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a 页 WYG0548-048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辨證(二/)
潞安府
长治县
綦母恢见魏王曰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
而两上党绝矣樊馀谓楚王曰韩兼两上党以临赵
即赵羊肠以上危 王海注战国策所谓两上党者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辨證(二/)
潞安府
长治县
綦母恢见魏王曰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
而两上党绝矣樊馀谓楚王曰韩兼两上党以临赵
即赵羊肠以上危 王海注战国策所谓两上党者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b 页 WYG0548-0485b.png
盖在韩赵之间犹安邑魏地而云取韩安邑也
史记正义秦上党郡今泽潞仪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
之半韩总有之至七国时赵得仪沁二州之地韩犹
有潞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沁州在羊肠坂之西
仪并代三州在勾注山之南秦以三郡攻赵之泽潞
则勾注之南赵无地赵收天下伐齐苏厉为齐说赵
王曰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
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肠之上即地去邯郸二
史记正义秦上党郡今泽潞仪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
之半韩总有之至七国时赵得仪沁二州之地韩犹
有潞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沁州在羊肠坂之西
仪并代三州在勾注山之南秦以三郡攻赵之泽潞
则勾注之南赵无地赵收天下伐齐苏厉为齐说赵
王曰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
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肠之上即地去邯郸二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a 页 WYG0548-0486a.png
十里且齐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勾注之
西非王之有也潞安志一曰韩魏之上党一曰王之
上党地三晋均有之矣
玉海吕氏曰秦并六国始于韩者盖李斯之策也杜牧
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能得韩遂折天下脊后得
赵因拾取诸国林氏曰六国并于秦者秦知天下之
势取韩魏以执其枢也
秦坑降卒之二年复攻赵定太原上党尚有未降邑也
西非王之有也潞安志一曰韩魏之上党一曰王之
上党地三晋均有之矣
玉海吕氏曰秦并六国始于韩者盖李斯之策也杜牧
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能得韩遂折天下脊后得
赵因拾取诸国林氏曰六国并于秦者秦知天下之
势取韩魏以执其枢也
秦坑降卒之二年复攻赵定太原上党尚有未降邑也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b 页 WYG0548-0486b.png
又十三年而悉拔上党诸城立太原郡以上党属之
韩信定魏地置上党郡
周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潞州上党郡为代国邑一万
户代王达之国 宣政元年正月癸酉分并州上党
郡置潞州
旧唐书上党汉壶关县隋分置上党州所治 武德二
年置总管府于潞州贞观二年废 八年置都督府
开元十四年升潞州为大都督府与并益荆扬同
韩信定魏地置上党郡
周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潞州上党郡为代国邑一万
户代王达之国 宣政元年正月癸酉分并州上党
郡置潞州
旧唐书上党汉壶关县隋分置上党州所治 武德二
年置总管府于潞州贞观二年废 八年置都督府
开元十四年升潞州为大都督府与并益荆扬同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a 页 WYG0548-0486c.png
以仪石二州𨽻焉天宝(缺/)年置泽潞沁节度使治潞
州 相卫节度号昭义领相卫贝磁邢洺六州又诏
昭义军兼领泽潞徙治潞州 昭义节度使节制泽
潞邢洺磁五州而治潞州节度使孟方立谓潞州山
川高险而人俗劲悍自刘稹以来常逐其帅且已邢
人也因徙其军于邢州而潞人怨方立之徙因以泽
潞二州归于晋晋遣李克修为泽潞节度使方立以
邢洺磁三州自为昭义军 唐广明后昭义节度使
州 相卫节度号昭义领相卫贝磁邢洺六州又诏
昭义军兼领泽潞徙治潞州 昭义节度使节制泽
潞邢洺磁五州而治潞州节度使孟方立谓潞州山
川高险而人俗劲悍自刘稹以来常逐其帅且已邢
人也因徙其军于邢州而潞人怨方立之徙因以泽
潞二州归于晋晋遣李克修为泽潞节度使方立以
邢洺磁三州自为昭义军 唐广明后昭义节度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b 页 WYG0548-0486d.png
高浔与贼战石桥败绩其将刘广擅还据潞州别将
孟方立杀广因取邢洺磁三州贰于已昭义所𨽻惟
泽一州上以兵部侍郎郑昌图权守潞人心多附方
立昌图不能制朝议以大臣镇抚授王徽同平章事
领昭义节度使是时李克用亦争泽潞徽度未能以
兵抗之奉表固辞诏可
五代史考潞州唐故曰昭义梁末帝时属梁改曰匡义
岁馀唐灭梁改曰安义晋复曰昭义邢州故属昭义
孟方立杀广因取邢洺磁三州贰于已昭义所𨽻惟
泽一州上以兵部侍郎郑昌图权守潞人心多附方
立昌图不能制朝议以大臣镇抚授王徽同平章事
领昭义节度使是时李克用亦争泽潞徽度未能以
兵抗之奉表固辞诏可
五代史考潞州唐故曰昭义梁末帝时属梁改曰匡义
岁馀唐灭梁改曰安义晋复曰昭义邢州故属昭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a 页 WYG0548-0487a.png
军节度昭义所统泽潞邢洺磁五州唐末孟方立为
昭义军节度使徙其军额于邢州而泽潞二州入于
晋故当唐末有两昭义军梁晋之争或入于梁或入
于晋梁以邢洺磁三州为保义军庄宗灭梁改曰安
国
后唐庄宗以潞州城池高深将屡叛悉夷之
宋太平兴国初改昭德军节度使后领河东路兵马钤
辖兼提举泽晋绛州威胜军屯驻泊本城兵马巡检
昭义军节度使徙其军额于邢州而泽潞二州入于
晋故当唐末有两昭义军梁晋之争或入于梁或入
于晋梁以邢洺磁三州为保义军庄宗灭梁改曰安
国
后唐庄宗以潞州城池高深将屡叛悉夷之
宋太平兴国初改昭德军节度使后领河东路兵马钤
辖兼提举泽晋绛州威胜军屯驻泊本城兵马巡检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b 页 WYG0548-0487b.png
事 本潞州建中靖国元年改为军崇宁三年升为
府仍还昭德旧节
金天会六年节度使兼潞南辽沁观察处置使 宣宗
时置潞州元帅府
金末林州元帅府徙潞民往来疲甚上党公张开请并
立元帅府从之
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𨽻
平阳路至元三年乃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
府仍还昭德旧节
金天会六年节度使兼潞南辽沁观察处置使 宣宗
时置潞州元帅府
金末林州元帅府徙潞民往来疲甚上党公张开请并
立元帅府从之
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𨽻
平阳路至元三年乃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a 页 WYG0548-0487c.png
明初省上党入潞州嘉靖中析为长治
上党废县汉壶关县地隋析置上党县明省入潞州共
境有子城隋开皇三年筑周三里一十步今改府治
潞安界辨 潞安自明嘉靖升为府前此名潞州考
唐武德二年于潞州置总管府贞观八年改置都督
府开元时升为大都督府相卫节度号昭义领相卫
贝磁邢洺六州又诏兼领潞泽徙治潞州则是昭义
军所辖非独今山西境也邢即顺德邢台等地洺即
上党废县汉壶关县地隋析置上党县明省入潞州共
境有子城隋开皇三年筑周三里一十步今改府治
潞安界辨 潞安自明嘉靖升为府前此名潞州考
唐武德二年于潞州置总管府贞观八年改置都督
府开元时升为大都督府相卫节度号昭义领相卫
贝磁邢洺六州又诏兼领潞泽徙治潞州则是昭义
军所辖非独今山西境也邢即顺德邢台等地洺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b 页 WYG0548-0487d.png
广平永平等地磁即磁州属今皆为直𨽻两西境唐
末潞州节度使孟方立徙军于邢州而泽潞二州入
于晋方立以邢洺磁三州自为昭义军故有两昭义
军其后或改匡义或改安义或改保义或改安国梁
晋分争各有更易宋上党郡昭义军节度升为隆德
府大都督府钤辖兵马兼提举威胜军屯金节度使
兼潞南等观察处置使又置潞州元帅府诚重其地
也 又考隋唐宋金元涉县皆𨽻上党潞州金贞祐
末潞州节度使孟方立徙军于邢州而泽潞二州入
于晋方立以邢洺磁三州自为昭义军故有两昭义
军其后或改匡义或改安义或改保义或改安国梁
晋分争各有更易宋上党郡昭义军节度升为隆德
府大都督府钤辖兵马兼提举威胜军屯金节度使
兼潞南等观察处置使又置潞州元帅府诚重其地
也 又考隋唐宋金元涉县皆𨽻上党潞州金贞祐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a 页 WYG0548-0488a.png
兴定间且升为崇州𨽻以黎城元至元三年乃以涉
县割入于正定府
长治壶关辨 秦置上党郡治壶关城汉治长子城
前汉壶关注云有羊肠阪即黎亭是后汉注云文王
戡黎即此又引上党记曰东山在城东魏地志注董
卓乱治壶关城慕容俊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皇始
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隋开皇初废上党
郡有壶关县大业初复置郡废壶关入上党唐武德
县割入于正定府
长治壶关辨 秦置上党郡治壶关城汉治长子城
前汉壶关注云有羊肠阪即黎亭是后汉注云文王
戡黎即此又引上党记曰东山在城东魏地志注董
卓乱治壶关城慕容俊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皇始
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隋开皇初废上党
郡有壶关县大业初复置郡废壶关入上党唐武德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b 页 WYG0548-0488b.png
四年析上党置壶关有启圣宫有瑞阁有五龙山马
驹山宋以后皆名上党别置壶关明初省入潞州嘉
靖七年升州为府十年乃置长治附郭今壶关在府
治东二十五里盖长治即隋唐以后之上党县上党
即古壶关也
长子县
汉志注长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
邺入清漳师古曰读曰长短之长今俗为长幼之长
驹山宋以后皆名上党别置壶关明初省入潞州嘉
靖七年升州为府十年乃置长治附郭今壶关在府
治东二十五里盖长治即隋唐以后之上党县上党
即古壶关也
长子县
汉志注长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
邺入清漳师古曰读曰长短之长今俗为长幼之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a 页 WYG0548-0488c.png
非也
后汉志注上党郡秦置雒阳北千五百里
周礼职方氏其川漳注漳出长子长丁丈反左传晋人
执石买于长子注长丁丈反长从上声旧矣颜师古
谓为长狄所居而得名夫赤狄见于春秋而武王封
辛甲已称长子则颜说误也
战国策赵襄子出亡问所之左右曰长子城厚完
职方氏冀州畜宜牛羊上党旧有猗氏县(岳阳有/猗氏关)地当
后汉志注上党郡秦置雒阳北千五百里
周礼职方氏其川漳注漳出长子长丁丈反左传晋人
执石买于长子注长丁丈反长从上声旧矣颜师古
谓为长狄所居而得名夫赤狄见于春秋而武王封
辛甲已称长子则颜说误也
战国策赵襄子出亡问所之左右曰长子城厚完
职方氏冀州畜宜牛羊上党旧有猗氏县(岳阳有/猗氏关)地当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b 页 WYG0548-0488d.png
在长子屯留西北间
地形志长子慕容永所都有长子城应城倾城幸城有
鲍宣墓
隋志长子注后齐废开皇九年置曰寄氏县十八年改
为长子旧有屯留乐阳二县后齐废
通考隋置长子元明因之
长子故城在县西
长子辨 山海经苍梧之山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
地形志长子慕容永所都有长子城应城倾城幸城有
鲍宣墓
隋志长子注后齐废开皇九年置曰寄氏县十八年改
为长子旧有屯留乐阳二县后齐废
通考隋置长子元明因之
长子故城在县西
长子辨 山海经苍梧之山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
卷一百七十七 第 8a 页 WYG0548-0489a.png
括地志云丹朱故城在邓州内乡县内乡亦有丹朱
墓考浮山为丹朱食邑而平阳府及阳城县皆有丹
朱墓长子县又有丹朱陵郭守邦曰陵当作岭声相
近遂传讹也或曰此尧暄父子墓或曰岭土色赤故
名丹朱陵非以胤子之故按武王封辛甲于长子晋
人执石买于长子是周以前已有长子地名西又近
浮山界即谓邑名因丹朱而传也可
洹氏辨 水经注曰洹水出上党洹氏县洹山山在
墓考浮山为丹朱食邑而平阳府及阳城县皆有丹
朱墓长子县又有丹朱陵郭守邦曰陵当作岭声相
近遂传讹也或曰此尧暄父子墓或曰岭土色赤故
名丹朱陵非以胤子之故按武王封辛甲于长子晋
人执石买于长子是周以前已有长子地名西又近
浮山界即谓邑名因丹朱而传也可
洹氏辨 水经注曰洹水出上党洹氏县洹山山在
卷一百七十七 第 8b 页 WYG0548-0489b.png
长子县今考上党古无洹氏县邑惟秦汉有泫氏县
今高平是也有泫水出丹朱岭下即丹水是也丹水
亦属高平丹朱岭即长子与高平分界处 考唐书
有洹水县本𨽻相州天祐三年后属魏州亦非洹氏
县
屯留县
襄公十七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 赵肃侯元年夺晋
君端氏地徙于屯留 纯留水经注一名戎屯 晋
今高平是也有泫水出丹朱岭下即丹水是也丹水
亦属高平丹朱岭即长子与高平分界处 考唐书
有洹水县本𨽻相州天祐三年后属魏州亦非洹氏
县
屯留县
襄公十七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 赵肃侯元年夺晋
君端氏地徙于屯留 纯留水经注一名戎屯 晋
卷一百七十七 第 9a 页 WYG0548-0489c.png
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留吁今屯留也甲氏潞之
遗种留吁其残邑也铜鞮有甲水疑即甲氏也 周
赧四年秦惠王伐韩张仪曰路当屯留之道
竹书纪年郑取屯留长子(郑即韩/)
秦始皇八年长安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迁其民
于临兆 八年成安君击赵壁于屯留
汉志注屯留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师古曰屯音
纯
遗种留吁其残邑也铜鞮有甲水疑即甲氏也 周
赧四年秦惠王伐韩张仪曰路当屯留之道
竹书纪年郑取屯留长子(郑即韩/)
秦始皇八年长安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迁其民
于临兆 八年成安君击赵壁于屯留
汉志注屯留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师古曰屯音
纯
卷一百七十七 第 9b 页 WYG0548-0489d.png
括地志屯留故城在潞州长子县东北三十里本汉屯
留县城也
上党郡余吾 地形志襄垣郡建义分上党之屯留置
后齐废屯留开皇十六年复
续通考屯留唐自霍壁移今治元初并入襄垣后复置
屯留辨 屯留一名余吾一名纯留一名戎屯一名
留吁此胥见于史传可考至前汉上党郡陭氏后汉
曰猗氏后魏改称寄氏注云有猗氏城建义元年又
留县城也
上党郡余吾 地形志襄垣郡建义分上党之屯留置
后齐废屯留开皇十六年复
续通考屯留唐自霍壁移今治元初并入襄垣后复置
屯留辨 屯留一名余吾一名纯留一名戎屯一名
留吁此胥见于史传可考至前汉上党郡陭氏后汉
曰猗氏后魏改称寄氏注云有猗氏城建义元年又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0a 页 WYG0548-0490a.png
分屯留置建义县有鹿台山及祠又普泰中分长子
屯留置乐阳县有望天岭绛水所出有尧祠此旧志
所以谓屯留有寄氏之半也屯留故城在长子东北
为韩赵要地乐阳县今𨽻长子为乐阳村又考开皇
九年置寄氏县十八年改为长子则长子亦兼有汉
猗氏地云
襄垣县
汉志注襄垣莽曰上党亭
屯留置乐阳县有望天岭绛水所出有尧祠此旧志
所以谓屯留有寄氏之半也屯留故城在长子东北
为韩赵要地乐阳县今𨽻长子为乐阳村又考开皇
九年置寄氏县十八年改为长子则长子亦兼有汉
猗氏地云
襄垣县
汉志注襄垣莽曰上党亭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0b 页 WYG0548-0490b.png
地形志乡郡襄垣注二汉晋属上党 襄垣郡建义元
年置治襄垣城领县四襄垣五原建义刈陵
隋书襄垣注旧置襄垣郡后齐郡废后周置韩州大业
初州废有鹿台山
旧唐书铜鞮汉县隋属韩州武德元年属沁州三年分
置甲水县五年移治□水堡六年移于今所属韩州
省甲水县韩州废属潞州
按韩州领襄垣黎城涉铜鞮乡五县贞观十七年
年置治襄垣城领县四襄垣五原建义刈陵
隋书襄垣注旧置襄垣郡后齐郡废后周置韩州大业
初州废有鹿台山
旧唐书铜鞮汉县隋属韩州武德元年属沁州三年分
置甲水县五年移治□水堡六年移于今所属韩州
省甲水县韩州废属潞州
按韩州领襄垣黎城涉铜鞮乡五县贞观十七年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1a 页 WYG0548-0490c.png
州废
襄垣辨 汉晋以前隋唐以后襄垣皆属上党郡惟
北魏于乡郡置襄垣注有五音山神祠襄垣城临川
城又于襄垣郡置襄垣注建义元年分乡郡之襄垣
置有安民城襄垣城即郡治也按乡郡置于延和二
年由延和至建义凡九十馀年非有两襄垣特增易
其城郭更移其郡属耳他如汉涅县之故城北魏之
临川城后周置韩州之韩城唐开元龙见之青城皆
襄垣辨 汉晋以前隋唐以后襄垣皆属上党郡惟
北魏于乡郡置襄垣注有五音山神祠襄垣城临川
城又于襄垣郡置襄垣注建义元年分乡郡之襄垣
置有安民城襄垣城即郡治也按乡郡置于延和二
年由延和至建义凡九十馀年非有两襄垣特增易
其城郭更移其郡属耳他如汉涅县之故城北魏之
临川城后周置韩州之韩城唐开元龙见之青城皆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1b 页 WYG0548-0490d.png
非今治或曰赵襄子曾筑城甘水之阳故即以襄垣
名县云
潞城县
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
灭潞 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获长狄
焚如 晋败范中行之师于潞获籍秦高疆
路史潞参卢役春秋潞子都曲梁(即鸡/泽县)周置潞州(建德/七年)
今之潞城汉县亦作路 汉志注潞故潞子国
名县云
潞城县
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
灭潞 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获长狄
焚如 晋败范中行之师于潞获籍秦高疆
路史潞参卢役春秋潞子都曲梁(即鸡/泽县)周置潞州(建德/七年)
今之潞城汉县亦作路 汉志注潞故潞子国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2a 页 WYG0548-0491a.png
地形志刈陵注二汉晋曰潞属上党真君十一年改后
属有黎城潞城武军城涉城有涉太台壁
隋开皇十六年置有黄阜山
续通考唐末改潞子县寻复潞城宋金元明因之
古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汉县后魏改刈陵县移沁水北
城遂废 潞县故城在潞城县西
微子遗迹辨 史记微子持祭器造军门武王释之复
其位成王诛武庚后乃命之代殷后奉先祀作微子
属有黎城潞城武军城涉城有涉太台壁
隋开皇十六年置有黄阜山
续通考唐末改潞子县寻复潞城宋金元明因之
古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汉县后魏改刈陵县移沁水北
城遂废 潞县故城在潞城县西
微子遗迹辨 史记微子持祭器造军门武王释之复
其位成王诛武庚后乃命之代殷后奉先祀作微子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2b 页 WYG0548-0491b.png
之命以申之国于宋殷之馀民甚戴爱之据九域志
博州有微子城或云在鲁或云徐沛东南微山有微
子冢路史皆以为非今考河南归德府城西南有微
子墓新乡县亦有庙而潞城东北十五里有微子城
居民因以名其村镇更上五里有微子岭潞水出其
下西流入浊漳为冀州巨津且邑有三仁庙存焉考
其地去宋远矣阎若璩四书释地微箕二国名郑康
成谓俱在圻内今潞城县东北有微子城榆社县东
博州有微子城或云在鲁或云徐沛东南微山有微
子冢路史皆以为非今考河南归德府城西南有微
子墓新乡县亦有庙而潞城东北十五里有微子城
居民因以名其村镇更上五里有微子岭潞水出其
下西流入浊漳为冀州巨津且邑有三仁庙存焉考
其地去宋远矣阎若璩四书释地微箕二国名郑康
成谓俱在圻内今潞城县东北有微子城榆社县东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3a 页 WYG0548-0491c.png
南有古箕城皆其所封地疑近是今按潞城与榆社
胥近殷都而潞城尤近应属微国初封不得以宋微
两地为疑
黎城县
西伯戡黎 大纪黎不共王命商不知讨西伯发戡之
后汉志壶关有黎亭故黎国文王戡黎即此 续
通考隋氏始置黎城元省入潞城元祐初复置金元
明因之
胥近殷都而潞城尤近应属微国初封不得以宋微
两地为疑
黎城县
西伯戡黎 大纪黎不共王命商不知讨西伯发戡之
后汉志壶关有黎亭故黎国文王戡黎即此 续
通考隋氏始置黎城元省入潞城元祐初复置金元
明因之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3b 页 WYG0548-0491d.png
路史黎黎氏故国一作黎山氏服虔曰子姓国侯爵玉
篇作□□文王所戡者与殷都接今潞城东十八里
有黎侯城黎亭卫地故黎侯寓卫
毛诗物考黎任姓侯爵黄氏曰今潞州上党黎城壶关
三县皆古黎国地郑笺黎在卫西在浚县西二里乃
失国而寓于此非黎国也
路史黎夏诸侯九黎杜预云东夷国晋侯略狄土立黎
侯非文王所戡矣故晋志二黎国
篇作□□文王所戡者与殷都接今潞城东十八里
有黎侯城黎亭卫地故黎侯寓卫
毛诗物考黎任姓侯爵黄氏曰今潞州上党黎城壶关
三县皆古黎国地郑笺黎在卫西在浚县西二里乃
失国而寓于此非黎国也
路史黎夏诸侯九黎杜预云东夷国晋侯略狄土立黎
侯非文王所戡矣故晋志二黎国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4a 页 WYG0548-0492a.png
路史饥(/耆)昔文王伐饥本作音祈即耆黎也周书传
五年伐耆而大传作戡耆故说以为黎也
隋书后魏以潞县被诛遗人置十八年改名黎城有积
布山松门岭
唐志天祐元年更名黎亭
宋志黎城注天圣三年徙治涉之中南白马驿熙宁三
年省入潞城县元祐元年复
元志黎城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五年伐耆而大传作戡耆故说以为黎也
隋书后魏以潞县被诛遗人置十八年改名黎城有积
布山松门岭
唐志天祐元年更名黎亭
宋志黎城注天圣三年徙治涉之中南白马驿熙宁三
年省入潞城县元祐元年复
元志黎城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4b 页 WYG0548-0492b.png
罗萃曰黎亭即黎阳故城一曰黎侯城水经黎阳故城
在黎山东北班志上党壶关东北有黎亭九域志亭
在黎侯岭上今通利之黎阳汉黎县有黎阳山古今
山川记云卫黎阳国也黎侯寓卫以中路泥中二邑
处之
通鉴前编商自武乙以来复都河北在今卫州之朝歌
而黎今潞州之黎城至卫计地三百馀里耳则黎乃
商畿内侯国也
在黎山东北班志上党壶关东北有黎亭九域志亭
在黎侯岭上今通利之黎阳汉黎县有黎阳山古今
山川记云卫黎阳国也黎侯寓卫以中路泥中二邑
处之
通鉴前编商自武乙以来复都河北在今卫州之朝歌
而黎今潞州之黎城至卫计地三百馀里耳则黎乃
商畿内侯国也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5a 页 WYG0548-0492c.png
明秀王兄澍论书至西伯戡黎长史王诚主吴氏说曰
戡黎者武王也右史赵锐主孔氏说曰实文王事争
之失色见澍曰经义未有定论不嫌往复若是非先
朝简二先生意也
日知录以关中并天下者必先于得河东秦取三晋而
后灭燕齐秦苻氏取晋阳而后灭燕宇文氏取晋阳
而后灭燕齐故西伯戡黎而殷人恐矣
黎辨 黎城县名定于隋白马驿之黎城自宋始迁
戡黎者武王也右史赵锐主孔氏说曰实文王事争
之失色见澍曰经义未有定论不嫌往复若是非先
朝简二先生意也
日知录以关中并天下者必先于得河东秦取三晋而
后灭燕齐秦苻氏取晋阳而后灭燕宇文氏取晋阳
而后灭燕齐故西伯戡黎而殷人恐矣
黎辨 黎城县名定于隋白马驿之黎城自宋始迁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5b 页 WYG0548-0492d.png
黎本强大今长治壶关黎城等县皆古黎地或曰子
姓或曰任姓皆侯国爵其后恃壶口关吾儿峪之险
不共王命故西伯戡之尚书戡黎乃指全国而言非
谓今治白马驿之黎城也后汉书壶关有黎亭故黎
国即水经所云黎阳故城在黎山东北九域志所云
亭在黎侯岭上者是元并涉县金𨽻崇州后魏本刈
陵至春秋时黎侯失国而寓卫黎在卫西诗故云匪
车不东山川记以黎阳山为卫黎侯国应指所寓之
姓或曰任姓皆侯国爵其后恃壶口关吾儿峪之险
不共王命故西伯戡之尚书戡黎乃指全国而言非
谓今治白马驿之黎城也后汉书壶关有黎亭故黎
国即水经所云黎阳故城在黎山东北九域志所云
亭在黎侯岭上者是元并涉县金𨽻崇州后魏本刈
陵至春秋时黎侯失国而寓卫黎在卫西诗故云匪
车不东山川记以黎阳山为卫黎侯国应指所寓之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6a 页 WYG0548-0493a.png
地而名之二汉晋魏郡魏黎阳郡隋汲郡唐魏州宋
卫州金浚州皆载黎阳非文王所戡之黎也
壶关县
汉志壶关注有羊肠阪沾水东至朝歌入淇应劭曰黎
侯国也今黎亭是
地形志上党郡注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
作乱治壶关城慕容俊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 皇
始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有白马祠刘公
卫州金浚州皆载黎阳非文王所戡之黎也
壶关县
汉志壶关注有羊肠阪沾水东至朝歌入淇应劭曰黎
侯国也今黎亭是
地形志上党郡注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
作乱治壶关城慕容俊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 皇
始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有白马祠刘公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6b 页 WYG0548-0493b.png
祠上党关石井关天井关领屯留长子壶关寄氏乐
阳
旧唐志潞州壶关武德四年分上党置移治于高望堡
贞观十七年移治进流川
宋金元明治皆仍旧
平顺县
续通考平顺本壶关之东鄙潞城之东南地陵川之北
鄙嘉靖中析其地以置县
阳
旧唐志潞州壶关武德四年分上党置移治于高望堡
贞观十七年移治进流川
宋金元明治皆仍旧
平顺县
续通考平顺本壶关之东鄙潞城之东南地陵川之北
鄙嘉靖中析其地以置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7a 页 WYG0548-0493c.png
县本青羊里旧𨽻潞城明嘉靖三年里人霸吏陈卿起
为盗潞城令不能制啸聚滋众恃险出没事闻调河
南山西官兵剿之八年贼平兵科都给事中夏言勘
奏建县治
王世贞张孚敬传潞州盗陈卿据青羊山杀官吏中外
颇务姑息为抚安计而公独破之卒捕诛卿
汾州府
汾阳县
为盗潞城令不能制啸聚滋众恃险出没事闻调河
南山西官兵剿之八年贼平兵科都给事中夏言勘
奏建县治
王世贞张孚敬传潞州盗陈卿据青羊山杀官吏中外
颇务姑息为抚安计而公独破之卒捕诛卿
汾州府
汾阳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7b 页 WYG0548-0493d.png
竹书纪年西河后启征之
夷吾遗里克书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按此则春秋时已有汾阳之称矣
魏西河守吴起筑城西河以拒秦辟地千里
史记秦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
史记卫青空河南地置朔方郡阴山县郡𨽻并州县𨽻
西河
徐广曰皋狼地名在西河 索隐按地理志皋狼是西
夷吾遗里克书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按此则春秋时已有汾阳之称矣
魏西河守吴起筑城西河以拒秦辟地千里
史记秦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
史记卫青空河南地置朔方郡阴山县郡𨽻并州县𨽻
西河
徐广曰皋狼地名在西河 索隐按地理志皋狼是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8a 页 WYG0548-0494a.png
河郡之县名盖孟增幸于周成王成王居之于皋狼
故云皋狼
后汉志太原郡于离兹氏注莽曰兹同 县南十五里
巩村即汉兹氏故城汉高帝封沂阳侯婴为侯国史
记夏侯婴食邑兹氏是也俗名甄子城又傅会魏文
甄夫人之说不足㨿 按司马子盛碑西河县城即
兹氏
西河郡注武帝置雒阳北千二百里也 统十三城有
故云皋狼
后汉志太原郡于离兹氏注莽曰兹同 县南十五里
巩村即汉兹氏故城汉高帝封沂阳侯婴为侯国史
记夏侯婴食邑兹氏是也俗名甄子城又傅会魏文
甄夫人之说不足㨿 按司马子盛碑西河县城即
兹氏
西河郡注武帝置雒阳北千二百里也 统十三城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8b 页 WYG0548-0494b.png
中阳
地形志晋州西河郡旧汾州孝昌二年为贼所破遂居
平阳界还置郡 隰城孝昌中置 汾州西河郡置
兹氏城 隰城有虞城阳城 灵州注太延二年置
薄骨律镇孝昌中改后陷关西天平中置寄治汾州
隰城县界
隋开皇元年筑长城汾州刺史韦冲绥怀亡叛者
隋西河郡注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介州
地形志晋州西河郡旧汾州孝昌二年为贼所破遂居
平阳界还置郡 隰城孝昌中置 汾州西河郡置
兹氏城 隰城有虞城阳城 灵州注太延二年置
薄骨律镇孝昌中改后陷关西天平中置寄治汾州
隰城县界
隋开皇元年筑长城汾州刺史韦冲绥怀亡叛者
隋西河郡注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介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9a 页 WYG0548-0494c.png
统隰城介休永安平遥灵石绵上六县
旧唐志汾州西河汉美稷县隋为隰城县上元元年九
月改为西河县
唐西河郡注本浩州武德三年更名汾州领西河孝义
介休灵石平遥五县宋金领县同宋西河郡军事金
天会六年置汾阳军节度使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
司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后府废领西河平遥介休孝
义四县
旧唐志汾州西河汉美稷县隋为隰城县上元元年九
月改为西河县
唐西河郡注本浩州武德三年更名汾州领西河孝义
介休灵石平遥五县宋金领县同宋西河郡军事金
天会六年置汾阳军节度使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
司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后府废领西河平遥介休孝
义四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19b 页 WYG0548-0494d.png
按开皇置西汾州改隰州又隋书东魏置文成郡
为南汾州均非此汾州也惟西河郡下注隰城旧
置西河郡者近是然亦非今之隰州
括地志中阳即西阳在汾州隰城南即今孝义县也晋
尝省入隰城县
通典隰城有美稷乡即汉美稷县地又有汉京陵县即
晋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之所
路史赵蔺汉西河属县
为南汾州均非此汾州也惟西河郡下注隰城旧
置西河郡者近是然亦非今之隰州
括地志中阳即西阳在汾州隰城南即今孝义县也晋
尝省入隰城县
通典隰城有美稷乡即汉美稷县地又有汉京陵县即
晋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之所
路史赵蔺汉西河属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0a 页 WYG0548-0495a.png
金志汾州上宋西河郡军事天会六年置汾阳军节度
使后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司领五县 西河注有
谒泉山比干山文水汾水
元太祖十三年穆呼哩克汾州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
县𨽻平阳之霍州 至元二年行州事属太原路
汾州旧志秦惠王伐魏魏入西河于秦及始皇郡县天
下始𨽻太原郡治兹氏 后汉书西河郡武帝元朔
四年置 建武十年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
使后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司领五县 西河注有
谒泉山比干山文水汾水
元太祖十三年穆呼哩克汾州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
县𨽻平阳之霍州 至元二年行州事属太原路
汾州旧志秦惠王伐魏魏入西河于秦及始皇郡县天
下始𨽻太原郡治兹氏 后汉书西河郡武帝元朔
四年置 建武十年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0b 页 WYG0548-0495b.png
魏置西河郡治兹氏 晋太宁初刘曜自陇长驱至西
河金鼓声沸河动地 张平跨有西河地
县东十五里有潴城文湖汾水交流之西晋改曰隰城
汉改曰西河明省入汾州
按隋书太原郡有汾阳县乃旧阳曲开皇六年改
阳直者也非此汾阳
汾隰界辨 汾州郡治在汾阳其南三十里为孝义
东为平遥西为宁乡东南为介休西北为永宁临县
河金鼓声沸河动地 张平跨有西河地
县东十五里有潴城文湖汾水交流之西晋改曰隰城
汉改曰西河明省入汾州
按隋书太原郡有汾阳县乃旧阳曲开皇六年改
阳直者也非此汾阳
汾隰界辨 汾州郡治在汾阳其南三十里为孝义
东为平遥西为宁乡东南为介休西北为永宁临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1a 页 WYG0548-0495c.png
西南为石楼而隰州去汾郡治凡二百七十里为古
蒲子地或因汾阳孝义旧为隰城所分遂谓与隰州
同辖此未覈也汾阳汉为美稷又为兹氏孝义汉魏
为中阳二县在晋同曰隰城北魏亦曰隰城太延中
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复隰城又析隰城为永安隋
曰隰城唐上元元年改汾阳曰西河贞观元年改永
安曰孝义宋以后因之隋唐二县皆属西河郡是隰
城非隰州甚著汉河东郡蒲子晋刘渊㨿之后置大
蒲子地或因汾阳孝义旧为隰城所分遂谓与隰州
同辖此未覈也汾阳汉为美稷又为兹氏孝义汉魏
为中阳二县在晋同曰隰城北魏亦曰隰城太延中
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复隰城又析隰城为永安隋
曰隰城唐上元元年改汾阳曰西河贞观元年改永
安曰孝义宋以后因之隋唐二县皆属西河郡是隰
城非隰州甚著汉河东郡蒲子晋刘渊㨿之后置大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1b 页 WYG0548-0495d.png
昌郡北魏为长寿县属仵城郡太和间于此置南汾
州后周置龙泉郡隋初废郡复置西汾州寻改隰州
又改县曰隰川唐武德元年复为隰州天宝元年改
大宁郡乾元元年仍为隰州金天会六年改南隰州
天德三年去南字元为隰川明并隰川为隰州若以
汾之隰城指为隰州又以魏齐时隰州尝有南汾州
西汾州之名而指为汾州是两误也顾所以误称亦
有故魏延和三年汾州为镇太和八年西河郡治在
州后周置龙泉郡隋初废郡复置西汾州寻改隰州
又改县曰隰川唐武德元年复为隰州天宝元年改
大宁郡乾元元年仍为隰州金天会六年改南隰州
天德三年去南字元为隰川明并隰川为隰州若以
汾之隰城指为隰州又以魏齐时隰州尝有南汾州
西汾州之名而指为汾州是两误也顾所以误称亦
有故魏延和三年汾州为镇太和八年西河郡治在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2a 页 WYG0548-0496a.png
兹氏城领隰城介休永安三县十二年置汾州治蒲
子城孝昌中陷贼移治西河遂居平阳界还置郡并
置永安隰城介休三县属晋州武定五年又以永安
中所置隰城介休五城三县改属义州五城郡当其
治蒲子城在后周所改石城之蒲子县地未尝在隰
州地而隰州旧名蒲子此西汾州南汾州所以易混
今之汾州也(魏孝文置石城县属汾州五/城郡周大象二年改蒲子县)计自魏高
祖太和十二年至肃宗孝昌三年共三十九年其治
子城孝昌中陷贼移治西河遂居平阳界还置郡并
置永安隰城介休三县属晋州武定五年又以永安
中所置隰城介休五城三县改属义州五城郡当其
治蒲子城在后周所改石城之蒲子县地未尝在隰
州地而隰州旧名蒲子此西汾州南汾州所以易混
今之汾州也(魏孝文置石城县属汾州五/城郡周大象二年改蒲子县)计自魏高
祖太和十二年至肃宗孝昌三年共三十九年其治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2b 页 WYG0548-0496b.png
蒲子城未久不覈其迁徙之迹而遽指汾州隰州为
一地则古今之地名其不混淆者几希
平遥县
赵武灵王十年秦取中都西阳安邑徐广曰太原有中
都县西河有中阳县
晋阳志汉高祖十一年讨韩信遣太尉周勃平定代地
遂取山阳太原之区亦属代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
后都中都魏时废为县属平陶
一地则古今之地名其不混淆者几希
平遥县
赵武灵王十年秦取中都西阳安邑徐广曰太原有中
都县西河有中阳县
晋阳志汉高祖十一年讨韩信遣太尉周勃平定代地
遂取山阳太原之区亦属代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
后都中都魏时废为县属平陶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3a 页 WYG0548-0496c.png
尹耕代国考 代自入汉以来其国数易大抵有三曰
山北也山南也山东也山北之代旧国也始于商汤
历代因之是故齐桓之所服赵襄之所并代成安阳
之所封公子嘉之所奔赵歇陈馀之所王夏说之所
守刘喜之所弃陈豨之所监皆是也所谓蔚之废城
也山南之代徙都也始于高帝十一年分山北为郡
而稍割太原地益之以自为国是故文帝之始封中
年之所徙入继之所自临幸之所复以及于武子参
山北也山南也山东也山北之代旧国也始于商汤
历代因之是故齐桓之所服赵襄之所并代成安阳
之所封公子嘉之所奔赵歇陈馀之所王夏说之所
守刘喜之所弃陈豨之所监皆是也所谓蔚之废城
也山南之代徙都也始于高帝十一年分山北为郡
而稍割太原地益之以自为国是故文帝之始封中
年之所徙入继之所自临幸之所复以及于武子参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3b 页 WYG0548-0496d.png
之所分后武徙淮阳子参之所合皆是也所谓晋阳
中都也山东之代再徙也始于武帝元鼎中汉广关
以常山为阻徙代于清河后王莽继绝改号广宗是
故王义之所都子年之所废如意之所服皆是也所
谓清河也语其都则始为代继为晋阳中都终为清
河前后三变也语其号则始为代继为代太原复为
代终为广宗前后四变也故凡言代王代相国其在
文帝以前者为吾土而以后者否凡言代郡代守尉
中都也山东之代再徙也始于武帝元鼎中汉广关
以常山为阻徙代于清河后王莽继绝改号广宗是
故王义之所都子年之所废如意之所服皆是也所
谓清河也语其都则始为代继为晋阳中都终为清
河前后三变也语其号则始为代继为代太原复为
代终为广宗前后四变也故凡言代王代相国其在
文帝以前者为吾土而以后者否凡言代郡代守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4a 页 WYG0548-0497a.png
则上自赵秦下终两汉皆吾土也
按代即故蔚州由代迁晋阳中都在汉孝文之世
如淳以为先都晋阳后迁中都正义引括地志中
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南十二里日知录文帝
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三岁又立子武为代王都中
都即今平遥县此当与太原广昌参覈
汉志太原郡中都 平陶注莽曰多穰 京陵注莽曰
致城师古曰即九京 如淳曰文纪言都中都又文
按代即故蔚州由代迁晋阳中都在汉孝文之世
如淳以为先都晋阳后迁中都正义引括地志中
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南十二里日知录文帝
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三岁又立子武为代王都中
都即今平遥县此当与太原广昌参覈
汉志太原郡中都 平陶注莽曰多穰 京陵注莽曰
致城师古曰即九京 如淳曰文纪言都中都又文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4b 页 WYG0548-0497b.png
帝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二岁似迁都于中都也
后汉志 平陶 京陵注春秋时九京礼记曰赵武从
先大夫于九京郑玄曰京字之误当为九原方氏曰
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广曰原
隋平遥注开皇十六年析置清世县大业初废入焉又
后魏置蔚州后周废有鹿台山
旧唐志汾州平遥汉平陶县后魏庙讳改陶为遥武德
属介州州废来属
后汉志 平陶 京陵注春秋时九京礼记曰赵武从
先大夫于九京郑玄曰京字之误当为九原方氏曰
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广曰原
隋平遥注开皇十六年析置清世县大业初废入焉又
后魏置蔚州后周废有鹿台山
旧唐志汾州平遥汉平陶县后魏庙讳改陶为遥武德
属介州州废来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5a 页 WYG0548-0497c.png
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属汾州
按二汉之平陶后魏之平遥俱属太原郡盖是时
汾州未置郡也
介休县
左传杜注西河界休县南有地绵上
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地曰虞城
汉志界休注莽曰界美 邬注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
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
按二汉之平陶后魏之平遥俱属太原郡盖是时
汾州未置郡也
介休县
左传杜注西河界休县南有地绵上
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地曰虞城
汉志界休注莽曰界美 邬注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
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5b 页 WYG0548-0497d.png
后汉志邬注史记韩信破夏说于邬 界休有千亩聚
注左传曰晋为千亩之战在县南
按汉太原郡邬县后徙武陵遂废
地形志太原郡邬注有中都有邬城太岳山虑水入区
夷泽 西河郡介休注孝昌中置 宁州注兴和中
置寄治汾州介休城领郡四 武康郡治东多城
灵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蔚州注永安中改怀
荒禦夷二镇置寄治并州邬县界领郡三 始昌郡
注左传曰晋为千亩之战在县南
按汉太原郡邬县后徙武陵遂废
地形志太原郡邬注有中都有邬城太岳山虑水入区
夷泽 西河郡介休注孝昌中置 宁州注兴和中
置寄治汾州介休城领郡四 武康郡治东多城
灵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蔚州注永安中改怀
荒禦夷二镇置寄治并州邬县界领郡三 始昌郡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6a 页 WYG0548-0498a.png
领县二 于门 兰泉 忠义郡领县二 苇池
杨柳 附恩郡领县三 两凉 利石 化政
后魏明帝时为寇击破静帝时筑城迁朔州军居之立
南朔州即汾州介休为属邑
按魏徙邬城县民居武城在今治东北齐入平遥
遂废
隋书注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
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
杨柳 附恩郡领县三 两凉 利石 化政
后魏明帝时为寇击破静帝时筑城迁朔州军居之立
南朔州即汾州介休为属邑
按魏徙邬城县民居武城在今治东北齐入平遥
遂废
隋书注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
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6b 页 WYG0548-0498b.png
唐书注义宁元年以介休平遥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曰
介州贞观元年州废以二县来属有鼠雀谷有介山
元初𨽻太原府至元年属汾州省小灵石入焉
路史介之推先国即汾之介休有介山绵上山地今沁
之绵上窦苹以为密界晋黔陬乃介根也
按郡国志界休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万泉亦
有介山俱傅为子推隐处祝志介休之绵上盘踞
深固可以藏隐故求而不获万泉之介山屹然孤
介州贞观元年州废以二县来属有鼠雀谷有介山
元初𨽻太原府至元年属汾州省小灵石入焉
路史介之推先国即汾之介休有介山绵上山地今沁
之绵上窦苹以为密界晋黔陬乃介根也
按郡国志界休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万泉亦
有介山俱傅为子推隐处祝志介休之绵上盘踞
深固可以藏隐故求而不获万泉之介山屹然孤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7a 页 WYG0548-0498c.png
立因傅会以为推隐而日知录引汉书武帝纪及
扬雄河东赋为介山证两说固当参覈
孝义县
汉志西河郡中阳
地形志汾州西河郡注永安中置治永安县白坑城
永安注分隰城置 南汾州南吐京郡领县一 新
城 中阳郡领县二 洛陵 昌宁 显州注永安
中置治汾州六壁城领郡四 定戎郡治瓜城县二
扬雄河东赋为介山证两说固当参覈
孝义县
汉志西河郡中阳
地形志汾州西河郡注永安中置治永安县白坑城
永安注分隰城置 南汾州南吐京郡领县一 新
城 中阳郡领县二 洛陵 昌宁 显州注永安
中置治汾州六壁城领郡四 定戎郡治瓜城县二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7b 页 WYG0548-0498d.png
零山 阳林 建平郡州治县二 升原 赤谷
真君郡治东多城 武昌郡治团城
西河有土军县元魏太平真君九年改吐京郡
北齐天保元年并介休入永安后周宣政元年复置
唐志孝义本永安贞观元年更名
宋书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中阳后复为孝义熙宁五年
省为镇入介休元祐元年复
元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𨽻本县置巡检司
真君郡治东多城 武昌郡治团城
西河有土军县元魏太平真君九年改吐京郡
北齐天保元年并介休入永安后周宣政元年复置
唐志孝义本永安贞观元年更名
宋书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中阳后复为孝义熙宁五年
省为镇入介休元祐元年复
元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𨽻本县置巡检司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8a 页 WYG0548-0499a.png
按地形志浮阳郡有高城县注二汉晋属渤海治
高城有平津乡兴和中编流民立东西河郡隰城
县武定末罢此属沧州与汾州隰城别
临县
汉志西河郡临水注莽曰监水
唐志石州昌化郡临泉注本太和县武德三年更名置
北和州别析置太和县四年以太和𨽻东会州贞观
三年州废以临泉来属
高城有平津乡兴和中编流民立东西河郡隰城
县武定末罢此属沧州与汾州隰城别
临县
汉志西河郡临水注莽曰监水
唐志石州昌化郡临泉注本太和县武德三年更名置
北和州别析置太和县四年以太和𨽻东会州贞观
三年州废以临泉来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8b 页 WYG0548-0499b.png
宋元符二年升葭芦吴堡二寨为晋宁军以石州之临
泉县𨽻焉
金志石州临泉宋𨽻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 贞祐末
元兵南下先诸郡归附(临泉令袁湘夜载鸱/夷济河款巴罕营降)穆呼哩
曰此平定夏国之兆也升临泉为大定府
元志临州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𨽻石州中统
二年仍改临泉县直𨽻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县南三十里为古乌突郡建于北魏领县六隋开皇三
泉县𨽻焉
金志石州临泉宋𨽻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 贞祐末
元兵南下先诸郡归附(临泉令袁湘夜载鸱/夷济河款巴罕营降)穆呼哩
曰此平定夏国之兆也升临泉为大定府
元志临州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𨽻石州中统
二年仍改临泉县直𨽻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县南三十里为古乌突郡建于北魏领县六隋开皇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9a 页 WYG0548-0499c.png
年改善训府有古城址唐高祖废为五址东大岳南
宰都西玉溪北古坛中善庆今东关丰市街碑记犹
存临泉古城在今治西北
石楼县
魏孝文帝置岭西县属吐京郡后改岭西为吐京县
地形志汾州吐京郡真君九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二新城注世祖名岭东 吐京注世祖名岭西
胥太和二十一年改
宰都西玉溪北古坛中善庆今东关丰市街碑记犹
存临泉古城在今治西北
石楼县
魏孝文帝置岭西县属吐京郡后改岭西为吐京县
地形志汾州吐京郡真君九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二新城注世祖名岭东 吐京注世祖名岭西
胥太和二十一年改
卷一百七十七 第 29b 页 WYG0548-0499d.png
后魏孝文置长寿县隋废唐初复置寻省 后周置临
河郡及县 唐初复置县后省
隋志石楼注旧置吐京及吐京县开皇初郡废十八年
县改名
旧唐志石楼汉土军县隋改为石楼武德二年于县置
西德州领长寿临河石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德州
省长寿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东和
州以石楼属隰州 北有上平津
河郡及县 唐初复置县后省
隋志石楼注旧置吐京及吐京县开皇初郡废十八年
县改名
旧唐志石楼汉土军县隋改为石楼武德二年于县置
西德州领长寿临河石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德州
省长寿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东和
州以石楼属隰州 北有上平津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0a 页 WYG0548-0500a.png
金属隰州
明万历壬子平阳易灵石县石楼改𨽻汾州府
永宁州
通典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赵二国之境秦本纪昭王
伐赵取离石是也 周慎靓十一年赵武灵王破林
胡楼烦始筑离石城
汉建武二十五年居乌桓于塞内二十六年遣中郎将
段郴授南单于玺绶入居云中郴将兵卫护之二十
明万历壬子平阳易灵石县石楼改𨽻汾州府
永宁州
通典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赵二国之境秦本纪昭王
伐赵取离石是也 周慎靓十一年赵武灵王破林
胡楼烦始筑离石城
汉建武二十五年居乌桓于塞内二十六年遣中郎将
段郴授南单于玺绶入居云中郴将兵卫护之二十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0b 页 WYG0548-0500b.png
七年徙南单于部于西河美稷
永和五年徙西河郡居灵石注离石县名在郡南五百
九里西河本都平定县至此徙于离石(时又徙上郡/居夏阳朔方)
(居五/原)西河即胜州东河古有西河郡
地形志晋州北五城郡领县三 平昌 石城 北平
昌 郡县胥兴和二年置
唐石州昌化郡本离石郡天宝元年更名领县五 离
石注有孝文山 平夷 定胡注武德三年置西定
永和五年徙西河郡居灵石注离石县名在郡南五百
九里西河本都平定县至此徙于离石(时又徙上郡/居夏阳朔方)
(居五/原)西河即胜州东河古有西河郡
地形志晋州北五城郡领县三 平昌 石城 北平
昌 郡县胥兴和二年置
唐石州昌化郡本离石郡天宝元年更名领县五 离
石注有孝文山 平夷 定胡注武德三年置西定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1a 页 WYG0548-0500c.png
州贞观二年州废来属又析孟门县七年省西有孟
门关 临泉 方山注武德二年以县置方州三年
州废来属今县治北有方山城
宋石州昌化郡军事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元丰
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𨽻州因置二砦沿边都巡检
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初领县五元符二
年升葭芦砦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𨽻焉大观三
年复以定胡县𨽻晋宁军领离石平夷方山三县
门关 临泉 方山注武德二年以县置方州三年
州废来属今县治北有方山城
宋石州昌化郡军事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元丰
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𨽻州因置二砦沿边都巡检
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初领县五元符二
年升葭芦砦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𨽻焉大观三
年复以定胡县𨽻晋宁军领离石平夷方山三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1b 页 WYG0548-0500d.png
金志石州旧昌化军刺史兴定五年复𨽻晋阳从郭文
振之请也领县六离石注倚有胡公山离石水石窟
镇 方山注贞祐四年徙置积翠山有方山赤洪水
孟门注旧名定胡明昌六年更名宋𨽻晋宁军有
黄河宁乡水 温泉注贞祐四年改𨽻汾州有远望
山温泉 临泉注宋𨽻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 宁
乡注旧名平夷明昌六年更
元志石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延祐七年置
振之请也领县六离石注倚有胡公山离石水石窟
镇 方山注贞祐四年徙置积翠山有方山赤洪水
孟门注旧名定胡明昌六年更名宋𨽻晋宁军有
黄河宁乡水 温泉注贞祐四年改𨽻汾州有远望
山温泉 临泉注宋𨽻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 宁
乡注旧名平夷明昌六年更
元志石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延祐七年置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2a 页 WYG0548-0501a.png
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
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
方山俱省入离石领离石宁乡二县
定胡城后改孟门城西百二十里宋为离石县有嘉禾
碑元改离石巡检司明因之今废址存
明隆庆元年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以石失二字
同音请更名为永宁
王运新吕梁山辨 按春秋成五年乙亥夏梁山崩书
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
方山俱省入离石领离石宁乡二县
定胡城后改孟门城西百二十里宋为离石县有嘉禾
碑元改离石巡检司明因之今废址存
明隆庆元年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以石失二字
同音请更名为永宁
王运新吕梁山辨 按春秋成五年乙亥夏梁山崩书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2b 页 WYG0548-0501b.png
而不系之国为天下纪异也左氏谓晋侯以传召伯
宗谋之公羊以为河上之山其崩壅河三日不流谷
梁云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具载伯宗对晋侯之
语吕不韦云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郦道元谓吕
梁之石崇竦河流激荡有震动天地之语诸说皆言
为晋山也胡氏乃引韩奕之诗证为韩国之镇言韩
为晋灭而大夫韩氏以为邑焉张氏为同州韩城有
禹贡梁山说与胡氏合杜氏云梁山在冯翊夏阳县
宗谋之公羊以为河上之山其崩壅河三日不流谷
梁云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具载伯宗对晋侯之
语吕不韦云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郦道元谓吕
梁之石崇竦河流激荡有震动天地之语诸说皆言
为晋山也胡氏乃引韩奕之诗证为韩国之镇言韩
为晋灭而大夫韩氏以为邑焉张氏为同州韩城有
禹贡梁山说与胡氏合杜氏云梁山在冯翊夏阳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3a 页 WYG0548-0501c.png
北方舆胜览云梁山在同州合阳县诸说皆言非晋
山也东鲁徐先生昌论断云若言韩国之镇则韩在
河西实为雍地而治梁及岐不应系之冀州也独九
峰蔡氏书传所指在离石东北与左氏诸说合而公
谷不韦道元所云壅河不流吕梁未凿震动天地之
语则为无稽窃意公谷得之传闻而未至其地胡氏
诸人亦徒求河上之山不复审辨州域之异遂有韩
合等语或韩合地近大河禹迹曾及之而山名偶同
山也东鲁徐先生昌论断云若言韩国之镇则韩在
河西实为雍地而治梁及岐不应系之冀州也独九
峰蔡氏书传所指在离石东北与左氏诸说合而公
谷不韦道元所云壅河不流吕梁未凿震动天地之
语则为无稽窃意公谷得之传闻而未至其地胡氏
诸人亦徒求河上之山不复审辨州域之异遂有韩
合等语或韩合地近大河禹迹曾及之而山名偶同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3b 页 WYG0548-0501d.png
焉故也余夙慕梁山之胜有味乎徐先生之记每欲
躬探古迹而未敢确定其是非甲寅秋始登绝顶徘
徊四望高冠诸山下视崩石硙硙益信胡氏诸人实
未尝亲至其地而承讹踵误遂有诸说之纷纷也夫
禹之治水也必登高远暸相度详明然后施疏导之
功使止求之傍河之山则必顾此遗彼不蹈鲧考之
辙不止又焉能天地平成俾烝民乃粒叹明德于不
衰哉因服徐先生之考辨精详而信吕梁之在吾石
躬探古迹而未敢确定其是非甲寅秋始登绝顶徘
徊四望高冠诸山下视崩石硙硙益信胡氏诸人实
未尝亲至其地而承讹踵误遂有诸说之纷纷也夫
禹之治水也必登高远暸相度详明然后施疏导之
功使止求之傍河之山则必顾此遗彼不蹈鲧考之
辙不止又焉能天地平成俾烝民乃粒叹明德于不
衰哉因服徐先生之考辨精详而信吕梁之在吾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4a 页 WYG0548-0502a.png
者无疑是为辨
按梁山属冀州不属雍州禹贡已是铁案太史公
曰迁生龙门韦昭注云在县北博物记曰有韩原
韩武子采邑是韩原非河西之地而尔雅曰梁山
晋望此一语尤可证梁山之为晋地困学纪闻所
辨甚晰见汾州狐岐山下
壶口龙门辨 禹贡于冀言壶口于雍言龙门两州
分属夹河对峙后人以河东有龙门县疑有二龙门
按梁山属冀州不属雍州禹贡已是铁案太史公
曰迁生龙门韦昭注云在县北博物记曰有韩原
韩武子采邑是韩原非河西之地而尔雅曰梁山
晋望此一语尤可证梁山之为晋地困学纪闻所
辨甚晰见汾州狐岐山下
壶口龙门辨 禹贡于冀言壶口于雍言龙门两州
分属夹河对峙后人以河东有龙门县疑有二龙门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4b 页 WYG0548-0502b.png
非也河东岸古无龙门县名惟汉之皮氏县后魏改
为龙门宋改曰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龙门山即
壶口之南支而孟门即龙门之上口在隰州大宁西
南与陜西宜川相对锥指云东必得西而始成其为
口西必得东而始成其为门二语可谓明辨至汾阴
县之西南有平山一名壶口山杜预注潞县有壶口
关长治县古壶关治有壶口山浮山县西南有蜀山
亦名壶口皆非禹贡之壶口壶口之载于冀州者当
为龙门宋改曰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龙门山即
壶口之南支而孟门即龙门之上口在隰州大宁西
南与陜西宜川相对锥指云东必得西而始成其为
口西必得东而始成其为门二语可谓明辨至汾阴
县之西南有平山一名壶口山杜预注潞县有壶口
关长治县古壶关治有壶口山浮山县西南有蜀山
亦名壶口皆非禹贡之壶口壶口之载于冀州者当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5a 页 WYG0548-0502c.png
以隰州大宁为正
大同府
大同县
尹耕四郡考 夫大同之地古云中九原定襄代郡赵
秦汉之所置也赵并代以有代斥胡以有云中九原
而置郡则皆于赧王之十五年于是秦因之为三郡
汉增置定襄为四郡夫秦汉时天下不过三十馀郡
而北地处其四则夫西北之陬岂止是哉故尝曰三
大同府
大同县
尹耕四郡考 夫大同之地古云中九原定襄代郡赵
秦汉之所置也赵并代以有代斥胡以有云中九原
而置郡则皆于赧王之十五年于是秦因之为三郡
汉增置定襄为四郡夫秦汉时天下不过三十馀郡
而北地处其四则夫西北之陬岂止是哉故尝曰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5b 页 WYG0548-0502d.png
代以来东南之地渐辟而西北之地渐沦固理势之
自然也今以其故城考之则云中在胜州榆林五原
即废丰州代为蔚废城定襄在今府城西北皆非今
府城也以其属考之则云中有咸阳陶林沙南北与
之属九原有临沃文国武都曼柏之属定襄有成乐
桐过襄阴复陶之属代郡有高柳卤城班氏平邑之
属皆非今所属也然则今大同者云中之东境定襄
之南境代郡之北境而九原之南邻也是故合其全
自然也今以其故城考之则云中在胜州榆林五原
即废丰州代为蔚废城定襄在今府城西北皆非今
府城也以其属考之则云中有咸阳陶林沙南北与
之属九原有临沃文国武都曼柏之属定襄有成乐
桐过襄阴复陶之属代郡有高柳卤城班氏平邑之
属皆非今所属也然则今大同者云中之东境定襄
之南境代郡之北境而九原之南邻也是故合其全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6a 页 WYG0548-0503a.png
则四郡不得不纪指其实则代南境为太原云中定
襄西北境与九原俱在塞外矣是则考兴废者不可
不知也
京东考古录 世言燕云十六州自石敬塘以赂契丹不
属中国者四百四十馀年盖不尽然考之于史晋高祖
所割以畀契丹者山前之州七曰幽(今顺/天府)曰蓟(今蓟/州)曰瀛
(今河/间府)曰莫(今任/邱县)曰涿(今涿/州)曰檀(今密/云县)曰顺(今顺/义县)山后
之州九曰新(今保/安州)曰妫(今延/庆州)曰儒(今永/宁县)曰武(今在朔/州西境)
襄西北境与九原俱在塞外矣是则考兴废者不可
不知也
京东考古录 世言燕云十六州自石敬塘以赂契丹不
属中国者四百四十馀年盖不尽然考之于史晋高祖
所割以畀契丹者山前之州七曰幽(今顺/天府)曰蓟(今蓟/州)曰瀛
(今河/间府)曰莫(今任/邱县)曰涿(今涿/州)曰檀(今密/云县)曰顺(今顺/义县)山后
之州九曰新(今保/安州)曰妫(今延/庆州)曰儒(今永/宁县)曰武(今在朔/州西境)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6b 页 WYG0548-0503b.png
曰云(今大/同府)曰应(今应/州)曰寰(今马/邑县)曰朔(今朔/州)曰蔚(今蔚/州)
而营平二州则后唐时契丹自以兵取之矣其后周
世宗复关南北则瀛莫二州复归中国而其馀十四
州遂沦于契丹并所取营平二州亦适得十六之数
若霸州乃周世宗所置滦州乃契丹所置又不在十
六州之内者也
周赧王十五年赵置云中九原代郡 云中旧城在胜
州榆林县东北九原旧城在大同西北即唐改丰州
而营平二州则后唐时契丹自以兵取之矣其后周
世宗复关南北则瀛莫二州复归中国而其馀十四
州遂沦于契丹并所取营平二州亦适得十六之数
若霸州乃周世宗所置滦州乃契丹所置又不在十
六州之内者也
周赧王十五年赵置云中九原代郡 云中旧城在胜
州榆林县东北九原旧城在大同西北即唐改丰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7a 页 WYG0548-0503c.png
者 赵置郡复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阴山在朔州塞外高阙在五原北两山相对如阙
甚高
汉高帝十一年诏曰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
云中以西为云中郡 十二年分云中置定襄郡
汉志云中郡注秦置莽曰受降属并州领县十一 云
中注莽曰远服 咸阳注莽曰贲武 陶林注东部
都尉治 桢陵注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
阴山在朔州塞外高阙在五原北两山相对如阙
甚高
汉高帝十一年诏曰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
云中以西为云中郡 十二年分云中置定襄郡
汉志云中郡注秦置莽曰受降属并州领县十一 云
中注莽曰远服 咸阳注莽曰贲武 陶林注东部
都尉治 桢陵注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7b 页 WYG0548-0503d.png
桢陆 犊和 沙陵注莽曰希恩 原阳 沙南
北舆注中部都尉治师古曰阚骃云广陵有舆故此
加北 武泉注莽曰顺泉 阳寿注莽曰常得
通典秦云中郡今云中单于府是也后魏道武自云中
徙都平城即此云中今马邑郡北平城即今郡隋云
内县恒安镇也 云中汉旧县隋曰云内县白登山
白登台汉高帝初被匈奴围于此有故高柳城参合
陂后魏盛乐县亦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
北舆注中部都尉治师古曰阚骃云广陵有舆故此
加北 武泉注莽曰顺泉 阳寿注莽曰常得
通典秦云中郡今云中单于府是也后魏道武自云中
徙都平城即此云中今马邑郡北平城即今郡隋云
内县恒安镇也 云中汉旧县隋曰云内县白登山
白登台汉高帝初被匈奴围于此有故高柳城参合
陂后魏盛乐县亦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8a 页 WYG0548-0504a.png
馀里汉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
于台
晋建兴元年代公猗卢城盛乐为北都治故平城为南
都又城新平城于灅水之阳使其子六修居之 魏
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
地形志恒州注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
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领郡八
代郡秦置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领县四 平城
于台
晋建兴元年代公猗卢城盛乐为北都治故平城为南
都又城新平城于灅水之阳使其子六修居之 魏
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
地形志恒州注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
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领郡八
代郡秦置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领县四 平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8b 页 WYG0548-0504b.png
注二汉晋属雁门后属 太平 武周注二汉属雁
门晋罢后复属 永固 善无郡 梁城郡天平二
年置领县二 参合注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
裋鸿注一本作祗鸿 繁峙郡 高柳郡 北灵
邱郡 内附郡 灵邱郡(附录/)云州注旧置朔州后
陷永昌中改寄治并州界领郡四 盛乐郡注永熙
中置领县二 归顺注永兴中置州郡治 还安注
永熙中置 云中郡注秦置领县二 延民注永兴
门晋罢后复属 永固 善无郡 梁城郡天平二
年置领县二 参合注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
裋鸿注一本作祗鸿 繁峙郡 高柳郡 北灵
邱郡 内附郡 灵邱郡(附录/)云州注旧置朔州后
陷永昌中改寄治并州界领郡四 盛乐郡注永熙
中置领县二 归顺注永兴中置州郡治 还安注
永熙中置 云中郡注秦置领县二 延民注永兴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9a 页 WYG0548-0504c.png
中置 云阳注永熙中置 建安郡注永熙中置领
县二永定 永乐胥永熙中置 真兴郡注永熙中
置领县三真兴 建义 南思胥永熙中置(中有大/同地故)
(附录/县后)
后魏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十二月徙六州二十
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 泰常七年九
月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魏定中山分
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馀家以充京都给
县二永定 永乐胥永熙中置 真兴郡注永熙中
置领县三真兴 建义 南思胥永熙中置(中有大/同地故)
(附录/县后)
后魏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十二月徙六州二十
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 泰常七年九
月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魏定中山分
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馀家以充京都给
卷一百七十七 第 39b 页 WYG0548-0504d.png
耕牛计口受田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
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田其外四方四维置
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又躬
耕藉田率先百姓自后比岁大熟匹中八十馀斛
天赐三年六月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
尹耕曰魏畿封东至代则上谷不与西至善无则五
原不与南极阴馆则限以雁门北尽参合则舍置丰
胜魏之畿内正与今日大同同也
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田其外四方四维置
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又躬
耕藉田率先百姓自后比岁大熟匹中八十馀斛
天赐三年六月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
尹耕曰魏畿封东至代则上谷不与西至善无则五
原不与南极阴馆则限以雁门北尽参合则舍置丰
胜魏之畿内正与今日大同同也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0a 页 WYG0548-0505a.png
唐会昌三年三月以云朔蔚应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
东置都团练使领之未几改防禦使后升为节度
唐志云州云中郡有云中楼烦二守捉城
旧唐志云州隋马邑郡东云内县界恒安镇也武德四
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州废贞观十四年
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即后魏/所都平)
(城/)永淳元年为贼所破因废(州及县/俱废)乃移百姓于朔
州开元二十年复为云州(仍改定襄县/为云中县)天宝元年改
东置都团练使领之未几改防禦使后升为节度
唐志云州云中郡有云中楼烦二守捉城
旧唐志云州隋马邑郡东云内县界恒安镇也武德四
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州废贞观十四年
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即后魏/所都平)
(城/)永淳元年为贼所破因废(州及县/俱废)乃移百姓于朔
州开元二十年复为云州(仍改定襄县/为云中县)天宝元年改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0b 页 WYG0548-0505b.png
为云中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领县一在京师东北
一千九百四十里去东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贞
观四年四月置云中定襄都督府
云中府唐云州大同军节度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号为
西京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
妫等州谓山后九州也
宋庆历四年十一月辽号云州为西京置大同府 辽
志西京大同府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
一千九百四十里去东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贞
观四年四月置云中定襄都督府
云中府唐云州大同军节度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号为
西京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
妫等州谓山后九州也
宋庆历四年十一月辽号云州为西京置大同府 辽
志西京大同府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1a 页 WYG0548-0505c.png
后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
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建都孝文改为司州牧
置代尹迁洛改万年又置恒州齐文宣废州为恒安
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恒安镇改朔州隋仍
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
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
置云中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
符三年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子云中守捉使李
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建都孝文改为司州牧
置代尹迁洛改万年又置恒州齐文宣废州为恒安
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恒安镇改朔州隋仍
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
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
置云中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
符三年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子云中守捉使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1b 页 WYG0548-0505d.png
克用据州广明元年奔北地后败黄巢取云南既而
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后唐同光三年复以云州
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初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
同来属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
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
之北面双阙尚在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
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
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
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后唐同光三年复以云州
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初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
同来属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
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
之北面双阙尚在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
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
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2a 页 WYG0548-0506a.png
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统州二县七 大同
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
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
成县 长青县 奉义县 怀仁县 怀安县 弘
州 德州
按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大同县本大同川地考
据未确
辽制大同岁纳三司税钱折粟 重熙十三年升府为
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
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
成县 长青县 奉义县 怀仁县 怀安县 弘
州 德州
按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大同县本大同川地考
据未确
辽制大同岁纳三司税钱折粟 重熙十三年升府为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2b 页 WYG0548-0506b.png
西京置留守司十二月己丑幸西京
金天眷元年己酉省西京州县 皇统元年以燕京路
𨽻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郡族𨽻元帅府旧置兵马
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置留
守司
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七月改云州为大同路
𨽻山西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五年七月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七年秋八
金天眷元年己酉省西京州县 皇统元年以燕京路
𨽻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郡族𨽻元帅府旧置兵马
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置留
守司
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七月改云州为大同路
𨽻山西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五年七月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七年秋八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3a 页 WYG0548-0506c.png
月置分巡冀北道 二十五年八月城定边镇朔卫
永乐六年置巡抚都御史 七年置镇守总兵官
大同遂称镇 景泰五年置分守参议道 天顺元
年置户部督饷郎中
云中城在北郭外后汉建辽为西京唐为云中郡近又
有故高柳城参合陂
高山卫城县西八十里洪武初设卫始筑宣德初调附
天城卫城遂废今垛堞存
永乐六年置巡抚都御史 七年置镇守总兵官
大同遂称镇 景泰五年置分守参议道 天顺元
年置户部督饷郎中
云中城在北郭外后汉建辽为西京唐为云中郡近又
有故高柳城参合陂
高山卫城县西八十里洪武初设卫始筑宣德初调附
天城卫城遂废今垛堞存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3b 页 WYG0548-0506d.png
宣宁废县在城西北八十里本辽宣德县置德州昭圣
军金废州改县曰宣宁𨽻大同府元因之明省
云中辨 大同之号云中郡也兆于后周昉于唐相
沿且千数百载昔苏秦说燕文侯曰燕西有云中九
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攘地北至代西至云中九原
又尝欲将士大夫繇其境直南袭秦是二郡者赵之
西界秦之北界也秦置云中郡汉因之领县十一治
云中后汉无犊和阳寿以定襄郡之定襄成乐武进
军金废州改县曰宣宁𨽻大同府元因之明省
云中辨 大同之号云中郡也兆于后周昉于唐相
沿且千数百载昔苏秦说燕文侯曰燕西有云中九
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攘地北至代西至云中九原
又尝欲将士大夫繇其境直南袭秦是二郡者赵之
西界秦之北界也秦置云中郡汉因之领县十一治
云中后汉无犊和阳寿以定襄郡之定襄成乐武进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4a 页 WYG0548-0507a.png
𨽻焉汉末郡废入新兴郡后魏仍置云中郡领延民
县太平真君七年以云中县属永安郡之定襄永熙
中又置云阳县郡本𨽻朔州改曰云州此元魏以前
云中郡之大略也今之大同汉雁门郡之平城元魏
之代都也代公猗卢六年城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
为南都天兴初置司州太和中改恒州洎齐天保中
州废为恒安镇𨽻太平县终魏齐之世不闻以平城
为云中郡也后周始改太平县曰云中隋曰云内恒
县太平真君七年以云中县属永安郡之定襄永熙
中又置云阳县郡本𨽻朔州改曰云州此元魏以前
云中郡之大略也今之大同汉雁门郡之平城元魏
之代都也代公猗卢六年城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
为南都天兴初置司州太和中改恒州洎齐天保中
州废为恒安镇𨽻太平县终魏齐之世不闻以平城
为云中郡也后周始改太平县曰云中隋曰云内恒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4b 页 WYG0548-0507b.png
安镇属焉唐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云州
暨定襄县来治洎开元二十年改定襄县为云中平
城之号云中于是乎始吕令问赋平城曰云中古城
是也夫秦汉之云中古城以唐志覈之云中都护府
为近其地负阴山带黄河即元魏之盛乐故都也然
元魏之盛乐以为后汉之云中郡地则可以为秦汉
之云中郡城则不可何者范史郡国志凡县名先书
者必郡所治而二汉云中郡胥治云中县以是知盛
暨定襄县来治洎开元二十年改定襄县为云中平
城之号云中于是乎始吕令问赋平城曰云中古城
是也夫秦汉之云中古城以唐志覈之云中都护府
为近其地负阴山带黄河即元魏之盛乐故都也然
元魏之盛乐以为后汉之云中郡地则可以为秦汉
之云中郡城则不可何者范史郡国志凡县名先书
者必郡所治而二汉云中郡胥治云中县以是知盛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5a 页 WYG0548-0507c.png
乐之非云中故郡也今即以唐志推之龙朔三年置
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距朔
州五百五十七里计其距恒安镇盖不翅四五百里
而后人乃概号为云中亦已疏矣其说兆于后周昉
于唐而辽西京志又从而实之谓赵武灵王尝置云
中郡于此又谓云中县赵置是盖以唐郡为汉郡而
不知唐之置云州于恒安镇与侨郡同匪故郡也辽
志业以大同为云中郡故以奉义为汉陶林怀仁为
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距朔
州五百五十七里计其距恒安镇盖不翅四五百里
而后人乃概号为云中亦已疏矣其说兆于后周昉
于唐而辽西京志又从而实之谓赵武灵王尝置云
中郡于此又谓云中县赵置是盖以唐郡为汉郡而
不知唐之置云州于恒安镇与侨郡同匪故郡也辽
志业以大同为云中郡故以奉义为汉陶林怀仁为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5b 页 WYG0548-0507d.png
汉沙南二县胥云中属也以汉地覈之当在平城之
西北不当在平城之东南其谬盖与云中郡之说等
又尝考之唐之中受降城西二百里有大同川其东
为故大同城又尝于朔州鄯阳县东三十五里置大
同军城胥非大同川故地也辽重熙十七年西夏犯
边始析云中置大同县而辽志云大同县本大同川
地然则古郡县之迁移而寖失其真者又可胜道哉
大同辨 今大同县汉平城地也魏属新兴郡晋属
西北不当在平城之东南其谬盖与云中郡之说等
又尝考之唐之中受降城西二百里有大同川其东
为故大同城又尝于朔州鄯阳县东三十五里置大
同军城胥非大同川故地也辽重熙十七年西夏犯
边始析云中置大同县而辽志云大同县本大同川
地然则古郡县之迁移而寖失其真者又可胜道哉
大同辨 今大同县汉平城地也魏属新兴郡晋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6a 页 WYG0548-0508a.png
雁门郡后魏属代郡隋为云内县初属朔州后属马
邑郡有纯真山白登山武周山有隰水(见隋/志)唐贞观
置定襄县寻废开元复置县曰云中为云州治辽析
云州置大同县金元以后皆无异名周辽志暨明一
统志山西旧通志皆指县地为大同川地考唐书中
受降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之西有
天安军皆天宝十三载置天德军乾元后徙屯永济
栅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李吉甫奏修复旧城北有
邑郡有纯真山白登山武周山有隰水(见隋/志)唐贞观
置定襄县寻废开元复置县曰云中为云州治辽析
云州置大同县金元以后皆无异名周辽志暨明一
统志山西旧通志皆指县地为大同川地考唐书中
受降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之西有
天安军皆天宝十三载置天德军乾元后徙屯永济
栅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李吉甫奏修复旧城北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6b 页 WYG0548-0508b.png
安乐戍此皆在长城之外距今县七百馀里旧志胥
误
唐镇北大都护府有大同长宁二县非此大同
怀仁县
汉志陶注孟康曰音汪属雁门郡 续汉志云中郡
沙南县有兰池城
辽志西京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后唐武皇与太祖会
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怀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
误
唐镇北大都护府有大同长宁二县非此大同
怀仁县
汉志陶注孟康曰音汪属雁门郡 续汉志云中郡
沙南县有兰池城
辽志西京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后唐武皇与太祖会
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怀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7a 页 WYG0548-0508c.png
葛荣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
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败
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 辽析
云中县地置怀仁县因太祖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
城取怀想仁人之义
隋志定襄郡注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
废统县一大利注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
紫河
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败
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 辽析
云中县地置怀仁县因太祖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
城取怀想仁人之义
隋志定襄郡注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
废统县一大利注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
紫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7b 页 WYG0548-0508d.png
按此则大利当在朔州左云北怀仁要𨽻云内县
地也辽史尚宜覈
旧志怀仁汉置沙南县后魏废隋大业初置大利县辽
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金升云州元复名怀仁𨽻大
同路
国朝并安东中屯卫于县分八里三佃一所雍正四年
又并大同前卫八村于县名前卫里
怀仁辨 辽志怀仁即汉沙南按沙南在汉属云中
地也辽史尚宜覈
旧志怀仁汉置沙南县后魏废隋大业初置大利县辽
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金升云州元复名怀仁𨽻大
同路
国朝并安东中屯卫于县分八里三佃一所雍正四年
又并大同前卫八村于县名前卫里
怀仁辨 辽志怀仁即汉沙南按沙南在汉属云中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8a 页 WYG0548-0509a.png
郡今大同乃云中东境也后人误以平城为云中郡
指隋后之疆域为两汉疆域宜其多舛怀仁在大同
府西南七十里与汉雁门郡之陶为近沙南见桑
钦水经河水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
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西今归化城有沙陵湖则沙
南应更在沙陵之北又考怀仁北郭外有北沙河南
郭外有南沙河即旧志所谓沙泉也然此泉自明季
始著不得据以解汉之沙南而桑乾枝水俗名南池
指隋后之疆域为两汉疆域宜其多舛怀仁在大同
府西南七十里与汉雁门郡之陶为近沙南见桑
钦水经河水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
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西今归化城有沙陵湖则沙
南应更在沙陵之北又考怀仁北郭外有北沙河南
郭外有南沙河即旧志所谓沙泉也然此泉自明季
始著不得据以解汉之沙南而桑乾枝水俗名南池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8b 页 WYG0548-0509b.png
池北有陶县之故城在十五里内
山阴县
山阴汉阴馆地北魏属神武郡北齐改太平郡隋置神
武县属马邑郡唐废辽置河阴县属应州金改山阴
置忠州元仍山阴至元二年并金城入寻复置明𨽻
大同府应州今则直𨽻大同府
按山阴即河阴以在桑乾河南曰河阴在复宿山
北曰山阴
山阴县
山阴汉阴馆地北魏属神武郡北齐改太平郡隋置神
武县属马邑郡唐废辽置河阴县属应州金改山阴
置忠州元仍山阴至元二年并金城入寻复置明𨽻
大同府应州今则直𨽻大同府
按山阴即河阴以在桑乾河南曰河阴在复宿山
北曰山阴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9a 页 WYG0548-0509c.png
应州
汉志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领
县十四 善无注莽曰阴馆 沃阳注盐泽在东北
有长城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阳 疆阴注诸闻泽在
东北莽曰伏阴 中陵注莽曰遮害 阴馆 埒注
莽曰填狄亭 繁峙 楼烦 武州 陶 剧阳
崞 平城 马邑
后汉志雁门郡十四城 阴馆 繁峙 楼烦 武州
汉志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领
县十四 善无注莽曰阴馆 沃阳注盐泽在东北
有长城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阳 疆阴注诸闻泽在
东北莽曰伏阴 中陵注莽曰遮害 阴馆 埒注
莽曰填狄亭 繁峙 楼烦 武州 陶 剧阳
崞 平城 马邑
后汉志雁门郡十四城 阴馆 繁峙 楼烦 武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49b 页 WYG0548-0509d.png
陶 剧阳 崞 平城 埒 马邑 卤城
广武 原平 疆阴
后魏属神武郡北齐属太平郡后周郡废置阴城县隋
废唐置金城
辽志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后改应
州(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
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𨽻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
雁门兵事属西京路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本汉阴
广武 原平 疆阴
后魏属神武郡北齐属太平郡后周郡废置阴城县隋
废唐置金城
辽志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后改应
州(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
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𨽻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
雁门兵事属西京路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本汉阴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0a 页 WYG0548-0510a.png
馆县地汉末废为阴馆城大业末陷突厥唐始置金
城县辽因之 浑源县 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
𨽻朔州清宁中来属(河阴即/山阴)
辽开泰三年三月戊申云应朔州置转运使
元志唐末置应州后唐升彰国军元初仍为应州领金
城山阴二县至元二年山阴并入金城后复置州治
在金城
卤城在州境汉为卤城县𨽻代郡后汉𨽻雁门郡 明
城县辽因之 浑源县 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
𨽻朔州清宁中来属(河阴即/山阴)
辽开泰三年三月戊申云应朔州置转运使
元志唐末置应州后唐升彰国军元初仍为应州领金
城山阴二县至元二年山阴并入金城后复置州治
在金城
卤城在州境汉为卤城县𨽻代郡后汉𨽻雁门郡 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0b 页 WYG0548-0510b.png
洪武七年以州𨽻大同府
国朝顺治十六年裁安东中屯卫并应州领山阴县今
山阴则直𨽻大同府
浑源州
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与燕易平舒浑源乃肇于平
舒
汉为平舒崞二县地平舒属代郡莽曰平葆崞属雁门
郡莽曰崞张
国朝顺治十六年裁安东中屯卫并应州领山阴县今
山阴则直𨽻大同府
浑源州
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与燕易平舒浑源乃肇于平
舒
汉为平舒崞二县地平舒属代郡莽曰平葆崞属雁门
郡莽曰崞张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1a 页 WYG0548-0510c.png
元魏神武郡石城县隋为平寇县唐为崞县属代州后
唐置浑源县以浑源川名或云因八水合而浑流故
名属应州辽仍旧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
候司元改恒阴县𨽻西京(即今大/同府)至元四年省入州
明调安东中屯卫中前二所分守
尹耕三曲阳辨 按汉地里志曲阳有二一曰上曲阳
属常山郡注曰在恒山北谷即禹贡恒水所出处有
恒山祠一曰下曲阳属涿鹿郡注曰今鼓聚昔阳亭
唐置浑源县以浑源川名或云因八水合而浑流故
名属应州辽仍旧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
候司元改恒阴县𨽻西京(即今大/同府)至元四年省入州
明调安东中屯卫中前二所分守
尹耕三曲阳辨 按汉地里志曲阳有二一曰上曲阳
属常山郡注曰在恒山北谷即禹贡恒水所出处有
恒山祠一曰下曲阳属涿鹿郡注曰今鼓聚昔阳亭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1b 页 WYG0548-0510d.png
晋荀吴灭鼓即此常山有上曲阳故此加下今正定
府复有曲阳县既非鼓聚又不在恒山北谷是三曲
阳也考定州志曰曲阳即秦所志曲逆后因之有曲
逆溪在城北曲而西流汉地里志曰曲逆属中山国
蒲水所出东入濡又曰濡水在城北曲而西流故曰
曲逆章帝丑其名改曰蒲阴则今之曲阳为汉之曲
逆明矣今曲阳既为曲逆则恒山祠古在上曲阳不
在今曲阳也舜北巡守曰至于北岳汉武修封还至
府复有曲阳县既非鼓聚又不在恒山北谷是三曲
阳也考定州志曰曲阳即秦所志曲逆后因之有曲
逆溪在城北曲而西流汉地里志曰曲逆属中山国
蒲水所出东入濡又曰濡水在城北曲而西流故曰
曲逆章帝丑其名改曰蒲阴则今之曲阳为汉之曲
逆明矣今曲阳既为曲逆则恒山祠古在上曲阳不
在今曲阳也舜北巡守曰至于北岳汉武修封还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2a 页 WYG0548-0511a.png
上曲阳祀恒山皆不在今曲阳也飞石之说胡为者
哉故尝断之曰上曲阳以山得名言在恒山之阳也
曲逆以水得名言其水之曲流也上曲阳既在北谷
山行峻绝其废遂久曲阳曲逆同而转逆为阳后人
以其去岳远而无徵复为飞石之说以文之唐人失
河北石晋割燕云宋人守正定咸不能至岳下奉玉
帛而且便其在曲阳也经千年无更正之者则夫表
峙镇之方备柴告之典复唐虞会同之迹不有待于
哉故尝断之曰上曲阳以山得名言在恒山之阳也
曲逆以水得名言其水之曲流也上曲阳既在北谷
山行峻绝其废遂久曲阳曲逆同而转逆为阳后人
以其去岳远而无徵复为飞石之说以文之唐人失
河北石晋割燕云宋人守正定咸不能至岳下奉玉
帛而且便其在曲阳也经千年无更正之者则夫表
峙镇之方备柴告之典复唐虞会同之迹不有待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2b 页 WYG0548-0511b.png
今日耶若必求上曲阳遗址祠之则唐虞秦汉都平
阳关中车马自西南而来入山而北故于山阳之谷
建邑置祠今冠盖俎豆率自北而南亦何必谷中之
上曲阳也修岳麓扫土之遗正曲逆飞石之谬于浑
源州可也
灵邱县
魏天平二年置恒州灵邱郡又置北灵邱郡领灵邱莎
泉二县
阳关中车马自西南而来入山而北故于山阳之谷
建邑置祠今冠盖俎豆率自北而南亦何必谷中之
上曲阳也修岳麓扫土之遗正曲逆飞石之谬于浑
源州可也
灵邱县
魏天平二年置恒州灵邱郡又置北灵邱郡领灵邱莎
泉二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3a 页 WYG0548-0511c.png
隋书后魏置灵邱郡后齐省莎泉县入焉后周置蔚州
又立大昌县开皇初郡废县并入焉大业初州废灵
邱属雁门郡
唐蔚州兴唐郡本安边郡雁门郡之灵邱上谷郡之飞
狐县地唐初没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灵邱飞狐
二县侨治阳曲七年侨治繁峙八年侨治秀容故北
恒州城贞观五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邱开元初
徙治安边至德二载更郡名复故治领灵邱飞狐兴
又立大昌县开皇初郡废县并入焉大业初州废灵
邱属雁门郡
唐蔚州兴唐郡本安边郡雁门郡之灵邱上谷郡之飞
狐县地唐初没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灵邱飞狐
二县侨治阳曲七年侨治繁峙八年侨治秀容故北
恒州城贞观五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邱开元初
徙治安边至德二载更郡名复故治领灵邱飞狐兴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3b 页 WYG0548-0511d.png
唐三县 东北有横野军乾元元年徙天成军合之
而废横野军西有清塞军本清塞守捉城贞元十五
年置
按魏置北灵邱郡在梁大同元年时犹未名蔚州
也后周改灵邱郡为蔚州隋乃以县𨽻州金为成
州元明俱𨽻蔚州县西北有唐河出高是山周职
方并州川曰呕夷是也
宋起凤灵邱辨 灵邱之见称于孟氏注已明释其为
而废横野军西有清塞军本清塞守捉城贞元十五
年置
按魏置北灵邱郡在梁大同元年时犹未名蔚州
也后周改灵邱郡为蔚州隋乃以县𨽻州金为成
州元明俱𨽻蔚州县西北有唐河出高是山周职
方并州川曰呕夷是也
宋起凤灵邱辨 灵邱之见称于孟氏注已明释其为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4a 页 WYG0548-0512a.png
齐下邑也按是邑在周慎靓王二年齐已命名以今
舆地考之当𨽻山左其建置废革山左属邑自有成
书不具论独是疑者或谓今之邑其齐地之旧乎或
谓邑之名同时有两称乎皆非也考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戊寅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分晋地为诸侯
邑时为赵西北边尚未有邑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之
前犹属晋其明年属赵明矣齐地之广无逾赵之中
山燕之易水而至云中上谷间者是说也可以无辩
舆地考之当𨽻山左其建置废革山左属邑自有成
书不具论独是疑者或谓今之邑其齐地之旧乎或
谓邑之名同时有两称乎皆非也考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戊寅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分晋地为诸侯
邑时为赵西北边尚未有邑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之
前犹属晋其明年属赵明矣齐地之广无逾赵之中
山燕之易水而至云中上谷间者是说也可以无辩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4b 页 WYG0548-0512b.png
而同时两邑之议不容无言子舆责蚳蛙之辞灵邱
盖慎靓王时齐有是邑赵固未尝设也至周赧王八
年甲寅赵始传及武灵与肥义谋易服骑射虽中为
公子成谏止然数出境游猎卒葬此终未置邑中间
历秦楚垂九十九年汉高帝兴乃于十一年乙已冬
命太尉周勃入代击陈豨豨乃奔此破其军因有武
灵之邱始置邑名焉由汉高溯周慎靓王相去凡一
百一十有五年前此百馀岁而以灵邱独显者齐邑
盖慎靓王时齐有是邑赵固未尝设也至周赧王八
年甲寅赵始传及武灵与肥义谋易服骑射虽中为
公子成谏止然数出境游猎卒葬此终未置邑中间
历秦楚垂九十九年汉高帝兴乃于十一年乙已冬
命太尉周勃入代击陈豨豨乃奔此破其军因有武
灵之邱始置邑名焉由汉高溯周慎靓王相去凡一
百一十有五年前此百馀岁而以灵邱独显者齐邑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5a 页 WYG0548-0512c.png
也后此百馀岁而以灵邱并著者汉邑也地隔千馀
里世易四五姓名虽同而迹则异岂得以齐诬赵并
以赵诬汉乎故不可辩
广灵广昌灵邱三县明皆𨽻大同府蔚州在周秦
汉胥为代地
国朝改蔚州属宣化而三县仍𨽻大同府为紫荆倒马
二关出入要地
广灵县
里世易四五姓名虽同而迹则异岂得以齐诬赵并
以赵诬汉乎故不可辩
广灵广昌灵邱三县明皆𨽻大同府蔚州在周秦
汉胥为代地
国朝改蔚州属宣化而三县仍𨽻大同府为紫荆倒马
二关出入要地
广灵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5b 页 WYG0548-0512d.png
广灵即汉之延陵唐为安边县又改兴唐县属蔚州后
唐同光二年契丹寇蔚州始置广陵县元改广灵
广昌县
广昌县前汉𨽻代郡注云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
三行五百里并州寖莽曰广屏隋改名飞狐属上谷
郡唐飞狐与灵邱兴唐同𨽻蔚州宋升为飞狐军辽
复为县至明方复名广昌崇祯间更为广川州兼治
灵邱广昌二县寻复旧今县因旧名而飞狐口仍为
唐同光二年契丹寇蔚州始置广陵县元改广灵
广昌县
广昌县前汉𨽻代郡注云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
三行五百里并州寖莽曰广屏隋改名飞狐属上谷
郡唐飞狐与灵邱兴唐同𨽻蔚州宋升为飞狐军辽
复为县至明方复名广昌崇祯间更为广川州兼治
灵邱广昌二县寻复旧今县因旧名而飞狐口仍为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6a 页 WYG0548-0513a.png
要地
无终即今玉田去广昌越七八百里旧通志县志
指广昌为古无终地宜覈
日知录春秋时代尚未通中国赵襄子乃言从常山上
临代代可取也正议曰地道记云恒山在上曲阳县
西北百四十里北行四百五十里得恒山岋号飞狐
口北则代郡也水经注引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
在其南北塞在其北谷中之地上谷在东代郡在西
无终即今玉田去广昌越七八百里旧通志县志
指广昌为古无终地宜覈
日知录春秋时代尚未通中国赵襄子乃言从常山上
临代代可取也正议曰地道记云恒山在上曲阳县
西北百四十里北行四百五十里得恒山岋号飞狐
口北则代郡也水经注引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
在其南北塞在其北谷中之地上谷在东代郡在西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6b 页 WYG0548-0513b.png
此则今之蔚州乃古代国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歇
更立陈馀为代王汉高帝立兄刘仲为代王皆此地
也(今蔚州东二十里/相传有代王城)十年陈豨反十一年破豨立子
恒为代王都晋阳(高祖/纪)则今之太原县矣孝文纪则
云都中都(陈豨/傅同)而文帝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二岁(如/淳)
(以为先都晋/阳后迁中都)又立子武为代王都中都则今之平遥
县矣(正义引括地志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南十二里)又按卫绾代大陵
人大陵今在文水县北而属代代都中都故也代凡
更立陈馀为代王汉高帝立兄刘仲为代王皆此地
也(今蔚州东二十里/相传有代王城)十年陈豨反十一年破豨立子
恒为代王都晋阳(高祖/纪)则今之太原县矣孝文纪则
云都中都(陈豨/傅同)而文帝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二岁(如/淳)
(以为先都晋/阳后迁中都)又立子武为代王都中都则今之平遥
县矣(正义引括地志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南十二里)又按卫绾代大陵
人大陵今在文水县北而属代代都中都故也代凡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7a 页 WYG0548-0513c.png
三迁而皆非今代州今代州之名自隋始
阳高县
阳高古云内云中地也金曰长清后改白登元亦曰白
登至元二年废为镇寻复明洪武中废入大同县筑
阳和城天顺二年置卫领以指挥千户
国朝顺治三年并高山卫为一卫曰阳高卫掌印一员
领之裁指挥千户五年移府治于阳高城卫升为府
八年复旧雍正三年改为阳高县距大同府治百二
阳高县
阳高古云内云中地也金曰长清后改白登元亦曰白
登至元二年废为镇寻复明洪武中废入大同县筑
阳和城天顺二年置卫领以指挥千户
国朝顺治三年并高山卫为一卫曰阳高卫掌印一员
领之裁指挥千户五年移府治于阳高城卫升为府
八年复旧雍正三年改为阳高县距大同府治百二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7b 页 WYG0548-0513d.png
十里
天镇县
天镇为晋魏之广牧县与唐之天成军相近后唐为云
中县地辽析置天成县𨽻西京大同府元𨽻宣德府
明洪武改设天城镇远二卫
国初并为天镇卫雍正三年改为县距大同府治百八
十里
按明一统志大同府城西北二十八里有定襄城
天镇县
天镇为晋魏之广牧县与唐之天成军相近后唐为云
中县地辽析置天成县𨽻西京大同府元𨽻宣德府
明洪武改设天城镇远二卫
国初并为天镇卫雍正三年改为县距大同府治百八
十里
按明一统志大同府城西北二十八里有定襄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8a 页 WYG0548-0514a.png
汉郡唐县皆治此今阳高天镇在府治二百里内
当即唐云内之恒安镇北恒州也阳高志长青县
有青坡山即今云门山阳高亦长青县地此说近
是又傅天镇为唐玉泉驿与古榆林县近云
朔平府
朔平府界辨 左云右玉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设卫
置屯永乐七年复调大同左右二卫于其地正统间
以边外玉林并入右卫云川并入左卫平鲁在明为
当即唐云内之恒安镇北恒州也阳高志长青县
有青坡山即今云门山阳高亦长青县地此说近
是又傅天镇为唐玉泉驿与古榆林县近云
朔平府
朔平府界辨 左云右玉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设卫
置屯永乐七年复调大同左右二卫于其地正统间
以边外玉林并入右卫云川并入左卫平鲁在明为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8b 页 WYG0548-0514b.png
老军营成化十七年始设
国朝雍正三年乃置朔平府而三卫俱改为县与朔州
同𨽻焉北魏延和二年始置怀朔镇于定襄故城后
改名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后废北齐天保六
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后徙马邑隋唐俱置
马邑郡治鄯阳鄯阳即元魏桑乾郡地也宋徽宗时
置朔宁府而内附不久辽置顺义军领县或二或三
不止今州治地也又今朔州即古马邑郡而马邑后
国朝雍正三年乃置朔平府而三卫俱改为县与朔州
同𨽻焉北魏延和二年始置怀朔镇于定襄故城后
改名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后废北齐天保六
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后徙马邑隋唐俱置
马邑郡治鄯阳鄯阳即元魏桑乾郡地也宋徽宗时
置朔宁府而内附不久辽置顺义军领县或二或三
不止今州治地也又今朔州即古马邑郡而马邑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9a 页 WYG0548-0514c.png
自设县云
按朔平府逼近边城北通沙漠东燕西秦为晋省
咽喉要地汉唐以后分郡置州代有更易与大同
府地大率相通爰考古名附后
朔方考 朔方今宁夏以北地汉武帝置朔方郡顺
帝徙朔方治五原北魏延和二年于汉之五原郡置
镇后改怀朔孝昌中改为州朔州之名始此然非汉
朔方地也五原城在隋置胜州榆林县之西唐后仍
按朔平府逼近边城北通沙漠东燕西秦为晋省
咽喉要地汉唐以后分郡置州代有更易与大同
府地大率相通爰考古名附后
朔方考 朔方今宁夏以北地汉武帝置朔方郡顺
帝徙朔方治五原北魏延和二年于汉之五原郡置
镇后改怀朔孝昌中改为州朔州之名始此然非汉
朔方地也五原城在隋置胜州榆林县之西唐后仍
卷一百七十七 第 59b 页 WYG0548-0514d.png
郡名而渐徙于东北长城外有无定河即奢延水一
曰朔方水与今朔州相距甚远
丰州考 丰州在战国属赵秦九原汉五原郡地五
原郡城在榆林郡界后汉及魏晋渐沦没隋文帝时
因旧永丰镇改县置州丰州之名始此炀帝废州置
五原郡贞观四年以居突厥降户置丰州(亦在五原/郡即后周)
(之永丰镇也/在黄河西)不领县十一年州废天宝中改九原郡
领九原永丰二县景龙二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筑
曰朔方水与今朔州相距甚远
丰州考 丰州在战国属赵秦九原汉五原郡地五
原郡城在榆林郡界后汉及魏晋渐沦没隋文帝时
因旧永丰镇改县置州丰州之名始此炀帝废州置
五原郡贞观四年以居突厥降户置丰州(亦在五原/郡即后周)
(之永丰镇也/在黄河西)不领县十一年州废天宝中改九原郡
领九原永丰二县景龙二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筑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0a 页 WYG0548-0515a.png
三受降城后唐改天德军辽更名应天军复为州领
二县富民县本汉朔方郡临戎县有黑山神振武县
本汉定襄郡盛乐县负阴山带黄河即元魏所都也
宋初攻契丹得之后没于西夏徙置府州地名曰宁
丰金初仍丰州领县二后改天德军总管府大定中
析丰州置净州领天山县元复为丰州旧有录事司
及富民县至元中以大同平地县入焉明初置玉林
云川等卫后弃于外今由右玉杀虎堡出口西北二
二县富民县本汉朔方郡临戎县有黑山神振武县
本汉定襄郡盛乐县负阴山带黄河即元魏所都也
宋初攻契丹得之后没于西夏徙置府州地名曰宁
丰金初仍丰州领县二后改天德军总管府大定中
析丰州置净州领天山县元复为丰州旧有录事司
及富民县至元中以大同平地县入焉明初置玉林
云川等卫后弃于外今由右玉杀虎堡出口西北二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0b 页 WYG0548-0515b.png
百四十里为归化城城东五十馀里藏经塔有金天
辅中碑城中都统署有元延祐中碑皆刻丰州据此
则金元之丰州即在归化城左右隋唐之丰州五原
本在河西辽乃改置河北辽志云丰州有大盐泺九
十九泉没越泺古碛口非丰州故地也归化城东北
有水名丰滩绕城而西曲注黄河
唐书三受降城俱列丰州而丰州之九原永丰二县
或省入胜州之河滨或省入灵州之怀远或省入延
辅中碑城中都统署有元延祐中碑皆刻丰州据此
则金元之丰州即在归化城左右隋唐之丰州五原
本在河西辽乃改置河北辽志云丰州有大盐泺九
十九泉没越泺古碛口非丰州故地也归化城东北
有水名丰滩绕城而西曲注黄河
唐书三受降城俱列丰州而丰州之九原永丰二县
或省入胜州之河滨或省入灵州之怀远或省入延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1a 页 WYG0548-0515c.png
州之丰林此胥指河西丰州非河东丰州也
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 高阙塞在丰州河
之西史记赵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即此
稠阳塞亦在丰州汉稠阳县属五原郡汉书窦宪出
鸡鹿塞邓骘出稠阳塞遂至燕然山 丰州境内有
黑山官山七宝山有紫河黑河
胜州考 胜州战国赵地秦为云中九原汉为云中
五原史记秦却匈奴树榆为塞州南故有榆溪塞隋
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 高阙塞在丰州河
之西史记赵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即此
稠阳塞亦在丰州汉稠阳县属五原郡汉书窦宪出
鸡鹿塞邓骘出稠阳塞遂至燕然山 丰州境内有
黑山官山七宝山有紫河黑河
胜州考 胜州战国赵地秦为云中九原汉为云中
五原史记秦却匈奴树榆为塞州南故有榆溪塞隋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1b 页 WYG0548-0515d.png
初置胜州治榆林县胜州之名始此炀帝废州置榆
林郡唐为胜州榆林郡(元史唐东受降城南直榆林/后因滨河徙置绥远峰南即)
(今东胜州是也距城在东胜州/东北八里东南 朔州四百里)领县二榆林县即汉
河南县地有故云中城拂云堆金河紫塞河自马邑
郡鄯阳县流入有榆林关县西有汉五原城河滨县
亦即汉河南县地东临河岸(明一统志县在大同西/五百馀里本隋榆林县)
(地唐析置此县县/东北有河滨关)辽史所载略同而太祖神册元年
破后唐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后石晋割
林郡唐为胜州榆林郡(元史唐东受降城南直榆林/后因滨河徙置绥远峰南即)
(今东胜州是也距城在东胜州/东北八里东南 朔州四百里)领县二榆林县即汉
河南县地有故云中城拂云堆金河紫塞河自马邑
郡鄯阳县流入有榆林关县西有汉五原城河滨县
亦即汉河南县地东临河岸(明一统志县在大同西/五百馀里本隋榆林县)
(地唐析置此县县/东北有河滨关)辽史所载略同而太祖神册元年
破后唐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后石晋割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2a 页 WYG0548-0516a.png
地复置胜州是辽之胜州先在河西后在河东故大
同纪曰辽以唐胜州在河西乃加东字也唐决胜州
在河南按即胜州为明河套地杜佑李吉甫说甚明
(元史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录事司四年省入州 宁)
(边州在东胜州东南三百里辽置州/金置镇西军元乃省入武东胜二州)今黄河西来绕
东受降城而南注其所经即故东胜地在归化城之
西平鲁县西北口外有明玉林卫城亦与胜州相近
云
同纪曰辽以唐胜州在河西乃加东字也唐决胜州
在河南按即胜州为明河套地杜佑李吉甫说甚明
(元史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录事司四年省入州 宁)
(边州在东胜州东南三百里辽置州/金置镇西军元乃省入武东胜二州)今黄河西来绕
东受降城而南注其所经即故东胜地在归化城之
西平鲁县西北口外有明玉林卫城亦与胜州相近
云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2b 页 WYG0548-0516b.png
东胜州境内有金河泊承紫河入黄河又有君子津
云州考 秦汉有云中郡晋为新兴郡北魏道武自
云中徙都平城即云州地(即今/大同)孝文迁洛改为司州
牧又置恒州北齐文宣废州为恒安镇后周曰云中
隋开皇初置马邑郡云内县唐武德中于故云内之
恒安镇置北恒州七年废(今朔平在/恒州之西)贞观十四年复
置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
所破徙民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更名云州云州
云州考 秦汉有云中郡晋为新兴郡北魏道武自
云中徙都平城即云州地(即今/大同)孝文迁洛改为司州
牧又置恒州北齐文宣废州为恒安镇后周曰云中
隋开皇初置马邑郡云内县唐武德中于故云内之
恒安镇置北恒州七年废(今朔平在/恒州之西)贞观十四年复
置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
所破徙民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更名云州云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3a 页 WYG0548-0516c.png
之名始此有阴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也(后魏筑云/州城永熙)
(中寄治并州界今名云州村在/文水县东四十里非此云州)辽为西京析云中置
云州于怀仁县地为云西云西之名始此金置总管
府元为大同路领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至
元二年以平地县省入丰州今右玉县东至大同府
北至归化城约二百里似属丰州地左云县疑即云
西地云
明一统志云州境内有拂云堆考唐书中受降城有
(中寄治并州界今名云州村在/文水县东四十里非此云州)辽为西京析云中置
云州于怀仁县地为云西云西之名始此金置总管
府元为大同路领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至
元二年以平地县省入丰州今右玉县东至大同府
北至归化城约二百里似属丰州地左云县疑即云
西地云
明一统志云州境内有拂云堆考唐书中受降城有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3b 页 WYG0548-0516d.png
拂云堆祠接灵州境
云内州考 唐于云中郡置都督府后改横塞军又
移天德军即中受降城地辽初为开远军置代州北
云朔招讨道宗清宁初改云内州云内州之名始此
领柔服宁人二县有威塞军(此在唐为/积塞军)古可敦城大
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在黄河东西壖
金仍为云内州领柔服云川二县及宁人镇元废云
川县设录事司至正四年省司县入州按朔平志谓
云内州考 唐于云中郡置都督府后改横塞军又
移天德军即中受降城地辽初为开远军置代州北
云朔招讨道宗清宁初改云内州云内州之名始此
领柔服宁人二县有威塞军(此在唐为/积塞军)古可敦城大
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在黄河东西壖
金仍为云内州领柔服云川二县及宁人镇元废云
川县设录事司至正四年省司县入州按朔平志谓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4a 页 WYG0548-0517a.png
今归化城西南托克托城北有旧城址古塔石柱刻金
正隆中云内州录事司郭说字云
云内州西有天瑞泊又有紫河黑河经流明一统志
云云内州有居延川一名居延泽在朔州北按此泽
在甘州极北距朔州甚远恐系两地
朔平全郡在云中五原定襄雁门之界右玉在丰净
二州之界左云在云州云西之境平鲁在丰胜云内
宁边州之界归化城兼丰净云内东胜之地朔州即
正隆中云内州录事司郭说字云
云内州西有天瑞泊又有紫河黑河经流明一统志
云云内州有居延川一名居延泽在朔州北按此泽
在甘州极北距朔州甚远恐系两地
朔平全郡在云中五原定襄雁门之界右玉在丰净
二州之界左云在云州云西之境平鲁在丰胜云内
宁边州之界归化城兼丰净云内东胜之地朔州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4b 页 WYG0548-0517b.png
汉雁门之马邑隋唐之鄯阳今马邑北魏广武平原
齐朔州北道行台隋鄯阳地唐开元中析鄯阳东三
十里即大同军附郭置马邑县南至朔州四十里即
今县也
朔平志谓洪武二十八年立大同五卫迤东五卫东
胜五卫永乐间徙东胜中前后三所千户于怀仁等
处此亦未覈至东胜五卫在大同西北今边外三十
五里有玉林旧城其西有红城黑城脱脱城三地城
齐朔州北道行台隋鄯阳地唐开元中析鄯阳东三
十里即大同军附郭置马邑县南至朔州四十里即
今县也
朔平志谓洪武二十八年立大同五卫迤东五卫东
胜五卫永乐间徙东胜中前后三所千户于怀仁等
处此亦未覈至东胜五卫在大同西北今边外三十
五里有玉林旧城其西有红城黑城脱脱城三地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5a 页 WYG0548-0517c.png
垣尚存云
右玉县
汉建武二十年冬省五原郡徙其民
宣帝甘露元年单于呼韩邪入朝自请愿留居光禄塞
下矢志保受降城许之命董忠韩昌将兵送之因留
卫单于助诛不服赡给其谷米三万馀
晋安帝元兴元年魏居越勒莫弗部于五原
唐太宗贞观四年既禽突厥颉利降其众十馀万尽居
右玉县
汉建武二十年冬省五原郡徙其民
宣帝甘露元年单于呼韩邪入朝自请愿留居光禄塞
下矢志保受降城许之命董忠韩昌将兵送之因留
卫单于助诛不服赡给其谷米三万馀
晋安帝元兴元年魏居越勒莫弗部于五原
唐太宗贞观四年既禽突厥颉利降其众十馀万尽居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5b 页 WYG0548-0517d.png
之内地于丰胜灵夏朔代之间
朔州
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按水
经云百道长城北山上有长垣若颓毁焉沿溪亘岭
东西无极盖赵武灵王所筑也
通典秦代郡今安边及马邑之北境皆是 汉有定襄
郡在今马邑郡地
通典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
朔州
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按水
经云百道长城北山上有长垣若颓毁焉沿溪亘岭
东西无极盖赵武灵王所筑也
通典秦代郡今安边及马邑之北境皆是 汉有定襄
郡在今马邑郡地
通典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6a 页 WYG0548-0518a.png
徙马邑即其地也其后称魏建都今于郡地兼置怀
朔镇及迁洛后遂于郡北三百馀里置朔州葛荣之
乱又废北齐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
置代郡寻属马邑郡后魏初云中在今郡北三百馀
里定襄故城北齐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
城后移于马邑即今郡城也
地形志恒州善无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 善无 沃
阳 魏有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柔元怀荒禦夷(附录/)
朔镇及迁洛后遂于郡北三百馀里置朔州葛荣之
乱又废北齐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
置代郡寻属马邑郡后魏初云中在今郡北三百馀
里定襄故城北齐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
城后移于马邑即今郡城也
地形志恒州善无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 善无 沃
阳 魏有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柔元怀荒禦夷(附录/)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6b 页 WYG0548-0518b.png
朔州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
昌中改为州后陷今寄治并州界领郡五 大安郡
领县二 狄那 捍殊 广宁郡领县二 石门
中川 神武郡领县二 尖山 殊颓 太平郡领
县三 太平 太清 永宁 附化郡领县四 附
化 息泽 五原 广牧(中多朔/州地)
梁普通三年魏主诩居柔然于怀朔之北 五年八月
魏东西部敕勒皆叛附拔陵乃改怀朔镇为州
昌中改为州后陷今寄治并州界领郡五 大安郡
领县二 狄那 捍殊 广宁郡领县二 石门
中川 神武郡领县二 尖山 殊颓 太平郡领
县三 太平 太清 永宁 附化郡领县四 附
化 息泽 五原 广牧(中多朔/州地)
梁普通三年魏主诩居柔然于怀朔之北 五年八月
魏东西部敕勒皆叛附拔陵乃改怀朔镇为州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7a 页 WYG0548-0518c.png
元帝承圣二年齐主居柔然于马邑川
周建德六年二月北朔州置总管府
隋志马邑郡注旧置朔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
废统县四 善阳注后齐置县曰招远郡曰广安开
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曰善阳置代郡寻曰马邑又
有后魏桑乾郡后齐以置朔州及广宁郡后周郡废
大业初州废 神武注后魏置神武郡后齐改曰太
平后周罢郡有桑乾水 云内 开阳
周建德六年二月北朔州置总管府
隋志马邑郡注旧置朔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
废统县四 善阳注后齐置县曰招远郡曰广安开
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曰善阳置代郡寻曰马邑又
有后魏桑乾郡后齐以置朔州及广宁郡后周郡废
大业初州废 神武注后魏置神武郡后齐改曰太
平后周罢郡有桑乾水 云内 开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7b 页 WYG0548-0518d.png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突厥突利入朝立为启民可汗筑
大利城于朔州以居之
唐朔州马邑郡本治善阳建中中节度使马燧徙治马
邑后复故治领二县善阳注武德四年省常宁县入
焉马邑注开元五年析善阳于大同军城置
旧唐志朔州善阳汉定襄地有秦时马邑城武州塞后
魏置桑乾郡隋为善阳县
水经注石门鄣西北光禄城即怀朔镇城也 中陵水
大利城于朔州以居之
唐朔州马邑郡本治善阳建中中节度使马燧徙治马
邑后复故治领二县善阳注武德四年省常宁县入
焉马邑注开元五年析善阳于大同军城置
旧唐志朔州善阳汉定襄地有秦时马邑城武州塞后
魏置桑乾郡隋为善阳县
水经注石门鄣西北光禄城即怀朔镇城也 中陵水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8a 页 WYG0548-0519a.png
又西北流径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
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志地理志曰雁门郡治
宋志朔州唐置后唐为振武军石晋以赂契丹宣和五
年守将韩正以州来降金人寻逐正复取之
元志唐改马邑郡为朔州后唐升镇武军宋为朔宁府
金为朔州元因之
按汉善无前属雁门后属定襄皆系郡治魏天平
二年置善无郡善无沃阳二县属焉在勾注山之
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志地理志曰雁门郡治
宋志朔州唐置后唐为振武军石晋以赂契丹宣和五
年守将韩正以州来降金人寻逐正复取之
元志唐改马邑郡为朔州后唐升镇武军宋为朔宁府
金为朔州元因之
按汉善无前属雁门后属定襄皆系郡治魏天平
二年置善无郡善无沃阳二县属焉在勾注山之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8b 页 WYG0548-0519b.png
西北与朔州为近
马邑县
汉志雁门郡剧阳注莽曰善阳 马邑注莽曰章昭
秦时筑城于武州塞内名马邑搜神记晋地记师古注
章怀注皆同按今朔州即古马邑其故城在今州东
今之马邑非古马邑也
汉太原郡之广武县城在今治南 后唐天成三年置
寰州治寰清县即今马邑县境
马邑县
汉志雁门郡剧阳注莽曰善阳 马邑注莽曰章昭
秦时筑城于武州塞内名马邑搜神记晋地记师古注
章怀注皆同按今朔州即古马邑其故城在今州东
今之马邑非古马邑也
汉太原郡之广武县城在今治南 后唐天成三年置
寰州治寰清县即今马邑县境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9a 页 WYG0548-0519c.png
左云县
大同纪汉建武十三年卢芳奔四郡归正省定襄徙其
民于西河汉书以省定襄为十年事按芳窃据诸郡
十年芳未破也何以得省必芳奔而始经理边郡也
二十七年太尉赵熹典边事上言请复缘边诸郡
乃复置五原定襄郡
平鲁县
汉文帝十一年夏募民实云中 十二年三月募民输
大同纪汉建武十三年卢芳奔四郡归正省定襄徙其
民于西河汉书以省定襄为十年事按芳窃据诸郡
十年芳未破也何以得省必芳奔而始经理边郡也
二十七年太尉赵熹典边事上言请复缘边诸郡
乃复置五原定襄郡
平鲁县
汉文帝十一年夏募民实云中 十二年三月募民输
卷一百七十七 第 69b 页 WYG0548-0519d.png
粟云中
晋咸康五年三月代王什翼犍立迁于云中 大元十
六年魏主圭居北部柔然于云中 元兴二年魏居
尉迟部万馀家于云中
唐永徽元年九月置单于都护府 时同置瀚海都护
府领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贺兰等八州三年复
徙瀚海都护府于云中为云中都护府碛以北蕃州
𨽻瀚海以南𨽻云中 景龙二年三月置三受降城
晋咸康五年三月代王什翼犍立迁于云中 大元十
六年魏主圭居北部柔然于云中 元兴二年魏居
尉迟部万馀家于云中
唐永徽元年九月置单于都护府 时同置瀚海都护
府领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贺兰等八州三年复
徙瀚海都护府于云中为云中都护府碛以北蕃州
𨽻瀚海以南𨽻云中 景龙二年三月置三受降城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0a 页 WYG0548-0520a.png
尹耕曰按单于都护府置在云中今瀚海都护府复曰
徙置云中是云中有两都护府也考之史李靖破突
厥迁三百帐于云中阿史德氏为之长后部落渐众
议立可汗帝曰今可汗古单于也乃更为单于都护
府是单于都护专统迁户而瀚海之徙云中者则统
碛南蕃州虽同城而职任异也或曰瀚海所徙史文
曰古云中单于府所置但曰云中是其时有两城也
单于置于新城瀚海徙于旧城不相妨也一统志曰
徙置云中是云中有两都护府也考之史李靖破突
厥迁三百帐于云中阿史德氏为之长后部落渐众
议立可汗帝曰今可汗古单于也乃更为单于都护
府是单于都护专统迁户而瀚海之徙云中者则统
碛南蕃州虽同城而职任异也或曰瀚海所徙史文
曰古云中单于府所置但曰云中是其时有两城也
单于置于新城瀚海徙于旧城不相妨也一统志曰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0b 页 WYG0548-0520b.png
新云中在今大同城北郭外古云中在丰胜之间相
去四百馀里理或然也
归化城
大青山祁连山阴山阳山等地通辨 归化城在辽
金元丰州之城其西有阴山阳山大青山北通瀚海
南临黄河秦使蒙恬北击胡渡河取高阙据阳山北
假后汉五原郡西安阳北有阴山武帝克匈奴因置
阴山县徐广谓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水经注钟
去四百馀里理或然也
归化城
大青山祁连山阴山阳山等地通辨 归化城在辽
金元丰州之城其西有阴山阳山大青山北通瀚海
南临黄河秦使蒙恬北击胡渡河取高阙据阳山北
假后汉五原郡西安阳北有阴山武帝克匈奴因置
阴山县徐广谓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水经注钟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1a 页 WYG0548-0520c.png
山即阴山又曰阳山即阴山元延祐修道碑又谓大
青山即天山即祁连山明一统志大青山即阴山是
诸山名虽异而实同也按石碌山之西为阴山山东
南为东受降城阴山之西为阳山更西为大青山山
东南为中受降城西南为西受降城城西越长宁河
阿保之南即贺兰山也至甘州为汉张掖郡穷石之
东为焉支山肃州为汉酒泉郡高台之南为祁连山
此皆在嘉峪以东至于伊州之北为天山其西为柳
青山即天山即祁连山明一统志大青山即阴山是
诸山名虽异而实同也按石碌山之西为阴山山东
南为东受降城阴山之西为阳山更西为大青山山
东南为中受降城西南为西受降城城西越长宁河
阿保之南即贺兰山也至甘州为汉张掖郡穷石之
东为焉支山肃州为汉酒泉郡高台之南为祁连山
此皆在嘉峪以东至于伊州之北为天山其西为柳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1b 页 WYG0548-0520d.png
陈城更西为高昌即明火州为汉车师唐交河蒲类
两县地是天山与祁连已东西判然矣金时以边外
称天为祁连置静州天山县遂名大青为祁连而元
亦因之宜覈水经注山在中国之极北故名阴山水
北曰阳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谓之阳山以此正徐广
阴山在河南一语之误诚是矣然河自明季三部落
之西北转径大青山之阴其南有马阴山山以东即
周朔方汉朔方郡及明河套故地水经所云河水又
两县地是天山与祁连已东西判然矣金时以边外
称天为祁连置静州天山县遂名大青为祁连而元
亦因之宜覈水经注山在中国之极北故名阴山水
北曰阳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谓之阳山以此正徐广
阴山在河南一语之误诚是矣然河自明季三部落
之西北转径大青山之阴其南有马阴山山以东即
周朔方汉朔方郡及明河套故地水经所云河水又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2a 页 WYG0548-0521a.png
南径马阴山西是也徐广之所谓阴山在河南庸或
指此山乎抑宜覈
按舆地有名异而实同者如条山蒲山雷首山之
类是也有名同而实异者如长城外有贺兰山朔
州右玉亦胥有贺兰山肃州有祁连山大青山亦
名祁连山五寨别有祁连池又如大同虞乡盂县
胥有方山潞安大宁浮山胥有壶口山辽州武乡
平陆黎城胥有箕山永济长治胥有首阳山介休
指此山乎抑宜覈
按舆地有名异而实同者如条山蒲山雷首山之
类是也有名同而实异者如长城外有贺兰山朔
州右玉亦胥有贺兰山肃州有祁连山大青山亦
名祁连山五寨别有祁连池又如大同虞乡盂县
胥有方山潞安大宁浮山胥有壶口山辽州武乡
平陆黎城胥有箕山永济长治胥有首阳山介休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2b 页 WYG0548-0521b.png
平定州胥有绵山此类甚多当析观之
青冢辨 青冢汉明妃墓也宋辽以来诸史多言青
冢今在归化城南十馀里黑河之侧夫归化城汉五
原郡地距幕北绝远而宋史云太平兴国八年丰州
刺史王承美败辽师追北至青冢百馀里辽史神册
元年八月太祖拔朔州勒石记功于青冢之南西京
志亦云丰州有青冢元史太祖十四年驻军青冢繇
东胜渡河收西夏合诸史覈之其地胥近归化城此
青冢辨 青冢汉明妃墓也宋辽以来诸史多言青
冢今在归化城南十馀里黑河之侧夫归化城汉五
原郡地距幕北绝远而宋史云太平兴国八年丰州
刺史王承美败辽师追北至青冢百馀里辽史神册
元年八月太祖拔朔州勒石记功于青冢之南西京
志亦云丰州有青冢元史太祖十四年驻军青冢繇
东胜渡河收西夏合诸史覈之其地胥近归化城此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3a 页 WYG0548-0521c.png
又何说也按汉史甘露元年呼韩邪款塞愿留居光
禄塞下保汉受降城而北边息警者六十馀年岂其
时王歙辈实𨗳之而遂克返葬与抑好事者艳青冢
之名凿空驾虚流傅至宋辽遂援为典要与老杜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曰一去曰独留
似有疑辞间尝询之商旅塞草皆黄未闻此冢之独
青也然则志其名无凿其地可也
禄塞下保汉受降城而北边息警者六十馀年岂其
时王歙辈实𨗳之而遂克返葬与抑好事者艳青冢
之名凿空驾虚流傅至宋辽遂援为典要与老杜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曰一去曰独留
似有疑辞间尝询之商旅塞草皆黄未闻此冢之独
青也然则志其名无凿其地可也
卷一百七十七 第 73b 页 WYG0548-0521d.png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七