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2a 页 WYG0548-0538a.png
上有虞城舜始封是穆天子登薄山寘軨之隥宿于
虞是也又路史平陆东北六十里吴山上有故虞城
虞井本帝舜之后国所谓西虞合此数说意舜后封
域殊广且袤及平陆境内乎史载舜子商均封国夏
后之时或失或续不可详考今归德府虞城县昔傅
禹封商均于此在汉亦名虞县而今荣河又称古纶
地左传载夏少康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二姚而邑诸
纶旧注纶即虞邑博物志以汾阴为古纶汲冢古文
虞是也又路史平陆东北六十里吴山上有故虞城
虞井本帝舜之后国所谓西虞合此数说意舜后封
域殊广且袤及平陆境内乎史载舜子商均封国夏
后之时或失或续不可详考今归德府虞城县昔傅
禹封商均于此在汉亦名虞县而今荣河又称古纶
地左传载夏少康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二姚而邑诸
纶旧注纶即虞邑博物志以汾阴为古纶汲冢古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2b 页 WYG0548-0538b.png
括地志竹书纪年皆谓在巩洛间此可阙疑路史又
以解为唐叔后谓叔虞子良食采于解邑遂以邑为
氏云
猗氏县
前后汉猗氏胥属河东郡注地道记曰左传文十三年
詹嘉处瑕在县东北(日知录中/尝辨之)晋属河东郡注古猗
顿城魏属河东郡注有介山塘 又北猗氏属北乡
郡注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 隋属河东郡注西魏
以解为唐叔后谓叔虞子良食采于解邑遂以邑为
氏云
猗氏县
前后汉猗氏胥属河东郡注地道记曰左传文十三年
詹嘉处瑕在县东北(日知录中/尝辨之)晋属河东郡注古猗
顿城魏属河东郡注有介山塘 又北猗氏属北乡
郡注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 隋属河东郡注西魏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3a 页 WYG0548-0538c.png
改曰桑泉后周复焉
附录
前汉猗氏属上党郡 后汉猗氏属上党郡注汉书音
义县出鹖
职方氏冀州畜宜牛羊上党旧有猗氏县(岳阳有/猗氏关)地当
在长子屯留西北间
汉鲍宣徙长子曰宜畜牧唐藩镇泽潞傅大将李万江
有津梁种马元李植以谷量牛马富甲诸州明弘正
附录
前汉猗氏属上党郡 后汉猗氏属上党郡注汉书音
义县出鹖
职方氏冀州畜宜牛羊上党旧有猗氏县(岳阳有/猗氏关)地当
在长子屯留西北间
汉鲍宣徙长子曰宜畜牧唐藩镇泽潞傅大将李万江
有津梁种马元李植以谷量牛马富甲诸州明弘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3b 页 WYG0548-0538d.png
时壶关犹有张万羊之称
屯留汉晋魏胥属上党郡 地形志上党郡屯留注二
汉晋属有屯留城凤凰山一名天冢山大王山上有
关龙逢祠有疑山迈泽黄河岭绛水自寄氏界来入
浊漳因名交漳余吾城阳水源出三槐山东流合车
台水东南入绛水
寄氏注二汉为猗氏属北魏景明元年复改有猗氏
城三想山北有水源出蒲谷东南流入绛水有八礼
屯留汉晋魏胥属上党郡 地形志上党郡屯留注二
汉晋属有屯留城凤凰山一名天冢山大王山上有
关龙逢祠有疑山迈泽黄河岭绛水自寄氏界来入
浊漳因名交漳余吾城阳水源出三槐山东流合车
台水东南入绛水
寄氏注二汉为猗氏属北魏景明元年复改有猗氏
城三想山北有水源出蒲谷东南流入绛水有八礼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4a 页 WYG0548-0539a.png
泉上党谷有盘秀岭蓝水出其南东入浊漳有方山
伏牛山 乐阳注普泰中分长子寄氏置有望天岭
绛水所出有尧庙
岳阳汉属上党郡魏属义宁郡隋属临汾郡唐属晋州
宋金属平阳郡元属晋宁路 元志岳阳注下本猗
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
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改为
岳阳县
伏牛山 乐阳注普泰中分长子寄氏置有望天岭
绛水所出有尧庙
岳阳汉属上党郡魏属义宁郡隋属临汾郡唐属晋州
宋金属平阳郡元属晋宁路 元志岳阳注下本猗
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
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改为
岳阳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4b 页 WYG0548-0539b.png
猗氏辨 猗氏古属河东郡以猗顿所居名迄元明
不改独西魏改曰桑泉后周复焉隶汾阴郡桑泉即
今临晋北坡临晋在隋开皇亦曰桑泉有三嶷山金
置临晋亦有三嶷山后魏属河东郡者曰猗氏注云
有介山塘属北乡郡者曰北猗氏注云有解城古解
在临晋三嶷属猗氏西北隅二邑分合无常自昔然
矣然胥属蒲州府境惟屯留岳阳旧亦名猗氏屯留
有余吾之地及寄氏之半魏书注云寄氏二汉为猗
不改独西魏改曰桑泉后周复焉隶汾阴郡桑泉即
今临晋北坡临晋在隋开皇亦曰桑泉有三嶷山金
置临晋亦有三嶷山后魏属河东郡者曰猗氏注云
有介山塘属北乡郡者曰北猗氏注云有解城古解
在临晋三嶷属猗氏西北隅二邑分合无常自昔然
矣然胥属蒲州府境惟屯留岳阳旧亦名猗氏屯留
有余吾之地及寄氏之半魏书注云寄氏二汉为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5a 页 WYG0548-0539c.png
氏属北魏景明元年复改有猗氏城岳阳在元属晋
宁路注云本猗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
岳阳别有猗氏关按屯留岳阳接壤在沁水浮山北
去蒲属之猗氏且五百里考前后汉猗氏𨽻河东郡
而上党郡又有陭氏猗氏史笔精严必无冗复又孔
丛子曰猗顿之间术于陶朱公也曰欲速富当畜五
㹀乃适上党之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后
赀息不可胜计名驰天下然则北繇平潞南逮蒲阪
宁路注云本猗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
岳阳别有猗氏关按屯留岳阳接壤在沁水浮山北
去蒲属之猗氏且五百里考前后汉猗氏𨽻河东郡
而上党郡又有陭氏猗氏史笔精严必无冗复又孔
丛子曰猗顿之间术于陶朱公也曰欲速富当畜五
㹀乃适上党之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后
赀息不可胜计名驰天下然则北繇平潞南逮蒲阪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5b 页 WYG0548-0539d.png
将胥猗顿畜牧蕃息地邪
郇瑕
路史荀侯爵珣郇也今猗氏西南古郇城是杜佑云猗
氏古珣国竹书纪年次于郇者或云邠之三水栒邑
非也晋伐荀以赐原氏则河东矣汾水所经荀城也
又曰荀逝敖采本郑地重耳军卢柳湿次于郇者
按晋语狐偃盟于郇韦云郑地非河东郇是韦昭
失之于前而罗泌失之于后也
郇瑕
路史荀侯爵珣郇也今猗氏西南古郇城是杜佑云猗
氏古珣国竹书纪年次于郇者或云邠之三水栒邑
非也晋伐荀以赐原氏则河东矣汾水所经荀城也
又曰荀逝敖采本郑地重耳军卢柳湿次于郇者
按晋语狐偃盟于郇韦云郑地非河东郇是韦昭
失之于前而罗泌失之于后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6a 页 WYG0548-0540a.png
汉志右扶风栒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应劭曰左
传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臣瓒曰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郇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又云文公城荀然则荀当在晋之境内不得在扶风
界也今河东有荀城古荀国师古曰栒读与荀同
文王第十七子封郇国郇音荀一音环今有环音之氏
而未闻荀者氏族博考云按谱文王第十七子然原
郇二侯不在其例此谱系之家失于纪载原郇为文
传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臣瓒曰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郇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又云文公城荀然则荀当在晋之境内不得在扶风
界也今河东有荀城古荀国师古曰栒读与荀同
文王第十七子封郇国郇音荀一音环今有环音之氏
而未闻荀者氏族博考云按谱文王第十七子然原
郇二侯不在其例此谱系之家失于纪载原郇为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6b 页 WYG0548-0540b.png
王之昭左氏甚明(第十七子一本/作第十五子)
元和志猗氏西南四里绛之正平西十五里
郇伯故城县南十八里周文王第十五子封此南三里
有涑水故道
郇城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九年废
北平故垒即北城址也唐马燧讨李怀光筑此
路史县南二十里有猗氏故城鲁人因陶朱兴富于猗
氏因曰猗顿
元和志猗氏西南四里绛之正平西十五里
郇伯故城县南十八里周文王第十五子封此南三里
有涑水故道
郇城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九年废
北平故垒即北城址也唐马燧讨李怀光筑此
路史县南二十里有猗氏故城鲁人因陶朱兴富于猗
氏因曰猗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7a 页 WYG0548-0540c.png
路史杜预云郇瑕古国伏氏云在解东郇瑕氏之墟也
地薄水浅近于盐谓盐泽也然郇与瑕二郇音环
路史苦苦成也王符云郤犨采于苦曰苦城故城在盐
池东北后或为枯齐人改曰车成(一作古/城谬)
旧志晋公子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令狐在今县西
十里桑泉之析置则自隋开皇十六年始也春秋杜
氏注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盐在解县西北盐今猗氏
县盐池也魏都赋注盐池在猗氏县南四十六里柳
地薄水浅近于盐谓盐泽也然郇与瑕二郇音环
路史苦苦成也王符云郤犨采于苦曰苦城故城在盐
池东北后或为枯齐人改曰车成(一作古/城谬)
旧志晋公子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令狐在今县西
十里桑泉之析置则自隋开皇十六年始也春秋杜
氏注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盐在解县西北盐今猗氏
县盐池也魏都赋注盐池在猗氏县南四十六里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7b 页 WYG0548-0540d.png
子厚曰猗氏之盐晋宝之大也唐书地理志注猗氏
为次畿地有孤山元王思诚诗条山河水壮封疆城
外嵋原百里长蒲坂东通猗顿宅桑泉南下接虞乡
亦统诸邑而论之
郭为观郇伯故城考 邑城南十八里有郇伯故城俗
乃称为猗氏故城而指临晋之亭东村小盖堡为郇
伯城误矣按水经注涑水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又
西径郇城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
为次畿地有孤山元王思诚诗条山河水壮封疆城
外嵋原百里长蒲坂东通猗顿宅桑泉南下接虞乡
亦统诸邑而论之
郭为观郇伯故城考 邑城南十八里有郇伯故城俗
乃称为猗氏故城而指临晋之亭东村小盖堡为郇
伯城误矣按水经注涑水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又
西径郇城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8a 页 WYG0548-0541a.png
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按竹书纪年
云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
臼衰皆降秦师狐毛先轸禦秦至于庐柳穆公使公
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
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
乡俗名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
文孤證矣据此则解县西北之说注已先驳之矣考
解故城有二皆非今治今治乃唐改隋虞乡县故治
云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
臼衰皆降秦师狐毛先轸禦秦至于庐柳穆公使公
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
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
乡俗名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
文孤證矣据此则解县西北之说注已先驳之矣考
解故城有二皆非今治今治乃唐改隋虞乡县故治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8b 页 WYG0548-0541b.png
为之而别于其西五十里置虞乡县其故城一在临
晋之城东城西两村之间乃北解也一在卿头村乃
南解也其故迹皆存北解置于元魏间不久而废桑
钦汉时人则水经所谓又西过解县南并注所谓西
南径解县故城南者皆指南解言也其故址正在郇
城西南二十馀里况涑水故道现在郇城南三里许
非注中西径郇城之明證乎注又云郇在猗氏故城
西北今猗氏故址虽不可考然以地势度之必在今
晋之城东城西两村之间乃北解也一在卿头村乃
南解也其故迹皆存北解置于元魏间不久而废桑
钦汉时人则水经所谓又西过解县南并注所谓西
南径解县故城南者皆指南解言也其故址正在郇
城西南二十馀里况涑水故道现在郇城南三里许
非注中西径郇城之明證乎注又云郇在猗氏故城
西北今猗氏故址虽不可考然以地势度之必在今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9a 页 WYG0548-0541c.png
解安二境之界按注谓盐田本司盐都尉治故杜预
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则其城必近盐田可知也况注明谓涑水径猗氏故
城北今郇城迤东数十里涑水故道宛在也非径其
北而何哉如以郇为猗则古城之脉东北自名条冈
来坡坨连亘界无隐伏之处涑水安得越而西径乎
至于亭东村小盖堡居峨嵋之原地势高亢南距涑
水故道不啻五十里又安得谓之径乎又春秋传云
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则其城必近盐田可知也况注明谓涑水径猗氏故
城北今郇城迤东数十里涑水故道宛在也非径其
北而何哉如以郇为猗则古城之脉东北自名条冈
来坡坨连亘界无隐伏之处涑水安得越而西径乎
至于亭东村小盖堡居峨嵋之原地势高亢南距涑
水故道不啻五十里又安得谓之径乎又春秋传云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9b 页 WYG0548-0541d.png
郇瑕地沃饶近盬今亭东去盐池七十里岂得言近峨
嵋硗瘠之地又岂得言沃饶乎且即亭东之名义释
之亦断非故郇也盖秦汉建置大者曰县曰邑小者
曰乡曰亭有尉有长如泗上亭长灞陵亭尉是也然
则亭束必是古亭遗址亦犹北解故城之左右以城
东城西名村也岂得妄指为郇都乎况古城遗址周
回十馀里四方八门规模宏阔其为国都之制而非
县邑之制也夫复何疑(隋地理志河东郡虞乡后魏/曰安定西魏改曰南解又改)
嵋硗瘠之地又岂得言沃饶乎且即亭东之名义释
之亦断非故郇也盖秦汉建置大者曰县曰邑小者
曰乡曰亭有尉有长如泗上亭长灞陵亭尉是也然
则亭束必是古亭遗址亦犹北解故城之左右以城
东城西名村也岂得妄指为郇都乎况古城遗址周
回十馀里四方八门规模宏阔其为国都之制而非
县邑之制也夫复何疑(隋地理志河东郡虞乡后魏/曰安定西魏改曰南解又改)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0a 页 WYG0548-0542a.png
(曰绥化又曰虞乡此郭氏/郇伯故城考之案据也)
猗氏城郇城解城桑泉令狐臼城等地通辨今猗
氏城非郇伯故城也故城在今县治南十八里猗故
址不可考然郦注瑕城在故解城东北二十四里猗
氏故城西北俗名郇城郭为观据此以辨且谓北解
在今临晋城东城西两村之间南解在卿头村去郇
城西南二十馀里按郇城在猗县南二十里隋大业
九年废与郇伯故城似属两地左传郇瑕每分举而
猗氏城郇城解城桑泉令狐臼城等地通辨今猗
氏城非郇伯故城也故城在今县治南十八里猗故
址不可考然郦注瑕城在故解城东北二十四里猗
氏故城西北俗名郇城郭为观据此以辨且谓北解
在今临晋城东城西两村之间南解在卿头村去郇
城西南二十馀里按郇城在猗县南二十里隋大业
九年废与郇伯故城似属两地左传郇瑕每分举而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0b 页 WYG0548-0542b.png
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则连及之揆其里道
疑亦不相远也猗氏故城应在郇城东南郭为观谓
应在解安之交乃今解非古解也但杜释地云今解
西北有郇城又曰猗氏县东北有瑕城服虔曰郇国
在解县东解东解西二说不符意晋时解之东境所
辖甚广西北二字第据一境而言耳晋志注解谓有
盐池今池东西共一百二十里地形可据至服虔所
云在解县东则无论南北解皆属东境此无可疑者
疑亦不相远也猗氏故城应在郇城东南郭为观谓
应在解安之交乃今解非古解也但杜释地云今解
西北有郇城又曰猗氏县东北有瑕城服虔曰郇国
在解县东解东解西二说不符意晋时解之东境所
辖甚广西北二字第据一境而言耳晋志注解谓有
盐池今池东西共一百二十里地形可据至服虔所
云在解县东则无论南北解皆属东境此无可疑者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1a 页 WYG0548-0542c.png
卿头去城东城西两村约二十五里城东城西在今
涑河北卿头在涑河南古令狐在今猗氏之西北隅
春秋桑泉故城在今临晋东北隅后汉解有桑泉城
杜注在县西二十里后魏南解有桑泉城疑皆在临
晋而西魏改猗氏曰桑泉隋桑泉有三疑山则又兼
界今之临猗二邑矣臼城后汉亦属解晋文公取臼
衰即此据杜预注在县东南是谓在解县东南也应
属今虞乡
涑河北卿头在涑河南古令狐在今猗氏之西北隅
春秋桑泉故城在今临晋东北隅后汉解有桑泉城
杜注在县西二十里后魏南解有桑泉城疑皆在临
晋而西魏改猗氏曰桑泉隋桑泉有三疑山则又兼
界今之临猗二邑矣臼城后汉亦属解晋文公取臼
衰即此据杜预注在县东南是谓在解县东南也应
属今虞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1b 页 WYG0548-0542d.png
万泉县
唐书河中府万泉注本𨽻泰州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
猗氏汾阴龙门置州废𨽻绛州大顺二年来属有介
山
顾炎武绵上辨 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
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
绵上为之田杜氏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水
经注石桐水即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径石桐
唐书河中府万泉注本𨽻泰州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
猗氏汾阴龙门置州废𨽻绛州大顺二年来属有介
山
顾炎武绵上辨 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
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
绵上为之田杜氏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水
经注石桐水即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径石桐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2a 页 WYG0548-0543a.png
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袁崧郡国志曰界休县有介
山有绵上聚子推庙今其山南跨灵石东跨沁源世
以为之推所隐而汉魏以来傅有焚山之事太原上
党西河雁门之民至寒食不敢举火石勒禁之而雹
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前史载之无异辞
也然考之于傅襄公十三年晋悼公蒐于绵上以治
兵使士丐将中军让于荀偃此必在近国都之地又
定公六年赵简子逆宋乐祁饮之酒于绵上自宋如
山有绵上聚子推庙今其山南跨灵石东跨沁源世
以为之推所隐而汉魏以来傅有焚山之事太原上
党西河雁门之民至寒食不敢举火石勒禁之而雹
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前史载之无异辞
也然考之于傅襄公十三年晋悼公蒐于绵上以治
兵使士丐将中军让于荀偃此必在近国都之地又
定公六年赵简子逆宋乐祁饮之酒于绵上自宋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2b 页 WYG0548-0543b.png
晋其路岂出于西河界休乎况文公之时霍山以北
大抵皆狄地与晋都远不相及今翼城县西亦有绵
山俗谓之小绵山近曲沃当必是简子逆乐祁之地
(襄公二十九年齐高竖致卢而出奔/晋晋人城绵而寘旃绵或即绵山)今万泉县南二
里有介山汉书武帝纪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
有光应地理志汾阴介山在南(今万泉古/汾阴地)扬雄传其
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
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
大抵皆狄地与晋都远不相及今翼城县西亦有绵
山俗谓之小绵山近曲沃当必是简子逆乐祁之地
(襄公二十九年齐高竖致卢而出奔/晋晋人城绵而寘旃绵或即绵山)今万泉县南二
里有介山汉书武帝纪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
有光应地理志汾阴介山在南(今万泉古/汾阴地)扬雄传其
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
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3a 页 WYG0548-0543c.png
八荒雄作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
山嗟文公而悯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水经注亦引此
谓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隐于是
山而辨之以为非然可见汉时已有二说矣
荣河县
荣河古纶地夏少康邑 左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
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
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
山嗟文公而悯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水经注亦引此
谓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隐于是
山而辨之以为非然可见汉时已有二说矣
荣河县
荣河古纶地夏少康邑 左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
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
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3b 页 WYG0548-0543d.png
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
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
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
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正义括地志云故锄城在滑州卫城县十里晋地记
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括地志云商邱
今宋城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斟
鄩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
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
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
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正义括地志云故锄城在滑州卫城县十里晋地记
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括地志云商邱
今宋城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斟
鄩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4a 页 WYG0548-0544a.png
西北二十里本过国地故鬲城在洛州密县界杜预
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戈在宋郑之间也寒国在北
海平寿县东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瓒云斟鄩在河
南盖后迁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
之夏季又居之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
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夏
季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又
周书度邑篇云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
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戈在宋郑之间也寒国在北
海平寿县东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瓒云斟鄩在河
南盖后迁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
之夏季又居之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
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夏
季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又
周书度邑篇云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4b 页 WYG0548-0544b.png
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邹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
里盖夏季所居也阳翟县又是禹所封为夏伯
日知录夏之都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
则冀方之地入于羿矣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所有至
后失国依于二斟于是使浇用师杀斟灌(在今寿/光县)以
伐斟鄩(在今/潍县)而相遂灭(左传哀/元年)乃处浇于过(今掖/县)以
致东方处豷于戈(杜氏解在/宋郑之间)以控南国(襄四/年)其时靡
奔有鬲(今在德/平县)在河之东少康奔有虞(今虞/城县)在河之
里盖夏季所居也阳翟县又是禹所封为夏伯
日知录夏之都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
则冀方之地入于羿矣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所有至
后失国依于二斟于是使浇用师杀斟灌(在今寿/光县)以
伐斟鄩(在今/潍县)而相遂灭(左传哀/元年)乃处浇于过(今掖/县)以
致东方处豷于戈(杜氏解在/宋郑之间)以控南国(襄四/年)其时靡
奔有鬲(今在德/平县)在河之东少康奔有虞(今虞/城县)在河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5a 页 WYG0548-0544c.png
南而自河以内无不安于乱贼者矣合魏绛伍员二
人之言可以观当日之形势而少康之所以布德兆
谋者亦难乎其为力矣(竹书谓太康元年/即居斟鄩非也)
博物志以汾阴为古纶今汾阴北九里汾阴城(宋州虞/城西二)
(十五里纶城/乃正说也)后汉书黄琼至纶氏称疾不进章怀注
纶氏即夏之纶国少康之邑也竹书纪年云楚及秦
伐郑纶氏今洛州故嵩阳县城是也(李膺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注纶氏县属颍川郡故城今阳城县也
人之言可以观当日之形势而少康之所以布德兆
谋者亦难乎其为力矣(竹书谓太康元年/即居斟鄩非也)
博物志以汾阴为古纶今汾阴北九里汾阴城(宋州虞/城西二)
(十五里纶城/乃正说也)后汉书黄琼至纶氏称疾不进章怀注
纶氏即夏之纶国少康之邑也竹书纪年云楚及秦
伐郑纶氏今洛州故嵩阳县城是也(李膺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注纶氏县属颍川郡故城今阳城县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5b 页 WYG0548-0544d.png
纶辨前汉汾阴属河东郡注介山在南后汉汾阴
有介山注引博物记曰古之纶少康邑县西北有狐
谷亭郭璞尔雅注曰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
其深无限名之为瀵此荣河所据以名古纶者也顾
前汉颍川郡别有纶氏后汉志梁国所𨽻之虞有空
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纶城少康邑按瀵水见尔雅
水经注皆在汾阴县如临晋有瀵泉同州合阳亦有
瀵皆可考惟少康邑不见于汾阴本文而特纪于梁
有介山注引博物记曰古之纶少康邑县西北有狐
谷亭郭璞尔雅注曰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
其深无限名之为瀵此荣河所据以名古纶者也顾
前汉颍川郡别有纶氏后汉志梁国所𨽻之虞有空
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纶城少康邑按瀵水见尔雅
水经注皆在汾阴县如临晋有瀵泉同州合阳亦有
瀵皆可考惟少康邑不见于汾阴本文而特纪于梁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6a 页 WYG0548-0545a.png
国今以博物记录之
汾阴城县北九里周显王十四年秦伐魏取汾阴土人
名殷汤城
汉志注汾阴介山在南
地形志秦州北乡郡领县二 北猗氏 汾阴注二汉
晋属河东后属有北乡城后土祠
隋汾阴注旧置汾阴郡开皇初郡废有龙门山
唐宝鼎注义宁元年以汾阴龙门置汾阴郡武德元年
汾阴城县北九里周显王十四年秦伐魏取汾阴土人
名殷汤城
汉志注汾阴介山在南
地形志秦州北乡郡领县二 北猗氏 汾阴注二汉
晋属河东后属有北乡城后土祠
隋汾阴注旧置汾阴郡开皇初郡废有龙门山
唐宝鼎注义宁元年以汾阴龙门置汾阴郡武德元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6b 页 WYG0548-0545b.png
曰泰州州废来属开元十年获宝鼎更名有后土祠
宋大中祥符中以荣河为庆成军熙宁元年废以荣河
𨽻府而县治置军使
金贞祐三年升荣州以河津万泉𨽻焉有黄河汾水睢
邱元初废州复县
辽州
地形志乐平郡辽阳注晋属太平真君九年并乡孝昌
二年复有黄泽岭辽阳城
宋大中祥符中以荣河为庆成军熙宁元年废以荣河
𨽻府而县治置军使
金贞祐三年升荣州以河津万泉𨽻焉有黄河汾水睢
邱元初废州复县
辽州
地形志乐平郡辽阳注晋属太平真君九年并乡孝昌
二年复有黄泽岭辽阳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7a 页 WYG0548-0545c.png
隋志乐平注旧置乐平郡开皇初废郡十六年分置辽
州及东山县大业初废州及东山县有皋落山有清
漳水 和顺注旧曰梁榆开皇十年改有九京山
辽山注后魏曰辽阳后齐省开皇十年置改名焉十
六年属辽州并置交漳县大业初废州并罢交漳入
焉有萁轑水 平城注开皇十六年置有徐水石艾
注有蒙山 以上同属太原郡
唐志辽州乐平郡下武德三年析并州之乐平辽山平
州及东山县大业初废州及东山县有皋落山有清
漳水 和顺注旧曰梁榆开皇十年改有九京山
辽山注后魏曰辽阳后齐省开皇十年置改名焉十
六年属辽州并置交漳县大业初废州并罢交漳入
焉有萁轑水 平城注开皇十六年置有徐水石艾
注有蒙山 以上同属太原郡
唐志辽州乐平郡下武德三年析并州之乐平辽山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7b 页 WYG0548-0545d.png
城石艾置六年徙治辽山八年曰箕州先天元年避
玄宗名曰仪州中和三年复曰辽州领县四 辽山
榆社 平城 和顺
宋熙宁七年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县为镇入辽山县𨽻
平定军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
复置州县镇并复来𨽻元祐元年复置辽山和顺平
城榆社县属乐平郡
金辽州中刺史天会六年以与东京辽州同加南字天
玄宗名曰仪州中和三年复曰辽州领县四 辽山
榆社 平城 和顺
宋熙宁七年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县为镇入辽山县𨽻
平定军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
复置州县镇并复来𨽻元祐元年复置辽山和顺平
城榆社县属乐平郡
金辽州中刺史天会六年以与东京辽州同加南字天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8a 页 WYG0548-0546a.png
德三年复去南字
元𨽻晋宁路
明一统志隋置平城县𨽻并州金废为镇后复置改曰
仪城辽阳城本涅氏县后魏改辽阳北齐省隋置辽
山县于此城唐废 辽阳城在县北唐武德三年以
枯河涨潦徙今治
辽州界辨 辽州在秦汉为上党地后魏曰辽阳隋
曰辽山唐曰辽州曰箕州曰仪州曰乐平宋曰平定
元𨽻晋宁路
明一统志隋置平城县𨽻并州金废为镇后复置改曰
仪城辽阳城本涅氏县后魏改辽阳北齐省隋置辽
山县于此城唐废 辽阳城在县北唐武德三年以
枯河涨潦徙今治
辽州界辨 辽州在秦汉为上党地后魏曰辽阳隋
曰辽山唐曰辽州曰箕州曰仪州曰乐平宋曰平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8b 页 WYG0548-0546b.png
元属平阳路明为辽州东界河南彰德府武安县西
界太原府太谷县南界沁州武乡县北界平定州乐
平县按州南北太行山绵亘八九百里而州治在太
行绝顶云
和顺县
旧唐志和顺汉沾县地隋为和顺县武德初属并州三
年改属辽州 是年析置义兴县六年省
县治东北有和顺古城与今县城相倚
界太原府太谷县南界沁州武乡县北界平定州乐
平县按州南北太行山绵亘八九百里而州治在太
行绝顶云
和顺县
旧唐志和顺汉沾县地隋为和顺县武德初属并州三
年改属辽州 是年析置义兴县六年省
县治东北有和顺古城与今县城相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9a 页 WYG0548-0546c.png
榆社县
隋开皇初改涅县为榆社今西北三十里社城镇汉涅
县址也
唐志榆社本𨽻太原郡义宁元年析上党之乡置武德
元年𨽻韩州三年以县及并州之平城置榆州又析
置偃武县六年州废省偃武以榆社平城来属 地
理新书石晋韩王王建立以地多桑榆仍名县曰榆
社
隋开皇初改涅县为榆社今西北三十里社城镇汉涅
县址也
唐志榆社本𨽻太原郡义宁元年析上党之乡置武德
元年𨽻韩州三年以县及并州之平城置榆州又析
置偃武县六年州废省偃武以榆社平城来属 地
理新书石晋韩王王建立以地多桑榆仍名县曰榆
社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9b 页 WYG0548-0546d.png
路史榆州孤而无使曲沃伐之而亡(见博物志当亦/周书文今不见)仪
之榆社或云魏榆(晋之雍榆亦曰魏榆杜预云朝/歌东有雍榆城今衡县隋改)
故县在治东六十里高岭盘隔有城址或曰辽山县或
曰古箕城
古城址在治东北与今县城相倚周四百八十丈
按榆社与武乡在汉同为涅县故地而在晋同名
武乡隋于武乡析置榆社在宋同属威胜军即今
沁州是宋以前辽沁殆合为一也
之榆社或云魏榆(晋之雍榆亦曰魏榆杜预云朝/歌东有雍榆城今衡县隋改)
故县在治东六十里高岭盘隔有城址或曰辽山县或
曰古箕城
古城址在治东北与今县城相倚周四百八十丈
按榆社与武乡在汉同为涅县故地而在晋同名
武乡隋于武乡析置榆社在宋同属威胜军即今
沁州是宋以前辽沁殆合为一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0a 页 WYG0548-0547a.png
沁州
后汉志涅有阏与聚(今俗名/乌苏村)
地形志乡郡铜鞮注二汉晋属上党有铜鞮城有乌苏
城沙石堆有尧祠 襄垣郡五原注建义元年分上
党郡之屯留置
隋志铜鞮注有旧涅县后周改为阳城开皇十八年改
为甲水大业初省入有铜鞮水(甲水城在/今治北)
唐沁州本义宁郡义宁元年置天宝元年更名阳城郡
后汉志涅有阏与聚(今俗名/乌苏村)
地形志乡郡铜鞮注二汉晋属上党有铜鞮城有乌苏
城沙石堆有尧祠 襄垣郡五原注建义元年分上
党郡之屯留置
隋志铜鞮注有旧涅县后周改为阳城开皇十八年改
为甲水大业初省入有铜鞮水(甲水城在/今治北)
唐沁州本义宁郡义宁元年置天宝元年更名阳城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0b 页 WYG0548-0547b.png
领沁源和川绵上三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于潞州铜鞮县乱柳石围中建威胜
军
金志沁州中锦山郡宋威胜军天会六年升为州元光
二年升为节镇军曰义胜领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
县
元领铜鞮沁源武乡三县
铜鞮城在州南四十里晋大夫羊舌赤邑汉县𨽻上党
宋太平兴国三年于潞州铜鞮县乱柳石围中建威胜
军
金志沁州中锦山郡宋威胜军天会六年升为州元光
二年升为节镇军曰义胜领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
县
元领铜鞮沁源武乡三县
铜鞮城在州南四十里晋大夫羊舌赤邑汉县𨽻上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1a 页 WYG0548-0547c.png
郡金徙沁州治此明省入沁州今名故县村
断梁城在州东北广袤二里三面绝涧 上党记铜鞮
晋别宫墟关犹存北城去晋宫二十里羊舌所邑左
传成九年晋执郑伯于此
沁州界辨 沁州为晋铜鞮大夫羊舌赤邑铜鞮山
在州城南又传有旧宫遗址秦汉属上党郡沁源即
榖远沁水自出魏置义宁郡郡治在县隋废复置后
又升为郡又析置和川县唐称阳城郡属韩州改属
断梁城在州东北广袤二里三面绝涧 上党记铜鞮
晋别宫墟关犹存北城去晋宫二十里羊舌所邑左
传成九年晋执郑伯于此
沁州界辨 沁州为晋铜鞮大夫羊舌赤邑铜鞮山
在州城南又传有旧宫遗址秦汉属上党郡沁源即
榖远沁水自出魏置义宁郡郡治在县隋废复置后
又升为郡又析置和川县唐称阳城郡属韩州改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1b 页 WYG0548-0547d.png
潞州又称沁州武乡即涅氏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
魏罢复置领阳城襄垣乡铜鞮四县隋析榆社兼南
垣州又改丰州唐属韩州及潞州自涅城徙治于南
亭川即今治也两县在宋均属威胜军一名铜川神
武军是沁州所辖本与潞泽辽通自明分建州治领
二县沁源在州西界平遥介休岳阳灵石武乡在州
东北繇河南彰德府涉县过潞安府达太原府祁县
尤为南北要路隋唐间州治在沁故至今州以沁名
魏罢复置领阳城襄垣乡铜鞮四县隋析榆社兼南
垣州又改丰州唐属韩州及潞州自涅城徙治于南
亭川即今治也两县在宋均属威胜军一名铜川神
武军是沁州所辖本与潞泽辽通自明分建州治领
二县沁源在州西界平遥介休岳阳灵石武乡在州
东北繇河南彰德府涉县过潞安府达太原府祁县
尤为南北要路隋唐间州治在沁故至今州以沁名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2a 页 WYG0548-0548a.png
其发源不在州治也
沁源县
隋书沁源注后魏置县及义宁郡开皇初废十六年置
沁州义宁县十八年改为和川大业初州废又废和
川县入焉
唐书武德二年析置招远县三年省 义宁元年析沁
源置和川
宋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𨽻威胜军
沁源县
隋书沁源注后魏置县及义宁郡开皇初废十六年置
沁州义宁县十八年改为和川大业初州废又废和
川县入焉
唐书武德二年析置招远县三年省 义宁元年析沁
源置和川
宋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𨽻威胜军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2b 页 WYG0548-0548b.png
金元光二年升谷州
元至元十年省绵上入沁源
武乡县
汉志注涅氏涅水也师古曰涅水出焉故以名县章怀
注涅县名属上党郡故城在今潞州乡县西
地形志乡郡注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
置领县四 阳城注二汉晋上党曰涅永安中改有
涅城 襄垣 乡注郡治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
元至元十年省绵上入沁源
武乡县
汉志注涅氏涅水也师古曰涅水出焉故以名县章怀
注涅县名属上党郡故城在今潞州乡县西
地形志乡郡注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
置领县四 阳城注二汉晋上党曰涅永安中改有
涅城 襄垣 乡注郡治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3a 页 WYG0548-0548c.png
阳属焉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 铜鞮
隋书乡注开皇初废旧郡十六年分置榆社县大业初
废又有后魏南垣州寻改丰州后周废
旧唐志武乡汉垣县后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改为
乡县属韩州州废属潞州则天加武字神龙元年去
武字复为乡县后又加武字 属潞州上党郡
宋武乡注熙宁七年废辽州以榆社县为镇入焉元丰
八年复置辽州以榆社往𨽻
隋书乡注开皇初废旧郡十六年分置榆社县大业初
废又有后魏南垣州寻改丰州后周废
旧唐志武乡汉垣县后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改为
乡县属韩州州废属潞州则天加武字神龙元年去
武字复为乡县后又加武字 属潞州上党郡
宋武乡注熙宁七年废辽州以榆社县为镇入焉元丰
八年复置辽州以榆社往𨽻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3b 页 WYG0548-0548d.png
金志有胡甲水武乡水
元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平定州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祒为右军许钧为左军
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剪将军骑赵希并将胡
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邱华阳鸱上塞王军
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徐广曰径者山绝之名常山有井陉中山有苦陉上党
元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平定州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祒为右军许钧为左军
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剪将军骑赵希并将胡
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邱华阳鸱上塞王军
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徐广曰径者山绝之名常山有井陉中山有苦陉上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4a 页 WYG0548-0549a.png
有阏与 正义陉陉山也在并州陉县东南十八里
赵希并将代赵之兵与诸军向井陉之侧共出定州
上曲阳县攻取丹邱华阳鸱上之关 括地志上曲
阳故城在定州曲阳县西五里 丹邱邢州县括地
志北岳五别名三曰华阳台 徐广曰鸱一作鸿鸿
上故关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 鄗在常山 括
地志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封龙山
在鹿泉县南四十五里
赵希并将代赵之兵与诸军向井陉之侧共出定州
上曲阳县攻取丹邱华阳鸱上之关 括地志上曲
阳故城在定州曲阳县西五里 丹邱邢州县括地
志北岳五别名三曰华阳台 徐广曰鸱一作鸿鸿
上故关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 鄗在常山 括
地志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封龙山
在鹿泉县南四十五里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4b 页 WYG0548-0549b.png
汉志注绵曼水东至蒲吾入虖池水
地形志乐平郡石艾注前汉属太原后罢晋属真君九
年罢孝昌六年复故名上艾后改有井陉关苇泽关
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路史艾侯爵穆鼎有艾侯作□王俅以为共误并之广
阳汉之上艾后汉石艾也又吴有艾县隋入建宁有
艾陵今在武宁
广阳城州东南三十里古上艾县后改石艾唐天宝初
地形志乐平郡石艾注前汉属太原后罢晋属真君九
年罢孝昌六年复故名上艾后改有井陉关苇泽关
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路史艾侯爵穆鼎有艾侯作□王俅以为共误并之广
阳汉之上艾后汉石艾也又吴有艾县隋入建宁有
艾陵今在武宁
广阳城州东南三十里古上艾县后改石艾唐天宝初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5a 页 WYG0548-0549c.png
改广阳县至宋徙榆关而废 古广阳城在州西南
今名广阳村
唐武德八年赛鱼城为受州治贞观八年州废 唐建
承天军为太原恒山之界后唐庄宗会赵王镕于此
宋太平兴国时废今名承天都娘子关在焉
太平兴国四年以广阳地当冲要又先克复乃升为平
定军
金平定州有刺史本宋平定军大定二年升为州兴定
今名广阳村
唐武德八年赛鱼城为受州治贞观八年州废 唐建
承天军为太原恒山之界后唐庄宗会赵王镕于此
宋太平兴国时废今名承天都娘子关在焉
太平兴国四年以广阳地当冲要又先克复乃升为平
定军
金平定州有刺史本宋平定军大定二年升为州兴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5b 页 WYG0548-0549d.png
二年为防禦十一月复降为刺郡领平定乐平二县
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
立乐平领一县
明井陉兵备道驻获鹿𨽻山西职官
按二汉俱有平定县属西河郡莽曰阴平亭非此
平定也此平定宋始更名
平定界辨 太原东二百八十里为平定州众山环
绕当井陉要冲为直𨽻正定之门户汉以后或𨽻太
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
立乐平领一县
明井陉兵备道驻获鹿𨽻山西职官
按二汉俱有平定县属西河郡莽曰阴平亭非此
平定也此平定宋始更名
平定界辨 太原东二百八十里为平定州众山环
绕当井陉要冲为直𨽻正定之门户汉以后或𨽻太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6a 页 WYG0548-0550a.png
原郡或𨽻常山国或𨽻乐平郡或𨽻辽州或𨽻受州
或𨽻镇州宋为平定军而金升为州元明因之
国朝分太原之寿阳盂二县与乐平同𨽻州治而新旧
固关间又增置甘桃驿焉
寿阳县
寿阳辨 寿阳在太原榆次之东魏地形志中都注
有榆次城寿阳城受阳注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
平属有大陵城文谷水隋书寿阳注开皇十年改州
或𨽻镇州宋为平定军而金升为州元明因之
国朝分太原之寿阳盂二县与乐平同𨽻州治而新旧
固关间又增置甘桃驿焉
寿阳县
寿阳辨 寿阳在太原榆次之东魏地形志中都注
有榆次城寿阳城受阳注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
平属有大陵城文谷水隋书寿阳注开皇十年改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6b 页 WYG0548-0550b.png
南受阳县为文水分州东故寿阳置寿阳有燕岩唐
书盂注武德三年以盂受阳置受州寿阳注本受阳
武德六年徙受州来治又以辽州之石艾乐平𨽻之
贞观八年州废县皆来属十一年更名有方山按今
之文水即魏之寿阳隋之寿阳非即受阳也其州东
故寿阳疑即魏中都之寿阳城以地形别之当以在
榆次者为西寿阳以𨽻平定州者为东寿阳云金兴
定二年九月割𨽻平定州四年以寿阳县西张寨置
书盂注武德三年以盂受阳置受州寿阳注本受阳
武德六年徙受州来治又以辽州之石艾乐平𨽻之
贞观八年州废县皆来属十一年更名有方山按今
之文水即魏之寿阳隋之寿阳非即受阳也其州东
故寿阳疑即魏中都之寿阳城以地形别之当以在
榆次者为西寿阳以𨽻平定州者为东寿阳云金兴
定二年九月割𨽻平定州四年以寿阳县西张寨置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7a 页 WYG0548-0550c.png
晋州按此晋州与平阳之晋州有辨
盂县
路史仇吾一曰仇繇韩子云仇繇小国为智伯所灭后
有仇吾氏(吕春秋中山国有夙繇之君/智伯伐亡之即仇繇之误)一作𡴴犹非
国策云智伯欲伐之遗以大钟(韩子智伯以大钟遗/仇繇又云遗以广车)
按河东盂县有原仇城或云即盂之外城仇繇城俗
名原仇九域志亦在九原并(又云𡴴犹班志属临淮/今泗之涟水或以为即)
(仇繇非智伯/所伐不在是)
盂县
路史仇吾一曰仇繇韩子云仇繇小国为智伯所灭后
有仇吾氏(吕春秋中山国有夙繇之君/智伯伐亡之即仇繇之误)一作𡴴犹非
国策云智伯欲伐之遗以大钟(韩子智伯以大钟遗/仇繇又云遗以广车)
按河东盂县有原仇城或云即盂之外城仇繇城俗
名原仇九域志亦在九原并(又云𡴴犹班志属临淮/今泗之涟水或以为即)
(仇繇非智伯/所伐不在是)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7b 页 WYG0548-0550d.png
按今县北六里有仇犹山东有仇犹城又傅仇犹
妃殉于腥河
汉志盂注晋大夫盂丙邑后汉志注作盂邴邑
路史盂盂丙盂大夫祁氏汉县𨽻太原唐邢今阳曲东
北八十里故盂城定八年刘子伐盂(读志/云国)非卫东盂
也(定十四年蒯瞆献齐者/也又哀四年盂周地)若宋盂(僖二十一年公作/霍谷作雩一作宇)
隋开皇十六年置原仇大业初改盂县有白鹿山
唐𨽻太原府武德三年以盂受阳置受州贞观元年省
妃殉于腥河
汉志盂注晋大夫盂丙邑后汉志注作盂邴邑
路史盂盂丙盂大夫祁氏汉县𨽻太原唐邢今阳曲东
北八十里故盂城定八年刘子伐盂(读志/云国)非卫东盂
也(定十四年蒯瞆献齐者/也又哀四年盂周地)若宋盂(僖二十一年公作/霍谷作雩一作宇)
隋开皇十六年置原仇大业初改盂县有白鹿山
唐𨽻太原府武德三年以盂受阳置受州贞观元年省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8a 页 WYG0548-0551a.png
并州之乌河县入焉
金兴定中升为州听绛州元帅府节制置刺史寻复有
白马山泉仇山滹沱水
元亦名州
张淑誉盂邑辨 仇犹国名见战国策作叴由即今之
盂县是也县治东北里许仇犹故城基尚在赵之所
谓原仇城即此按左传顷公十二年韩宣子卒魏献
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分羊舌氏之田为三盂丙
金兴定中升为州听绛州元帅府节制置刺史寻复有
白马山泉仇山滹沱水
元亦名州
张淑誉盂邑辨 仇犹国名见战国策作叴由即今之
盂县是也县治东北里许仇犹故城基尚在赵之所
谓原仇城即此按左传顷公十二年韩宣子卒魏献
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分羊舌氏之田为三盂丙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8b 页 WYG0548-0551b.png
为盂邑大夫此鲁昭公二十八年事也疑此时晋国
别有盂邑非今之盂但未知邑治在何处旧志以今
之盂为盂丙之食邑因误以盂丙即仇犹亡国之主
似误又按史记通鉴纲目等书皆载荀瑶灭夙繇注
曰翟国也战国策作叴由目曰初智伯欲灭夙繇而
无道乃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夙繇之君斩岸堙
谷以迎钟赤草蔓枝谏曰智伯贪而无信欲伐我而
无道今师必随之不听赤草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
别有盂邑非今之盂但未知邑治在何处旧志以今
之盂为盂丙之食邑因误以盂丙即仇犹亡国之主
似误又按史记通鉴纲目等书皆载荀瑶灭夙繇注
曰翟国也战国策作叴由目曰初智伯欲灭夙繇而
无道乃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夙繇之君斩岸堙
谷以迎钟赤草蔓枝谏曰智伯贪而无信欲伐我而
无道今师必随之不听赤草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9a 页 WYG0548-0551c.png
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遂断毂而行至齐而夙繇
亡所载甚明旧志以盂丙为仇犹之君以赤草蔓枝
为盂丙家臣亦误按旧志赵灭仇犹置原仇城此今
之盂县无疑又云秦属太原汉于原仇西百里置盂
县注云疑即抚城县或曰即大盂县未知孰是愚按
此乃盂丙食邑之盂与仇犹无与又按旧志云春秋
时在太原府东北八十里置大盂城注云即今黄鼠
村然访之乃在黄鼠之北三十里此乃战国之盂盂
亡所载甚明旧志以盂丙为仇犹之君以赤草蔓枝
为盂丙家臣亦误按旧志赵灭仇犹置原仇城此今
之盂县无疑又云秦属太原汉于原仇西百里置盂
县注云疑即抚城县或曰即大盂县未知孰是愚按
此乃盂丙食邑之盂与仇犹无与又按旧志云春秋
时在太原府东北八十里置大盂城注云即今黄鼠
村然访之乃在黄鼠之北三十里此乃战国之盂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9b 页 WYG0548-0551d.png
丙所分或在是乎总于今之盂无与(与汉书/注稍异)
日知录曰春秋地名盂者有五僖公二十一年宋公楚
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宋之盂也定公
八年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周之盂也十
四年卫太子蒯聩献盂于齐卫之盂也而晋则有二
盂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今太原盂县哀公
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时阴人盂壶口此
盂当在邢洛之间
日知录曰春秋地名盂者有五僖公二十一年宋公楚
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宋之盂也定公
八年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周之盂也十
四年卫太子蒯聩献盂于齐卫之盂也而晋则有二
盂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今太原盂县哀公
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时阴人盂壶口此
盂当在邢洛之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0a 页 WYG0548-0552a.png
乐平县
昭公二十二年晋荀吴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
之门遂袭鼓灭之 杜注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
寰宇记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鲜虞在北昔阳在
南晋恐肥为备故从北伪东南行往会齐师乃先还
假道鲜虞遂入昔阳也
刘炫曰肥鼓并在钜鹿 有昔氏钜鹿昔阳城
按水经注一卷中昔阳城两见一在下曲阳一在
昭公二十二年晋荀吴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
之门遂袭鼓灭之 杜注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
寰宇记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鲜虞在北昔阳在
南晋恐肥为备故从北伪东南行往会齐师乃先还
假道鲜虞遂入昔阳也
刘炫曰肥鼓并在钜鹿 有昔氏钜鹿昔阳城
按水经注一卷中昔阳城两见一在下曲阳一在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0b 页 WYG0548-0552b.png
沾县疑有二昔阳城盖肥都沾县鼓都下曲阳也
路史昔阳本肥(肥子后/迁昔阳)今平定之乐平东五十里有昔
阳故城昭十二年晋灭之故钜鹿境一曰夕阳开皇
置昔阳于下曲阳今祁之鼓城
九域志赵鞅晋阳
列子襄子攻狄取左人中人应劭地理记中人城西北
四十里有左人城左人之故邑 左人即今定之唐县
地形志乐平郡乐平注晋属真君九年并治孝昌二年
路史昔阳本肥(肥子后/迁昔阳)今平定之乐平东五十里有昔
阳故城昭十二年晋灭之故钜鹿境一曰夕阳开皇
置昔阳于下曲阳今祁之鼓城
九域志赵鞅晋阳
列子襄子攻狄取左人中人应劭地理记中人城西北
四十里有左人城左人之故邑 左人即今定之唐县
地形志乐平郡乐平注晋属真君九年并治孝昌二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1a 页 WYG0548-0552c.png
复有象山祠沾岭八赋岭 乐平郡后汉献帝置真
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复治沾城领县三 辽阳
乐平 石艾
汉沾县𨽻上党郡隋置辽州于此今治西南有城址
隋志乐平注旧置乐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辽
州及东山县大业初废州及山东县有皋洛山有清
漳水
金兴定四年从辽州刺史行元帅府事郭文振请升乐
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复治沾城领县三 辽阳
乐平 石艾
汉沾县𨽻上党郡隋置辽州于此今治西南有城址
隋志乐平注旧置乐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辽
州及东山县大业初废州及山东县有皋洛山有清
漳水
金兴定四年从辽州刺史行元帅府事郭文振请升乐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1b 页 WYG0548-0552d.png
平县为皋州
皋落城在东南七十里即春秋皋落氏所居汉置县今
为皋落村
正定志鼓聚在晋州西汉书晋荀吴灭鼓昔阳亭即此
日知录汉书地理志钜鹿下曲阳应劭曰晋荀吴灭鼓
今鼓聚昔阳亭是也水经注泜水东径肥累县之故
城南又东径昔阳城南本鼓聚十三州志曰今其城
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
皋落城在东南七十里即春秋皋落氏所居汉置县今
为皋落村
正定志鼓聚在晋州西汉书晋荀吴灭鼓昔阳亭即此
日知录汉书地理志钜鹿下曲阳应劭曰晋荀吴灭鼓
今鼓聚昔阳亭是也水经注泜水东径肥累县之故
城南又东径昔阳城南本鼓聚十三州志曰今其城
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2a 页 WYG0548-0553a.png
其说皆同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攻齐
昔阳取之夫昔阳在钜鹿故属之齐岂得越太行而
有乐平乎
忻州
汉建安二年正月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
领其民合为新兴郡今故城址尚存 二十一年议
者以南单于部久居塞内与编户同而不输贡赋浸
难禁治单于入朝魏王曹操遂留之邺下使右贤王
昔阳取之夫昔阳在钜鹿故属之齐岂得越太行而
有乐平乎
忻州
汉建安二年正月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
领其民合为新兴郡今故城址尚存 二十一年议
者以南单于部久居塞内与编户同而不输贡赋浸
难禁治单于入朝魏王曹操遂留之邺下使右贤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2b 页 WYG0548-0553b.png
归统其国分其众为五部居北部于新兴郡
地形志肆州注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
领郡三 永安 秀容 雁门秀容郡注永兴二年
置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领县四
秀容注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
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 石城注永兴二年
置有大颓石神 肆卢注治新会城真君七年并三
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䢴城 敷城注始
地形志肆州注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
领郡三 永安 秀容 雁门秀容郡注永兴二年
置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领县四
秀容注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
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 石城注永兴二年
置有大颓石神 肆卢注治新会城真君七年并三
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䢴城 敷城注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3a 页 WYG0548-0553c.png
光初置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
轮泉神
旧通志肆州故城亦名秀容在西北五十里后魏肆州
治此后周徙州治雁门县通考即积粟所在(肆卢川/亦在此)
(一名肆/楼川)
尔朱氏世居北秀容道武初又令迁居南秀容羽健未
迁仍后此北魏永兴置秀容郡后并肆卢敷城共领
县四隋属楼烦郡唐属忻州定襄郡
轮泉神
旧通志肆州故城亦名秀容在西北五十里后魏肆州
治此后周徙州治雁门县通考即积粟所在(肆卢川/亦在此)
(一名肆/楼川)
尔朱氏世居北秀容道武初又令迁居南秀容羽健未
迁仍后此北魏永兴置秀容郡后并肆卢敷城共领
县四隋属楼烦郡唐属忻州定襄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3b 页 WYG0548-0553d.png
按南秀容即今忻州北界北秀容三百里乃神池
五寨岢岚县永宁州等境也
水经注魏土地记秀容胡徙居此立秀容护军东去汾
水六十里
唐忻州定襄郡本新兴郡义宁元年以楼烦郡之秀容
置
旧唐志秀容汉汾阳县地治郭下隋自秀容故城移于
此因改为秀容县
五寨岢岚县永宁州等境也
水经注魏土地记秀容胡徙居此立秀容护军东去汾
水六十里
唐忻州定襄郡本新兴郡义宁元年以楼烦郡之秀容
置
旧唐志秀容汉汾阳县地治郭下隋自秀容故城移于
此因改为秀容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4a 页 WYG0548-0554a.png
宋志定襄郡团练属忻州
定襄县
汉建安中曹操驱塞下流民以实新兴郡始治定襄县
地形志肆州永安郡注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
改领县五定襄注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
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永安中属有赵
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抚
城 阳曲 平寇注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阳属
定襄县
汉建安中曹操驱塞下流民以实新兴郡始治定襄县
地形志肆州永安郡注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
改领县五定襄注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
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永安中属有赵
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抚
城 阳曲 平寇注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阳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4b 页 WYG0548-0554b.png
焉永安中属有鸡头山神祠三会河 蒲子注始光
三年置真君七年并平河属焉永安中属有索山祠
驴夷
北齐河清二年周将杨忠袭并州不克而还遂于古城
北面筑城(先未/有城)置定襄平寇蒲子三县其中移肆州
于雁门
隋书定襄郡注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
废领县一大利注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
三年置真君七年并平河属焉永安中属有索山祠
驴夷
北齐河清二年周将杨忠袭并州不克而还遂于古城
北面筑城(先未/有城)置定襄平寇蒲子三县其中移肆州
于雁门
隋书定襄郡注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
废领县一大利注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5a 页 WYG0548-0554c.png
紫河
隋开皇十年移平寇于代州之崞县省定襄并秀容
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将杨长材据定襄四年李大恩讨
平之封定襄王析秀容复置定襄 旧唐志定襄汉
阳曲县地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阳曲古
城置定襄县后废武德四年分秀容县复置有石门
关
宋熙宁五年省定襄入秀容元祐元年定襄复为县入
隋开皇十年移平寇于代州之崞县省定襄并秀容
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将杨长材据定襄四年李大恩讨
平之封定襄王析秀容复置定襄 旧唐志定襄汉
阳曲县地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阳曲古
城置定襄县后废武德四年分秀容县复置有石门
关
宋熙宁五年省定襄入秀容元祐元年定襄复为县入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5b 页 WYG0548-0554d.png
忻州
古定襄城在城外汉为县后废今县乃其内城也魏土
风记夏后氏筑或曰赵襄子又曰石勒起兵筑相传
通忻州刘家沟屠岸贾洞
定襄辨 今之定襄古阳曲也汉高帝置定襄郡领
县十二曰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安陶武
成武要定襄复陆后汉以故属雁门之善无中陵与
桐过武成骆𨽻定襄郡而以定襄县改属云中郡建
古定襄城在城外汉为县后废今县乃其内城也魏土
风记夏后氏筑或曰赵襄子又曰石勒起兵筑相传
通忻州刘家沟屠岸贾洞
定襄辨 今之定襄古阳曲也汉高帝置定襄郡领
县十二曰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安陶武
成武要定襄复陆后汉以故属雁门之善无中陵与
桐过武成骆𨽻定襄郡而以定襄县改属云中郡建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6a 页 WYG0548-0555a.png
安时移阳曲于太原界乃于其故城置定襄县𨽻新
兴郡晋改晋昌县北魏定襄并云中九原晋昌三县
来属隋省入秀容唐武德初析秀容置定襄𨽻忻州
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中置定襄县永
淳元年移民于朔州开元二十年移云州仍改定襄
为云中县属云中郡宋省入秀容后复为定襄金元
因之此定襄郡县之始末也大抵古云中定襄地本
相近古云中在朔郡边外古东胜界定襄在云中东
兴郡晋改晋昌县北魏定襄并云中九原晋昌三县
来属隋省入秀容唐武德初析秀容置定襄𨽻忻州
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中置定襄县永
淳元年移民于朔州开元二十年移云州仍改定襄
为云中县属云中郡宋省入秀容后复为定襄金元
因之此定襄郡县之始末也大抵古云中定襄地本
相近古云中在朔郡边外古东胜界定襄在云中东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6b 页 WYG0548-0555b.png
南魏都定襄之盛乐(盛乐即/成乐)背负阴山前带黄河后
自云中徙都平城即今大同郡治雁门关外又有小
平城皆雁门郡地东南有参合坡则属代郡唐徙定
襄于云中后改云州亦即今大同地他如唐丰州之
安乐戍永济栅大同川大同故城与古云中地近而
与今大同相去数百里若指今大同为汉云中因指
今定襄以槩古之定襄是一误且再误也夫定襄有
郡县之分即定襄县亦南北屡迁汉书郡国志凡郡
自云中徙都平城即今大同郡治雁门关外又有小
平城皆雁门郡地东南有参合坡则属代郡唐徙定
襄于云中后改云州亦即今大同地他如唐丰州之
安乐戍永济栅大同川大同故城与古云中地近而
与今大同相去数百里若指今大同为汉云中因指
今定襄以槩古之定襄是一误且再误也夫定襄有
郡县之分即定襄县亦南北屡迁汉书郡国志凡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7a 页 WYG0548-0555c.png
治所在县名必先书前汉定襄郡首成乐在今归化
城唐书贞观十五年突厥思摩帅众兵渡河居于故
定襄城即其地也后汉定襄郡首善无在今朔州十
三州志所云旧定襄郡是也至汉定襄县前属定襄
郡后属云中郡今右玉西有故城即故县大同忻州
均非汉初定襄县地忻州有新兴故城肆州故城今
定襄县有永安城抚城古阳曲城距县百里有古定
襄城与魏地形志定襄注总合即旧唐书所云建安
城唐书贞观十五年突厥思摩帅众兵渡河居于故
定襄城即其地也后汉定襄郡首善无在今朔州十
三州志所云旧定襄郡是也至汉定襄县前属定襄
郡后属云中郡今右玉西有故城即故县大同忻州
均非汉初定襄县地忻州有新兴故城肆州故城今
定襄县有永安城抚城古阳曲城距县百里有古定
襄城与魏地形志定襄注总合即旧唐书所云建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7b 页 WYG0548-0555d.png
时于阳曲故城置定襄县者亦为有据大同县西北
二十里有定襄城明一统志谓汉郡唐县皆治此按
二汉郡治首盛乐善无不闻治平城若指此为唐贞
观中所置定襄县后改为云中县者则得之矣又按
唐书忻州析秀容置定襄意定襄既改云中而秀容
之析在其后欤今以二汉定襄郡所属十二县五城
按之近日郡县归化城近成乐朔州近善无右玉近
桐过五寨近中陵其馀则多在塞外(如武进有白渠/水出塞外西至)
二十里有定襄城明一统志谓汉郡唐县皆治此按
二汉郡治首盛乐善无不闻治平城若指此为唐贞
观中所置定襄县后改为云中县者则得之矣又按
唐书忻州析秀容置定襄意定襄既改云中而秀容
之析在其后欤今以二汉定襄郡所属十二县五城
按之近日郡县归化城近成乐朔州近善无右玉近
桐过五寨近中陵其馀则多在塞外(如武进有白渠/水出塞外西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8a 页 WYG0548-0556a.png
(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武皋有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是也)缘置新兴
郡后人民四散虽汉末驱塞外民实之惠帝又迁弘
农三千户于此而自元魏时图籍已多散失至于唐
别置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领州四道通大同云中
此又在夏州塞外云
静乐县
唐志静乐注武德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阳六度二县
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省汾阳六度以静乐来属
郡后人民四散虽汉末驱塞外民实之惠帝又迁弘
农三千户于此而自元魏时图籍已多散失至于唐
别置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领州四道通大同云中
此又在夏州塞外云
静乐县
唐志静乐注武德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阳六度二县
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省汾阳六度以静乐来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8b 页 WYG0548-0556b.png
有天池祠有管涔山北有楼烦关有隋故汾阳宫
宪州本楼烦监牧岚州刺史领之贞元十五年别置
监牧使龙纪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领楼烦元池天池
三县
按宪州当在宁武宁化间
宋宪州汾源郡军事初置楼烦咸平五年移置静乐军
县遂废军又废楼烦改𨽻岚州熙宁三年废宪州以
静乐县𨽻岚州十年复宪州仍领静乐县政和五年
宪州本楼烦监牧岚州刺史领之贞元十五年别置
监牧使龙纪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领楼烦元池天池
三县
按宪州当在宁武宁化间
宋宪州汾源郡军事初置楼烦咸平五年移置静乐军
县遂废军又废楼烦改𨽻岚州熙宁三年废宪州以
静乐县𨽻岚州十年复宪州仍领静乐县政和五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9a 页 WYG0548-0556c.png
赐郡名 咸平九年废天池元池入静乐(天池县城/在今县北)
(百六十里唐志注/天池即雁门关)
金兴定三年管州升防禦
元初置河北路都元帅府后为下州𨽻冀宁路
元史唐以静乐置管州后州废属岚州后又为宪州宋
为静乐军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
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
割岢岚𨽻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百六十里唐志注/天池即雁门关)
金兴定三年管州升防禦
元初置河北路都元帅府后为下州𨽻冀宁路
元史唐以静乐置管州后州废属岚州后又为宪州宋
为静乐军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
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
割岢岚𨽻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9b 页 WYG0548-0556d.png
按元史则宋金元时之静乐所辖广矣
明于县北八十里置宁化守禦所千户
黄图昌曰宋置崇化火山岢岚楼烦四军岢岚虽重兵
而移置岚谷楼烦虽旧号而颇近静乐盖岢岚本因
岚谷得名而楼烦则自并北管后已渐南矣独崇化
为今之宁化去宁武为近火山属有偏头去偏头为
近
契丹占天池庙地知并州韩琦以曩时彼所求修庙檄
明于县北八十里置宁化守禦所千户
黄图昌曰宋置崇化火山岢岚楼烦四军岢岚虽重兵
而移置岚谷楼烦虽旧号而颇近静乐盖岢岚本因
岚谷得名而楼烦则自并北管后已渐南矣独崇化
为今之宁化去宁武为近火山属有偏头去偏头为
近
契丹占天池庙地知并州韩琦以曩时彼所求修庙檄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0a 页 WYG0548-0557a.png
正之
永安城旧为横水镇内有只吉大王殿明弘治间移为
县后堂
永安城旧为横水镇内有只吉大王殿明弘治间移为
县后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0b 页 WYG0548-0557b.png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