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a 页 WYG0548-05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辨證(三/)
宁武府
 宁武县
楼烦见周王会图
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
 河而致其兵言致其人而用之也是以楚汉之际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b 页 WYG0548-0522b.png
 用楼烦人别为一军高祖功臣侯年表阳都侯丁复
 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而项羽本纪汉有
 善骑射者楼烦(应劭曰楼烦胡/也今楼烦县)则汉有楼烦之兵矣
 灌婴傅击破柘公王武斩楼烦将五人攻龙且生得
 楼烦将十人击项籍军陈下斩楼烦将二人攻黥布
 别将于相斩楼烦将三人功臣表平定侯齐受以骁
 骑都尉击项籍得楼烦将则项王及黥布亦各有楼
 烦之兵矣 史记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筑高阙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a 页 WYG0548-0523a.png
  按林胡楼烦在今宁武府西北及岢岚州东北地
  高阙塞在今归化城西北
汉志太原郡汾阳注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
 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寖 雁门郡楼烦注
 应劭曰故楼烦胡地 武州注莽曰桓州
后汉志雁门郡武州注武帝诱匈奴入武州塞 雁门
 郡楼烦
  按地形志颖州汝阳弋阳三郡南兖州下蔡郡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b 页 WYG0548-0523b.png
  有楼烦非此楼烦也
隋大业四年置楼烦郡
唐武德四年置北管州六年并入岚州号岚州楼烦郡
  龙纪元年置宪州
龙纪中李克用表置天池县宋熙宁中省城在静乐县
 北
襄阳城在县北九十里宁化军南八十里址少存
  按天池管涔山在宁武少南而岚谷即宁化所地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a 页 WYG0548-0523c.png
  故尹耕曰北管废则宁武入于岚合之唐地理志
  宁武静乐皆楼烦也
北汉乾祐五年二月置宁化军于岚州界又置雄勇镇
 于其北备周师也
宋太平兴国五年置宁化军属有宁化县熙宁三年废
 县元祐元年复崇宁三年又废为镇
金大定三年升为宁化州
 宁武府界辨 宁武古楼烦国楼烦城在静乐县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b 页 WYG0548-0523d.png
 七十里一在崞县或云在西百里马家庄要之静乐
 宁武皆楼烦地也宁武在宋为宁化军金为宁化州
 领宁化一县乃明宁化所也静乐东北百六十里有
 管涔山唐置管州于此静乐永安镇与宁武接界两
 县治相距百八十里东八十里为朔州宁武北三十
 里即神池县治有虎北等山官庄狼窝等村𨽻焉神
 池西八十里即五寨县治有店坪等山小辛下庄等
 村𨽻焉五寨在静乐西北距五寨荷叶坪山界凡百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a 页 WYG0548-0524a.png
 里由五寨而北百四十里即偏关县治东至老营所
 西北至草地边墙均八十里而偏关西南即保德州
 河曲县治也宁化所在永安镇北与宁武所相距四
 十里(神武在今神池县地/武州在今五寨县地)
 偏关县
偏关有韩光寨东五砦西三井昔傅元将韩光所筑
  按北汉天会元年置偏头砦于韩光岭之上即今
  偏头关城也金有寒光堡是韩光之名著久矣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b 页 WYG0548-0524b.png
  于韩光筑寨史傅无考恐涉附会
 神池县
神池古鄯阳地 古鄯阳今朔州朔州西南今神池周
 赧王十九年秦使蒙鷔拔赵新城狼孟
辽志武州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后唐太祖生神武川
 之新城即此初𨽻朔后置州并宁远为一县来属
唐宪宗元和三年居突厥别部沙陀朱邪尽忠于五原
 其人勇而善斗每为回纥所苦故尽忠与子执宜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a 页 WYG0548-0524c.png
 众内附后以五原近回纥遂徙之定襄赐国姓
括地志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鄯阳县西南狼孟县
 名在曲阳北
尹耕曰平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古城也汉高围
 白登之所至者为今大同一曰新平城拓跋猗卢新
 城也其子六修之所居者在今马邑县北一曰小平
 城亦古城也秦蒙鷔之所拔者今神池稍南宁武关
 地也小平城见吞于秦而两汉无闻新平城见据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b 页 WYG0548-0524d.png
 六修而魏不复见独平城为魏都后复为镇称京置
 府至今显焉
  据此则今神池稍南宁武关地即小平城秦蒙鷔
  所拔者也
 五寨县
阚骃十三州志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
 武二十五年置
水经注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a 页 WYG0548-0525a.png
 亦籍称焉
咸平五年十二月迁麟州内属人于楼烦
辽志朔州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惠文王置武州塞魏
 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辽重熙九年复
 武州号宣威军统县一即神武县也
武州城在岢岚州北百一十里朔州西南百五十里本
 赵武州塞汉为雁门郡武州县晋改为新城后唐李
 克用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辽金曰武州治宁远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b 页 WYG0548-0525b.png
 明初仍置州𨽻大同府后革今城存镇西为屯留堡
元武州注唐𨽻定襄马邑二郡辽置武州宣威军元至
 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县及司候司
 四年省入州
  按汉所筑武州城在境内自明洪武九年迁今城
  武州遂废今为武州村
泽州府
 凤台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a 页 WYG0548-0525c.png
汉志高都注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泫水有天井关属
 上党郡
后汉志注国策夏季居天井即天门也博物记县南地
 名即垂 阳阿侯国同属上党郡
地形志建州注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
 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
 高都 长平 安平 泰宁 高都郡注永安中置
 领县二 高都注汉晋属上党后属 阳阿注二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b 页 WYG0548-0525d.png
 属上党晋罢后复属有武靳关
隋志长平郡丹川注旧曰高都后齐置长平高都二郡
 后周并为高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丹川大
 业初置长平郡有太行山
唐本治濩泽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贞观元年徙治晋城
 天宝二年更郡名高平
唐志高平郡晋城注本丹川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
 丹川置晋城以𨽻之六年州废𨽻盖州徙州来治九
卷一百七十八 第 8a 页 WYG0548-0526a.png
 年省丹川盖城入晋城贞观元年州废以晋城高平
 陵川来属天祐二年更曰丹川南有天井关一名太
 行关
宋泽州亦号高平郡属河东道开宝四年析泽州直属
 京
金元光元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二年升节度使
元志金为平阳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
 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
卷一百七十八 第 8b 页 WYG0548-0526b.png
 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川领五县
 泽州界辨 泽州为晋东南要地秦曰上党高都后
 魏曰建州后周曰高平隋曰泽州曰长平唐曰盖州
 宋属河东元属平阳明为泽州东界河南卫辉府辉
 县南界河南怀庆府河内县西界平阳府翼城县北
 界潞安府长子县隋唐以来虽频徙郡州治而分割
 入他郡者殊少金以州𨽻潞州昭义军后改𨽻孟州
 而终复昭义其揆一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9a 页 WYG0548-0526c.png
  按秦汉之置县后魏之建州北齐之置郡皆在高
  都今治东三十里有高都城即唐之晋城故县隋
  丹川故县在府治内即后周之高都县汉阳阿故
  县在治北大阳镇即魏之建兴郡也相传晋太始
  元年有凤集高都之北故今以名县云
 高平县
汉志注泫氏杨谷绛水所出南至壄王入沁应劭曰山
 海经泫水所出者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9b 页 WYG0548-0526d.png
后汉志泫氏有长平亭注白起破赵长平上党记白城
 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
晋永兴五年刘曜取泫氏
地形志建州长平郡领县二 高平注永安中置治高
 平城 泫氏注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城
 泫氏故城见水经注即后魏析泫氏置高平县也今
 王报村人称废县
隋志注旧曰平高齐末改焉又并泫氏县入焉有关官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0a 页 WYG0548-0527a.png
唐武德初置盖州城天宝间废即今米山镇
唐初𨽻盖州后𨽻泽州有泫水一曰丹水有省冤谷北
 有长平关
 高平辨 今𨽻泽州之高平二汉晋为泫氏县属上
 党郡治山海经所谓泫水所出是也北魏建州长平
 郡永安中置领县二治元氏城时分元氏置高平高
 平之名见于晋者止此而地形志载四高平兖州高
 平郡即故梁国汉景帝分为山阳国武帝改为郡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0b 页 WYG0548-0527b.png
 武帝更名领县四有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
 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胡陆城齐城高平
 山承雀山伏羲庙东楚州高平郡治大徐城领县四
 有高平乃武定七年改萧衍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
 郡置也南建州高平郡领县四有高平盖魏因萧衍
 所置治高平城也原州高平郡领县四有高平盖太
 延二年置镇正光五年乃改置州并置郡县治高平
 城也计其地或在山东或在江西或在江南徐州或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1a 页 WYG0548-0527c.png
 在陜西固原均非汉之泫氏地又半属陵川不可以
 不辨
 阳城县
路史臣瓒之世本禹都阳城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
 故寰宇记登封古郜城引地理志颍川阳城为禹都
 非也乃泽之阳城尧舜皆居河东北不居河南
汉志濩泽注禹贡析城山在西南应劭曰有濩泽在西
 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1b 页 WYG0548-0527d.png
后汉志濩泽侯国有析城山
地形志安平郡濩泽注二汉属河东晋平阳后属
建州泰宁郡注孝昌中置及县领县四 东永安 西
 河 西濩泽 高延(以东永安西/濩泽附录)
隋志有嶕峣山濩泽山
唐初泽州治濩泽城寻移州端氏天宝元年更濩泽为
 阳城天祐二年更曰濩泽
金元光二年升为绩州有王屋山濩泽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2a 页 WYG0548-0528a.png
十道记泽州以濩泽得名
  按旧志泽州城绩州城阳陵故驿即今县治
 陵川县
旧唐志陵川汉泫氏县隋改陵川武德初属盖州贞观
 元年𨽻泽州(即盖州/更名)
  按高平乃汉泫氏县地而县治实在陵川也今高
  平县北二十馀里王报村有泫谷水
隋与丹川沁水端氏濩泽高平同属长平郡开皇十六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2b 页 WYG0548-0528b.png
 年置陵川
元至元二年省入晋城后复属
 沁水县
汉志河东郡端氏 后汉注史记韩赵魏分晋封晋端
 氏 河内郡沁水
地形志建州安平郡领县二 端氏 濩泽端氏注二
 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真君七年省太和二十年
 复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3a 页 WYG0548-0528c.png
隋志沁水注旧置广宁郡后齐郡废县改为永宁开皇
 十八年改焉有辅山 端氏注后魏置安平郡开皇
 初郡废有巨峻山秦川水
路史原伯爵后杼居原杜预云沁水西北有原城今河
 内轵履癸以原侯夸师者 纪年帝杼居原自原迁
 于老王(路史老/王地阙)
水经济有二源东源出原城即晋伐者今孟州济源西
 北九里有古原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3b 页 WYG0548-0528d.png
张五典曰旧志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原即此地今考
 左传载晋文公伐原事注云原在沁水西北故旧志
 云尔按国语及淮南子诸书云周襄王以阳樊温原
 畿内四邑赐晋文公其后温与原叛文公伐之三日
 不降文公命班师曰吾与诸大夫期三日今三日不
 克吾宁失原不可失信于诸大夫原人闻之乃降温
 人闻之亦降则原与温固接壤也温即今温县樊阳
 皆在济源俱属河南怀庆府而原安得独在此地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4a 页 WYG0548-0529a.png
 盖沁水南流入河亦经怀庆所云沁水西北者固指
 彼处而言也叔虞封唐在今翼城县与沁水相去甚
 近故云属唐(路史杜注及张/氏说当互参之)
 原辨 赵衰守原在王屋山北温与阳樊在王屋山
 南然三日内闻风皆降不必壤相接也古史考赵衰
 居原在原平县即今代州崞县按周穆王封造父于
 赵城晋献公赐赵夙耿夙生衰世为晋卿原守去耿
 远而去赵城甚近后襄子无恤北灭代而并智氏强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4b 页 WYG0548-0529b.png
 于韩魏列为诸侯武灵王拓地至燕代西并云中九
 原崞县之原平或襄子以后追祀其祖非文公故封
 也且霍太山以北文公时尚属狄地未为晋有至平
 公败狄于太原晋阳乃为赵氏邑则原城在沁水为
 核
蒲州府
 蒲州界辨 蒲郡本虞帝建都地春秋后属魏秦及
 两汉魏晋以后皆为河东郡北魏分河东北乡二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5a 页 WYG0548-0529c.png
 属雍州复属秦州后周改蒲州兼置郡隋开皇初郡
 废复置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置中都改河中府寻
 复又置河东采访使治此宋仍为郡置护国军节度
 使属陜西路金天会间降为州置防禦使天德元年
 升为府大定五年置陜西元帅府元宪宗置河解万
 户府至元三年府罢仍为河中府明属平阳府今以
 河东西别山陜之界陜在河东尚有大庆关以西河
 滩地而界墙屹立仍截然不混统计所辖地前汉领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5b 页 WYG0548-0529d.png
 二十四县后汉领二十城晋领县九唐领县十三宋
 金领县七元领县六或治安邑或治河东或治蒲坂
 或治桑泉于中或分荣州或分虞州或别置庆成军
 或兼置南北解变更不一辙矣
国朝繇平阳分直𨽻州州复升府且于临晋分虞乡复
 隋唐之旧制焉
二汉晋河东郡或属司𨽻或属司州今平阳泽州解绛
 隰地多属焉魏分𨽻秦州隋唐以后犹兼有平阳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6a 页 WYG0548-0530a.png
 绛地如龙门稷山襄陵安邑夏芮城河北等是也宋
 领县与今同金元多河津一县
元宪宗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录事司
 及河东等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
 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而河中府仍领解
 州八年割解州𨽻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
 置万泉县来属领县六
 永济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6b 页 WYG0548-0530b.png
蒲坂地记蒲州河东县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
 有舜庙城外有舜宅舜井及二妃坛故老傅云即釐
 降二女于妫汭之所
罗泌历山辨 历山今河东县之雷首山也其山九名
 一曰首阳临河与太华对峙即谓历观扬雄所云登
 历观以遥望者乐史谓在偃师西北二十五里有舜
 庙舜井妫水汭水妫南汭北然后魏舆地图上谷记
 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亦有历山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7a 页 WYG0548-0530c.png
 形如覆釜下有舜瞽二祠云是舜居帝之踪迹何闻
 至是而齐之历城南五里又有历山水经注云上有
 舜祠县东复有舜井亦云耕处寰宇记在县东百步
 云舜之所穿又有华水与历山井通曾子固言舜耕
 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康
 成谓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而负夏则卫地皇甫
 谧乃谓寿邱在鲁东门之北河滨为即陶邱乃定陶
 西南之陶邱亭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年其地必不大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7b 页 WYG0548-0530d.png
 相远今皆在鲁卫间则历山不得独在河东遂以为
 娶后所居后世因有妫水而迁就之夫河中乃帝所
 生若所都则历城古历下也其相去也远矣耕渔之
 时徒以瞽瞍不顺暂即荒野顾非日后就贩之比其
 初未必远去父母之侧河滨雷泽其说未悉按九域
 志济南濮阳河中皆有历山俱存祠庙而今秦地池阳
 澧阳始宁河县上虞无锡亦皆有之子列子云舜耕
 河阳书大傅云舜陶河滨按元和志乃河东县北四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8a 页 WYG0548-0531a.png
 十里之故陶城苏氏演义云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
 之历阳县三冀州四汉之雷泽雷泽不闻有二耕渔
 必不相远即此为是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定陶城
 皆其踪也然历山何止是哉信都之历山乐史亦以
 为舜耕在是援神契云舜生姚墟应劭谓与雷泽相
 近寰宇记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历山在县西北十六
 里今濮之雷泽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
 山北有小阜属池目之姚墟劭谧缘之皆记舜耕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8b 页 WYG0548-0531b.png
 所而池之建德东十里更有尧城山县南三十里有
 尧城尧祠云尧巡狩所至梁武于此立太原府县北
 二十里为舜城有舜井有历山上有尧舜二祠元和
 郡志谓是两帝南巡所至而周处记始宁界复有舜
 所耕田一山多柞因谓□山而以具区为之雷泽以
 其中有大小雷山也王介甫从之妄矣夫使帝果南
 巡至是亦何预耕渔之日耶且以姚妫之名在在而
 是金之西城故有姚方妫墟杜佑谓舜生此而世本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9a 页 WYG0548-0531c.png
 亦谓妫墟舜所生金在西城今长沙县有妫水舜所
 都而上虞之损石号蔿公崭会稽有妫水三抚之泉
 经之东入海图经亦以为釐降之地祝阿故县又有
 泺水俗呼娥姜水原有娥英之庙水原山上有帝尧
 祠下开大穴谓之舜井兖之泗源又有陶墟亦有舜
 井其西阜号妫亭山山下一漏泽方十五里指为帝
 之所渔不知此自姚墟谢息之所迁者又水经注上
 虞一曰虞滨太康地记为避丹朱之所而雷泽亦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19b 页 WYG0548-0531d.png
 一周处谓是太湖故寰宇引尚书释言谓在震泽若
 阳城汉濩泽县墨子则言舜渔在此泽今在阳城西
 北十二里寰宇记为乌鵎切矣郡国志言邑西今有
 地名舜田然今潭之益阳岳之沅江故梁之重华县
 有虞帝城记亦谓是所都而述异记去湘水岸三十
 里有相思宫望帝台志为二妃之迹冷道临武桂阳
 蓝山等处悉有帝舜之祠蓝山更有舜水舜乡县西
 十五里与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庙江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0a 页 WYG0548-0532a.png
 太平乡有舜女寺即按历城东南十里之庙山晏氏
 三齐记在县东南后人思舜而置庙也湘中记云地
 有舜之遗风人民纯朴故老犹弹五弦之琴为渔父
 辞莫不以为虞帝之居岂尽信耶
 永济界辨 黄河之东古属蒲州境繇临晋夏吴夹
 马口界达荣河河津以上达河曲此山陜界也顾唐
 河东县与河西县皆属河东郡或废或置凡数变焉
 开元八年析河东置河西县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0b 页 WYG0548-0532b.png
 邑曰河西来属大历五年复朝邑河东别置蒲津关
 宋熙宁三年乃省河西入河东蒲城西旧为黄河岸
 铁牛今尚存更西数里有大庆关即昔蒲津关临晋
 关也明隆庆四年河徙而西移关于河东退滩渐涸
 为田朝邑蒲州人互争占
国朝雍正七年 特命大臣查丈立界墙以别山陜则
 河东亦有陜地与唐宋兼辖河西者异矣
 永乐属永济辨 繇永济城西而南有雷首山即中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1a 页 WYG0548-0532c.png
 条矗起处马融注首阳在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
 是也过夷齐庙南东数十里有永乐镇即唐永乐县
 后周置永乐郡寻复省隋开皇罢永乐郡以芮城属
 河东郡唐永乐河东二县同𨽻河东郡唐书注云武
 德三年置河东贞观十年废大历十年复置有历山
 有风陵关有芳酝监武德元年分芮城县置永乐二
 年以永乐河北芮城置芮州九年州废以永乐𨽻鼎
 州河北芮城属陜州贞观八年后永乐又𨽻虢州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1b 页 WYG0548-0532d.png
 龙元年复属河东宋熙宁六年乃省永乐为镇入焉
 金河东镇二合河永乐合河即匼河云
 永济虞乡界辨 蒲州永济在金为河东县金地理
 志注有中条山五老山黄河妫汭而注虞乡县则云
 有雷首山中条山檀道山按黄河妫汭在蒲西境中
 条沿虞解以东迄而渐北其极西则矗起雷首河流
 于此一曲檀道山一名方山又曰盐道山又曰百梯
 山而五老山又在方山之东去虞乡城裁十里虞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2a 页 WYG0548-0533a.png
 界既西及雷首河东界又东至五老岂两邑互相管
 辖乎大凡山势绵联其左右前后正侧皆得以故名
 概之尝询之土人谓繇方山五老山而上度危径渐
 见平原地甚宽广其南即今永济芮城二邑境也蒲
 州旧志云历山在州南六十里妫汭泉出焉方山在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永乐镇后纯阳宫即在其麓外
 此所载山水尚夥而五老山不见州志今以地形揆
 之则虽谓虞乡奄有方山五老山之阴永济奄有方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2b 页 WYG0548-0533b.png
 山五老山之阳也可而今虞乡西界裁止草平头与
 雷首相距三十里是与金时界异也
 临晋县
汉志颜师古注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
 乡故芮国莽曰监晋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臣瓒
 曰晋水在河之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
 旧说曰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师古曰瓒说
 是也说者或以为魏文侯伐秦置临晋非也文侯重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3a 页 WYG0548-0533c.png
 城之耳岂始置乎
王恭先临晋辨 旧志谓秦筑高垒以临晋国即今之
 临晋非也考班氏注左冯翊临晋县故大荔也秦取
 之更名应劭曰以临晋水故名臣瓒曰晋水在河之
 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旧说秦筑高垒
 以临晋国故曰临晋章怀注曰临晋故城在今同州
 朝邑县西南斯言当矣史淮阴侯傅魏王豹盛兵蒲
 坂塞临晋师古曰临晋在河之西滨东临晋境魏世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3b 页 WYG0548-0533d.png
 家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正义曰在同州澄城县
 界前曹参傅参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伍被传淮
 南王曰先要成皋之口塞轘辕伊阙之道守武关然
 此北尚有临晋关地理通释云即蒲津关在临晋县
 由诸说观之史记所谓塞临晋者塞对河之临晋关
 耳小司马不谙地形乃曰临晋县名在河东岸对旧
 关不知汉时河东止有解县而无临晋此说一误后
 人沿为口实一统志于蒲州临晋遂曰秦筑高垒以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4a 页 WYG0548-0534a.png
 临晋国故名夫筑垒临晋本无所出独见于臣瓒之
 注汉书既引以实冯翊不知诸儒何见欲引入河东
 也即曰河曲可入王官可俘而高垒何不可筑但河
 东西未闻一时有两临晋讹以傅讹建安冯智舒因
 之作质实编以注朱子纲目质而不实贻误尤甚予
 固不得不为之辨
宋白曰天宝之更今名必有所据则应劭临晋水之说
 未可厚非按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4b 页 WYG0548-0534b.png
 括地志云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
 十五里抑或以临晋阳而名之
 临晋辨 按临晋之名始于唐天宝十三载临晋水
 临晋境二说昔人互持未决据颜师古注临晋故大
 荔秦获之更名又据章怀注大荔古戎国秦获之改
 曰临晋今同州城是也又据地理通释临晋关即蒲
 津关在临晋县晋志注临晋属冯翊郡不属河东合
 上三说所指皆非今临晋治也同州蒲津去今临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5a 页 WYG0548-0534c.png
 止百里然不可混
 虞乡县
路史虞帝先世所封河东虞阪所谓嫔于虞者今解之
 虞乡一曰吴在虞城北十三州志云平陆吴山上有
 虞城舜始封是穆王登薄山寘轸之隥宿于虞是也
 杜注在河东大阳乐史以为安邑故武德为虞州乃
 都也
路史解唐叔后今河中临晋东南故解城在桑泉之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5b 页 WYG0548-0534d.png
 虞乡东三十里城犹属解僖十五年解梁以赂秦者
 非昭二十二年之解后魏为二南解虞乡北解临晋
地形志河东郡南解注二汉晋曰解属后改有桑泉城
 北解注太和十一年置有张杨城
北周世宗二年于河东置蒲州河北置虞州弘农置陜
 州正平置绛州邵郡置邵州 隋改南解为虞乡有
 石锥山百梯山百径山今临晋县西南三十里五姓
 湖北有故城即其地也大业九年徙虞乡县于今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6a 页 WYG0548-0535a.png
 州治唐武德元年更虞乡为解县而于解西五十里
 别置虞乡县元后虞乡镇是也世祖至元三年省虞
 乡入临晋 虞田临晋南六十里西魏置虞乡县隋
 𨽻蒲州唐因之元省入临晋
唐河中府义宁元年治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东
旧通志夏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临晋县之虞乡旧
 县志虞乡以舜都名古解梁地
国朝雍正八年复分临晋置虞乡县 雍正辛亥署刑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6b 页 WYG0548-0535b.png
 部侍郎韩光基等奏臣到临晋县随赴坡上县川并
 虞乡山下一带地方相度形势察访舆论盖因原任
 侍郎王玑条奏分设虞乡县于坡上地方而抚臣石
 (阙/)以坡上去临晋县治仅十馀里请将虞邑设于洓
 水河南之虞乡镇臣等窃以虞南临北中隔洓水一
 河实天成之界限请即以洓水一河为两县交界凡沿
 河村庄坐落河南者俱编入河南就近之里分以归
 虞乡坐落河北者俱编入河北就近之里分以归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7a 页 WYG0548-0535c.png
 晋统计临晋一县应分四十一里平阳卫四所新设
 虞乡一县应分二十四里
 临虞今古分合辨 虞乡在唐虞夏商皆属畿内春
 秋属解梁奄有桑泉等地战国属魏汉置解县属河
 东郡魏正始晋太康皆名解以司州领之后魏太和
 元年曰安定西魏大统十一年改分南解北解南解
 有桑泉城(见魏/书注)又改绥化又曰虞乡有石锥山百梯
 山百径山(见隋/书注)北解有张杨城(见魏/书注)寻废隋开皇十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7b 页 WYG0548-0535d.png
 六年置桑泉有三嶷山(见隋/书注)北面并今猗氏之半又
 别置虞州兼得今安邑地有盐池银冶至大业初州
 废(见隋/书注)又改南解为虞乡义宁元年虞乡属安邑郡
 唐武德元年更虞乡为解县属虞州而于解西五十
 里别置虞乡县(即元废县后/之虞乡镇也)三年析桑泉置温泉县
 九年省入桑泉贞观十七年废虞州省解入虞乡有
 盐池女盐池紫泉监二十二年复以地入解天授二
 年复析解县置虞乡北十五里有涑水渠渠即贞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8a 页 WYG0548-0536a.png
 十七年刺史薛万彻开自闻喜引入下临晋者也(见/唐)
 (书/注)五代至宋金惟周世宗二年于河北复置虞州馀
 皆名虞乡元世祖至元二年乃省虞乡入临晋按虞
 乡名始于西魏(见隋/书注)属虞州者前后止数十年而汉
 后隋前皆属河东唐罢郡为州属蒲州宋金元属河
 中府明属平阳府蒲州临晋名始于天宝十三载前
 此与虞乡或分或合其北解故城在今临晋东南城
 东城西两村之间非今解州治也(见郭为观/郇城考)惟南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8b 页 WYG0548-0536b.png
 昔人所指各别考解州旧志南解管至虞乡镇即今
 虞乡县是也临晋旧志虞乡在临晋西南三十里五
 姓村北之古城即古解梁地也郭为观则谓在卿头
 村即今涑水南径处也意卿头五姓以及元虞乡镇
 皆古南解所辖乎抑五姓湖即张杨池临晋旧志引
 括地志云张杨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
 四十里则五姓湖倘亦北解所辖乎春秋桑泉故城
 在今临晋东北与魏桑泉城隋桑泉城亦未可混为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9a 页 WYG0548-0536c.png
 一隋桑泉即北解故城是也自省虞乡入临晋几五
 百年今以涑水姚渠中隔徵输不便是以有复设虞
 乡之议其管辖以涑河为界属蒲州府自猗氏祁村
 智光以东临晋五姓村以西沿河如东西渠下东西
 坈头大小姚村杨村蒲落头等村以南直达条山之
 阴皆𨽻虞乡其馀河北各村皆𨽻临晋天成界画良
 规不易矣
 隋书注开皇十六年置虞州大业初州废唐书注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29b 页 WYG0548-0536d.png
 宁元年以安邑虞乡夏置安邑郡武德元年曰虞州
 又析置桐乡县三年析安邑置兴乐县贞观元年省
 十七年州废按虞州治在安邑盖兼夏与虞乡而辖
 之言虞乡即解在其中矣
 虞乡有百梯山石锥山百径山见于隋书今考百梯
 山即方山在虞乡西南平陆有锥子山一名石锥壁
 即石锥山解州东有百径岭即百径山亦与平陆接
 界然则隋书所载之虞乡其东南疆域殆甚广欤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0a 页 WYG0548-0537a.png
 魏地形志河东郡北解县有张杨城水经注云张杨
 城即汉书曹参傅之所谓东张矣苏林曰属河东即
 斯城也括地志云张杨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
 县西北四十里今按地形五姓村北之古城距张杨
 池止四五里距虞乡治止二十馀里括地志所指虞
 乡西北四十里疑指卿头故城以及城东城西两村
 之故城非今虞乡县治也
 平阳卫所屯营有五旧𨽻临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0b 页 WYG0548-0537b.png
国朝雍正三年裁卫五年始𨽻于县田赋丁徭与民画
 一八年分设虞县以涑河为界右所在涑河南故𨽻
 虞乡其左所中所前后所仍属临晋晋府群牧十三
 营本散列东西今以夏吴浪店夹马口下马营在西
 北隅与临晋近故属临晋其馀九营在涑河南故拨
 入虞乡从民便也
 虞乡虞城辨 虞都蒲坂即蒲州永济也虞乡相距
 六十里在甸服内临晋旧志谓虞乡以舜都故名他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1a 页 WYG0548-0537c.png
 无所考问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后得周章已为吴
 君别封其弟虞仲于故夏墟在河东大阳县今夏县
 有大阳故关即平陆县东北六十里古虞城亦谓之
 西吴(一作/西虞)傅十二世为虞公即出奔共池者也后晋
 假道伐虢上阳遂被袭迁其民于今孝义县之虞城
 舜后与周后不可合为一也有谓虞封上公公侯方
 百里安知虞乡不属虞仲乎按今虞芮所让閒田尚
 存繇王官谷越横岭至芮城凡五十馀里繇解州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1b 页 WYG0548-0537d.png
 东循盐池王家井而南越山至平陆县凡百里古虞
 城又在今县东北六十里去虞乡甚辽阔越岭而辖
 似为未便若虞乡达蒲坂地差平坦则以虞乡为舜
 后封似为近之抑史记帝舜为有虞皇甫谧注舜嫔
 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杜预注
 虞思虞舜后诸侯也思有虞君也路史虞帝先世所
 封河东虞坂所谓嫔于虞者今解之虞乡前编舜之
 先国于虞为虞氏系出虞幕十三州志云平陆吴山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2a 页 WYG0548-0538a.png
 上有虞城舜始封是穆天子登薄山寘軨之隥宿于
 虞是也又路史平陆东北六十里吴山上有故虞城
 虞井本帝舜之后国所谓西虞合此数说意舜后封
 域殊广且袤及平陆境内乎史载舜子商均封国夏
 后之时或失或续不可详考今归德府虞城县昔傅
 禹封商均于此在汉亦名虞县而今荣河又称古纶
 地左传载夏少康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二姚而邑诸
 纶旧注纶即虞邑博物志以汾阴为古纶汲冢古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2b 页 WYG0548-0538b.png
 括地志竹书纪年皆谓在巩洛间此可阙疑路史又
 以解为唐叔后谓叔虞子良食采于解邑遂以邑为
 氏云
 猗氏县
前后汉猗氏胥属河东郡注地道记曰左传文十三年
 詹嘉处瑕在县东北(日知录中/尝辨之)晋属河东郡注古猗
 顿城魏属河东郡注有介山塘 又北猗氏属北乡
 郡注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 隋属河东郡注西魏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3a 页 WYG0548-0538c.png
 改曰桑泉后周复焉
  附录
前汉猗氏属上党郡 后汉猗氏属上党郡注汉书音
 义县出鹖
职方氏冀州畜宜牛羊上党旧有猗氏县(岳阳有/猗氏关)地当
 在长子屯留西北间
汉鲍宣徙长子曰宜畜牧唐藩镇泽潞傅大将李万江
 有津梁种马元李植以谷量牛马富甲诸州明弘正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3b 页 WYG0548-0538d.png
 时壶关犹有张万羊之称
屯留汉晋魏胥属上党郡 地形志上党郡屯留注二
 汉晋属有屯留城凤凰山一名天冢山大王山上有
 关龙逢祠有疑山迈泽黄河岭绛水自寄氏界来入
 浊漳因名交漳余吾城阳水源出三槐山东流合车
 台水东南入绛水
 寄氏注二汉为猗氏属北魏景明元年复改有猗氏
 城三想山北有水源出蒲谷东南流入绛水有八礼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4a 页 WYG0548-0539a.png
 泉上党谷有盘秀岭蓝水出其南东入浊漳有方山
 伏牛山 乐阳注普泰中分长子寄氏置有望天岭
 绛水所出有尧庙
岳阳汉属上党郡魏属义宁郡隋属临汾郡唐属晋州
 宋金属平阳郡元属晋宁路 元志岳阳注下本猗
 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
 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改为
 岳阳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4b 页 WYG0548-0539b.png
 猗氏辨 猗氏古属河东郡以猗顿所居名迄元明
 不改独西魏改曰桑泉后周复焉隶汾阴郡桑泉即
 今临晋北坡临晋在隋开皇亦曰桑泉有三嶷山金
 置临晋亦有三嶷山后魏属河东郡者曰猗氏注云
 有介山塘属北乡郡者曰北猗氏注云有解城古解
 在临晋三嶷属猗氏西北隅二邑分合无常自昔然
 矣然胥属蒲州府境惟屯留岳阳旧亦名猗氏屯留
 有余吾之地及寄氏之半魏书注云寄氏二汉为猗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5a 页 WYG0548-0539c.png
 氏属北魏景明元年复改有猗氏城岳阳在元属晋
 宁路注云本猗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
 岳阳别有猗氏关按屯留岳阳接壤在沁水浮山北
 去蒲属之猗氏且五百里考前后汉猗氏𨽻河东郡
 而上党郡又有陭氏猗氏史笔精严必无冗复又孔
 丛子曰猗顿之间术于陶朱公也曰欲速富当畜五
 㹀乃适上党之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后
 赀息不可胜计名驰天下然则北繇平潞南逮蒲阪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5b 页 WYG0548-0539d.png
 将胥猗顿畜牧蕃息地邪
  郇瑕
路史荀侯爵珣郇也今猗氏西南古郇城是杜佑云猗
 氏古珣国竹书纪年次于郇者或云邠之三水栒邑
 非也晋伐荀以赐原氏则河东矣汾水所经荀城也
  又曰荀逝敖采本郑地重耳军卢柳湿次于郇者
  按晋语狐偃盟于郇韦云郑地非河东郇是韦昭
  失之于前而罗泌失之于后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6a 页 WYG0548-0540a.png
汉志右扶风栒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应劭曰左
 传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臣瓒曰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郇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又云文公城荀然则荀当在晋之境内不得在扶风
 界也今河东有荀城古荀国师古曰栒读与荀同
文王第十七子封郇国郇音荀一音环今有环音之氏
 而未闻荀者氏族博考云按谱文王第十七子然原
 郇二侯不在其例此谱系之家失于纪载原郇为文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6b 页 WYG0548-0540b.png
 王之昭左氏甚明(第十七子一本/作第十五子)
元和志猗氏西南四里绛之正平西十五里
郇伯故城县南十八里周文王第十五子封此南三里
 有涑水故道
郇城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九年废
北平故垒即北城址也唐马燧讨李怀光筑此
路史县南二十里有猗氏故城鲁人因陶朱兴富于猗
 氏因曰猗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7a 页 WYG0548-0540c.png
路史杜预云郇瑕古国伏氏云在解东郇瑕氏之墟也
 地薄水浅近于盐谓盐泽也然郇与瑕二郇音环
路史苦苦成也王符云郤犨采于苦曰苦城故城在盐
 池东北后或为枯齐人改曰车成(一作古/城谬)
旧志晋公子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令狐在今县西
 十里桑泉之析置则自隋开皇十六年始也春秋杜
 氏注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盐在解县西北盐今猗氏
 县盐池也魏都赋注盐池在猗氏县南四十六里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7b 页 WYG0548-0540d.png
 子厚曰猗氏之盐晋宝之大也唐书地理志注猗氏
 为次畿地有孤山元王思诚诗条山河水壮封疆城
 外嵋原百里长蒲坂东通猗顿宅桑泉南下接虞乡
 亦统诸邑而论之
郭为观郇伯故城考 邑城南十八里有郇伯故城俗
 乃称为猗氏故城而指临晋之亭东村小盖堡为郇
 伯城误矣按水经注涑水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又
 西径郇城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8a 页 WYG0548-0541a.png
 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按竹书纪年
 云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
 臼衰皆降秦师狐毛先轸禦秦至于庐柳穆公使公
 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
 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
 乡俗名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
 文孤證矣据此则解县西北之说注已先驳之矣考
 解故城有二皆非今治今治乃唐改隋虞乡县故治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8b 页 WYG0548-0541b.png
 为之而别于其西五十里置虞乡县其故城一在临
 晋之城东城西两村之间乃北解也一在卿头村乃
 南解也其故迹皆存北解置于元魏间不久而废桑
 钦汉时人则水经所谓又西过解县南并注所谓西
 南径解县故城南者皆指南解言也其故址正在郇
 城西南二十馀里况涑水故道现在郇城南三里许
 非注中西径郇城之明證乎注又云郇在猗氏故城
 西北今猗氏故址虽不可考然以地势度之必在今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9a 页 WYG0548-0541c.png
 解安二境之界按注谓盐田本司盐都尉治故杜预
 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则其城必近盐田可知也况注明谓涑水径猗氏故
 城北今郇城迤东数十里涑水故道宛在也非径其
 北而何哉如以郇为猗则古城之脉东北自名条冈
 来坡坨连亘界无隐伏之处涑水安得越而西径乎
 至于亭东村小盖堡居峨嵋之原地势高亢南距涑
 水故道不啻五十里又安得谓之径乎又春秋传云
卷一百七十八 第 39b 页 WYG0548-0541d.png
 郇瑕地沃饶近盬今亭东去盐池七十里岂得言近峨
 嵋硗瘠之地又岂得言沃饶乎且即亭东之名义释
 之亦断非故郇也盖秦汉建置大者曰县曰邑小者
 曰乡曰亭有尉有长如泗上亭长灞陵亭尉是也然
 则亭束必是古亭遗址亦犹北解故城之左右以城
 东城西名村也岂得妄指为郇都乎况古城遗址周
 回十馀里四方八门规模宏阔其为国都之制而非
 县邑之制也夫复何疑(隋地理志河东郡虞乡后魏/曰安定西魏改曰南解又改)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0a 页 WYG0548-0542a.png
 (曰绥化又曰虞乡此郭氏/郇伯故城考之案据也)
 猗氏城郇城解城桑泉令狐臼城等地通辨今猗
 氏城非郇伯故城也故城在今县治南十八里猗故
 址不可考然郦注瑕城在故解城东北二十四里猗
 氏故城西北俗名郇城郭为观据此以辨且谓北解
 在今临晋城东城西两村之间南解在卿头村去郇
 城西南二十馀里按郇城在猗县南二十里隋大业
 九年废与郇伯故城似属两地左传郇瑕每分举而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0b 页 WYG0548-0542b.png
 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则连及之揆其里道
 疑亦不相远也猗氏故城应在郇城东南郭为观谓
 应在解安之交乃今解非古解也但杜释地云今解
 西北有郇城又曰猗氏县东北有瑕城服虔曰郇国
 在解县东解东解西二说不符意晋时解之东境所
 辖甚广西北二字第据一境而言耳晋志注解谓有
 盐池今池东西共一百二十里地形可据至服虔所
 云在解县东则无论南北解皆属东境此无可疑者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1a 页 WYG0548-0542c.png
 卿头去城东城西两村约二十五里城东城西在今
 涑河北卿头在涑河南古令狐在今猗氏之西北隅
 春秋桑泉故城在今临晋东北隅后汉解有桑泉城
 杜注在县西二十里后魏南解有桑泉城疑皆在临
 晋而西魏改猗氏曰桑泉隋桑泉有三疑山则又兼
 界今之临猗二邑矣臼城后汉亦属解晋文公取臼
 衰即此据杜预注在县东南是谓在解县东南也应
 属今虞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1b 页 WYG0548-0542d.png
 万泉县
唐书河中府万泉注本𨽻泰州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
 猗氏汾阴龙门置州废𨽻绛州大顺二年来属有介
 山
顾炎武绵上辨 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
 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
 绵上为之田杜氏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水
 经注石桐水即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径石桐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2a 页 WYG0548-0543a.png
 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袁崧郡国志曰界休县有介
 山有绵上聚子推庙今其山南跨灵石东跨沁源世
 以为之推所隐而汉魏以来傅有焚山之事太原上
 党西河雁门之民至寒食不敢举火石勒禁之而雹
 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前史载之无异辞
 也然考之于傅襄公十三年晋悼公蒐于绵上以治
 兵使士丐将中军让于荀偃此必在近国都之地又
 定公六年赵简子逆宋乐祁饮之酒于绵上自宋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2b 页 WYG0548-0543b.png
 晋其路岂出于西河界休乎况文公之时霍山以北
 大抵皆狄地与晋都远不相及今翼城县西亦有绵
 山俗谓之小绵山近曲沃当必是简子逆乐祁之地
 (襄公二十九年齐高竖致卢而出奔/晋晋人城绵而寘旃绵或即绵山)今万泉县南二
 里有介山汉书武帝纪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
 有光应地理志汾阴介山在南(今万泉古/汾阴地)扬雄传其
 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
 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3a 页 WYG0548-0543c.png
 八荒雄作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
 山嗟文公而悯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水经注亦引此
 谓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隐于是
 山而辨之以为非然可见汉时已有二说矣
 荣河县
荣河古纶地夏少康邑 左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
 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
 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3b 页 WYG0548-0543d.png
 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
 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
 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
 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正义括地志云故锄城在滑州卫城县十里晋地记
 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括地志云商邱
 今宋城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斟
 鄩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4a 页 WYG0548-0544a.png
 西北二十里本过国地故鬲城在洛州密县界杜预
 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戈在宋郑之间也寒国在北
 海平寿县东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瓒云斟鄩在河
 南盖后迁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
 之夏季又居之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
 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夏
 季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又
 周书度邑篇云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4b 页 WYG0548-0544b.png
 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邹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
 里盖夏季所居也阳翟县又是禹所封为夏伯
日知录夏之都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
 则冀方之地入于羿矣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所有至
 后失国依于二斟于是使浇用师杀斟灌(在今寿/光县)
 伐斟鄩(在今/潍县)而相遂灭(左传哀/元年)乃处浇于过(今掖/县)
 致东方处豷于戈(杜氏解在/宋郑之间)以控南国(襄四/年)其时靡
 奔有鬲(今在德/平县)在河之东少康奔有虞(今虞/城县)在河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5a 页 WYG0548-0544c.png
 南而自河以内无不安于乱贼者矣合魏绛伍员二
 人之言可以观当日之形势而少康之所以布德兆
 谋者亦难乎其为力矣(竹书谓太康元年/即居斟鄩非也)
博物志以汾阴为古纶今汾阴北九里汾阴城(宋州虞/城西二)
 (十五里纶城/乃正说也)后汉书黄琼至纶氏称疾不进章怀注
 纶氏即夏之纶国少康之邑也竹书纪年云楚及秦
 伐郑纶氏今洛州故嵩阳县城是也(李膺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注纶氏县属颍川郡故城今阳城县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5b 页 WYG0548-0544d.png
 纶辨前汉汾阴属河东郡注介山在南后汉汾阴
 有介山注引博物记曰古之纶少康邑县西北有狐
 谷亭郭璞尔雅注曰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
 其深无限名之为瀵此荣河所据以名古纶者也顾
 前汉颍川郡别有纶氏后汉志梁国所𨽻之虞有空
 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纶城少康邑按瀵水见尔雅
 水经注皆在汾阴县如临晋有瀵泉同州合阳亦有
 瀵皆可考惟少康邑不见于汾阴本文而特纪于梁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6a 页 WYG0548-0545a.png
 国今以博物记录之
汾阴城县北九里周显王十四年秦伐魏取汾阴土人
 名殷汤城
汉志注汾阴介山在南
地形志秦州北乡郡领县二 北猗氏 汾阴注二汉
 晋属河东后属有北乡城后土祠
隋汾阴注旧置汾阴郡开皇初郡废有龙门山
唐宝鼎注义宁元年以汾阴龙门置汾阴郡武德元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6b 页 WYG0548-0545b.png
 曰泰州州废来属开元十年获宝鼎更名有后土祠
宋大中祥符中以荣河为庆成军熙宁元年废以荣河
 𨽻府而县治置军使
金贞祐三年升荣州以河津万泉𨽻焉有黄河汾水睢
 邱元初废州复县
辽州
地形志乐平郡辽阳注晋属太平真君九年并乡孝昌
 二年复有黄泽岭辽阳城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7a 页 WYG0548-0545c.png
隋志乐平注旧置乐平郡开皇初废郡十六年分置辽
 州及东山县大业初废州及东山县有皋落山有清
 漳水 和顺注旧曰梁榆开皇十年改有九京山
 辽山注后魏曰辽阳后齐省开皇十年置改名焉十
 六年属辽州并置交漳县大业初废州并罢交漳入
 焉有萁轑水 平城注开皇十六年置有徐水石艾
 注有蒙山 以上同属太原郡
唐志辽州乐平郡下武德三年析并州之乐平辽山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7b 页 WYG0548-0545d.png
 城石艾置六年徙治辽山八年曰箕州先天元年避
 玄宗名曰仪州中和三年复曰辽州领县四 辽山
  榆社 平城 和顺
宋熙宁七年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县为镇入辽山县𨽻
 平定军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
 复置州县镇并复来𨽻元祐元年复置辽山和顺平
 城榆社县属乐平郡
金辽州中刺史天会六年以与东京辽州同加南字天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8a 页 WYG0548-0546a.png
 德三年复去南字
元𨽻晋宁路
明一统志隋置平城县𨽻并州金废为镇后复置改曰
 仪城辽阳城本涅氏县后魏改辽阳北齐省隋置辽
 山县于此城唐废 辽阳城在县北唐武德三年以
 枯河涨潦徙今治
 辽州界辨 辽州在秦汉为上党地后魏曰辽阳隋
 曰辽山唐曰辽州曰箕州曰仪州曰乐平宋曰平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8b 页 WYG0548-0546b.png
 元属平阳路明为辽州东界河南彰德府武安县西
 界太原府太谷县南界沁州武乡县北界平定州乐
 平县按州南北太行山绵亘八九百里而州治在太
 行绝顶云
 和顺县
旧唐志和顺汉沾县地隋为和顺县武德初属并州三
 年改属辽州 是年析置义兴县六年省
县治东北有和顺古城与今县城相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9a 页 WYG0548-0546c.png
 榆社县
隋开皇初改涅县为榆社今西北三十里社城镇汉涅
 县址也
唐志榆社本𨽻太原郡义宁元年析上党之乡置武德
 元年𨽻韩州三年以县及并州之平城置榆州又析
 置偃武县六年州废省偃武以榆社平城来属 地
 理新书石晋韩王王建立以地多桑榆仍名县曰榆
 社
卷一百七十八 第 49b 页 WYG0548-0546d.png
路史榆州孤而无使曲沃伐之而亡(见博物志当亦/周书文今不见)
 之榆社或云魏榆(晋之雍榆亦曰魏榆杜预云朝/歌东有雍榆城今衡县隋改)
故县在治东六十里高岭盘隔有城址或曰辽山县或
 曰古箕城
古城址在治东北与今县城相倚周四百八十丈
  按榆社与武乡在汉同为涅县故地而在晋同名
  武乡隋于武乡析置榆社在宋同属威胜军即今
  沁州是宋以前辽沁殆合为一也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0a 页 WYG0548-0547a.png
沁州
后汉志涅有阏与聚(今俗名/乌苏村)
地形志乡郡铜鞮注二汉晋属上党有铜鞮城有乌苏
 城沙石堆有尧祠 襄垣郡五原注建义元年分上
 党郡之屯留置
隋志铜鞮注有旧涅县后周改为阳城开皇十八年改
 为甲水大业初省入有铜鞮水(甲水城在/今治北)
唐沁州本义宁郡义宁元年置天宝元年更名阳城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0b 页 WYG0548-0547b.png
 领沁源和川绵上三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于潞州铜鞮县乱柳石围中建威胜
 军
金志沁州中锦山郡宋威胜军天会六年升为州元光
 二年升为节镇军曰义胜领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
 县
元领铜鞮沁源武乡三县
铜鞮城在州南四十里晋大夫羊舌赤邑汉县𨽻上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1a 页 WYG0548-0547c.png
 郡金徙沁州治此明省入沁州今名故县村
断梁城在州东北广袤二里三面绝涧 上党记铜鞮
 晋别宫墟关犹存北城去晋宫二十里羊舌所邑左
 传成九年晋执郑伯于此
 沁州界辨 沁州为晋铜鞮大夫羊舌赤邑铜鞮山
 在州城南又传有旧宫遗址秦汉属上党郡沁源即
 榖远沁水自出魏置义宁郡郡治在县隋废复置后
 又升为郡又析置和川县唐称阳城郡属韩州改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1b 页 WYG0548-0547d.png
 潞州又称沁州武乡即涅氏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
 魏罢复置领阳城襄垣乡铜鞮四县隋析榆社兼南
 垣州又改丰州唐属韩州及潞州自涅城徙治于南
 亭川即今治也两县在宋均属威胜军一名铜川神
 武军是沁州所辖本与潞泽辽通自明分建州治领
 二县沁源在州西界平遥介休岳阳灵石武乡在州
 东北繇河南彰德府涉县过潞安府达太原府祁县
 尤为南北要路隋唐间州治在沁故至今州以沁名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2a 页 WYG0548-0548a.png
 其发源不在州治也
 沁源县
隋书沁源注后魏置县及义宁郡开皇初废十六年置
 沁州义宁县十八年改为和川大业初州废又废和
 川县入焉
唐书武德二年析置招远县三年省 义宁元年析沁
 源置和川
宋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𨽻威胜军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2b 页 WYG0548-0548b.png
金元光二年升谷州
元至元十年省绵上入沁源
 武乡县
汉志注涅氏涅水也师古曰涅水出焉故以名县章怀
 注涅县名属上党郡故城在今潞州乡县西
地形志乡郡注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
 置领县四 阳城注二汉晋上党曰涅永安中改有
 涅城 襄垣 乡注郡治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3a 页 WYG0548-0548c.png
 阳属焉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 铜鞮
隋书乡注开皇初废旧郡十六年分置榆社县大业初
 废又有后魏南垣州寻改丰州后周废
旧唐志武乡汉垣县后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改为
 乡县属韩州州废属潞州则天加武字神龙元年去
 武字复为乡县后又加武字 属潞州上党郡
宋武乡注熙宁七年废辽州以榆社县为镇入焉元丰
 八年复置辽州以榆社往𨽻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3b 页 WYG0548-0548d.png
金志有胡甲水武乡水
元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平定州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祒为右军许钧为左军
 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剪将军骑赵希并将胡
 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邱华阳鸱上塞王军
 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徐广曰径者山绝之名常山有井陉中山有苦陉上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4a 页 WYG0548-0549a.png
 有阏与 正义陉陉山也在并州陉县东南十八里
 赵希并将代赵之兵与诸军向井陉之侧共出定州
 上曲阳县攻取丹邱华阳鸱上之关 括地志上曲
 阳故城在定州曲阳县西五里 丹邱邢州县括地
 志北岳五别名三曰华阳台 徐广曰鸱一作鸿鸿
 上故关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 鄗在常山 括
 地志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封龙山
 在鹿泉县南四十五里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4b 页 WYG0548-0549b.png
汉志注绵曼水东至蒲吾入虖池水
地形志乐平郡石艾注前汉属太原后罢晋属真君九
 年罢孝昌六年复故名上艾后改有井陉关苇泽关
 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路史艾侯爵穆鼎有艾侯作□王俅以为共误并之广
 阳汉之上艾后汉石艾也又吴有艾县隋入建宁有
 艾陵今在武宁
广阳城州东南三十里古上艾县后改石艾唐天宝初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5a 页 WYG0548-0549c.png
 改广阳县至宋徙榆关而废 古广阳城在州西南
 今名广阳村
唐武德八年赛鱼城为受州治贞观八年州废 唐建
 承天军为太原恒山之界后唐庄宗会赵王镕于此
 宋太平兴国时废今名承天都娘子关在焉
太平兴国四年以广阳地当冲要又先克复乃升为平
 定军
金平定州有刺史本宋平定军大定二年升为州兴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5b 页 WYG0548-0549d.png
 二年为防禦十一月复降为刺郡领平定乐平二县
 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
 立乐平领一县
明井陉兵备道驻获鹿𨽻山西职官
  按二汉俱有平定县属西河郡莽曰阴平亭非此
  平定也此平定宋始更名
 平定界辨 太原东二百八十里为平定州众山环
 绕当井陉要冲为直𨽻正定之门户汉以后或𨽻太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6a 页 WYG0548-0550a.png
 原郡或𨽻常山国或𨽻乐平郡或𨽻辽州或𨽻受州
 或𨽻镇州宋为平定军而金升为州元明因之
国朝分太原之寿阳盂二县与乐平同𨽻州治而新旧
 固关间又增置甘桃驿焉
 寿阳县
 寿阳辨 寿阳在太原榆次之东魏地形志中都注
 有榆次城寿阳城受阳注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
 平属有大陵城文谷水隋书寿阳注开皇十年改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6b 页 WYG0548-0550b.png
 南受阳县为文水分州东故寿阳置寿阳有燕岩唐
 书盂注武德三年以盂受阳置受州寿阳注本受阳
 武德六年徙受州来治又以辽州之石艾乐平𨽻之
 贞观八年州废县皆来属十一年更名有方山按今
 之文水即魏之寿阳隋之寿阳非即受阳也其州东
 故寿阳疑即魏中都之寿阳城以地形别之当以在
 榆次者为西寿阳以𨽻平定州者为东寿阳云金兴
 定二年九月割𨽻平定州四年以寿阳县西张寨置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7a 页 WYG0548-0550c.png
 晋州按此晋州与平阳之晋州有辨
 盂县
路史仇吾一曰仇繇韩子云仇繇小国为智伯所灭后
 有仇吾氏(吕春秋中山国有夙繇之君/智伯伐亡之即仇繇之误)一作𡴴犹非
 国策云智伯欲伐之遗以大钟(韩子智伯以大钟遗/仇繇又云遗以广车)
 按河东盂县有原仇城或云即盂之外城仇繇城俗
 名原仇九域志亦在九原并(又云𡴴犹班志属临淮/今泗之涟水或以为即)
 (仇繇非智伯/所伐不在是)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7b 页 WYG0548-0550d.png
  按今县北六里有仇犹山东有仇犹城又傅仇犹
  妃殉于腥河
汉志盂注晋大夫盂丙邑后汉志注作盂邴邑
路史盂盂丙盂大夫祁氏汉县𨽻太原唐邢今阳曲东
 北八十里故盂城定八年刘子伐盂(读志/云国)非卫东盂
 也(定十四年蒯瞆献齐者/也又哀四年盂周地)若宋盂(僖二十一年公作/霍谷作雩一作宇)
隋开皇十六年置原仇大业初改盂县有白鹿山
唐𨽻太原府武德三年以盂受阳置受州贞观元年省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8a 页 WYG0548-0551a.png
 并州之乌河县入焉
金兴定中升为州听绛州元帅府节制置刺史寻复有
 白马山泉仇山滹沱水
元亦名州
张淑誉盂邑辨 仇犹国名见战国策作叴由即今之
 盂县是也县治东北里许仇犹故城基尚在赵之所
 谓原仇城即此按左传顷公十二年韩宣子卒魏献
 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分羊舌氏之田为三盂丙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8b 页 WYG0548-0551b.png
 为盂邑大夫此鲁昭公二十八年事也疑此时晋国
 别有盂邑非今之盂但未知邑治在何处旧志以今
 之盂为盂丙之食邑因误以盂丙即仇犹亡国之主
 似误又按史记通鉴纲目等书皆载荀瑶灭夙繇注
 曰翟国也战国策作叴由目曰初智伯欲灭夙繇而
 无道乃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夙繇之君斩岸堙
 谷以迎钟赤草蔓枝谏曰智伯贪而无信欲伐我而
 无道今师必随之不听赤草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9a 页 WYG0548-0551c.png
 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遂断毂而行至齐而夙繇
 亡所载甚明旧志以盂丙为仇犹之君以赤草蔓枝
 为盂丙家臣亦误按旧志赵灭仇犹置原仇城此今
 之盂县无疑又云秦属太原汉于原仇西百里置盂
 县注云疑即抚城县或曰即大盂县未知孰是愚按
 此乃盂丙食邑之盂与仇犹无与又按旧志云春秋
 时在太原府东北八十里置大盂城注云即今黄鼠
 村然访之乃在黄鼠之北三十里此乃战国之盂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59b 页 WYG0548-0551d.png
 丙所分或在是乎总于今之盂无与(与汉书/注稍异)
日知录曰春秋地名盂者有五僖公二十一年宋公楚
 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宋之盂也定公
 八年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周之盂也十
 四年卫太子蒯聩献盂于齐卫之盂也而晋则有二
 盂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今太原盂县哀公
 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时阴人盂壶口此
 盂当在邢洛之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0a 页 WYG0548-0552a.png
 乐平县
昭公二十二年晋荀吴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
 之门遂袭鼓灭之 杜注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
寰宇记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鲜虞在北昔阳在
 南晋恐肥为备故从北伪东南行往会齐师乃先还
 假道鲜虞遂入昔阳也
刘炫曰肥鼓并在钜鹿 有昔氏钜鹿昔阳城
  按水经注一卷中昔阳城两见一在下曲阳一在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0b 页 WYG0548-0552b.png
  沾县疑有二昔阳城盖肥都沾县鼓都下曲阳也
路史昔阳本肥(肥子后/迁昔阳)今平定之乐平东五十里有昔
 阳故城昭十二年晋灭之故钜鹿境一曰夕阳开皇
 置昔阳于下曲阳今祁之鼓城
九域志赵鞅晋阳
列子襄子攻狄取左人中人应劭地理记中人城西北
 四十里有左人城左人之故邑 左人即今定之唐县
地形志乐平郡乐平注晋属真君九年并治孝昌二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1a 页 WYG0548-0552c.png
 复有象山祠沾岭八赋岭 乐平郡后汉献帝置真
 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复治沾城领县三 辽阳
  乐平 石艾
汉沾县𨽻上党郡隋置辽州于此今治西南有城址
隋志乐平注旧置乐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辽
 州及东山县大业初废州及山东县有皋洛山有清
 漳水
金兴定四年从辽州刺史行元帅府事郭文振请升乐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1b 页 WYG0548-0552d.png
 平县为皋州
皋落城在东南七十里即春秋皋落氏所居汉置县今
 为皋落村
正定志鼓聚在晋州西汉书晋荀吴灭鼓昔阳亭即此
日知录汉书地理志钜鹿下曲阳应劭曰晋荀吴灭鼓
 今鼓聚昔阳亭是也水经注泜水东径肥累县之故
 城南又东径昔阳城南本鼓聚十三州志曰今其城
 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2a 页 WYG0548-0553a.png
 其说皆同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攻齐
 昔阳取之夫昔阳在钜鹿故属之齐岂得越太行而
 有乐平乎
忻州
汉建安二年正月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
 领其民合为新兴郡今故城址尚存 二十一年议
 者以南单于部久居塞内与编户同而不输贡赋浸
 难禁治单于入朝魏王曹操遂留之邺下使右贤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2b 页 WYG0548-0553b.png
 归统其国分其众为五部居北部于新兴郡
地形志肆州注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
 领郡三 永安 秀容 雁门秀容郡注永兴二年
 置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领县四
秀容注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
 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 石城注永兴二年
 置有大颓石神 肆卢注治新会城真君七年并三
 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䢴城 敷城注始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3a 页 WYG0548-0553c.png
 光初置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
 轮泉神
旧通志肆州故城亦名秀容在西北五十里后魏肆州
 治此后周徙州治雁门县通考即积粟所在(肆卢川/亦在此)
 (一名肆/楼川)
尔朱氏世居北秀容道武初又令迁居南秀容羽健未
 迁仍后此北魏永兴置秀容郡后并肆卢敷城共领
 县四隋属楼烦郡唐属忻州定襄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3b 页 WYG0548-0553d.png
  按南秀容即今忻州北界北秀容三百里乃神池
  五寨岢岚县永宁州等境也
水经注魏土地记秀容胡徙居此立秀容护军东去汾
 水六十里
唐忻州定襄郡本新兴郡义宁元年以楼烦郡之秀容
 置
旧唐志秀容汉汾阳县地治郭下隋自秀容故城移于
 此因改为秀容县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4a 页 WYG0548-0554a.png
宋志定襄郡团练属忻州
 定襄县
汉建安中曹操驱塞下流民以实新兴郡始治定襄县
地形志肆州永安郡注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
 改领县五定襄注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
 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永安中属有赵
 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抚
 城 阳曲 平寇注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阳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4b 页 WYG0548-0554b.png
 焉永安中属有鸡头山神祠三会河 蒲子注始光
 三年置真君七年并平河属焉永安中属有索山祠
  驴夷
北齐河清二年周将杨忠袭并州不克而还遂于古城
 北面筑城(先未/有城)置定襄平寇蒲子三县其中移肆州
 于雁门
隋书定襄郡注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
 废领县一大利注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5a 页 WYG0548-0554c.png
 紫河
隋开皇十年移平寇于代州之崞县省定襄并秀容
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将杨长材据定襄四年李大恩讨
 平之封定襄王析秀容复置定襄 旧唐志定襄汉
 阳曲县地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阳曲古
 城置定襄县后废武德四年分秀容县复置有石门
 关
宋熙宁五年省定襄入秀容元祐元年定襄复为县入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5b 页 WYG0548-0554d.png
 忻州
古定襄城在城外汉为县后废今县乃其内城也魏土
 风记夏后氏筑或曰赵襄子又曰石勒起兵筑相传
 通忻州刘家沟屠岸贾洞
 定襄辨 今之定襄古阳曲也汉高帝置定襄郡领
 县十二曰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安陶武
 成武要定襄复陆后汉以故属雁门之善无中陵与
 桐过武成骆𨽻定襄郡而以定襄县改属云中郡建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6a 页 WYG0548-0555a.png
 安时移阳曲于太原界乃于其故城置定襄县𨽻新
 兴郡晋改晋昌县北魏定襄并云中九原晋昌三县
 来属隋省入秀容唐武德初析秀容置定襄𨽻忻州
 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中置定襄县永
 淳元年移民于朔州开元二十年移云州仍改定襄
 为云中县属云中郡宋省入秀容后复为定襄金元
 因之此定襄郡县之始末也大抵古云中定襄地本
 相近古云中在朔郡边外古东胜界定襄在云中东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6b 页 WYG0548-0555b.png
 南魏都定襄之盛乐(盛乐即/成乐)背负阴山前带黄河后
 自云中徙都平城即今大同郡治雁门关外又有小
 平城皆雁门郡地东南有参合坡则属代郡唐徙定
 襄于云中后改云州亦即今大同地他如唐丰州之
 安乐戍永济栅大同川大同故城与古云中地近而
 与今大同相去数百里若指今大同为汉云中因指
 今定襄以槩古之定襄是一误且再误也夫定襄有
 郡县之分即定襄县亦南北屡迁汉书郡国志凡郡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7a 页 WYG0548-0555c.png
 治所在县名必先书前汉定襄郡首成乐在今归化
 城唐书贞观十五年突厥思摩帅众兵渡河居于故
 定襄城即其地也后汉定襄郡首善无在今朔州十
 三州志所云旧定襄郡是也至汉定襄县前属定襄
 郡后属云中郡今右玉西有故城即故县大同忻州
 均非汉初定襄县地忻州有新兴故城肆州故城今
 定襄县有永安城抚城古阳曲城距县百里有古定
 襄城与魏地形志定襄注总合即旧唐书所云建安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7b 页 WYG0548-0555d.png
 时于阳曲故城置定襄县者亦为有据大同县西北
 二十里有定襄城明一统志谓汉郡唐县皆治此按
 二汉郡治首盛乐善无不闻治平城若指此为唐贞
 观中所置定襄县后改为云中县者则得之矣又按
 唐书忻州析秀容置定襄意定襄既改云中而秀容
 之析在其后欤今以二汉定襄郡所属十二县五城
 按之近日郡县归化城近成乐朔州近善无右玉近
 桐过五寨近中陵其馀则多在塞外(如武进有白渠/水出塞外西至)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8a 页 WYG0548-0556a.png
 (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武皋有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是也)缘置新兴
 郡后人民四散虽汉末驱塞外民实之惠帝又迁弘
 农三千户于此而自元魏时图籍已多散失至于唐
 别置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领州四道通大同云中
 此又在夏州塞外云
 静乐县
唐志静乐注武德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阳六度二县
 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省汾阳六度以静乐来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8b 页 WYG0548-0556b.png
 有天池祠有管涔山北有楼烦关有隋故汾阳宫
 宪州本楼烦监牧岚州刺史领之贞元十五年别置
 监牧使龙纪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领楼烦元池天池
 三县
  按宪州当在宁武宁化间
宋宪州汾源郡军事初置楼烦咸平五年移置静乐军
 县遂废军又废楼烦改𨽻岚州熙宁三年废宪州以
 静乐县𨽻岚州十年复宪州仍领静乐县政和五年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9a 页 WYG0548-0556c.png
 赐郡名 咸平九年废天池元池入静乐(天池县城/在今县北)
 (百六十里唐志注/天池即雁门关)
金兴定三年管州升防禦
元初置河北路都元帅府后为下州𨽻冀宁路
元史唐以静乐置管州后州废属岚州后又为宪州宋
 为静乐军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
 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
 割岢岚𨽻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卷一百七十八 第 69b 页 WYG0548-0556d.png
  按元史则宋金元时之静乐所辖广矣
明于县北八十里置宁化守禦所千户
黄图昌曰宋置崇化火山岢岚楼烦四军岢岚虽重兵
 而移置岚谷楼烦虽旧号而颇近静乐盖岢岚本因
 岚谷得名而楼烦则自并北管后已渐南矣独崇化
 为今之宁化去宁武为近火山属有偏头去偏头为
 近
契丹占天池庙地知并州韩琦以曩时彼所求修庙檄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0a 页 WYG0548-0557a.png
 正之
永安城旧为横水镇内有只吉大王殿明弘治间移为
 县后堂
 
 
 
 
 
卷一百七十八 第 70b 页 WYG0548-0557b.png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